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

2024-05-15

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共12篇)

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 篇1

摘要:通过找寻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从而找出现代社会中公共艺术设计的不合理之处, 并相对应的找到适应的解决办法, 以使人们更为清晰的认识到公共艺术的创造应是一个大众的艺术创造。

关键词:公共艺术,人性化,绿色生态,色彩

21世纪的今天,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与经济、资讯与交通空前发展的时代, 经历过国际主义风格洗礼的现代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单纯实用功能, 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 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建筑、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 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 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 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需求。

1 解析公共艺术

1) 公共艺术城市化的审美标准——现代公共艺术主要发生地在各大中小城市, 为城市环境建设服务, 因此所形成的现代公共艺术评判标准必然有着城市化的审美烙印。2) 公共艺术社会化的运营机制——如果我们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看艺术史, 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历史梳理, 探讨经济政治等社会各部类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由古至今, 艺术与文化从来都是整个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 从不孤立存在于社会系统之外, 同时艺术与文化在社会系统规划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既然从属于社会, 担负着具体的社会实用功能, 那么应该说现代公共艺术活动也是社会活动, 现代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3) 公共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公共艺术是介于纯艺术与纯设计之间的一门综合的边缘新学科。在信息时代, 纯艺术与纯设计越来越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即设计艺术化, 艺术家越来越多的应用新媒介、混合媒介表达自我, 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目的与功能是复杂的, 为政治宣传、为纪念活动、为商业需要等等, 因而形式多样。

2 公共艺术出现的问题

2.1 各种设计元素的盲目拷贝、拼贴

城市外部空间是在无限伸展的自然空间中划定的一种有限空间。其元素包括花坛、喷泉、瀑布、桥、亭、阁、雕塑、照明、草坪及树木等, 除功能元素外, 还有人文、地域、民俗文化等元素的综合体现, 这种元素为决策者提供了外部空间设计所具备的条件信息。于是, 表现历史发展的文化墙, 表现城市文化内涵的主题型雕塑, 表现现代园林风格的几何形立体空间与平面构成, 彩色地砖与音乐喷泉等被拷贝进来, “拼贴”在一起形成具备各种语言的杂乱环境, 成为城市作秀的一种宣传品, 拼贴的形式使主题杂乱无章, 它已失去了民众对它本来应有的热爱, 缺乏环境设计中提倡的个性张扬。当我们走过中国许多的城市, 千篇一律的人文景观不免让人黯然伤神。

2.2 失去人性尺度的超大空间设计

由于政治利益的驱动, 一些市政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工程”互相攀比, 投入巨资建造大型城市广场, 不仅耗费人力财力, 造成对城市原有形态和结构的冲击, 也直接影响到环境品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 大型雕塑的耸立所带来的巨大感也失去了人们对它的亲切感受。大面积的草皮最能初见成效, 但“严禁践踏”也让市民望而却步, 宽广的地带无避风挡阳的设施和绿色植被, 失去了本应有的亲切温馨感。

2.3 强调唯美, 缺乏对人性合理化的需求

对外部环境所设计的艺术形式注重欣赏而不问内容, 使其孤立于生活之外, 不考虑市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广场地砖仅仅在水泥块上涂以颜色, 遇上雨季, 由于积水而给步行者带来不便, 磨光大理石地面给老人和行动不便者带来危险, 且不稳定;某些地方为追求异国风情和形式美, 使绿色植被违反其生长规律, 使亚热带、温带地区种植热带树种。每到冬季, 这些经受不住寒冬的植被不得不用塑料、草绳、棉布捆缚以抵御严寒, 使人们的视觉受到了极大的污染。因此公共艺术一定要人性化。

3 解决对策

3.1 由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转化

人类对生活层次的要求提高, 要求环境的变化与更新, 希望创造出适应社会变化的生存环境。人的视觉要求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单一平面空间向多元空间转化。通过截取、积聚、组合、叠加、抽减等组织手法, 利用抬高和下沉的加减法寻求变化, 通过水平方向的穿插交错和垂直方向的交错覆盖, 形成不同空间之间的交融渗透, 综合设计流线, 营造丰富的空间序列, 使人们因视觉上的变化而备感新奇, 充分满足了人与人交流、互动、共享的心理要求。

3.2 由集合式拼贴向单一主题设计转化

1) 集合式拼贴的多主题已使人感觉到无主题。

以单元主题为内容的环境设计使市民和游客各取所需, 如以雕塑为主题的雕塑园, 以儿童游乐设施为主题的儿童乐园, 以水为主题的流水园, 以高大树木为主的森林园等等。富有特色的主题设计能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和城市特征, 在环境设计中不相互模仿、相互抄袭, 以城市特有的经济、宗教、民俗、历史、地域风貌以及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 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使环境充满特色与活力。但同时也应注意到, 主题单一并不意味着功能的减少。环境中所需要的功能元素可通过设计组合将其融入主题环境中, 如在空旷的绿地上、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前放置一些雕塑作品, 围绕这些艺术品设计休闲座椅, 使休闲与欣赏相结合。

2) 注重设计中贴近民众的科学要素。

在设计中注重科学性的原则, 使功能更趋合理, 以满足民众对环境及其设施的需求。在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 还要有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行为科学, 是艺术设计中最具科学性的方面。它不仅包括人与道具的科学关系, 同时也包括人与环境中视觉、听觉、触觉的关系。设计尺度人性化原则, 要求设计的某些视觉对象与人体尺度等大或略大的形式, 环境设施的摆放应符合人们行为心理的特点, 创造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亲和性和随意性, 形成一个有序、美观、人性、科学、充满活力的外部空间环境。

3) 引入绿色生态设计理念。

人类与生俱来对自然与绿色植物有着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 同时也带给人类安全感。环境保护的提倡、绿色家园的思想, 使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不同的设计领域。纬度高低的不同、地形的东西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貌;四季的交替变换, 使得外部环境的色彩丰富多姿;高大的乔木结合灌木、花卉和草本植物立体配置, 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绿色生态的理念引入了“都市森林”的概念, 在高楼林立的森林般建筑中植入树林, 它不仅降低了都市中的热岛效应, 净化城市空气, 而且使人置身于大自然中, 享受着无尽的乐趣。

4) 注重公共艺术色彩的城市标志性。

对于画家而言, 色彩是最具情感化的语言, 它是多变的。然而这种情感化的语言, 在公共空间艺术当中, 如果不能正确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 我们在选择建筑、雕塑色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我们在古城杭州的西湖旁边建造一座建筑的时候, 需要考虑这座建筑与西湖的颜色以及西湖周围建筑色彩的关系, 考虑色彩的视觉生态效应。以此为例, 西湖及其周围的色彩整体上呈低灰色调, 如果突然出现一个明亮建筑, 就会打破西湖“睡美人”的感觉, 从而破坏西湖的梦幻感。还有, 如果我们能够将两种色彩或者色调反差很大的公共艺术放置在一起, 又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任何艺术都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即使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这些纯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起到了一种认识功能, 它可以启发人类对人类自身及其创造的文明做出思考。色彩, 在某种程度上, 由于其视觉传达意义的直接性和丰富性, 更为当代公共艺术所重视。色彩对人们生理心理产生的作用, 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我们的重视。马路色彩往往采取黑色的沥青作为材料, 除了材料的价格低廉以外, 它的黑色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色彩更为吸光, 不易折光, 行车司机的视线不易受到其他光线的干扰, 从而为人们接受。医院墙壁的白色产生一种安宁而静穆的感觉, 对病人的心理起到治疗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公共空间通常采用的色彩往往是:白色, 如陵墓雕塑;红色, 如宫墙寺观墙壁的色彩;青灰色, 如城墙的色彩等等。这些色彩在我们今天看来其标示符号是非常明确的。色彩和造型一起占有了空间, 而它们无懈可击地结合传达出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换句话说, 色彩运用不可避免地要和造型结合在一起。对于很多雕塑家来说, 色彩往往被忽视, 实际上, 它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要大于造型所起到的作用。因为, 很多不是绘画的公共空间艺术, 人们在解读它们的时候, 也会将这些色彩作为某个形体的填充之物, 不可避免地将它们搅和在一起。色彩最终赋予了以点、线、面方式结合的造型生命力。

近些年来, 工业化的过度发展对具有传统精神的公共空间艺术景观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对于公共艺术空间色彩而言, 传统空间色彩的生态环境正在日益遭受人为的破坏, 甚至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 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极大担忧。传统公共空间的消失使得最具活力之一的色彩, 慢慢蜕变成为人们记忆历史的一种方式。因此既要保护好传统的空间色彩, 又要结合当地自然及人文环境的整体需要。

4 结语

我们可以认识到, 公共艺术是大众的艺术, 是艺术家、设计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城市公共艺术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是人们对这一城市最直观的风景线。面对这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我们更应共同关注它, 给它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使它既有传统性又有独特性, 既具有实用功能又赋有诗意。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劳申伯格认为“没有道理不把世界看成是一副巨型绘画”, 而公共艺术也就成为了我们的艺术作品, 让我们的艺术作品更具有意义, 让我们的生活也绽放出灿烂的艺术光彩。

参考文献

[1]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1.

[2]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3.

[3]张连生.色彩[M].北京:装饰杂志出版社, 1999:4.

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现代园林建设中更加注重了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植物造景也不紧紧之是人们审美情趣的反映,而是更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的园林景观,当前,它已经渗透在了我们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如何研究传统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如何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生活,审美且具有时代特色的植物景观,是我们每个园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植物造景原则

1. 根据城市及绿地的不同性质发挥园林植物综合作用

园林树木具有美化环境,改善防护及经济生产三方面功能,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城市性质或绿地类型明确树木要发挥的主要功能,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性质的城市选择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园林功能。如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植物造景时,就应先充分考虑到树种的防护功能;而在一些风景旅游城市,树木的绿化美化功能就应得到最好的体现。此外,街头绿地与住宅绿地,校园绿地与城市广场绿地,不同的绿地形式选择不同的植物造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创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又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的植物景观。

2. 根据园林植物生态要求,处理好种间关系

植物所生长的空间叫做“环境”,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同样,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因子对于植物的生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好坏与后期管理固然重要,栽植前生态环境的预测,树种之间的搭配却直接关系到树木的成活与否。所以我们园林建设中,必须掌握好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品种。

3. 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原则

任何一个好的艺术类型的产生是人们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不同的园林形式决定了不同立意方式。节日广场,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烈士陵园就应该以庄严,肃穆为基调,色彩以冷色调为主。园林绿化不同于植树造林,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的同时,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美的特色,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观赏者在寓情与景,触景生情的同时,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审美效果。

4. 处理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文有文眼,景有景眼,在植物绿化过程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公园,每一块绿地都应突出主题。或观花,观果,观干。。。。不同的植物材料烘托美化不同的环境,整体与局部的不统一,树种栽植的杂乱,势必影响到植物造景的整体效果。此外,植物生长发育是一个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欲充分发挥树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艺术效果,除应考虑整体美学构图的原则外,必须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长规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互配置,乔灌草相结合,增强景观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二、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1. 主次分明 疏朗有序

主即主要突出某一树种进行栽植,其他树种进行陪衬;疏即很自然的进行栽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园林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 注意四季景色季相变化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兼顾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树种开花时,不要有其他树种开花,而在其他季节要有其他树种的开花托景。如在碧桃专类园种常绿与落叶的比为1:3,乔木与花灌木的比为1:1。早春,碧桃开花时以常绿树为背景,弥补了景区花量大,常绿量不足的缺点,而在其他季节,花灌木相继开花,延长了花期存在的时间,丰富了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3. 围合空间的合理应用

植物围合空间可分为开放性(视线通透),半开放性空间(有开阔视野,有封闭视线),冠下空间(树冠郁闭后的树下空间),封闭性空间(四周全被遮挡),竖向空间(视线向上)等几种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及城市广场四周,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环境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活动游憩场所。

4. 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要有变化,有韵律

林缘线是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林冠线是树冠与天空交接的线。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到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几种高矮不同的乔灌草,成块或断断续续的穿插组合,前后栽种,互为背景,互相衬托,半隐半现,即加大了景深,又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

5. 应用透视 变形 几何 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

现代艺术设计中的 篇3

随着全球化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行业间隔阂的减弱,媒体的激增以及互联网络的发达,使得艺术设计中诸种资讯的梳理与传递,色彩设计与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大量复杂、良莠不齐的色彩资讯同现代化传递方式之间的矛盾B显突出,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领域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色彩语言的优化组合和系统管理,从自然、人文、意念等色彩的组合中来启发创意灵感,并从中提取有效的色彩元素,用数字色彩模拟实效,构成可遵循的配色惯例,从而使色彩设计达到科学、准确、快捷、有效的目的。

一、色彩意象与灵感来源

色彩,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元素,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任何色彩现象经过大脑一次以上的体验,它的意义就可能有一次以上的不同变化,心理学上称:“记忆所残留的痕迹,因机能作用之顺序,能逐渐作用于下次的经验。”可见色彩的直接体验的印象对人的清楚程度,其积累后的作用更是别具影响,色彩过了这个阶段,一般情形是开始倾向主观。个人差别大小不易固定。所以真正色彩的心象,因为有各种复杂的因素,众说纷纭,变化无穷,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因此,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一些知识和感受,而色彩视觉正是视觉中感知客观的重要因素。色彩能产生“视沉快感”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快感”与“愉悦”又是当代图像文化或视觉文化的重要特征,并以通过淡雅、自然、古典、温馨、强烈、动感、宁静等意象语言和形态、材质、色相、肌理等元素来表达人们丰富而多彩的内心感受。

在色彩设计实践中,如何观察、感受、理解和应用色彩,并赋予色彩新的语意是设计者必须苦心思考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呢?首先我冷冻要弄清色彩的灵感来源及设计动机。

色彩灵感来源主要是从自然色彩、人文色彩、意念色彩中获取。设计动机即是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

1.自然色彩

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中能感觉到的色彩现象,是纯粹的天然色彩,它不仅使色彩学家们建立了指民艺术实践的科学体系,而且给现代设计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色彩启迪。自然色彩从宏观世界的自然景象,蔚蓝的天空,美丽的彩虹,奏的嫩绿,夏日的浓荫,秋天的金黄,冬日蝗灰白等到微观世界各种物质微观粒子等丰富的色彩结构,已成为我们色彩设计的主要源泉。

2.人文色彩

是指人对自然一切物旬的感受,以客观的物象或品貌为基础进行创造或改造的原本色彩,它体现着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进程中所呈现的各种艺术风貌,诸如衣、食、住、行、用以及文化、艺术、生活、人情风俗等方面。这些经过人为的造物色彩连同纯粹的自然色彩构成了一个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成为我们以绘画、设计、生产等形式去表现和借鉴的永恒对象,是色彩灵感来源和表现生活意象的重要部分。

3.意念色彩

是指主体意念的色彩,即主观意念的色彩,亦称意象色彩。它是设计者通过自然色彩,人文色彩的联想及生活体验后所存储的色彩心象,恰巧与表现的内容(即作品的内在本质与外部形态)形成交融、同构,从而创造出一种“有意味的色彩形式。”“意念色彩”,它不拘泥于客观色彩模式,而专注于主观的色彩表现,是色彩设计的最高形式,而且最能体现原创意味。因此,它非同寻常并充满个性。

二、数字色彩与表现模式

数字色彩,即是用计算机通过光学色彩原理,将色度学、计算机图形学、艺术色彩学等综合于一体产生的色彩表达模式。数字色彩涵盖了传统经典色彩(美术、艺术设计沿用的基于色科介质的色彩)的主要内容和所能表达的全部色彩范围,是对传统经典色彩的继承和发展。

1.RGB颜色模式

RGB颜色模式是计算机荧光屏及其他常见数字设备显示颜色的色彩方式,它们所有的颜色都是由R(红)、G(绿)、B(蓝)三种发光介质通过加光混合产生的。由于R、G、B三种颜色各能产生2的8次幂,即0~255级不等亮度的颜色,它们叠加在一起就可形成2的24次幂,即16777216种颜色。R、G、B颜色数值越大,颜色越明亮数值越小,颜色就越暗。如:R、G、B值都为0则该颜色为黑色,若R、G、B值分别为255则为白色。RGB颜色涵盖了CMYK硬拷贝色域和所有颜料、涂料的色域。RGB的颜色由于是光色显像,它的艳度比较高,颜色效果大大优于印刷界面的色彩效果。

2.CMYK印刷颜色模式和CMYK打印颜色模式

C(蓝)、M(红)、Y(黄)、K(黑)是印刷四原色,它采用高艳度的油墨以不同色度的网屏叠印形成复杂的色彩图片。由于制作层面上的变化,使四色)由墨的网点相互错开,各种颜色之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艳度,形成中性空间混合,不会出现困手工调色或其他色彩调和时导致的颜色之间降低艳度所形成的减色混合。

CMYK印刷模式的颜色是油墨所能表现的色域模式,它与计算机上的CMYK色彩模式所表达的色彩不同。当色彩设计采用计算机中的CMYK色彩模式超出了CMYK印刷颜色的色域时,计算机就会自动指令一个接近它的颜色去替代。因此,印刷颜色的色域小于计算机屏幕上的色域。印刷采用CMYK颜色数值分别为0-100%,颜色数值越大,色彩艳度就越高。在色彩配色惯例实践中,将收集的素材通过计算机屏幕上的CMYK色彩模式或RGB色彩模式提取色彩,必须通过打印校正,才能获取准确的色相。

3.RGB、CMYK打印颜色模式

RGB打印颜色模式优于CMYK打印颜色模式。因为RGB颜色为三色混合,少于CMYK四色混合,所以它色域宽,并且能够减少色料的减色混合,因此打印出的颜色鲜艳。相反,用CMYK打印模式颜色混合多,色彩艳度必然就差。由于两种打印模式均采用彩色喷墨打印形式,加上打印机彩墨的色彩艳度低于印刷油墨色彩艳度,它必然会出现色料减色混合现象。因此,它们的色域小于CMYK印刷颜色的色域,打印出来的效果都逊色于印刷效果。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与打印机打出的颜色和印刷的颜色还没有达到致的效果,这是设计上存在的缺憾。因此,数字色彩效果(除RGB屏幕效果外)只能通过模拟实效(校对打印机色彩)找到相对准确的颜色系统来替代印刷颜色。

三、配色惯例与实施方法

1主观抽象意念色彩构成惯例

以自身的感悟(直接感受或间接感受),通过命题的形式,假设一种抽象意念,用联想、想像等思维方式,进行配色惯例构成。

如季节方面:春、夏、秋、冬不同时节、不同物象所带来的色彩感受,

音乐方面: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民音、声乐等具有时空意念的抽象感受:表情方面:喜、怒、哀、乐,百味人生的色彩表情:气质方面:潇洒、

优雅、温馨、忧郁等:地域印象方面:南国、北国、美洲、非洲、印第安、大洋洲等,来自异国情调的感受:时尚流行方面:城市元素、田园风光、自然回归、简约、休闲、变幻等具有时尚另类的色彩感受:太空方面:亘古宇宙、星球链条、神秘、奥妙等来自天体的感受等等,不同的意象可以带来不同的变化和感受。

2客观色彩设计主题构成惯例

这种方法是结合实际的各类专业设计的特点,根据设计意象主题、图形语意,如标志、招贴、图表、图形、图案、版式、网页等通过自然色彩、人文色彩、意念色彩找出具有针对生的配色惯例进行设色。这种色彩设计实际上是在限制、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色彩实践活动。因此,要求提取色彩元素准确、精练。

如用红色系表现食品业、交通业、药品业、金融业、百货业等 用橙色系表现食品业、百货业、建筑业等:用黄色系表现电气业、食品业、照明业等,用绿色系表现林业、蔬果业、邮政业、百货业等:用蓝色系表现交通业、体育用品业、药品业、化工业、电子业等,用紫色系表现化妆品业、服装业、美容业及各类饰品等。

3色彩提取方法与配色惯例

自然色彩、人文色彩,它们蕴藏着最佳的配色关系,是激发和寻找色彩配色方案的创造性灵感的源泉,也是具有实用意义色彩设计方案产生的基础。

提取色彩元素,对物象色彩分析,一是用二维的色谱化方式,分析对象的固有色彩的色度、色数和色谱的配色关系,二是用三维的色谱化方式(主要是借写生或间接媒体如彩色摄影、影视录像等手段)分析研究对象色彩间互为依存的对比关系。

这种三维的形态主要是由色光投影和反射之间形成的色彩关系。色谱,作为颜色系统,具有高度纯化的特点。它是将客观物质世界的色彩还原,概括成单独的、平面化的、具有三属性特点的颜色整合成一定的序列,具有色性稳定而清晰等特点,色谱化是研究色彩现象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色谱化的方法构成色彩配色惯例,去组织图案的色调关系,从而确定配色意象。

色彩提取方法与配色惯例:

首先,确定设计目标,找出与此相应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如古典绘画、现代绘画作品、艺术影像作品等,通过“读图法”在计算机屏幕上对其色彩进行解读分析,从整体到局部或宏观到微观进行观察、梳理,对画面构成的色彩现象的主要色相、色度等关系找出有效的色谱成份。

其次,将其色谱进行分类排列(按照色环的顺序排列序号),分析出该组色标的色调性质以及在色调构成中所起作用的基础因素。

最后,对该物象提取的色标及其组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如色彩组合形式,对同类色、对比色、主色、陪衬色的构成关系等进行梳理排列或用打散重构的形式组合配色惯例,从而了解这种特定色谱构成的多变性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如设计一幅运动题材的图形或标志,可以从体育竞技场上、汽车拉力赛上找到与此寓意相关的主题色彩元素,通过电脑按照色相、明度、艳度等关系,并以色环的形式排列或者按照几套颜色组合,用CMYK或RGB颜色模式标上数值,排上序号,构建一组配色惯例系统。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色彩构成,如图案的主色、陪衬色(辅助色)、点缀色及组织关系如何,并根据此效果再做适当的调整,对个别不理想的地方,可重新选择色彩进行组台。惯例配色,会因主色、陪衬色与点缀色面积颠倒或打散重构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这也正是惯例配色的魅力所在。因此,在电脑屏幕上实施惯例配色设计必须经过反复调整,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配色效果。

实践证明,配色惯例的实施,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实用功效,设计者可以根据各种意象的配色理念,诸如原色配色、艳度配色、明度配色、浊色配色、暗色配色、亮色配色等找到理想的配色依据,从而使设计的作品更具原创性和个性化、典型化的特性。

数码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篇4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开创了研究视觉艺术的相关学科,主要致力于研究高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与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数码空间”、“数码装置”这些词汇也逐步成为“新型艺术”中的一员,数码艺术空间正成为室内外空间设计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本文将着重探讨景观设计中的“数码空间”,并对户外空间设计中数码艺术的应用及表现手法做初步的研究。

二、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首先,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数码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数码艺术一般以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多感官体验的手段作为其艺术形式,风格上也多受现代及后现代设计与艺术思潮的影响。

其次,数码艺术的工作方式不同于传统艺术。几乎所有的数码艺术都需要并且依赖机械或仪器进行工作。简单而言: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表现媒介有很大差别,传统艺术多依赖于实体物件来表现,如纸张,画板等物品;而数码艺术多借助计算机来表现,其传播媒介可以更换,显示器只是数码艺术最常用的表现媒介。同样的数码作品,用不同的媒介来表现,所展现出的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异。数码艺术在这一点上与传统艺术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表现手法。

此外,数码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新型工具,而传统艺术完全不具备这个特点。数码艺术需要大量计算机设计编码专业的从业人员配合,从技术层面入手,以艺术的思维来驾驭整个呈现效果,因此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开发新工具的过程。比如在数码艺术创作中,计算机辅助人员一次新的尝试有可能会带给数码艺术作品全新的展现。这种新工具的创造有时候会比艺术品本身带来更大的商机。

三、数码电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国内近年来电脑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电子装置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媒介在公共艺术领域大展拳脚。户外水景喷泉、灯柱、LED光柱、电子屏幕……数不胜数的数码艺术与我们的环境互相融合,形成了一道道城市的风景线,为我们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四、数码艺术在景观环境空间中的表现手法及效果分析

数码艺术在户外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目前还受到一些技术和资源的限制,因此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是数码艺术在景观行业应用并发展的动力。多方面地收集、研究、探讨有关数码艺术的具体案例,分析其艺术表现形式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结合滨水广场的模拟声光电特效——烘托主题型

在景观设计中结合数码艺术的方案不胜枚举,但在滨水区域尤为多见。“上善若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都体现了水的灵动、柔美、韵律感强等特点,因此数码电子技术结合滨水区域的装置艺术显得尤为突出。

1.国内方面

在4年前的上海电子艺术节上,五角场商圈和浦东等地区的户外电子艺术作品均是结合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建筑景观环境进行艺术表演和展出的。而同为电子艺术节开幕式的“河流体”大型新媒体现场演出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颇具震撼力。它的设计理念是将“自然、建筑、人”三者合为一体,以散点式的演出配合浦东张家浜原生态河道水面上奇异的灯光效果,用高科技表达具有传统意义的内容,营造出炫丽宏大的整体效果,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来演绎浦东的美好未来。该演出的绚丽华彩给我们带来了时尚、先锋的感受,对景观设计者而言,互动艺术装置与表演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对于我们设计庆典类广场等空间具有借鉴和学习参考的价值。

近几年来,我国提倡环境保护,大量兴建绿地公园,苏州金鸡湖作为大型湖泊公园的典型代表,展示了激光喷泉艺术的现代科技之美。激光喷泉艺术以预成设计的激光表演结合音乐与喷泉,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在彩色的激光光束下,呈现出现代科技下夜晚滨水景观的特色。激光喷泉技术在我国已经非常成熟,激光技术与色彩、音乐的恰当配合对烘托空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2.国际方面

奥地利林茨电子技术博物馆灯光互动装置的设计,利用了一种称之为“虹膜”的光感互动装置(由萨尔布吕肯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生产),通过加载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触发器改变灯的颜色;该系统还可以用于播放游戏。奥地利博物馆坐落在河岸边,动态的灯光效果在远处显得非常耀眼。

在数码技术结合喷泉的表现手法上,国外的喷泉水幕激光电影比起国内单纯的激光喷泉,其表现形式更为新颖。比如新加坡圣淘沙音乐喷泉水幕激光电影,情节富有变化,图像丰富,更为吸引人的眼球。其设计之完美、技巧之精湛、画面之迷人、声音之美妙,国内罕见。当然,水幕电影也以其相对较高的成本和技术使众多公共空间放弃广泛应用。不过该技术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电影般的场景一定能顿时提升空间氛围。

(二)结合室外景观模拟真实场景——点缀型

1.国内方面

同样是2008年上海电子艺术节上的作品,徐家汇港汇广场的“金色的钉子”装置就属于电子数码技术结合室外建筑场景的作品。它作为一种点缀给人带来了遐想和一种新的理念。四面立体的LED方柱演绎着模拟真实的巨大钉子被敲打入地面的场景,同时在地面上真实地制作出了钉子被插入地下的痕迹,配合扩音器,整体感觉似真似假,若有若无。而该设计的寓意则是在肥沃的土地上种下来年的希望。

2.国际方面

德国设计师理查德及其伙伴一起设计的名为“笑脸”的互动艺术装置放置在一个临近河岸边的钟塔顶部,通过LED灯管组成了一个笑脸的形态。事实上,这是一个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变脸的发光装置,微笑的嘴型会因为夜幕降临或者降雨等因素改变形态,给人出其不意的效果和感受。

在普通雕塑上结合动态数码装置的典型案例还有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的立体人头雕塑。该雕塑利用许多不锈钢板塑造了一个人的头部造型,水从它的嘴里喷出,形成一个大的喷泉。雕塑建设利用自定义编写的程序,由嵌入式电机控制内部结构功能。因此在不同时间段,雕塑板块可以横向旋转,形成丰富的表面形态。

(三)结合自然植物景观模拟超现实场景——融合型

英格兰康沃尔伊甸园项目设计中,灯光设计师B r u c e Munro设计了“原野之光”装置。其设计灵感来自于他15年前穿越澳大利亚红色沙漠的经历。“原野之光”就像是自然之中突显的外来生物,由雕塑光纤心柱相互缠绕形成了灯泡造型的“沙漠种子”。像是静静卧在沙漠上的生命种子,夜幕一旦降临,光纤心柱就会发出柔和的光线,富有节奏感。

事实上,户外景观中植物占地面积最广,而我们大部分景观设计师都将目光投向硬质景观的设计上,而植物设计师只是单向配合,设计手法上相对比较单一,很少将数码互动装置与绿色植物环境结合,而运用灯光和大片草地植被来营造环境空间相对于简单的植物色彩搭配设计而言更具有新意。

五、数码艺术运用在景观中的特点

数码艺术以其新的媒介支持、高新技术的表现手段、工具化的操作媒体吸引着广大设计师的运用和研发,这也给数码艺术设计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技术方面可以互相学习与交流达成一致,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却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从艺术的角度审视数码艺术的突破点与创新点,针对数码艺术表现手法和特点多做研究就显得相当的重要。

景观中的数码艺术作品特点很多,比如在公共空间中数码艺术装置适用于户外各个角落,从室内展示空间到室外绿地公园等都可使用;而它的互动媒介也并非单一的个体,而是多媒介、多方位的,触控屏幕、LED电子显示屏、激光、声控等等,可以说是多重感官的体验模式;在交互方式上有程序自动设置模式,也有人机互动模式。当然在户外景观中运用数码装置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而因为户外气候的多变性,作品的可控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这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作品的某种随机性与趣味性,就必须突破艺术创作的传统思维。同时需要满足公众与装置的互动性,就必须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从回馈的真实效果出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装置的出现,人们对其营造的氛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计算机编程人员与艺术设计人员不断提高相互协调的能力。可见一个完整的、操作性强且效果独特的数码艺术创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当然,艺术表现的方式和手法对作品效果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需要多思考的方面。

六、结语

对新技术的生疏,影响着设计者创造力的发挥;而富有创意的艺术家们必须学会驾驭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工具。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数码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与突破的重点。

目前在景观设计中,数码艺术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环境中去展现空间特质。在景观设计的初期,数码艺术和技术也对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景观建模这种可视化的数字技术给予了无数成功方案巨大的帮助和现实意义。数字化也将成为景观艺术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而如何利用好这样一个工具去传递艺术家的想法,将是设计师们需要不断努力并实践的课题。

摘要:数码艺术正在成为内外空间设计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数码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数码电子装置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媒介在公共艺术领域大展拳脚。景观空间中数码艺术有三种典型表现类型, 分别为烘托主题型、点缀型和融合型。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应当学习借鉴数码艺术在国内外景观环境空间中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将其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郭选昌, 邓义勤.从公共艺术谈互动雕塑的发展[J].艺术探索, 2008 (01)

[2]宋扬, 杨恩慧.从公共性试论数码艺术与公共艺术的协奏[J].美与时代, 2008 (09)

[3]刘宁.浅谈交互设计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1 (02)

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 篇5

【关键词】山水画;私家园林;文人化;豫园

本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简析,并以海上名园豫园为例,探索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对书画艺术和造园艺术中共有的表达手法进行学习。

1早期山水画与私家园林的关系

山水画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的丝织品和壁画上都已有山水画的存留,著名的北魏壁画《女史箴图》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洛神赋图》中都能体现出当时山水绘画的技法还略为简单朴拙,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特点,这个时期称为中国山水画早期孕育阶段。隋朝时期,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颇具古意,工整细巧且色彩浓烈,开青绿山水先河,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而史料记载,汉代时私家园林已兴起,建筑选址处多风景秀美,但从规模和内容形式上都还依存皇家园林的模仿建造。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和佛道盛行,寄情自然山水的社会风尚促使了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生成和普及,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既包括城市私家园林,也包括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2繁荣时期的山水画与文人写意造园主题

2.1山水画技法变革唐朝时期社会安定,宗教绘画逐渐趋于世俗化,中国山水画也有所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特点的两大绘画流派逐渐形成,分别是青绿山水派和与之对应的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作,把中国绘画的文学性表达了出来。画家张躁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根本原则,五代时期的荆浩将勾填、勾染画法变成了“皴法”,中国山水画在技法上迎来了一次大变革。到了宋代山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南北方特点对比显著,北方派雄壮挺拔,南方派淡墨意仙。2.2人文写意园林唐代私家园林的建造规模胜于魏晋,尤其是中唐以后,诗画艺术引入园林创作,写实写意的文人园林开始兴起。“唐人尚法,宋人尚神”,两宋禅宗的流行使得宋人的造园艺术也趋于重精神,轻形式的手法。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建造更为普及,许多文人和画家都参与其中,他们把诗画意境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创作中,使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呈现出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山水园的改变。北宋时期造园的技术和艺术均达到了历代最高水平,且数量多分布广,在内容和形式上已趋于定型。这一时期的造园手法根据山水画主题,融入诗词,楹联等与园林建筑相结合,相得益彰,神形兼备。元、明时期的造园技法也凸显写意之风,并延续到清代进而发展到高潮,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有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留园和豫园等。

3转型时期三方鼎峙的造园风格

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 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 景观设计 生态

前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规模巨大,对景观设计的关注与需求日益增多,可以说,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着、催促着景观学科的快速发展。从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理论界逐渐开始关注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并相继引进和介绍了同时代西方国家相关理论热点。如倡导“经济增长与自然和谐一致”、“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等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建筑学界和景观建筑学界对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研究起步的标志。本文该项目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田边村的红石山脚的南边,西南为马场,东邻潇湴湖,田联北路穿插其中,占据优美的天际线和自然环境。景观改造项目的环境控制线面积为25.66万平方米,主入口广场面积为8000平方米,次入口广场面积为4000平方米。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现状

进入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方面各层次都对满足精神层面的环境美化有了更高的追求。景观设计经过在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的拓展与流变,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与传统风景园林不同的,几乎涉及人类生活世界所有尺度和众多实践范畴的,有着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学科,从而也促使我国建筑学界和景观建筑学界对有关环境和景观设计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还开展了各种规模和层次的设计活动,如城市广场建设、街道亮化工程、城市景观道设计、小区环境设计、校园景观等等,各种设计思潮的此起彼伏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景观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同时也记载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科技、经济各方面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将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引入了一个新时期。

2、对景观改造项目现状分析

该项目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田边村的红石山,有着良好的自然禀赋。现基于区域发展以及改善项目的人居环境,现保留原有的自然资源,将项目区域进行景观升级改造,打通各个鱼塘形成一个景观湖,湖心造岛,围湖造景,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型的生态滨水景观。项目为典型的鱼塘用地,周围被山体和农田所围绕,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但现状周边环境呈现物理污染较为严重的状态且北边的红石山腰为殡葬用地;而且现状地块通达性差,整体呈现破碎状态。根据规划,地块周边所以路线的整治与环境的改造在这个项目中显得非常重要。

3、对景观项目的定位

对石排镇海仔湖的自然生态进行完善,改造为海仔湖生态公园。项目原先是做鱼塘所用,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这次的项目景观改造目标则是让项目区域达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改造所带来的益处是项目区域的长远发展,并且可以承载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4、项目改造设计方案及措施

石排镇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且深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恩惠,植物种类相当丰富。

(1)、保留项目原有的岭南特色以及建筑文化

除了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设施,还应通過保持地方传统风格的连续性和可识别性,共同形成传统岭南特色。项目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岭南风貌融入其中。对项目中原有的蓝色基底和绿色基底进行保护和完善,在打通大部分塘基的同时,保留一部分作为小岛。尊重本地文化,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既有美学上的共性,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其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都是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感染人的,并且适度改建基地上有特色的原有建筑。

(2)、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在景观生态建设中,做好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提高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是以物种多样性为重要前提的。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研究表明:乔、灌、草复合结构以及阔叶、针叶混交林在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杀菌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的树种。同时,注意植物群落的时空结构,不仅空间层面上多样,而且不同季相景观多样。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种植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配置,使之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又能形成完美的植物景观,成为具有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的植物群落,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方便的交通设施

车行道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项目区域内车行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车行道,环水一侧可设计2―3m的人行道,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

(4)、创造景观体验空间,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

以求打造一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为群众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好去处,并提高周边的生活品质。湖岸滨水区设置环湖绿道,亲水平台和栈道分布其中,为游人提供足够的游憩空间,植被配种方面尊重地域条件,主要种植观花及水生植物同时,针对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空间划分,创造一种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在此空间中整合了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最大需求。

结束语:对石排镇海仔湖的景观进行设计,就要完善其生态系统,保留项目的岭南风貌和特色建筑,重视人性化处理交通设施与景观游览的关系,实践绿色空间的生态理念,改善环境治理。为了提高人们生活品质,让人们感受到海仔湖的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我们要让项目区域达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项目区域的长远发展,实现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5):59-61.

[2] 曹瑞祺.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绿色设计[J]. 美术大观,2009

景观设计中的非语言符号艺术 篇7

传播学认为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 而是以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通常而言,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书写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两大类, 主要包括图像、颜色、光亮、音乐和人的体语, 等等。可见, 非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也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交流媒介功能。这样的功能在景观设计中也显得也格外有趣, 不同的设计者通过不同的非语言形式向人们抒发各自的理念, 表达对设计和生活的看法, 甚至与观赏者进行交流, 将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设计灵感感性地向人们剖露。就正如著名设计师王澍的设计, 他所设计的象山校区很好地诠释了他所想表达的“差异性”主题。他表现的差异性展示类似于自然中生长的林子和人工播种或飞机撒种培育的林子有所不同一样, 自然的气息在和学院氛围的交汇中也发生着化学反应。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异性和奇遇般的碰撞, 我们才能体验学院氛围中一些这样的有意思的部分。象山校区设计主的题是取自他在飞来峰所见之景及所感受到的山、水、峰、意, 具体到景观丛林, 又抽象到弥漫的气息。他将自然形态和教学主题充分融合。例如, 令人印象深刻的校区教学楼上大小不一、形状不等的窗洞, 窗本是沟通室内外的桥梁, 风声透过形状不等的窗洞与室外的枯山假石呼应出如“大音稀声”一般的回响。将微弱的风声化作强大的流动, 自然的声音随意地流淌在校园。我们仅需静静聆听, 便可沉浸其中。可见, 设计师通过非语言可让观者感受到设计的本质、文化、与内涵, 并用其充当和观者交流沟通的桥梁。在景观设计中, 相对于生硬的口头语言或书面告示那种反复重复和强调性的提示, 非语言符号所起到的解释说明的作用更有趣味。非语言这样无形的引导方式更能给人一种轻松的观感。

2 非语言的特性传递

过去, 景观多数存在于大户人家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囿, 而现代景观主体却有着更为普遍的受众群体。在设计和规划中, 设计师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也是做了更多的考虑。此时, 人们也注意到了景观设计具有其特有的地理或人文属性。无论是地域分类、人群分类、主题分类, 还是不同的风土或人文, 都在用不同的非语言形式向大家传输着属于它们的特征。显而易见的, 就比如在地域上的分类, 也就是根据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主要以地域为基础, 以人文为主线, 因此形成了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的符号语言。这样的语言符号在设计中同样起到了明确的标识作用:徽派建筑中的白墙灰瓦、马头墙、小桥流水, 就是徽文化不可替代的非语言符号;而在中国陕北地区, 其典型地域建筑是穴居, 例如窑洞, 房屋主要基于黄土高原厚实的土层之上, 黄土地也孕育出陕北地域冬暖夏凉并不破坏环境的代表建筑。不同的文化蕴藏着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文明也弥漫着不同的风格特质。在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历史中, 各类朝代、各式纹样、建筑和习俗都在他们的时间轴上标识出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以不同的地方特色建筑、纹样、图腾等不同的非语言, 在向我们讲述着属于这个地域的人文特质。

3 非语言的引导性

设计师还可通过各种手段对环境空间进行一定的指引, 诸如游园道路的宽窄等。一般认为, 宽敞的道路有着更强的指示和导向的作用, 它似乎是在用无声的非语言去告知游人顺着宽敞的大路去游览景区的风景。相比之下, 狭窄的园路则更易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别样感受, 如果想远离人群, 独享山水, 幽静的小路则是最佳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也给予了我们在理上更多的自由和方便。宽窄、规格不同的园路在结构复杂的园林中穿梭, 但如果规划正确, 就算没有指示栏这样的书面告示也不会令人心慌。或许这在常人看来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却也体现着规划设计中非语言无声的引导作用。

撇开这些, 非语言在景观中的用法也可以是很具体的, 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就将其运用得十分得当。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细致和内涵, 藏于露、开敞与封闭等手法仿佛都铺垫了设计者的思维, 随着铺设的园路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景致之中。例如, 传统游廊在古典园林中是十分常见的元素, 但除了具有装饰性和休闲性, 也具有非常强的方向性, 就好似无声地在指向远处的风景。苏州畅园的主要厅堂留云山房是位于园子后部的, 入园后, 先过桐华书屋, 再经曲折游廊把人引入留云山房。曲折的游廊不仅仅是为主景的铺垫, 更是应道通往景点的指示标。著名的典范还有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的入口位于东部, 但主要景点却在万寿山前, 两者相距的距离过远, 但设计师在万寿山前设置了一条横贯东西的长廊, 从而成功地把人引导到了园区的主要景区处。

除此之外, 触觉嗅觉听觉上设计者也可以去做非语言指引。例如花海的香氛或是流水声, 都可以作为非语言去引导人群, 引起游人的注意。这样的手法不但可以作为加强、提示的功能非语音, 还可以弱化、抵消书面指示语言文字的繁缛。自然语言可归入推理符号, 而非语言则属于表象符号, 用以表达语言符号所不能表达的意义和作用。

4 总结

社会一直在飞速发展, 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的交流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但非语言符号的交流辅助功能却是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这种比语言符号更生动的信息传递方式, 无论是在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中, 还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无一不让非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景观拥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 在景观设计中, 其作用是用其特有的表达形式给游园之人做语言和身心的交流。而游人也通常会无意识地按照设计者的非语言引导进行游览或, 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到设计者的用意。这不仅使景观设计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人们的观赏审美水平。非语言就像是景观设计者设计概念的解说系统, 在与游人进行着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关孜慧.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7) .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4]韩立, 译.民族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鸭绿江月刊, 2014.

[5]任慧娟.民族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6]张燕.中国民族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 2015 (2) .

[7]邹华韬.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语言特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 (2) .

景观中的艺术语言 篇8

景观设计是一种融合了艺术行为的设计方式。而景观中的艺术语言就象景观设计师与游人沟通的桥梁,将设计师对美的感受通过艺术语言传递给人们,与此同时,他们所创造的景观也就成了艺术品。作为景观构成中的建筑、绘画、雕塑、艺术构件都是满足以上需要的重要元素。要体现构成景观的各元素的和谐、统一,就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各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通过对景观中艺术语言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地分析,可以引导人们从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去欣赏景观,并加入到与景观的对话当中。

景观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在景观设计时必须满足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创造出好的景观,其中艺术性是在科学性上创造出的美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将人的需要分为5种,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美的渴望便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件艺术品都是通过一定的材料媒介来实现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以“实”写“虚”,本文将分别介绍一些“实”的方面,即景观中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和“虚”的方面,即景观中艺术语言的表现手法。

2 景观中艺术语言的构成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趣味的统化将成为必然,但其主流仍未脱离对于人化自然地追求。随着人类环境地扩展,纯自然环境地减少,将环境加以人工提炼改造,创造出胜于自然(以人的欣赏角度而言)的生活空间将成为美化环境的主流。这种艺术也就是景观艺术必将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最高境界的信条。作为景观构成中的建筑、绘画、雕塑、艺术构件都是满足以上需要的重要因素。

2.1 景观中的建筑

如果要领悟一个优秀建筑的精髓,必须从它所处的环境开始分析,即了解建筑所在景观的地理位置、光照条件、植被情况、雨量等。通过分析这些要素,能够因地制宜地建造出与景观相协调的建筑。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建构的物质环境,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史的历史行程来看,人类的生活实践从脱离穴居野处以来,就一刻也离不开建筑。随着历史地演进,人们对于建筑不只是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单一的含目的性,而且进一步要求满足于精神生活的观赏要求,与此同时,建筑周围的环境也成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进一步体现。从景观中所占面积来看,建筑是无法和山、水、植物相提并论的。建筑之所以成为“点睛之笔”,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在于其具有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元素,建筑中最适合于人活动的内部空间,是自然景色的必要补充。

2.2 景观中的绘画

景观是由英语单词中的Landscape翻译来的,Landscape首次见于记载是在1598年,源于荷兰语的“Landschap”。在16世纪期间作为一个绘画术语传入英国,当时的荷兰艺术家正热衷于自然风景绘画,虽然这个词在早期荷兰语中仅指“地区,一片区”,但传入英国时已经包含了“描绘陆上风景的绘画”的意义。因此,最初的英语世界里景观(Landscape)与风景画(Landscape Paintings)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景观表达的是人们对环境更深的认识及价值取向,而绘画则影响了人们对外部环境的改造。

景观的艺术创造,一方面要师法自然,另一方面又需要向绘画吸取营养。而绘画本身也需要“外师造化”才能生气灌注,同时绘画通过“中得心源”和对自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超越自然美,以假胜真。景观的艺术创造应借鉴绘画艺术的历史经验,吸取绘画的长处来进一步创造“第二自然”。从景观的历史行程证明,设计师往往具有很好的绘画修养,因而能将景观设计臻于“如画”的妙境,反过来设计师作为接受者的品赏和园画创作反馈,也多少促进了景观设计中画意的增长。景观中的绘画,不但可以表现为以建筑为绘,而且可以表现为以水为绘,以雕塑为绘,景观是把画境立体化、物质化,因此景观和绘画之间存在着互渗互泛的美学关系。

2.3 景观中的雕塑

雕塑是景观中的主要景观设施,特别在现代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点缀和烘托环境气氛,增添场所的文化气息和时代风格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景观都采用雕塑作为主要的设计手法,有许多景观的主体就是雕塑,并且以雕塑来为所处环境定下基调。所以雕塑在景观设计上起着特殊而积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景观雕塑都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的载体。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埋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由此可见,景观中的雕塑应在题材和形式上与环境相协调,对背景地设计与选择应使之能充分衬托雕塑,并与环境中的植物、水体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视觉设计。雕塑在不同的景观中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景观中的雕塑对景观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2.4 景观中的艺术构件

艺术构件是实物而不是笔触语言或是形式构成语言作为基础的艺术语言,主要表现在设计师对现成品的挪用、组合、悬置、搭配、添附、错置等,从宏观上看可以是各种景观要素的规划组合,从微观上看可以是对不同材料的创作。在现代的景观中,为了配合景观与建筑、环境的整体美,出现了一些空间过渡的构架及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构件等,这些都属于艺术构件。

为了空间过度需要而采用构架的形式,形成通透、轻盈、简洁的空间。在景观中常设置的柱廊、构架、建筑入口的构架门等,起到划分、过渡、联系各个空间的作用。为了装饰的目的,在特定的建筑与景观中设置一些构件,往往是从建筑和景观中抽取一定的元素形成构件的造型,起到强调与美化的作用。在当今的景观设计中,艺术构件已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设计师划分空间和提高景观艺术性的常用手法之一。

2.5 景观中的水景

水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按其形态特征分为点状水体,如水池、泉眼、人工瀑布、喷泉;线状水体,如水道、溪流、人工渠;面状水体,如湖泊、池塘等。水面具有优越的景观性。这是因为无色透明的水往往表现出无穷的色彩,随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其深度、所含的化学成分、水中生物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水面可以平静而悄无声息,也可以在风、重力、潮汐的作用下发出湍急的水声。平静的水面能把周围的建筑、树木的影像反映出来,形成清晰的倒影。即使在城市人流集中的广场、绿地,以水池、人工瀑布、水幕、喷泉作为景观的主题,也能让人体验到自然之趣,感受到温馨、亲切的环境氛围。通过水景,人们和景观有了更多地对话,促进了人们与景观地交流。

3 景观中艺术语言的表现手法

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因此人对美的感受大多是趋向一致的,也就是说对美感的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景观作为一个由若干相关相生、互渗互补的元素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形有尽而意无穷、深邃的艺术空间。要体现构成景观中各元素的和谐、统一,就要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景观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3.1 划分空间

在景观的艺术空间中,各艺术语言要素必须服从于景观整体的美,这就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规划和分割景观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设计师须在景观设计之前就有整体的构思,对整个景观设计的有宏观控制能力。这就需要把握各艺术语言要素的相关性和多样性。同时应确定一个景观中主要所体现的景象,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将各个不同空间单位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以满足人们好奇求新的审美心理。正因为有了对空间的划分,人们对景观中美的体验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景观才可能持续地发展。

3.2 主次对比

艺术品作为一个审美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决不是相互等同的,而是存在着主与宾、相关相依、互为协调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它们得以有机地凝结、聚合成为一个呼吸照应、生气灌注的美的整体。一个优秀的景观就像艺术品一样应有主要和次要的部分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不同类型、不同景观的统一体。在同一景观中,主体控制着宾体,宾体围绕着主体,于是宾主相生,创造出了富有趣味、引人入胜的景观。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主次对比更加显著,一个景观经常以主景所表现的内容来命名,如伊拉凯勒水景广场,就是以水景为主景,其他的构件都是次景,这样使人们从不同的方位都能感受到水景广场的魅力。

在景观设计时,应确立主次,在一个主导景观空间周围组合一系列次要景观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的向心式构图。中心景观主导空间要具有足够的尺度,以便把次要景观空间统一在其周围。而相同的景观次要空间可以形成对称的组合形式。同时要把握景观空间的近似同一,也就是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景观空间按照某一固定的规则组合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空间序列。这相当于主要或次要景观之间内部的相互协调。把握景观空间的对比统一,就是将形状、方位各不相同的景观空间通过对位、轴线等手段,将它们有机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3 景意交融

主次的对比的确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刺激,但是对比太过强烈反而会造成反面的效果,因此在度的把握上需要将两者相互渗透、互相协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曲廊便成了贯穿全园的一条“线”,使人们在感受到“欲扬先抑”前能通过漏窗隐约看到开阔的空间,起到缓冲的作用。在现代景观中,不仅运用了视线的渗透,还通过对人们听觉、触觉和嗅觉的影响,使景观中各部分交融在一起,造成景外有景的错觉。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罗斯福纪念公园,则是运用时间将全园联系起来由个主要空间及过渡空间来表达。这4个空间既是对罗斯福总统长达12年任期的叙述,也是对“4个自由的纪念”。海尔普林(Mark Hieprin)的设计将这位伟大总统辉煌的政治生涯,以一种近乎平凡的手法,通过这个值得纪念的难忘的空间娓娓道来。故要将一个景观连为一个整体,不仅可以通过景色之间的相互关联,还可以用“意境”将它们联起来,使人们感觉到这根隐含的“线”一直贯穿其中。

4 结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对景观设计的风格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景观中的艺术语言已成为人们思想沟通的桥梁,同时已朝着多元化的需求方面不断发展

摘要:阐述了景观设计的理念,从景观中的建筑、绘画、雕塑、艺术构件、水景等方面探讨了景观中艺术语言的构成。介绍了景观中艺术语言的表现手法,包括划分空间、主次对比、景意交融。

关键词:风景园林,艺术语言,构成要素,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林潇.景观设计和艺术的讨论[J].中国园林,2003(4):17~18.

[5]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园林城市规划,1999(2):61~62.

[6]赵娜冬,段智君.浅谈主题公园设计手法的发展趋向[J].中国园林,2003(11):171~173.

[7]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李征.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 篇9

1 城市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元素, 起到了分隔城市中的区域, 引导城市的发展, 沟通城市的作用。道路能将城市分割为商业区、政治区、居住区等许多不同区域。同时也引导人留到达不同的区域去达到自己不同的目的。当然, 每个城市之间同样也需要道路作为它们之间的交通纽带。

城市道路的功能, 由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需要, 必须将道路分为 (1) 机动车道, 由于车流量的不同, 可以分为两车道、四车道依次类推, 车道可以达到八车道甚至更多。 (2) 非机动车道, 这种车道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行车、三轮车以及一些低速的车辆。 (3) 人行道, 这种车道目的是为了方便行人以及确保行人的安全而设置的。以上便是城市道路的由于不同功能分工而区分开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它们的建设材料是不同的。机动车道:在这种车道上行驶的当然都是速度快, 自重大的汽车, 由于汽车的速度和重量对道路的冲击大, 所以这种车道要求很强的抗磨性, 要求很大的强度。现在这种道路的主要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两种材料。这两中材料在现在的道路建设中使用的频率非常的高, 当然在一部分穷困的山村, 就地取材, 使用的是石方或是没有铺设的土路。而现在这两种材料, 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了许多改进。钢筋混凝土, 现在演变出许多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轻质混凝土等, 一系列新型高强度混凝土。这些新材料在强度, 造价都得到了大大的改进。沥青混凝土, 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出了改进产生了密实类沥青混凝土和多孔隙类沥青混凝土, 这些新的沥青混凝土在稳定性和耐久度上远远超过了老式的沥青混凝土, 延长使用寿命, 同时大大降低养护成本。非机动车道:这种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 自行车、助力自行车和其他非机动车辆, 这些车辆, 在速度和重量上远不比机动车, 所以在建设时, 不需要作特别处理, 一般是和机动车道统一铺装, 使用花坛, 植物或是铁栏杆隔离开。人行道路:这个是道路设计的一个重点, 因为人可分为小孩子、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 由于他们的行进速度和身体灵活性, 存在大的区别,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因素, 不可以忽略。在材料的选取上是多种多样的, 而在大多数的都市, 都会采用一种水泥浇注的地砖, 这种地砖, 在正面可以着色, 以给人视觉的冲击;而且, 可以浇注不同的正面纹路, 用以提醒盲人行走的路径。在北京、上海等等许多城市, 都会看到这种地砖。当然, 还有许多, 向上面所说的沥青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都是比较常见的材料。在未来的设计中, 材料的选取必须要符合, (1) 符合环保要求; (2) 低造价, 高性能; (3) 人性化的材料。城市道路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建筑与建筑等等的一个纽带, 它的外部造型是要和它所处的城市相协调, 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 加入美的因素, 使之更赏心悦目。比如:北京的几座比较大的立交桥, 不但具有很强的交通功能, 而且在造型上, 有的如蜻蜓、长虹等, 造型大方美观。再例如:上海的过江大桥, 盘旋式的上升, 犹如一条巨龙升天, 造型美观。所以, 在现代的城市道路设计当中, 不但要求达到道路四通八达的功能目的, 而且要求能为城市的规划“添色添花”, 达到视觉上完美需求。

2 园林道路设计

园林道路设计是道路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在美丽的长沙湘江观光带, 我们就可以看到园林道路设计的典型案例。湘江沿江风光带, 是非常优美的园林, 而在这个园林中道路设计也是非常有特色的。由于是沿江建设的园林, 这里的主路就是沿江公路, 铺装的材料是沥青混凝土, 而这些道路的宽度是很宽的, 目的是为了满足过往的车流, 达到了四车道、六车道。而次路的铺装和造型是十分漂亮的。地面铺装是以大理石为主, 伴有其他的石材。造型上灵活多变, 沿着江岸的造型曲折延伸。在这些次路上不时设有建筑, 例如:杜甫江阁、码头等等许多造型优美, 与环境搭配协调美观的建筑。小路和小径, 它们就是这个观光带的焦点了。从材质上面说, 青石板与草地相间, 协调;鹅卵石流光锃亮;白色的沙子犹如银河;不规则的石块像天上洒落的陨石, 自然而有规律。如此蹊径, 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这些小路小径不但自身造型优美, 而且引领你到达园中的各个景点, 使你将美色尽收眼中, 这样造型优美, 功能完备的道路如何不使你心情舒畅呢?这只是园林道路设计中的一个例子, 优秀的园林道路设计比比皆是。

园林道路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 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三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园林道路犹如“人体的血脉”, 贯穿于园林各区, 景点之间, 不同的道路设计, 决定园林的形式, 表现不同的园林内涵。

园林道路的功能: (1) 组织交通。园林道路要与城市道路相联系, 集散人群、车流, 特别是在节假日, 人流繁多, 疏导作用就成为了园林道路的功能的主要体现, 当然也要满足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等工作的需要。 (2) 引导游览。根据不同游人的需求组织不同内容的游览, 并对园林中的绿地、景观的展示和观赏顺序起到了组织的作用。 (3) 组织空间、构成景色。园林道路能起到分割景点、组织空间和景观的作用, 它的线性和铺装, 可以跟园林中栽种的植物、特色建筑、秀美山水等组成一个个富于变化的美景, 所以设计出色的园林道路既是行走时的路, 也是驻足欣赏的景。 (4) 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园林道路是水电管网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绿地的给排水和供电的布置。园林道路的设计, 其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要求。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 更要满足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内活动的需要等等, 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林道路的布置必须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根据他们的主次和作用分为: (1) 主路, 要能贯穿园内的各个景区、主要风景点和活动设施, 形成全园的主要结构和回环, 因此主路最宽, 一般宽度在7m左右或者更宽, 结构上必须能适应小型车辆承载的要求。路面铺装材料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 主路的地面图案拼花, 全园尽可能的统一、协调。设计造型要曲率大、交通顺利通畅, 起到游览的主动脉作用, 组织游览、疏导人流, 与此同时也要方便管理。 (2) 次要道路, 园林中次路是各个分景区中的骨架, 联系着各个景点。对主路起辅助作用。一般宽度在3m左右, 次路的曲度要大于主路。以优美舒展富于弹性的曲线呈现有层次的景观。 (3) 游憩小路, 主要作用是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进一步地到达园林中的各个角落。一般的, 单人行的园路宽度在1m左右, 双人行的路宽度在1.5m左右, 三人行的路宽度在2.2m左右。 (4) 小径, 是园路系统的末梢。是联系景点的捷径。根据游赏功能的需要, 它有许多种材质以优美的曲线构成“景”, 使周围的景物互相渗透, 自然融合。它的宽度一般在0.8m到1m之间, 甚至可以更窄。园林道路通过自身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 引导游人按照设计师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观赏园林, 从这一方面上来讲, 园林道路可以称得上是游人的一个导游。园林道路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 可以蜿蜒起伏, 易可以游龙潜水, 与周围的精美的山水景点、花草树木、建筑等景观相联系, 相结合, 达到因为有了道路而观赏了景色, 因为景色而更显示道路作用的不凡效果, 使游人将园林中的美好的景观尽收眼底。总体说来, 园林道路的功能是让游人能充分的体会到美丽的景色, 使游客能够放松心情, 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色, 而得到轻松和快乐。由于园林道路多种多样, 所以它们的铺筑材质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路, 要求达到一定强度, 一般为沥青混凝土或者是钢筋混凝土。次路, 铺装在强度上没有特别的要求, 但是, 这种道路一定要达到每一个景观区域, 不能丢弃景观, 所以, 它的地面铺装要分区域与景观相协调, 可以铺装大理石、青石、防腐处理的原木等。小路和小径, 在铺装上面有许多近似的地方, 这些路面是路的同时也是别致的景观, 所以这些路面的铺装一般使用许多原生态的材质, 例如:毛面的石头、碎石子、木材、鹅卵石等等。

参考文献

[1]吕孟凯.绚丽多彩的新材料[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http://www.moc.gov.cn.

[3]庞焘, 胡雷鸣.现代园艺[J].2006 (3) :29.

[4]伊恩·本特利, 艾伦·埃尔科克, 保罗·马林, 苏·麦格琳, 格雷厄姆·史密斯[著], 纪晓海, 高颖[译].建筑环境共鸣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

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 篇10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 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 巴巴纳克就出版了一本名为《为真实世界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以及设计师的社会及道德伦理的辩论。指出设计必须兼顾当下和长远的意义。随着七十年代能源危机, 环境的不断破坏绿色设计的概念不断被人们关注和认同。20 世纪80 年代末成为一股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 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二、绿色设计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面临威胁

在不断前进的工业进程中, 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 特别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 迄今为止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以对自然环境的损耗作为代价的。如何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 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合理的均衡点, 是摆在中国未来的严峻任务。

2、景观设计中“绿色问题”

景观设计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而当今的景观设计中存在着严重的绿色问题, 如所谓“为了提升城市形象”, 建造大量所谓的标志性建筑, 大规模修建的整齐的树木和草坪随处可见, 原有植被被破坏, 草坪间大量园林景观小品泛滥, 景观设计成为了人为产品的堆积, 在平时的商业街等地方, 大量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 以及各种充斥着商业味道的设计, 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城市沙漠”。一些看似大气, 精美的植物景观等, 既违反了本身植物的习性, 而且对生态的多样性的疏忽, 后续所产生大量的除虫剂, 等消耗却是违反可持续性的原则, 而过度的追求外形, 忽略了人的体验感也不得不说是一种设计的失败。

三、正确定位“绿色景观”的内涵

古语“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景观设计中的绿色设计可以说和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十分契合, 所谓“绿色景观”。就是可持续性的, 有生命的景观。

1、可持续性和可再生的景观

所谓可持续性景观主要是景观设计中所消耗的主要材料等, 为可再生的材料等, 以不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而进行再生, 在设计的时候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 和传统观念中的废弃物品的回收, 并将其回收后加工, 形成新的材料资源, 扩大利用价值, 控制垃圾的排放, 减少原材料向无法利用的位置和形式转换。在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把技术层面的手段等方面不在做为第一考虑要素, 而是更多的和一个自然- 人- 景观的系统中相协调。以我国秦皇岛汤河公园的设计方案为例, 其方案阐明了在如何避免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 同时又满足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对该地段河流的功能设计。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 引入一条以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 用最少的干预, 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2、促进生态良好发展的景观

我们在设计一个景观的过程中不光是考虑人在其中的活动, 还应该考虑人类的健康发展, 又能够与周围自然环境想协同发展, 景观设计不应该破坏其生态系统而应该是促进生态的发展。我们可以以迁安三里河的绿道项目为例, 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它充分展现了一个曾经被忽视遗忘的景观如何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进而蜕变成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日常景观的。项目沿绿带建立了供通勤和休闲使用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 与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有机结合, 其通过融合当地传统特色的艺术设计形式更复兴了民众的社会认同。该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及其对新美学阐释, 并且促进了生态良好发展。

3、节约型景观

当前我国的资源消耗过度, 而在景观设计中大量存在浪费与不合理现象。有必要强调在设计过程中的节约意识, 建立节约型景观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合理利用现有物质基础, 找到视觉美与节约的平衡点。在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更应该提倡节约理念, 构筑生态美好的家园。

四、结语

总之,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以及在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披着“绿色外皮”的现象, 走向生态化, 可持续可再生发展, 节约资源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 而不是把绿色设计当成一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方式, 或者一种时髦。而应该把其当成一种领导全局的观念, 景观设计只有在绿色设计的平台上才能达到更高的领域, 建立与生态符合的环境系统, 最终完成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不光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 更加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美) 维克多·帕帕奈克编著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11.

[2]《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1.

[3]《景观设计》许亮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

景观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景观艺术;环境设计;应用

从景观艺术的概念本身来讲,它就是环境设计的一个子系统,因为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而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形态设计,所以在实际的环境艺术创作中,离不开景观艺术的理论支撑,下文将主要以陶瓷景观艺术、园林景观艺术和材料景观艺术为代表,来探讨景观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陶瓷景观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是具有深厚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载体,在室内外装饰和艺术空间的布局上起着支撑设计美感、阐释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之所以陶瓷景观艺术能够在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主要在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和文化特性。

在美学特征方面,陶瓷具有造型美、实用美、釉色美、装饰美和质感美这五大特征,以其精美的釉色为例,陶瓷釉面有光泽釉面、无光泽釉面、观光釉面、碎纹釉面和防滑釉面等。光泽釉面即陶瓷表面有光泽,其表面光滑明亮;无光泽釉面即陶瓷表面无明显光泽其表面手感粗糙有细小颗粒;光釉面即陶瓷表面呈现光的效果,亚光是相对于光亮而言的,并不是说没有反光而是“漫反射”给人以素雅稳重的感觉;而碎纹釉面即陶瓷表面呈现碎纹状,纹理清晰装饰感强。这些美学特征在环境设计中,展现出极大的自由性,能够有效结合视觉传达和设计心理学,完成具备不同审美特征和设计风格的环境艺术作品。

在文化特性方面,首先,陶瓷一直是属于中国民族的伟大发明,存在着强烈的民族归宿感,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加入陶瓷作品进行装饰,能够体现一种民族的“归属感”。其次,古人云:“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陶瓷历来被古今文人墨客视为高雅的艺术珍品。除此之外,各式各样的陶瓷花瓶、梅瓶、玉壶春瓶、朝声瓶、天球瓶、观音瓶等,造型优雅,在居室环境设计中能够体现出独特的贵族气质。

当然,陶瓷并不是景观艺术中唯一一种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设计道具,除了陶瓷之外,书画作品、剪纸艺术、雕塑作品等都与陶瓷相似,具有非常多元化的环境设计用途,而且同样属于景观艺术的理论范畴。

二、园林景观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将园林组景艺术和组景方式用于室内装饰工程,已在国内室内装饰业中逐渐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和有室内空调的建筑中,将自然景物适宜地从室外移入室内,使室内赋于一定程度的园林气息,丰富了室内空间,活跃了室内气氛,从而自然地增强了人们舒适感。

园林景观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组景方法主要有:水局组景、筑山石景、观赏植物组景、亭阁组景,以及园林建筑小品等。如果在建筑的大厅中设置景园,能使室内产生生机勃勃的气氛,增加室内的自然气息,将室外的景色与室内连接起来,使人们置身此景中,若有回到大自然的感觉,淡化了建筑体的生硬僵化之感;如果在公共建筑内的共享空间大厅中设置园林景观,在功能上往往有接待、休息、饮食等多种要求,为了使各种使用区间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幽静环境,常采用室内组景的方汉来分割大厅的空间;而如果在过厅与餐厅之间、过厅与大堂之间、走廓与过厅之间等,常常借助于室内景园,从一个空间引到另一个空间,把室内空间安排得自然、贴切。

三、材料景观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不同的时代,在景观艺术融入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不同的材料运用,所以新型景观艺术材料是环境设计业内人士在创作中经常讨论的话题,比如旧城墙砖与钢架玻璃的搭配,在现代,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搭配方式,就以江苏省南京市的某一景区为例,南京市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要结合历史文化创造出新的景观环境,该景区就选择了对古老的城墙砖与现代的钢架玻璃的结合体现了南京古城的“明文化”。正是因为该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才使得原有的古城墙砖和城墙浮雕相得益彰,能够将传统古城的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加上具有现代意义的墙砖,在其周围使用尺寸较大的金属框架来固定,更加衬托出了这一景区的纯粹,并且使得整个视觉空间显得非常流畅。再比如地砖与石材的搭配,地砖是较为传统的材料,虽然能给人一种较为沉稳深沉的感觉,但是因为其松软的质地,导致其承重能力较弱。但是现代的石材则是很好地避免了这一弱点,较为坚实耐用,色彩较为淡雅。在地砖与石材的搭配上,使用较为巧妙的一处景观则是杭州西湖,青砖与石材搭配,既能体现出沉稳的感觉,又能够满足基本的行人及其机动车通行,能够同时满足人的需求,给游人一种亲切感与历史感。

景观环境设计不能独立于艺术之外存在,只有加入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够体现技术之美。但是在使用新型材料时,要灵活创新,最好的方法是要通过色彩、形状、纹理、质地的变化唤起人们特定的感受,带来强烈的感染力。 并且,新型材料能够超越传统材料,能在色彩、透明度、质感上达到新的高度。纵观近几年景观环境的发展,加入了非常多的透明塑料及玻璃的应用,这些材料的应用让整个景观走向了透明化。

四、结语

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加入了景观环境的学习,这表明我国已经开始注重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的景观环境发展将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景观环境发展状况来分析,我们还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学习,吸取国内外的深厚经验,并要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材料,勇于打破因循守旧的旧思想、旧手法、旧观念,创造出景观艺术在环境设计中更具多元化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卢世主.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02:59-62.

[2]韦晋.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

[3]唐莉英. 景观艺术的特征及设计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24:14834-14836.

浅析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设计 篇12

1 网页艺术设计的定义

网页艺术设计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视听设计, 是网页设计者以所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和艺术经验为基础, 依照设计目的和要求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表面上看, 网页设计不过是结合声音、动画的版式编排, 而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 更是扎实的文化艺术修养与高超技术的紧密结合, 因此, 它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已成为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 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

网页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 可以概括为视听元素和版式设计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

2.1 视听元素

这里所说的视听元素, 主要包括: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动态影像等。无论是文字、图形、动画, 还是音频、视频, 网页设计者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动人的形式把它们放进页面这个“大画布”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页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但由于网络宽带的客观限制, 在使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网页内容时, 应考虑客户端的传输速度, 使浏览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这就对网页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设计者有高规格审美情趣, 又拥有扎实的技术能力, 最终体现了如何用技术为艺术服务。

2.2 版式设计

网页的版式设计同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的版式设计有很多共同之处, 它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 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 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 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 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但网页的排版与书籍杂志的排版又有很多差异。印刷品都有固定的规格尺寸, 网页则不然, 它的尺寸是由读者来控制的。这使网页设计者不能精确控制页面上每个元素的尺寸和位置。而且, 网页的组织结构不像印刷品那样为线性组合, 这给网页的版式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网页艺术设计之视听元素分析

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元素有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色彩等。各视听元素及其组合构成方式, 是网页设计准确传递信息以及符合视听审美规律的基本要求。

3.1 文字的设计

文字是网页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也是网页中的主要信息描述要素, 所以网页中文字将占据相当大的面积, 文字表现的好与坏将影响到整个网页的质量。网页文字编排与设计, 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服从信息内容的性质及特点的要求, 其风格要与内容特性相吻合, 而不是相脱离, 更不能相互冲突。如政府网页其文字具有庄重和规范的特质, 字体造型规整而有序, 简洁而大方;个人主页则可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及追求, 别出心裁, 给人一种强烈独特印象。网页文字的编排与设计中, 可以通过字体、大小、颜色、底纹、边框等来设计文本的属性, 避免页面繁杂零乱, 减去不必要的装饰变化, 使人易认、易懂、易读。文字在视觉传达中作为页面的形象要素之一, 除了表意以外, 还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

3.2 动画、音频和视频的设计

网页中动画、音频和视频的插入, 可以使本来静的页面动起来, 既有图像的动, 也有声音的动, 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哄托网页氛围。网页中的动静效果是相对的, 是相互依存的, 动在网页中表现为张扬或鲜明跳跃等, 故不可大范围的使用。一般网页中的动画用在导航条、标题图片、弹出广告等, 有效地服务于主题, 凸显了重点。而音频和视频的使用, 存在着一些不同类型的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的格式, 在决定添加这些之前,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其用途, 文件大小, 品质和浏览差别等。不同浏览器对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的处理方式是非常不同的, 彼此之间很可能不兼容。

3.3 色彩的设计

网页艺术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应用, 当打开一个网站的时候, 给用户留下第一印象的既不是网站丰富的内容, 也不是网站合理的布局, 而是网站的色彩。色彩对人的视觉效果非常明显, 一个网站设计的成功与否, 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对网页界面设计颜色的运用和搭配。站点的性质不同, 设计的任务也不同, 自然使用的颜色搭配也不同。

4 网页艺术设计之版式设计分析

网页的版式设计, 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

它在有限的显示器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 表达出和谐与美。

网页的版式设计通常包括:视听元素及其组织形式、页面间的转场以及网站的导航形式等。“视听元素的组织”包括元素的大小和数量、表格的布局、散点组合与块状组合、主题形象的体现、留白效果的表现、图与文的关系、曲线与直线的组织、水平线与垂直线以及斜线的比较等等。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 可以将网页的版式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骨骼型、满版型、分割型、中轴型、倾斜型、对称型、焦点型、三角型、自由型。每种版型各有特点, 也适用不同主题的网站设计。一个优秀的网页设计者应该知道哪一段文字图形该落于何处, 才能使整个网页生辉。多页面站点页面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 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的秩序与内容的关系。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表现效果, 应讲究整体布局的合理性, 使浏览者有一个流畅的视觉体验。

如今的社会, 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页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要使浏览者产生感官与精神上和谐的美的享受。因此, 网页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学问。作为一个网页设计者应该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大胆创新, 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网页艺术设计能力, 直到形成你的一种风格。

参考文献

[1]浅述网页之艺术设计[EB/OL].http://www.csscipaper.com/literature/liter-ary-life/862355.html.

[2]马华.网页与网站设计[M].东方出版中心.

[3]李冰, 李晓飞, 潘海波, 等.超炫网页设计[M].中国宇航出版社.

上一篇:重症胰腺炎的术后护理下一篇:板式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