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精选12篇)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 篇1
一、契合场地定位
场地定位是对场地的性质、功能、区域文化、周边环境和所服务人群等特质的综合。设计中对场地定位的契合决定了景观要表达的思想和展现的风格, 这就是景观空间的性格。景观设计的目标在于, 对场地中的实质景观环境与所承载表达的文化内涵的整体设计。只有通过现场踏察, 才能对场地及其环境有透彻地理解。从而把握场地的感觉, 把握场地与周围区域的关系, 全面领会场地状况。场地的性质可分为公共的和私密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庄严的和休闲的、商业的和非商业的等类型, 而场地的功能、区域文化、周边环境和所服务人群又是和场地的性质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场地性质决定了不同的景观空间性格, 而不同的空间性格更是由各种景观元素在不同的尺度、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搭配方式等千变万化的组合中呈现出来的。因此, 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 只有先契合场地定位, 才能为后续设计确立一个适合的方向, 并在提供合理的功能、适宜的服务、承载和表达区域文化以及融入周边环境方面, 能够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
二、空间带给人的感知与体验
景观带给人的感知和体验是多方位的, 有壮美、有细腻;有浅显、有深邃;有庄严、有亲和;有沉静、有活跃等。不同的场地定义了不同的性格, 我们的景观空间设计则更应该带给人和场地性格相适宜的感知与体验。
1. 视觉感知
通过构图、色彩、层次、竖向等设计手法的营造, 使空间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感知。如图1所示, 这是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采石工业遗址, 它通过水平的湖面与壁立的悬崖带给人视觉的震撼。镜湖的宁静、水润, 与斑驳的崖壁、裸露粗犷的矿坑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条木栈道打破了湖面形成构图的均衡。设计师通过这一系列设计手法, 以东方式的山水文化令这个废弃的采石场得到了重生。
2. 人文感知
景观设计旨在创造一个现代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合理空间, 一个以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 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生存与思考空间。如2所示的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设计师创建了这样一个场所。远处方尖碑直冲天际, 蓝天白云、现实中人们的面孔和代表着逝去生命的名字一同倒映在这面如同镜子一样的墙上。它模糊了时空的界限, 承载了每个人对越战的追忆、思考、悼念与哀痛, 完成了从一个景观场所到一个人文空间的升华。
3. 环境氛围感知
植物造景、地形处理是现在绿地景观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手法。北京植物园北园, 就通过地形塑造带给了人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如月季园, 建成后宛如地中海风格的台地式庄园。不同色相、不同高度的月季植株, 分层植于台阶状的条形环状地带上。中间的旱喷泉音乐广场、周边的花架和高大的乔木与围合的半封闭空间, 营造出了一片和谐安宁的气氛, 给人以安全、舒适、亲切的愉悦感。
4. 活动体验感知
活动体验感知是景观与使用者最为密切的互动, 也最容易增加人们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不仅以风、水、植物等多种景观元素诠释了结构主义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同时又在生态与自然中植入了丰富且新颖的活动体验。景观因为人的参与而充满了生机, 这就是活动体验感知带来的魅力。
三、满足使用功能
景观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生态功能、观赏功能、活动功能等。 (1) 生态功能主要是靠植物与水体完成的。当水、风、沙、尘、热等自然能量流穿越景观时, 景观设计可以从保护生态系统的角度, 通过空间设计选择性地发挥传输和阻碍两种作用。今天, 人为造成的空气、水、土地污染日益严重。挽救地球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景观设计未来在这一领域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2) 观赏功能是指景观带给人美的享受。美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设计师应该通过不同的空间设计反馈给人们不同美的感受。 (3) 活动功能指人们与景观产生的有益互动, 继而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并从中受益。当设计者在满足游戏、娱乐、体育锻炼等功能的同时, 景观空间也随之呈现出丰富的形态。
四、通过植物设计营造空间
植物像其它建筑一样, 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作用。由于植物材料的多样性和本身形态特征的影响, 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 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化、时序性和生命力。
1. 植物空间形态的设计
构成植物空间的形态要素有:基面、垂直面、顶面。正是这三种要素的组合和变化, 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植物空间。
(1) 基面
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间范围暗示, 保持着空间视线与其周边环境的通透与连续。园林植物空间中, 常常用草坪、模纹花坛、花坛、低矮的地被植物等作为植物空间的基面。
(2) 垂直面
垂直面是园林植物空间形成中最重要要素, 形成了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强烈地空间围合感, 在植物空间形成中作用明显强于基面。它主要包括绿篱和绿墙、树墙、树群、丛林、格栅和棚架等多种形式。
(3) 顶面
天空是园林植物空间中最基本的顶面构图因素。另外, 由单独的树木林冠、成片的树木、攀援植物结合的棚架等也能形成植物空间的顶面。顶面的特征与枝叶密度、分枝点高度以及种植形式密切相关, 并且存在着空间感受的变化。夏季枝叶繁茂, 遮荫蔽日, 封闭感最强烈;而冬季落叶植物则以枝条组成覆盖面, 视线通透, 封闭感最弱。
2. 植物形态要素分析
(1) 植物的整体形态
植物的整体形态指植物的树枝、树干、生长方向、树叶数量等因素的整体外观表象。通常植物形态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圆球形、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垂枝形、水平展开形和不规则形。1) 由于圆球形植物没有方向性, 对构图不会产生破坏性。因此它可以作为背景, 衬托形态特征明显的植物形成视线中心而又不会破坏构图的协调。2) 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具有垂直方向性, 可以加强立面高度, 创造构图焦点。3) 垂枝形植物具有明显的下垂枝条, 易将人的视线引向地面。因此, 这种植物常被用于创造柔和的线条, 成为地面的视线纽带。4) 水平展开形能使人产生宽阔感和外延感, 能引导视线向水平方向移动。既可以与垂直方向形状产生对比, 又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联系其它形态。5) 不规则形植物具有奇特的造型, 这就使得它极易吸引人的视线, 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孤植树, 则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吸引。
(2) 植物的季相变化
植物的春花、夏荫、秋叶和冬实形成了植物的季相变化。当植物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 空间围合的程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 具有浓密树叶的树丛能形成一个个闭合的空间, 视线被阻隔。而随着植物的落叶, 视线逐渐能延伸到限定空间以外。空间产生流动, 则显得更大、更空旷, 季相变化也就产生了景观空间的变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空间设计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方法。在空间设计中, 设计人员需要密切契合场地定位, 满足使用功能。充分利用植物设计, 使景观带给人们良好的感知与体验。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感性与理性的认识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也逐渐成熟。而作为集艺术、工程、生态、人文、社会为一体的学科, 景观设计也越来越纷繁复杂。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空间设计, 空间带给人不同的感知与体验。不同场所的空间特性, 也传达给人们不同的情感。景观的活动功能在被使用中形成了空间的流动性, 形成了视觉变化中的愉悦。本文主要介绍了, 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做好空间设计。
关键词:景观,空间设计,场地定位,感知,功能,植物设计
参考文献
[1]冯美文, 孙大江, 杨铱.运动视觉角度下的景观空间营造——四川省奥林匹克运动学校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5) .
[2]刘翔, 邹志荣.园林景观空间尺度的视觉性量化控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07) .
[3]李晓萌.景观虚体设计要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 篇2
在开始这个读书计划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想看人文社科的书是我长项,一天两天就搞定。但是第一计划,杨杰给我推荐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就犯嘀咕,设计类的书我从来没看过。况且我也不喜欢这种书。
但是,开始看了书之后,我发现《设计中设计》这本书,是本好书。这体现在,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无印良品,确实别有一番味道,包括看这本书的时候,联想到关于诺基亚最近“不跟随”的广告,以及11月11号在伦敦举办的lumia 800的演出,都让我联想到设计者背后的别具匠心。
《设计中的设计》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第一点是,设计的不仅是“设计”还有你的生活。从设计品本身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设计固然很重要,因为人人其实都是设计师,只是没有一种模式让它把这种设计商品化或者让别人了解,并不代表,人人都不在他们的生活。比如说,对余光中先生来说,一张小小的传票,虽然上面印刷者图片和文字是视觉性的东西,但承载着这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白色平面。它可以通过指尖让我们感受到纸张的物质性。虽然这种感觉很是微妙,但是在我们的心理上,这是有重量的。它还会唤起我们对那份乡愁的记忆。所以这时候,设计与生活就息息相关,这种关于内心感受的东西,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感觉,未必是美的,因为关于美的界定,本身就不明确。但是关于设计和它带给人的感受,或多或少我们都有。联想到现在的生活,其实也是可以设计的,你可以设计你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让它与你的个人风格达成一致,你也可以设计你的办公环境和你的PC,让它使你更有归属感,当然,其实关于很难界定的人际关系,其实也可以好好设计一番,只要是你有心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
景观设计中的铺装设计探讨 篇3
园林铺装是指用各种材料进行的地面铺砌装饰,其中包括园路、广场、活动场地、建筑地坪等。园林铺装,不仅具有组织交通和引导游览的功能,还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活动场地,同时还直接创造优美的地面景观,给人美的享受,增强了园林艺术效果。本文对景观设计中铺装的表现要素、色彩、质感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对今后的设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路;铺装
园路在园林铺装中的重要作用。园林中道路的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的要求,虽然也利于人流疏导,但并不是以取得捷径为准则的。园路与景石、植物、湖岸、建筑相搭配,受环境气氛的感染,“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现代化的城市中,笔直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与林立的高楼大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产生紧张的压抑感,而看似随意的园林小道反而使人有贴近自然的感觉,让人们从烦燥、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因此,园路的设计宜充满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于这样的要求,园路的铺装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铺装作为园林的一个要素,它的表现形式必然要受到总体设计的影响,需要与总体设计风格一致。
一、园林铺装的表现要素
(一)铺装的尺度
铺装图案的不同尺度能取得不一样的空间效果。铺装图案大小对外部空间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形体较大、较开展则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私密感。通过不同尺寸的图案以及合理采用与周围不同色彩、质感的材料,能影响空间的比例关系,可构造出与环境相协调的布局。通常大尺寸的花岗岩、抛光砖等材料适宜大空间,而中、小尺寸的地砖和小尺寸的马赛克,更适用于一些中小型空间。就形式意义而言,尺寸的大与小在美感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并非越大越好。有时小尺寸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往往能产生出较好的形式趣味,或者利用小尺寸的铺装材料组合而成大的图案,也可以与大空间取得比例上的协调。
(二)铺装的色彩
铺装的色彩要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它也是心灵的表现,能把设计者的情感强烈地贯入人们的心灵。铺装的色彩在园林中一般是衬托景点的背景,除特殊的情况外,少数情况会成为主景,所以要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假如色彩过于鲜亮,可能喧宾夺主,甚至造成园林景观的杂乱无章法。色彩的选择还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暖色调热烈,冷色调优雅,明色调轻快,暗色调宁静。色彩的应用应追求统一中求变化,即铺装的色彩要与整个园林景观相协调,同时园林艺术的基本原理,用视觉上的冷暖节奏变化以及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打破色彩千篇一律的沉闷感,最重要的是做到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具体应用中,例如在活动区尤其是儿童游戏场,可使用色彩鲜艳的铺装,造成活泼、明快的气氛;在安静休息区域,可采用色彩柔和素淡的铺装,营造安宁、平静的气氛;在纪念场地等肃穆的场所,宜配合使用沉稳的色调,营造庄重的气氛。在广州科学城各大公园和街头小景的具体环境中,有不少成功的铺装色彩与园林环境很好协调的例子。例如棕红色的铺装旁边搭配以南天竹,在色彩的处理上非常巧妙,由于南天竹变色的叶子和铺装有着很相似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处理非常巧妙,显得十分融洽,让人很舒适;再如绿色草坪中间镶嵌浅色素雅的石板路,宾主分明,色彩协调融洽。
(三)铺装的质感
铺装质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材料的质地给人们传输各种感受。在进行铺装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大小。大空间要做的粗犷些,应该选用质地粗大、厚实,线条较为明显的材料,因为粗糙往往使人感到稳重、沉重、开朗;另外,在烈日下面,粗糙的铺装可以较好的吸收光线,不显得耀眼。小空间则应该采用较细小、圆滑、精细的材料,细致感给人轻巧、精致、柔和的感觉。因此,大面积的铺装宜选用粗质感的铺装材料,细微处、重点之处宜选用细质感的材料。在广州这样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里,公园是人们放松心情的理想园地,经过了一天的繁忙之后,人们开始向往自然朴实的生活。麻面石料和灰色仿花岗岩铺面的园林小径,追求的是一种粗犷、稳定的感觉,而卵石的小道则让人感到舒畅、亲切。不同的素材创造了不同的美的效应。不同质地的材料在同一景观中出现,必须注意其调和性,恰当地运用相似及对比原理,组成统一和谐的园林铺装景观。
二、园林铺装的功能
功能性是园林景观设计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原则,尤其是公园这样的公共场所更要注重人的存在,做到时时处处以人为本。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往往是以满足功能性为主导,做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一)空间的分割和变化
园林铺装通过材料或样式的变化形成空间界线,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暗示,达到空间分隔及功能变化的效果。两个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往往采用不同的铺装材料,或者即使使用同一种材料,也采用不同的铺装样式,广州科学城蓝轴、绿轴景观中随处可见这园林铺装使空间分割的成功例子。
(二)视线的引导和强化
园林铺装利用其视觉效果,引导游人的视线。在园林设计中,经常采用直线形的线条铺装引导游人前进;在需要游人驻足停留的场所,则采用无方向性或稳定性的铺装;当需要游人关注某一重要的景点之时,则采用聚向景点方向的走向的铺装。另外,通过铺装线条的变化,可以强化空间感,比如用平行于视平线的线条强调铺装面的深度,用垂直于视平线的铺装线条强调宽度,合理利用这一功能可以在视觉上调整空间大小,起到使小空间变大,窄路变宽等效果。
(三)意境与主题的体现
良好的景观铺装对空间往往能起到烘托、补充或诠释主题的增彩作用,利用铺装图案强化意境,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手法之一。这类铺装使用文字、图形、特殊符号等来传达空间主题,加深意境,在一些纪念性、知识性和导向性空间比较常见。
三、园林铺装的人性化
色彩、形状、创意及质感等成了园林铺装的关键点,而如何带动人的情绪、体现人性化、使人迅速融入到园林景观也是园林铺装的关键点。人们总在期待人性化舒适度不断提高,期待着充满个性、亲切而令人愉快的道路空间。由绿篱、街道树和人行道铺装等道路空间构成要素营造出来的情趣。那种“令人不禁想上去走一走的人行道”,不但丰富了我们所居住城市的表情,也立体地表现了生话、文化和历史。作为道路空间构成要素之基础的路面铺装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以人为本的人行道空间,是在结合考虑功能方面的体感性、弹性及对不同气候的适应性等特点的同时兼顾材料的质感、色彩等美感特性以及与环境协调等因素情况下营造出来的。为行人使用的道路和广场的铺装与汽车道路的铺装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仅仅以它的机能和耐用性来决定。因为它还包含了诸如安乐、平静、情趣等带动行人走路情绪的各种因素。
(一)人性化的铺装形态
园林铺装中的人性化可以表现在铺装形态赋予人的不同感受上。在平面的构成要素中有点、线(直线、折线、曲线)和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椭圆和不规则图形)之分。铺装若能给步行赋与节奏感那将是大受欢迎的。广场上的线形不但能给人以安定感,同一波形曲线的反复使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指向作用,会给人安静而有条理的感觉,最单纯的节奏就是不断重复。折线显示动态美,沿着道路轴线弯曲线会让你感觉到一种缓慢的节奏,比如沿道路轴线等间隔重复出现的线、四边形及其他图案。在广场上横向或纵向反复出现相同形状的图案、花纹时也会产生节奏感和条理感。与轴线有45度俯角的方格和对称会带给你有条不紊、整齐、动态的感觉。
(二)人性化的铺装尺度
园林铺装的人性化设计上需考虑整体园林景观的意境和主题。在明确需要给游人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和美景的指导下,合理地布置不同质感的铺装材料的尺度搭配。例如小尺寸稠密铺装会给人机理细腻的质感。当然,在考虑尺度搭配的时候也要一并考虑不同的铺装材料本身常规性的尺度问题。园林铺装的人性化,就是要让游人用眼睛边走边看脚下的铺装,用心边走边感受脚下铺装内在的意境,园林的含韵尽在其中,达到人、景融合的效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所绘图形尺度与人眼观察尺度不吻合时,影响视觉进而打乱步行节奏等问题就会产生,所以就会有从设计图上看十分合适而施工后却显鳖脚的铺装出现。所以在铺装设计时要求设计者有一定施工实践经验基础,再有一颗处处以人为本、关爱他人的心融入设计,这样的设计作品更能充分体现设计的人性化。
四、园林铺装的生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型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方向,园林铺装的生态性问题也逐渐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传统的铺装材料已经逐渐被多种多样的现代材料所取代。广州科学城香雪公园的园林铺装设计上,就有多处采用更加与自然结合的铺装形式。例如木栈道、草绳钩边,以及其他木质铺装等,停车场的生态型植草砖铺装等等都渗透着铺装的生态性和与人的亲和性。采取生态型较好的铺装还能很好的调节地面温度,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
五、园林铺装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周全的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是由于园林是一个动态的环境,人的活动或多或少会对它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当前我国的园林行业发展相对滞后,难免会出现设计与施工相脱节的现象,并且管理与养护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设计作品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经不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以广州科学城的园林铺装为例,园林铺装设计中较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方面:一,材料的选择未充分考虑其耐久性,多处出现了木质材料腐蚀或发生虫蛀的现象;二,部分地点的铺装缺乏过渡,没有很好的衔接;三,硬质铺装过多,会对周围地区的温度和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温的季节。
六、结语
园林景观铺装的设计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园林景观铺装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一些原则,既富于艺术性,又满足生态要求,同时更加人性化,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园林景观铺装,是在园林环境中运用自然或人工的铺装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铺设于地面形成的地表形式。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园林铺装主要通过对园路、空地、广场等进行不同形式的印象组合,贯穿游人游览过程的始终,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铺装的园林道路,在园林环境中不仅具有分割空间和组织路线的作用,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和活动场所,同时还直接创造优美的地面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效果。
美在于和谐,园林景观铺装规划建设中的优美、空间的充裕应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对那些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风貌的主要街道和历史古街的规划建设,在强调其个性、亲切、愉悦的环境特征的同时,注意景观铺装方面的上述几项关键点,使之成为城市的象征并具人性化,提升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的品质。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 篇4
生态学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对如何进行合理增长, 如何确定土地利用格局, 如何防止城市蔓延的问题都有基于本科学的理解。从地球形成开始, 所有生命逐将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 平衡的网络系统。
二、土地在生态设计中的重要性
当人类不停地行走于大地表面之上, 在穿越峡口和攀登山顶之时, 不知会有多少次驻足而立, 研究大地之形态。
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师来说, 掌握着一块块土地的命运, 土地又是人类赖与生成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与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这片土地, 土地是有生命, 设计师在土地上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应该是一种赋予土地更鲜活的生命力的过程, 而能让土地拥有生命力的设计就是生态设计, 每一块没有死亡的土地上都有许多鲜活的生命在上面繁衍生息, 这就是土地的生命力。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 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 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 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 而是利用生态设计, 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
三、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 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 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 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 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 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 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 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四、都市中的蓝色与绿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环境资源在不断的开发和利用, 自然植被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 使有些区域成为人类发展的牺牲品, 植物, 水系, 地表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更可怕的是有些将是不可恢复性的。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在现代城市中, 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化的特征, 单纯的以为人造的绿化就具有生态效益的话, 那只不过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和模式化了。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下, 设计出来的城市绿化系统虽然保持着景观效果, 但这却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这种绿色可能是病态的, 死板的, 让人厌恶的。毫无生命力可言。
自然有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我们要站在生态的角度去思考“生态的绿色”。自然生长的植物, 无论是孤立的, 还是群落的, 它都比人造绿色系统更具生机与活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尊重自然场地的原生植被, 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 这才是生态绿色设计所诉求的灵魂所在。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 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 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 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 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 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 实现污水“零排放”。废水循环, 在城市区域中, 建设一个双路供水系统, 一个用于引用烹调和洗浴, 另一个用于其他所有用途, 处理和净化过的废水专门用于灌溉、空调、清洁车道, 工业生产流程等。
在城市庭院, 景观路和道路广场中, 丰富而有特色的水体能为整体景观增添许多典雅活泼、高潮迭起的效果。许多城市因其千变万化的喷泉和瀑布感到自豪。
水成为一种特征, 它蕴含并带来一种清新和郁郁葱葱的生命力, 他代表了沙漠中的绿洲。
五、城市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的开发再利用
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 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通过对废弃场地的再利用, 材料的循环使用, 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功能属性, 以缓和城市空间人地矛盾, 减少施工废弃物等。对今天满是伤疤的城市中, 设计者在面对基地选择时常常面对的是那些毫无利用价值, 废弃地。更多的是用生态景观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 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 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 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 它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现在被改造为以煤—铁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园内的休闲旅游活动丰富多样, 例如, 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 被己经设计成青少年活动场地, 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 甚至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都开始利用这些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站在公园内可以俯瞰整个鲁尔工业区, 著名的埃姆舍尔河和“北极星公园”连为一体, 而前者曾经是鲁尔工业区污染最严重的主要排污河。经过治理以后, 它已变成了一条供游人泛舟游览的河流, 河流滨水区的整体改造与设计使这个休闲园区充满了魅力。
六、结语
如果景观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 以人类为中心思考, 那么这种唯利是图的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像自然掠取资源, 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 从长远来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 这未免对大自然太不公平, 尽显了认了人类自私的本性。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
摘要:在当今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 设计或艺术设计已成为当下使用最广泛的词语之一。设计无所不在, 无所不需。对于我国而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我国实现最终目标的一块绊脚石。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完美应对模式, 是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成长的最迫切需求。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设计,生态环境,景观,绿化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2][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杰克·E·英格尔斯.景观学[美].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5
笔记作者:宁婉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书中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阐释设计涵义及理念,朴实易懂,能吸引我继续往下读。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一、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创造性的思维性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句话说的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正用途,和人们内心中对设计的最真实朴素的想法、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无论是从设计的年代历程还是从设计物品的整体艺术形态,都要拥有一个宏观的审视态度。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疑问:我们研究的藏族设计史,19世纪之前的设计史料,能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
二、第二章通过举例和展览会上的设计案例,阐释设计师们的各种设计理念
7、再设计: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和设计,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之前很熟悉,用得很习惯的生活日常用品的认识发生改变,建立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多样化。
8、纸管建筑和四角形的纸管卫生纸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节约资源设计理念,9、保温衣服(多拉链,塞报纸)设计具有人性化,很好地关注设计和人之间的关系。
9、设计所考虑的并不只有主体行为,形象背后的各种环境都要综合性地思考。“青年放咖啡杯”这一例子,说明设计有时候是一种“给予”,结合环境设计,会有偶然性发现,这是环境的给予。
10、CD播放机,外型与“换气扇”相似,这是嫁接的手法,把人们对换气扇的感觉植入到CD播放机,两者结合,吸取换气扇的优点。
11、茶包设计把潜意识领域的种种可能性设计进去
木偶牵线茶包,是运用设计迁移的手法,找到之间的相同要素
四、12、第四章谈到“无中生有”这一设计概念,设计出“有品质的设计”,具有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13、这章节中围绕“无印良品”这一设计,谈到的设计理念就是“无”,这里的“无”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这是日本所倡导的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
14、原研哉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这是我们俗称的善于发现问题和改善问题。
15、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校长马克斯·比尔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五、第五章思考了设计的用途、发展方向,设计不仅与个人的价值观或喜好有关,而且能促进经济利益增长,对消费欲望的具有引导的作用。
探讨现代设计中的设计美 篇6
在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产品的功能逐渐占领到主导地位,与传统产品设计有很大区别,现代设计更倾向于为大众服务,这种设计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科技的进步极大的影响了现代设计,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功能的巧妙结合使设计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现代设计更需要融合本土文化,使其多样化发展。
现代设计功能与形式的和谐
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矛盾,功能与形式达到和谐的状态是现代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才能推动设计的向前发展。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功能、造型(形式)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产品设计的三个要素;功能是指产品在人使用的过程中能展示出的某种性能,造型(形式)是指产品外形,物质技术是指在生产产品时所具备的技艺、工艺和设备。功能是产品设计主导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功能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其他因素则影响了产品的附加值。任何设计都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正如黑格尔指出:“功能是在具体感性形式中显现出来的功能,形式又是显现功能的感性形式,功能与形式不可分离,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提出了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名言:“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提出的这种“有无相生”的观点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说明器即功能,不在于围成空间的“壳”而在于空间本身,但空间离不开“壳”的依附。
关于形式与功能的探讨,在19世纪末,路易斯·沙利文(1856—1924)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的领军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这种观点解决了设计界关于形式与功能主次问题的探讨,对当时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潮主要是针对欧洲上层贵族设计而言,反对设计中矫揉造作之风,主张用几何形体去表现设计,这一期间简洁明快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在社会中层出不穷。简约洗练的设计风格是现代主义的追求,那么“少即是多”是这种风格的表现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包豪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功能主义者”设计师,他们设计出简洁的作品风格与传统贵族设计风格大相庭径,引领了为大众设计的潮流。
然而“形式追随功能”是强调在设计中功能的重要性,但是过分的强调功能势必造成建筑和产品的千篇一律,缺少地域特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功能仅仅理解为“事物自身的固有性能”,这种机械化单一化的理解,认为功能美即机械美,大机器生产使产品外形相似,缺乏应有的个性。盲目地强调功能的重要性而忽视形式,从而限制了设计师对同种事物多种表现形式,那么设计作品就缺少个性和人文感,无法满足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单纯功能主义追求只能反映特殊历史时期的需求,并不能作为衡量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形式追随功能”只是传统设计向大众设计转型的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利弊各有显现,需要辩证地对待。
与“形式追随功能”相对立的观点是“形式至上”,这种设计风格表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张力,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受到人们的亲睐,但是这种设计风格没有人文情感作为支撑,很快失去了生命力。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这种设计风格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了全世界,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建筑如出一辙,缺乏人文情感。意大利孟菲斯小组倡导一种“舍弃质感,只重形式”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比较重视产品色彩、肌理、透明度等即比较重视产品的表现形式,强调设计中人的主观情趣的表达,反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理性机械的表达方式。由于他们激进的色彩,设计作品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形式美,任何惊世骇俗的设计只会让人感到怪诞,不和谐难以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形式至上”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美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表面,对产品技术的追求同样在变化发展。任何只注重形式或者只注重功能只能将设计推向一条不归路,正如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设计人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两种致命诱惑,即“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和一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形式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两者更好的发展还需要融入民族文化、生活情感、精神追求等,这样的设计能使人-机-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现代设计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
设计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是和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留下了一段哲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理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一个“尺度”即生理尺度,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求,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二个“尺度”,即所谓的心理尺度,在历史上由于对尺度的把握不同设计所呈现的面貌及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会不同。
人机工程学是对比例、尺度最好的说明,这里所讲的“人”指的是生理上的感受,“机”指的是心理上、情感上的感受,设计从功能转变到融入情感情感,这种细节的变化是对“度”的合理把握。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材料、色彩、灯光、技术、传统元素、肌理等等合理有效的搭配同样是对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然而,设计中的美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设计的比例、尺度是变化发展的。罗马著名工程师马可·威特鲁威(Marcus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设计的三原则:“美观、实用、坚固”。这是古老的时期对建筑设计“度”的把握,这种对建筑本质的阐述一直影响着现在。现代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功能至上的审美理念,建筑去除多余的装饰,简洁的结构、均衡的尺度与古典时期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将现代建筑风格发展到极致,建筑外表统一规则的表达,地域性元素缺失,各大城市充斥着拔地而起的硕大建筑物,给人带来新奇和陌生的感觉;然而很快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弥补了国际风建筑的弊端,借用各种历史符号表达地域人文色彩,给后人带来的启示是文化元素在建筑中占的比例不能忽视。
黄金分割比(1:0.618)是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法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察觉到它的踪影。在LOGO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苹果标志,图案采用黄金分割,把圆相交叉、分割,图案耐人寻味 。在园林设计中也能看见黄金分割比的踪影,苏州艺圃园林中假山倒影与水域形成了黄金分割的关系,视觉效果很好 ;这种设计手法现代景观设计中经常被采用。
另外,现代设计对比例、尺度的严格把控最终的目的在于适应人的心理发展需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具有人文气息才能够打动人,和谐的设计能达到人-机-环境的有效统一。
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设计是人独有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载体,人们的思维是会受地域性文化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设计风格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纵观国内外设计发展历程,由于每个地域的文化风情、生活方式不同、审美不同,思潮的变革会引起设计风格的变化。不同的设计风格相互交融,碰撞,更需要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包容其它优秀文化元素,那么设计不会失去本族文化色彩。
文化是一种“形而上”抽象的表达概念,文化元素是一种“形而下”具体的表现形式。优秀的设计表达文化采用简洁、凝练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微妙的表达需要考究细节。地域风情的差异对产品细节要求的程度也会有差异,例如日本设计的产品小巧而精致,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透露本国哲学思想“空寂”;德国设计重理性、重功能、重技术,设计的产品同样具有德国人严谨的气息,往往在内在质量上处于不败之地。
设计是设计师思维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手法不同,影响设计方式的表达诸多方面, 因而设计需要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我国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然而面临着全球化的影响,我们不仅仅需要传承传统经典文化更需要在国际上拥有属于本国话语权,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表达方式,树立本国的文化形象。 同时需要深层次思考我国的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引导下文化元素不仅仅是符号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恰当处理现代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合理把握尺度已成为基本的组成部分,人文元素则成为主导因素。在设计中不仅仅需要考虑人的需求,更需要表达地域性文化元素,人和文化的巧妙结合是设计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
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 篇7
当今人类面临着人口增长迅速、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给自身生存环境造成了危机。除了工业、农业等生产过程造成的破坏之外, 人们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大量垃圾也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家庭日常生活资源消耗的大幅度增加, 不仅是由于人口的增加, 还由于人均物资消费量的增加。有证据表明, 地球上50%以上的人在近40年里依然希望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这就意味着将消耗更多的资源, 产生更多的废弃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环保技术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如采用适当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等。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所起的重要作用, “绿色设计”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 是以人为中心, 从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的, 而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因此, 对传统产品开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绿色设计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也称为“生态设计” (Ecological Design) , 环境设计 (Design For Environment) 等。虽然叫法不同, 内涵却是一致的, 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 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 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 绿色设计的核心是遵循“4R”原则, 即减量 (Reduction) 、重复使用 (Reuse) 、回收 (Recycling) 、再生 (Regeneration) 的原则, 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著名的工业设计师及教育家维可多·佩帕尼克就出版了在设计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著作《为现实生活而设计》。他在书中提出了在当时与众不同的观点, 认为我们周遭的事物都是由设计师创造的, 设计师在市场销售和用户满意度方面不单单只是起到“美化”的作用, 同时应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道德的伦理价值。这本书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进入21世纪, 因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建立, 企业间的竞争, 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潮流逐步有了现实意义。基于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认识, 人们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过于激进的“绿色运动”, 发展到现今相对成熟的“绿色消费”行为, 这为“绿色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设计及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设计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 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工业设计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 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工业设计的职责与作用。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 他的行为对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比如, 产品选用何种主要材料?如何制造?采用何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以达到最终的表面效果?产品如何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设计师对诸多问题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设计师是连接产品与人之间的纽带。他们能引导并改变人们使用产品的方式, 同时对这些产品负有责任, 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变更。
工业设计的商业价值日益受到众多厂家的认同和重视, 设计师在不少公司的研发部门被委以重任, 这一切使得设计师有机会展示他们对环保问题处理的能力, 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道德责任感。“绿色设计”的范围也已从非主流领域向主流领域扩展。因此作为设计师, 应注意下列几点:1.变革观念, 加强对绿色设计意义的再学习再认识;2.努力学习绿色环保具体知识, 让绿色设计理念在设计思维中畅游;3.从自己做起, 坚定执行绿色设计原则, 不为一时的利益而牺牲环保事业;4.以设计向企业宣传绿色环保的概念, 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5.树立崭新的绿色设计的道德观念。
三、绿色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1. 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
一方面, 不能把含有有害成分与无害成分的材料混放在一起;另一方面, 对于达到寿命周期的产品, 有用部分要充分回收利用, 不可用部分要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进行处理, 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 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综合考虑材料的回收可能性, 回收价值的大小, 回收的处理方法等。
3. 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师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 维护方便, 并在产品报废后便于重新回收利用。除此之外, 还有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 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等。
绿色设计主要方法有:遵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解决众多矛盾和冲突。
1.模块化设计
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的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 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 满足不同的需求。
模块化设计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 又可加快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 提高产品质量, 方便维修, 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拆卸, 回收, 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供必要条件。
2.循环设计
循环设计即是回收设计 (Design for Recovering/Recycling) , 就是实现广义回收所采用的手段或方法, 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就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可能性, 回收价值的大小, 回收处理方法, 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这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
除此之外, 还有组合设计, 可拆卸设计, 绿色包装设计等等, 其基本的内涵也是大致如上所述。
四、未来“绿色设计”的风格和趋势
设计师是设计风格和品位的缔造者, 产品的视觉形象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寿命期限与相关材料的选择两个方面。由于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造成大量的产品品种的过时, 以及产品频繁更换的速度对环境保护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人们开始考虑, 如果能延长产品的寿命期限, 就可以减少对资源无谓的浪费。研究表明, 在促成现有产品过时方面, 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和材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质经济相对繁荣的今天, 往往是消费者的好恶直接决定着一些产品的“寿命”。
从某些角度看, “绿色设计”不能被看作是一种风格的表现。成功的“绿色设计”的产品来自于设计师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 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运用相关组织的经验、知识而加以创造。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设计主题和发展趋势:
1. 使用天然的材料, 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在家具产品、建筑材料和织物中加以运用。
2. 怀旧、简洁的风格, 精心融入高科技的因素, 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
3. 实用且节能。
4. 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 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 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 回归经典的简洁。
5. 多种用途的产品设计, 通过变化可以增加乐趣的设计, 避免因厌烦而替换的需求;它能够升级、更新, 通过尽可能少的使用其它材料来延长寿命;使用“附加智能”或可拆卸组件。
6. 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
7. 组合设计和循环设计。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采用明显的可回收材料的产品就一定是“绿色产品”, 因为产品可回收性有可能成为加快产品废弃速度的借口, 人们对可回收材料的外观的认可程度也可能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
当“绿色设计”渐渐融入主流产品的设计时, 设计师所面对的不只是少数的“绿色狂热分子”, 而是普通消费者。如果设计仅注重功能性, 而忽视用户的审美需求, 则无法延长产品寿命。
五、结语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为了减少环境问题, 设计师要对产品进行环保性能的改进, 要对环境问题和其影响有很好的了解, 同时需要创造性、新思维和想象力。“绿色设计”给工业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摘要: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就是在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 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 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绿色设计的核心是“4R”, 即减量 (Reduction) 、重复使用 (Reuse) 、回收 (Recycling) 、再生 (Regeneration) 的原则, 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3]柳冠中.工业设计史.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景观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 篇8
1、景观中无障碍设计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景观设计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 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 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建设进程中, 景观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视觉残疾人对景观设计的特殊要求
视觉残疾人是特殊的一类人群, 在对中国视觉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障碍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景观无障碍设计提出了在环境中适合于弱视者和盲人的视觉系统和引导的设计。“无障碍设计”顾名思义就是消除人为阻碍行动的障碍, 例如较高的门槛、暗淡的灯光、易滑的地砖等。应该说, 无障碍设计是一种空间规划手段, 即从不方便行动人群的生活轨迹出发, 从每一个细节关爱他们的生活起居, 令每个人独立生活的愿望成为现实。
3、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 体力弱, 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 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与人交往, 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园林景观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
二、无障碍景观设计
1、无障碍空间的设计原则
无障碍性系指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特殊人群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 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 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 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 作为景观设计者,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 积极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 以提高他们在景观环境中的自立能力。特殊人群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 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 即使感觉到了危险, 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 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 缺乏空间标识性, 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 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 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 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 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 来提高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2、景观设计中的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 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 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 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 做细致入微的考虑。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 cm以上, 有高差时, 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 两边宜加棱, 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 cm×150 cm以上的水平空间, 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 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 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 最好能设置盲文。
园路路面要防滑, 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 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 应在2 cm以下。路宽应在135 c m以上, 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 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 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 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 除设置危险标志外, 还须加设护拦, 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 最好与台阶并设, 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 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 条件所限时, 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 cm时, 应每隔10 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 cm~35 cm, 级高应在10 cm~16 cm, 幅宽至少在90 cm以上, 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 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 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 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总之, 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 这里因篇幅所限, 不——枚举。
三、结束语
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 在景观设计中对于无障碍的选择, 是决定该设计能否实现“共用”的关键。因为人类具有诸多的感知“通道”,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等, 而特殊人群所欠缺的仅只是其中的某个“通道”而已。因此, 具有“多通道”知觉方式的设计就具有无障碍使用的优越性能。设计者所谋求的, 不只是在设计使用界面上消除人与物之间的障碍, 更希望能够以设计共用的实现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 景观无障碍设计势必会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
摘要:景观环境与无障碍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并非表现个人内在的纯艺术, 也不光以技术为导向, 追求机能性为目的。景观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在作景观设计的同时设计者应考虑部分人的特殊需要, 并贯穿于景观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景观设计,无障碍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连新:《无障碍设计概论》,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包装设计中的“通感”设计 篇9
关键词:包装设计,通感,关联性
一、“通感”的概念
“通感” (Synaesthesia) 一词源于希腊语, 其中syn意为“一起”或“熔合”;aesthesia是“感觉”, 可以解释为某种心理现象和感觉方式, 要表达的意思是世间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人体感官之间也是互相相通的, “通感”的感知过程是建立在感知者以往所有的感受经历的基础上的, 同时, “通感”也成为了联系看似孤立存在的人体感官之间、人体感官和万物之间相通的渠道, 为人们感知和积累对周围世界的经验。由此可以认为“通感”的意思是感受者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对感官对象进行感知, 通过某个感官的感受, 刺激其它感官产生相应的感觉, 并且感官彼此之间还能进行互相沟通、融合, 形成真实与幻觉、生理和心理的感知复合, 使感受者能够更好地、更深入的了解感官对象。正如钱钟书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将“通感”自西方带入我国时在文章中所写到的:“在日常经验里,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 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通感”的感觉方式影响了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于感知对象的判断和感受, 因此也被设计师们用在了艺术与设计的创作中, 试图通过引导“通感”这一感觉方式深化并丰富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信息传达和情感沟通。
二、包装中的“通感” 设计
包装设计是一种利用技术和艺术的手段, 满足人们对于运输、储存、销售商品需要的, 对商品进行盛装并美化装饰的容器设计, 作为一种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要起到保护商品的作用, 还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物质的极大丰富, 商品之间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商品如果想要在众多的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 往往需要依靠对其品牌形象的设计塑造, 其中, 包装是重要的设计内容。
将“通感”的概念融入包装设计中, 调动消费者的感官不再限制于单一视觉的感受, 而是通过从生理到心理的感觉转换, 产生彼此在情感、想象层次上的互动, 使消费者觉得包装中的商品更有感染力, 直至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1.色彩的搭配
色彩在包装中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 能够传递信息, 也能够表达情绪, 甚至能够影响人们的生理感受, 因此, 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中, 设计师不但可以充分运用色彩美化商品, 还可以利用色彩的这一特性, 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 并由此引发其嗅觉、味觉、触觉等其它感官之间的共鸣互动, 使其更主动地去感受由包装设计带来的对商品的联想和心理感受。如:雪碧饮料包装在视觉上的蓝绿色搭配设计, 可以让人们在口腔、手掌都产生凉爽的关联感觉。因此,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品牌或商品识别, 以及商品属性传达, 而是要调动购买者调动各个感官对商品的经验、想象, 以及文化情感, 从而引起购买欲望。
2.材料的运用
材料的运用不但关系着对商品的保护效果, 还会因为不同材料所形成的视觉和触觉的肌理效果使人们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 因为触摸增加了触觉的直接感受, 甚至嗅觉等等感官之间的互相联系, 这些感官体验都有助于人们对商品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 进而影响购买的决定。如棉麻等天然材质的应用, 人们通过看和实质接触棉麻材料, 感受视觉和触觉的粗犷, 以及嗅觉、听觉、味觉上大自然的花草泥土的清香以及风吹过的声音, 从而产生对绿色、生态、大自然的崇尚感情, 以及对商品的心理认同。
3.图形的设计
图形是包装设计中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能力最强的元素, 在设计的过程中尤其被重视。包装设计中可使用的图形风格众多, 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与观者进行有效沟通, 所谓以物类情、睹物思情、移情及物、以情寄物、意象互通、意味深长。如:在一品香梅花糕的包装上, 设计师以将一枝梅花绘制在包装盒上, 不但让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到梅花的清雅, 还由此联想到嗅觉上梅花的沁人肺腑的香气扑面而来, 并关联出味觉的清雅香甜, 以及听觉上落雪时的簌簌声和触觉上的凉意, 在吃之前充分的铺垫了情感, 甚至在视觉、嗅、味、触、听的感觉之外, 还关联出梅花清逸幽雅的文人性格和文化内涵, 大大地提升了品尝者对其从生理到心理的感官感受。因此, 设计师们需要加强自身对图形的设计掌握能力, 尤其是加强对图形语义的表达能力, 通过图形语义的丰富性使得包装设计更有文化内涵, 达到吸引购买的目的。
如今, 物质随着经济繁荣呈现出极大丰富的现状, 包装设计的技术也日渐成熟, 这个时代的商品推广销售需要有专业的设计师参与其中。“通感“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手段, 在包装设计中的关联行为中不能仅依靠图形、色彩、材料、造型的信息传递, 还要通过陈列环境的审美表现、目标消费对象之间知觉体验才能形成对人们生理感受到心理感知的转化, 建立起对商品的各种想象关联, 由此, 消费者不但容易接受商品的商品文化、品牌价值, 并产生情感上的互通共鸣, 产生购买的欲望, 奠定坚实营销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曼.浅谈艺术通感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与设计, 2013 (7) .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 篇10
1 城市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元素, 起到了分隔城市中的区域, 引导城市的发展, 沟通城市的作用。道路能将城市分割为商业区、政治区、居住区等许多不同区域。同时也引导人留到达不同的区域去达到自己不同的目的。当然, 每个城市之间同样也需要道路作为它们之间的交通纽带。
城市道路的功能, 由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需要, 必须将道路分为 (1) 机动车道, 由于车流量的不同, 可以分为两车道、四车道依次类推, 车道可以达到八车道甚至更多。 (2) 非机动车道, 这种车道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行车、三轮车以及一些低速的车辆。 (3) 人行道, 这种车道目的是为了方便行人以及确保行人的安全而设置的。以上便是城市道路的由于不同功能分工而区分开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它们的建设材料是不同的。机动车道:在这种车道上行驶的当然都是速度快, 自重大的汽车, 由于汽车的速度和重量对道路的冲击大, 所以这种车道要求很强的抗磨性, 要求很大的强度。现在这种道路的主要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两种材料。这两中材料在现在的道路建设中使用的频率非常的高, 当然在一部分穷困的山村, 就地取材, 使用的是石方或是没有铺设的土路。而现在这两种材料, 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了许多改进。钢筋混凝土, 现在演变出许多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轻质混凝土等, 一系列新型高强度混凝土。这些新材料在强度, 造价都得到了大大的改进。沥青混凝土, 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出了改进产生了密实类沥青混凝土和多孔隙类沥青混凝土, 这些新的沥青混凝土在稳定性和耐久度上远远超过了老式的沥青混凝土, 延长使用寿命, 同时大大降低养护成本。非机动车道:这种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 自行车、助力自行车和其他非机动车辆, 这些车辆, 在速度和重量上远不比机动车, 所以在建设时, 不需要作特别处理, 一般是和机动车道统一铺装, 使用花坛, 植物或是铁栏杆隔离开。人行道路:这个是道路设计的一个重点, 因为人可分为小孩子、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 由于他们的行进速度和身体灵活性, 存在大的区别,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因素, 不可以忽略。在材料的选取上是多种多样的, 而在大多数的都市, 都会采用一种水泥浇注的地砖, 这种地砖, 在正面可以着色, 以给人视觉的冲击;而且, 可以浇注不同的正面纹路, 用以提醒盲人行走的路径。在北京、上海等等许多城市, 都会看到这种地砖。当然, 还有许多, 向上面所说的沥青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都是比较常见的材料。在未来的设计中, 材料的选取必须要符合, (1) 符合环保要求; (2) 低造价, 高性能; (3) 人性化的材料。城市道路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建筑与建筑等等的一个纽带, 它的外部造型是要和它所处的城市相协调, 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 加入美的因素, 使之更赏心悦目。比如:北京的几座比较大的立交桥, 不但具有很强的交通功能, 而且在造型上, 有的如蜻蜓、长虹等, 造型大方美观。再例如:上海的过江大桥, 盘旋式的上升, 犹如一条巨龙升天, 造型美观。所以, 在现代的城市道路设计当中, 不但要求达到道路四通八达的功能目的, 而且要求能为城市的规划“添色添花”, 达到视觉上完美需求。
2 园林道路设计
园林道路设计是道路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在美丽的长沙湘江观光带, 我们就可以看到园林道路设计的典型案例。湘江沿江风光带, 是非常优美的园林, 而在这个园林中道路设计也是非常有特色的。由于是沿江建设的园林, 这里的主路就是沿江公路, 铺装的材料是沥青混凝土, 而这些道路的宽度是很宽的, 目的是为了满足过往的车流, 达到了四车道、六车道。而次路的铺装和造型是十分漂亮的。地面铺装是以大理石为主, 伴有其他的石材。造型上灵活多变, 沿着江岸的造型曲折延伸。在这些次路上不时设有建筑, 例如:杜甫江阁、码头等等许多造型优美, 与环境搭配协调美观的建筑。小路和小径, 它们就是这个观光带的焦点了。从材质上面说, 青石板与草地相间, 协调;鹅卵石流光锃亮;白色的沙子犹如银河;不规则的石块像天上洒落的陨石, 自然而有规律。如此蹊径, 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这些小路小径不但自身造型优美, 而且引领你到达园中的各个景点, 使你将美色尽收眼中, 这样造型优美, 功能完备的道路如何不使你心情舒畅呢?这只是园林道路设计中的一个例子, 优秀的园林道路设计比比皆是。
园林道路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 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三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园林道路犹如“人体的血脉”, 贯穿于园林各区, 景点之间, 不同的道路设计, 决定园林的形式, 表现不同的园林内涵。
园林道路的功能: (1) 组织交通。园林道路要与城市道路相联系, 集散人群、车流, 特别是在节假日, 人流繁多, 疏导作用就成为了园林道路的功能的主要体现, 当然也要满足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等工作的需要。 (2) 引导游览。根据不同游人的需求组织不同内容的游览, 并对园林中的绿地、景观的展示和观赏顺序起到了组织的作用。 (3) 组织空间、构成景色。园林道路能起到分割景点、组织空间和景观的作用, 它的线性和铺装, 可以跟园林中栽种的植物、特色建筑、秀美山水等组成一个个富于变化的美景, 所以设计出色的园林道路既是行走时的路, 也是驻足欣赏的景。 (4) 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园林道路是水电管网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绿地的给排水和供电的布置。园林道路的设计, 其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要求。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 更要满足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内活动的需要等等, 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林道路的布置必须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根据他们的主次和作用分为: (1) 主路, 要能贯穿园内的各个景区、主要风景点和活动设施, 形成全园的主要结构和回环, 因此主路最宽, 一般宽度在7m左右或者更宽, 结构上必须能适应小型车辆承载的要求。路面铺装材料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 主路的地面图案拼花, 全园尽可能的统一、协调。设计造型要曲率大、交通顺利通畅, 起到游览的主动脉作用, 组织游览、疏导人流, 与此同时也要方便管理。 (2) 次要道路, 园林中次路是各个分景区中的骨架, 联系着各个景点。对主路起辅助作用。一般宽度在3m左右, 次路的曲度要大于主路。以优美舒展富于弹性的曲线呈现有层次的景观。 (3) 游憩小路, 主要作用是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进一步地到达园林中的各个角落。一般的, 单人行的园路宽度在1m左右, 双人行的路宽度在1.5m左右, 三人行的路宽度在2.2m左右。 (4) 小径, 是园路系统的末梢。是联系景点的捷径。根据游赏功能的需要, 它有许多种材质以优美的曲线构成“景”, 使周围的景物互相渗透, 自然融合。它的宽度一般在0.8m到1m之间, 甚至可以更窄。园林道路通过自身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 引导游人按照设计师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观赏园林, 从这一方面上来讲, 园林道路可以称得上是游人的一个导游。园林道路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 可以蜿蜒起伏, 易可以游龙潜水, 与周围的精美的山水景点、花草树木、建筑等景观相联系, 相结合, 达到因为有了道路而观赏了景色, 因为景色而更显示道路作用的不凡效果, 使游人将园林中的美好的景观尽收眼底。总体说来, 园林道路的功能是让游人能充分的体会到美丽的景色, 使游客能够放松心情, 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色, 而得到轻松和快乐。由于园林道路多种多样, 所以它们的铺筑材质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路, 要求达到一定强度, 一般为沥青混凝土或者是钢筋混凝土。次路, 铺装在强度上没有特别的要求, 但是, 这种道路一定要达到每一个景观区域, 不能丢弃景观, 所以, 它的地面铺装要分区域与景观相协调, 可以铺装大理石、青石、防腐处理的原木等。小路和小径, 在铺装上面有许多近似的地方, 这些路面是路的同时也是别致的景观, 所以这些路面的铺装一般使用许多原生态的材质, 例如:毛面的石头、碎石子、木材、鹅卵石等等。
参考文献
[1]吕孟凯.绚丽多彩的新材料[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http://www.moc.gov.cn.
[3]庞焘, 胡雷鸣.现代园艺[J].2006 (3) :29.
[4]伊恩·本特利, 艾伦·埃尔科克, 保罗·马林, 苏·麦格琳, 格雷厄姆·史密斯[著], 纪晓海, 高颖[译].建筑环境共鸣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 篇11
居住空间墙体改造的安全环保理念
1.剪力结构、砌体结构、框架结构的改造安全
剪力结构是一种结合了砌体墙与框架墙优点而出现的建筑墙面形态,这种结构形态的户型某些墙体整体均为现浇,可以有效的减少粗大的柱子,空间相对更为固定,空间的变化可以多样性,但无法对现浇墙面做更改,安全性高适合高层建筑使用。这种结构的墙面是不可以对剪力墙面和梁作更改的。
砌体结构的户型是指户型整体均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的抗震能力是上述形式中最弱的,一般来讲是不允许对墙面做任何影响安全的更改的,特别是较低的楼层。但如果设计师能很精确的辩论主体承重墙与分隔墙的话也是可以作保守的变动。
框架结构是指建筑整体由框架形成,再在种框架间辅以分割墙面而形成不同的区域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优点是空间变化比较大,除外墙以外所有的墙面都可以拆除,但缺点是梁柱太多,即使墙面拆除也会留下过多的柱而影响功能使用。对于框架结构的墙面,我们不能对梁柱进行移动或拆除,也不能缩小或在上边进行任何影响力学结构的改动。
2.影响到水电气改造的禁忌
原则上墙体的改动要注意避开对水电气线路的影响,因为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有可能影响到使用功能的,不合格的施工甚至会带来重大的事故。
3.墙体改造要注意不要影响到通风或形成光线无法到达的阴暗死角
因为不好的通风和光线死角会增加照明及排气方面的浪费,所以在墙体改造时要尽量避免发生这些状况。
居住空间装修方案及施工的安全环保绿色理念
装修方案是居住空间设计的外在表现,施工则是实现方案的过程。这两者均要注意安全环保绿色理念的渗透。
1.防锈防潮防霉变设计
在施工时,我们要严格对所有显露在外的金属件进行防锈处理,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涂防锈油漆。
在一些特殊位置,常常出现墙面渗水现象,渗水现象会影响到墙面的整洁,进而影响靠近墙面的木制家具的寿命。如果渗水部位长期处理潮湿状态,会产生霉变可能,进而影响到人的健康。如果渗水处是地面,则可能会影响到楼下的邻居。所以,我们需要对有可能出现渗水的墙面及地面进行防水处理。常用的防水材料有:防水卷材、防水剂、防水涂料等。
2.装修承重设计
居住空间中,承重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承重要求比较高的地方有:吊顶、阳台等位置。
吊顶是比较常见的工程,在比较宽大的空间中,吊顶龙骨应尽量选择金属龙骨,同时龙骨主副龙骨均要注意间距要适当,龙骨最少 50 以上,间距 30 公分为宜,吊筋间距 60-80 公分为宜。
对于阳台或者露台,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材料的重量要尽可能的轻些,以免发生阳台开裂的问题。
3.防碰撞、滑、坠落、倒塌设计
在居住空间中,很多位置会有特殊的设计要求,比如卫生间地面采用带肌理或不光滑的地砖为宜,这是为了防止滑倒,因为这个位置容易潮湿。在人经常活动或滞留的地方要注意物品的稳固设计,比如客厅与餐厅间的隔断,在设计施工时都要注意稳定性。在儿童使用较多的空间要注意处理锐角,也要注意稳固性,以防止儿童攀爬发生倒塌、碰撞危险。在有吊柜的地方要注意处理吊柜的高度,以免发生撞头事件。在有大面积玻璃的地方要注意在玻璃前进行必要的遮挡或色彩提示以免发生危险。
4.防漏水电气设计
水电气线路设计修改要注意以下几点:电路尽可能走天花板而不要从地面进行安装,墙内线路安装尽可能是垂线而不是水平线,并且线路要外包弯管,在有水源接触的地方要用防水开关;影响到的水路要经过严格的测压,否则可能会渗水;气路变动要注意尽可能将热水器出口安放在室外阳台上来避免燃气泄露,必要时可以安装报警器。
5.防变形、防火设计
尽可能选择特殊工艺的实木或选择防火板来防止发生火灾及家具变形。通常发生火灾的起始位置在厨房,因此,厨房的装饰材料均要考虑防火问题,对于门窗选用防火门窗可以减少火灾時火势漫延。同时可以安装自动喷水装置来加强安全。
6.节约水电气设计
水电气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必须考虑节约设计,如墙体的改动要注意保留形成可以控制闭合的空间形态来节约冷暖气损耗;保持良好的采光可以减少灯具数量和降低开灯的频率;厨卫分开距离比较远的户型,厨卫分别使用不同的热水器能节约开热水时冷水的浪费;采用节能灯具和冷光源能节约灯具对电能的损耗及灯具本身的损耗;对阳台进行包装能降低电能的损耗;设置回路开关及合理的开关位置布置能降低电能的损耗;减少水电气的线路长度能降低损耗等。
在进行水电气设计时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线路是否按最近原则分布;(2)防止能源转换过程中的泄露;(3)采用节约的设备。
“安全环保绿色”是永恒的课题,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从设计到施工、从选材到使用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在这个课题上,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如何才能有建设性的发挥“安全环保绿色”这一理念的巨大作用,是每个设计师终其一生的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 篇12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具体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视觉符号, 以达到信息传达目的的具体应用设计[1]。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是媒介的发展, 通过形式多样, 内容广泛的媒介载体进行数据信息的传播, 以具体的符号形式为信息传达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见, 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内容是符号, 运用媒介载体, 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
二、视觉设计的特征
视觉设计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内容, 刺激公众的视觉, 从而达到吸引公众视线, 完成视觉信息传达目的的设计。其中有创意的设计内容包括打破公众固有的对生活常识的理解, 通过改变原有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来刺激公众行为。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包括产品的封面包装设计、广告印刷设计、品牌标志设计以及企业形象设计等等。由于符号的使用有其局限性导致, 视觉设计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对概念的传播具有单一性, 对公众的影响弱, 对公众只起到引导作用。
三、信息设计的特征
信息设计是以交流信息、保存信息为目的, 其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符号、公告、网页、地图、PC终端等数字终端设计。因此, 其基本内涵以信息传达为目的, 对信息进行创意化呈现。信息设计的过程有助于信息的传达以及公众对复杂知识的理解, 更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于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 使信息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差异性
(一) 信息载体不同。视觉设计以图形符号为主要的信息载体, 信息设计以图表、文字为主要信息载体[2]。视觉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视觉感染力, 而文字的视觉感染力低下, 因此, 视觉设计的内容多数是将文字符号转化为以图像。图表等具有强大视觉感染力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达, 使整个视觉设计内容更具吸引力, 但视觉设计将文字符号的过度转化, 使公众对视觉设计的内容理解不同, 导致传达不明确信息现象明显。对于信息设计而言, , 其目的是记录和保存信息, 将信息内容完整明确的传达给公众, 因此, 信息设计主要是把产品的信息传达为主要设计内容。
(二) 设计权力不同。在信息设计的设计权力中, 受众权力是信息设计权力的核心[3]。信息设计内容的传达其主要作用对象为受众, 是完成信息发布者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才能达到信息传送的目的。另一方面, 受众是信息的反馈体, 受众及时的反馈是衡量信息传送的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视觉设计而言, 其设计权力为信息的发布者。从设计中满足信息发布者的需求才是视觉设计的目标, 在视觉设计过程中往往忽略受众的需要。设计的内容在进行市场调研之前便已敲定, 信息的发布者忽略受众的反馈, 以吸引公众视线, 引导公众行为为视觉设计的主要内容, 导致受众的地位下降, 使受众在信息的获取中失去主导地位。
(三) 检测标准不同。视觉设计的检测标准为设计的信息适应发布媒体的程度, 设计的内容对吸引公众视线的作用明显程度, 对公众的行为引导程度的大小, 对信息发布者者的经济效益影响程度。对于信息设计的检测标准而言, 其检测标准为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用户体验效果是否反响热烈, 信息设计是否通过技术的检测, 信息服务是否符合受众满意程度。
(四) 专业技能不同。视觉设计的工作人员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对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分析出市场潜在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在对市场充分了解的同时, 对受众的需求以及印刷技术也要有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 视觉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 活跃的思维以及艺术表现能力。对于信息设计而言, 其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单一, 要随着科技发展, 新媒体, 新技术的出现,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通过团队的信息设计师之间的合作达到信息设计的目的。
五、“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联系性
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但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一个设计作品的出现, 要包含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两种设计形式, 充分融合视觉设计吸引公众视线以及信息设计在说明内容上的作用, 从而设计出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作品。例如, 在网页设计中, 网页整体的信息结构以及网页的版式应由信息设计来完成, 对于网页的突出特色及其形象设计上要有视觉设计完成, 从而形成一个文字内容清晰且具备形象特色的网页。
结论
综上所述, 全面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 要在充分了解其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 进行差异性以及联系性的分析。在全面了解“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之间的关系后, 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 从而发挥视觉传达设计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詹伟锋.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 2012, 03 (01) :27-31-84.
[2]曹文琦.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8 (02) :216-219.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推荐阅读:
交通系统中的景观设计05-23
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07-10
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07-13
园林环境中的景观设计09-19
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09-30
室内设计中的景观运用05-18
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07-24
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05-15
幼儿园中的景观设计05-28
浅析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