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大道设计

2024-09-05

景观大道设计(精选8篇)

景观大道设计 篇1

1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及发展

1.1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所谓道路, 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区域之间的交通问题。早在《国语》中就有“列树”一说:“列树以表道, 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栽树成行, 标明道路, 途中设馆舍, 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在城市栽植行道树来表示里程看来自古就有了, 当然, 这已不是现在植树的唯一目的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现代化生活质量也大大的提高, 但现代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 汽车尾气、工业污染、光污染、乱砍乱伐等。诸如此类现象, 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生物物种的减少、生物链打乱, 从而引发的空气质量变差、水灾、干旱、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等现象, 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景观大道作为城市的标志性道路, 代表着城市形象、格调。现代景观大道的设计不仅要满足道路的基本交通、空间功能要求, 还要使景观设计的科技性、艺术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1.2道路景观的发展

道路发展史上第一阶段为被动式道路, 因为人无意识的行走, 而积累形成的路;后来为了生产的需要和生活的方便, 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主动的铺设了一些道路, 这便成为第2阶段的主动式道路;第3阶段为绿化式道路, 在道路两侧种上植物, 使人们在道路的行走时更加舒适以及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更高要求以及景观生态的要求便出现了第4阶段的美化式道路 (也称为景观大道) 。其中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有深圳的深南大道、上海的南京路等等。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要求与愿望也跟着提高, 所以对道路的文化性、经济性、个性化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 对第4代景观大道的现状, 也提出了以下质疑:

(1) 景观大道管理程序太复杂, 管理费用太高, 可持续发展空间比较小, 产生的生态效益不高;

(2) 道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运输功能外, 是否能开拓一些比如文化性, 艺术性, 其他效益性的功能;

(3) 在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中, 能否建立出自己的个性化;

(4) 能否尽量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要求, 新的道路设计指导思想应运而生, 试将其称之为个性化的“生态森林大道”。

2 “生态森林大道”设计指导思想

“生态森林大道”——第5代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结合周围环境, 使道路景观与周边景观溶为一体, 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环境。

(2) 尽量大量种植大规格的乔木 (重点景观除外) , 少种花灌木或花卉、草坪。

(3) 结合当地文化, 使道路景观赋有文化内涵。

(4) 具有别的道路没有的特色景观, 也就人们所说的个性化设计。

(5) 能开拓除运输外的其他功能, 如旅游观光。

3道路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建议

道路绿化设计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不同于一般的园林景观设计。因为园林设计、城市或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静态设计, 它的服务对象是低速行走的人群, 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 为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营造良好的氛围。而道路的绿化设计服务对象则是处于行驶中的司、乘人员, 道路绿化设计具有不断满足变化中的动态视觉要求的特点。

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核心, 则营造公路的现代景观气氛就是主要的表达内容。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景观设计中用简洁、现代的手法体现出道路的整体感和序列感, 同时在主要节点处丰富景观层次, 使其不仅主次分明, 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 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生理习性对汽车尾气、噪音和灯光进行吸收和阻隔。

(3) 道路植物景观中以当地乡土树种为基调树, 引进适宜当地生长的外来树种作为点缀。

(4) 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 使道路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观。

(5) 充分运用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 通过借景、立景、露、透等手法营造出多界面多层次的三维景观空间。

(6) 人行道铺装选择渗水水泥砖, 减少道路路面上的雨水地表径流对排水系统造成的压力。

(7) 在行人道和非机动车道增设坡道和盲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8) 在道路主要节点处通过景观小品如:景墙、灯柱、绿篱等元素来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9) 在道路灌溉系统中, 以点式取水器、自动喷灌、洒水车浇灌3种方式相结合, 起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结语

道路通过有效的绿化设计, 不仅能减轻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司机的视线诱导, 减轻行驶过程中的紧张、焦虑, 为大家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行车环境, 而且可以保护、恢复沿线生态环境, 美化景观, 使整个高速公路空间充满活力。

道路景观绿化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作, 是一门涉及自然、植物、生态、土壤、气象、地质、地理、园林、美学、艺术、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等众多学科的理论, 并且相互交叉渗透, 其理论、观点和方法仍需作不断的探讨、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戴明新.公路环境保护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简斌, 郑军.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341-342.

[3]李振军, 李红林.公路景观浅议[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0, (3) :34-35.

葫芦岛景观大道地域性研究 篇2

关键词:地域性研究 植物配置 景观构筑物

辽宁滨海大道全长1443公里,共经6市、7县(市)、4县、21区、25港、2282个工业园区、133个旅游景点。辽宁滨海大道东起丹东境内的虎山长城,西至葫芦岛市的绥中县。全线总投资约13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同时也是全国最长的一条沿海公路。滨海大道建设是我省扩大开放、实施沿海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不仅会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全国的沿海公路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

背景

地处辽宁省西南部的葫芦岛市1989年建市,原名锦西市,是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京沈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最年轻的城市。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辽东湾,与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等城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为山海关外第一市。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

葫芦岛市是国家36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辽宁西部城市群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入选2013年全国运动会协办城市,这里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文景观众多。境内的兴城市是国家级旅游城市、绥中县是省内第一个“省管县”。近些年来,主要打造“生态宜居的海滨园林城市”。

设计定位

2012年辽宁省政协会议十届五次会议,与会代表邰玉华提出了关于推进辽宁滨海大道旅游发展的建议,其中几点建议便是围绕滨海大道建设及其区域联动机制展开。

首先,加大辽宁滨海大道旅游营销推介力度。打破单兵作战宣传推介方式,加大辽宁滨海大道旅游黄金带整体宣传。借鉴“好客山东”等成功宣传案例,综合利用主流媒体、会展会议、重大赛事等手段,对辽宁滨海大道旅游进行整体包装、推介。以大连为龙头、挖掘各沿海城市旅游特色,向国内外推介集海滨风光、古城、温泉、湿地、冰雪、主题游乐等旅游元素于一身的辽宁滨海大道优质资源。

其次,加强辽宁滨海大道旅游区域联动机制建设。在现有旅游联合体合作的基础上,滨海大道沿线各市旅游主管部门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机制,对内进行协调统筹,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对外则共组精品线路,共同宣传营销,同心打造旅游品牌。强化与省内腹地城市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相互依托,互为支撑。各城市应在合理利益分配基础上,倡导跨区域无障碍旅游,探索建立客源互送制度,延长游客旅游时间、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做大辽宁滨海大道旅游“蛋糕”。应强化海滨沿线旅游开发和省内腹地旅游开发的互动,密切相互聯系,形成沿线各城市之间、沿海城市与省内腹地城市之间旅游开发双赢乃至多赢的格局。

第三,注入文化活力,塑造辽宁滨海大道特有的文化品质。对辽宁滨海大道沿线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进行系统梳理、深度发掘,突出辽宁滨海大道旅游夏有银滩、秋有湿地、春冬有温泉冰雪等特色,突出辽宁滨海大道温泉文化、海洋文化、长城文化、佛文化、关东文化集于一身的特质,努力打造、包装出一条乃至几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美誉度的旅游精品。弱化旅游季节差异、塑造特有的文化内涵,应为辽宁滨海大道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葫芦岛作为东北的西大门和国家级的旅游沿海开放城市,与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及丹东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聚,依托自身的旅游产业优势,对带动自身及周边城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以旅游产业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先例早就出现。例如:苏沪杭长三角旅游协作区以上海市为龙头,依靠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完善的城市旅游集散功能,率先实现了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一跃成为中国旅游业最大的经济产出地。自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面积仅占中国1%的长三角地区接待海外旅游者600多万人次,占全国的16.53%;旅游创汇40亿美元,占全国的19.68%;接待国内旅游者2亿4千多万人次,占全国的27.66%。广东省则利用珠三角的城市集群品牌优势和港澳市场的辐射作用,也争先做“大旅游”的文章,同样获得了1260.83亿元的丰厚回报,表现了不可替代的大区域旅游的优势。

综上,提升辽宁滨海大道整体形象,对于区域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景观建设本身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资源和开发利用对象,同时又具有自然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内在的价值;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进步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它与规划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景观建设应作为辽宁滨海大道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形象窗口城市的葫芦岛市,在滨海大道的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其地域性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地区特色而融入更多的地域元素。

一、植物

葫芦岛属品带季风性气候,且是海滨城市,种植植物是景观设中的重点。

植物不仅仅是本身产生游离氧气补充空气的过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蒸腾作用从叶中散发。这一冷却和湿润的功能有益于其他植物及动物的生存。植物也可以以其它的方式改善气候。它可以缓和暴风。叶子和落叶层保护土壤,抵御风和太阳的干燥作用。即使在冬季植物的枝条和茎结成了一个网,以吸收或转化太阳的热量,有助于保护土壤免于冻结。

植物储存水分——包括落在叶子上、树皮裂缝中的雨露,组成其内部结构的木质素的水合细胞,覆盖或深入风化土壤的落叶层和根系中的水。被保蓄的水分可以净化空气或深入表土和地下含水层。未被控制的水流会产生侵蚀,继而也会淤塞河道。

在生死循环中,植物把腐烂的纤维和细胞归还给土壤,形成腐殖质,并增厚表土层。这一缓慢积累的重要物质若不被侵蚀则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水分和土壤的生产力。

综上所述,在植物配置上应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植物选择配置原则一一精选抗盐碱种类

植物选取以抗盐性强、生存能力较强、并具有高观赏性的植物为主。要满足滨海旅游、沿岸防护、改变和完善沿海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生态效益的提高。目前运用较多的植物品种有:柽柳、枸杞、紫槐、臭椿等。柽柳生长快、寿命長、根深、根系发达、耐沙埋,是盐碱地重要的绿化树种;枸杞耐寒、耐瘠、耐干旱、耐盐碱;紫穗槐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为护堤树种,可防风固沙,又是盐碱地的优良覆盖植物;白蜡耐寒、耐旱、耐盐碱,可以土壤全盐量5%以下的土壤中良好生长,是盐碱地区优良的行道绿化树种。在选择植物上,其配置原则是优选耐盐碱品种。植物选择以耐盐性强,根系发达,并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为主。要满足滨海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景观和生态效益的提高。目前运用较多的植物品种有:海滨木槿、黄连木、紫槐、臭椿等。海滨木槿寿命长,根深,根系发达,耐沙埋,是滨海地块重要的绿化树种:黄连木耐寒,耐瘠,耐干旱,耐一定盐碱;紫穗槐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为护堤树种,可防风固沙,又是盐碱地的优良覆盖植物。灌木则有枸骨、海桐、红瑞木、南天竹、山茶、珊瑚树、石榴、绣线菊、杜鹘、贴梗海棠等。

第二,植物选择配置原则——抗自然灾害

盐碱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夏季雨量集中,易产生洪涝灾害,而且洪涝旱碱共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互为制约。栽植繁殖容易、树冠大的树种,可以尽快的覆盖林地,防止土壤返盐,逐步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起到防止台风、洪涝灾害等的作用。

第三,植物选择配置原则——地方特色突出

乡土树种适应性强,苗木运输方便,在土壤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既美化环境,还可突出地方特色,真实反映当地的季相变化,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利用当地海滨特殊的气候条件,引种更多的外来树种,进行驯化,丰富当地物种的繁衍。

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规划才能使辽宁滨海大道更加完善?首先我们应该根据季节来选择相应的植物,对于植物的选择,应该采用多样性,例如,要灌木,乔木,花卉多种搭配结合,在选择种类的同时,还要注意颜色的搭配,植物性状的选择,以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另外,辽宁滨海大道作为一个可观赏的道路,我们可以根据他的观赏效应,可以种植一些可以结果的植物,到相应的季节,可以让观赏者进行有偿采摘,既达到了观赏的效果,又达到的经济效应。

季节性植物,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

在对水陆用地进行开发时,应特别注意土地的利用、车辆和行人运动路线的定位及场地和建筑物的设计。

海滩的倾斜坡面用岩石或沙和碎石来保护,他们应用合理的造型以抵抗风浪的冲刷。

二、景观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极少数例子以外,那些著名的景观构筑物都具备以下特点:

1、直截了当地实现并表达了他们的目的。

2、更多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地点和使用者的文化。

3、与气候、天气和季节适应。

4、应用了或拓展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

5、与简称环境和居住景观和谐融洽。

“形式跟从功能”这句名言只有在对功能一词的理解超越了“功利主义者”所界定的内涵时才有意义。在设计表面的背景中来看,功能一词较为广义,包括传统价值观、道德规范、审美观、可行性、可接受性及适宜性等诸多考虑。只有当所有这些要求都得以满足时,一个景观构筑物或一种形式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其预定的功能或目的。

从文化角度出发,一个社区或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个体或团体意识发展中的状态。尽管有时言过其实,它的确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文明。因此,它是任意确定时期内人们信念和期望的反映——那些可被接受和不可接受的思想和事物。这种文化指示不仅按常规体现在服饰、饮食及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中,而且还可能特别的体现在建筑物和景观构筑物上。文化的认同包括的明显的改善和一些创新,但是也包括坚决、有时甚至强烈地反对那些不合理的,敌对的东西。既然这样,那么建筑师、工程师或者景观设计师在规划阶段最好努力确保尽可能的取得公众的认可和接受。结合葫芦岛当地文化,如在设计元素和语言上可以挖掘古老葫芦文化、关东民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人文魅力。成功的景观构筑物和景观不仅应符合,还应能提高和改善公众的口味。

2012年“霍普杯”的金奖方案名为“织墙衔城”,将中国古代长城的建筑形式经过艺术处理,用现代的元素表现出来,并将古建筑群和现代建筑集合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葫芦岛市来说,在滨海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中,或许可以引入这种设计理念,让历史不会再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被人们所遗忘。兴城古城中的原始建筑元素及九门口长城也可在景观构筑物中体现出来。

优秀的景观构筑物是对其场所的表达,它与场地相呼应,并从场地自然生长。它强调场地的积极品质。构思巧妙的景观构筑物的标志是它突出,而不是削弱场地和环境。

山海大道景观规划设计 篇3

1 场地现状分析

营口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坐落在营口市南52公里处。北距沈阳180公里,南距大连140公里。我们设计的山海大道绿化景观带位于辽东湾大街与望儿山风景区之间,其中全场7000米,现状为两侧各有20米的绿化带,为加强山海大道的景观性,现将绿地宽度拓宽为40米,使其成为特色鲜明、气势宏大的景观生态道路。

2 规划原则

2.1. 意景相融原则

以创造形象显密的景观形象为着眼点,注重环境设计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意景相互统一。

2.2 特色鲜明原则

依托开发区依山傍水的城市风貌特点,在景观大道形象设计中充分展示开发区的城市特色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良好形式,创造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营造城市的形象景观走廊。

2.3 手法多样原则

注重现代设计手法和传统手法的有机结合,以传统的行列大布局为背景林带,并组团式的生态植物群落配置和精美流畅的模纹组合为总体布局特色及简洁明朗又富有层次感和韵律美,同时重点部位缀以景观小品,强调主题,创造有致的景观序列变化。

2.4 以人为本原则

绿地景观规划中注重对大众行为及心理的关注,考虑车行与人们的时空关系及人的心理、视觉对景观变换的要求,创造相应的景观尺度,既有大手笔、大面积的景观效果,又有匠心独运的细部处理,分别满足车行及步行人群的观赏需求。

3 景观规划说明

3.1 标准段设计

山海大道两侧绿化带宽度各为40米,设计中在绿化带内设置了一条4米宽的作业道,以方便绿地的养护管理。本设计将整条景观路分为特色鲜明的三个景观段并分别赋予“海”、“林”、“山”三个主题,并着重处理了三个重要景观节点,现具体阐述如下:

3.1.1“海”主题标准段

该段位于山海大道的西部,长度为3000米,其绿化形式优美流畅,风格细腻,其中背景林采取了150米的组团间隔变化尺度,而景观绿化组团间的间隔变化尺度则为7 5米,符合行车、行人的视觉观赏要求。绿篱摩纹以规则式波浪纹为主要变化形式,仿佛辽海的波浪,意在比拟辽海之水的波澜壮阅,源远流长。

该段背景林采用的植物品种为新疆杨与垂柳,与“海”的主题相呼应,景观绿化带的植物品种为油松、京桃、五角枫、紫丁香、黄刺玫、水腊、德景天。

3.1.2“林”主题标准段

该段位于山海大道的中心部位,是“海”、“山”两个主题间的过渡段,长度约为1 OOO米,该段的重要特色是规整,以成行排列的水腊魔纹和背景林来体现“林”的主题,在背景林与植物摩纹之间栽植自式的植物组团,达到规整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背景林采用新疆杨,景观绿化带的植物材料为油松、京桃、五角枫、栾树和水腊摩纹,色彩简洁、明快,层次丰富,并在色彩和造型上都充满了有趣的对比。

3.1.3“山”主题标准段

该段的绿化形式及组团间距与“海”主题基本相似,只是在植物摩纹中增加“山”的标志性符号,以突出主题,并与望儿山风景区入口景观相协调,达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

该段背景林以新疆杨和白蜡向交替,景观绿化带的植物材料为油松、云杉、京桃、紫叶矮樱、黄刺玫、金叶女贞、水腊摩纹、紫叶小檗。

3.2 景观节点设计

山海大道景观应该是一篇时代的乐章,主要干道的交汇口应该有特色的景观节点,这样才是一条高潮起伏、亮点突出、形象饱满、印象深刻的东北第一文化景观大道。

3.2.1 节点1

该节点位于本次规划范围的西端路口,并邻近辽东湾,因此设计中在此处设置了一组富有现代感的标志性景观小品,其造型以风向标为蓝本,仿佛在迎接着海风,感受来自于海洋的气息,材质选用时尚的钢及玻璃,内置灯源,营造夜间景观。小品的周围以植物组团相围合,使其与道路绿化的整体风格达到协调统一的美好境界。

3.2.2 节点2

该节点是一处道路交叉口,设计中运用的大量的地被花卉,平面上也采用花卉的图案,形成热烈的景观氛围,渲染气氛。

3.2.3 节点3

该节点位于“林”主题景观段中,是一处路口景观,因此,风格上与“林”景观段相协调,以规则的布局为主线,形成植物摩纹景观,并以乔木进行围合,形成特色浓郁的道路交叉口景观。

4 植物规划说明

4.1 适地适树,道路绿地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

4.2 道路绿地植物应重点选择滞尘、防风、抗污染的树种。

4.3 道路绿地植物选择应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丰富植物材料。

4.4 适当增加常绿树比例,促进道路绿地的环保及景观效果。增加中、低层树种和地被花卉,进一步丰富道路植物景观。

4.5 选用规格较大、生长迅速的树种,以便尽快形成景观。

5 结束语

通过山海大道景观绿地的规划设计,我们力图依托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与人文历史条件,在弘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又展现出开发区新城市形象和特有的现代气质。毋庸置疑,山海大道的景观设计是东北唯一一条既承载着浓厚悠久历史文化,又具备现代沿海开发区特色,以及一个让世界认知鲅鱼圈开发区,留下深刻印象的门户道路,所以,山海大道必将成为东北第一文化的景观大道。

摘要:本文通过对营口鲅鱼圈区山海大道景观规划设计的说明, 详细阐述了作者对山海大道景观工程的的规划原则和设计理念, 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山海大道景观工程对鲅鱼圈区这座滨海经济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规划原则,景观规划说明,植物规划说明

参考文献

[1]《公园设计规范》 (CJJ48-92)

景观大道设计 篇4

关键词:城市道路,形象串口,文化,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追求,城市景观大道的形象和环境品质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进城大道作为城市的“迎宾大道”和“形象窗口”,多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城市入口,是城市与外部环境的连接点,其景观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

1 工程概况

梅州世界客都大道起点为梅大高速公路和梅州西环高速公路3期三角梅州出口收费站。自西向东穿越206国道、泮坑路、站前路,终点为中环路与彬芳大道交叉口,全长3.5km,是集交通、景观、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大道。该大道设计车速为80km/h,路幅宽度为80m,道路两侧各10m绿化控制带,按双向8车道,两侧外加8m辅助车道进行建设。建设好世界客都大道对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缓解进出梅州市区车辆的交通压力,形成进出梅州市区的梅城江南车辆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城市品位,使之成为展示世界客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形象的“窗口”。

2 指导思想、设计主题及设计定位

2.1 指导思想

客都大道是梅州城市南面的主要出入口,是城区与梅大高速公路的连接线,是整个城市的南窗口。因此,设计定位是:客都大道是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干道,同时,也是展示世界客都城市风貌的景观大道。使其成为集“交通、景观、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绿色廊道”。

2.2 设计主题

客都溢彩,文化传承。

2.3 设计定位

以“世界客都”为背景;以“梅州精神”为主线;以“生态景观”为载体。(1)满足功能需求,顺应城市发展的生态景观长廊。(2)强调绿色崛起,设计结合自然生态环保理念。(3)展现梅州客家风情,创造丰富的主题意向和景观体验。

3 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节点中的分析与表达

3.1 区域文化景观节点设计

3.1.1 山歌迎宾节点。

梅州是山歌之乡,客家山歌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时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客都大道与三角出口收费站间在道路中心设置了迎宾广场。迎宾广场是来宾对梅州产生第一印象的地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迎宾广场在满足交通组织的情况下,以椭圆形花园式广场为中心,配置色彩丰富的常绿花灌木,欢迎五湖四海的来客,展现梅州人民的热情好客。

3.1.2 梅花映香。

梅花是梅州的市花,“梅州”因梅江两岸多梅花而得名。梅花,其姿态“冰清玉洁”、“疏影横斜”,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性能“傲雪经霜,不为贫寒”,更得到人们的称颂。梅州人爱梅,梅花象征着梅州客家人奋发进取,努力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精神。“梅花映香”节点突出梅花主体,烘托火红的场面,营造热烈的迎宾气氛,以“梅”为媒介,让梅州走向世界。

3.1.3 足光溢彩。

梅州是足球之乡,早在1873年,外国传教士就将近代足球技术介绍到梅州的五华县长布镇,1914年,梅州开始真正出现足球运动。“足光溢彩”节点将足球设计成景观灯柱,铺装拼花也由不同球面的足球组成,从平面和立面上突出梅州近半年的足球运动风采。

3.1.4 翠茶雅韵。

梅州是中国的单枞茶之乡,“翠茶雅韵”将梅州的茶文化展现给了天下客人,铺地图案刻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修剪茶也形状的绿篱给来客带来清新宁静祥和的气氛。乔木的选择以柚树为主,向家人展示梅州的又一特产金柚。茶与金柚的清香香飘万里,带着梅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3.1.5 拥抱客家。

围龙屋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它隐含了丰富的客家文化精神,展示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拥抱客家节点提取了客家围龙屋的色调,白色、深灰色与土黄色,应用于广场的设计上,整体效果既有城市道路的规整大气,美观大方,又不失家园的浪漫温馨。

5个节点之间植物种植兼顾远观与近赏的尺度感,整条道路以主调树种形成统一感和主色调。每个特色段道路按不同的风格搭配植物,充分利用多种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以形成不同的道路种植特色,营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创造各异的植物景观。植物配置上,以适宜梅州气候、土质的常绿树种,如榕树类、香樟、美丽异木棉、梅类(梅花、郁李、樱花等)、紫荆等为基调树种,保持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景观效果,适当搭配一些具有“春、夏、秋、冬”四季特色的开花有色树种。如在春天种植紫荆、木棉等开花植物;在夏天种植大叶紫薇、夹竹桃等夏季开花树种;在秋天种植秋枫等观叶类植物;在冬天种植梅花,与梅花映香节点相呼应,使整条道路并不孤立,融会贯通。

3.2 文化景观小品的运用

景观小品中雕塑、立体植物造型花坛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了整个空间环境的艺术境界,强化了环境气氛。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比如,客家文化、叶剑英元帅丰功伟绩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行车、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设施布局、尺度比例、用材设施、主次关系和形色连续等方面的系统性,在变化中求统一。

整条道路气势恢宏,人行道设施完善;车行天桥和人行天桥的外部装饰均采用“蓝天一色”,寓意客都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花木与路灯交相辉映中,“车在画中行”的效果浑然天成。

4 结论

设计道路景观时,既要满足交通安全和改善乘车环境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美化道路和城市景观的要求。以道路为线,景观节点为点,并辅以局部点缀光源设计,使道路夜间呈现出彩斑斓的美丽景观。景观设计以“树”和“灯”为主,营造白天“林荫大道”,晚上“灯光大道”的景观效果。

城市景观大道能够提升道路两侧的景观风貌,使城市景观焕然一新,城市空间得到延伸,城市结构获得调整。设计时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地方特色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形成整体统一、独具一格的地域性文化景观。充分表达生态、景观与文化三者合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根据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和季相变化,打造富有生态性、美观性、文化性的道路景观,构建出赋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彩图版[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 杨俊平.景观生态绿化工程设计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景观大道设计 篇5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印象》中写道:“道路……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人们认知城市需要依靠道路,而城市入口地段道路更是人们对城市形成最初印象的关键。因此通常将城市入口称之为城市的“门户”,它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景观结构组成部分。

城市入口景观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形象,是人们认识一个城市自然地理和个性特色最快捷的窗口,城市政府对其环境质量与形象的建设也越加关注。因此,如何系统地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城市门户要素并展现城市的特色,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关注对象。

2 城市入口景观设计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2.1 快速交通的特色

城市入口通常是各交通干道的交汇口,车速有快有慢,在景观设计时要注意静态观赏与动态观赏相结合,遵从人的视觉规律。视线范围内的景物应着重塑造块面的总体效果,尺度比例要恰当,色彩相对统一。

2.2 景观序列的组织

城市景观是连续景观,城市入口是起点,它与城市另外的景观节点、轴线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起组成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的城市景观序列。对城市入口的景观设计,应服从总体序列的要求,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2.3 景观层次的区分

城市入口的景观层次一般有前景、主景和背景。前景具有提示的作用,暗示即将进入城市,通常用两侧的绿化带景观来说明;主景是城市入口的景观主题,体现环境特征之所在,可以是大型的绿化图案,也可以是标志性的雕塑或建(构)筑物等;背景起到衬托的作用,如青翠的山林、碧绿的水面都是理想的背景。

3 南宁市壮锦大道规划分析

壮锦大道是南宁市南向的主要出入口,也是南宁市区至吴圩国际机场的主要道路。壮锦大道是以快速交通为主、兼具一定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路段,其两侧区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包括重要的城市景观道路、景观节点及城市门户地区,目前现状道路绿化情况良好。

规划研究范围北起白沙大道,南至那洪收费站,总长度约3.01公里。规划欲改善和提高壮锦大道两侧区域作为南宁市南部重要门户的城市形象,强化开发区都市功能的集聚,引导地区建设的有序推进和整体环境的逐步改善,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3.1 总体构思

围绕规划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环境特点,对壮锦大道两侧区域城市设计的设想主要从功能组织、空间组织、交通组织、街道环境及建筑形式等方面着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整体性原则、衔接性原则、特色与创新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功能组织

综合考虑现状及该区域的功能定位,采用“四区两带”对壮锦大道两侧区域进行功能划分。

(1)城市入口景观区:在那洪收费站的城市入口区域。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设置具有特色的城市入口景观元素及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

(2)商业办公服务区:在那洪大道与壮锦大道的交汇区域,结合现状已有的办公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布置适量的办公以及酒店等设施。

(3)综合商业服务区:在金凯一路与壮锦大道的交汇区域,布置适量的商业服务、休闲娱乐设施以及中、高档酒店等。

(4)富林立交景观区:在富林立交周边区域,布置体量较大的公寓式住宅及高层住宅等建筑,并对立交控制范围内的绿地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

(5)东、西侧商业居住带:在壮锦大道沿线两侧区域,布置大量的住宅及适量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并且沿街布置适量的住宅底层商业设施。

3.3 城市设计控制

在整个设计路段的城市设计概念中,为了体现南宁市南部门户形象,使其在合理的管理条例指导下高效、有序、合理地建设,规划提出了相应的九大控制要素。(见图1)

3.3.1 特色区域

城市入口景观区、商业办公服务区、综合商业服务区、富林立交景观区是本次规划的四个特色片区,这四个特色片区的塑造有利于体现南宁市南部门户的城市形象,并成为带动壮锦大道两侧区域开发建设的龙头。

城市入口景观区: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绿化景观资源丰富,两条铁路线从该区域穿过,景观元素多元化。规划注重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将其打造成为集景观、休闲、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入口区域。

商业办公服务区:该区域内现状包括了高速公路管理处与南宁市城投公司办公楼,以及已经审批的奥翔碧园小区的商业娱乐中心建筑等,具有其独特的商业综合办公气息。规划强化该区域的商业综合办公功能,创造出集办公、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混合开发模式。

综合商业服务区:强化该区域的综合商业服务功能,完善集商业、文化、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服务区域。

富林立交景观区:该区域作为两条城市快速路的交汇地段,是城市的重要景观控制区。规划控制建筑物高度与风格,强调其景观、休闲的功能与景观特色。

3.3.2 空间轴线

规划设计强调了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序列感,注重各个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与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壮锦大道以入口景观空间作为起点,中点和末端分别设置商业办公服务区、综合商业服务区、富林立交景观区等主要节点,并结合道路绿化景观,使空间变化收放有致。

3.3.3 绿化景观廊道

该规划强调景观资源的整合利用,以两条主要的绿化景观廊道加以疏导,使壮锦大道两侧区域的景观绿化体系呈网络状发展。一条位于壮锦大道西侧商业居住带中部,该轴线将各商住小区的绿化景观空间、部分铁路防护绿地以及部分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兼具生态绿化走廊的功能;另一条位于壮锦大道东侧商业居住带中部,各商住小区的绿化景观空间以及部分开敞空间皆沿该轴线布置,并配置多样景观元素及构筑小品,形成丰富的景观界面。

3.3.4 节点空间

那洪收费站入口节点:该节点是进入南宁市南大门的视线焦点,重点处理现代建筑与道路、建筑与广场、建筑与绿地之间的关系。(见图2)

壮锦大道与那洪大道交叉口节点:该节点由金融办公楼、星级酒店、商务办公楼、高速公路管理处与城投公司办公楼、商业娱乐健身中心和大型商场等商业服务设施围合,体现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速、高效的工作精神,重点营造开发区的地标形象。

壮锦大道与金凯路交叉口节点:该节点由一站式购物中心、大型商场、商务办公楼、社区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等商业服务及文化娱乐设施围合,体现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宜商宜住的特点,营造出开发区良好的商住人文社区的形象。

富林立交节点:该节点是重要的交通景观节点,重点处理周边的现代建筑与道路景观、现代建筑与立交景观公园之间的关系,充分展现代交通的立体感,营造有现代特色的道路景观。

3.3.5 环境地标

标志性建筑及景观对片区的可识别性以及市民对场所领域的认同感有重要的作用。规划在四个重要的地段设置了地标。

地标一:入口区域的标志性景观主要是位于入口节点处的入口标志塔。另外,入口处两侧的城市入口雕塑也起到一定的标志性作用。

地标二:位于金凯二路与壮锦大道交叉口东南侧的星级商务酒店,是城市入口景观区的地标建筑,其主要功能是酒店住宿、餐饮和配套娱乐。

地标三:位于那洪大道与壮锦大道交叉口西北侧的金融办公楼,是商业办公服务区的地标建筑,其主要功能是金融办公、餐饮、住宿和配套娱乐。

地标四:位于那洪大道与壮锦大道交叉口西北侧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是综合商业服务区的地标建筑,其主要功能是购物、餐饮、居住和配套娱乐,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

3.3.6 天际线

在充分考虑了壮锦大道作为城市快速路,较高的车速对两侧的建筑视觉景观的影响下,将人工天际线与标志性建筑轮廓结合并加以变化,形成起伏变化的天际线轮廓,使建筑群产生强烈的层次感,增加视域进深。

整个壮锦大道两侧区域在节点区域设置高层建筑群,两节点之间的区域以多层和小高层建筑为主。高中低层建筑区域的结合,在空间构图以及多视角轮廓线的形成上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3.3.7 环境景观

结合壮锦大道这一绿化景观轴线,用两条主要的绿化通廊贯穿壮锦大道东西两侧区域,形成“一轴两带四心”的生态绿化体系。

绿轴:以壮锦大道为景观绿化轴线,将四个绿心串联,形成有机的绿化系统。

绿带:两条绿带分别位于壮锦大道西侧和东侧商业居住带中部,将各商住小区的绿化景观空间以及部分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并配置多样景观元素,同时构筑小品,形成丰富的景观界面。

绿心:分为位于入口景观区的生态景观公园、各个道路交叉路口节点的道路控制绿地和周边开敞空间的公共绿地,集城市道路景观、市民休闲两大功能于一体,并发挥其生态功能。

3.3.8 开敞空间

沿壮锦大道两侧开敞空间,以节点空间为中心,点线相结合的多样化系统。“点”主要包括入口景观公园、体育公园、立交景观绿地、街角广场、街头绿地等;“线”主要以道路人行道、建筑后退带状广场等为主。

3.3.9 建筑特色

组群模式:建筑采用高层较高密度的建设模式,主要标志性建筑散点布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呈组团状集中布置,留出绿化通廊,保证景观的渗透性。

建筑体量和尺度:居住建筑的体量不宜过大,沿道路两侧的建筑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后部建筑高度可适当提高。商业服务设施等公共建筑的体量可适当加大。

建筑形象:主要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同时引入地域建筑造型元素,将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特色融为一体。注意结合本地居住生活文化特色、气候特征,体现出具有活力和张力的南宁城市形象。

建筑色彩:壮锦大道两侧建筑色彩主要吸收本地区传统建筑色彩元素,并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适当丰富。标志性现代建筑采用明快的暖色调,体现亚热带建筑特色。

4 规划保证措施

4.1 土地使用控制

整个壮锦大道两侧区域的建筑采取较高密度、较高层数的开发模式,局部标志性节点可以布置较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但整个区域的平均建筑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

保留较大面积的绿化空间,包括入口景观公园、生态公园、街头绿地公园、主要道路绿化及铁路防护林带,各项目地块内部要保留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平均绿地率应保证在35%以上。

以壮锦大道为中心,强化两侧建筑空间布局与道路之间的景观视觉廊道的联系。

4.2 容量指标控制

为了保证壮锦大道两侧区域的合理开发和区域的良性发展,制定城市用地容量指标。以城市的规模、经济基础、区域环境为基本前提,综合考虑不同用地的用地性质、所建建筑的不同层数、用地所处的不同区位三方面的因素,确定不同用地性质的容量控制指标。

在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积率应严格依照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中的容积率规定执行,任何开发建设都不得超过该地块最高容积率指标要求。当地块开发需划分为小地块进行时,应首先保证大地块开发总量不突破本规划指标的情况下进行再分配;现有建筑的建筑容积率已经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5 结语

在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城市入口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一个成功的门户设计对活跃城市空间氛围、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对其各要素进行开放系统内的整合,达到功能上的协调与景观上的特色营造,仍是在规划设计中值得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董贺轩,卢济威,胡嘉渝.解析现代城市入口[J].新建筑,2005(1):18-21.

[2]余柏椿.系统.选择.控制——佛山城市入口景观规划优化策略[J].规划师,2005(11):28-33.

[3]赵涛.城市入口景观设计初探——常熟城市入口景观设计特色[J].建设科技,2003(2):84-87.

景观大道设计 篇6

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道路连接着城市中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提升, 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在强化城市功能的同时, 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并把道路绿化提升到景观的层面上。如今优秀的城市入口道路景观把人文与环境完美融合, 充分体现了区域特征和城市特有文化。另一方面人们生活区域空间逐渐增加, 道路在城市中的蔓延扩张给环境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 因此城市入口道路绿化不能单单地种植几棵行道树, 而是要完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创造出具有良好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本文以鹰潭市梅园大道景观体质改造为例, 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为指导, 着重探究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

2 项目概况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信江中下游, 因“涟漪旋其中, 雄鹰舞其上”而得市名。鹰潭地理位置优越, 史称“东连江浙, 南控瓯闽, 扼番水之咽喉, 阻信州之门户”。梅园大道位于鹰潭市月湖区的东北部, 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 成为鹰潭市入口路段。大道大致呈南北走向, 与穿市而过的信江相平行, 道路起于军民路和胜利东路的交叉口, 终于鹰东大道和鹰雄大道的交叉口, 全长2km, 设计红线宽为60m, 承担着鹰潭通向贵溪市的城市快速通道, 鹰潭市多个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分布在梅园大道的两侧, 并包涵了学校、新农村和公园等一系列的城市元素, 具有独特的景观环境。

3 梅园大道景观分析

3.1 梅园大道改造前景观现状分析

梅园大道由南至北主要分为三段, 主要的道路景观为入口花坛、护坡、路侧绿带和分车带等。全路段几乎无观花类植物, 严重影响道路景观丰富性。入口花坛、护坡灌木种植形式单一, 品种单一, 缺乏文化气息和视觉冲击力。路侧绿带设计不合理, 可进入性极差, 多处存在人为践踏情况。分车道缺少中层植物, 道路周边土壤贫瘠。大道整体景观元素过小, 重复速度过快, 作为城市门户缺少标志性景观, 公园和学校门口前路段缺少人性化设计, 缺乏休闲设施、遮雨场所和衔接空间。

3.2 梅园大道景观要素的构成

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及, 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且他强调道路是城市意象中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城市入口道路景观涵盖了交通、构筑物、道路设施、绿化和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

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大体包括有道路本体景观、道路外围区域景观以及道路附属设施景观等等。道路本体景观的构成因素有道路线形走向、道路横断面以及道路的护坡和挡土墙等。梅园大道两边的独特的建筑决定了道路设计的尺度和风格, 因此大道两边古朴的建筑加上渐变的道路构成形式可以体现道路本体景观特色。除此之外, 道路外围区域景观和道路附属设施景观也组成梅园大道别样的景观色彩。其中道路附属设施包括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 (如交通安全标示和交通指引标示) 以及小品 (如公交站牌、廊道、亭子和景观小品) 等。道路外围区域景观则包含街景和远景。街景主要由街旁建筑、广告牌、栏杆和街道绿化带组成。远景则主要由山川湖泊和远处的灯塔等构成。梅园大道作为城市的入口之一, 道路外围区域包涵了学校、新农村、公园等一系列的城市元素, 对道路的文化和景观构成有重要影响。

4 梅园大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梅园大道的景观提质改造以建设生态型绿地和节约型绿地为指导思想, 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绿地标准为理论基础, 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资源、水文条件下, 提高梅园大道的绿量, 增加彩化效果。

4.1 绿色生态设计原则

通过植物多层次、立体式的种植形式, 构建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使梅园大道与周边城市绿地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共通的生态斑块。在植物造景方面, 梅园大道通过植物多层次的搭配, 选用乡土树种, 选择适应鹰潭市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苗木来源相对充足的树种。结合植物四季的生态变化规律, 遵从“互惠互生”的原则, 协调各植物种类间的影响, 满足植物生存的外界需求, 实现最大化的绿色景观生态效益, 提高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绿色的环保理念。

4.2 以人为本的相适应原则

梅园大道绿地景观设计在车道绿带的设置中, 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通过每一小段间距的植物颜色和种类的变化, 达到视线的跳跃, 缓解行车过程中的疲劳, 使道路更具方向感和增强行车过程的安全性, 并大大丰富道路中的景观效果。作为城市入口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但要把道路两旁的景观元素融合在一起, 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性特色文化, 以达到和城市相适应的特殊景观效果。梅园大道利用了当地的特色景观元素、代表性的人文雕塑等等, 很好地体现出城市道路的个性, 成为城市名片, 彰显城市形象。

4.3 道路设施的统筹规划原则

城市道路的设施一般由政府各部门管理, 假如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 而是各自为政, 不仅无法达到道路的美好效果, 更会给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城市的道路设施是除了道路两旁建筑和道路绿化景观构成元素外, 最能展现城市设计品位和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梅园大道中的景观雕塑、小品、休闲坐凳和广告牌等, 不仅反映出鹰潭市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对绿地景观的协调, 更体现出了鹰潭市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独特的城市文化。因此, 道路设施的统筹设置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则。

5 生态学与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的融合

5.1 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随着生态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道路生态学作为新兴的理论方法给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南。道路生态学通过对道路绿化、道路设施与动植物的平衡、道路景观的布置和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协调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探讨。道路生态景观主要涉及到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自然因素中土壤地貌和城市气候, 以及城市中市民的社会活动等等。道路生态学是在生态学的指引下研究道路与人类和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对道路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研究方法。

最常见的生物通道如绿色廊道 (即具有植物覆盖的廊道, 如树篱、林荫道等) 、大尺度的动物迁徙通道以及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管理等作用。城市道路在生态学角度是属于绿色廊道, 不仅对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各方面的作用, 对动植物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道路中植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界生态环保的反映。绿色廊道可以招引不同种类的动物, 并适宜它们的生长, 如鸟类在道路中可以繁衍后代, 并且在生活中可以帮助植物撒下生命的种子, 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一道良好的景观。

生态廊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廊道宽度、生态廊道连接度和生态廊道变化程度。通过改变生态廊道的宽度、连接度和变化程度可以更好地打造出适于人类的动植物生存的环境空间。城市道路作为一种生态型的廊道, 除了满足市民的生活交通之外, 还具有边缘效应, 能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5.2 生态学角度下梅园大道的景观设计问题

根据以上生态学理论, 在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中, 可以从三方面满足城市生态功能的需求并且彰显作为城市入口的特有功能。

5.2.1 道路平面设计方式与路面生态景观营建

近年来私家车的占有量急剧提高, 道路生态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动植物生存空间面临威胁, 人们对道路的排斥感也日趋严重, 形成恶性循环。除了对道路进行科学规划和疏导外, 大力补偿道路景观和绿地率也是极其重要的, 鹰潭市重视城市慢行通道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绿化, 从平面设计方式上改善道路生态环境, 吸引市民尽可能抛弃机动车, 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缓解压力。梅园大道景观设计基于原有地形, 结合周边环境, 研究斑块、节点、廊道, 从鹰潭市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生态环境出发, 设计以“嵘—融—荣”为主题, 从“纪念文化—风俗文化—休闲文化”这一文化主线出发构建整个道路景观网。

路面生态景观包括道路的路面材料设置以及道路色彩的选择。梅园大道不仅对路面材料进行仔细的考究, 对道路色彩选择也是贴合鹰潭特色文化的。鹰夏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条铁路, 可以说没有铁路就没有鹰潭市如今的快速发展。梅园大道周边有个用于铁轨建设的防腐木厂, 因而道路周边采用枕木的元素, 以螺旋渐变的立体构成形式来诉说鹰潭的城市记忆 (图1) 。梅园大道在每个路段上都采用了独特的文化色彩, 包括代表纪念意义的褐色、代表学校文化的军绿色以及代表休闲文化生活的梅红色等等, 添加这些生态型路面材料和路面色彩构成了鹰潭市入口独特的生态景观。

5.2.2 路旁植物生态景观营建

道路生态学研究表明, 路旁植物通常具有耐旱、耐贫瘠、耐扬尘, 能耐受汽车带来的各种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多数情况下路侧植物为禾本有花植物, 并主要由一年生以及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组成。梅园大道路旁植物带状设计根据土壤类型以及各路段的使用功能, 选用耐性强、生长优势强的本土植物, 塑造景观主题的同时确保生态平衡。乔木主要选用柚子、杨梅、罗汉松、紫叶李、木槿、红枫、紫薇等, 灌木选用八仙花、山茶、腊梅、栀子、南天竹, 地被多选用月季与迎春、凌霄、三色堇、矮牵牛配植, “三月满容摇倩影, 一年四季展芳华”, 月季四季有花成为鹰潭的市花, 也象征着鹰潭市民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

在此基础上挖掘植物文化, 渗透进植物景观中, 梅园大道两旁以梅花五个花瓣和叶子的形状做成植物模纹的形式, 仿佛一片片花瓣镶嵌在坡上, 让此处能形成很好的视觉冲击力, 使得车辆和行人一进入此就能感受到梅园大道的景观氛围。此外, 在小学周边路段种梅花以体现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让六小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 鹰潭教育事业能更加蓬勃发展。另外, 在大道中部保留了有着很好景观效果的竹林, 采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元素如以稻田的形式设计的网络花格里面种植四季草花 (图2) 。而与之相连进入干休所前道路, 则选择大量桂花来制造一个“植物精气呼吸场”, 营造休息、晨练的良好空间, 栽种寿命较长且树形盘旋向上的龙柏来表现虽饱经风霜却仍奋斗不止的鹰潭老一代建设者, 保留场地原有长势良好的木芙蓉和南迎春并补种, 使景观协调一致, 栽植耐荫植物山茶、八仙花、花叶玉簪等补充花量。

5.2.3 休闲道路绿地景观营建

休闲绿地是城市入口道路景观中市民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 对生态性的要求也较高, 并且城市入口也是体现市民生活状态的重要平台, 这对道路绿地景观和城市文化的融合也有特殊的意义。据调查城市人群的休闲活动主要分为:动态, 包括散步、远足、闲逛、自行车、滑板、健身等线性运动;静态, 包括喝茶、交谈、读书、纳凉、观景、棋类等逗留型活动。因此梅园大道在休闲道路景观的营造上主要通过植物及配套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段的休闲需求, 同时处理不同的空间关系, 完善城市绿道系统。

依托附近的月湖公园, 梅园大道成看风景的文化平台, 把市民的休闲文化与公园之景相融合, 让市民在休闲运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从而带动周边公园的人气 (图3) 。在各节点处开辟休憩空间, 并以穿梭于绿地中的游步道作为连接, 使行人休息于此, 流连忘返 (图4) , 提取传统建筑为元素设计的镂空景墙、大树下饭后茶语的场景, 在这样的民俗氛围中感受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6 结语

在自然界中, 道路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而城市道路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道路绿地景观也对城市生态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入口道路绿地景观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品位, 根据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融入生态学的理论指导, 把握好对人文和绿色生态的关注, 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景观廊道, 实现城市道路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融合。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7.

[3]Ullmann, P.Bannister, et al.The vegetationofroadside verges with respect to environmentalgradientsin southern New Zealand[J].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5, 6.

[4]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景观大道设计 篇7

本项目位于巢湖北岸, 是X024的组成路段。起点西接在建的合肥滨湖新区环湖大道, 终点东联已建成的巢湖市滨湖景观大道。随着环巢湖风光带的建设, 该路段将成为通达巢湖湖滨的一条重要的旅游道路, 作为连接合肥滨湖新区与中庙组团、巢湖市滨湖新区以及巢湖市区这一交通走廊的重要载体。

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旅游道路, 参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设计速度80 Km/h, 分离式断面, 路基宽2×12.75m, 分离路基间绿化带宽2~8m, 主要指标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的规定执行。详见下表:

2 安全设施设计理念

按照满足视距要求、减小速度差、利用交通控制措施管理冲突点、设计宽容公路等设计理念, 设计系统完善的标志、标线、护栏等安全设施;并通过主线设置减速标线、T型交叉警告标志、道口标柱、黄闪灯, 被交路设置停车让行标志、标线等综合措施, 减少横向干扰, 实施道路开口管理系统, 保证了行车安全。

安全设施外观造型与道路景观相匹配, 打造安全设施亮丽的风景线。

3 安全设施设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1) 本项目为旅游景观道路, 对景观要求极严, 部分安全设施需通过效果图、实体模型、结构验算等方式进行比选论证, 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设计难度极大。

(2) 防撞护栏采用景观护栏, 同时其防撞能力要达到规范要求。但现行规范中无景观护栏的标准图例做参考, 只能根据设计经验边设计边琢磨, 根据规范中成熟的护栏图例并通过结构验算来类推景观护栏尺寸, 但无法进行有效的碰撞试验, 有难度, 也有风险。

(3) 对设计文件的主要设计指标与规范进行对比分析, 在线形方面, 平曲线最小半径为274米, 满足规范中极限值要求, 但不满足规范中一般值要求;最大纵坡未超过规范5%的最大纵坡规定;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分别满足规范规定一般值的要求;行车道外侧无硬路肩, 不满足规范中右侧硬路肩宽度最小值的要求。因本项目采用双向六车道旅游道路, 参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故上述部分单项指标不满足一级公路设计指标, 这就要求在安全设施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点。

(4) 平面交叉是公路的交通流进行转换重要节点, 由于转向交通量需要通过交叉口进出公路, 在交通运行上存在着干扰和冲突的运行情况, 交通流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特性与路段相比发生了变化。因此, 安全性更应得到关注, 平交口的安全设施需系统性设计。

4 安全设施设计的技术特色

交通安全设施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安全防护系统, 它对于保障行车准确、安全、快速、舒适, 对整个交通工程系统的合理营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旅游道路景观要求高而线形指标低的特点来说, 交通安全设施的地位尤为突出。

为确保本项目的道路安全水平, 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以下具体措施:

(1) 限速标准的确定

本项目设计时速为80km/h, 双向六车道断面, 参照一级公路标准。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 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80km/h时, 硬路肩宽度最小值为1.5米, 但本项目行车道外侧无硬路肩, 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同时, 考虑到顺接本项目的其他环巢湖旅游道路的最高限速为60km/h, 为减少速度差, 保持限速的连续性, 通过与业主、交警部门的审查会确定将本项目最高限速定为60km/h, 并进行分车型、分车道限速。

(2) 护栏设置段落

本项目路侧防撞护栏设置段落经过了多次优化, 做到了危险路段连续设置, 有效阻挡穿越;低填、零填路段尽量取消护栏, 减少路侧障碍;护栏段落取散规整, 避免设置段落过于零碎, 影响景观。

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T D81-2006) 规定, 一级公路路侧安全净区内有车辆不能安全穿越的障碍物时, 应设置路侧护栏。而本项目在路侧安全净区内存在多处交通标志、电线杆等障碍物, 若全部进行护栏防护, 势必导致护栏设置段落过于零碎。因此, 设计时对部分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对有其他障碍物路段采用植树防护和必要的柔性防护, 减少了护栏设置段落, 体现护栏设置段落的连续性和美观性。

(3) 复杂平交口设计

本项目地点平交口顺接X024, X024为现状二级公路, 对向两车道。本项目主线为双向六车道, 必须通过此平交口顺利实现车道过渡, 而此平交口现场未施工实体渠化岛, 也无信号灯控制,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优化方案为:1、实施标线渠化, 并在渠化岛边缘设置突起路标;2、平交口右侧进行硬化, 同时在外侧平顺设置示警柱;3、"T"型端部增设组合使用的线形诱导标;4、增设信号灯。

(4) 无信号灯控制的平交口

一般公路无信号灯控制的平交口一直是安全隐患点, 本项目对未设信号灯的平交口全方位的进行了多级预告、警示、诱导及容错处理, 主线上设置交叉路口警告标志、人行横道标志、横向减速振荡标线;考虑到夜间行车安全, 在中分带设置黄闪灯, 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为减少车辆横向干扰, 在被交路上设置停车让行标志和标线。同时, 在加铺转角处配备道口标柱。

(5) 防撞护栏型式

本项目为环湖旅游公路, 虽然路线偏离巢湖, 但为与环湖公路其他路段保持一致风格, 防撞护栏采用波形梁护栏显然影响道路整体景观。设计通过大量效果图、实体模型等方式进行比选论证, 最终确定护栏方案。护栏防撞等级通过规范中成熟的护栏图例来类推景观护栏尺寸, 防撞等级参照A级。

(6) 视错觉减速标线

本项目在急弯路段设置了视错觉减速标线, 此种标线通过色彩和立体感让人感觉到路侧有不高于底盘的障碍物存在的错觉, 引起驾驶员警觉, 从而达到自觉减速的效果。

(7) 立面标记

为提醒驾驶人注意有高出路面的障碍物, 本项目在钢护栏端头、未有护栏防护的标志立柱、平交口加铺转角处的突起路缘石上均设置了立面标记, 为夜间车辆提供了很好的警示效果。

(8) 道口标柱

小型交叉路口两侧设置道口标柱, 用于提醒主线车辆提高警觉, 防范小路口车辆突然出现而造成意外。传统的道口标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外表涂刷反光油漆, 外观较差, 本项目道口标柱采用PVC管内浇筑C25混凝土制作而成, PVC管表面粘贴黄黑相间反光膜。后此种道口标柱应用于环巢湖旅游大道其他路段。

(9) 公路界碑

传统的公路界碑为混凝土方柱体, 碑体为白色, "公路界"为黑色文字。本项目对交通设施外观要求较高, 经研究、绘制效果图并多次汇报, 最终确定公路界碑形式, 公路界碑采用增强复合聚料, 外形体现旅游道路特色。后此种公路界碑应用于环巢湖旅游大道其他路段。

5 结束语

旅游景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涉及的因素众多, 涵盖的内容较广, 由于受水平、时间及技术资料收集不全等方面的限制, 本文在很多方面还没有深入开展研究,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拓展。

摘要:旅游道路为体现生态、景观、环保的理念往往在路线选择时避免了大开挖、高填方等生态破坏, 依山傍水的路线设计比比皆是, 导致路线平纵指标较低、平交口规模较小等现象。虽说设计时速低, 但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点。近年来, 我国发生在旅游景观道路的安全事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本文以环巢湖旅游大道长临河至中庙段为例, 通过对路线平纵指标、交叉口及安全隐患点分析, 总结出合理的安全设施设计方案, 最大程度地消除事故黑点和降低交通事故率。

关键词:旅游景观道路,安全设施,设计

参考文献

[1]刘会学, 李爱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 D81-2006) .

[2]刘会学, 李爱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T D81-2006) .

景观大道设计 篇8

现代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道路的雨水系统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压力,城市道路的雨洪问题日渐被暴露出来。

(1)城市道路存在大量不透水路面。城市道路中大量不透水路面导致积水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车行道通常是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装大多采用混凝土砖、花岗岩等透水率低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是道路雨水径流系数增大,内涝时间提前的主要因素。

(2)雨水管网设施难以满足排水需求。目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大多通过雨水口、窨井等设施排入雨水管网中,但实际往往由于路面上的悬浮颗粒、植物树叶、垃圾等造成雨水设施的淤堵,雨水口自身设计的不合理也导致雨水径流难以排出。另外,加上管道干径过小、管网设施老化等原因,每遇强降雨天气,道路积水现象在许多城市中成为了常态。

(3)道路绿化实际截流蓄水能力偏低。传统的道路绿化景观以设计微地形的手法,将绿化隆起,雨水随之自然排向道路市政排水系统中。

2 道路景观设计结合雨水花园的意义

(1)生态效益。雨水花园应用于城市道路中,一方面通过绿化隔离带行道树池、路侧绿带的植物、土壤覆盖层,以排为主对雨水进行净化、去污,将道路初期雨水径流中的COD、SS、重金属、石油等主要污染物过滤,达到降低径流污染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湿生植物种植进行有效蓄水,补充地下水,改善道路小气候环境,净化城市空气。

(2)经济效益。1减少雨水径流量,使水体自然循环,从而一定程度上控制雨洪的效果,减轻雨水管网排水压力,进而减少排水设施老化带来的建设和维护费用;2将雨水自然净化再排放的过程,会减少雨水处理再利用所带来的工程费用;3提高道路景观的观赏价值,增加周边地块的市场价值。

(3)社会效益。结合湿生植物造景,创造的多样道路景观。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观赏性和娱乐性水环境的需求,增加公众的参与性。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增强节水意识,改变对雨洪的态度。

3 具体设计策略

庐州大道作为合肥滨湖新区绿色道路建设示范路,新建路段全长约3.7km。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保护环境等五个角度出发,将雨水花园与城市道路景观结合设计,打造可呼吸的绿色生态路。

(1)雨水花园优先介入道路设计。在这个新建项目中,雨水花园可以提前与道路中的市政管网设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径流排放体系,不仅节省项目后期的资金重复投入,而且能使项目设计精细化、人性化。

(2)雨水花园结合市政设施设计。路缘石上设置有排水孔,或设置分段式路缘石,雨水径流会通过路缘石上的排水孔或从路缘石之间排至雨水花园内。溢水口与城市雨水管网连接,保证下凹绿地及雨水种植池内雨水的质量、截污与饱和后的排放。在路侧绿带中树立雨水花园标示牌,起到推广和科普教育作用。

(3)完善雨水径流系统。侧分带因有市政雨水管,设计下凹式绿地,雨水溢出时便与路面径流一起排入雨水篦子内。人行道雨水,一方面通过透水铺装材料自然下渗,另一方面排入行道树池中的雨水花园内,通暗埋溢水口径流到路侧绿地。路侧雨水花园自然净化下渗雨水,多余溢出的水将排入市政管网内(图1)。

4 主要设计要素

(1)地形。庐州大道化形式属于四板五带式,在设计时,充分了解项目的水文条件及季节变化后,在侧分带及路侧绿化中设计下凹式地形,尤其是8m的路侧绿带的雨水花园应与周边地块地形相衔接,挖掘人的活动所利用的过程和要素。一方面,用景石消化横向或纵向地形;另一方面,让游步道和汀步石穿越下凹式地形,从而增加人的参与性和景观趣味性。

(2)雨水种植池。将行道树池设计成联体式的雨水种植池,将传统的行道树池加长设计,池内种植湿生草本植物和耐水湿行道树。在重要的路口处开口,不仅提高交通安全性,而且达到缓解道路径流的排水压力。

(3)透水材料。1透水基础。下凹式绿地的基础层都是由透水材料组成:蓄水层下面设计50mm的卵石覆盖层、400mm厚的种植土(掺拌10%的细砂,15%的泥炭土)、透水土工布、250mm的碎石垫层等;2透水铺装。人行道铺装采用透水砖,非机动车道面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由于透水铺装属于多孔介质材料,其较强的孔隙渗透能力,所以它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研究表明,透水铺装径流削减能力为40%~90%,比无收集措施时提高约10%,洪峰削减能力在20%~80%。

(4)植物种植。1植物选择需要本土化。国外植物品种很难引进国内,而且昂贵。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与国外品种对应植物的科属,来选择国内本土的适用品种。并且经过植物的驯化和实验过程进行推广和实用;2多用耐涝耐旱湿生植物。雨水种植池、下凹式绿地中会存在满水期与枯水期交替现象,因此植物既要适应水生环境,又要有一定的抗旱能力;3特色搭配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可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从植物根系等特性、常绿落叶品种比例、层次密度等方面去着手考虑,来实现自我的技术价值。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雨水花园的应用,人们会认识到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雨洪调节还有景观效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庐州大道利用雨水花园将打造出滨湖新区第一条“海绵城市”试点市政道路,它的建成必将促进城市绿色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元,王向荣.城市公共空间雨水资源利用的景观途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4,(9):5-9.

[2]陈嵩.雨水花园设计及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3]孙奎永.雨水花园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上一篇:教师师德形象论文下一篇:潜水电泵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