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翻译和原文

2024-09-12

大道之行也翻译和原文(通用11篇)

大道之行也翻译和原文 篇1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

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 :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篇2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很喜爱“天下为公”一语,常以这四个字作为题字的素材。据不完全统计,孙中山先生所书“天下为公”手迹,仅上款有受赠人名氏的就有32件之多。

“天下为公”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儒家学者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视为完美的政治象征。这一理念流传两千余年,已经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天下为公”的起源与传承

春秋末期到秦汉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变化剧烈而复杂的“阵痛”中,产生了三种对“理想社会”的看法:农家主张“并耕而食”,道家希望“小国寡民”,儒家则强调“天下为公”。

所谓“并耕而食”,指全民共同参加体力劳动,社会生产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产品等价交换。这种理想在当时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却反映了农业生产者对消灭地位差异、摆脱剥削压迫的渴望。

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让人类回到朴素的原始时代,把社会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人民以个体生产维持生存需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邻国之间更没有斗争,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使机巧无用武之地,民风日朴,最终返于自然。道家追求自然、朴质的思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其设想的这种生活方式却是难以实现的乌

托邦。

比起农家和道家,儒家的理想社会是构想最完善、可行性最强的。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一篇名为《礼运》的文章,讲的是“礼”的起源与发展,其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包含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语言是:

大道能够推行的时候,天下为全民所共有。大家选举有德有能的人来治理天下,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大家不只把自家的父母当成父母,不只把自家的儿女当成儿女,让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够人尽其能,小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培养,没有配偶、没有父母、没有子女和身有残疾的人都能获得供养。男性各有各的事业,女性各有各的归宿。生产出来的东西,大家都不肯浪费丢弃它,但没有把它拿回自家的想法;劳动时大家都以不努力为耻,但不是为了自己。这时天下没有阴谋,没有盗窃抢劫的事情,晚上睡觉时,连家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所谓大同。

由此可见,《礼运》篇对“大同世界”的描绘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单纯的理念构想,还提出了一些措施,订立了具体目标。这种较为完善的构想恐怕不是一人一时之言,而是历代儒家学者政治理想的归纳与升华,可以视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然而,由于君权的日渐强化,以及阶级社会的发展,以“天下为公”为目标的大同之世注定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并没有被忘却。晚清时期,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曾经设想过一个“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选举上德”的世界,这无疑是对儒家大同理想的继承。无独有偶,近代政治家、革命家也都借用了这一理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

从1884年开始,康有为就对“大同之理”进行了思考,经过维新运动的洗礼,以及出国期间目睹耳闻资本主义社会之境况,最终写成《大同书》。在书中,全世界的国家合并为一个“公政府”,实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人不分贵贱,男女完全平等,没有阶级压迫,也不存在父权、夫权的压迫。这种平等、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是康有为心目中的“太平世”,也带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孙中山则没有康有为那样激进,他主张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也就是还有剥削与压迫。在他设想的大同社会中,生产力是高度发展的,被雇佣的劳动者也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而“天下为公”,即公选领袖,则是实现大同理想的必备条件,也是大同社会的一个重要属性。

康有为和孙中山所设想的大同世界,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当时的新思想、新知识,如他们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垄断压迫、贫富分化、失业等现象都有所批评。他们的理想虽然没能最终应用于现实社会,但对于近现代社会革命与国家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同世界”的内涵与意义

在儒家学者的认识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从《礼运》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一社会的几个特征:

(一)全面的公有化

“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大特点。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权力是公有的,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不是世袭,而是由公众选举贤能者来执政,这样就不会出现昏庸、无能或残暴的君主。同时,一切财产也是公有的,这一点可以从劳动者对劳动成果没有占有的欲望,劳动时又都不吝惜力量看出来。

(二)人际关系平和诚信

在“天下为公”的社会里,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无忧,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有了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制度,社会成员之间无须互相欺诈、压迫,也就很容易建立起友善关系。以“讲信修睦”四字概括,当无问题。

(三)普遍而深入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大同社会的成员来说,敬老爱幼已经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准则。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这种“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大同社会的“减压阀”与“减震器”。

nlc202309011936

(四)人无私心,各尽其力

在大同社会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参加劳动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自觉。由于共同参加劳动,一切劳动成果中都有自己的付出(就当时的学者而言,很难设想像当代这样的大规模生产与社会细致分工),所以人们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浪费,也反对私自占有劳动成果。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需要指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社会,在人类历史上从未真正实现过。然而,这不等于说“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没有意义。大同社会虽然已被证实只是一种基于部分历史事实的构想,但在历史上,它作为儒家的最高理想,为政治实践订立了很高的标准,也为近代以来有志于救国的仁人志士们提供了一个目标。而且,由于知识分子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耳熟能详,当“民主”“选举”等词出现在国人面前时,很多知识分子直接将其与《礼运》篇联系起来,这无疑有助于国人加强对近代政治观念的理解。当然,这一思想对当前社会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现代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贫富差距加大、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得到解决,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确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大同理想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是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这种全面覆盖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今天仍然是我们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就能够有效免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大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与文化建设之中,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大同理想中包含着“讲信修睦”的思想,重视诚信与和谐。我国自古就有“人无信不立”的说法,以及睦邻友好的传统。然而,快节奏的社会前进步伐、利益的纷争,影响了这一良好传统在当代的传承。大同理想强调诚信待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大同理想以“天下为公”为主要特点,所谓“公”,主要体现为身份的平等、参政权力的平等,以及生产资料与产品公有带来的财产平等,这种全面平等是大同社会能够存在的合理基础,虽然在古代无法实现,却值得今人借鉴。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公”的理念,让全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改革建设带来的红利,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地位、资产、权力等差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儒家设想的大同世界中,君位不世及,只看谁能给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谁能带领百姓进一步发展,这其实是儒家人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延伸。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人本主义,尊重每一位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每个人都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利益,享受幸福。

大道之行也,翻译 篇3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礼记》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全书共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运》中的一段节选。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四、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学案3.《文科》

大道之行也 篇5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字词句的翻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⑥,女有归⑦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而不作⑾,故外户⑿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⑦〔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⑧〔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外户〕泛指大门

⒀〔闭〕关闭(大门)

⒁〔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三、课文理解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篇6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不足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多读,反复的读课文。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应该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 篇7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 ☆~☆~☆~ ☆~☆~☆~☆ 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24、《大道之行也》问题导读---评价单 设计者:张晋丽 学校:宝电子校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

2、掌握相关文言词。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技能目标: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优美。情感目标:

1、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大同”思想的社会意义。【知识链接】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全书包括《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 檀弓》篇。《礼记》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学》和《中庸》原属《礼记》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此二篇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四书”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2、治国警句: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案三单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审核: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 ☆~☆~☆~ ☆~☆~☆~☆ 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列子•说符》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正要》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说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陈子昂《感遇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预习指导】

一、诵读课文十遍。

二、按照结构化预习的读书“六字诀”:读、画、写、记、练、思,完成预习作业,进行深度预习。

三、检测一下你的预习效果吧!

问题生成——评价单

设计者:张晋丽 学校:宝电子校

班级:

组名 姓名:

各位同学,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将生成的问题系统思考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在单位时间内认真完成下列问题,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案三单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审核: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 ☆~☆~☆~ ☆~☆~☆~☆ 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化展示。

一、学生生成的问题:1、2、3、4、5、6、7、8、二、教师预设的问题:

问题一: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

自我评价: 小组长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案三单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审核: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 ☆~☆~☆~ ☆~☆~☆~☆ 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课外阅读】

(1)【甲】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把文章多读几遍,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及其日中如探汤().元帝异之().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A.明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孰为汝多知乎?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案三单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审核: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 ☆~☆~☆~ ☆~☆~☆~☆ 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个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2)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1、给下句断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的“释”解释为()A.放下,放弃 B.消融,融化 C.排解,解除 D.指佛教或僧人 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4、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3)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纲纪,准则);以正君臣,以笃父之,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通“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明)其义,以考其信,著(明,揭露)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职位)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注音: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案三单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审核: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 ☆~☆~☆~ ☆~☆~☆~☆ 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笃()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今大道既隐().(2)以睦兄弟().(3)是谓小康().

3、选择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译: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的孩子。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译:所以奸诈之心发生,战争也因此而发生。C.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译:(用礼)来著明民众应做的事,(用礼)来考察民众做事是否正确。D.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

译:如有不以礼为准则的人,在位者要将其黜退、罢免。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篇8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积累相应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古人关于人类社会的最终构想,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对比《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和本文理想社会的异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无论哪种社会都存在着黑暗、存在着不公,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从古至今许多的圣人先贤都期望着有那么一个完美的、和谐的社会,能让天下安定,百姓幸福。于是他们就留下了许多篇章,来描绘他们想象中的理想社会。早在单元之初,我们就学习了陶渊明笔下的桃园式理想社会,而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下礼记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板书——大道之行也)

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诵读课文并翻译

1、检查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男有分,女有归(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

2、读一读:

 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翻译全文:

 分组合作合作翻译,随机提问翻译。 重点字词补充名:动词,出名

实词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泛指大门。

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重点虚词

故:因此,所以。

(故人不独亲其亲)

皆:全、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而:连词,就。

(是故谋闭而不兴)通假字

“与”通“举”,推举,选拔。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今异义

孤独

古义:“孤独”为两个词,其中“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义:“孤独”为一个词,是独自一个人,孤单的意思。

2.乱

古义:指造反。

(盗窃乱贼而不作)

今义:秩序差,不条理。一词多义

亲 动词,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这里指父母。

(人不独亲其亲)

闭 阻塞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独 老而无子的人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单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为 是

(天下为公)

为了

(不必为己)词类活用

名词作意动词

(1)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2)以……为子。

(不独子其子)

形容词作名词

(1)老:老年人;壮:中年人;幼:儿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贤:品德高尚的人;能:能干的人。

(选贤与能)

名词作状语

外:从外面。

(故外户而不闭)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四、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也”,意思是大道施行的时候。也,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大道之行”高度概括地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请解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儿童能健康成长。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他人身上,使社会亲如一家。

4、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第一,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分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全文的总结语,作者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结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取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里,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高度概括了作者心目中的“大同”社会,非常鼓舞人心。

6、“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何相似的地方?

二者中都没有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人人平等,自由关爱,民风淳朴,人们生活非常幸福。比如,《桃花源记》中提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都比较类似。这两篇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10

濮阳县实验中学

刘星瑞

教材分析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时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进行讨论和探究,以加深学生对孔子“大同”说的理解,并注意加强文言字词的积累,正确诵读课文。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字词积累,但理解分析能力差,在此基础上通过解释文言字词,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2、要把诵读贯穿教学过程,并结合课文分析指导学生理解背诵。3.学生认知障碍点: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即对“天下为公”的理解。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创新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简介《礼记》,补充《四书》、《五经》(多媒体展示)

二、读准字音(自由朗读、个别检查)

检查预习,指导朗读。(多媒体展示)

三、读通文意(默读、自由朗读)

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补充重难点字词注释)

四、读懂内容(默读、自由朗读)

整体感知(小组合作探究)1. 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4.由以上的理解,你认为本文的层次该如何划分? 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五、读出思想(自由朗读、试背)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1.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2.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3.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结合历史知识你能举几个名人的事例吗?

多媒体补充洪秀全、梁启超、孙中山、林觉民。

六、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学以致用 1.试背诵课文。2.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心中感悟较深。总体上来说: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学生配合得也较好,课堂结构紧凑,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拟想主要落实两点:一是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疏通文意;二是把握课文结构,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为将来建设美好祖国而努力学习。文言字词学习引导得当,学生掌握知识顺利。但学生对课文结构划分与理解知识上有混淆,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纲领与基本特征关系理解不清。这主要是学生对政治历史教材中社会形态部分相关知识理解不够,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备学生,做好相关知识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背诵中,引导得当,学生配合得好。学生讨论积极,发挥了主体作用。

大道之行也练习题 篇11

2.⑴所以⑵残废人⑶女子出嫁⑷发生⑸兴起⑹用门闩插门⑺有和平的意思

3.略

4.《礼记》、儒家、戴圣 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7.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

8.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⑶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9.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0.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11.“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12.略 13.略 14.成理成文即可

15.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16.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17.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18.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19.略

20.略

21.D

上一篇:青联委员个人总结下一篇:算命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