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大道(共9篇)
景观大道 篇1
1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及发展
1.1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所谓道路, 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区域之间的交通问题。早在《国语》中就有“列树”一说:“列树以表道, 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栽树成行, 标明道路, 途中设馆舍, 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在城市栽植行道树来表示里程看来自古就有了, 当然, 这已不是现在植树的唯一目的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现代化生活质量也大大的提高, 但现代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 汽车尾气、工业污染、光污染、乱砍乱伐等。诸如此类现象, 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生物物种的减少、生物链打乱, 从而引发的空气质量变差、水灾、干旱、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等现象, 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景观大道作为城市的标志性道路, 代表着城市形象、格调。现代景观大道的设计不仅要满足道路的基本交通、空间功能要求, 还要使景观设计的科技性、艺术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1.2道路景观的发展
道路发展史上第一阶段为被动式道路, 因为人无意识的行走, 而积累形成的路;后来为了生产的需要和生活的方便, 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主动的铺设了一些道路, 这便成为第2阶段的主动式道路;第3阶段为绿化式道路, 在道路两侧种上植物, 使人们在道路的行走时更加舒适以及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更高要求以及景观生态的要求便出现了第4阶段的美化式道路 (也称为景观大道) 。其中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有深圳的深南大道、上海的南京路等等。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要求与愿望也跟着提高, 所以对道路的文化性、经济性、个性化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 对第4代景观大道的现状, 也提出了以下质疑:
(1) 景观大道管理程序太复杂, 管理费用太高, 可持续发展空间比较小, 产生的生态效益不高;
(2) 道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运输功能外, 是否能开拓一些比如文化性, 艺术性, 其他效益性的功能;
(3) 在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中, 能否建立出自己的个性化;
(4) 能否尽量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要求, 新的道路设计指导思想应运而生, 试将其称之为个性化的“生态森林大道”。
2 “生态森林大道”设计指导思想
“生态森林大道”——第5代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结合周围环境, 使道路景观与周边景观溶为一体, 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环境。
(2) 尽量大量种植大规格的乔木 (重点景观除外) , 少种花灌木或花卉、草坪。
(3) 结合当地文化, 使道路景观赋有文化内涵。
(4) 具有别的道路没有的特色景观, 也就人们所说的个性化设计。
(5) 能开拓除运输外的其他功能, 如旅游观光。
3道路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建议
道路绿化设计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不同于一般的园林景观设计。因为园林设计、城市或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静态设计, 它的服务对象是低速行走的人群, 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 为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营造良好的氛围。而道路的绿化设计服务对象则是处于行驶中的司、乘人员, 道路绿化设计具有不断满足变化中的动态视觉要求的特点。
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核心, 则营造公路的现代景观气氛就是主要的表达内容。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景观设计中用简洁、现代的手法体现出道路的整体感和序列感, 同时在主要节点处丰富景观层次, 使其不仅主次分明, 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 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生理习性对汽车尾气、噪音和灯光进行吸收和阻隔。
(3) 道路植物景观中以当地乡土树种为基调树, 引进适宜当地生长的外来树种作为点缀。
(4) 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 使道路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观。
(5) 充分运用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 通过借景、立景、露、透等手法营造出多界面多层次的三维景观空间。
(6) 人行道铺装选择渗水水泥砖, 减少道路路面上的雨水地表径流对排水系统造成的压力。
(7) 在行人道和非机动车道增设坡道和盲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8) 在道路主要节点处通过景观小品如:景墙、灯柱、绿篱等元素来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9) 在道路灌溉系统中, 以点式取水器、自动喷灌、洒水车浇灌3种方式相结合, 起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结语
道路通过有效的绿化设计, 不仅能减轻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司机的视线诱导, 减轻行驶过程中的紧张、焦虑, 为大家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行车环境, 而且可以保护、恢复沿线生态环境, 美化景观, 使整个高速公路空间充满活力。
道路景观绿化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作, 是一门涉及自然、植物、生态、土壤、气象、地质、地理、园林、美学、艺术、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等众多学科的理论, 并且相互交叉渗透, 其理论、观点和方法仍需作不断的探讨、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戴明新.公路环境保护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简斌, 郑军.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341-342.
[3]李振军, 李红林.公路景观浅议[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0, (3) :34-35.
景观大道 篇2
通道一座:总长40.77米,净宽16米,净高3.5米;桥梁两座:两桥相隔7米,均为双幅32米现浇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曲线半径2000米。孝河桥是北景观大道上跨孝河公园景观湖的一座景观桥,孝河桥为8孔20米的现浇整体式混凝土箱梁,桥长165.80米。文峪河桥是跨文峪河的一座桥梁,文峪河桥梁为4孔16米现浇连续板桥,桥长69.12m。现浇箱梁高1.35、宽16m。桥墩基础为1.8m和1.5m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为薄壁式桥台,高为3m。单幅桥桥面宽度为16米,机动车道宽15米,两侧分设0.5米防撞护栏。于2011年4月1日开工,2012年11月20日竣工。
工程自开工起就确定了创“山西省市政工程金杯奖”的质量目标,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文峪河桥跨文峪河,桥梁中轴线与文峪河水流方向为斜交。由于文峪河水流量大,加上河底淤泥厚,围堰施工难度大,钻孔时容易引起扩孔。考虑到现浇桥面板时河面才回填完成,为施工方便,采取埋管排水再回填施工。
孝河桥与文峪河桥处在同一个曲线段,曲线半径为2000米。施工放线难度大,在施工放线中要使用全站仪不断按图纸的设计利用极坐标法反复的进行测量,以确保两座桥浇筑完成后形成弧度,符合设计要求。
桩基采用直径1.8m和1.5m的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墩桩长45m和30m,下部结构桥墩采用直径1.3m和1.2的柱式墩,桥台采用直径1.5m的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桩长38m和24m。采用旋挖钻机,机械成孔,提高了工效,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桩经超声波投射法测试,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照片)
文峪河桥、孝河桥工程模架体系下的基础为淤泥质土,地基处理采用换填法,先填500mm干插片石,片石粒径不小于15mm,不大于50 mm;然后铺1000mm厚的天然砂砾分层压实,再浇筑200mm厚C30混凝土面层。(照片)
孝河桥为左、右幅分离式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T型箱梁,全桥8孔20m,箱梁为整体式总长为160m,施工难度大。空心箱梁厚1.35m,宽16m。在墩柱支座处之间支点横梁局部为实心梁体,高度为1.35m,长为12.4m,宽为2m。该模架体系为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超重及大跨度支架,为确保工程安全施工,公司组织专家对此分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并认真按照论证方案执行,确保了该分项工程的顺利施工。施工中采用可调式碗扣架支撑系统,有效的保证了箱梁支架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有效的解决了弯曲线的线型控制难度。
墩柱及箱梁采用定型钢模板和优质竹胶板体系,并采用覆膜及涂刷养护液养护,保证了混凝土强度,外观质量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连续箱梁桥面铺装采用80mm(100mm)厚C50混凝土,总长为165.8m和69.12m,需连续浇筑,施工难度大,针对本课题,成立了提高钢筋混凝土箱梁桥面铺装层的外观质量QC小组。本分项工程施工完后,外观质量好,无裂缝等质量缺陷。本小组获2012年度山西省优秀QC小组。
该工程采用国家建设部十项新技术中的七项,其它新技术3项,解决了上述施工难点,确保了施工质量。并获2013年度山西省建筑业新技术示范优质工程奖。
雨污水管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缠绕增强管,外电熔内热熔组合焊接,节约能源、减小污染、施工方便、快捷。施工中以HD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外电熔内热熔组合焊接施工为课题,本课题荣获2011年度山西省省级工法。
在箱梁腹板混凝土施工时,由于腹板钢筋密集,振捣困难,采用附着式振捣器与插入式振捣器相结合,有效地保证了腹板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了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本专利结构简单,制作、使用方便,成本低,安全高效,可重复周转使用;本附着式混凝土振捣器的应用我公司2012年已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权。
本工程雨污水检查井采用空心砌块技术,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砌块采用了减重孔的设计,空心率达到28%,每块砌块可以代替9块粘土砖,而重量只有16kg,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满足了公司绿色施工的理念。
桥梁工程通过了基桩超声波投射法检测,全部合格,结构安全可靠;道路工程通过压实度,道路弯沉值等检测,全部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通过精细组织、精心施工,孝义市“北景观大道东延第三合同段”桥梁基础、下部结构、上部结构、人行道、路基、排水、车行通道等27个分部,130分项,各分部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桥梁成型后外观线型流畅,外露面平整、光滑、色泽一致,细部处理精细,达到清水混凝土效果,技术档案被评为优良档案。工程实现了内实外美,完全达到设计及规范的要求,并得到了业主、设计、监理、验收组专家及业内人士的一致肯定和好评,顺利的通过了竣工验收。
北景观大道工程的建成不仅加快了孝义与介休的经济发展,缩短了孝义到介休的通行时间,缓解了交通流量的压力,同时也成为了孝义市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本工程经使用,无沉降,无变形,无裂缝、无渗漏,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运行正常,社会效益显著。
孝义市“合同段”工程先后获得了 1.2012年度山西安全标准化工地 2.2013年度山西省科技项目示范工程
3.提高钢筋混凝土箱梁桥面铺装层的外观质量QC小组获2012年度山西省优秀QC成果奖。
4.HD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外电熔内热熔组合焊接施工获2011年度山西省省级工法。
葫芦岛景观大道地域性研究 篇3
关键词:地域性研究 植物配置 景观构筑物
辽宁滨海大道全长1443公里,共经6市、7县(市)、4县、21区、25港、2282个工业园区、133个旅游景点。辽宁滨海大道东起丹东境内的虎山长城,西至葫芦岛市的绥中县。全线总投资约13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同时也是全国最长的一条沿海公路。滨海大道建设是我省扩大开放、实施沿海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不仅会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全国的沿海公路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
背景
地处辽宁省西南部的葫芦岛市1989年建市,原名锦西市,是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京沈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最年轻的城市。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辽东湾,与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等城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为山海关外第一市。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
葫芦岛市是国家36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辽宁西部城市群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入选2013年全国运动会协办城市,这里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文景观众多。境内的兴城市是国家级旅游城市、绥中县是省内第一个“省管县”。近些年来,主要打造“生态宜居的海滨园林城市”。
设计定位
2012年辽宁省政协会议十届五次会议,与会代表邰玉华提出了关于推进辽宁滨海大道旅游发展的建议,其中几点建议便是围绕滨海大道建设及其区域联动机制展开。
首先,加大辽宁滨海大道旅游营销推介力度。打破单兵作战宣传推介方式,加大辽宁滨海大道旅游黄金带整体宣传。借鉴“好客山东”等成功宣传案例,综合利用主流媒体、会展会议、重大赛事等手段,对辽宁滨海大道旅游进行整体包装、推介。以大连为龙头、挖掘各沿海城市旅游特色,向国内外推介集海滨风光、古城、温泉、湿地、冰雪、主题游乐等旅游元素于一身的辽宁滨海大道优质资源。
其次,加强辽宁滨海大道旅游区域联动机制建设。在现有旅游联合体合作的基础上,滨海大道沿线各市旅游主管部门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机制,对内进行协调统筹,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对外则共组精品线路,共同宣传营销,同心打造旅游品牌。强化与省内腹地城市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相互依托,互为支撑。各城市应在合理利益分配基础上,倡导跨区域无障碍旅游,探索建立客源互送制度,延长游客旅游时间、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做大辽宁滨海大道旅游“蛋糕”。应强化海滨沿线旅游开发和省内腹地旅游开发的互动,密切相互聯系,形成沿线各城市之间、沿海城市与省内腹地城市之间旅游开发双赢乃至多赢的格局。
第三,注入文化活力,塑造辽宁滨海大道特有的文化品质。对辽宁滨海大道沿线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进行系统梳理、深度发掘,突出辽宁滨海大道旅游夏有银滩、秋有湿地、春冬有温泉冰雪等特色,突出辽宁滨海大道温泉文化、海洋文化、长城文化、佛文化、关东文化集于一身的特质,努力打造、包装出一条乃至几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美誉度的旅游精品。弱化旅游季节差异、塑造特有的文化内涵,应为辽宁滨海大道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葫芦岛作为东北的西大门和国家级的旅游沿海开放城市,与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及丹东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聚,依托自身的旅游产业优势,对带动自身及周边城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以旅游产业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先例早就出现。例如:苏沪杭长三角旅游协作区以上海市为龙头,依靠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完善的城市旅游集散功能,率先实现了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一跃成为中国旅游业最大的经济产出地。自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面积仅占中国1%的长三角地区接待海外旅游者600多万人次,占全国的16.53%;旅游创汇40亿美元,占全国的19.68%;接待国内旅游者2亿4千多万人次,占全国的27.66%。广东省则利用珠三角的城市集群品牌优势和港澳市场的辐射作用,也争先做“大旅游”的文章,同样获得了1260.83亿元的丰厚回报,表现了不可替代的大区域旅游的优势。
综上,提升辽宁滨海大道整体形象,对于区域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景观建设本身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资源和开发利用对象,同时又具有自然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内在的价值;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进步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它与规划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景观建设应作为辽宁滨海大道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形象窗口城市的葫芦岛市,在滨海大道的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其地域性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地区特色而融入更多的地域元素。
一、植物
葫芦岛属品带季风性气候,且是海滨城市,种植植物是景观设中的重点。
植物不仅仅是本身产生游离氧气补充空气的过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蒸腾作用从叶中散发。这一冷却和湿润的功能有益于其他植物及动物的生存。植物也可以以其它的方式改善气候。它可以缓和暴风。叶子和落叶层保护土壤,抵御风和太阳的干燥作用。即使在冬季植物的枝条和茎结成了一个网,以吸收或转化太阳的热量,有助于保护土壤免于冻结。
植物储存水分——包括落在叶子上、树皮裂缝中的雨露,组成其内部结构的木质素的水合细胞,覆盖或深入风化土壤的落叶层和根系中的水。被保蓄的水分可以净化空气或深入表土和地下含水层。未被控制的水流会产生侵蚀,继而也会淤塞河道。
在生死循环中,植物把腐烂的纤维和细胞归还给土壤,形成腐殖质,并增厚表土层。这一缓慢积累的重要物质若不被侵蚀则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水分和土壤的生产力。
综上所述,在植物配置上应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植物选择配置原则一一精选抗盐碱种类
植物选取以抗盐性强、生存能力较强、并具有高观赏性的植物为主。要满足滨海旅游、沿岸防护、改变和完善沿海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生态效益的提高。目前运用较多的植物品种有:柽柳、枸杞、紫槐、臭椿等。柽柳生长快、寿命長、根深、根系发达、耐沙埋,是盐碱地重要的绿化树种;枸杞耐寒、耐瘠、耐干旱、耐盐碱;紫穗槐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为护堤树种,可防风固沙,又是盐碱地的优良覆盖植物;白蜡耐寒、耐旱、耐盐碱,可以土壤全盐量5%以下的土壤中良好生长,是盐碱地区优良的行道绿化树种。在选择植物上,其配置原则是优选耐盐碱品种。植物选择以耐盐性强,根系发达,并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为主。要满足滨海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景观和生态效益的提高。目前运用较多的植物品种有:海滨木槿、黄连木、紫槐、臭椿等。海滨木槿寿命长,根深,根系发达,耐沙埋,是滨海地块重要的绿化树种:黄连木耐寒,耐瘠,耐干旱,耐一定盐碱;紫穗槐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为护堤树种,可防风固沙,又是盐碱地的优良覆盖植物。灌木则有枸骨、海桐、红瑞木、南天竹、山茶、珊瑚树、石榴、绣线菊、杜鹘、贴梗海棠等。
第二,植物选择配置原则——抗自然灾害
盐碱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夏季雨量集中,易产生洪涝灾害,而且洪涝旱碱共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互为制约。栽植繁殖容易、树冠大的树种,可以尽快的覆盖林地,防止土壤返盐,逐步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起到防止台风、洪涝灾害等的作用。
第三,植物选择配置原则——地方特色突出
乡土树种适应性强,苗木运输方便,在土壤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既美化环境,还可突出地方特色,真实反映当地的季相变化,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利用当地海滨特殊的气候条件,引种更多的外来树种,进行驯化,丰富当地物种的繁衍。
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规划才能使辽宁滨海大道更加完善?首先我们应该根据季节来选择相应的植物,对于植物的选择,应该采用多样性,例如,要灌木,乔木,花卉多种搭配结合,在选择种类的同时,还要注意颜色的搭配,植物性状的选择,以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另外,辽宁滨海大道作为一个可观赏的道路,我们可以根据他的观赏效应,可以种植一些可以结果的植物,到相应的季节,可以让观赏者进行有偿采摘,既达到了观赏的效果,又达到的经济效应。
季节性植物,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
在对水陆用地进行开发时,应特别注意土地的利用、车辆和行人运动路线的定位及场地和建筑物的设计。
海滩的倾斜坡面用岩石或沙和碎石来保护,他们应用合理的造型以抵抗风浪的冲刷。
二、景观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极少数例子以外,那些著名的景观构筑物都具备以下特点:
1、直截了当地实现并表达了他们的目的。
2、更多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地点和使用者的文化。
3、与气候、天气和季节适应。
4、应用了或拓展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
5、与简称环境和居住景观和谐融洽。
“形式跟从功能”这句名言只有在对功能一词的理解超越了“功利主义者”所界定的内涵时才有意义。在设计表面的背景中来看,功能一词较为广义,包括传统价值观、道德规范、审美观、可行性、可接受性及适宜性等诸多考虑。只有当所有这些要求都得以满足时,一个景观构筑物或一种形式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其预定的功能或目的。
从文化角度出发,一个社区或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个体或团体意识发展中的状态。尽管有时言过其实,它的确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文明。因此,它是任意确定时期内人们信念和期望的反映——那些可被接受和不可接受的思想和事物。这种文化指示不仅按常规体现在服饰、饮食及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中,而且还可能特别的体现在建筑物和景观构筑物上。文化的认同包括的明显的改善和一些创新,但是也包括坚决、有时甚至强烈地反对那些不合理的,敌对的东西。既然这样,那么建筑师、工程师或者景观设计师在规划阶段最好努力确保尽可能的取得公众的认可和接受。结合葫芦岛当地文化,如在设计元素和语言上可以挖掘古老葫芦文化、关东民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人文魅力。成功的景观构筑物和景观不仅应符合,还应能提高和改善公众的口味。
2012年“霍普杯”的金奖方案名为“织墙衔城”,将中国古代长城的建筑形式经过艺术处理,用现代的元素表现出来,并将古建筑群和现代建筑集合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葫芦岛市来说,在滨海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中,或许可以引入这种设计理念,让历史不会再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被人们所遗忘。兴城古城中的原始建筑元素及九门口长城也可在景观构筑物中体现出来。
优秀的景观构筑物是对其场所的表达,它与场地相呼应,并从场地自然生长。它强调场地的积极品质。构思巧妙的景观构筑物的标志是它突出,而不是削弱场地和环境。
景观大道 篇4
1 项目概况
2013年7月~2014年1月, 新兴县实施了新洲大道及广兴大道绿化景观工程。该项目总长约26km, 种植苗木品种100多种, 配置上注意搭配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等的合理布局, 采用了规则式的布局形式, 形成了良好的绿化效果。该项目现已竣工验收合格, 施工质量优良, 施工过程安全零事故。
2 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的每一座城市中都有城市道路绿地, 总体来说, 沿海城市的道路绿化普遍要好于内陆城市的道路绿化, 但大部分城市的道路景观建设还不完善,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 街道环境质量差
主要表现为缺乏健全的道路绿化系统, 沿街建筑形式混乱无章, 随意布设车站站牌、广告箱等设施, 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
2.2 城市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篇一律
城市街道建设在空间上, 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及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 缺乏可识别性等。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现, 形成似曾相识的弱点。
2.3 缺少足够的绿地面积
在我国一些成功的新区建设中, 城市道路绿树成荫, 植被覆盖率高, 线面结合;而国内许多城市道路绿地面积少, 缺乏道路立体绿化, 不能发挥其遮荫挡阳的功能, 更不能营造出绿色的环境氛围。
2.4 模式缺乏创新 不分城市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 采用固定模式, 品种设计单一, 缺乏必要的变通和研究。
2.5 整体规划缺乏系统性
中心区内各层次的绿地相互之间联系太少, 缺乏整体性。道路交通环境中, 只考虑对道路交通要求, 不够重视道路两侧各种设施建设和美化, 主要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和临街建筑物获得良好的日照。
3 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内容
在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中, 除了考虑道路网、基干道路、次干路、支路的整体规划、线型布置、横纵断面设计、交叉口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外, 道路的空间、景观效果也是关系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它直接形成城市的风貌、道路空间的风格、居民的生存交往环境, 成为影响居民审美和生活体验的客体, 长期为居民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从这一角度讲, 城市交通道路的景观建设已成为一个涉及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及空间规划设计、道路美学、环境心理学的跨学科综合性问题。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 在具体的城市交通道路景观建设中, 通常需要考虑:道路景观视觉、沿路园林绿化、沿路建筑景观、城市道路家具与小品设施等。
4 城市道路绿地类型
根据种植目的的不同, 道路绿地可以分为景观种植和功能种植两大类。
4.1 景观种植
从道路环境的艺术美学观点出发, 从树木的种类、树木外形和种植方式等方面来研究绿化与道路、建筑的整体协调艺术效果, 达到层次分明, 色彩丰富, 协调一致的效果。景观栽植主要是从呈现绿地的景观效果角度来考虑栽植形式。
4.2 功能栽植
功能栽植一般都是通过绿化栽植手段而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效果。其方式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 如为了遮荫、美化装饰、防风、防火、防噪声、加固植被等。但除了要考虑道路绿地功能要求外, 还应考虑其它方面的效果, 如功能栽植也应考虑视觉上的舒适感, 并成为街景艺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5 道路景观建设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5.1 满足道路功能
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紧密相连, 道路绿化应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如城市主干道, 无论是生活性的还是交通性的抑或是混合性的, 其基本职能都是交通, 绿化应遵从“道主景从”的关系, 在解决好交通的前提下, 应更多地考虑对干道污染的降低作用, 景观方面秩序因地制宜加以辅助点缀。
5.2 适应环境
城市道路绿地的建设条件极为复杂, 主要表现为:受到地上架空线和地下管线的限制;容易受到人踩车压及沿街摊档侵占等人为破坏;城市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害;行人和摊棚在绿地旁和林荫下, 给浇水、打药、修剪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所以, 施工管理人员要对树种选择、地形处理、防护设施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 力求绿地本身就具有较强抵抗性和防护能力。
5.3 安全保障
道路的首要功能是确保车辆安全行驶, 道路绿化应满足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行车视线要求符合安全视距、交叉口视距、停车视距和视距三角形等方面的安全。为了保证行车安全, 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内侧范围内, 不得种植高于外侧机动车车道中线处路面标高1m的树木, 保证通视。
5.4 体现自然景观特色
同一道路的景观绿化应布局统一的风格形式, 不同道路的绿化形式可有所变化。但道路绿化的布局、配置、色彩变化等都应坚持与道路的空间尺度相协调的原则。同时, 城市道路是该城市的“窗口”之一, 在景观的配置上, 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观赏价值高植物, 并与街景有效结合;毗邻山地、河湖、丘陵的城市道路, 其绿化应结合自然环境, 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5.5 合理布局, 彰显最佳效果
道路绿化很难在栽植时就达到层次丰富, 浑然天成的效果, 达到完美效果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以, 作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要具备发展和长远的眼光, 充分了解不同植物树种形态、色彩、大小等现状特征和随着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 通过合理栽植, 合理布局, 保证其能长时间达到最佳效果。另外, 也要加强对道路绿化近期效果的重视, 尤其是行道树苗木规格不宜过小, 在生长初期也能达到防护功能。
5.6 生态保护
在保留原有的湿地、植被等自然生态景观前提下, 灵活运用植物造景手法。既要保护已有植被枝繁叶茂的生长状态, 保证其良好的绿地生态功能, 又要表现较强的景观艺术性, 使道路及周围植物景观不仅具备引导安全, 快速通行的功能, 还具备景观生态学倡导的对自然的协调功能。
5.7 协调关系
道路绿地应与街道上建筑、附属设施、管理设施和地下管线、沟道等配合起来, 应满足树木对立地空间与生长空间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 树木就无法正常生长, 导致死亡。所以在绿化树木的施工时要加强与市政公用设施的沟通配合, 确保合理安排, 减少矛盾。
6 结语
道路景观不仅要与街景中其他元素相互协调, 与地形、沿街建筑等紧密结合, 使道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 与城市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 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 创造有特色、时代感的城市环境。道路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既具有城市绿地一样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城市文化、美化城市空间景观的功能, 同时又具备其作为道路用地组成部分的特殊功能, 包括协助组织道路交通、降低交通噪声、提供城市避难通道等。
参考文献
[1]刘宁, 吴左宾.城市道路绿地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03
[2]梁伟, 谷晓旭, 孙海涛, 易凤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初探[J].陕西建筑, 2007, 03
[3]王浩.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城市景观大道植物造景探析 篇5
1 加强对城市景观大道植物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通过植物造景将城市道路装扮成城市的绿色走廊
在一座城市里, 道路是走廊, 绿地是心脏。人们很容易通过一座城市的道路和绿地建设来判断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形象, 所以, 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中要重视城市道路的植物造景。这样既可以形成城市的景观道路, 又能够形成城市中的带状绿化环境, 将各类绿地连成一张巨大的绿网, 共同改善城市景观, 有效地缓解热辐射、交通噪音与尾气污染, 还可提高交通效率与安全性。
1.2 通过植物造景来打造城市的品牌和塑造城市的标志
每种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 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进化的结果。它们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受各个城市的自然条件、物种资源、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差异等影响形成了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特性。在规划设计时若能因地制宜, 有效地把握历史文脉、融合地方文化特色来共同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风格, 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城市景观规划的品位。所以, 城市绿化树种更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 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的产生生态效用, 而且能够代表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 更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1.3 通过植物造景有效地建立城市的各种防护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 以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土地资源的营养成分、承载力为条件, 以转化和巩固太阳能为动力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 为城市提供氧气、调节温度湿度、滞尘吸尘、杀菌减噪、保持水源、净化水体、回充地下水、降解废弃物、治理病虫害等。在进行城市道路植物造景时, 采取遮荫式、遮挡式、阻隔式手法, 采用密林式、疏林式、地被式、群落式以及行道树等栽植方式营造城市道路小气候生态条件, 有效地发挥降温遮荫、防尘减噪、防风防火、防灾防震等特有的生态防护功能。
2 城市景观大道植物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城市道路环境存在相对的特殊性, 许多因子都制约着植物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主要表现在:
一是每天的车流和人流量相当大, 空气中充满着二氧化硫、氯化物、粉尘等各种有害的物质, 对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如粉尘覆盖在植物的叶表面上影响着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硫直接伤害植物的叶表面细胞和破坏叶肉组织的结构。二是植物的生长还受着周边各种管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制约不能像旷野、公园里的树木任其自然生长。三是在很多地段的土壤都是城市建筑垃圾填充而成, 且经过车辆、行人的过度碾压和踩踏, 其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密实度等都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差异很大, 如透气性、保水性、酸碱性等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根据园林绿化树种和园林美学的基本理论, 结合城市道路景观的特殊性和东莞市气候特征等,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环境生态的需要, 按照适地适树、易生易管的原则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东莞市道路绿化树种应以南亚热带性乡土树种及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为主, 体现南亚热带特有的植物景观特色, 同时注重适应性强, 耐贫瘠、耐旱以及管理粗放树种的选择与应用。根据东莞地理气候条件、地貌特征和本土树种特色, 于2013年7月通过的《东莞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指南》确定榕树类 (细叶榕、垂榕、高山榕、大叶榕、菩提榕等) , 芒果类 (扁桃及绿化芒果等) , 木棉类 (木棉和美丽异木棉) 以及羊蹄甲类 (红花、宫粉紫荆及羊蹄甲等) 和市花白兰、毛杜鹃等共约6类被列为东莞道路绿化的基调植物。
(2) 选择观赏性强的树种, 主要表现在树形挺拔、主干端直、分枝点高、树冠整齐, 各向分枝匀称有序, 自然形态优美的树种, 列植的树种个体之间生长差异不大。
(3) 多选用根系发达, 枝干韧性强, 抗风力强的树种。东莞属临海地区常遭受台风袭击, 在选择绿化树种时一定要考虑树木的抗风性这一点, 特别是行道树不宜选用根系较浅的种类。同时, 根系发达的树种 (如榕树类) 也常隆起地面对路面以及地下管线设施造成破坏, 也应慎用。
(4) 根据城市道路的类型合理选择行道树树种, 其原则如下:
(1) 快速路。宜选用大型和中型乔木, 枝下高要能满足车辆的顺利通行;还需对NOX、CO、SO2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和对粉尘有强的滞尘能力、耐旱、耐贫瘠;病虫害少;生长速度快, 寿命较长。
(2) 主干路和公路。宜选用大乔木和中乔木, 枝下高要能满足车辆的顺利通行。所选用的树种树干少萌蘖, 耐修剪;冠大荫浓, 自然树形美观;有较强的抗性和滞尘能力;耐旱、耐贫瘠;病虫害少。生长速度较快, 寿命较长;花果无毒无异味, 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3) 次干路。宜以中乔木为主, 少量应用大乔木;树形美观, 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长中等至慢, 耐修剪;花果无毒无异味, 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病虫害少。
(4) 支路。宜选用小乔木和中乔木;树形美观、观赏价值高;耐修剪, 生长中等至慢;花果无毒, 无异味, 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5) 专用道。宜选用小乔木至大乔木, 花艳、形美, 观赏价值高, 花果无毒、无异味, 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6) 中间绿带与分车绿带:宜以灌木为主, 适量的选用中小乔木。灌木应选择红花继木、簕杜鹃、夹竹桃、米仔兰、黄榕、黄蝉、扶桑、九里香、翅夹决明、非洲茉莉、尖叶木樨榄、福建茶、毛杜鹃等符合适应性强、管理粗放、耐修剪、病虫害少, 对有害气体抵抗力强和滞尘能力强的品种。
3 城市景观大道植物景观设计一般性原则
3.1 植物造景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行车视线要求符合安全视距、交叉口视距、停车视距和视距三角形等方面的安全。 (1) 安全视距即最短通视距离:驾驶员在一定距离内, 可随时看到前面的道路和在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以及迎面驶来的其它车辆, 以便能当机立断及时采取减速制动措施或绕越障碍物前进。 (2) 交叉口视距:为保证行车安全, 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处前一段距离内, 必须能看清相交道路上的行驶情况, 以便能顺利驶过交叉口或及时减速停车, 避免相撞, 这一段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3) 停车视距:车辆在同一车道上, 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 而必须及时刹车时, 所需要的安全停车距离。 (4) 视距三角形:是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作为直角边长, 在交叉口处组成的三角形。为了保证行车安全, 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内侧范围内, 不得种植高于外侧机动车车道中线处路面标高1m的树木, 保证通视。行车净空则要求道路设计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为车辆运行的空间, 树木不得进入该空间。
3.2 植物造景要满足树木对立地空间与生长空间的需要
树木生长需要的地上和地下空间, 如果得不到满足, 树木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甚至死亡。因此, 市政公用设施如交通管理设施、照明设施、地下管线、地上杆线等, 与绿化树木的相应位置必须统一设计, 合理安排, 使其各得其所, 减少矛盾。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 乔灌、花卉、地被植物相结合, 没有裸露土壤, 绿化美化, 景观层次丰实, 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绿化对环境的改善能力。
3.3 植物造景所选用的树种要坚持适地适树
树种选择要符合本地自然条件, 根据栽植地的小气候、地下环境、土壤条件等, 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不适宜绿化的土质, 应加以改良。道路绿化采用人工植物群落的配置形式时, 要使植物生长分布的相互位置与各自的生态习性相适应。地上部分, 植物树冠、花叶分布的空间与光照、空气、温度、湿度要求相一致, 各得其所。地下部分, 植物根系分布对土壤中营养物质全面吸收互不影响, 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植物配置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此外, 对辖区内的古树名木要加强保护, 古树名木都是适宜本地生长或经长久磨难而生存下来的品种, 十分珍贵, 是城市历史的缩影。因此, 在道路平面、纵断面与横断面设计时, 对古树名木必然严加保护, 对有价值的其它树木也应注意保并, 对衰老的古树名木, 还应采取复壮措施。
3.4 植物造景在设计时要求实行远近期结合
道路绿化很难在栽植时就充分体现其设计意图, 达到完美的境界, 往往需要几年、十多年的时间。设计要具备发展观点和长远的眼光, 对各种植物树种的形态、大小、色彩等现状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要有充分的了解, 使其长到鼎盛时期时, 达到最佳效果。同时, 道路绿化的近期效果也应该重视, 尤其是行道树苗木规格不宜过小, 速生树胸径一般不宜小于5cm, 慢生树木不宜小于8cm, 使其尽快达到其防护功能。道路绿地还需要配备灌溉设施, 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 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相结合, 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3.5 植物造景应符合美学要求
道路绿化的布局、配置、节奏、色彩变化等都要与道路的空间尺度相协调。同一道路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 不同道路和绿化形式可有所变化。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 并与街景结合;主干路应体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风貌;毗邻山、河、湖、海的道路, 其绿化应结合自然环境, 突出自然景观特色。总之, 道路绿化设计要处理好区域景观与整体景观的关系, 创造完美的景观。
3.6 植物造景所选用的植物要能适应抵抗性和防护能力的需要
城市道路绿地的立地条件极为复杂, 既有地上架空线和地下管线的限制, 又有因人流车流频繁, 人踩车压及沿街摊群侵占等人为破坏, 还有城市环境污染, 再加上行人和摊棚在绿地旁和林荫下, 给浇水、打药、修剪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 设计人员要充分认识道路绿化的制约因素, 在对树种选择、地形处理、防护设施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 力求绿地自身有较强的抵抗性和防护能力。
4 总结
道路空间是城市的公共空间, 道路景观的绿化与美化离不开园林植物, 道路植物景观会直接影响市民的心理需要, 也会对城市的整体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城市景观大道建设便成为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实践中要认真学习和总结城市景观大道建设中植物造景的成功经验, 尽可能地考虑到多重要素,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灵活合理, 努力提高城市道路景观的文化品位, 使城市变得更加真实、亲切。
摘要:路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一座城市的媒介, 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道路形象, 进而决定城市的品位。现从加强对城市景观大道植物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城市景观大道植物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城市景观大道植物景观设计一般性原则等方面, 就如何将植物造景融合在城市道路环境建设中去做专门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景观大道,植物造景
参考文献
[1] 杨琴.东莞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及其应用探讨[J].四川建材, 2009 (4)
海南清水湾大道植物景观设计 篇6
1度假区概述
项目位于海南省陵水县清水湾,属于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4℃。整个规划用地结构可以概括成“一轴、两带、三核心”的模式。“一轴”即山海一体景观轴,由山林、运动公园、港口码头和大海的连线构成,位于场地中央。“两带”即两条特色景观带:滨海旅游休闲带———延绵12km的沙滩连接场地东西两侧;东西景观大道———清水湾大道,位于场地腹地中央区域,是连接东西场地的主交通干线。“三核心”即三个商业文化娱乐中心:威尼斯水镇核心———内港式的商业娱乐码头,商业办公核心———景观大道旁,文化特色旅游核心区———场地东部,特色旅游城镇。
2清水湾大道植物造景
2.1植物造景的主要树种
经调查统计,清水湾大道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量引用外来树种;常绿树种为主,种植部分落叶树种;观花、观果、观叶、观形类植物种类搭配使用。绿化常用树种约有77种,乔木类树种以棕榈科居 多,如椰子 (Cocosnucifera)、大王椰(Roystonearegia)、蒲葵 (Livistonachinensis)、油棕 (Elaeisguineensis)、银海枣(Phoenixsylvestris)、加拿利海枣(Phoenixcanariensis)和霸王棕(Bismarckianobilis)等;另有凤凰木(Delonixregia)、黄槿 (Hibiscustiliaceus)、火焰木(Alstoniascholaris)、面盆架 (Alstoniascholaris)和小叶榄仁(Terminaliamantalyi)等常用热带树种。
清水湾大道应用灌木与乔木代替草坪为地被覆盖植物,对密植的小灌木进行修剪,使其平整划一或随地形起伏跌宕。较常用的矮灌木篱有:龙船花 (Ixorachinensis)、水鬼蕉 (Hymenocallislittoralis)、红桑 (Acalyphawilkesiana)、变叶木(Codiaeumvariegatum)、鹅掌柴 (Scheffleraoctophylla)、彩叶扶桑(Hibiscusrosa-sinensis)、软枝黄蝉(Allemandacathartica)、美人蕉(Cannaindica)、灰莉 (Fagraeaceilanica)和黄素梅(Durantarepenscv)等。灌木球有:金叶假连翘(Durantarepens)、黄金榕 (Ficusmicrocarpa)、红花檵木 (LoropetalumChinese)、三角梅(Bougainvilleaarborea)和海桐 (PittosporumtobiraAit)等。草花有:台湾草(Zoysiatenuifolia)、马缨丹(Lantanacamara)、大叶红草(Alternantheradentatarubiginosa)、鸭跖草(Commelinacommunis)、沿阶草(Ophiopogonjaponicus)、六月雪(Serissafoetida)和藤本类炮仗花(Pyro-stegiavenusta)等(见表1)。
2.2艺术特征
传统园林有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及精练性的艺术特征[1];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注重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科学配置耐荫植物,功能多样化,重写实,草坪、花卉大量应用;植物材料丰富多彩[2]。清水湾大道植物景观即属于典型的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本文从6个美学角度,分析其营造方法。
2.2.1根据植物的生态学原理温度、水分、光照、土壤以及空气等环境因素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3]。清水湾大道选用的植物,从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宜选择喜温、耐热的棕榈类及适于三亚生长的热带树种;从对沿海地带的盐碱性土壤、热带湿润气候的因素考虑,选择较耐盐碱、喜水、湿生的龙船花和鸡蛋花等植物;为适应热带地区充足的光照以及底层地被长期光照较少的环境,选择较多的阳性植物,以及少量的耐荫性植物,如木棉、加拿利海枣、凤凰木、肾蕨和鹅掌柴等。
2.2.2多样统一的原则园林艺术应用统一的原则是指园林中的组成部分的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和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3]。清水湾大道以棕榈科和热带树种统一整条景观大道。通过大量直线、弧形及规则型绿篱等几何形式的线条,在形式上形成多种变化;绿色基调树木、彩叶植物与花卉、白色雕塑、棕色和灰色的建筑,在色彩上形成丰富的变化。
2.2.3协调与对比的原则协调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的统一[3]。在景观大道植物造景中,协调与对比的对象有植物的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和光暗等。结合建筑,在交叉口和主入口等重要节点,通过复杂的复层植物模式与简单模式的对比、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以及不同花色的对比呈现。种植大量棕榈科植物与热带树种以形成基调,协调不同树种和种植方式的差异;间隔式反复出现的草坪,协调了不同疏密程度和不同几何造型的种植段;以道路中轴线为轴,两侧的种植线条呈不规则对称或疏密结合两种形式交替出现,形成疏密协调的构图。
2.2.4对称与均衡的原则生物体自然存在着两种对称,一是两侧对称,一是辐射对称,可以按照这两种对称进行植物配置[3]。景观大道作为度假区的主干道,在总体车道绿化带的尺寸上为规则对称;具体绿化为不规则对称;少量的复层绿化模式内为自由式不规则对称;主要的几种植物配置模式,则通过植物的疏密与高低、水景的布局、建筑与雕塑的结合等形式,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在不对称中追求平衡。
2.2.5韵律和节奏的原则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会产生韵律感,如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一种乔木与花灌木相间排列称为“交替韵律”[3]。在清水湾大道,植物种类 多且搭配 多变化;模式化的植物配置交替排列,韵律感丰富;人工修剪的绿篱,剪成水平状、方形起伏的成垛状或弧形起伏的波浪状,从而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2.2.6统筹安排、全面兼顾植物配植时,还要考虑近期与远期相结合,速生植物与慢生植物相结合,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4]。清水湾投资较大,绿化景观较好,具有直观的经济效益。选择的植物树种较多,数量较大;引进了加拿利海枣、银海枣和霸王棕等珍贵树种,并选用了本土的椰子、小叶榕和小叶榄仁等易养护的树种;植物以群落复合型配置居多,形成较丰富、稳定的生态结构,利于长远地发展,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2.3重要节点分析
2.3.1度假区主入口内部的主入口景观,以交通岛形式表现,主要由植物景观营造。此节点植物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层次结构多,是植物造景的重要节点。主要种植模式为乔+灌+草+石、乔+灌和乔+草3种形式。
入口标志以椰子作为上层深绿色背景;以修剪整齐的黄金榕与龙船花作为下层,黄绿色与橙红色作为大色块;中层以白色造型盆和红色三角梅作为点缀,再横向配上褐色石灰岩与白色字体,恰好高度为视平线上,成了视线的焦点,营造了一幅具有热带风情的入口景观。
道路中间的交通岛,则以规则式小乔木+修剪灌木和小乔木+草坪两种形式为主,以对植、列植及群植的造景手法布置植物。小乔木以小叶榄仁为主;灌木层为修剪整齐的变叶木+龙船花,呈上下两层,随地形做规则式修剪,其橙红色、黄色、褐色等颜色与绿色搭配,跟白色“清水湾”雕塑球形成对比,并形成色彩上的补充。
交叉口四周靠近建筑的防护绿地以乔+灌+草的复合式配置方式为主,底层绿篱修剪成规则形,随着中上层植物的疏密变化而呈线性变化,丰富平面的线条构图。上层是枝叶繁茂的大乔木凤凰木、花叶橡胶榕、小叶榕、椰子、面盆架和黄槿;中层小乔木与灌木为鸡冠刺桐(Erythrinavariegata)、海桐、洋金凤 (Caesalpiniapulcherrima)和丝兰(Yuccasmalliana);下层的小灌木与地被有金边龙舌兰 (Agaveamericanavar.marginata)、剑麻(Agavesisalana)、沿阶草、六月雪、变叶木、鹅掌柴和台湾草等。
植物的绿色背景+银白色球型花叶假连翘+红色鸡冠刺桐+黄褐色变叶木+紫色雪茄花,结合黄色石块,形成色彩丰富的入口景观。丰富的中层、下层灌木与茂盛的上层乔木,在竖向上有韵律变化的林缘线,横向上凹凸曲折的线条,营造了多层次丰富变化的景观效果。不仅阻挡视线,形成若隐若现的景观,而且对私密空间围墙内形成了一个保护。
2.3.2主入口处广场和水景商业街即主入口的西向支路,在入口有一公共水景广场,其绿化造景较丰富。主要种植方式为对植、列植、群植、树池孤植及盆花种植;造景原理为漏景和框景等;主要种植模式为乔+灌、乔+灌+草、造型灌+修剪灌以及灌+草等。
建筑旁的绿化,依据办公楼旁建筑与建筑小品的性质而分两类。建筑旁的种植方式为:上层以面盆架、椰子为主,中层为蛋黄鸡蛋花和鱼尾葵(Caryotaochlandra),下层为变 叶木、黄金榕和软质黄婵等,高差较大处植炮仗花,局部摆放与建筑风格一致的肾蕨盆栽,形成层次丰富、颜色丰富统一、兼具立体式绿化的热带景观。建筑小品旁的绿化即以造型黄金榕、鸡蛋花、面盆架、造型垂叶榕 (Ficusbenjamina)、龙船花和 变叶木等,结合建筑,依据框景和对景等形式营造。
入口水景的绿化类型较丰富,最高处水景以树池形式种植的花叶橡胶榕+沿阶草布置于水上形成树阵;台阶旁绿化则以模式化配置为主:造型黄金榕+龙船花、鸡冠刺桐+龙船花、红花檵木/扶桑/软质黄婵/变叶木+面盆架等。通过与大水景、小型水池等地形结合,营造出有层次感、大气及现代化的热带植物景观。
2.3.3商业街主要有3种种植模式:大乔木小叶榕+ 造型垂叶榕 + 黄素梅、列植凤凰木、面盆架+黄素梅+草坪。采用对景、框景的种植方式,将视线集中到重要节点,如入口。外道以分枝较高的凤凰木为行道树,下面种植草坪,或者以小灌木洋金凤、三角梅和变叶木等营造精致的低层景观;建筑旁的植物则以复合式配置方式为主。上层为凤凰 木、椰子;中层为红 花鸡蛋花、朱蕉(Cordylineterminalis)、澳洲鸭脚木(Brassaiaactinophylla)和扶桑等;下层为变 叶木、龙船花和草坪等。
2.3.4小区的出入口各小区主入口的绿化造景均依据其小区旁建筑而作,因其为主要景点,故选用造价较高的油棕、加拿利海枣、椰子和红花鸡蛋花作为主要乔木。泰式风格的小区以黑色花岗岩围合的列植油棕、红花鸡蛋花、椰子和龙船花等配合小喷泉造景等;植物体量与建筑相协调,如保安亭旁修 剪成圆柱 形的垂叶 榕与袖珍 椰子(Chamaedoreaelegans)配植,避免了阻挡亭子的视线;结合树池与石材雕塑,修剪绿篱以对称式布置,椰子、油棕、大王椰和扁桃等呈不规则式对称,小球篱等则为自由式布置,使空间灵活、精致而有气势。
2.3.5清水湾大道主体部分清水湾大道(景观大道)分两个车道、两个人行道,因此具有建筑前绿化带、人行道与车行道分隔带、车行道间绿化分隔带3种类型5条绿化带。
建筑前绿化带多为复合式结构,乔+灌+木型模式配置,如扁桃/洋紫荆/凤凰木/火焰木/椰子+红花继木球+带状的黄素梅/带状龙船花/带状扶桑,扁桃 + 黄素梅,小叶榕 + 狗牙根 (Cynodondactylon)等;中低层灌木多修剪成S型,结合围墙、人行道边缘等进行群落布置,形成凹凸的围合空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列植黄槿、小叶榕、花叶橡胶榕和椰子等树种,增强景观统一性和韵律感;有些路段则采用凤凰木、扁桃+造型三角梅+修剪龙船花,用框景、对景的手法种植,以加深线条与韵律感。如此组合,模式化交替,直线与曲线相结合,形成疏朗有致的趣味性空间,具有古典韵味。
人行道与车行道间绿化的形式多为草坪(台湾草)、乔木(扁桃/花叶橡胶榕)+草坪、乔木(扁桃/凤凰木/黄槿/木棉/大王椰/椰子)+修剪矮灌木篱(黄素梅)、乔木(凤凰木)+ 造型灌木(三角梅)+修剪矮灌木篱(扶桑/鹅掌柴/黄素梅)4种形式交替出现。一般与建筑旁绿化带和车行道间绿化带结合造景,形成对称或统一或对比的景观,较多用的为框景、对景等艺术手法,注重空间的营造。
车行道间绿化带的形式多样化,选用的树种以棕榈树为主,以多种模式交替造景,较常用的3种方式是椰子/油棕+银海枣/鸡蛋花/霸王榈+龙船花/变叶木/美人蕉/水鬼蕉+黄素梅/扶桑、椰子/油棕/木棉/面盆架+草坪以及草坪;3种模式交替出现,形成大气而又多变的热带景观,有棕榈科等热带常用树种统一整条景观大道,具有典型的热带韵味。
3清水湾大道植物景观特色
3.1热带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大量体现热带意象的热带科属植物的应用,使清水湾度假区表现出热带园林植物景观特色。如大王椰、油棕、椰子、霸王棕和银海枣的使用,鸡蛋花、木棉、凤凰木、龙舌兰、剑麻、龙船花、小叶榕和花叶橡胶榕等热带地区开花长势较好的树种的使用,同时板根现象和气生根现象等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滨海热带景观的特色。
3.2模式化的植物配置
乔+草、乔+灌+草复层结构以及多层多种结构植物群落模式,形成了程式化的配置特点。清水湾大道植物景观具有3个模式化特点。以棕榈科和榕属常绿植物景观为主,如乔灌木类,中间绿化分隔带以蒲葵、银海枣、椰子、大王椰、加拿利海枣、油棕、霸王榈、凤凰木和面盆架等为主。旁边绿化带以黄槿、白兰、大王椰、凤凰木、面盆架、小叶榄仁、小叶榕、花叶橡胶榕和垂叶榕等为主,营造热带风情。
多层多种结构、复层结构类群落景观明显,如蒲葵+银海枣+霸王榈+变叶木+龙船花+台湾草、椰子/油棕 + 银海枣/鸡蛋花/霸王榈 + 龙船花/变叶木/美人蕉/水鬼蕉+黄素梅/扶桑、椰子/油棕/木棉/面盆架+草坪等。
彩叶类色彩效果鲜明、绚丽多姿,如龙船花、变叶木、扶桑、大叶红草、三角梅、黄素梅、黄金榕、沿阶草和金叶假连翘等。
3.3富有变化,具有强烈的线条感与空间感
园林植物造景讲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清水湾大道的绿化、雕塑、石材和水景与建筑均形成了风格化的统一。模式化的植物配置的重复出现,形成了整条景观大道空间上线条感强、疏朗有致、空间变化多样的热带景观。
4存在问题
4.1养护质量参差
各区园林办养护工人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植株修剪不合理,长势较差;城市园林绿化管养的机械化[5]、自动化水平一般。多家施工单位负责养护,一年后移交。有些路段椰子、蒲葵和草皮等发生严重的干旱、遭遇病虫害,部分植株已泛黄;对于灌木的修剪以及草花(如水鬼蕉)的摘花等后期维护的标准也不一致等,这些差异导致整条清水湾大道的景观效果差异性较大。
4.2季相变化树种不够丰富
常绿开花大乔木和观果乔木少,仅有凤凰木、黄槿和火焰木等开花大乔木。秋色叶落叶植物景观十分欠缺。虽然花灌木较多,三亚陵水清水湾为热带地区,植物花期较其它地区较长,常绿植物长势维持较好,但也有一段时间的冬季寒冷时期,宜种植一些落叶乔木,以增添季相变化。
4.3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道路交叉口的地形高差设置不合理,尤其是中间绿岛的设计,中层灌木过高,一味地重视景观效果,阻挡了小车类司机的视线。如主入口清水湾标志处,往商业街的一侧地形有约1m高的坡度,修剪整齐的龙船花设计的高度过高,引起车辆拐弯时视线不够通透。另一方面,绿化分隔带的中间层的竖向也不合理。如其中一种较常用的配置模式蒲葵+银海枣+霸王榈+变叶木+龙船花+台湾草,景观具较高的艺术性,但两侧开车者需要倒车或拐弯时,却容易阻挡视线。
5建议
道路绿化养护制度上严格控制基质和种植质量,实行绿地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专业化养护队伍,实行绿地养护质量末位淘汰制度。在技术上建议提高淋水自动化程度,变废为宝收集处理绿化废弃物覆盖植物表面或作绿化种植基质用,发展节水型绿化种植模式[6]。
可以种植 一些果树 供观赏与 食用,如芒果(Mangiferaindica)、杨桃 (Averrhoacarambola)、龙眼(Dimocarpuslongans)和菠萝蜜(Artocarpusheterophyllus)等。种植一些 落叶或秋色叶树种,如大叶榄仁、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和琼崖海棠(Calophylluminophyllum)等在热带依然可以长势较好且落叶的乔木,以丰富景观。
针对安全性问题,一方面将中层结构太密的种植模式做调整,如蒲葵+银海枣+霸王榈+变叶木+龙船花+台湾草,可将中层的霸王榈、银海枣移栽至交叉口处的安全角度范围外;另一方面,在有高差或道路交叉口处,将中层的灌木和绿篱高度修剪或换更低矮的植物,按标准的安全高度实施。这样可在维持景观观赏性的同时,确保交叉口处司机视线通透,提高安全性。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了海南清水湾大道的植物配置模式和艺术特征,总结了相关问题。清水湾大道具有热带园林植物景观特色,植物配置富有变化,同时具有强烈的线条感与空间感,建议统一养护标准,增加彩色落叶树种,调整局部交通枢纽的配置模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配置模式,种植形式,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徐燕,薛立,陈锡沐.园林植物与造景[J].广东园林,2005,4(28):20-22.
[3]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吴涤新.花卉应用与设计(修订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5]易小林,秦华,刘磊.当前植物造景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12,18(1):84-86.
景观大道 篇7
1 加宽工程路面开裂的病害原因分析
1.1 路面病害描述
路面纵向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高等级公路和道路改建工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因渠道交通不明显, 旧路加宽改建工程产生裂缝的位置一般在路基加宽部位或靠近中央位置, 纵缝缝宽一般在5—10mm, 常以单条裂缝形式出现。 它不同于由路面材料干缩或温缩引起的沥青面层横向间隔性裂缝, 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分, 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 导致路面强度降低和承载力下降, 加速路面破坏, 其破坏性远远大于路面的横向裂缝, 而且难以养护。
1.2纵向开裂类型和原因分析
1) 路基沉降和施工质量原因
新旧路基的固结程度不同[1], 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沉降差异, 特别是新填路基沉降量较大, 而老路基已完成大部分的工后沉降, 这样不可避免地在新老路基结合部产生一个沉降差值突变点, 新加宽路基部分的下沉将首先导致相应的路面结构层的纵裂破坏, 成为道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施工过程控制原因, 如路基施工中压实度不均匀, 特别是老路基结合处压实机械难以作业, 压实质量不满足要求, 路基基底处理不好, 造成路基、路面不均匀沉陷引起的; 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
2) 基层施工质量原因
施工分幅时, 纵向接缝处混合料离析、养生不到位、未进行粉刷水泥浆处理、碾压不规范或两层基层施工时, 纵向未按规定进行搭接错位处理等原因均等造成接茬部位松散、强度不足, 而易产生裂缝并反射至沥青面层。
3) 沥青面层施工质量原因
分幅摊铺时, 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或多层沥青面层结构[2], 上下层纵向施工缝未按要求错缝施工, 造成接茬部位薄弱, 在行车荷载及大气因素作用下逐渐开裂, 形成纵缝, 有时车辙边缘也会产生纵向裂缝。
1.3 加宽工程概况
我院景观大道于2010 年8 月完成路基处治及沥青混凝土面层铺装, 现拟于两侧进行人行道加宽, 由于新旧路基的固结程度不同, 加宽部分的路基, 土基属于欠固结土, 其沉降量大于老路面的路基、土基。从而导致在沥青面层和基层中产生附加应力, 此力如果大于面层的抗拉强度, 路面就会开裂。
针对这种纵缝成因, 工程人员在旧路拓宽工程中采取了相应措施, 包括: 软弱地基处理, 基底清淤换填, 旧路路堤台阶开挖, 加筋垫层和加筋土路堤等[3]。但是, 从实际工程效果来看运用这些方法时, 有的过于保守造成了浪费, 有的却忽视了问题, 造成了路面过早开裂。
造成这种盲目现象的原因在于, 工程人员不能定量把握不均匀沉降量的大小, 以及由此引起的附加应力是否可以造成路面的破坏, 因此掌握不好处理措施的尺度[4]。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运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附加应力[5], 并提出考虑不均匀沉降的拓宽路面设计方法。
2 新路基沉降引起的路面附加应力计算
2.1 不均匀沉降量的计算
老路的路基经多年行车荷载的作用已经完全固结[6], 拓宽部分的沉降, 主要是由于路面下的新路基发生的固结沉降引起的。路面自身的压缩量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同时, 由于新老基层和面层的交接处接触良好, 认为完全连续。
2.2 附加应力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图3 是路基顶面的沉降曲线, 计算面层和基层中的附加应力时, 将求出的路基顶面沉降值作为已知位移, 施加在有限单元的节点上即可。
计算附加应力时只取加宽部分路面, 加宽部分与原路面相接处x, y方向均固定, 有限单元的网格划分见图4。计算结果表明, 最大拉应力均出现在面层表面新旧路面交接处。
在沉降值一定的情况下, 附加应力的大小与面层厚度、模量, 基层的厚度、模量有关[7]。对于加宽路面, 新铺面层与基层厚度和老路的基本相同, 所以本文只讨论面层、基层的模量对附加应力的影响。从图3、图4 可知, 面层、基层模量过高都会增大新旧路面交界处的最大拉应力, 所以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应减小面层和基层的模量。
2.3 拓宽路面的设计方法
计算沉降和附加应力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拓宽路面的设计中。为了防止纵裂, 一种方法是在新铺加宽基层顶面保持一定厚度的预留量。预留量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设面层的抗拉强度为 ΡR, 则可以根据具体的路况, 运用2.2 中的方法绘出面层最大拉应力与不均匀沉降量的关系图, 将最大拉应力外推至 ΡR时与之对应的沉降量为临界沉降量wl。如果不均匀沉降量大于此临界值, 路面就会开裂。另一方面, 可以计算出实际的不均匀沉陷值 ( 预测值) ws, 若此值小与临界值, 可以不必采取过多措施。如此值大于临界值, 则其差值为基层顶面预留量。
若不采用预留量的处理方法, 计算出的附加应力也可作为设计参考值, 其值越大说明差异沉降越大, 与此相应采取的方法更应全面彻底。
3 设计路基剖面
在景观大道两侧增加人行道路基设计中进行了不均匀沉降量和附加应力计算, 并以此结果为据, 提出设计方案。
4 结语
本文利用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法, 探讨了计算路基不均匀沉降和由此引起的路面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 并将其运用于道路工程加宽设计中, 避免了在加宽路面设计中导致老路出现差异沉降和面层开裂。
摘要:沥青混凝土道路加宽工程中, 经常因拓宽道路的不均匀沉降以及由此引起的附加应力, 导致老路路基破坏、面层开裂, 本文运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对加宽工程老路路肩与路基中心间差异沉降进行分析, 结合老路的地基处理方法探讨如何合理设计新路基。
关键词:加宽工程,有限元,附加应力
参考文献
[1]贾亚军.土力学地基基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15-18.
[2]栗振锋.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225-228.
[3]贾亚军.浅谈旧路修复分部工程处理措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09, (7) .145-146.
[4]陈方哗.基础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2-4.
[5]赵维炳.广义Voigt模型模拟的饱和土体轴对称固结理论解.河海大学学报[J].1988, 16 (5) :96~105.
[6]JTJ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景观大道 篇8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印象》中写道:“道路……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人们认知城市需要依靠道路,而城市入口地段道路更是人们对城市形成最初印象的关键。因此通常将城市入口称之为城市的“门户”,它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景观结构组成部分。
城市入口景观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形象,是人们认识一个城市自然地理和个性特色最快捷的窗口,城市政府对其环境质量与形象的建设也越加关注。因此,如何系统地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城市门户要素并展现城市的特色,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关注对象。
2 城市入口景观设计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2.1 快速交通的特色
城市入口通常是各交通干道的交汇口,车速有快有慢,在景观设计时要注意静态观赏与动态观赏相结合,遵从人的视觉规律。视线范围内的景物应着重塑造块面的总体效果,尺度比例要恰当,色彩相对统一。
2.2 景观序列的组织
城市景观是连续景观,城市入口是起点,它与城市另外的景观节点、轴线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起组成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的城市景观序列。对城市入口的景观设计,应服从总体序列的要求,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2.3 景观层次的区分
城市入口的景观层次一般有前景、主景和背景。前景具有提示的作用,暗示即将进入城市,通常用两侧的绿化带景观来说明;主景是城市入口的景观主题,体现环境特征之所在,可以是大型的绿化图案,也可以是标志性的雕塑或建(构)筑物等;背景起到衬托的作用,如青翠的山林、碧绿的水面都是理想的背景。
3 南宁市壮锦大道规划分析
壮锦大道是南宁市南向的主要出入口,也是南宁市区至吴圩国际机场的主要道路。壮锦大道是以快速交通为主、兼具一定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路段,其两侧区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包括重要的城市景观道路、景观节点及城市门户地区,目前现状道路绿化情况良好。
规划研究范围北起白沙大道,南至那洪收费站,总长度约3.01公里。规划欲改善和提高壮锦大道两侧区域作为南宁市南部重要门户的城市形象,强化开发区都市功能的集聚,引导地区建设的有序推进和整体环境的逐步改善,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3.1 总体构思
围绕规划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环境特点,对壮锦大道两侧区域城市设计的设想主要从功能组织、空间组织、交通组织、街道环境及建筑形式等方面着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整体性原则、衔接性原则、特色与创新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功能组织
综合考虑现状及该区域的功能定位,采用“四区两带”对壮锦大道两侧区域进行功能划分。
(1)城市入口景观区:在那洪收费站的城市入口区域。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设置具有特色的城市入口景观元素及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
(2)商业办公服务区:在那洪大道与壮锦大道的交汇区域,结合现状已有的办公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布置适量的办公以及酒店等设施。
(3)综合商业服务区:在金凯一路与壮锦大道的交汇区域,布置适量的商业服务、休闲娱乐设施以及中、高档酒店等。
(4)富林立交景观区:在富林立交周边区域,布置体量较大的公寓式住宅及高层住宅等建筑,并对立交控制范围内的绿地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
(5)东、西侧商业居住带:在壮锦大道沿线两侧区域,布置大量的住宅及适量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并且沿街布置适量的住宅底层商业设施。
3.3 城市设计控制
在整个设计路段的城市设计概念中,为了体现南宁市南部门户形象,使其在合理的管理条例指导下高效、有序、合理地建设,规划提出了相应的九大控制要素。(见图1)
3.3.1 特色区域
城市入口景观区、商业办公服务区、综合商业服务区、富林立交景观区是本次规划的四个特色片区,这四个特色片区的塑造有利于体现南宁市南部门户的城市形象,并成为带动壮锦大道两侧区域开发建设的龙头。
城市入口景观区: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绿化景观资源丰富,两条铁路线从该区域穿过,景观元素多元化。规划注重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将其打造成为集景观、休闲、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入口区域。
商业办公服务区:该区域内现状包括了高速公路管理处与南宁市城投公司办公楼,以及已经审批的奥翔碧园小区的商业娱乐中心建筑等,具有其独特的商业综合办公气息。规划强化该区域的商业综合办公功能,创造出集办公、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混合开发模式。
综合商业服务区:强化该区域的综合商业服务功能,完善集商业、文化、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服务区域。
富林立交景观区:该区域作为两条城市快速路的交汇地段,是城市的重要景观控制区。规划控制建筑物高度与风格,强调其景观、休闲的功能与景观特色。
3.3.2 空间轴线
规划设计强调了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序列感,注重各个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与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壮锦大道以入口景观空间作为起点,中点和末端分别设置商业办公服务区、综合商业服务区、富林立交景观区等主要节点,并结合道路绿化景观,使空间变化收放有致。
3.3.3 绿化景观廊道
该规划强调景观资源的整合利用,以两条主要的绿化景观廊道加以疏导,使壮锦大道两侧区域的景观绿化体系呈网络状发展。一条位于壮锦大道西侧商业居住带中部,该轴线将各商住小区的绿化景观空间、部分铁路防护绿地以及部分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兼具生态绿化走廊的功能;另一条位于壮锦大道东侧商业居住带中部,各商住小区的绿化景观空间以及部分开敞空间皆沿该轴线布置,并配置多样景观元素及构筑小品,形成丰富的景观界面。
3.3.4 节点空间
那洪收费站入口节点:该节点是进入南宁市南大门的视线焦点,重点处理现代建筑与道路、建筑与广场、建筑与绿地之间的关系。(见图2)
壮锦大道与那洪大道交叉口节点:该节点由金融办公楼、星级酒店、商务办公楼、高速公路管理处与城投公司办公楼、商业娱乐健身中心和大型商场等商业服务设施围合,体现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速、高效的工作精神,重点营造开发区的地标形象。
壮锦大道与金凯路交叉口节点:该节点由一站式购物中心、大型商场、商务办公楼、社区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等商业服务及文化娱乐设施围合,体现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宜商宜住的特点,营造出开发区良好的商住人文社区的形象。
富林立交节点:该节点是重要的交通景观节点,重点处理周边的现代建筑与道路景观、现代建筑与立交景观公园之间的关系,充分展现代交通的立体感,营造有现代特色的道路景观。
3.3.5 环境地标
标志性建筑及景观对片区的可识别性以及市民对场所领域的认同感有重要的作用。规划在四个重要的地段设置了地标。
地标一:入口区域的标志性景观主要是位于入口节点处的入口标志塔。另外,入口处两侧的城市入口雕塑也起到一定的标志性作用。
地标二:位于金凯二路与壮锦大道交叉口东南侧的星级商务酒店,是城市入口景观区的地标建筑,其主要功能是酒店住宿、餐饮和配套娱乐。
地标三:位于那洪大道与壮锦大道交叉口西北侧的金融办公楼,是商业办公服务区的地标建筑,其主要功能是金融办公、餐饮、住宿和配套娱乐。
地标四:位于那洪大道与壮锦大道交叉口西北侧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是综合商业服务区的地标建筑,其主要功能是购物、餐饮、居住和配套娱乐,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
3.3.6 天际线
在充分考虑了壮锦大道作为城市快速路,较高的车速对两侧的建筑视觉景观的影响下,将人工天际线与标志性建筑轮廓结合并加以变化,形成起伏变化的天际线轮廓,使建筑群产生强烈的层次感,增加视域进深。
整个壮锦大道两侧区域在节点区域设置高层建筑群,两节点之间的区域以多层和小高层建筑为主。高中低层建筑区域的结合,在空间构图以及多视角轮廓线的形成上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3.3.7 环境景观
结合壮锦大道这一绿化景观轴线,用两条主要的绿化通廊贯穿壮锦大道东西两侧区域,形成“一轴两带四心”的生态绿化体系。
绿轴:以壮锦大道为景观绿化轴线,将四个绿心串联,形成有机的绿化系统。
绿带:两条绿带分别位于壮锦大道西侧和东侧商业居住带中部,将各商住小区的绿化景观空间以及部分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并配置多样景观元素,同时构筑小品,形成丰富的景观界面。
绿心:分为位于入口景观区的生态景观公园、各个道路交叉路口节点的道路控制绿地和周边开敞空间的公共绿地,集城市道路景观、市民休闲两大功能于一体,并发挥其生态功能。
3.3.8 开敞空间
沿壮锦大道两侧开敞空间,以节点空间为中心,点线相结合的多样化系统。“点”主要包括入口景观公园、体育公园、立交景观绿地、街角广场、街头绿地等;“线”主要以道路人行道、建筑后退带状广场等为主。
3.3.9 建筑特色
组群模式:建筑采用高层较高密度的建设模式,主要标志性建筑散点布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呈组团状集中布置,留出绿化通廊,保证景观的渗透性。
建筑体量和尺度:居住建筑的体量不宜过大,沿道路两侧的建筑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后部建筑高度可适当提高。商业服务设施等公共建筑的体量可适当加大。
建筑形象:主要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同时引入地域建筑造型元素,将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特色融为一体。注意结合本地居住生活文化特色、气候特征,体现出具有活力和张力的南宁城市形象。
建筑色彩:壮锦大道两侧建筑色彩主要吸收本地区传统建筑色彩元素,并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适当丰富。标志性现代建筑采用明快的暖色调,体现亚热带建筑特色。
4 规划保证措施
4.1 土地使用控制
整个壮锦大道两侧区域的建筑采取较高密度、较高层数的开发模式,局部标志性节点可以布置较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但整个区域的平均建筑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
保留较大面积的绿化空间,包括入口景观公园、生态公园、街头绿地公园、主要道路绿化及铁路防护林带,各项目地块内部要保留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平均绿地率应保证在35%以上。
以壮锦大道为中心,强化两侧建筑空间布局与道路之间的景观视觉廊道的联系。
4.2 容量指标控制
为了保证壮锦大道两侧区域的合理开发和区域的良性发展,制定城市用地容量指标。以城市的规模、经济基础、区域环境为基本前提,综合考虑不同用地的用地性质、所建建筑的不同层数、用地所处的不同区位三方面的因素,确定不同用地性质的容量控制指标。
在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积率应严格依照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中的容积率规定执行,任何开发建设都不得超过该地块最高容积率指标要求。当地块开发需划分为小地块进行时,应首先保证大地块开发总量不突破本规划指标的情况下进行再分配;现有建筑的建筑容积率已经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5 结语
在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城市入口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一个成功的门户设计对活跃城市空间氛围、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对其各要素进行开放系统内的整合,达到功能上的协调与景观上的特色营造,仍是在规划设计中值得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董贺轩,卢济威,胡嘉渝.解析现代城市入口[J].新建筑,2005(1):18-21.
[2]余柏椿.系统.选择.控制——佛山城市入口景观规划优化策略[J].规划师,2005(11):28-33.
[3]赵涛.城市入口景观设计初探——常熟城市入口景观设计特色[J].建设科技,2003(2):84-87.
景观大道 篇9
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道路连接着城市中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提升, 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在强化城市功能的同时, 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并把道路绿化提升到景观的层面上。如今优秀的城市入口道路景观把人文与环境完美融合, 充分体现了区域特征和城市特有文化。另一方面人们生活区域空间逐渐增加, 道路在城市中的蔓延扩张给环境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 因此城市入口道路绿化不能单单地种植几棵行道树, 而是要完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创造出具有良好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本文以鹰潭市梅园大道景观体质改造为例, 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为指导, 着重探究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
2 项目概况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信江中下游, 因“涟漪旋其中, 雄鹰舞其上”而得市名。鹰潭地理位置优越, 史称“东连江浙, 南控瓯闽, 扼番水之咽喉, 阻信州之门户”。梅园大道位于鹰潭市月湖区的东北部, 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 成为鹰潭市入口路段。大道大致呈南北走向, 与穿市而过的信江相平行, 道路起于军民路和胜利东路的交叉口, 终于鹰东大道和鹰雄大道的交叉口, 全长2km, 设计红线宽为60m, 承担着鹰潭通向贵溪市的城市快速通道, 鹰潭市多个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分布在梅园大道的两侧, 并包涵了学校、新农村和公园等一系列的城市元素, 具有独特的景观环境。
3 梅园大道景观分析
3.1 梅园大道改造前景观现状分析
梅园大道由南至北主要分为三段, 主要的道路景观为入口花坛、护坡、路侧绿带和分车带等。全路段几乎无观花类植物, 严重影响道路景观丰富性。入口花坛、护坡灌木种植形式单一, 品种单一, 缺乏文化气息和视觉冲击力。路侧绿带设计不合理, 可进入性极差, 多处存在人为践踏情况。分车道缺少中层植物, 道路周边土壤贫瘠。大道整体景观元素过小, 重复速度过快, 作为城市门户缺少标志性景观, 公园和学校门口前路段缺少人性化设计, 缺乏休闲设施、遮雨场所和衔接空间。
3.2 梅园大道景观要素的构成
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及, 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且他强调道路是城市意象中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城市入口道路景观涵盖了交通、构筑物、道路设施、绿化和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
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大体包括有道路本体景观、道路外围区域景观以及道路附属设施景观等等。道路本体景观的构成因素有道路线形走向、道路横断面以及道路的护坡和挡土墙等。梅园大道两边的独特的建筑决定了道路设计的尺度和风格, 因此大道两边古朴的建筑加上渐变的道路构成形式可以体现道路本体景观特色。除此之外, 道路外围区域景观和道路附属设施景观也组成梅园大道别样的景观色彩。其中道路附属设施包括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 (如交通安全标示和交通指引标示) 以及小品 (如公交站牌、廊道、亭子和景观小品) 等。道路外围区域景观则包含街景和远景。街景主要由街旁建筑、广告牌、栏杆和街道绿化带组成。远景则主要由山川湖泊和远处的灯塔等构成。梅园大道作为城市的入口之一, 道路外围区域包涵了学校、新农村、公园等一系列的城市元素, 对道路的文化和景观构成有重要影响。
4 梅园大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梅园大道的景观提质改造以建设生态型绿地和节约型绿地为指导思想, 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绿地标准为理论基础, 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资源、水文条件下, 提高梅园大道的绿量, 增加彩化效果。
4.1 绿色生态设计原则
通过植物多层次、立体式的种植形式, 构建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使梅园大道与周边城市绿地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共通的生态斑块。在植物造景方面, 梅园大道通过植物多层次的搭配, 选用乡土树种, 选择适应鹰潭市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苗木来源相对充足的树种。结合植物四季的生态变化规律, 遵从“互惠互生”的原则, 协调各植物种类间的影响, 满足植物生存的外界需求, 实现最大化的绿色景观生态效益, 提高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绿色的环保理念。
4.2 以人为本的相适应原则
梅园大道绿地景观设计在车道绿带的设置中, 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通过每一小段间距的植物颜色和种类的变化, 达到视线的跳跃, 缓解行车过程中的疲劳, 使道路更具方向感和增强行车过程的安全性, 并大大丰富道路中的景观效果。作为城市入口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但要把道路两旁的景观元素融合在一起, 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性特色文化, 以达到和城市相适应的特殊景观效果。梅园大道利用了当地的特色景观元素、代表性的人文雕塑等等, 很好地体现出城市道路的个性, 成为城市名片, 彰显城市形象。
4.3 道路设施的统筹规划原则
城市道路的设施一般由政府各部门管理, 假如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 而是各自为政, 不仅无法达到道路的美好效果, 更会给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城市的道路设施是除了道路两旁建筑和道路绿化景观构成元素外, 最能展现城市设计品位和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梅园大道中的景观雕塑、小品、休闲坐凳和广告牌等, 不仅反映出鹰潭市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对绿地景观的协调, 更体现出了鹰潭市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独特的城市文化。因此, 道路设施的统筹设置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则。
5 生态学与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的融合
5.1 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随着生态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道路生态学作为新兴的理论方法给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南。道路生态学通过对道路绿化、道路设施与动植物的平衡、道路景观的布置和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协调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探讨。道路生态景观主要涉及到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自然因素中土壤地貌和城市气候, 以及城市中市民的社会活动等等。道路生态学是在生态学的指引下研究道路与人类和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对道路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研究方法。
最常见的生物通道如绿色廊道 (即具有植物覆盖的廊道, 如树篱、林荫道等) 、大尺度的动物迁徙通道以及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管理等作用。城市道路在生态学角度是属于绿色廊道, 不仅对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各方面的作用, 对动植物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道路中植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界生态环保的反映。绿色廊道可以招引不同种类的动物, 并适宜它们的生长, 如鸟类在道路中可以繁衍后代, 并且在生活中可以帮助植物撒下生命的种子, 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一道良好的景观。
生态廊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廊道宽度、生态廊道连接度和生态廊道变化程度。通过改变生态廊道的宽度、连接度和变化程度可以更好地打造出适于人类的动植物生存的环境空间。城市道路作为一种生态型的廊道, 除了满足市民的生活交通之外, 还具有边缘效应, 能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5.2 生态学角度下梅园大道的景观设计问题
根据以上生态学理论, 在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中, 可以从三方面满足城市生态功能的需求并且彰显作为城市入口的特有功能。
5.2.1 道路平面设计方式与路面生态景观营建
近年来私家车的占有量急剧提高, 道路生态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动植物生存空间面临威胁, 人们对道路的排斥感也日趋严重, 形成恶性循环。除了对道路进行科学规划和疏导外, 大力补偿道路景观和绿地率也是极其重要的, 鹰潭市重视城市慢行通道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绿化, 从平面设计方式上改善道路生态环境, 吸引市民尽可能抛弃机动车, 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缓解压力。梅园大道景观设计基于原有地形, 结合周边环境, 研究斑块、节点、廊道, 从鹰潭市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生态环境出发, 设计以“嵘—融—荣”为主题, 从“纪念文化—风俗文化—休闲文化”这一文化主线出发构建整个道路景观网。
路面生态景观包括道路的路面材料设置以及道路色彩的选择。梅园大道不仅对路面材料进行仔细的考究, 对道路色彩选择也是贴合鹰潭特色文化的。鹰夏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条铁路, 可以说没有铁路就没有鹰潭市如今的快速发展。梅园大道周边有个用于铁轨建设的防腐木厂, 因而道路周边采用枕木的元素, 以螺旋渐变的立体构成形式来诉说鹰潭的城市记忆 (图1) 。梅园大道在每个路段上都采用了独特的文化色彩, 包括代表纪念意义的褐色、代表学校文化的军绿色以及代表休闲文化生活的梅红色等等, 添加这些生态型路面材料和路面色彩构成了鹰潭市入口独特的生态景观。
5.2.2 路旁植物生态景观营建
道路生态学研究表明, 路旁植物通常具有耐旱、耐贫瘠、耐扬尘, 能耐受汽车带来的各种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多数情况下路侧植物为禾本有花植物, 并主要由一年生以及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组成。梅园大道路旁植物带状设计根据土壤类型以及各路段的使用功能, 选用耐性强、生长优势强的本土植物, 塑造景观主题的同时确保生态平衡。乔木主要选用柚子、杨梅、罗汉松、紫叶李、木槿、红枫、紫薇等, 灌木选用八仙花、山茶、腊梅、栀子、南天竹, 地被多选用月季与迎春、凌霄、三色堇、矮牵牛配植, “三月满容摇倩影, 一年四季展芳华”, 月季四季有花成为鹰潭的市花, 也象征着鹰潭市民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
在此基础上挖掘植物文化, 渗透进植物景观中, 梅园大道两旁以梅花五个花瓣和叶子的形状做成植物模纹的形式, 仿佛一片片花瓣镶嵌在坡上, 让此处能形成很好的视觉冲击力, 使得车辆和行人一进入此就能感受到梅园大道的景观氛围。此外, 在小学周边路段种梅花以体现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让六小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 鹰潭教育事业能更加蓬勃发展。另外, 在大道中部保留了有着很好景观效果的竹林, 采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元素如以稻田的形式设计的网络花格里面种植四季草花 (图2) 。而与之相连进入干休所前道路, 则选择大量桂花来制造一个“植物精气呼吸场”, 营造休息、晨练的良好空间, 栽种寿命较长且树形盘旋向上的龙柏来表现虽饱经风霜却仍奋斗不止的鹰潭老一代建设者, 保留场地原有长势良好的木芙蓉和南迎春并补种, 使景观协调一致, 栽植耐荫植物山茶、八仙花、花叶玉簪等补充花量。
5.2.3 休闲道路绿地景观营建
休闲绿地是城市入口道路景观中市民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 对生态性的要求也较高, 并且城市入口也是体现市民生活状态的重要平台, 这对道路绿地景观和城市文化的融合也有特殊的意义。据调查城市人群的休闲活动主要分为:动态, 包括散步、远足、闲逛、自行车、滑板、健身等线性运动;静态, 包括喝茶、交谈、读书、纳凉、观景、棋类等逗留型活动。因此梅园大道在休闲道路景观的营造上主要通过植物及配套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段的休闲需求, 同时处理不同的空间关系, 完善城市绿道系统。
依托附近的月湖公园, 梅园大道成看风景的文化平台, 把市民的休闲文化与公园之景相融合, 让市民在休闲运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从而带动周边公园的人气 (图3) 。在各节点处开辟休憩空间, 并以穿梭于绿地中的游步道作为连接, 使行人休息于此, 流连忘返 (图4) , 提取传统建筑为元素设计的镂空景墙、大树下饭后茶语的场景, 在这样的民俗氛围中感受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6 结语
在自然界中, 道路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而城市道路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道路绿地景观也对城市生态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入口道路绿地景观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品位, 根据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融入生态学的理论指导, 把握好对人文和绿色生态的关注, 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景观廊道, 实现城市道路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融合。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7.
[3]Ullmann, P.Bannister, et al.The vegetationofroadside verges with respect to environmentalgradientsin southern New Zealand[J].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5, 6.
[4]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