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精选8篇)
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 篇1
摘要:目的:分析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现状及成因。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农村留守青少年88例进行体质现状分析, 并与全国同龄青少年体质数据指标进行对比, 分析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质现状与成因。结果: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的生长发育指标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现状, 需要从家庭、学校、政府3个方面进行加强, 真正实现改善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现状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现状,成因
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 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其体质状态关系到国家命运[1]。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存在各个方面的体质问题。这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建设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而大量青少年留守农村有着密切关系。关注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 从而为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成长环境。因此本文重点从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方面进行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进入我院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88例, 男44例, 女44例, 平均年龄 (14.09±2.04) 岁。各年龄层均11例学生。纳入标准: (1) 年龄13~16岁[2], 均为发育健全、身体健康、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参与研究的学生均了解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
方法:仪器准备:身高坐高计、人体秤、皮脂厚度计, 上述器材均符合我国国家体育总局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所有器材要求。对88例研究对象均进行体质测量, 包含身高、体重、胸围、皮脂厚度。
观察指标:将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与全国同龄人群进行身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的对比。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比较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与全国同龄青少年身高体重:比较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与全国同龄青少年身高体重, 可以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在身高体重方面显著低于全国同龄青少年, 见表1。
比较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与全国同龄青少年生长发育情况: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的生长发育比全国同龄青少年要迟缓, 见表2。
讨论
有相关研究显示, 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的生长水平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这也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4]。但是在本次研究中, 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的生长发育指标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皮褶厚度可以了解到农村学生的体脂含量不高, 体重不及全国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的存在可能与膳食不均衡和缺乏体育锻炼有关, 从而导致生长发育迟滞。其中女生的身体发育会较早完成, 这与女生过早承担家务、生活劳动有关, 因过重的生活压力导致骨骼过早愈合。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留守青少年的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年龄偏大加上文化水平有限, 因缺乏科学的膳食知识从而导致其营养摄入不均衡。特别是家庭生活困难的留守青少年学生更加容易出现生长发育受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学生营养不良会导致记忆力、免疫力低下等, 更加容易生病。加上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投入不多, 能够保证正常的温饱已经十分困难, 更加不会去考虑营养全面摄入的问题。加上家庭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对于自身小孩的健康教育处于一个空白或者是初级阶段, 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能的锻炼。
注:与全国同龄青少年学生比较, ★P<0.01, ◆P<0.001。
注:与全国同龄青少年学生比较, ★P<0.01, ◆P<0.001。
本次研究发现, 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不容乐观, 不仅受到遗传的影响, 与后天的营养、体育锻炼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想要改善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就需要从家庭、教育、政府多个方面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何启安, 张敏.皖西北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现状研究—以阜阳市为例[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0, 33 (6) :89-91.
[2]张敏, 吕新颖, 何启安, 等.皖北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9 (3) :257-262.
[3]张敏, 何启安.皖北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1 (1) :97-99.
[4]张敏, 张庆珍.皖北农村中学生体质成因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9 (9) :163-166.
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 篇2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3.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关爱留守青少年。观察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4.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一个农村留守少年自杀带来的思考 篇3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或许是因为, 相对来说, 留守儿童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 个人的健康和安全更易受到伤害, 因而更易引起社会关注。
但笔者发现, 农村留守少年 (主要指初中阶段的孩子) 比留守儿童 (主要指小学阶段及以下的孩子) 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也更让人忧心, 急需相关部门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 否则农村留守少年真有蜕变成“犯罪后备军”之虞。
众所周知, 留守孩子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往往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隔代教育、隔代管理。留守孩子分为留守儿童和留守少年。
先说留守儿童, 由于年龄小、自主能力差, 他们的生活通常由隔代长辈来主导, 因此不可能出现管理失控局面, 但易出现厌学、逃学倾向和因缺少情感关怀而出现内心封闭等问题。
但初中阶段的留守少年则不是这样, 他们正处于自主欲望日增、叛逆性渐强的阶段, 隔代长辈无力管教。他们竭力塑造自己的“独立王国”, 处于管教失序状态。
首先, 留守少年的经济支配能力大大增强。多数家长外出打工, 收入较前些年有所增加, 存在“以多给些生活费来补偿情感关怀缺失”的心理。与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开销均由隔代长辈主导不一样的是, 初中阶段的少年基本上吃住在校, 家长给的生活费即使不是全部, 至少也是大部分交给孩子支配。经济支配能力的增强是这些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留守少年“脱求学之正轨”的直接诱因。
其次, 隔代长辈既无法支配留守少年的经济, 更无法引导下一代的学习和生活, 更不用说进行批评教育了。这自然是因为如今孩子少, 隔代长辈对其“宽有余, 严不足”, 孩子“不听话, 不好管教”就成为当下农村一种普遍的感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少年期, 孩子个人价值观正处于构建阶段, 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感染。在当前社会上不良诱因弥漫的环境下, 如果对留守少年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不及时地加以矫正, 就很容易出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反思 篇4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这恰好是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写照。农村初中班主任确实是“忧家长之忧, 乐学生之乐”, 我是其中的一员, 体会颇深。
我深知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 因为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 且大都是留守学生, 他们的衣食住行、安全问题、思想动向、学习倾向, 甚至吃喝拉撒, 事无巨细, 点点滴滴, 班主任都得操心。每天工作一般都在十一二个小时左右。繁重的工作虽然很累, 但是我认识到:对家长, 班主任代表着学校, 肩上扛着责任;对学生, 班主任代表着家长, 双手履行义务。我虽然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但我可以为学生付出一颗爱心, 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那么,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我近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反思, 特记录下来与老师们探讨。
一、重视留守学生的培养, 相信他们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培养, 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有的留守学生看起来很顽皮, 但却较聪明, 有威信, 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把他们选拔在班干里, 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 悉心指导,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他们发挥出来的能量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本班的班长龙倩同学, 就是一名留守学生, 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每当组织一些大型的活动, 如主题班会、运动会、墙报等, 她都要把班干部召集起来,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定方案, 周密布置, 仔细分工, 明确自己的职责, 各负其责, 带领同学们有序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后进行总结, 谈一谈得失, 为以后再搞活动积累经验。龙倩同学因为班级管理能力较高, 多次受到学校表彰。今年中考后以总分565的优异成绩和突出的管理能力被都匀二中破格录取。喜讯传到省外打工 的父母耳里, 我收到了一条致谢与赞美的短信。
二、让留守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在工作实践中, 我一直努力营造气氛, 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班主任就是他们的父母。王立是一位留守学生, 平时很少说话, 也很少和 同学们交流, 整天闷闷不乐, 她在日记中多次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她在七年级时就想辍学回家。我发现后, 觉得如果不挽救这个女孩, 将是我终生的遗憾。针对这个情况, 我有意安排了一次以“关爱”为主题的班会课, 把她的情况在班上作了说明, 还把她的日记在班会上朗读, 让更多的同学为她分担痛苦。当同学们听完我的朗读后, 许多同学都泪流满面。此后, 许多同学主动与她交流, 通过这次活动, 王立的变化很大, 成为班上的学习标兵, 今年的中考, 以总分636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都匀二中。我也通过这样的活动使班级更团结, 更有凝聚力。再有, 吴世桢同学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零花钱几乎没有, 星期一至星期三的菜是从家里带来的。当我了解情况后, 找学校领导协商, 把她列为重点贫困生给予资助, 并向班上同学发出“献爱心”的倡议, 吴世桢深受感动, 学习努力, 表现突出, 在2010年都匀市初中英语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被评为2010年黔南州优秀学生, 今年中考, 她以总分668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都匀二中的联想班。学校张榜公布的那天, 我看到这两位同学很高兴, 我也很欣慰。
三、让留守学生在和谐与鼓励中进步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初探 篇5
案例二:我校初2005年学生谭××, 父母均外出打工, 爷爷成了他们的监护人, 在校养成了大手大脚用钱的坏习惯, 父母由于自觉对孩子缺失关爱, 遂用金钱来弥补, 孩子对钱的要求, 几乎是有求必应, 该生的心思遂不放在学习上, 整天想的是如何吃好、穿好、玩好, 他的一次生日邀约了十几个同学到饭店大搓一顿, 完了还去卡拉OK, 一晚上消费近千元, 家长经过近二年的苦苦支撑后, 终于忍受不住儿子的盘剥, 只好让儿子辍学打工。
案例三:我校高2006级女学生曾××,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形成了封闭, 孤僻的性格, 自卑、胆小, 不愿接近同学、老师, 经受不住任何的刺激, 一次与同学为一句话而起争执, 遂赌气不上课, 辍学回家, 我作为她的任课教师, 了解到她的情况后, 去到她的家, 把她各业回学学校, 我主动找她谈心, 许诺可解决她生活上的所有学习, 生活上的问题, 并在三年中时时留心、注意, 从细节入手来感化她, 改变她。如:她的每个生日总是把她请到家中过, 按当地风俗, 给她煮红鸡蛋, 节假日班上的留守学生总能收到我的一些小礼物:如一只笔、一个本子、一包糖等, 经过三年的生活学习, 逐渐改变了以前哪些不好的性格, 变得开朗自信, 也不会因一点小挫折而自闭、赌气, 也喜欢接近同学、老师。
以上案例均呈现出一个共同点:“留守学生”因严重缺失父母关爱、管教, 而在性格、道德、学习等方面出现了畸形发展, 他们都是十几岁, 处在人生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 如何正确引导他们, 使他们不至迷途,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 就应在此新问题上多动脑筋, 多下功夫来研究、思考, 以下是我对“留守学生”问题的现状原因的思考, 及对农村中学校老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一些建议, 望能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应对“留守学生”问题。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
1、心理方面:多表现为自闭、孤僻、嫉妒、依赖, 应对挫折能力极差, 报复脆弱, 自卑、胆小、不愿接近同学、老师。
2、道德方面:由于不能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 加之社会上丑恶东西的熏染, 表现为传统道德缺失, 不能明辩是非, 同学间比的不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助人为乐, 比的是谁的钱多, 吃得好, 穿得好, 玩得好。
3、生活习惯差:大多生活不能自理, 虽然身上穿的是名牌, 全身都散发出难闻的臭味, 有钱时大吃大喝, 有了上餐不管下餐, 无钱时忍饥挨饿, 只能趴在食堂窗口望着别人吃饭。
二、“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管理不力:父母外出, 监护人员通常是祖辈、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 既无精力又无体力, 更无教育能力, 易受“留守学生”的哄骗, 常常拿他们没有办法。
2、父母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误区:相当部分的父母素质不高, 自感对子女欠下了亲情债务, 遂用金钱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少年又没有正确的金钱绝, 遂纵容, 滋生出享乐主义等一系列恶习, 不思进取, 自由散漫。
3、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力度不够:由于“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个新鲜事物, 大部分学校、老师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故在针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上还显力度不够, 加之现今学校着重的是少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学习, 并不注重所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 心理问题的引导。
4、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留守学生”问题还刚处在研讨阶段, 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教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近日从新闻报道上看到湖南某社区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认识到社会也能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发挥重大作用。
三、农村中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1、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应专门制定出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计划, 讲清“留守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并制订出三年或一年的阶段性计划, 制订“留守学生”挡案, 档案中应详细罗列出各项资料, 方便对他们进行管理。
2、设立“留守学生”班。我校2006年全校初中生1550人, 其中“留守学生”有698人占45%, 如此多的“留守学生”, 完全可考虑设立“留守学生”班, 选派最负责任、最具爱心的教师作班主任, 科任教师, 班内同学形成平等互助的氛围, 班间同学进行竞争, 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3、教师应更多思考调研“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教师是和“留守学生”接触生活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 也肩负着最神圣的使命, 针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责无旁贷。教师应在此问题上多下功夫, 多动脑筋, 给更多的关爱, 从细节入手, 把“留守学生”问题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 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教育活动, 最好能成为“留守学生”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 以弥补他们所缺失的父母关爱, 学校应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督促“留守学生”参与进来, 以培养他们团结互助, 自信乐观的健康心理, 教师应随时随地从细节入手, 如:节假日能给予他们一些小礼物, 生日能吃到一个约鸡蛋, 能听到学校广播上点的一首歌等, 以弥补他们严重缺乏的父母关爱关, 也应在“留守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加以重视, 认真对等, 严加管教, 以弥补父母外出所缺乏的管教。
4、学校应组织“留守学生”家长进行学习、培训、沟通、建立畅通的流通机制。学校应利用春节打工者回家探亲这一契机, 召集“留守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学习、沟通, 以纠正普通存在的“金钱弥补亲情”的做法, 引导“留守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以自身的艰苦奋斗经历来激励子女的学习热情。
另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留守学生”档案, 建立起与家长进行顺畅沟通的联系机制, 随时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双管直下, 共同完成对“留守学生”的教育。
5、学校应建立“爱心通讯”小屋。保证父母子女间能顺畅地沟通, 解决距离上的阻隔, 一定程度上缓解父母子女间亲情的传递。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教育初探 篇6
一、我校“留守”学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我校位于宾阳县一个乡镇学校, 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 我校有学生3400余人, 据调查接近70%的学生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他们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亲朋好友照看。而大多数监护人要么年迈体弱, 精力不足无法辅导, 要么文化层次偏低, 无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到位使他们容易染上陋习, 调查发现他们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学习成绩问题。留守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他们的学习缺乏动力, 由于缺少父母监督, 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又没有精力监督, 这就使得他们从小自控能力弱, 在家几乎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尤其是那些高一新生, 家庭辅导的缺乏, 使他们对学习感到非常困难, 没能很快进入状态,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第二, 亲情缺失问题。留守学生大多数都存在者严重的亲情缺失, 心理承受力较差。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 许多学生与父母感情淡漠。与父母缺乏亲情交流, 很多留守学生们普遍表现出情感冷漠, 内心封闭, 不善交际, 行为孤僻。即使与人交流也比较被动和缺乏爱心。
第三, 开支问题。由于长期在外打工,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 从而对孩子过分溺爱, 造成孩子大手大脚花钱。不少家长出于补偿心理, 经常给学生寄钱, 给孩子零钱十分慷慨, 无计划、无节制。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 又缺乏理财意识, 觉得手里有钱, 就可以过生日请客, 做作业花钱请人代劳, 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 学习上不思进取, 自由散漫, 怕吃苦头, 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阻碍。
第四, 不良风气问题。周末最易让留守学生染上不良习气。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教师周一至周五还能管理到位, 但是到了周末, 教师就鞭长莫及了。他们经常三五成群, 今天去你家玩, 明天去我家乐, 拉帮结派, 哥们义气十足。个别学生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有时为了钱就大打出手, 有时钱输光了, 就到学校里去偷盗别人的钱或物, 弄得其他学生不得安宁。
第五, 安全状况问题。大部分留守学生都被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照看, 但也有个别的学生, 家长让其独自留在家中, 这就存在着安全隐患。他们往往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 这些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甚至有时受到侵害, 没有倾诉的亲人, 往往也不易被发现。
二、怎样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要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 学校班主任要完成的摸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对学生父母的动态地址及联系电话、对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学生临时监护人的住址及联系方法都要掌握好;还要经常主动与留守学生家长电话联系, 同时建议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班主任联系, 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与孩子通电话沟通感情。
第二, 学校多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来教育学生, 从正面引导教育他们。每学期学校要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 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主要以班级为单位, 经常开展“关爱留守生”主题班会;将班级非留守生与留守生结成对子, 进行互助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为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等。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在生活上、学习上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嗜好,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消除他们孤单、悲观的心理, 让他们时刻感受着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 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愉快地生活、学习。
第三, 定期召开监护人会议。通过会议上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学校应重视并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 以便于双方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情况。如有问题便能够及时得到处理, 把并它消灭在萌芽阶段。学校还应与“留守学生”监护人协调, 明确各自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并教给监护人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指导他们对“留守学生”加强教育和管理。真正做到学校、家庭教育两不缺, 齐抓共管, 排除一切不利于“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
总之,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庞大而普遍的社会问题, 需要人人共同参与和关注。作为人民教师, 任重道远, 比其他的人更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全社会也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配合学校, 用教师的关爱, 用师生的真情, 给“留守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让“留守学生”和他们的同龄人一样身心健康地成长。
摘要:笔者所在的高中是一所乡镇高中,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家长进城务工的很多, 家庭教育不到位将引起学习成绩问题、亲情缺失问题、开支问题、不良风气问题。“留守学生”身上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 亟待解决, 本文就此探讨解决的办法。
农村留守学生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7
一、留守学生的生存环境
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 留守学生和祖父母或者亲戚一起生活, 在经济上是没有困难的, 有时比其他学生经济条件更优越。学习环境特别是家庭学习环境和其他学生相比略差, 主要是缺少有效的家庭监督, 在作业辅导上也不如父母在家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甚理想, 隔代监护人或者亲戚监护人由于缺少教育方法和知识或者责任心, 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不力, 造成监管的真空半真空地带。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更是不利, 很少有人或组织关注留守学生, 甚至一些不法青年也专门欺负或诱骗留守学生。
二、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明显差于其他学生, 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一) 心理健康堪忧。
由于经济原因, 民工回家次数很少, 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 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 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亲子关系缺失给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浓厚的阴影。“留守子女”宣泄烦恼的途径比较极端, 有的心理抑郁, 回避正常交流途径, 性格内向孤僻, 必然产生自卑心理;有的转向类似同龄人寻找安慰, 交友不当容易受不良行为影响。总之, 留守子女的性格易走极端, 要么孤僻内向、胆小怕事, 要么缺少约束, 自觉性很差, 管教困难, 有些喜欢打架、抽烟喝酒, 甚至出现偷盗, 道德滑坡现象。这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认同适应能力会产生极大影响,
(二)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 无论是留守子女还是他们的监护人, 对教育都持有正确态度。这主要是外出民工将城市教育观念带回来的结果。然而, 留守子女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家长长期外出, 孩子的学习无人督促, 造成心理问题干扰和学习自控能力差, 把电脑, 手机这些现代化工具当玩具, 整天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因此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 甚至少数孩子有厌学、迟到、逃学行为。有关数字表明, 自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推广, 我国农村学生的入学率得到了保障, 但是辍学率却居高不下。以前是无钱读书, 现在是给钱也不读书, 留守学生现象的出现, 让我国的基层教育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三) 道德行为出现偏差。
留守学生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 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 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 忽视了对孩子内在成长的关注。隔代监护不交心, 监护职责浅层化, 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不少监护人出于情面接受“留守子女”家长的委托, 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 有的十分冷淡, 因此, 留守学生的成长过程纯粹是一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道德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与社会的背离。于是,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在孩子脑里滋生, 逃课弃学, 打架斗殴现象开始泛滥, 发展到严重程度将会在5~10年直接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
(四) 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近几年来, 各种媒体中报道的留守学生意外伤亡事故的事件层出不穷。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多为农村老人, 年老体弱, 精力本已不足, 监护孩子的能力很有限。加上孩子还是未成年人, 对突发事故的判断能力, 应变能力都很弱, 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个弱势群体本应受到社会的保护,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 却利用留守学生的监护弱势, 进行犯罪行为。
三留守学生的解决对策
(一) 加强政府力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留守学生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 是城乡经济差别过大的必然产物。解决留守学生问题, 首先政府应实行政策倾斜, 大力发展乡镇经济, 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留在本土搞建设, 既繁荣了家乡, 又照顾了家人。其次, 政府应改革当前的户籍制度, 转移劳动力户籍,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同城待遇政策, 使他们能够与城市少年儿童一样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 既传播了知识, 又关注了成长。
(二) 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 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 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 性格存在很强的可塑性, 所以正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家庭教育由于独到的时间, 空间优势, 比其他任何教育载体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因此,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 父母是关键, 这就要求父母要提高认识, 注意沟通, 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体系, 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应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另一方面, 也应该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两手并抓, 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 注重良好心理及健全人格的导向。
留守学生是最孤独的人群。亲情的缺失导致幼小心灵情感饥渴。如何弥补其情感的缺位, 教育工作者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因此,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我, 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 学会与学生交朋友, 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 对留守孩子给予特殊的关爱, 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 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 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 加大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投入。
留守学生就学于农村中小学, 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教学资源也极度有限。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 教育环境不容忽视。首先, 应引进优秀师资力量, 尤其是心理学专业老师, 对部分留守学生的道德偏差进行心理干预, 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次, 学校应多提供各种运动场所, 丰富课余生活, 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再次, 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 使得留守学生都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 还应该减免寄宿费用。最后, 应整顿校园周边秩序及文化, 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给留守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 篇8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现存的若干问题
(一)生活水平较低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留守学生都在较为贫困的农村,这些地区因为环境、气候等原因,经济较为落后,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状况,会选择去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打工,而他们往往会因为金钱或是路程的问题而很少回家看望孩子,所以孩子一般都和家中长辈或亲戚生活在一起。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独自留在家中的孩子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家中的长辈或亲戚一般只会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如吃、穿等,并不具备提高孩子生活质量的意识或是能力。与此同时,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往往因为他们的生活质量较低,他们所能获取的营养不能满足他们生长的需要。
此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因为代理监护人等问题,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主要表现在代理监护人偏爱自家孩子,或对留守孩子刻意忽视等,这些问题都会使留守孩子原有的生活水平更加低下。在调查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发现,一些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日常的学习之后,特别是在农忙时期,他们需要尽快赶回家中,帮助家里长辈或是亲戚劳动,而这些初中留守学生过早承担了大量的劳动,这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缺乏必要的情感关怀
在我国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必要情感关怀的问题。首先,对于这些留守学生而言,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本就使得他们缺少本应该拥有的父母关爱,而地区、环境等的限制使得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极大的问题。对于父母而言,能为他们做的就是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然而父母却忽视了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来自于他们的关心与陪伴。在调查的过程中,一些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非常不愿意提及自己的父母,在他们眼里,他们的生活始终都是一个人,甚至一些学生在父母回家的那段时间内会对父母产生排斥反应。
此外,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还缺少来自于学校与老师的关心与帮助。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性格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是极为内向,一是极不服从管教。这两种极端的性格都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关怀与帮助造成的。因此,学校和家长是导致留守学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不尽人意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都存在初中留守学生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欠佳的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学习的关键之一就是较好的学习环境,但由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部分寄宿在亲戚家中,故缺少对他们的必要管教,所以他们往往处于一个较差的学习环境中,故一些学生因为抗拒学习,喜欢混迹于网吧等公共场所,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二、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现存问题的若干对策
(一)政府发挥作用,帮助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改善生活质量
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问题,首先应该做出改变或是努力的就是政府,其应该设立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帮扶资金,或是建立“城市—农村学生帮扶计划”,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
(二)学校和家庭互帮互助,共同给初中留守学生给予关怀
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是留守学生生活、教育的重要依靠,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赋有法定义务和责任,他们的监护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而言,学校也是需要担起一定责任的。为了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为了不让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误入歧途,学校可以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如可以建立心理引导教室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给家长提供必要培训来帮助家长理解关怀的重要性,或鼓励学生和家长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或建立相关制度,让教师帮助初中留守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等。
(三)学校建立“一帮一”互助对象,转化特殊留守学生
个别留守学生在双亲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学习成绩非常差,加上爷爷奶奶放纵他们,故其养成了许多恶习。这样的学生就需要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学校开展“一帮一”活动,就是每个教师确立一位帮助对象。由帮助者每天监督被帮扶者的一言一行,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提倡班主任教师把留守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并细心照料。留守学生居多的班级,学生逃学、打架斗殴行为时有发生。为此,教师更应该去了解该班学生的情况,协同班主任与其建立互助关系。通过“一帮一”的活动,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其次,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问题,最应该做出努力的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对于初中留守学生而言,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替代来自父母的关爱与关心的。因此,家长应该意识到留守学生的问题,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和孩子相互理解,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满足孩子来自精神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