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

2024-10-29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共10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 篇1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每天一个人玩,一个人闹。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跟本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现在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我不想每天这个样子,我想开开心心的读书„„” 看完孩子这段真实的文字,不免让人有些酸楚。其实这正是一名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声音!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身处在城市里,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身边。所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儿童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更加深刻的关注关爱他们的生活、学习、身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师大汇华学院数学系2010暑期实践团在河北省魏县多个乡镇展开了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来唤起大家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与关心。

魏县是河北省的一个农业人口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魏县总人口约为84万人,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农业人口就占91.7%,富余劳动力约26万余人。作为全省劳务输出的大县,全县在外务工的人口非常之多,所以留守儿童的数量相对较大。我们暑期实践团重点围绕着北皋镇的陈村、院堡乡的况庄、大磨乡的前大磨、棘针寨乡的小皇儿庄和魏城镇的河里村展开为期五天的走访调查。在当地县团委,各个乡镇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状况有了清楚的了解。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习成绩不突出。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引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性格发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年在外务工,便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照顾,而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也存在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不合群,言语少,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记得我们当时走访魏县棘针寨乡的留守儿童王如意时,孩子一见我们这么多人的到来眼神里顿时充满了恐慌与不安,当她的外婆一提起她的父母时,孩子的眼泪也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看着孩子柔弱自卑的情绪我们也感到无比的沉重。走之前我们交待她的外婆,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经常让她和别的小朋友沟通交流,渐渐的让孩子形成积极开朗的心态。

3、生活状况不乐观。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否则,他们也会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甚至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及时去医院救治。此外,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留守孩子不仅生活上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小小年纪还要帮助年迈的老人承担许多家务。所以他们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通过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我们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1、家庭方面。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更重要。如果家庭的状况的确困难,必须在外打工挣钱,父母在外时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与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使孩子能够稳定健康的成长。

2、学校方面。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给留守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政府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领导,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多方筹集资金,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并且鼓励退休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和其他热心人士定期与学生沟通,做好留守儿童品行方面的引导。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要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要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通过这次意义重大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也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最真切的同情与关心。总之,留守儿童是现代社会的新问题,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我呼吁全社会都要关爱他们,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使他们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怀。

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向那些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们送去我们的爱心和亲情吧!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 篇2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 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 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3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 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 个教学班, 学生总人数为1678 人, 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 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 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 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 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 有60% 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 经常逃学、厌学, 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 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不良, 顶撞老人, 不服管理, 说谎骗人, 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心理失衡。据调查, 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 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 有的几年回来一次, 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 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 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 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 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 甚至增加,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结对子, 一帮一,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 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 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 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 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 建立帮扶机制,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 (3) 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 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 定期进行家访, 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 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 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 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 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 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共同关心,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摘要:对广西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存在的基本问题, 提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97

调查对象、内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兒童有203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为 1678人,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有6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经常逃学、厌学,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顶撞老人,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失衡。据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有的几年回来一次,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甚至增加,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结对子,一帮一,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1)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2)建立帮扶机制,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3)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全社会共同关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4

时间:2009-07-10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带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也只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孩子受家里人的溺爱,往往就被宠坏了。被宠坏了的孩子往往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家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6年未曾回过一次家。有一个身高1.72m的初三男孩还哭诉着对调查人员说:“我是2岁多一点的时候就被父母寄居在别人家里,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和父母一起过上一天的„团圆‟日子!”他还告诉调查人员,他们的家庭现在虽然经济上很富裕了,但却是一个精神上的“特困户”。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他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

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5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打工的农民中,大部分人的子女正处于学生阶段。这些身为学生家长背井离乡的农民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的很少。因为撇开在外地上学的高费用和种种关卡问题不说,农民工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的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好几个工种,有的由于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当地经济环境等问题,每年中途要返乡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四处“流浪”。于是,为了方便打工,他们一般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

刀坝乡是印江的贫困乡,也是鄂南打工大乡,据乡政府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10000人。我对刀坝乡兰克学点外出打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养育孩子的占42%,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2.2%,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5%,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0.8%。这样,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现象。有的家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4岁至70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多半不能读书识字,文盲半文盲的超过40%,往往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同时在外的家庭,还有一部分将孩子托寄在亲戚或邻居家,每年支付一定

数额的“抚养费”。这些接受寄养的家庭只以确保孩子安全为目标,对孩子的学习一般不闻不问。

在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上,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一是严厉型。有的家庭父母一方在家,由于忙于事务,没有过多的时间关照孩子,当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时,就大声喝斥,动辄打骂;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书是南山竹,不打书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条,往往手段粗暴。二是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在家的父母一方不怎么从事农业劳动,有较多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大都溺爱孩子的较多;有的家长认为,家中只有一个大人,应该给孩子更多关爱,以弥补一方不在家的缺憾,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一般言听计从;有的祖父母将孩子们视为掌上明珠,过分疼爱,不讲原则。三是放任型。有的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由于精力有限,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大多数接受寄养的家庭,由于不是自家的孩子,一般不敢大胆管理,怕因此引起误解,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也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少数祖父母,由于是“被迫”看管孩子,也无意对孩子进行约束,任凭孩子自由散漫。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中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孩子,会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因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也会因日常生活中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而感到无奈和自卑。长此下去,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问题。

在抽样调查的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中,有46%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留守孩子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实际上,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监护人的过分溺爱、娇惯和放任,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有的经常逃学,有的喜欢打架、有的甚至小偷小摸。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 篇7

为了了解除了教育和心理因素之外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防的原因, 尤其是经济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特设计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两套问卷。为了尽量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根据调查人的人际关系资源, 在山东枣庄滕州薛城区和山东菏泽成武两个地方进行这两套问卷的调查。

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 成武问卷的的儿童部分的分别由成武县AA乡CC小学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成武HH中学和成武KK中心的农村留守学生完成的, 三个地方做问卷的留守儿童数分别为40、50、50。家长部分分别由成武第HH学和成武KK中心两个学校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家长来做的, 数量均为40份。枣庄问卷的儿童部分主要是由滕州市MM学校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和农村留守初中生来完成的, 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做的问卷数均为50份。家长部分主要是由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完成的, 共计20份。此外, 还有一部分问卷是由笔者春节前后走访本村 (即成武县RR镇SS村庄) 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来做的。

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 问卷调查研究主要以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家长为分析单位。

1. 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样本:

以这些儿童所在的学校和班级为为抽样单位, 在各班班长、主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和相应的主要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的共同帮助下, 通过日常的了解和判断来选取, 注重样本性别的比例均衡分布。对于非独生子女的留守儿童家庭, 原则上, 每户只调查一个留守儿童。

2. 留守儿童家长问卷调查样本:

与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样本的选择一样, 同样是在各班班长、主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和相应的主要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的共同帮助下, 通过日常的了解和判断来选取, 注重家长性别和务工地方的均衡分布。对于双方同时外出的家长, 每户只调查一位家长。并且为了避免问卷调查质量受先前问卷的影响, 原则上要求没有接受儿童部分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做调查问卷。

二、主体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两套问卷的频率分布表的描述统计和归纳整理, 调查结果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 外出打工,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面对土地这一“命根子”的无奈选择

虽然土地是财富之母, 是农民数千年来的命根子, 而且平均每人的土地数量也不少, 37.8%的被调查农户人均一到二亩地, 33.3%的被调查农户人均半亩到一亩地, 还有10.0的被调查农户人均拥有两亩以上的土地。但是由于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种地成本太高 (60%) , 农民种地的收益很小。加上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渐成风俗习惯 (20%) , 66.7%的农村家庭由男主人外出务工, 21.1%的家庭是女主人外出, 还有11.1%男女均外出。

虽然在部分地区开始有了土地流转, 即把自家土地承包给别人租种 (25.5%) 或者因修路或者开发建筑等等占地和买卖地 (44.4%) 现象, 但却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收入。就种地来说, 租地的家庭只占外出务工家庭的三分之一左右, 租种时间不确定, 且相当一部分租地者基本上没有什么收益, 仅仅供出租者家庭吃粮或者帮忙干活而已, 即便有收益, 也不超过500元。至于占卖地, 收入更低, 专门的土地流转机构很少介入, 大部分由农民和占用方讨价还价, 而农民由于信息闭塞、法律知识极度匮乏等原因, 往往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 由于外出这种务工甚至谋生方式的不稳定, 充满了无尽的变数, 外出务工农民虽然无暇顾及自家耕地, 但很少抛弃耕地, 他们大多把地让老年人或者亲戚种, 有的是自己收种季节回家干活, 其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把土地作为最终的退路, 为了以后不外出打工时能有份地, 他们不敢不要土地, 这也使得他们在出租土地时收益不高。

2. 在外打工, 同样艰难

据调查, 由于本县市务工工资太低, 外出务工者中78.9%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东部沿海各省市, 18.9%在内地城市, 仅有2.2%的村民选择在本市或者本县打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91.1%在中学或者以下, 他们只能选择脏、累、差的行业, 如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 加上与相当一部分当地打工者同工不同酬且所打工的企业大都没有给这些农民工买保险, 这样便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偏低, 月工资1000元以下的打工总人数的41.1%, 月工资1000~2000元的占打工总人数的48.9%。除掉大城市高消费带来的必须的基本的吃住花费, 这些打工者每月净收入很少。

除了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资的低下之外, 这些外出务工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负担:即他们留在老家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状况。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 他们不得不把老年人和孩子留在家里, 不仅不能尽义务照顾他们, 甚至还不得不依赖他们承担大量农活。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大部分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60%) , 还有相当一部分跟亲戚朋友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甚至独自一人。

3. 接孩子去打工地, 其路漫漫且修远兮

虽然大多数家长知道教育孩子首先是自己的责任,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外打工无法回家照顾孩子, 把孩子接到身边貌似一个理想的选择。可是现实中却非然。虽然51.1%的家长和78.5%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迫切期望在寒暑假期间到打工地与父母短期相聚, 但由于打工收入不高以及当地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孩子寒暑假过去的路费以及吃住费用就要花去打工者相当一大部分的收入, 再加上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 照看孩子的时间很少, 以及当地人排外, 孩子去了也不适应, 虽然家长和孩子都想要孩子到城里增长见识, 都想让孩子了解城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但是将孩子留在老家还是大多数打工者无奈的最终选择。

虽然相互都很想念, 但让孩子在寒暑假过去短期团聚的美好愿望就这样摇曳着坠落了。至于接孩子过去上学, 则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奢想。虽然孩子非常希望待在父母身边, 虽然父母也很想念孩子, 也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上学, 但是由于公办学校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过高、农村各地学校课程体系的不一致以及民办学校的地位、稳定性和教学质量等问题, 大部分家长还是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即便是部分接孩子过去的家庭, 大部分也是对设备、师资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城市公办学校望洋兴叹, 只能把孩子送进打工地的私立民办学校。

4. 现实的困境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变, 最苦的是孩子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农村留守儿童, 正是在父母怀里撒娇和尽情享受童年的年龄, 但是他们却过早地承担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痛苦。他们日常生活的节奏被打破, 生活上仅仅维持在基本的温饱状态, 学习上几乎无人辅导, 情感上更是处于严重的饥渴状态。

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 49.7%的孩子希望父母都在家, 37.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有一人在家;56.9%的孩子非常想念父母, 对父母外出务工很不适应;22.6%的孩子时常想念父母, 12.8%的孩子对父母外出表示理解和无奈, 他们知道“爸妈外出打工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另外还有7.7%的孩子在不高兴时非常想念父母。

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交通费用以及农民工的工作性质等原因的影响, 电话成了孩子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 孩子与父母通电话的频率太低, 大多数都是在一周左右。三五天打一次电话和一两周一次电话的家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通话内容上, 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是主要的内容, 以及孩子与同学的相处和家长的工作情况。至于孩子遇到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时的倾诉对象, 更是让人吃惊。本来, 在正常情况下, 对于一般家庭, 作为孩子的应然监护人和主要情感纽带源, 父母应该承担起孩子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职责, 应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不快并给其以亲情呵护。但是, 这样低频率的通话次数和偏离孩子需求的通话内容, 使得孩子本来向父母倾诉内心情感的通道无形中受到严重堵塞, 这就反逼孩子求助于同伴或者干脆憋在心里无处无人诉说。其实,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有着及其严重的潜在危害性:求助于同学, 尤其是无人管教且有行为偏向的农村留守儿童, 容易使是非分辨能力差的孩子受到同伴的不良影响, 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大多数“出轨”孩子在一起, 又可以增加其犯罪的能力和胆量, 而这又会加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难度。憋在心里, 则会使得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困苦无法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疏导和缓解, 久而久之, 会使孩子形成冷漠、自闭, 甚至会违法犯罪。这就无形中忽视孩子情感状况的亲子交流, 忽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尤其是容易对孩子造成人身安全威胁或者误导孩子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周边环境的影响。

5. 想改变现状, 前途渺茫

从孩子的成长来看,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以上4个方面的结论来看, 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家庭的作用是无法正常发挥了。他们小小年龄, 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却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关注, 在父母生存现状的影响下, 他们虽然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即长大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是由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有效的照顾, 且大多无法到父母身边上学, 加上农村学校大都条件落后, 77.8%的农村地区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或者社会福利制度, 74.4%的打工地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 80%的打工地没有设立寒暑假外来儿童活动中心, 62.2%的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的打工地的学习没有开设生存教育、安全与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这些学校教育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的薄弱加上大多数家长的无力及时照应, 使得学校和社会这两个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失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应有作用。这样就容易使得孩子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而迷失方向。

想改变这种无奈, 必须改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当中的作用。其实, 就目前而言, 大多数是由于文化程度低, 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在本县市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才外出的。他们虽然在外打工多年, 但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高, 大都对长期在外工作持观望态度, 并希望寻求机会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然后回到家乡附近找份工作。。但这些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同时, 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教育观念的落后, 尚有48.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社会甚至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同时也是由于这些观念, 使得打工者与孩子通话频率不高, 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也仅仅局限于身体状况和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情感状态的重要性。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 篇8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凸现

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目前全校学生数有498人,留守学生就有230人。其中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0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8%;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2%。由此可见,农村小学中留守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近半数,而双亲外出务工的学生又占留守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孩不是个别的家庭现象,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劳务输出比仍在逐年增加,这就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在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应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令人担忧

1. 性情孤僻。在对各班进行调查的这230名留守学生中,性格健康开朗的167名,占72%,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63名,占28%。一位二年级的男孩,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虽常有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但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造成该男孩性格特别孤僻,沉默寡言,平时不爱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当中有了困难或出了问题,无论老师如何询问,他都三缄其口。前段时间,该生从家中私自拿了200元钱,因怕同学告发自己,所以到校后用当问起他有关父母的问题,整整半小时,常年沉默寡言的她痛哭不已,只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2. 学习滞后。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55名,占24%,较好的65名,占28%,中等偏下的65名,占28%,较差的45名,占20%。一位双亲外出的13岁的留守学生,一人独自生活,按照父母的要求,还养了一头猪,每天回家后,要割草喂猪,洗衣做饭,天天上学迟到,无心听课,家庭作业也草率了事,学习成绩与父母外出前比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3. 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孩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还有的长期不吃早饭。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一个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脚,一年难洗一次澡”。还有,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的外出,家庭青春期几乎成了空白,使青春期的留守学生盲然不知所措。

4. 安全无保障。留守学生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小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二是双亲外出,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也十分危险。一位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一人守着三间屋子,因为害怕,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入睡。三是由于双亲外出,又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学生病了,除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回到家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5. 违法违纪增多。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57人,占25%,一般的123人,占53%,较差的50人,占22%。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

2. 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临时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辅导。作为祖辈,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对近70岁的老人,照顾三个儿子留下的4个孩子,除了家禽喂养,就孩子的一日三餐和洗衣洗头就够他们忙的了,他们根本管不了其他的。其他亲朋好友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后,在确保留守孩子吃饱、穿暖后也无暇顾及其他了。

3. 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多是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留守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 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外出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调查中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教育仍然不容忽视。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有的人每天将父母的照片放在书包里或衣袋里,有的人流着泪在自己日记中千万次地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其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离婚率逐步增高,而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提出不要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6.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教育不科学。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或半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得不到正常的抚爱,他们感到孤独,有的甚至自我封闭。有些在外务工父母因愧疚心理,往往以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误导了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养成。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1. 社会必须热心关注。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乡、村、社等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二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第一种是以学校为单位实行寄宿制,这种模式的管理办法已经有成熟的经验。第二种是以村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第三种是以有能力管理辅导的家庭式的寄宿制,如“代理妈妈”。福建省将乐县从2007年6月起已开始发起“代理妈妈”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 学校必须特别关爱。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施。二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教育新路。应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面对留守学生,学校应承诺:永不放弃!

3. 家庭必须强化责任。一是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二是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应加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特别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4. 建立专门档案。这些孩子除了极少数经济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都应当把他们作为教育的重点,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调查来看,有少数学校对其关注不够,极个别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对他们生活求助及时帮助,心理困惑及时疏导。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9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谋求发展,留守儿童也就成为了时代的`产物。许多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穷的后患。对于学校的影响也令人堪忧,特别是学生自制力差、父母辅导不够、缺乏关心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等,导致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严重缺失、不足。孩子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

基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习惯养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刚上学时,就被父母留在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身边,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亲友身边。这就使得孩子从入学开始就缺乏行为习惯的有效指导,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应该先完成作业,不知道来学校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不知道上课该干什么,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他们上课就一塌糊涂,更不要说感受课堂幸福了。对于他们来说,上课就是一种任务,一种折磨,怎么谈得上幸福,更别说享受了。

2.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在很多临时监护人潜意识里,他们的责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学习就是随意发展,想学就靠自己,不想学也没人管。正是这种思想,导致孩子渐渐发现学习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缺乏对上学的正确认识,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来到学校只是为了玩耍、混日子,课堂上也是不动脑筋思考问题,说话,做小动作,得过且过,这种思想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学习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课堂上专注学习,感受课堂的幸福。

3.学生的思想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不积极发言,不能大胆参与课堂活动。由于电脑、手机等现代设备的影响,孩子回家以后,更多的是沉迷于网络,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在一起,监护人对于学习的不重视,对于学生辅导不够,对于孩子的溺爱等等。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他们无法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对于课堂教学的幸福感体会的自然不够深刻,甚至无法明白课堂学习其实是一种进步、一种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监护人思想影响

在我接触的很多留守儿童家长里面,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学有什么,孩子天天来上学就行,至于学到了什么,表现怎么样,根本不关心。孩子表现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现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想买本书了,得到的是乱花钱的决断,孩子成绩不好了,告诉家长可能是一顿揍。久而久之,对于学习,孩子变得无所谓,好坏又如何,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只能徒增烦恼。课堂对于他们也就无所谓,熬过一日是一日,得过且过吧。长此以往,课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时沟通指导

懂得倾听,善于沟通,正确引导,是培养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遇见问题,跟父母说不着,跟临时监护人又不知道怎么说。加之父母没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临时监护人关心的更多的是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不善交谈,而临时监护人的溺爱,这这种种因素让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积极表现自己,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幸福无从谈起。

3.课后辅导能力有限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都是初中,小学文化,对于辅导孩子他们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法,只是顺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业字体潦草,不会的还是不会,不动脑筋思考,不主动问老师……一系列问题证明他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辅导对于孩子寻求课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师方面

1.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是否关注留守儿童的参与情况,学习状况也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上课多提问,对其做出适当评价,多多肯定、鼓励,有助于提升孩子课堂幸福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时引导和适当支持,慢慢不喜欢课堂,不爱学习。教师跟留守儿童的课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多与其进行深入交流,谈谈心、关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也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温暖,拉进师生距离,让留守儿童喜欢上自己的老师,爱屋及乌,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体会到课堂幸福。但调查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是不够,有的教师一学期才跟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简单交流,这样不利于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

2.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优秀的教学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性的及时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多元化评价的合理运用……这种种原因无不影响着孩子课堂幸福感的提升。当前教师队伍里,新教师有待提高,老教师部分存在职业倦怠,对于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氛围引导不够及时,学生评价缺乏说服力等等,进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暑期调查 篇10

思想政治理论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农 村 留 守 儿 童 情 况 调 查 报 告

班级:电气09-2班 学号:310908010203

姓名:马丽川

河南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目录

目录...................................................................................................................2

引言.................................................................................................................................3

一:相关资料...................................................................................................................3

1.1 调查目的............................................................................................................3

1.2 调查范围............................................................................................................3

1.3 调查方式............................................................................................................3

二:调查过程...................................................................................................................4

2.1 调查问卷............................................................................................................4

2.2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6

2.3 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6

三 结论...........................................................................................................................7

河南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次调查就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做一番探讨,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相关资料

文留镇位于濮阳市区东南30公里处,地处中原油田开发腹地,镇域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文留镇辖文留村、盛庄村、安庄村、赵庄村、田庄村、前冯楼村等62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7.08万人,皆为汉族,城镇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6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6万人,镇政府驻地文留集。文留镇现有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濮阳县剩余劳动力达30余万人。全县未成年人15.7万人,有各级各类学校454所,在校学生11.6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1.1 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农村即使在发达的21世纪,依旧是一块落后、无知的地区。他们主要依赖家中的几亩土地生活,但随着目前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仅仅靠种地已不能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故在农村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极为普遍。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由其祖辈抚养照顾,而祖辈们在抚养的过程中大多溺爱孩子,他们通常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吃好穿暖就好。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教育问题。而这方面的忽视,极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这些孩子长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难以得到满足,可能导致在心理上、行为上发生很大偏差。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状况。

1.2 调查范围:前草场村,盛庄村,后草场村,田庄村,文留村的小学 1.3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访问

河南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二:调查过程

2.1 调查问卷(以前草场村为例)

七月十三日早晨,我来到了前草场村小学,在校长及相关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一部分留守儿童,当他们知道我来看望他们的目的时,很积极地配合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里面最小的不到三岁,有好多还不认识字,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填完了问卷调查。

接下来,我在院子里和他们进行了交流,得知这个拥有四百多户人口的村子,每年出去打工的农民工有一百多人,而且大多数家庭都有两到三个孩子,很多家庭都是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干农活,有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小孩和爷爷奶奶住一起。

这些小朋友天生活泼可爱,他们也喜欢活动,喜欢有很多朋友,但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明显感到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这些小孩在家里要比正常的小孩做更多的家务,他们没有足够玩耍的时间,很多对小孩很平凡不过的游戏,他们不会玩。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 亲爱的小朋友/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你的个人情况相当宝贵,请就你的感受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年龄 □10岁以下 □ 10岁以上 性别 □男 □女

2、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外)祖父母 □亲戚朋友 □爸爸/妈妈 □自己住

3、明白父母外出的原因吗?想不想和他们住一起?

□明白,想 □明白,不想 □不明白,想 □不明白,不想

4、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求助老师 □求助同学 □求助监护人□自己解决

河南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5、节假日一般会干什么?

□学习、看书 □运动 □上网、玩游戏 □看电视,闲着无聊

6、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吗?朋友多不多?

□喜欢,朋友多□一般,朋友多 □一般,朋友不多□不喜欢,朋友不多

7、你有心事会如何解决?

□找人倾诉 □写日记 □埋在心里

8、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客观原因 □自己本来就不行

9、你认为爸妈外出会影响你学习吗?

□会 □不会 □不确定

10、老师经常家访吗?跟你们私下谈心吗?

□经常,常谈心 □不经常,常谈心 □经常,偶尔谈心□不经常,偶尔谈

11、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很关心 □很少关心 □不关心

12、你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庭是怎样的?

□父母都在家 □单亲在家 □住亲戚家 □和长辈住 得到主要数据的柱状图

10岁以下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心中理想的家庭是父母都在家 朋友多? 前草场村盛庄村后草场村田庄村文留村喜欢参加集体活动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河南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2.2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

1: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堪忧。调查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未成年人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在小学期间,由于本身自制力较差,又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使学习呈曲线状态,很不稳定。父母在家的时候,学习劲头十足,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学习有下滑趋势,学习热情普遍下降。在总体留守儿童中,成绩下降的占到了36.4%。留守学龄前儿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数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换句话说他们受到的只有溺爱而缺乏关爱。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留守儿童对亲情需求较强

据我们对五个村的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74.1%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

3:监护状况堪忧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而54.6%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2.3 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1:监护人自身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里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

2)家庭自身因素。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河南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3):家长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结论

通过这次为期半个月的的社会调查实践,我从中得知,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苦的不是生活,是心。他们在想些什么,在渴望些什么,这些都有需要父母去聆听,可是他们的父母却常年在外奔波。他们只好将这些放在心里,默默地都自己承受,时间久了,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许多孩子还产生了孤僻任性,自私冷漠。叛逆厌世等消极情绪,甚至养成说谎、小偷小摸、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当我们面对这些孩子只是一味的轻视、责怪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对于他们,我们也有责任。众所周知,留守儿童问题在社会上已经慢慢凸显,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但当我们还不能立刻提出解决方法时,请我们大家能够多花时间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他们缺乏的不是漂亮的衣服,高级的玩具,可口的饭菜,是真正的用心去交谈。

上一篇:为班级争光国旗下发言稿下一篇:山东高考作文题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