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环保设计(精选8篇)
景观环保设计 篇1
随着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履行能源节约、大力加强“节能型”校园建设,必将也必须成为今后高校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1 节能环保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还较为严重。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参考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当前的资源环境结构和技术条件下,我们不能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
2 我国近年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新建校区和改建老校区重视的主要原则是独特的建筑外观、现代化的教学系统和优美的环境景观。然而,很少有学校建设把节能环保设计提升为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校园建设只注重学校环境的教学功能齐备和视觉美观性,往往忽视了学校的节能环保建设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3 科学建设节能环保型校园环境措施的探索
3.1 利用校园可利用空间,科学建设大面积绿色环境
1)利用有限的地面空间,将植物向竖向空间拓展,从而达到增加绿化面积的效果。位于城市市区的学校,很多都受到用地面积的限制,在建筑和运动场地外,所剩的种植地面面积很少,这也是近年来很多学校新校区选址在城市郊区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有限的种植区域内,运用绿篱和具有美观造型的花模作为景观元素点缀空间,不仅能塑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还能增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作业面积。学校的外围围墙可用桧柏等高杆常绿的灌木结合实体围栏或砖墙组合成绿色围墙。
2)部分硬质铺地可采用拥有同一功能性的半绿化或全绿化地面替代。在室外停车场和消防通道的设计中,很多工程都采用预制植草砖来减少硬地面积从而增加绿化,但预制植草砖的绿化率只有50%左右,而且易出现破碎和局部沉降等现象。近年来,一些新型材料基本可解决预制植草砖的这两大缺陷。下面介绍两种市场上常用的产品:a.HD.PE承重草坪。其承受强度是200 t/m2且受力均匀,能承受人、车的重压。绿化率达到90%~100%,与真实草坪几乎无异。适用于停车场、人行道、出入通道、消防通道、 高尔夫球道、屋顶花园和斜坡,固坡护堤。尤其适合于设在各类居住小区、办公楼、开发区的停车场和车辆出入通道,也可在运动场周围、露营场所和草坪上建造临时停车场。b.现浇混凝土植草地坪系统。其是一种现场制作并经连续多孔质的草皮/混凝土铺地系统,并可根据承重要求加以钢筋强化,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透水性,可以在实现高绿化率的同时满足各种交通承载的要求,形成真正的绿色通道。除了停车场和消防车道的处理外,人流量少的人行通道,可采取汀步的处理方式,不仅减少硬质铺地面积,降低建设成本,亦可增加行走在通道上的趣味性。
3)结合建筑的外观设计,利用建筑立面、屋顶和室内空间栽植植物。在建筑的外立面和屋顶栽植植物,既可增加建筑外墙的保温性,又可让建筑外观具有独特的美观性。以往很多建筑为了实现外墙绿化多采用在建筑散水外种植爬山虎,让爬山虎攀爬建筑外墙自然生长。但这种处理方式有一定缺陷,爬山虎爬根对建筑外墙装饰材料有一定破坏性,而且爬山虎为落叶植物,到了冬季叶子会全掉光,露出凌乱的藤茎,反而影响建筑外观效果。建筑立面绿化设计可和建筑外墙结构结合设计,实现常绿效果。如ACROS福冈台阶状屋顶花园——福冈国际大厦是一栋建筑屋顶花园和建筑立面绿化巧妙结合的退台式建筑(见图1)。大厦设计者为了使台阶状屋顶花园与建筑南侧的公园连为一体,有意把整个建筑的1/4处理为地下空间,把地上1层~13层(60 m)的台阶状屋顶设计为屋顶花园。竣工数年后郁郁葱葱的植被在城市中央形成了一座绿色的“人工山林”,夏季水泥屋顶的温度比有绿化的部分高出20余摄氏度,栽植土壤的地温也比气温低近10 ℃。台阶状屋顶花园不仅创造了城市中优美的景观,还降低了环境负荷,同时抑制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
4)尽量保存现有植被,多采用适应本地环境生长的乡土植物,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维护和管理费用都较大,应选择耐寒植物种类,以适合当地水资源的供应量并将病虫害干扰降到最低。种植时要将审美和功能目标与生态兼容性及长期维护相平衡。植物选择的范围从中乔木到小乔木、灌木、草、地被植物、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尽可能采用适应当地土壤和降雨情况的乡土植物,通过减少浇灌达到节能的目的。
3.2 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节水目的
将回收的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经处理后作为中水系统用于植物灌溉和生活用水。雨水收集系统通常使用储水池(罐)或者用封闭的储水箱来蓄积从屋顶或其他相对清洁的不渗水表面收集来的雨水。生活污水可分类进行处理,污染较重的污水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而污染较轻的污水(如来自洗浴、面盆的污水)可在校园内进行集中处理,再经中水系统用于灌溉和冲洗马桶之类的生活用水。
3.3 采用节能环保电器设备,科学建设新能源采集装置,实现节能目的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建筑屋顶、墙面和阳台等空间安装太阳能采集装置,并利用适当的场地安装风能采集装置,解决校园内部分能源需求。校园内的室外照明也应采用太阳能转换实现自供电能照明,还可实现风能和太阳能综合采集来实现照明。如同济大学在学生浴室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使水温稳定在30℃左右,这样每天可节省燃油87 kg,年光照若按250 d计,一年可节油2.1万多千克。学校还不断改进建设施工方案,采取地源热泵、末端平面辐射空调系统、独立新风系统、冰蓄冷系统、中庭通风系统、变频供水系统等措施,处处体现了环保和节能新理念。
3.4 开设节能环保教育课堂,建立节能环保行为约束机制
要实现节能环保的真正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教育本身开始实现。利用开设节能环保教育课堂、辩论、校园学生会活动等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根本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校园行为规范中强制性规定例如垃圾分类收集、节水节电等节能环保生活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丹尼斯.凯尔,布朗.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2][美]理查德,多贝尔.校园景观[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景观环保设计 篇2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类型丰富,由于高原地区海拔比较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受到破坏后想要恢复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恢复高原环保生态机场的植被时,要根据高原地区的气候情况,根据基础的地形特征,确定具体的生态恢复措施,在进行景观绿化设计时,要将机场空侧原地面植被创面修复、飞行区生态驱鸟草坪建设作为重点,对陆侧要以本地适生植物造景为主,对机场场内景观和场外景观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建设出景观优美、生态良好、安全舒适的机场外部环境,营造出各种景观绿化的要求,满足机场功能的要求。
1 高原生态机场植被恢复的难点
由于高原生态机场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对生态系统制约性外力比较强,生物的生产能力比较低,受外力影响大,有一些敏感的生态因子存在,致使整个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工作状态。此外,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由于气候温度低,生物生长速度慢,如果被破坏,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植物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比较弱,如果保护不好,会导致植物面积逐年下降。在高原地区修建机场时,由于需要在用地范围进行施工场地、材料场地、施工便道的建设,会毁坏原有的土壤层和植被层,导致地表的裸露面积扩大,对风力作用和水力作用更加敏感,使环境变差,降低了环境稳定性。此外,各种基础工程、土方工程、道路平整、场道工程、施工机械活动等均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而高原地区由于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层很薄,营养物质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才具备的,一旦这些土壤地质结构被破坏,想要恢复是非常困难的。
景观环保设计 篇3
关键词:环保理念,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是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 路线起于长春至营城子, 全长249.7公里。这条高速公路六次跨过松花江, 桥梁和隧道相连, 周边自然环境优美, 具有宝贵旅游资源, 我们的公路设计和修建一定要深思熟虑, 把目光放长远, 要有超前意识和现代理念, 要建设出国内一流工程。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这条路的景观和环保设计的理念作以简单介绍。
一、沿线自然、人文条件分析
该项目沿线地段属温带湿润季风性气候。该区域年积温2, 600~3, 000摄氏度, 年霜冻日220~240天, 年均降雨量600~700mm。四季气候变化分明, 冬季严寒, 夏季炎热, 并且温差有较大变化, 适宜有耐寒的植物生长。
沿线水之源发达, 同时, 沿线分布多个水库和池塘等。公路沿线土壤肥沃, 土壤类型主要以暗棕壤、沼泽土和草甸土为主, 伴有黑钙土、针叶林土。公路穿越之长白山地区, 长白山区是东北第一高峰, 号称“东北屋脊”, 巍巍长白山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且具有世界一流的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是山地垂直景观和火山地貌景观所构成。长白山地势高峻, 地形复杂, 又濒临太平洋, 在东亚季风控制下, 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随着高度的递增, 气候、土壤、生物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长白山成为东北民族文化的象征。
二、公路沿线周边环境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一) 现有自然环境。
本设计段沿线人口密度较低, 村落等人工景观分布稀少, 呈原生态自然田园风光。沿线景观元素主要有旱田、水田、树丛、森林、池塘、河流、水库、丘陵、山体、民居等, 不同景观元素的相互搭配, 形成了变化丰富的不同景观类型, 或旱地, 或水田, 或树林, 或农林景观镶嵌, 其中又穿插了池塘、河流、水库等水体景观, 变化丰富。
(二) 与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情况及采取措施。
本设计根据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 概括划分为农田段、树林段、水景段、林地+农田段、林地+农田+水景段等不同景观空间, 具体设计如下:
1. 农田段。
目标:展现农田景观, 与农田景观相协调。设计要点:边坡圆滑处理———过渡自然, 野生花卉长满边坡———野趣盎然, 路堤边坡上部植草———视野开阔, 碎落台、护坡道植草———简洁自然, 中分带———丁香、榆叶梅、红刺玫、榆树。
2. 树林段。
目标:恢复山林气氛, 弱化人工痕迹。设计要点:路堑边坡草、灌结合———协调过渡, 占地界位置保护原生树木———环保绿线, 碎落台柔化人工构造物, 中分带———胡枝子、茶条槭、红刺玫, 取弃土场植被恢复。
3. 水景段。
目标:借景手法, 展现自然。设计要点:路堑、路堤植草 (同农田段) , 蒸发池改造为湿地水景, 边沟局部栽植水生植物, 路侧保持视线通透、空间开放。
4. 树林+农田段, 树林+农田+水景段。
目标:借景手法, 展现自然。设计要点:路堑边坡草灌结合, 路堤边坡上部植草, 路侧空地植草。
三、景观设计目标及理念
(一) 景观设计目标———创造国内一流水平。
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要把营松高速公路创造成国内一流的“生态和谐、景观统一、环保美观、安全设计、节约资源”, 创造成吉林省资源节约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打造成具有吉林省特色旅游观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 景观设计新理念———自然与环保和谐统一。
在坚持“原有设计理念”的前提下, 考虑各种自然因素, 我们必须追求一种新的设计理念, 也就是自然与环保和谐统一。公路的建设和“生态保护”尽管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矛盾的, 但只要我们把新的设计理念贯彻下去, 并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做到公路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四、景观设计原则
(一) 优先保护原则。
必须高度重视景观文化的保护工作, 要做到前期“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作, 避免在公路建设中造成先期破坏、后期恢复的局面。
(二) 以人为本原则。
周密考虑到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情况、道路感觉、视觉导向以及安全设施等, 营造一条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保证车辆安全畅通。
(三) 资源节约原则。
有效利用公路被占地内的植物、土地、水等资源, 把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表层土、植物、弃土等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 尽可能做到变废为宝、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等。
(四) 做到节能环保原则。
全面考虑公路建设在运营的成本、工程造价等方面, 采用节能环保理念。采用新技术和新产品, 同时生态在恢复时要充分考虑, 对抗污染、吸尾气的植物种类的应用, 从各方面努力建设成节能环保公路。
五、人文和景观设计的具体体现
以长白山旅游为主线, 以自然景观为主体, 以人文历史为衬托, 打造长白山精品旅游线路。总体景观规划在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将营松高速公路全线划分为“两区、四段、三节点”, 即丘陵农林镶嵌景观、长白山山水相间景观两大景观区;田园、林海、江源、参山四个景观段;满族文化、火山文化、长白山文化三个景观节点。本标段处于丘陵农林镶嵌景观区、田园景观段, 边坡、互通等具体设计将充分考虑周围环境, 尽量与自然相协调。景观在设计时采纳了“飞龙撷景”, “飞”寓意着动态、高速、奔驰的状态;“龙”寓意着营松高速公路, 营松高速是修建在具有龙脉险峻长白山下, 是满族人居住的发源地, 且位于苍松翠柏优美环境之中;而在古代文化中, “松”也有“龙”的寓义, 同时龙也是传统中国民族文化象征。因此, 营松高速公路应预示着将建成国内一流的高速公路;“撷”, 采摘意思, 代表旅游、观光, 象征着人性化和拟人化;“景”寓意着沿线公路的各种人文景观资源。“飞龙撷景”表征了汽车奔驰在像巨龙一样的营松公路上, 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具有人文景观及环保为一体的美丽风景。
营松高速公路为实现“生态和谐、景观统一、环保美观、安全设计、节约资源”这一目标, 吉林省建设局从项目建设初期, 就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工作, 努力在这个项目建设和施工过程中, 保护好沿线公路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 尽可能实现我们的公路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刘银生, 叶颖.生态声屏障方案研究及应用[J].中南公路工程, 2005
[2]李兴峰, 鞠琳.浅析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环保设计理念[J].华东公路, 2010
[3]盛斌.粤赣高速公路环保设计理念[J].公路与汽运, 2007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4
水是生命之源,在物种起源到发展,都离不开水的痕迹。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之中,有“无园不水”的说法,“山水相依”“依山傍水”等,都是中国传统园林建造的基本规律。湿地景观就是利用现代的生态学原理和园林设计手法,重建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湿地景观的自然风光,给民众提供亲水、娱乐的场所。
2湿地景观的作用
2.1净水排污
城市湿地景观对净化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速,有些城市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而湿地资源可以通过其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我国目前常用的是水平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这两种湿地景观对改善水污染效果显著,且价格低廉。
2.2调节气候
调节区域的气候,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减低城市的热岛效应。相关科学数据表明,湿地中含有的炭素占陆地生物圈的3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湿地公约》都强调,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具有显著作用。湿地中,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作用和其水分蒸发,都使得大气和湿地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由此带动周边气候的转变。
2.3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是非常稳定并且复杂的,湿地是遗传基因的仓库和许多生物演替的场所。自然湿地不但是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还为许多珍贵的濒危物种提供了生活环境为许多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繁殖的场所。所以说,湿地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基因库”。
2.4丰富园林内容
过去,大多是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不太重视湿地景观的,即使有些许水景,也没有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因此,其园林设计主要是针对陆地而言。而湿地景观的形成,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范围扩大到了地球第二大生态系统,并扩宽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目前,全世界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潮流趋势就是复兴城市滨水区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从大量成功的园林设计案例来看,要建设城市滨水区和湿地景观,不单单需要大量的绿地建设,还需要根据湿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来进行绿化。不单单要种植水生湿地植物,还要改善其水底生态,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应用形式
湿地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自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水量的区域,可以建立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这些区域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改造,主要以保护为主,使其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卫士”。而人为建造的湿地景观,是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湿地景观,引入湿地生物,将景观设计和净水排污结合到一起。人工湿地不受地域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可以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和居民社区。
3.2应用方法
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复杂性,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地景观的设计并非那么容易的[1]。湿地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涉及到生态学、社会和湿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能设计出生态系统稳定、景观效果优美的湿地景观。
3.2.1对于天然湿地,保护为主要目的许多城市都拥有生态条件比较好的自然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但伴随着无限制的开发,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所以说,在天然湿地的设计中要遵循保护为主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以生态设计作为指导思想,在充分发挥湿地潜能的同时,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在天然湿地景观的设计之中,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围绕水域建造生态长廊,适当增加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却不影响生态,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又避免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3.2.2丰富人工湿地的植被景观湿地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植物景观设计。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知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不同的选择,建立物种丰富的湿地的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湿地景观。水生植物对水位的要求差异很大。大多数湿生、沼生植物只需要20~30cm的浅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所需水深一般为30~100cm,而水生高等植物则经常分布在100~150cm深的水域内。一般选用季节性变化明显、体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来装饰湿地岸边,结合地形辅以灌木和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湿地植物。另外,在浅水区普遍选择芦苇、荷花等发达的茎叶类植物,用于净化水源,美化环境。而在沼泽区经常种植鸢尾和菖蒲,不同的色彩、花期、品种搭配,与岸边的植物相互呼应。需要注意的是,种植这些植物要和水域大小成比例,密集的种植是不太适宜的,但可以用多丛片状的种植方式。而考虑到湿地景观净化水源的作用,所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容易管理、净化性高、抗逆性强等特点,运用时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更替和多重景观的变化,才会达成美观舒适的湿地景观。
3.2.3对城市湿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由于城市的环境质量在迅速下降,合理规划城市的自然资源并加以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城市利用湿地资源来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但是,当城市的湿地景观规划不合理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破坏了湿地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要重视对湿地自然的规划和合理利用,结合城市的实际,增加城市建设和湿地景观的协调性。首先,应借鉴中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合理利用资源。城市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而且拥有净水去污、调节气候等作用。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2]。其次,湿地景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其价值和观赏作用。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也应该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发展,科学结合起来。对于城市中的湿地景观,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净化,避免人为污染对其的破坏。
4结论
低碳环保材料在景观中的运用 篇5
1 我国在景观中运用节能技术及环保材料的现状
景观材料是指设计师在设计景观过程中用来表达设计思想的物质载体, 景观材料主要分为人工材料与自然材料两种。低碳环保新型材料日益成为景观材料的主流。低碳环保材料的使用, 不但节约了能源和物资消耗, 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景观施工水平。
2 低碳环保材料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景观材料来说, 低碳环保新型材料具有环保性、低耗能性、实用性以及低成本性的特点。
2.1 环保性
环保性是低碳环保材料的主要特点, 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环保性主要体现在:
(1) 可再生性。低碳环保新型材料是对各种再生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而开发出的新型产品。低碳环保新型材料不仅节约天然资源, 而且兼具各种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美观和质感, 很多环保材料更是具有耐腐蚀性、耐水行、防火、无污染等特性。比如目前在中国应用广泛的木塑复合材料就是一种可再生材料。木塑复合材料可替代石油资源, 成为成本低廉、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可再生性不仅包括材料本身的可再生性, 还体现在通过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比如透水砖摒弃了传统的排水系统, 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及再利用, 将建筑排水与景观水体相结合, 景观水与灌溉水及其他用水相结合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2) 健康性。低碳环保材料的环保性除了体现在其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材料是可再生原料外, 还体现在低碳环保材料本身的健康性。低碳环保材料对身体无毒无害, 更适用于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传统的景观材料大都取材于自然材料或者化工材料, 化工材料原料本身就含有有毒物质, 而一些自然材料, 比如大理由等也被证明含有放射物质。因此, 传统景观会向空气中挥发有毒成分, 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
2.2 低耗能性
低碳环保材料, 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材料不管是在生产过程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具有低耗能的特点。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环保材料是实现景观建造低碳化的重要途径。很多户外景观为保证其观赏性, 需要通过色彩、灯光及温度的调节来达到美观的效果, 但是这样一来, 景观的耗能将会大大增加。如果在景观建造中适当运用低碳环保材料, 就能大大节约能源。比如在户外景观中常用的玻璃屋, 如果采用隔热性和保温性较好的节能材料, 就能大大节约玻璃屋内的电耗。据测算, 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的玻璃屋能节约能耗约60%, 大大节省了电费开支, 实现了景观低碳化。
2.3 实用性
景观设计对材料的实用性要求较高, 相对于很多传统材料, 大部分低碳环保材料在实用性方面更胜一筹。比如在目前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木塑复合材料, 它的加工工艺多种多样, 可以注塑、挤出、压制等, 因此, 木塑复合材料在景观建造中实用性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木塑复合材料为例, 低碳环保材料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
(1) 缩短材料的生产时间、节省材料的生产成本。木塑生产采用的是挤出工艺, 可以大大节省产品的生产时间、储藏费及后期加工费用。同时由于其具有抗高温和抗低温能力, 从而克服了一些天然材料固有的自然缺陷, 如龟裂、翘曲、霉斑等。
(2) 更适用于户外装饰。由于大部分低碳环保材料具有结构合理、强度高的特点, 因此, 环保材料更适用于室内外装饰。同时很多景观环保材料, 如木塑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技术能按照客户对尺寸、外形等方面的需求量身定做。
(3) 应用前景广阔。随着低碳环保材料研发的不断深入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环保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上海世博会曾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 可以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节能环保新材料的盛宴, 环保新材料的实用性在世博会展馆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应用了挤塑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日本国家馆的外墙, 采用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 是一堵“会呼吸的墙”;瑞士国家馆的智能帷幕由大豆纤维制成, 既能发电, 又能降解;芬兰馆白色“鱼鳞外墙”是新型纸塑复合材料。
2.4 低成本性
与传统的景观材料相比, 低碳环保材料性价比优势显著。由于环保材料普遍采用工业化生产模式, 因此, 质量稳定、成本低廉, 环保材料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低成本性还表现在, 材料的生产过程能耗也较少。生态材料不仅材料本身不造成环境污染, 它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能和污染也比传统材料更少。
3 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发展趋势
低碳环保新型材料是未来景观材料主要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 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低碳环保景观材料也将会日渐取代传统材料, 成为景观材料的主流。低碳环保新型景观材料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3.1 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应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低碳环保材料在我国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相对于以往一些传统的, 从西方引进的材料来说, 低碳环保材料具有与我国传统园林文化融合度高的特点, 并且将逐渐成为我国本土低碳环保材料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传统的景观主要以园林景观为主, 我国的古典园林景观历史悠久。古书《考工记》中就记载有“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的说法。中国景观设计在全球化的今天, 受西方影响很大, 材料的运用丰富而具有国际化特征, 但也面临传统价值定位和民族文化延续的缺失。这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 在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中, 应特别注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3.2 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合理
环保材料应用的合理性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适度性和充分性。
(1) 适度性。在对环保材料的使用中, 越来越注意适度性。很多景观设计和施工单位往往因为追求所谓“环保景观”而过度使用环保材料, 最后材料虽然“环保”了, 但是却造成了新的浪费。对环保材料的使用要适宜, 这是环保材料应用的一个新趋势。只有适度使用, 才能通过环保材料来改善景观环境, 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人的本性是崇尚自然的, 在运用新材料的时候, 也不宜过度, 以免造成浪费。
(2) 充分性。随着对环保材料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强, 现有的环保材料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特性也正在不断显现出来。目前科技界对于低碳环保景观材料的特性和潜力的深度挖掘工作正在不断展开, 对低碳环保材料进行多重利用, 以实现材料的最大价值, 是低碳环保材料研发和使用的一大趋势。
3.3 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
低碳环保材料在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不仅体现在使用量的增加上, 也体现在环保材料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如市政景观、室内装饰、园林景观以及原生态景观开发中都可以大量运用低碳环保材料。北京燕西高尔夫场、烟台翠园芳、上海浦东机场、三亚机场以及临沂滨河小区等地区在建造过程中均大量采用新型环保材料, 成为现代景观的典范。
通过运用低碳环保新型景观材料来提高能源使用率, 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是国际景观设计和建造的发展趋势, 也是低碳经济时代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我国目前在低碳环保材料使用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差距, 我们应积极系统地学习低碳环保材料的最新科研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环保材料自主研发, 同时应促进环保材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 从而真正推进低碳环保材料在景观中的应用。
摘要:在景观中运用节能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突出绿色环保主题是目前国际上营造高品质多功能景观的主要趋势。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增多, 我国对于低碳环保材料的运用也日益广泛。相对于传统的景观材料来说, 低碳环保新型材料具有环保性、低耗能性、实用性以及低成本性的特点。环保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应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合理以及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保材料,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12.
景观环保设计 篇6
1.1 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 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 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 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 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像钢铁制造、采矿业等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另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从而导致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不断萎缩以及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愈加迫切, 工业废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 并日趋增多。
1.2 后工业景观与后工业景观设计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 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 可以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 可以认为是重新利用工业弃气用地, 改造设计出新的景观。后工业景观的对象是终止生产活动的工业区内的工业遗迹。
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整合与设计, 从工业遗存中挖掘美感, 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现实的功能需求, 使之获得再生并赋予新的涵义。从狭义范畴来看, 后工业景观设计是针对工业废弃地, 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 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
1.3 中西方发展进程对比
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90年代得到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业地段的保护以及再利用,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模式以及实际策略上都比国内更系统和完善。
1.4 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抽象艺术, 观念艺术与工业社会发生了碰撞, 艺术不在是画廊, 博物馆里才有的, 而是更加抽象化, 空间化, 工业化。大地艺术营运而生。西方国家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语言主要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 “大地艺术”作品印象影响了后工业景观艺术形式。
20世纪70年代初, 大地艺术家史密斯就将大地艺术与工业废弃地紧密的联系起来。大地艺术借助工业废气地这个载体, 面对巨大的创作对象, 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 传递某种艺术观念。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 更加丰富, 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 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来源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国家提出, 也是西方国家较早地进入后工业时代, 它们较早地意识到如何处理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物, 包括厂房及辅助建筑、工业设施、工业生产场地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等, 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这些见证历史发展进程, 蕴藏城市文化脉络, 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以及利于生态和谐平衡是后工业时代最具价值的景观设计议题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先锋艺术与后工业景观不期而遇, 为丰富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 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景观设计方面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以及理论支持, 为未来我国处理工业遗存与社会人文, 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在西方众多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中, 德国艾美溪河谷经过长期的规划设计和20多年的建设, 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遗产景观公园, 其中彼特·拉茨规划设计的杜伊斯堡公园是经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 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低碳绿色产业集聚区, 标志着我国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视和需求, 以及对这一西方国家率先涉足的领域的探索。作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 充分研究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项目, 将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与之比较, 对于促进后工业景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项目概况
2.1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作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 为在此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后工业改造提供了宝贵的设计改造方法。
2.2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设计基于对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分析和贯彻多功能复合的理念, 试图切实体现节能环保理念, 并尝试一些新的设计语言。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 后工业景观见证了历史发展进程, 蕴藏着城市文化脉络, 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 有利于生态和谐平衡。因此, 旧工业厂区的改造, 因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工业历史的印记和所处区位的特殊, 评估旧工业区改造实现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别探究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3.1 历史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 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所在的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 埃姆舍地区成为受传统工业衰落后鲁尔区中受影响最深的一区。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 因而启动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见证了德国工业的兴衰, 具有空前的历史价值。从保留工业遗迹, 实现其历史价值的角度看,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景观层次的梳理上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公园标高层次的最高层跌路公园, 彼得·拉次设计其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 该层高出地面约12m, 为行走其上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视域, 通过楼梯, 台阶等联结其他空间层次, 增强了景观通达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纵观整个场地, 体会场地留下的历史印记。
2006年6月上海铁合金厂停止生产, 成为吴淞工业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见证了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 具有历史价值。在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铺装细部设计上由入口向公园内侧设置5块钢板, 镶刻厂区从建立、形成、停产、转型和公园建成的5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意图向人们展示厂区的历史价值。
3.2 文脉价值
旧工业厂区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城市的印记, 我们应当把传承历史文脉作为推动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内容, 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对于是否能很好的传承其文脉价值,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位于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厂区中心位置的金属广场, 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 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 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 排列成抽象图案, 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 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这一设计手法正是大地艺术在场地中的完美体现, 使得这片工业改造后的场地蕴含着丰富的文脉价值, 使得游览其中的人们更亲近饱含艺术文化思想的过去。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改造项目中把再生的空间当作是联系往日记忆的载体, 同时也是现在和未来新的活动的媒体, 它成为了过渡的场所, 将过去与未来联系于现在。设计者在位于核心景观区的位置通过对场地的整合创造出了全新的空间———钢雕艺术展区。这一展区向游人开放, 还承办了“2008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的大型活动。场地的前身———上海铁合金厂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转变成了节能示范基地, 这一巧妙的设计提升了场地的文脉价值, 是对我国节能环保这一理念的传承。
3.3 经济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旧工业厂区建筑多为产业类建筑, 建筑技术先进, 稳定性强;建筑内部空间广阔, 可利用性很大。厂房体量大, 结构复杂, 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将会节约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料仓花园将原有的矿石料仓拆除了顶盖, 改造成了功能复合的综合活动场地, 料仓花园的局部设有将废旧管道加以利用的儿童滑梯, 某些墙壁设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岩场地, 其顶部设计的网状步行道使场地拥有多层次的道路系统, 同时丰富有游人的体验享受。这些由原废弃地衍生出来的多种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场地的遗存, 其质量良好, 是场地改造经济价值的体现。
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范围位于环保园的中心部位, 设计保留核心景观区主要在此过程中被充分发掘。具有价值的工业遗存, 如大型的建筑构架, 高耸的、具有地标性的除尘塔, 设计精美的厂房、3m高的石墙及具有金属质感的不同色泽的矿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观区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质量较好的厂房, 结合原有变电所及地源热泵机房, 设置公园管理中心, 为园区管理服务提供用房。
3.4 生态价值
旧工业厂区因其功能的特征, 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工厂的改造过程中, 如何处理使水体, 植被免受工业污水和排气的污染, 提升场地的生态价值, 是改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水公园是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 水公园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 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宝山环保园核心区将利用丰富的天然降水和园区内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为水景的来源。在地表采用渗水材料, 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在循环过程中, 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再对重点景区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进一步的净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见的有芦苇、旱伞草、美人蕉等。
4 结论
从前文的细致对比中, 可以看出,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 学习了西方国家对于后工业景观改造的一些态度, 在提升场地的历史价值, 文脉价值, 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 仍然会存在着注重视觉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业景观改造方面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对景观层次的梳理与整合方面,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块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 经过了彼得拉茨事务所的梳理、整合由四个景观层次组成的景体系, 它们分别是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虽然后工业景观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手法需要借鉴, 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场地的内在脉络, 综合考虑历史文脉和生态系统, 同时兼顾景观的多重层次, 依然是更为重要也是更难以轻易掌握的, 这也将成为我国后工业景观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玮, 陈刚.工业遗产改造中文化景观整合与表达[J].中国城市林业, 2010 (4) .
[2]王向荣,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 2003 (3) .
[3]钱静.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J].江苏建筑, 2003 (1) .
景观环保设计 篇7
1整体性原则
国内外城市环境色彩建设的经验表明,城市硬质景观色彩的规划设计离不开四个基本构成因素,即城市硬质景观环境色彩的背景色、主体色、辅助色和点缀色。
1.1 背景色
城市硬质景观处于城市环境中,它的背景色就是能够决定城市整体环境色彩氛围与特征,并且对视觉感知影响最大的城市色彩基调。城市硬质景观的背景色由城市自然环境色彩及城市人工环境色彩(建筑色彩、道路色彩、绿化色彩以及城市公共设施色彩等共同构筑)组成。自然环境色彩,通常由于人眼视域范围最多是天空,所以天空的颜色成了背景色中的主导色;人工环境色彩,通常建筑色彩成为这背景色中最重要的主导色,同时在某些绿地面积占主要比例的景观环境中,绿化色彩也成了背景色中的主导色之一。城市背景色(尤其是主导色)越丰富,城市硬质景观的主体色在规划设计中就要简单、含蓄些;反之,则丰富、艳丽些。同时,城市硬质景观色彩构成的辅助色及点缀色要做到与其背景色有所呼应联系。
1.2 主体色
城市硬质景观环境色彩的主体色指能决定城市整体硬质景观环境色彩氛围与特征,并且对视觉感知影响最大的城市硬质景观环境色彩基调。
由于铺装是城市硬质景观环境的主体构成因素,并且对城市硬质景观环境的作用和视觉的影响最直接深刻,因此铺装色彩成为城市硬质景观环境色彩的主体色。相对于城市中自然的天空与人工环境的建筑、植物构成的竖向景观特质,铺装属于城市的底面景观,因此中低明度、中低彩度的颜色以及中性色更适合作为铺装的色彩表述。当背景色颜色以自然环境色为主,主体色相对于背景色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主体色颜色可以更大胆,彩度也可以更高。近年来,某些城市在铺装色彩上片面追求个性,导致与周围环境色彩不协调,破坏了城市的整体色彩形象。
1.3辅助色
城市硬质景观环境色彩的辅助色即是与主体色相呼应,并且能够衬托主体色的城市色彩应用系列。通常辅助色在面积上小于主体色。辅助色主要体现在城市景观构筑物(景观建筑小品、景墙、桥、水池、花池壁、树池、大门、栏杆等)的颜色上。
一般辅助色与主体色的颜色类别既有差别又有相互的关联,如邻近色或中性色(黑白灰以及金属色),如果城市硬质景观环境的辅助色彩用邻近色时,明度与相对自由彩度上尽量不要太高于主体色,以免显得过于突兀。如果城市硬质景观环境主色调比较艳丽,辅助色应该尽量选择无彩色系的颜色,这样辅助色与主调色能形成既相互区别又和谐统一的色彩构成。
1.4点缀色
城市硬质景观环境色彩的点缀色即是与城市硬质景观主体色呈对立状态,并且是面积较小的城市硬质景观色彩构成。
城市硬质景观的点缀色体现为景观小品及设施:雕塑、照明灯具、座椅、指示牌、垃圾桶、临时性的景观设施(移动式景观设施,如临时花钵)等的色彩,甚至包括一些硬质景观的细节构造色彩。通常,点缀色可以在色相、明度和彩度方面与主体色形成差别,并且这种差别越大其特点才会越鲜明,越能够发挥作用,甚至可以选择高彩度、高明度的颜色。点缀色的应用一定要适度,注意其的数量、地点和位置,否则也会成为城市的“色彩垃圾”。
2地域性原则
2.1自然地理条件因素
从人类居住环境的角度而言,色彩的偏好受自然地理条件因素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又对立抗衡的历史,从就地取材的棚屋陋室到日益适应地方地理气候的建筑居住形式,色彩的使用偏好离不开这些客观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因素对地区色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气候和地方材料三个方面。
2.1.1地理环境因素
一个城市的色彩往往因其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带有特定的色彩倾向。世界上很多城市的色彩应用因与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相得益彰而散发出别具一格的城市魅力。在进行城市硬质景观色彩的规划设计时,必须将一个城市的地域、地貌等自然色彩条件作为城市色彩的重要构成因素来进行考虑。这对今后建设一座“色彩生态型”城市,特别是使城市色彩成为自然色彩有机体中的重要部分将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1.2气候条件因素
气候条件因素不仅决定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也是决定建筑形式和材料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候对不同城市的色彩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城市的气候组成因素在城市色彩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光照、降水、湿度等方面,而其中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因素之一
地方材料因素
在研究建筑色彩过程中,发现建筑材料是决定建筑色彩的最直接因素。在人类城市的建设历史上,城市的色彩是在受地方性的建筑材料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的色彩个性的。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和时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形成了地区性的“材料色谱”。
2.2人文地理条件因素
人文地理条件因素主要指作为主观因素的色彩的地域文因素。决定人文地理条件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因素限定所决定而逐渐形成的传统用色习惯,其他还有社会风尚、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因素。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与其民族性文化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色彩图谱。
3功能性原则
不同于那些规模较小、功能简单的传统城镇,人们今天面对的城市大多规模巨大、功能繁杂。不同功能的城市定位,以及不同功能的城市区域定位要求进行城市硬质景观色彩的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尊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特点,另一方面要使得城市硬质景观的色彩建设与实际情况能够紧密结合。
很多城市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特有的城市定位,如有以政治中心为自身城市定位的华盛顿、柏林;有以经济为自身城市定位的东京、上海;有以旅游为自身城市定位的杭州、夏威夷;有以文化中性为自身城市定位的巴黎;或者也有兼顾几种功能于一身的纽约、北京等。
4结语
色彩,是当今塑造魅力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城市建设领域的色彩问题越来越成为热点,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也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遵循色彩的构成原理以及设计原则,对正确、合理地进行硬质景观色彩规划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要:对色彩在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进行了探讨,力求探索将色彩设计有效融入景观设计的理论方法,以将色彩控制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合理进行硬质景观色彩规划设计,从而提升城市特色和品质。
关键词:景观设计,硬质景观,景观色彩
参考文献
[1]高文容.城市硬质景观色彩规划设计方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工学硕士论文,2007.
[2]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尹思瑾.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美]哈罗德.林顿.建筑色彩[M].谢洁,张根林,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邢庆华.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景观大道的景观设计探讨 篇8
1.1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所谓道路, 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区域之间的交通问题。早在《国语》中就有“列树”一说:“列树以表道, 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栽树成行, 标明道路, 途中设馆舍, 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在城市栽植行道树来表示里程看来自古就有了, 当然, 这已不是现在植树的唯一目的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现代化生活质量也大大的提高, 但现代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 汽车尾气、工业污染、光污染、乱砍乱伐等。诸如此类现象, 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生物物种的减少、生物链打乱, 从而引发的空气质量变差、水灾、干旱、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等现象, 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景观大道作为城市的标志性道路, 代表着城市形象、格调。现代景观大道的设计不仅要满足道路的基本交通、空间功能要求, 还要使景观设计的科技性、艺术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1.2道路景观的发展
道路发展史上第一阶段为被动式道路, 因为人无意识的行走, 而积累形成的路;后来为了生产的需要和生活的方便, 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主动的铺设了一些道路, 这便成为第2阶段的主动式道路;第3阶段为绿化式道路, 在道路两侧种上植物, 使人们在道路的行走时更加舒适以及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更高要求以及景观生态的要求便出现了第4阶段的美化式道路 (也称为景观大道) 。其中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有深圳的深南大道、上海的南京路等等。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要求与愿望也跟着提高, 所以对道路的文化性、经济性、个性化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 对第4代景观大道的现状, 也提出了以下质疑:
(1) 景观大道管理程序太复杂, 管理费用太高, 可持续发展空间比较小, 产生的生态效益不高;
(2) 道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运输功能外, 是否能开拓一些比如文化性, 艺术性, 其他效益性的功能;
(3) 在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中, 能否建立出自己的个性化;
(4) 能否尽量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要求, 新的道路设计指导思想应运而生, 试将其称之为个性化的“生态森林大道”。
2 “生态森林大道”设计指导思想
“生态森林大道”——第5代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结合周围环境, 使道路景观与周边景观溶为一体, 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环境。
(2) 尽量大量种植大规格的乔木 (重点景观除外) , 少种花灌木或花卉、草坪。
(3) 结合当地文化, 使道路景观赋有文化内涵。
(4) 具有别的道路没有的特色景观, 也就人们所说的个性化设计。
(5) 能开拓除运输外的其他功能, 如旅游观光。
3道路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建议
道路绿化设计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不同于一般的园林景观设计。因为园林设计、城市或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静态设计, 它的服务对象是低速行走的人群, 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 为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营造良好的氛围。而道路的绿化设计服务对象则是处于行驶中的司、乘人员, 道路绿化设计具有不断满足变化中的动态视觉要求的特点。
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核心, 则营造公路的现代景观气氛就是主要的表达内容。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景观设计中用简洁、现代的手法体现出道路的整体感和序列感, 同时在主要节点处丰富景观层次, 使其不仅主次分明, 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 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生理习性对汽车尾气、噪音和灯光进行吸收和阻隔。
(3) 道路植物景观中以当地乡土树种为基调树, 引进适宜当地生长的外来树种作为点缀。
(4) 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 使道路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观。
(5) 充分运用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 通过借景、立景、露、透等手法营造出多界面多层次的三维景观空间。
(6) 人行道铺装选择渗水水泥砖, 减少道路路面上的雨水地表径流对排水系统造成的压力。
(7) 在行人道和非机动车道增设坡道和盲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8) 在道路主要节点处通过景观小品如:景墙、灯柱、绿篱等元素来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9) 在道路灌溉系统中, 以点式取水器、自动喷灌、洒水车浇灌3种方式相结合, 起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结语
道路通过有效的绿化设计, 不仅能减轻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司机的视线诱导, 减轻行驶过程中的紧张、焦虑, 为大家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行车环境, 而且可以保护、恢复沿线生态环境, 美化景观, 使整个高速公路空间充满活力。
道路景观绿化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作, 是一门涉及自然、植物、生态、土壤、气象、地质、地理、园林、美学、艺术、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等众多学科的理论, 并且相互交叉渗透, 其理论、观点和方法仍需作不断的探讨、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戴明新.公路环境保护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简斌, 郑军.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