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研究

2024-06-17

景观设计研究(精选12篇)

景观设计研究 篇1

医院属于服务性行业, 以人为本显得尤为重要, 优美的医院环境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体现[1]。医院绿化环境好, 宽敞而不拥挤, 可减少疾病的传播, 还能极大地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使医务人员得以心情舒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对患者的服务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良好的医院形象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扩大医院的影响。而医院的环境直接展现了一所医院的形象, 在患者的潜意识里甚至可以衡量医院的医疗水平[2]。

医疗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入, 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医院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治疗疾病的场所, 而将逐步成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性企业, 医院里优美的景观正是提高医院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外在条件。因此, 医院环境的景观化, 必将成为今后医院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实地调查一些医院主要入口、门诊区、住院区、生活区和传染病区的景观设计特性, 为今后医院的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1 医院景观设计原则

医院庭院主要是为病人提供优美的环境, 使病人能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为此,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考虑以下设计原则。

1.1 舒适性

医院是一特殊的环境场所, 来医院的多是生病求医的患者, 景观环境设计就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最终目标。树木的栽植、园路的选择、园椅的摆放都要符合患者的心理和行为要求, 使病人在这一环境中得到最大的舒适与放松。

1.2 生态性

医院作为一个局部生态环境组成部分, 是一个特殊的医疗服务场所, 担负着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 应努力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环境, 以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医院规划合理布局的情况下, 恰当的绿化能起衬托和美化作用, 并能改变医院小气候, 增加空气含氧量、保持湿度和净化室外空气。

1.3 美观性

医院景观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 改变着过去的传统构成方式, 使现代医院环境更具有时代气息, 优美的环境可能会给病人更多的信心与勇气[3]。目前医院环境对医疗的作用还没有具体量化, 但在很多的医疗研究中可知, 缤纷的色彩、多彩的景观和优美的户外环境确实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冷色 (浅蓝、淡绿和淡紫等) 有安神作用, 能使慢性病人情绪稳定;暖色 (米黄、浅黄等) 有刺激肾上腺、胸腺和甲状腺内分泌的作用, 提高乳汁分泌, 促进创伤愈合, 兴奋精神等[3]。

1.4 可达性

患者在生理上有体衰力弱的特点, 户外活动受到限制, 很多时候只能在病房内观赏外面的景色。医院外环境的设计, 要考虑这些病人的要求, 尽量做到视线通透, 即使在病房内也能观赏到不同的景观, 这样也有利于吸引人群到户外去。有的患者由于行动不便多坐轮椅外出, 但患者都有需要被尊重和独立自主的心理特性。医院庭院中无障碍坡道的设计, 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满足心理需求。虽是环境外观的一些细微变化, 但体现了人性化医院的特色, 也让患者切身体会到医院对他们的关怀, 让他们增加生活的信心。

2 医院主要分区的景观设计

2.1 医院入口

医院出入口的数量不宜过多, 但不应少于3个, 同时还应方便管理。主要入口一般设置在人流量大的道路上, 目标明显, 方便患者寻找和到达。主入口区是医院景观设计的重点, 是人们对医院的第一印象。通常可在主入口摆放雕塑作品、花坛等作为视觉中心, 也作为医院的标志性景观。由于主入口是人和车出入的重要场所, 应该有较大的广场面积满足集散功能, 因而能设置的各类小品体积都不宜过大。主入口区的植物景观也应简洁明快, 大方自然, 一般采用规则式布局。例如在医院大门两侧的墙内外应栽植树形整齐的龙柏 (Sabina chinensis ) 、雪松 (Cedrus deodra) 和棕榈 (Traohycarpus fortunei) 等树种, 并点缀花灌木, 使医院大门体现整齐和美观的效果。

2.2 门诊区

门诊部是病人就诊的场所, 人流量大且高峰期集中, 需要有较大面积的缓冲场地, 场地及周围应做适当的绿地布置, 以美化装饰为主可布置花坛、花台, 有条件的还可设喷泉和主题性雕塑, 形成开朗和明快的格调。在喷泉水流的冲击下, 促进空气中负离子的形成, 增加疗养功能。沿场地周边可以布置整形绿篱、开阔的草坪和宜人的花灌木, 用来点缀花坛和花台等建筑小品, 组成清洁整齐的绿地区, 花木的色彩对比不宜过于强烈, 应以素雅为宜。场地内疏植一些落叶大乔木, 其下设置坐凳以便病人休憩和夏季遮荫, 大树应距离门诊室8 m外种植, 以免影响室内日照和采光。调查发现有些医院门诊区, 由台阶铺砌, 没有集散场地, 也没有设置相应的休息设施, 人只能座在花台上。在以后的景观改造中可以设置小广场, 其上种植小乔木和灌木, 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集散广场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也达到疏散人流, 缓解焦躁心理的作用。

2.3 住院区

住院区要求创造的整体环境氛围的主题应该是“求静”。为住院病人创造安静的、远离噪声的康复环境, 除合理进行医院的总体布局, 避开噪音干扰较大的地段以外, 还需要通过各种设计手段来创造一种安静的氛围, 防止噪音的干扰。园林植物在景观中除观赏功能外, 更重要的是还有建造功能, 即能充当构成、限制和组织室外空间的因素。住院患者较普通患者而言, 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更强, 同时病患同正常人对环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住院康复患者需要在使用户外空间时拥有比正常人更多的选择权, 包括可以选择阳光或阴影、温暖或凉爽、干燥或湿润、幽静私密或开敞交流等。要充分利用地形、建筑小品和植物等造园要素, 对治疗院景区作多层次的景观规划, 以满足病人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如图2是某医院治疗区的景观设计, 由乔木、小灌木构成了围合空间, 为病人提供方便的休息沟通场所。在围合区内设有一组石景, “石配树而化, 树配石而坚”, 此处也是可为一观的景点空间, 石景旁边设置有一组石桌石凳, 既便于病人在此聊天, 又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同时也能减轻压力。

2.4 生活区

生活区是职工起居的地方, 职工在生活区休息的时间最长, 绿化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职工身心健康。因此, 应尽量利用生活区大小不等的空间及房前屋后, 采取不同的形式尽量绿化, 建造一个卫生安静的环境。生活区的绿化应要求四季有景, 色彩鲜艳, 内容丰富, 树木花草品种多样。

对住宅区的房前屋后, 应结合住宅的朝向、采光、色彩和基础栽植等考虑。对住宅的南向和西向应考虑到既要夏季有浓荫, 冬季又不能影响住户采光。种植高大乔木时, 树木和住宅保持一定距离, 而且不能正对窗户, 可种植无茸毛飞絮的落叶树, 以减少住宅区的空气污染, 种植花、灌木时应尽量做到四季有花香, 有色彩, 并尽量群植以体现其色彩美, 为医院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2.5 传染病区

患传染疾病的人, 除了有抑郁、恐惧、焦躁和紧张不安等一般病人的心理表现, 发病时还表现出独特的病理心理。考虑到传染病区的特殊性, 将其定位为封闭式的小型花园, 既为病人提供方便的休息场所, 又能够保证其安全性, 在景观设计上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园手法, 在有限的空间起到增大空间、加大景深的作用。设计园林小品色彩应采用稳定情绪的灰色、粉色、淡蓝色、淡绿色装饰。因为病人停留在有白色、淡蓝色、淡绿色和淡黄色的环境里, 心情很安定、舒适, 有助于恢复健康。

3 医院绿化树种的选择

医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抚平患者的焦虑情绪, 并获得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病魔的勇气, 植物同患者进行交流的良好景观。设计者可以通过植物的色彩、花香来美化环境, 同时也可以控制或阻隔某些疾病的传播, 医院绿化树木的选择应该遵守4个原则。

3.1 适地适树

选择树种, 必须根据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分别处理, 应多选乡土树种, 粗生粗长树种, 它们适应性强, 存活率高, 生长强壮, 可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南北方气候不同, 选择的树种要有所区别, 北方冬季严寒漫长, 自然状况下绝大多数树木都落叶休眠, 景观萧然, 要多选择常绿阔叶树种。在南方医院中适当种植落叶树种, 使医院环境有季相变化。此外, 为了创造洁净、清新和安全的环境, 不宜选有飞絮飞毛、落叶较多和有毒的树种, 如夹竹桃 (Nerium indicum) 和法国梧桐 (Platanus orientalis) 等。

3.2 选择药用植物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拥有药用植物5 000多种, 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如苦楝 (Melia azedarach) 具有驱虫的功效, 三尖杉 (Cephalotaxus fortunei) 具有抗痛作用,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有止血作用, 丁香 (Syringa oblate) 有祛寒作用, 枸杞 (Lyceum chinense) 有滋补作用。在医院内种植这些植物, 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用植物的了解, 增加治愈信心。

3.3 选择能够分泌杀菌素的树种

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 医院可以利用这一原理, 降低患者被感染的机率。龙柏 (Sabina chinensis)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黄栌 (Cotinus coggggris ) 、刺槐 (Robinia pseucdoacacia) 、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 、广玉兰 (Magnolia grandiflora)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蓝桉 (Eucalyptus globules) 、柠檬 (Mentha citratea ) 等树种在生长期每天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硫, 排出大量氧气, 还能分泌大量杀菌素, 能杀死白喉、肺结核、霍乱和痢疾等病原菌, 避免交叉感染。

3.4 选择芳香型植物

不同香味的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通过“芳香疗法”可以镇静安神, 治疗失眠和情绪激动。适合在医院栽种的植物有:桂花 (Osmanthus fragran) 、丁香 (Syringa oblata) 、含笑 (Michelia figo) 、迷迭香 (Rosmarinus officinalis) 等[18]。

4 结论

健康的医院环境要求医院建筑从物理环境到心理环境的设计均应体现舒适、健康和结合自然的思想, 使之演变成为一个集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4], 因此, 在医院环境设计中, 无论是道路和广场还是庭院和绿地, 都不应该停留在见缝插绿的阶段, 而是需要建立在系统的观念上, 进行深入的形态、空间和景观方面的综合考虑。

在医院景观设计中, 要注重人性化原则。患者是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 同时他们也是弱势群体, 对于这类人群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 并且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空间尺度。各种材料要选择合理, 如用硬质铺装做防滑处理;植物的选择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开花植物, 特别是在危重病房周围不要使用气味特别浓重的灌木及地被, 因可引起有些患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将增加患者出现意外的几率, 给治疗带来影响。材料色彩应朴素和谐, 避免使用大面积的视觉冲击力强的色彩, 因为

色彩太艳会使人产生兴奋感, 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影响。人们应该不断加强对医院庭院环境的建设, 以生态为基础、人性为依据、景观为目标, 不断提高品味, 使医院环境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敏, 孟慧娟, 陈立柱.对“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 (3) :38-40.

[2]徐瑞玉.浅论新时期医院形象的塑造[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 2004, 2 (11) :50.

[3]杨丹伟, 唐文, 余晋, 等.色彩在医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 2009 (2) :94-96.

[4]陈雄.健康医院环境设计的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 2009 (6) :86.

景观设计研究 篇2

本文结合“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科研课题,基于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的思维,从整体和宏观角度考虑植物景观空间布局和建构,系统开展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优化设计研究,实现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的综合化,在公园植物景观的功能和艺术层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体系研究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解析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与结构原则,从结构、空间等层面系统研究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过程;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和理解公园植物景观的构成,从而摆脱以公园植物为审美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将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推进到由公园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间上,使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由装饰性的栽植和其他公园要素的配角转变为公园空间设计的主体,从而构建包括空间结构、空间意象在内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体系。

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方法研究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主要是以作者本人手绘分析图和实地考察的图片作为感性认识的基础材料,从更高层面认识和审视公园植物景观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改变了对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认识的视角。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根据公园植物材料的特殊性,论述了公园植物空间实体性要素的基本特征和构景、构成手法。从空间形态的限定要素、类型、构成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公园植物空间的特征,提出了植物空间结构的方式和空间意象的主体。将植物景观空间构景与空间构成相结合,探讨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方法。

3、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从植物景观所形成的空间入手,研究公园植物空间的建构,分析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构成方法,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奠定基础;借助现代空间理论以及点一线-面的处理手段,将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外部环境和人的视觉感知作用下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进行了优化设计;分别从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角度研究植物景观设计。其中,空间结构层面中阐述了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的关系,空间营造的手法和空间结构组合的设计方法;空间意象层面分别从区域、界面、路线、节点和细部五个层次进行了研究。4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实例分析以北京的紫竹院公园、双秀公园、植物园、玉渊潭公园为调研基地,并以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工程实践项目对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结合“合于适用”评估方法,开展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在完整性条件下的设计研究,提出优化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较完整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经济、高效、合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作 者:黄倩

学科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授予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导师姓名:宋晓龙

学位:2007

研究方向:

语 种 :

分类号:chiTU986.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关键词:空间结构空间意象

机标分类号: TU986.2

城市 公园植物景观 景观空间设计 空间意象 空间结构 景观设

计 设计方法 物空间 优化设计 设计研究 空间构成 总体规划 机标关键词: 设计实例分析 设计体系 国家森林公园 要素 北京 八达岭 植物

材料 意象层面

基金项目: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黑

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2期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它们的景观面貌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从公园绿地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做了探讨。

【作者单位】:哈尔滨欧亚之窗公园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关键词】:城市公园;设计理念;生态建设

【分类号】:TU986.2【DOI】:CNKI:SUN:HLKX.0.2007-22-159

【正文快照】: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园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1以人为本,文化建园公园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的“园和林的混合物”,而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境地。庭园造景是包括植物造景、山水建筑、园林小品等在内的结合体,都要按照科学和艺术的原则、采用我国传统造园的手法来组织和构建,使之成为自然和美的景观。公园造景的…

前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甚至会以城市公园数

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现代公园的产生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二、城市公园的功能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游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城市景观和防灾等方面的功能。

三、城市公园的层次及类型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起着改善和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针对城市公园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不包括组团绿地)、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等)、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一般来讲,综合性公园面积不宜小于10ha,儿童公园面积宜大于2ha,植物园面积宜大于40ha,专类植物园、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a,居住区公园面积宜在5-10ha之间,居住区小游园面积宜大于0.5ha。不同层次的公园用地规模、服务半径、设置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注:Ⅰ——园路及铺装场地;Ⅱ——管理建筑;Ⅲ——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Ⅳ——绿化园地。

四、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程序

(一)收集整理资料

1、边际素材

甲方对设计项目的理解,要求的园林设计标准及投资额度,还有可能与此相关的历史状况 从总体角度理解项目,必须弄清公园与城市绿地总体规划的关系,最好有最近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和城市绿地规划图。另外,必须注意总规及绿规中是否对将要着手操作的的项目有特殊要求。

与周围市政的交通联系,车流、人流集散方向。这对确定公园出入口有决定性的作用。基地周边关系,周围环境的特点,未来发展情况,有无名胜古迹,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状况等。还有相关的周围城市景观,包括建筑形式、体量、色彩等。另外就是周围居民的类型与社会结构。

该地段的能源情况、排污、排水设施条件,周围是否有污染源,如有则必须在公园设计中采取防护隔离措施。

当地植物情况。了解和掌握地区内原有的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还有树木的年资、观赏特点等。

数据性技术资料,包括规划用地的水文、地质、地形、气象等方面的资料。

一般情况下建造公园所用的材料需要考虑其来源,当地的施工情况也会影响公园的最终结果。

2、中心素材

首先必备的是基地地形图。

现状植被分布图

地下管线图

3、现场素材

如场所的围合性、视觉效果、视线走廊等,重点要形成对基地环境的感知。还要注意可利用、可借景的景物和不利或影响景观的物体,在规划过程中分别加以适当处理。现场踏勘可以纠正边际素材及中心素材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另外,设计者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

4、素材整理

整理工作应当达到这样的效果:设计者开始设计时尽量少翻看原始资料,大部分素材应该能够在设计者头脑中形成定性的印象。

(二)总体设计

1、定位

2、立意

3、构思

4、布局

5、总体设计图及文件

技术图纸……

表现图

总体设计说明书

总体匡算

(三)详细设计

1、出入口

2、文化娱乐区

3、观赏游览区

4、休息区

5、儿童活动区

6、公园管理区

7、详细设计图纸及文件

分区平面图基地剖面图

种植设计图竖向设计图

建筑设计图详图

管线图设计概预算

(四)专业服务

在公园设计中,许多因素是无法仅依靠图纸或文字来表达或控制的。设计师必须将现场指导作为整个设计的组成部分。

五、城市公园设计方法

外围法则

1、行为多样性造就环境的多样性

增加共有空间数量;扩大室外空间的宽容性(室外空间的多用途、多目的使用,室外空间层

次化)

2、尊重个人空间

3、尊重地域性空间

4、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

5、“人看人,其乐无穷”

6、液态人流与边界效应

7、允许抄近路

8、满足自我表现

9、设置安全点

10、破坏性活动的抑制与诱导

11、经典形式美的法则: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

12、经典空间设计法则:围合与渗透、序列

浅谈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Elementary Discussion on Human Behavior and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公园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最贴近、从中受益的公众范围最广,而且是发挥效益最大的绿地类型.通过对影响公园环境因素之一的使用者及其行为活动的调查,总结出人的行为活动类型及特点,并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规律.此外,在从人的行为角度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公园环境的设计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设计实践.作 者:

张灵博 陈珊珊 宋力 ZHANG Ling-bo CHEN Shan-shan SONG Li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刊 名:

黑龙江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分类号:

TU986

关键词:

城市公园 使用者 人的行为 景观设计

机标分类号:

TU9 TU2

机标关键词:

行为活动 城市公园 景观设计 Landscape Design Urban Park 公园环境 城市园林绿地 类型及特点 设计实践 设计方法 绿地类型 环境因素 公园绿地 使用者 总结 效益 问题 挖掘 角度 基础

特茹河和特兰考河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摘要: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 湿地;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湿地的基本概念

湿地的具有多样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拥有大量独特的物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保障,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公约》指出:“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湿地具有很强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1.2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

1.2.1湿地公园的定义

广义的理解,湿地的主体为生态景观系统,具备较完整的湿地保护系统,并具备一定的规模。同时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作用,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湿地公园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公园与人工湿地公园.自然湿地公园一般是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展相应的旅游和教育.人工湿地公园一般是重建或者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引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对城市环境有一定净化作用。

1.2.2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义

国际湿地公园的建筑风格、设施配套、景观设计、人文内涵等应与湿地生态系统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协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普及科普教育等多项活动。

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浙江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1设计原则

2.1.1系统保护原则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持湿地资源稳定性,使其可持续发展。

2.1.2合理资源配置原則

合理配置湿地动植物的生态资源,包括其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适当的开展休闲游览及科研科普活动。

2.1.3规划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的应该体现自然野趣,具备湿地自然资源特征。建筑风格应具备当地的地域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择有益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环保材料。控制和管理各类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规模,与生态系统相融合,对于其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安排。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德清县城东南,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是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野生大豆保护区。具有丰富景观结构的天然湿地公园,岛屿交错,动植物种类多样。

2.2设计方法

2.2.1结构分区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

保育区内一般有需要保护培养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珍贵的稀有物种,可设为禁区或限时限制人口数量进入的区域;湿地功能展示区与体验区,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允许游客科学的参观体验农业渔业生产。服务管理区一般选择在非湿地景观范围中,提供游客及相关行政和管理机构活动的场所。

下渚湖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两山一湖、一廊一带”的结构分布。

“两山”:塔山和防风山,两座山植被丰富,作为景观结构的背景依托,同时又是具备人文景观的内涵,两山各具特色。

“一湖”:保护性的开发中心湖面及周围景观区域,整个景区的核心区域,保护生态完整和持续的同时,一定程度的开发观赏游览区域。

“一廊”:在下渚湖与防风山之间的有狭长的过渡地带,规划中,与沿线的村落改造结合,使山水之间的绿色廊道既具有原始生态景观地貌,又具备江南民居的建筑风貌特色。

“一带”:景观周边现状多为农业用地,整合规划资源,设计一条的体验展示农耕文化的特色区域带。

2.2.2景观规划设计

A.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a.水体景观规划设计

水体设计是指对湿地中的水域面积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其中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等景观。

下渚湖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保护了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又具备蓄水,分洪,调节水位的作用,湖中遍布600多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水网交错。在设计规划时,进行有保护的开发,保留原始地形地貌,配合生态驳岸建设。规划中以主体湖面为中心,保留大面积的芦荡湿地和水体,根据水域特征及地形地貌,设计划分为水乡村落、水荡花田、湖山舟韵三个景区。

b.植被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多样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设计规划时,应地制宜,选择本土植物种植。

下渚湖景区东部湿地区域以水生植被为主,湖内大小土墩分布茂密的竹林,古樟树群;沿湖芦苇成片;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西部区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塔山为中心,由云岫寺景区、山林特色活动区、林泉野趣景区构成。

B.人文景观规划设计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应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具备较强的地域特征,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景观设计。将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充分结合,设计纪念性历史文化景区,同时规划体验民俗文化的游览区域。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部规划设计了防风揽古景区位,纪念远古时代防风国的先民首领和治水英雄防风氏;同时结合村落和河道景观,设计一条水街民俗游览线,开展旅游度假活动,推广民俗文化。

3.结语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将自然的湿地公园保护于建设与城市生态和谐统一,在规划建设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合理的保护湿地的自然景观,将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与教育体验有机结合。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自然生态学为基础,美学与生态互融,使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崔丽娟,Siephane Asseli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城市问题,2003,3:9-13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篇4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构成, 但是通常多数景观设计只是局限于解决功能等理性问题, 但是忽略了城市景观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影响力。为了能够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提高整体生活环境, 因此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成为目前研究者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1 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状况分析

众所周知, 城市是市区群众生活聚集的区域, 而现代城市社会中趋于多元化发展的状况, 会从多个层面上去影响到当前城市公共景观形象艺术风格的形成。例如当前城市的建筑, 当前城市的色彩、雕塑、服务设施等等, 可以说城市公共景观形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不只是可以体现出现代城市独有的文化特征, 并且也能够去促进了新时期我国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如今城市公共景观的形象成为了城市形式的载体, 也能够成为现代城市价值的重要构成。一般人们去一个地方旅行, 是为了欣赏这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景观, 也从而去了解不同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色, 实现了拓展视野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依旧难于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 例如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的规划, 一味地想要提高自己城市的名誉与品位, 就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设自己的“面子工程”。

我们所要建设的城市景观艺术是给予群众一种感悟艺术的事业空间与没有限制交流的文化艺术场所, 是不能够将公共性与艺术性混合在一起的, 这两者需要有各自的侧重点。我们在给予其审美价值同时, 需要去努力展现出自身具有的公共艺术内涵, 使得两者能够在当前公共艺术领域中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2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说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不能忽略的是, 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在下文中简要论述:

2.1 城市景观失去原有特色

随着现代城市不断发展, 也出现了一些传统景观与文化遗产频繁遭受破坏的现象。部分城市为了扩大路面, 砍伐了道路两旁的古树。一些传统民宅都被铲平, 取代的是毫无生机的高层楼房。诸多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 对于城市历史发展、文化风俗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传统景观、风景名胜也是一个城市地区的特点体现形式, 但是当前众多城市的公共景观因为盲目地建设而显得十分平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2.2 城市景观设计时忽略了软质景观的设计

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绿化设计过程中, 会将设计的重点放到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中, 通常会忽略了绿地、林荫这些相对软质的景观设计, 让一些绿地草皮、花卉成为了整个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地位, 因此需要我们后期设计中注意。

2.3 城市景观设计相对奢侈

我们说城市公共景观提高档次的基础就是功能的合理性, 但目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者考究的用材。很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广场化”、“园林宫廷化”、“绿地观赏化”等现象, 一些人们片面地认为, 必须要建设具有标志性的设计, 才能够提高整座城市的气势与档次。

3 新时期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3.1 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

我们说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 务必要与城市自身文化历史紧密结合, 一方面要突出城市具有的现代化特征, 另一方面也要去充分展现出来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要将城市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景观渗透进去, 在设计景观的时候, 要与城市古建筑群协调, 这样就不显得突兀, 也有种和谐美感。如果两者难以紧密结合, 那么就可以选择分区设计的形式, 可以将城市布局成为了古城区与新城区, 就保证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和谐, 也不会去打破原有的城市设计原则。

3.2 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我们说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而秋天落败的枯叶就是春天生命生长的养分, 如果一味地去清除了公园的落叶, 那么就等于切断了自然环境中闭合的循环系统。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 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 例如借助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生态设计思路。

3.3 城市景观设计要加强生态绿地建设

我们说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 绿化是难以忽略的一个环节,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需要尽量地保留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征, 在城市河岸边的一些带状的公园都要尽量去保留, 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过, 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另外, 我们在城市景观绿色设计过程中, 可以去推广屋顶的绿化设计, 去对城市环境进行调节与改善。例如浙江杭州钱塘新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就始终去坚持生态、感性、生活等设计理念, 去确保人与自然的共生。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居民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质量要求是不断提高的,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城市景观设计水平, 让城市呈现出新的发展风貌。而本文所探讨的相关问题希望对今后城市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进而促进现代城市的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化成为我国近几年社会客观发展趋势, 有越来越多的人群逐渐朝市区集中, 并且有很大部分人群始在城市中定居, 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与承载量, 这使得城市的公共景观设计与建设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对我国当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状况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设计、建设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公共景观设计,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何鄂, 韦天瑜, 杨文会, 许正龙, 项金国, 大唐.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J].雕塑, 2006年04期.

[2]李平毅, 丁艳, 陈颖聪.四川自贡盐商宅邸王家大院建筑景观初考[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12.

[3]朱军.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04.

山区公路改造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5

安全问题是所有工程项目的核心原则以及首要原则。由于山区公路地形复杂以及地质情况多变,因此在公路改造及景观设计中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为避免这些问题,做好相关的安全措施,具体的施工安全分析方案有:

①重视山区公路的地理结构,深入、全面的收集以及整理山区公路地形资料,了解山区的气候条件、水文结构以及路线的规划方案,为山区公路的改造及景观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②选择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的路段,避免与周边危险性较高的物体接触,以及拉开被频繁破坏的山区路线距离,保证山区公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③确保山区公路的改造与施工条件相符合,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顺利;

④加强山区的人文精神。在山区景观设计中,注重公路与环境的美观与协调,不仅可以确保山区公路的安全与便利,而且为山区建设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地理环境与人力资源和谐相处。

3.2设计理念分析

在山区公路改造及景观设计中,创新山区设计理念,为共建山区公路的独特性创建良好条件,对山区公路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分析。

①相关设计人员拓展公路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创新思想,注重山区的自然属性,将公路设计方案与山区地形有机结合,科学选线,然后对山区公路进行改造以及景观设计,合理建设山区公路,体现山区风景的美观与和谐;

②转变人员对山区公路改造与设计的单一观念,重视它的应用价值,彻底贯彻山区地形以及路线的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地质选线,选取施工工程的最优项目,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可以快速有效解决施工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施工过程中,选取公路宽度不够的位置,会出现车辆堵塞。不仅影响工程完成周期,而且破坏已完工的相关项目。

3.3工程项目分析

在山区公路的景观设计中,为使公路合理、美观且耐久,有以下几个施工项目对策进行了分析:

①对原有路线事故频繁以及设计不合理的位置,全面、深入分析。在施工改造中,优化项目类型,提高路段的安全性,减少公共物品的破坏;

②对于有弯道的路线,安装明显的安全提示路牌,以及减小公路的坡度。对于较陡峭的路段,应该整顿周边环境,比如,外围加护栏,移植树木加宽道路等等,从而减少行车安全隐患;

③山区公路改造中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和谐;尽量不要大挖大填,减少一定的经济成本,灵活安排路段改造。由于多数人对山区路线都不熟悉,为满足需求,应该在山区公路改造中,安置公路路线信息指导图,快速准确引导路人的行走方向。在山区公路的十字交叉口设置信号灯,支路口安装减速带以及在人口分布密集的公路地区安装测速区,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交通意外发生。在公路景观设计同时注重服务设施,比如,在枝叶茂盛的公路附近建立休息区或观景台,体现公路交通的人性化。不仅可以让行人欣赏美景,而且可以防止司机疲劳驾驶,从而使山区公路景观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该在山区公路改造中加入绿化设施,不仅有效利用山区的各种物种资源,而且体现出大自然真正的美,使山区公路景观与生态自然相融合。

4结束语

改建过程中,应注重山区的环境因素以及地形结构,将两者相结合,从山区整体出发,深入、全面贯彻公路改造与景观设计,保证山区公路的安全、舒适、便利,让更多的人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文章通过对山区公路的改造与景观设计的分析,采用加强安全意识、创新改造观念以及健全景观设计政策,为山区公路的顺利改造与设计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6

关 键 词:大学校园 校园景观 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的“园”字本身便包含有花园之意。校园景观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环境氛围。而校园景观却是我们很少单独作为重要的一项拿出来进行讨论的。无论是在设计任务书还是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校园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的初步绿化规划分析和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余下空地仅仅做简单的绿化处理或室外家具的修修补补。

其实校园景观和校园外部空间和学生活动功能密切相关,是校园整体设计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它和规划以及校园建筑一样,需要设计师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认真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校园景观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景观设计直接贡献于校园环境质素的提高。很多老校区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新校区所无法比拟的参天大树。在当前的校园设计中,多有出现的问题是:建筑优先,绿化填充;点线面简单结合,对外部空间贡献不够;植物物种选择求贵不求系统、有效等。鉴于校园景观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已经目前设计中的误区,因而校园景观的研究值得作为一个专题并结合整体设计的其他方面来探讨。

1.校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1.1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是在规划伊始就应该作为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时候,它甚至成为规划布局形式的构思来源。其次,景观设计又相对于规划设计。规划虽然确定了建筑物布局,也就确定了大的外部空间形态,但是对外部空间的二次围合、对环境气氛的营造、对室外家具等的详细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三,景观设计对规划而言,有相对滞后性,它应该在规划确定后,与建筑设计同时或在其之后进行。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相对于规划而言,都进入了相对具象和细部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直接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形体勾画蓝图,而景观设计则涵盖了从空间、造景、植栽到地面铺装乃至照明设计的细节。而建筑体形和总图方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边界、空间的范围。同时,景观又分为室外景观和室内景观两种,与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关系。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舞台,景观为建筑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其次,景观与建筑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景观与建筑考虑的具体设计对象不同。建筑主要考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立体的形体构成,而景观主要考虑外部空间的完善和以园艺为主的视觉及功能效果。当然,二者也有同一性,那就是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都要以使用功能和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根本。

1.3校园景观与校园形态设计的关系

校园形态设计确定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抽象原则,而校园景观设计将校园形态设计具体化了。因为校园形态设计主要以设计导则的形式出现,它确定的是外部空间和建筑物的体形关系,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即使有量化的指标,也只是作为原则性的参考。而景观设计,是以形态设计导则为依据进行的具体设计,校园通过这样的具体设计进行施工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规划之后是校园形态设计,在遵循校园规划并在校园形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师平行的关系。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

2.1.1.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校园对交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前所述,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向,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启发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良好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内的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学生生活,包括室外课余活动空间。由于校园是一个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

2.1.2.学生的生活方式特点。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就拿大学生每天上课6个小时计,8个小时睡觉,4个小时吃饭以及生活琐事,还有6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其中,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室外晨读、散步、室外社团及文艺活动占了很大分量。即,大学生无论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还是参与室外文化活动,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于是,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

2.1.3.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如果对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从私密到公共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宿舍(2-8个学生共有)——教室(20-200个学生共有)——户外空间(全部学生共有),呈现由私密到公共的不同性质。事实上,公共性越强的空间人们相遇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公共场合下的自然发生的接触,一般都是很短暂的——三言两语的对话、与邻座的简短交谈、在公共汽车上与小朋友拉家常、观看别人工作以及向人们问询等。以这类简单的层次为起点,接触就可以与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别的层次。而相聚在同一空间是这些接触的必要前提。”作为全校学生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供了更多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相遇和交往的机会。

2.1.4.为校园环境提供活动的内容,是促进交往活动的良好条件。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的为场所富于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濒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篝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根据环境的主题和活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和灵感源泉。

2.2创造生态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同时,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郊区,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根据我国199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校园建筑容积率在0.5左右,而一般房地产项目的容积率一般在1以上,由于校园的建设密度往往比城市建筑密度要小的多,因而校园有充裕的条件优化其景观的设计,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其一,不要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在设计的伊始,就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如坡度分析,植被分析,日照分析等,尽量减少对土方的开挖,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的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两个方面。

其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设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

2.3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由于校园景观含有固定性和生长性景观两方面的内容,故此成为校园整体设计中唯一具有时间性因素的部分。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指广场、室外家具、空间围合等固定的、不随时间因素而改变的部分;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因素指植物、花木等随着时间生长和随着四季呈现不同状态和景色的部分。景观的时间目标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生长性因素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各有特色的景观。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的物种,例如花坛,根据不同花木开花的季节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落叶树木与常青树木的搭配,使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既不会因为冬季的落叶呈现枯败的景象,也不会因为有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阴功能的不足。

2.4再次围合空间

校园景观设计营造适意的二次围合空间尺度和氛围。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中又分为抽象空间因素、具象空间因素和物质因素三个部分。抽象空间因素是在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综合考虑的并由规划布局已经确定了空间尺度和相关建筑功能的关系。这一空间因素隐含在环境之中,使用者往往对之不能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由于抽象空间因素根据规划的需要,在校园中往往呈现尺度过大的趋势,需要利用景观元素,对其进行二次划分。具象环境因素包括景观的边界、树木和室外家具的围合、地面的高低变化等等,对抽象空间因素的尺度进行了二次划分,使之更接近人的尺度,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校园景观设计的模式要素

3.1中心区域景观

作为校园的核心区域,一般位于校园的几何中心,以校园最重要的教学功能为主,同时校园内的大型重要集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一区域的景观以强调开放、交流的气氛为主。同时,作为校园中心,它又具有校园标志性和仪式性的功能,因而景观的设计需要有强烈的特色,能代表一定的文化追求,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3.2边缘林木景观

边缘林木景观,主要构成内容是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刻意保护的原始环境,或预留发展,暂时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未作开发的用地。这一景观常常位于校园的边缘地区,它对调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贡献,不能以一般的围合空间尺度概念去要求。

3.3建筑组团之间的景观

建筑组团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居中层次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几个组团刻意围合而成,也可以是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几个组团刻意围合的空间景观具有较强的中心性,景观设置需结合空间形态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参与性。而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则应采取配角的姿态,简单大气,以突出更重要的空间景观。

3.4建筑围合的院落景观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空间是较为亲近人的景观空间,由于其近人的尺度,其空间形态需要考虑人多观感和尺度,以及高宽比的关系。而这一空间形态下的景观设计,可借用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借景等造园手法,使建筑与室外生态环境相融合。

3.5穿插在建筑物之间的景观

这是最小层次的景观,它常常以小尺寸和建筑空间相融合,在建筑平台、室内中庭、走廊花池、绿化天井、屋顶花园等立体层次展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交融。

3.6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一般沿着道路呈线状分布。行道树木绿化是车行道路景观的主角,同时,沿道路交通流线布置的绿化放大空间,可提供更多的停驻交往场所。另一个重要的道路景观是人行道路景观。在人车分流的规划模式中,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相分离是联系每位学生上下课的潜移默化必经空间。因而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行道路景观受场地的局限较小,与自然山水或人工造园相结合有多种变化的可能。

3.7校前区景观

随着校园的社会化、开放化发展,校园与城市相叠合的区域——校前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前区在空间规划上关键要处理好车流和人流的关系,作为校园的“门面“,在景观设计上需要结合校门的设计,着重体现庄重、简洁和仪式性的形象。

3.8标注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是指校园中具有地标作用的景观设计。它可以是一个高度与众不同的塔,也可以是一片识别性较高的林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视觉上提供形象认知的标示。

4.结论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它有其特殊性 。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设计或者建筑综合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是设计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平面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公顷的综合设计。总而言之,它比单体建筑的功能复杂、规模大、又比城市规划的功能单纯、规模小。某些理论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这些理论说明了校园和建筑以及城市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校园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之间的一种研究对象,在设计模式上有其特殊规律。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出概括了校园建设的特殊性——它既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综合体。它和住宅小区有一定想相似性,有类似的规模和规划、景观和建筑一体性较强的特征;但是其功能线索和社会结构不同,所以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Jan Gehl),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第一版)

[2] 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 国家高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吴丽娜.大学校园环境美及其创造. [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6

[6] 郭逊.大学校园与城市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7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遵循原则

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加深, 人们的生活也有了质的飞跃, 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城市道路景观可以让人们在闲暇的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乐趣。以往的城市道路一直扮演着城市交通枢纽的角色, 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城市道路将担任更多的角色, 加快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也是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必经之路。

1 概述与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

1.1 了解下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 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 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因此,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生态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而城市道路的景观就是根据互惠共生、竞争等生态原理作为理论指导, 来综合考虑各种植被的布置, 尽量保持原有场地的自然条件如植被、土壤等, 并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存的多种植物, 来建设复合多样的植物群落。另外, 每样植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如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 需要将它们各自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在保证外观迷人的前提, 要注重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长期维持的城市道路的植物景观。

1.2 浅析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过程中, 首先应该将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城市生活的主要角色是人, 景观设计质量的好坏, 不但影响到城市的形象, 而且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降低城市自身的吸引力。所以,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渴望需求;其次应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作为设计基础, 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才能带给人们更深的感触, 产生文化认同感。城市只有尊重历史, 去通过景观设计来再现历史, 并在此基础结合现代化元素进行一定的创新, 才能促进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接着, 需要以生态作为最终设计理念, 现在城市交通四通八达, 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直接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威胁,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整个景观的生态层次, 讲究的人与自然高度融合, 不但可以有效地净化城市环境, 而且可以绿化街道;最后, 需要考虑到景观的整体布局, 城市的景观设计一定要考虑这个城市的形象特征, 设计中要考虑到每个街道的历史文化, 通过塑造不同的景观来形成整个城市的鲜明特点。

1.3 探究建设城市道路景观的意义。

刚才上文已经提到, 现在随着环境污染的现象也越来越严峻, 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变得恶劣了。城市的生活环境本身绿色植被就比较少, 所以建设城市道路对城市环境来讲, 将有深远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植物的生理特性, 它们会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 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现在在建设城市道路时, 引入了生态景观的设计概念, 首先, 就是为了使道路植物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程度, 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其次, 就是对整个植物景观进行改造, 使外观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让人们在工作之余, 真正地感受到休闲、舒适, 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总而言之, 设计好植物景观, 更好发挥城市道路的生态作用, 能够切实地改善城市人们的生活环境。

2 解析下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2.1 景观设计围绕生态展开, 做到人与自然相融合。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把握好生态这一个概念, 一定要合理地规划植物的配置, 将植物的“绿”这个特点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还要结合现在的科学技术、植物的生活习性、大自然的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来营造出真实的大自然环境。现在的城市居民厌倦了高楼大厦的建筑, 他们希望在城市的一角可以看到大自然般的城市道路, 所以设计者应充分理解城市人们的心理状态, 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来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道路。

2.2 在设计时, 在已有的历史文化基础进行一定的创新。

我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千米, 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城市道路并没有统一的类型。所以,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时, 一定考考虑到当地的地方文化及特色, 如北京的胡同文化、陕西的民歌等等, 设计者必须要有良好的思路, 如果所设计的生态道路能够体现出地方特色的话, 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再者, 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要求,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等,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 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除此之外,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来丰富原有的植物群落。

3 小议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方案

3.1 利用道路两旁空间, 设计出与城市空间相结合的景观。

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 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 很少有人工设施的。所以, 必须营造出大自然的生态系统。首先, 要抓住植物本身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等, 将它们的特点搭配合理。其实, 根据植物的特点可以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不同的空间, 每个空间都应有自己的功能, 比如像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等空间进行合理地转换, 会让游客感受到神奇、梦幻。设计者还要利用好植物的时序性, 让生态道路四季都不逊色, 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春季呈现鸟语花香、夏季浓荫盖地、秋季枫叶如火、冬季银干琼枝, 这样就会让景观呈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达到了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另外, 植物本身就有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 设计者要合理安排不同的植物, 让净化生态环境的作用达到最佳。

3.2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为最终理念。

景观设计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有植物就可以了, 还要结合景观的其他要素如植物、建筑、山体、水体、道路铺装等, 只要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首先, 应将道路两旁建筑与植物相结合在一起, 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必须与植物相统一, 建筑展现的是刚性, 植物展示的柔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将使环境变得更为和谐。植物还应与山体、水体进行有效地结合, 根据植物的习性, 有的植物如藤需要缠绕山体进行攀岩生长的, 有的植物如荷花是生活在水里的, 在丰富山体景观层次的同时, 其姿态、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只要将这些元素都结合在一起, 才能体现出山水共天一色的美感, 真正地体现大自然的魅力。还有一个注意的地方, 就是人性化的设计多样多式的观赏路线, 给游客带来观景的欣赏感。

4 浅析我国城市道路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 我国不断地发展经济, 而忽视了城市道路的景观建设。近年来, 我国已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需要将建设绿色城市作为发展重点, 通过大量的绿化工程来缓解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国家这个政策有利于城市道路景观工程的进展, 随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地提高, 这也是推进景观工程的开展。未来的几十年中, 国内各大城市将会大力设计城市道路景观, 不但可以净化环境, 而且可以树立城市的个性。

结束语

现在,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建设城市道路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必行之措, 因为建设生态道路是城市的生态系统重要部分, 它不但可以美化城市外貌, 对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所以,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并以生态为设计理念,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完美的生活休闲场所。

参考文献

[1]周铁云.基于新时期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 2009 (12) .

[2]姜多, 贾文婷.浅谈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绿化形式[J].林业科技情报, 2010 (3) .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综述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 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 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工业遗址

所谓遗址 (Sites) 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 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 工业遗址 (Industrial Sites) 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 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 (Industrial Heritage) , 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 (Brownfields) , 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 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 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 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 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1 发展历程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 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 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 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 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 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 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 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历程中, 德国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促成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 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观设计实践, 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进行理论提升, 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国的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 对于鲁尔区的复兴与其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是国内关注的重点。王向荣[7]最早介绍了鲁尔区中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和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 含蓄地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大胆探索并使用能“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丁一巨[8]多次介绍了欧洲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实例, 特别是对德国做了丰富的研究, 提出了“工业化的花园王国”概念。刘抚英等[9]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 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张艳锋[10]介绍了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 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李建斌等[11]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 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2个方面进行阐述, 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罗萍嘉等[12]则从景观层次与废弃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2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设计手法。

此外, 张杰[13]从政策、规划思想和开发实践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伦敦码头区改造的发展过程, 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造与英国总体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伦敦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孙晓春[14]则对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一划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分析, 认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护”的做法值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类似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学习和借鉴。虞莳君等[15]认为菲尔德设计事务所为纽约市清泉公园设计竞赛所作的获奖方案“生命景观”, 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工业遗址再生的新范例。张健健[16]认为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树城”的设计理念, 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方面, 还是在城市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方面, 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 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最成功的范例, 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 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 表现出人们在生态学更新设计思想、美学和艺术思想、多元化思想3个方面的追求, 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简圣贤[17]分析了歧江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不足, 过多地强调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张艳锋[18]从建筑、文化和产业等不同角度对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振兴进行了分析, 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手法。朱建宁等[19]介绍了改建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指导思想, 以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历史文脉作为设计重点, 营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 又与现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园。俞孔坚等[20]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 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 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 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 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 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 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 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 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李飞[22]把欧美出现的大多数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成果归为后工业景观的园林, 认为这种园林流派立于功能主义之外而继承了文化。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影响从“环境生态原型”生发出来的[23]。包志毅等[24]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 从环境生态特别是植被恢复角度探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不同的着眼点和理论背景。周曦等[25]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 结合生态学的观点, 对当前设计领域的所谓“生态设计”等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结语

景观设计中象征意义研究 篇9

优秀的景观不仅能够使人获得形式美感, 还能满足人们创作、表达、寻求意义的愿望。承载意义已经成为景观的一个主要功能。如北京天坛表达的是祭天祈佑、天人感应的观念。美国自由女神像象征着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南京中山陵平面布局寓意警钟长鸣, 继续革命, 等等。意义是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时间关系的体现。景观中对于意义的表达有各种各样的方式, 其中象征是最主要的手段。

2 景观的象征意义

象征, 是借助一形式表达另一种意思的表意方式。文化象征行为是人的生命本质之一。本能是象征文化发生的原点。象征文化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出现, 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组成部分。因此, 置身于一个景观环境中, 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象征方法参与到景观象征意义的构建活动中。景观象征可以产生正面意义, 同样可会出现负面意义。正面的象征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增加人们的审美体验, 丰富景观内涵, 提升景观的艺术价值。例如, 看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人们会象征化地联想到起航帆船的风帆或者深海里的贝壳。看到笔直向上、塔尖直指苍穹的哥特式教堂, 人们会象征化地联想到十字架、基督教。看到华尔街上身体硕大、“牛”气十足的铜牛雕像, 人们会象征性的联想到股市的“牛”市, 等等。负面的象征意义则可能对景观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 拜斯比 (Byxbee) 公园山顶上密布的小土丘, 人们会象征性的联想到坟墓、死亡。因此,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运用好象征手法, 使景观产生积极的象征意义就成为了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3 景观象征的种类

3.1 传统型景观象征

传统型景观象征就是以约定俗成为表征机制的一种通用的、公共的象征形式。应用于景观中的象征符号源于某一文化圈内不同群体的共同认知, 共同约定其符号意义以至成为传统实例, 并沿续通用以至定型。人们通过联想而获知其内涵。例如, 中国文化中, 龙是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的象征;是帝王、权利的象征;也是吉祥、美好的象征。人们看到与龙有关的景观, 就会将其景观形象与意义相联系。另外, 传统色彩观念中, 黄色、红色、青色象征着富贵、权利与兴盛。传统数字观念中, 九为天子指数, 象征地位至尊。传统图案观念中, 莲花象征君子, 竹子象征有气节,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等。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约定俗成使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可以将此类传统的象征形式运用到作品当中, 丰富作品内涵, 提升人们对于作品的认可程度。

3.2 创新型景观象征

创新型景观象征并不是完全放弃了传统型景观象征的符号, 而是设计者通过借鉴传统的象征形式, 将不同的象征符号进行重新整合、处理, 从而构成一种新的象征结构, 表达新的象征意义, 并与传统象征意义产生若即若离的效果。例如, 位于佛得角群岛明德卢Casa Azul小区, 主入口台阶全部是红色, 即指明了路径, 又象征着红地毯的礼遇。再如,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里, 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符号, 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季变化的稻田景观中, 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 让稻香融入书声。在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设计, 使“耕读”传统被赋予上了全新的内容, 也让中国农业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在景观中读书台、东北稻、大学校园相结合来象征传统的“耕读”文化, 这也是设计者大胆的创新。再如, 施瓦茨的拼合园, 将日本园林和法国园林作为象征符号进行拼合, 形成对现代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象征。创新型景观象征的内容更加自由, 意义更加广泛, 是推动景观象征发展的主要形式。

4 景观象征的特征

4.1 景观象征的必然性和主动性

任何一个景观作品, 哪怕只是一块顽石, 只要进入公众视野, 人们就必然会对其进行象征意义的解释, 去构建或真或伪、或美或丑、或雅或俗的象征意义。象征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 因而对景观进行象征性解释是必然性行为。当景观设计时, 对象征行为进行回避是不可取的, 设计者只有积极、主动的在作品设计过程中, 建构充分的意义与内涵, 才能满足大众对于景观的象征意义的需求。

大众在景观欣赏的过程中寻求象征意义, 这种行为不是被迫的而是积极的, 具有主动性特征。例如, 人们在游览昆明石林景观过程中, 都会主动地去从天然的石峰中寻找“西游记”, “凤凰梳翅”, “阿诗玛”等象征内容。这就要求设计者顺应、利用、引导这种主动性, 使景观作品的内在意义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4.2 景观象征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欧洲人把花园作为伊甸园的象征, 西亚人则把伊斯兰园林中的四条水渠诠释为天堂的四条河流。世界各地的景观解释表明, 景观象征是人类的普遍行为, 是人类共有的表达方式, 世界各地的人们运用象征方式对景观的意义进行解释是普遍存在的, 具有普遍性。

但是, 我们也主要到, 在不同文化圈中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象征意义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景观中的土丘地形, 西方人将其象征为山体而广泛应用, 在中国人则会把它作为“坟墓”的象征。这种差异要求我们要注意顺应特定人群象征理解, 特别是民俗、禁忌的内容, 要入乡随俗, 避免水土不服。

4.3 景观象征的通俗性和丰富性

景观的使用主体多为大众, 基于大众的经验与品位, 对于景观象征的解释应该是通俗易懂, 便于流传的, 很多人乐于将景观进行通俗性的象征而获得体验乐趣。比如把三块景观石象征为“桃园结义”, 把四块景观石象征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等等。

但是, 过于通俗的象征难免使景观趋于平庸, 景观达不到更高的层次。如何即提高景观象征的高品位, 又能让大众广泛接受, 达到“雅俗共赏”的丰富性特点, 我们可以参考苏州园林当中的一些象征设计手法, 如苏州园林中的扇形漏窗, 百姓可将其解释为“扇”, 象征“通风”, 文人则可以解释为“善”, 象征“心善”。这个设计将景观象征意义的丰富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5 景观设计中象征的原则和方法

5.1 遵循共识

遵循共识, 即遵循景观的大多数使用者的共同认知, 特别是民俗、禁忌类内容, 避免引发消极反应。每个使用者的认知是不同的, 难以琢磨的。但是, 一个特定群体, 其象征认知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典型的就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象征内容。如色彩、数字、图案等。因此, 对某一地域进行景观设计时, 应先了解该地特定地域的历史、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道德观、价值观等内容。对于景观中象征元素应该慎重的选择, 避免“水土不服”。

5.2 准确引导

对于一些象征意义埋藏较深的景观作品, 可以通过准确引导, 来影响大众对景观的象征理解和诠释。中国传统园林在语境指引方面有独到之处。作者不停留于客体文本结构的创造, 而进一步介入了主题的接受环节, 在景观作品中添加“指引性”措施, 不仅仅是避免了误读、曲解, 更是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品位, 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如苏州狮子林问梅阁布置取意禅宗故事马祖问梅, 阁中桌、椅、井藻、地花都用梅花形, 窗纹为冰梅纹, 八联隔扇的书画内容也均写梅花。设计者通过大量的相关信息的反复出现, 强化景观的象征主题。“文学”手段的运用, 丰富的题名、对联、诗文, 弥补了景观语言的表述欠缺, 丰富并指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5.3 公众参与

公众是社会的主题, 是社会根本利益所在, 景观的直接使用者就是公众。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可以采用“公众参与”的方法, 将设计模型展示给公众, 通过公众的视角, 去审查、检讨景观作品中可能引发的象征含义, 从而避免失误, 提高景观的可接受性。

5.4 注重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 文化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新的形式, 景观象征意义也会出现新的内涵。因此, 在景观象征意义构建的过程中, 设计者需要从多个层面经行分析, 吸收目前以有的象征研究成果的前提下, 进一步探索景观中象征意义的构建方法和发展方向。

摘要:景观中对于意义的表达有各种各样的方式, 其中象征是最主要的手段。对景观象征的意义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景观象征的种类及其基本特征。最后, 针对当今景观象征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尝试性提出景观象征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景观,景观象征

参考文献

[1]居阅时.弦外之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2]刘晓光, 姜宇琼.景观设计中的象征阐释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8.

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篇10

1 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成为趋势

随着节约型园林建设概念的提出,过去高成本的景观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出低成本景观设计,其应运而生既是对景观行业社会经济因素的思考,也是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探索[1]。同时,低成本景观具有可操作性,在景观质量与投入权衡下,尽量做到最低的投入成本换取最高的收益。

植物造景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消耗成本直接影响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就如何降低其造价以营造类似的植物景观效果,还在不断探索当中,并必将走向成熟,成为景观设计的主流思想。

2 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跟风,缺乏自主特色

一是大草坪风。有的项目盲目推崇国外的疏林草地模式,大量建设大草坪。这种做法虽然建设初期投入较少,但草坪后期养护费用和植物群落的养护费用之比为3∶1,而生态效益却不及后者的1/4,而且草坪老化、退化快,甚至一些观赏草坪,严重影响项目的实用性和经济附加值。二是高价建绿风。一些投资方为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顾植物自然生长规律,植物种植密不透风,一些胸径30 cm的夏鹃,密度高达49株/m2以上,植物种植初期绿化效果较好,往后植物生长空间减小,密不透风,导致夏鹃退化死亡。有的地方甚至广泛采用胸径30 cm以上的直生银杏,或在北方种植热带树种,这些深山大树的移栽和南树北移工程,都是对植物生境的彻底改变,往往成活率低,养护期长,成本较高。

2.2 设计与市场、工程脱节

一般的公司植物设计、采购和工程分属不同部门,部门之间缺少沟通,设计师没有及时了解市场植物材料价格、苗圃存苗量和植物适合栽植的季节,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植物选择和控制植物造景成本,从而导致后期种植工程改动较大,造价较难把握。在项目工程中,设计容易与施工脱节,这与植物材料本身的差异较大、施工中可变因素多有关[2]。例如,模纹绿化的设计,太过复杂的图案,虽然设计效果很好,但施工难度大,维护费用高,可操作性较小。因此,要达到理想效果,植物设计师必须亲临现场,了解工程建设特点,随机应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配合施工工序,把设计意图表达出来。

2.3 过度控价,景观、生态效果不佳

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绿地率,因而大量使用绿篱和同规格小苗木,不注重植物间的搭配和群落效益,使得建设项目各处绿量均衡,景观平淡,缺乏应有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而低成本植物景观,是在尊重一般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的前提下,保证其应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让成本投入最低化。

3 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一是适地适树性。首先,植物种植设计要符合立地生态条件,当地生态条件应能够使其生长适应。其次,根据场地环境特点,满足功能适用。最后,环境的烘托和景观营造要适宜。二是生态多样性。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采取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再现地带性自然植物群落,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同时较好地维持景观的相对稳定性。三是文化艺术性。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我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富含文化内涵,植物个体更是人格化象征精神浓厚。景观设计师可以运用当地的优良植物,采取适当的种植形式和表现手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刻表达。进而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按照树种的不同、树高不一和地形的变化,形成跌宕起伏的林冠线和明快曲折的林缘线,加上季节的变化,从而产生韵律感、节奏美、色彩美。

4 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4.1 保护原有植被资源,进行改造设计

在园林绿化建设初期,对现场进行仔细踏勘,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植被,再适当改造、修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的目的。反对进行大树、古树名木的移栽或砍伐,宜采用对场地原有植物予以保留和利用的方法,稍加梳理使之快速成景。例如,在城郊进行楼盘开发,针对郊区完好的树种与地形,往往考虑根据现有植被产生的景观效果,给予楼盘适当的定位,如松涛雅苑、木樨香庭以及玉兰路、枫香路等,用最经济的手法创造更高品质的景观。在植被改造上,如上层乔木较好,下层杂草丛生,则予以适当梳理:地被较好的进行保留和改良,使野趣和都市风味交融;地被较差的根据原有植被形态采取更换的办法。这样的植被改造,不但节约成本,而且能创造富有特色情趣的环境空间。

4.2 利用常规和乡土树种,构建地方优势生态植物群落

在保证达到类似景观效果的同时,要优先考虑常用树种、普通规格或价格更便宜的树种,从而降低植物造景成本。乡土植物是节约型园林的首选植物材料,因为它们早已适应该地域的环境,病虫害少,长势良好,苗木货源充足,价格较低,而且具有地域名片的作用,并能较快地成为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的优势树种。

尽量不使用单一化的配置模式。建植大草坪,复杂模纹花坛以及大量使用一至二年生草花,这些种植形式容易导致植物抗逆性差、养护成本高、维持效果较短,达不到应有的生态效益。提倡以乡土植物模拟地方自然生态群落结构的模式,不仅植物适应性强,需要较少人工养护,并能体现地方景观特色。与此同时,采用生态的种植方法,即尊重植物生态习性,尤其是保证植物自然生长空间。一些投资方为追求即时效果,大量栽植苗木,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无法获得应有的生长空间,直接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最后直至死亡。这样不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还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因此,栽植植物时,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保证正确的栽植密度,为每个植株留有一定的后期生长空间,这样不但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保证后期景观效果。

4.3 选用节水抗旱型、粗养护型植物,降低养护成本

我国淡水资源紧缺,使得选用节水抗旱植物成为景观营造的需要。节水抗旱园林观赏植物具有低成本、观赏价值较高及品种资源丰富等特点,能从根本上减少植物需水量,从源头上节约绿化用水[3]。具备节水耐旱的植物品种有槐树、刺玫、柏类、臭椿等。

美国在道路绿化的收边处理上都是采取较粗放的方式,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为铺7~15 cm厚的锯木屑、稻草等作为表层覆土[4]。因为这种表层土降解后能给植物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明显地减缓水分蒸发与土壤干燥的时间,从而节水省工。

考虑到植物景观养护管理上的经济性和简单化,宜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的树种以减少重复工程;多选用抗性强、成活率高、耐修剪的植物,以此减少维护管理成本。适当减少植物造型及难度,以大方、简练为宜。具体的粗养护型植物主要是指自播繁殖能力强的植物和植株变化较小的植物。

4.4 突出重点,巧用大规格树种

尽可能使用小苗和苗圃中存圃量较多的苗木,节约并合理使用名贵树种,是种植设计的用苗原则。绿化过程中,为突出设计的亮点,重点区域需要重点表现,其中大规格苗木的应用是必须的,但量要少,并且要用得巧。一是方法巧:例如,一株胸径30 cm的朴树,蓬径5 m以上,不仅成本高,而且大树的号苗较困难,栽植难度也大,成活率低,在栽植初期,需截去很多枝干,大大降低大树的观赏价值。但是上述问题可采用3株拼种的方法予以解决,即3株较优美的小规格朴树靠近栽植,将长势稍逊的放中间,以其最佳观赏面朝外。3株小树代替1株大树,具备同样的景观效果,而且大大节约了资金,提高了成活率。二是位置巧:即将关键位置作为景观设计重点,如对景、点景之处,大树的点缀起到视线焦点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对于次要或普通区域则要合理控制绿化成本。

4.5 探索野生植被的应用

野生植物往往生命力强,是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合理运用野生植物可以大大降低苗木价格及养护成本,节约水资源,并形成一定的城市地域特色景观[5]。如一些公园绿地、城市滨水绿地、街道绿地建设,将人工植物群落和野生植物结合起来,既可克服野生植物的荒芜感和绿期短的特点,又能营造城市中别致的郊野风味。

4.6 绿化与生产的结合

在发挥植物主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妥善结合生产需要。适当种植有食用、药用价值及可提供工业原料的经济植物[6]。例如,果树的种植,既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又可与当地的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反映一定的文化、经济特色。对于安置房小区的植物景观,考虑到居民生活收入来源较少,可以采用规整绿篱带作为小区绿化骨架,中央种植应时蔬菜,以带动人们生产积极性,增加住户环境归属感,也节约了植物造景工程成本。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保证景观质量和使用效果前提下,降低绿化成本是可操作的。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上,通过合理规划原有树种,合理分配乔灌地被的比例,控制好植物价格、规格及密度,科学选择植物品种和巧妙搭配等方法,真正做到经济、实用、美观。

摘要:植物景观设计是节约型园林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结合当代植物景观的考察和研究,对现存的植物景观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低成本,植物景观,节约型园林

参考文献

[1]邹巨龙.珠三角居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程袁华,张延龙.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与思考——以深圳市居住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14-4516.

[3]徐倩.节约型城市园林与植物景观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0):33-35.

[4]徐晞,刘滨谊.低成本景观设计——关于中美两国之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J].景观设计,2008(3):5-11.

[5]王芳.谈植物造景方法与节约型园林绿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3(2):51-53.

虚拟视觉体验景观设计改良研究 篇11

目前景观设计中常应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建模以验证空间分布、节点效果等,但设计人员常常因缺乏他人对于其设计的场地模型有客观评价而无法改进设计。为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与作品的评价速度以及客观程度,利用眼动仪进行分析和反馈是一个更高效和科学的办法。这种方法的应用可减少景观设计中不必要的设计损失,为建设人性化的景观工程做出贡献。

1研究意义

景观设计工程是庞大的,建设面积大,耗费资金多,参与人员繁杂。通常在设计阶段景观设计人员会通过建立虚拟模型来检验设计效果。大多数景观设计人员使用Sketch up作为虚拟建模工具,以检验设计的空间分布、交通组织、景观节点设计和设计细节等内容。

这类虚拟的模型通常由设计师和相关设计人员进行建立,在主观上对于设计内容有一定了解和认识,有时缺乏对于设计内容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另外,设计师在设计时也缺乏了解非专业性人士对于景观设计效果的认识。

让设计人员了解普通人群对于景观设计效果的评价,对于改进设计有着更好的辅助作用。如果以实际场地作为试验场地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建立缩小比例的实体模型,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建模,对于景观设计改进没有太大实质性意义。并且许多景观节点在设计中存在着主景与配景之间关系不协调的情形,例如其之间大小、颜色、形状、位置、距离等。

HED移动式眼动仪是具有客观记录反应被测者眼部动态的仪器,能够记录被测者眼部的观测点、观测轨迹、观测时间和观测频率等内容,有效反应被测者对于某一事物的关注点、兴趣度等。但该仪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光线照射较强的场地不能输出有效数据,如果利用仪器观测有反光的屏幕也将不能有效分析观测内容。另外在户外由于处于动态测试情况下,被测者眼部与观测事物的距离有着较大改变,眼动仪的数据将有着较大的误差。

基于该仪器的特性以及景观设计的改进需要,将两者结合应用进行了试验性研究。

2研究方法与难点

将某景观设计模型形成图像或视频投射给被测者观看,通过眼动仪记录观测者对于投射或屏幕影响的观测点、观测时间、观测轨迹和观测频率等内容,以得出该处景观设计的主景、配景之间大小、颜色、形状、距离是否关系协调。将该内容反馈给景观设计人员,进行合理性评价和得出改进之处。

试验要求:(1)观测者应在不知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对于屏幕进行随意观测:(2)不同试验者对于景观设计事物有着不同喜好,通过一定数量被测者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结论;(3)合适的投影亮度应满足被测者和眼动仪的共同需要,眼动仪录制的现场光线不能太强,但被测者对于亮度较低的屏幕有时不能体验到虚拟模型场景中。

3参与人员

工作人员:仪器调试及分析员1人,模型动画放映及现场指挥1人,提供某广场景观设计虚拟模型的设计人员1人;被测者:不同专业学生10人。

被测者视力情况:正常视力3人,其余均有不同程度近视(2人佩戴隐形眼镜,其余均用裸眼观测)。

4器材与场地

试验器材:眼动仪1台、笔记本电脑2台、投影仪1台、投影幕布1个、秒表1只、相同型号座椅3只。

试验场地:21号楼B214室(不开灯,门关闭,窗用不透光窗帘遮挡)

5研究过程

研究以某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该场地北面和东面为城市道路,南面邻电信大楼,西面靠百货大楼。总体设计效果图如图1所示。

测试过程大致分为八个步骤:

(1)开启投影仪,保持固定位置投射到幕布上,并连接笔记本电脑1,将其画面以分辨率1024*768投射。每次被测时,都必须保证分辨率和投影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的相同,以免因设备的展示不同导致被测者或眼动仪分析软件的错误。

(2)连接眼动仪和笔记本电脑2。

(3)将被测者先后安排到同一座椅上就座。

(4)将眼动仪先后戴上各被测者,并观测投影进行方位调试,头部应尽量保持不动,眼睛可随意观测。

(5)开启笔记本电脑1上的广场景观虚拟场景动画,并启动秒表与眼动仪录制程序。每次场景之间的切换采用动画场景切换,以保证切换过程中被观测者的合理逻辑和对被观测物方位及功能的认识。如果使用建模软件导出后的图片,图片之间切换显得非常不自然,被测者对于图片的认识和感受也会相应降低。此时被测者的瞳孔基本不会因感受的情况而缩放,只会因图片切换而进行一定的方位移动,即使有瞳孔缩放反应,也因观测图片而非虚拟场景而不科学。

(6)每隔10秒钟切换一次景观场景,共20场景。每次切换场景时,切换过程中的耗时不计入场景观看的10秒钟内。另外因为虚拟场景的限制,被测者不能体验三维场景,所以场景切换之间的时间段不计入分析过程中。

(7)保存并分析眼动仪记录数据。保存后文件扩展格式为AVI,且不能经过压缩,后期可重新导入匹配进行二次分析研究。

(8)将汇总数据提交给景观设计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汇总数据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红点分析图,即每场景观测点分布及走线图;第二部分为观看区域分析图,共有两种图表形式组成;第三部分为被测者瞳孔缩放统计图,表明被测者对于观看事物的兴趣与喜好等。通过三部分统计图,可以较为客观的表现被测者观看时的心理反应。

6研究结论

通过将屏幕划分为九个等大的区域进行观测范围分析。将每秒观测的范围以百分比形式进行累计后统计得出以下图表(见表1)。以该表为例,深紫色代表左上区域,橄榄绿色代表中上区域,橙色代表右上区域;浅紫色代表左中区域,红色代表中间区域,浅红色代表中右区域;粉绿色代表左下区域,蓝色代表中下部区域,孔雀蓝颜色代表了右下区域。横坐标代表演示进度(以五秒为单位进行统计),而纵坐标代表观看区域的百分比。

nlc202309031820

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被测者观察区域、观察时间和观察频率以及瞳孔大小等作出结论,以某一被测者的结论为例,以下是被测景观主入口画面及被测时观看区域分布图:

主入口设计时主要设计目的是吸引过往人群。中央主要雕塑位于视觉中心区域,即表1中红色代表部分。通过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过往人群在观看主入口时(20—25秒)会被中央主要雕塑所吸引,达到了设计的目的,由此得出结论:第一位被测者的表现表明主入口景观达到了设计目的。

通过对多位被测者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综合结论:

(1)主入口景观设计合理,到达设计目的。主入口主要景观为喷泉和中央雕塑。通过对远距离的巨大雕塑的第一观感,形成大气开阔的空间体验和交通引导。从各被测者的结果统计分析表明,大多数的被测者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到中央雕塑,其次注意的是喷泉(表1中20—25秒区间浅红色区域),从这点上表明主入口景观设计较为合理,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2)下沉广场入口有一定引导性,需增加特色景观。下沉广场入口主要设计目的有二,其一是给予进入下沉广场的交通过道,其二是将广场道路交错,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空间体验。通过数据分析表明,105—110秒区间内观测者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中间和左中部分,该区域对应的景象为道路和透明的玻璃架空顶。说明大多数观测者主要观看对象单一,表现为“无景可观”,设计上可进一步深入设计,将更多的设计手法融于墙面设计,以形成更好的竖向景观效果。(3)咖啡休闲设计较为合理,空间感受性强。咖啡休闲处主要为了提供停留休息洽谈的地方。通过被测者观看轨迹可以发现,在此处各界面的设计均能吸引人观看,且观看时间较长,移动频率较慢,达到了设计目的(见图3)。

(4)电信广场入口花坛设计需要加强和周围联系。电信广场入口花坛处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交汇空间,因此该处的景观设计应该与周围的景观能够相互联系,形成连贯效果。但从各被测者的数据来看,观看点基本集中在中央花坛,基本无其它观测点(见图4)。由此可以说明,入口花坛的中心绿化设计需要改善。虽然被测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中心花坛上,但由于花坛形状、地面铺装或者花坛绿化的原因,观测者的视线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所以电信广场入口花坛设计需要加强和周围的联系。

(5)中央走道需要增加景观。中央走道位于下沉空间内,整体空间呈现长条形。该空间主要起连接上层空间景观,并引导上层空间的视线以及引导人至下层空间的目的。通过比对分析各观测者数据,主要发现观测者始终都在观察远处的中央雕塑和跌水景观效果。从这点来看,该处的设计目的达到过半,但是近处始终没有吸引人的景观,如果能在中央走道增加景观,给上层观测者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将会使整体空间更加精彩。综上所述,通过统计分析观测者对于景观场景的数据并和设计意图进行比对,能够分析出设计的场景的合理性和需改善处。

以上试验研究说明虚拟视觉体验景观设计改良方法可操作,实用性较强,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有效客观的让景观设计人员了解非专业人士对于设计的景观场景的观看心态,并为景观设计人员提供了改良的依据和方法。

水体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 篇12

水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 它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 水的触感, 水的影像, 水的声音也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从景观诞生那天起, 水就与其紧密结合在一起, 并成为景观艺术创造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现代景观的创作越来越重视对水这一要素的运用。水景正从环境的点缀逐渐过渡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依水而建过渡到大面积的人工水景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 如何既能真实地表现出自然水体的特征;又能充分利用水体来增加景观环境的效果, 创造良好的水体景观环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水体景观的功能作用, 提出水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基础, 探讨水体景观的设计方法。

一、水体景观的功能

对于“水体景观” (Water Environment) , 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概念, 按其构成原理和与环境概念相对应的原则, 水体景观可以界定为:针对某一主体, 围绕它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分布于地表空间所有水域组成的有机系统。水体环境可分为原生水环境与人工水环境两大类。水体景观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其自有的独特功能。

1、增益于景观

水可以从空间的一面或多面限定另一物体, 从而创造特定的环境, 水体还具有丰富的内涵, 具有连接空间的纽带作用和净化心灵的效果。

2、改善环境

水体景观具有很强的生态作用。可以用以隔离噪音。另外, 还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作用, 以保持水体景观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3、承载人们的活动

水体还可以为娱乐活动和体育竞赛提供场所, 如划船、游泳等。大量新兴的城市公园、广场绿地中水体景观成为主角。只要有了水, 一切都活了起来, 水体景观已成为园林和城市建设的灵魂。

二、水体景观的设计原则

基于水体景观上面的功能作用, 我们可以分析出在设计水体景观时应遵循的原则:

1、本体性

水体景观的创造, 就是将大自然的水, 或更好地呈现于自然风景, 或再现于人工的景观中。人们营造景观环境的目的, 就是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舒适、优美、自然, 故以大自然的水态为蓝本进行水体景观的设计, 是一个基本原则。因此, 水体景观的设计要遵守以下的原则:应该满足水体景观设计的本体性;符合自然水体形态、形成与演变的规律;符合自然容体形态、构造特征。

2、生态性

自然水体有其严密的协调秩序, 表现出的形态是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结构、气候水文条件、植被生长状况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 要依据水体与环境的关系塑造一个和谐的景观生态系统, 避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应遵循水体景观环境系统相协调原则;充分发挥水体的环境功效原则;节约用水原则。

3、文化性

人类聚落环境“以水为先”, 把水从真实状态向虚拟抽象状态的转化, 使水具有了物质属性、生态属性、生命属性和精神属性。水体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重水体景观的文化性:水体景观的审美特征;水体的使用对环境气氛的强化作用;利用自然水体特征进行创新。

4、游赏性

除了客观的物——水体本身的特性外, 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 还须注意观赏者的特性-----亲水。水是充满生气的元素, 不同状态的水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 水带给人额外的情趣。可以说, 水引发了人的参与性。人们向往水, 希望悠闲地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或旅游, 在水边休息以享受其声其景, 或穿过水面到达彼岸, 这是一种本能的倾向, 水体景观设计应满足这些欲望。

三、水体景观的设计表达

在漫长的岁月中, 在不同的地域, 人们将水体运用于各种园林景观中, 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水体景观形态。在当代, 水体景观的形态已发展得十分丰富与复杂, 然而, 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化面貌之后, 有哪些因素在水体景观表达效果中起到决定性和可控制性的作用呢?

毋庸置疑的决定因素是水体本身的基本的形成与演变规律。我们应该认识到:水体景观的设计应达到体现水体自身的特征, 表达所处空间性质、环境特质,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在水体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考虑以下各方面的表达因素:

1、空间性质与环境特征

根据塑造水体的具体类型、形态和使用要求等目的确定空间的性质, 不同空间形式表达的空间性质差异较大。表达一定的功能空间要从空间尺度、空间形状、空间材料和质地等方面充分考虑分析, 使空间性质能够充分表达水体塑造的目的和效果。

环境特征制约水体景观的形态设计。水体景观设计的最佳选择是顺应自然地势和地形地貌形态来延展水体, 并划定水体边际, 所以, 空间性质确定以后, 就要充分发挥空间环境要素的特征, 尽可能的表达环境特征在水体景观中的作用效果, 以达到水体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2、水体景观环境表达的其他要素

(1) 建筑物

建筑元素处于一种点缀的地位, 用于增进景色, 因为“主”、“宾”地位的不同, 建筑物就必须强调和景物协调及配合。水体景观中的建筑往往是开放性的, 体量不是很大的个体建筑, 在造型上和空间上更要求与水体协调。

(2) 植物的配置

植物是水景的重要依托, 植物变化多姿、色彩丰富的季相变化, 可以使水体的美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水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配置。

(3) 生态性驳岸设计

驳岸是水中生态体系和陆上生态体系的接点, 水体的岸线部分是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 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这里有活跃的物质、养分和能量的流动, 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驳岸的设计, 是水体景观中表达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4) 道路的设计

水体景观环境中的道路包括水边的路和水面的路 (即桥) 。它除了为众多的游人集散、消防和运输的功能以外, 游览观景是其主要的功能。游人是依靠道路流动的, 故如何从游园赏景的角度来完成其导游的作用是水体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部分, 同时充分考虑道路设置对水体环境生态的影响, 及相关的植物配置。

(5) 声和光的设计

合理安排的照明设施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欣赏水体的夜景, 并且令水体产生新的内容, 增添无穷魅力。声音的设计主要针对动态水体。水滴、波浪、流水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因此对水体的声响设计应包括从高音到低音多种声音效果。

(6) 视景线与空间序列的设计

视景是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能见到的景致。它是从各个角度都能观察到的一幅全景或全境的一部分。进行水体景观环境的视景设计时, 选定的空间范围内, 合理地配置水体与自然环境诸要素之间位置关系, 从心理和生理的多方面要求来确定水体的形态、大小, 从多方面要求来决定自然环境要素的保留和增添, 并明确它们之间相对应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效果。最终决定水体景观环境中水、驳岸、植被、建筑等诸要素在环境中的位置, 产生的运动、使用及视觉路线。

3、水体景观设计取向

在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 水体景观用水体系不完善, 水资源利用率低。水体景观设计目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水体的环境功效。而且, 随着这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要求回归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 现在再进行水体景观设计应趋向于生态性。对于水体景观设计表达而言就是走生态化的道路, 表达水体景观的生态美感。

结论

文章所探讨的生态化的水体景观设计, 强调从系统环境入手, 重视秉持自然水系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 既符合水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真实地表现出自然水体的特征,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充分利用水体来增加景观环境的效果, 创造良好的水体景观环境。这种以生态性为主要特征的观念对实际工程中的水体景观改造或引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当代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发挥水的美学、精神、生态等功能, 水体景观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文章在理清水体景观及其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研究水体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体,水体景观,设计,生态

参考文献

[1]曾坚:《水景游赏与信息构成》, 《建筑师》, 第20期.P37-42。

[2]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林业调查规划》, 2002.27 (2) :93-97。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下一篇:书信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