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

2024-05-26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精选12篇)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 我国高等院校校园建设的扩张和发展就再所难免了。小巧、精致的园地变得凌乱而拥挤, 校园景观失去了校园独有的宁静、谦和的学术氛围, 最终导致校园景观失去其灵魂。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校园中草坪和花园的满意度是最高的。因为这两处比较适合学生们互动交流。学生除了上课外, 其余时间大部分待在宿舍。这说明校园的休闲空间匮乏、单调, 也更进一步说明建设校园景观格外重要。

1 空间叙事性设计的概述

叙事 (narration) 就是讲故事。从人类发展、进化的角度来说, 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与文学作品相比, 校园景观设计更强调空间感。叙事空间理论不仅仅研究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空间, 社会空间 (人文氛围) 和观园者 (学生、教师) 心理空间才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要点。在景观设计中, 通过构建实体空间, 结合社会空间, 深入影响人的心理空间感受, 以达到校园景观空间的升华。

在校园景观中, 整个空间的受众者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如果我们将整个景观的要素类比为文学中的修辞方式和电影演员与道具, 将场地和自然植物视为承载这些要素的舞台, 我们就必须为景观赋予生命, 给它们编排合理、曲折的“情节”, 即景点与事件, 创造有趣的路线, 让受众自己去体验, 完成剧本。

2 校园景观中叙事空间的体现

2.1 开始空间

一个坐落在校园中的园子有着完整的叙事空间, 诉说着这座校园的长河历史。学生和教师经过校园园子设定的出入口, 也就代表着叙事空间开始与结束的关系。虽然这不像电影和小说有很强烈的形式感, 但着实具有开始与结束的意义。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 园子的入口就是开始空间, 它对景观的观赏者起到了指引和吸引的作用。一个有趣的入口就像一个电影的开场, 一开始就要抓住观众的眼球。同时, 入口也是整座景观对主题的概述, 对其内部的空间进行适当的展现与概括。而校园景观首先要体现整个景观的氛围和整个校园的文化气息。

2.2 结束空间

结束也许在某一方面代表着开始。园子中的出口恰恰也是进口, 代表一种游园情绪的结束。电影的结束不外乎这三种方式, 即开放式结局、高潮式结局和首尾呼应式结局。

开放式结局往往会留给观影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想象更多的情节和结尾。在电影情节中, 常常会在最后的高潮部分解决所有的矛盾, 经常是经过了无尽的波折后, 之前的种种疑团逐一解开, 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首尾呼应情节是在整个叙事的开始制造一个悬念, 而随着情节的发展, 观影者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形成一种环状的思维模式, 激发观众想再次梳理整个情节的欲望。

3 空间序列的设置

借鉴电影中对时间顺序的编排手法, 我们将景观空间序列的顺序归纳为以下两种:①顺叙。顺叙手法一般应用于纪念性公园, 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历史的时间面貌。例如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 整个景点就像一张展开的画卷, 需要游人跟随鲁迅成长的脚步逐一观赏。②倒叙。在校园景观设计中, 倒叙手法的运用往往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德国科隆媒体公园, 设计师将朝内的建筑改为朝外, 将北立面暴露出来, 所有的边都成了正立面。这是对传统建筑空间内外关系的否定——反转倒叙, 强化了与城市的关联及建筑空间的文脉与个性。

4 叙述是一个整体

“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古罗马, 是一座校园必备的意念。诺伯格·舒尔姿将“认同”与“意义”的关系强调为“场所精神”。大学校园中的人文因素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场所精神”与“认同感”。而叙事空间的产生恰恰给予了这块场地人文情怀。只有当人在一个具体的空间内感到自在, 愿意慢慢停留和细细品位, 并且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时, 空间转化才成为了故事, 使整个景观的氛围保持吸引力, 使校园的主体, 即教师和学生从中获得相对稳定的认同感, 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5 结束语

校园作为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教育园区, 最大的特点就是空间的开放性和趣味性。校园景观被赋予空间的叙事性, 使它具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与文化认知, 从而促使师生更好地交流, 提升景观本身的品质, 满足人更高的精神需求。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将文学与电影领域的“叙事性”概念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中。将校园文化和记忆的叙事材料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校园景观的设计语汇中, 激发师生在校园景观中体验到互动的趣味, 从而更加巧妙地使他们建立起精神联系的桥梁。在实际校园景观设计项目中增添叙事空间的元素, 在理论的指导下, 使校园景观不再枯燥无味,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寻找出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和手段, 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美〕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瞿剑科.景观空间设计的叙事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3]张弛.高校校园景观存在问题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0.

[4]程锡麟.叙事理论概论[J].外语研究, 2002 (03) .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 篇2

一、引言

现在公认的教学模式有三种,分别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突出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思想和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束缚,学习的主动性也很难发挥出来,以至于学生进入到大学接受大学教育时还是被动接受,与教学改革思路和社会、国家对大学生的期待相差甚远。大学教育的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如何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如何让学习者学习到系统的知识,会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现在笔者将自己在《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当中的改革方案拿出来,供广大的教育同行指导与批评。

二、实验对象分析

本次试验对象为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0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系统设计》这门课程开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本专业的很多理论课,对于传统理论课的讲授法已经有所厌烦。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与同学协作学习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平时的小组学习大部分是敷衍了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同时,此阶段的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工具,但是不能有效应用,还不会用系统的方法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三、课程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较为紧密的课程。在讲解过程中选用大量的不同模式的优秀课例来让学生学习,让学生设计出不同模式下的教学课例是以往的教学要求。尽管学生学了一学期,能够按照模版设计出不同模式的课例来,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对模版机械、简单地套用和模仿,没有创新,对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还是稀里糊涂。

四、具体改革环节的叙事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针对这几个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过程和设计思路,并且能将所学到的设计思路应用到各行各业去,学习主题就定位为:面向行业的《教学系统设计》的运用。

在第一节课上,笔者就明确告诉学生本门课程的任务和预期达到的整体目标,告知学生本门课程和其他理论课程的上课模式有所区别,整个学习过程由电子学档记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学习内容主要通过学生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和作品。任务有以下几种: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设计出一个面向行业的培训方案;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多媒体资源开发的方案,并在学期末根据设计方案做出作品;3.以个人为单位,自选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课例。具体讲到不同的部分,对这三大任务下面细化的内容进行填充。如:讲完学习者特征分析后,就要求学生分别作出面向行业的对象分析报告和开发的多媒体资源的适用对象分析,以及自己所选教学内容的学习者分析。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认真听讲,下课也知道该去找哪些方面的资料,该怎样用所学的知识充实哪个部分的内容。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觉得很充实、很忙碌。由于各小组的设计主题都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商量,按照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所确定,因此涉及很多领域,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面向行业的培训方案和多媒体资源的开发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有的小组涉及的是面向移动收费员的培训方案,有的小组涉及的是面向果农的培训方案,有的小组涉及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方案,有的小组涉及的是面向育婴师的培训,有的小组涉及的是图书馆资源有效利用的培训方案,有的小组涉及的是酒店管理和消防员的培训。而且在设计这些文案的同时有些组还开发出了相关的电子作品。如面向果农的培训方案的设计,同时还设计并制作出果农专题网站。每个学生都在尽力为自己的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每个学生电子学档中的内容都很丰富。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按时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有过程的设计又有整体的设计还有相关的作品。还有些学生利用我们所学的学习工具完善内容,如有学生用思维导图作出结构图。

学期的最后,笔者结合设计的最终作品和平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选了两个组的设计方案做模拟演练,一个组是笔者认为表现最好的组,另一个组是相对不太好的,要求全班学生根据这两组设计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整体效果较好。其他没有被选中的小组都觉得有些遗憾,每个组都非常想现场模拟培训。

五、教学总结

和以往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相比较,改革效果很显著。改革后学生不论是在哪种形式的课堂上,表现得都很积极,听课都很认真,课后也愿意和笔者交流课上存在的问题。讨论课也很投入,并且在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方案,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六、存在不足

尽管笔者认为改革非常成功,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改革初期学生多多少少都呈现出了不适应性,不习惯独立探索学习,也不习惯协作学习。

2.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分组并不是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来分的,所以有个别小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3.笔者在任务的设计与分配上没有和学生进行较好的沟通,造成有些小组没有理解任务,完成的程度差异性较大。

4.最后的模拟培训时间过于紧张,很多小组觉得意犹未尽,觉得没能演示很遗憾。

5.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有利用Model平台或者其他的教学平台,可以和学生及时的就各项内容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得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景观叙事” 景观设计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95—02

景观设计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把参与者调动起来,让人驻足体味,为形式而设计,忽略人的体验因素,一成不变,冷漠而缺少趣味性的景观设计现状需要改变。除了文学作品可以叙事,景观设计作品也可以阐述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故事。景观设计更应注重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一“叙事”与“景观叙事”

“叙事,就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源于拉丁文中的gnarus和to know,就是通过人们的体验性行为,即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基本感官能力,将这些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通过大脑处理和提炼,使人们体会到这些符号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以及精神内涵。叙事学是指关于叙事的科学,近些年,叙事学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受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叙事学理论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在设计、电影、绘画、新闻、教育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景观中引入叙事理论,就是将叙事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引入到景观设计中来,突出景观设计作品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更能凸显景观特色,增强人们对景观感知的自主性,重塑景观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泛叙事学”现象,并且涉及多个不同领域。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中,英国著名景观设计师杰米·普灵顿(Jamie Purinton)和马修·波提格(Matthew Potteiger)将叙事的概念与景观设计相融合。“叙事”理论被引入景观,将叙事学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景观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又是时刻丰富变化的叙事,场所与行为互动产生多姿多彩的故事。冯炜对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了研究与探析,指出景观叙事发展的几大趋势:将景观与绘画、文学进行对比,指出文学和绘画的叙事策略对于景观叙事的重大作用;“叙事是双向的、开放的”,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观赏者接收到的信息是多样的、不定向的;并且把一些文学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景观当中来,把景观叙事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在著作中,他们还指出叙事和讲故事是有区别的,叙事更加侧重行为和体验的偶然性。“叙事帮助我们认识理解和记忆”重新梳理了“景观叙事”在景观设计领域中的不可取代的价值以及其无限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 我国关于的“景观叙事”的几个主要研究趋势

西方景观叙事研究较早,相对较为成熟。我国对于景观叙事研究也有较多方面,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种国内较注重的研究趋向。

1 空间维度的关注

以前的大量设计作品多是关注时间维度,深层挖掘历史和过去的事情,随着景观设计行业的日趋成熟和新的发展需要,仅仅关注空间维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景观发展的需求,空间问题日益显露,任何事物是具有同存性的,不同的空间秩序、不同事物组成的空间必然将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情感触动。

2 营构要素的三类整合

张楠教授在《城市故事论》一文中,把城市故事分为三类整合:与自然环境整合;与历史文化整合;与市民交往活动整合。这三类整合组成了城市整体生态叙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以人为本”、“绿色设计”、“文脉主义”等近些年来备受人们关注,似乎成了不变的法则,一个人们公认的规律。于是设计师都开始追捧这三大原则,殊不知他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物质需求与情感需求,更主要的是解决如何抓住观者的心,使其产生共鸣。一味追求绿色和原生态仅仅是“绿色设计”最基本的意思,更深层次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相互促进的状态。“文脉主义”不仅仅是把要叙述的事情传达给观者,更重要的是使观者融入其中,与景观产生互动。

3 叙事方法和修辞策略研究风潮

近些年,叙事学被应用到景观设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多研究者开始寻找其中的共同性,将文学中的叙事方法与修辞策略和景观叙事设计手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隐喻

隐喻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方面是形象,另—方面是意义,在隐喻中形象与意义并不完全吻合,所以对隐喻的理解是具有多重性的。符号学的方法原理在隐喻中得到大量应用。景观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阐述多彩的生活和故事,景观所表达的隐喻意义是通过场所传达的,场所是其必经的媒介,人与景观场所的互动体验是其必经途径。

(2)宣言

孔祥伟在《宣言与叙事一关于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思考》中对“宣言”与“叙事”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学正处于频繁叙事的时期,并且许多叙事正逐渐演化为宣言的形式”。很多设计作品并不单单只是为了美观以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设计思想,传达设计情感,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载体来达到警醒和启蒙的目的。将一些设计元素提炼为一些鲜明的设计符号,通过各种设计手法的处理以及多种媒介的传达,使人们可以主动的接受其中的警醒意义和启蒙情感。

(3)命名

很多人对命名的手法和方式做了大量研究,命名既说明叙述的内在信息也标志着叙述的开端。《国外景观叙事实践手法研究》中,童毅仁提出了命名对景观叙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对命名的几种方式做了归纳总结。在我国,诗句命名的方式经常被用到,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奥海”。“天元”“景山”“仰山”等,都与中国的文学相联系。

(4)告知与说服

台湾的杨裕富(2000)提到了“叙事性思维”的概念,认为叙事就是用一种“告知”或者“劝服”的方式使观赏者理解景观,融入景观,是—种通过设计手法来加强和突出设计主题的叙事方法,从而达到设计目的。

nlc202309040924

(5)秩序

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单个场景的变化,多个不同的景观是通过不同的秩序组合串联起来的,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文学中的秩序与景观中的秩序互通:顺叙、倒叙、插叙、并叙、断叙、跳叙,或者几种方法并用,只是表达方式和介质不同。秩序变化与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故事的悬念、波折、联接、高潮等情节,调动观者情绪。

4 场所精神

行为只有与场所发生关系时才具有意义,应当让观赏者积极参与事件,只有与事件互动才能产生故事,场所才变得有意义。在我国,景观的研究者和设计者对场所精神尤为关注,场所精神赋予景观新的生,增进了人们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观赏者更加有归属感和亲切感,深切体味到景观传达的意义和内涵。

5 景观互动

这里的互动景观主要是指人和景观之间有一个行为上的、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北京的马句公园,其设计理念是“运动”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使市民和景观环境互动起来,让景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寂沉沉,而是充满生活情趣,让市民乐在其中。如图(2)喷泉设计,在春、夏、秋三季喷泉有水的时候,潺潺流水,雅致、有意境、吸人眼球。到了冬季或者无水期,这里就成了孩子们嬉戏的天堂。合理的将“运动”、“自然”融入景观。

三 探寻景观叙事研究新突破

(1)景观叙事的研究更加全面具体,更加注重细节。

建筑和城市规划相关人士对“叙事”性设计研究较多,多为总体性研究,对于细节研究较少。除了关注“景观叙事”在设计当中的整体性之外,更应当关注其在设计当中细节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尽量做到更系统、更细致的研究。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七个庭院的总体设计非常精彩,情节安排跌宕起伏,其中的瓦院,如图(3)、(4),它的叙事不是粗扩有力,也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惊心动魄,而是通过细节的变化与处理来传达寓意和情境,例如瓦块拼贴的肌理,院内植物的寂静烘托,古代建筑的细致凝练。使游赏者体味到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一种古朴大气的格调,一种低调雅致的风韵。

(2)注重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任何设计都要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层面上,景观设计也不例外。“景观叙事”的设计手法在景观设计当中不是无限制、随意应用的,“景观叙事”应用不能被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景观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审美需要和功能需要的同时,应对人与自然的危机。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生动地阐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本来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场地,被俞孔坚的设计赋予景观生命,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把原来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旧址,建成了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使景观设计与生态平衡相结合,将生命新的意义叙述出来。

(3)隐喻、秩序、命名等普遍手法的应用,人们也在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探寻新的景观叙事的方法。例如“无设计”的设计手法。

在国内外的优秀景观设计案例中,不难发现,景观叙事隐喻、秩序、命名等手法被经常用到,很多设计也都局限于这一范畴之内,人们正在努力,并且突破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探寻新的景观叙事的方法。“无设计”的设计手法是近些年的新提法,例如俞孔坚在沈阳建筑大学设计中引入“稻田”,一种接近无设计的设计手法,似乎完全回归到农家生活中,是一次材料的革命、理念的重大创新,赋予景观生命,使景观兼具工人们生活休闲的功能,又有了教育意义和生产功能。景观不再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是有故事、有生命的景观。

(4)站在新的角度审视设计

叙事理论对不同媒介的关注以及在非文学领域中的应用,从新的角度审视设计,作品本身不再是最重要的部分,读者才是设计的重要部分。景观叙事赋予景观设计以故事和趣味,让生活节奏快的人们和环境产生共鸣,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从而使设计师同时站在设计者和接受者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景观。

隔湖相望的两个亲水平台,每个站在平台里的人必将感受到两种氛围,即对应两种感受。脚下亲水平台给你一种感受,远眺彼岸亲水平台又是一种感受。这两个亲水平台之间是有互动的。设计师不能一味以自己的想法去做设计,应该多视角地站在接受者的角度考虑。

(5)开辟“中国特色”,融入本土文化

据笔者研究分析,我国景观叙事方面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叙事,多应用于古典园林,二是借鉴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实践案例,对于国内景观设计的一个模式套用,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西方对于景观叙事的研究较早,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成熟案例。但是西方的理论体系不一定适合我国,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千篇一律,融入“中国特色”,开辟“中国特色景观叙事”的新篇章。如图(5)经典的设计,洁白的整面墙壁与几何形简洁大方的石片散置,虚实变化达到了极致,加上水边的倒影,交相辉映、美轮美奂。该设计就是集合西方简洁的几何理念和东方的山水诗意,用完美的叙事烘托场景氛围。

四 结语

景观叙事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必将为景观设计行业注入新的血液,以往人们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关注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作为景观设计师也需要角色互换,从构思、设计、表达的角度转向接受、消化、理解的过程。关于景观叙事已有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发扬“中国特色景观叙事”是我们国人景观设计师急需解决的任务。

服装设计中装饰元素的故事性研究 篇4

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 经常涉及到的设计元素种类繁多, 包括廓形、色彩、面料、辅料、结构、工艺、图案、装饰、配件元素等等。装饰元素狭义上可理解为装饰附件元素, 指的是服装主体之外对服装起到画龙点睛效果的附件。如:花边、腰带、纽扣等。这些装饰附件大多同时兼具一定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也有纯粹为美观而设计的。而广义上的装饰元素, 也包括面料上的色彩搭配, 图案设计, 配饰搭配等等。举个例子:给你件纯白的T恤让你凭想象加工, 那么你在上面画图、挖洞裁剪、黏贴小物品或者搭配一件外套等等都属于装饰。任意一种手法都能改变这件衣服的风格。就画图而言, 骷髅和笑脸就是两种极端的含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和处理, 不同风格的T恤也就产生了。图案作为标志性设计在服装中的运用例子还有很多, 明清时期官服上的补子就是其中之一。在服饰上装饰飞禽走兽来区分官员的等级和职务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已出现, 直至明清成为一种统一的官服装饰。这种装饰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面貌和职位划分, 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织造刺绣工艺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说它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那么何为装饰元素的故事性呢?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 翻译成中文来讲是:“存在即合理。”当然这句话是饱受争议的, 有的人认为是译者的失误, 哲学中无法容忍绝对的存在。单从表面意思来看: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理由。其实单用这句话来分析物品的存在价值, 是很好用的。听风瓶、鼻烟壶、玉带扣、折扇坠、谢公屐, 中国自古不乏这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他们的用途各代表了一种文化, 讲述着一段故事。古董向来扮演着叙述者和出迷人的双重角色, 而古代服饰在这一点上则显得较为直白和真诚。通过对古代服饰的研究, 可以让我们获知物品主人的身份地位、所处年代以及当时的工艺水平, 而织物上的图案或图腾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一族群的信仰和精神。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对一种文化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服饰及生活场景设置都是从这里来的。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对古代的生活面貌做出更为合理的阐释。研究服装有时要像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一样用基本演绎法来分析总结。汉朝自有一套完整的礼仪衣冠体系, 电影《铜雀台》中汉献帝的言行举止就是对当时身着汉服的君王的一种模仿。除去《周礼》《仪礼》《礼记》中的记载, 是想身着宽衣博带该如何坐立起行?君王礼服大袖翩翩, 为显威仪, 每欲动必先敞其双臂。当然一方面也因为衣袖过于肥大而不利行走。

事实上, 排除了服装上有用途的装饰物品外, 大部分的装饰存粹为了美观而无其他。在做这一部分服装的设计时, 只能依靠设计师本人的经验和美学理解。评价好坏只能凭借观众的直观感受。这样的设计方式很难, 他需要设计师有不竭的灵感和丰富的经验。要不很容易做出空洞的设计。正常的设计流程首先是确立主题, 然后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流行色和款式, 最后进行设计创作。

通过对色彩、面料和款式的具体分析后, 推测出流行趋势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但是这样的操作方法也有一些弊端, 比如很容易得出相同的结论, 做出类似的设计。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优势劣势, 我们试着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编一编“故事”构筑服装。

宫崎骏的动画一直以来广受好评, 排除对人物的成功刻画等原因之外, 还得益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风之谷》中的虫族、《幽灵公主》里的大太法师, 无不展现了他过人的想象力。那么这些角色都是凭空想象的么?其实不是的!首先说虫族, 他以现有的昆虫外形为原型, 结合了故事剧情对虫族做了一些设定:比如王虫具有坚硬的外壳, 血液为蓝色, 可以通过触手与人类交流, 生长过程中需要蜕壳, 蜕下的外壳能够打磨出削铁如泥的利刃, 战斗的飞行虫族拥有六个翅膀, 生命受到威胁时会呼叫同伴救援等等。这些都出现在故事剧情中, 正因为这些丰富的设定, 让我们观看过后感到新奇却又不突兀, 大太法师的设定也是对日本民间的传说进行的修改加工。

何谓加法?本文具体指:出现在衣服上的元素的添加取舍。缝在服装上珠子、亮片、羽毛、装饰线甚至图案都是多元素的所指范围。而衍生出搭配服装出现的玉佩、腰带、头饰等装饰物也为服装的叙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举个例子:我们对于古代的认识大都来源于古装剧, 古装剧的造型大都来源于历史。那么拍好一部古装剧、选对服装就不得不对当时所拥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手段甚至民俗风情有所了解。虚构一段“历史”同样要重复这一步骤。当这种方法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最为常见的就是主题风格元素的运用。Joho Galliano2007年的时装秀就是以东瀛折纸为主题进行的一场成功设计, 设计过程中成功的运用了和服元素及夸张的艺妓妆容, 通过折纸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了东方含蓄典雅、大气却不失精致的着装风格。而Alexander Mac Queen的贝壳系列和羽毛系列则是运用了单一的元素覆盖和少许的辅料搭配来完成创作。前者是通过固定的元素扩散思维, 而后者是根据现有的实物通过堆积等设计手段叠加最终完成创作。不管哪种方法, 在构筑服装的过程中他们都在贯彻主题的前提下用天分或者设计手段来最终完成作品。

所以, 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不妨先找一找装饰材料, 找一找灵感, 编一编故事, 让我们设计的服装更生动、有趣、丰富、完整。

摘要:有的时候, 羽毛象征自由, 皮草表述狂野, 细纱装点浪漫, 而朋克的铆钉则表达主人的放荡不羁。当这些元素出现在衣服上, 就仿佛在洁白的纸上铺盖了颜色, 写下了诗章。优秀的服装设计少不了装饰元素, 小到一段线条、一颗扣子, 都是设计者对细节处理的巧思。而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装饰, 可以向我们诉说一个时代人们的偏好、甚至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风气。明清的补子文化便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直观的表现了当时的官场职务设置。研究服装设计中的装饰元素, 有助于我们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寻找设计服装所需要的面料辅料, 也能帮住我们用理性的视角来欣赏一件服装作品。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一套运用装饰元素进行服装设计的方法, 同时为服装设计的创作阶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叙事作文教学设计 篇5

1、在全情投入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乐趣,消除作文的畏难情绪。

2、理解写事文章需交代清楚的几个记叙要事。

3、学会围绕中心,清楚写好一件事的记叙方法。

4、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清楚交代记叙的要素。

2、记叙的“经过”要具体。

教学难点:文章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升入三年级了。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写作文这项新本领了,与写话一样,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的,就是作文。其实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所以,作文并不神秘,也不可怕,想象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写出非常精彩的作文来。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丰富吗?我们来完成一个小测试。看到这个的图形,你能想到哪些事物?(课前出示)(内容是半圆弧线在直线上)

生:学生交流,半个苹果在桌上,升起的太阳,门把手、小土坡……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表扬!

这个比较简单,同学们想来个难点的吗?挑战一下吧!

二、教授新课

1、师:看这是什么?对,这是一幅奇特的画,想知道画的是什么吗?

生:好。

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不过老师一下子展开就没有意思了,老师慢慢地展开,请同学们根据你所看到的,发挥你的想象,猜猜图画上画的可能是什么?

2、老师逐渐展开画纸,让学生猜,指名交流。

师:恭喜你,答错了!没想到吧,将画贴于黑板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是0,是鸡蛋……

3、师:同学们的问题可真多,不过,老师现在要告诉大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究竟是啥?

在坐的一共是31位聪明的小孩吧!(是),那就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①、你们每一个人待会都必须上黑板来完成这项任务,肯定跑到最前面,最先来完成的孩子最轻松,这项任务越到后面越难完成哦!

②、请你们想一想,你想给它添上一笔或几笔,把它变成啥,而且别人画过的你就不能再画了,动作要快哦!

③、老师请同学们互相监督,谁没有上黑板完成任务,当然老师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可别当漏网之鱼哦!

4、学生活动时间

5、记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交代出来。这里一种最常用的表达方法,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应交代清楚,内容完整,这是记叙的最基本的要求。掌握并运用记叙的要素是最基本的。那么记叙文有那几大要素呢?

时间 年、月、日、时、写清楚

地点 要写环境和住处

人物 不写人物是糊涂

事情起因 为何发生找原因

经过 来龙去脉写清楚

结果 交代结局别含糊

大家真不错,老师觉得你们个个都是绘画的天才、想象的天才,不过呀,我还希望你们做得更棒,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一起再来完成一项任务吧!好吗?

三、习作训练

1、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刚刚的整个过程。

2、下面是一项挑战性强的任务。你们能行吗?

请同学们用15分钟完成,在15分钟内把刚刚我们一起做的事完整清楚地叙述出来。

温馨提示: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记叙的“经过”要具体,字迹不要求,只要你自己认识就行,关键是最少150字,最好200字。

3、实践训练,同学们,大家想象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拿起笔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灵感少纵即逝,把你想到的快写下来吧!你可以给文章,自己加个题目。

4、作品展示(评价指导)

四、课后练习

1、未写完的同学继续写作。

2、完成的同学用钢笔工整誊写。

板书设计:

记叙文

时间 ( )

地点 ( )

人物事情 ( )

起因 ( )

经过 ( )

复调的叙事景观 篇6

由于墨白在小说创作上对于先锋表现形式的大胆尝试,理解把握他的小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欲望》三部曲来说,虽然有着极为相似的精神内核,但小说风格与叙述手法却大相径庭。《裸奔的年代》采用了过去与现在交错叙述的方式,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割界限,往事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蹦跳出来,进入到叙述者的叙事视野之中。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固然很容易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但却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小说主人公谭渔的潜意识。这种叙述方式尽管可以看出有意识流的影响存在,但却又不是原初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不论是对于意识流叙述方式的充分借鉴,抑或是采用转换第一人称的多角度叙述手法来建构故事,作者的叙事意图,显然是要最大程度地还原人物的叙述场景和潜意识的回忆脉络,一方面使得小说在叙述方面有所创新并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小说的阅读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小说文本充满了鲜活的现场感和生活感。典型的场景,如赵静和谭渔通话那一幕。赵静在打麻将间隙通过电话给谭渔讲述周锦的遭遇时,在原本完整的回忆叙述中会突然蹦出一句“哎,刘妈,你咋打那一张?你咋会先打发财?咱的庄呀,你先把发财打出去多不吉利呀,哎,对,就打那一张。喂,谭渔,我刚才给你说到哪了?”他们之间的通话,会由于麻将的插入而突然中断,麻将技巧的一番指点之后又拉回来接着往下讲。这样的叙述方式首先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现实,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同时也突显了讲述者对周锦遭遇的隔膜以及冷漠的态度,加深了悲剧感。墨白通过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达到了突出的间离效果。在使读者不过分地沉浸在情节接受中的同时,也对小说叙述的连贯性和绝对性进行了相应的消解。虽然红卷在时间上的跳跃非常大,但读者把握时间的线索却并不困难,“两个短暂的季节”(1992年春天和1998年深秋)分别作为谭渔故事的开端和结尾,“漫长的三天”在时间上则是延续的,我们不难从中梳理出谭渔如何告别妻儿从农村挣扎着迈入城市,如何重访项县,又如何与叶秋、小慧、小红、赵静等女子发生情感纠葛,怎样被朋友背叛,最后又怎样彻底失去了故乡。

与红卷不同的是,黄卷《欲望与恐惧》采用了类似于河流溯源的叙事方式,吴西玉对往事的追溯和回忆成为这一卷故事的主体部分。吴西玉的回忆,导源于与钱大用等朋友在新千年的重逢。老同学死的死病的病,不由得让吴西玉回想起了1993年与钱大用的那次项县之行。他们开车从锦城出发,途径康县、陈州、颍河镇,而吴西玉的回忆也依此展开,就像河流一样,流经一处便汪洋恣肆地生发出一处河滩、一串故事。在吴西玉的故事中,项县之行是联缀起整个故事的一条基本结构线索,康县、陈州、颍河镇等地则成为故事的发散点:由陈州看望刘姨引出了季春雨的神秘杀人事件,由季春雨被捕又跳回到颍河镇、想到了年少时的小学班主任涂心庆的强奸事件并展示了少年时性的萌动,以颍河镇为支点又回忆了童玲玉,并由童玲玉联想到同样来到过颍河镇的情人尹琳……但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却是,墨白虽然凭借项县之行来结构整体故事却又并没有拘囿于时空的局限,整体上的小说文本充满了流动性和跳跃性。

到了蓝卷《别人的房间》中,墨白写作的先锋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单从叙事手法上看就比前两卷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前两卷的主人公,不论谭渔还是吴西玉,都是活生生的人,但到了这一卷里,主人公黄秋雨干脆在一开始就莫名其妙地死在河道里。这样一来,如何让死人说话——就不仅仅是负责侦查黄秋雨命案的方立言所面临的难题,也是作家对自己叙事能力的一种强有力挑战。在这一卷里,墨白为黄秋雨的故事披上了侦探小说的外壳,并借助多种文本形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通过文本还原出一个真实丰满的黄秋雨形象。黄秋雨生前的手稿、书信、诗作、诗作评论、汇款收据、新闻报道、回忆文章等资料的陆续征用,让读者在一步步地接近事情真相的同时,也一步步地走进了黄秋雨那堪以复杂称之的精神世界。在利用这些不同的文本手段进行叙述的同时,作家还在文本中插入了方立言的潜意识话语,引导读者关注文本中的这些关键信息,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双重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另外,作家通过方立言潜意识的插入,也明显刺激着读者对案件的思索接受,引导读者对黄秋雨的死因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成功地营造出了扑朔迷离的阅读效果。“死是生的开始”,已经死去的黄秋雨,不仅通过他的手稿、书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也在米慧和粟楠等女子的信件中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很显然,《别人的房间》中的叙述者并不只是方立言,包括黄秋雨、米慧、粟楠,乃至黄秋雨的妻子金婉、朋友谭渔等在内的一众人物,也都成为了黄秋雨故事的叙述者。这些所有关于黄秋雨的各种信息碎片堆砌到一起,也就最终在读者心目中建构了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黄秋雨形象。

nlc202309082329

虽然红黄蓝三卷在叙述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却也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故事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究其根本,墨白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不同叙述主体所做不同解读的提供,在建构故事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消解了故事情节的唯一性和确定性。这一方面,极典型的一个例证,就是《裸奔的年代》中周锦的遭遇。她家的大火到底是汪丙贵放的还是纯属意外,汪丙贵究竟是恬不知耻的恶人还是收养孤儿的好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出明确的定论。说到底,关于周锦的遭遇,道听途说的成分很大。正因为作者甚至也让死去的汪丙贵发声为自己辩护,所以,周锦究竟经历了什么?她的遭遇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他人的道听途说穿凿附会?汪丙贵究竟是好是坏?等等,自然也就无法得以确定。另外,那位声称在邮电局工作的赵静,在与谭渔发生了一夜情之后却又突然消失不见,谭渔到邮电局去寻找赵静,结果居然是“查无此人”。那么赵静之前的讲述究竟是真是假?她与谭渔之间的这一段感情是否真的存在?连同读者之前关于赵静的所有印象,也因此而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欲望与恐惧》中,季春雨杀人之后下落不明,“所有熟悉季春雨的人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会杀死那个女孩,也没有人知道他杀死那个女孩的具体过程,社会上有关季春雨的传说不下五个版本。”而在之后的故事中,我们得知季春雨在杀人后曾在童玲玉那儿躲避过一段时间。但这也只是冰山一角,关于季春雨,后来到底还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我们最终还是不得而知;在《别人的房间》里,这种不确定性,则体现得更为明显。不仅米慧、粟楠甚至谭渔都曾是被怀疑的行凶作案对象,而且,就在案件渐次推进的过程中,市委书记陆浦岩居然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但到了最后,黄秋雨的离奇命案,却在上面的施压之下最终以自杀匆匆结案。那么,黄秋雨究竟是因精神抑郁或者病痛而自杀还是有预谋的他杀?或者整个命案只是一次单纯的意外?所有这些,似乎都能自圆其说,却又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而无法让人信服。另外,像米慧,她究竟有没有身负命案?她到底是自杀了还是去深圳了?黄秋雨手稿、米慧的信件以及谭渔的叙述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答案,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依然不得而知。不同于侦探小说故事结局最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墨白在这里并没有迎合读者的心理预期,而是提供了一个充满暧昧色彩的开放性结局。由以上分析可见,叙述一个情节完整有始有终的故事,并不是墨白的写作目的所在。通过一系列现代小说叙述手段的采用,在建构故事的同时解构故事,并在故事的多种可能性中进一步刺激引发读者的追问与思考,可以说是墨白《欲望》三部曲最根本的叙事策略所在。

通观《欲望》三部曲,谭渔的故事充满了忧伤的怀旧情绪,吴西玉的故事显得既可笑又可悲、充满了荒诞色彩,黄秋雨的故事因为案情的扑朔迷离而营造出了浓郁的悬疑气氛。三部相对独立的小说不仅整体风格迥然不同,而且具体的叙述手法也各有特点,但是墨白却通过“欲望”这一核心命题的贯通,以及诸多用心良苦的细节设置,使得这三部小说浑然天成地形成了一种复调的叙事景观。

总之,从谭渔到吴西玉再到黄秋雨,墨白在他精心打造的《欲望》三部曲中充分地展示了欲望化时代国人普遍的一种精神困境。“未来的一切,都包含在欲望之中。人在欲望之中是丑陋的,因为,当人们真的进入欲望之后,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忘我,他们原形毕露,他们已看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模样,记不起来自己到底是谁。”如何才能够在当下时代的欲望大潮中不迷失自己、不丧失底线和尊严,这是墨白向所有人提出的精神拷问。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 篇7

纪念性广场的文化含义:

广,殿之大屋也。——《说文》。段玉裁注:殿谓堂无四壁……覆乎上者曰屋,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这个“广”字是个部首字,凡是由“广”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或场所有关。“场”是指空地,具备容纳空间和范围的特征。人类活动需要空间,随着人类的需求,这种领域也不断的扩大,从而产生了场,也可以称之为活动的场所空间。纪念性广场的概念,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人们用于怀念的一个场所。对某事或者某人起一个回忆的作用。人们有了这种“纪念”的行为,才会导致纪念性广场的产生。“纪念”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总而言之,纪念性广场是精神、情感、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的场所。

纪念性广场的文化体现,更能让人记忆这个广场。为了使纪念性广场与人们情感紧密联系,必须唤起人们对广场的意识,增强参与性。首先,任何纪念性的广场都是在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次,在构成纪念性广场的单体景观和建筑群体中,都分别有着自己的建设目的和文化内涵。然而,南昌八一广场的主题定位却具有红色文化的纪念性,在景观和雕塑与布景上都表达了红色文化的特色。对于弘扬“八一”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二、叙事与纪念性的广场

1、叙事的概念

首先,一个问题。什么是叙事?众所周知,叙事就是叙述一件事情。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媒介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事件。事实上,叙述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的演进。从之前的故事讲述、文字记载,到如今的网络讲述、电影表达、场景再现、景观塑造,都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其次,“事”有是什么呢?我们会联想到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但“叙事”所涉及的“事”,并非如此,它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叙事学家把“叙事”界定位至少叙述两件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其中任何一件都不可预设另一件。即叙事必须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所谓“叙事”,就是讲述东西。相对讲故事而言,“叙事”更加具体,更加丰富。每个故事都是叙事,但未必每个叙事都符合故事的理念。因为故事有开头、中间和结尾,而叙事却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它所讲述的内容也是方式,是过程也是结果。当然,叙事也存在于景观当中,并且贯穿于各个景点,就像历史层次一样不断的积累,并存在于景观材料当中,于是故事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2、叙事与纪念性广场的关系

叙事与纪念性的广场是相互作用和彼此的关系。首先,广场构成了叙事的框架。周边的雕塑和纪念塔用作故事的背景,而且本身还是产生故事的过程,具有多变而重要的形象因素。其次,纪念性广场当中的任何要素都可以用作叙事的象征,可想而知,叙事在形成纪念性广场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方法,我们在诠释过程和解读事件中,应当熟悉这个地方的文化和了解它的故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纪念性广场的本质。

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当代的纪念性广场,带有明显的“现代意识”,是经过与周边环境融合、改造和创新来实现新的过程,使广场的文化与当今社会有机的结合,并让现代人所接受。普通的广场往往只注重物质形态的功能和美观性,而纪念性的广场却更加注重物质形态背后所蕴含的叙事性。它们之间是“互融”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纪念性广场一般都设有反映广场纪念性的标志物,包括纪念碑、纪念雕塑。主要用来表现纪念性广场的特定内容和文化背景,在处于广场的中心位置,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因此,纪念性广场中主题标志物及它背后的叙事具有互融性的作用。南昌八一广场的主题标志物是纪念塔,它不仅体现了物质形式——视觉空间,而且还体现了它们的“生命形式”——独特的叙事性。这种形式加上人们的感受和历史文化的联想作用,使纪念塔能够产生丰富的形象力,从而具有象征作用。更好的反映当时的历史革命性。它不仅产生社会意义,而且还突出纪念性广场的主题作用。

3、叙事方法对纪念性广场的影响

叙事方法的构成,取决于叙事的三个重要要素:叙事者—设计者、媒介—纪念性广场、接受者—使用者,三者相互关联,构成叙事的主体。了解叙事与纪念性广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参观这些被设计者用来向人们讲述故事的广场。尽管,这个广场中的设计形式一目了然,但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去解读。在八一广场当中,对于纪念塔的设计,就强烈的反映出巍峨庄严的感觉,它设计的外观和形式,也切合了纪念性广场的设计文化。设计者是通过八一广场的革命性设计,向我们传达了南昌独有的红色文化,作为一个观赏者,应通过整个广场的“叙事”性,更加了解八一广场的革命性的特征和文化。

4、纪念性广场设计文化的表现途径

修辞手法是人们在语言、叙事和景观中构建的意义和基本手段。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在叙事者的表述过程中可以通过主题的界定、主题的拆分和叙述—意念到形体的转换,三个部分结合广场设计的文化来表现纪念性广场的纪念性。在使用者接受的过程当中,它是依次递进深入的关系,从最初物质层面的解读—表层意义的解读—深层意义的解读,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直到了解它纪念性的设计文化和情感体验。

三、总结

现如今,纪念性广场中的设计文化内涵逐渐消失,广场进行翻新和重建,原有的纪念意义和独有的革命性也随之消亡。本论文以南昌八一广场为例,通过文学当中的叙事手法的运用和文化的表现途径,进一步呼吁人们的革命意识。在南昌特有的地域红色文化之下,通过“叙事”,重温历史,避免地域文化特色消亡,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等问题,这也迫使我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我们关注。此篇论文是对目前广场当中,以南昌八一广场为例的纪念性广场存在的诸多革命性问题来进行研究的,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对今后叙事视角下纪念性广场的设计文化有所帮助。并通过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用叙事的手法如何在纪念性广场上体现设计文化的革命性。在研究的同时,提升纪念性广场的革命性意义和文学叙事当中的故事性,这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纪念性的意义。可以起到缅怀先人,启迪后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马修·波泰格,杰米·普林顿.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冯炜.景观叙事与叙事景观——读《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J].风景园林,2008.

[4]谭垣,吕典雅,牛谋隆.纪念新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齐康.纪念建筑与建筑纪念性[J].世界建筑,1991(2):22-25.

[6]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0-317.

[7]齐康.纪念建筑与建筑纪念性[J].世界建筑,1991(2):22-25.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 篇8

长沙市望城区自然风光秀美, 经济发展迅速,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城市公园的建设力度。斑马湖处于县城东北的核心地带, 地理位置优越, 建成后的斑马湖公园将成为高乔大道、雷锋东路、迎宾大道、西塘东路片区的“绿心”和湘江风光带的核心节点, 是市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同时也将带动周边环境, 形成以斑马湖为中心, 南湖- 斑马湖- 东湖三湖为一体的斑马湖生态型城市水景公园体系。

望城具有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 围绕斑马湖又有很多历史素材可以挖掘, 经过综合考量, 我们将利用叙事性空间理论来构建景观。

1.叙事性景观系统研究

1.1叙事景观及其范畴

所谓“叙事”, 就是讲故事, 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表达方式, 叙事暗示着一种通过行为和体验的偶然性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1]。《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一书中将叙事的含义推广到景观范畴, 景观叙事这一提法暗示了景观和叙事之间的关系, 场所构成了叙事, 景观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 而且其自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叙事, 场所和事件一起产生故事[2]。书中说到:“一条路可以形成一种空间序列, 同时也提供了各种人和人相遇的可能性。景观中故事往往蕴藏着解读秘密的钥匙, 或者说诱导观者的诠释。人们也经常会以一种故事的框架和风格去理解景观”[3]。

“叙事”包含叙事者、媒介、受体三个层面[4]。叙事者提供叙事素材, 然后通过叙事媒介传递信息, 受体将接受信息, 并进行转化感知。其中媒介是小说、影视剧、广告、建筑、景观等传递体的集合。在景观设计中, 景点设置是叙事媒介的最好体现。叙事景观点通常指能完整体现叙事周期的叙事形态。按题材划分, 它包括场所、人物纪念、故事传说、民俗、经验制度、地方特色等六类。

1.场所:诺伯格·舒尔兹认为,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 是生活发生的地方, 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5]。这里场所主要反映叙事的发生地, 多具有自然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属性;

2.人物纪念:表达人物的一生, 或者展现相关个体的某个事件;

3.故事传说:故事传说向来都是最好的叙事题材, 其自身的天然载体特质是设计者们灵感的重要来源;

4.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 其核心是传承, 包含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内容;

5.经验制度:经验可以看做知识与技能, 制度是在经验基础上诞生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6.特色生物群:探索地方化的生物种群, 对营造景观的地域特色, 增强叙事可靠度是大有裨益的。

1.2 叙事性景观自循环体系:多面性与开放性

通过实践探索, 文章寻求建立叙事景观自循环体系 (图1) 。该体系包括叙事者和受体两个主体的思维进程, 而媒介在此过程中起串联作用。叙事者思维体系起始于对叙事因子的梳理, 通过对因子的抽象分析, 提取其中蕴含的有利用价值的元素, 进而在叙事表达阶段将这些元素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叙事者与受体的思维进程通过“传授”衔接, 注意这里的传授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这是因为每个受体在生活背景、知识层面、经历等方面不尽相同, 即使是同一受体, 其在不同观察时段的瞬时心态也不完全一样, 因此传授呈现多面性。

在第二个阶段, 即受体思维阶段, 受体通过对景观的感知体验, 经思维加工, 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情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叙事景观的主观评价。

以上两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授意阶段, 其本质是将事物主题里隐藏的灵魂、个性以及精神, 通过受体用情感加以柔和、创作, 进而产生的充满力量的景观记忆、情感与内涵[6]。“重授意”则是自循环产生的动因, 所谓重授意, 是受体通过记忆加工, 角色向叙事者转换的过程。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 叙事要素在传播当中得以升华, 并形成新的、不同以往的叙事因子。如此往复, 即形成叙事性景观自循环体系。马修·波提格和杰米·普灵顿提出:“设计者无法将观者的联想限定在某种框架当中, 景观的意义及产生在设计者的构思当中, 也产生与观者的解读当中”, 所以该循环体系又具有开放性。

2 叙事情境构成素材的挖掘与提炼

所谓“情”, 是指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 即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所谓“境”, 是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即体型环境[7]。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叙事的构成部分, 但对过去的回忆和整合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叙事的主体。

城市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过去, 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发展了根本性改变, 留下的往往只有零星的碎片和残存的记忆。因此, 在叙事性素材搜取过程中, 常常需要以基地为核心进行深度挖掘, 并在资料广度方面适当调整, 为景观塑造尽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素材。根据对斑马湖周边的走访调查和叙事题材分类, 我们浓缩了6类共24个叙事性素材。

在实际运用中, 不是所有的叙事性素材都必须在景观设计中体现, 同时景观设计也并不局限于选取叙事性素材, 因此设计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加以筛选和提炼。

3 历史情境的叙事表达

历史情境的叙事表达技术路线:首先通过分析筛选叙事要素, 确定叙事景观点, 然后通过顺序、联结和对比来组织叙事空间。具体分析如下。

3.1 命名——叙事景观点的建构

从叙事因子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分析, 形成六个相对独立的叙事景观, 分别命名为:机丘残翼、古渡口、郭亮屋场、荷塘月色、茶饮长廊、西子梳妆 (表1) 。

3.2 顺序

顺序指“在无序中寻找有序, 赋予紊乱的片段以位置、层次和意义”, “给人物事物特定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8]。叙事的顺序包含以下几种。

1.顺序叙事:叙事群体拥有共同的叙事主题, 各“点叙事”串联, 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叙事景观, 这种连续既可以表现在时间维度上, 也可以体现在空间关联层面上;

2. 穿插叙事:与顺序叙事相对应, 穿插叙事具有不连续性, 但有共同主题, 叙事与非叙事景观点相互穿插, 共存共融;

3. 包含叙事:叙事具有层次性, 大的叙事主题中包含较小的叙事主题, 较小的叙事点又包含更小的叙事点, 层层相扣;

4. 点缀叙事:多个互不相关的叙事景观零星点缀于设计中, 这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用到。

3.3 联结

顺序性结构要素将人物事件的位置确定下来后, 必须有联结性结构要素把它们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包含直接的联结, 即“过文”, 强调过渡性的价值, 和间接的联结, 即“伏应”或“呼应”, 强调景观要素的互文性或互动性价值。虽然斑马湖公园每个叙事景观节点都有各自的主题, 但它们都是基于历史考证而来, 秉持了延续历史机理和尊重文脉传承的态度, 因此可以说这些叙事性景观点是通过历史情境来互通有无, 体现叙事联结性的。

3.4 对比

当结构排列为一定的顺序, 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 它的另一个问题是以对比或比例的原则, 加强自身的节奏感、韵律感, 给景观增加富有魅力的生命形式“。内在讲究情调的反差, 外在讲究格局的比例”。

水体:斑马湖公园水域面积240 亩, 水域阡陌纵横。通过保留水域中最大的田埂并加以改造, 将水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三个区域。斑马湖东南部为“荷塘月色”景点, 北部最大的水面除了作为城市景观, 还具有蓄水调洪的作用, 南部水域则是联接斑马湖和南湖的通道, 可利用高差形成跌水。对市民来说, “作品本身能否使大众对多种水元素使用的设计进行思考并因此陶醉于当地的历史”[9]是判别水体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

光影:园林同样需要注重光影对空间氛围和形体的塑造, 光影的变化不仅勾勒了时空的形态和变化, 还丰富了空间界面的复杂性和文化性, 强化了内外空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10]。不同的光影产生的效果是各异的, 通过光的形态、颜色、明度等因素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共鸣、刺激、启发, 从而体现出光运用的更深层次内涵。

材质:“茶饮长廊”用木材作为建筑物结构构件, 用“茅草”覆盖屋顶, 极富农家气息。“飞机丘”栈道用木质材料, 扶手栏杆用花岗岩材质, 并略显厚重, 营造严肃厚重但又不失游玩乐趣的氛围。

4 结语

景观的叙事性表达是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历史情境则是叙事因子表达的源泉。作为后现代建构性思维, 将叙事空间营造应用到景观设计中, 能很好的延续景观历史脉络, 衔接新旧景观记忆, 同时对促进个性化景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炜.景观叙事与叙事景观——读《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J].风景园林, 2008 (02) :116-118.

[2].张楠, 刘乃芳, 石国栋.叙事空间设计解读[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09) :12-13.

[4].杨岩.论空间的叙事性设计[J].艺术百家, 2007 (s2) :90-93.

[5].乔怡青.城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J].城市问题, 2011 (09) :48-51.

[6].刘茜茜.叙事性景观多维传感法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05) :20-27.

[7].李浈, 雷冬霞, 瞿洁莹.历史情境的传承与再现—朱家角古镇保护探讨[J].规划师, 2007 (03) :54-58.

[8].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12:59-76.

[9].玛丽·帕多瓦.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明[J].中国园林, 2004 (07) :33-36.

舞蹈的叙事性研究 篇9

一、链式结构的叙事方式

在叙事性的舞蹈作品的故事表现中, 一般与故事“描叙语境”营造无关的舞蹈都被删去, 舞蹈的叙事性主要用于动作的逻辑连贯和转换上, 如何有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故事的意义和内涵, 成为关键。采用这种叙事方式主要是通过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实现舞蹈的叙事功能, 用一个故事的主题来贯穿整个舞蹈动作, 让舞蹈素材以自然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舞蹈剧《月牙五更》就是采用故事的主题来呈现整个动作, 以关东地区流行的民间小调为基础把舞蹈的故事贯穿在一起, 把恋一更·盼情、醉二更·盼夫、乐三更·盼子、梦四更·盼妻、闹五更·盼福等几个故事情节紧密的结合起来, 并在动作的表现过程中, 将虚实的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来表现舞蹈故事, 采用舞蹈性的故事情节表现整个故事, 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 突出舞蹈动作的魅力。它以东北秧歌为背景, 使得舞蹈动作既有普遍适应性, 也具有东北的地域特色, 把东北民歌蕴含的文学特性和情感, 采用连贯的舞蹈动作有机的表现出来, 运用富有情节性、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蹈动作把《月牙五更》的故事情节进行展现, 使得舞蹈动作更具有生活的气息。

二、戏中有戏的套层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方式主要通过一个故事为核心, 而在故事的外部还存在一个故事, 采用故事扩展的方法, 突出舞蹈动作的连贯性, 例如在《一个扭秧歌的人》的舞蹈中, 采用扭秧歌是舞蹈外部的故事, 而通过扭秧歌的方式在故事中释放出故事的能量, 通过舞蹈的表现, 使得扭秧歌来表现出故事的内核, 对整个舞蹈表现的故事进行升华, 引出需要表现的内在故事。在舞蹈的第二部分中, 随着二胡声起, 所有的弟子都开始注视老艺人的状态, 这时老艺人好像回到了青壮年时代, 并且重新回到了舞台, 又重新舞起了那心爱的红绸, 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动作。老艺人时而横甩长绸, 时而空中换腿向上甩绸, 不停的变换着舞蹈动作, 向人们叙说着自己对秧歌的热爱, 不愿放弃秧歌, 这种表现的方式不仅仅是舞蹈动作的表演方式, 而是通过舞蹈动作叙述生命延续和秧歌艺术的传承, 通过这一套舞蹈动作的表现, 能够向人民展现一个平凡而又高尚的民间艺术家的光辉形象, 整个故事的表现突出了老艺人对秧歌的热爱, 整个舞蹈动作的叙事具有完整性的表述。

三、双向的线性表现结构

这种方式在舞蹈故事表现中, 主要采用一个潜在的故事主线对故事进行表述和阐释, 这种潜行结构连接着所有故事与素材, 例如在轰动一时舞蹈剧《胭脂扣》中, 采用的就是这种双向的线性结构, 运用潜在的故事中, 采用舞蹈首先展现行走在黄泉路上无穷尽的“鬼流”, 给出舞蹈表现的主要主题, 采用这种方式引出“红牌阿姑”如花殉情而死的故事, 但因她的情人十三少没有一起来到“枉死城”展开故事的发展, 引起舞蹈故事叙事的错位, 进行展现整个舞蹈故事的表现过程, 舞剧结构的明线就是按照如花的“温心老契”在阳世的活动进行, 对如花活着的故事与事情进行展现, 但是故事所有场景的展示又受到如花这鬼魂心态的潜行的这条主线的制约, 引导故事的发展, 车水马龙的街道, 霓虹耀眼的酒楼等相关场景的展现都因如花的爱恨而变得比较诡异, 《胭脂扣》采用如花的阳世和阴世对十三少的爱恋展现故事的发展, 突出的揭示了对十三少的负义, 表现出如花对贪生苟活十三少的怨恨。

四、切割集装的故事板块展现结构

采用这种方法主要避开故事叙事的琐碎, 采用概括的手法对故事进行叙事, 并运用简洁、块状的舞蹈动作来揭示故事的深层含义。例如舞蹈作品《天边的红云》就采用切割集装结构来表现故事的主题, 故事中时而展现女兵们勇猛地向草地、雪山前进之场景和顽强的精神;时而出现她们踩着沼泽地前进的故事, 也时而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和斗争的故事, 在故事的主题中, 表现出黑色的飞尘卷起死亡的啸吼越过沼泽地, 突出的表现了战士们的艰辛, 在年轻的战士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的瞬间, 天地失去了生命的绿, 表现战友们对失去战士的悲哀, 并通过这种悲哀发出战斗的号令, 号召女兵们前进, 她们化作一道道火红的柱子, 向下一个胜利前进, 通过舞蹈动作深情的讴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奉献、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五、小结

对于舞蹈叙事性的研究方式与内容还有很多, 需要根据详细的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本文只是选择了几个比较有典型的视角对舞蹈的叙事性进行研究, 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阐释, 在以抒情舞蹈的故事叙事中, 舞蹈动作的叙事有着比较优越技巧, 在后续的研究, 成为重要的研究视角。

摘要:舞蹈的叙事性就是采用舞蹈动作来展示作品故事, 如果采用人体的动作来展示作品的内在含义, 需要从故事的内在特性来描述,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舞蹈动作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为舞蹈的叙事性研究者提供建议。

关键词:舞蹈,叙事性,结构,动态

参考文献

[1]刘忠华.论舞蹈的叙事性[J].职校论坛, 2011 (2) .

[2]于平.《教舞蹈综论文》[M].化艺术出版, 2004.

叙事班会:缘起、规划与设计 篇10

班会课作为班级德育的主阵地,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但当下的班会课却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各行其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规划。班会课是依据学生群体的成长共性,有规划、有主题、有系统策略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具有预设充分、主题鲜明、共性突出、体系完整等特点。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对班会课都很少有专门的实施要求,不像学科课堂教学那样有明确的目标、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也不似学科教学管理那般有专门的研究、督导与考核机制,从而导致班会课始终处在“各行其是”的尴尬境地,班会课开展与否、如何开展、开展什么内容,全凭班主任的个人自觉。

在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属于兼职工作,班主任同时也是学科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往往会因为工作压力、自身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等的限制,在班级管理中往往会尽可能以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开展班级活动,从而使班会课设计呈现碎片化、随意性等现象。绝大多数的班会课是因为班主任“某时某刻”的某一个想法而孤立存在,缺少完整、系统、持续的整体规划,更没有形成科学严谨的教育体系。这种“偶尔想起”“想当然”式的班级德育,导致学校品德教育工作不能够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德育规律系统开展,无法实现德育促进学生完整、完全、完美发展的目标。

其二,课中无人,课堂教学缺乏人文性。当前的班会课普遍存在强制灌输、空洞说教、枯燥乏味等现象,问题的呈现手段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缺少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接受和融入,教育的人文性严重缺失。更有甚者,很多班会课被简化成了“会议传达课”“领导训话课”“工作安排课”。这种“课中无人”的德育形式,使身在其中的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更鲜有心灵的互动与触动,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下决心对班会课进行“叙事化”改造,希望通过故事的融入,让班会课有血、有肉、有情,并具有意义。我们所倡导的叙事班会,有着明确精致的德育目标、完整系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并倡导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与建构。特别是在德育手段上,叙事班会不停留在理性结论和简单告诫的层面,而是通过对故事用心、用情的艺术化呈现,切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强烈共鸣、共振,使强迫式德育转变为学生对道德的自我内心修复与价值强化。这样“以事入心、怡情入理”的班会,让学生在情境、事理、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洗礼、教化和浸染,让道德教育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怎样整体规划叙事班会?

在课程设置标准中,班会课属于校本课程,学校对班会课的开设及建设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对于班会课来说,这种“身份”有利有弊:利在于,学校可以根据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发展现状,自主制定学校的德育体系,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弊在于,没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监督的校本课程,很容易被有意忽视,往往会处于自生自灭、顺其自然的原生状态,甚至成为一门名存实亡的课程。所以,班会课建设的优劣好坏取决于一所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受限于学校领导的德育课程领导力。笔者曾经在自己的学校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以校为本,形成学校德育主题

在我国,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都对中小学生的德育非常重视,也出台过一些对德育内容和目标进行规划、规定的文件,但大都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层面,缺乏细致具体的德育指导细则。这样的宏观指导,在具体某一所学校是无法直接拿过来使用的。因此,各校都应该在遵循、遵守各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发展现状及师情、生情,提炼出本校的道德主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遍较低,且差距较大,绝大多数学生做人、做事方面缺乏应有的规则意识,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整体研究各级德育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校级德育主题,并把3项德育主题细化成24项意识或能力要求。以“学会做人”为例,我们把它分解为自我意识、集体意识、劳动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理解能力共8个小项,每一个小项都有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评价。通过这样的细化分解,我们就形成了以“三个学会”为主题的“3大项24小项”德育目标要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会建设的操作性纲目,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理念,统领学校德育工作。

(二)以班为本,规划月度德育主题

班会课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作为班本课程出现,各个班级需要针对班级实际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具有班级特色的月度德育主题。为了实现班会课校本课程班本化目标,学校统一规定了详细的班级月度德育主题,并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各班主任依据学校的德育主题,从24小项德育目标中选择、组合形成自己班级的全年班会设置计划,确定自己班级各个月度的德育主题。这样一来,全校各个班级的总体任务和德育要求达到了高度统一,但是各个班级各学年的班会计划又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初步实现了班会课建设在整体规划上的班本化。

各班级在选择、重组月度德育项目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项: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即在同一小项目标下,一至九年级应该设置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德育要求;二是关注班级学生的发展现状,各个班级应该根据班级现状,选择当下必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目标,并形成自己的体系特色,即同一年级的各个班级,在同一月度的德育主题应该有所不同;三是关注月度内的重要节日,要尽可能让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的德育意义与月度主题相契合,充分发挥“关键事件”的德育价值;四是关注假期德育,每年的寒假和暑假,班级无法开展常态的主题班会活动,我们便提倡“绿色暑假”和“金色寒假”活动,把整个假期设计成一个大的主题班会,开展更有深度的德育活动。

(三)以生为本,提炼每周班会主题

每个班级的德育月度主题确定之后,也就让班级德育和班会设计有了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顶层建构。但是,每个月度德育主题通过哪些班级活动来实现,需要召开怎样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主题又分别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是班会课走向班本化的又一重要步骤,也是班主任开展班会能力的一个集中展示。因为,一个班主任是否可以围绕月度德育主题科学设计系列班会,这些班会的主题能否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能否落实德育的整体目标,绝对不是靠跟风、随潮流就可以做到的,它更需要班主任具有提炼班会主题的能力和素养。

班会主题从哪里来?从班级问题来。班级问题就是立足对学生的真切了解,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的行为表现中透视出来的、符合一个班级学生实际的教育问题。班级问题被发现后,班主任要做的就是透过这些“问题”看到班级需要,亦即:在当下的班级发展中学生需要什么?班级需要什么?如何才能让全班同学都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然后从这些“需要”中提炼出本周的德育主题,也就是班会主题。这样一来,每个班级的每次班会主题都是由学生问题自然生成的,同时又存在于整体的德育规划之中,既保证了班会主题的鲜活性,又满足了德育体系建设的统一性。

三、如何理解并设计叙事班会?

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德育为什么会这般苍白无力?

扪心自问,我们的德育目标不能说不明确,德育内容不能说不丰富,德育对象更不能说不聪慧,为什么德育效果如此不理想呢?或许就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对象内心的对接点、融合点和结合部,我们没有找到一种能够让三者完美契合的德育实施手段。在多年的叙事研究中我们发现,故事是最容易走进学生内心的元素,德育叙事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对象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我们致力于用故事改造班会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了叙事班会的理论和实践策略。

(一)叙事班会的概念及理解

叙事班会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地呈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调动学生对故事(事件)的积极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班会形式。就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作以下理解:

1.讲故事比讲道理更能打动人。叙事班会与常规班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德育实施手段的不同,常规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叙事班会则是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哲理、生活道德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实践证明,故事能够让思想道德教育变得温润、细腻、生动活泼,也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2.故事是叙事班会的根基而不是点缀。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在班会课开始前利用一个故事导入,在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在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并非我们所研究的叙事班会。真正的叙事班会,故事是课堂设计的主素材、主背景、主基调,自始至终主导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决定对学生道德影响的主方向。

3.故事(事件)的呈现不局限于讲述。从文本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讲述。确切地说,叙事就是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形式,除了直接使用文字或语言讲述以外,情景剧表演、微电影、绘本、话剧、戏曲等都可以成为故事呈现的方式和手段。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应该是以帮助学生内化故事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或独特。

(二)叙事班会的设计类型与方法

一节叙事班会课的成功与否,在于选取恰当的故事,进行恰当的加工,指向恰当的教育主题。选用什么样的故事,进行怎样的设计,值得每一位班主任潜心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重点研究开发了两大类型的叙事班会,并对每一类型摸索出不同的设计方法。

1.单一故事型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节叙事班会只需要一个故事就可以满足设计需求。根据故事的不同,对故事的挖掘与开发也就不同。

(1)勾连生活实际法。有些故事本身就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或者意志导向,其情节的逐层发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梯度,这样的故事就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整节班会的素材主线,围绕故事展开道德教育。只不过,叙事班会的目的并不是围绕故事本身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而是要将故事的德育内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恰当地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经验的比较中修正自己错误的价值取向,强化自我正确的道德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故事不断与生活实际相勾连,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重构。比如,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讲述了两只蛋从懵懂相爱到最后理性分手的过程,故事中提出了“你看,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的观点。无疑,这是“早恋”主题班会课一个绝好的故事素材。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把故事断成三部分进行讲述,并在每一部分设计了勾连生活实际的问题,开发了叙事班会一—“故事告诉你,爱情是什么”。学生在与故事的共鸣、共情中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懂得了爱情之花只有在合适的时间绽放才能美好而芬芳的道理。

(2)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有些故事或事件本身无法进行价值判断,揭示的问题具有“两难”性,容易产生“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困境,这样的故事我们称为“道德两难故事”,它是我们开发叙事班会的重要素材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学生对故事(事件)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经典的“两难故事”有很多,比如科尔伯格设计的系列两难故事,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但是,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在班级生活中发现“两难事件”,然后以故事的形式设计到班会中。十多年前,班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个同学丢失了一支价值百元以上的钢笔,是他叔叔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事情过去很久,有一天班长在自己好朋友的家中发现了那支钢笔。追问之下,好朋友承认是自己偷拿的钢笔,但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不想还给那个同学,并恳求班长替自己保守秘密。朋友情谊、班长职责和检举偷盗者的责任,三者之间纠缠不清,让班长很是纠结,于是,他匿去朋友名字讲了自己的苦恼,问我应该怎么办。我把这个事件演绎成一个童话故事,并以此设计了一节班会,成功消解了班长的困惑,还顺利解决了班级盗窃事件。

(3)多维故事续说。有些故事的结局具有开放性,或者是一些经典故事的结尾具有时代的可变性,这样的故事可以通过“多维度续说”的方式拓展、拓宽故事的德育价值。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我们曾经设计过“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的班会课。在这节课中,我们借用了《狼和小羊》的故事,让学生在“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之后进行故事续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讲述了自己理解的故事结局,比如:

小羊机智地说:“狼先生,你看你后面是不是大老虎来了?好像大老虎在追赶一只小狼!”狼先生吓得赶紧往后看,心里想:老虎追赶的会不会是自己的孩子呢?小羊趁机赶紧溜走了。

小羊可怜巴巴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这么瘦小不够您吃的。我带您去我住的地方,那里还有三只小羊,这样您可以多吃一点,好吗?”狼听了,觉得小羊说的有道理,反正小羊已经逃不掉了,就说:“那好吧!你在前面带路。”小羊把狼带到了猎人设下陷阱的地方,小羊绕过陷阱向前走,而狼却直接从陷阱上面走了过去,只听见狼惨叫一声掉进了陷阱。小羊高兴地回家了。

由此,学生们一起归纳出了诸如“想办法转移坏人注意力”“适当示弱博得信任”等十几种逃避伤害的办法。班会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2.多重故事型

有的教育主题很难通过一个故事完成设计,需要多个故事进行不同的系统关联才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丰厚与教育意义的丰满。这种由多个故事共同参与的班会课,其设计方法与思路迥异,但也有基本的思路可循。

(1)递进式关联。在设计叙事班会课时,我们通常会用多个故事层层递进形成彼此关联。比如,用一个故事揭示德育主题、一个故事解读德育主题、一个故事深化德育主题的方式,形成一条完整的德育故事链,共同完成某一教育目标。甚至,在每一个教育连接点上,可以同时包含多个小故事,以共同阐释必要的教育内容。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时,曾经设计过一节叙事班会课一—“昨天、今天、明天”。整节课以四个情景剧叙述了A、B、C三个学生在四种不同场景中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呈现了12个小的故事情节。通过对这12个小故事的配对组合,用叙事的方式展现出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人生”,继而开始规划如何打造未来那个理想中的自己。这样的组合叙事,以关联递进的方式展示了多种人生的可能性,给学生以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学生的心灵触动极大,产生了极强的教育效果和效益。

(2)平行式聚焦。有的教育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诠释或多个维度进行推证,对于此类主题,就可以采用多个故事,从不同视角、不同方向进行聚焦式解读。这种设计方式与“递进式关联”的不同在于,课堂中使用的故事彼此之间不具备递进关系,而是平行并列朝向一个共同的问题点,联合说明一个教育主旨或德育问题。比如,想说明母爱的课堂往往容易流于空泛的抒情。我们在设计关于母爱的班会时,为了从不同方向展示母爱的真、善、无私与博大,精心挑选了《母爱的对峙》《母亲练习喝咖啡》《卑微母亲的眼泪》《不认识母亲》四则故事,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01

就平时的写作情况来看,初中生对于叙事性散文的写作,大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进而抒发真实情感。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类文章也许不难写,但要把它写好则有些难度。教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写作叙事性散文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这个训练的度呢?这就涉及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要遵循的原则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对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原则的一些看法。

一、科学合理原则

写作训练的设计要适合本班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目标设置过高,几番努力之后,学生难以达到写作的要求,很可能就会因此而懈怠,失去了信心,从而丧失写作的兴趣;反之,如果目标设置过低,学生很容易达到写作的要求,教师对一些作文水平偏低的文章也大加推崇和赞扬,很有可能让一些作文水平仍待提高的学生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失去了继续提升写作水平的动力,这也断然不可取。

写作训练的设计要依据不同的作文题材而定。例如,记叙文的写作讲求记叙的六要素,文中要适当地穿插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加上生动的故事情节等,这样作文才有看点,才吸引人;而散文的写作讲求“形散而神不散”,选材虽广泛,但要与表现的主题有关,切不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写作语言上最好能变叙述语言为描写语言,在描写中让读者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利用人物间冗长的对话来传达情感。

二、目标明确原则

不同阶段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会不同。初一时主要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初二时涉及散文和少量的说明文,初三时会尝试一些议论文的写作。即使在同一阶段,每次作文也会有不同的训练目标。所以,在每次作文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设计一个可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本节作文课主要训练学生哪方面的作文能力。

目标设定要尽可能明确,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的放矢”,从而为突破目标不断努力。目标设定不能大而空,让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感觉到目标遥不可及,以致失去对写作的动力和兴趣。目标设定也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如何下手。

三、循序渐进原则

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练就好的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积月累和教师的适当点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书读得多了,积累的知识多了,再加上生活体验,学生就可以对一些文章进行简单的模仿,经过教师的恰当点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其次,写作训练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平时训练学生写作时,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切不可贪多求快。可先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开始训练,再训练中间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的写作可以从细节描写入手,训练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景物描写等,进而布局全篇。再次,写作训练要伴随教师的点拨。一篇好的作文,除了学生的写作之外,还少不了教师的修改。教师拿到学生的文章后,应及时批阅反馈,可以进行面批,面对面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商讨如何才能把作文修改得更好,以及写作此类作文以后要注意些什么,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慢慢引领学生的作文进步。

四、隐性分层原则

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

首先,从写作水平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按照作文水平的高低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予以不同的指导,使他们的作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提高班级的整体作文水平。其次,从阅读积累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对于书读得少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书目供他们阅读,同时也要注意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多读书、多积累;对于缺少写作技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教给他们一些写作方法,以供他们参考借鉴。

五、可持久性原则

写好作文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要长期坚持。小到一个词、一句话的雕琢,大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首先,教师要做好叙事性散文的训练设计,分阶段、分板块地训练学生写作,步步推进,不可急躁冒进,也不能因为中途碰到不如意就放弃对学生的训练。其次,学生也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因为一时写不好就轻言放弃,适时为学生鼓劲、加油,要“授之以渔”,使他们获得写作上的成就感,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 篇12

一、景观叙事

叙事不仅存在于语言文学中,在绘画、电影、音乐、戏剧等领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叙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景观这门学科从摆脱传统概念的束缚到建立自身的学科理论,再到学科的自我表达,往往是以一种叙事话语呈现出来。景观叙事通过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个空间场景的组合来进行叙述。景观设计实践本身所呈现出的叙事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景观作品自身的价值。本文试图从实体叙事、文本叙事、哲学叙事三个层次对当代西方景观所具有的叙事性特征进行解读,其中,实体叙事是景观作品的表层结构所表达出的叙事特征和意义;文本叙事是景观作品深层逻辑结构中所呈现出的隐含喻义;作为景观作品叙事内涵的最高境界,哲学叙事则通过理性求证和审美诉求澄明真理,并通过景观作品的表达使真理变得透明易懂。

二、实体叙事—记忆的回溯

实体叙事是通过景观作品的形象和特征传达出的对历史事件或生活场景的回顾。一般来说,设计师通过景观实体符号营造出最基础的生活场景,从而使进入其中的人们产生较直观的印象。实体叙事的景观作品往往都是设计逻辑清晰、结构表达完整的线性叙事,因此人们容易从细微的局部处理或整体的景观框架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正如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设计的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San Jose)市中心的环岛上的广场公园(Plaza Park),其四周环绕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因而这个休闲、集会广场也成为集聚和分散人流的交通空间。通过对人流和周边环境的分析,设计了符合人们就近心理的斜线道路骨架的广场平面布局。其中弧形坡地将广场分为不同高差、封闭与开敞相对的两部分,即由果树覆盖的自然区域和以草地及硬质铺装为主的开放空间。哈格里夫斯在广场设计中运用多样的景观要素为保存人们对于城市三百来年的美好记忆。广场的平面布局看似简单,却承载着许多生活场景,隐喻了当地历史文化。广场中心呈网格排列的喷泉,从清晨的薄雾到上午的涌泉再到下午的水柱,由小变大,由弱到强,不断变化,象征着城市生活的丰富精彩。夜晚,喷泉灯与天上的星光及硅谷的灯光交相辉映,暗示了自1980年以来圣·何塞逐渐成为硅谷商业和研发中最耀眼的明星,当之无愧地成为硅谷首都(Capital of Silicon Valley)。

三、文本叙事—生活的解构

文本叙事是景观作品自身内在秩序的组织和结构的架构中呈现出的隐含意义。如按照一般意义上的实体叙事去理解,那些异质组合的景观作品将变得晦涩难懂,因为它们已经超越了线性的叙事范畴,跳跃到多元、无中心、非循序渐进的逻辑结构。景观设计师把景观当作文本来解构,重新解读和审视景观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创造出新的景观语言,构建具有颠覆式的景观空间。而这种对景观文本的解构也渗透着设计师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认为:“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1)。”因此,景观设计师利用景观作品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大众。

伯纳德·屈米(B e r n a r d T s c h u m i)的景观作品拉维莱特公园(L a Villette Park)就打破了传统景观功能、空间和形式的线性叙事方式,从而进行超越时空的多元碎片组合的文本叙事。屈米认为景观文本中比空间更重要的是“事件”,而“事件”本身就是叙事的一个关键要素。他通过组织“事件”、重组空间序列、植入历史文化元素的方法使生活复原,引导大众自发地理解并创造自我景观空间,从而产生更有效的生活方式。他的设计是提供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美学形式,因此在他的设计中,建筑、景观就成了塑造情景“构筑物”。在拉维莱特公园中,26个造型各异、鲜红的folies成为营造情节、叙述事件的巨型“背景”,这种断裂的、扩散的、多层次的建筑组合,为事件和事件中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支持。人们在公园中看到的是间断、跳动、偏差的空间片段,不得不使人们从迷离、困惑的景象中抽离出来,寻找生活的原点,重新组合属于自己的生活场所。

拉维莱特公园担负着既要满足人们身心的需要,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多方面开放性的绿地,并且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的责任(2)。屈米使用一种与传统公园设计截然不同的手法,打破常规创造了一个看似扭曲、飘荡、非结构的景观空间,其目的是激发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秩序、本原,思考如何在混乱中找寻曾经迷失的自我,并把被肢解的生活重新搭建起来,建立新的秩序,同时,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即赏、游、乐、思的生活空间。正如屈米自己总结的那样:建筑师不是仅仅设计某种形式,而是创造社会性的公共空间。

四、哲学叙事—生命的思索

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的哲学叙事是一种抽象、理性的概念化的叙事方式,而实际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提出哲学叙事不应脱离感性的生活,哲学叙事真正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哲学叙事的根本要义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回归感性生活世界(3)。换句话说,哲学就是一种阐述丰富生活世界的叙事方式。同样,景观作为叙事的空间表达方式,也可以诠释哲学的概念,成为哲学叙事的一种载体。景观设计师以俯视世界、仰观宇宙的视角,借助景观作品来阐明对生活的理解,从而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

1. 生死的对话

“在地面切开一道口子,痛楚会很快消失,但伤疤却留在记忆深处……用刀割开大地,青草会随时间的流逝将地上的伤口愈合……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林缨这样阐释着越南战争纪念碑的设计理念。

整个V型碑体置于绿色的草坪中,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象征难以愈合的战争伤口。纪念碑没有宏伟的外观,没有任何的雕琢和装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战争、死亡和生存。碑体向两侧绵延伸入大地,一侧指向林肯纪念堂,一侧指向华盛顿纪念碑,把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三场战争(独立战争、国内战争和越南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使人们在怀念和忧伤之余去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意义。当人们沿着倾斜的地面缓缓而下,亲吻、触摸着根据阵亡年份排列的一个个战友和亲人的名字、安慰魂断他乡的亡灵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与死者的名字相互交融在一起,生者与死者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次会面,此刻的人们不仅体会着对亲人的痛惜、对历史的敬畏,更会深深地思索人生、战争、自由。

2. 生命的轨迹

“每座园林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是诗,在诉说。我们的园林讲述的是生命的故事,人的生命之路。这条路跌宕起伏,忍辱负重。讲述了忧愁河上的众桥。在这座园林中,生命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蜿蜒小路,更恍如一座迷宫。这条小路深入茫茫自然,带你去渡万座桥(4)。”

让人们跟随着那条如人生旅程般的小路在不断跌宕起伏、忽动忽静、忽快忽慢中体验生命的节奏与律动。正如苏姗·朗格(Susannek Langer)在《情感与形式》中认为整个生命体都呈现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优秀的艺术品包含着运动的形式结构,整个艺术品中该动的则动,该静的则静,该快的则快,该慢的则慢,无处不呈现一种生机,无处不与人的生命合拍(5)。

实际上,万桥园设计景观要素非常简单—小径、竹子和桥,但却表达出充满生机、动静相宜,快慢相适的生命轨迹。狭窄仅够一人通行的小径犹如生命的旅程,人们只能“孤独”地走在看不到尽头的小路上。两侧茂密而幽深的竹林中,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闹与浮躁,体会着空谷幽兰般的境界。桥如人生的一个个高峰,站在桥上一切尽在脚下,一座座错落不一、高高低低的桥,如同跌宕起伏的人生。这1 000 m2的万桥园像一首诗,一首生命的赞美诗,在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沉寂、悲凉,也有高昂和欢喜;在诗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感受别样的体会,人生也由此变得精彩而丰富。高伊策这种诗化园林犹如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所认为的:诗化生命具有使人超越现实、反思生命的意义(6)。

结语

上一篇:文化生态因素下一篇:观察团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