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叙事

2024-09-14

德育叙事(精选5篇)

德育叙事 篇1

有人说,学校德育面临着“三无”的尴尬:一是 “无位”,“德育为先”的理念得不到落实,学校德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二是“无效”,德育效果不理想,学校的正面教育往往被社会的负面影响所抵消,存在“5+2≤0”的现象;三是“无法”,“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的现状,让教育者无所适从。由此,很多人开始感慨学校德育是一个“伪命题”,为难老师、捆绑学生、应付社会,所以注定是一个没有结局的虚妄行为。那么,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德育是否可行、可为,就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学校德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促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分数仍然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程设置中与升学有关的文化课的地位被无限提高,一切与升学无关课程的地位变得可有可无,考什么学什么仍然是很多学校管理者最“朴素”的教育观。所以,很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要提高“效率”,首先考虑的就是把德育窄化成德育知识课,把道德作为知识进行讲授并像语数英一样测验考试。那些不能“挣分”的德育活动,则一再被压缩甚至取消。

2.德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在中小学阶段,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虽然分属两个科室管理,但是负责德育教育的德育处(有的地方也叫政教处、政务处)更像是一个管理科室,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了行政管理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德育工作体系。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向上没有研究力量支撑,学校德育处室向上面对的多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德育研究机构(大多数地方不设中小学德育研究机构),除了接受一些应景的管理类事务外,不能像教学处室(教务处、教研室)一样得到更高级别研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引领(我国各地都设有省、市、县三级专门教学研究机构);二是向下没有专门的德育力量,中小学阶段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中流砥柱,但是所有的班主任都属于兼职岗位,既不“专门”也不专业,绝大多数班主任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业务上,班级工作也大都停留在“管理”而不是教育层面。

3.德育评价手段不到位

中小学校更愿意评价教师的“师德”和教学业绩,很少有人想到去评价教师的德育能力。至于班主任工作,无论是学校的常规简评,还是评先树优的标准,大都以班级管理的结果为依据,这就直接导致了班主任工作的僵化生硬。一切工作以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目标,用最简单的方法追求最高的 “管理效力”,几乎成为班级工作的常态。在大多数地方,教师职称中没有德育系列,教师骨干评选中没有德育类别,这种评价激励措施的缺失,也让德育工作者“行无力,做无劲”,德育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二、德育困境下的理性坚持

虽然德育困境的出现原因有很多,诸如社会层面科举意识上的惯性,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要求, 以及管理和激励措施的缺位等等。但是,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 的问题。

不容置否,德育研究是一种隐蔽中的前行,它不像学科教学成绩那么显现,也不能立刻带来学校的荣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功绩”对个体来说也许是几十年后的成功,对社会来说兴许是百年后的民族振兴。如此,德育真的是一件很寂寞的事,它不仅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内心和豪迈的教育情怀,更需要一种坚韧的力量和放弃名利的勇气。

三、学校德育的可能与可为

作为学校或者教师,若想突破目前的德育困境,有三个要素是必需的:一是要有一颗愿意实践、 研究、能够坚持的心;二是要有符合学生心理、成长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三是要有适宜的德育方法。这三点归结起来说,方法最重要。因为最好的方法一定是在心甘情愿的心态下,在持续给与学生良好道德的教育实践中,慢慢寻找到的最佳德育途径。下面我就以“叙事德育”为例,来谈谈我的德育实践之路。

1.“故事法”的可能性尝试

从我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撰写教育叙事就成了我最“专业”的业余爱好。迄今为止,我已留下700多万字的文字痕迹,发表的教育叙事文章也过千篇。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育叙事写作让我寻找到了一条德育路径。起因很简单,一个历经几任班主任,几乎让我“黔驴技穷” 的“问题学生”,在无意中看到发表在杂志上专门写他的文章后,竟然第一次有了“羞涩”的感觉。于是, 我坚持为他写了70多篇教育故事,他也在这些故事中一点点改变,慢慢成长。由这件事,我发现了故事的教育价值,便开始尝试用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开始是我写他们,后来是我们一起写自己、 讲自己。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我们班设有“我讲我心”时段,学生把自己一天遇到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同学听,并有一至三个同学在全班分享;每天晚上, 学生会把自己的故事及反思写在“我写我心”叙事本上。相比“强制主义”、“灌输性特征”、“脱离生活”、“成人化”、“孤立化”等常规德育,“故事法”的意义在于通过“生命叙事”,可以让学生自己的道德故事进入德育现场,这就为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道德经验提供了可能、兴趣和机会。

2.“德育叙事”的可行性实践

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以后,我开始对传统的说教法、榜样法、熏陶法等德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反思,常规德育“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主体性、单一化和僵化”的弊端,让我决定改变德育方法,更新德育手段。为此,我们学校慎重提出了一种直接触动学生心灵的“软德育”———德育叙事。德育叙事就是运用故事进行德育的一种方法,不仅是对我个人前期“故事法”的一种梳理和提炼、规范和提升,也是从德育方法到德育模式的一种系统化实践。我们实践的德育叙事模式,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个人叙事为根本,引导师生和家长一起撰写自己经历的故事,在回顾与反思中让“自我德育”入脑入心;以叙事主题班会、故事沙龙等集体叙事活动为主阵地,通过重要他人的专业引领,在学生心中烙上深刻印痕,实现外力德育的无伤害、优雅化;以心灵述说、故事撰写、影视浸润、读写绘本等德育叙事载体为手段,让德育活动真实到可以任意触及,德育效果达到了最优化。实践证明,德育叙事在学校层面的践行是可能的、有效的,也是最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德育模式。

3.“叙事德育”的可为性研究

2013年,我进入区教研室工作,开始潜心进行 “德育叙事”科学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所谓“叙事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道德建构的一种德育理念,是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习者品德发展的有效策略。从实践的价值上来说,它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道德事件, 而是要在道德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借助事件本身所蕴涵的道德价值观加以分析、讨论、提炼,从而理解人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进而达到道德自我建构的目的。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它有四个独特的基本特征:德育内容———以故事为主,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接纳;德育形式——以叙述为主,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和道德绑架;德育方法———以共情为主,具有触动、开启和走进心灵的功能;德育目标———以明理为主,关注品德形成的体验、自省和内化。

两年来,经过在县(区)域层面上的实践和研究,“叙事德育”已经在我区德育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论是在集体教育还是个别教育中,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上,无论是学生的道德生长方面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叙事德育都以强大的教育效果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愿意,学校德育不仅可行,更是大有可为。

摘要:<正>有人说,学校德育面临着“三无”的尴尬:一是“无位”,“德育为先”的理念得不到落实,学校德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二是“无效”,德育效果不理想,学校的正面教育往往被社会的负面影响所抵消,存在“5+2≤0”的现象;三是“无法”,“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的现状,让教育者无所适从。由此,很多人开始感慨学校德育是一个“伪命题”,为难老师、捆绑学生、应付社会,所以注定是一个没有结局的虚妄行为。那么,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德育是否可

德育叙事 篇2

一年级 王静

新学期开学,像以往一样,一年级各班都要进行行为习惯的复习与巩固。许多同学,包括原来是班干部的同学都出现了开学的兴奋状态,还没能马上回归正常的课堂秩序。

一年级的小同学在上学期已经进行了行为规范的训练,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因此级组规定在开学的一个星期内,一年级要迅速回到学习状态,恢复原来的好习惯就是班级首先要做的事情。

一、案例叙述

(一)问题切入

星期二早上上早读课了,我经过101班门口,发现一个小同学披着校服背着一个大书包,手上拿着一个面包边走边吃跨过校门向这边走来。

(二)德育故事

为了巩固学生的行为习惯,一年级准备利用一节班队课专门进行复习和教育。

班会课之前,我特意教学生读《小学生行为习惯儿歌:》这首歌:

书,不唯上,超越文本当自强;

在课堂上,我用这首儿歌引入了故事展开教育:每天早上,叮呤呤的小闹钟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知道,我该起床了。因为我要去上学,我是一名可爱的小学生了。如果起床晚了,我就可能上学迟到了。我知道,当一名小学生,上学不能迟到。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我对妈妈亲切地说:“妈妈,我自己整理吧,自己的事自己做,我是小学生了。”背上书包我高高兴兴上去学校。一路上,小鸟为我歌唱,小树为我欢呼,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来到学校见到老师说声:“老师,您好!”,见到同学说声:“同学,您早!”。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应懂礼貌。

故事起了正面引导的作用。而后,我安排了几位平时比较听话,能讲的学生来说养成好习惯的好处病明确拥有好习惯,是一个人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素质。

十五分钟后,我看形式极好,于是把早上见到的情形复述给小同学进行评议,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并对这种行为有耻笑的态度。之后我小结了班上习惯养成好的同学名单并给予了表扬。二、一点反思

习惯培养是一年级的重点。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天,班主任都准备好了对学生行为规范和习惯的统一要求,开学的第一天,就是要明确这些要求的。小同学从此便按这个要求每天坚持,一个月后进行评比达标。然后就是巩固到形成习惯。这样,小同学便很快能进入正常的学习作息,并能逐渐养成好的习惯。但有部分学生在家的习惯教师无法监督,比如作业、在家的卫生等的习惯,这样久不利于习惯的有效形成,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只有家长配合对学生在家的有效监督,这样习惯的形成才有更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会对家长提出统一的要求。另外,教师是一个必要的教育角色,只有教师不断监督和坚持,学生才能在21天到90天这段时间内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要能,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了。

2013年3月1日

德育叙事案例

四年级

梁家凤

期末复习阶段,由于复习量大,许多学生都整天愁眉苦脸的。我总想找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第二天,我利用早自习的时间给他们看了一段视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视频中的主人公是力克·胡哲。他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10岁那年,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他是澳大利亚第一批进入主流学校的残障儿童,也是高中第一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残障者,并获压倒性胜利,被当地报纸封为“勇气主席”。这是一个感人的立志故事,我希望学生能从故事中有所感悟,了解残疾人的乐观向上,找到人生中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刚开始播放视频的时候我没有说太多的话,没有太多的铺垫,我只是告诉学生们今天我要给他们放段视频。学生们很兴奋地等待着我接下来要放的视频。等视频一开始学生们就开始聚精会神地看起来。等故事的主人公刚一出现时,学生们先是惊讶,随后便是哄堂大笑,我听到有些学生在议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尤其是在主人公说到,我只有一条“小鸡腿”时,坐在第一排的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又笑了,而且还在不断重复着那句话“小鸡腿、小鸡腿„„”一边重复一边笑,随着视频的播放,班里渐渐安静下来了,笑声已经消失,伴随着的是沉默,没有任何声音,学生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由于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不得不中断视频的播放,孩子们一看到我把视频关了都很失望,一直在要求我打开再接着放,但是要上第一节课了。面对着这种情况我只能把视频关掉,孩子们似乎还没有从刚才的视频中缓过神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我告诉他们先上第一节课,等中午自习的时候我再放给他们看,孩子们这才下课。等到中午的时候,学生们又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早上没有播放完的视频。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学生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再笑,也没有再说话议论,直到视频播放结束。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们还似乎意犹未尽,若有所思。我问他们:“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一个学生回答我:“老师,我觉得他很可怜。”他刚说完,就有人反驳道:“老师,他不可怜,他很快乐。”我惊讶于学生的回答,学生们看完这短短四分钟的视频就能有这么多的感受,这么多不同的理解。“是啊,在这个世上有许多不幸的人,但所谓不幸主要取决于你的心,如果你能为自己的快乐负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你就会找到人生中属于自己的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高兴。”我这样总结到。学生们听完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又接着说:“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同样的问题,有的人愁眉苦脸,有的人笑着想办法解决。你们赞成哪一种做法?”“第二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微笑着又接着说:“现在是期末复习阶段,老师知道你们觉得复习课有些枯燥,有些累,那我们该怎么想呢?”“我们现在累一点是为了考试能考好,考好了,家长也高兴。”“我们现在在这么温暖的教室里学习,还有好多孩子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呢!”“我们都是健全的人,有的残疾人想学习都很困难。”„„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我看着、听着,然后开心地笑了。

叙事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的智慧 篇3

由此可见,德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品德内化过程及其效果。创新德育方式,特别是探索形式生动、受学生欢迎、内涵丰富而科学、符合品德形成规律、能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方式,是增强德育实效、破解德育难题的必然要求。叙事德育就是近年来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德育的实验研究中探讨、总结而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

一、叙事德育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叙事德育

叙事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习者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习者品德发展的有效方法。

与常用的养成、说理、辅导等德育方式相比,叙事德育是一种更真实、更有效、更能入脑入心的德育方式和更容易走进学生心灵的智慧。理由是,叙事德育过程的心理结构,即“感触—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感知—体验—明理—导行”内化规律完全吻合,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有情感体验环节和情感因素作动力,学生品德内化过程深刻、强烈,品德生成要素协调、同步,易于形成一种自主、自觉、自动、自悟、自省的自我建构机制,达到自律境界,因而成为走进学生心灵的一种德育智慧。

德育低效现象的症结是德育要求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而叙事德育实践与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通过叙述真实的教育故事或生活事件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智慧之光,让学生因感触而感动,因感动而感悟,受启迪而明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目的,切实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叙事德育的基本特征

叙事德育有四个基本特征:以故事为内容——起着触动和感动心灵的作用;以叙述为途径——具有开启和走进心灵的功能;以共情为特点——产生感动和激励心灵的作用;以明理为目的——起着感化和引导心灵的作用。叙事德育与传统的养成、说理、辅导等德育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见下表),能起到传统德育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3.叙事德育的主要功能

叙事德育具有促进学生品格、心理以及整体素质全面、互动、协同、和谐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为:

引趣功能。叙事德育具有鲜明的故事性,而故事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最容易引发学生兴趣,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阿里巴巴口诀”。

激情功能。故事或事件、案例的情节性和情景性最能走进和打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加上教育者生动形象的叙说,促使学生产生情绪感动和情感共鸣,引发共情体验,进而成为学生道德感悟和品德自我建构的内驱力。

启智功能。叙事德育中,孩子感悟明理和受启迪内省实质上是一个智力活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也是一种智慧,德育也是一种心智活动。叙事德育具有启迪心智的作用,是一种以启迪心智的方式来实现德育的明理导行目的的教育智慧。

明理功能。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信念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叙事德育所产生的明理功能是“感于内”——发自内心的品德自我建构过程,是知行合一、表里如一、人格和谐的基础。

励志功能。德育叙事中有人物、有事件,有鲜明的故事情节性和明确的价值导向性,而且所选择的素材大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或事件。通过教育者生动而具有引导性的叙述,往往会产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

导行功能。不像德育实践和养成教育,叙事德育过程并没有直接产生品德行为。但是,因叙事德育而产生的强烈、深刻的道德性感触、感动和感悟冲动,却是形成品德行为的巨大的推动力。

二、叙事德育的应用原则

叙事德育原则是进行叙事德育和保障叙事德育有效性必须遵循的准则,是叙事德育特点和规律的要求。叙事德育的应用有四个基本原则。

1.以“事”动人——故事性原则

故事是真实生活的经历过程,叙事则是人们感受、体验、反思真实生活的一种方式。故事,包括事件、事实、个案等最主要的特点是情景性和情节性。故事之所以感动人、感化人,主要也在于其情景性和情节性。真实、鲜活的故事情景、情节,“事”与“情”结合,带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和情感的激动、感动和感悟。叙事德育要产生以“事”动人的效果,还必须对故事的德育内涵、主题和意义进行挖掘,使故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2.以“叙”育人——叙述性原则

“叙”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通常有叙述、叙说、讲述等形式,因其总与真实生活中具体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事件、事情相联系,以“事”为基本内容,所以称为“德育叙事”。叙述是一种朴实、感性的德育方式,以真实、形象、生动、可感为特征,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3.以“情”感人——感动性原则

感悟、明理是叙事德育的目的,其基础和前提是故事性,而核心和关键是感动。因此,感动性原则是叙事德育最本质和最有代表性的原则。在叙事德育中,“情”是手段,也是目的。激情、动情是为了育情——培育思想道德情感、情怀、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事”动人、以“叙”育人和以“理”导人都要以“情”感人为中介、载体。缺乏感动和体验,叙事德育的以“事”动人、以“叙”育人和以“理”导人就会是无源之水,苍白无力。

4.以“理”导人——启迪性原则

思想道德意识、观念、信念在品德结构中具有导向和调控作用。因此,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以理导人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也是叙事德育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叙事德育也是一个以“理”导人的过程,思想性、教育性、启迪性是叙事德育的本有和应有之义。不过,叙事德育的“理”是一种形象的理、由感悟而来的理。叙事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的目的不是通过“传”(传道)、“施”(灌输)、“说”(说理)、“教”(说教、教化)的形式实现的,而是以“叙”(叙事)的形式,把德育的要求渗透、隐藏在鲜活的故事情景和生动的叙述之中,通过借喻、比喻、拟人、象征等文学与心理的形象的形式实现的。叙事过程所营造的动人心弦的情节、情景,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方式,不知不觉之中就把人带入如诗似歌、潜移默化的审美世界,感触、感动、感悟,触动心灵、启迪心智、感人肺腑、入脑入心,使人不由自主地接受其中的道理,从而产生大爱无声、教育无痕的效果。这样的德育是美丽的,是可以带给学生幸福感和快乐感的。

三、叙事德育的实践操作

叙事德育的内容、过程、方法等是在叙事德育的应用原则指导下生成的。以“事”动人、以“叙”育人、以“情”感人、以“理”导人,形成了叙事德育的模式结构,包括“故事—叙述—体验—明理”的内容模式,“故事准备—叙述演绎—情感体验—启智明理”的过程模式和“感触—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模式。

叙事德育的实践操作以叙事德育的内容、过程和心路历程为依据。根据叙事德育的内容、过程和心路历程结构模式,其实践操作应关注以下问题。

1.厚积薄发:故事素材的准备与加工

故事素材是叙事德育实践应用的基础。“留心处处皆学问”,德育工作者只有平时做“有心人”,多留意、多积累故事素材,实践应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在每个人收集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的素材资源库,还能够起到资源共享和增强效率的作用。故事素材的准备和加工有六“要义”:

故事源自生活。教育故事和事件、个案,首先应该是真实的,一般是教育者亲身经历或遇见、看见、听见的事实和情景。越真实的故事才越能感动人,越真实的叙述才越能打动人。

素材生动有趣。素材是叙述的内容,是叙事的依据。素材是否丰富和生动有趣,是能否唤起听讲者注意力,激发和吸引他们兴趣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叙事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实现素材的生动有趣性,一可以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有趣资源,二可以通过发掘素材的内涵增强趣味性,三可以通过附加主题和意义凸显素材的有趣性。

故事情节感人。故事是叙事德育的灵魂。故事吸引人,感动和打动人,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故事特有的情节性。故事情节感人的实质是激起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故事感动人的指数取决于故事情节引发的共情的强烈程度。增加故事情节的共情性可以采用故事加工的方法,如调整结构、增加悬念等,也可以通过艺术性叙述而实现。

予人鲜活美感。叙事德育以教育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故事为主要内容,真实性、形象性、可感性是它的鲜明特点;叙事德育以感动、体验为手段和目的,具有激情、共情特点;叙事德育以明理导行为宗旨,具有教育性、引导性。叙事德育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整合,其内容和过程都会给人以美感。

留下想象空间。叙事德育的思维心理策略是“由事悟理”,情感心理策略是“体验明理”。而无论是由事悟理,还是体验明理,都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为感悟、明理的中介和过渡工具。因此,故事素材的准备、加工和演绎都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而提高道德认识和智慧。

赋予生命主题。故事素材是德育的内容,也是德育的工具。故事素材是为德育目的服务的。故事素材是丰富多彩的,但故事素材必须与教育主题紧密融为一体才会产生鲜活的生命力。主题是故事素材的灵魂。挖掘故事素材的主题,有如画龙点睛,赋予了故事素材鲜活的生命。教育的思想性、价值观、时代精神,都可以成为故事素材主题的依据。

2.真情言说:叙述的技巧与风格

语言叙述需要一定的技巧。“语不惊人誓不休”,“于无声处听惊雷”,“行云流水蕴心声”都是叙述的技巧。但对于德育主题的教育故事叙述来说,技巧不是最重要的,真情与风格却是最重要的。

感动源自共情,富有情感的叙述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真情源于真实,真实的叙述真切动人,感同身受;实在教人清醒,平实的叙述娓娓道来,润物无声;吸引引发注意,生动的叙述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思考产生感悟,诙谐的叙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真情、真实、平实、生动、幽默,是叙述的技巧,更是叙述的风格,是有效叙述的保障。

3.启智明理:叙事的方式与艺术

故事是德育的素材,叙述是一种讲述故事的语言方式。然而,用叙事的方式将故事与叙述加予组合以产生入脑、入心、启智、明理、导行的德育效果,它就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教育艺术。

叙事要产生育人的效果和达到艺术的境界,关键是要寻找和创新叙事的方式。多年来,我们在中小学开展叙事德育研究与实验的实践证明,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性叙事、实话实说的报告性叙事、启人心智的说理性叙事、激扬生命的励志式叙事、动人心弦的体验式叙事、发人深省的自悟式叙事、感人至深的感悟式叙事、互动参与的活动式叙事、令人信服的实验式叙事、“两难情境”的问题式叙事,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叙事方式。

叙事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德育基本功。让我们在生活中叙事,在管理中叙事,在研究中叙事;在叙事中研究,在叙事中育人,在叙事中成长!

(作者系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研究部主任)

德育叙事 篇4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 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研究是建立在对大量教育现象的积累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因为大量鲜活的层出不穷的教育现象为教育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研究的事实依据和例证, 这样的教育研究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1. 社会环境变化对学校德育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前现代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同时面临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的复杂过程中, 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相应地发生变化。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动使当代青少年个体道德成长的环境面临着一种非传统的重塑, 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生活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心理环境。

2. 网络化生活对学校德育的严峻挑战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网络的传播也使道德价值趋于多元化, 给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困惑, 加上这种选择的自由性, 使学校德育的导向失控。相对于目前学校德育的程式化, 网络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由于学生能随时借助网络直接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 但又缺少正确引导, 网络很难形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正在悄无声息地弱化着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对学校德育形成了严峻挑战。

3. 学校德育内容不能满足的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

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对塑造人的灵魂, 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 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往往是经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但客观现实却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 最终导致学校德育工作与现实生活脱节, 与学生实际脱节, 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 给学校德育带来消极后果。

4. 学校德育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 轻视道德实践

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道德知识灌输, 忽视道德实践的弊端。道德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掌握道德行为准则, 判断、辨别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当肯定道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 而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素养。离开了道德实践, 道德知识不可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只有将道德知识转化道德行为, 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到检验, 学生道德行为才能得到激励, 道德品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道德叙事的德育价值

综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脱离人的生活世界, 没有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只是一味地强调思辩的理性的知识性传授, 使得学校德育也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与生命力。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的思考、福柯对以个体经历叙事为本的知识的建构, 使得道德教育重新转向叙事, 道德教育更加注重个体的生活经历、感受与渴望。叙事在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得以凸显, 道德叙事在新的视野下将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方式而存在。

1. 青少年思维特点使道德叙事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例证性思维又叫命题思维, 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等学科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模式的目的是“给认识提供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化的解释, 一种普遍抽象的例证”。而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 依赖于情境的经验给学生呈现的是具体人和人际间场景, 是对现实的描述, 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而青少年的思维中叙事性思维占有较大比重, 他们往往把探索到的外部世界当作是有生命、有联系、故事化的世界。因此, 在道德教育中道德叙事是更适合青少年的思维特点的道德学习模式。

2. 道德叙事过程中故事本身潜含着内在的德育价值

由于道德叙事往往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 而故事背后总是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价值, 所以道德叙事过程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曾有学者研究表明, 道德故事以三种方式产生影响:第一种是传递一种道德信息。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具有因果论的性质, 即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 让人经久不忘。第二种是激发道德情操。故事激起我们体验他人曾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们取得胜利的喜悦, 而这正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第三种是扩展思想世界。故事扩大我们的思想“视野”, 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 与人类的普遍性相一致。道德教育的生活化转向要求教育者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故事, 通过多种形式给他们叙述生活故事, 使生活故事成为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 通过道德叙事充分发掘内隐于这些美德故事之中的德育价值。

3. 通过道德叙事发掘道德体验的德育价值

由于道德知识不是“可编码化”的科学知识, 而是一种需要受教育者亲身体悟的知识。道德的知识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得的, 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能否转换为道德行为, 关键是情感体验在其中起怎样的作用。因此, 道德教育过程最为重要的是体悟、理解、形象、感动, 而具体的、特殊的、生活化的道德叙事正契合这种教育要求。由于叙事过程的的开放性和故事本身的多解性, 道德叙事本身就体现为展现生命体验的过程。道德叙事的过程是梳理自己的理解、体验和价值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 不但可以吸收故事本身的价值与伦理意蕴, 还可以体会教师的情感、价值和体验。

三、将道德叙事融入生活德育课程, 实现学校生活德育范式的新转向

生活德育是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道德教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 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与德育紧密相联, 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 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 提升道德水平。由于道德叙事隐含着生活化、可感性的道德教育内容, 将其引入生活德育课程, 有利于提高德育效果, 实现学校生活德育课程范式的新转向。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叙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叙事, 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道德叙事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校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之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及道德体验让学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讲述马克思等伟大导师的美德故事, 树立人格榜样, 可以帮助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树立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讲述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论甘于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可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德叙事, 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民族自豪感这种主观情感上, 而应该积极躬身实践, 通过讲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型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荣辱观和健全的道德品质。

2. 以人为本, 通过道德叙事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

学校德育坚持人为主体, 以人的发展和超越为目标, 体现了生命发展的生态特征。通过道德叙事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抽象的普遍的走向鲜活的个别, 由教师的训导、灌输走向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从而使德育走进生活世界, 学生真正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主体。通过道德叙事, 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 而是对道德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践行, 道德叙事营造的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发展。

3. 创设情境, 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道德叙事将道德教育引向道德实践

在道德叙事模式中, 教师要积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入“有话可说”的情境, 形成生命感动的状态。由教师事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 设计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引发学生道德叙事的情境。当然教师设计的情境要有丰富的内涵、开阔的空间, 能够引发学生们独特而多样的生命叙事, 并能为其生长提供可能, 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与行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道德实践, 使道德叙事产生的道德感悟迅速转化为道德体验, 将大大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 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教育叙事 篇5

二、案例过程:

有一次,上课时我来到教室门口,就看到一同学正拿着一张奖状在炫耀,发现我马上坐下安静了,我没有理他走了。下课了,他还不出去玩,直到教室里没有学生了,他说:“老师,我要号召几个学生把卫生负责下来,同学们都挺积极的。”说完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在我身边转。其实,虽然他们初中了,但还是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接着我让他想想又哪里做得不当,是不是应该上课时说这件事,你想到了会有什么影响吗?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因为他经常在别的课上违反纪律。经常批评效果也不是很好。正好借助这个机会,我说,这样吧,你能一周不在课上说话,我就同意你的建议,并由你来负责。

三、案例反思: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下一篇:人文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