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2024-08-29

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精选9篇)

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篇1

教了多年的语文, 辅导了多次的作文, 评阅了多篇的习作, 发现学生作文的状况是出类拔萃之作凤毛麟角;平庸乏味之作俯拾皆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自己的总体感觉是“欲语泪先流”。回想起来, 自己的作文教学, 很少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个性表达, 很少在细微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 发掘学生的思想感受, 致使他们的作文立意不高, 选材脱离生活, 内容枯瘪, 情感缺失, 语言乏味。面对新课改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我深刻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 注重作文指导的有效性, 我以为就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而言, 必须在指导细节方面下工夫。

一、欣赏生活———告诉学生这是“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都是用不同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所以, 作文也是生活, 也源于生活。如果不能认识生活和真正地感受生活, 学生只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达不到真正感人的目的。平时,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留意身边的事情, 积累写作素材。只有这样, 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充实, 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丰富的现实生活应充分走进学生的心灵, 涌向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 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有所感受, 但认识肤浅, 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独到发现, 对生活中的假丑恶缺少深入思考, 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境界呢?为此, 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 投入生活, 让他们亲近自然, 亲近社会, 使他们对沸腾的社会生活, 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有直观的印象, 深刻的了解。

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留心生活小事对心灵的触动, 留意周围人们的言谈举止, 并坚持在日记中记下这转瞬即逝的日常观察所得。从中我也受到启迪, 作为教师, 自己应当时时留心生活, 欣赏生活, 并把自己对生活的发现真诚地告诉学生, 这样, 就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 不知不觉地教给学生欣赏生活的方法, 促进学生去用心欣赏生活。日积月累, 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就会深刻起来, 信手拈来, 坦诚写出, 就会是原汁原味的好文章。

二、写好片段———告诉学生这是“精彩”

写整篇文章固然重要, 但费时较多, 因此, 若想把叙事性文章写得感人、打动他人心灵, 那么常写片段是一种好方法。所谓“片段”就是文章中的一段或几小段。要求集中完整, 这对写好整篇文章是有极大帮助的。

怎样写好作文片段呢?就记叙文而言, 我这样要求学生:

1. 围绕一个中心写。内容集中完整, 不能漫无目的地游离中心。

2. 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观察所得, 不能脱离生活, 编造离奇的故事。

3. 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 不能空洞无物。

4. 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就是要赋予片段一定的思想意义。

5. 描写景物要细腻, 刻画人物要生动、形象, 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文片段的水平, 我以八一班和九年级两个班为实验研究班, 结果发现, 他们的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精彩片段不断涌出。现在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 学生不是害怕作文了, 而是喜欢作文了。

三、运用描写———告诉学生这是“鲜活”

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摹和刻画, 使读者对描写对象有了更加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如果运用得好, 就能达到使“其面目精神, 跃然纸上, 勃勃欲生”的效果。

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再现的环境风貌都是需要借助描写的手段进行的:“他双手叉着腰, 把身子朝后一仰, 眯缝着眼睛, 仔细打量着光屁股、赤脚丫的小家伙, 忽然爽朗地大笑起来。”这段文字就突出了人物的形态、动作和表情, 能激发读者去想象, 如见其人。

高尔基说:“文学家的材料, 就是和文学家本人一样的人。”美国作家海明威也讲过:“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叙事性散文的写作也是如此, 因此, 在刻画人物上要调动多种表现手法, 包括从外在风貌到内心世界进行形象逼真的描写, 这样才能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 才能见到栩栩传神、活灵活现的鲜活人物。

至于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也同样能让人物鲜明起来, 让文章鲜活起来。描写的方法也类别很多, 像工笔与白描、静态与动态、对比与衬托等描写手法, 我们应该认真、细致地做好指导, 并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实践证明, 通过长期训练, 我校大多数学生描写水平很有长进, 原来空乏的句子变具体了, 平庸的句子变神奇了, 平淡的句子变生动了, 呆板的句子变鲜活了。

四、铺展内容———告诉学生这是“充实”

考场作文经常会出现立足生活很到位, 精彩片段也过得去, 鲜活语言还可以, 可内容充实没法提的问题。也就是说, 有些学生写出的作文总是很单薄、肤浅、平淡。我想, 这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没有掌握或根本不会铺展内容造成的。文章内容由单薄、肤浅到具体充实。也同样能让回忆性叙事散文感染读者。我们的毕业班就尝试了几种铺展内容的方法, 仅举两例。

1. 抑扬式。

即在褒扬某人或某事物之前, 先故意贬低的一种铺展形式。若就事写事, 未必是佳作, 我们不妨先“抑”一下。一次作文讲评课上, 学生的作文写得很糟, 可评语句句春风化雨, 令其喜欢, 渐渐地他的意志没有了, 上进心消失了, 学习成绩更惨了。我看了之后很不是滋味, 而后得出, 习惯于鲜花、掌声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所以最后那亮丽的观点, 多种教育形式并存, 才是符合时代的真正的素质教育, 也就是“扬”了起来。“文似观山不喜平”, 这种写法的确具有曲径通幽之妙。

2. 点面式。

即由个别到一般, 由个体到群体的铺展方式。它能使文章的内容充实, 立意更深刻。有一篇《伸出你的手》的习作用了较大的篇幅写了自己的姥姥施舍一位沿街乞讨者, 强烈呼吁要人人献出一点爱, 在结尾处小作者大声疾呼, 在这世上有多少流落在异乡的游子, 有多少一年到头吃不上一块肉的穷人, 又有多少风餐露宿的打工仔……是啊, 只要人人都伸出援助之手, 哪怕是一毛钱, 一顿饭, 一件衣服, 都代表你的一份爱心。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段文字如果单单记叙姥姥施舍的饭菜, 就显得单薄、肤浅。本文由一位施舍者联想到天下的施舍者, 由一位贫寒者联想到天下所有的贫寒者, 文章内容就丰厚起来, 表达也就显得有力。

铺展内容的方法很多, 如散点式、多角式、情景式、对比式等等。只要认真研究实践, 认真指导练习, 学生的写作一定会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总之, 立足生活之沃土, 张扬写作之个性, 这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因此, 在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中, 只要教师多注重细节的指导, 让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笔法去描述眼中独美的世界, 用学生缜密的思维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学生的习作也就会在“求真、求精、求鲜、求实、求新”上表现得更好, 他们在叙事性散文的写作能力上也就会不断提升并超越自我。

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篇2

一线贯串形散神聚――叙事散文写作指导

曹津源

叙事散文不需要完全具备记叙文的各个要素,不需要一个有头有尾、过程详细的故事,它的“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与典型记叙文比较,叙事散文笔法灵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蒙太奇剪辑式”。即把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线索或头绪较为纷繁的材料穿插组织起来,灵活地对准题目,演绎主题。例如南充市一位考生写《爱在瞬间闪光》,其思维流程就属于“蒙太奇剪辑式”:网球赛场运动员为被球击中坠地而亡的小鸟俯身跪地表示忏悔一可怕的地震中,一对年轻夫妻头挨头,死死顶住倒塌楼板,护住身下嗷嗷待哺的婴儿一风狂浪凶,“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船长首先指挥小孩和妇女撤离,然后叫乐队奏响《生命交响曲》,上千人没有争斗,没有尖叫,绅士般地走向死亡。

二是“二三事演绎式”。即按照主题需要精选几个片断或从不同侧面或逐层深入地展开叙写,其时空虽然没有连续性,但所叙之事一线贯串,紧扣文旨。例如上海一篇考场作文《心里美滋滋的》记叙老中医爷爷的二三事:爷爷晾中药、配中药;爷爷哄“我”吃中药、品药名;爷爷教“我”识中药、采中药。这三部分叙述看似很“散”,实则紧紧围绕“美滋滋”这一中心,“他经常会像变戏法似的,将一两片甘草放入我口中,甘甜的滋味萦绕舌间,似乎生活都是美滋滋的了”“那时爷爷总会端着一个白瓷碗,手里拿着两块冰糖,笑眯眯地递到我面前,说……”和“这样的药香,仿佛是一种独特的旋律,散落在城市乡间的每一个角落,给我带来了快乐与健康”三句,从不同角度抒写中药生活的美好感,结尾更使所写的“二三事”凸显主旨:“苦涩的药香,早已成了我心中最香醇的余味与芬芳。它伴随着爷爷的爱,细致绵软,浸透着我的人生。如今想起,心里依然如往日一般,美滋滋的!”

叙事散文有较大的自由度,但不等于可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中考作文常见的误区有:线索不清晰,没有贯串始终;材料散乱,与题旨对接不紧;叙述概念化,缺少细节支撑;语言缺少过渡照应,行文显得生硬;议论抒情占比过重,文体“四不像”。走出上述误区,写出出色的叙事散文,必须注意下面四点。

一、设计一条线索贯串全文,显示所叙之事内在的紧密联系,做到形散神聚。

以“物”为线索。例如20南通一考生写《就这样慢慢长大》,写了三个物件――“一岁穿的衣服”“跳芭蕾时穿的舞鞋…‘装满玩耍东西的小包”,让“物”为线索见证“长大”,颇有新意。

以时空为线索。例如2012年厦门一考生写《幸福地图》,三个小标题为“第一站:家”“第二站:公交车”“第三站:学校”,叙写转换了空间,其间都蕴含着幸福元素,“散”中见“神”,结尾将这条线索归向文旨:“好了,我的寻宝之旅告一段落,如果你急着想要我手中的幸福地图,不要着急,告诉你一个秘诀一一那就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纯洁的`心。”

以情为线索。例如安徽的一篇考场作文《在我们这个年龄》这样开篇:“32个短发,30个长发,组成了俺们这个班。俺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当然还有我们的老师,几个同样年轻的70后、80后。于是,在这个年龄的我们,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信你看――”接下来用三个小标题“金庸武侠篇…琼瑶经典篇”“恶搞无厘头篇”领起各段叙述,“金庸”“琼瑶”云云只是幽默的调侃语,将它们链接起来的正是轻松愉快的同学情。

二、所叙之事不要同类重复,叙事避免在同一个平面上展开,所叙之事都要有代表性,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文章的主题。

2012年荆州有位考生写《因为有爱》,拟了两个小标题――“母爱,让我理解感恩”“师爱,让我学会感恩”,从两个角度演绎“爱”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丰富了文章的主旨。又如20“风筝之乡”德州的一位考生写《风筝》,巧妙地设置三个小标题――“孩子・风筝”“游子・风筝…老人・风筝”。文章先高歌一章“童年欢乐曲”,然后演奏一支“故乡思念曲”,“老人・风筝”一段则是在吟哦一首“遥望大陆歌”中,情感达到高潮。这三个段落都以“风筝”为切入点,但内涵各异,既有欢乐、轻松,也有深沉、凝重,把附着于风筝的情感世界表现得丰富多彩。

三、简单描述与重点描述相结合,避免因粗疏而直奔主题。

概述过多是叙事散文写作的常见病,有详有略的叙述是诊治此类毛病的良方。2012年宁德一位考生写《父爱不缺席》,上半篇用排比句式,平均用力,各段第一句是“我一岁时”“我二岁时”“我三岁时”“我四岁时”“我五岁时”“我七岁时”“我八岁时”,每段都概述一件事情,共用了四百多字;接下来用一句“时间似流水,一眨眼,我已经十四岁了,已步入了中学的校门”开始“急转”,但所写事情过简,还不到一百字,文章进入了“该详却略”的误区,给人“形散神也散”和“记流水账”的感觉,作者本想奏响一支动听的“父爱曲”,但因为缺少重音、强音而流于一般。2012年荆州考《温暖的阳光》,有位考生用一段抒情文字开篇:“母爱是伟大的,它不要任何报酬,尽管在它的温暖的阳光之后换来的是一阵无情狂风暴雨。”然后以时间为序用四段文字概述:“一岁时,妈妈把刚切好的一块生日蛋糕捧到我手里时,我无情地把蛋糕仍得远远的,然后无缘无故地大哭起来。”“五岁时,为妈妈没给我买零食而与妈妈发脾气。”“八岁时,因为心情不好而故意找茬儿和妈妈吵架。”“九岁时,妈妈叫我多穿一件衣服,天冷,我嫌妈妈唆。”至此文章用的都是概述,虽然简明,但缺少厚度。于是作者中断略写,用四百多字详写“现在”发生的一件事:“我”心情懊丧与妈妈斗嘴,后来终于气消,自责……叙事后作者用议论结尾:“妈妈的爱最无私,虽然我给她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她给我的永远都是温暖的阳光。”这是点题句,正是有了议论前有略有详的记叙,才使点题句有了有力的支撑,避免了文章因只有概述而直奔主题的缺憾。

四、处理好叙述与议论、抒情的关系,以叙述为主,议论因事而发,抒情缘事而生,用墨都要精练,只要能接通文旨即可,防止拖泥带水。

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篇3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5

做事总是有方法可循的,叙事性散文的写作也不例外,我想结合平时的训练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审清题目要求

现在的作文大都是命题型作文,在写作文之前,学生首先要审清题目的含义。

1.抓住关键词

抓关键词就是要学生抓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来审题。例 “又是一个新起点”,“又”“新起点”是两个关键词。“又”说明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新起点”是基于此次事件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来说的。

通过关键词,大概理出写作思路:首先,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生活;其次,经过深入思考后,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再次,经过此事件,自己的思想水平有哪些提高,精神上如何引领自己成长等等。

2.由表及里,抓引申义

许多作文不能简单看题目表面上的意思,往往要深入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1)比喻类:比喻类作文,作者可以试着把题目还原成比喻的形式,例如“……像……”等,以此来判断是否为比喻类的作文。这类作文大都需要学生根据本体进行引申,然后进行构思写作。例如作文《酸酸的泡菜》,这当然不是让学生写“泡菜”,而是从“泡菜”这一事物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心理感受及追求等,只有把本体和喻体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文章的思维空间。

(2)象征类:此类文章,不仅要看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所要阐释的深层含义。例如作文“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灿烂”,难道文章仅仅要写“乌云阳光”吗?看到“乌云阳光”,你会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乌云”象征自己经历的困难挫折等等,而“阳光”则象征经历过坎坷的生命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挖掘出文章的象征意义,文章读起来才会更有味道。

二、训练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像力能使作文文采飞扬,学生的思维放飞驰骋,如何训练呢?

1.明确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何为“联想”?何为“想象”?只有在明确了它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才能更好地启发思维。

2.基于词语的联想和想象

(1)基于词语的联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些词语进行相关、相近、对比等关系的联想。例如,看到“双休日”这个词,就会想到周末、作业、老师、兴趣班、游戏、公园等;提到“春天”,会想到河水解冻、春暖花开、柳树发芽、万物萌生等;体悟深刻的同学还会想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要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等。

(2)基于词语的想象

对于此类的训练,学生可由一个或几个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想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如 “南瓜”一词,有的同学想到形状、颜色等词,还有的同学会想象自己能像灰姑娘一样,坐上南瓜车到自己向往的地方旅行。

3.基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

词语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1)比拟修辞:这类修辞在本体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原有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使人读之兴趣盎然。例如:树枝晃动起来。采用拟人的手法,我们可以扩展为:树枝左右摇晃起来,他扭动着身子,挥舞着身上的绿色绸带,又像在不停地向行人挥手。

(2)比喻修辞: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可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远望山峦,层层叠叠。可以扩展为:远望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像绿色的绸幕镶嵌在远处的天边。加入了联想和想象后,句子是不是变美些了呢?

(3)夸张修辞:恰当地运用夸张,既能使自己的语句非常生动,又可以暗示一定的心理。例如:这时狂风大作,乌云渐渐布满天空,只见天空越来越暗,乌云越来越低,像一只巨大的口袋扑向我们。这是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快,又伴有人们对此种天气的些许恐惧心理。

4.基于场景的联想和想象

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场景的训练。

云起云落、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面对不同的场景,孩子们会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就此,我们可以分类进行训练。例如景物描写、劳动场景、学习生活、运动竞技场等。

三、开头和结尾训练

1.内容上首尾点题

我班的学生作文基础都不太好,我在训练作文时,让大部分学生尽量开头结尾都要点题,假如开头不适合点题的话,那么结尾一定要点题。

例如:“母爱,感动”一文,学生的作文开头是:“夜深了,我久久还未入眠,起身眺望窗外,树影婆娑,月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射到地上,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然后转入对事件的描写。我觉得可以对开头再作一下补充:“在这寂静的夜晚,母亲对我的关爱,幸福的、感动的思绪不禁涌上心头……”“景为情设”,写景的目的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补上一笔抒情,既点了题,又能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意境更美了。

2.结构上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会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密、完整,布局合理。例如,在“就这样慢慢长大”一文中,一位学生的开头是“时光悄然而逝,如白驹过隙,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了”;结尾是 “现在,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懂得了许多,就这样我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收获” ,而结尾中的“成长,收获”就是对开头的照应和对长大的回答。

3.语言上生动优美

通常在语言上的修饰,我们一般采用修辞手法,把一些平实的语言比喻化、拟人化等。例如“秋天到了,小麦黄了”,学生可以试着修改,如:“一块块麦田组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麦浪掀起层层涟漪,像海面上的微波在不停地晃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生动了许多?

学生也可以进行分组练习,组内每人出一句,其余同学修改,然后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比一比谁修改得好,让学生互相取取其长而补其短。

四、提升细节刻画

细节描写会为文章增色,对此,我们可以多加练习训练。

1.景物描写

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中的景物描写不可小觑。

(1)景物描写要匹配人物心理。“景为情生”,环境的描写与文中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物描写要符合作文的要求。如果作文的开头是:“天空越来越暗,乌云也越来越多,窗外的树木随着大风的袭击疯狂地摇动他的身躯,好像随时都可能被狂风吞噬。”这时的景物描写一般对应人物的心情应该是“焦急或焦灼不安”,而不应该是人物喜笑颜开或心情万分高兴。

(2)景物描写要细致生动。景物描写需要学生提升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走在田间小路上,我闻到泥土的气息,看到了草叶上有露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细腻生动,提升句子的美感以及可读性。可以修改成:“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路边田野里的泥土微微润湿,青草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一阵阵扑面而来,偶尔会传来路边野花的香味。深秋的早晨,只见草叶上晃动着圆圆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粒粒小水晶。”

2.外貌描写

(1)外貌描写要匹配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窥见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描写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等,观察要仔细,要能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不能把“一双孔武有力的双手”用来形容颤巍巍的老人和天真可爱的孩童,只能用来形容健壮的中年人。

(2)升格外貌描写。可以采用扩写的手法升格外貌描写。例如,“父亲的双手很粗糙、长满厚厚的老茧,手指上还有裂口”,我们可以进行升格练习,通过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展示父亲的双手。可以升格为:“我看到了父亲的双手,黝黑、干裂、粗糙,在我接住包裹与父亲双手接触的刹那间,父亲手上的裂皮刮过我白皙的双手,让我感觉有些许疼痛,父亲那摊开的手掌上,长满厚厚的老茧。”让学生把对父亲双手的描写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会更有感染力。

3.动作描写

在一些文章中,为了表现主题,需要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一些细部刻画,细心观察,分解人物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例如校运会上,“只见运动员双脚用力蹬地,身子往前倾斜,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个个像离弦之箭,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往前奔跑”。这样的画面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和拼搏的精神很好地刻画出来了。所以,在动作的刻画上,先引导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分解动作,然后再辅之以必要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完美。

4.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不在多或少,而在于使用得是否恰当,能否为文章的主题更好地服务。例如《背影》中:“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平淡无奇的语言彰显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语言虽然简短,却符合文章表达主题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人物语言的出现要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者需要考虑斟酌,不可任意而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语言描写,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对作文人物语言的写作水平。

5.心理描写

不少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把握不好,我为此设计了一些场景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例如:上课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老师拿着这次考试的试卷匆忙进来,我心里不停地在想。学生先自主填写人物的场景心理,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慢慢提升自己的心理描写能力。然后再设计一些其他场景来进行心理描写训练,慢慢提高。

6.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是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身体的反应来诠释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它可以说是人物描写中最难写的。难在它需要仔细观察人物表情的细腻变化并用恰当的词语把这一变化记录下来。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路训练学生的神态描写:首先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能迅速地判断出哪些句子是神态描写;其次训练学生写一些有关神态描写的语句;最后教师提供一些场景,让学生自主写一些有关神态描写的小片段,班级交流,学习借鉴优秀作品。

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功在细 篇4

一、热爱生活——告诉学生这是“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都是用不同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 作文也是生活, 也源于生活。但有些学生, 尽管立足于生活, 也用心地去观察生活, 但为什么写起作文来还是愁眉紧锁呢?这与他们的生活范围狭小有关, 也与他们不精想细思有关。“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社会活动视野远远不够, 所以, 大多数学生的目光总是锁定在送伞、抓鱼、上树等满天飞的现象上, 至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学生根本不去光顾, 试想:送伞, 雨中有真情;上树, 树上有哲理;唠叨中有父母之爱;眼神中藏世人艰辛;鄙视中含世态炎凉……想想看, 这些内容都能成为精妙的作文题材。我们只有去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 他们才能做到“无限风光笔下生”, 自然, 作文也就真实有味了。

二、写好片段——告诉学生这是“精彩”

写整篇文章固然重要, 但费时较多, 因此, 若想把叙事性文章写得感人、打动他人心房, 那么常写片段是一种好方法。所谓“片段”就是文章中的一段或几小段。要求集中完整, 这对写好整篇文章是有极大帮助的。

怎样写好作文片段呢?就记叙文而言, 我觉得应这样要求学生:

1. 围绕一个中心写。内容集中完整, 不能漫无目的地游离中心。

2. 要真实。

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观察所得, 不能脱离生活, 编造离奇的故事。

3. 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 不能空洞无物。

4. 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就是要赋予片段一定的思想意义。

5. 描写景物要细腻, 刻画人物要生动、形象, 给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文片段的水平, 我们以两个班为实验研究班, 结果发现, 他们的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精彩片段不断涌出。现在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 学生不是害怕作文了, 而是喜欢作文了。如:宁波同学的《感受幸福》《把微笑带给生活》;张灿同学的《星光漫步》《藏在心中的鲜荔枝》等片段, 内容十分精彩。类似的真实具体、细腻感人的片段数不胜数。因此, 学写作文, 第一步还是从片段写作开始练笔, 它选材范围广泛, 自由灵活, 既能提高观察能力, 有话可说, 又能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 对提升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运用描写——告诉学生这是“鲜活”

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摹和刻画, 使读者对描写对象有了更加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如果运用得好, 就能达到使“其面目精神, 跃然纸上, 勃勃欲生”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边实验边总结。比如, 训练前, 学生作文中, 经常出现类似“春天到了, 一些新芽就冒出来了”“秋天刚到, 一些黄叶就落了下来”的平庸之语。训练后, 让我们惊喜地读到“春天带来了风和日丽、带来了莺歌燕语, 一些新芽焦急而兴奋地探出头来”“秋天刚到, 一些性急的黄叶毅然回到了母亲的脚下”诸如此类的创新之句在我校学生的习作中安家落户了。可见, 要写出鲜活的好文章, 哪能与“描写” (含修辞句的运用等) 失之交臂呢?

四、与时俱进——告诉学生这是“创新”

翻开文学书籍, 追忆名人业绩, 无不闪耀着与时俱进的创新色彩。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创新;清代著名诗人画家郑板桥的《春词》是创新;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散文《落叶》是创新……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称得上是时代的真正佳作。当然, 也都富有各自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珍品, 没有个性就称不上创新。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都要鼓励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 努力追求、锐意创出新意。

这几年来, 语文作文试题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那么若想获得理想的分数, 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让自己的个性表达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为此, 我们在实践尝试过程中重在对叙事性散文的写作进行了全方位辅导, 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尝试:立意的个性张扬, 选材的个性寻觅, 构思的个性探求, 语言的个性表达, 还有文题的拟定、如何写好开头或结尾等比较规范的练习, 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备课、讲解到合作、总结都认认真真地去尝试, 学生创作欲望很高。比如, 以“自然”为话题的作文, 我们实验班就出现了像《植物王国大罢工》《嫁不出去的白天鹅》《地球和月球的约会》等新颖的主题内容, 布局更是丰富多彩, 令人赏心悦目。

另外, 在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要用好范文, 因为恰当地运用范文不仅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 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一些写作技巧,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周作人等编著的《 (中国卷) 最美的散文》和刘海涛主编的《阳光的味道》等都有值得借鉴的闪光点, 值得细细品读。还有, 教师若能给学生写些“下水文”, 再好不过了。

现实生活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需要我们富有敏锐多感的心灵, 富有聆听自然, 体察人间冷暖、洞悉世态炎凉的能力, 分美丑, 辨善恶。当然, 文章要蕴含时代色彩, 即关注焦点、热点、敏感话题。如果这样,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会妙笔生花, 也一定有用武之地。

编导叙事散文写作技巧 篇5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

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

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

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

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

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

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

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

《×××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试,又有利于将来工

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篇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各高校的教学为了和社会需求接轨,分别开展了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一直是改革的老大难,如何将“技”与“艺”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写作课程改革无疑是该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国内的一些高校尝试性地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弥补这一短板,并试图把写作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加以结合,如加大应用文写作的比重,开设行政公文写作等相关课程,但在文学文体方面,却由于写作主体个体化、情感化等不可控因素,迟滞不前,甚至被取消。写作教学始终在工具性、人文性两端徘徊,为人诟病。面对这样一种现状,笔者在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方面做了一番新的尝试,希望在本文中加以探究分析。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贪大求全,力求在各个文体上都有所涉及,这种追求大体系的教学指导思想显然在今天的写作教学中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改变写作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成为了本次改革的突破口。为此,笔者所在的汉语言文学教研组吸纳了后现代的“问题”研究方法,从学生的就业实际出发,从使之能够“学以致用”出发,重新拟定了教学计划,确定了把“叙事文本写作”作为专业主修能力来进行培养。

把主修能力确定为叙事文本,显然对一些文体进行了弱化处理,这一方面是从学生的工作实际出发的,例如,很少学生毕业后去从事专门的诗歌创作,但从事行政工作和新闻工作的却大有人在,另一方面是从社会的发展和未来需求出发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方针,参考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预见,一批和影视、动画、出版等文化产业相关的文艺创作也必将大有可为,小说、儿童文学、传记文学等叙事文学显然是有着天然优势的,未来的就业前景也必将广阔。可以说,叙事文本写作的确立,一方面体现了现实的实用性,同时也突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艺术性和专业性,这样既避免了大而无当,又避免了短视的工具化。

二、教学双边活动的资源与效果

写作课教学双边活动一直都在“教师讲,学生写,课后评”的模式下进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往往被淡化。利用写作课课堂教学时间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准备课堂要讲的内容,还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研究。

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便是教学资源问题,目前的写作教材往往是知识性的,而写作则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而且写作活动并不是法则规定式的,而往往是“时亦越法有所纵”,为此,写作教材的重新编写成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为此,我们编写了内部教材,通过教师设计实训环节来带动写作活动,打破了传统教材“知识优先,辅以训练”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生为本,“在游泳中学游泳”。从感性的阅读、模仿入手,再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我们试图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目的是便于教学活动的现实化和多样化,把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短程教学与长程教学结合起来,方便教师组织课堂练习,便于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从教材内容上,我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叙事理论的新成果,尤其是滥觞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当代叙事学成果,并结合中国17世纪小说评点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和现当代作品中的优秀案例,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国叙事作品范例入手,以叙事框架、叙述事件与情节、叙事者声音、受述聚焦、叙事时间、叙事语态、叙事干预、人物标记、虚构文体叙事、非虚构文体叙事等角度,结合大量实例进行模仿练习,把传统的写作教学从“再现生活经验型”转变为“惯例成规型”,增强了写作教学的可控性,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文章无“死法”,削足适履固然不可取,但轻视技法也必将把写作引向虚无主义的歧途。本着这一理念,我们编写了《叙事作品写作实训手册》作为写作课教材。经过两个周期的教学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新教材以“项目教学”并在项目下设多个任务的方式,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确定,如传统的小说教学主要是围绕概念、分类、特点、写作方法等展开知识型教学,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严重脱节,即使我们把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依然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却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具体为小说设置三个项目,分别是“小说情节架构”、“小说的时空控制”、“小说的人称与叙事标记”,在这三个项目下又可设计具体的任务,例如,我们在“小说的时空控制”下又可具体设计“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操控”、“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的操控”等两个任务,并分别用余华的《往事与刑罚》和刘震云的《单位》两部小说片段作为范例来帮助理解,并进行半命题仿写,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使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设计变得更有针对性,避免了教师为完成知识教学目标而满堂灌的做法,便于教師多种教学法的开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发现法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设计教学时间的角度来看,因为项目任务明确,可以更方便教师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基本上采取的是一节课完成一个任务的讲授、练习和评价,既保证了讲的时间,又保证了学生练的时间。从教学措施的角度来说,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补充,为教师的备课和案例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方便了教师的备课、教学和评价,但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阅读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内在的结构性也容易忽略教学活动中的随机性因素,需要进一步改进。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的教材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使学生很容易明了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技能,符合斯金纳的操作主义学习理论,写作教学通过“刺激——行为——结果——强化”最终建立了一种写作中的类似于本能的应答性反应,并最终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由巧悟法”和“化法为巧”,例如,通过对南海撞击事件不同新闻社的不同报道,使学生理解新闻事实建构的词语选择问题,然后选择类似的例子如俄罗斯和日本的北方四岛争议来进行消息写作练习,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最终能够在写作中做到“忘法”,从技法过渡到无技法境界,掌握新闻叙事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两个教学周期的考察,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过去的学习也产生了逆向迁移,学生普遍反映对包括中学所学的文体写作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如有同学提到中西方文学中的性格因素的差异或新闻话语的神话性等问题,这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进步,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恰恰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互评互改、课外体验也使教学活动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都得以加强,应该说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将知识目标分解后,一些学生难以将之融会贯通,表现为具体的任务项目能够完成,但在进行文体写作时,如教师不加以提醒,又往往回归到以往的盲目性习惯中去。笔者认为,改进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下手,首先,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应加强技巧性的专题性训练,而不能满足于粗放式写作模式;在高校写作课中设置专门的写作实训课,加大训练的时间量,使学生能在不断强化训练中最终改变写作习惯。第二,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难以领悟某些案例的精髓,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将该课程调整到大三年级开设,并开设一定量的理论专题课,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依然需要进一步改革。第三,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由于写作活动具有很强的个体性,要避免千篇一律,而实际的教学活动往往是由一名教师组织展开的,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评价环节上加以改革,而集体阅卷可能是较好的方式。

总而言之,高校写作课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的改革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高校写作教学改革中来。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事业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吕福田.文学技法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例析叙事散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7

一、紧扣主线悟内涵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教学叙事散文时, 找到一根能统领全文的主线串联起文本, 生发一两个至关重要的主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 会使课堂呈现方式如同散文的特点一般形散神聚, 使课堂教学彰显简约之美。如何找到这根得力的线索, 帮助学生轻松读懂叙事散文的深刻内涵呢?

1.依托抢眼的课题。

课题大多直接指向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顺着吸引人眼球的课题去寻找, 那根连缀散文的主线就会很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教学《月光启蒙》时, 我紧扣课题找到了主线“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 由此生发出两个问题:母亲用什么启蒙“我”?是怎样启蒙“我”的?在师生对话中, 学生明白了母亲在月光下用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蒙了“我”。母亲就是空中那一轮明月, 母爱就如同那柔和的月色。依托课题找到教学主线串联整课教学, 使学生轻松悟得抽象的“启蒙”内涵, 也优化了课堂结构。

2.巧用文中反复句。

“反复”是为了突出作者要表达的某个意思, 强调某种特定的感情。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复句展开教学, 会使内容更集中, 流程更简洁。《安塞腰鼓》一课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其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间隔反复三次, 是全文的核心句。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找出这一句后大声朗读, 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美”, 再练习用“美, 你看 (听) ”的句式练说安塞腰鼓的特点。紧扣反复句教学, 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在说话训练中深化了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3.抓住文末升华句。

不少叙事散文在结尾时会点明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进一步升华情感。抓住结尾体现文本灵魂的语句贯串全文教学, 有助于学生真正读懂散文, 深入探讨文本内涵,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诺贝尔》中的最后一句话———“为了发明炸药, 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是作者情感的升华, 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以此句贯串全课教学, 引发两个关键问题:诺贝尔是怎样发明炸药的?他又是怎样投入整个生命的?疏通内容之后, 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了。接着相机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再次呼应此句:就是这样一位疾病缠身的诺贝尔, 为什么要这样无怨无悔地投入整个生命呢?背景资料的介入, 使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更为全面, 此时, 他为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学生幼小的心田。

二、聚焦词句品韵味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语言学家王尧也强调, 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言中出生入死”。散文的语言特色毋庸置疑, 聚焦突出散文味道的关键处细究深析, 就会很容易品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那么, 怎样确立文本的关键词句呢?

1.学情分析不可缺。

教学前认真分析学情, 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应是课堂上的教学重点。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 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课上教师根据提问适度调整教学流程, 让“教”真正为“学”服务, 可以很好地突破难点。《月光启蒙》中有一段对母亲的生动描述:“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教师顺势引导:“你见过玉石雕像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玉石雕像?”再进一步联系上文“母亲换了一件白布褂子”理解, 学生体会到了月光的美妙和母亲的美德深深融合一体, 才有了“玉石雕像”美好形象的再现。

2.关键词句巧捕捉。

阅读一篇散文之初, 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反复朗读, 当读熟、读透时, 自然就会捕捉到文中暗示主题的关键词句。《桂花雨》一文中的“浸”和“沉浸”看起来很平常, 很多教师解读教材时会忽略。笔者解读文本时把目光停留在了这两个词语上, 发现其中的韵味十足。“浸”用得传神, 将香气写得可以触摸, 是一种通感的写法。“沉浸”写出了桂花香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弥漫的除了桂花的香味, 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在细细咀嚼中, 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用词之准、之美。

3.课后习题勿忽略。

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安排的课文学习的重点, 要求学生体会的关键词句在此会有所体现。教师要深入领会编者意图, 巧妙利用课后习题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反复涵泳词句意味。《月光启蒙》课后习题2要求联系上下文, 体会“长歌谣”中“长”的意思。这对学生而言是难点。课堂上, 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引导, 先与“长五谷”的“长”比较, 再联系上下文体会, 学生很快领会到了“长”的“口耳相传、代代相传、不断创作”的深层含义。赏析课后习题中的关键词句, 不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还帮助他们品出散文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三、读中学写取真经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细细品读这个内涵深邃、外延丰富的例子, 才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 是怎么写的。因此, 教学的步伐需要向前迈进一步, 让学生知道文质兼美的散文是如何写出来的。依托文本由读到写的迁移训练, 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怎样让优美的文本成为仿写训练的有力载体呢?

1.挖掘“留白”处补白。

情感真挚的叙事散文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 会在文中留下多处“空白”。教师要善于挖掘“留白”处, 并创设出适宜的情境,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 使其思维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努力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在遭受巨大的厄运后,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思索:“谈迁茶饭不思, 他在思什么?夜难安寝, 又在想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写写他的所思所想。”入情入境的学生倾吐欲望强烈。一生写道:“为了完成《国榷》, 我不辞辛劳地忙着, 可现在最珍贵的东西突然失去, 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还不如一死了之!不, 哭泣、抱怨是弱者的表现!我一定要振奋, 要与时间赛跑, 要与生命赛跑, 在有生之年完成我毕生的宏愿。”

2.指向特色处仿写。

叙事散文中的许多句式富有特点, 是增强学生语言敏感度的好材料。关注特色句并进行仿写, 可以巧妙地将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丰富其语言储量。《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采用比拟、排比的手法讴歌了美丽的大自然。教学时先让学生说出其中哪个词或哪句话写得非常精彩, 并简单陈述理由。接着告诉学生:如此美的春景, 如此伟大的大自然母亲, 她一定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大家能照着例句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一下她吗?有本可依, 学生妙笔生花, 灵动的语句自然流淌出来: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 翠绿的嫩草是她秀丽的发簪, 绵绵的春雨是她晶莹的汗滴, 奔腾的江河是她飘舞的丝带……

3.关注延伸处拓展。

散文写作升格教学摭谈 篇8

一、散文写作教学式微探究

1.教材凌乱, 师生缺乏导向。对苏教版写作指导的编排, 许多专家和老师颇有微词, 事实证明, 打乱文体规律的写作指导无益于教师的教学。纵观苏教版教材, 涉及到散文写作的有:写难状之景 (必修一) , 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和看好处, 说门道 (必修二) ,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必修三) , 要有描写意识 (必修四) ,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必修五) 。虽然每本必修都有散文写作的指导, 但从指导中心可以窥见写作主题的随意性。按照正常散文写作的序列性来说, 应该是从叙事到写景写人, 从呈现内容到挖掘内涵的逻辑顺序。混乱的教材编排给本来就容易忽视的散文写作教学带来了考验。教师没有精力重新梳理教学内容, 学生更无从搜寻散文写作序列性痕迹, 师生缺乏教材有效的导向, 使得散文写作教学陷入了空前的困顿。

2.门槛偏低, 师生缺乏重视。散文作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文体, 向来写作入门门槛低。明星艺人、草根平民都可以写散文, 出散文集, 更不用说理论家、小说家和诗人了, 就连某则华美辞藻点缀但文意断裂的日志, 或者论坛发的帖子, 都可以美其名曰散文。学生写作亦然。学生的作文除却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之外, 都称之为散文。于是在师生的心目中烙下了一个简单的印记, 散文每个学生都会写, 不用教。这是一种粗暴的思维越界。高中散文写作教学是缺席的。散文写作如同荒野间的杂草, 自生自灭;散文教学如同懒惰的农夫行为, 无为而治。当写作双方都忽视散文写作的时候, 无门槛的散文文体渐渐凸显起越来越隐形的关卡, 而师生依然缺乏重视。

3.内容散淡, 应试缺乏优势。散文写作教学的弱视, 与散文文体本身冲淡的情节, 情感流洇漫的特质有关。有人断言, 散文是一种老年文体, 需要岁月的积累和平和的心境, 才能抵近文体的内核。此说固然有部分道理, 但不是全部, 而这已足够消弭散文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的激情。写作教学基本围绕高考命题和阅卷癖好展开, 以浙江省近三年高考作文为例, 2013 年的三句话说“童真”, 2014 年的“门与路”, 2015 年关于“人品与文品”的辩证关系谈论, 这些题目无不偏向于议论文体, 说实话, 要用散文文体写出已经举“笔”维艰, 更何况是写好呢。而作文阅卷草菅人命式的陋习也让师生懂得“见风使舵”, 一目十行式的视觉扫描, 写议论文最佳, 无旁枝逸出, 观点鲜明;而散文材料零碎, 表面上无关联, 需要内在的情感贯穿, 需要阅读者的沉浸, 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把握能力, 譬如记叙性散文常常重心不稳。客观上应试优势的缺乏, 散文往往被束之高阁。

4.社会浮躁, 师生缺乏素养。散文是一种安静的文体, 写作散文比阅读散文更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慢”是散文的一部分核心, 现实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 快餐阅读的盛行, 读图形式的泛滥, 急功近利心态的膨胀, 诸多因素影响着师生们的内心环境。师生们在减负和素质教育的伪装下, 变本加厉地献身于应试成绩, 哪种手段能提高成绩就转向哪里, 题海战术销蚀了散文写作的素养。学生无暇读上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师亦无心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师生素养集体跳水, 使得散文写作水平提升有心无力。

另外, 散文文体的单调性和写作技巧的稀缺导致了师生对散文写作的直接忽视。诸如以上种种, 高中阶段散文写作教学滞留于某种不自知的混沌之中。

二、散文写作升格教学的必要性

穷则思变, 散文写作教学的窘境是升格散文写作教学的最大动力。散文写作是大多数学生不自觉或者自觉的选择, 学生的需求量极旺, 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层面看, 升格散文写作教学迫在眉睫。同时散文写作指导是师生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于细微处显奇效说的就是从常规处入手, 升格散文写作教学, 向不重视处要效果。升格散文写作教学使得各种文体写作教学齐备, 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和交流的要求, 完善了学生写作知识体系, 利于人格健全。之所以要升格, 意在进一步寻找散文教学切实有效的策略。

三、散文写作升格教学的对策

1.立意出新:不畏浮云遮望眼。“凡文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之众。”此“意”也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神”, 立意高低决定了整篇散文品位的高下, 作为高中生应最大限度地立好散文的意。一般来说, 散文立意的传统母题就是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抵达了这几点, 顶多算中心明确。如何去除素材的遮蔽, 新瓶装旧酒呢?一则要有独特的题目, 苏教版很多课文就是佐证:《今生今世的证据》, 以证据言说故土残存的风物;《像山那样思考》, 赋予山以人的思维, 直接融合了人与自然的情感;《神的一滴》, 新奇的比喻写出了瓦尔登湖的魅力;《斑纹》, 一个简单的名词, 串起了自然万物。二则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你定位的切口。比如写春天, 传统不外乎伤春伤别, 感叹时光流逝匆匆, 或描写春天美丽旖旎的风光, 或春天的新人新事, 这些都是传统的角度。根据春季特点我们可以立意“春如四季”, 这颠覆了四季如春的常规思维。非常规的视角如二月花标新立异, 让人耳目一新, 散文立意自然高人一招。浮云虽密, 立意是太阳, 始终高悬照耀着。

2.结构求奇:柳暗花明又一村。散文写作的表象特征在于无技巧, 而这种无技巧麻痹了师生对散文结构的重视。往往以为只要扣住中心, 形散而神不散就可以海阔天空地拉扯, 惯性的失误弱化了散文的表现力。散文结构应该是一种柔中带韧的结构, 看似随意, 实则不可随意变动。散文教学结构上的升格就要打破常规, 从“繁”字上做文章, 营造一种柳暗花明的意境。首先可以曲折抒写过程, 2015 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你的眼睛》一文, 开头单刀直入, “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 接着三节抒写看到老何遗体的感触, 接下来回忆老何生前的事迹, 最后回归到眼前, 点题明主旨。打破平铺直叙是曲折, 是结构升格。其次, 可以运用各类貌似无关的材料, 以文脉相穿, 如《隐身术》一文, 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隐身”事件、隐身有关的传说故事、隐身相关理论 (隐身的层次探讨) 诸方面构建文本, 有些素材本身并没有“隐身”的字眼, 但读者进入文本后能够强烈感受到材料的准确性。教材中周晓枫的《斑纹》是绝好的范本。散文结构从显性转入隐性, 这是结构求奇的好方法, 在柳暗花明之后, 依然有中心这“一村”安扎在眼前。

3.语言趋雅: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言是构筑文章的材料。学生的文风如何, 语言是最为直观的标尺。常规散文写作中, 学生语言朝有文采方面努力着, 老师也较为欣赏文采斐然的篇章, 殊不知, 这番好意阻碍了学生对散文写作语言能力的提升。当学生们一味地模仿优美的文字, 常常会陷入安意如、白落梅等诸家文本优美而古典的语言漩涡之中, 生活的真实情感被语言的引力抽空, 浮浅彰显出文意的苍白。我所谓的语言趋雅, 指的是语言的生命力, 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美文。事实证明, 美文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语言趋雅, 可以从语言的诗意性入手, 诗意不等同于繁茂的文采。诗意的语言要求简洁, 句子中词语间留有一定的空白, 用以填充阅读者的情感;而诗意中的陌生化处理加深了句子的内涵, 值得咀嚼。如“孤独比任何时候要锋利”, 用“锋利”来写孤独, 新颖独特;“我安宁的时间一再被她的尖叫声戳出一个个空洞”, “时间”、“尖叫”、“空洞”大跨度词语的组合加强了句子效果;“蝉镇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下午”, 声音可以镇压时间, 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也可以从语言的哲理性入手, 哲言本身是语言的一座高峰, 引用或者化用哲言, 事半功倍。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很多句子就值得记取, “不要玩弄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力求被人爱, 而不是被人崇拜”, “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 要不撒谎很难”等等。诗性与哲理犹如大珠小珠清脆动听的声音, 落入散文结构的玉盘中, 奏出一曲动听的散文之乐。而诗性与哲理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的张力, 张力是语言“雅”的最高境界。

4.素养积深:梅花香自苦寒来。写作是一项精神性的活动, 散文更甚。散文写作的优劣更大意义上与学生个人的素养有关, 文如其人终归是大众化的明理。提升散文写作过程中, 学生有意识地借鉴大量的考场满分作文, 或者所谓的作文宝典, 结果收效甚微。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无可非议, 散文写作素养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素养积累积深, 需要大量有效阅读, 有效指的是阅读好散文, 如《散文》杂志、现当代优秀散文和国外的名篇散文。与怎样的散文文本为伍, 就决定了你写作的档次。快餐文学是对散文写作的最大戕害。素养积累积深, 需要不断借鉴, 这借鉴不是抄袭, 因为立意都是逃不出文学母题的范畴。我们可以在范文立意的启发下, 稍作表述的变动, 倒溯一些材料, 如此行文照样属于自己的思维成果。比如看到《乡村的秩序》一文, 那么我们可以写《城市的秩序》, 看到《目光》, 那我们可以写《手势》, 类似题材的迁移是我们散文立意的不可或缺的方法。素养积累积深, 需要多练笔,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环节, 只有在这种螺旋式的进程中得以提升。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正全面提升散文写作素养就是依靠时间的积累, 即坚持。

散文写作教学之我见 篇9

那么,我们这些初写散文的人怎样来写好散文呢?在这里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散文的特点,人所共知,“形散神不散”。要真正写好,写得有血有肉,轻灵而又美感,让读者爱不释手,可谓是千锤百炼,几经推敲。不妨试着学几种写作技巧。

一、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抒情散文:主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写,但通常没有贯串全篇的情节,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即使描述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情感。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诚挚,语言优美,选词考究,实时恰当地应用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寄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抒情散文的中心意在抒发情感,但是如能够恰到好处加以景物描写,为其锦上添花,给读者以有血有肉,生动雅致的印象。

二、叙事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物的刻画,对事件的叙述具体,主题突出,同时作者的感受也带着浓郁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感情丰腴。叙事散文着重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进程,反映事情的实质。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光的六要素,选准角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叙事散文的写作,除了以上的六要素,还有恰当准确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为全文做铺垫,用风霜雨雪,电闪雷鸣,桃红柳绿来烘托人物的表情和内心变化,以及事情发展的起伏跌宕。或者以描写景物开头,自然过渡到记事的主题。这样的景物描写,不是无目的写景,而是为后面埋下的伏笔。

三、游记散文中的抒情

游记,也是散文大家庭的一员,以游厉的所见所闻。主要以描写风景,大山名川,江河湖泊为主,把自己所看到秀丽风光表现出来。上乘的游记是最难描述的,选素材要精致,详略得当,不然,会给人资料堆砌的错觉,又觉得是在做广告,游说。又很容易写成导游词。读起来枯燥乏味。如果在文中加入自己对景色的感悟,抒己之情,那么,就为游记润色不少,增加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给读者以柔美,亲和的感觉。

上一篇:工程项目财务审计下一篇:年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