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共10篇)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篇1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记叙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景,组织语言材料,编写成文。一般说来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要素,写作时要表达清楚。记人时,要注意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和事迹等;叙事时要描写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前因后果等。
【写作指导】
叙事类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突出事件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写这类记叙文时要做到: ①要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每一个字,明确要求我们写什么。
②要精心选材。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意义。③重组材料,确定要点。要分清主次。主要材料要详写,对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④要学会推波助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切忌平铺直叙。
⑤要有真情实感。有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⑥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⑦人称统一、线索明确。记叙文可用“你、我、他”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你使用某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⑧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般的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当然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却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手段,只是,对它们的使用要特别慎重,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必须用到时,也尽量简省笔墨。千万不能下笔滔滔,掩盖或扭曲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常见问题】
1.要点不全。要点是否齐全通常决定文章的档次。书面表达要上档次,要点齐全是关键。要点提示类书面表达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图作文则常会由于学生观察不细心等原因遗漏要点。
2.线索不清。有些短文条理混乱,主要原因是没有确定好写作线索。叙事类文章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
3.时态不明。叙事时时态混乱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叙事类记叙文所记的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原则上用过去时,有时也用现在时。
4.主次不分。有些同学写作时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写出来的东西主题不突出,显得呆板乏味。
【重点攻克】
一、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二、如何过渡衔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
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三、如何设置波澜跌宕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展开的过程讲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我们除了注意记叙顺序的安排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虚实法如李乐薇的《我们空中楼阁》,实写小屋的风景,虚写寄托于小屋的生活志趣。
(2)抑扬法如唐弢的《琐忆》,开头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这是“抑”,它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索。接下来讲述几个故事,通过故事表现鲁讯先生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的特点,以及他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的“脾气”和“骂”,这些都是“扬”,先抑后扬,很好地表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3)离合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是怀念藤野先生,开头却用很大篇幅描述上野的樱花、“清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会馆、仙台几个职员的操心、居室的变换等等。这些似乎“离题”的文字,却显示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深刻意义。在记叙了藤野先生对“我”在学习上的种种帮助之后,文章又插进日本学生轻视、嘲弄的一场**,“我”看电影后的变化。这又一次的“离题”,实际上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推向高潮,使文章的主题表现因为这些材料更高层次上的“合”更显深沉和厚重。
【他山之石】考场佳作展示
2003年全国卷考的是话题作文,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思辩色彩很强的话题,好多考生写出了记叙体裁的佳作,兹录三篇于后:
例文一:
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河南考生
远远的我望见一个笨粗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刚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笨粗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刚来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晃着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关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洗,猛灌。她只是木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我没有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又木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止,默默地走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我,而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感情的亲疏对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从吃了那包药以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可是„„
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可你„„”我惊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上的,还有我心灵上的。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点评】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作者审题准确,通过记叙“我”和“房东大娘”的一段经历来表现话题的内涵。本文突出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由“印象很不好”到“觉得好笑”再到“误解她,伤害她”直至真相大白,作者一步一步展示房东大娘的精神世界,欲扬先抑,波澜迭出,很是吸引读者。
其次是精当的描写,作者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再次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例文二:
路是月的痕
湖北考生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一晃一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的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回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点评】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记叙文,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我读懂父爱的过程:小时候,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很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父亲,父亲的笛声如怨如慕;到外地求学几年后,我才真正地读懂父爱。笛声,是“我”选定的作为父爱的一种载体。笛声的变化(从最美到如怨如慕到哽咽)载着我对父爱的认识过程,紧扣作文要求。本文语言优美,佳句迭出;构思精巧,仅取三个片断和“几点”笛声,就把凝重的父爱和我感受父爱的心理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例文三:
喝茶
河南考生
老李是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是逗宝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别各种不同种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清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衣着打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欢小兰。不仅仅因为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到底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李老想。
一天下午,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索着工作中的难题,一边往家里走去。刚一进门,就见小兰捧着冒着热气的茶迎上来,脆生生的喊:“爷爷,您喝茶!”然后一边把茶杯捧到爷爷手中,一边把他扶到沙发上。老李打心眼里高兴,工作中的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一边抚摸着小兰的头,一边问:“大兰呢?”“她呀,看书呢。”小兰不以为然地朝里屋呶呶嘴。
老李不再说什么,细细地品起茶来。
第二天上午,老李突然回到家中取资料,一进门就见小兰正看电视,见爷爷回来了,小兰习惯性地端起茶几上的杯子,甜甜地喊着:“爷爷,您喝„„”这才发现杯子里什么也没有。她忙倒上茶叶去拎茶壶,只见她晃晃悠悠的举起硕大的茶壶,那壶嘴就像个左顾右盼的蛇头,突然“呼”地一下叶出一股热水,直扑杯底,杯里少得可怜的几片茶叶全被扑出来了。小兰忙放下茶壶,捡茶叶,捡好茶叶却又打翻了壶盖。老李诧异地看着这一切。大兰一声不吭地从里屋走出来了,她默默地洗好杯子,熟练地倒入茶叶,又仔细地倒好了水,然后轻轻吹了吹,把杯子递给小兰,看了爷爷一眼,又默默地转身进屋了。小兰高举着杯子,欢天喜地地喊着“爷爷,爷爷,您喝茶!”
李老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每天为自己泡茶的,不是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亲孙女小兰,而是一直被自己冷淡的大兰。而自己却„„老李木然地接过杯子,却再也品不出先前的味来。他突然找到了那个这几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社会学难题的答案:“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释然地便放下茶杯,匆匆向所里赶去。
【点评】“大题小做”又能“以小显大”是这篇作文的特色。考生面对“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充满哲理的话题,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喝茶”一件小事;又能以老李“喝茶”为线索,通过老李对两个孙女认识转变的切身感触,艺术地表达了主题: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演练平台】
1.请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线索,精选事件,写一篇叙事性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800。
2.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中,成长在自己的故事里,同时也在历史的故事中不断地接受营养,这些故事或许在你的心底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使你难以忘怀。请记叙一个这样的故事。
要求:(1)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篇2
通讯在西方被称为“特稿”, 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作为报道对象, 但行文更灵活, 内容更耐读。写好一篇通讯, 考验的是记者的“叙事能力”, 也就是如何讲好一个新闻故事, 一般而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叙事要目的明确。通讯属于一种典型的叙事文体, 对事件和人物的叙述是通讯中最为基础性的表达方式, 通讯叙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只有以目的为中心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和观点, 才能避免单纯为了叙事而叙事。
(2) 叙事要思路清晰。首先, 清晰地在事件情节中讲述真实的通讯事件。在通讯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叙述的事实, 这其中首要的是将事件情节交代清楚, 如果通讯事实交代不清, 叙事没有将应该说清楚的事实讲清楚, 话语模糊不清, 那么读者就难以获得非常确切的信息, 就会产生很多疑惑, 也就难以收到预期的宣传效应。其次, 通讯叙事中需要重点讲述事件中的人物, 无论事件大小, 人物才是核心。因此, 在通讯写作时需要注意把握以事带人, 以通讯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并在其中穿插与对应事件相关的人物, 从人物动作、人物语言等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 保证在事件通讯中可以见事观人。[1]
二、叙事成功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材料
怎样写出有价值、吸引人的通讯事件, 概括地讲,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搜集。积累材料是一切写作的基础, 了解生活、关注生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手段, 帮助记者形成思想和感受。尽可能通过采访获得足够多的材料, 才能准确提炼事件的主题, 进而表达记者个人的感悟和认识。
(2) 归类。对材料进行归类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选用典型、新颖、确切、真实的材料, 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 特别是对于间接材料的运用, 要认真核实, 避免通讯报道与实事发生偏差或失误。
(3) 加工。从已经获得的材料中寻找生动有趣的叙事元素, 如历史背景、事件范围、情节发展等。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深入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 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材料, 可以使一篇通讯凸显深度;在结构布局和语言运用方面, 记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从时间、空间, 二者交错, 或者蒙太奇手法, 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解放军报刊发的一篇国庆阅兵长篇通讯, 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武装力量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 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堪称典范。文章开篇即点明事件, 简练大气:“公元2009年, 10月1日。中国, 北京, 长安街。清晨, 东方, 从古观象台一路向西, 8000多名官兵和500多辆战车绵延2公里多, 像一条凝固的铁流, 等待着国庆60周年阅兵的庄严时刻。”接下来, 作者生动灵活地描绘了各兵种的精良武器设备, 各方阵的精神面貌。
三、叙事方法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1) 通讯写作的叙事方法。顺叙通常是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具体的人物事迹或者新闻事实, 也就是事件发展的顺序与写作的结构顺序相匹配。这种叙事方法可以给读者营造出整体化的感受, 事件有头有尾, 情节发展有条有序, 读者理解起来层次非常清楚明白。倒叙通常是将新闻事实中重点信息、结局或情节等提到第一段, 而后再重新根据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阐述, 属于对事件发展的一种事后追述。预叙通常是指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事先阐述或预期表达, 这种叙事方法在具体的通讯叙事中比较少见。插叙通常是指中止对当前所叙述事件的描述, 而在其中插入与此事件有关联的另外的新闻事件, 讲述完成以后再回头继续讲述原来的新闻事件, 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的内容, 内涵更加深刻。
(2) 倒叙在通讯叙事中的运用。通常情况下, 根据倒叙幅度的不同, 叙事学习惯上将其划分为部分倒叙和完整倒叙两种形式。其中, 部分倒叙是指“回溯的只是悠悠往事中的一个亮点, 叙述的是往事中一个孤立的时刻, 它以省略作为结束, 不与第一叙事相接续”。所谓完整倒叙是指“开始于第一叙事点之前, 一直延续到这一起点, 倒叙的事件与第一叙事的起点直接连接, 它将第一叙事之前的事件完全补足”。完整倒叙和部分倒序在具体的通讯叙事中应用非常广泛, 效果也比较好。倒叙的叙事方式特点在于首先突出写作内容的核心和主要观点, 将其中价值比较高, 足够吸引人的情节放在开头, 而将其他次要的内容放在后面, 起到一种先声夺人, 引人关注的效果, 可以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3) 插叙在通讯叙事中的运用。提到插叙的叙事方法, 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要在一个新闻事件中叙述另外一件事呢?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等等, 这主要是因为在通讯事件写作时不但需要将新闻事实讲述得清楚明白, 而且还需要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主题价值, 更需要丰富通讯的内容表达, 这样做出来的通讯才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也才能引发更多的共鸣。根据插叙的内容是否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事件, 通常将插叙的表现方式分为两种, 即“首先, 在叙述某一主要新闻事件的时候, 在其中插入一个或多个别的事实, 这些事实不构成独立的或相对完整的单位, 如许多历史的和人文地理的背景材料, 它们往往带有补充和交代的意味,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插叙。其次, 本来报道某一新闻事件, 但却将其全部内容插进另一事件的叙述之中.
通过以上对通讯写作的几种叙事方式的阐释, 希望能为通讯写作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
摘要:在多种形态的新闻传播叙事形式中, 通讯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类, 探讨关于通讯写作的叙事方式究其本质是在讲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事件”, 通讯叙事是将主观的叙事思路表现为客观的叙事行为。评价“事件”讲的是否清楚明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首先, 讲清楚具有重要价值的经过筛选的新闻事实。其次, 在讲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体现新闻的价值。前者是通讯叙事的基础, 后者是叙事表达的关键, 本文笔者将从叙事方式的角度来探讨通讯写作技巧。
关键词:叙事方式,通讯写作,技巧应用
参考文献
[1]翟慎良.记者应该怎样叙述——叙事学视野下的记者角色与叙述策略[J].新闻与写作, 2009 (09) .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误区及例文评析 篇3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粉皮。晴天时,老太太愁眉不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啊。雨天了,老太太又泪水涟涟:卖粉皮的女儿赚不到钱啊。邻居知道了,就劝老太太:你真有福气,晴天时,卖粉皮的女儿赚大钱;雨天时,卖伞的女儿生意兴隆。从此,老太太脸上写满了幸福。
请以“感受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800字左右。
【误区】
1. 开头七弯八绕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如果七弯八绕,就会给人拖沓冗长、深不见“事”的感觉。加上我们中学生写的一般都是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开头再啰里啰嗦,不能直入场面、直接触“事”,那就无法把要叙之事展现完整,反而给人一种“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感觉。
以上题为例,有学生在作文《溢满心间的幸福》中这样开头:
如果心是一个杯子,那么幸福就是这杯中的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水也有一些变化。当从顶上看下去时,那水多得像是要溢出,而幸福也是这样溢满了心间。——题记
幸福是小船,承载着快乐的风帆。那些美妙的心情住在上边。幸福的距离好比咫尺天涯,即使它一直在你身边,你也未必能感受到它;但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时,无论有多远,它也都能在下一秒来到你身边。
幸福,是要学会珍惜的。故事发生在以前,一个阴雨天。有一个小女孩在传达室里静静地等待着,……
依我看,文章写到“故事发生在以前”才算露出真面目。先是一段长长的“题记”,再来一段更长的议论、抒情作铺垫,共174个字,真是“七弯八绕”。
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进入事情的叙述或场面的描写,入题快捷一点、简化一点,就可以称之为“开门见山”了。
如下面一篇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的记叙文,开头便直现场面、直露矛盾:
“你根本不了解我,你的心里只有你自己!我恨你!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轰——”
桑妮重重地摔上门,提着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怨恨的泪。
屋内,只有一位孤独的妇人,坐在椅子上,面对四周空荡荡的墙壁,静静流着泪,泪珠顺着脸颊,一滴,一滴……
试想,这样的文章开头能不扣人心弦吗?不可能,它只会让你越看越想往下看。再者,开头腾出了“空间”,文章后面就会有足够的“地盘”成为进一步表现中心的“舞台”。
2. 材料粗制滥造
也以上题为例,选材时有好些学生不是从身边生活着眼,而是根据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读者》等材料,想象、归纳出一个故事;或者干脆“复古”,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时代去搜罗。
一位同学“胡编”了一个叫娟娟的女孩。妈妈平常都是为她准备好早餐,可是“今天妈妈去了外婆家,自己心里有点失落,吃不到妈妈亲手做的营养早餐,泪水终于还是舍弃了她的眼睛,滚了下来。……放学回来,令她惊喜的事发生了,妈妈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等着她。”……弥补了早上的遗憾,顿时,她感到很幸福。也许,这位“娟娟”就是作者自己,但绝对比不上把“娟娟”写成“我”,哪怕这材料就是编的。
还有“滥造”,公交车上让座位、回家路上助盲人、同学之间借文具、外公带着上小学等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材料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让人看了烦心。他们的目光就是不肯聚焦到自己。
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事”,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被关在学校里,太枯燥,没东西可写,以致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其实,不一定非要是大事,只要是生活中的、能触动情绪的、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小事甚至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材料的首选,从而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和真实的思想。就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高中了,妈妈早上五点多就走了,桌上只剩下一碗单调的蛋炒饭,和几样伴随着我中餐、晚餐的菜,我日复一日地麻木地吃着蛋炒饭,味同嚼蜡。我甚至怀疑,我还有味觉吗?
……我曾想,我还有幸福可言吗?……
晚自习回家后,还未来得及开灯,就发现妈妈房中露出丝丝白光,妈妈正披着上衣,倾靠在床的靠背上,眼睛微闭,头歪倒一旁……
妈妈眯开惺忪的睡眼,看着我。
我幡然醒悟,原来我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
(徐涛《幸福尽在不言中》)
文章通过前后对比,由原先的“失落误会”到后来的“幸福感受”,就属于近期身边事。由于在生活中留心了,所以写作中也就有触动、有感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啊!
3. 过程轻重颠倒
写记叙文,不管记人还是叙事,都应根据中心思想的表现需要,有详有略地叙述描写。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要放开笔墨,作重点具体的叙描;对虽与表现中心思想有关但无直接关系的,要惜墨如金,进行轻淡地叙述。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使文章繁简失当,轻重颠倒。
目前,不少学生作文过程中,处理详略时,往往不怎么考虑表达中心的需要,因此常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还以“感受幸福”为例,一位学生就曾不分轻重地这样写:
快要中考了,作业负担开始加重,我的心也变得浮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我温暖的床的怀抱。可是一张张考卷正在我书包里辗转,一道道试题张牙舞爪地逼迫,我不得不起来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将一张张考卷填满。书桌上的闹钟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时针也不知何时指向了‘十’,我拼命地赶着作业,直到“滴答”声伴随着沙沙的写字声逐渐停止时……
和往常一样,一缕阳光洒了进来。我一跃而起,有种恐惧感,看见桌上还有几张空白的考卷,急得哭了。眼泪哗哗地流,我急切地整理着我的东西,一边还骂着妈妈“怎么不早叫我”。妈妈这时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般向我解释,我哪有心思听,拔腿就往学校赶。
现在的我,已经离开父母,早上不再有那深情的呼唤,才隐约感到当时是多么的幸福。
像上文,该生重点写的部分,花的笔墨越多,越表现自己的苦,哪里是“感受幸福”,分明是“感受痛苦”!相反,应该重点叙写的“幸福”“感受”部分却一带而过,如何一点点地“感着、受着”变成了“感着、悟着”。这真正是叙写过程的轻重颠倒。
【佳作示例】
灯
唐修文
被无尽的黑暗包围,我压抑着心底的恐惧,一步又一步缓慢地上着楼梯。“咚咚”声在空旷的楼道内回响,眼前仍是漆黑,想起曾经看过的灵异电影,这声音充满了鬼魅气息。我心头一紧,闭上眼睛,飞奔到了家门前……(开头不七弯八绕,直入场面、直接触“事”,很能吸引人)
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情景,黑漆漆的楼道似乎永远不会有灯,即使有时月光轻洒,却也只增添了一份诡异。
那天回到家,我一进门便开始抱怨:“楼道里怎么连个灯都没有呀!”
爸爸道:“改天装个就是了。”
我知道这“改天”意味着是有多久,便开始绝望了:算了,惊悚就惊悚些吧……(略写楼道里没灯时每天的“惊悚”,同时又简单交代爸爸答应安装路灯,为下文“感受幸福”作铺垫)
又是一天,我绝望地站在楼道前,望着一阶阶轮廓不明的楼梯,心里大声呼喊:呀,冲啦!刚迈上第一步,就听到“嗒”的一声,楼道里弥漫着温暖的淡黄色的光,虽然这灯光有些昏暗,却将我之前的恐惧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竟是一份淡淡的感动。(“楼道里弥漫着温暖的淡黄色的光”、“一份淡淡的感动”都标志着“我”开始“感受幸福”了)
我依旧缓慢地踏在每一阶楼梯上,想在这灯光的包围下将积在心底的恐惧慢慢淡化,被黑暗折磨了那么久,竟没有想到光明来得太快,也会有那样小小的刺眼。
“咚咚”的声音仍不停地在耳边回荡,却像是一种指引……
终于到家门前,我慢慢地抬起头,上面就是那给了我感动的灯泡,回想起从前也因为害怕而胆战心惊,也因为怕黑而小声抽泣,此刻的自己竟也想落泪。(“积在心底的恐惧慢慢淡化”、“光明来得太快”、“小小的刺眼”、“给了我感动的灯泡”、“竟也想落泪”等心理活动都是在详细地描写着“感受幸福”)
从那天起,每当走到楼道前,没有了黑暗。父母会在我晚自习放学前将门前的灯打开。也许他们只是寻常的关心,却不知那黑暗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楼道,也照亮了我整个心,回家的路,开始让人幸福。
幸福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这种感觉只需要不经意间的感动。我们都没有刻意去提起那盏灯,只是默契地配合着,一个习惯了在夜晚亮起灯,一个则开始习惯在灯光中幸福。(这两节的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也是在写“我”“感受幸福”。跟前文惊悚时的痛苦体验相比,这分明是在“感受幸福”,真可谓轻重适宜、详略得当)
逐渐强烈的灯光,让我迈着最后一阶楼梯,回到了家门前……
这就是幸福吧,由这昏暗的灯光串起的……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篇4
与传统的小说家不同,西方现代小说家们在意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讲述故事。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叙事人称,而是尝试着不同叙事人称的变换使用。比如杜拉斯的作品《情人》。这部小说的线索明暗交织,明写少女与她的情人相遇相爱的故事,暗以我现在或在事情之前或之后的心理感受为牵引。前者为以“她”第三人称为叙述对象,后者以“我”的叙述者身份说话。虽然用了两种人称,但由于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所以非但看不出故事的破绽,反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们认为,记叙文(尤其是叙事类的记叙文)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变换叙事人称的写法。
叙事学上的一句名言“虽无新鲜的故事,但永远有新鲜的嘴唇”。我国的现代作家废名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应该说,很多人的审美情趣都是建立在欣赏故事之上的,所以无论故事本身再怎么好再怎么精彩,也都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之内。况且当前的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由于多采用单一的叙事人称,早已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假如我们剑走偏锋,在“叙事人称”上多下些功夫,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病文扫描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他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外婆笑着 ,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来玩吧,好久没有玩了~”外婆突然对我说道。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我有些生疏,没玩下几个来。我正感叹呢,外婆却把毽子拿了过去,自己玩起来了,外婆其实玩得很好呢,竟连着踢了一阵,一个没掉。我只顾着出神看外婆了,却不知道外婆到底踢了几个。我还记得以前妈妈对我说过的,外婆小时候可是个踢毽子能手呢。现在看来,宝刀未老哇。
我把这些话说给外婆听,外婆笑了,笑的同这阳光一样灿烂,却还带有几分得意,外婆哇,你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啊。
真的好久没看到外婆这莫烂灿的笑容了,像清泉,直沁心脾。那一刻真的很希望时间就这么停下。为什莫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而逝呢,外婆的笑竟也逝了,我仿佛看到外婆的皱纹更深了,眉头更锁了,我没有看错啊。外婆,是外婆痛苦的面庞,外婆的心脏病,该死的病。我焦急的翻着屋子,这里没有,那里也没有。
“外婆,药呢,药呢?”我喊着。却没有听到回答。外婆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
我给妈妈打了电话……救护车是来了,可是外婆却永远的离我远去了……仔细回想,竟发现自己与外婆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多少,以前,我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去看外婆,可是现在,我的外婆却永远离开了我。
外婆,天堂里有没有我的呼唤,天堂里是否流淌着我的思念?
[点评]这篇文章以女孩的回忆起笔,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冬日的下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外婆的注视下快乐地踢着毽子,没想到外婆却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显而易见的是,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所以作者对外婆的深切的思念与追忆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除此之外,文章的对话描写非常出色,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外婆的慈祥都跃然纸上。应该说,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可是,不得不指出,这篇文章还欠点火候,尤其是文章的收捎似乎过于仓促,没有将“我”对奶奶的怀念推向高潮。
二、升格文展示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它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外婆笑着 ,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吧,好久没有玩了”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脚和毽子早就没有了往日的默契。又踢飞了,我撅起红突突的小嘴,外婆却把毽子拿了过去,自己玩起来了,毽子好像粘在外婆的脚上,连着踢了一阵,一个没掉。我看着出了神,竟忘了数个数。我还记得以前妈妈对我说过的,外婆小时候可是个踢毽子能手呢。现在看来,宝刀未老哇。
我把这些话说给外婆听,外婆笑了,笑的同这阳光一样灿烂,外婆哇,你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啊。
多年之后,我还记得外婆那天的笑容,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记忆里。为什么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而逝呢,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在那一刻定格。可是外婆的腰弯了,外婆的脸扭曲了,外婆的眉头锁了,外婆的笑竟也逝了,外婆倒下了,-------我不忍再回忆下去,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长大后,妈妈告诉我,是该死的心脏病夺取了奶奶的生命。
外婆,我再也吃不到你做的甜腻腻的糖饼了;再也听不到你唱的悠悠的摇篮曲了;外婆,我是多么想再听到你骂我“小兔崽子”,多么想再坐在你的三轮车上听你笑着喊“卖小猪咯”。
外婆啊,天堂里有没有我的呼唤,外婆啊,天堂里是否流淌着我的思念?外婆啊,你在天堂还好吗?
“外——婆!”
[点评]
高中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篇5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高中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吧!
高中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
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
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
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
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 篇6
一、故事老套陈旧,缺乏新鲜感
大多数考生写作文一用起事例,总是喜欢用一些老套陈旧的例子:如写老师,总是写他们挑灯备课、批改作业,他(她)在半夜上厕所时还看到老师批改作业的身影,于是就很感激;写父母,总是他(她)生病后,正好天下着雪,父亲背着他(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曲折的山路赶往医院;写朋友,总是起初关系很好,后来因为一点小事有了误解,最后在其中一个的主动和解下又好起来了,等等。其实,这些例子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并且耳熟能详了。写作时用上这些例子,读者自然觉得反胃。
二、人物形象呆板,缺乏生动性
有好多考生在作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呆板,经常离不开这几个形象:爸爸总是一脸的严肃相,看到孩子从来不会露出笑脸;妈妈总是那么慈祥、唠叨,经常劝孩子好好读书,给孩子讲读书的重要性,似乎除了这些再也没有谈论的话题;老师总是那么热爱考生,一旦哪个考生缺课,只要被他们的老师知道了,老师总会亲自去考生家补课。还有许多人物形象大同小异,考生在写作时,几乎千人一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少有变化,更无生动性可言。
三、文章低幼稚气,语言庸俗化
有的考生写出的文章还停留在小学水平上,稚气未脱,幼稚可笑。如在这些考生的笔下,依然是“太阳公公”“月亮姐姐”“喜羊羊与灰太狼”“公主与灰姑娘”……诸如此类的文章让人感到又好气又好笑,都已经是高考考生了,写作上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不仅所写内容低幼化,而且语言也枯燥乏味。这种现象,几乎成了目前高考考生作文的一个通病。我们经常会在考生作文中看到那些“熟面孔”,比如“我的校园”“我的小伙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都是……惹的祸”等。似乎除了这些之外,再就没有啥东西可写。词语匮乏,语言贫乏。
四、写作平铺直叙,缺乏技巧性
好多考生缺乏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渲染。整篇文章中,几乎没有较好地运用人物描写法中的某一种描写方法,笔下人物显得干瘪乏味;不论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都过于平淡,毫无情感色彩,缺乏感人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这样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表达方式过于单调,叙事类的文章只有平淡的叙述,没有恰当的议论,更没有适当的抒情。这样的文章如同白开水,读之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针对考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去寻找对策,才能写出新颖别致、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来。
一、重视材料选择,追求新颖性
选择材料也是一门技巧,在选择材料时,应该抓住求真、求新和求奇。求真指考生要感悟生活,使材料仿佛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求新指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写。生活日新月异,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和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如考生在选材的时候可以选新近涌现出的歌手、体育健将、电影明星,也可以选航天英雄、科技功臣、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当然还可以写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这样的选材,不仅积极而典型,拓宽了视野,也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求奇指作文可以写一些“反常现象”,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如写“等待”,许多考生写“我”与父母、兄弟、姐妹、友人、师生之间的等待,还有的写等待下课、等待放假、等待录取通知书,等等,而有的考生选择和大家背离的观点,写等待敌人、等待死亡。本来等待的一般都是自己希望的,可是敌人、死亡这些都是人们最反感最可怕的,但在一定的时问还是有必要等待,而且有些人对着这些的等待又是那么迫切,那么焦急。
二、运用表达方式,人物生动化
在描写人物时,要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尽量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作文时,遇到人物描写,只要稍加重视,选取合适的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描写,这样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一定和以前只是注重叙事的效果大不相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形象就不再是那样呆板,也不再那样模式化,而一定会是血肉丰满、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人物。
三、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感染人
所写内容一定要贴近实际,表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获取耳闻目睹的实实在在的素材,这样获取的素材,真实可信。比一提起写作文,就马上在眼前浮现出的那么几个幼稚的“太阳公公”“月亮姐姐”之类的素材要好得多。为了不至于文章低幼化,同学们还必须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有了这些素材,作文时就不会只围绕着那些幼稚的故事转。有了恰当的内容,还要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力求生动、形象、灵活,使文章形象精彩。
四、重视写作方法,讲究技巧性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表达上必须紧紧围绕并突出本文的中心。写一件事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写几个生活片段要详略安排得当,避免平均用力。具体表达中要注意写到细处去,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或事件中心。不仅要重视这些写作方法,还要让读者明白写作意图、增加读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色彩。
初中叙事作文写作技巧有哪些 篇7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求异思维,尽可能避免老是在那么几个题材上原地踏步。
当然,也要避免“猎奇”的毛病。
“真实”与 “确有其事”也是有区别的。
它应该是艺术的真实,不必确有其事但要有可能发生。
如果过于拘泥于事实本身,反而会使作文失去回旋的余地。
其实,你只有作一些 调整,比如使时间更紧凑些,事件更具逻辑性,等等,便可使其更加鲜明。
2. 顺序与比例。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果在记叙文中补充插入一些相关的铺垫和伏笔,灵活运用记叙的顺序,就不仅能使章法多变,也能使事件本身一波三折。
同时,文章也要注意结构上的比例关系。
一般地讲,好的记叙文也要注意自己的“身材”,要紧部分应放在中后部,这部分要浓彩重墨地写,工笔细腻地写,而在开 头,也不妨拣最紧要的内容点一点,但要马上收笔,从而形成悬念,待发展部分慢慢“蓄势”之后再“放水”。
如果硬要有一个比例的话,似乎可以这样:开头占前 一半的三分之一,发展部分占三分之二;重心占后一半的四分之三,结尾占其四分之一。
当然,这不是死规矩,可以前后略作伸缩。
3. 叙事与点题。
我们从小受了这样一种作文教育:中心明确,,突出中心,而这又往往与结尾的点题紧密相连。
这对于初学者来讲,自然是一种方法;但要写出好作 文,却要对这中心明确敬而远之。
文章不可能不表现某种思想感情,但大可不必概括出来,只要有某种倾向就行了;即使要点题,也要尽可能含蓄委婉,不露痕迹, 因为叙事本身已在贯彻你的旨意了。
而事件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思想总要比所谓的中心来得丰富,那么,又何必扼杀丰富而趋于单调呢?即使是像《珍珠鸟》这样的 好文章,作者点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也有越俎代庖之嫌,因为这应该是让读者读出来的,而不是让作者说出来的。
所以,重要的是叙事,中心只不 过是叙事的一根线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叙事的生动形象远远要比中心的明确突出来得更有价值。
那么,怎样使叙事形象生动呢?这就牵涉到记叙与描写的问题 了。
记叙文写作技巧 篇8
一、抓住事物特征,表现个性。世界万物,千姿百态,但林林总总的物类均有各自的特征,以其独有的特色呈现于人的视野。只有抓住了它的.独特之处,才能反映独特的个性,并且由这独特个性,体现出作者对此独特形象所蕴含的意旨来。这就需要我们敏锐精细的观察和对其特征的事物深深地感受。
二、多角度描写,绘声绘色。或全面绘景,概括描写;或局部观察,精雕细刻;或粗笔的略写,或细笔的详写;或闲适的静态描写,或活泼的动态刻画;或写质地、形状、色彩,或写视觉、听觉、触觉;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或由近而远、由远而近,或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联系时间的变化,或联系地点的转变……总之,只有通过这些具体细微的描写,才能收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三、充满情味,寄寓旨意。写人应描摹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肖像,不论是细节刻画还是白描手法,都要紧抓主题捕捉特征,以形传神,不可为描写而描写。状物也是这样,状物的目的不在于客观再现物的本来面貌,而是借物的个性、特色的描摹,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某种情味、趣致、情感,体现某种哲理、神韵、美感,以使文章旨远意深、形神俱备。
叙事心理与记叙文的表达 篇9
如何提高学生记叙文的表达能力,历来的做法大多在语言方面下工夫,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中作为“叙述者”的心理因素的观照,这种心理因素我们称之为“叙事心理”。所谓“叙事心理”是指“叙述者”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叙事、描写、抒情时所持的情感态度。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个故事的叙述者大多是事件的体验者、回忆者或感受者,“叙事心理”就是“他”回忆或讲述故事背后的心理动机(或动力)。
不同题材的记叙文往往有不同的基本的“叙事心理”。比如,回忆性的记叙文,往往带有或无奈或伤感的追怀的心理基调;校园生活题材的记叙文,则带有青春特质的富有激情而又略显忧伤的心理印记。此外,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就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情达理,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处处离不开叙述人的情感态度。以两个学生的作文标题为例,“暑假记事”和“2010,我的夏天”,两个文题指向同样的写作内容,但给人的感觉却很不一样,显然,后者更能触发读者的情感参与,这就是“叙事心理”在起作用。可用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来显示“叙事心理”的动态的体现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出:记叙文写作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获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与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过前两个过程,本文就从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叙事心理”的发生与传达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记叙文的表达效果。
一、唤醒“叙事心理”的传达意识
从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选择写记叙文的学生,有一小部分确有叙事的特长,但相当多的学生选择写记叙文,只是为了规避更难的议论文的无奈之举。在这样的写作情境下,是写不出有质量的记叙文的。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唤醒他们“叙事心理”的传达意识,是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如下例:
一大早去学校,他边骑车边说:“今天星期四,数学有份测试卷要做。”“唉,命好苦呀!”还没来得及继续抱怨,已经到了校门口了。上午的时光一会儿就过去了。本以为今天不会有什么测试的,可是,下午第一节课就开始测试了。试卷一发下来,一股睡意向我袭来,都怪自己不当心,中午只顾看书,忘记睡午觉了……(《打开窗户》)
类似这样平淡无序的叙事在学生作文中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下笔之前没有思考自己要表现怎样的情感态度,只是按照事情发展的一般逻辑,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如果让学生养成下笔前“心理先行”的习惯,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叙事的平淡无力了。如上例,学生经过指导后,明确了这段文字要表达自己“意外”与“悔恨”心理,对这段文字进行了修改:
又是一个与往常一样的早晨,与往常一样的时间,与往常一样的路,与往常一样有点木然的我,木然到连路上同伴发出的考试预警都没在意。上午的时光一如平常地快,下午第一课,当那份视线之外的试卷飘然降临的时候,那种惊愕并没有将我震醒,反而让我昏昏欲睡。唉!时光日复一日,却无法倒流……
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并不缺少语言能力,而是缺乏将语言能力开发出来的意识。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而作文技巧的掌握却可以立竿见影。这种意识的强化,其实就是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体验到这种思维形式给自己的作文带来的变化,就会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习惯。所以,在记记叙文训练中,以唤醒“叙事心理”的传达意识为突破口,学生的语言潜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开发才有可能。
二、掌握“叙事心理”的呈现方式
体会到“叙事心理”在记叙文写作中的意义,只是为提高记叙文表达效果提供了可能。可能变为现实,还需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内心世界在文中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通常说来主要有三种有效的方式:
1.叙事过程中的侧面渲染。叙事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作者的情感态度在叙事过程中的显现,从写作技巧上说,一般不是直接地和盘托出,因为直白往往扼杀文采。因此,叙事过程中“叙事心理”的体现常用侧面渲染的方式。示例如下:
那节体育课,我独自一个人躲到操场的角落,闭上眼,静静地体味略带寒意的春风拂过脸颊的感受。虽然春风敲开了冬的大门,但还没有完全带走冬的气息。我拉了拉衣领,倚靠在操场边的铁栅栏上,我听得见春日的阳光零零碎碎地落在我周围的草地上。那暖人的阳光调皮地在我垂下的眼帘上跳着欢乐的舞,于是,我忍不住阳光的诱惑,抬起头,仰望天空。(《仰望,也是一种享受》)
读完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久蛰的心灵缓缓回暖放开的感受。这种感受并不是作者直接的表白,而是紧扣想要表达的心境,通过一系列写景的文字细致地渲染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不仅情真意切,而且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侧面渲染可以是景物描写,可以是情境的铺设,还可以因表达需要而采用有变化的句式,一切都建立在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叙事心理”的基础上。
2.描写过程中的直接传达。描写是记叙文的华彩部分,一篇记叙文的最核心的内容,都是通过描写来实现的。因此,记叙文中的描写往往直接传达作者的情感取向,直接体现“叙事心理”。如下例:
要睡了。妈妈带我先去洗脸。她拧好毛巾,顺着水滴的下落,我注视着微微泛开的涟漪。慢慢地,水面静了,映出我的脸颊,额间小星星的贴纸在闪光,煞是可爱。妈妈也看到了,先是赞叹一番,而后劝我把它取下来,粘着会不舒服的。虽不舍,但想想妈妈的话也对,便走到自己的书桌旁,对着镜子,又欣赏了一番。先是缓缓地推,不敢多用一点点力,生怕弄坏了,而后把拇指的指甲慢慢嵌入缝隙中,一点一点地挪位,另一只手轻抚着,尽量不把贴纸弄皱。就这样,完完整整地把它取下来了。(《花落春犹在》)
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细致生动的描写,将幼时对奖品(小星星贴纸)的珍爱之情直接表达出来。描写的方式多种多样,除用心理描写直写心理以外,其他的描写方式也都是为提示描写对象的深层意蕴服务的,就这一点来说,加强多种描写方式的训练,减少描写中的空白点,就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言传情达意的效果。
3.抒情过程中的委婉流露。适度的抒情,是记叙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由心生,抒情更离不开“叙事心理”。成功的抒情,大多讲究曲尽其妙,在抒情的过程中,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心理,委婉细致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且看:
虽然落了。谢了,墙上不能再寻觅它的踪迹,但那面墙依然是温馨的。每当经过时总有一阵惬意,仿佛那里印着我的人生、我的步履。那里是花曾凋谢的地方,而花香却早已钻入,在日后的每时每刻散发出余香,我知道。那是春的余韵。(《花落春犹在》)
对往昔的怀念之意,用淡淡的抒情性的文字传达出来,美丽而有韵致。抒情性的文字不在多,而在于是否紧扣作者的“叙事心理”,不着痕迹,但又充沛浓烈。抒情方式丰富多样,但抒情的核心离不开心理,立足于提示心理的抒情,才是成功的抒情。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写了那么多年的记叙文,教师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训练方式,却难以让学生有效提高。究其原因,是没能抓住记叙文写作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叙事心理”的角度,提供一种新的训练思路,以期提高记叙文的训练效果,把学生从重复而低效的写作训练中解放出来。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篇10
“一线串珠”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展开记叙。这“一线”从文章的内蕴来说就是“中心”,从外在表现来说,它要借助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这就是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一条线。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下面来欣赏冰心的《笑》: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 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 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这篇文章以“笑”串起作者对三幅微笑图景的追忆、描述,表达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的追求,抒发作者泛爱的思想感情。
二、镜头剪辑
“镜头剪辑”本是电影制片的工序之一。所谓“剪辑”就是按剧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要求,把拍摄到的镜头经过选择、删剪、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片。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记叙文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这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断,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运用镜头剪辑要注意:(1)剪辑的镜头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选材须多角度,具有代表性,力求立体、全方位的反映主题。(2)根据主题的需要,表达时,各片段在内容上须有所侧重,即从某一个侧面表现主题。(3)既要把完整的素材分割,又不能剪得支离破碎。留下来的一个个镜头应具有内在联系。(4)要善于选取大镜头。每个镜头都必须是内容充实的画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5)镜头之间要有空白,不要构成一组“连环画”,而应是具有跳跃性的。(6)一般来说有情节的事情,可以纵向剪辑;情节不太丰富,宜用横向剪辑。(7)剪接的镜头排列是有序的,或横向排列,或纵向排列,或按逻辑思维排列。
前面举到的冰心的《笑》,就围绕着“爱的调和”这一主旨横向剪辑了三个生活镜头,让读者在其是感受与深思。
三、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
原来的高中课本上有这样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留反复交织的叙述,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以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四、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忌平铺直叙,忌记流水帐,若能尺水兴波,就能引人入胜。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样一篇记叙文:
选举**
魏明湖
临近期末,要选优秀干部了,全班共四个名额,星期三下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选举产生。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可第四名的张楠和第五名的王云选票一样,而王云又偏偏是班主任李老师的外甥,这下子,本来很简单的事变得复杂起来。我们推测,只好凭老师那一票来定乾坤了。
大家议论纷纷,究竟谁当选一下子成了全班的焦点话题。
“我看,应该选张楠,因为他无论那方面都比王云强。”
“就是的,我看最后一个名额非他莫属了。”
“那不一定,你们可要知道,王云可有个最大的优势,他是……”
同学们看着王云那洋洋得意的样子,都有些愤愤不平了。也不知是谁竟然组织起几个同学给老师写了一封“敦促书”,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平静的教室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同学拍案叫绝,称赞写得好,有的同学诚惶诚恐,扯着嗓子喊:“还是别写了,这不是等着挨批吗。”还有的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议论着,不知谁还煽风点火:“这下可有好戏瞧了,看老师怎么收场。”看着讲台上的信,我不由打了个冷颤。
上课铃响了,第一堂就是班主任的课。李老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同学们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教室静得有些叫人害怕。大家既希望老师看到那封信,又怕老师看到那封信,值得庆幸的是,李老师走到讲台前,放下提包和课本,正好压在那封信上。我松了一口气。开始上课了。同学们一个个缩着脑袋,用书挡着脸,看起来好像在读书,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老师的举动上。老师一面向黑板,同学们就从书缝里偷偷地打量着老师。老师一边领读课文,一边踱着步子走到教室后边,同学们的眼光也跟了过去。老师一抬头,同学们“呼啦”一下子又都转了过来,读书声也洪亮了。老师转过身往教室前面走,同学们听着老师的皮鞋声一点点逼近,自己却又不敢扭头看一眼,生怕老师从起伏不定的读书声里察觉到点什么。我的手心一阵冷汗。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长吁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好像落了地。可李老师并没马上走,开口打破了这寂静:“通过反复比较,慎重思考,我认为张楠的工作成绩突出,我的这一票给张楠。”同学们一下子都震惊了。既而是一片掌声。
“考试作弊,我以之为耻。靠这样得到的分数并不光……”这一个个带刺的字,如一只只嘲讽的眼睛向我无情地眨着。我乏力地坐着,无动于衷地望着她,心里却坚定了我的想法——“我看不起你!” 这次演讲她得了二等奖。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唯独我没有拍手叫好。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张记着小诗的日记本的扉页撕碎了……
这篇文章对“她”的描写采用了“抑扬法”中“欲抑先扬”的手法。“我”和“她”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作者在一次试场上初识了她。后来看到她一身洁白如雪的连衣裙,再听到她朗诵的一首赞美雪的小诗,“我”对她产生了好感;但另一次物理考试,她竟作弊,使我对她产生了鄙视的情感,更令我憎恶的是她竟然在演讲中大谈作弊的可耻。言不副实,外表与内心不一致,我看不起她。作者把自己这一感情的变化寄托在一个细节上:把诗记在自己日记扉页上,尔后又愤怒地撕掉扉页,作者的情感变化,顺畅自然合理。
六、穿插流动
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王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未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运用穿插,不宜太多,过多的穿插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七、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的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下面我们来欣赏如下一篇文章:
石榴花开
倪 玲
石榴花开了,层层开满枝头……
暮色中,我拿着几朵刚盛开的石榴花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
记忆中,我和云的相识是在图书馆里。一切似乎是巧合,我和她同时拿起了那本《无名的裘德》,也几乎是同时,我们都做出礼让的动作,而后又彼此笑了一下。我说:“lady first.”她说了声“谢谢”,便坐在我对面的桌子旁。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在图书馆里遇见,相互也只是礼貌的笑笑,并无话语。突然有一天,她问我同情裘德还是哈代,我说两个都同情。她似乎是同意我的答案,微微点了点头,她接着问我是否看过《简·爱》,我说只是听说过,无缘拜读。她说她非常喜欢简·爱在庄园里说的几句话,并即兴为我表演了一番。第二天她给我带来了那本《简·爱》,并且在中间夹了一朵石榴花。她说她喜欢石榴花。那时我一直奇怪像她那样一个感花溅泪的女孩,怎会喜欢石榴花。我原本以为她应该喜欢栀子花、茉莉花那样的洁白、淡雅的。
可以说书籍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她了,至少我这样认为。一天午后,她邀我一起看狮子座的流星雨,我满口答应,也许是因为我也是狮子座的。那天晚上,她问我是否喜欢流星。我说虽然美丽,但却太短暂了。她说只要曾经拥有,夫复何求。谈话间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空,她随即许了一个愿望。我说可否说来听听,她没有回答,只是问我如果有一天她如同流星般的逝去,我是否会流泪,我笑她太多愁善感了。接着便套用了一句台词送予她: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次她笑了,笑得特灿烂,如同那颗流星,也许更像一朵石榴花。
自从那次一起看流星后,就因为忙着考试,没有去图书馆。一天突然收到云的一封信,叫我去医院看她。我匆忙赶到医院,在血液病房里找到了她。她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整个人显得非常的憔悴苍白,见了我似乎想挣扎着起来。然而事实上,她早已奄奄一息。我见势,急忙把她扶起来。我没有太多话,因为我不想她太累。许久,她要我帮她照顾她的石榴树,她说她很遗憾没能和我终身为友,但愿能变成来年后的第一只石榴。我噙着泪,默默地为她祈祷,祝愿她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精心照顾着云的石榴树,看着它开第一朵、第二朵……并看着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结出一只只火红的石榴。我想我已经完全了解了云,如果云活着,至少也会这样认为。
文章开头写了开满枝条的火红般的石榴花与一个女孩凄清的坟墓,两者色调窘异,造成情景上的反差,这是反差悬念。接着回忆与云的交往过程,这是倒叙悬念。感花溅泪的女孩,居然喜欢石榴花,使人感到奇怪,这是物件悬念。文章悬念叠生,却不知作者用意何在。最后读完全文,我们才猛然醒悟,云是喜欢那石榴般火红的生活,然而她却偏偏带着石榴花般的梦如流星似的离开了我们。她那种对生活炽烈的爱,对生命将逝的沉着平静,和她那石榴花般灿烂的笑容,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这里的意蕴是深远的,由石榴花造成的悬念贯穿全文,随物宛转,层层铺垫,清新活泼而又隐隐透出一丝凄婉忧伤,让人在悲喜中禅悟着生命的真谛。悬念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八、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1)“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2)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九、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1)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2)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十、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时选取细微的个性鲜明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以认知、教育、启迪或趣味。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可概括“以小见大”这一特征。下面来欣赏下面一篇高考作文:
生命的日历
浙江一考生
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只是童年还有那模糊的痕迹,她的脸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愣住了。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赶去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泪水一刹那涌出。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她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的撕成一张一张。走过去一瞧,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把我愣住了:“XX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XX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XX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XX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XX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XX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我发了疯似地翻动着所有撕下来的日历。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时间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起,在昏黄的灯光前,她是怎样带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自己多久没回来了,自己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成长的疏远与冷漠?而她,又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着娇的囡囡?
我收拾好这一张张的日历,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望着病床前那个头包白纱仍在昏睡的她,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我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亮闪闪的银丝,眉眼间的沉静。我悄悄将那张饱含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道:“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推荐阅读:
记叙文五笔叙事法08-10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07-15
叙事文章写作技巧11-26
高考考场记叙文开头的写作技巧06-15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10-01
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09-09
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10-13
高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点拨06-21
写作中的叙事方式12-31
复杂记叙文的写作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