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章写作技巧(精选8篇)
叙事文章写作技巧 篇1
叙事文章写作技巧
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阶段.而经过部分又是记叙的核心,是头等重要的,是记事文章成败的关键,是必须要写清楚、具体的. 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呢,便于理解全文,同时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节描写,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一、过程分解
孩子们在叙事写作的时候喜欢把事情的过程猪肚这块写成一个很大很长的段落,文章就成了鲜明的记叙文写作的三段式模式。这样的模式很难得高分,过程也很难清晰具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三段式模式不可取,要避免。化解三段式模式的高招就是过程分解,就是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将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三四个阶段,这种过程分解的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一种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高潮、结局来分成三四段
2、按是按时间的推移顺序,即前中后三段。
3、按据地点的转移来分段,地点转换即另起一段。
一个复杂的过程被分解后三四个阶段后,然后我们要再做就是把每个阶段写清楚,为具体打下基础。
例如:《背影》这篇课文将父亲送别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来分成四个阶段,写成了,2-6 5个段落。
1、点题,难記父亲的背影。
2: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3 、送别的原因、
4:送别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5:送别过程:进站买票上车后
6、送别高潮:上车后, 父亲为我买橘子,买橘子后告别。
7、送别后 ,对父亲背影的怀念。
进入车站去上车,上车坐在位子,父亲为我买橘子,买橘子后告别。
而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整个过程做了具体的描写。
《最后一课》是时间推移顺序来写的。按照上课前(上学路上)------上课时------下课时这三个连贯时间顺序来记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按地点的变化顺序来写的, 先写孩提时的百草乐园,再写少年时代的三味书屋。两个地点的变化构成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详略得当
过程分解后,就要注意过程各阶段的详略了。叙事的要做到有所侧重,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绘,做到主题突出。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例如《背影》中对而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整个过程做了具体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2)、几件事时,重要事件要详细描写。
例如: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面要略写,点在详写。
面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点则为重点人物的刻画,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
例如:
比如《大江保卫战》中,先总写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的场景,然后由面到点着力描写了“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的感人事迹,抓住他的语言、动作等塑造了一个抗洪英雄,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如: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
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
出来。......
三、具体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特别是语言和心理描写是表达中心思想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对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需要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着意刻画,会使文章亮点闪烁。
细节的具体操作体现在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生动。
例如:鲁迅在《社戏》中写到: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叙事文章写作技巧 篇2
另外一些学生, 听了老师的指导后, 学会了或精于引用, 却鲜见能再现诗词意境者, 使引用变成生搬硬套和机械的纯技巧, 作文仍然不能提升层次。我认为, 纯技巧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和可读性的。“任何有生命的写作技巧, 都是特定语境要求的产物。没有那种语境, 也就不会产生那种技法……而既然选择了某一特定的技法,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 那是产生这种技法的历史语境再一次重现罢了。”[2]
过于概括、笼统在记叙文中尤其削弱文章表现力, 且往往给读者一种感觉:捉襟见肘。结合自身长期的诗歌、散文创作实践与多年的写作教学、指导实践, 笔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没有再现, 写作就没有生命力。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与研究。
一、语言、动作、神态, 人物形象再现
2010年9月份, 班上林潮武同学在随笔中写了浙江省温州市第四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的一位特殊的老师任世荣老师, 这位老师今年69岁, 是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在我校任教30余年, 2003年退休后被学校返聘专职负责卫生工作, 他的工作以勤、细、严到“无孔不入”而著称, 无人不佩服, 学校的卫生工作井井有条, 乃全市一大特色。这位同学这样写道:
“他总是迈着强而有力的步伐, 行走在我们这群‘年轻人’之中, 那嘹亮而又清脆的哨子声仿佛在告诫我们:不要因为我是‘老年人’便小瞧了我!是的, 那严肃的面孔确实让人望而生畏, 他也总是严厉地对待学生, 十分严格地掌控规章制度。那一双挂着重重眼袋的眼睛, 深邃、坚定, 将我们的视线牢牢地拽住, 谁也不敢分心。还有那闪着银光的哨子, 发出的声音足以震慑大脑。”
我们能轻易地注意到, “他也总是严厉地对待学生, 十分严格地掌控规章制度”这句话明显过于概括和笼统, 让读者根本无法还原人物形象。于是我追问:“任老师究竟如何严厉、严格?”他无语了。其实, 作为初中三年也在本校就读的他, 对任老师绝对有足够的了解与话语权。我刻意亲自写了一段补在“规章制度”后面, 叫他比较:
“他要求我们值周站岗的时候十指并拢;值周走路的时候一支队伍要走成一条直线, 并90度转弯;取下、放回值周班工具室里的飘带和扫帚的时候要严格按编号‘对号入座’;洗拖把的时候要严格遵循程序 (先在脏水里洗, 再在清水里洗, 然后扭干) , 取拖把的时候一定要提着走, 放回拖把的时候也要严格按编号‘对号入座’……”
看完, 我分明见他微微一笑。此时, 我跟他说:写作, 不是总结, 而是再现。
通过“再现”理念的根植, 我的学生笔下出现了不少很好运用“再现”手法塑造的生动人物形象, 如现高二胡壹爽同学的《相依相偎》 (发表于2010年11月7日《温州商报》第13版《新作文》) 里的“外公”:“外公这时候会凶巴巴地拉着我, 严厉地说:‘再哭!再哭晚上就让你跟国道上的疯子一起住!’一听到‘疯子’, 我就害怕, 眼泪在眼里打滚, 又不敢流下来, 撅着嘴看着外公。外公与我对视一会儿, 马上把我搂紧, 让我坐在他的腿上, 听着他描述文革时期的温州。”拉、说、对视、搂、坐, 五个动作一下子就刻画了外公无比疼爱外孙女的温情形象, 读来十分甜蜜。因有“再现”。
再如2010届倪丽思同学的《院落深处是天堂》 (发表于2010年5月10日《温州都市报》B31版《新苗》) 里的“祖父”:“大伯父是个性直的人, 一步急, 冲入后院, 践踏了一片草木, 便总会被祖父劈头盖脸地一顿训。老人不知别的什么, 只知‘这即便是旁人栽的, 你走路也要看着点’诸如此类的意思。于是, 我诧异了。诧异着四五十岁的大伯父也会满脸通红, 一言不语, 乖得就如一个被父母狠狠地教训后颤颤抖抖地站着的几岁小孩儿。更诧异祖父母分席而食的习惯:祖母坐在大桌上, 与大家同吃;祖父却要独坐于另一张圆桌边进食。祖母说, 他还有少爷脾气呢!说着, 眼神中满是笑意。”祖父的严厉与“少爷脾气”活灵活现, 亏了“再现”。
“我们的作文就需要同学们综合使用各种描写方法, 再现一个温暖的眼神, 一个灿烂的微笑, 一句关怀的话语, 让读者见你所见, 闻你所闻, 感你所感, 把你最细微的感动传递到每个读者心间!”[3]
二、当时、当地、当事, 事件情景再现
朱自清为了写出父亲的“背影”, 再现了当时在火车站父亲买橘前后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成功的关键, 自是买橘前后的情景的细腻再现。
笔者创作于2010年8月份的一首诗《我什么都没有》 (发表于2010年9月2日《温州日报》第16版《人文周刊4》) , 为了表达当今社会的一个群体声音, 也借鉴了这种事件情景再现的方法, 窃以为, 比较痛快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你说吧/我能给你什么?/高耸入云的钢筋水泥中穷奢极欲的前卫住宅?/坚硬交错的柏油路上奔驰炫耀的高级轿车?/财大气粗的银行里取之不尽的巨额存款?/没有/我什么都没有/你想留就留/你爱走就走/我什么都没有//
你说吧/我还能给你些什么?/幽暗暧昧的林荫道上油腻的海誓山盟?/人来车往的大马路边无耻的拥抱亲吻?/滥滥风情的电影院里麻木的勾肩搭背?/没有/我什么都没有/你爱走就走/你不想留就别留/我反正什么都没有//
除了无数个夜晚/我赖在不足1米宽的单人床/用懒人桌上的手提码出的几句动情的诗行//
除了无数个重大的纪念日/我用市场上低价出售的瓜果鱼肉/精心摆出的一桌寒酸的庆宴//
除了那些因为一个电话或一条信息/就不远千里/义无反顾地掉头的疯癫//
除了那些/除了那些/亲爱的/我实实在在是一无所有/四面叮当//
你耐得住耐/耐不住就走开/我兴许一辈子就这么一身埋汰”
以上第二、第三、第四节正反情景对举再现, 都是很生活化的场面, 容易给读者亲切感。
再看2010届黄琼思同学的一篇佳作《那些杂七杂八的似水年华》 (2010年1月《温州商报》“我们班里的……”主题作文征集比赛前三名作品, 见2010年1月24日《温州商报》第11版) 的一个典型而精彩的事件情景再现:
“为了练习英语口语, 三班可爱的同学们被分成了若干组, 每日进行着口语对话。以下是某小组成员的经典对白:
‘My English is good!’‘Oh!You can‘jiao’me?’‘OK, OK, we two who and who!’
这段以Chinglish为标准音, 以英语单词为基础词汇,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并且掺杂着少量汉语拼音的对话, 可以翻译为:
‘我的英语很好!’‘哦!你能教我吗?’‘当然, 当然, 我们俩谁跟谁啊!’
当然, 当英语老师听到这段对话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反应, 基本可归纳为时下相当流行的一句话:你们说的不是口语, 是寂寞……”
能从几百篇参赛作品中跻身前三, 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这个精彩的对话情景再现, 作者细腻的叙事几乎让读者身临“我们班里的”的典型场景!
“作文情景实质上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 一种背景, 一种应急状态。”[4]
三、原始、细腻、深入, 内心世界再现
“就作文教学而言, 经历了同样的事情, 为什么有的学生滔滔不绝, 有许多话要说、要写, 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无话可说、可写, 关键在于能不能、会不会将外在的客观事件转化为内心的主观感受, 感受是否丰富。”[5]钱理群先生的这番话足见关注内心世界及其再现的重要性。本文第一部分阐述的“人物形象再现”其实当然是包括人物内心世界的, 单独阐述“内心世界再现”的缘由不仅在于内心世界再现相对于语言、动作、神态再现较难, 更在于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的表象都可以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由此见得内心世界再现的特殊性。
关于内心世界再现, 我有一次印象十分深刻的写作体验, 即在2005年创作散文《关于生命》 (发表于2008年1月11日《温州日报》第9版《瓯越文笔》) 时写下这样一个描摹心灵轨迹的开场:
“人是很有意思的动物, 一静下来, 就变得很会想, 而且常常会想一些不着边际、不可思议的东西。最近, 老琢磨这样一个问题:人究竟为什么怕死?怕什么?我是想了很久的。反复地推敲, 后来我这样答复自己:人怕死的真正原因其实倒并不是怕‘死’本身, 而是因为人死了之后却不知道自己死了, 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哪怕是‘混沌’也好啊, 可是, 什么都没有——从此对这个可爱缤纷的世界也就浑然无知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也才是真正要怕的。只要知道自己是‘死了’, 那死是并不可怕的。”
生命、死亡等词语, 总是让人感到严肃、敬畏, 这种话题本身就需要长久、反复而深刻的思辨, 而这种思辨的过程若不能再现于字里行间, 文章的真实性和深刻性都会被责难。我至今细细回想7年前创作这个开场的情形, 仍然肯定它就是我原始内心世界的再现, 是当时从“人究竟为什么怕死”到“怕什么”再到人死后的状态整个内心思辨过程的及时反映, 几乎不加修饰。“写作, 尤其是文学性的写作, 它所关注的核心, 始终是人, 是人的心灵。”[5]我感到, 这样的再现创作, 很顺, 且淋漓。
细腻的内心世界的再现, 典型的有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 旷了课去找鸟窝, 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 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 语法啦, 历史啦, 刚才还觉得那么讨厌, 带着又那么重, 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 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 他就要离开了, 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 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 忘了我挨的戒尺。”这段心理再现, 是失去了祖国的少年的内心独白, 非常细腻, 从而使小弗朗士的形象更为丰满。
江苏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中这样阐述道:“一个学生, 只要养成内视的习惯, 就会觉得写作天地无穷宽广, 就会发现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就会去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 呈现出来。”这正是我们写作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四、先引、后化、再活, 诗词意境再现
客观地说, 一篇文章, 有了诗词的辉映, 总是更加闪亮一些的。然而, 在实际写作中也不慎演化出一种功利色彩:为了引用而引用。于是, 大多数人, 引而不“化”, 引而不“活”, 鲜见能再现诗词意境者。“散文作者在进行散文创作时, 必须努力‘寻求诗的意境’。”[7]故而, 我仍然想说, 纯技巧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和可读性的。
这实际上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 它要求深入所引诗词的精神内核, 而不是擦边;充分把握自己的文字和所引诗词的共性, 并找到一个契合点, 把所引诗词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文字中。这个融合的过程, 我甚至认为应该就是悄无声息的, 它不是装饰, 不是陪衬, 它就是它, 它和作者自己的文字是一体的。这样, 所引诗词才会活起来!
我不得不佩服于一些高中生, 他们是这方面的高手。这里有个经典例子:在2003年12月份举行的“武高杯”江苏省第三届高中生作文大赛 (作文题为“以‘乡音’为话题”“以‘一棵树’为题”“以‘说雅道俗’为题”, 三选一) 中, 江苏省兴化中学陆蕴同学以一篇《遥远的琵琶语》 (见2004年1月9日《成才导报》) 深深地打动了评委, 斩获一等奖。该文全文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 (咏王昭君) 的诗意, 取了“千载琵琶作胡语”“抚琴萧歌梦回乡”“弦断有谁听”三个小标题, 巧妙地借用王昭君的“琵琶”来弹奏自己的乡音乡曲, 构思巧妙, 意境凄美, 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横溢的文学才华。大赛评委后来这样评价道:“作者紧扣‘琵琶’运思, ‘作胡语’‘梦回乡’‘断琴弦’三幅画面在读者面前有序流动, 传递了囿于异域, 琵琶作声, 梦里故乡, 听不到乡音的遥远的思念。”
评委提到的“三幅画面”, 就是人们在鉴赏诗歌时常用的“意境再现法”。在诗歌鉴赏中, “意境”就是指“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靠情与景、意与境交融, 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来打动读者的……要想很好地欣赏古代诗歌, 常常需要通过‘意境再现’的方法, 才能达到目的。即把古典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通过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融进自己的主观想象, 或者借助联想, 进行再创造, 再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试看该文第一部分的开头:“月华如练, 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 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 娟影萧疏, 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 理还乱的万般离愁, 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 凝眸仰望, 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 一年又一年, 一守就是一千年。”
“这里, 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 把王昭君满怀乡愁月夜弹奏琵琶的情境, 借助富有诗意的语言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为思乡之情而愁怨的绝代佳人的凄美形象。那凄冷的月光下, 昭君那水绿色的长裙, 萧疏的娟影, 纤纤的素手, 仰望苍穹的神态, 还有那弹奏的充满离愁别恨的思乡曲, 甚至还有她的心理活动, 都让我们如见如闻, 感同身受。”
以“意境再现”的写作方法取得成功, 在竞争激烈的高考考场也是不乏其例的。如2001年高考“诚信”命题作文中, 广东一考生的满分作文《题乌江亭》, 开篇即再现了一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意境:“当虞姬横刀, 将一朵生命之情缩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 我看到了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 乌骓悲鸣。”
一些著名作家也经常运用“意境再现”的方法进行创作, 典型的如余秋雨, 他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意境, 在名噪一时的《阳关三叠》中有这样精彩一段:“他 (王维) 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 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 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 阳关之外, 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 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 一饮而尽的。”余先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再现了豪迈放达的唐人风范和原作的诗情画意, 把豪放的饮酒场面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
鉴于对写作的这一点特别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笔者向全班学生提出“写作是一种再现”的理念, 对班上学生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班上将近10个原来写文章几乎不“再现”、枯燥至极的学生, 通过返工和具体指导, 后来的文章确实有变化。我想, 作文原本就是生活的再现, 习作的过程本身也就是生活再现的过程, 秉持“生活作文”的理念, 让学生从生活中作文, 在作文中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再现生活, 才能走向作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摘要:当前, 中学生的作文“再现”成分普遍匮乏, 许多语言和文章过于概括和笼统, 读来酷似“总结”;写作叙事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文字画面感、生动性、表现力差;诗词引用机械而流于纯技巧, 引而不化, 引而不活。而在当前的实际语文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的限制和教学者自身写作体验的不同程度的缺乏, 教师对学生多未能进行系统而长期的写作“再现”指导。这些情况都制约了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写作教学的发展, 愈发突出语文教师研究与指导写作“再现”的重要性、紧迫性。
关键词:再现,人物形象,事件情景,内心世界,诗词意境
参考文献
[1]刘蕙.在情境中作文, 在作文中再现情境[DB/OL].http://www.hsdlu.pudong-edu.sh.cn/CenterWeb/688/InfoShow.asp?id=1632, 2008-10-14.
[2]周淼龙.写作语境论[J].云梦学刊, 2005, 26 (6) :79—81.
[3]季雪娟.巧用人物描写再现感人场景——《留点感激在心中》作文讲评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 2008 (6) :24.
[4]学生作文的“诗外功夫”——情景作文教学例谈[J].宝鸡教育, 2009 (1) .
[5][6]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8—109.
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训练 篇3
身边的人
□柴 静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回到北京。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國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选自《身边的人》)
写作借鉴
柴静的这次演讲确实有理由获得特等奖。不必听她的声音,只读她的演讲稿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柴静的这篇叙事散文稿对于中学生写作而言,大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一、精心选材,用典型激励人
柴静此文精心挑选了四则典型素材。从三十年中走遍西藏各地的有姓无名的中学女教师,到敢于挑战体制陋习的普通律师郝劲松,到真诚为民鼓与呼的政府官员陈锡文,到执着亲民为民的大国总理温家宝,选材角度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但他们对待生命、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典型故事和认真态度相同。这样典型的写作素材,本身就有一种激励读者的强大力量。
二、凸显细节,用真情打动人
要让典型的材料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善于捕捉、打磨、凸显人物的某些闪光的细节。文学动人的魅力就存在于细节中。上述四个典型素材中,柴静都用到了语言细节的描写,让人物自道其事,自述其志,一句话就让人物丰满了起来。在写陈锡文时,柴静写他用“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睛的这个细节,虽是简短的一句话,却大大增加了表现“真实、真诚、真情”的效果。
三、巧卖关子,用悬念吸引人
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常常写在纸面上的时候就觉得平淡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卖关子。柴静的关子卖得好。试想,如果柴静直接先写“七年前,我采访过温家宝总理”,则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柴静没这样写,她先说故事,说一个老人捐助一个卖棺材的农民五百元钱来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已经相当吸引人了。然后,柴静才平静地说:“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个悬念的设置,让读者更深地琢磨那个看似普通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推敲结构,用合力震撼人
作文不能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即便材料本身很精彩。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语段顺序,会产生很不相同的表达效果。柴静文中四则材料的前后顺序显然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从前三则材料来看,柴静似乎是要按时间顺序来排列,但是关于温家宝总理的素材却偏偏放在最后而不是第二的位置上。现在这样的语段排序自然构成了由小人物到大人物、由小我到他人及天下的逻辑顺序,浑然一体,形成合力,震撼人心。
五、深入议论,用思想启迪人
柴静的演讲稿一共五段,前四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抒情。无前四段的叙述,当然无后一段的议论抒情;但是,如果没有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那么,前四段的叙述就没有了落脚点。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以议论为叙述作结,画龙点睛,精辟深刻,高屋建瓴,升华文意。反之,如果删掉最后的议论段,此文几乎就只成了材料的堆砌,其价值就大打折扣。
nlc202309090619
【习作展示】
尺 度
□王耕耘
有这样一只小船,船尾有两名船夫。躺在船板上的那位左手搭在横木上,右手扳着自己的右脚趾,好像着急地对另一个船夫喊:“快看茶壶烧开了吧!”另一个船夫停下右手摇晃着的大蒲扇,左手轻抚着眼前的小火炉,凝神静气地看着茶壶,像是专心在听壶水烧开了没有。这是明人魏学洢《核舟記》中匠人王叔远用桃核所刻的小舟一角。
有这样一位重度瘫痪者,除了他那还能眨动的眼皮和右手上那三根勉强还能轻点键盘的手指外,他既不能转动一下自己的脖子,也不能动一动他的嘴唇。他生活的全部空间似乎就是身下整天斜靠着的狭小的轮椅,但他却时刻在思考无比浩瀚的宇宙。他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有这样一位诗人,吃不饱、穿不暖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常态,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是他和家人的无奈。无情的秋风吹走了他那简陋茅屋上的茅草,冰冷的秋雨透过屋顶的缝隙,打湿了床头他那破旧的被子。一夜无眠,诗人在心中吟咏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是千秋诗圣杜甫。
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前后14年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传播他的仁爱思想。他一辈子献身“有教无类”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一天,也许是某个夏日的黄昏,这位智者有了片刻的悠闲时光,他带着几个得意弟子站在滔滔不息的河水边,沉思良久后,他深沉地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是万代师表孔夫子。
短暂的生命可以各有奇异的光彩,用了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不同的生命便会展示出不同的精彩。精湛的技艺会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的尺度;对宇宙苍穹深入思考,会给思考者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这是思想的尺度;对社稷苍生满怀忘我的关爱,会让一个脆弱的生命释放出无穷的力量,这是心胸的尺度;时光流逝,能让短暂的生命超越自我、死而永生,这是时间的尺度。不妨问问自己:我要带着哪种尺度前行呢?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五十。“尺度”既可以指尺寸、尺码,也可以指评判事物的标准,此文显然是采用了后一个含义。在行文中,作者精心选择了角度不同的四则材料,通过概述和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得简短的叙事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这四则材料全都来自教材之中,自有典型性,而先叙事再点明来由的设悬念法,也增强了可读性。最后一段在叙述的基础上生发精彩议论,点明了“尺度”的不同内涵。而这四种不同的“尺度”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生命的尺度。最后,作者以疑问作结,引发读者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度过此生?
一些英文文章写作技巧 篇4
一些常见的英文文章语言技巧
a)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的研究的重要性
通常在叙述了前人成果之后,用However来引导不足,比如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little attention...little work...little data
little research
or few studies
few investigations...few researchers...few attempts...or no
none of these studies
has(have)been less
done on...focused on
attempted to
conducted
investigated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Previous research(studies, records)has(have)
failed to consider
ignored
misinterpreted
neglected to
overestimated, underestimated
misleaded
thus, these previus results are inconclisive, misleading, unsatisfactory, questionable, controversial..Uncertainties(discrepancies)still exist...这种引导一般提出一种新方法,或者一种新方向。如果研究的方法
以及方向和前人一样,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强调自己工作的作用:
However, data is still scarce
rare
less accurate
there is still dearth of
We need to
aim to
have to
provide more documents
data
records
studies
increase the dataset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cessary...essential...为了强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一般还要在However之前介绍自己研究
问题的反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比如:
1)时间问题
如果你研究的问题时间上比较新,你就可以大量提及对时间较老的问题 的研究及重要性,然后说(However),对时间尺度比较新的问题研究不足
2)物性及研究手段问题
如果你要应用一种新手段或者研究方向,你可以提出当前比较流行的方法
以及物质性质,然后说对你所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研究甚少。
3)研究区域问题
首先总结相邻区域或者其它区域的研究,然后强调这一区域研究不足
4)不确定性
虽然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很多,但是目前有两种或者更多种的观点,这种uncertanties, ambiguities,值得进一步澄清
5)提出自己的假设来验证
如果自己的研究完全是新的,没有前人的工作进行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自信地说,根据提出的过程,存在这种可能的结果,本文就是要
证实这种结果。
We aim to test the feasibility(reliability)of the...It is hoped that the qutestion will be resolved(fall away)with our proposed
method(approach).b)提出自己的观点
We aim to
This paper reports on
provides results
extends the method..focus 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discuss...c)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
前言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reviewer)你的文章主要研究
内容。如果处理不好,reviewer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
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等。
为了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你就要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
1)时间尺度问题
如果你的问题涉及比较长的时序,你可以明确地提出本文只关心这
一时间范围的问题。
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younger)...或者有两种时间尺度的问题(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以说
两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种
2)研究区域的问题
和时间问题一样,明确提出你只关心这一地区
d)最后的原场
在前言的最后,还可以总结性地提出,这一研究对其它研究的帮助。
或者说,further studies on...will be summarized in our next
study(or elsewhere)
总之,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把思路集中到你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减少
争论(arguments).关于词汇以及常用结构,要经常总结,多读多模仿才能融会贯通。
以上是常见的语言结构,不算抄袭。
--
※ 修改:·raceqh 于 Aug 21 21:12:27 修改本文·[FROM: *]
发信人: raceqh(耕耘者), 信区: Postdoc
标 题: 一些英文写作的语言技巧-
-2(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Sat Aug 21 21:11:47 XX),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feScience 讨论区 】
发信人: JaneEyre(盈盈一水间), 信区: LifeScience
标 题: 一些英文写作的语言技巧--2
怎样提出观点
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很重要。
不合适的句子通常会遭到reviewer的置疑。
1)如果观点不是这篇文章最新提出的,通常要用
We confirm that...2)对于自己很自信的观点,可用
We believe that...3)在更通常的情况下,由数据推断出一定的结论,用,Results indicate, infer, suggest, imply that...4)在及其特别的情况才可以用We put forward
(discover, observe..)..“for the first time”.来强调自己的创新。
5)如果自己对所提出的观点不完全肯定,可用
We tentatively put forward(interrprete this to..)
Or The results may be due to(caused by)attributed to
rsulted from..Or This is probably a consequence of
It seems that..can account for(interpret)this..Or It is pisible that it stem from...要注意这些结构要合理搭配。如果通篇是类型1)和5),那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如果全是2),肯定会遭到
置疑。所以要仔细分析自己成果的创新性以及可信度。
--
※ 修改:·raceqh 于 Aug 21 21:12:40 修改本文·[FROM: *]
发信人: raceqh(耕耘者), 信区: Postdoc
标 题: 一些英文文章写作的语言技巧--3(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Sat Aug 21 21:11:56 XX), 站内
连接词与逻辑
写英文论文最常见的一个毛病就是文章的逻辑不清楚。解决 的方法有:
1)句子上下要有连贯,不能让句子之间独立
常见的连接词语有, However, also, in addition,consequently, afterwards, moreover, Furthermore,further, although, unlike, in contrast, Similarly,Unfortunately, alternatively, parallel results,In order to, despite, For example, Compared with
other results, thus, therefore...用好这些连接词,能够使观点表达得有层次,更加明确。
比如,如果叙述有时间顺序的事件或者文献,最早的文献可用AA advocated it for the first time.接下来,可用Then BB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再接下来,可用Afterwards, CC..如果还有,可用More recent studies by DD..如果叙述两种观点,要把它们截然分开
AA pput forward that...In contrast, BB believe
or Unlike AA, BB suggest
or On the contrary(表明前面的观点错误,如果只是表明
两种对立的观点,用in contrast),BB..如果两种观点相近,可用
AA suggest
Similarily, alternatively, BB..Or Also, BB
or BB allso does..表示因果或者前后关系,可用
Consequently, therefore, as a result,表明递进关系,可用furthermore, further, moreover, in addition,当写完一段英文,最好首先检查一下是否较好地应用
了这些连接词。
2)段落的整体逻辑
经常我们要叙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
逻辑结构。
首先第一段要明确告诉读者你要讨论几个部份
...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is problen have to
be addressed.The first questuon involves...The second problem relates to
The thrid aspect deals with...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晰地把观点逐层叙述。
Or, 可以直接用First, Second, Third...Finally,..当然,Furthermore, in addition等可以用来补充说明。
3)讨论部份的整体结构
小标题是比较好的方法把要讨论的问题分为几个片段。
一般第一个片段指出文章最为重要的数据与结论。补充说明 的部份可以放在最后一个片段。
一定要明白文章的读者会分为多个档次。文章除了本专业 的专业人士读懂以外,一定要想办法能让更多的外专业人读懂。
所以可以把讨论部份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提出观点,另一部份
详细介绍过程以及论述的依据。这样专业外的人士可以了解
文章的主要观点,比较专业的讨论他可以把它当成黑箱子,而这一
部份本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研究。
为了使文章清楚,第一次提出概念时,最好加以个括弧,给出
较为详细的解释。
如果文章用了很多的Abbreviation, 两种方法加以解决
1)在文章最好加上个Appendix,把所有Abreviation列表
2)在不同的页面上,不时地给出Abbreciation的含义,用来
提醒读者。
总之,写文章的目的是要让读者读懂,读得清晰,并且采取各种
措施方便于读者。
--
※ 修改:·raceqh 于 Aug 21 21:13:03 修改本文·[FROM: *]
发信人: raceqh(耕耘者), 信区: Postdoc
标 题: 一些英文文章写作的技巧总结--4(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Sat Aug 21 21:12:03 XX), 站内
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全面否定前人的成果,即使在你看来
前人的结论完全不对。这是前人工作最起码的尊重,英文
叫做给别人的工作credits.所以文章不要出现非常negative的评价,比如Their results
are wrong, very questionable, have no commensence, etc.遇到这类情况,可以婉转地提出:
Their studies may be more reasonable if they had
considered this situation.Their results could be better convinced if they...Or Their conclusion may remain some uncertanties.讨论部份还包括什么内容?
1.主要数据特征的总结
2.主要结论以及与前人观点的对比
3.本文的不足
第三点,在一般作者看来不可取。事实上给出文章的不足恰恰
是保护自己文章的重要手段。如果刻意隐藏文章的漏洞,觉得
别人看不出来,是非常不明智的。
所谓不足,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的问题有点片面
讨论时一定要说,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is study has examined only..We concentrate(focus)on only...We have to point out that we do not..Som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2.结论有些不足
The results do not imply,The results can not be used to determine
be taken as evidence of
Unfortunately, we can not determien this from this data
Our results are lack of...但是,在指出这些不足之后,随后一定要再一次加强本文的重要性
以及可能采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不足,为别人或者自己的下一步
研究打下浮笔。
Notwithstading its limitation, this tudy does suggest..However, these problems culd be solved if we consdier
Despite its preliminary character, this study
can clearly indicate..用中文来说,这一部份是左右逢源。把审稿人想到的问题提前
给一个交代,同时表明你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文章
长度,试验进度或者试验手段的制约,暂时不能回答这些问题。
但是,这些通过你的一些建议,这些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游可能
微信营销文章写作技巧放送 篇5
一、文笔
你不需要有犀利的文笔,但一定要逻辑清晰。一篇文章至少要有一两句话能够打动读者。
二、文风
幽默的语言风格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严肃沉稳的语言风格能够营造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具体运用哪种文风,要根据营销主体选择。如果你是开茶楼的,就可以多用诗词风格;如果你是销售儿童玩具的,那么选择通俗易懂、带有童谣风格的文风会显得更加亲切。
内容选材
微信内容的选材要根据个人特长和营销主体来确定,以及还要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具有这两种特点的内容是很多用户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闲暇之余读一些有趣、实用的知识,不但能够增长见闻,还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所以说,做微信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其实用性和趣味性。
其次,要注重内容的多元性。微信营销主题过于单一的话,会显得有些干涩,广告痕迹太明显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所以,微信内容应该适当多元化。但如果内容太繁杂、太多,就会淹没主题,所以,内容的多元化也要适度。
不管微信内容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主体,否则就失去了微信营销的意义。如果你是一名汽车销售顾问,想利用微信营销推广自已所销售的品牌,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那么,就不能为了吸引用户而每天去发布一些笑话。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用户根本不知道你是汽车销售顾问,就算想买车也不会想起你。正确的做法是:除了介绍汽车参数、性能、价格之外,你还可以介绍一些汽车历史、保养技巧、开车注意事项、汽车设计知识等内容。
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可以在微信中适当加入以下几类内容,这可以提升微信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一、知识误解类
你可以讲一些经常被大家误解、误读的知识。比如,对于成语“罪不容诛”,很多人的理解是:罪恶太小,不至于被杀死;而正确的解释是: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恶。比如我运营的”美誉微营销“微信公众号,就会有很多的关于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知识解读,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和趣味性。
二、生活常识类
你可以讲一些大家在生活中经常在用却经常忽视的常识,比如:“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这个理念是否科学,应该饭前吃药还是饭后吃药,等等。
三、生活技巧类
你也可以介绍一些生活技巧,比如:如何快速提高信用卡额度,买火车票时如何才能买到靠窗户的座位,等等。
四、新闻类
你可以发布一些行业新闻。当然,要想获得最好的效果,就要提供最新的信息,文章的推送也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推送。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类内容的及时性。
内容编辑原则
一、精简原则
现代人都非常忙,时间非常宝贵,虽说很多人都喜欢玩微信,但随着信息量的剧增,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不会有耐心看完一条上千字的微信内容。所以,微信内容要精简,最好在300字左右。在设置自动回复的时候,字数最好也控制在这个范围。如果推送的信息内容确实很长,那么,可以将正文以链接的方式推送。如果用户需要全文阅读,可以自行点击阅读。
二、时效性原则
内容最好要有时效性,特别是在公众微信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的情况下,更要珍惜这个机会。与营销主题无关、对用户没有太大用处的信息最好不要推送,否则会影响微信公众号自身的形象。
三、个性原则
要想让微信上发布的信息赢得更多关注,就必须有个性。微信内容一定要让用户觉得新奇有趣更实用,让用户觉得你的微信不一样。否则,用户会觉得看不看这条微信都没什么关系,很可能会离你而去。
四、精确原则 所谓精确原则就是把每条信息都发送到有需求的用户那里。微信公众号可以将用户分类,在推送信息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
五、回复原则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文章炼意 篇6
很多作家都表达过同一个观点:世间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很多看似无甚诗意的生活琐事中都蕴含着令人感动的珍宝,我们能否找到那些风景呢?王安石的名作《游褒禅山记》,由一次败兴的游山生发出独有的感怀:无限风光在很少有人去的险峰,没有志向的人是无法领略的;自己已然尽力便可无怨无悔,旁人还如何会讥笑我们呢?作家腕下非凡的功力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现象中都有值得挖掘的东西,无论成功、失败,欢喜、悲伤,光荣、屈辱,每一种生活体验都值得我们珍视。
对寻常的生活小事深入感悟,品味出特有的哲理,是考场作文寓有深意的又一妙招。
从叙事方式探讨通讯写作技巧 篇7
通讯在西方被称为“特稿”, 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作为报道对象, 但行文更灵活, 内容更耐读。写好一篇通讯, 考验的是记者的“叙事能力”, 也就是如何讲好一个新闻故事, 一般而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叙事要目的明确。通讯属于一种典型的叙事文体, 对事件和人物的叙述是通讯中最为基础性的表达方式, 通讯叙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只有以目的为中心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和观点, 才能避免单纯为了叙事而叙事。
(2) 叙事要思路清晰。首先, 清晰地在事件情节中讲述真实的通讯事件。在通讯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叙述的事实, 这其中首要的是将事件情节交代清楚, 如果通讯事实交代不清, 叙事没有将应该说清楚的事实讲清楚, 话语模糊不清, 那么读者就难以获得非常确切的信息, 就会产生很多疑惑, 也就难以收到预期的宣传效应。其次, 通讯叙事中需要重点讲述事件中的人物, 无论事件大小, 人物才是核心。因此, 在通讯写作时需要注意把握以事带人, 以通讯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并在其中穿插与对应事件相关的人物, 从人物动作、人物语言等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 保证在事件通讯中可以见事观人。[1]
二、叙事成功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材料
怎样写出有价值、吸引人的通讯事件, 概括地讲,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搜集。积累材料是一切写作的基础, 了解生活、关注生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手段, 帮助记者形成思想和感受。尽可能通过采访获得足够多的材料, 才能准确提炼事件的主题, 进而表达记者个人的感悟和认识。
(2) 归类。对材料进行归类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选用典型、新颖、确切、真实的材料, 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 特别是对于间接材料的运用, 要认真核实, 避免通讯报道与实事发生偏差或失误。
(3) 加工。从已经获得的材料中寻找生动有趣的叙事元素, 如历史背景、事件范围、情节发展等。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深入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 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材料, 可以使一篇通讯凸显深度;在结构布局和语言运用方面, 记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从时间、空间, 二者交错, 或者蒙太奇手法, 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解放军报刊发的一篇国庆阅兵长篇通讯, 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武装力量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 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堪称典范。文章开篇即点明事件, 简练大气:“公元2009年, 10月1日。中国, 北京, 长安街。清晨, 东方, 从古观象台一路向西, 8000多名官兵和500多辆战车绵延2公里多, 像一条凝固的铁流, 等待着国庆60周年阅兵的庄严时刻。”接下来, 作者生动灵活地描绘了各兵种的精良武器设备, 各方阵的精神面貌。
三、叙事方法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1) 通讯写作的叙事方法。顺叙通常是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具体的人物事迹或者新闻事实, 也就是事件发展的顺序与写作的结构顺序相匹配。这种叙事方法可以给读者营造出整体化的感受, 事件有头有尾, 情节发展有条有序, 读者理解起来层次非常清楚明白。倒叙通常是将新闻事实中重点信息、结局或情节等提到第一段, 而后再重新根据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阐述, 属于对事件发展的一种事后追述。预叙通常是指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事先阐述或预期表达, 这种叙事方法在具体的通讯叙事中比较少见。插叙通常是指中止对当前所叙述事件的描述, 而在其中插入与此事件有关联的另外的新闻事件, 讲述完成以后再回头继续讲述原来的新闻事件, 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的内容, 内涵更加深刻。
(2) 倒叙在通讯叙事中的运用。通常情况下, 根据倒叙幅度的不同, 叙事学习惯上将其划分为部分倒叙和完整倒叙两种形式。其中, 部分倒叙是指“回溯的只是悠悠往事中的一个亮点, 叙述的是往事中一个孤立的时刻, 它以省略作为结束, 不与第一叙事相接续”。所谓完整倒叙是指“开始于第一叙事点之前, 一直延续到这一起点, 倒叙的事件与第一叙事的起点直接连接, 它将第一叙事之前的事件完全补足”。完整倒叙和部分倒序在具体的通讯叙事中应用非常广泛, 效果也比较好。倒叙的叙事方式特点在于首先突出写作内容的核心和主要观点, 将其中价值比较高, 足够吸引人的情节放在开头, 而将其他次要的内容放在后面, 起到一种先声夺人, 引人关注的效果, 可以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3) 插叙在通讯叙事中的运用。提到插叙的叙事方法, 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要在一个新闻事件中叙述另外一件事呢?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等等, 这主要是因为在通讯事件写作时不但需要将新闻事实讲述得清楚明白, 而且还需要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主题价值, 更需要丰富通讯的内容表达, 这样做出来的通讯才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也才能引发更多的共鸣。根据插叙的内容是否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事件, 通常将插叙的表现方式分为两种, 即“首先, 在叙述某一主要新闻事件的时候, 在其中插入一个或多个别的事实, 这些事实不构成独立的或相对完整的单位, 如许多历史的和人文地理的背景材料, 它们往往带有补充和交代的意味,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插叙。其次, 本来报道某一新闻事件, 但却将其全部内容插进另一事件的叙述之中.
通过以上对通讯写作的几种叙事方式的阐释, 希望能为通讯写作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
摘要:在多种形态的新闻传播叙事形式中, 通讯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类, 探讨关于通讯写作的叙事方式究其本质是在讲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事件”, 通讯叙事是将主观的叙事思路表现为客观的叙事行为。评价“事件”讲的是否清楚明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首先, 讲清楚具有重要价值的经过筛选的新闻事实。其次, 在讲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体现新闻的价值。前者是通讯叙事的基础, 后者是叙事表达的关键, 本文笔者将从叙事方式的角度来探讨通讯写作技巧。
关键词:叙事方式,通讯写作,技巧应用
参考文献
[1]翟慎良.记者应该怎样叙述——叙事学视野下的记者角色与叙述策略[J].新闻与写作, 2009 (09) .
画意:叙事类文章的形象性 篇8
一、 环境描写作背景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塑造之间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往往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作家川端康成用几近吝啬的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我们也仿佛像书中的主人公岛村一样,坐了一夜的火车,终于抵达了这个静寂寒冷、给人一种虚幻感觉的天地。《雪国》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丰厚深刻的社会主题,故事写的是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前后三次前往一个北国的山村,与当地一位叫驹子的艺伎及另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就是在这洁白雪国里不经意地发生、终结。这洁白的雪国,就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殊的环境。
再比如《边城》中,“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表明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为人物活动创设了舞台。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大家都睡着了,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效力。这画面寂静,淳朴,伤感,美丽,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景美,人也美,这便是沈从文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无论是《雪国》还是《边城》,脱离了洁白雪国与湘西世界,人物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淹没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二、 情节结构搭平台
情节,一般包括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等。情节和人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节的发展往往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情节很简单,矛盾很单纯,就是咬了赫留金的狗到底是不是将军家的。不是将军家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要打死它,而且要惩办狗主人;是将军家的呢,他就要把狗送回去,而且还要训斥赫留金惹了这条可爱的小狗。作者就是抓住这个单纯的矛盾,写了多次的反复。最后厨子说:“这是将军哥哥带来的狗。奥楚蔑洛夫立即叫厨子把狗带走,并且说:“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转而对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作者就是依靠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情节多次反复,把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丑恶嘴脸十分尖锐地突出出来了。
再比如《水浒传》中林冲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事业有成,家有娇妻,幸福美满;但因为得罪了高俅,便受到一系列的压迫,无家可归,忍无可忍,最后无需再忍,报仇雪耻,走上梁山。林冲的性格,从软弱到坚强,正是随情节一步一步转变的。《雷雨》中的繁漪,本是一个恪已守礼的大家闺秀,但在周公馆中求爱而不得,于是由温柔善良而变得狠毒阴鸷,其形象丰满的过程正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
三、 描写手段出奇效
叙事类文章的形象性离不开描写手段的运用。塑造人物最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提起肖像描写,不能不说,鲁迅先生说的“画眼睛”——“要极俭省道地画出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强调的“画眼睛”,不单单是画眼睛的问题,也是指描绘人物时通过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基本轮廓,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鲁迅小说中的“眼睛”不单单是祥林嫂的“眼睛”,有时是人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如孔乙己的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洗过的长衫;有时“眼睛”表现在某一个具有意义的“事物”上,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等等。正是因为鲁迅先生重视“画眼睛”,所以他的肖像描写虽然较略,但寥寥几笔就抓住特征,写活了人物。
动作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庖丁解牛》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解牛,分明是一场精彩的音乐舞蹈秀!读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心理描写,可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红楼梦》中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有一段起伏婉转的心理活动:“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极惜墨,但每一次描写都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震撼。
叙事类文章还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别里科夫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等独特的行为方式,形象深刻地表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性格特征;林冲盖火盆、摸火种的细节描写,细致地表现了他做事缜密细心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也能起到塑造形象的良好效果。比如《琵琶行》中,作者既正面写了琵琶女的演奏,也写了自己的感受,更写了四周人们“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极浓的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正面出场与旁人的侧面烘托,使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妙手绘得画意出,对于叙事类文章,我们多从环境、情节与描写手段上努力,就能突出文章的形象性了。
【叙事文章写作技巧】推荐阅读:
叙事性文章11-01
教育系叙事文章06-26
叙事文章:相约樱花时节08-08
教育教学叙事类文章05-19
冬季叙事作文300字左右文章01-05
六年级叙事作文:续写文章550字09-28
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05-10
申论文章写作技巧及11-25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09-21
申论写作技巧:文章主副标题拟定方法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