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过程

2024-06-26

文章写作过程(精选8篇)

文章写作过程 篇1

文章写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动笔前多想

(一)明确使用环境。要确定受众对象、使用场合(会议?口头汇报?);把握文体(报告?通知?说明?)、节奏(决定文章字数。是紧凑?还是宽松?)、文章主线等内容。

(二)确立文章角度。确定作者所站角度,明确写作口吻;实行换位思考,感受受众想法,确定文章内容。

(三)分析文章内容。可分成无形、有形两类来分析文章。也可借助网络给自己一些提示,看看别人是怎么思考的。

二、写作中多看

(一)找准关键字。自由发散思维,寻找与文章有关的关键字,分析其中逻辑关系(关键字图示法)。可借助电脑在网络上搜索,看有哪些关键方面。常用关键字有:目标、定位、举措、保障措施。

(二)搭好框架。先暂定一个文章标题。标题、各段标一开始不一定要写很好,以后还要改,主要是做到深层次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问题看透,把原因说够。

(三)完善文章。在修改中完善标题、各段标。注意标题和各段标之间、段标和段内内容之间的相互照应,逻辑关系。

三、成文后多改

(一)多检查。用电脑“文字工具”、“查找”和人工检查三种方法先对文章梳理一次,修改明显的错误;

(二)慢推敲。要慢慢地通读文章,仔细推敲文章的字句,认真修改,争取不断缩短写作时间,最终达到一气呵成。

(三)善总结。文章写完之后,要将自己的写作过程作一总结,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深挖原因,想好对策,避免再犯。

Ysj

2012年11月21日

文章写作过程 篇2

我们知道, 记叙文是通过人物、事件、场景的描述来表现主题的, 它是通过情节和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 主题的确定, 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文章的核心、灵魂, 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主题一旦确定, 它就把文章中的不同人物、事件、场面、细节贯穿起来,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服务主题, 有效地表达主题。题材的组织, 情节的设计, 结构的安排, 乃至语言的表达, 都要围绕它进行。

主题是怎样产生的呢?主题来自于材料。生活中, 鲜活的人物、事件、场景, 冲击了我们的心灵, 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使我们铭记在心, 不吐不快。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人物、事件、场景隐含着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写出来呢?这样不断地追寻, 就是在寻找主题。可见, 主题是从写作的材料中提炼、概括的, 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我们作文, 一般情况下, 往往是据题而作, 也就是说, 题目是确定的。据题作文, 其思维过程可表述为:审题———选材———立意———组材———表达。比如题目是《我心中的太阳》, 通过审题, 我们发现这个题目有着比喻义。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的重要不言而喻。“心中的太阳”指的是指引我们健康成长、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的人或物。如果取材于人, 我们就要弄清这个人在哪个或哪些方面对“我”帮助最大, 影响最深远。写出怎样的帮助、影响, 表达感激或赞美之情, 就是立意。然后, 就是在立意的引领下, 组织材料, 表达成文了。

对立意的要求, 通常有这样几个方面:正确;新颖;深刻。

所谓新颖, 笼统地说, 就是见人之未见, 想人之未想, 言人之未言。不去重复已有的陈词滥调。打个比方说, 狗咬人, 不新鲜, 但人咬狗, 就闻所未闻了。人咬狗, 就新鲜。比如, 我们都看不起懒人, 批评懒人, 认为懒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有害于家庭, 阻碍社会的进步。但有一篇叫《懒惰的智慧》的文章, 却另辟蹊径, 指出是懒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懒人因为怕砍柴, 才有煤的发现, 有石油的发现, 有太阳能的发现;懒人怕走路, 才发明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懒人不是真懒, 只是不蛮干, 凡事爱动脑, 想办法, 去巧干。文章立意新颖, 别开生面。又如面对困难, 我们要去克服, 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如何克服?有不有大家都适用的有效的办法?《走一步, 再走一步》指出克服困难的关键是化大为小, 因为大困难是由无数的小困难构成的, 小困难大家都能克服。克服了一个个小困难, 最终就能克服大困难。这一思想, 哲理丰厚,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 我们说这一立意新颖。要使文章的立意新颖,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技巧。

什么是发散思维呢?有一个脑筋急转弯很能说明问题:一棵树上歇着十五只鸟, 猎人对着树上的鸟开了一枪, 问树上还有多少只鸟?枪响, 树上一只鸟都没有了。鸟儿听见枪声, 全飞走了。这个答案肯定没问题, 但仅限于此, 就没有超越常规思维。运用发散思维, 可以得出很多个答案。比如树上还有十五只鸟, 因为这十五只鸟全是塑料做的;比如树上还有一只鸟, 那只鸟吓傻了;比如还有一只鸟, 被打死的鸟是这只鸟的情侣, 它不愿独活……运用发散思维, 事物的答案往往不只一个, 就可以突破常规思维的框限, 打破思维的僵化, 找到新颖的立意。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有材料发散发, 功能发散发, 结构发散发, 形态发散发, 组合发散发, 方法发散发, 因果发散发等。材料发散法, 指的是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 以其为发散点, 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功能发散法, 指的是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 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结构发散法, 是指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 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形态发散法, 是指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 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组合发散法, 是指以某事物为发散点, 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方法发散法, 是指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 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因果发散法, 是指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 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 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如对“我的烦恼”进行发散思考:做学生的, 烦恼也很多, 有学习上的烦恼, 有生活上的烦恼, 有家庭中的烦恼, 有集体中的烦恼, 有交往中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 又有客观的, 主观的, 有自身的, 也有别人带来的……自身的, 如个子高, 他人都误认为“我”是大人, 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座位总是编在后排;发生矛盾, 总认为是“我”以大欺小;成绩不好, 被看成是“山大无柴烧”……这样发散思考, 我们就可能找出新颖的立意。比如批评“不要以貌取人”, 比如“渴望童心依旧”, 比如“高矮是长度, 而不是人的质量”等等。

二.学会选择最佳角度。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情趣大相径庭。有一个寓言叫盲人摸象, 很能说明问题。从前, 有五个盲人, 从来没有见过大象, 不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 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 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 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 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 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寓言的寓意我们姑且不谈, 就从摸的结果而言, 完全是因为角度的不同造成的。

看事情, 我们可以着眼于整体, 我们也可以聚焦于局部、细部;我们可以仰视, 自然也可以平视、俯视;我们习惯于从正面看, 不妨从侧面甚至是反面看;我们可以视大为小, 当然也能够以小见大。

立意新颖, 这就要求角度适当, 角度宜小, 宜巧。如写父爱, 朱自清从特定背景、特定环境的父亲的背影着笔, 表达父亲的慈爱, 我的歉疚, 十分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章的成功得益于立意的角度的小和巧。郑振铎的《猫》, 从三次养猫的经历中道出人生的感悟,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该文的主题是:凡事不可主观臆测, 妄下断语, 否则就难免谬误, 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为角度的适宜, 文章立意新颖, 深刻, 能唤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从而引发读者多方面的思考, 受益无穷。比如:弱小者的悲剧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凡事要实事求是, 明白判断, 切忌武断粗暴;不受欢迎的人, 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要免遭厄运, 也需自我完善;一个人要有博大胸怀, 对所有的生命一视同仁;要多为他人着想, 切忌冷眼旁观, 更不能损人利己……

三.学会反向思考, 反弹琵琶出新意。

一是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小孩掉进水里, 把人从水中救起, 是使人脱离水, 是顺向思考。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 使水脱离人, 这就是逆向思维;二是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楼梯是人走路, 而电梯是路在走, 人没有动;三是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如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动, 爸爸妈妈、老师或同学, 进行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站在换位者的角度想问题;四是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如某次考试考砸了, 看起来是坏事, 逆向思考未必就不是好事, 至少提醒我们学习过程存在问题。找到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 就会在下次考试中获得进步。

作文中, 运用逆向思维, 写出新意的文章实在是数不胜数。比如前文所举《懒人的智慧》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立意, 反弹琵琶, 生出新意。又比如作文“今天我当家长”:平时觉得妈妈太唠叨, 管得太紧, 而妈妈自己很自由, 于是提出自己当一天妈妈。在当妈妈的过程中, 才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不易, 从而理解了妈妈。反向思考, 立意新颖。

四.联想、想象, 创出新意。

运用联想、想象, 可以弥补我们诸多客观存在的不足, 比如阅历单薄、视野狭窄、知识单一、思想肤浅等, 从而创出新意。一位同学在写《我心中的太阳》时, 很好地运用想象, 使得文章立意新颖, 可谓匠心独运。一只生活在井底青蛙, 一直想象着太阳的样子。后来, 在鸟的帮助下, 在井外看到了真正的太阳, 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精彩。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 超越自己, 才能获得精彩人生。

当然, 具体的写作实践中, 这几种方法不可截然分开, 最好是综合运用。凡事, 都是熟能生巧, 作文亦然。关键是, 我们要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凡作文, 多想想, 多思考, 然后动笔。思考出智慧。

古人强调写作, 要“惟陈言之务去”。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当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克隆作文, 复制作文, “粘贴”作文, 都是不可取的。其实, 自己想出的一句话, 远比把别人的东西堆成山有价值。

摘要:通常情况下, 我们推崇某篇文章, 说它好, 主要是指这篇文章的立意新颖、深刻, 情感的真实、感人, 材料的取舍别致、巧妙, 表达的特别、美妙, 语言的优美、精彩等等。而立意的新颖、深刻, 是放在第一位的, 是首要的。本文就此谈谈作文立意的几个技巧。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 篇3

写作顺序的考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形式是问“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对此要注意审题,有的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则可以。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种形式是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答题时一要靠语感;二要对语句进行分析,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

【考例解析】

献你一束花

冯骥才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她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

⑤“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功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⑥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⑦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⑧“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⑨“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⑩“我是失败者。”

⑾“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⑿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⒀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1.选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第⑤两段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选自2006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冯骥才的这篇美文,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即如何正确对待成功者与失败者,如何正确面对失败。五道考题涉及内容理解、描写方法、记叙顺序、词句理解、内容结构的分析等。试题的第3小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的把握及分析。

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解题的前提是读懂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的关键是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把文章内容表述出来。答案: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比赛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

第2题,考查心理描写的辨识与作用分析。答案: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运动员此时沮丧、愧疚的心理。

第3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的分析,答题关键有两点:了解常见的记叙顺序的特点;能结合不同记叙顺序的特点分析本文使用的是何种记叙顺序。答案:插叙,交代女运动员以往获得冠军的经历及此次失败的原因。作用:使情节更完整;为下文女服务员献花作铺垫。

第4题,考查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对词句的理解分析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答案: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舞。

第5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题干中的提示语“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不可忽视,否则答案可能不全面。答案示例: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在别人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开头。

【实践演练】

母爱,500米

张锦芸

①听一个年轻的朋友给家里打电话时,总用“500米”称呼他的母亲。一次,我忍不住好奇:“为什么这么称呼你妈妈?”

②他坐直身子,缓缓地说:“我的父母都在铁路部门工作。父亲是通讯组的主任,母亲是站台工作人员,负责指挥过往的车辆安全通过。母亲上的是白、中、夜三班,总是夜晚连着白天,深夜连着晚上,母亲工作的站台离我家的距离是500米,生活、作息几乎没有规律的母亲,却让我和父亲生活得舒适快乐!”

③“母亲上8时至18时的白班时,父亲也上班,当然,我是要上学的。穿着工作服、身材矮小的母亲,总是趁各类列车过往的空隙,飞快地跑去小市场买菜买肉,又趁空隙跑过500米回家,快手快脚地洗菜、切菜、淘米,电饭锅插上电源,准备好一切,父亲下班回来炒熟,放学回家的我很快可以吃饭了。”

④“母亲上18时至24时的中班时,家务活儿已经做好了,可是母亲没有参与同时值班的其他叔叔阿姨的聊天,她趁空隙又跨越那500米,匆忙回来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等我上小学时,她督促我读书、写作业。每个中班,母亲只要有空隙,她都小跑回家来……”

⑤“母亲上24时至次日8时的大夜班时,我和父亲已经睡了。清晨6时多,经过我们车站的火车较多,最长的间隙只有45分钟,母亲又飞跑回来,或者熬米粥,或者做面包,或者下面条、煎蛋,做好早餐放在饭桌上给我吃了好去上学……”

⑥“夏天,单位发降暑的饮料和甜汤,在酷热的站台曝晒的母亲,还是捧着那些应该她吃的东西,跨过500米的距离赶回来,给我吃了降温……”

⑦“冬天寒冷的夜晚,母亲拖着厚重的棉衣,跑完500米回到家,汗水都出来了。母亲回来看我有没有蹬被子,父亲睡觉很沉的,他要是睡着了,就是把他扔到铁轨上也不会醒,所以母亲不放心。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就这么回来查岗,担心我冻着了,帮我盖好被子……”

⑧“我和父亲打赌,要是举行500米的跑步比赛,肯定是我母亲第一!所以我和父亲温馨地称呼她为‘500米’!”

⑨我想,母亲的爱是到天涯海角也没尽头的,何止500米?

(选自《小品文选刊》2006年第12期,有改动)

【探究】

1.文章标题为“母爱,500米”,结合文章,说说“母爱”与“500米”间有何关系。

2.文章第③、④、⑤三段写母亲趁空隙跑过500米回家照料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体现了母亲对儿子及家庭的关爱。这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

4.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参考答案】

文章写作心得 篇4

文章写作心得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写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是第一篇文章的写作,痛苦并快乐着,这是一个一边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在办公室挑灯夜战,在宿舍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有过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也有过拨开乌云见日出的喜悦。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不管是自己选的题目还是老师给定的题目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题,发现搞起来也蛮难的,根据任务的安排来定题,发现搞起来也没有那么难,遇到困难,办法总会有的,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终究会见彩虹的。在写作的过程中,个人有个毛病就是在检索文献时,发现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总想全部下载下来,通读之后,资料齐全才会安心的去下笔写文章,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主要原因:一是造成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了自己的语言空间,说的都是别人的话;二是阅读过别人的资料之后容易被他人的思想左右,写出的东西很难有新意,最终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档次很低。经过自己总结,发现在写做过程中最好的做法就是,就某一问题自己先想好,想法确定之后,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会从阅读别人的文献思路中逃离出来,围绕着自己的思路进行下去,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写作能力。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这将会成为个人现在和将来的写作目标。除此之外,论文写作要一气呵成,不可断断续续,时不我待。在思路和数据准备齐全后,写一篇符合写作规范的学术论文是一个月时间。目前,个人的写作能力还需亟待提高,思想不能深刻,方法来深刻的手段终究是写作技巧,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重在思想。文章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凝结着导师和作者的心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生我材必有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预祝大家蒸蒸日上,像雄鹰那样在蓝天中翱翔,像骏马那样在草原上驰骋。

文章写作技法示例 篇5

一、巧埋伏笔法: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 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冰心《小桔灯(节选)》

技法指导:文章第一段中介绍了朋友所住的环境,提到屋子里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等摆设,就是伏笔,下文小女孩来打电话就与此照应。

写作技法概览:

运用伏笔,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前文所埋下的线索或所作的提示。运用伏笔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使用这把枪。如果前文没有提到枪,后文突然拔出枪来就会显得突兀;同样,前文写到了枪,可后文却对这把枪只字未提,这也是败笔。二是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最好能让人不易察觉,宛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三是伏笔要有照应,但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读起来反而显得生硬和做作。

二、烘云托月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

技法指导:作者先肯定“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但是目的并不是赞美南国之秋,而是用南国之秋来衬托、突出北国的秋。这种手法就是烘云托月法,或者称做衬托。衬托与对比不同,进行对比的两者没有主次之分,通过比较使两者的特点更加突出。而衬托有主次之分,衬体是为主体服务的。

写作技法概览:

烘云托月,又叫衬托、映衬,指的是用其他景物、事物、人物等来陪衬烘托以突出强化主要景物、事物、人物等的手法。衬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主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一个主体的衬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陪衬叫正衬。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对的衬体来陪衬叫反衬。

三、铺陈渲染法:

秋日的黄昏,狄,带着一身的寂寞,走进那片枫叶林中,踩着那些干枯的、失去绿色的落叶,窸窸窣窣的声音在脚底响起,狄蹲下去,慢慢拾起一枚,一颗泪珠无声地滴落在叶子上。

节选自《往事如风》

技法指导:这篇文章先在开头来了一段环境描写,使人物“狄”的心理活动和秋日黄昏的枫叶林的肃杀气氛融为一体,这样的描写具体、细腻,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殊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为下文的人物活动做了铺垫。

写作技法概览:简单地讲,铺陈渲染,就是直接描写其情其景,而且越具体越好,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的,却偏偏细细地说,慢慢地讲,挥毫泼墨,淋漓尽致,大肆渲染,从而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先淋漓尽致地描绘环境、叙述过程、刻画心理,目的是为了渲染气氛,铺垫感情,为下文的叙述、议论、抒情等蓄势。

四、起承转合法:

一根黄旧的竹竿,一头是一个盲人,另一头也是一个盲人,一对衣着破烂的盲人夫妻要过马路了。

竹竿在急切地敲打着路面,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城市最繁忙的十字街口,他们不知道此刻正是红灯。

一声惊呼,一辆轿车猛地刹住,又一辆,一辆……没有谁按喇叭,红灯变成绿灯,整个大街忽然静了。

那对盲人夫妻在安然地走着。他们并不知道整个世界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注视着他们相依为命,走过这个城市里最繁忙的十字街口。

那个秋日的下午,整个世界为一对盲人夫妻让了一次道。

选自《那个秋日让了一次道》

技法指导:这篇短文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手法。第一段“起”,交代事件的起因;

第二段“承”,写事件的发展;第三段“转”,“一声惊呼”,峰回路转,事件有了波澜;第四、五段“合”,点明主旨,余音袅袅。

写作技法概览:“起承转合”原是古典诗词章法,“起”,就是开始,交代事件的起因,定好情感基调;“承”,即承上,事件继续发展,进一步表明题意,写清景、物、人、事;“转”,指转折,要推进一层,别开生面,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合”,乃是收合,统揽全文,总结归纳,引人遐思。

五、一线串珠法:

书本里夹着一枚来自深山的小小红叶,虽然已经收藏多年,但那火红的色彩却依然鲜润诱人。透过阳光看去,它经脉分明,通体透红。正是这枚小小的红叶,时时向我传递着爱的温暖。

节选自《爱的传递》

技法指导:文章围绕一枚小小的红叶来展开,寄情于物,脉络清晰,结构整饬。这就是一线串珠法,这枚红叶就是行文的线索,将充沛的情感倾注于细小普通之物,别具匠心。

写作技法概览:

申论文章写作方法 篇6

据传古时北京有位裁缝,无论何人,经他缝制的衣服没有不合身的。一位当朝御史慕名找他做官服,这位裁缝不着急量尺寸,而是询问御史官龄。裁缝说:初任高官意高气盛,身躯往往微仰,衣服应后短前长;任职稍久,在官场经过磨练,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如果任职久了,则内心装着的是谦逊,身体往往 微俯,衣服就应前短后长。这话颇具意味,用百姓的话讲,就是做官要夹紧尾巴。

事实上,百姓教育子女,亦常说不要翘尾巴,做人做事都要夹紧尾巴。毛泽东同志就曾对来访的客人回忆:“我小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常常教育我‘夹紧尾巴做人’。这句话很对,现在我就时常对同志们讲。”的确,夹紧尾巴,谦虚谨慎,心存敬畏,做人做事如此,做官亦当如此。

但是夹紧尾巴历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用3年多时间,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守纪律讲规矩开始形成气候。然而,依然有一些人的思想停滞,尾巴仍然翘得很高,为官行事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不收敛不收手。有的“聪明人”会藏尾巴,看似规矩起来了,但对群众呼声装聋作哑,坐视小事变大,或者传达学习动静挺大,对苗头和问题却不吭声。事实证明,悟不透心存敬畏对于党员干部的真正价值,夹紧尾巴很难。

心存敬畏应是党员干部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对监督制约的某种恐惧。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造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伦理,是我们党的初心。拧紧这个“总开关”,才能自觉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法纪。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升华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事实上,权力和责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然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必须老老实实为公而不为私。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党有党纪,只要权力而不接受约束,三百六十行没有一行允 许,何况是引领社会前进的先进分子。那些以权谋私、恣意妄为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栽跟头的.。

心存敬畏是党员干部的终身修行,不是什么“从政技巧”。有的人认为现在上面抓得紧、处理严,所以要小心谨慎、夹紧尾巴,好汉不吃眼前亏,这被一些人视 为“生存智慧”,实则是十足的机会主义。合格的党员干部靠长期身体力行修炼而成,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必须体现在守纪律讲规矩的自觉上。与组织捉迷藏玩魔术,对组织的谈话函询和关爱一味拍胸脯、“挤牙膏”,刚刚还在学习党规党纪,转头就去践踏党规党纪,自以为掌握了所谓“官场秘笈”,实际是腐朽的封建旧官场做 派,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必须坚决反对。

当然,就像保险丝是为了更好地送电、车闸是为了更好地开车,心存敬畏、有所不为正是为了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正事不干、错误不犯”是极其有害的作秀,与党纪初衷南辕北辙,这样的人,迟早要被淘汰。

低头的是稻穗,抬头的是稗子。谁心存敬畏,并且愿意为国家民族建立功业,谁就拥有了真正的自由,未来海阔天高。在政治新生态下,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的新风貌新境界:夹紧尾巴做官、埋头踏实做事。

据传古时北京有位裁缝,无论何人,经他缝制的衣服没有不合身的。一位当朝御史慕名找他做官服,这位裁缝不着急量尺寸,而是询问御史官龄。裁缝说:初任高官意高气盛,身躯往往微仰,衣服应后短前长;任职稍久,在官场经过磨练,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如果任职久了,则内心装着的是谦逊,身体往往 微俯,衣服就应前短后长。这话颇具意味,用百姓的话讲,就是做官要夹紧尾巴。

事实上,百姓教育子女,亦常说不要翘尾巴,做人做事都要夹紧尾巴。毛泽东同志就曾对来访的客人回忆:“我小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常常教育我‘夹紧尾巴做人’。这句话很对,现在我就时常对同志们讲。”的确,夹紧尾巴,谦虚谨慎,心存敬畏,做人做事如此,做官亦当如此。

但是夹紧尾巴历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用3年多时间,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守纪律讲规矩开始形成气候。然而,依然有一些人的思想停滞,尾巴仍然翘得很高,为官行事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不收敛不收手。有的“聪明人”会藏尾巴,看似规矩起来了,但对群众呼声装聋作哑,坐视小事变大,或者传达学习动静挺大,对苗头和问题却不吭声。事实证明,悟不透心存敬畏对于党员干部的真正价值,夹紧尾巴很难。

心存敬畏应是党员干部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对监督制约的某种恐惧。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造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伦理,是我们党的初心。拧紧这个“总开关”,才能自觉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法纪。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升华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事实上,权力和责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然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必须老老实实为公而不为私。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党有党纪,只要权力而不接受约束,三百六十行没有一行允 许,何况是引领社会前进的先进分子。那些以权谋私、恣意妄为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栽跟头的。

心存敬畏是党员干部的终身修行,不是什么“从政技巧”。有的人认为现在上面抓得紧、处理严,所以要小心谨慎、夹紧尾巴,好汉不吃眼前亏,这被一些人视 为“生存智慧”,实则是十足的机会主义。合格的党员干部靠长期身体力行修炼而成,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必须体现在守纪律讲规矩的自觉上。与组织捉迷藏玩魔术,对组织的谈话函询和关爱一味拍胸脯、“挤牙膏”,刚刚还在学习党规党纪,转头就去践踏党规党纪,自以为掌握了所谓“官场秘笈”,实际是腐朽的封建旧官场做 派,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必须坚决反对。

当然,就像保险丝是为了更好地送电、车闸是为了更好地开车,心存敬畏、有所不为正是为了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正事不干、错误不犯”是极其有害的作秀,与党纪初衷南辕北辙,这样的人,迟早要被淘汰。

浅谈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 篇7

一、调动感官,仔细观察

要把景物写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就要学会观察。那么怎样观察景物呢?苏轼有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观察的方法。确实如此,面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就会有种种精彩的发现。具体来说,就是要调动眼睛、耳朵、鼻子等多种感官。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叙述百草园的景色时,就把景物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这正是他调动各种感官、细心观察的结果。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黄蜂的“肥胖”,写的是视觉;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写的是听觉;覆盆子的“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石井栏的“光滑”写的是触觉。作者从各个角度写景,不仅突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给读者留下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要想让笔下的景物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应先学会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

二、准确用词,细致描摹

在仔细观察景物的基础上,如何才能描摹出景物的特征呢?我们可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使读者读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表现月下水乡之美时,用“起伏”这一动词准确地描写出连山的状貌;用“宛转”“悠扬”等形容词写出笛声的优美动听,令人陶醉;用“清香”这个形容词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传神地表现出来;用“潺潺”这个拟声词生动地写出了船行时水流的声音。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使物之形尽现于读者眼前,物之声萦绕在读者耳边,物之味扑进读者鼻中,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巧用修辞,突出神韵

写景时,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写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会使景物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更会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浮想联翩,获得无以言喻的美的享受。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夕阳映照下的粉色的薄雪时,用拟人句“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将被夕阳映红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妙不可言。在写顶着白雪的青松时,用比喻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立即将满披白雪的青松写得有形有神、活灵活现。因此,写景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那么笔下的景物就会生动形象,文章也会因此而妙趣横生,让读者百读不厌。

四、合理排序,凸显层次

写景时,运用合理的写作顺序,不仅使景物层次分明,还会给读者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先用两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百草园的整体;再用“泥墙根一带”的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根、木莲、覆盆子等写百草园的局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其中,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因此写作前,我们务必安排一种合理的写作顺序,或逻辑、或空间、或时间,切忌东拉西扯、七拼八凑。

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任何写景的文章,不仅仅为写景而写景,更重要的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而要想感染读者,作者务必将自己的真切感受融于笔端,选择最有表现力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抒情时可选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也可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如《济南的冬天》,作者开头用“宝地”,中间用“妙”,结尾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等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句来抒发他对济南冬天的由衷赞美之情,这种感情发自肺腑。《春》一文中,作者写花、写雨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表达他对春天的深情赞美;结尾连用三个奇妙的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条不紊地抒发了对春天的由衷热爱与赞颂。所以写景的文章,应把景与情紧密结合,做到景中含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才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引读者进入佳境。

浅析如何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篇8

文章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目的的表现,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要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首要是分析其中心思想的特色。分析文章中心的特色,则要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丰富而深刻。能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其中心的鲜明性和集中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丰富性和深刻性却不是每篇文章都具备的。如《月迹》这一课,一方面透过文章所写盼月、寻月、议月,会使人想到很多:孩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大胸怀和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奶奶这一形象又是不可或缺的,她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她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从奶奶这一人物会使人想到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如何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童心童真等等。所以中心的丰富而深刻便可以成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

二、分析文章选材

在归纳分析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就要分析围绕中心的选材。分析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新颖,详略安排是否得当等等。《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是一篇介绍贝聿铭的人物通讯,贝聿铭从事建筑设计50余年,设计的建筑物很多很多,作者精心选择安排材料,按早期成就、突出成就、爱国之心三部分来写。在写早期10多年成就时,作者只列举了麻省理工的科学大楼、纽约大学的教职员工住宅大厦和费城的3层公寓楼来表现;在表现贝聿铭的突出成就部分,经过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有100多项,获奖50多次,但作者只选择了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和罗浮宫玻璃金字塔这三座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建筑物来写;写他的爱国之心,只选取了香山饭店和中国银行大厦来写。同时作者又很好地处理了所选材料的详略关系,早期成就全部略写,突出成就部分详细写了那3座建筑,其他100多项建筑则略写。由于选材精当具有典型性,所以虽然所写的建筑设计不多,但完全能使读者认识到这一建筑大师的伟大成就,而恰当的详略安排,又可以是读者了解贝聿铭全貌的同时了解到贝聿铭的突出成就,使文章重点突出。所以选材的精当,详略结合便成了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色之一。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

什么是文章的结构呢?茅盾说:“结构指全篇的架子。既是架子,总得前后都是匀称的,平衡的,而且是有机性的。”所以分析文章结构要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呼应,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等等。一般情况下,先让学生辨别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有它常用的结构。如记叙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再看重点语句,关键词语。

四、分析文章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一种文体往往主用一到两种表达方式,如议论文则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就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而小说则大多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台阶》主要以细节描写刻画父亲,《变色龙》通过生动的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我们在分析文章表达方式时,这种由文体特征而决定的表达方式不是分析的重点,重点关注的是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起来用的现象。

五、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语言。分析语言特征先看基本要求,看是否朴实情深、准确而精炼。准确而精炼这两点选入课本的课文是基本都具备的,朴实无华却不是每篇文章语言的特征,而《背影》一课在表现父子之爱的时候,就是在朴实无华之中见真情。再看有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童年的朋友》一课语言富有表现力,而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之一便是作者巧妙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写外祖母声音和动作的句子:“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最后再分析语言是否个性化,特别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月迹》为表现童心、童真、童趣而富有童趣的语言。《故乡》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一个滔滔不绝,一个断断续续。《呼兰河传》为表现对自由的准确而连用13个“就”的恣肆与洒脱。

上一篇:村干部抗洪救灾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如何正确的规划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