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的写作手法(通用8篇)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篇1
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什么意思?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乐景哀情、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 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原来如此!什么是讽刺?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篇2
由于经济的繁荣, 社会节奏的加快, 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第四媒体已经引起了纷争。为了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式, 新闻媒体进行了改革, 以便于获得更高的收视率。长期以来, 我国新闻报道一直遵循传统的“倒金字塔”的结构, 这种方式既有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对于其有利的一面来说, 他不仅仅可以使发生在社会上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事情以足够快的传播速度进入人们的世界中,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自己所要了解的内容尽快得知。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可忽视, 比如说, 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过于简洁单调, 新闻格式总是千篇一律, 没有新颖性、创新性, 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 这样势必使大众产生厌烦心理,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劣势, 我们将文学写作手法融于新闻的题材, 使其在准确快捷的传播过程中, 更具有吸引力, 使其内容更加新颖, 增强艺术感染力, 吸引人们的眼球。
一、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
(1) 文学写作的发展历程。文学写作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 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最初的阶段曾对文学定义为小说、戏剧、诗歌等创作, 后来又广泛化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具体形象化反映客观的艺术,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而现在又将文学定义为是一种语言文字用于表述社会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范畴, 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不同时期、一定领域的社会生活, 所以, 文字写作被称其为一门艺术创作, 一种将人的情感, 社会生活融入文学的一种有机结合的创作。
(2) 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新闻”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新唐书》中。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1) 社会最近发生新事情。 (2) 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后来相继揭露了新闻的形式和实质, 将其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和变动的消息, 进而对于新闻写作也将具体化。
二、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 但是新闻写作毕竟来源于文学写作, 尽管它们现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 这样就会使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所以说在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其目的主要是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 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彼此的优势, 把他们相互结合起来, 来形成一种既具有新闻的准确性又具有文学的艺术性, 同时也研究和分析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了解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的发展趋势究竟会如何。
(2) 研究的意义。通过对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把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 使其创作出具有吸引力、新颖力的作品, 使大众更加积极地了解社会情况, 这样不仅仅把社会新事物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呈现给大众, 还可以使新闻更具有艺术性, 不像以前那样, 新闻题材的内容平淡乏味, 不具有艺术感, 通过把文学艺术的手法融入新闻写作, 这样有机的结合, 才能使新闻写作更上一层楼, 使其内容升华到一定的境界, 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方式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的应用主要是把两种特点结合在一起, 把他们的不同之处很好地融入其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把文学写作的情感性和新闻写作的准确性相结合。新闻写作虽然反映事情的准确性, 使人一看到新闻便了解到反映的事情, 但是这样使所表达出来的事情没有味道, 而文学写作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两者如果能结合在一起, 就能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 更有吸引力。
(2) 把文学写作的修辞技巧和新闻写作的平淡朴实相结合。新闻写作原来只是对于所发生事情进行平淡的描述, 不加任何修饰, 这样反而会使表达出来的事情缺乏情感, 把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其中。例如, 比喻、白描、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就会使人感觉所描述的内容更有感染力, 使人有种过目不忘的感觉, 大大提高了新闻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 有关的新闻人士越来越关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所发生的新闻。因为通过一定的文学手法描绘出来的新闻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这样通过不同手法, 运用不同的修辞把平淡乏味的语句进行整合编辑, 迎合了人们的需求, 这样才能使新闻在诸多媒介中更胜一筹, 占有独特的地位, 所以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的这种方式更具有渴望性, 因为这种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文学作品会更具有独特性, 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新闻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这样也能够使新闻产业日趋月异地发展。
五、小结
在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中, 我们不能总是处于那种被动观念中, 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寻求创新的方式, 使新闻在媒介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原本平淡、简洁、朴实的语句中运用文学写作的手法, 增添新颖性, 这样才能使其达到理想的目的。当然, 我们在运用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度的问题, 不能过于繁华, 这样就不符合新闻的本质特点, 我们仅仅是借鉴文学写作的手法, 并不是全面的采用,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把握好度, 使两者发挥它最好的优势, 这样我们写出的新闻作品才是精品中的精品。
摘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文字的出现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原始社会, 人类只是为记住一些事物, 开始使用象形文字来表述, 后来演变得具有美感, 渗透了人类的情感, 发展成了文学。经过时间的演变, 开始把文学和新闻分离, 形成了两种文学。但是由于两种文学都具有自己的优点, 人们往往又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使新闻写作又借助于文学写作手法的方式为新闻本身服务。近年来, 在我国诸多关于新闻写作方面的著作或论文中, 对新闻如何借鉴文学手法做出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文学,写作手法,新闻写作,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基于文章写作手法突破的教与学 篇3
1.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一起的写法并尝试运用;
3.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一起的写法并尝试运用。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欣赏岳阳楼的照片)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记》的诞生为岳阳楼增添了几分神采,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范仲淹的脚步,在洞庭湖的万种风情里感受作者先忧后乐的伟大情怀。
(二)自主先学,整体感知
1.疏通文意
(1)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学方法]①同桌两人互相提问,促进记忆;②提问法
(2)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进一步疏通文意。
(3)借助媒体设备展示重点字词,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明确:
①实词:A.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B.动词:谪、属、把
②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③重点句子: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提问+教师点拨
明确:①第1段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国家美)
②第2段写洞庭湖的整体美景;(景色美)
③第3、4段写洞庭湖阴雨绵绵、阳光明媚时的不同光景;(景色美)
④第5段抒发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思想美)
在学生概括出每段的具体内容之后,老师要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可以把文章的内容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国家美(1)、景色美(2、3、4)、思想美(5)。
(三)合作助学,深度感知
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国家美、景色美、思想美,作者是如何把三种美在文中呈现出来的?
1.(1)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谪守”一词的用意?
[教学方法]搭建教学支架,补充与文章写作背景、范仲淹与滕子京好朋友关系的相关资料。
明确:
“谪”意为被贬,作者在文章开头之所以这样写不是揭朋友伤疤,更多的是一种“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感,对自己是一种勉励,对好友是一种劝慰。第二句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滕子京惊人的政治才能,与“谪守”中蕴含的规劝之意相得益彰。
(2)第一段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明确:叙事。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2、3、4段,感受作者笔下洞庭湖的万种风情,并思考以下问题:
(1)①第2段中“然则”一词有何作用?
明确:“然则”表示一种转折,第2段开始描写洞庭湖整体的气势之美,变化之美,但遗憾的是“前人之述备矣”,这也为作者另辟蹊径、引出新的意境创造了条件。“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自然地引出下文内容。
②请学生齐读“予观夫巴陵胜状——前人之述备矣”,注意语速和情感,把洞庭湖整体的气势之美、壮观之美读出来。
(2)认真阅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异”在何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明确:
①阴雨绵绵——满目萧然、感极悲者;春光明媚——心旷神怡,喜洋洋者。
②原因:面对的环境、景物不同,产生的情感也不相同。
(3)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3、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圈点勾画,赏析一下。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3、4自然段的洞庭风光描绘出来。
[教学方法]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5)快速浏览2、3、4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
①写景,②抒情,③借景抒情,
④对比(3、4段中的一悲一喜、一暗一明是典型对比手法的运用)
3.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古仁人之心”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情怀?
明确:①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原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什么?
明确:第2、3段中阴雨绵绵时的感极悲者和春光明媚时的喜洋洋者,即“以物喜者”和“以己悲者”。
(3)这段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4.总结:
文章在对国家美、景色美、情感美的描述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巧妙地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多种手法的结合运用。
(四)质疑问学,挖掘主题
1.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在表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之后为什么还要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呢?
明确:
①在内容上:这句话是全文感情的制高点,既是作者对好友的召唤,也是自己情到深处的由衷感叹。上文通篇理性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至此得到了感性的释放。从中亦可感受到作者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即使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②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虽然现在的处境是“谪守”,但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要化悲痛为力量,振作起来。再次体现了作者规劝好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巧妙。
(2)作者把“迁客骚人”和“古仁人”做对比,有何用意?
明确:既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又是对好友的一种规劝,同时作者也希望更多的人有这种“顺逆泰然处之”的古仁人之心。
(五)作业安排
1.背诵全文
2.选取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尝试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不少于400字。
六、板书设计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谈对照手法在考研写作中的运用 篇4
修辞格不是一个语法概念,而是文字处理的手法,指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使用的一些修饰手法。在备考考研英语写作时,考生多注重复习语法和单词,对修辞格的学习和准备却常常不足,写出的文章大多结构千篇一律,内容单调乏味,句式缺乏灵动,往往是意思上表达清楚了,读起来总是缺少些“文化”气息。想摆脱模板,学习修辞格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些读者可能认为,修辞格属于较为高级的写作手法,在应试写作的准备过程中没有必要深究。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从词义修辞而言,考生的确不必学习明喻、暗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音韵修辞而言,头韵、尾韵涉及选词和音韵的配合,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结构修辞考虑,就会发现修辞格并非不可准备,掌握得好,还会成为有利的增分亮点。
如果从结构修辞角度着手学习,该从何处学起呢?笔者认为,从对照(antithesis)手法学起较为合理。原因有二:其一,对照手法从句子结构的布局考虑词汇,这对于语法基础相对较为扎实的考生而言,易于掌握;其二,结构修辞格手法除了对照手法,还有排比(parallelism)、渐进(climax)、突降(anticlimax)、反复(repetition)等,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学习思路,也应该先学习对照手法,然后再学习其他方法。
下面笔者分别从表现形式、分类和应用三个方面为考生介绍一下对照手法及其在考研写作中的运用。
什么是对照
单词antithesis源自希腊语antitithenai,意为“相反”,即将意义相反的词语放在对称结构中,形成对比和反差。作为写作中常用的一种结构修辞格,对照手法在英语诗歌、演讲、谚语中使用得十分频繁。例如:“I,(Groom’s Name),take thee,(Bride’s Name),to be my wedded wife,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for better for worse,for richer for poorer,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to love and to cherish,till death do us part,according to God’s ordinance;and thereto I pledge thee my troth.”
这段话为英美国家教堂婚礼中的结婚誓言,新郎立下誓言,表示对爱情和婚姻的珍重以及白头偕老的决心。在此段誓言中,共有三次使用对照手法:better/worse、richer/poorer、in sickness/in health。前两次用形容词比较级形成对照,最后一次用短语形成对照,在教堂庄重肃穆的气氛烘托下,这段誓言显得语气庄重,态度诚恳,感情真挚。
对照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不乏名段,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是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的开场白:“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it was the age of wisdom,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双城记》的写作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处在这个时期的法国社会,资本主义和封建专制尖锐对立。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社会各界呼唤社会变革,这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基调。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查尔斯?狄更斯只用七个对照句就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句中best/worst、age of wisdom/age of foolishness、epoch of belief/epoch of incredulity、season of Light/season of Darkness、spring of hope/winter of despair等使用了对照手法,使得句子的语气由舒缓转为紧促,读来一气呵成,可谓对照手法的极致。
对照手法的一些特点可供考研英语考生写作时借鉴。选词时,考生可以通过选择形容词、名词、短语或事物对立面使句子前后形成反差对比,以突出主题。当形容词形成对照时,名词的特性显得格外突出,尤其是主语名词的特点就显得十分鲜明;当短语形成对照时,可以使前后两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语义更加明确;当一物的两面对照时,事物的对立矛盾会更加突出,从而使主题显得非常鲜明。
对照手法的种类
如上文所述,在考研英语写作中有一定操作性的对照手法可分为三类:词汇和词汇对照、短语和短语对照、一物的两面对照。考生经过平时的练习完全可以掌握这些对照手法。
词汇和词汇对照
英文写作最基本的单位是词汇,写作时考生可以通过使用形容词或名词使句子内部形成对比。选词时,不用选取大词、难词,但要注意使句子在结构上保持对称,语义上形成反差。这样一来,即使用简单的词汇,也能写出不错的句子。
场景描述:一朵鲜花在温室中绽放,在风雨中死去。(2003年考研英语写作真题)
一般写法:A fresh flower is blooming in a greenhouse.But it is dying in the heavy rain and strong wind.对照写法:A tiny flower is blooming in a large greenhouse.However,the delicate plant is withering in a violent storm.分析:两种写法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一般写法的用词准确,意思表达也较清楚,但是对照写法在表意之外,还使用了两对形容词:tiny/large、delicate/violent。这样一来,句子结构平行对称,语义形成对比反差,突出了花朵生命力脆弱的特点。
短语和短语对照
短语与短语对照的种类很多,考生可通过使用意思相对立的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等让句子前后意思形成对照。
场景描述:很多年轻人愿意和别人通过网络聊天,却不愿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2009年考研英语写作真题)
一般写法:Many youngsters chat via Internet,but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face to face.对照写法:Many youngsters are only ready to chat via Internet,but somewhat reluctant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face to face.分析:两种写法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对照写法使用对照短语ready to与reluctant to后,就突出了“喜欢通过网络聊天”与“不愿当面沟通”之间的反差。
一物的两面对照
如果写作的对象涉及某一事物的对立两面,考生就可以选取意义相反的词汇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主题就能显得更突出。
例:团结起来我们就无往不胜,而一旦分裂,我们就会无所作为。(选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说词)
一般写法:If we work together,we can win the victory.But if we separate,we can do nothing at all.对照写法:United,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Divided,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to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分析:上述两个写法中,一般写法使用规范的句子结构,语义清晰,但是看不出结构和修辞上的考究。相比之下,对照写法使united和divided在语义上形成反差,然后用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和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形成句式对称,写作效果明显好于前者。
如何将对照手法用于写作
考生在了解了对照手法的定义和分类后,该如何将其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写作中,为自己的作文增分添彩呢?笔者主要为考生推荐两种掌握对照手法的方法。
熟悉写作题材,多背警句
如果将对照手法的应用局限于文学写作,那么学习起来一定是既耗时费力也缺乏实用性。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考试写作题材入手,就会发现很多精彩的句子都包含对照手法。这种情况下,如果从题材入手,积攒警句,便是最为简单而直接的方法。例如,写作题材中涉及爱心话题时,考生可以使用“Take little,give much”(少索取、多奉献)这样的警句,将其放于语段尾部,突出文章主题。在爱心话题中,还有其他类似写法,如下所示。
All for one,one for all.(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A heart full of love is a light of hope.The darker where it is,the brighter it looks.(爱心是一盏灯,越黑暗的地方越明亮。)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爱是不喜不义,只喜真理。)
当涉及生活观念、教育、价值观等话题的写作时,也会经常用到对照手法。例如:
教育话题:Achievement is found on diligence and wasted upon recklessness.(业精于勤,荒于嬉。)
合作话题:Separated we fall,united we stand.(家不和,国不立。)
人生价值观:Success is not final.Failure is not fatal.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成功无极限,失败不致命,勇气才重要。)
看到这些句子时,考生不能只识别出句子中使用了对照手法,还要背诵、默写和仿写,才能最终将其为己所用。
积累一些可用于对照手法的结构
写作只靠背好词好句是不够的,还要领悟其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式结构,有意识地将对照手法用于句子结构中,逐渐学会套写。接下来笔者为考生介绍几个可以用于对照的结构。
结构1:instead of和rather than
初学英语的考生容易将instead of的意思理解为“代替”,这的确是instead of的基本含义,但是如此一来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该词的另一个意思“而不是”。事实上,instead of作为短语介词,其后所接的名词或动名词的意思常与主句谓语动词的意思相反。
例1:Instead of slowing down his paces,the youngster rushes forward towards the finish line.(年轻人没有放慢脚步,而是奋力冲向终点。)
例2:Instead of yielding to despair and pessimism,these youngsters never abandon hope and optimism,even though there is a road full of thorns ahead.(这些年轻人没有屈从于悲观失望,始终保持乐观和信心,尽管前方荆棘丛生。)
与instead of相似,rather than作为介词结构使用时,也可以用于对照手法,而不是仅仅将其理解为“宁愿”。它与instead of的不同在于,instead of后面一般是接doing sth.,而rather than后面通常是接do sth.。
结构2:“… ready to … but somewhat reluctant to …”结构
此类结构中的ready to和reluctant to已形成语义反差,考生只需将动词词组填入其中即可,属于好套用的类型。
例:They are always ready to defend their own benefits,but somewhat reluctant to extend their helping hand towards others.(他们只愿意维护自身利益,不愿意帮助他人。)
在上述的例句中,由于插入了“ready to … but somewhat reluctant to …”这个结构,使得defend their own benefits和extend their helping hand顺畅地连接在了一起。而换到另一个写作题材时,考生只需将上述结构中省略号处的短语替换即可,这样就能从一个写作题材转换到另一个题材,逐渐学会自己构筑句子结构和选词造句。
结构3:用“Without … we cannot … But with … we never lack …”写一个事物的两面
这种结构有点像文字游戏,cannot是否定结构,而never lack是双重否定结构表肯定,虽然句子结构简洁,但却强调了主题。
例:Without self-confidence,we cannot have hope.But with self-confidence,we never lack hope.(没有信心,就没有希望,但是有了信心,就从不缺少希望。)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文章结构 篇5
一、基本概念
①表达方式(表达上……)是指作者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抒发情感、阐述道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②共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记叙
对事件的原委和始末所做的直接介绍和交代。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交代 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④补叙:在文末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另一个结局(1-2-3-0),作用是交代最终结局,照(呼)应前文,使情节更完整。
⑤若有续写或补写题,注意和前文内容和逻辑保持一致,尤其要注意呼应前文的伏笔。
2.详略
①选材与观点的关系;
②详写的是重点(中心、主旨);
3.人称
①第一人称: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它更便于作者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局限性在于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②第二人称: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抒情效果强烈,便于作者直接抒情;其局限性在于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
③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作者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三、描写
描写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常见的其它描写方法还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概括描写(白描)与细节描写。
1.描写的角度: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描写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先总体后局部、移步换景……
2.人物正面(直接)描写分为: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① 肖像描写:注意相貌、体态、衣着、姿势中的细节。② 神态和动作描写
a.注意人物异于常人的动词或形容词; b.作用:形象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性格。③ 语言描写
a.注意语气的变化和标点(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的使用; b.作用: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④心理描写
a.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最重要、最直接的描写手段,往往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相结合,包括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交代、说明(第三人称的角度),人物的自言自语(内心独白,第一人称角度),人物梦境(幻觉)的描写(第一、三人称均可);
b.作用: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
a.包括正面和侧面,是对人物或环境的某个细节加以放大,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个特定方面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b.作用如下:
①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暗示影射社会风气;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
4.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次要人物的描写或渲染环境来侧面烘托(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环境描写
① 环境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总称。
② 社会环境是指作品的背景,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人文背景等,具体为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故事发生的年代时间,当时的民俗民风等。
③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④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代故事背景,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征,为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作铺垫,通常出现在在文章开头;
b.渲染特殊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作铺垫,通常以细节描写为主;
c.侧面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正(反)面表现人物心理(品质),通常以细节描写为主;
d.推动情节发展,往往有前后照应或递进的逻辑关系;
e.点题(深化作品主题),揭示作品的典型或普遍意义,通常出现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
f.象征或暗示作者的情感或写作意图,通常出现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 ⑤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b.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⑥ 答题格式:
作者笔下的环境,带有××(阴森、恐怖、热烈、美好……)的特点,渲染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精神);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暗示(寄托)了××的感情】,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往××的方向发展。
四、抒情
1. 抒情都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委婉……(一般包含在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古今中外对比中)。
五、议论
1. 论证方法(4种):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类比)论证。①例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②引证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权威性;如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增加可信度,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从而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③对比论证
作用: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④比喻(类比)论证
作用:用比喻或类比的手法将抽象道理形象化,化繁为简,深奥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从而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论证结构
总分(分总)、并列、层进、对照 考点: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②关联词;
六、说明
1.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用典故、下定义、分类别……
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从而唤起读者的想 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③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④打比方:可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⑤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⑨引用(名言、资料等):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表现手法
一、基本概念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中心主旨或感情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全文的表达基础,必须立足全文整体归纳,最小的范围是段落,和单独的句子、词语无关(句子或词语和修辞相关)。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
(记叙类和抒情类的通用,视写作对象定):
象征、联想、想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寓(融)情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对比、类比、渲染、烘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借古讽今、虚实相间、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叙议结合、讽刺……
1、刻画形象类
象征、联想、想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对比、类比、渲染、烘托、虚实相间、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叙议结合、讽刺……
2、抒情说理类的
象征、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融)情于景、以小见大、对比、类比、借古讽今、讽刺……
3、情节结构类的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类比、渲染、烘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虚实相间、点面结合……
4、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言志,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5、对比、类比、比较、反衬、烘托、衬托: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或以他体从正面或反面陪衬本体。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7、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8、伏笔、铺垫、照应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谨。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 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默。
(5)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7)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9)借景抒情
以写景文章为主,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点突出,且通过联想、想像给予景物以生命或象征意义,表达某种爱憎感情。(10)托物言志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1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12)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14)设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注意:中间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
(15)渲染: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时间、人物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
主要作用:营造气氛,设置铺垫,奠定感情基调,预示情节结局,增强合理性、连贯性,增强表现力感染力。赏析方法;该书渲染内容,指出渲染目的,分析渲染的作用好处。
解答表达方式题型的基本方法是:
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答题模式:
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 写作手法范围广,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把握
结构特点很多,常见的有:开篇点题,层次井然,倒叙插叙,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设置悬念,主次详略
开头在文章中通常起着点题、提纲契领、激发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结尾有时与开头或前文呼应,深化或升化主题。
文章常见结构基本上分“纵式”和“横式”两种,划分段落层次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并列、递进、主次)等方面进行。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修辞类的考点常常是分析修辞手法的类别和作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
一、开头结尾的作用
开头通常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在完成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揭示或提示主旨的句子。
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的结尾有时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或升华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二、段落作用、层次及行文思路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段意及行文思路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全面。解答此类题目,常采用
1、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形成概括性句子;
2、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对文章进行概括;
3、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突出对重点与主体的概括
记叙文中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呈现具体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篇6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表 达 方 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表 现 手 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 作 手 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文章写作中的顶针与回环 篇7
“这个峰很高, 那个峰还高, 前面有一排, 后面还有一排, 后面的后面, 还有无数排, 一层一层的, 你围着我, 我围着你, 你咬着我, 我咬着你。”
同学们全都答成了“顶针”、“拟人”。当我问他们哪个句子是顶针?理由是什么?都齐声说:你围着我, 我围着你, 你咬着我, 我咬着你。”“理由是只要句子中出现了前一句的末字是后一句的起字的名式就是顶针。”
我全然明白了, 他们说的也没有完全错。但此句确实不是顶针。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顶针?
顶针, 也称“顶真”、“联珠”、“蝉联”, 是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用前一句的末字 (词) 作为后一句的起字 (词) , 句子首尾相连, 上递下接, 环环紧扣, 一气呵成, 读来令人拍手叫绝。它可以把事物的位置、方向和事物存在、出现的状态更好地反映出来, 表现事理的连锁关系或事物的内在联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上传下递”、“环环紧扣”。请看以下顶针句:
(1)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 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 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虚龄二十, 周岁十九。 (赵树里《登记》) 。
(2) 打人就要费力气, 费力气就要多吃饭, 多吃饭就要费钱, 费钱就是破坏他的哲学, 老张又何尝爱打人呢? (老舍《老张的哲学》) 。
例 (1) 中第一句末尾的“张家庄”又在第二句的开头重复出现;第二句末尾的“张木匠”又在第三句的开头重复出现;第三句末尾的“小飞蛾”又在第四句的开头重复出现。就这样, 上递下接, 首尾蝉联, 把话说得有条不紊。例 (2) 中从“打人就要费力气”讲起, 运用“顶针”手法, 层层深入, 步步逼近, 最后才归结到“老张又何尝爱打人呢”。原来, 老张不爱打人还是以他的“爱钱”、“守财”的哲学为依据的。
那么“你围着我, 我围着你, 你咬着我, 我咬着你”除“拟人”之外还属于什么修辞?应该说是回环。回环是一种修辞手法, 是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紧连在一起, 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情趣。主要是“两者”之间循环反复, 句间也有前一句的末字 (词) 作为后一句的起字 (词) 的特点。但它只表现事物之间相互依、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确切关系。该句中则写出了山与山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环绕、相互缠护的关系。没有顶针上传下接的特点。像这样的回环句子较多, 让我们来看一下:
(1) “家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家”。前一句着眼点在“家”, 突出“家”;后一句着眼点在“我”, 突出“我”。运用回环, 轮番突出, 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情趣, 也生动地表明“家”和“我”的密切关系。
(2) “歌而不哭, 哭而不歌”。表示“歌”跟“哭”的尖锐对立, 难以并存。
(3) “猛犬不吠, 吠犬不猛”。是谚语, 说明看问题要看实质, 不能看表面, 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骗。谚语中有不少是“回环”的。例如“来者不善, 善者不来。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山连水, 水连山。水帮鱼, 鱼帮水。一中有万, 万中有一。真金不怕火, 怕火不真金。”等。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篇8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把引用、排比、比喻、对比、反问、衬托等修辞列为积极修辞,认为积极修辞不仅要使人理会,还要使人“感受”,要求语言不仅意思准确、明白,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活泼。
修辞手法对高中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关于修辞知识点的考查,在高考中的诗词鉴赏、散文阅读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点中都多有涉及,但是学生们大多仅仅从解题的角度出发,去熟练地背记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表达效果,而很少能在自己写作文时有意识地运用几种自己熟悉的修辞,结果失去了一次使自己文章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作文中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看法,希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一)引用
“引用”是否修辞,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明确将“引用”列为修辞手法。引用是写文章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常是在文章中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词、成语俗语、寓言故事等,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学生写文章时一般写的都是自己的话,如果能够插入现成的经典话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中国的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蕴藉,文采飞扬,如果适当地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必将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谈“壮志”,可以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谈乐观豪迈的气概,可以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古诗词的形式是自由活泼的: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引用的古诗词可以用来拟题,也可以用在文章开头、正文和结尾中。
又如一些名言警句,出自权威之口,短小精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引用这些名言警句,自然能够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在议论的过程中,如果引用一些经典例子,则会使文章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如以“友谊”为话题,可以引用“高山流水”、“管鲍分金”的故事,可以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这些例子比我们举同学之间的例子要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大致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
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如“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如“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如“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强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排比句可以用在文章开头,先声夺人,也可用在议论文正文的举例中,即通常说的“排例”。如:“蓄势,要有长时间耐心的准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由弱转强,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遂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书写,就池洗砚,使水池变‘墨池’,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遂成一代‘书圣’。”同样,排比也可用在结尾,增强议论抒情的力量。
(三)比喻
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说: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如写“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煜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春江水,可见愁之浓、愁之多。还如要表现一个女孩的美,光说很美很美,别人可能感觉不到美,但是用人们熟悉的美的事物打比方,就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小轩作词的《东方女孩》:“她的眉呀眉,像双雁飞过长江水;她的眼呀眼,好像西湖水含烟;她的唇呀唇,像栖霞山上枫如醉;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相信只要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被“东方女孩”的美丽所陶醉。
有学生认为,写议论文不需要用比喻,这是个误区。如“母爱”和“父爱”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可以通过比喻,使其具体形象化:“母爱似水,如涓涓细流,连绵不绝,缠绵柔顺;父爱如山,如层层高山,巍峨厚实,深沉凝重。”
比喻常见的形式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主要是根据本体和喻体是否同时出现、比喻词的有无划分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但是要提醒学生注意,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喻要贴切。
(四)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就是一篇成功运用对比论证的范文。该文将“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择师”教子与己之“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今之士大夫“群聚而笑”相对比,从而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劝谏齐宣王实行王道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对比——“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将“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见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合理;将“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在对比说理中,我们见识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既可以体现在某一段中,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既可以先正面说再反面说,也可以先反面说再正面说,但一般正面角度论述着墨要多一些。对比论证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反问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它和设问一样,都是无疑而问。不同的是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包含在问话中。
反问的语气比陈述语气要强烈得多,这一点使它很适合议论文。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就要有气势。如要表达“诚信的重要”,可以说:“诚信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诚信难道不重要吗?”比较之下,反问可以启发人思考,语气也强烈得多。
这一点也启发我们的学生,一篇文章不是只用逗号和句号,还可以用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不要仅仅会使用一般的陈述句,还可以用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有时也可用倒装句,使行文有变化,感情有波澜。
(六)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也叫映衬。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类似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如在鲁迅的《药》中,当华老栓买“药”回来后,“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用光明之景来衬托华老栓觉得儿子的病有救时的喜悦之情;而小说结尾关于坟场“死一般静”的环境的描写,则衬托了人物无尽的悲伤、绝望之情。
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如王维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反衬山林的寂静。在《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出嫁被安排在同一时刻,一边是热闹非凡的婚礼场面,一边是冷落凄凉的黛玉寂然死去的悲凉景况。这里,宝钗热闹的婚礼强烈地反衬了黛玉之死的凄惨,使人对黛玉报以深切的同情。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的效果,是平铺直叙手法不可能产生的。
学生们在写作文特别是记叙文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名著中的衬托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感染力。
除了上述六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比拟、对仗、夸张、通感、顶真、借代等修辞手法,熟练地掌握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披上“彩凤双飞翼”,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收到“便引文采到碧霄”效果。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推荐阅读:
文章评点与文章写作论文10-12
文章写作过程06-26
7文章写作07-10
英语文章写作范文05-08
载体分类文章写作06-01
申论写作——文章八法08-28
时评类文章写作初步10-19
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05-10
seo文章写作要求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