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的写作手法

2024-09-18

衬托的写作手法(共4篇)

衬托的写作手法 篇1

写作手法——衬托

为了突出核心人、核心事物的特点或形象,在写作时,作者刻意加入其他人或事物做陪衬,以次要的人或事物来表现、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物的写作技法。

一、衬托的种类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一)正衬

正衬的特征是:写作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正面描绘核心人、核心事物;一部分侧面描绘其他的人和事物。或正面描写部分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美,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刻画陪衬人或事物之美;或正面描写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丑,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呈现陪衬人或事物之丑。正衬有两种形式:以正衬正,以反衬反。

根据陪衬材料的不同,可以将正衬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借助人物正衬

(1)以正衬正

例如: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 1

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第一自然段,极力表现黑妞外貌、唱腔之美;第二、三自然段极力表现白妞外貌、唱腔之美。以黑妞之美为白妞奠基,让读者感到白妞之美,美到了极限。这里写黑妞是手段,表现白妞是目的。这种方法暗藏对比手法在其中——以优比优,突出更优。

(2)以反衬反

就是行文过程中写两类人,一个已经够坏,在此基础上,刻画另一个反面人物,通过行为、语言、神态、心理、肖像描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此人坏上加坏,劣中更劣。很多学生把这种形式的正衬误认为是反衬——根本原因是:判定的方法不是依据表意方向的一致性——同为正向或同为反向,而是根据人物形象的性质——正或反来判定的——这是错误的。

例如:《白毛女》中,穆仁智于大年夜逼债、逼租,以令人发指;而黄世仁,在此基础上,要强夺杨白劳的女儿为小老婆,逼死杨白劳,让喜儿由人变成鬼,更是人神共愤。作者以穆仁智之了无人性与黄世仁进行对比,凸显黄世仁之极限邪恶,以反衬反,以反面人物突出反面人物,这就是正衬的另一种典型形式。

2.借助环境正衬

(1)以正衬正

①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唯美事物及各种事物的唯美特点,象征人物的唯美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

他的脚下,是无边无际的大地,他的头上,是辽阔浩瀚的天宇,他的身后,是巍峨高大的燕山,还有燕山之上,绵延万里,直通天际的万里长城。

在这个画面里,作者极力描绘“他”所处的环境——辽阔的天地,高大的燕山,雄伟的万里长城,借助象征手法,让人不自觉地把“他”和这些博大的事物联系起来,作者能够通过感受这些事物的博大、空间的辽阔,感受到此人是一个理想远大、胸怀开阔、有远见、有抱负的伟丈夫。

②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唯美事物及各事物唯美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唯美心态和心情

例如:

徐翔捧着中国赛区牛顿杯金奖奖牌,一放学,就急急地向家里奔去——他要把这个令人振奋的喜讯早一点告诉家里的每一个人,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姨姨舅舅叔叔姑姑等一切有亲戚关系的人,告诉爸爸妈妈的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朋友,如果可能,还要告诉周围所有的邻居,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是多么地优秀,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也从更多的人那里获得更多的赞美和荣耀。

金色的夕阳,越过墨绿色的山岗,穿过繁盛的树冠,透过摇曳多姿的花朵和花枝之间的缝隙,将斑驳灵动、明暗错落、充满诗情画意的树影、花影、枝影平铺在碧绿的草坪上。蝉鸣与清风,彼此唱和,起伏跌宕,悠扬婉转,撒一地清凉、激越的音符。

第二段描绘的环境是唯美的,构成这个环境的阳光、山岗、树木、鲜花、草地、影子、清风、鸣蝉是唯美的,并且这些事物的特征、特点也是唯美的。作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把人物喜悦、兴奋、激动、骄傲的心境、心情生动地呈现出来。

(2)以反衬反

①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丑陋事物及各种事物的丑陋特点,象征人物的丑陋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

这个别鬼子割去了一只耳朵,险些丢了性命的铁杆汉奸,蜷缩在靠近马棚的角落里,像一条丧假之犬,瞪着惊恐的眼睛,望着他龇牙咧嘴主人,渴望这些毫无人性的贼父,能够再给他一次机会,再扔给他一块啃剩的骨头。

一堆刚刚拉下的马粪,臭气在阳光下蒸腾。一群墨绿色肥硕的苍蝇绕着这些腌臜物盘旋飞舞,嘤嘤嗡嗡地悲鸣。一堵乱石垒砌的墙,被老鼠倒空了地基,被雨水冲塌了墙头,在他的背后摇摇欲坠。

在这个画面里,作者极力描绘“铁杆汉奸”所处的环境——靠近马棚的角落,臭马粪,苍蝇、摇摇欲坠的乱石墙,借助象征手法,让人不自觉地把汉奸和这些猥琐、肮脏、残破的事物联系起来,作者能够通过感受这些事物以及这些事物构成的环境,感受到这个汉奸是一个灵魂卑劣、品质邪恶、已走上绝路的反面人物。

②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暗淡凄惨事物及各事物凄楚沉重的特点,表现人物的悲凉压抑心态和心情

例如:

徐翔揣着少得可怜的成绩单,茫然、麻木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死气沉沉的斜阳,爬过光秃秃的山岗,钻过黑魆魆树冠,透过沉沉的花和和凌乱的枝条缝隙,将破碎、灰暗的影子,散落在满地的荒草上。蝉,在绝望地悲鸣,风,在粗重地喘息,噪音与燥热搅成一锅粥,让整个世界烦得闹心,闷得喘不过起来。

第二段描写的环境是凄惨暗淡的,人物考试失意的凄凉、压抑的心态和心情,在这种环境衬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借助事物正衬

(1)以正衬正

①以物的正面形象,衬托人物的正面形象

凶猛的洪水来了。他,巍然屹立在恶浪之中,像半截铁塔。岸边,一棵苍翠的劲松,昂首挺胸,对抗着无边的风雨,似乎要和他肩并肩向这百年一遇的洪灾发起挑战。

作者写岸边的劲松,就是借助树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坚毅、勇敢、临危不惧、大义凛然。②以物的正面形象,衬托人的积极心态、乐观喜悦心情

帮助老人把车子推上坡顶,从来没干过体力活儿的他,早已累得精疲力竭。老人跟他道谢的时候,他已经坐在路边,连说“不客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对面的山坡上,几朵无名的小花开得争艳。它们没有名字,也没有华丽的外表,更没有沁人心脾的浓香,然而,在这片碧草平铺的风景里,正因为有了它们,才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春意。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详细描摹几朵无名的小花,正是以花衬人,借花喻人。

(2)以反衬反

枪声一响,他就吓得尿了裤子,扔下手中的枪,扭头就跑,当初的誓言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在他的前方,一只体态臃肿的灰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来不及辨别方向,盲目地沿着交通壕向远处逃窜,只恨上帝未能给它生出几百条腿来。

这里刻画逃窜的老鼠,就是以反面事物衬托临阵脱逃者的反面形象。

(二)反衬

反衬衬的特征是:写作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正面描绘核心人、核心事物;一部分侧面描绘其他的人和事物。或正面描写部分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美,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刻画陪衬人或事物之丑;或正面描写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丑,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呈现陪衬人或事物之美。反衬有两种形式:以正衬反,以反衬正。

根据陪衬材料的不同,可以将反衬分为以下二种形式:

1.借助人物反衬

(1)以正衬反

例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人武部长的孙水荣,负责主持全镇的募捐工作。2009年9月30日,一清洁工在孙水荣办公室打扫卫生时,意外地发现一个报纸包裹,里面包着的全都是1元、5元的零钞,也有50元、100元的整钞,计85174元,直接举报。后经纪委和检察机关查明,孙水荣等四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共同侵吞捐款62万元。

就在这些官员贪污地震捐款的同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转载着另一个故事——南京的徐超,身为乞丐,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三次将自己行乞所得,一分不留地全部捐给灾区,被人们加冕为“义丐”。

第一自然段,极力表现官员的贪婪和丧失人性;第二自然段极力表现乞丐的无私和人性的良善。作者以徐超之美反衬孙水荣等人之丑,将贪官的丑陋形象推向极点。这里写乞丐是手段,表现贪官是目的。这种写法就是以正衬法的典型。

(2)以反衬正

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正面人物形象之丑,反衬突出其形象之美。这种衬托,是描绘对象自身的外在与内在的衬托关系。二是以反面人物衬托正面人物,突出正面人物的高大形象。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将这两种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塑造正面人物加西莫多时,一方面极力刻画加西莫多丑陋得像大猩猩般的丑陋形象,一方面极力刻画其欣赏美、捍卫美,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美的行为,以其外貌之丑凸显灵魂之美,这是人物形象之丑反衬人物本质之美的典型案例。同时又引入红衣主教的刻画,以其风流倜傥的外貌之美,极

度贪欲、心如蛇蝎的灵魂之丑,与加西莫多构成双向反比,用反衬手段进一步突出加西莫多灵魂之美,这是第二种反衬手法运用的典型。

2.借助环境反衬

(1)以正衬反

①借助环境之美、构成环境的事物之美,从反面凸显主要人物的丑恶品质和形象

例如:

广场,静得像黄昏里的一湾清澈的湖水。光滑的大理石面,能照出人的影子。簇拥在广场四周的鲜花绿草,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泥土的气息,淡淡的草香,调和着紫丁香梦幻般的神韵,弥漫了每一个角落。

她抬手看了看表——约定的时间到了,从石凳上站了起来,拍了拍自己裹在屁股上的裙子,袅袅娜娜的走向广场边的茶楼。长椅上留下的,是一地的瓜子皮,几张读完的报纸,还有两点刺眼的浓痰。

在这个画面里,作者以环境整体之美、构成环境的广场、鲜花、绿草、各种香味之美,反衬人物灵魂缺失社会公德丑。

②借助环境之美、构成环境的事物之美,表现人物的压抑、失落的心态和心情

例如:

广场,静得像黄昏里的一湾清澈的湖水。光滑的大理石面,能照出人的影子。簇拥在广场四周的鲜花绿草,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泥土的气息,淡淡的草香,调和着紫丁香梦幻般的神韵,弥漫了每一个角落。

然而这美景是他人的,他什么也没有。陪伴他的爹娘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先后去世了,为了照顾患病的老人,又丢了工作,房东一个劲地催促交房租,而他的口袋里,连晚上吃饭的钱都没有。望着周围的一切,他的心愈发悲戚起来。

这里作者描绘广场的美景,目的是以景色之美反衬人物的境遇之糟,凸显的是身处逆境之人绝望、压抑、悲伤的心境。

(2)以反衬正

①借助环境的恶劣、以及构成环境的丑陋事物,凸显人物的崇高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

正午的阳光,是点燃的火,燃烧着、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世界像被装在升腾着热气的蒸笼里,闷得喘不过起来,热得让人发慌。

小姑娘虽然只有十三四岁,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但她最起码的经验还有——在这样的正午,如果把身边这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扔在这样的阳光下,她能断定,老人活不过这个下午。尽管她也想找个地方,躲开这难以忍受的燥热,但人性的善良还是支撑着她走向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家门......作者在这里刻画环境的闷热,目的是以环境的恶劣,凸显小姑娘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品质,突出一个中学生的高大形象。环境越恶劣,小姑娘的形象越高大。

②借助环境的恶劣、以及构成环境的丑陋事物,表现人物的喜悦、兴奋的心态和心情

例如:

秋风瑟瑟,黄叶萧萧。如血的黄昏里,一行雁阵,是写意在远天之上的悲壮。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眼前的萧瑟景象无力在他的心坎上增添半分凄婉。就在半个小时前,他突破了困扰自己整整十年的科技难关,这一刻,就连在地上飘转的枯叶,在他的眼里,以透着十二分的喜庆。

第一段描写的敞亮环境,是作者表现人物兴奋和喜悦心情的手段,是反衬手法的运用——如此凄楚的环境,主人公仍能保持一种喜悦的心情,让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此时此刻,他是多么地兴奋。

二、衬托与对比的本质差别

(1)衬托强调主从关系——对比不关注;

(2)衬托强调服务——对比不关注。

三、运用衬托生成的艺术效果

(1)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2)突出人物的品质

(3)突出人物的心境、心态、心情;

(4)突出主体形象,给人以更深刻、鲜明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能准确判定衬托写作手法,能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运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点题型。同时,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用好这种表现手法,也会使我们笔下的文章锦上添花。因此,我们要学会阅读分析,更要学会熟练运用。

衬托的写作手法 篇2

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艳丽, 十五的月亮在深蓝的夜空衬托下显得特别的皎洁, 高耸入云的山峰在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挺拔……衬托是一种自然现象, 是一种艺术, 是一种技巧。这一手法在写作上的运用非常广泛。什么是衬托手法呢?所谓衬托就是为突出笔下描述的事物, 凸显主体, 作者有意地将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做陪衬或对照。衬托一般分为正衬法和反衬法两种。

正衬法。正衬法是指通过描写与心理、气氛、形象等相同、相似的环境, 从正面衬托所叙述的中心, 即“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在影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主人公伤心欲绝时, 一般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坏天气;而剧中人物意气风发时, 大多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作文也是如此, 如表现人物激动喜悦的场面, 常常描绘美好的景物来相衬, 心情好, 所见之景也自然带上人快乐的色彩。如写太阳, “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 大地顿时一片流光溢彩, 花儿红了, 草儿绿了, 小鸟唱起了快乐的歌儿”。朝阳升起的美景, 是因为作者充满新生、欢乐的心情;如表现主人公悲伤酸楚的心情, 常常描写诸如风霜雪雨之类的恶劣环境来陪衬, 同样是写太阳, “火辣辣的太阳露出它魔鬼般狰狞的面目, 似乎要将绝望的我晒干、撕裂”。在绝望的心态中, 作者看到的太阳就变成了魔鬼。文学大师也习惯运用此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描绘春雨夜景, 表现喜悦心情。以乐景写乐情, 愈见其乐。又如鲁迅的《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时候既是深冬, 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语, 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 通过这个景象的衬托, 把“我”悲凉的心情很好的体现出来。再请欣赏同学的作文《茵草坪上的故事》:“一场春雨之后, 坪里的小草长得愈发茂盛了, 那一大片的翠绿简直就是一块碧玉, 绿得发疯, 绿得逼你的眼睛。在楚文眼中, 泥土里滋生的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 而是一种叫‘幸福’的种子。”这段文字描写表面上是写景物, 其实是写的人物心情。文章没有直接说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与幸福, 但笔下的这些独特景物, 却将人物的感受巧妙地洋溢于字里行间了, 衬托手法使文章更加含蓄典雅, 情感浓郁。

反衬法。反衬法是指描写与心理、气氛、形象等相反的环境, 从反面来陪衬, 即“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如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 描绘的却是平静的环境;表现主人公悲伤酸楚的心情, 描写的却是晴空万里这类美好的环境, 等等。还是写太阳, “太阳公公咪咪笑, 花儿对我点头笑, 笑什么?笑我刚才愚蠢的行为吗”?此时美丽的太阳的笑脸, 在作者自卑的心态下竟变成了一种嘲笑。再如, “落魄的归鸭扑楞着翅膀从眼前掠过, 夕阳的最后一抹残红也被黑暗吞噬了, 但黑夜, 它能阻止太阳明天的升起吗?不能!黑夜过去, 黎明就要到来”。作者打破“夕阳西下”这种悲剧景象, 赋予它将“朝阳升起”积极乐观的色彩。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倍增其哀乐。同样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 青葱的山, 火红的花, 洁白的鸟, 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 可惜岁月荏苒, 归期遥遥, 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 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鲁迅的《祝福》, 结尾写“我”“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 “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 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 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拥抱了全市镇”。祥林嫂就是在鲁四老爷等人欢乐的“祝福”声中死去。这种景象极为深沉有力地反衬出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中考佳作《阳光满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阳还没有露脸, 天空一片瓦蓝。他骑着‘飞鸽’穿行在行人如潮的大道上。扑面的清风轻轻地梳理着他那柔柔的黑发, 清脆的铃声频频排除着他前方的‘障碍’。那亭亭如盖、挂着露珠的梧桐, 那熙来攘往、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 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祥和。然而他心急如焚, 因为他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可离开会只有10分钟了, 他还在路上。”作者描写清晨的美景, 生动地从反面衬托出他“心急如焚”的心情, 较直接描写他焦急的心情更有艺术魅力。

衬托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 篇3

俗语说:“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可以突出和深化艺术形象,使作品含蓄深厚,并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现举例加以说明:

衬托分为两种形式: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事物生乐,以凄苦的事物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衬主要人物。即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

1.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性格。例如: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例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鲁迅《故乡》)

2.以人衬人: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这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描写。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做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衬托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别处延伸、扩散,间接构成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例如: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以“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衬托老师生气的神态非常可怕。)

3.以物衬人:老人的双手很灵巧。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扁扁的帽子。(以泥人的活灵活衬托老人的双手很灵巧。)

4.以物衬物。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一盒火柴”衬托老师的眼镜度数高。)

二、反衬

反衬借助对比手法实现,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的主体显得更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1.以动衬静:例如: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观潮》一文,写潮来之前钱塘江江面平静、薄雾笼罩,完全是为了反衬大潮来时奇特、排山倒海的气势。

再如“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到”,以声音衬托教室的安静,写出学生守纪律的学品。

2.以浓衬淡: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明梅花香淡雅的风格。“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说白梅没有雪白,白雪缺乏梅花的香气,各有优缺,各有长短。

3.以明衬暗:如“整个剧院的灯光暗下来,只有一盏聚光灯追随着主角”,这是聚焦主要人物的手段。

4.以强衬弱:如“台下观众席一片朦胧,而台上演员十分清晰”,是为了突出演出效果。

5.以点衬面:如“整个大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窗户亮着灯”,此为突出窗下入夜以继日的生活。

6.“以真衬假、以善衬恶、以美衬丑”:《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是真和善的代表、神父是假和恶的沆瀣、吉卜赛女郎是真和美的化身,而神父不缺貌美,但珈西奠多短缺。这部影片人物互为衬托,使主题多元且突出。

7.以小衬大: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四个短语通过精悍的数词加量词表现长堤、湖心亭、船、船上人的渺小,更好地以小衬大,衬托出雪后西湖白茫茫一片的静谧。

衬托的写作手法 篇4

一、衬托在诗词鉴赏中的的作用

1、概念:用次要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有正衬、反衬二类

2、作用:①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②表意委婉,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想象。

3、答题步骤:找出衬托双方,揭示衬托用意,说明衬托效用。

4、典型例题:06天津 06江苏07四川卷8年湖南卷07安徽卷07湖南卷07辽宁卷06辽宁卷05广东

1、【8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李 白

王昌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李白在漫游和飘泊中度过一生,任侠尚义,交游天下,是极重道义和感情的人。素称“诗家天子”的王昌龄是李白的挚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而不屈己志。约于天宝八年,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瘴疠之地夜郎,李白闻讯后同情关注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这首一往情深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通过明净的语言,把他那种真挚的友情、焦急的关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例3、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例4、06江苏卷

鹧鸪天 [元]魏 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二、衬托在现代文阅读中的的作用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07广东 泥泞16 08全国2 16 08江西18 08浙江19 08宁夏12 例1、08全国卷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答案:(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例2、08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上一篇:返乡创业典型材料下一篇:个人原因幼师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