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七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阅读方法+写作手法

2024-10-30

统编教材七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阅读方法+写作手法(精选4篇)

统编教材七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阅读方法+写作手法 篇1

略读细读相结合,以小见大显精神

山东临沂21中 刘畅

【文 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一件小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习目标】

1.学会略读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2.领会和掌握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感受和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略读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2.领会和掌握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内探究】

情感导入:行走人世阡陌小径,总有些人有些事泛起让人感动的浪花,也许是记忆中那位朴实平易的的老人,也许是边陲小镇上那些山美水美人更美的风景。他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闪光的人物,感受他们的纯净和美好。

活动一:叶老小事细细品——小处选材,典型事例

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用着重号标出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品德的部分,用[ ]标出叙述叶老的事例。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环节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环节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第四自然段,送客;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第六自然段,写文章简明如话;第七自然段,文风简洁;第八自然段,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环节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总结提升:作者通过一些小的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人记事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活动二:驿路之人慢慢行——设置悬念,聚焦小物

泛读文章,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环节1.小姑娘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请结合相关内容思考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环节2.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悬念之处,体会其妙处,然后交流:

明确: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环节3.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标题。

明确: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还写出了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总结提升:“驿路梨花处处开”,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梨花中绽放。作者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在寻找“梨花”的同时将乐于助人的精神表现出来。

活动三:精神品质深深悟——延伸品读,感悟精神

略读文章《一件小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批注文章通过哪些“小事”表达哪些“大精神”?小组交流发言。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统编教材七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阅读方法+写作手法 篇2

山东临沂市21中 刘畅

【课题类型】 组文阅读课

【文 章】《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新陋室铭》《智慧和信仰》《墨子》《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黑羊》《幸福的真意》《幸福的人》《多一些宽容》

【学习目标】

1.学习用批注形式略读文章。

2.学会概括文章主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前人优秀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用批注形式略读文章。

2.学会利用文章语句概括主旨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方法导入: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主旨就对文章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文章内容都是为主旨服务的,文章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内容也就把握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利用略读的技巧和方法提炼文章主旨。我们从小学就接触主旨,谁能说说主旨概括的基本格式?

本文通过叙写____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的主旨。

活动一:文本索引,明确方法

环节1.迅速浏览文章《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概括文章主旨,并说说你是怎样概括出主旨的。

学生概括主旨,探究概括主旨的方法。

(1)从题目“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概括。

(2)从首位句子概括。

环节2.教师明确概括主旨的方法:略读文章时候,可以从题目或者段落的中心句,或者不断重复的词语、句子进行概括。

活动二:依法阅读,概括主旨

环节1.速读“精神家园”主题的其他文章,以及《幸福的真意》《幸福的人》《多一些宽容》,用波浪线画中心句或重复句,并试着概括文章主旨。

学生带着目标自由阅读。

环节2.小组交流阅读成果。

活动三:感悟文章,交流感受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进行二次阅读,试着用以下格式进行表达:

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作者的____________,读出了自己的____________。

结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但每个人的一生却存在精神境界的高下之别。我们在《陋室铭》里见到过身居陋室,志趣高洁的刘禹锡;在《墨子》中也看到了助弱扶贫的墨子。这些先人们丰富精神家园是值得我们每一人学习的。

作者:潘继云

统编教材七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阅读方法+写作手法 篇3

教学目标

(一)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 物。

(二)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喜欢灰色的你,知识渊博,做事干练,懂得巧妙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善于平衡,控制局面。不会有大喜大悲这样极端的情绪出现,如同这低调的颜色一样,更愿意支持,衬托他人。表现很稳重。常常考虑很多问题,有时会陷入焦虑,低落的情绪。

教学资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

《三峡》

《记承天寺夜游》

主题丛书三:

《西湖雨景》

《夏日草原》

教学过程

(一)一练一评一提升

1、学法指导

(1)多选角度,描绘立体图画 ;

(2)善用修辞,绘出景物的个性;

(3)寄寓深情,增强景物的魅力;

(4)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生气。

2、练习评点

对于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3、教师批阅3-5份,其余小组成员互批。

4、突破提升

要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要尽量写出景物的形状、颜色、姿态以及它们的变化;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绘出景物的个性;寄寓深情,增强景物的魅力;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或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去描写。

(二)二练二评二提升

1、课例引领

《三峡》(郦道元)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之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出四种景物的特点:水“清”, 树“荣”, 山“峻”, 草“茂”。“(抓住特点、动静结合)

《西湖雨景》(王永利)

“撑开一把伞,走上苏堤。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湖,而是远山。雨中的南屏山,黑郁郁的,像水墨泼得浓了,基本上看不清,只见蜿蜒起伏的轮廓,成为雨雾如烟的西湖的背景。六和塔也隐没在一片墨青中,呈现着曲线玲珑的剪影。灵隐寺掩映在葱绿浓雾中,如果不是那苍郁的钟声撩拨人向往宁静和禅宗的心弦,没有人能注意到庙宇的存在。而堤旁的绿柳把千万丝条垂向那微波荡漾的水里,像是一个个长发美女纷纷凑在湖边俯身去洗秀发,又像有着柔密长发的狮子争着把头扎在水中去吮吸琼浆。无数小鸟就躲在柳树蓬下避雨,一边梳理羽毛,一边唧唧喳喳地交流着爱的讯息,以及商量着雨停后到哪里觅食。苏堤在细雨中变成一条细长线,一直伸向湖里,而远处的线似乎断了,本来分开的两个湖,仿佛在雨中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茫茫的大湖,水天一色,分不清湖有多大,天有多大。”

这段文字由远及近描写了细雨中的远山、绿柳、小鸟、苏堤等景物,描绘出雨中西湖朦胧、浩淼、柔媚、生机盎然的特点。(写景顺序、视觉听觉描写)

2、练习评点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首先,要抓住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

其次,把自己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3、突破提升

(1)小组互评,相互借鉴

(2)佳作展示,立标学模

二练二评二提升

1、课例引领

《三峡》(郦道元)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之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出四种景物的特点:水“清”, 树“荣”, 山“峻”, 草“茂”。“(抓住特点、动静结合)

《西湖雨景》(王永利)

“撑开一把伞,走上苏堤。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湖,而是远山。雨中的南屏山,黑郁郁的,像水墨泼得浓了,基本上看不清,只见蜿蜒起伏的轮廓,成为雨雾如烟的西湖的背景。六和塔也隐没在一片墨青中,呈现着曲线玲珑的剪影。灵隐寺掩映在葱绿浓雾中,如果不是那苍郁的钟声撩拨人向往宁静和禅宗的心弦,没有人能注意到庙宇的存在。而堤旁的绿柳把千万丝条垂向那微波荡漾的水里,像是一个个长发美女纷纷凑在湖边俯身去洗秀发,又像有着柔密长发的狮子争着把头扎在水中去吮吸琼浆。无数小鸟就躲在柳树蓬下避雨,一边梳理羽毛,一边唧唧喳喳地交流着爱的讯息,以及商量着雨停后到哪里觅食。苏堤在细雨中变成一条细长线,一直伸向湖里,而远处的线似乎断了,本来分开的两个湖,仿佛在雨中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茫茫的大湖,水天一色,分不清湖有多大,天有多大。”

这段文字由远及近描写了细雨中的远山、绿柳、小鸟、苏堤等景物,描绘出雨中西湖朦胧、浩淼、柔媚、生机盎然的特点。(写景顺序、视觉听觉描写)

2、练习评点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首先,要抓住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

其次,把自己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3、突破提升

(1)小组互评,相互借鉴

(2)佳作展示,立标学模

平和的绿色

三练三评三提升

1、【点评】从这两篇范文中你悟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小组交流,课堂展示。

2、修改或重写《我爱 季》

作者:潘继云

统编教材七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阅读方法+写作手法 篇4

【学习目标】

1.读中悟情,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思。

2.读中赏析,品味文中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抒发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抒发情感。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

出示《土地的誓言》课文中的两段话: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提问:这两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小结:抒情性的语言,如果运用恰当的修辞,会使情感表达的更加直接强烈。这节课我们来读三篇文章,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抒发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深情。

活动一:初读文章——赏爱国之情

阅读丛书中《倾听黄河》《中国人:不跪的人》《我爱我的祖国》三篇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一人,可以同桌,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有感情地朗诵展示。

活动二:品读文章——享修辞之妙

在作者激情澎湃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炽烈的爱国之情,尤其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让我们来感受修辞之妙——请找出三篇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可参考下列句式回答:

参考句式: 这篇文章中的 这段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准确、深刻等)地写出了 (描写对象)的 的特征,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几篇文章的抒情段式可以分为:

呼告式抒情段 比喻式抒情段

排比式抒情段 拟人式抒情段

重点讲解排比式抒情段:

1.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起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2.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活动三:妙笔生花——绘家乡之美

运用适当的修辞写上一段赞美家乡的话,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作者:潘继云

上一篇:电站项目承包合同下一篇:实体企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