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精选8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篇1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单元教学设想] 首先,要从文本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仿写训练。
其次,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可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第三,应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有趣。
第四,本单元课文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人情美、风俗美、艺术美„„主题是非常积极的、上扬的。因此,学习中应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懂得发现美、体味美、表现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说读(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播放云南风俗人情片(景、歌、舞等)。2.通读课文,感受美。3.说读课文。
①概说。先理清文章层次,概述段意。再以“我发现了文中的 美”说话。初步领略全文。
②品说。将学生分为A、B、C、D组分别就文章内容、主题、语言、创意等进行品味。要求以“文中 无不体现 美”为格式说话。
③仿说。在“这种年轻女人„„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中任选一段,经过赏评后仿写一段文字。在小组中先评选,然后推荐朗读。
④延说。用采访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提炼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进行设问、回答。主要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⑤创说。听云南民歌《猜调》,分析其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就自己了解的云南风情风俗,创写歌词填入。
⑥唱说。学生两人一组唱自己填词的《猜调》。
⑦评说。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都到云南、x藏等边远地区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方案二: 导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引。西方人认为“和谐”即美,中国人讲求“和”为贵。“和”也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和”从宏观上看是人与自然之和,从社会的角度看是人性上的人与人之和;从微观上看,人体各个器官也讲求“和”。《云南的歌会》这篇反映民俗民情的文章,字里行间也无处不在跳动着“和谐”的音符。它是景、物、人、情的完美的和谐。2.通读全篇,初步感受这种“和谐”美。
3.导读全篇。要求学生找准内容后,感情朗读,先在小组中读,再由小组推荐优秀者参加朗读评比。
①读出人与境“和”的内容。
②读出人与景、物“和”的内容。③读出人与人“和”的内容。
④你还发现了哪些“和谐”?试读出来。
4.美读细节。各人找出你感觉最“和谐”的内容,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感受到的美。譬如,写山野对歌,那是一种才情美;写山路漫歌,那是一种本色美;写村寨传歌体现的则是一种民风美,抑或说是一种人情美等。
5.写读。选择文中一种“和谐”为范例,另通过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体悟,写一段表现此种“和谐”的美。小组综合评议后,推出最佳篇章全班欣赏。
《端午的鸭蛋》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多角度阅读 主要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端午风俗画面展示,最后在鸭蛋上定格。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
3.变换文题(旨在理清行文脉络,构思技巧及思想情感)文章题为《端午的鸭蛋》,而似乎很多文字并非写的是端午节的鸭蛋。因此,文题改为《家乡的鸭蛋》是否更贴切? 4.变换文体(旨在对比运用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情感的表达)。以《高邮的鸭蛋》为题,提取文中的信息,将文章改写成说明文。四人一个小组活动,以期达到更好的“变体”效果。
5.变换内容。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删去好吗?
6.变换态度。不难发现,文中有几处作者为赞美家乡高邮的鸭蛋好,突现自己的乡情,似有“诋毁”别人、“抬高”自己之嫌。谁敢保证,他所说的“走的地方不少”中不包括我们的家乡?“此情此境闻此言,谁人不起故园情?”让我们好好来和汪先生论论理,大家也把自己家乡里值得骄傲的东西拿出来说说,让汪先生哑言。方案二: 先写后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同方案一)
2.写写。分小组写写自己家乡端午的鸭蛋。要求分别写出其韵味 口味 玩味。3.读读。课文正是按韵味 口味 玩味三个方面来写“端午的鸭蛋”的,请同学们一一找出相关文字加以品读。
4.比比。各小组分别对照自己所写的相关部分,从文笔及表现技巧等方面把自己的创作和文本进行比较赏析。
5.评评。各个小组对自己、对对方在以上三个环节的表现进行客观简洁的评述。
《吆喝》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广告创编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老师将文中的一种吆喝改创成现代型广告,并与传统的吆喝进行对比联播。2.整体感知。通读全篇,寻找出文中的各种吆喝,并概说其特点。
3.广告创编。分小组自由选点创编,将各种吆喝仿例改写成现代版广告创意。4.对比表演。体味吆喝的艺术魅力、语言特色、表现技巧及作用。(以上环节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做一些准备)
5.反弹琵琶。视频播放“雕牌透明皂”和“黄金搭档”的广告,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改编成“北京”版的吆喝。
6.回归原文。体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所持观点。找出具体文字内容加以证实。
7.张扬个性。让学生就现代、传统的广告艺术发表自己的看法。8.链接生活。请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几声“吆喝”。方案二: 自由畅谈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漫谈北京的胡同文化。
2.预读全文。同桌之间交流: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 吆喝,跟课文中哪些吆喝相似。
3.说吆喝。说出自己熟悉的与文中相似的吆喝,要求能像作者一样或对其内容或对其表现方式,或是音律节奏做一番简述。
4.喊吆喝。让学生上台表演,喊出吆喝的艺术效果。5.论吆喝。①文中所写的吆喝是“北京”的吆喝,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这“北京”味?你认为它仅仅属于“北京”吗?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在逐渐消失,即使是现存的“吆喝”,其内容诸方面也在发生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6.链接生活。(同方案一)
《春酒》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比读——贾平凹的《酒》。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畅说关于“酒”的古诗词。2.比读。分发贾平凹的《酒》。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比分析竞赛。教师按由宏观至微观的客观认识规律进行导引。
①发现。看哪个小组找出的异同点多、准。
②鉴评。小组互相辨析对方的发现,教师作最后定度。③赏读。小组抽签完成对主要不同点的分析、赏读。
3.小结《春酒》的特色。小组讨论作书面整理,然后分组发言。4.升华文章的主题。赛背表现乡情的诗文。
5.抒发浓郁的乡情。写一小段抒发乡情的文字,要求在自然表现中巧妙地引入积累的诗文。方案二: 细节品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漫谈酒的酿制过程,说说酒何以香醇?
2.整体感悟。通读全篇,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的最深感受,用“春酒是 酒”说话。
3.教师导引。春酒实质上就是母亲酒。因为它是生身母亲的骄傲,因为它是故乡母亲的特色,它更寄予着海外游子对祖**亲的赤诚与思念。
4.细节品读。先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要求先找出细节,而后加以品析,语言要明快富于感染力。①品读出母亲的香醇。
②品读出对故乡、祖国的思念。
5.延伸交流。交流课下搜集的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要求首先简介作品,然后品述最令人感动的细节处。
6.积累拓展。分男、女生组竞背表现思乡情的诗句,或散文片断,唱歌也行 7.观、听《我的中国心》MTV,学生齐唱。
8.创新运用。将《春酒》中的细节融入《我的中国心》重新进行MTV创意。
《俗世奇人》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寻读
主要教学流程:
1.破题。按“傻子不傻”“陋室不陋”的形式改写“俗世奇人”,如“俗人不俗”等。2.寻读。
①寻读出奇人的“俗”来。
②寻读出“俗人”的“不俗”(手艺不俗、人品不俗)。
③寻读出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从表现技巧、构思角度、语言特色、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着手。《刷子李》主要是在表现技艺之高超中点染出人品,语言中多用对称句(如“白得透亮,白得清晰/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更侧重表现其技艺。《泥人张》则主要是在表现其人品的故事中点染出其高超的技艺,语言幽默犀利,更侧重表现其人品。④寻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言加以赏析玩味。3.探究。
①将两篇文章编排顺序换一换,可否?
②将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构思角度、语言特色换换,可否? ③探讨课后练习三。
4.运用。也写一个你熟悉的“俗世奇人”。方案二: 演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让学生看一段讲“俗世奇人”的评书表演。
2.评论评书的表演技巧。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可从表演者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语气语调等各个不同角度的表现技巧上加以评论。
3.演练。分男、女生组进行比赛,各小组分别选派两名选手准备分别用说评书的形式演读《刷子李》、《泥人张》。其他同学当导演,给表演者分析内容的要旨、细节的处理技巧等。老师参与其中适当加以点拨、指导。
4.演读。男、女小组选手分别上场表演。学生听众注意记下选手表现成功及不妥之处。5.评论。学生自由发言,评说表演中的优、缺点。6.演读回味。教师选其一篇择其中要点给学生示范演读。最好不要看书本。
7.即兴表演。学生先写一小段自己熟悉的“俗世奇人”的绝活片断,然后上台用评书的形式即兴表演。老师最好能融入学生中给学生做好示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篇2
一.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 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 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 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 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 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 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 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 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 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 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 绝对算监利特产, 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 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 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 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 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 这样, 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 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 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 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1描述团子, 做到色香味形俱全, 要让人垂涎欲滴;2说明团子的做法, 要让人一听就会;3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 要让人羡慕不已;4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 要让人听了就 想买。面 对“要让 人……”的要求,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 果然是人人有话说, 特别是吆喝语, 不仅有文采, 更是有特色, 再加上当场吆喝, 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 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半命题作文, 要求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 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 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 监利有庙会 (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 ;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 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 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 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 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 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 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 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 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 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 写出家乡的特色, 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 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 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 从内容到结构, 从主题到情感, 从语言到手法, 力求有效借鉴。同时, 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 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 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 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 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 又有现成的范文, 知道如何去写, 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 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篇3
教材地位与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2013年第一次印刷。是新目标的新版。 本单元教材以“谈论问题及给出建议”为中心话题,围绕着“为什么不……”进行。学习和运用几个常见的句型: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I can't get on with my friends等 。本节课 SectionB 部分进一步拓宽了本单元的话题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来减轻压力,如何面对压力,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描述困难,表达建议。
二、说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重点词、短语,play sports/hang out with friends spend time alone /give sb a lot of pressure/ have enough free time have a fight with sb/compete with sb (2) why don't you… ?句型的熟练掌握运用 。
2. 语言技能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需要真正开口讲英语。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能够谈论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要爱学英语、爱说英语、想说英语,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说教法
为了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听录音。听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解释,个别操练。在每一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如本课出现的why don't /not you …? 句型的用法等都需要个别解释甚至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操练和举例,以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师生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思路创造性地交流,这种教法是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变的途径。
4.学生分组合作。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师生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站起来表演。 5.设计填空和单项选择,以检查学生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的掌握情况。
四、说学法
1.养成听的习惯。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同学们讲英语,这对学好英语很重要。
2.要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这样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度大。
3.及时巩固,反复记忆。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应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课文,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4.积极操练,重在口头。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要大胆开口,创造性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和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2.warming up.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为将要学习的新语言打基础。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She’s too stressed out. What should she do? 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3.Discussion What did you do after school? Do you have stress in your life? How do you relax yourself?
4.口语训练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生活中或在学校和家里的烦恼,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情景交際操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如此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畅所欲言,大胆说英语。 How to lower your stress? (give your advice.)
6.重点句型积累。 Why not/don’t you do …? Will you please…? Would you please/like to do…? How/What about doing…? Could you please…? You should/could do…?
7.听力训练。(1c,1d)学生通过听力训练,能听懂话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并能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8.Group work(小组活动) 通过实际交际活动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9.当堂检验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趁热打铁。
10.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记今天学过的新词,短语及句型;预习明天的新课。 (2)书面作业:《学练优》同步训练—page24(1,2)
板书设计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
hang out with sb. my parents give me lots of pressure.
spend time alone. why don't/not do…?
give sb lots of pressure You should/could do…?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篇4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体裁多样,有古诗词,也有中国、外国作家写的散文,展现了一幅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本组课文学习的,一要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二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本组课文还安排了一个训练的重点:体会拟人句子的作用,在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中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1.学会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通过朗读感悟、分析词句,品味语言美,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农村的迷人。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夫妇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班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教具:有关乡下风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课件。21.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去过乡下吗?说说你对乡下的了解。
我们基本生活在城市里,还是挺喜欢乡下的生活的。作家陈醉云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感受乡下生活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同桌互读,交流新字生词的读音。
三、再通读课文,找找中心句,谈谈乡下人家给你的印象。全班交流:“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你是怎样理解“独特”和“迷人”的?
小结: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四、练习书写,巩固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二、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四、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交流: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随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出示画面)瓜藤满架、花红竹绿、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花香月夜。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风景,划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的读一读。(指导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式:乡下人家,不论,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小结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门前花果香,屋后竹成行,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拓展练习:
除了课文中描绘到的画面,你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来描绘一道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吗?出示句式“乡下人家,______ 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交流:乡下生活留给你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六、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布置综合实践活动 22.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揣摩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过程与方法:
欣赏图片,了解荷兰。读课文想画面,体味“牧场之国”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牧场之国的宁静、和谐之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
1.通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田园风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联系前文,激趣导入。
1、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感受到了乡下生活的美好,这节课我们就将去了解一个可爱的国度,请齐读课题——《牧场之国》
2、课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简单描述牧场之国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助,认读生词。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你知课文中所指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从哪儿知道的?(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取关键词语,板书:荷兰 碧绿草原 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 绵羊成群)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默读,品味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适当地进行个别的学习指导。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精彩语段。教学预设:
预设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2、师小结: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国家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差异,同时也具有不同的魅力。
3、指导朗读
预设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想象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预设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文中那些地方提到这句话?一共提了几次?画出句子。
2、理解“真正”的含义吗。
3、教师小结:这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话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图文结合,欣赏牧场之美
1、跟随画面去领略那迷人的牧场风光吧!
辽阔无垠的草原,碧绿的、宁静的牧场;丝绒般的草原与流淌的运河相伴在一起;牧场上,羊儿在悠闲地享受阳光,黑白花牛专注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除了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膘肥体壮的马儿飞驰到远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赞美牧场之国。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荷兰吗?)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介绍荷兰的其它特点。
2、赞美荷兰。
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通过对于题目的想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为在后面学习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于学生的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上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善于运用准确的词语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是对于比喻句的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别。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两点:一是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读书;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借鉴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充分体现大语文观,实现课内外融合。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学习能力。
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课文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首古诗题目,自读,思考: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 2.你还想了解什么?
3.简介诗人及背景。互相交流资料。
二、学习《乡村四月》,(一)、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二)、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对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解释: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简介:①渔歌子 词牌名 ②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4.全班交流: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他心里想着什么? 5.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五、总结升华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七、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八、默写两首古诗。24.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 肚兜 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 直沁肺腑 撩起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茅茅针 麦秆似的 结出 黑白相间 乐谱 剥开 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1.乡村的生活是如此的欢快、柔美,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但是这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同学们可以想想你们身边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之间与“欢快、柔美”有关系吗?老人们健康长寿;孩子们聪明可爱;夫妻们恩爱美满;邻居们和睦相处。是呀,乡村的景色是怡人的,乡村的人们更是美,美在:朴实、热情、善良、纯真,美丽的景色和这些可爱的乡亲们构成了一副欢快、柔美、和谐的画面
2.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篇5
海子小学 王会敏
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略的课文《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情景图画,帮助同学们理解,给人一种对生命美好的向往,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阅读链接”;“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生命的话题展开交流、以写出自己的感悟为内容进作练习”。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从对生命的感悟中,树立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一:《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 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象,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字生词,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流连、小径、流畅、悄然、一瞬间、扑闪、弧线、飞翔、权利、花繁叶茂、磕磕绊绊、清香袅袅、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1体会安静神奇的灵性,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所以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真正深入地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性活动:
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之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导学生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自己的第一印象描述出来,然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互相交流。
3、学完本章之后,可以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一下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海伦.凯勒的事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永生的眼睛》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二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
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三:《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作者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同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抗争。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我们仿佛听见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声声振耳!课文通过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三个事例“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引发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文章结尾直抒胸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从三个事例中感悟生命的崇高、伟大。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文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2.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指导学生领悟其中蕴藏的内涵。最后,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反复诵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互相启发借鉴,共同享受并体验阅读中成功的快感。
3.教学本课后,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课下,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下来,做到读写有机结合,并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四、20《花的勇气》 《花的勇气》细致描写了“阳光下藏在花丛里的花”和“凉风细雨中一下子全冒出来的花”的变化过程,感悟到:“花朵也有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勇气”,借此表了自己对生命的意味的理解:“勇气”。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4理解作者 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可以通过课文前面的提示语,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然后组织学生在自主读书,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课文在第二自然段写“我”扒开草后看见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之时,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吃惊,教学时,应让学生结合对小花的描写,用心体会作者此时的情感。
3.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五、《语文园地五》
(一)文本主要内容:《语文园地五》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四个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篇6
单元主题
快乐的夏天
单元目标
1、通过阅读与夏天有关的儿歌、童话、古诗等,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2、会认72个生字,要求认清字形,会口头组词;会写36个生字,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3、通过看、找、画、说、演等各种有趣的方式,积累词语。
4、初步了解动物与自然现象的关系,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单元重难点
1、通过阅读与夏天有关的儿歌、童话、古诗等,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2、会认72个生字,要求认清字形,会口头组词;会写36个生字,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课时安排
识字四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荷叶圆圆
2课时
夏夜多美
2课时
要下雨了
2课时
小壁虎借尾巴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3课时 识字四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带有虫字旁的字和“展、运、网”3个生字。
2、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正确、整齐、规范书写6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朗读儿歌。
4、认识并了解夏天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认识并了解夏天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四、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动物图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谈话激趣,看图导入
1、夏天就要到了。夏天里,小动物们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看图说花。(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说,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㈡、活泼多样,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词:小动物们多可爱呀!我们来认一认他们的名字吧!
你是怎么认识这些词语的?如果遇到不会认的字你怎么办?
2、认读生字。
⑴、自主认读,师出示所有的生字词。
⑵、同桌交流:请你把认识的字交流交流,如果同桌不认识,请你作小老师教教他。⑶、指名同桌赛读。
随机重点指导后鼻音“蜻、蜓”;前鼻音“蚓”;翘舌音“蜘、蛛、展”;“结”读一声。⑷、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
3、识记生字。
⑴、主识记(出示生字卡):盯着这些生字,读一读,把他们记在脑子里。⑵、全班交流: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⑶、摆一摆:人人动手,把14个生字分成两类摆一摆。
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摆。
⑷、巩固练习:指名读、男女生分读、抽读、开火车读。⑸、今天,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一种识字方法。㈢、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引导发现这些字都有虫字旁,虫字旁和动物有关。⑴、小组讨论(出示生字卡片):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⑵、全班交流。
2、引导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⑴、读一读,想一想字的意思,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出示小黑板:
蝴
虫
胡 ⑵、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⑶、全班交流。
注意提醒学生:“虫”字变成“虫字旁”时,一横变一提。
⑷、小结: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我们可以用这种规律认识更多的汉字。㈣、朗读韵文,积累词语
1、过渡:同学们真不错,刚才学习的很好,下面看看你们读书读的怎么样。
2、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评议、同桌互读互评、全班齐读。
3、指导表演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自由练读,指名表演读,全班自由表演读。
4、引读(边拍手边说):什么半空展翅飞,什么花间捉迷藏?„„
蜻蜓半空干什么,蝴蝶花间干什么?„„
蜻蜓哪里展翅飞,蝴蝶哪里捉迷藏?„„
5、用《小星星》的曲调唱课文。师范唱、生练唱、生表演唱。㈤、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认读“蚂”、“蚁”两个字。
2、找共同点,掌握结构。
⑴、学生自主观察这两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⑵、“一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同学们怎么样写才好看。⑶、“再看”黑板,生提示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3、“二记”。
4、“三描”、“四练”(练一个),师巡视,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
6、继续练写,争取比前一个有进步。㈥、实践活动,课外作业
回家后,边表演边把课文读或唱给家人听。第二课时 ㈠、巩固生字
1、我会认
⑴、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指名读、全班齐读。⑵、“我说你找”。教师随机说一个字,学生从生字卡片中找到这个字,读三遍。
2、我会说。⑴、“我和动物做朋友”:(出示图卡,上部分是动物,下部分是名称)
你想和哪种小动物做朋友,请先上来举着那张图卡带领大家读三遍,然后说一句话给大家听,话中要有你这位动物朋友。⑵、“我让生字交朋友”:出示所有的生字,说词语。⑶、全班交流:你还在哪里看到过今天学的生字? ㈡、指导背诵
1、齐读全文。
2、看图说一说。
3、自由背诵、引背。
4、借助插图背课文。
5、表演背。㈢、鼓励创新
1、激发兴趣:课文中只写了六种小动物,真是太少了,我们来多说几种吧!
2、教师示范:蜜蜂花丛采蜜忙,你们呢?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㈣、指导书写
1、全班交流,找共同点,掌握结构:自己观察要写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前”、“空”。
⑴、提醒一下同学怎么样写才漂亮?
⑵、教师在学生的提示下范写,并根据情况适当补充:“前”是上小下大,“空”是上大下小。、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⑷、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
3、出示“房”、“网”(方法同上)。㈤、实践活动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了解一些小动物呢?那就课后收集有关资料或观察你感兴趣的小动物,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七、作业设计
1、表演背诵课文。
2、收集小动物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识字4 蜻蜓
飞
蝌蚪
运 蝴蝶
捉
蚂蚁
游 蚯蚓
造
蜘蛛
结
1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3、背诵两首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在课文中学习生字词;背诵古诗。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四、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㈡、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㈢、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樾)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㈣、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㈤、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㈥、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
㈠、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㈡、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㈢、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㈣、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㈤、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㈥、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型。㈦、拓展练习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七、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所见
骑 振 捕 闭
小
池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14、荷叶圆圆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图画阅读,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四、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动物头饰、荷叶图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创造情境,步入文境、1、谈话导入:同学们,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远了,夏天又笑盈盈的向我们走来了。老师发现我们的教师就象一个美丽的池塘,你们发现了什么吗?(教室中的荷叶道具)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认记“荷叶”二字。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学生说:大家看,“荷”字上边是草字头,下边是我们班何静的“何”,“叶”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一个十字,口字旁要写小一些,十字的一竖是悬针竖。
3、揭示课题
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出示挂图)
啊,放眼望去,小池塘里到处都是------(引导学生说出“荷叶”)
那谁能用自己的话夸夸荷叶呢?(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圆圆”)
学生齐读课题。㈡、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汇报学习生字的情况。
⑴、指名说说读准“珠、翅、是、停、晶、坪”这六个字应注意的地方,指名带读。⑵、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练读其他六个生字。
3、再读课文,检查正音效果。
让学生讨论学习方法,并按照自己的方法再读课文,读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你们愿意怎样学习这篇课文呢?那就按照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吧。大家来再读课文,这次要比刚才读得更准确、更流利。㈢、熟读课文,激发情感
1、用看图的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练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一句。
看图:荷叶是什么样的?
师:刚才有同学提议用看图的方法学习课文。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插图吧。大家仔细观察,荷叶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再看插图,找出课文中提出的荷叶的好朋友。(指名说,全班一起说。)教师在黑板上粘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图片。⑶、激发兴趣:同学们,你最喜欢谁呀?
(以下各自然段的学习顺序,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决定。)
2、用表演的方法学习第五自然段。⑴、确定学习方法。
师:刚才有同学提议用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那有谁愿意当一回小演员,演一演你最喜欢的小演员呢?
⑵、学生练习表演(指名戴头饰表演)。⑶、学生自评、他评。
师:(叫刚才表演的学生):刚才你是小演员,现在请你当主持人,说说你认为你刚才表演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自评)台下的导演们,你们有什么看法?(他人评)⑷、理解“凉伞”。
师:小鱼儿笑嘻嘻的,说明它非常高兴,它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同学们,你们先看一看这幅图,再说一说。(学生讨论)
齐读“凉伞”,板书“凉伞”。
师:所以呀,小鱼儿说------(生读课文)
男女生分别读,看谁最快乐。⑶、表演读背。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能背的就背一背。大家可以用荷叶道具来表演,也可以借助教室里的课桌、书等来表演。㈣、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本课生字。
2、重点交流“朵”、“我”等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㈠、巩固生字。
1、学生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2、齐读全文。
㈡、用读一读的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书。
师:有同学提议用读一读的方法学习课文,谁愿意来读一读小水珠这一段?
2、理解“摇篮”
⑴、用树叶滴上水演示。
师:同学们,你们看,风一吹,荷叶轻轻摆动,荷叶上的小水珠怎么了?(指名回答,板书“摇篮”,齐读,说说“篮”与竹字头的关系。)
⑵、学生进行读书比赛。指名比赛读,评议后,确定模仿对象。⑶、学生分组有感情地练习读。⑷、全班一起做动作练习背诵课文。㈢、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分组比赛,学习“蜻蜓和青蛙”两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分成蜻蜓和青蛙两组,任务有三项:⑴、组内进行朗读、表演比赛,选择一位最佳选手上台表演。⑵、组内根据课文确定几个问题,向对方提出。⑶、熟读本组内容,对对方的提问做好充分准备。
2、学生上台表演,并根据对方的提问进行回答。
3、看图,理解“停机坪”和“歌台”。(读一读,说一说,教师板书。)
4、看图,温习古诗《小池》。(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齐背古诗。
5、学生边表演边读这两段课文。
6、小结:我们不仅读了课文,表演了课文内容,孩童国回忆学过的古诗更好的记住了课文,知道了荷叶是圆圆的、绿绿的,是---的---。大家的学习方法可真多,收获可真大呀!㈣、复习巩固,升华情感
1、全班同学边演边背诵。
2、实践练习:荷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
七、作业设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将自己眼中的荷叶画下来,我们进行一次绘画比赛,看谁眼中的荷叶最美。
八、板书设计 小水珠的摇篮
小蜻蜓的停机坪—荷叶圆圆—小青蛙的歌台 小鱼儿的凉伞、15、夏夜多美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看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字义,让学生逐步独立识字。
4、欣赏夏夜的美景,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助认为乐的美好品质。
5、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欣赏夏夜的美景,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助认为乐的美好品质。
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四、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动物、睡莲头饰、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激趣导入
1、前不久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小池》描写的是初夏的美景。那盛夏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
2、夏天真美!夏天的夜晚也很美呢!(板书课题)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错误。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通顺。㈢、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出示全部生字(带拼音),学生认读。
2、这些生字就躲在课文中,看谁先把它找出来。
3、找出来以后读一读,再把带有生字的那句话和同桌互相读一读,看谁读的准确。
4、再次出示生字(不带拼音)。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㈣、细读课文,读后感悟
1、夏夜,静悄悄的。忽然传来了呜呜的哭声,是怎么回事呀?请大家快速把1—5自然段读一读。
2、你们喜欢小蚂蚁吗?那你们来当小蚂蚁,老师来当睡莲,一起来读一读吧。
第二课时
㈠、复习导入
我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朋友又来找我们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㈡.读文感悟
1、师: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里上不了岸了。它在睡莲的帮助下,爬上了睡莲的叶子。睡莲姑姑挽留它。(出示句子: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呀!)生齐读。
2、是呀,夏夜真是太美了!这么美的夏夜,小蚂蚁住下来了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6---16自然段。
3、它要去哪儿?为什么?
4、谁想来读小蚂蚁的话?(生练读,指名读。)
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谁还想读?(全班齐读)
5、小蚂蚁回家了吗?哪些动物来帮它的忙了?再读8—12自然段。
6、他们说了些什么?大家练一练,喜欢谁就读谁的话。(学生练读)
大家读的真好,能演一演吗?(四人分角色练习表演)
7、指名上台戴头饰表演。(两组竞赛,师生评议。)
还有这么多同学想演,那我们一起来吧!想演蜻蜓的同学站起来。想演睡莲的呢?萤火虫呢?
小结:大家表演的真棒,为自己鼓鼓掌。
8、小蚂蚁是怎么回家的呢?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出示第13自然段,指名读。)
多么可爱的小动物呀!谁能读的更好?
真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好吗?生齐读。
9、现在出发了!(出示第14自然段,师引读。)
(配乐,生齐读。)㈢、读后扩展,积累词语
1、是呀,多美的夏夜呀!那夏夜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呢?
出示小黑板:的小灯笼;的假山;的草坪;
指名说,齐读。
、除了青青的假山,你还知道青青的什么?
出示小黑板:青青的;绿绿的;弯弯的;
学生自由答)
㈣、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蚂蚁又回到了家,蜻蜓和萤火虫也回家了,公园里又静悄悄的了。只有星星在高兴地眨着眼睛。看到这些情景,你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啊,夏夜多美啊!” ㈤、指导写字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好,字能写好吗?
2、出示生字: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结构、偏旁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描红,临摹练习。
七、作业设计
除了蜻蜓和萤火虫,你知道还有谁能帮小蚂蚁回家呢?回家查找资料,活动课我们来交流。比比谁是小科学家,知道的知识最丰富。
八、板书设计
15、夏夜多美
睡莲
小蜻蜓
小萤火虫
(帮助)
小蚂蚁
16、要下雨了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以及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四、教学用具
挂图、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回忆夏天下大雨前的情景,并说一说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2、除了这些情况,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快要下雨了呢?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
2、学生相互提醒要读准的字音。
3、认读词语。
4、认读生字。(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㈢、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错误。
3、同桌交流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4、指名说。
㈣、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1—3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⑵、学生读课文,用“
”画出小白兔说的话,用“
”画出小燕子说的话。
⑶、指名读、评议。小组分角色读。
⑷、重点指导“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一句话。
⑸、全班分角色读,注意读出小白兔疑问的语气、小燕子耐心、温和的语气。
2、小组合作学习4—7自然段。
⑴、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⑵、小组自由合作读。
⑶、小组练说:小白兔又碰到了谁?问了什么?小动物是怎么回答的?
⑷、小组派代表到台上说。
⑸、小组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⑹、全班齐读、表演读。第二课时
㈠、复习巩固
1、识记生字。
⑴、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⑵、汇报交流、重点指导、口头扩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㈡、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启发学生思考:
⑴、听了小动物的话,小白兔相信了吗?
⑵、天真的下雨了吗?
2、指导学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注意读出小白兔焦急的肯定语气。
3、引导学生小结下雨前的征兆:小燕子、小鱼、蚂蚁的活动。
㈢、指导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课文,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2、指名背课文。
㈣、书写生字
1、学生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交流应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七、作业设计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下雨前的征兆?
2、收集有关动物与天气的趣闻进行交流。
八、板书设计 天气
很闷
16、要下雨了
燕子
低飞捉虫
小鱼
游到水面
蚂蚁
忙着搬家
17、小壁虎借尾巴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3、初步认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积累表示两个连续动作的动词。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以及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四、教学用具
挂图、生字卡片、动物头饰、动物图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壁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壁虎有关的文章《小壁虎借尾巴》。
板书课题,齐读。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提醒字的读音,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
2、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及时提醒。)
3、出示词语卡片(带拼音):
小壁虎
借尾巴
蚊子
一条蛇
逃走
难过
姐姐
新尾巴
⑴、指名读,齐读。
⑵、去掉拼音再读。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它借到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贴出动物图片。
㈣、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它的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那就请你们难过地读一读,看谁读得最难过。(指名读,齐读。)
2、小壁虎向谁借了尾巴?(自由读第三段。)读小壁虎说的话,看谁读得最好。
3、读得真好,这么有礼貌!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它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它呢?出示练习:小鱼的尾巴要用来
。学生填空。
4、对,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尾巴没了,小鱼就会淹死,所以它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5、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
㈤、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特点,并说一说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习临摹。
第二课时
㈠、复习旧知
1、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同桌听。
2、学生观察图画,回答:小壁虎向
借尾巴,结果。
㈡、继续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四五段,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全班交流读懂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读老牛与燕子说的话,想想他们为什么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4、出示小黑板,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的尾巴要用来
。(学生用图片边摆边说。)
5、你们想想看,老牛、燕子的话又该怎么读呢?(注意各自的语气。)
小组分角色练读。
小结延伸,拓展交流: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呀!它还会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
学生借助收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它该怎么办呢?(教师引读第六段。)
7、结果怎样?为什么?
指导朗读: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这是它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呢?(学生自由读,男女比赛读。)
㈢、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的话。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
3、指名带头饰上台表演,共同评议。
七、作业设计
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它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朋友们会怎么说呢?
八、板书设计
17、小壁虎借尾巴
小鱼
图
拨水
老牛
图
用尾巴
赶蝇子
燕子
图
掌握方向
语文园地四
一、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认识带提手旁的字。
2、在读句子中学习联系上下文分辨多音多义字。
3、懂得在生活中识字,并愿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主动认字。
4、会积累词语,感悟词语的搭配。
5、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能结合图画编故事,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认识带提手旁的字;在读句子中学习联系上下文分辨多音多义字;懂得在生活中识字。
难点:感悟词语的搭配;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结合图画编故事,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
以练习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导入:
今天我们来发现一些新东西。
㈡、我会认
1、把带有四种偏旁的字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做分组游戏。
2、学生自由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发现:每一行的字都有相同的偏旁。(相机在四行字的前面板书四个偏旁。)
还发现了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字的偏旁与字的意思有关。
4、用这种方法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多种形式读“我会认”中的字。)
5、你还认识有这四个偏旁的字吗?(小组交流,进行汇报。)
㈢、我会读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句子,你们读一读,看看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1、出示含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分小组读一读。
2、指名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里有两个字是一样的,但读音却不一样。)
对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多音字。
3、你们能用它们不同的音来说说不同的词吗?
4、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学生交流、汇报。)
㈣、生活识字
教师展示拍摄的照片,最好是学生熟悉的街道或其他地方,引导学生认读照片上的生字,鼓励学生平时留意身边的汉字。
第二课时
㈠、导入
(播放时钟“嘀嘀嗒嗒”走动的声音)时间老人的脚步声响起了,又到了“日积月累”的时间,今天我们要积累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㈡、读读记记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自己读、与同桌读、小组成员一起读。)
2、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正音。
⑵、分小组练习朗读。
⑶、配乐朗读短语。
3、发现积累方法
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短语?
教师总结:在读书的时候做个有心人,就能积累好多词语。
4、扩展练习
你还能开动脑筋,把这些短语说得更具体吗?
()夏夜
()球赛
()松果
()翅膀
()问题
()天气
()眼睛
()荷叶
㈢、我会读
(出示小女孩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情景图。)
你看见了谁?谁跑过来和她一起玩了?(浪花)
1、借助拼音初读儿歌。
2、指导感情朗读儿歌。
⑴、学习第一自然段。
浪花是怎样和我一起玩的?(学习朗读第二句。)
多调皮的浪花啊!我和它玩得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学习朗读第三句。)
你们喜欢这调皮可爱的浪花娃娃吗?(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多想浪花娃娃能再和我玩呀!你们看,它真的来了!这回它给我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多么珍贵的礼物呀!你们喜欢吗?那你们会怎么读呢?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又是做游戏、又是送礼物,这么淘气、可爱,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你喜爱这些淘气的娃娃吗?能把你的喜爱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⑷、配乐朗读儿歌。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猜谜游戏)
一、教学目标
能结合图画编故事,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故事大王比赛,有没有信心获胜?
㈡、拓展活动,续编故事
1、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叙述:有一天,小兔在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它走来„„
后面会发生什么呢?小松鼠会说什么?他们会怎么做?请小组合作续编故事。
3、学生交流讲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4、书上只有一幅画,你们的故事这样精彩,把自己的故事画下来吧,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几幅画。
5、把画的故事展示出来。
㈢、拓展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篇7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 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 这个“独”字很有意思, 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 所以称“孤”, 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 也不肯片刻停留, 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 而是“闲”得无聊, “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 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 意境优美,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1. 引用———概述全貌。
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 给人以总体印象, 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
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 写漓江的水, 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 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 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
《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 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 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等, 真是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 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 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 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 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 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 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 并作了记号“K”, 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 父亲觉得, 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 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 毅然地拨打了电话, 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 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 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 “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 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 人可以没有财富, 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 看到“这么好的食物”, 就“狼吞虎咽”地吃, 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 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 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 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 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 让他为自己“捶捶背”, 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 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 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 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 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 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 见了水就喝, 接过饭就吃, 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 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 “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与“富翁”无缘, 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 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 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 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 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 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 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 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 防止水土流失。这样, “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 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 一个孩子运用计谋, 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 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 拟人。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 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 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 连树木都“垂头丧气” (当成人来写) 起来。这里, 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
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 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 是真的野兽, 战争一开始, 枪炮轰鸣, 野兽都跑出了树林, 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 是把敌人比作“野兽”, 人们见他们来了, “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 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 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
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 “有时候学夜莺唱, 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 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 他天真活泼, 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 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 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
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 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 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 惹人喜爱。
5.反复。
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 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 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中间是“越来越响了”, 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 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 使我们赞叹不已, 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 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
在课文中,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 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 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 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 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 曲解。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 敌军官并未死心, 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 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 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 (游击队) , 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 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 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 还有洋蘑菇。”这里, 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 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 故意闪烁其词, 答非所问, 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 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 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 做过一些地方官, 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 抗争不屈, 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 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 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 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 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 晚上就搓麻线, 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 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 “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 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 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 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 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 情趣横生, 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
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 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 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 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 喷涌不息的水。
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 既表现了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 多么壮观, 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 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 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 冒, 冒”一句, 连用三个“冒”字, 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 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 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 那么活泼, 那么鲜明,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 千姿百态的水。
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 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 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 精彩纷呈。最后, 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 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 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 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 有的像一串明珠, 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 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 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激发联想的兴趣, 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 为了换零钱遭遇车祸,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
课文开头, 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 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 因此, “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 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 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次拒绝他, 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 一句话比一句话重, 使“我”觉得讨厌。但是, 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
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再联系他的穿着, 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 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 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 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 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 感动。
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 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 “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 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 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 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 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 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 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 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 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 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 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 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 满怀深仇大恨, 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 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 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 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现。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 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 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 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的呈鲜绿色, 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 再远的呈墨绿色, 一层又一层, 最后连成一片, 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 手掌宽的鲫鱼, 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等描写, 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
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 “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 就被草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草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 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 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 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 作者想“洗一洗脸”, 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 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 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 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 排比强调“可爱”。
在课文中, 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 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情形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那么可爱。
4. 对话围绕“可爱”。
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 用得好, 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 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 广而野”的特点, 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 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 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 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 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 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 推向高潮。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
悄怆(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坻(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修竹②良朋辄至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出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是(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益奇而坚②是二者③良久乃已 ④余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推荐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08-1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备课06-0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四组 单元分析05-26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06-05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07-3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06-29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女娲补天教案10-22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06-13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