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2024-07-08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通用8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1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旨在教育学生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少参加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就感觉不到劳动的光荣。因此,学习这一单元时,学生会有所感悟。本单元被称为“劳动篇”,有三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分别是《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古诗两首》、《练习7》,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为主题框架选取课文。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上山栽树的故事。《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采用对比的手法,讲的是夏天蚂蚁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古诗两首》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

《练习七》安排四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其中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重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2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多音字和新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能从课文中感受一定的道理。

4、通过看文字画,了解详细的特点,体会汉字的优美。

5、培养学生与别人交际时自然大方、有礼貌的态度与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四、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教学时间12课时

《三个小伙伴》2课时

《蚂蚁和蝈蝈》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练习七》3课时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2

我将课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特别是读准文中的四字词语,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 为课文背诵做铺垫。

二是在合适的情境中, 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以及一些生字。

三是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 激发他们对九寨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接下来, 我从以下四个环节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沟”字, 向往九寨———情

课马上就要开始了, 我在PPT上首先出示“沟”的古文字, 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沟”字, 请同学们认读。孩子响亮地读出了它的读音, 我又让孩子们给他组成了很多个词语。接下来我想问孩子们, 看着它的字形, 你知道“沟”是什么意思吗?通过这样一个字源追踪、字源文化的解释, 我想告诉孩子们: (1) “沟”是一个形声字, 三点水表义。 (2) 右边的“勾”表音, “沟”的本义是连接不同洼地的水道。 (3) 当它组词为“山沟”时, 它的魅力依然在于“水道”。这样一番简简单单的讲述, 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提到“沟”, 脑子里不应该想到山, 不应该出现田, 而应该出现的是一片水, 这就是九寨沟最大的魅力所在。这个汉字文化和我之后的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 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九寨”。我想告诉孩子们, 在中国有一个神奇的地方, 很多人都慕名来到那里, 这个地方就叫做, 孩子们齐读———九寨沟。

二、读词串, 走近九寨———意

孩子们开始初读课文, 第一个就是解决问题, “谁来告诉老师为什么叫做九寨沟?”其实也就是引着孩子读第一自然段。那么九寨沟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现在, 就让我们“从南坪西行40公里, 一起来到九寨沟”这个问题就是引着孩子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接着讲“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字词语。”然后出示四组词语:

1.“色彩斑斓五彩缤纷高低不平高低错落”这一组可以用近义词来解释。

2.“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清澈见底蔚为壮观”这一组词主要用图片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

3. 孩子们读到“敏捷”的时候, 因为这两个字笔画较多, 因此, 在教学这个词的时候, 我会说:“你知道敏捷是什么意思吗?它的意思就是快, 我来看看, 我们班哪位同学记字最敏捷。”这个环节是用活动行为的本身去帮助孩子理解。

4.“憨态可掬若无其事”是形容文中的哪一种动物的?那你看看大熊猫的样子, 能理解这个词语吗?学生可能会说“傻乎乎的样子。”“那你还能说憨态可掬的什么吗?”在运用的过程中, 对于憨态可掬学生就已经理解了, 有的时候成语并不是要抠到每一个字, 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理解成语所表达出的意象。

三、理文脉, 读遍九寨———诗

在词串学习完之后, 我会说:“接下来让我们将这些词语放入文中, 再次跟随导游一起进入九寨沟, 把你认为特别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一听。”这个时候, 课堂上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可能会站起来说:“老师, 我最喜欢大熊猫了, 我给大家读读大熊猫的句子吧!‘也许你的运气好, 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 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这时我会适时地点评:“从你的朗读中, 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你对大熊猫的喜爱。”此时, 很多孩子看着他的表情都露出了微笑, 这时我把“大熊猫”这个词贴在了黑板上, 旁边的一个孩子很着急地站起来说:“别忘了还有一种小熊猫呢。”有一个学生在读到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下”时停顿了一下, 我适时地回应道:这个小猴子真是太顽皮了, 读到某个词语的时候都读不下去了, 老师就奖励你来给大家做一个攀吊的动作。”当孩子做出来之后说:“像他这样就叫做攀吊, 我请这只小猴子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也许有的孩子读的还不够好, 老师可以帮助他。也许他一遍就读的很好, 我可以请男生女生学着他的样子来读。

四、积语词, 乐赏九寨———画

在朗读结束之后, 我让学生齐读第三、四小节, 这次, 孩子们读得非常正确、流利。至此, 我对孩子们说:“是啊, 用你们的朗读就为我们打开了那扇通往九寨沟的门。”这时音乐从课堂中想起, 神奇的九寨已经为孩子们打开了。也许有人会问我, 为什么一开始不播放图片。我觉得语文带给孩子最大的魅力是语言文字本身给孩子的想象。如果一开始我就把图片给孩子们看, 孩子们再去咀嚼这些语言的时候, 他们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图片, 可是现在我再把图片打开来的时候, 孩子脑子里想的是文字。他们把刚才反复读的文字就和这些图片建立起了联系。一看到大熊猫的图片就觉得“诶!这个大熊猫就是憨态可掬的”。我想, 这才是语文课真正的魅力所在。多媒体我们要用, 但是用在什么时候, 怎么用这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切都要在基于语文价值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使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3

执笔:白塔小学 吉智华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咏物抒情,由《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讲读课文和《习作6》《练习6》组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季节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古诗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两首均为咏物七言绝句。《石灰吟》为明代诗人于谦所作,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为元代书画家王冕所作,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在阅读中推敲、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生动与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4、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收集优秀的案例,并尝试仿写。

6、激发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际问题的热情,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出来。(作文)

7、了解对话的要求,激发学生开展对话的兴趣。(口语交际)【单元课时安排】

● 《广玉兰》 2课时 ● 《夹竹桃》 3课时 ● 《古诗两首》 2课时 ● 《习作》 2课时

● 《练习》 3课时 【常态教学理念】

1、让学生自主地学、合作中学、扎实地学、愉快地学。

2、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篇目教学分析】

广 玉 兰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描写细致形象。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中,想象广玉兰的特点。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与音乐中,体会广玉兰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利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到生活中感受美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广玉兰的,理解作者喜欢广玉兰的原因,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对策】

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积累初步感受,或者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广玉兰图片,围绕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构想】

1、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会在课堂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第二课时开始阶段可以以优美的诗歌导入,迷人的音乐渲染,美丽的广玉兰图片欣赏,让学生仿佛置身在优美的境界中,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2、层次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手段,广玉兰的特点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朗读方式,如浏览、默读、自由朗读、配乐读等,还可以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3、注重积累,指导写作 优秀的语言应该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积累。本课教学应该指导学生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根据提示试背,争取当堂能完成。

另外,本课教学可以穿插写法教学,指导学生归纳第三段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描写广玉兰的四种形态的。在学习了广玉兰的的四种形态后,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出示四幅比较精美的广玉兰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语句,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眼中的广玉兰。在总结全文时,应该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得这么好的原因,再议一议,用精炼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在全班交流本文的写法,并指导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练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教学资源】

课件: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49593&page=&star=2 教案: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6864&page=&star=2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2、仿照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写一篇观察日记。

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作者开篇直抒胸臆:“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着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描写了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一连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期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令人钦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令人遐想。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写一句完整的话。

3、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

3、了解第三自然段的反衬作用。【教学对策】

1、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积累初步感受。

2、配乐朗读,辅以精美的夹竹桃图片展示。【教学构想】

一、初读设想

1、可以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再出示图片,作适度补充,让学生对夹竹桃有一个整体感知。

2、激发学生初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来揣摩。

3、在学生能理解、流利地读通课文后,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初读课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精读指导

主要围绕第二、四、五自然段进行师生间的精读对话。

1、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画面、意境都很优美,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细讲分析,要抓住“十分奇妙,十分有趣”这一组关键词,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边读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眼前浮现出夹竹桃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画面。在学生理解、感悟、想象的基础上,则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2、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花期方面描写夹竹桃从春到秋花开三季的情景。这一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韧性”,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预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感悟:“一声不响”“„„无不奉陪”等词句的内涵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

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联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懂作者通过从春到秋十四种花的对比衬托,更鲜明地表现出“韧性可贵”。

另外,这段的朗读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好两个双重否定句和一个反问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第五自然段作者从花影、叶影两方面描写夹竹桃在月光下扑朔迷离的景象。这一自然段写得生动有趣,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引导学生真正把这段读熟、读透,文中的画面、意境就会自然浮现在学生眼前。

另外,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必要时教师可以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范读。在这样的阅读想象中,月光下的夹竹桃的美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

最后,在学生感受到作者构思奇妙,想象贴切、新奇之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我幻想它是„„”句式说话。

三、合作探究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院子里的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这段文字虽然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夹竹桃,然而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将夹竹桃的“韧性”写得鲜明。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质疑:这段是不是走题了?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看法。在总结全文时,要引导学生站在全文的高度,从作者谋篇布局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反衬作用,并领悟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49593&page=&star=2 链接: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7862&replyID=&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83&ID=140535&replyID=&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287497&ID=90206&skin=1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运用“反衬”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古 诗 两 首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身碎骨叶要留下清白。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墨梅》是元代书画家王冕的作品。这是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首诗就是借墨梅表现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对策】

1、借助文中插图或者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展开想象,教师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把诗句变成具体的形象,入境悟情。

2、教师提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3、反复诵读,积累内化。【教学构想】

古诗教学重在理解诗意,想象意境并体会情感,实现与诗文对话,与诗人对话的教学目标。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让他们先通读古诗,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思考、想象,体会诗人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一、读懂诗题,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背诵第9课学习的词两首,复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运用逐字解释、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感知古诗描写的内容。

3、教师作诗人生平简介,以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体会诗情。

4、范读古诗,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

5、学生自读古诗,检查初读效果。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在通读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字典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三、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1、借助插图或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展开想象,入境悟情。

2、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想象和体会:①作者见到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有什么感受?②如果你站在这株梅树下,你会怎样夸赞这株梅树呢?

3、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反复诵读,积累内化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2、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五、合作探究,练习写作

1、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梅花的诗词,诵读。

2、引导学生简单感悟每首诗中梅花的形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①从这些诗词中你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精神品格?②你从这些精神品格联想到哪些人?

4、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笔写一个“梅花赞”的小片段。【教学资源】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2233968&ID=147010&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775387&ID=122242&skin=1

http://video.sina.com.cn/v/b/17410084-240023176.html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 6 本次习作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并将研究的方法、过程、感受形成文字。

【教学目标】

1、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次调查统计。

2、能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

3、指导学生再现自己的真实交际情境,选取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材料,具体描述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4、训练学生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走访家乡名人,搜集名人资料。

【教学重、难点】

将统计过程、结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具体。【教学对策】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指导学生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在班内交流。

3、课堂上交流自己小组的调查收获,激发学生讨论、表达的兴趣。【教学构想】

习作前,要引导学生先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内容必须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如:班级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学生兴趣爱好状况、校园最受欢迎歌曲排行„„提出问题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由学生自由组合,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在班级内交流,让调查的设计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学生亲自调查实践,并取得第一手资料后,先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小组的收获,激发他们讨论、表达的兴趣,从而为习作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明确写作的目的,指导他们从调查设想、调查准备、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这四个方面来将整个活动写清楚。最后,要具体写出自己在调查活动中的思考、感受和建议。

一、作前准备,开展调查

1、引导学生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围绕这个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

3、在同学中开展一些调查。(提醒学生调查要真实,充分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能弄虚作假。)

二、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统计方法的有关知识

2、说说统计方法的广泛应用。

三、明确要求,讨论写法。

1、提醒学生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调查问题、统计方法统计数据自己感受等。

2、在习作的最后,作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一系列的统计数据,思考数据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下来。

四、鼓励动笔,学生作文。【教学资源】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2336593&ID=153618&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991775&ID=136898&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2496&replyID=&skin=1

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诵读与欣赏《马诗》,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趣味地诵读。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构想】

第六单元的训练内容有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在阅读诗歌的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留心观察身边的四季景物,选择有代表性的,抓住它们的特点,就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站在写作的角度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从中学习到适当运用拟人修辞的写作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交流,这首诗给你哪些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多角度的思考,为接下来的仿写环节打下基础。

在分类写词语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课外诗歌的阅读与积累,同时还可以结合课前的摘抄、练笔等,进行一次诗歌诵读或成语分类接龙的比赛。形式活泼,又有了一定的容量。

在诵读与欣赏环节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好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对诗意的理解要求不要太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意思就行。然后引导学生读一读书中关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说明,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内化。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约请有关人士,在班级里举行一次对话活动。这次口语交际,课前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有条件的(如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资源或者家长资源)可以邀请他们到现场。不过这样的形式,事先要请来宾围绕一个主题,准备好交流的题材。而对学生也应该事前做好提问的准备,例如:围绕主题如何提问,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电视节目的对话场面,首先对对话的形式有个大体了解,然后弄清对话的要求:

1、选择好对话人物,做好约请。

2、确定一个对话的主题,谈话的主题应该有价值。

3、对话前,应围绕主题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4

20恐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4、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对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类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yìmàndiàojiànxíngwèi

měngchǐ

bǐ mí

亿漫 吊 剑

型 畏

猛 齿

匕 谜

指导:

“亿”字第二笔为“横折弯钩”,是整体认读音节

“漫”的部首为“三点水”,与水有关,字形辨析:慢(缓慢)漫(弥漫)

“三车并行”其声“隆隆”是为“轰”

“剑”为刀,同为立刀旁的字有“利”、“刻”、“划”、“削”与锋利的刀具有关

“畏”,错误可能多一撇

“型”,后鼻音

“猛”为“反犬旁”,与动物有关,后鼻音

“齿”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匕”,第三声

“谜”言字旁,谜语用口述

那么,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或者说你已经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指导)

漫游:随意游玩,本课指恐龙到处随意走动。

轻型:(机器、武器)在重量、体积,功效或威力上比较小,本课形容翼龙飞行起来比较轻巧。

神秘:高深莫测。使琢磨不透的。本课是指恐龙的突然消失,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是一个不解之迷。

锋利:本课形容霸王龙的牙齿非常尖锐,很容易刺入别的动物。

消失:逐渐地减少以至没有。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本课形容雷龙的形体很大。

望而生畏:畏,害怕。看到了就害怕。

展翅高飞:张开翅膀高高地飞翔。

齐读生字,并完成课后第2题

三、再读课文,理顺句意

1、指名读各个自然段,相机指导。

2、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我们知道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你们想知道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当时它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讲读第2、3自然段

1、过渡:在两亿年以前这么多恐龙就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你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在这几种恐龙的名称下画一条横线。

2、学生交流

3、这些恐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找出来放声读,再说说这种恐龙的特点。

4、学生交流

雷龙:大象在我们同学的眼中是很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真是个庞然大物,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说雷龙走路发出的声音就象雷鸣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指名读,让大家感受到雷龙又重又大。

梁龙:二十多米,两个教室连起来那么长,二十多米能不能换成很长,这种用数字来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据。齐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梁龙很长很大。

剑龙:指名上台介绍,你对他的介绍满意吗?

三角龙:想象它的样子,三角龙的脸我们看了都感到非常害怕,这就是——望而生畏。

鱼龙:和海豚相比较。

翼龙:刚才我们看到翼龙飞得很轻巧,就象一架轻型飞机,这里就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再让我们走近翼龙。

5、课文中用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使我们对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的形态特点有了很清楚的了解。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恐龙?

小结: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难怪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说: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的2、3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三、那么这些恐龙它们吃些什么呢?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一节能告诉你答案。

1、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哪些恐龙吃植物?哪些恐龙吃肉食?

2、学生交流

3、霸王龙真有这么凶猛吗?

指导读(男生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它的凶猛。

四、课文除了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吃食,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女生读这一小节。

2、看来这些老恐龙都是称职的爸爸妈妈,它们都能细心照料自己的小宝宝。

五、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在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五、还有许多同学要交流,那下次班会课我们就开展“恐龙知识知多少”的活动,到时候看哪个小朋友知道得最多。

六、作业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21、恐龙

雷龙

庞然大物

梁龙

吊桥

剑龙

剑板和尾刺

三角龙

头上有三只角

鱼龙

像海豚

翼龙

轻型飞机

霸王龙

凶猛

21、槐乡五月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五月“是槐乡孩子们的季节”。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出示槐花图片,简介槐花。

4、释题:“槐乡”顾名思义是因洋槐之多而得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

⑴出示词语。

洋槐 坡坡岗岗 瑞雪初降 酿蜜 跨走 喜盈盈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蒜泥 口福 季节 槐花飘香 醇香 漩儿 浇上

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酿、盈、醇、襟”。

⑶小组分自然段读课文。自评。他评。

4、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初、酿、挎、盈、傻。

2、说笔顺。

3、描红。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新词

2、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听读评价。

2、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3、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句,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明确:槐花多、美

哪些词语表明槐花多、美?

想不想带我们到槐乡看一看?学生自由读,指名感情朗读。

4、出示“有的槐花……”句。自由读,思考:

(1)这句话写了什么?这两句话中有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成什么?

(2)读一读,从这比喻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出示:“嗡嗡翁……啪啪啪……”句,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小蜜蜂在说什么?从小朋友的脚步声中你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

谁能读出这种喜悦?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

齐读。

6、出示:“中午……这时候……在香海中了。”

齐读:你闻到了什么?有几种味道?

从“浸在香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美读:读出这种香气四溢的感觉。

7、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2、指名读第一层

(1)这一层是写谁的?理解“傻乎乎”。小朋友为什么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呢?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第二层

(1)这一层是写谁的?从中你知道槐乡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自由读一读,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想不想尝尝做槐乡孩子的感觉?男同学扮演小小子儿,女同学扮演小姑娘,试一试。

5、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

2、说说五月为什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你喜欢槐乡吗?喜欢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

3、讨论: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六、总结课文

1、教师小结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作业

1、练习3,照样子写重叠词语。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1槐乡五月

花多色白

槐花

花形不一

花美

花香味甜

勤劳能干

孩子

热情好客

人美

纯朴可爱

22、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窃窃私语”造句;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分段的方法,能抓住过渡段来研读全文。

3、能获得有关海底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海秘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学习了解海底世界。并能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让学生自读课文,勾划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自学本课的生字及课后第3题中的词语。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尝试回答课后第4题中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二、揭示课题。

《海底世界》,“海底”指哪里?(大海深处)“世界”在本课指什么?(海底这个地方,这个领域中的情况)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一课以后,能说出这一课写的是什么吗?(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三、划分段落。

、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换词理解“波涛澎湃、依然”

通过思考括号里的问题,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朗读理解“窃窃私语”。

(二)说话训练,进一步感悟海底的“奇异”

1、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

:,,有有有有的的的的像像像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4、5、6自然段。

1、自由朗读。把课文中写到的具体的物产名称用“——”划出来。

2、给物产名称归类

海参

海藻

乌贼

天然气

石油

贝类

章鱼 梭子鱼

研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划出。

2、讨论学法抓住“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学懂这段话?

讨论得出:

画表格;

出练习;

提问题;

有感情的朗读;

3、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与选择同一学习方法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

4、运用所选的方法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5、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6、朗读全段。

略读5、6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自己能学懂的地方,有感情地把它读好。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推荐课外资料。

你还了解海底的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介绍大家去读一读。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写话练习,深化情感

学了课文,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4、5题

板书设计

22海底世界

暗——光

景色奇异

静——声

动物

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

物产丰富

植物

海藻

矿物

煤、铁、石油、天然气

23、日月潭的传说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能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日月潭的位置和它的传说

4、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传说吗?

(指的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

请你举个例子说说,我们都学过或听过哪些传说?

(《鲁班学艺》等)

那这篇课文将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呢?(日月潭)

2、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的南投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个小岛叫珠仔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月亮和太阳而得名。周围有大尖山和水社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注上声调。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

“拯”是后鼻音,“潭”是前鼻音。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作上标记。

二、理请脉络

一、(1)写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二、(2-5)写日月潭的传说。

三、(6)写大尖山、水社山和日月潭的名字的由来。

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觉得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4、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些什么?是从哪一句中知道的?

(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泊。)

(知道了日月潭的景色很美)

(知道了日月潭还有一个传说。)

筹字注意要写得紧凑一些。

三、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节。

2、引出下文:

我们知道,日月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到底是什么传说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概括课文内容。

2、指名一生说说故事的梗概。

(将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救出太阳和月亮,让人民重新见到了光明。他们自己却化作了青山。)

3、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哪一节讲到了?

(起因是恶龙把太阳和月亮吃了,第二小节描写了一个内容。)

4、默读第3节,思考:

①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你是怎么体会的?

②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比较

A、大尖哥和水社姐要去降伏恶龙。

B、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比较哪个句子好,说说为什么?

5、默读思考:这一节讲了什么?按地点不同可分哪两层?每层的内容是什么?

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说说他们是怎样和恶龙决战的?(体会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激战三天三夜等词语。)

比较句子:

A、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B、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练读这两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1、轻生读第6段。

2、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3、齐读这一节。

四、再读课文,由零到整的再感知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看有关录象。

4、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大尖哥和水社姐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设计

23日月潭的传说

恶龙

吞吃太阳、月亮

(起因)(漆黑一团)

拿到(发展)

救出

见到光明(高潮)

大尖哥

水社姐化作青山(结果)

习作7

日记一则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例文,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2、读懂习作要求,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及写日记的好处。

3、根据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仿照例文选择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写成日记,并逐步培养自己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

2、对日记内容要有所选择。

教学准备:例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弄清日记的格式

1、同学们,你们知道日记的格式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我们不妨再看看例文的格式。

4、教师小结。

二、使学生明白例文的内容

1、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2、阅读例文,想想:这则日记写的是什么事?

3、朗读书上的分析部分,说说日记的内容包含哪些?(日记就是写下一天中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也可以记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收获、体会,如,读了什么书,听了什么故事,自己有什么想法,参加了什么活动等。还可以写自然界中的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等。总之,不拘一格。)

三、引导学生了解日记的选材

1、师:现在我们知道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是不是不加选择,每件事都要写呢?

2、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

3、教师不忙下结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吃桃子”这件事?

4、师生交流,共同小结:选择的材料要有意义,不应该胡乱编造

5、学生讨论交流。

四、简要介绍日记的基本要求

真实、明白、通顺。

五、引导学生掌握叙述的顺序。

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师讲解一些中外作家勤写日记的小故事。

2、师生共同谈写日记的好处。

3、号召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谈谈今后将如何写日记。

七、指导写作。(注意指导日记的格式)

板书设计

日记

所闻

所做

所想

练习7

教学目标:、看图认识五种花。

2、读通两则谜语,并能猜出是什么花。

3、能用几句话写出最喜欢的一种花,让同学们猜是什么花。

4、写好钢笔字,一个字有两个捺笔,须分清主次。

5、熟记八条成语。

6、学写毛笔字,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折撇”和“横折折折钩”。

7、口语交际:练习以“我家的一张照片“为话题,具体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练习以“我家的一张照片“为话题,具体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准备:照片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用字词句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明确练习的要求

2、出示五种花的名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出示这这五种花朵,请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颜色、样子等,随机让学生说出花名。

4、请学生在书中连线

5、交流:你最熟悉哪种花?你还了解哪些,向大家介绍。

(二)教学第二部分

1、审题

2、指导

(1)自读谜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并让学生说说从谜语中看出每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3)猜一猜并说出为什么这么猜

(4)随机出示“仙人掌花”和“荷花”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两种花的特点(荷花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课文)

(三)教学第三部分

1、过渡导入:同学们,你们能抓住花的特点给大家出两个有关花的谜语吗?

不能自己说出花名,让大家猜出来。

2、指导

(1)指名用几句花说说说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一种花

(2)师生随机点评

3、练习交流

(1)学生写句子

(2)请部分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指名猜猜,特别对大家不能猜出来的花进行评议

(3)没有在全班交流的同学与周围的头脑光学交流,互相猜

4、反馈

对没有抓住花的特点的句子,举一例让大家口头修改。

5、学生课后把编写的谜语做成卡片,布置一期:谜语花展。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毛笔字的重点是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

2、指导。

(1)指导学生分析“及”“乃”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讲解要领边示范书写“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

3、练习。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特别注意写字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帮助。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

第二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插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八个和这幅图有关的成语。

二、教学八个成语

1、回想成语学习方法。

2、要求学生自由读成语,读准字音,同桌互相读成语。

3、指名朗读,注意纠正读音。

4、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在学生交流之前,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4、引导学生发现每行两个成员在意思上有关联,读起来押韵上口

5、练习背诵。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与同桌练习背诵。

6、指名背,集体背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楚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途”、“蓬”、“蒸透”。认读要写的这三个字,并了解这三个字的结构。

(2)引导观察字形,发现每个字都有两个捺。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两个捺的写法有不同。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写法,知道两个“捺”的书写注意点。

(3)指导书写“途”。

①出示“途”,引导学生观察字中“点”的写法。

②教师范写“途”,提醒学生注意,“余”中的“捺”不是主笔,要写得收敛一些。走之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稳、奔放、有力。

③练习。

④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蓬”和“透”字。提醒学生注意,仿写时要看清范字,再动笔写。

3、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描写。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翻阅以前的照片并挑选出最喜欢、最难忘的一张照片

一、谈话导入:

在过去的时光中,有许多事情、很多人让我们难以忘怀,我们用照片、日记记录下了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事情,今天,许多同学把你们家的照片带来了,那就让我们大家都来欣赏一下你的美好回忆、精彩瞬间吧!

二、审题。

1、启发谈话:你知道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吗?

2、指名朗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指导

1、讨论说话的顺序。

2、按顺序试说。

3、班级交流。

4、评议。通过师生共同评议,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要介绍清楚照片上有什么人。照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拍的。

(2)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要把话讲具体,讲得有条理。

(3)要讲真话,心里话,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练习

1、分组练习。小组内交流,组员之间相互评议。

2、班级交流。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述,师生共同评议。

五、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讲话进行简短的评价,注意要有激励性,尽量以表扬为主,但也要明确讲话过程中明显的错误与不足。

2、再次交流、互相欣赏。

3、学生交换影集欣赏,互相交流,增强了解,进一步练习说话。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5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那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而且(),伸得()。()的树叶绿得()。樟树(),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樟树最可贵之处在于()。人们之所以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

2.“黄河的主人”指的是(),因为他能凭着(),(),战胜了(),在滚滚的黄河上()。文中写“我”害怕的成语有(),(),写乘客轻松的成语是(),写“我”和乘客都是为了烘托(),这种写法叫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6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元认知解读

掀开语文书的扉页, 赫然显现“致同学”:“开卷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导语也说:“今天, 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就为你打开一扇文学之门。”作者与编者之意图豁然, 第一篇为青少年读者打开一扇阅读文学作品的大门。选文开头说“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 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又说“在这些关闭着的门中, 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众所周知, 阅读对话的主体是学生, 如果从七年级新生的元认知角度看, 文学之门其实并非关闭着, 早在小学学段就打开了, 许多童话、寓言、文学故事、优秀诗文, 经反复诵读, 早耳熟能详, 有的背得滚瓜烂熟了。不过, 教学时应告诫学生:比较以前与今后的阅读, 一是量的积累扩大, 过去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现在7~9年级再背诵80篇, 而且篇幅大有增加;课外阅读, 过去读145万字左右;现在继续扩展到400万字以上。二是质的提升, 过去重在识字、积累词语, 粗知文章大意, 初步把握内容, 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 简单描述自己的感受;现在则欣赏文学作品, 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领悟作品的内涵并获得有益启示, 对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要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三是方法的改进, 过去重在背诵、初步理解, 默读每分钟300字; 现在将注重体味、推敲、感悟与运用, 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且要经过综合实践, 合作探究专题中的疑难问题。

二、第一篇课文后“练习三”设置疏漏

这一题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与理解, 命题意图很好, 可是表述中存有错误:“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这段文字, 不仅说理深刻, 而且多处运用排比的句式来加强语势。仔细研读原文后, 学生和老师都会发现, 规定诵读范围内4个句子, 排比句式却只是第3句一处, 绝不是多处。教学中, 可借此引导学生区别骈句与排比的不同: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 用以增强语意、铺叙事物的, 若两个是骈句, 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才是排比。

三、《繁星》“探究·练习二”命题误导

且看, “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 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 把星天比做母亲, 把星星比做朋友, 并和它们谈话。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1. 望着星天, 我会忘记一切, 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2. 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3.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 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根据编者的意思, 上面画横线的三个分句显然与下面摘录的三句话一一对应, 即认为1、2、3句话都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其实不然。第1句话, 把星天比做母亲的怀里, 本体与喻体都出现, 相似点是温馨甜蜜, 无疑是个比喻句。第2句话, 前半句把星星比做我的朋友, 突出其亲密和谐, 也是比喻;后半句“常常和我谈话”, 赋予星星人的特性, 才是拟人。第3句, 写星星对我“霎眼”, 星星“在小声说话”, 是连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同星星的信赖与知心。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 (即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碰到这一问题, 课堂上恰好师生互动, 开展一次“比喻与拟人分辨”的讨论, 最后得出共识: 比喻依赖两事物的相似点, 重在喻, 本体、喻体与比喻词三部分中, 喻体必须出现;拟人根据事物特征仿照人, 重在拟, 由本体 (被拟事物) 和描写拟体的词语 (称人或人格化) 构成, 而拟体 (人) 则在句中不出现。

四、《安恩与奶牛》课文“探究一”

“作家的创作总要体现他的思想或情感。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什么?”编者的参考答案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想提醒人们, 要爱护动物, 重视每个动物生命的情感需求”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是否失之偏颇?文学即人学,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安恩牵一只奶牛到集市上, 她严词拒绝不少人的购买, 与奶牛相依为命, 体现了她性格的淳朴、善良与慈爱;说让奶牛跟同类聚聚, 散散心, 可事实上没有做到, 叙写奶牛的孤单伶仃, 也正是衬托安恩的孤独与寂寞。因此, 教学中学生提出见解: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问题——社会发展要关注老人的孤独, 重视寂寞老人的精神需求。毫无疑问, 作为教学点拨者的老师, 我们要肯定这一结合文化背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

五、“二”“两”误用与“契”的注释错误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中“二”是序数, 表示排列顺序在第二位的, 在这里必须用基数“两”, 表示总共两则。第二单元与第五单元还有同样的错误:“现代诗二首”、“《梦溪笔谈》二则”。《刻舟求剑》“注释④【契 (qì) 】雕刻。”这个解释大错。古汉语里“契”与“雕”可以互训, 但现代汉语中, “雕刻”是一种艺术, 指用刀子或凿子在木石、金属、象牙、兽骨上刻上图案、花纹等。寓言中楚人决不会在船上雕刻, 只是作个记号罢了。显然, 这里注释错了, 可改为“用刀刻”。在现代汉语日益规范化的今天, 对这两个常识性错误, 我们教学时应该迅速纠正。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7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长江之歌是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2、文中的“你”指的是长江。这样写的好处是:更加亲切,有利于直接抒发情感。

3、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是文中的中心句。它的作用是:总结全诗,深化中心。文中多次重复的好处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重点内容:(复习力度:❤❤❤❤❤)

1、课后第三题:长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

2、文章围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多姿多彩”、“气势磅礴”、“贡献巨大”五个方面描写。

扩展内容:(复习力度:❤❤❤)

1、有关长江的古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三亚落日: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文中的中心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文中的中心段:第一自然段。

2、课文描写了三亚落日的“颜色美”、“形态美”、“动态美”

3、三亚落日的情景: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入了水

4、三亚落日依次比喻为: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5、赤朱丹彤的“朱”指大红,其他都指一般红。重点内容:(复习力度:❤❤❤❤❤)

1、课后第三题:(1)突出了海水的蓝。

(2)观赏者对落日的留恋,进一步衬托了落日的美妙。扩展内容:(复习力度:❤❤❤)

描写日出或日落的四字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日薄西山、落日熔金。

3烟台的海: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四季的烟台的海:冬天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 重点内容:(复习力度:❤❤❤❤❤)

1、课后第三题:

(1)因为它像画一样多姿多彩。

(2)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

(3)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课后第二题:

(1)让人感觉到烟台的海的壮观景象。(2)写出了春天海浪的调皮可爱。

4记金华的双龙洞: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泉水的来路: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2、文中说明内洞黑的句子:第六段一二句。

3、文中说明内洞宽的句子:第七段第一句。

4、“双龙洞”之所以称为“双龙”的原因是:在洞顶上蜿蜒着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5、孔隙的大小:容得下一直小船进出。小船的大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6、进出孔隙的方法: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7、孔隙的黑、窄、小: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其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重点内容:(复习力度:❤❤❤❤❤)

1、课后第三题:(1)说明孔隙的窄小。

(2)说明石钟乳和石笋很奇,引人入胜。

2、课后第四题:游览顺序: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宽 险)→外洞(大)→孔隙(窄 小)→内洞(黑 奇 大)扩展内容:(复习力度:❤❤❤)

1、比喻:

石钟乳:利剑,菠萝,虎爪、水滴、胡须。石笋:利剑、火焰、擎天柱。

练习一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将物品用拟人的方法写句子。(1)书柜妈妈紧紧地抱着书宝宝,而书宝宝则亲昵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2)涂改液弟弟被手指哥哥欺负了,嘴里不停的吐白沫。重点内容:(复习力度:❤❤❤❤❤)口语交际: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8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69分)

1.(2分)我会选择正确的读音。

xīn

xìng

妈妈辛________苦地工作,想让我过上幸________福的生活。

2.(5分)给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数________(shù

shǔ)学课上,我学会了数________(shù

shǔ)数。

②长长________(zhǎng

cháng)的小路长________(zhǎng

cháng)满了野草。

③小青蛙在洞里睡着________(zhe

zháo)啦。

3.(3分)看拼音,写词语。

sháo

zi

gài

chǔ

cá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3分)解释下列词语。

放诞:________。

标致:________。

打量:________。

5.(3分)选词

A.怎么

B.什么

①大海里面有________?

②碰到不认识的字,我们________办?

③乌鸦为________这样聪明呢?

6.(4分)给加横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对:① 回答   ② 向着;朝着   ③ 对抗;敌对   ④ 对待    ⑤ 正确;正常;相合   ⑥ 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看是否相符合 ⑦ 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   ⑧ 投合;适合   ⑨ 成双的①不管怎么说,她对我真的很好。

________

②小方,你见过这幅对联吗?

________

③我看他神色不对,肯定有什么事瞒着我。________

④咱俩对一下表吧,我的表好像慢了。

________

7.(4分)选词填空。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①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________赶来。

②周总理________地来到人群中。

高兴

开心

③今年,傣族人民格外________。

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________!

8.(4分)我会选词填空。

留心

专心

①这孩子________用功,我喜欢。

②以后做事要多多________

③瞧他画画多________呀,我叫了他两声他都没听到。

④要想写好日记,平时就要________观察。

9.(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我们

建造

亲手

城堡

一座(连成一句话)

②运用同样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小屋的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

10.(6分)写出反义词。

经常—________

珍贵—________

期盼—________

动听—________

跳跃—________

尽情—________

11.(6分)形近字组词。

挑________

喝________

澡________

跳________

渴________

燥________

12.(4分)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________。②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________。③这些日子,绵绵的雨下个不停,像________。④树林里,传来嘹亮的歌声,像________。

13.(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期盼:

②倾注:

14.(5分)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

15.(5分)扩句。

①水滑过胸和背。

②水珍贵。

16.(5分)缩句。

①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②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二、阅读题

(共4题;共25分)

17.(5分)阅读课文《水》选段,回答问题。

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问:“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8.(5分)阅读课文《水》选段,回答问题。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问: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母亲为什么这样说?

19.(5分)阅读课文《水》选段,回答问题。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

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

空的水。然后大人个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问:选文运用了什么写法?为什么这样写?

20.(10分)阅读课文《水》选段,回答问题。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

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1)“吮吸”指什么?

(2)“润湿”能换成“湿润”吗?把这个词放到课文的语境中,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69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二、阅读题

(共4题;共25分)

上一篇:心系法规 安全随行下一篇:工程试验检测委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