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精选10篇)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1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停顿和重音提示。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
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三、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四、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五、学一带一
六、指导课外阅读 教学后记:
课堂上抓住一位学生质疑的契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作品发表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八、测试
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3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屐齿(jī jǐ)柴扉(fěi fēi)住宿(sù xiù)...无处寻(xún xín)一径(jìnɡ jìn)深 ..
二、给诗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应怜屐齿印苍苔。().①可怜,让人同情。②爱惜。
2.儿童急走追黄蝶。().①奔跑。②很着急地走开。
三、给下列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应怜屐齿印苍苔。()
①应该爱惜留在这翠绿苔藓上的胶印。②应该爱惜这翠绿的苔藓,不要踩坏了它。2.树头花落未成阴。()
①路边的树上花都落了,长出的新叶不多,不够茂盛。
②路边的树上花都落了,长出了很多新叶,形成了一大片树阴。
四、填空。
1.《游园不值》是 代诗人 的作品。题目的“值”是 的意思。诗人游园未遇到主人,本是扫兴之事,却笔锋一转,吟出了千古名句“,”,似乎让我们叶看到了园内一定是 的美景。
2.《宿新市徐公店》是 代诗人 写的。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描写了篱笆、、、、、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儿童喜爱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参考答案:
一、jī fēi sù xún jìnɡ
二、②①
三、②②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4
教材简析: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个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示,通过反复的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雷奈克医生看到病人痛苦的死去,便整日思索如何及早发现人体内因疾病出现的异常变化。第二自然段写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第三自然段写雷奈克靠着这种小木棍为病人诊断。第四自然段写雷奈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从雷奈克在生活中发现难题,萌发解决难题的构思,到偶然的发现,最后通过反复的实验终于获得成果,叙述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能力目标:默读课文,能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懂得任何发明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读文,能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懂得任何发明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2.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画笔、白纸。教学过程:
一、实物揭题,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问:这是什么?
边板书:听诊器,边问:谁能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对它的了解?
2.引导质疑:看到这听诊器,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发明?怎样发明的?„„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板书:世界上第一个,及问题)
3.揭题,读题。教师过渡:这篇课文就是讲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的经过,认真读这一课,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实物揭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听诊器的了解,唤起学生对听诊器的感性认识,明白它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能为学习后文作铺垫。然后再以实物质疑,学生自然会对“谁发明了听诊器”、“听诊器的发明过程”等产生好奇,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形状。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上面提出的问题。
2.检查朗读(采用轮读的方式),根据朗读的情况适时正音、正句,思:是谁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的?
3.交流:
是谁发明的?(板书:雷奈克,指读、齐读正音)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的?你能否画一张简图来介绍?
指名板画,其余学生自画。
以书本内容为依据,讨论是否正确,并指名介绍听诊器的形状。(正形:喇叭状)
4.小结:能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认真阅读的结果。
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目的比较明确,能提高读书的效率。同时,以一个问题的解决为例,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读书,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三年级的学生,感性认识还占上风,通过读一读,画一画,再介绍的方式,对第一个听诊器的外形有了了解,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默读,思:为什么要发明?怎样发明的?分别是课文哪些段落的内容?
2.交流,弄清这些内容相应的段落。
3.小结课文的先后内容。
《课标》指出:中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找出内容相应的段落,能增强读书的针对性,而教师适时的小结,又暗示了课文的条理清晰,叙述清楚。常此以往,对学生的习作有潜移默化之作用。
四、读第一部分,弄清起因。
1.指读,思考原因。
2.讨论:
出示: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理解:异常。
用“如果„„就„„”练说话。
如果内脏运动出现了异常,就。
如果能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就。
如果能及时诊断,就。
如果能治疗肺结核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中也要增强思辨能力的培养,此环节中,抓住一重点句为生发点,让学生环环相扣地推理,领会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收到了“一石二鸟”之功效。
五、读第二部分,弄清发明的经过。
1.自读,思发明的经过。
2.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小组讨论,大堂交流、评议。)
3.同桌配合做游戏:一生用手指轻划桌子,一生用耳朵紧贴课桌听,亲身感受。
4.用“果然”说刚才的游戏。
5.引读第2——4节,并适时启发想象:
(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想象:这时,他会想:)他高兴极了。他把小木棍的一头,另一头。啊!(指导读出惊喜。)(想象:这时,雷奈克)就这样,然后。以后,雷奈克又发现。于是,他,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6.复述发明的经过。
体验是少年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而且,体验后,人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做游戏,得到体验,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高兴有了感悟。此时,用“果然”造句,就水到渠成了。而引读想象,则加深了对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精神的体会。两次讲述发明的经过,第一次侧重于讲清经过的梗概,第二次,则侧重于创造性的复述,有了质的飞跃。
六、再读,感悟雷奈克的精神,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用喜欢的方式再次读文,说说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交流,体会、学习雷奈克爱观察,肯动脑,爱百姓,爱事业的精神。
3.小结:任何的发明创造都不是偶然的,都需要不懈地观察与研究。小朋友只要勤于观察、研究,就会有收获。
由部分再回归到整体,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想说些什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的交流,能使学生对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的精神有更清晰、更深刻的感悟,激发了立志向雷奈克学习的愿望,情感得以升华。
七、教学生字词。
1.指读。
2.限时默记。
3.交流记字方法,个别正形:状、诊、肺
4.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形,注意占位的特点。
限时学习、限时记忆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中安排学生限时记字,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八、作业。
1.抄写词语。
2.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把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讲给父母听,请他们评分。
4.搜集、阅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兴趣。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朗读课文。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主要板书安排:
英英学古诗 明月光疑是霜
背 静夜思(像)听懂 望 思 乡 奶奶 作业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写出带有偏旁的字、说话。课外: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解题 二.初读指导 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 明亮 意思 不由得 家乡 月光 唐代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3).通读课文。(4).分角色读对话。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小结。第二课时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2.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第一句 a.指名读。
b.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指名读。
b.“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4).齐读这首诗。4.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4.同桌交互背。四.写字指导。五.作业 1. 2. 抄写字词。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故()首()袋()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6
读中理解:石榴的生长顺序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石榴》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课文的大意。今天,我们将课堂搬到了这个大舞台上,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们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争取把课文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好吗? 生好!
师:请大家打开书,小声的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些填空你能填出来吗?师出示: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长出了()。到了(),()谢了,树上便结出了()。生自由读书,喧读边思考老师出示的习题。指生填空。师把空内的文字补充完整。
师: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读了这个填空,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石榴的生长顺序: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二、读中悟情:叶的生机,花的热闹,果的可爱。研读叶
师:下面,让我们跟随着季节的变换一起去欣赏石榴吧!师:春天,我们走进石榴园,看到了什么,谁来读? 生读描写春天石榴的文字。
师:老师注意到你特别强调了“抽出、长出”,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这几个词写出了石榴长得特别快。师:你再来读一读“慢慢”看能从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石榴树的生机勃勃。
师:是啊,新枝嫩叶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里长得多快呀!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也想读吗?试试看!生再读。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你读出了新生的感觉。真好!研读花:
师:石榴树的枝叶长呀长,长到郁郁葱葱时,夏天就到了。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石榴开花了。石榴花什么样呢?自己读一读吧。生读描写花的部分。
师:你喜欢这夏天绽放的石榴花吗?说说看,什么地方让你特别喜欢? 生:我喜欢这火红的花,因为这鲜艳夺目的色彩好像把人们的心都给点燃了。
生:我喜欢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枝头的石榴花:因为他们争先恐后,竞相开放,像是在比赛呢!师:说的多好啊,你还喜欢呢?
生:我喜欢小喇叭,鼓着劲儿吹:我从这里感受到石榴花好可爱。师:石榴花好可爱呀,它鼓着劲儿吹,你能读出这股劲吗? 生读。
师:是啊,这石榴花太可爱了,作者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这盛开的石榴花。请大家快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有一个词表达了作者对石榴花的感觉。
生:我觉得(热闹)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石榴花的感觉。师:你读哪儿让你感觉到“热闹了”?再看看的色彩。生读相关语句。
师:你觉得“热闹”这个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非常好,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这花开得很热烈。师:想不想亲眼看看石榴花的绽放?好,看哪-----视频播放
师配音:到了夏天,石榴树上开出了一个个小花骨朵儿。它舒展开柔嫩的花瓣,越开越密,越开越盛,直到挂满枝头。看,多像活泼的小喇叭呀!
师:看到了石榴花的绽放,你想说什么?把你的喜欢带进去,美美地读给我们听吧。生读。
师:花开得这样美,这样热闹,你觉得这花会把谁引来? 生:小蜜蜂来了。它在采蜜。生:小蝴蝶来了,它在跳舞。生:小鸟来了,它在歌唱。
师:好热闹的情景呀,让我们把这一段文字再来读一读。研读果:
师:热闹了整整一个夏天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同学们,你们惋惜吗?为什么? 生:惋惜:
师:那是因为你太喜欢这美丽的石榴花了,不忍心让她凋零,是吗? 生:不惋惜:
师:因为你知道,石榴花的凋谢是为了孕育新的生命,对吗? 师: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再读读,有几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你找到了吗?
生:我找到了“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师:找得非常好,再找找看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生:我觉得是“先”、“逐渐”、“最后”。
师:请同学们看图,谁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生看着图练习说话。
师:小石榴就这样长啊长啊,最后就熟透啦!知道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吗?(出示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 生:都裂开了。生:都露出子了。
师:作者又是怎么说石榴熟透的呢,谁来读? 生读。
师:将刚才**说的话和作者说的比一比,哪个更好,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写的形象生动。
生:作者写的好,我给大家读读吧:“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师:作者把石榴撑破了皮,露出了子儿当做是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多有趣,多可爱呀!你能读出这种可爱的感觉吗? 生读。
师:这些石榴娃娃可着急了,迫不及待的要报告喜讯呢。如果你就是成熟的石榴娃娃,你会说什么呀? 生:我成熟了,快来看看我们吧。生:我成熟了,你们来尝尝吧!
师:你们都是可爱的石榴娃娃,加上你喜欢的动作,把成熟的喜悦带给我们一同分享吧!生:边表演边读课文。
三、读出味道:石榴子儿的样子及滋味
师:看到这么可爱的石榴,你会忍不住摘下一个,剥开外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图)师:看着图,读读句子,想一想,这些词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生:我知道玛瑙的意思了。
生:我知道什么叫紧偎了,因为石榴的子就这样在一起。生和同桌演示。生:我一看图就知道什么叫“红白相间,晶莹透亮”了。师:玛瑙是一种珍贵的玉石,在作者眼中,石榴子儿红白相间,晶莹透亮,不就像那颗颗玛瑙吗?好美的石榴子儿,好诱人的石榴子儿呀。读读吧。生读。
师:看到这么好看的石榴子儿,你最想干嘛?好,老师请你们伸出手来到抽屉里去摸摸,你会有个惊喜。(组织学生品尝石榴子儿,并交流味道。)生:我觉得这子真是酸溜溜、甜津津的。生:我觉得清爽无比。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亲口品尝最真切。”把你们亲口品尝到的滋味带进课文里再读一读。
生读: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四、回顾石榴,诵读全文:
师:我们欣赏了石榴的生机勃勃的绿叶,竞相开放的花朵,俏皮可爱的果实,并且亲口品尝了它的滋味。此时我们再来看课题,你会在“石榴”的前面加上什么词语,来赞美石榴呢?()的石榴? 生:酸甜可口的石榴。生:漂亮的石榴。
生:酸溜溜、甜津津的石榴。生:清爽无比的石榴。„„
师:多么惹人喜爱的石榴呀,让我们和着音乐,把课文再美美地读一遍,好吗?(师生配乐诵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练习说话:
师:欣赏石榴,我们要观其形,赏其色,品其味,欣赏别的水果也是一样。看,这里有很多你们喜欢的水果,你最喜欢哪个? 生说。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7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教学目标:
1.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把两位数、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
十、整百数进行估算。
2、通过口算和估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体验学习乐趣。教学重点:口算、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估算结果的应用判断。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2*3 5*5 2*4 7*6 5*9 8*5
2、口答 5个十是多少 7个百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8个十是多少 55个百是多少 20个百是多少
二、教学口算
1、出示例题:得到什么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试着列式 20*3 或20+20+20 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板书(整十数乘一位数)
2、探索交流算法 先用小棒摆一摆 组织交流: 加法:20+20+20=60 联系整十数思考:2个十乘3得到6个十,就是60。或者:2*3=6,20*3=60 明确最后2种算法本质一样。
3、尝试口算,迁移方法 出示200*3 8*200 会算吗?补充课题(整百数)
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算法进行讨论。200*3和8*200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位数
多了
4、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注意对比巩固算法)
三、教学估算
1、教学例2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明确:200元够不够就要先算出4箱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48*4,不会算怎么办?有其他办法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估计解决(完善板书)
2、讨论明确估算过程
先思考后交流,明确48接近50,就暂看作50,50*4=200,所以48*4就一定小于200,200元购买4箱西瓜。同桌说一说怎么想的。
3、教学试一试
学生先读题,明确方法,列出算式。
结合例2的方法,尝试独立解决估算,多指名学生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强调结果的判断:可以从最多是几 和 最少是几想起。
四、巩固练习
1、口算第2题
2、完成第4题,说一说怎么算的。
3、完成6、7题,注意估算方法。4作业:第3、5题。
五、小结
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数概念。
2.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加深对倍数的理解。3.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成功。教学重点:理解倍数概念,会求一个是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用除法来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复习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3 师:说说题中的条件,能提出问题吗?
除了多少这样的问题,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来描述题中黄花和蓝花多数的关系呢 ?
结合挂图,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做一份,黄花是这样的几份?学生在书上圈一圈
教师在学生操作后,结合图,明确: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把题中的黄花添上或去掉2朵,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现在黄花是蓝花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出示红花 蓝花图,提出问题红花是蓝花的几倍?
让学生照上题的方法试着圈一圈,引导学生思考:2朵蓝花是一份,红花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朵?是这样的几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启发学生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需要把8多红花每2朵分一份,看8里面有几个2,因此用除法计算,列示:8/2=4
三、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2题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3、4题
四、小结
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倍数概念的认识。
2.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加深对倍数的理解。3.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成功。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是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用除法来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做完后挑几题让学生说说怎么算的。2.复习倍数
出示第6题:学生自己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要求第一条线段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应该把哪条线段看作1份? 要求第一条线段中有这样的几份,应该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自己列式解答,集体讲评。3.巩固练习
A:第一排画4个圆;第二排画20三角。三角的个数是圆的()倍。列式:-------------B:明明有36张画片,军军有9张画片,明明的画片数是军军的几倍? C:8是1的()倍;9是9的()倍。4.综合练习
出示第9题
引导学校根据问题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列式的时候说一说思考过程,体会倍比 和差比的区别。
按照书中的问题,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完成解答。5.小结
6.作业:想想做做第7、8题。
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理解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这样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2.在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正确选择乘法计算。3.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算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数游戏
老师左手2支粉笔,右手藏了3个2支,老师右手有几支粉笔?怎么猜的?并列出算式2*3=6 3个2支是2支的几倍?
继续,讲桌上放了8本练习本,抽屉中放了2个8本,抽屉中有几本? 学生回答,并列出算式8*2=16 2个8本是8本的几倍?
2.小结: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4图,学生看图理解说出条件和问题。能算出柳树有多少棵吗?怎么解决。2.探究方法
同桌之间讨论,你们打算怎么解决?
教师可以提示: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 学生操作后交流。
柳树是杨树的3倍,柳树就有3个5棵,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全班交流,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5的3倍,就是求3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5*3计算。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解答后,多说一说,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2.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读题后理解条件。根据问题列式,教师可以问一问,能不能直接计算拍球的人数,为什么?
四、小结本课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3、4、6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巩固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巩固对倍的认识,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和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难点:熟练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几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揭示课题并板书 练习一
二、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找找规律,怎么算的又快又正确。2.小竞赛
限时完成练习一 第2题。3.出示第3题
学生说一说题意,解答后指名学生说说怎么算的。4.完成第4题 5.第5题
学生读题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讲评。6.第7题
说说题中的条件,能提出哪些除法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列式予以解答。7.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完成,集体订正。8.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思考的过程,教师给予点评。
三、小结
四、作业
练习一第6、8题。
教学反思:
不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会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知道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通过学习笔算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口算、笔算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笔算方法,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熟练计算。教学准备:PPT、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引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出示例5,学生看图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教师板书。问:大家会算吗? 同桌之间讨论„„
12+12+12;12看作1个十和2个一,3个十是30,6个一是,合起来是36等
本节课就来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引出竖式。教师进行板书,重点讲明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定位。
介绍验算的方法,强调做完后再乘一遍进行验算,不容易出错。结合竖式,引导学生复习计算过程。
教学“试一试”,两位数的会算了,如果三位数,你还会算吗?出示312*3 集体订正,强调上下数位对齐。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想想做做第5题
这类口算利于学生突破进位乘法计算难点,适当多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学反思:
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索经历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算理和竖式运算方法。
2.学习中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算法。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准备:小棒、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2.笔算 24*2 413*2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探索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强调,现在一共几捆了,都是怎么来的? 3.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过程,带领学生观察思考每一步的意思,强调进位。指名学生口述计算过程,个位相乘,积超过10,向十位进1,1写在十位下面,小一点。4.试一试
学生先根据算式进行讨论,集体汇报并完成算式。5.小结算法。哪一位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位。
三、巩固练习(想想做做)
1.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2.第3题,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集体讲评。
3.第5题,适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指导312*8的计算。3.课堂作业:第2、4题。
四、总结全课
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练习二(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2.通过练习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计算训练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练习二第1题,学生限时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学生错误的题目。适当补充这样类型的口算题。
2、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指名板演,其他独立完成,集体讲评。补充:24*3 634*2 345*2 413*6 最后一题2次进位,但不连续,注意学生是否做错。
3、改错
练习二第3题,学生自己先试着改,再指名回答,集体分析错误原因,提醒学生
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4、练习二第5题
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5、解决问题
练习二第6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要求5周一共多少分钟,怎么列式? 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6、估算
练习二第7题,重点帮学生理清思路,318人,看作300人,4场至少能坐1200人,而东华小学师生比1200人少,所以大家都能有座位。
7、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题。
8、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练习二(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2.通过练习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计算和解决问题练习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练习二第8题,学生限时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引导学生不进位乘法的就算办法。比如32*2,先算30*2=60,再算2*2=4.最后60+4=64„„
补充这样类型的口算题:练习二第9题,订正时多指名学生说一说怎么算的。
2、竖式计算
48*2 426*3 6*51 625*2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0题
学生先不计算判断积有几位,4*32,十位3*4向百位进位,既肯定是3问;4*23,十位2*3不进位,积通常是2位数,但也有可能是三位,如4*26。再让学生列式计算这几题,指出,通过计算结果判断是最准确的。
4、解决问题
练习二第12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第一个问题怎么求?能直接算第二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二第13题,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1题。
6、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究经历连续进位乘法的算法过程,理解并掌握算理,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在生活应用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和探索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进位算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略)
2、竖式计算
39*2 4*521 329*3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出示例7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48*4,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这与之前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指出,出现了连续进位。引导学生,先算4*8得32,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3;再用4乘十位上的4的16,加上个位进的3,十位上写9,向百位进1,最后结果是192.注意算理过程要明确,每一步是怎么算的。
完成“试一试”,指名2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对照竖式,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
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的纠错。
3、第4题
学生自己读题,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小结全课
五、课堂作业 第3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三(1)
教学目标:
1.巩固计算方法,正确熟练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解决问题和探索合作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提升速度的同时提高正确率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13*2 23*3 31*2 4*12 24*2 指名口算,集体订正。
2、口算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算的。
3、笔算练习
出示第2题的左边两组,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简单的进位口算练习
出示第6题第一组题目,学生试着口算,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总结方法。在完成剩下的2组。
多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怎么算。
5、解决问题
依次完成第4、5题。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理清题中数量关系。
6、作业
第2题后两组,第3题。
7、小结全课
教学反思:
练习三(2)
教学目标:
1.巩固计算方法,正确熟练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解决问题和探索合作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提升速度的同时提高正确率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第7题
指名口算,集体订正,说是怎么算的。
2、笔算练习
256*5 4*728 519*7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结合连续进位适当评点。
3、解决问题
出示第9题,学生读题,要想知道谁做的多,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4、对比练习
出示第10第,学生先独立解答,讲评时讲一讲有什么不同,分别应该先算什么。
5、解决问题
第10题,指导学生完成第一小题,帮助学生说清楚估算的过程。第二小题课让学生独立完成,强调别看错了,要细心。
6、作业 第8题。
7、讲解思考题,注意答案的不唯一。
8、小结全课
教学反思: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的多样化。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合理的运用口算、估算以及笔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树立学习信心。教学重点: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计算的正确,熟练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猫钓鱼图,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探索“0和一个数乘” 根据图意,怎么列式呢? 学生列式,计算。为什么等于0? 口算:0*7 5*0 从上面的3题,发现了什么?(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2、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出示例9,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列出算式,102*4 师:估计一下,大概多少个座位?学生交流,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结合竖式板演,提问,十位上的0怎么得到的?与刚才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试一试:104*4 学生做完后问一问:这题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不是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第1题。
2、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订正,积的十位上数是怎么得到的。
3、第3题,改错。关键是错是怎么出现的要让学生明确。
4、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第一问。第二问的思路重点:做3个至少要300厘米,剩下的不够300厘米,所以做了。
5、第6题,引导学生明确条件,理解要先求3个书架一共多少本书?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第4题
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的过程,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正确计算这一类题目。
2.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3.体验数学的成功,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挂图,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练习,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例题教学
出示例10图,学生看图理解题意。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4*120
会口算吗?4*12=48,4*120=480 学生列出算式,指名板演。积末尾的0怎么来的 ? 引出简便写法
教师板书出。按照口算的意思,先乘12,再在积的末尾填上0.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注意方法指导。
2、第2题。学生改错,明确每一题错在哪。
3、第4题。指导学生按顺序计算,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就在自练本上列竖式。
4、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观察发现了什么?
5、第6题。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完成计算。
四、小结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 第3题
教学反思: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进行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和口算,能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解题能力。3.在学习中收获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有条理的分析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出示第1题,指名口算,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第2题,集体订正。
2、笔算练习
第3题,左边2组,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结合题目说说发现什么?乘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时注意什么?
3、完成第4题
学生说一说,表中提供了什么信息? 然后完成填空。
4、解决问题
引导分析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列式和计算。
5、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6、小结本课
7、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题,右边2组。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复习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熟练进行计算,通过口算、估算等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教学重点:巩固复习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口算
出示复习第1题,学生口算,指名说一说怎么算的? 独立完成第2题口算,集体订正。
2、算一算比一比
出示第一组,学生计算,引导学生比一比,有什么异同? 强调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第2、3组的题。
3、第4题
不计算,说出积是几位数,想一想是怎么判断的?把判断结果用铅笔写在旁边。一会竖式计算在检验是否正确。
4、解决问题
出示第5题,学生读题,完成计算。引导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是()的几倍?并列式解答。
出示第6题,分析:7月的个数怎么求?两个月一共多少个怎么算? 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本课
四、课堂作业 第4题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复习二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熟练进行计算,通过口算、估算等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教学重点:巩固复习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题,学生计算。
2、第7题
不计算如何判断大小,先指名学生说,教师再点评。
3、第8题
出示第一组,学生计算,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3其实就是*6,积不变。根据规律快速完成第2、3组,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4、第9题
结合计算比一比,找规律。
第一组依次是10个1、100个2、1000个3;第二组依次是11、111、1111;第三组依次是88、888、8888。
再让学生照每组规律再写1、2组。
5、第10题
结合图,理解中午不回家吃饭走几个来回,中午回家吃饭要走几个来回。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比较。
6、第11题
52个星期一共多少天?怎么算
7、第12题
第一问估算,指名学生说出过程。第二问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第三问引导学生提问题,并自己解答。
8、思考题
结合线段图理解中途回家再去学校走的路程大概是几个路程。再列式。
9、小结本课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懂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这些诗句。看看谁背得多,背得好。
2.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
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首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2.指名朗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舌音的字:松、采;翘舌音的字: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ǐ。
3.学生自读古诗。
4.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结合图画,让学生想一想这首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学习古诗,体会感情
1.知作者,解诗题。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文题目:寻隐者不遇。(2)老师释题。寻:拜访;寻访。
隐者: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乡村山野。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儿等一会儿?)2.读懂诗意,展开想象。(1)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①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②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要寻访的人呢?(2)老师精讲。①先解释难理解的词。
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②老师(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的意思: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的意思: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3)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①你师父干什么去了?②在哪儿采药?③你能找到他吗? 3.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1)老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题目“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3)借助书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4.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全诗。
(1)老师: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隐者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出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诗人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儿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而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2)引导学生遐想自己是诗人,在松树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老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并逐步背诵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意境
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五 实践活动
1.在悠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接着想象诗境,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笔画到图画本上,再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2.举行一次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课堂作业设计:
1.解释加点的字,写出诗句的意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问:询问。言:说。
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他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就,表肯定的语气。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2.默写古诗《寻隐者不遇》。
代 作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2.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温习古诗,引入新课
1.学生齐声背诵上一节课的古诗。
2.老师导语:《寻隐者不遇》给我们讲了一个诗人去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但没有遇到隐者的故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了解一下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板书:所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习提示:(1)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识记生字。
(3)想一想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学生自读古诗。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1)读准字音。
qí骑
zhèn振
chán蝉(2)掌握字形。
“骑”“振”“蝉”为左右结构的字。
(3)请学生根据文中插图,简单说一说诗人看见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明确方法
1.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以及儿童手上的鞭子联想,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牧童。)(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2.揭题,解题。
(1)解释题目: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他停止唱歌,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让一个叫袁枚的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介绍作者:袁枚,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3.品悟古诗。
(1)学习诗句,理解诗意。①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观察图画,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儿。
读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嘹亮。樾:树阴。老师补充:“林樾”指茂密的树林。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②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所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意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意欲:心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读全句,看看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后,是怎样做的。“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停止唱歌,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老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的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举起,做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地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③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句和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急忙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④读诗句,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2)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听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②指导朗读,读出牧童唱歌时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时动作和神态的变化。朗读第一句时,要想象牧童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第二句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
(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名读——老师评读指导——学生练读)③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1.老师引导欣赏。
(1)第一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2)第二句诗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都是通过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进行描写的,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捕蝉图”。
(3)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2.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3.感受意境,精练强化。
谈谈刚才想象到的意境,试着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五 总结全文
1.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机灵、天真可爱)2.老师小结: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一个夏天的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3.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
见 清·袁枚
课堂作业设计:
1.组词。
牧(放牧)骑(骑马)振(振奋)2.填空。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的中午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3.解释加点的字词。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振动、回荡。樾:树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心想;想要。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4.默写古诗《所见》。
所
见
代 作者
。
。
教学反思:
备课资料: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而来。其诗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颇有影响。有《长江集》。代表作品有《剑客》《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9
第一单元包含三篇课文 一则习作和练习1 三篇课文分别是《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以及《庐山的云雾》 纵观这几篇课文
我们就能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
那就是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景的热情赞美 对创造这些美景和奇迹的勤劳智慧的人们激情的讴歌 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而在练习“学用字词句”部分呈现的“省、市、自治区简称歌”与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了相似块 一幅中国地图就完全可以将其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
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则能够与《庐山云雾》一文紧密结合 共同学习
课文描述的是我国的地理风貌
口语交际“聊聊春节”表达的是我国的风俗人情
其实这不都是对祖国深厚文化的解读吧?只是方式不一样罢了 如果我们从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它们 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
我们不妨把这一单元定位为“祖国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1.能够批文入情 抓住关键词句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 积累并运用语言
2.明确文章结构特点 能够充分吸纳文本语言 进行有效迁移
3.以图为媒 理解文本
训练生动有序的表达
4.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 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三篇课文虽题材有所不同 但是共性特点鲜明:语言精美 结构清晰 情感丰富
在教学中要能引领学生捕捉关键词句 深入理解课文 感悟和积累语言 并借助契机运用语言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特点 迁移总分或总分总等结构的段的写法
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熏陶
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用课件 课件 课时安排:
《长城和运河》 2课时
《美丽的南沙群岛》 2课时
《庐山的云雾》 2课时
《习作1》 2课时
《练习1》 3课时
?? ?? ?? ??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篇10
11、赶海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设疑解题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相应显示大海的动画画面。
师:这首歌听过吗?这里面唱的就是大海,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的大海]
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一支歌
暑假 舅舅 东逃西窜 夹住 痒痒的 大虾
一捏 俘虏 似的 螃蟹
努努嘴儿 嘿哩 束手就擒
哎哟
大螯 长须
(2)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办法记住它吗?
(3)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
4、同学们已经读准了生字,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交流。
6、把你最喜欢的段落练着读一读,待会儿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7、配乐朗读,再说说每小节的大意。
8、配乐齐读。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评、悟,体会赶海的乐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和阅读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从读中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1课《赶海》。
过渡:有的同学说:从没见过大海,多想去看看啊。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这一要求,带你们去看看海,好不好?
2播放大海图片,同时配上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欣赏。
3生谈感受。
过渡:是啊,大海真美啊。今天我们就到这么美的海边来赶海。听,海浪声在深情地召唤,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
二初步感受赶海的“趣”
回忆课文,想想赶海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趣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我”在海边遇到了哪几件有趣的事?
4指名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过渡: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有趣在哪?选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再读一读,边读边想。
5学生读、想、说。教师巡视。
三精读感悟
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读得都非常认真。现在看谁想第一个给大家读他喜欢的句子。
2指名交流汇报。
A追浪花
“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怎样才能把这种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呢?
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B摸海星
“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1)
师: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得这么慢呢?
(2)
指名读好
(3)
问:抓住一只小海星心情怎样?你从那里看出作者高兴的心情?(嘿、“!”感叹号)
(4)
读书连标点都不放过,真细心!怎么读呢?指名读,相机评价,男女生赛读。
c、抓螃蟹
“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呢。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的大螯抓住了他的手。”
(1)、指名几位读
师:谁愿意当个小演员,给这段文字配上动作?老师告诉你呀,要想演好,先得把课文读好。意思读明白了,才能演得更出色。大家先自己把这一段读一读,揣摩揣摩该这样来演。待会儿我要找三个小演员,一个小作者,一个小伙伴,还有一只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
(3)、指名上台表演,师生纠正。
(4)、老师扮演记者采访三个小演员,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你这是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你只努努嘴儿,不做声?(等会儿我们要读得轻一些)你觉得抓螃蟹有趣吗?
螃蟹夹住你的手应该挺疼的吧?(怎么读好“哎哟”?响一点)。
那以后你还抓吗?为什么?
下次可要小心呀!
过渡:同学们,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痛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抓螃蟹的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让所有人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吗?
(5)、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齐读。
D、捏大虾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出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要读好这段话,得注意两个语气词,你发现了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好奇、恍然大悟)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评价。
(3)、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
师: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大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虾图片)看,这只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威武吗?作者把它比做什么?
伸出你的双手,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你们神气的样子,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4)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5)、读到这里,同学们的手里和心里一定也痒痒的,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来捏大虾吧。好的朗读不仅体现在声音上,还体现在表情里,甚至动作中。
(6)、生边读边做动作。
3、师:我们可别光顾着自己玩,看看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
(1)、生读相关句子。
(2)、还有些人在干什么呢?
4、写话练习:
小朋友,在这几件趣事中,作者用了好几个语气词,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1)出示四句话,齐读。
(2)练习仿照文中句子,选一件趣事,用上语气词写一写。
5、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让我们捧起课本再次回味其中的乐趣吧。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引读——(喧闹的海滩……)
2、(出示夕阳下的大海画面)此时的大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师:老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大家愿意帮我吗?我想,刚才读的几段都跟赶海有关,很有趣,可这一段没写什么趣的事,好像跟题目没关系。你们说呢?(有头有尾,叙事完整;欣赏美景也很有趣)
4、哦,老师好象也想通了,去欣赏这样美丽的景致,也是一件很有趣,很快乐的事。看来跟赶海关系很密切呢。
五、学习开头和结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
3、师总结:开头和结尾内容相近,互相照应,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把作者对大海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爱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如果也能用上这种写法,一定会使你的更加完美。
六、总结全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享受了作者赶海的乐趣,共同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我相信大家都有说不完的开心事。谁愿意把你的开心事说给大家听呢?
七、作业自助餐、在你童年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回忆一下,和父母或同学讲一讲,再写下来。
2、选做一项:
(1)唱一唱和大海有关的歌
(2)读一读跟大海有关的诗或美文
(3)画一画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1赶海
追浪花
摸海星
有趣
抓螃蟹
捏大虾
12、荷花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你看过荷花吗?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
2、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
3、揭题,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反馈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
(2)按课文一段一段读,如喜欢读第一段的请站起来读。
三、学习第2、3段、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反复地读第2段。
2、请你读读最喜欢的一句话。
一个学生读后,再问,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最后全班齐读。
读后说说这一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句写出了荷花的什么?(板书)
说后再有感情地读这一句。(自由读,想象读,品读)
3、各句教学时的要点
第一句:说明荷花多
第二句:荷叶多、美
抓“挨挨挤挤”和比喻句
第三句:从读中抓住“冒”
给“冒”换一词
你认为怎样的“钻”、怎么样的“长”才是“冒”?
将你刚才说的词加进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先指名读)
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
第四~六句: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指导“莲蓬”的形。
看图,教师指图中的部分荷花,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注意要有感情。随机理解“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
你觉得荷花怎么样?(美)什么美?(姿态美、颜色美)如果只有一种姿态,美不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种种姿态。(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品读4-6句,体会荷花的姿态美。(一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学生自由读。)
4、齐读第2段
如果我们来到公园,来到荷花池边,面对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下面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第3段。朗诵时适当延长、停顿,让学生接下一句,以引起共鸣。)
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第3段。(读中悟美)
四、说段意练习、教给说段意的方法,作“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
2、学生自读第2段,说说段意。
3、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叶间()。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作业设计:
词语仓库
写描写颜色多的词语
课文内的:
课文外的:
用来形容花的词语:
1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作业设计:
古诗积累:
李白写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
习作4
教学要求:
、读懂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弄懂“反哺”的本意及引申意义。
2、借鉴习作范围。在三幅图画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用对话的形式仿写。记叙一个有意义或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在写对话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好提示语,并能分段描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习作:、出示一幅著名运动员刘翔运动会的冠军后十分激动的照片,同时出示三种写人物语言的方式:
(1)、刘翔()喊道:“!”(2)、“!”刘翔()喊道。(3)、“!”刘翔()喊道,“!” 看看刘翔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会说什么?
2、引导学生注意三种不同说话方式中,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3、引出本次习作内容,板书:学写对话
二、写作指导、谈话,这样的对话我们见过很多,哪里还有对话?(生活中有对话)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各种生活场面:商店里买东西有对话;学校里同学之间有对话……
2、引出例文:有一个叫陆孝娟的小朋友和妈妈在树林里散步,碰到一件有趣的事,她把自己和**的对话写了下来——请学生读例文。
3、交流:陆孝娟和妈妈聊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指导并板书:首先要写清一件事
4、出示两篇范本:一篇为结构单一的原文,一篇是课文例文,让学生比较两篇内容完全一样的习作在写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学生在读例文,交流谈论
教师板书:分段描述
写好提示语
5、出示课本提供的一幅画:燕子和小鱼的对话
交流;这个地方你想去吗?
听一听,能听到什么?
闻一闻,能闻到什么?
想一想:小鱼和燕子会说些什么?
6、学生小组合作,把这幅图画表演出来(尤其注意演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师生合作表演交流点评(强调动作、语言、神态)
三、逐层指导,深入写作
、补充对话
将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来到这里的一段不完整的对话出示,让学生学着补充,合理想象他们之间会说的话,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2、接着提供的开头往下,写小鱼和小燕子之间的对话。
写之前,再次强调习作要求
第二课时
让学生把自己完成的习作拿出来交流,互相评议,学习修改。
继续完成习作。
练习4
教学要求:、学会查词典,根据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解释。
2、照样子,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
3、背熟八条成语及一首古诗。
4、口语交际——练习“约请”。
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的方法。
2、熟记成语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约请”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审题
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训练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师生的对话,想想对话中讲了哪几个意思。
(2)全班讨论交流:
①什么情况下查词典?
②怎样查词典?
(在词典中先查到词语的第一个字,再在下面排列的一串词语中找到要查的词语。)
③词语中有多种意思时怎么办?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选择。)
(3)学生尝试在词典中查“神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老师巡视,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分别指名说说“神秘”在词典里的解释和在文中句子里是哪种意思,并说说自己是怎样选择的。
3、练习
(1)学生练习查词典理解“流线型”、“大腹便便”和“绅士”三个词语。
(2)交流查词典的结果。
4、课后作业。
用学到的查词典的方法,预习即将学习的新课文。
二、教学第二题
、审题
师生谈话,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清“章、罩、举”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章”。
①出示“章”,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讨论:这个字关键要摆好哪几笔的位置?教师在示范中强调关键笔画。
③学生练习描写一个“章”字。
④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罩”和“举”。仿写时要先看清楚范字,再动笔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室里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静心习字。
3、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熟记成语
(1)审题。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学习要求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同桌相互读成语。
②指名朗读,注意纠正读音。全班齐读。
③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3)练习背诵。学生再自由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与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采用集体和个别背诵相结合的方式)
2、背诵古诗。
(1)审题。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本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①解题并简介作者。
②指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③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正确,读流利。
④老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⑤学生再读诗句,说说自己已经读懂哪些词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独怜”“深树”“野渡”三个词语。
⑥指导朗读,注意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⑦指名试读,练习背诵。
(3)反馈:检查朗读与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审题
(1)指名朗读要求,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2)师生讨论,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解题:什么叫“约请”?
(2)约请的原因是什么?
(3)你准备怎样约请?(说说约请要注意什么)
①要注意礼貌用语。
②要说清楚约请的原因。
③要确定约请的时间和地点。
(4)练习。
①同桌分角色演练。
②选一对同桌到讲台前表演,大家评议。
(评议的重点:内容表达是否正确、完整,礼貌用语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等)
3、总结:通过这次口语交际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一、收集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二、专家门诊。
、这幅山水画多么美丽而漂亮啊!
2、乌云和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第五单元《识字五》2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09-09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11-27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07-28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12-09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05-17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苏教版)《泉城》2套教案10-29
小学语文:16、《草原》教案两套(苏教版六年级上)05-1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