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精选11篇)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1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习作
3、练习3。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读有趣故事的同时,明白一定的道理。《蒲公英》围绕太阳公公和蒲公英种子展开,讲述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劝诫最后干死,而听从太阳公公的话的种子茁壮成长的故事。《三袋麦子》讲述的是土地爷爷、小猪、小牛和小猴围绕麦子展开的一则童话故事。《哪吒闹海》讲述了哪吒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打败东海龙王父子的故事。这三则故事的内涵呈螺旋上升,由蒲公英的被动到小动物的主动,再到哪吒的不畏强暴,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三篇文章,都是以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为立足点的。
二、单元主题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讲述故事。
2.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嘱咐”造句。
3.学习《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警示力量,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课文所要阐述的学习精神。5.练习排演课本剧。
6.口语交际,懂得在遇到意外的时候要沉着、冷静,更要用适当的办法自救和求救
7.观察插图,有选择地描写景物,注意重点突出,把对画面上景物的描写与动物的描写组成一篇文章。
三、教学重点:
1.能分角色朗读好课文,会复述故事。
2.精读感悟课文,体会寓言、童话故事的警示作用。3.想象画面内容,写好景物描写,注意描写景物的观察顺序。
四、教学难点:
1.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2.能用几句话写出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3.写好添加的小动物,注重外形和动作描写
五、单元课时安排:
《蒲公英》
2课时; 《三袋麦子》
2课时; 《哪吒闹海》
2课时;习作3
2课时; 练习3
3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2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作品《茉莉花》教学设计的主导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感受不同风格与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民歌《茉莉花》中表现的场景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是江苏民歌, 曲子精美绝伦, 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质朴的情感。从歌词的内容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纯洁的少女对洁白无瑕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是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学策略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播放《茉莉花》视频与音频, 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风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在课堂上有表情地教演歌曲《茉莉花》, 师生共同鉴赏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演唱风格与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乐曲, 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内心体验能力与感受能力在逐渐地增强。像《茉莉花》这样的优秀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开展教学更能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民歌的特点, 通过《茉莉花》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江苏民歌具有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作品的欣赏与学唱活动, 感受民歌特点, 然后通过演奏、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茉莉花》这首乐曲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演唱、欣赏民歌《茉莉花》, 引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演唱、欣赏《茉莉花》, 感受《茉莉花》具有的风格。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风格特点的理解, 以及如何感受民歌所具有的生命力。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到江南水乡, 感受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生活。 (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
师:大家能说说大屏幕中美丽的花叫什么名字吗?
你们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交流)
情境二师:你对这个画面有什么印象?这个背景音乐你听过吗?你能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吗? (茉莉花) 今天, 老师与你们一起学唱我们江苏人的民歌———《茉莉花》。
(设计理念: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这首曲子, 通过情境导入, 唤醒学生曾经的记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学唱歌曲
1.听视频范唱
师:通过刚才的聆听, 下面思考两个问题:1这首歌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柔美、抒情、欢畅、明快
2.学唱歌曲
(1) 学生试唱 (教师钢琴伴奏) 。
(2) 找出难唱的地方, 师生共同解决。
(3) 跟着钢琴伴奏一起唱曲谱。
3.学唱歌曲
(1) 教师伴奏学生自学跟唱。
(2) 跟琴唱全曲。
教师点拨:要把这首歌曲唱好, 就必须把握好速度、力度。
(教师钢琴伴奏, 学生跟着学唱)
4.体验唱法 (教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1) 教师领唱, 师生齐唱。
(2) 师:大家感觉哪种演唱形式比较难?你喜欢哪一种演唱形式?敢不敢挑战最难的演唱形式?
(尝试最难演唱的形式, 全体学生跟着伴奏学唱)
(设计理念:在学唱实践中尝试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演唱,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拓展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风光, 把民歌与地方文化结合到一起 (学生观赏)
1.教师质疑:通过对江南风光与风土人情的欣赏, 你能说说江南的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
2.师:江南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之地, 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富有灵性的生命。江南女子最明显的特征是阴柔与细腻。《茉莉花》这首乐曲就发源于清代的江南, 把江南女子的纯情融合在江南小调中。所以, 民歌《茉莉花》明显的具有细腻、清秀、委婉等特点。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乐曲, 有同感乐器演奏的, 也有人演唱的。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
接着, 播放不同民族风格的《茉莉花》旋律
(1) 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图兰朵》。
(2) 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的中国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3) 女子十二乐坊组合演奏的《茉莉花》。
(4) 运用萨克斯独奏的《茉莉花》。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乐器演奏同样旋律的《茉莉花》, 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尤其是西方音乐运用了我国民歌改编的乐曲, 更体现出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的融合,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总结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4
花园中学语文教研组
一、单元教学目标:
1.2.3.学会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品味。阅读文本,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把握他们的思想精髓。
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4.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5.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成功》 2课时 《创造学思想录》 1课时 《学问与智慧》 2课时 《论美》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自己新的感悟。要注意“反刍”式的读书方法并不是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应当是随着读书遍数的增加,对作品理解和思考的逐步加深。第一遍的读,可以以读通、理解作品为目的;第二遍的读则应当品味作者的结构与语言;第三遍还可以进一步的对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第四遍则可以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的文章探讨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总之,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分阶段的制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每读一遍,你都可能会有全新的感受。据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巴金就一遍遍的“反刍”,共达十四遍。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一:了解单元内容特点:
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二:确定单元学习方法:
结合单元提示,思考学习方法。教师示例,学生模仿,初步明确本单元学习方法。三: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等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制定本单元学习计划。第三块:学习评价
第2、3课时
第9课 成功
学习目标:
1.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谨记前辈的谆谆教诲。2.品味作品中经典治学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3.能运用反刍式学习法品味作者有关言论。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从记忆中搜索成功事例、名言,共同归纳成功的主要原因,然后对比北大教授季老先生对成功的体会、看法,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
二、感知课文:
1、课文里引用了一些文言,还有其它一些可能难懂的词句,同学先参照页下注读通,如若还有费解之处可提出全班交流。
2、学生或教师补充文中所提到的典故,如囊莹、映雪等;教师引入王国维所提到的“三种境界”原词。
3、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事实和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思考作者重点谈了成功公式的哪一点,用原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三、课文赏析:
1、品味文章谈话式语言亲切却不随便的特点。
2、品味文中思想精髓,补充讲述有关成功与天资、勤奋、及机遇相关的事例或道理。
四、文本反刍:
1、你认同课文中哪些观点,为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2、你对文中哪些观点持保留意见,也同样给出理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五、深读课文,细谈体会:
小组探究交流在学习方面应如何取得成功,为自己进一步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4课时
第10课 创造学思想录
学习目标:
1、能感知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特点及“随录式”文体特点。2.能反复品味文中思想精华,并在学习中借鉴使用。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课文:
用生活中点滴创造故事或者名人创造发明故事讲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引入课文。(如鲁班发明锯子)
二、初步感知:
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则文段内容,并谈谈读后初步体会。
三、深层探究:(小组合作)
1、熟读各则内容,从中概括、归纳、探究出创造的一些方法和特点。
2、探究归纳“随录式”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四、反刍品味: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谈谈喜欢的理由并引以熟知的事例补充证明。
五、仿写拓展:
根据前面所探究得来的结果,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仿写一两则“创造”的方法或特点。
第5、6课时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
学习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内涵及其两者关系
2、反复诵读,体味作者严密的论证
第一课时
一、点拔激发,初识文本
二、整体感知课文,反复诵读,感知文本。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字、词义
2、理清作者思路
3、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二、三、四、五、回忆文本,引起探究 细读文本,体味思辨 咀嚼文本,理解句义 拓宽阅读,比较文本 超越文本,学会思辨
第7课时
第12课 论美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3、结合自身认识说出如何展现自己生活中的美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生活中有很多美,请例举自己认识的生活中的种种美。
二、诵读文本,感知文本 整体感知作者对的看法和主张
三、反复咀嚼,领悟文本
本文语言优美而且充满智慧,诵读全文,结合实际,展开想象;摘抄优美句子。
四、拓宽思维,超越文本
例举生活中几件事,用“美”的标准来衡量评判,小组讨论中学生美的标准。
第8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通过页下注和同学教师的帮助,读懂全文,并识记常用文言实词与虚词。
2、3、能反复品味,领悟孟子在本文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精华。能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初读——读懂
1、在教师或听录音范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断句、朗读。
2、结合页下注初步理解课文,对有疑难的词句或者小组讨论,或者全班交流,或者询问教师。
3、讨论归纳作者在本文提出的思想观点。
二、刍读——读透
就文中所提到的观点赏析、点评,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谈自己的感悟。
对文章的写作特色略加点评
三、吟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第9、10、11课时 写作 第9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不同的论述方式,结合本单元前辈所提到的各种治学思想,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的语句 教学内容及步骤:
就课文所提到的三个话题,同学们展开讨论,打开思路,并选择一些班级交流。
第10课时:
以“聪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作文,可仿照本单元所学习的几种文体,比如随录式,写出自己的思维火花。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第11课时: 评改作文: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金子,齐读课题。
2.同学们,你们见过金子吗?金子是什么?(一种贵重的金属)人们也常常用金子来比喻什么?(珍贵的东西、美好的心灵或品质„„)3.今天的课文跟金子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出示生字词,自由练读。淘金者 绝大多数 彼得·弗雷特
不甘心 附近买地 挖掘 坑坑洼洼 金钱
倾盆大雨 冲刷平整 松软 绿茸茸 若有所悟 装扮 美丽 娇艳 实现 指名示范读词,读后评议是否读正确了。(注意:“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齐读生字词
3.分段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出不足,进行纠正训练。
三、了解课文梗概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围绕“金子”一词用几句话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2 金子
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精心培育、找到真金 2.讨论:彼得·弗雷特到底有没有找到真金?(学生各抒己见)3.齐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口头扩词。2.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板书示范,揭示重点: 甘:笔顺为横、竖、竖、横、横 附:中间的“单人旁”应写在竖中线上。钱:右边要充分展开,特别是斜钩要长一些。
盆:上面“分”中的一捺要展开,下面“皿”的最后一横要长,托住上面部分。4.学生在书上用钢笔描红。课后练习: 1.练习朗读课文。2.书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3.理解“金子”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淘金者 绝大多数 彼得·弗雷特 不甘心 附近买地 挖掘 坑坑洼洼 金钱 倾盆大雨冲刷平整松软绿茸茸若有所悟装扮美丽娇艳实现(“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二、回顾课文。1.快速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课文题为“金子”,你能围绕课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围绕“金子”说几句话吗? 2.根据课文内容来把大家刚才说的整理一下。板书: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全力培育、找到真金
3.大家看看课文的内容,前后比较一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问题是针对课文提出的,答案还得从课文中去找,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好课文。我们要逐步学会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阅读理解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
这一段中有个词“蜂拥而至”,什么叫蜂拥而至?(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说明来的人怎么样?(很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淘金者“蜂拥而至”?(听说„„希望„„)所以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结果如何?(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2.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淘金者们从满怀希望到扫兴离去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变化。(指名读,齐读)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在众多的淘金者中,彼得·弗雷特也是其中一员。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你觉得他和其他淘金者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同样满怀希望,不同的是,他更吃苦耐劳)从哪里看出他更吃苦耐劳?
(不甘心、默默地、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3.结果如何呢?
(没有发现一丁点儿、失望、连„„都没有、准备离开)4.读到这里,你对彼得的遭遇有什么想法?
是啊,命运真是太残酷了,对这样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却把他的希望完全敲碎。彼得·弗雷特开始时不甘心落空,正是因为他相信——(像他这样付出劳动,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实现梦想)而事实却敲碎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准备离开。
(三)第四-七自然段
1.命运真的如此不公平吗?如果彼得就此离去,那么他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故事。来,我们来读读接下去又发生了什么?
自读4-7自然段。
2.你们知道彼得最后怎么样了? 齐读第7段
(1)彼得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你们觉得他的真金是指什么?(收获鲜花——财富——实现梦想)(2)他说话时是怎样的心情?(非常骄傲)对,也就是“不无骄傲”。
3.那他为什么会成为唯一有所收获的人呢?再读读4-6自然段,圈出你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词和句。
学生交流:(发现、若有所悟、全部精力)(1)发现
彼得发现了什么?描述一下他所看到的情景(„„)若有所悟,他悟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很有根据„„)你举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有心人、聪明人)(2)全部精力
彼得不但是个有心人,而且非常吃苦耐劳,这点我们从上文已经感受到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付诸行动。想一想,培育花卉要做哪些工作,他会怎么做呢?
(不怕辛苦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不分日夜照顾鲜花、四处奔波销售„„)齐读4-6段
4.现在你找到刚才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吗?(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学生交流(„„)同学们说的真好,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你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5.彼得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生活有没有欺骗他?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没有亏待他? 现在你对彼得最后所说的话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再来好好第七段。
“真金”指什么?(财富、美好生活、明白了生活的真谛„„)6.看着彼得·弗雷特骄傲的笑容,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这样说: 要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彼得?弗雷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有什么梦想呢?从彼得·弗雷特的故事中,你对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了什么想法?
阅读后有所领悟,还能举一反三,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你不仅是一个会读书的人,还是一个把书读活了的人。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会用“即使„„也„„造句”。
情感目标: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推”学生做做推的动作;板书“敲”做做敲的动作。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动作的字。
2.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以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3.今天我们学习(板书11)11推敲。
4.指名。
5.朗读课题。齐读课题。初读课文。
6.自读课文一遍。
7.各小组各请一名同。
8.学读一遍课文。
9.其他同。
10.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11.有的话等他读完后让他纠正。
12.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读课文第一段。
13.读第一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4.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讲读第二自然段。
A.读第二自然段。
B.说说知道了什么。体会“摸”的意思。
C.看P57图理解“皎洁”。
D.指名。
E.指导朗读。
F.小结板书:深夜访友。
留诗相赠。
2.讲读第三自然段。
A.理解“吟哦”、“妥帖”。
B.自读第三自然段。
C.结合看P55图。
D.自己做做贾岛的样子。
E.指名。
F.指导朗读。
G.小结板书:反复吟哦。
推敲进城。
3.讲读第四~六自然段。
A.指读第四自然段。
B.说说课文中为什么用了竟然?
C.思考贾岛为什么不像其他的人一样避让?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说。
D.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E.小结板书: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4.讲读第七自然段。
A.你认为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为什么?
B.指读第七自然段。听听韩愈的意见。
C.小结板书:韩愈决定 敲字更妙。
三、齐读第三段。
四、小结板书。板书:发生、发展、结局、高潮。
五、作业:复述课文,任选一题。
1.第七自然段中“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现在请你代贾岛说一说。
2.过了一段时间贾岛遇到了他的朋友李凝,现在请你代贾岛把这次的奇遇告诉李凝。
板书:
推敲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7
一、突出活动的随机性, 在估计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在“统计和可能性”的教学中, 第五册数学教材第90页的例题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围在桌边摸球的场景。图中有一个透明的口袋, 口袋里放着3个黄球、3个红球, 还有一个蒙着眼睛的小朋友在摸球。之所以让摸球的小朋友蒙着眼睛, 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摸球活动的随机性特点。在第一轮教学中, 笔者就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的。虽然, 学生都能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 但活动结束后, 对于那些蒙着眼睛参与活动的学生来说, 并没有能真正感知、认识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且不能真正参与到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摸球的活动中来。那么, 如何既要突出活动的随机性, 又能让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呢?经过反复揣摩, 笔者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 将例题中的透明口袋换成黑布口袋。活动前, 小组成员, 看着承担摸球任务的学生分别将3个黄球和3个红球装进口袋, 反复摇晃后再进行摸球活动。如此, 不但突出了摸球活动的随机性, 更能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二、明确操作的目的性, 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判断力
“可能性大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以摸球活动为例, 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 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一些?对于这个问题, 人们通常会依据生活经验做出一种直观的判断, 即:从中任意摸一个球, 摸到红球与黄球的可能性相等。但这只是一种猜想。为了取得一定数量的实验数据来支持这种猜想, 教学中, 笔者注意通过不同的操作活动———“抛硬币”、“丢骰子”、“摸扑克”、“玩转盘”、“下黑白棋”、“统计小组同学的爱好、成绩、家庭人口”等, 让学生在明确操作的目的性及操作要求的基础上, 反复经历实验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引导学生交流上述过程中的发现, 让学生逐步体会“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大小”初步学会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此教学,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把握练习的关键点, 在反复阅读仔细斟酌中推敲,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 感受了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在联系, 增强了数据意识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意识, 但在实际的自主练习中, 个别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是这些学生未曾把握练习的关键点, 审题能力欠缺。如:解答“在口袋里放红、绿两种颜色的粉笔, 一共放6枝。每次任意摸一支, 要使摸到红粉笔的可能性大, 可以怎么放?”时, 学生出现的错误表现为:一是放错了枝数, 有人说, 放4枝红粉笔, 1枝绿粉笔, 总枝数不符合要求;二是放错了颜色, 有人说, 放5枝红粉笔、1枝黄粉笔, 总枝数符合要求, 但粉笔的颜色不符合要求。显然, 以上错误, 都是审题不清的缘故, 换句话说, 出现如此现象的学生, 审题能力较差, 有待培养。针对这种现象, 再次教学时, 笔者出示习题后, 先让学生仔细读题, 然后说说这道题该注意的关键要点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 及时用彩色笔标画出来:其一, 两种颜色, 红色和绿色;其二, 一共放6枝;其三, 摸到红色的可能性大。经过反复阅读, 仔细推敲, 学生把握了以上三个关键点,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果然大大提高了。
四、注意画图的示范性, 从正确及时规范的示范做起,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作图能力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用涂条形图的方法记录统计结果, 是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认识可能性的相关活动中, 笔者要求学生灵活使用以上两种方法, 在增强学生数据意识、动手实践意识的基础上, 相机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作图能力。
画“正”字的方法, 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不简单。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画“正”字的———
首先, 要求学生明白:一是画“正”字, 不是写“正”字, 这个正字的每一笔、每一画要足够长, 最好一样长;第二, 画“正”字时要按照“横———竖———横———横———竖”的顺序画, 不要倒笔画;第三, 要搞清楚, 一画表示1次, 一个“正”字表示5次。
其次, 教者做好示范。第一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统计结果时, 在学生认真倾听完上述三个要求后, 笔者及时根据学生的摸球情况, 在大黑板上示范性逐笔画出一个“正”字,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画, 自主数, 自主说。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9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
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
强调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
2.观察: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3.揭示课题:周长
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二、自学例2。
(15分钟左右)1.同桌合作要求:
①打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②先自己测量,计算,再交流
③哪个图形周长长?
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小组合作要求:
①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
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②准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③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准备直尺,一人记录。
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
3.集体交流:
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注意点。
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
三、练习。
(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考过程。
(二)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三)创编练习。
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A长方形长
B正方形长
C三角形长
D一样长
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
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10
这次的考试,是孩子上到中年级来的第一次测试,总体来说我很满意。首
先是速度上,班上只有3个孩子推迟了5分钟交卷;其次,在做题过程中,孩子
都很认真及专注。
下面,我就主要失分的题目来进行分析:
在基础题目中,第一题里的第(二)、(三)小题,很少孩子出错,显示孩
子字词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但第(一)小题,班上全对的孩子并不多,这部
分的孩子就要在平时的听写中,从速度和质量上加强一下。
在第二题中,能选对意思的同学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学生在理解词语上有
很大的欠缺,他们还不太清楚: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训练的。
第三题,写错字的孩子比较多,很多孩子背过课文了,但容易写出错别字,以后要加强对词、句、段的抄写训练。
第四题,是习作,我觉得还不错,至少他们有话可说,不管说得好不好,因
为孩子们刚刚开始起步,我们都不能太急,慢慢来,相信会越来越好的。这只有
平时多读、多写,才能解决了。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11
11、赶海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设疑解题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相应显示大海的动画画面。
师:这首歌听过吗?这里面唱的就是大海,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的大海]
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一支歌
暑假 舅舅 东逃西窜 夹住 痒痒的 大虾
一捏 俘虏 似的 螃蟹
努努嘴儿 嘿哩 束手就擒
哎哟
大螯 长须
(2)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办法记住它吗?
(3)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
4、同学们已经读准了生字,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交流。
6、把你最喜欢的段落练着读一读,待会儿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7、配乐朗读,再说说每小节的大意。
8、配乐齐读。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评、悟,体会赶海的乐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和阅读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从读中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1课《赶海》。
过渡:有的同学说:从没见过大海,多想去看看啊。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这一要求,带你们去看看海,好不好?
2播放大海图片,同时配上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欣赏。
3生谈感受。
过渡:是啊,大海真美啊。今天我们就到这么美的海边来赶海。听,海浪声在深情地召唤,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
二初步感受赶海的“趣”
回忆课文,想想赶海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趣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我”在海边遇到了哪几件有趣的事?
4指名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过渡: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有趣在哪?选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再读一读,边读边想。
5学生读、想、说。教师巡视。
三精读感悟
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读得都非常认真。现在看谁想第一个给大家读他喜欢的句子。
2指名交流汇报。
A追浪花
“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怎样才能把这种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呢?
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B摸海星
“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1)
师: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得这么慢呢?
(2)
指名读好
(3)
问:抓住一只小海星心情怎样?你从那里看出作者高兴的心情?(嘿、“!”感叹号)
(4)
读书连标点都不放过,真细心!怎么读呢?指名读,相机评价,男女生赛读。
c、抓螃蟹
“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呢。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的大螯抓住了他的手。”
(1)、指名几位读
师:谁愿意当个小演员,给这段文字配上动作?老师告诉你呀,要想演好,先得把课文读好。意思读明白了,才能演得更出色。大家先自己把这一段读一读,揣摩揣摩该这样来演。待会儿我要找三个小演员,一个小作者,一个小伙伴,还有一只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
(3)、指名上台表演,师生纠正。
(4)、老师扮演记者采访三个小演员,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你这是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你只努努嘴儿,不做声?(等会儿我们要读得轻一些)你觉得抓螃蟹有趣吗?
螃蟹夹住你的手应该挺疼的吧?(怎么读好“哎哟”?响一点)。
那以后你还抓吗?为什么?
下次可要小心呀!
过渡:同学们,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痛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抓螃蟹的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让所有人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吗?
(5)、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齐读。
D、捏大虾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出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要读好这段话,得注意两个语气词,你发现了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好奇、恍然大悟)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评价。
(3)、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
师: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大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虾图片)看,这只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威武吗?作者把它比做什么?
伸出你的双手,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你们神气的样子,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4)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5)、读到这里,同学们的手里和心里一定也痒痒的,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来捏大虾吧。好的朗读不仅体现在声音上,还体现在表情里,甚至动作中。
(6)、生边读边做动作。
3、师:我们可别光顾着自己玩,看看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
(1)、生读相关句子。
(2)、还有些人在干什么呢?
4、写话练习:
小朋友,在这几件趣事中,作者用了好几个语气词,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1)出示四句话,齐读。
(2)练习仿照文中句子,选一件趣事,用上语气词写一写。
5、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让我们捧起课本再次回味其中的乐趣吧。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引读——(喧闹的海滩……)
2、(出示夕阳下的大海画面)此时的大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师:老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大家愿意帮我吗?我想,刚才读的几段都跟赶海有关,很有趣,可这一段没写什么趣的事,好像跟题目没关系。你们说呢?(有头有尾,叙事完整;欣赏美景也很有趣)
4、哦,老师好象也想通了,去欣赏这样美丽的景致,也是一件很有趣,很快乐的事。看来跟赶海关系很密切呢。
五、学习开头和结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
3、师总结:开头和结尾内容相近,互相照应,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把作者对大海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爱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如果也能用上这种写法,一定会使你的更加完美。
六、总结全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享受了作者赶海的乐趣,共同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我相信大家都有说不完的开心事。谁愿意把你的开心事说给大家听呢?
七、作业自助餐、在你童年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回忆一下,和父母或同学讲一讲,再写下来。
2、选做一项:
(1)唱一唱和大海有关的歌
(2)读一读跟大海有关的诗或美文
(3)画一画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1赶海
追浪花
摸海星
有趣
抓螃蟹
捏大虾
12、荷花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你看过荷花吗?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
2、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
3、揭题,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反馈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
(2)按课文一段一段读,如喜欢读第一段的请站起来读。
三、学习第2、3段、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反复地读第2段。
2、请你读读最喜欢的一句话。
一个学生读后,再问,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最后全班齐读。
读后说说这一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句写出了荷花的什么?(板书)
说后再有感情地读这一句。(自由读,想象读,品读)
3、各句教学时的要点
第一句:说明荷花多
第二句:荷叶多、美
抓“挨挨挤挤”和比喻句
第三句:从读中抓住“冒”
给“冒”换一词
你认为怎样的“钻”、怎么样的“长”才是“冒”?
将你刚才说的词加进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先指名读)
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
第四~六句: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指导“莲蓬”的形。
看图,教师指图中的部分荷花,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注意要有感情。随机理解“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
你觉得荷花怎么样?(美)什么美?(姿态美、颜色美)如果只有一种姿态,美不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种种姿态。(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品读4-6句,体会荷花的姿态美。(一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学生自由读。)
4、齐读第2段
如果我们来到公园,来到荷花池边,面对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下面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第3段。朗诵时适当延长、停顿,让学生接下一句,以引起共鸣。)
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第3段。(读中悟美)
四、说段意练习、教给说段意的方法,作“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
2、学生自读第2段,说说段意。
3、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叶间()。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作业设计:
词语仓库
写描写颜色多的词语
课文内的:
课文外的:
用来形容花的词语:
1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作业设计:
古诗积累:
李白写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
习作4
教学要求:
、读懂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弄懂“反哺”的本意及引申意义。
2、借鉴习作范围。在三幅图画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用对话的形式仿写。记叙一个有意义或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在写对话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好提示语,并能分段描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习作:、出示一幅著名运动员刘翔运动会的冠军后十分激动的照片,同时出示三种写人物语言的方式:
(1)、刘翔()喊道:“!”(2)、“!”刘翔()喊道。(3)、“!”刘翔()喊道,“!” 看看刘翔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会说什么?
2、引导学生注意三种不同说话方式中,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3、引出本次习作内容,板书:学写对话
二、写作指导、谈话,这样的对话我们见过很多,哪里还有对话?(生活中有对话)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各种生活场面:商店里买东西有对话;学校里同学之间有对话……
2、引出例文:有一个叫陆孝娟的小朋友和妈妈在树林里散步,碰到一件有趣的事,她把自己和**的对话写了下来——请学生读例文。
3、交流:陆孝娟和妈妈聊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指导并板书:首先要写清一件事
4、出示两篇范本:一篇为结构单一的原文,一篇是课文例文,让学生比较两篇内容完全一样的习作在写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学生在读例文,交流谈论
教师板书:分段描述
写好提示语
5、出示课本提供的一幅画:燕子和小鱼的对话
交流;这个地方你想去吗?
听一听,能听到什么?
闻一闻,能闻到什么?
想一想:小鱼和燕子会说些什么?
6、学生小组合作,把这幅图画表演出来(尤其注意演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师生合作表演交流点评(强调动作、语言、神态)
三、逐层指导,深入写作
、补充对话
将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来到这里的一段不完整的对话出示,让学生学着补充,合理想象他们之间会说的话,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2、接着提供的开头往下,写小鱼和小燕子之间的对话。
写之前,再次强调习作要求
第二课时
让学生把自己完成的习作拿出来交流,互相评议,学习修改。
继续完成习作。
练习4
教学要求:、学会查词典,根据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解释。
2、照样子,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
3、背熟八条成语及一首古诗。
4、口语交际——练习“约请”。
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的方法。
2、熟记成语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约请”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审题
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训练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师生的对话,想想对话中讲了哪几个意思。
(2)全班讨论交流:
①什么情况下查词典?
②怎样查词典?
(在词典中先查到词语的第一个字,再在下面排列的一串词语中找到要查的词语。)
③词语中有多种意思时怎么办?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选择。)
(3)学生尝试在词典中查“神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老师巡视,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分别指名说说“神秘”在词典里的解释和在文中句子里是哪种意思,并说说自己是怎样选择的。
3、练习
(1)学生练习查词典理解“流线型”、“大腹便便”和“绅士”三个词语。
(2)交流查词典的结果。
4、课后作业。
用学到的查词典的方法,预习即将学习的新课文。
二、教学第二题
、审题
师生谈话,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清“章、罩、举”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章”。
①出示“章”,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讨论:这个字关键要摆好哪几笔的位置?教师在示范中强调关键笔画。
③学生练习描写一个“章”字。
④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罩”和“举”。仿写时要先看清楚范字,再动笔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室里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静心习字。
3、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熟记成语
(1)审题。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学习要求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同桌相互读成语。
②指名朗读,注意纠正读音。全班齐读。
③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3)练习背诵。学生再自由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与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采用集体和个别背诵相结合的方式)
2、背诵古诗。
(1)审题。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本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①解题并简介作者。
②指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③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正确,读流利。
④老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⑤学生再读诗句,说说自己已经读懂哪些词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独怜”“深树”“野渡”三个词语。
⑥指导朗读,注意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⑦指名试读,练习背诵。
(3)反馈:检查朗读与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审题
(1)指名朗读要求,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2)师生讨论,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解题:什么叫“约请”?
(2)约请的原因是什么?
(3)你准备怎样约请?(说说约请要注意什么)
①要注意礼貌用语。
②要说清楚约请的原因。
③要确定约请的时间和地点。
(4)练习。
①同桌分角色演练。
②选一对同桌到讲台前表演,大家评议。
(评议的重点:内容表达是否正确、完整,礼貌用语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等)
3、总结:通过这次口语交际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一、收集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二、专家门诊。
、这幅山水画多么美丽而漂亮啊!
2、乌云和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08-1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05-17
苏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9-15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07-11
四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06-04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课后 成语05-1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