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2024-07-11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通用10篇)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类)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语。(识记类)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情感类)

二、重点难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2激发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对祖国的热爱。

三、知识链接

1有关我国山河景色、民俗、物产的资料。知识链接:

2、赞美祖国的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锦绣山河 国泰民安、3描写山水景色:水天一色湖光山色山明水秀波光粼粼、烟波浩淼、重峦叠嶂 4.“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但最初“中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

5古代中国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九州、海内、禹城等。

6、西湖美景 断桥残雪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雷峰夕照 世界屋脊

7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地域辽阔、地势高峻,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8、桂林山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驰名中外。

四、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收集整理有关赞美祖国的成语和诗句。

3、学会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在阅读中过程中解决问题。

五、学习流程

1、预习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3.课文可分为哪三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帕米尔高原 银装素裹 浓妆淡抹 波澜壮阔 天工巧夺 硕果 开拓 脊梁 瓷器 城镇

(二)我会填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知道课文是围绕 这一中心安排材料的,课文从、、、四个方面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我的搜集

我搜到了有关我国山河景色、民俗、物产的资料。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诗歌以“我们爱你---------“起句,从那几个方面来赞美伟大的祖国? 2.你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深入探究】

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颂和热爱?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祖国行》中的《七子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六、学习小结

总结:1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我们的祖国更是幅员辽阔、江山如画;五千年的文明史,凝聚了世界上最璀璨的文化;古代的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无数的中华儿女无不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2:(1)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3)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4)要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七、达标检测

一、先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再有感情地诵读。

我们爱________________的桂林山水,爱_________________的杭州西湖,爱________________的黄山、庐山,爱_________________的长江、黄河,爱_____________的龙井茶,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茅台酒,爱______________的江南丝绸,爱________________的景德镇陶瓷。

二、文中提到多处风景名胜,你能写出下列与之有关的诗句吗? 桂林:___________ _________ 西湖:_____________ ____ 庐山:_________________ ___ 长江:__________________ __ 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风景名胜?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

三、仿照课文第2-6节写法,写一节小诗。

我们爱你——_______ _的_____ ___,____ ____的___ _____,___ ____的_____ __,____ ____ 的__ __ ___。

七、板书设计 我们爱你啊,祖国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民族多样 文化古老 精神伟大

“ ”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2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3

[教学过程]走近名著。(课件出示:四大名著作者、故事以及人物连线)

一、走进名著,激趣导课

同学们,看到这些故事名称,有什么发现?咱们中国人特别喜欢“三”,有“一波三折”“事不过三”的说法,故事情节讲究曲折跌宕、生动奇幻,小说中称为“三迭式结构”。

揭题:今天我们就走进明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读一读《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名著连线,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思考,懂得小说中独特的“三迭式结构”。在引入学习任务时,教给学生阅读带有数字“三”这一类故事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词语,读准文中新词。(出示词语,教师正音)

2.检查句子,感悟语言简练。(出示人物语言的句子,检查句子)

我们发现,文中用的是短句子,你感受到《西游记》语言有什么特点?

小结:为了展现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情节的曲折跌宕,小说的语言应该具有简练性。

(设计意图:要深入地理解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必要的。通过检查句子的朗读,不仅让学生懂得小说语言的简练性,而且为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

3.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总结出概括课文的两种方法:扩充课题法、提炼要素法。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解读环境,初识情节

1.故事发生在________,导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出示吴承恩原著中的环境描写,自由读一读。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什么,加入环境描写好处是什么?

2.常言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样的境描写真妙呀,它预示着惊险的故事即将发生。

(设计意图:解读环境描写,学生能初步感知情节的紧张激烈。原著背景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给学生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

四、品读文字,感受形象

1.话说唐僧走了一天的路,感觉饥饿,就让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发现了。这妖精一心想吃唐僧肉,于是就施展妖术三变来蒙骗唐僧师徒,而悟空的三打,唐僧则两次责怪。

2.自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刻画人物十分精妙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交流:孙悟空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交流找出的句子,哪些词语写得特别精彩呢?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小说讲究“三迭式结构”,每次打的动作一样吗?作者是如何写的,咱们来看一看,第一次是——(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就是一棒),第三次是——(抽出金箍棒、抡起金箍棒)。为什么三次打的动作写得不一样?(教师适当提示:从当时的形势以及孙悟空的心理来分析)

小结:就因为小说用词的精妙,才使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孙悟空的形象鲜明丰满。所以,虽然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类似,却表现孙悟空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反而十分精彩,真是神来之笔!

4.交流:白骨精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白骨精三次分别变成了谁?哪些词语写得传神?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形容白骨精。

小结:在文学创作上,小说讲究用简练的笔墨,精妙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手法叫做“白描”。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代替学生去学。在出示学习目标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认为刻画精妙的词语,领悟人物特点,感受小说魅力。)

5.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慧眼,看到了白骨精的真面目。可是,唐僧却没有你们的火眼金睛了。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唐僧的极大不满。从唐僧的描写中,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他呢?

五、阅读拓展,激发兴趣

1.第三次悟空打死了白骨精,白骨精现了原形,你猜,这次唐僧的反应是什么?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入:到底唐僧是怎么做的,有兴趣的同学找来原著,读读“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节。

2.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孙悟空没有金箍还会去西天取经吗?答案到底是什么,还是等你们看完这部名著,再告诉我吧!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应该“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在学生想象唐僧第三次反应后,我抛出让孩子读整本书欲望的问题,激发去阅读原著。)

六、回顾课文,学讲故事

同学们,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么精彩,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七、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人物不同的特点,也体会到我国古典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回家后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准备《西游记》一个其他小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在班级举行“我是小小故事家”的活动。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4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和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情感目标:体会雷奈克在发明听诊器过程中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知道任何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实践的道理。

资源开发:许多学生有到医院就诊、医生用听诊器对其进行听诊的体验,可勾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感受第一个发明听诊器的雷奈克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1.出示课文后的词语。2.“开火车”读。3.指名读。

二、精读感悟。

1.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看看图片,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说说。2.雷奈克发明这样的一个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一小节。(1)“整日思索”什么意思?(板书)整日思索什么呢?

为什么要整日思索这个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

(2)出示: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理解“异常”。

可是,内脏的异常活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这可如何是好?雷奈克又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保受折磨呢?他一定绞尽了脑汁。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用“如果„„就„„”替雷奈克想想办法 你从中知道了雷奈克是一个怎样的人?(3)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心中的感受。3.过渡:雷奈克是怎样发明第一个听诊器的呢?

(1)自由朗读第二段,了解发现的经过,用自己的话说说。(2)交流。

雷奈克发明听诊器是从两个小男孩玩跷跷板中得到的启示。(板书:得到启示)引出问题:两个小男孩是怎么玩跷跷板的? a.指名朗读描写两个小男孩玩跷跷板的句子。b.再默读一遍,注意两个小男孩各自是怎么做的。

c.同桌两人合作,利用课桌,模仿俩个小男孩的做法,一个敲,一个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d.谈感受。

e.出示句子:“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

朗读这句话,体会雷奈克当时的心情。

“果然”说明什么?联系生活实际,用“果然”造句。4.雷奈克马上跑回医院去干什么了?结果? 5.出示: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a.朗读这句话。b.此时雷奈克心情怎样? c.为什么会这么兴奋|、激动?

6.从孩子司空见惯的游戏中,雷奈克能够受到启示,解决医疗难题,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7.引读第3小节。

8.雷奈克就用这笔记簿卷成的筒儿帮助了许多病人。但是,又怎么会变成空心木管了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原来,雷奈克并没有就此满足,还在不断研究、不断改进。(板书:不断改进)直至到了现在,科学家们依然在不断地研究、不断改进。现在的听诊器又有了变化。

三、作业。课外阅读训练: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5

祖国在我心中

时迎红 东沙河镇吉山小学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积累写景的好词佳句及段落,在交流中共享其中的乐趣。

2.留心观察生活,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按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表达练习,把积累的相关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写景的好词佳句及段落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难点:留心观察生活,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按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表达练习。

【课前准备】

学生:摘录本单元易错的字,描写景色的词语,句子,段落等。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交流】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单元回顾,深化主题

1.同学们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都学习了那些课文?都有哪些收获?(出示课件)

2.这几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特点?学生汇报。3.总结过渡:

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我们就会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在其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秀丽的风景,我们为有这样美丽的国家、这样伟大的民族而自豪,所以我们把它们定位为“祖国在我心中”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环节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积累语句,夯实基础

1.在本单元里总是有几个字容易写错,在学习过程中谁成了你的拦路虎?(1)生说错的原因(2)师小结并出示易错的字(3)生读生字 2.展示积累的词语。

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有做摘抄的好习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积累了哪些描写景色的词语?

(1)小组交流(2)师出示重点词语

连绵起伏 水天相连 星罗棋布

五彩缤纷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3)用各种方式读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些四字词语都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出来,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3.佳句诵读,感受句子的魅力。

师引导: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了解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领略到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变化多端,作者运用了许多的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明快、生动,那么,这些比喻句中,你已经记住了哪些?你最喜欢哪一句?生说

相机出示:

(1)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比喻句)

师过渡: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句子,老师也把它带来了(出示)(2)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设问句)学生朗读句子并用比喻和设问练习说话,班级评价。

(三)美段诵读展示风采

过渡:同学们,美丽的祖国、壮丽的山河,我们不禁想大声地赞叹!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些美丽的篇章,一起来赞美我们美丽的祖国吧!

1.回顾《长城与运河》(1)播放长城与运河幻灯片。

(2)师引背: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学生诵读:——————————

(指多名学生背诵,要求:在背诵过程中,表达出你所感受到的情感。师生共评。)

2.回顾《美丽的南沙群岛》

师过渡:欣赏完这人间奇迹,我又看到了那辽阔的南中国海上的一串串晶莹的珍珠,它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

(1)播放南沙群岛幻灯照片。

(2)指名背诵《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喜欢的段落,全班齐诵第二第三自然段。

3.回顾《庐山的云雾》

(1)师过渡:看完了美丽的南沙群岛,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关于这一课,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能背一背吗?

(2)播放庐山云雾的幻灯照片。(3)分男女生对抗赛。

环节

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写法,实践运用 1.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师过渡:同学们,《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两篇课文的2、3自然段在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2)学生讨论,师生总结并板书课文特点:总分的结构(3)总结总分结构写法的优点。

师小结:在段落开头用中心句总括景物的特点,然后围绕中心句再作具体描述,这样写,能抓住特点把事物描述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导练习,实践运用。

师过渡:现在就让我们采用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某一处景物的特点。

出示温馨提示:

(1.)先回顾这处景物的特点,用一句话写出来。

(2)再思考围绕这句话,你要写清楚哪些景物,把这个特点写具体。

(3).注意用上优美的词语或恰当的修辞方法使句子内容更加生动。3.学生练习表达,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写作成果,师生共同赏析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

4.修改草稿,完善写作。

根据刚才的赏析评价,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欣赏我国更多地区的迷人风姿。

【板书设计】

祖国在我心中 佳句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6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关注本课多音字并在具体语境中区辨读音。积累四字词:远近

闻名,欢天喜地,光鲜红润及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2.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舞”“熟”2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将信将疑”“又

惊又喜。

3.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串关键词的方式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朗读训练重在指导人物对话,读出语气,读懂王大伯的言外之意,体会剪枝的学问是什么。进一步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打开话匣子,懂得去问,敢于去说)

上课前,孟老师要先给大家出一道简单的数学计算题,(略停顿)听了我的话,不知你在想什么?(生答:语文老师怎么给我们出数学题?会是什么题目?我会不会?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各有想法。请看:学+问=?(生答:学问)(板书:学问)我总爱问个为什么?这学和问与学问有什么关系?(生谈)小小计算题里可有大道理,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有思考,学中多问,问中多学,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上课!

一、揭题导入,明晰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一篇课文,叫《剪枝的学问》。会学习的孩子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剪”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前,下边一把刀,用剪刀剪。“枝”左右结构,左边木略窄右边支稍宽。齐读课题。学问,在词典中有三种解释:1.学识。(我的语文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有学问。)2. 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这是一门新兴的学问.)3.道理。(齐读)读过课文了,你觉得题目中的学问应该是哪种解释呢?(第三种)异口同声。说得对,课文不是在向我们讲怎样剪枝的种植知识,而是借剪枝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

二、认读生词,指导写字。

师:老师仔细查看了大家的自主学习卡,发现圈出的难读的词不多,找个同学来读读。

生:(读得非常准确)

师:你也来读读!

生:(字字清晰,声音响亮,能行吗?)

师:一起来。

师:再看要求写的字,大家认为最难写好的,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字上:舞和熟。(呈现学生的学习卡)

仔细观察,这位同学错在哪了?上来指着说。

生:略

师:你观察得非常准确,说得也清楚。

师:(呈现打印出的字)这两个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可仔细看这俩字上下两部分的占格不一样,这个“舞”字,上下两部分平分了地盘,而“熟”字的上半部分体格强壮,占了四分之三的地盘。这时候,就看出四点底的绅士风度了,我不跟你争地盘,反而我还得写得尽量宽,把你上边给托住喽!你看汉字也讲和谐美!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范写)先写“舞”字:舞字头顶一卧人,横上四竖不可少,均匀排列像栅栏,长横为腰在中线,看好长短和间距,这校写来才匀称,一个舛字在下边,竖画出头脚站稳。再写“熟”字,左上享,横变提,右上丸,点莫忘,四点底,均匀列,一点朝左,三向右。请大家在课堂收获栏里,写一个舞,一个熟。

生:练写。

师:写完了,不要着急放下笔,对照着老师写的,看看哪一笔,哪部分没写漂亮,找到原因,再写1个。

生:练写。

师:简单评议,修改。

师:不瞒大家说,课文我也读过好多遍的,发现文中的多音字好多呀。挑了几个难读的,读读看。(出示课件:疯长养分 不禁 结果)

生:读(随机纠正,想另一个读音,组词区分)

生:(读到“结果”有争议。)放到句子中就不会有争议了,谁读?(出示:桃树上结果了。我和爸爸比赛投篮,结果,我赢了。)

师:读课文时,我总是很留意像这样的四字词语,把它积累下来。谁会读?

“远近闻名”“欢天喜地”“光鲜红润”

生:(读)

师: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吗?

生:明白

师:那就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生:读。(范读)

师:把它们送回句子,你们三个来,一人一句。(出示课件: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生:(提示读出词语的意思)

师:随机点评。你看这样读书,一下子就能让人听明白要表达的意思。

师:这剪枝的学问是什么,这咱得找个内行人问问。谁呀?

生:王大伯。

师:这王大伯可会种桃树了,所以我们叫他——

生:种桃能手。

师:种桃种得好的叫种桃能手,那把猪养的膘肥体壮的,养得特别好的叫——

生:(养猪能手),

师:搭弓射箭能百步穿杨,射箭特别好的叫——

生:(射箭能手)

师:老师教学生教的特棒的叫——

生:(教学能手)

师:触类旁通,孺子可教。

师:好,现在就这么一位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王大伯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王大伯,您种的桃树,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生:请有什么秘方?桃子那么大,那么甜?

师:同学们满心的疑问,文中的我也是对此很感兴趣,特别好奇,用文中的一个词叫生:满怀好奇(贴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师:人人都说王大伯种的桃好,我“满怀好奇”地去桃园寻找答案。我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写“我”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生:(默读,画)

师:你画了哪几个?读读。

生: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我也找到了,(乱贴)你能根据课文内容,理顺“我”的心情变化吗?(找个同学)

生:(摆)

师:为什么这么排?(还能问几个问题吗?“我”先后去过几次桃园?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生:(学生说理由)“我”先后三次,第一次是去年冬季的一天,第二次是春天,第三次是在暑假里。(板书:冬 春 夏)

师:咱大家都来试着用上这三个时间和这四个词,(课件出示)说说“我”先后三次去桃园的发现及“我”的心情变化。很难噢,先自己小声说说。

生:练说。

(出示填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见王大伯正在剪枝,我一脸疑惑。王大伯告诉我剪枝的原因,我将信将疑。春天来了,桃园红云片片,我盼望着能早日结桃子。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桃园,树上挂满了桃子,我又惊又喜,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师:你看,抓住几个时间,理顺“我”的心情变化,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四、品读对话,了解个中道理。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一进桃园。(呈现课件)谁来读?

生:读。

师:我就不明白了,我满怀好奇去桃园找答案,为什么又一脸疑惑呢?我疑惑些什么?

生:看到王大伯剪枝,不明白他剪掉那么多枝条干什么。

师:看到王大伯咔嚓咔嚓把好好的枝条剪掉,“我”心里也着急,就上前问——

生:(读“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王大伯没理,还在咔嚓咔嚓地剪。我特着急,上前继续问:——

生:(读我的话)“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王大伯还是没理,还在咔嚓咔嚓地剪,一根根粗壮的枝条落了满园,我着急地问?一起读。

生:齐读。“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我看着被剪下来的好好的枝条,一脸的疑惑。我这样着急,王大伯急不急?他怎么说?(出示王大伯的话),谁来读?

师:这么长一段话,读得非常流利。可我没大听明白他说的这番话,大家再来读读,看你真正明白了吗?

生:(小声读)

师:谁读明白了?你读,看能不能让我们听得明白些?

师:读了这么几遍,王大伯的话什么意思?你能换个句式说说吗?

(之所以剪掉————————,是因为————————)

(剪掉————————————,是为了——————————)

(因为——————————————,所以——————————)

生:(说话训练)

师:虽是短短三句话,可这是王大伯种桃多年的经验啊!他是怎么说这几句话的?注意提示语。

生:笑了笑,充满信心地说。

师:还要注意一个动作:抚摸(变色)现在你就是王大伯了,笑了笑,抚摸,充满信心地说,试着这样读读。

生:练读。

师:谁来读?我来读旁白,你读说的话。

师:很流畅。

师:从这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上,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生:胸有成竹地笑,笑我不懂,不用着急,听我给你说。很有信心,觉得来年这些留下的枝条一定能结很多的桃子。

师:我们读懂了这些,那再读王大伯的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孩子,王大伯的话你相信吗?

生:相信,种桃能手一定能种出桃子。

生:有点相信,有点不相信。

师:这就是“将信将疑”。有一半相信,有一半不相信,还可以说——

生:半信半疑。或者疑信参半。(板书,学生记在书上)

师:能不能读出这种将信将疑的心情?指名读

生:( “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师:把“真的能”再突出点。

生:再读。

师:有进步了。

师:春天到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春去夏来,“我”又一次走进桃园,啊!“我”看到了什么,让“我”又惊又喜?

把我看到的以及“我”的心情读出来。(配乐“秋天思语”)

生:读。(随机点评改正)

师:“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呢?

生:惊,果然结了很多的桃子。(挂满)

生:喜,桃子又大又红,光鲜红润。

师:是呀,在这又惊又喜之时,我又想起了王大伯的话。一齐读。(出示课件)

生:齐读。

师:这番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用这个句式说说:

剪去( )的,留下( )的,是为了( ),这就是剪枝的学问啊!

生:说。

师:(生活小常识)你知道吗?为了让果树能结更多更大的果子,果农都要定期根据树枝的疏密、好坏及阳光照射的需求给果树剪枝。种植庄稼、蔬菜也如此,都需要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的修剪、整理。比如,刚刚长出的玉米苗,生长密集的地方就要拔掉几棵,只留下一两棵,好让留下的玉米苗能吸收到更多的营养,茁壮生长……

师:原来课文的结尾,是这么写的:(出示课件)读一读。

师:减少是为了增加。很显然,这是文中的“我”通过剪枝悟出来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那(出示课件:填空:减少( )是为了增加( )呢?)

师:我想,想想生活中的很多事,还有我们人的成长是不是也和植物的成长一样呢,学了课文,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感受呢?请在学习卡上补充一下。

生:在学习卡上补充。生谈。

师:生活处处皆学问,做个有心人!

推荐作业:把你这节课学到的好词佳句记在读书笔记本上,积累下来。

果农每年都会给果树修剪树枝,有的果树一年要修剪好几次。原来,果树十分容易长枝条,梨树、桃树和苹果树,一年会长许多枝条,如果来不及去剪枝,枝条会越长越长,越长越密,最后连阳光也难透过。没有阳光,果实是长不好的。同时,给果树剪枝能保持供给果实的养料。还有,当树枝染上病虫害时,剪去得病的枝条,也能减少虫害的破坏。由此可见,果农给果树剪枝是为了让果树多结果。为了让它们多结果子,就应该剪去没有用的树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篇7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这样说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第三天,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学生说听后的感想,顺势导入本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课文,去感受一下一个盲孩子的心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小声地读课文。

①本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来回观察。(大约五分钟后学生相继举手示意读完)

生1:本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感人的童话故事。盲孩子以前的世界一片漆黑,他没有朋友,日子过得很寂寞,后来在萤火虫和影子的帮助下获得光明的故事。

生2:盲孩子获得了光明,结果影子也因为帮助他人而获得了新生。

2.注意文中盲孩子心情的变化,归纳文章情节发展。

生:盲孩子寂寞──“影子”陪伴使他很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光明,获得惊喜。

三、品读情感:影子之于盲孩子的意义

1.通过我们刚才对情节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他的……?(生答:朋友)你从课文中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一点的?

生:“每当听到人们这样夸赞他的影子,他总是告诉人们:“它不只是我的影子,它还是我的朋友。”

2.请勾画下来。(师朗读课文第25~27段)影子是盲孩子的朋友。其实,“朋友”这两个字还不足以概括影子在盲孩子生活和心灵里的地位,有人说影子是盲孩子“亲密的伙伴”,是盲孩子“光明使者”,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多媒体投影:影子是盲孩子的朋友、亲密伙伴、光明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3.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生答:同意)请带着这些观点和思考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去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让我们能够感觉到影子是盲孩子的“亲密伙伴”、是“光明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学生阅读,交流)

①亲密伙伴

生:(朗读第28段)影子是盲孩子的亲密伙伴,因为影子无时无刻地陪伴着盲孩子。

②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生:(朗读第18~19段)影子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这里和第3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3段中说,盲孩子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自从影子生活在他身边起,盲孩子就能感受世间的美好事物,让他感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希望。特别是第19段中写道: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世界并不只是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还是--影子是十分缤纷,十分快乐的。

师:把光明和色彩带到盲孩子身边来的人,当然是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③光明使者

生:(朗读第43段)影子是盲孩子的光明使者。这里可以看出,盲孩子十分想见到光明,影子把萤火虫放到他的手上,让他接触了光明。

生:(朗读第36~37段)萤火虫是很小的,一般人不会注意去感觉它,而影子让盲孩子去感觉它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就是带着他去感受光明的样子。所以我认为影子是光明的使者。

师:当一个小小的萤火虫被放到盲孩子的手心里的时候,光明也被带到了他的手心里。

生:(朗读第19段)“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影子是盲孩子的光明使者。另外我还从第8~14段中看出影子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4.分角色朗读8--14段

师:影子是盲孩子的开启希望大门的人。因为盲孩子一开始十分孤独和寂寞,这时候影子来了,说话的声音应该是--很好听,又很和气,盲孩子肯定会很高兴。

请你的伙伴和你一起分角色朗读第8~14段,叙述者的话就不用读了,小组练读。

生:(分角色朗读第8~14段)

师:影子还有一句话在第15段--齐读:“我像黑夜一样。我还有一双黑眼睛。”我和你是一样的,所以你就没有必要感到……(生:自卑),没有必要感到……(生:孤独),没有必要感到……(生:寂寞)。

5.在阅读过程中,你还能发现影子在盲孩子身边担当的更多的角色吗?在朗读中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①我发现影子是盲孩子的另一半,他和盲孩子是共存的。(生朗读第69段、第86段)当盲孩子感到黑暗的时候,他的影子跟他一样的是黑色;等到他看到了光明的时候,他的影子跟他一样有了光明,有了生命。

师:影子是盲孩子生命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②影子是盲孩子的依靠。(生朗读第56~58段)从这里看出来,没有影子,盲孩子什么事也干不了。

师:是他的依靠,是他生活中赖以支撑的一种东西,我刚才听见有的同学说了个词,很形象,请重复一下。(生:拐杖)

四、品读情感

1.同学们的感悟能力非常的强,令人佩服。无论是朋友、伙伴,是带来光明的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我们都清晰地感觉到,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有一种浓烈的情感,那是影子给予盲孩子的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抢答)友谊。爱。希望。光明。快乐。温暖。幸福。信心。

生:我觉得影子给予盲孩子的是整个世界。

2.是啊。影子给予盲孩子的是那种对身有残疾者的关爱,对弱者的关爱。在这种关爱之中,传递了大家所说的一切东西,乃至于整个世界。(板书:影子--关爱--盲孩子)

3.一个在别人的关爱中走出孤独和寂寞的盲孩子、一个给别人以关爱的的影子,最后有怎样的结局呢?我们来读一读故事的结局。

(师生共同朗读第72~88段)

生:盲孩子得到了光明,影子获得了生命。

师:一个得到别人关爱的人得到了光明,一个给予别人关爱的人得到了生命。读到这样的结局,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我觉得我们就是“影子“,有许多的“盲孩子”等着我们去关爱,如果我们关心他们,我们也会得到一些东西。

生:我觉得帮助了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快乐了自己。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的“盲孩子”不是指的真正的“盲”孩子,而是指的所有需要关爱的人;而“影子”也不是指真正的影子--那个阳光下的影子,而是指帮助别人的人。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生:还是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我想到了一句谚语--“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六、课外延伸

师:施与者和受施者同样幸福。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一则童话。在我们读过的童话中,还有哪些形象是给予别人以帮助和关爱的?

生:《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

生:安徒生童话中有一篇《汉斯》。有个人死了,很多人就去抢他的尸体,想让它腐烂,汉斯就用他的钱买下了那个人的尸体厚葬,那个人的灵魂就帮助汉斯,让他娶到了天下最漂亮的人,并获得了很多财富。

生:《快乐王子》(师插话:王尔德的童话)里的快乐王子和小燕子。

师: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阔。我们搜索自己的积累时可以找到很多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的形象,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用那些形象,而偏偏用影子来作为关爱人物呢?(师作思索状)影子,影子,影子给人什么感觉?影子给人亲密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个影子,影子与人是亲密无间的。

师:嗯。如影随形。作者用影子作为关爱他人的童话形象,你从这个安排中得到什么感触?

师:是啊!光明、快乐都会伴随着每一个“盲孩子”。读完这篇童话,我有一点深深的感触,我想用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媒体投影):

美丽的童话源自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创造美丽的世界。让我们都能有一个自己生活和心灵中的“影子”。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8

1、师恩难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老师 一()亭子 一()庙

一()种子 一()人家 一()花

二、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成语。

1、读了《迷人的张家界》我仿佛(),完全陶醉在奇山秀水之中了。

2、演奏会上,音乐(),听众一片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3、奶奶摇着蒲扇,()地给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4、田老师将小诗编成()的故事,事隔多年,我仍然()。

5、“(),()” 是说培养人才不容易,也是长久之计。

三、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吸引人的成语有:、、、、。

2、形容人知识丰富,才学出众的成语有:、、、、。

四、填空。

1、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书笔记的形式有:(),(),()。

3、本文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田老师把小诗:“()”编成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人听了身临其境,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画中的景物有(),(),(),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五、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

1、学而不厌,()。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采得百花成蜜后,()。

4、落红不是无情物,()。

5、随风潜入夜,()。

六、词语解释,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恭恭敬敬——

戛然而止——

七、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自己儿时的老师田老师的,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

八、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无题 唐 李商隐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9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过程与方法

1、播放课件,感受景色的美。

2、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动情朗读,体会秋雨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二、教学过程 :

(一)激趣、感知,话秋雨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雨吗?你喜欢什么样的雨? 生:我喜欢春天的雨,细细的,柔柔的。

生:我喜欢夏天的雷雨,因为雷雨过后,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

师: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 生:背诵

师: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雨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①一边读书,一边标出自然段

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生:认真读书,勾画相关的句子。生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生2: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生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生4: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生5: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二)交流、品读,体秋意

抓“钥匙”,悟秋意:

⑴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每一把钥匙都可以打开一扇门,有人说:“书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生: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

生:说秋雨带着“清凉”,可又为什么说它还带着“温柔”呢? „„

师梳理问题,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秋天的雨轻轻柔柔地来了,几场秋雨过后,天气凉了,树叶开始落了,果实快要成熟了,意味着秋天来了。所以说,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

师:秋雨不像夏雨那样又猛又热,也不像冬雨那样又刺又冷,而像一位柔美的小姑娘,当我们还在为那炎炎夏日忧愁、烦恼的时候,她已悄然地为我们送来了清凉,打开了通向秋天的、通往丰收的大门。多么善解人意的秋雨呀!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内心对它的那份谢意!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抓“五彩缤纷”,赏秋色: 出示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五彩缤纷”是什么样子的?

生:带着问题读书,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生:交流,朗读带有表示颜色的词的句子。

课件出示: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给了田野,橙红色给了果树。

师:“五彩缤纷”就只有这些颜色吗?还有哪些呢?

品读: ①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生自读。

B、出示“银杏叶”,结合图画,理解“扇子”。

C、指导读;指名读。如果我把“扇哪扇哪”去掉,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去掉“扇哪扇哪”,就没有扇的动作,怎么能扇走夏天的炎热呢?有了“扇哪扇哪”就说明在不断地扇,很有动态感。黄黄的银杏叶多像一把小扇子呀,秋风婆婆轻轻一吹,它们就左右摇晃着,像在扇凉呢!

②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A、为什么把“飘啊飘啊”读得那么轻那么慢?

B、想象画面,读着读着,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C、齐读。(慢、轻、柔)

③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shì)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A、理解、想象“你挤我碰”“争”

生:体会水果有趣儿、顽皮、多、迫不及待、争先恐后。

B、带着丰收的喜悦齐读这句。【设计意图: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④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A、体验:你就是一位美丽的菊花仙子,请摆好你喜欢的姿势随音乐起舞。

生想象自己是菊花仙子,跟随音乐翩翩起舞。

师配乐讲述:秋风轻轻地吹,秋雨细细地下,一群美丽的菊花仙子在秋雨中翩翩起舞,有的正在微笑,有的含羞低头„„千姿百态,漂亮极了。

学生配乐,美美地齐读。

抓“气味”,品秋香: 课件出示:“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感受。师:你闻到了什么好闻的气味?

生:苹果、梨子、葡萄、柿子、菠萝、橘子„„ 生:海棠花、金银化、菊花、桂花„„ 生:烤红薯、炒板栗„„

师: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就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生:我想摘果子 生:我想在树下乘凉 „„

师:这么多诱人的气味儿!难怪小朋友的脚都被那香味勾住了,舍不得离开呢!让我们把这份丰收的喜悦读出来吧!

出示例句: 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笑脸,露出深深的酒窝,笑啊笑啊,盛满了秋天的美酒。

师:你们仿照这个例子来说一说其他的水果行吗?

生:“秋天的雨,它把黄色给了香蕉,黄黄的香蕉像弯弯的月亮,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喜悦。”

生:“秋天的雨,它把紫色给了葡萄,紫亮亮的葡萄像小朋友的眼睛,眨呀眨呀,眨来了秋天的丰收。”

„„

抓“小喇叭”,听秋声: 课件出示句子: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帮帮秋雨的忙,做个“小喇叭”到处去广播吧。

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动植物练读。师生互动,模拟情境。

师:是呀,听到小喇叭捎来的消息,动植物们都在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冬呢!多么快乐的景象呀!就让我们快乐的读读吧!

生快乐地读书。

师: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诱人的芳香,还听到了那充满关爱的声音。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秋雨说些什么呢?

生:秋雨,你给我们带来了凉爽,谢谢你!生:秋雨,你给我们带来了收获,谢谢你!„„

师:让我们一起感谢秋天的雨,赞美秋天的雨!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深化、拓展,抒秋情 师:古往今来,秋天是一曲唱不完的歌,是一首诵不尽的诗。古人曾留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等千古名句,同学们,拿起我们的笔,去描绘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小练笔: ⑴ 这篇散文诗,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丰收的秋天。如果以秋风为线索,或者以秋天的阳光为线索,又可以怎样写呢?

秋天的风,是一把钥匙„„

⑵ 这个秋天你观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你也动笔写一写吧!

三、案例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 篇10

习作二

可爱的小动物 ——抓住特点

细致描绘

一、创设情景,导入写作技巧 师:小动物的种类很多: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鱼、小龟、小熊猫、小松鼠、小刺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呢?为什么喜欢呢?

生:非常喜欢,我家养了一只鹦鹉,我经常去喂它,跟它说话逗它玩,还不停地夸它长得漂亮,它跟我可亲了,它是我的好朋友,好伙伴。

生:我喜欢小狗,小狗通人性,会看家,每天跟我一起玩,它可是我们家的一员。我们家每一个人都喜欢它。

师:大千世界,动物种类丰富多彩,飞禽、走兽、昆虫、水族等,想一想,你都观察了解过哪些动物呢? 多媒体出示:

大千世界,动物种类丰富多彩,(飞禽)、(走兽)、(昆虫)、(水族)等都是动物,我观察了解过的飞禽有 ; 我观察了解过的走兽有 ; 我观察了解过的昆虫有 ; 我观察了解过的水族有。

学生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们观察了解过的动物可真多,我们不可能全部写下来,那我们选择什么来写作文呢? 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动物。

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小动物呢?

二、技法1:描摹外形,抓住特点

师:我们观察动物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多媒体出示:

扁扁嘴巴,叫声嘎嘎,走路摇摆,爱吃鱼虾,脚荡双桨,游泳专家。打一小动物。两头尖尖相貌丑,脚手耳目都没有,整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打一小动物。

学生讨论交流。

生:第一个谜语说的是鸭子。生:第二个谜语说的是蚯蚓。

师:为什么你们一下子就猜出谜底呢? 生:因为谜面把这种动物的特征描绘得十分传神,想一个谜语中不但对鸭子的外形特征进行了概述,还点出了它的生活习性,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才出了谜底。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了描写动物时,外形的描写是很重要的。每种动物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威风凛凛的老虎,活蹦乱跳的猴子,文质彬彬的熊猫,狡猾的狐狸,温驯的小羊,善解人意的狗,会唱歌的小鸟,能报信的鸽子......只有抓住了动物的特点,才能逼真地栩栩如生地把动物描绘出来,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板书:

描摹外形,抓住特点

多媒体出示:

白狗的头是圆形的,黑眼睛圆溜溜的,像一对玻璃球。黑鼻子往外鼓着,嘴巴张着,“汪汪”叫时,声音又尖又小,像小娃娃唱歌。还有一对三角形的黑耳朵往下茸拉着。雪白的毛裹着它的身子,柔软得像个绒球。小小的尾巴往上翘着。脚上的爪子尖尖的,走起路来活像个小鸭子。

文段抓住了小狗外形的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三、技法2:结合生活,刻画习性

师:在写好动物的外形特征之后,接下来的一步便是要写它的生活习性。各种不同的动物,生活习性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猫,通常白天睡懒觉,晚上精神抖擞地捉老鼠。你喜欢的动物有哪些生活习性呢?

生:公鸡会打鸣,快天亮时叫了一遍又一遍,催促人们早早起床。生:金鱼睡觉不闭眼睛,是睁着眼睛的。生:母鸡会下蛋,下了蛋要“咯咯哒”的叫。

师:大家讲的都不错,其实就是同一种动物,幼小时跟长大后不一样(如小鸡与大鸡),雌性跟雄性不一样(如公鸡与母鸡)。描写动物时要细致准确地反映出它的生活状况。多媒体出示: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小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桑光中跳跃。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文段描写了鸬鹚怎样的生活习性。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鸬鹚这种鸟与其他鸟的生活习性不同,它们是渔人捉鱼的工具,写它们怎样捉鱼的场面,才能写出这种鸟的生活习性。

师:无论哪种动物,可写的生活习性肯定不少,但写时不能平均花费笔墨,而要选取最能体现它与别种动物不同的习性特点来写。因为不分主要和次要,把它的生活习性一一叙写,人家读后会因太多而很难记住;而如果重点突出地写它某一特有的习性,那么便会给读到这篇文章的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有些生活习性不是我们观察就能得到的,我们对动物的生活习性的描写要准确。这怎么办?

生:多阅读课外书,了解有关这个动物的知识。生:上网查找。师:我们通过课堂学习,通过课外阅读,掌握并积累了这类知识,在写作状物文章时,把这些知识恰当地运用进去,就能使文章生色不少。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观察蚂蚁搬物的文章。由于他通过阅读,掌握了蚂蚁的很多有关知识,加上自己认真的观察,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也比较令人信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多媒体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或即将下雨的时候,蚂蚁都在洞穴旁、墙角下繁忙地工作着,成群结队的蚂蚁像穿梭一样,来回不停地忙碌。有一次我看见几只蚂蚁在搬一片烂菜叶,用尽全身力气也拉不动。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群蚂蚁,它们齐心合力地把这片菜叶拉进了蚁穴。我知道,蚁窝里住着一只大蚁后,它只负责产卵。其他的蚂蚁,有的是兵蚁,负责保卫工作,大部分是工蚁,负责筑巢、寻食。有些食物太重,一只蚂蚁搬不动,其他的伙伴就来帮忙,它们用触角相互碰撞来交换意见。小小的蚂蚁能搬动超过自己的体重30倍的物体。按比例计算,它比老虎、野牛、大象的力气还要大。而它们合群的特性,更是无穷的力量。

师:你看,蚁窝里的蚁后,兵蚁、工蚁的分工,蚂蚁能搬动超过自己体重30倍的物体等等知识,在一般的观察中,无疑是看不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去阅读,去积累,到写作时,信手拈来,就可以使文章写得更精彩生动,更有说服力,也就更有吸引力。

四、技法3:动静结合,描写动物

师:外形的描写着重于动物的静态,而动物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怎样在文章中体现动物活力,使文章的内容生动有趣呢? 多媒体出示:

A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B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文段A、B都是描写翠鸟,它们描写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文段A是着重对翠鸟的外形特点进行描绘。生:文段B是描写翠鸟如何捕鱼,是动态的描写。

师:你们说得太对了,描写一个动物如果只有静态的外形特征描写,往往显得很呆板,我们还应注意描写该物体在运动或变化时的状态。写好物体的动态情况,能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物体的特征,使物体“活”起来,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板书: 动静结合 师:而动态描写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动物的动态应这样写,应当仔细描写好它们运动时的各种动作,使用的动词要准确。例如,猴子跳跃,马儿奔跑,鸟儿飞翔等。动词使用恰当,动作描写得传神,能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动物的各种姿态,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技法4:融进喜爱之情

师:我们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来写,那么文章中就要融进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怎样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呢? 多媒体出示: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你给它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写猫)

我的小狗可这聪明啊,我爱我的小狗。

小黑狗头上长着一对像毛片片一样的三角形耳朵,软软的向下耷拉着,有趣极了。两只圆圆的黑眼睛不停地望着四周,圆圆的黑鼻头像个茸嘟嘟的小茸球,嘴巴紧紧地闭着。

它多次吃掉我罐子里的蚯蚓,拖走我穿在绳子上的鱼。它干这些并不是偷偷摸摸的,而是大大方方、从容不迫的,仿佛在显示它对这条河流的统治权。(写鹅)这些段落,怎样体现作者对动物的喜爱的?

生:具体地描写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把自己的情感融在其间;融感情于具体描写中这是一种方法。

生:可以直接的抒发对动物的感情。

生:写鹅是明明在批评鹅,但实际上是要表扬它。师:这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生:写小猫把它当做一个撒娇的小孩来写。

师:大家讲的都不错,表达喜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使文章感染读者,也让读者喜欢你所喜欢的动物。板书: 当做人来写 直接抒情

融情于具体描写中 明贬实褒

六、练习巩固

认真阅读下面的题目,再完成练习

作文题目:可爱的(一种小动物)

1、请根据自己的习作实际把文题补充完整。

2、我准备首先描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决定把介绍动物的 当作重点来写。

例文1:

大公鸡

放学后,我推开家门,只见爸爸、妈妈从集市上买回来一只大公鸡。它那红红的鸡冠,好像一朵盛开的鸡冠花。眼睛小小的,但闪闪发光,嘴尖而硬,啄起食来“咚咚”响,身上的羽毛像雪一样白,两条腿很粗壮,爪子很锋利。(描写生动,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好一只美丽、健壮的大公鸡,我也要学一学。)

一到吃食的时候,大公鸡就领着“孩子们”来了,“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米粒,而大公鸡在一旁站着,却舍不得吃,它得到一些米粒就“咕咕”地呼唤着母鸡和小鸡来吃。吃完,又领着鸡群去寻找食物。(多么慈祥的“父亲”,这样的场景令人感动,我也要试一试。)

傍晚,太阳快落山了,大公鸡先让别的鸡进窝,自己守在门口,好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大公鸡睡着时,可爱极了,还呼呼地打呼噜。让别的动物听见都十分害怕,不敢接近它。(醒着时是威风凛凛的,睡着了仍然凛然不可侵犯,这样描写生活习性,我也要学一学。)

嘿!大公鸡玩耍起来,好潇洒呀!挺起胸,高高地昂起脖子,头上血红的大冠子直颤,深绿色的尾巴翘得老高,一会儿迈着一双黄色有力的大爪子,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地上,眼睛还机灵地瞧着我,真像一个威武的“男子汉”。(“挺胸”、“昂头”、“尾巴翘”这样的姿态怎么不像个威武的“男子汉?”如此动态描写逼真极了,我也要仿一仿。)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大公鸡就昂起头挺起胸,放开它那洪亮的嗓门“喔喔”地叫着,唤醒了还在睡梦中的我。好像在说:“大懒虫,天亮了,快起床上学了。”我一听到它的叫声,就急忙穿上衣服。自从有了这只大公鸡,我每次上学都很准时。(大公鸡是这样的勤劳,每天都准时唤醒睡梦中的“我”,功劳可真不小,这样写与大公鸡之间发生的事,抒发喜爱之情值得一学。)

每天,放学回来写完作业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喂大公鸡。抓起一把玉米喂它,它边啄边警觉地抬头张望,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接着爸爸让我切点菜叶拌玉米面喂它,不一会儿它就吃光了。妈妈又切菜叶喂它,它又“咕咕”叫了。大公鸡吃饱后更有精神了,一会儿在地上走,一会儿跳到木板上,还自由地拉起粪便来。妈妈看见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地面给弄脏了,气得大叫:“杀了它吧!”我求情说:“大公鸡这么美丽,别杀别杀,让它和咱一块过个年吧。”爸爸忙说:“咱俩腾出个苹果筐,给它安个家。”于是妈妈也就不嚷着要杀了。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我们和大公鸡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勤劳尽责的大公鸡有时也会调皮,犯些错误,真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为犯错的大公鸡求情,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值得一学。)

从此我每天鸡鸣而起,或出门上学,或帮妈妈干家务活儿。如今大公鸡已成为我的“活时钟”了。(大公鸡是“我”的“活时钟”,比喻妙极了值得一试。)

春节已经过去,尽管节日宴席上少了一道香喷喷的佳肴,但大公鸡却为我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直接抒发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这样结尾值得一试!)写作借鉴

结构:本文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作者先写大公鸡的外形,然后写它的吃食,睡觉、玩耍的生活习性,最后写能报时催我早起的特点,抒发喜爱之情结束全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

内容:文中写大公鸡俨然是一位慈父,每当吃食时,它总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吃,这一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样的描写,使大公鸡富有灵性,惹人喜爱。勤劳尽责的大公鸡每天催我早起是“我”的“活时钟”,比喻妙极了。大公鸡也很调皮,爱玩耍。你瞧它玩耍起来,挺胸昂脖子,尾巴翘得老高,一会儿迈出有力的爪子,一会儿神气地驻足观望,这样的举动多么“威武”!杀鸡过年时,我为犯错的大公鸡求情,这些内容不是仔细观察,亲身感受是写不具体的。

抒情:小作者在与大公鸡相处的日子里深深地喜爱上大公鸡了,大公鸡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的眼里都是那么可爱,于是这种喜爱之情便在作者的笔下悄悄地流动。本文语言处处饱含着对公鸡的喜爱之情。

例文2:

小啾啾

(小啾啾是谁呢?习作的题目就很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邹书书

午后,我一个人在家,正坐在窗前看书。忽然一只小黄鹂从窗口飞了进来。这下我可高兴了,我马上关好门窗,将它捉住,并把它安顿在一个旧鸟笼里。(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你从哪里来,小客人,你叫什么呀?”我靠近笼子,“哦,你就叫小啾啾吧!啾啾,小啾啾。”我围着笼子,转着圈儿。小黄鹂紧贴着笼壁,移动着碎步,还是“啾啾”地直叫。这声音很特别,像在诉说什么。(小作者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都很具有童真、童趣。)

它或许是饿了?于是,我找来了两个瓶盖儿,满盛着水和米,摆在小啾啾的面前。(小作者对小黄鹂说话、起名字、喂水和米的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真实,表现了对小黄鹂的喜爱之情。)然而,它并没有理会。把盛米的小盖举到它嘴边,它不但不领情,反而拍起翅膀在笼子里乱跳,把米撒了一地。我失望极了,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小啾啾对我的关心毫不领情,令我很失望。)

下午,妈妈回来了,我急忙将小啾啾的事告诉她。“这还是只刚学飞的小黄鹂呢!”妈妈看了看缩在笼子一角的小啾啾答道,“如果你是小黄鹂,离开了家,离开了妈妈,你的心情会怎样?你还吃得下东西吗?”这时,小黄鹂又“啾啾”地叫了。我突然感觉这声音很凄惨。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啾啾”的声音里,包含的是对自由的渴望,是孤独。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走到窗前,打开了笼子„„(妈妈的话合情合理,富有教育意义,使我“恍然大悟”,放飞小鸟。)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小啾啾带着成群的孩子又回来了。它们在树上跳啊,叫啊„„(用梦来表达小作者美好的愿望。)

“啾啾,啾啾,啾啾啾„„”(小黄鹂的叫声很有深意,再一次点题。)

可借鉴之处

线索:小作者以小黄鹂“啾啾”的叫声为线索来描述,表现出了小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结构: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捉鸟、喂鸟、放鸟、梦鸟四个内容,构思十分巧妙。其中,重点写出了喂鸟、放鸟的过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十分清楚。

上一篇:从王朝都邑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下一篇:戏剧冲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