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共12篇)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笔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可算及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的书写。教具准备
口算卡,课件。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
40÷5= 28÷4= 30÷5=
46÷2= 9÷3= 84÷4=(1)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2)还可以这样想?(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2、(1)课件动态出示例题,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 一次环保公益活动中,小朋友们买“环保铅笔”,小明和小朋一共买了40枝,小兰和小红一共买了46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提问,随机板书。平均每个男孩儿买多少枝?
学生列式并计算。先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再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40÷2=20(枝)
A、4÷2=2 40÷2=20 B、每捆有10枝,共4捆,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枝,40÷2=20 C、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40÷2=20平均每个女孩儿卖多少枝?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教师提问:你能用竖式来表示这个算式吗?
3练一练,比一比
6÷3= 8÷2= 9÷3= 60÷3= 80÷2= 90÷3=
3、小结计算方法,深入理解算理。除数是一位数,就看被除数的最高位(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写商 4布置作业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千克和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图片(或实物)出示几种有质量标注的商品,请同学们读一读净含量标注是多少?
2、其实我们平时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所以克与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千克。
出示两种食品的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两袋食品,哪袋重吗? 生:我可以掂一掂。生:我还可以用秤称一称。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那你们知道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什么作单位吗?是千克,它又可以写成kg。(板书“千克”)。千克又叫公斤。
出示一张秤的图片,让同学们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和5千克。
(二)认识克。
师:学习了千克后,老师这有一袋食品,同学们谁能帮老师称一称啊? 师:咦,这袋食品的重量不足1千克,我们要怎么记呢? 生:我们可以用比“千克”还要小的单位来记录它的重量。
师:是的,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重量的单位除了千克,还有一个,那就是“克”,它还可以写作g。(板书“克”)所以这袋食品的净含量就是135g。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小型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看看大约重多少克。
(三)学会千克和克的换算。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很好,蘑菇老师知道大家学得很好,所以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一袋盐重500g,那么两袋盐重多少克?大家讨论讨论,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一袋盐重500g,那么两袋盐就是1000克。
生:1000克的数字太长了,有没有办法把它简便的记一下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的很好。其实1000克=1千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一个内容。(板书“1千克=1000克”)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做练习,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P30)
找同学回答图上的每台秤所显示的数字各是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P30)学生思考,在书本上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课后练习:书本上“想想做做”余下的题目。
四、小结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剪出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图形纸、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用白纸遮住一半,露出另一半,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2、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蝴蝶、飞机、天坛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
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 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
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3、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84“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小组汇报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4、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
(1)师:(课件出示第84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2)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3)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三、做一做——内化新知
(1)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学生上讲台展示.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昨天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85第3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5页,在书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课件演示连线)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五、看一看——拓展延伸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年,也是习惯划分的中年级的起始。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表现在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激励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还是评价学习成果,都与一、二年级明显不同了。本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注意了学生的现实。
全册教材除期末“整理与复习”外,共编排10个单元。其中7个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的运算方面,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结合这些计算,还要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数的认识方面,有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在常见的量方面,有千克和克,24时记时法。2个单元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方面,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在测量方面,有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1个单元教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主要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结合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5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操作型活动的比重,共4次。而场景型活动只有1次。
从本册起,教科书里增加了“你知道吗”和“思考题”两块内容,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编排的。数学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教育、熏陶和鼓舞。编排“你知道吗”,通过介绍数学历史、讲述数学故事以及数学人物,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数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数学的应用是广泛而现实的。从而逐渐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你知道吗”的内容一般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浅显具体、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便于教师讲解。还鼓励师、生通过其他渠道查找与数学有关的资料,丰富“你知道吗”的内容,发挥其育人的作用。“思考题”联系教学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的宽度、深度上有所扩展。编排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思考题是弹性的教学内容,供教学选用。既不勉强每个学生都学习,又要吸引、鼓励尽量多的学习学习。不单纯关注问题的答案,更重视参与和过程,提倡合作交流。不列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进入考试范围。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1~P6教学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以笔算为主线,把笔算与口算有机结合,笔算与验算及时结合,笔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P7~P11教学稍难些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包括商是整十数的除法,估算,以及体会常用的数量关系。
P12~P15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整理百以内的四则口算,整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运算性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鼓励自主探索,组织广泛交流,引导算法优化。
第1页例题先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前者是口算,后者是笔算,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计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时,先进行的计算是几十除以一位数。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思路是:在直观情境中自主探索算法,相互交流算法,引导优化算法。
学生得到40÷2的商是20并不难,有人看图或操作得出商,有人凭经验和直觉说出商,有人通过推理算出商……教材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引导他们反思并表述自己是怎样算得,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题从表内除法推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这种算法容易掌握,还能迁移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里去;这种算法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有些相似,有助于形成认知结构;这种算法与笔算比较接近,能应用到算笔里。
2.笔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和解释模型。
除法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与加、减、乘法的竖式差异很大,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笔算会有困难。尤其是为什么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移下去再除?每次除的商应该什么时候写?在初学笔算时必须理解。46÷2的教学设计成五步。
(1)实物操作,整理分的步骤,形成“萝卜”那样的思路。突出先分……再分……然后合起来。
(2)把分步操作抽象成分步计算,形成“辣椒”那样的思考。突出先算……再算……然后合起来。
(3)把分步计算组织成竖式。突出分两步除;第二步除要把“6”移下去,和第一步除分开;每步除商的位置和时间。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由扶到放,逐步学会竖式计算。要特别关注学生写商的时间。
(5)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应该怎样进行?应该注意什么?初步总结计算法则。
3.验算除法: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方法,初步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第3页教学除法的验算,先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再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的一是培养验算的习惯,二是感受乘除法间的关系。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验算的动机。36元钱刚好买12块蛋糕吗?65元买21块蛋糕还剩2元吗?都可以验算。验算不是教对学的规定,而是正确计算的需要,是学生的自我要求。
(2)先联系生活经验进行验算,再抽象成数学方法。36÷3=12算得对吗?先想的是买12块蛋糕该用36元钱吗?所以用 验算。
这是从生活经验想到的。然后从12、3和36分别是除法算式里的商、除数和被除数,得出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乘除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除法,也要从生活经验里提炼数学方法。先是“番茄”的思考,再是“辣椒”的计算,然后才是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
(3)反复体会,领会验算方法。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里的三组算式,通过计算和比较,能发现下面的式子是上面式子的商乘除数或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理解下面的式子能验算上面的除法计算,从而再次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
第4页第3题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些除法的被除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比较容易的情况。至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在本册教材里只要求笔算,不要求口算。
编排了两类题组,第(1)类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引导学生在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充分利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第(2)类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编排在一起,感受它们的算法不同,继续体会乘、除法的联系以及乘法可以验算除法。
5.把总数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连续两问铺垫,重在解题思路。
本单元继续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先求总数或者先求剩下多少、再平均分。不出例题,安排在第5~6页的“想想做做”里。
第5页第5题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先在表格里填出老师和学生合计的人数,再求平均每车要坐多少人。这道题是第6、7、8题的铺垫。发挥其思路的铺垫作用,要让学生反思并理解为什么先算合计人数。
教学第6~8题要重视解题思路。最基本的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是人类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考方法。它的价值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在于能发展人的思维。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并形成这些思路。第6题在图画里能想到一共铺设65米自来水管,第7题在对话中能想到还剩33个玩具。所以,教学这些题要以综合法思路为主,引导学生研究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体会第一步该先算什么,尤其是这一步该怎样想。
6.稍难些的除法:在操作中感悟算法。
第7页例题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这是笔算教学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先创设平均分羽毛球的情境,通过剩下的1筒打开,和另外的2个合起来,突出第二步要平均分“余下的12个”。然后把这样的分法表示到竖式计算上,理解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2移下去,就能继续算12除以2。第8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先扶后放,帮助学生正确计算稍难些的除法。第3题把被除数十位上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编成题组,可以比较同组两题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发展原来的计算法则。
第9页例题教学商是整十数的有余数除法,仍然利用平均分羽毛球的问题情境。从每班分到2筒是20个,体会竖式的商是20;从剩下2个不能再分了,体会竖式的余数是2。教材突出这道除法的商的个位上必须写0,一方面要从算式的具体含义出发,联系分羽毛球的实践作出解释;另方面要从“可以不写这个0吗?”“如果漏写这个0,将会怎样?”进行反证。第10页第2页的题组里,一道题的商是整十数,另一道的商不是整十数,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理解“不够商1,要商0”的道理。
7.估算:进一步掌握法则,提高试商能力。
第11页第2题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经常是对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的。估计的要求是说出商是几十多,如99÷4的商是二十多、75÷4的商是十几。
商是几十多,要根据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而得到。如75÷3,因为7÷3商2,所以75÷3商是二十多。这里安排估算,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进一步掌握除法法则,二是进一步熟练试商。
教学估算不编排例题,直接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独立进行。这是考虑到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为了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
8.常用的数量关系:在经常接触、反复体会中习得。
在练习中三次安排表格形式的实际问题。第5页第3题三次求平均每人收集废电池的节数,从中体会“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概括、提炼。通过经常接触、反复体会而习得。
第二单元 认 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P16~P18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P19~P23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P24~P26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P27~P28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调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教材经过充分考虑,调用了三方面的学习资源。
教具和学具--百以内数用小棒,千以内数用小方块,各阶段认数还使用了计数器。本单元继续用小方块表示几个千是几千、10个千是一万;继续用计数器表示数,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四位数的组成。
已有的知识--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以及相应的数位顺序,三位数的写、读方法以及比较大小的方法。本单元以“千”为生长点,在一千一千地数数的活动中建立“万”的概念;在个位到千位的顺序表上添加万位;应用和发展原有的认、读、写数方法。
原有的认数活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数满10个单位,引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把数表示到计数器上,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它的组成,读数与写数都要按数的组成进行。
2.认识整千数:几个千是几千。
第16~18页教学整千数,突出它们的意义。围绕“几个千是几千”认、读、写整千数。
(1)看正方体数数时体会。第16页例题里每个正方体都是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1个小方块表示“一”,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正方体表示“千”。看着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体会2个正方体表示2个一千,是二千;3个正方体表示3个一千,是三千……,从而理解几个一千是几千。
(2)在拨珠、写数、读数时体会。第16页下面的例题集整千数的认、读、写于一体,以数的组成为核心内容:几个一千组成的数是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千位上是几的数是几千,由几个一千组成。
(3)在数轴上整理时体会。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在数轴上排出整千数的顺序,体会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个千。
(4)口算整千数加、减时体会。如6000-4000是6个千减4个千,得2个千,即;5000+4000是5个千加4个千,得9个千,即9000。
3.认识一万:10个一千是一万。
本单元初步建立“万”的概念,知道万位,认、读、写一万。
(1)在数数时引出一万。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
(2)在数位顺序上建立万位。首先是计数器上“千”的左边是“万”,然后完整填写数位顺序表。
(3)在拨珠、读、写数时理解。计数器万位上1粒珠表示1个万,是一万。写成10000。
(4)在口算时加深体验。如4000+6000=10000,10000-6000=4000。
4.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一般到特殊,分四步进行。
读、写三位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四位数,但还需要补充和发展。为了有利于原有知识、经验迁移,及时解决读、写数时遇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教材把非整千的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四步教学。
(1)先读、写各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这些数的组成虽然比较复杂,读、写比较麻烦,但并不困难。
(2)再教学百位上是0的四位数。把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的读法迁移过来。
(3)然后教学百位、十位上都是0的四位数。读、写这样的数是新知识,由教材示范读法。
(4)最后教学末尾有两个0的四位数,以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四位数。
5.认识非整千数,以组成带动读、写。
数的意义是通过它的组成表现出来的,读数与写数都是依据数的组成进行的。
(1)先分析数的组成,再读、写数。第19页例题已经分析了二千三百六十五和三千零五十二的组成,让学生分析三千零二的组成。
(2)利用计数器同时教学读数与写数。教学活动是“看珠认数-对照写数-读数”,体会读、写数的方法。
6.有计划培养读数和写数的能力:三个层次。
(1)看着数珠写数和读数,比较直观,且有比照。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属这一层次。
(2)在数位顺序表下读数和写数,如“想想做做”第2、3题。由于有依托,一般不会搞错数位和计数单位。
(3)离开数位顺序表读数和写数,是这部分知识的最高教学要求。
另外对易错、易混的数,组织对比,能有效提高能力。如第21页第6、9题,第22页第11题。
7.比较数的大小:开放的教学。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学到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可以迁移到万以内数。在新的情境里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加深理解,获得新的体验,达到新的认识层次。
(1)设计的情境开放。第24页例题里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单价可以两两相比,包括位数相同或位数不同的数比大小,首位上数字相同或不同的数比大小等各种情况。教材已经选择两组单价进行比较,还鼓励学生选择商品比价格。
(2)比较的思路开放。在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时,“蘑菇”和“萝卜”使用了不同的思路和比法。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
(3)表达的方式开放。有用>、<符号表达的要求,也有用语言描述大小关系的要求,如第28页第7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一、在观察操作中, 丰富学生表象, 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 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这里的“经验”, 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 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 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 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 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 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 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 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先画一竖线, 再画一点, 再画一竖线, 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揭示“对称”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 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显然, 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 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 优化学生策略,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 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 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 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 (1) 号 (2) 号 (3) 号是轴对称图形, (4) 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 (26个) , 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4. (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图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师:上课之前,我们进行“精彩识字3分钟”。同学们课余又认识了不少汉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这些汉字的?
生:猜谜语。
生:讲故事。
生:编顺口溜。
生:熟字加偏旁,还有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组汉字,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好吗?仔细观察这三组汉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显示)千 干;日 曰;开 并
师:这几个汉字还有个幽默小故事呢,想听一听吗?
[点评:通过交流复习猜谜语、讲故事、编顺口溜、熟字加偏旁以及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等识字方法,让孩子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既复习巩固了多种趣味识字的方法,又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二、 我会认,我快乐
师:同学们,感觉学习汉字怎么样?
生:真有意思!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多的汉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识字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几点起床?起床后又做些什么?(指名答)
师:有位小姑娘叫晶晶,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她每天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点击出示上半部分情境图)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纷纷起来发言,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师:是呀,太阳公公张开了笑脸,闹钟清脆地响起,小鸟在欢快地唱着歌,愉快的一天开始了。(出示词语:太阳 闹钟 小鸟)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师:晶晶听到小闹钟响起,她会怎么做呢?
生:穿衣服。
生:走下床。
师:(出示词语)穿衣 下床 起早
师:(点击出示下半部分情境图)晶晶起床后又会做哪些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举手发言)
师:(出示词语):刷牙 洗脸 用餐/上学 升旗 做操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这几组词连起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赛读)
师: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学了这几组词语,你想说什么?
生:早上的时间很宝贵。
生:不能浪费时间。
师:是啊,说得太好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早上的时光,动作要快,上学不能迟到。所以人们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啊!
[点评:在词串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认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活思维。]
三、 我会读,我快乐
师:这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就像是在读一首美丽的小诗。听老师读。
(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习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如果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能!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跟老师比一比?
(两名学生读)
师:听你读后,我体会到了你愉快的心情!后面那位同学还加上了动作,非常好。我们一起拍着手读一读。
[点评: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韵文进行表演性的诵读,可以收到“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效果,体现训练的层次性。通过拍手打节奏,让学生体会词串的节奏感。]
四、 我会做,我快乐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请两名同学,一个做动作,一个来猜。(依次出示词语卡片,一个比划一个猜)
师:做完游戏,这些词语娃娃该回家了。可这一课里的几个生字宝宝却不想走,它们很想留下来和大家做朋友,最先跑出来的是这几个!(出示一类生字:太 小 鸟 下 早 牙 上)
(生齐读)
师:看,又跑来几个。谁认识它们?(出示二类生字:阳 钟 穿 床 餐)
[点评: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巩固生字,增强识字兴趣,理解词语的大意,引导低年级的孩子主动学、学中玩、玩中学,使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巩固识字。]
五、 我会写,我快乐
师:在这一课中,出现了四个新的笔画,(出示:竖钩、横折钩、竖折折钩、竖折)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
师:我们先来看“太”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生:因为以前学过“大”,再加一点,就变成今天要学的“太”了。
师:你是用“熟字加减法”记住的。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记住“鸟”字的?
生:我把“鸟”字的每一笔都当成小鸟身体的一部分来记的,横折钩像小鸟的头,竖折折钩像鸟的身子,点像小鸟的眼睛,下面长长的一横像小鸟的脚。
师:你的办法真好!怎么知道的?
生:是哥哥告诉我的。
师:“早”这个字谁有好办法来记住呢?
生:我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住它。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就是“早”。
师:那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这么棒的谜语,真不愧是“识字小博士”!
师:今天生字里还有一组反义词,你知道是哪两个吗?
生(异口同声):上 下。
师: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这几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些字只记住了还不行,还得会写,并且还要写好。那么,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生:姿势正确。
生:一笔一画地写。
生: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两个字:鸟、小。
师:“鸟”这个字特别要注意的是“竖折折钩”,鸟的头不能比身子大。第一笔“撇”像鸟的嘴巴。“撇”下有“竖折折钩”,“竖”不出头。(老师边写,边讲述注意的地方)
师:“小”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按照课本上的笔顺书空一遍。然后,仔细观察它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书上认认真真地描红,然后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小”字。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坐姿)
[点评: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少,而且有效的指导尤为重要。要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利用田字格读帖、描红、临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好汉字的本领。]
师: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最大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
生:要珍惜时间,尤其是早晨的时光太宝贵了!
生:中国的汉字太有趣了!
师:是啊,中国的汉字的确很奇妙,同学们课后请继续用咱们说过的多种识字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汉字,祝愿你早日成为咱们班的“识字小明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3、感悟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体会语言的精妙运用。
4、能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体会语言的精妙运用;能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描写石榴的古诗,里面的生字比较多,请大家先借助拼音读一遍。
指名读
1、过渡:看,大诗人笔下的石榴阿娜多姿,果实累累,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位小作者笔下的石榴是什么样的?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16石榴
2、出示图片,请注意“榴”字单独读时,读二声,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指名读、齐读
二、检查预习
(一)词语检查
1、过渡: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老师要检查你们预习的成果了
2、出示生字
师:这些是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谁来读?指名读(1)
师:你读的真棒,尤其是这个多音字,同学们注意它在这里读fu, 我们还要注意这个词语:咧开,“咧”字读三声,跟老师读。津jin,它是前鼻音,读时轻而短,跟老师读。齐读词语
3、下面来了一个重量级词语
(1)师:这个词有一字“驰”,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不知/知;师:知道了关键字的意思,你能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吗?(指名说,引导说,名声在中外传播,形容很有名)师:你看抓住关键字理解词语,真是个好办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它相近的词语?指名说(同学们读书真多)师:老师也找到了几个,跟大家分享一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家看,我们借助相近的词语来理解这个词,又是一个好办法。(3)过渡:同学们,枣庄的什么驰名中外呢? 生:石榴园
师:那我们来看看枣庄石榴园到底多有名?
出示资料:“枣庄石榴园有石榴树„„中国第一,世界少有。” 生:真有名气啊!
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石榴园的名气之大。
4.(1)过渡:另一个重量级词语来了。别着急,拿出词典,查查这个字的读音
师:孩子,请你来选选(当它表示“方位”时,读jiān,如:中间,房间;当它表示“空隙,不连接”时,读jiàn,如:间隔,亲密无间)
师:那它在这个词中,读jiàn,一起读:
师:你看,根据字的意思确定读音,这是我们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二)长句检查
1.过渡:词语读好了,我们来看句子 2.出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师:这个句子中有一个生词和一个儿话音,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评读:孩子,你读得真好,尤其是“劲儿”这个儿化音;孩子,这个儿化音还没读出感觉。)师范读。齐读。
3.出示:“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1)老师:读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个字,它只在一些口语中读“lòu”,如:露头,露马脚 当它表示“没有遮盖”时,它读lù,如这里的“露出” 指名读,学生领读
(2)指名读句子,老师:谁来读这个句子?你来(评读:孩子,读的真准确)(3)老师:这个句子长不长? 学生:长
老师:读长句时,我们要注意句中的停顿,要把在意思上联系紧密的词读得紧凑些(4)师范读(5)指名读(1)(6)齐读
4、出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感到清爽无比。”(1)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这句话中可有不少二类字,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请你先读读这些红色字体。(2)师:同学们注意,这有个多音字“剥”,当它表示去掉外面的皮或壳时,读“bāo”,师领读。师:你都剥过什么呢?
生:剥花生、剥橘子、剥核桃…..(3)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三、梳理文脉
1、过渡:经过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预习的很充分,下面我们来看看石榴的生长过程。要求:默读课文2、3自然段,标出描写石榴生长过程的句子。
2、瞧,这些图片找不到自己的号牌了,你能结合自己找到的句子,给他们排排号吗?
3、指名回答
4、过渡:(指一生)她排的对不对呢? 生:对
师:那你找到的句子是?
生:“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5、引导概括石榴生长过程。
师:请仔细看,春天的时候,石榴怎么样了? 生:抽出了新的枝条
师:你能说得简洁一点吗?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抽……枝。
6、师: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石榴的生长过程,真有条理,我们再来读一读。
四、品读
(一)颜色
1、过渡:石榴秋天结果,那它的果实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
2、出示:“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一半儿黄。”
(1)师:这段话中,作者主要描写了石榴的………..?(颜色变化)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指名答,齐读。
(2)师:大家看,小作者用哪几个词把颜色串起来了?这些颜色可以换换顺序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一起来读读。小作者只用了3个词就把这些杂乱的颜色串起来了,真有条理。师:请合上课本,我们用上这几个表示顺序的词,借助图片来说说石榴颜色的变化。
(二)形态
1、过渡:我们继续来看,成熟后的石榴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熟透了的石榴……….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成熟的喜悦。”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读(1)师:你认为这两个句子好吗?生:好 师:好在哪里?生:把石榴当成娃娃来写
师:是呀!小作者把石榴想象成一个个可爱的娃娃,看,它们都高兴的笑了,怎么笑得? 生:有的…..有的…….出示:石榴形态图
3、师指一生:这个石榴娃娃,请你高兴的笑笑,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评:这个石榴娃娃笑的真开心
4、师:这些石榴娃娃会动吗?生:会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指名答),你能表演一下他的动作吗?(评:真形象)师:你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话吗? 齐读。
(三)味道
1、过渡:这么可爱的石榴,迫不及待地等着采摘,那我们就摘下一个尝尝吧.2、出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清爽无比。”
3、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石榴果实的特点的?
4、师:大家看,作者先写了剥开外皮,看到了什么? 生:………,师:这是视觉
师:再写放入口中嚼嚼,味道如何? 生:……….,师:这是味觉 师:最后,品尝后什么感受? 生:………….,师:这是感觉。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8》教案 篇10
1. 认识“辜、铸、佞”,理解对联的意思。2. 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3. 读读背背词语。4. 学写请假条。教学重难点:
写字有方;学会写请假条。教学准备:
1. 收集古诗资料。2. 小黑板。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和用 1.第一部分。
(1)录像显示:岳飞墓和对联。(2)学生查字典。
(3)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2.第二部分
(1)请学生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以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2)再指名读对联,说说感受。
二、教学第二题:写字有方 1.认识要写的字。
2.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3.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 4.指导观察。
5.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方法和坐姿,巡视指导。6.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并指出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3.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词语的意思。4.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5.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
二、学写应用文 1.写作指导。
让学生学会写请假条的格式:在第一行的中间写上“请假条”。正文部分的第一行顶格写上自己对收请假条人的称呼;自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请假条的原因及要请假多长时间。正文结束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最后,在请假条的右下角要署上请假人的姓名,在下面的一行要写清楚请假条的时间。2.例文。甲:
请假条
王老师:
今天是清明节,我要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不能来上课,因此请假,请批准。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张扬
4月5日
乙:‚张扬,你写的这个请假条虽然格式正确,也运用了礼貌用语,可你没写请假多长时间。我认为应该在‘因此请假’后加上‘一天’,你看如何?‛ 甲:‚哎呀,我还真没想到。谢谢你的提醒。‛ 板书设计:
练习8 园 全包围 尼 逃 库 半包围 安全提示:
1、在教室、走廊里活动做到轻声慢步,切忌攀爬、跳跃、投掷、追逐、喧哗、起哄,教师如发现有不良言行应及时制止,当面教育;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鹰学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目标预设】
知识和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学会自读课文,圈画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2.学会自读,做到不跟读,不指读。
【教学过程】
一、引导看图,课题导入
1.师:蓝蓝的天空是鸟儿的天堂,有谁知道在蓝天中哪种鸟儿飞的又快又高,捕猎时又特别凶猛?(生:老鹰)
过渡:对!老鹰是天空中最优秀的猎手,它能够在几千米以上的高空中飞行,他的飞行本领是它制胜的法宝,可是大家想不想知道小鹰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鸟中霸王的呢?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鹰学飞》(指向课题),来看一看这只小鹰是怎样学飞的。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生:小鹰学飞。)
3.板书课题。(1)正音:“鹰”是后鼻音;(2)记忆字形:“鹰”是一种鸟,所以下面是个“鸟”字。
二、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1)读第一遍,给文章标号自然段。(2)读第二遍,在生字下做记号,碰到难读的重点拼读。(3)读第三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过渡: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你的读书效果咯,咱们的这一个环节叫“字词王国游一游”,先来看看老师的这些字词你是否会读了呢?谁来做第一排字词景点的小游客?(1)检查生字字音掌握情况。①出示词语(小鹰跟着摇摇头,不算拼命指了指 急促总算鼓起劲头顶盘旋好吧)。②指名看拼音读词语。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变身成为一只只小鹰,看哪只小鹰能顺利的飞到句子世界里去,去看看句子世界的风景好不好?(2)重点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①出示: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②出示: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3)检查课文标段情况。①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②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谁和谁?讲的是它们之间的什么事?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脉络
1.是啊,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鹰和老鹰妈妈的故事,小鹰跟着鹰妈妈学习飞行,这个学习飞行的过程到底怎么样呢,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飞了几次,分别飞到了哪里?请小朋友再拿起书本,快速的读课文,找到答案,看谁找的又快又对?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大树上、大山上、天空中)
2.同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跟小鹰一样在空中学飞行,请扇动你的翅膀。①快看(课件演示)飞呀,飞呀,飞离地面,越飞越高,高高的大树已经在我们脚下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呢?(开心、得意、想大喊起来)指导朗读“我已经会飞啦。” 你能用“已经”说句话吗?②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小鹰飞到了大树上,你会看到些什么呢?出示句式:飞到大树上,我看到了。③你们这群小鹰这么高兴,快看看我这只老鹰在干什么?(老师摇头)从我的动作可以看出,老鹰对小鹰说的话持什么态度?(否定,不满意)那你来做老鹰,试着读读它的话。④出示一二自然段。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鹰们,听了老鹰的话,我们该怎么做呢?(继续往上飞)那让我们张开双臂继续往上飞吧!
(2)播放课件,飞到了大山的上空。①现在小鹰已经飞到了大山的上空,这时小鹰又说了什么呢?②学生齐读:“我真的会飞啦。”③提问:小鹰这次说话与上次有什么不同?(出示比一比)(真的,已经)说明小鹰对自己很有信心。谁来把它朗读一下。④不要高兴得太早,看看我这只老鹰又在干什么?(出示句子)老鹰又摇摇头说(齐读老鹰说的话)⑤分角色朗读:我们请男同学来做可爱的小鹰,女同学做老鹰,老师做旁白一起把这两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⑥如果你是小鹰,听到老鹰仍是说你不会飞,你会对老鹰说什么呢?
过渡:小鹰学飞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两次学飞,老鹰都不满意,那小鹰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把5—6两个自然段读一读。
(3)播放课件:飞到了天空上。①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②小鹰这次怎么飞的呢?(鼓起劲,拼命是什么样子?谁来做做?)③小鹰飞得真拼命呀,这段话中还有哪个词告诉我们小鹰飞得很拼命呢?联系实际说说:你什么时候急促地喘着气?④现场体验:拿出跳绳请学生上台跳,全班观察他的状态,理解“急促地喘着气”让这个学生带着感受再读一读。问:他现在说话连不连贯?(不连贯,断断续续)课文中用了哪个标点来表示 ?(省略号……)所以,在这里“……”表示语气的停顿。⑤导读:小鹰飞得多卖力呀,让我们一起跟着小鹰向天空飞去。全体起立,张开翅膀,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齐读第5段)⑥老鹰被小鹰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感动了,他不再摇头,不再否定,而是向头顶指了指说(齐读句子)小鹰看到了什么?(白云上有几只鹰在盘旋)理解:盘旋
四、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知道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飞到了( )、( )、( )。
小鹰学飞可真不容易啊!下节课我们将细细体会小鹰学飞的全过程,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五、学习生字,理解字义
下面,让我们走进生字乐园,去学习几个生字吧。
1.出示生字:盘、旋、摇、顶。指名读。2.进行口头扩词。3.指名学生分析生字字形,记住两个新偏旁:盘:上下结构,认识新偏旁:舟。旋、摇、顶: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旋:新偏旁:方。4.师范写,生书空笔顺。5.学生描红,临写。6.师生共同评议。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1、认识几种常见的戏剧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2、积累读读背背中用于励志的8个成语。
3、写好上窄长,下宽扁和字头短,字身长的字
4、介绍我的小制作,锻炼表单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几种常见的戏剧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2、积累读读背背中用于励志的8个成语。3.介绍我的小制作,锻炼表单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和用 第一部分
1.出示京剧脸谱图,请学生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指名说。
2.介绍:脸谱是中国京剧中花脸脸上画的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3.请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人物的名字。你了解他们吗?自由读说。
4.指名说说你了解的内容。
5.和同桌交流,试着说说这些脸谱分别指谁。7.请学生连线。8.评一评。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目。
2.结合上题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插图,指名说说什么颜色的脸谱代表什么性格。
3.教师总结:脸谱的颜色符合人物的性格,红脸代表忠义,黑脸代表正直,白脸代表奸诈。
第三部分
1.读读,想想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你知道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能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讲故事)要求: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课堂练习:用十分钟的时间画画脸谱
1、看了这么多,想给你喜欢的历史人物画张脸谱吗?
2、根据他较为特别的性格,你觉得应该用什么颜色?凶残的黄色,暴躁的绿色,有心计的蓝色,皆而有之确定主色后可以至少选用三种颜色。注意:一般地讲,剧中温文尔雅、清秀潇洒的文人武人不用勾绘脸谱。
3、其实脸谱并不难画,他的左右基本对称,每一类型的人物又大致差不多,动手试一试吧!(也可临摹已发下的脸谱)
4、播放录像《雁荡山》选断,学生在京剧声中勾脸谱。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的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要熟读这些成语。
2.指名读成语。
3.边读边写,将词语抄写两遍后,自由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4.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习用这些词语造句。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读,练背。
6.你还知道哪些励志的词语?说一说。齐读这些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字有方 1.在田字格中出示:怎 忍 寺 苏
2.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上下的大小。
3.生答:这些字有两种,一种是上窄长,下宽扁的字,另一种是字头短,字身长的字。
4.学生描红。练写。
二、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1.审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要求:一要动手制作,二要说说制作过程。
2.指导: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视。
制作完,在小组内举行“小制作展示会”。我的十分钟:
a组内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的设想。其他学生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b小组内评选出优秀作品。
每组选一件作品上台交流,并介绍制作过程。在班级评出“最佳作品”和“最佳解说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06-19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竞赛题05-1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微课教案10-2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12-05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次09-0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09-21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劳技教学计划10-2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