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2024-07-05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精选9篇)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篇1

一、想想填填。(每空1分,共23分)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罗源到厦门大约321(); 小明跑50米大约用8()

一枚硬币约厚2(); 一个小朋友体重约30()

2、350×8的积的未尾有()个0 ;505×4积的中间有()个零。

3、《大风车》节目从9:20开始到10:00结束,播出时间为()分钟。

4、一瓶矿泉水3元,小红有28元钱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瓶,还剩

()元。

5、500厘米=()米; 100分=()时()分

2厘米3毫米=()毫米; 1吨-750千克=()千克

6、在下面各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并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这个分数。

7、÷ 7 =5……,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8、取一张正方形纸对折3次,看一看,这张纸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9、用3、5、9可以摆出()个不同的三位数,最大的是()。

10、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4厘米,他们可以拼成一个()形,它的周长是()厘米;还可以拼成一个()形,它的周长是

()厘米

二、精心筛选。(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正方形的边长是周长的()

A、B、C、2、不用计算,估计一下乘积最大的算式是()。

A、102×9B、258×4C、399×23、一个数除以7,商是3,余数是6,这个数如果除以6,那它的余数是()。

A、3B、4C、54、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与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两个图形的周长()

A、长方形的周长长B、正方形的周长长C、一样长

5、小红家离学校300米,小明家离学校500米,小红和小明家相距()米。

A、200米B、800米C、200米或800米

三、辨明是非。(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错误的打“×”。)(5分)

1、3吨铁比3吨棉花重。()

2、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

4、64÷7=8……8()

5、在一个全部装红球的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

四、认真计算。(16分+17分=33分)

1、直接写得数。(每题1分,共16分)

81÷9=730×0=300+99=33÷8=

8×60=400×5=511+189=200-178=

+ =1-=- =+ =

62×6≈38×9 ≈287×7≈302×5≈

2、用竖式计算。(4分+4分+3分+3分+3分=17分)

905-396=726+598=

验验 算算

380×6 =634×8 =52÷6=

五、实践操作。(4分+2分+4分=10分)

1、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2、按要求涂一涂。

(1)摸出的一定是▲。(2)摸出▲的可能性大。

3、在下面的格子图中画2个周长是20厘米的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每个小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

六、解决问题。(4分+4分+4分+4分+8分=24分)

1、一篇文章300字,小丁叔叔平均每分钟打52个字,6分钟能打完吗?

2、一条绳子,第一次用了,第二次用了,两次一共用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7米,宽5米,四周围上篱笆,其中有一面靠墙(如图),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4、小明、爸爸、妈妈一家去旅游,买了3张火车票,每张215元,回来还乘火车,这次旅游乘火车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5、有35位同学去秋游,(1)如果全部租小车,那么至少需要租几辆才够?

(2)还可以怎样租车?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租车:租限乘客9人的车()辆,再租限乘客4人的车()辆则可以刚好坐满各辆车。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篇2

一、在观察操作中, 丰富学生表象, 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 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这里的“经验”, 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 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 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 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 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 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 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 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先画一竖线, 再画一点, 再画一竖线, 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揭示“对称”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 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显然, 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 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 优化学生策略,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 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 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 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 (1) 号 (2) 号 (3) 号是轴对称图形, (4) 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 (26个) , 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4. (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图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篇3

1.如果用第1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段景物的特征,这个词是清美

2.“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作者看到什么而回忆起过去哪两见事?

墙上的画,1路边的女孩儿2雨天

4.文章第4和6两段是作者回忆了过去的两件事,能不能颠倒它们?为什么?_不能,因为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请在画线处分别填上一个词,完成课文的结构图.

现实→思索→现实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阅读答案

1.委婉(婉转)

2.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4.“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 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5.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6.略(言之成理即可)

《美丽如初》阅读答案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3.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4.纵观全文,(1)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宁静平和(幽美) (2)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

2.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大意对即可)

3. (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

4. (1)(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无边的回忆》阅读答案

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写塑料拖鞋很“普通”,很陈旧?(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语句的意思。(4分)

(1)很不以为然的表情

(2)而这是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

3、关于外婆有哪些描写?请你把它筛选出来。(2分)

4、不知道是院子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是真的“不知道“吗?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5、读罢全文,请思考。(4分)

(1)“我”舍不得丢掉灰旧拖鞋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的标题“无边的回忆”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拖鞋的意义不一般。

2、(1)别人不理解 (2)外婆的留给我的影响。

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4、余温代表着外婆的情。

5、(1)能勾起对外婆的回忆 。(2)永远的、美好的回忆。

《朋友经常出差》阅读答案

问题:朋友为什么“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本文把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比作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一类人?朋友作为生意人,“运气好”的原因是?结尾“ 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含义是?人生之旅,你握有“坐票”吗?请你谈谈你的“坐票”是什么?

不懈追求、执著、善于发现的人懒惰,不去发现机会,浅尝辄止

因为他不懈追求、自信、执著、富有远见、勤于实践

其实文章中说的很明白了,“坐票”,是大家平时坐车都想拥有的,想舒舒服服的坐着.“人生的坐票” 就意味着成功. 得到你最初想要的.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其含义就是人生如何成功的真谛.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这些都是得到“坐票”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是由坐票的,但是大部分人上了车却不肯努力去找自己的座位,而选择懒惰,站在车门处.不去为自己的座位努力. 我是有坐票的,而我的坐票就是: 努力和锲而不舍

《枯枝与鲜花》阅读答案

1、在第①段,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2、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和【 】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 】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4、文章在结尾写道¡°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案:

1、①落花时节繁花满枝 ②枯枝与牵牛花复活

2、枯枝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枯枝头顶,结果它们复活了,和谐美丽地生活在一起。

3、拟人、对比;相互依存,相互帮助。

4、人生只有相互信赖、宽容、帮助、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

《那时候我很小》阅读答案

12.A.差涩。B.诧异。C.徘徊。

13.(1)一对善良的夫妇把迷路的“我”送回家;(2)一位老人帮“我”把一袋粮食背上肩:(3)女儿想为病中的“我”倒水却打碎了杯子。

14.温暖人生。

15.(1)④⑤。依据是:从语言上看,本段与④段中“我手中还留着那女人的手温气与⑤段中”我已有了那一对夫妇的年龄“相关联;从内容上看,本段是上文的延续,也是上文叙事后感情的抒发。

(2)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送”我“回家的那对夫妇的感激和怀念,同时暗示社会上有很多如那对夫妇般热心肠的人,有力地突出了”人生充满温暖“这一中心。

16.长久以来,他人给予的温暖不仅温暖着”我“的心,而且时时提醒并激励着”我"给他人送温暖。 17.时时给人温暖,人生才会更加快乐。

《华歆和王朗》阅读答案

1.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来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还好船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一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了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抛弃了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并且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2.王朗罢录诺寡信,不负责任。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

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

3.告诉我们帮人要到底,危险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品德的拷问。

4.

1.俱:一起 2.避难(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

3.难:迟疑;犹豫不决。4.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5.贼:敌人 6.拯:救助。7.本所以疑:原本感到为难的。

8.依附:跟从。9.宁:难道。10.辄:11.难之:对此事感到为难。12.弃:抛弃。

13.尚:还14.欲:想要15.遂:于是就16以:通“已”

《狐假虎威》阅读答案

启示: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理解: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 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 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像“狐假虎威”中的老虎那样盲目信从狐狸,否则,自然会脱离实际、闹出笑话。

《父亲的爱》

1. 概括说明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2. 通过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父亲的爱具有怎样的特点?

3. 把“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和“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两句中的“表达”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 本来是写“父亲的爱”,而文中为什么写那么多母爱的表现?

5. 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父亲的爱》答案

1八件事。①令我把偷的糖果送回去,并拆箱卸货作为赔偿:②送我去医院和医院的人发生争执;③生日会忙于做家务;④替别人照相,自己不照:⑤激励我自己去骑车;⑥不给我写信;⑦我打电话,他叫妈妈来接;⑧我结婚时只是大声撸鼻子。

2.父亲的爱具有深沉、理智、充满希望的特点

3.不行。因为去掉“表达”就成了“爹不懂得爱”和 “爹完全不知道怎样爱”,与文章的主旨不符。

4.以母爱的表现作对比,更鲜明地表现父爱的特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篇4

一.略

二.前 前 前 前 前 前

三.日晖 编制 睁眼

挥手 骗人 挣钱

沸腾 恼怒 销毁

拂面 努力 稍带

四.熟练 哪 得 重复

五.(1)七上八下 没安好心 一清二白

(2)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把“左右”去掉 把“有时”去掉 把“行为”改成“习惯’

六.(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嘀嘀 铛铛 喔喔 呜呜

七.1.温暖 照耀 生机勃勃

2.用力的把墙推倒 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下 细细的藤儿

3.坚强的小树苗

4.(1)只要相信自己,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的,就像我一样。

(2).蜗牛 因为他能从精神上鼓励我们去做好每件事。

5.这棵树好大啊,真是棵了不起的大树啊。

苏教版初三寒假政治作业答案 篇5

1.1月22日,中国“首善”陈光标从中国127名企业家和个人那里组织了4316万元的捐款,并在春节前把这笔钱送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区的特困户手中。陈光标的行为告诉我们要

A.努力赚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b.与人为善,关爱社会

c.学会做秀,让别人欣赏自己D.学会拒绝,不做承诺

2.《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年终重头节目之一,自20首次举办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第九次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开展《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有利于

A.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b.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

c.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D.吸纳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3.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对右边漫画《三个和尚有水喝》中合作的评价最

贴切的一项是

A.分工合理,责任明确

b.计划科学,配合密切

c.费工费时,效率低下

D.公平高效,共享成果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业进修、技术培训、上网浏览、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已成为许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内容。广大人民群众还积极参与本地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政治生活。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的政治生活日益扩大④人们的出行方式不断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学业进修、技术培训等在社会上的流行体现的观念主要是

A.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b.自信心非常重要

c.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

D.学习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6.下列名言中,体现诚实守信品德的是

A.授人玫瑰,手留余香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并不擅长体育的九年级(3)班的同学们却热情高涨:有人踊跃报名参加比赛项目、有人积极组织啦啦队,有人排练了舞蹈,有人借来了彩旗……在本次运动会上,班级被评为“优秀班集体”,由此可见

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②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是关爱集体的表现

③关爱集体就要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

④关爱集体表现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青少年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做起。

A.从事政治活动b.投身经济建设c.关注时事政治D.参与重大决策

9.对竞争的积极作用,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①能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②可以使集体变得更富有生气

③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④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10.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下列举措中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符合的是

A.区域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b.城乡一体发展,共享繁荣成果

c.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D.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共同繁荣

11.“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但不可以不学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②不必去上大学

③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④没有文凭是没有关系的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12.孙中山先生说过:“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句话的意思是

A.挫折对人有双重影响

b.人生一定会遇到挫折

c.造成挫折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D.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13.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勤劳勇敢b.自强不息c.爱国主义D.爱好和平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b.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D.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15.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要求是树立

A.服务意识b.法治观念c.合作意识D.竞争意识

16.近年来各级政府机关纷纷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作风”活动。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公民行使

A.选举权b.监督权c.知识产权D.经济权利

17.公民要反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可以采取的正确方式有

①向人大代表反映②张贴大字报③通过媒体反映④聚众闹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8.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是

A.一国两制b.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力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不承诺放弃武力

19.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为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改革开放

20.在我国,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

A.公民公民b.公民人民c.公民人民D.人民人民

21.我国公民财产继承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A.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b.第一继承顺序和第二继承顺序

c.书面继承和口头继承D.遗嘱继承和遗赠

九年级同学小东参加镇江市的绘画比赛获得一等奖。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参赛作品被某企业用于广告宣传。据此回答19—20题

22.该企业侵犯了小东的

A.著作权b.专利权c.名誉权D.商标权

23.针对该情况,小东应该

①向司法机关寻求法律援助②任其使用

③要求该企业撤销宣传广告④要求该企业进行经济赔偿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

24.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

A.根本政治制度b.最高权力机关c.政府机关D.最高审判机关

25.在一次地方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小明发现有人有选票,有人没选票。请你判断下列人物中应该有选票的是

①信仰佛教的王大妈

②15岁的高中生李伟

③班主任张老师

④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终身政治权利的赵某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6.近年来,在我国,党和政府着力解决人们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此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27.右侧漫画中人物的行为是

A.正确的,秘密就应当与人家共享

b.错误的,发现别人秘密,只能对好朋友说

c.正确的,发现别人的隐私就该及时揭露

D.错误的,他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

28.我国从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国亿万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

享受到有国家财政补贴的养老生活。这说明

A.农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b.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相当健全

c.国家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D.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致富

29.2019年是我国全面完成规划、衔接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民族工作抓住新机遇、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一年。为了保证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发展繁荣,我们必须坚持的政治制度是

A.一国两制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D.民族自立制度

30.2019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将平等的享有

A.经济权b.建议权

c.政治自由D.选举权

31.有人认为,网络世界有绝对的言论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

①有道理,它强调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②不对,它否认了公民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

③有道理,我们要珍惜法律赋予的言论自由

④不对,它忽视了公民有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的义务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2.“餐饮讲营养,保健为健康;穿衣棉和毛,名牌又时尚;出行要“打的”,道路真宽敞;电视数字化,电脑上网忙”这是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说明了

A.我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b.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实惠

c.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得到解决D.人民生活已经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33.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A.人口问题

b.资源与环境问题

c.生产相当地落后

D.我国现在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4.关于严守国家机密,不正确的是

A.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b.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义务,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c.是我们每个公民热爱祖国、捍卫国家利益的基本要求

D.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35.刘翔说:“没有对手,就没有动力,我永远感谢我的对手。”这说明

A.竞争激发个人的潜能,是前进的动力b.在竞争中,要学会与人合作

c.赢得竞争就是永远得第一D.竞争是优胜劣汰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亲近社会】(请你对下列行为作出评价。

情境一:陈果和同学们一起做社区青年志愿者。

(1)▲。(2分)

【崇尚法律】

情境二:针对小区内垃圾处理不净的问题,陈果向市环卫处写信反映并提出建议。

(2)▲。(2分)

情境三:为图便宜,陈果购买盗版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一。

(3)▲。(2分)

37.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灿烂文化】(完成下列填空和问答题。)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生活,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一个历史名人▲;一部名著▲;

一项发明▲;一个古代建筑▲;

一句有关传统美德的格言▲。(每空1分,共5分)

(2)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分)

(3)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2分)

(4)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2分)

38.【情系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要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样的话语温暖着我们的2019年。

(1)“话幸福”。国务院总理温*宝今年在新春团拜会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①从国家性质的角度分析,国家为什么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分)

(2)“调分配”。今年《工作报告》指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这个蛋糕分好。”

②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要求我们必须把什么作为中心工作7(2分)

③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实现分配公平,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分配制度?(2分)

(3)“谋发展”。总结成功经验,谋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建设,镇江正在开启“稳增长、惠民生”新的征程.

④镇江“稳增长、惠民生”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2分)假如镇江市政府制定笫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作为镇江公民,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建言献策?(2分)

⑤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些什么?(2分)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专项调研

九年级思品学科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23456789101112

bbAAAcbcAcbD

84

cAbbccbDAAbb

2526272829303132333435

ccDcbDcbDb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判断和分析各1分,共6分)

(1)正确.做自愿者是自觉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表现(2分)

(2)正确.这种行为正确地行使了公民的监督权(2分)

(3)错误.这是侵犯智力成果权的行为.(2分)

37.(1)略(共5分)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3分)

(3)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

(4)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

38、(共12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分)

②经济建设(2分)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分)

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分)通过写信,打电话,网络邮件,人大代表反映等.(2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篇6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篇7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双桨

宝塔

安排

愉快

四周绿树红墙

环绕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 1.悄悄

凉爽

轻轻 2.C 三,1,波浪,白塔,飘荡 凉爽的风

白色的宝塔,葱绿的树,红色的墙,蓝色的水 2,唱歌,跳舞等。党和国家 四,学会查无字字典 一,波涛 突然 岩石 词典 岸边 烈日 二,除最后一个,其余选第二个 三,1,骄阳似火 2,惊涛拍岸 三。省略 五,1,新华字典,大自然 2,课本中,大自然中 六,1,CB 2,春风中杨柳的活力表现出来了,说出了杨柳的颜色。色彩,生气。

3,狗头上挠挠,羊头上摸摸 谚语、歇后语都行。古诗两首 一,夜泊,选第二个 寒山寺,选第一个 姑苏,选第一个 石径 渔火 生处 二,1,因为 2,停船 2,比 三,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四,1,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张继,月落 江枫 渔火,乌啼 钟声,孤寂忧愁。做一片美丽的叶子 一,发现 输送 形态各异 整体 奉献 冬日飘零 二。

像 输送选第一个 茁壮选第二个 葱翠选第一个 站 三,1,嫩绿,肥美,变黄,飘零 2,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3,B 四,1,像火一样红 洁白如玉

2,既没有好看的颜色,也没有好温的香味。3,一连几天没给它浇水 仙人掌被切下半截 4,A 北大荒的秋天 一三题省略

二、照样子,写词语。白(雪白)(洁白)绿(碧绿)(葱绿)黄(金黄)(橘黄)四,1,大豆,高粱,榛树叶子。热闹非凡 2,脸庞,榛树叶子 3,C 五,1,张家界奇特的山峰。

2,画3个有的像……和3个有的……像

6、西湖 一。省略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 1,D 2,A 三,换成语 1,心旷神怡 2,连绵起伏 四,补充句子 1,平静的湖面 2,两条绿色的绸带 3,仙境一般 五,填空。

1,人间天堂。一颗明珠

2,连绵起伏,绿,青,浓,淡,优美的山水画。美。

3.夜幕,明月,轻风,湖水。无数的银蛇。真不愧为人间天堂啊!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春

2,柳树,小草,群山,山间小道 拉萨的天空

一,用横线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除了忍心和蓝晶晶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二,照样子,加偏旁,再组词

吵:争吵 省:省会 钱:钱币 浅:浅色 三,连线。山城重庆 春城昆明 冰城哈尔滨 石头城南京 泉城济南

四,根据课文填空。

1,碰到蓝天,摸到蓝天,可以洗脸,越发纯净。3,湛蓝,透亮,纯净,明洁,神往,久久不愿离开。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我觉得有3组: 模糊 分明 闷热 凉爽 远近

2,从如果从川藏线进入西藏画到晒得人受不住。3,气候和天空 珠穆朗玛峰

蓝宝石,蓝绸子,蓝

8蒲公英 一,选择读音。

出波光粼粼和沙漠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二,表出恰当的停顿。

1,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2,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的/更加美丽。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泥土中去,茁壮成长起来。

黑黑的泥巴没有什么意思,去闪闪发光的地方可以变成百万富翁,干死。

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带来快乐,淹死。四,你想对落到沙漠和湖泊里的种子说些什么?

要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觉得喜鹊造的房子很漂亮,自己也想学造房子的本领。做了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

2,造房子,唱歌,飞行,打猎,什么本领都没学成,白头翁。三袋麦子

一,看拼音,写汉字 防止 拜访 迫不及待 食品 保存 聪明能干 二,组新字。

泊,拍,柏,怕,伯

放,防,房,芳,妨,访,仿,坊,纺,三,用横线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第一排选第二个 第二排选第一个 拜访 迫不及待

抚摸 饱满 金灿灿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憨厚可爱 吃 光 勤劳节俭 保 存 聪明能干 种下地

2,我也会像小猴一样把麦子种下地。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饥肠辘辘 欣喜若狂 毫不犹豫 2,怪蚯蚓可恨,怪鱼太馋、太贪婪。

这是不是骗我的诱饵?这不是诱饵,是鱼想逃命,从水桶里跳出来。

被毒死。3,最后一句

10哪吒闹海 一,看拼音,写词语 摇晃 随即 胡作非为 火焰 纵身 兴风作浪 二,选择读音。

最后一个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 三,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1,闪,躲,随即,扔 2,机灵

四,写法宝主人名字 哪吒 孙悟空 三圣母 马良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如果有同学上课走神,老师就用冰冷的手摸摸他们暖暖的小脸 老师的手很冷,有了棉手套就暖和了。奶奶的脚生冻疮,穿上棉鞋就会好了。2选C

11、第八次

一、看拼音,写汉字 侵略 打仗 受伤 信心 动员 灰心

二、选字组词 1.招呼 召开 招手

2.高低 抵抗 低头 低档 低下 抵挡

三、造句 肯定全不能去掉。

1、他被刚才那个笑话逗得笑的前仰后伏,几乎快喘不过气了

2、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闯进决赛并成功取得冠军!

四、阅读完成练习

1、画第一自然段的2、3、4、5句。

2、蜘蛛都能这样百折不挠,我也要像蜘蛛一样百折不挠地抵抗外来侵略。

3、AC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傻笑、微笑、讥笑

2、A欢乐 B讥讽 C赞美

3、他在沙坑边做最矮的山羊,让小川跳。

4、你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同学,我要向你学习。小川,加油!你行,相信自己。卧薪尝胆 一,看拼音写汉字 建议 努力 万般无奈 夫妇 免除 转弱为强。二。选择 1.全选第二个 2.BA

3、免除 清除

4、C 三排序 2431

四、阅读,完成练习

1.画最后一句话,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2.为了提醒自己时刻别忘报仇雪恨。

五、阅读,完成练习。

1、第四自然段倒数第二句。2.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1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一、看拼音写词语 仔细 分析 效果

研究 诊断 缓步

二、选择读音

凑近跷跷板 内脏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 三。近义词。

1、难受

2、思考

四、补充,造句。1.下雨了

小明预测他会得第一名,事实果然如此。他说吃苹果能减肥,我试了试,果然有效

2.会出现异常

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秋游了。如果世界上没了空气,人类就灭亡了。如果没有绿叶的衬托,就没有花儿的香艳。

五、填空。

雷奈克 小男孩玩跷跷板 空心木管 第一个听诊器 我们要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省略

2、最后一段第一句,不会再出现

3、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4、莱特兄弟 贝尔 爱迪生 东方之珠

一、看拼音,写词语。闹市 夜晚 商店 舒服 精彩 沐浴

二、用横线选择正确的答案。

度假、倾听、摩天大厦、漫步、宽阔的街道、轻柔的海风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

三、用线连一连。摩天大厦 连 鳞次栉比 街上行人 连 人流如潮 各种商品 连 琳琅满目

四、从下面词语中找出三队近义词和三对反义词。近义词: 和煦、温暖 思考、思索 观赏、观看 反义词: 舒服、难受 繁华、冷清 正常、异常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东方之珠,著名的公园、迷人的沙滩

2、金色的沙滩,轻柔的海风,浪涛拍岸的声响。心旷神怡

六、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画第一句话。

2、做算术,跳交谊舞,后空翻。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B

2、A岛上有许许多多的橡胶园、椰子园和人带植物园。B名贵水产不计其数。

3、海南岛真是人间的天堂啊!

15、小露珠

一、看拼音,写汉字 俊俏 植物 珍珠 吹奏

二、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紫红,碧绿

2、一颗颗,一串串

3、慢吞吞,傻乎乎

三、选择正确答案。

1、钻石,电钻。

2、乐曲,奏乐

2、特别

4、A

5、B

四、填空,照样子写一句。

2、大,小

3、聪明

2、天越来越黑 雨下得越来越大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点头,招手,吹奏乐曲

2、荷叶 钻石 爬 透明 小蝴蝶 圆润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2、小露珠

3、因为露珠是夜晚形成的。

16、石榴

一、写字。

二、在课文中找出近义词。

好像 如同 逐渐 渐渐 举世闻名 驰名中外 急忙 连忙

三、补充句子。

高兴地笑了 笑破了肚皮 满满 急切 张望

四、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红色,小喇叭,夏天

2、春天、夏天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草,肥,水

2、叶子、花瓣

3、水分储存在叶子里

4、三

17、石头书

一、比一比,再组词。队长 台阶 印记 随机 足迹 进步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兴奋、好奇、用处 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

喜讯

三、选择正确答案。

1、B

2、ABCD

四、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1、雨痕、波痕、矿石,鱼、树叶、贝壳。

2、滴水穿石 坚持的力量 弱肉强食 竞争的残酷

五、阅读,回答问题。

1、叽叽喳喳 唧哩唧哩

滴滴答答 淙淙

2、风

动物

3、雨水打到叶子的声音,树叶摩擦发出的声音.18、小稻秧脱险记

一、看拼音,写汉字。脱险 拼命 一拥而上 欺负 争吵 不由分说

二、选择词语。

1、有气无力

2、气势汹汹

3、胆战心惊

4、疑惑不解

三、选择正确解释。

1、A B

2、B A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B

2、C

3、地球是你们的家,请爱护地球。

19、航天飞机

一、看拼音,写汉字。脑袋 手臂 智慧 维修 究竟 卫星

二、下列划线部分用什么成语代替?请选择。

1、自由自在

2、无影无踪

三、读句子,注意加点词,想想写出了航天飞机的什么特点。

1、奇特 很快

2、航天飞机飞得又高又快。

3、非常大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你课外收集的材料,请你为航天飞机设计一张名片。

大家好!我是一种庞然大物。我有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你们可能会说是火箭和飞机吧!全错,让我来告诉你门吧!我飞的又高又快,告诉你们吧,普通飞机能飞两万米高,而我却能飞100000米高,普通飞机的时速是9000千米,而我的时速却是28800千米,可见我是多么厉害啊!我的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我能在轨道上运行,能重复使用,还能穿越大气层。你们知道我是谁了吗,猜对了,我就是火箭和飞机的结合体,航天飞机。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小山 30 70 十几 3 软扫帚

2、对 错 对 错

3、照样子,设计一条保护蓝鲸的标语。让我们一起保护海洋里爱的使者----蓝鲸 20.军神 一,省略

二,选择正确读音。禁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用哪个词代替?

1.镇静 2.诚恳,损坏

四。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手术时,他很痛。

2,把他称作“军神”,主要是因为他很坚强,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3,真了不起,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2,C 3,从梯子摔下,想到物体沿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访问比利时避开欢迎人群。遇事爱思考,不图虚名,生活简朴。

21.掌声

一。看拼音,写汉字 注视 轮流 持久 困境 二,选词填空。1,激烈,热烈,猛烈 2,注意,注目,注视 三,填空,回答问题

掌声,身处困境,珍惜,自己,别人

1,大家,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

2、勇气,鼓励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拆了铁蓝就可以顺道载那位同学回家。

2、C

3、阿瓜,善良、勤劳。

22、金子

一、省略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填空。蜂拥而至 扫兴而归 埋头苦干 倾盆大雨 1,蜂拥而至 扫兴而归 2,倾盆大雨 埋头苦干

三、连线。希望连失望 忧郁连开朗 松软连坚硬 成功连失败

坑坑洼洼连平平整整 一无所获连满载而归

犹豫不决连斩钉截铁 马马虎虎连认认真真

四、阅读,完成练习。

1、省略

2、得到财富。淘金,辛勤劳动。

五、发挥想象,补写彼得辛勤培育花苗的经过。

春天,细雨绵绵,他在忙着平整土地,播撒下精心挑选的种子,顾不上擦去脸上的雨水;

夏天,烈日炎炎,他在田里给花儿锄草、打药水; 秋天,凉风习习,他时刻到田里查看花儿的情况; 冬天,大雪纷纷,他把怕冷的花儿搬到屋里。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理解词语。

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2、第2自然段第1句话

3、BD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看拼音,写词语。登高 佳节 思念 幼小 回忆 异乡 孤独 重阳

二、写出相应的词语。

1、扶老携幼

2、兴高采烈

3、天各一方

4、思绪万千

三、选择正确答案。

1、C

2、B

3、B

四、根据要求填空。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五、抄抄。

2、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回答问题。

1、它们发现一只奇怪的鸟

2、猫头鹰很爱它的孩子。

3、B

24、孙中山破陋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痛苦 废除 心疼 总统 既然 应该

二、选择。

1、B

2、C

3、D

4、A

三、回答问题。

1、妈妈给姐姐缠足

2、缠足

3、缠足害了中国妇女上千年

四、选择正确答案。

1、C

2、ABCD

五、回答问题。

1①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往下淌。②在屋里走来走去。

2.借来四块镜子,光线明亮多了。

3、留声机,电灯 期末综合测试

一、字词练习。

1、看拼音,写字词。仿佛 访问 迅速 喜讯 妇女 富翁 附近欺负 一拥而上 一碧如洗 一年一度 抵抗侵略 热闹非凡

2、照样子,变字组词。附近波浪 上坡

3、填动物名。

老马识途 群龙无首 鱼贯而入 狡兔三窟

4、补充句子 行行出状元 远上寒山石径斜 夜半钟声到客船 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选择。

1、C

2、C

3、C

九牛一毛 狐假虎威

4、B

5、C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闪亮 透明 圆润

2、成功

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关羽。

3、海洋公园 海洋公园有海豚,很好玩。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㈠

1、鼓励 经久不息 赞扬

2、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㈡ 1潮湿 整齐 喜欢 坚硬

2、山上 湖边 树林,不喜欢 路边。

3、因为他的很挑剔,从而失去了播种的大好时机

要抓住时机,不管在哪都能生存,一味挑剔只会害了自己。

4、我会在我原来的地方生活,因为不管在哪里,都要能够生存,不要老是挑剔,反而会害了自己。

五、习作。

请假条 张老师:

我要去上海出差,不能参加1月6日的家长会。

此致 敬礼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答案 篇8

2、人造材料有:(纸)、(铁)、(玻璃)、(塑料)、(尼龙)等。

3、造纸术由(蔡伦)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4、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5、常见的纺织材料有:(棉)、(麻)、(丝)、(毛)和(人造纤维)等。

6、(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它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7、金属的性质有(表面有光泽)、(易传热)、(易变形)等。

8、一般用(铁)做炒锅,因为(便宜)、(坚硬)、(铁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9、用(铝)做易拉罐,因为(便宜)、(轻)、(易加工)。

10、首饰用(金银)做,因为(昂贵)、(光泽度好)、(不易氧化)。

11、塑料的优点:(轻便可塑)、(牢固有弹性)、(透明隔热)等。

12、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不好的影响有:(占用土地)、(威胁海洋生物)、(影响市容)。

13、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4)购物尽量用布袋或纸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 年、月、日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第十单元 期末复习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1×10= 3×32= 5×11= 2×20= 30×3= 6×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108+12=120(个)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12×2=24(个)24×5=120(个)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12×5=60(个)60×2=120(个)

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⑤想:把乘法算式看成12个十,那就可以先写12,再在后面添上1个0。??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3)试一试。

①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前两题: 24×10= 20×10= 学生口答,说说口算的方法。

要求:请大家各自出一道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题来考考其他同学。学生出题,教师板书:()×10=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总结出两位数乘十的口算方法吗?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十,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就可以得到积。②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第三小题。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口算方法。指名汇报:

生1:可以看成2×3=6,再算20×30=600。生2:先算2×3=6,再在末尾加两个0就是600。提问:为什么要加两个0?

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追问: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交流反馈,得出最佳的方案。引导:按每袋30千克估算,60袋一共有多少千克? 列式为:30×60=180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追问:你想怎么估算?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这三组题有什么特点?上下两题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多一个0,那么积也应该多添一个0。

2.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重点说说“80×50,10×55,60×90”的口算方法。3.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表格,指名说说想法,再进行计算。

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补充。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探究笔算方法。

明确: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指出:在把两个所得的乘积相加时,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板书: 2 4 × 1 2 4 8 2 4 2 8 8(4)归纳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字,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字,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教学“试一试”。

引导:怎样检验我们算得对不对?(调换24和12的位置相乘)学生尝试计算12×24,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并提问:第二步2乘12,末尾的4和什么位对齐,为什么?

强调:计算的结果是288,说明我们前面的计算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2.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3.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4.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5.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42×4= 72×7= 28×3= 56×2= 47×4= 74×3= 2.用竖式计算。13×12= 22×33=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3.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指导学生列出:24×53。

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是求53个24是多少)2.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用已经掌握的算法试着算一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

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出示算式进行讲评: 24×53= 2 4 × 5 3 7 2 师:这里的72是哪个数乘哪个数的积?(3×24)用另一个乘数个位上的3乘24,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个位对齐。接下来应该怎么算?(用十位上的5去乘24)所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哪一位对齐?(十位)最后怎么算?(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学生尝试笔算,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这个学生计算有问题,就多请几名学生,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并帮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3.归纳小结。

师:看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都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了,你觉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笔算时的注意事项: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

(2)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的数相加。

提醒注意: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乘后,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4.检验算式。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验算24×53。(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

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每组对应完成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步骤。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错例,指名上台板演,并让学生判断板演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题按错误的原因分成几类,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以及防止错误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组织学生反思: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前面分析的一些防止错误的方法在这里的计算中是否得到了运用?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并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指名读出商品的价格及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汇报。

汇报:花最少的钱选择便宜的衣服,列式:25×48=1200(元);花最多的钱选择贵的衣服,列式:25×64=1600(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中。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

出事题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说出得数。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末尾的0的个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6×30= 30×2= 60×5= 30×20= 10×30= 23×20= 口算后随机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口算的。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9页例5主题图。

(1)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每个足球32元,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再汇报,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32×30。(2)探究算法。提问:你能估一估吗?

(把32看成30,30×30=900,大约是900)

追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32×30的积呢?(口算或笔算)

引导: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算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学生交流算法。

方法一:用口算。先算32乘3的积,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列式为:32×3=96 32×30=960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算出结果。2.优化算法。

(1)谈话:计算32×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老师想介绍一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给同学们。

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32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32×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32中的2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2 × 3 0 9 6 0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32×3得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这样的计算方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与前面计算的结果对照一下,得数相同吗?

(2)(教师指着两种不同的方法)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3)小结:做计算不仅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便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试一试”。出示算式:40×53=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汇报交流,并指名板演。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 0 5 3 × 5 3 × 4 0 1 2 2 1 2 0 2 0 2 1 2 0 师:仔细观察,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得出:第二种。

提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小结:列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把两位数放在上面,整十数放在下面,可以把0前面的数相乘,0不参加运算,有几个0落下,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计算,指名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提问:第2小题中乘数50末尾只有一个0,而积18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 让做错题的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3题。

用课件逐题出示竖式,先让学生观察,再判断,并说说对错。3.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第一个乘数相同)你能想到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4.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

快乐。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验吗?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的脚步,到商场去走一走,看看他在购物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模拟商场的场景图,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决。课件出示:一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小明买了一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一共要多少元?列式为:2×5=10(元)

课件出示:每袋乒乓球5个,有6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6袋一共有多少个?列式为:5×6=30(个)2.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很多他在商场里遇到的问题,你瞧,商场里迎来了大客户,这是体育课的王老师,他想为学校添置一些体育用品。

课件出示: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王老师买了6袋乒乓球。那么他需要花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组织探究:你能帮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2.汇报交流。

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办法?

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的意义。方法一:5×6=30(个)30×2=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一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算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2×5=10(元)10×6=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二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每袋乒乓球多少元;再根据“有6袋乒乓球”,算出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2×6=12(元)12×5=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三先算假设每袋1个的情况下,6袋乒乓球多少元,再算每袋5个一共要多少元。(方法三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列式的理由,如果学生只列式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算法比较难理解,建议不要用这种方法)

3.归纳反思。

(1)提问: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方法一还是方法二?结果怎么样?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

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

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15×15 43×47 69×6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千米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吨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

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

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48元 裤子---------上衣-----------------------------?元(3)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四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分析: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一共的袋数: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解决问题

(2):在问题(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5题。

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

(1)32×3=96(页)150-96=54(页)(2)40+32=72(页)150-72=78(页)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小芳 ?岁

妈妈 ?岁 27岁

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一)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 6×3÷2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15+20=35(元)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一)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35+27-4 6×3÷2 2×8+36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提出问题: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引导: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什么?(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的价钱)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什么条件?

(2)思考: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0÷5+12 12+40÷5 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

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一支钢笔的价钱)

明确: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12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算式40÷5)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40÷5+12 12+40÷5 =8+12 =12+8 =20(元)=20(元)(3)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40÷5+12 12+40÷5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今天的这两道算式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

明确:把乘法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2.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出综合算式,最后指名汇报交流。学生列式:15-40÷5。

引导:在这个算式里,“40÷5”表示什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追问:这道算式,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指名板演: 15-40÷5 =15-8 =7(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2.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3.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结合学生错例适当追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在探索与交流中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1)出示:56-8+9= 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2)出示:7×7-5 77-42÷7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1)理解题意。

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情境图及问题。

提问:要求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买1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引导:怎样列式? 50-20=30(元)

追问:每本笔记本是5元,30元可以买几本? 30÷5=6(本)

提问: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让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算式。学生可能回答:50-20÷5。(2)学习算理。

引导:“50-20÷5”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和我们分步列式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的计算顺序不同,如何才能使这道算式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教师板书添上小括号:

提问: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指明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先算“50-20”,在“50-20”的下面画出横线,再进行计算。(50-20)÷5 = 30÷5 = 6(本)2.试一试。

出示:(42-18)×30 95-(24+50)

上一篇:品酒礼仪下一篇:于端午节的文章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