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共9篇)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篇1
字:拎、栋、柴、喘、黎、卷
词:甜润、锋利、.露、造犁、锋利、咆哮、清澈见底、郁郁葱葱
词语:
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锋利、盖房、.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工具、应有尽有、家具、喘气儿、黎明、洪水
好词:
【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露】露出,没有遮盖。
【咆哮】野兽的吼声,这里形容河流的波涛声。
【清澈】(水)清而透明。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了。形容非常齐全。
重点句子:
1、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2、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露的土地。
3、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4、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主要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以一把斧头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这把斧头,砍掉了原本“美丽的小村庄”的一切。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课文把小村庄的人们在山上砍树建房,制造工具和家具,用树木当柴烧等行为一一列举出来,表面上看小村庄的人们好像是得益不小,但正因为他们的这些行为,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由此可以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迁的原因。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是学习上的难点。
三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学习方法、复习指导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足见复习的重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的一般方法尤其重要,怎样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方法呢?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几种基本的复习方法的指导方法:
1.过度法--言传身教。过度法是在基本学会一种知识或初步掌握一种技能后,不满足于勉强记住或刚刚学会的程度,要再多复习、练习几遍,达到进一步牢固掌握。这种“再多复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就是过度复习,或叫过度学习。心理学家指出:要想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任何学习都要过度学习。但过度学习要注意“量”,就是时间和次数要适当,不是过度得越多越好。例如,我们教学十个生字,经过认读、书写、记忆,有五遍就能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这叫适度,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复习不要漫无限制,而要适可而止。太少了达不到巩固的目的,太多了又浪费时间和精力。如背诵一首诗歌,诵读第五遍刚好能背诵下来的话,再加两、三遍就行了;一个生字,抄写三遍刚好能记忆下来的话,多写一两遍就可以了。
2.分散法--引导点拨。分散法主要运用于不断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的回顾温习。关键是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进行分散复习:一是复习的内容不算太多时,可采用平均分散的方法。如6个小时能复习完的内容,可以分散在三天中,每天复习两个小时。二是先多后少的分散方法。假如在阶段复习中,需要在七天内复习五次的话,可在第一天复习两次,第二天复习一次,第四天再复习一次,第七天再作最后一次复习。其中的第三、五、六天可安排别的复习内容。每次复习间隔的时间长短要根据复习的内容而定。复习新学的知识,间隔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不能间隔得太长,太长就要遗忘,给复习增加困难。复习的时间要分散,复习的内容要交叉,复习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比如,把说的、读的、写的、算的、画的、记的互相结合起来,穿插进行。有时要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把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方法选择的阐释,以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方法。
3.归类法--生寻规律。比如,字的归类:①易读错的字;②多音字;③易写错的字;④易用错的字;……。练习分段时,每阅读一篇课文,先回想老师是怎么分段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把类似的归在一起,从中可找出三种分段方法。一是按照故事的时间变化顺序分段,如《将相和》、《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二是按照事物不同类型或不同方面分段,如《蝉》、《动物的游戏》等;三是按照空间位置或环境的变化分段,如《草原》、《彩色的翅膀》等。这样对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排队串线,便于重点突破,掌握规律性的东西,防止机械重复,死记硬背。
4.尝试回忆法--激励尝试。尝试回忆,即把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回忆一遍。教师应在课末、单元末,有意识引领学生回忆新近内容。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福尔特做过一个实验:运用尝试回忆去背诵的成绩是不运用尝试回忆去背诵的成绩的两倍以上。效果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回忆是大脑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复习中有回忆的参与,即增加了一个信息反馈(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记忆的反馈)过程,这种反馈的次数又往往不仅一次,多次的强化剌激可提高记忆效果。指导学生运用尝试回忆应与阅读教材结合起来复习,即先回忆后阅读;或回忆一段阅读一段,直到努力把老师课上所讲的知识全部回忆起来为止。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小学教学的任务也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教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为实现教学功能的转轨,我们必须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方面做出探索和研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篇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3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树冠(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三顾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篇4
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2、了解土壤
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知道土壤分为三类:沙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3、肥沃的土壤
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4、土壤的保护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篇5
1、认真拼读,用最漂亮的字,写出下列词语。(11)
zàngbāományuànlǒng zhàogǎnchù
()()()()āishāngliánpéngbōzhǒngfúlǔ
()()()()
xīngluóqíbùshén yǒng wú bǐchūhūyùliào()()()
2、认真辨一辨,用“√”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6)
挨家挨户(āiái)教书育人(jiāojiào)音乐之都(dūdōu)...
难以计数(shù shǔ)天蒙蒙亮(méng mēng)影影绰绰(chuō chuò).....
●词语天地
1、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从中选择词语描述有关王勃的故事。(13)有()有()有()有()有()有()文()如()手()停()()斧()工 风华()()()峰()岭()()可畏王勃从小就饱读诗书,十四岁时就很有名气了,真可谓()。他应邀参加滕王阁宴会,只是凝望了一会儿江边,便()、(),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都督听了赞不绝口:“想不到王勃小小年纪,能写出如此文章,真是()。”
2、仔细阅读带点的词,照样子,填词语。(6)
(1)春天的园博园,色彩斑斓!(金黄)的迎春花,对我们笑脸相迎;..
(雪白)的樱花,在阳光中格外耀眼;()的挑花,在对着清..
澈的小河照着镜子;()的小草,在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
春花烂漫的园博园真美呀!
(2)清早,我们走进(干干净净)的教室,看到桌椅排得(),....
同学们个个坐得(),他们在()地练着书法,教
室里(),偶尔能听见窗外的鸟鸣。
●诗歌世界
1、看到庐山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气势,我就想到了“,”的诗句。(2)
2、《绝句》作者是代诗人,诗歌描写了、、、四种有鲜明颜色的景物。这首诗中我最喜欢的诗句是:
“,。”(5)
3、卢纶的《塞下曲》描述的被人们称为“” 的李广。其
中最能表现李广力大无比,射箭本领高强的诗句是:“。”(3)
●走进课文
1、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一只野鸭正披着,……这一情景让王勃不禁吟诵
道:“落霞与孤鹜。”(6)
2、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小鱼告诉我的内容再补充一句:,告诉我。(6)
3、“浙赣铁路”中的“浙”指的是的简称,“赣”指的是简称,“苏北地区”的“苏”指的是的简称。我们的祖国地大
物博,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有:和,知道了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指的是。(6)
●句子园地
1、用优美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得具体生动。(2)
()的春风吹醒了()的校园。
2、认真读例句,仿写一个句子。(2)
例1: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小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地叫着。
3、从“流连忘返”、“尽心尽力”、“祝贺”、“当初”四个词中
任选一个词语造句。(2)
4、用正确的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
(1)《蓝色海豚岛》是我最喜欢的。
(2)李旭东为大家讲了很多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3)李方详细地检查了作业。
●短文舞台
(一)荷花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
些大圆盘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
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在□点上标点。(4)
1、用“﹏”画出写荷叶的句子,这句话是句,把
比作。写出了荷叶的、、。(6)
2、用“—”画出写荷花的句子,这几句写了荷花的种姿态,我最喜欢荷花(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一种姿态)的姿态。(2)
3、荷花高洁美丽,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写出文人墨客咏荷的诗句
(也可写吟咏其他花的诗句)“。”
下雨的树
小狗熊和小猫熊到美洲旅游时,在一个森林里相遇了。小狗熊告诉它一件奇
怪的事:
“昨天中午我在一棵大叶子树下睡觉,突然,一阵哗哗的大雨把我浇醒了。
我睁眼一看,太阳正直射着大地呢。除了树下很湿,外面连一点下雨的痕迹都没
有。”
“哪有树会下雨的?纯粹是瞎编。”
“这是真的。不信,现在咱俩马上到那棵树下去看看。”
这时正当中午,它们顶着烈日刚来到那棵树下。哗啦啦一阵大雨,就把它们
淋了个透湿。树外,没有一丝雨的影子。
“怎么样,这下相信了吧?”
小猫熊点了点头,说:“真怪,树怎么会下雨呢?”
“就是嘛!”它们在树下没完没了地猜测大树下雨的原因。
傍晚,一只小鸟看到它们还在争论,笑着说:“这是棵雨树。至于下雨的原
因,在树下就是争论十天,也不会弄清。”
小狗熊突然想到:“咱俩都会爬树,为什么不爬到树上去找原因呢?”
“是啊,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傻透了。”小猫熊自己都觉得好笑。
它们找了点吃的后,就上了树。
雨树的叶子有半米长,中间低,四周隆起。它们发现雨树的叶子能大量吸收
水分。时间越长,叶子里的水越多,叶子慢慢卷缩成一个个“袋子”,它们估计
每片叶子能吸一斤多水。为了找到下雨的全部原因,它们决定在树上过夜。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树上的时候,小狗熊和小猫熊醒来了。它们又
发现“袋子”似的叶子有了变化:受到阳光的照射,“袋子”渐渐地张开了。到
了午后,“袋子”完全张开,里面保存的水便倾泻而出——雨树下雨了。
1、“烈”字的解释有:(1)强烈、猛烈;(2)刚直;严正;(3)为正
义而死难的;(4)功业。文中“烈日”的“烈”的意思是(),“烈
士”的“烈”解释为()。(2)
2、小狗熊告诉小猫熊一件奇怪的事,这件事是指:
。(2)
3、小狗熊发现了一棵奇怪的树,这棵树的特点是:。(2)
4、从文中看,雨树能够下雨,这是因为:()(2)
A 空气托不住大雨滴,掉到地上就成了雨。
B 雨树的每片叶子估计能够吸一斤多的水。
C 叶子能吸收并保存水,阳光照射后全张开,水便流下来。
D 它的叶子能大量吸收水分,时间越长,叶子里的水越多。
5小猫熊和小狗熊能够发现雨树下雨的原因,它们的做法是:()(2)
A 它们找了点吃的后,就都爬到树上去找原因。
B 它们在树下没完没了地猜测大树下雨的原因。
C 它们被第一缕阳光照醒之前,梦到了大树下雨的原因。
D 它们爬到树上观察并过夜,一直坚持到第二天的中午。
6、你为小猫熊和小狗熊能够发现雨树下雨的原因感到高兴吗?你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生字组词 篇6
驾(驾驶)(驾照)(劳驾)
折(曲折)(折断)(打折)
蜒(蜿蜒)(蚰yóu蜒)(海蜒)
谱(乐谱)(谱曲)(谱写)朽(朽木)(朽烂)(朽坏)
篇(诗篇)(篇章)(篇幅)创(创业)(创意)(创造)
族(民族)(种族)(族长)绸(绸带)(丝绸)(绸子)
近义词:驾驶(驾驭yù)
连绵起伏(连绵不断)
奇异(奇特)
曲折(弯曲)
动人(迷人)
反义词:奇异(平常)
曲折(笔直)
2.美丽的南沙群岛
辽(辽宁)(辽阔)(辽远)
阔(宽阔)(广阔)(辽阔)屿(岛屿)(鼓浪屿)(孤屿)
罗(罗马)(罗汉)(星罗棋布)库(车库)(水库)(宝库)
资(资源)(资本)(资金)仅(不仅)(仅有)(仅仅)
暗(黑暗)(暗号)(阴暗)合(合适)(合同)(合理)
龟(海龟)(乌龟)(老龟)近义词: 辽阔(广阔)
珍贵(宝贵)
蕴藏(储藏)
弥漫(充满)
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反义词: 珍贵(低廉)
辽阔(狭窄)
美丽(丑陋)
难以计数(屈指可数)
3.庐山的云雾
庐(庐山)(庐江)(茅庐)
瀑(瀑布)(飞瀑)(冰瀑)幻(幻境)(幻想)(梦幻)
似(似乎)(好似)(似是而非)姿(姿态)(姿色)(姿势)
笼(笼子)(笼罩)(鸟笼)罩(灯罩)(笼罩)(罩住)
系jì(系牢)(系领带)(系鞋带)泻(泻药)(飞泻)(倾泻)
返(返回)(返工)(往返)近义词: 增添(增加)
神秘(神奇)
缠绕(围绕)
转眼间(刹那间)
飘荡(飘动)
反义词: 增添(减少)
巨大(渺小)
4.翻越远方的大山
跨(跨越)(跨年)(跨度)
栏(栏杆)(栏目)(专栏)赛(比赛)(竞赛)(赛场)
腊(腊肉)(腊鱼)(腊味)雅(高雅)(典雅)(文雅)
际(实际)(际遇)(无边无际)隐(隐约)(隐藏)(隐居)
绩(成绩)(功绩)(战绩)纪(世纪)(纪元)(纪念)
呐(呐喊)反义词:遥不可及(近在咫尺)
迷糊(清醒)
5.雪儿
剩(剩余)(剩饭)(剩菜)
鸽(鸽子)(信鸽)(白鸽)捡(捡拾)(捡到)(捡东西)
哀(悲哀)(哀求)(哀伤)悠(悠闲)(悠扬)(悠久)
任(任何)(任意)(任务)阻(阻挡)(阻止)(阻力)
忠(忠实)(忠心)(忠诚)递(邮递)(快递)(传递)
盼(盼头)(盼望)(期盼)近义词:忠实(忠诚)
传递(传送)
安心(放心)
向往(神往)
充满(布满)
哀伤(悲伤)
反义词:哀伤(欢喜)忠实(奸诈)
6.花瓣飘香
俯(俯身)(俯视)(俯冲)
摘(摘花)(采摘)(摘取)捧(捧着)(捧场)(捧走)
拿(拿笔)(捉拿)(拿来)措(举措)(措辞)(不知所措)
惶(惶恐)(惊惶)(惶惶)恐(惶恐)(恐吓)(恐龙)
舍(施舍)(舍弃)(舍得)惹(惹祸)(惹事)(惹眼)
懂(懂事)(懂得)(听懂)近义词:清晨(早晨)
惶恐(惊恐)
闪动(闪耀)
反义词:清晨(黄昏)
飞快(缓慢)
惶恐(镇定)
高兴(伤心)
7.菩萨兵
藏(藏族)(宝藏)(西藏)
区(地区)(区别)(区分)段(地段)(线段)(段落)
胞(同胞)(细胞)(台胞)译(翻译)(口译)(笔译)
糊(糊涂)(模糊)(糊口)涂(涂改)(涂料)(涂抹)
怨(埋怨)(怨恨)(怨言)耕(耕田)(耕种)(耕地)
播(广播)(播种)(播出)
近义词:同胞(兄弟)
糟蹋(践踏)
赶紧(赶忙)
带领(率领)
整治(整理)
感激(感谢)
尽心尽力(全心全力)反义词:糊涂(清醒)
糟蹋(爱惜)
平平展展(坑坑洼洼)
8.李广射虎
唐(唐朝)(唐诗)(唐山)
卢(卢沟桥)(卢布)(姓卢)组(组织)(小组)(组长)
期(日期)(期待)(期末)逻(巡逻)(逻辑)
惕(警惕)(惕厉)(惕想)搭(搭救)(搭车)(搭桥)
猎(猎物)(打猎)(猎人)呆(发呆)(惊呆)(呆子)
扎(扎实)(扎根)(扎手)近义词: 镇守(防守)
朦胧(模糊)
猛然间(突然间)
搜寻(寻找)
警惕(警觉)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反义词: 朦胧(清楚)
警惕(松懈)
影影绰绰(清清楚楚)
9.少年王勃
探(探望)(试探)(探索)
昌(南昌)(昌盛)(昌都)阁(阁楼)(出阁)(阁下)
督(督促)(监督)(都督)宴(宴席)(婚宴)(宴会)
章(文章)(篇章)(盖章)鸭(野鸭)(烤鸭)(鸭子)
读(读书)(朗读)(读者)序(序号)(顺序)(序言)
近义词:缓缓(慢慢)
飘荡(飘动)
凝望(凝视)
探望(看望)
举行(举办)
庆贺(庆祝)
反义词:答应(拒绝)
落日(朝阳)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纳(纳闷)(采纳)(纳税)
科(科学)(科幻)(学科)诉(倾诉)(诉说)(告诉)
豪(自豪)(豪放)(豪华)预(预料)(预防)(预习)
料(材料)(料理)(料到)联(联系)(关联)(联欢)
识(意识)(知识)(认识)触(触角)(接触)(触电)
虚(谦虚)(虚心)(虚惊)近义词:谦虚(虚心)著名(有名)
非常(特别)
预料(预测)
口吻(口气)
自夸(夸耀)
感触(感受)
成就(成绩)
反义词:喜欢(讨厌)
谦虚(骄傲)
惊喜万分(万分沮丧)
11.赶海
支(支持)(支援)(支付)
暑(暑假)(中暑)(暑天)舅(舅舅)(舅妈)(舅公)
抓(抓紧)(抓住)(抓获)逃(逃兵)(逃跑)(逃出)
夹(夹住)(钱夹)(夹克)须(胡须)(必须)(须发)
捏(捏造)(捏住)(拿捏)俘(俘获)(俘虏)(战俘)
虏(俘虏)(虏获)(敌虏)近义词:刚巧(恰巧)
究竟(明白)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反义词:开始(结束)
退潮(涨潮)
喧闹(安静)
三三两两(成群结队)
12.荷花
挤(拥挤)(挤压)(挤满)
蓬(蓬松)(蓬乱)(莲蓬)骨(骨气)(骨碌)(骨头)
胀(饱胀)(膨péng胀)(胀气)裂(分裂)(破裂)(裂口)
幅(篇幅)(幅员)(幅度)翩(翩翩起舞)(翩翩少年)
蹈(舞蹈)(手舞足蹈)昨(昨夜)(昨日)(昨天)
梦(好梦)(梦见)(梦想)近义词: 快乐(欢乐)
停止(终止)
仿佛(好像)
破裂(裂开)
赶紧(赶快)
展开(舒展)
反义词: 清早(傍晚)
赶紧(拖拉)
停止(开始)
快乐(悲伤)
13.古诗两首
紫(紫菜)(紫色)(紫红)
尺(尺子)(直尺)(尺寸)疑(怀疑)(疑惑)(迟疑)
绝(绝对)(绝技)(绝句)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镜(镜头)(眼镜)(镜子)
委(委托)(委屈)(委员)屈(屈服)(屈辱)(不屈)
趟(趟马)(一趟)(趟水)亏(亏本)(亏空)(幸亏)
陷(陷阱)(陷害)(陷入)够(足够)(够本)(不够)
铺(铺展)(铺面)(店铺)闭(关闭)(闭上)(闭目)
近义词: 贮存(储存)
无边无际(无边无垠)
疼爱(关爱)
多亏(幸亏)
足够(充足)
应该(应当)
反义词: 松散(紧密)
俯(仰)
担心(放心)
闭(开)
15.水上飞机
鸥(海鸥)(银鸥)(燕鸥)
货(货物)(百货)(货运)喂(喂养)(喂食)(喂饭)
护(爱护)(护士)(护理)迅(迅速)(迅猛)(迅跑)
速(速度)(快速)(加速)援(救援)(支援)(援手)
佩(佩服)(佩带)(敬佩)森(阴森)(森严)(森林)
谈(谈话)(谈天)(谈心)
近义词: 降落(下降)
迅速(快速)
佩服(敬佩)
遇难(遇险)
反义词:迅速(缓慢)
佩服(轻视)
降落(上升)
16.跟踪台风的卫星
盯(紧盯)(盯梢)(盯住)
哈(哈气)(哈腰)(哈哈大笑)监(监视)(监牢)(监查)
怒(恼怒)(怒气)(怒火)厉(厉声)(厉害)(严厉)
设(设计)(设备)(设法)疯(疯狂)(发疯)(疯子)
吼(吼声)(吼叫)(怒吼)牢(监牢)(坐牢)(牢房)
泄(泄气)(发泄)(泄密)近义词:舒展(伸展)
仍然(仍旧)
惊慌(慌张)
反义词:舒展(收缩)
惊慌(镇定)
自豪(自卑)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垂(垂头)(低垂)(垂钓)
汤(鱼汤)(骨头汤)(菜汤)钓(钓鱼)(钓竿)(钓具)
钩(钩子)(铁钩)(鱼钩)竿(鱼竿)(竹竿)(百尺竿头)
拖(拖鞋)(拖地)(拖拉)未(未来)(未必)(未知数)
允(允许)(应允)(不允)规(规定)(规矩)(规则)
毫(毫米)(丝毫)(毫厘)近义词:允许(同意)
商量(商议)
坚定(坚决)
赞赏(赞美)
反义词:平静(喧闹)
低沉(高昂)
遵守(违反)
强劲(微弱)
18.狼和鹿
凯(凯旋)(凯歌)(凯旋门)
葱(葱花)(葱绿)(葱翠)捕(捕猎)(捕杀)(捕捉)
杀(杀害)(杀手)(杀伤)其(其实)(其它)(其中)
饥(饥饿)(充饥)(饥荒)退(倒退)(退让)(退休)
惨(悲惨)(惨痛)(惨败)染(印染)(染色)(感染)
旦(元旦)(旦夕)(通宵达旦)
近义词: 提防(防止)
特意(特地)
嬉戏(玩耍)
贪婪(贪心)
凶残(凶暴)
大约(大概)
反义词: 凶残(温柔)
消退(增长)
功臣(祸首)
19.放飞蜻蜓
陶(陶醉)(陶瓷cí)(姓陶)
慈(慈爱)(慈祥)(慈善)舌(舌头)(舌根)(舌尖)
抢(抢先)(争抢)(抢夺)蝇(苍蝇)(蝇拍)(蝇虫)
蚊(蚊子)(蚊虫)(蚊蝇)握(把握)(掌握)(握紧)
据(依据)(占据)(根据)构(结构)(构造)(构思)
复(复习)(复杂)(复活)近义词:慈爱(慈祥)
结构(构造)
口吻(口气)
入神(入迷)
反义词:慈爱(凶恶)
复杂(简单)
小心(粗心)
入神(走神)
20.恐龙
亿(亿万)(一亿)
漫(漫长)(漫游)(浪漫)吊(吊车)(吊桥)(吊环)
剑(宝剑)(剑术)(利剑)型(血型)(型号)(脸型)
畏(畏缩)(畏惧)(无畏)猛(凶猛)(猛烈)(猛兽)
齿(牙齿)(齿轮)(齿根)匕(匕首)(短匕)(匕刺)
谜(谜语)(灯谜)(猜谜)
近义词: 茂密(茂盛)
漫游(遨游)
凶猛(凶恶)
移动(挪动)
照看(照料)
如同(好像)
反义词:坚硬(柔软)
凶狠(温顺)
消失(出现)
细心(粗心)21.槐乡五月
槐(槐花)(槐木)(槐树)
肩(肩膀)(双肩)(肩头)挎(挎包)(挎篮)(挎着)
摆(摇摆)(摆手)(摆动)顿(整顿)(停顿)(顿时)
拌(搅拌)(拌嘴)(拌草)咸(咸蛋)(咸菜)(咸鱼)
蒜(蒜苗)(蒜叶)(大蒜)炒(炒菜)(炒饭)(炒股)
芝(芝麻)(灵芝)(东芝)
近义词:清香(芳香)醇香(浓香)俊俏(俏丽)白茫茫(白生生)
反义词:清亮(浑浊)
甜(苦)
咸(淡)
俊俏(丑陋)
22.海底世界
底(海底)(鞋底)(底下)
窃(窃取)(窃笑)(窃听)私(私利)(自私)(私心)
汪(汪洋)(汪汪叫)(水汪汪)危(危害)(危险)(危急)
肌(肌肉)(肌肤)(肌骨)缩(缩小)(伸缩)(缩短)
途(途径)(长途)(旅途)旅(旅行)(旅游)(旅途)
甲(甲壳)(甲板)(甲骨文)近义词:差异(差别)
依然(仍然)
宁静(安静)
奇异(奇特)
反义词:前进(后退)
丰富(贫乏)
宁静(喧闹)
普遍(特别)
23.日月潭的传说
漆(油漆)(漆黑)(漆工)
集(集中)(聚集)(集体)躲(躲藏)(躲避)(躲难)
阿(阿姨)(阿里山)(阿拉伯)剪(剪彩)(剪刀)(剪纸)
社(社会)(社区)(社员)越(飞越)(超越)(越南)
冒(冒险)(冒号)(冒雨)饿(饥饿)(饿死)(挨饿)
雄(英雄)(雄伟)(雄心)
近义词:著名(闻名)
传说(据说)
制服(征服)
转眼间(一瞬间)
反义词:聚集(分散)
危险(安全)
光明(黑暗)
潜入(浮出)
24.寓言两则
寓(寓言)(公寓)(寓所)
则(法则)(规则)(一则)宋(宋朝)(宋体)(宋代)
焦(焦急)(焦虑)(焦点)疲(疲劳)(疲乏)(疲软)
勃(生机勃勃)(蓬勃)(勃发)闷(纳闷)(烦闷)(闷闷不乐)
枯(干枯)(枯黄)(枯木逢春)弱(弱小)(强弱)(弱点)
近义词: 巴望(希望)
白费(浪费)
焦急(着急)
兴致勃勃(饶有兴致)
反义词: 筋疲力尽(精神饱满)
兴致勃勃(无精打采)
纳闷(明白)
喜笑颜开(愁眉苦脸)
25.争论的故事
烤(烤火)(烧烤)(烤干)
辩(辩论)(争辩)(辩护)嫩(嫩芽)(柔嫩)(嫩绿)
评(评价)(评理)(好评)剖(解剖)(剖析)(剖开)
笨(笨重)(笨蛋)(笨鸟先飞)键(键盘)(关键)(琴键)
聚(聚集)(聚合)(聚精会神)赞(赞美)(赞叹)(称赞)
近义词:争辩(争论)
赞许(称赞)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反义词:笨(巧)聚精会神(东张西望)赞许(批评)浪费(节约)
26.剪枝的学问
挥(挥动)(发挥)(挥手)
舞(跳舞)(舞动)(舞者)夺(争夺)(夺取)(夺冠)
靠(依靠)(停靠)(靠近)熟(成熟)(熟悉)(熟练)
娃(娃娃)(女娃)(福娃)蛋(脸蛋)(鸡蛋)(蛋汤)
禁(禁止)(禁令)(禁区)番(番茄)(轮番)
近义词:能手(高手)
盼望(希望)
闻名(有名)
疑惑(疑问)
反义词:粗壮(瘦弱)
疑惑(相信)
充满(缺少)
浓郁(清淡)
三、歇后语篇
1、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2、板上订钉——跑不了
3、背鼓上门——讨打
4、草把做灯——粗心(芯)
5、竹笋出土——节节高
6、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7、钉头碰钉——硬碰硬
8、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10、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1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2、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13、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14、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15、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16、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1、瞎子戴眼镜——装饰
2、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3、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5、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7、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2、虎口拔牙——胆子大
13、鼠进书箱——咬文嚼字
14、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15、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篇7
本着这样的原则, 我认为试卷命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语言情境, 体现学以致用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应注重积累, 语文积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积累是为了运用, 应让知识积累为能力转化服务。试卷命题的设计, 都应从利教、利学、利用的角度, 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知识的命题要突出积累, 突出理解与运用, 对优秀作品、成语的理解与背诵等要求,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具体语境理解中完成, 要由单纯的“识记型”向“应用型”转变, 尽量不出单一知识的纯概念题。如:
1.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你看, 冰心奶奶笔下的海棠花, 在春天的感召下, 舒展出美丽的四肢, 使出;鲁迅笔下的蜡梅花, 花瓣, 很有点的韵致;叶绍翁抬头眼见杏花, 满心惊喜:“, 一枝红杏出墙来”;杨万里眼中的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月色也是那样美好, 孟浩然赞道:“, 江清月人。”……
2. 郑和长得 () , 平时举止 () 。他率领船队下西洋, 出发那天, 老百姓 () , 争相观看浩浩荡荡的船队。在下西洋途中, 面对 () 和凶恶的海盗, 他 () , 闯过了一个个险关…… (填成语)
该题考查的是本册书中要求学生积累背诵的名段名句和成语, 大多是需要学生终身记忆的文化常识, 设置语境, 不光可以考查学生对名篇名段和成语的积累情况, 还可以考查学生对这些成语、句段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情况。引导学生重视对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 使答题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行为, 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和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养成意义记忆, 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习惯。
二、题型多元开放, 体现综合考查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 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加强整合, 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 努力通过整合, 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试卷题型既要多元开放, 又要体现综合考查。
首先是基础与开放的整合。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促使考题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必须以课程标准中本年级段的要求和教材为指针, 体现开放而不失课标的制约, 体现创新而不失教材基础知识的依托, 将教材的基础性和开放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课内积累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其次是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对成语、名篇名句、典型句式、修辞手法等的考查都要充分体现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尽量不出单纯的识记型题型, 而是引导学生以积累为基础, 进行语言迁移运用, 重组仿造, 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如:
1. 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意思不变
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2. 仔细读下列句子, 仿写一句
如果我是一朵白云, 我会装扮蓝天;如果我是一束阳光, 我会照耀大地。,
3. 请以“天上的云变化万千”为内容,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第三是能力与方法的整合。在拟题时, 题目可以用“学会”为题引, 引出答题要求, 在答题要求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
(1) 学会书写。写一手好字, 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 答题时你可要书写端正喽!卷面分5分
(2) 学会使用生字新词。处处留心, 就可以学到不少新词儿。
(3) 学会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 下面的习作片段, 有五处毛病, 请你仔细读后用修改符号帮助他改正。
……
考查并引导学生, 培养其听、说、读、写、书的语文能力,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最后是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试题呈现的内容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综观以上所举事例:成语运用题, 引导学生学习郑和不屈不挠的探险精神;句子运用题, 渗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学会奉献等生活态度的引导。
社会实践题, 渗透基本礼仪修养的培养和要有宽广胸怀、博爱精神的引领……如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1) 会交际:“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当你在下楼梯时, 不小心撞到了抱着本子上楼的老师, 老师的本子全撒在了楼梯上。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把你说的和做的写下来。 (2) 关注社会热点: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污染, 灾难深重。有的网友说,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中国应该尽力支援;也有人说, 日本一向对中国有侵略之心, 不可做好心的“农夫”, 你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理由。
还有以下第三部分所举的课外阅读短文, 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等, 都是既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试卷中, 听、说、读、写、书几项语文的基本能力都应进入考查视野, 一般试卷中少有的考查书写能力、听力以及社会实践类的试题, 都应兼顾到。题型涉及面要广, 要关注到生活中的语文:日常交际和社会热点话题。这类试题的设置, 可以变革传统的考查观, 必定会逐步唤起语文课堂对倾听与书写等方面的关注, 从而落实相关能力培养。
三、把握分值权重, 体现年段提升
在中高年级语文试卷中, 往往会出现年段特点不清晰的问题, 即大量的基础知识充斥其中, 重在考查学生的积累, 这一方面会在客观上导致语文教学的“死记硬背”,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 忽略了学生中、高年级年段特点, 试题没有针对性, 没有随年段升高提升读写能力。
试卷对各题分值的设置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要求, 随着年级的升高, 尤其要重视读写能力考查。
三至六年级阅读考查权重幅度:20%~35% (上下浮动5分) , 可以在此范围中调整;作文考查权重幅度:25%~35% (上下浮动5分) , 可以在此范围中调整。
阅读题要突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不要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 每个题目的设计都要结合语境, 都必须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文的前提下完成, 不要出现脱离阅读材料就能完成的题目。如读《桥》完成练习:
1. 这篇文章是按顺序来写的。用“∥”可将短文分成四个部分, 依次可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请照样子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第二、第四部分的小标题。
突遇山洪→→桥塌殉职→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表面不说话, 但心里会想些什么?从“他像一座山”可体会到什么?
3. 用“”在文中画出一个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你的理由写在下面。
4. 读了这篇短文, 不禁让我联想到本学期学过的《大江保卫战》。我想这样赞美上文中的老汉:
5. 这篇短文主要是写“老汉”的, 应该以“老汉”作为题目, 可短文为什么要以“桥”作为题目呢?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这几道阅读题中, 没有单独考查基础知识和单独写话的试题, 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 从“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这三个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方面注意了朝向文本内容的概括、提炼、感知等理解能力的考查 (如第1、2题) , 另一方面注意了朝向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 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 (如第3题) , 同时也注意考查了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第5题) 。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阅读要求, 充分体现了年段提升, 能考查出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
作文题的设计也要体现年段提升。例如:学会表达:下面的作文题, 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请你按要求把它写出来。 (35分)
家里的长辈是我们最亲近、最熟悉的人, 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发现他们的独特特点了吗?试着写一写。给文章起个显眼的题目, 让人一看就知道他 (她) 的独特特点, 比如:《“爱唠叨”的奶奶》《“爱管闲事”的爷爷》《“购物狂”老妈》《我的“球迷”爸爸》等等。
要求:通过具体事例, 突出人物特点, 语句写通顺, 写出真情实感, 不少于350字。题目自己定。
小学生作文重在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想象作文、看图作文, 材料作文、续写等应该作为作文试题的主要类型。该题设计的话题作文, 体现了高年级的特点, 贴近学生生活, 留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一方面为学生“拟题留白”,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材留白”。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独我”表达, 写出真实独特的个性作文。
一般而言, 随着年级的升高, 基础考查分值应该逐步下降, 阅读和习作的分值应该递增。试卷中板块分值配置上应该有梯度。
四、活化命题语言, 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的语文考题设计过于呆板、程式化, 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应试的积极性。必须进行改革, 让每道考题都能具有一定的“磁力”, 吸引学生去做。因此, 试卷的拟题首先要从情境的创设入手, 注意活化命题语言。卷首可设计开考寄语, 如:“同学们, 你们好!时间过得真快, 又到了检阅收获的时候!你们准备好了吗?一起去语文竞技场去体验一番吧!相信只要你们开动脑筋……”目的在于打消学生应试的顾虑, 激起学生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卷中可设计鼓励语:“做了这几道题, 你一定觉得自己很成功吧, 不过以下的内容更要动脑筋喽。”激励学生战胜自我, 再树努力完成试卷的信心;卷尾设计小结提示语:“祝贺你, 你即将凯旋!请你有时间再仔细检查一遍自己的胜利果实。记住!细心+耐心+智慧=成功。”引导学生学会检查与反思, 体验成功与失败。
每道考题题目的语言表达要力求注意重心下移, 体现启发性与鼓励性, 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表述要亲切, 体现人文关怀, 让学生乐意去做。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篇8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篇9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⒉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⒊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欣赏荷花的美丽。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 47 课时)
课时目标:
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扫除字词障碍。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出示课件:
叶圣陶(1894—1988),又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写过许多小说、童话、散文和教育方面的著作。⑴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⑵是的,他活了94岁,高寿。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的散文风格和特点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他的散文描写细腻逼真,感情朴实,意味隽永,语言洁净。(生读)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大家把右手抬起来,我们一起来板书。(板书:荷花)
(在荷花左下写叶圣陶)当我在课题后面写下这个名字的时候,你看出了什么?
当你知道这篇课文是他写的,你心里会怎样想?
二、初读课文
⒈充分自读,鼓励学生“煮书”。(板书:煮书)过去的人,把读书叫“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怎么书也可以煮呢?(就是多读,反复读。)多读,读熟,就像煮肉一样,熟了就有味道了。(板书:读熟)读得不满意的句子、段落要反复练。
⒉学生反复读书,教师巡回聆听、指导。⒊检查读书情况:
⑴分节指名读,相机正音、断句
花瓣儿 花骨朵儿 挨挨挤挤 似的 饱胀 了不起 翩翩起舞
⑵质疑词语,理解意思。⑶自由练读喜欢的段落。
⑷个人或小组合作朗诵课文段落,用你的朗读来感染别人。⒋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⑴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些小节是写看荷花的? ⑵4、5自然节又写了什么呢?(“我”的想象)
⒌初读课文,荷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它呢?(婀娜多姿 千姿百态 亭亭玉立……)
三、教学生字 ⒈自主学习。⒉难字指导(范写): 翩:左右等宽。
蓬:上下结构,草字头将下方的“逢”盖住。裂:“衣”中的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⒊学生描红、临写。⒋作业:
比一比,再组词
蓬()蹈()裂()翩()逢()淘()袭()编()
第二课时(总第 48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从古至今,荷花一直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荷花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叶圣陶爷爷写的美文《荷花》,继续欣赏荷花的丰姿。
二、整体感知课文 ⒈看荷花视频。
⒉谈感受:说说你的感受!
⒊叶圣陶爷爷眼中的荷花又是怎样的?
⒋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叶圣陶爷爷眼中的荷花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⒌交流,出示二、三自然段。
三、品读二、三段。
⒈仔细读读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出示自学要求)
⒉交流,理解并读好重点句。⑴ 投影: 读,体会到了什么?(荷叶美,多,色彩碧绿,形状圆圆)想到了哪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⑵投影: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①用心谈,想象形象,品味语言。②交流:你注意了哪些词?
“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自己用心再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
冒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荷叶 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课件播放荷花)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说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
③会读这句话吗?
⑶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③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全开的呢?将开的呢?(可引导:那胀鼓鼓的花苞里包着什么呀?——花瓣、清香、生命等)④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⑤指导朗读。
⑥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一块儿站起来读读。(4)师读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①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 ②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③大自然可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赞叹地说一说: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④小结:是啊,只有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段。
⒊表演朗读二、三段。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配乐)让我们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来摸摸荷叶,多么地润滑,轻抚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⒉出示荷花头饰,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荷花,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得精彩的同学,老师就把这朵荷花送给他。
⒊相机:蜻蜓被吸引来了,小鱼被吸引来了,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来呢?它们会这美丽的荷叶、荷花说些什么呢?
⒋多么奇妙的感受呀,让我们再一次来美美地回味这么一幕吧!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引读第五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以丰富的想像、生动的语言,把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其实,何止是叶圣陶老爷爷爱荷写荷呢?在中国人的眼里,它是洁白无瑕、圣洁高尚的象征。你能把你知道的关于荷花的诗篇或名句等告诉大家吗?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七、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⒈师:过渡: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美丽的荷花,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 ⒉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⒊把你们对荷花的赞美写下来,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八、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荷花 有的……有的……有的……
12荷花 美丽
荷叶 多 绿 圆
古诗欣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夏歌》 南朝 梁 萧 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05-17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课后 成语05-1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周周练(第七周)08-25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生字组词10-0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水上飞机》优秀教案10-13
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苏教版09-1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2
《放飞蜻蜓》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05-11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09-25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