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2024-09-25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共10篇)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词句;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2、想象荷花图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荷花。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激趣,进入课文情境。导语: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齐读课题《荷花》。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看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身边的伙伴讨论交流,看完后,请你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1、看挂图

2、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二、读悟结合,突破重点,学习第2小节。是啊,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简直就是一大幅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读第2小节,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2、分小组讨论,交流收获,结合指导朗读。a、板画理解“挨挨挤挤”。b、换词,体会“冒”。师:大家想想“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探、露、冲)(看荷花图片,想像: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呢?)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什么?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丽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地美!c、表演品味荷花的三种姿态。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几种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读一读。3、指名读书,其余同学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三、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范背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

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

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四、学习第三段,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

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你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

3、交流。

五、抒情表达、总结课文

1、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动人的荷花。可按句式:“荷花!”。例如: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2、师:同学们,当荷花的美丽永驻我们心房的时候,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来吟成一首小诗,将美丽多姿的荷花,无私奉献的大自然,忘我陶醉的作者一起融入我们的情感,一起享受美丽!六、拓展练习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板书设计闻香荷花看(像一幅花)(美)变翩翩起舞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应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积累”。把阅读与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冒”“破裂”“饱胀”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荷花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身穿白衣裳,坐在水中央。”学生猜谜。(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教师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理清课文线索,潜心品读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并板书:闻、看、想。(3)师抓住这三条线索,引领学生学习。①“作者闻到了什么?”生回答,教师板书:一阵清香。②“作者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板书:荷叶、荷花。(4)学习描写荷叶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玉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和大圆盘说明什么?”②生回答,师板书:叶——多、绿、大(5)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②体会荷花三种不同的姿势。师板书:才开、全开、没开。③理解“冒”“饱胀”“破裂”这几个词。让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作。④课件演示荷花冒出来、饱胀、破裂这几个动作。⑤指名读书,其余学生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象画面。⑥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3.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背诵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4)熟读成诵。

4.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生回答,师板书:画家是大自然)。(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3)学生交流。

5.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欣赏了一池的荷花,作者喜欢荷花,老师喜欢荷花,你们也喜欢荷花,这说明了我们大家都热爱大自然。

6.拓展练习

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荷花闻 一阵清香

看叶:多、绿、大

花:才开、全开、没开

想 自己是一朵荷花

七、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课后笔者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两点上做得比较好: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

笔者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了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

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还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如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第二自然段(看荷花)上,不断地纠缠在这个问题上。今后在类似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篇4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称量瓶,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

教师总结:许多小动物不仅长相可爱,而且性情温驯,所以小朋友都喜爱小动物,对吧!

今天我请来了一种小动物,大家欢迎它的到来吗?它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让我们来猜猜它是谁?

师:出示PPT猜谜语: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打一小动物)

师: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蚂蚁的种类繁多,在我国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大家观察过蚂蚁吗?今天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选择观察哪一只蚂蚁。

1、你会选择观察放在杯里的蚂蚁,还是选择观察放在白纸上的蚂蚁?为什么?

2、我们有办法让蚂蚁活动范围更小些,更方便我们观察蚂蚁吗?

师:我这里有几个称量瓶,用它来限制蚂蚁活动空间怎么样?

三、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蚂蚁个头小,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清楚的观察到蚂蚁?

2.小组交流一下观察蚂蚁时要注意什么?

生汇报:

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

②观察要仔细。

③要有目的观察。

3.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

师: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讨论:蚂蚁的身体有几部份?通过观察蚂蚁身体每部份各有哪些特点?

四、汇报蚂蚁身体的特点。

1.生:蚂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份。头部有触角、眼晴、口器等,腹部有三对足。

2.播放视频:蚂蚁的身体结构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发现了蚂蚁的哪些小秘密?

五、动手画蚂蚁。

师:小组长将蚂蚁和放大镜收放在抽屉里。

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画一只你印象中的蚂蚁。

师:学生作品展示。

六、大家想不想了解蚂蚁更多的秘密?请大家认真观看视频。

播放蚂蚁视频资料

七、送蚂蚁回家。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4、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欣赏欣赏。这是一首,《大海啊,故乡》,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我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板书

11、赶海,跟我一起写)咱们一起开心地读读课题。

你知道什么是“赶海”吗?(师介绍:当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小作者去赶海吧,一起享受赶海的乐趣。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打开书60页,听好老师的小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老师听到你们读书的声音。

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是否掌握了? 出示词串:

嘿 暑假 舅舅 去赶海 哎 喧闹 沙滩 抓海星 咦 夹住 长须 捏大虾 哦 逃窜 螃蟹 成俘虏 分别找四个同学读读这四行词语。舅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舅这个生字不好写,跟着老师写一写,上面表音,下面表意。

书写生字:舅。再分别找四个同学读读这四行词语,2.概括文章意思

(1)看来生字朋友难不倒大家,结合屏幕上的词串,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讲了一个孩子跟着她的舅舅去赶海,去捡了一些海产品 师:谁还能说得再概括一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课文的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生:暑假里,跟舅舅去赶海

师:是啊,课文讲述的就是“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美丽而热闹的沙滩,一起去赶海喽。孩子们,赶海在“我”的印象中是怎样的?(有趣)

(板书:趣)请同学们来默读一下课文,动笔画出你认为课文中有趣的地方,不动笔墨不读书。(师巡视)

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都画了2、3自然段,有的同学把第三自然段全画下来了呢!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这两个自然段最有趣事吗? 你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注意到这个词了没有。看我写“闹”。读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当中有没有出现小孩闹大人的情景。我们来演一演。纪老师来演舅舅,谁来做我的小外甥或小外甥女,你来闹腾让我带你去赶海。会吗?互相商量一下应该怎样闹? 师:先找一小外甥女,舅舅正在家看书,甜甜的叫我声舅舅,娇滴滴的叫我声舅舅,找我有事啊?生:演。

师:这是这个同学理解的闹字,他可真会闹,快去吧,再不去就要坐到地上了。再来读读第一句,从这个闹字中你读出了什么?看出了什么?

生:作者非常想去赶海。

师:作者非常想去赶海。为什么呀?因为赶海有趣呀,所以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再一起读读这句话。读到这你们真是把这个闹字读活了。

师:你再来读读第二段。(生读)

师:海水一浪一浪往下退,小朋友们都喜欢在海边玩水,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兴奋不已,多有趣呀,不过有趣的还在后面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哪一句话概括写了赶海的场景,还具体写了哪些趣事?

三、品读课文、感知趣味

(一)感受总述句

1.师:哪句话概括写了赶海的场景?第一句话像我们描述了整个一个赶海的场面是吗?就像电影,电视中的一个远景描写。当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还有吗?看看后面你发现了什么?(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趣事没写完呢,那么你能用有的、有的这个句式往下说吗?)

师:就让我们走近热闹的人群,看看最有趣的是哪些事呢?(相机板书: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三件趣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那件事,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一读,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或词甚至是标点!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认为哪件事特别有趣?

(二)细读品趣

1.我在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你觉得哪一件事特别有趣? 生:抓海星

师:原来你是觉得抓海星那个片段呀,小作者是怎样捉住这只小海星的呀? 师:摸呀摸呀。海星容易被摸到吗?你怎么知道不容易被摸到?你读读看? 师:

1、从你的读书声中,老师感觉你摸了很长时间。

师:

2、谁再想试一试?(找生读)你为什么摸得这么慢,这么小心呢?(我一边在寻找,一边在摸,所以读的很慢)

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们是那么的仔细,那么的小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

3、谁再想试一试?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们是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小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

4.你捉到海星了吗?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又惊又喜)从这一句话中哪里可以看出我又惊又喜?(生:嘿)对啊,把这个字读好,用你的读书声把摸海星的快乐表现出来好吗?

5、老师教你个好方法:嘿,要笑着读,读出欣喜劲,谁来试试?齐读:(板书:

惊喜)

你认为什么地方还有趣?读一读

交流四: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他的手。

板书:捉螃蟹

1、谁来读一读:①哎表示什么意思?(奇怪)为什么奇怪?请你继续读。A谁能告诉老师,小伙伴为什么不做声,?(担心把螃蟹吓跑了)B所以要读得轻些,什么叫努努嘴?表演我看看。师:不要做声啊,惊动了小螃蟹,只能同我努努嘴,告诉我那里有一只小螃蟹。谁来做努努嘴儿的动作?找生表演。课件出示:这就是细节描写,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C束手就擒的束字典上有三个意思:①受约束②量词③捆绑 这里的束是什么意思。生:捆绑。成语都有引申意:这里指螃蟹不甘心就这样毫不抵抗的让人捉住,不甘束手就擒,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读?

D“突然”后面又该怎么读呢?(大声)为什么?(因为小伙伴是叫起来的。)提一生读,谁能更大声来读。

E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哟”一声读得特别有味道!你从“哎哟”中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作者很疼。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你再来读读。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听出来了,你们虽然疼,但疼的高兴。如果轻而易举地捉到就没那么有趣了。小伙伴真是痛并快乐着。)

F(指导学生)捉螃蟹这件事太有趣了,努着嘴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的疼痛大叫,让我们感受到了赶海的乐趣。谁再来读读,读出捉螃蟹的有趣。

还有有趣的地方没有?指读

交流五: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板书:捏大虾

你来读读这一部分。老师觉得这一句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改改,你再来读读,你觉得这样改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你从咦中体会到什么?(惊奇)读读这一句,读出你的惊奇。“哦”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你来读读。你看作者恰当的运用咦和哦这两个语气词,就把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神态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师:咦和哦这两个语气词读的很好?这里有一个“捏”字,怎么捏?老师表演。又快有准。如果捉大虾时的句子再读的轻一点,捏这个字读的快一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点击出示大虾画面)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出示图片)在这里武将是指?(大虾)同学们,把你们的手伸出来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着你们神气的样子,好像要对我说什么呢?生自由说。怪不得我的脚这么痒,来咱们比试比试,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这么神气了!快坐端正吧!

师:你们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D 这一块太有趣了,还有同学想读吗?(又一生读)有没有那位同学能超过他?(生再读)

同学们这就叫读书,去琢磨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把隐藏在里面的感情体会出来,再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情趣。

回归整体,美读生华:

现在让我们把这三个片段连起来读一读,当一回赶海的小孩儿,再次体验一回赶海的乐趣!(配乐)

师:我们一起看黑板,赶海是有趣的,在海边追赶远去的浪花也是有趣的,捉螃蟹,捏大侠都是那么有趣。之所以有趣,所以我才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当我们还沉浸在一片快乐之中时,时间不早了,太阳已经偏西了,赶海的人们满载而归,我也提着战利品和舅舅往回走,海风吹拂着,我觉得舒服极了,一边走一边哼起了我最爱唱的歌。

细心的同学最会发现问题,再来读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相同)

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有相同的歌词呢?聪明的同学,好好把第一、第五自然段读读,再想想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开头和结尾内容相近,互相照应,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把作者对大海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爱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同学们以后可以把这种方法试着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相信一定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完美!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6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少年王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认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精读全文,中心话题:王勃是什么样的人?

㈠ 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预设一】:“有才气”或者“奇才”,这可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

㈡ 相机教学,精读全文。

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

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⑶交流以上问题,相机精读全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

①“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王勃是山西人,听说,可见名气很远,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②“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说话训练:此时在座的客人会想些什么?(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

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凝望----认真地观察,换成看可以吗?只是在看在观察吗?---边看边想,在思考,认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同学们写作文也要这样。)

我想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媒体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③“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就像事先写好背出来的一样。

是事先准备好的吗?(路过南昌、探望父亲)

④“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拍案叫绝”的意思。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②文章写法的指导:虽然这段话没有直接去写王勃多么有才气,但是作者通过写都督的表现却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这样的写法就叫做侧面描写。

⑤“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的意思。

⑥引导补充:课题“少年”---王勃当时只有14岁。

小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1、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奇才少年王勃写下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 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诗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知道是哪一句吗?

【媒体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2、你们怎么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第三小节就是诗句的意思,让该生读)

【媒体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教学要点:

①“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②野鸭----孤鹜 突出:一只 “齐飞”----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与评点,学生齐读。

教师带读:“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灿烂的云霞在天边-------------”

激励: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4、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5、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吟诵着千古佳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6、知道老师最想做什么吗?这么美的情景,难道不想把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吗?所以,老师最想做的是,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

四、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①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

2、结束语:

王勃在写这篇名文的时候非常年轻,所以课文的题目叫《少年王勃》。老师相信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一定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也衷心希望我们班能出现像少年王勃那样有才华的人才。

五、作业:

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人很多,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交流会。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7

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时代, “空中课堂” (或名师课堂教学录像剪辑) 是优秀的教学资源。把“空中课堂”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客观上形成了视频教师和现场教师的“双师课堂”, 因此, “空中课堂”应用课的教学是“‘一课双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内容之一。在“双师”教学的课堂中, 视频教师 (以下简称师1) 和现场教师 (以下简称师2) 角色不是僵死的、无生气的、强制性的, 而是互动的, 呈现一种双向对话和沟通 (现场教师通过播放视频, 与视频教师进行对话和沟通。) 。“一课双师”的教学形式, 就在于通过“双师”之间互动式的教学, 来调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3]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一课为例, 谈谈“空中课堂”教学中“双师”角色转换。

一、以视频教师为主讲, 以现场教师为辅助

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时期的教师角色范围有所拓展, 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 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 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 教师1为课堂教学主讲,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1根据教学内容, 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教师1立足于以“知”为主线的教学策略, 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 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是以教师2为辅。教师2积极组织现场学生与教师1进行教学互动和交流, 积极配合教师1的教学活动, 及时解决现场学生所产生的生成问题, 及时进行解疑, 及时给予评价, 解决视频教师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2立足于以“情”为主线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状态, 和学生发生情感信息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在“一课双师”的课堂教学中, 视频教师和现场教师“一唱一和”,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调整各教学因素及其关系, 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下面是《荷花》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2: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殊的课, 因为这节课上有两位老师和两个班级的同学。其中有我和大家, 还有…… (播放视频)

教师2:认识这位新老师吗?

生:视频上显示了, 是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游彩云老师。

教师2:我们和游老师、视频上同学打声招呼, 好吗?

生: (齐声) 游老师好!同学们好!

教师2:今天上课老师有一个要求, 希望大家能听游老师的教学要求, 游老师让我们读书、思考、交流或回答问题, 我们就和视频同学一道读书、思考、交流, 再回答问题。

下面我们看视频, 看游老师给我们提出哪些学习要求。

…………

教师1:下面, 我请同学们读课文。把课文好好读一读。要读准字音, 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喜欢的地方也多读一读。

教师2:我们也一起按游老师的要求, 读课文。

教师1:有的同学读了一遍, 还在读, 真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到第3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你们看看, 课文中的荷花, 你觉得是怎样的?

(师配乐读课文。)

教师1:听老师的朗读, 你觉得课文中的荷花是怎样的呢?

生1:千姿百态。

生2:各种各样。

生3:听了老师的朗读, 我觉得每一朵荷花就像仙女挺立在荷叶中间。

生4:如果是一朵荷花, 她婷婷玉立在池塘中, 散发出幽香;如果是一池的荷花, 就像点缀在夜空中的星星, 很美。

教师1:他说得真好!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他把荷花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了。

教师2:老师觉得, 回答问题不要只用一个词语, 要用完整的语句。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荷花的美, 就更好了。

听了游老师的朗读, 你觉得课文中的荷花是怎样的呢?

生1:荷花清香扑鼻, 令人陶醉。

生2:荷花姿态万千, 美得像一幅图画。

生3:一池的荷花, 就像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的一朵朵花儿, 这儿一朵, 那儿一朵, 真美。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视频教师不论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进程等方面, 都处在教学的主导位置上。现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学习者和现场学生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一方面组织现场学生学习交流, 进行互动, 并根据学习实际提升教学要求, 让现场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老师觉得, 回答问题不要只用一个词语, 要用完整的语句。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荷花的美, 就更好了。”

另一方面学习视频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等,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双师”双主, 即视频教师和现场教师都是主讲教师

教师1: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己进入课文, 学习这部分。请你尽情地读第2自然段, 找出好词好句, 想一想, 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再和周围的小朋友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生1: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因为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人一样紧紧地挨在一起。

教师1:相邻的两个小朋友, 你们挨一挨、挤一挤, 是什么感觉?

把荷叶的动感写出来了, 真好。

教师1: (出示荷叶教具, 在黑板上摆放) 到底怎样才是“挨挨挤挤”呢?

教师1: (“荷叶”挨挨挤挤地贴在黑板上, 播放风吹得满池荷叶摆动的视频) 请你读出这种情境来。

教师1: (教师随意贴荷花教具) 你发现什么了?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1:那应该怎么做呢?

(生1上黑板, 把荷花贴在两张荷叶之间。)

教师1:这位同学真会读书。老师随便贴荷花, 他说不对, 因为课文说,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看他多会思考。

教师1:这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你最喜欢哪一种, 就把写哪种的内容背下来。等一下, 我请同学出来, 指图背诵。

指名分别背诵写全展开的、花骨朵儿和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课文内容。

教师2:我们也能美美地背一背课文吗 (配乐, 生背诵) ?

教师2:这一池荷叶、荷花很美, 这段课文也写得很美。老师觉得有一个词用得特别生动, 特别好……

生:冒出来。

教师2:“冒”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生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还可以说,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

生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冲出来。

教师2:能用这么多词替换啊!那为什么用“冒”?怎么样长才叫“冒”呢?

生1:使劲地。

生2:不停地。

生3:急切地。

生4:争先恐后地。

…………

教师2:他们为什么要“冒”出来?想干什么?

生1:荷花想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生2:荷花想早点看看荷塘风景如画的美景。

生3:荷花想感受一下夏天凉爽的风。

生4:“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想让蜻蜓早点落在自己的身上。

生5:荷花想让蜜蜂和蝴蝶来采花蜜呢。

…………

教师2: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啊!那么, 我们能通过朗读, 把自己想象的情境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5]在“一课双师”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 阅读教学是“双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教师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本来是以视频教师为主讲, 以现场教师为辅助。但是, 由于两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同, 教师2的角色在后来发生的转变, 变成了主讲教师, 引导现场学生学习、理解、感悟“冒”字。

对同一教学内容, 由两位教师用不同理解或风格来教学, 实现角色之间的迅速转换, 丰富了教学内容, 展现知识结构和问题结构的多样性,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 现场教师和视频教师的互动, 时而活跃在讲台, 里面穿梭于学生中间, 带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凸显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以视频教师为辅助, 以现场教师为主讲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 现场教师处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他根据本节课堂的学情和教学需要, 选择视频中的部分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片断, 作为自己的教学组成部分进行教学活动, 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师1:荷花确实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姿态。课前, 老师和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荷花的图片, 我们把它放在荷花“小站” (注:文件夹名称) 上,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欣赏一下, 然后选择一幅图, 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师2:大家明白了游老师的要求了吗?我们这里也有一些荷花图片, 大家欣赏一下, 然后选择一幅图, 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课件展示更丰富的荷花图片)

生1:一只小小的荷花从水里冒出来, 一只小鸟飞来了, 站在尖尖的小荷上, 多美啊!

生2:一只荷花刚刚张开花瓣儿, 看上去就要开放了。

教师2:从同学们回答中, 我感觉到叙述图片内容的话比较多, 而描绘图片内容的话比较少。

我们看看视频上的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生1:我觉得加上一些描写的词语, 句子就更生动了。比如说挂在花瓣上的小水滴像晶莹透亮的珍珠。

教师1:花瓣上挂满了像晶莹透亮的珍珠似的小水滴。

生2:小昆虫正在采摘晶莹透亮的小珍珠。

教师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 要想写好这句话, 我们首先要做好什么?

生1:要观察好这幅图画。

生2:心里默默地想好要写的这句话。

生3:把平时用的一些好词好句, 像打比方的句子, 尽量地用上去, 这样就能生动具体。

教师2:听了视频上的师生交流, 想一想, 我们怎样把这句话写好?

生1:一只荷花刚刚张开花瓣儿, 看上去就要开放了, 像露出笑脸的小姑娘, 多可爱啊。

生2:花瓣上挂满了小水滴, 像晶莹的珍珠, 像透明的水晶, 像闪亮的露珠。

生3:小蜻蜓从远处飞来, 在荷花的尖尖角上歇息。他看着蜜蜂在采蜜, 鱼在水中游戏, 开心极了。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现场教师指导现场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图画的内容。如何把图画内容描写得生动, 这是教学难点。现场教师把视频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手段, 通过“双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具体生动地描写图画内容。从教学效果来看, “双师”教学的有效性非常显著。

摘要:“空中课堂” (或名师课堂教学录像剪辑) 是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双师”教学的课堂中, 视频教师和现场教师角色不是僵死的、无生气的、强制性的, 而是互动的, 呈现一种双向对话和沟通。“一课双师”的教学形式, 就在于通过“双师”之间互动式的教学, 来调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

关键词:空中课堂,一课双师,角色转换,“双师”互动

参考文献

[1][5]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附: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2.

[2]王沛贵.“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甘肃教育, 2005, (Z2) .

[3]王瑶.双师课堂协同教学探索[J].现代语文, 2008, (6) :48-49.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8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9

狼和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从“狼和鹿”的故事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读顺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1)自学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3、课文告诉我们了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次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布置作业: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0

习作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例文《保护蜻蜓》的写法,用事实说话,谈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看法。

2.联系习作要点提示和课本上所配插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选取习作素材。3.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4.尝试习作,先打草稿,再运用反复朗读,修改习作;修改后誊抄在习作簿上。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对照例画,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紧密联系起来。难点:

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给习作分段。教学评价设计:

1.采取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大胆运用自己积累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激发习作的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2.重视对习作前的观察体验与积累的评价,评价学生观察的态度、方法及所积累相关词句的质量;重视对例文的运用,引导学生在研读例文的过程中习得写作方法;重视学生对修改环节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诵读自己的作品并自主修改。

3.开展班级手抄报、习作评选活动,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对人类有益的动物的资料,搜集的能引起你注意的周围的现象,可以是不良现象,也可以是好的现象。

2.自己或请家长收集描写人物的优美词句品读,并制作手抄报。教师准备:

1.阅读学生做的手抄报,了解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时时做好扩充。

2.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和文字,可以是学生准备的相关图画、文字,按课堂指导顺序做好课件,为学生营造好习作环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1.让学生观察图画(几个小朋友在捉蜻蜓,蜻蜓在他们的网兜里扑扇着翅膀挣扎着)师:同学们,快看,灾难忽然就降临在正在忙碌的小蜻蜓身上了,瞧,那只被捉住的小蜻蜓怎样了?

2. 引导学生想象:蜻蜓会说什么? 提供提示语: 蜻蜓有的绝望地说:

有的愤怒地说: 有的不解地说: 有的痛苦地说:

3.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说给小组里的同伴听。蜻蜓真可怜,小朋友们这样做太不对了。一个小小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2)指名发表看法。4. 读例文,再交流。(1)学生自由读。

(2)指名朗读。

(3)师生交流:夏志成同学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在他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什么?(引导学生辨证地读例文。)

指导学生谈,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开头和结尾哪个更好。只要你经常观察,多加练习,认真写,你也一定能写出好作文来。5.出示“习作6”要求

生自由读,读后回答: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要求?自由说一说。

选取大家都熟悉的事件来写,当然它可能就发生在你们学校、你们小区,也可能是你从报纸、电视或网络上了解到的。可以是保护小动物的事,也可以是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对于这

件事情、这种现象、这类问题你是怎么看的,一定要说清楚。(二)借助例文,感知写法

1.(课件显示书上的背景图:①一个老头儿在捕捉和叫卖青蛙;②青蛙捉虫的画面。)小朋友,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说一说吗?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不幸遇难的小青蛙吧!让我们再来看看小青蛙捉虫时的风采吧!请小朋友畅所欲言,把你想说的,想谴责的,想号召的,全都表达出来!

①说给小组的成员听。

②指名大组交流。

3.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蛙的资料。

4.说一说打算怎么写。

第一部分写看到的现象,自己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第三部分再次表明观点,提出倡议。5.下面给大家提供一篇例文,供大家借鉴。

保护青蛙

前几天,我和妈妈去菜场买菜。我看见了一个老大伯在卖青蛙。那些青蛙“呱呱”地叫,好像在说:“救救我吧!救救我吧!”好多青蛙都被买走,做成了美味佳肴。我为此感到非常痛心。

青蛙是一个捕虫能手。它专门吃一些害虫,比如小飞蛾、蝗虫、蚊子、苍蝇等。所以它被誉为“庄稼的保护神”。据分析,一只青蛙一年能吃50000多只害虫。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呀!青蛙的舌头又细又长,舌尖分岔,并带有黏液。当有飞虫时,舌头立刻翻射出口,粘住小虫,卷入口中。常常是百发百中!青蛙不但是庄稼的保护神,而且是天气预报员。如果大雨将要来到,青蛙就“呱呱”大叫,所以有句谚语说:“青蛙叫,大雨到。”

同学们,我们保护青蛙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呀!

(三)指导选材,构思习作。1.交流收集的其他资料。出示资料:

(1)同学之间过生日送礼攀比

(2)有些同学仗着自己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便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在家中样样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自己照顾得稍不如意,便会乱发脾气,父母的话不听,还粗声粗气地顶撞父母,更谈不上体贴父母,帮父母做事了。

(3)每天中午,我们都能看到很多的同学到学校门口的小摊上去买零食吃,那里的零食我们都发现,价格低廉,品种繁多,价钱从一角到一元不等,辣皮、怪味豆、开心果、酸酸糖、话梅肉、小果冻及各种颜色、各种口味的小饮料等应有尽有。

2.小组交流,请小朋友畅所欲言,把你想说的,想谴责的,想号召的,全都表达出来!

①说给小组的成员听。

②指名大组交流。

3.集体交流,评议:看是否说清了观点,是否有凭有据,能不能被大家认同。4.优秀习作学习。

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作为儿女,我们应时时处处孝敬父母。然而,有些同学仗着自己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便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在家中样样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自己照顾得稍不如意,便会乱发脾气,父母的话不听,还粗声粗气地顶撞父母,更谈不上体贴父母,帮父母做事了。你说,这是尊重、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要我们写出父母的生日及爱好,没想到,一大半同学不知道,就算答出的人里也有一些是自编的答案,由此可见关心父母的人数之少。我家隔壁就有一个小男孩,一心只想着玩,平时宠爱他的妈妈叫他做作业,他竟大吵大闹、大哭大叫,还砸起东西来。妈妈很生气,责备他几句,他居然对妈妈大打出手,又抓又咬,气得妈妈打电话求助于爸爸,你说这个孩子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吗?

孝敬父母是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的,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关心,不孝敬的人,又怎能为他人,为祖国献出爱心呢?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听父母的话,对父母有礼貌,关心体贴父母,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做一个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好公民。

5.如何写好这次作文。

(1)用一两句话把引起自己关注的事情交代清楚,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痛心、憎恨,或赞赏、喜爱。

(2)把搜集到的与平时积累的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进行选择、整理,有条理地写下来,要注意用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来说话。

(3)归纳自己的看法,呼应开头,使文章完整、紧凑。

第二课时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动笔、大胆习作。

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对这次习作有了新的感受,也增长了不少知识。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作文。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过程中,选出需要点评的作文草稿)(说写结合,说是铺垫,写是落实,老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不要过多干扰。)(五)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1.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1)自由读这篇作文,小组讨论: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写得不好,还需要改进?(写的内容尽量不要修改,没有写清楚、明白的地方,和学生交流后引导他修改一下。同时教给学生几个基础的修改符号。)

(2)交流。师小结:文章能否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是否具体准确。写作格式是否正确,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

(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4)自己读读修改好的文章。

2.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课件出示修改方法建议:

一读,“加一加”,读读祥写内容能否写得再具体、准确;二读,“减一减”,看看哪些语句啰嗦,把它变简洁;三读,“改一改”,把用得不正确的字、词、句、标点进行修改。3.选取一个写的较好的作文,集体修改。

引导学生按修改方法建议中的步骤逐步修改,落实修改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的好习惯。4.采用学生自改或同位互改的方式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

(2)把你的理由写具体。

(修改加工不仅是对文稿的完善与升华过程,也是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起草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修改加工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简要的提示指导。)

(六)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1.学生自己修改。

2.同位互相修改。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这种认真推敲的习惯。在自改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互改,养成乐于互相传阅自己的文章并诚恳交换意见的良好风气,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七)学生誊写作文,教师巡视。

1.提出誊写要求。(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标点占格正确。尤其是树立作品意识,这是你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是要展示给老师、同学、家长看的,要特别用心地把它完成好)2.学生誊写,鼓励认真。

(八)展示评价

老师批阅作文后,选择作文,粘贴在教师壁报处。(既要关注成文质量高的,也要关注参与习作的过程中积极地,习作内容要多元关注,尤其是富有童真童趣的)组织学生利用课间时间阅读。

板书设计:

习作6

发表看法

概括事件,表明观点 具体说理 发出倡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造性地利用例文,习得写作技巧:

三年级的孩子最善于模仿,借助例文,细细学习,不仅让学生领悟到习作技巧,还能让他们对习作不再有畏惧之情,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大胆地习作。但是,例文并非佳作、美文,在使用时,我既以它为例,学习其成功的写作方法;同时,借助它,引导学生发现它的不足,拓宽学生思路,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2.课前多方面的物资储备:

课前布置孩子们去搜集有益于人类的动物的资料,搜集发生在周围的受大家关注的事件,不仅教孩子懂得习作来自生活,还教他们懂得只有平日的细心观察、积累,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由于课前精心的准备,学生积累了资料,无论习作方法,还是语言积累,都做好了充分准备。

3.根据三年级孩子的特点,扎实训练好每一环节:

发表看法的文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难点。孩子们要将搜集的资料与自己的看法融为一体,比较困难。怎样让训练更实在,怎样让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我想,除了细细指导,还要步步强化。所以,我借助例文先指导学生了解如何将记事与议论相结合。除了借助例文,我还引入一些课外资源,并联系学生学过的文本引导他们领悟,让他们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4.修改方法的提示,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也为本次习作的成功做好了最后保障。不足之处:

1.一是学生筛选、运用材料的能力欠佳,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但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搜集了许多不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并且多数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料。2.评改环节,因为学生能力有限,修改自己的习作还有些虚,但是我相信,只要给学生明确的方法,长期的练习,一定会使学生修改能力得以提升。使用建议: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下一篇:关于校园恐怖灵异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