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24-06-13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共7篇)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篇1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安排了《爬山虎的脚》《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本组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

四篇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爬山虎的脚》写对植物的细心观察与发现;《蜜蜂》讲的是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的是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找骆驼》讲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学习本组课文就是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23个字,会写41个字。能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痕迹、逐渐、试验、大概、遥远、超常、浪费、看守、细微、拜访”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语言,体会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具体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单元教学建议:

1、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连续观察的好习惯。

4、教学时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做到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5、“口语交际”和“习作”两部分内容要提前布置进行观察,为交流和习作提供素材。

6、结合单元学习方法,阅读选读课文《蟋蟀的住宅》。单元教学时间:

5爬山虎的脚 2课时 6蜜蜂 2课时 7玩出了名堂 2课时 8找骆驼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6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篇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篇3

上课时间:

执教者:韦云碧

教研组长签名: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第三单元英才篇,三篇文章。前两篇是叙事写人文章,后一篇是剧本。本单元是三篇有关历史人物的课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它们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的崇高品质,刘备是为“公”求贤;祁黄羊是为“公”举荐;公仪休是为“公”廉洁。

《三顾茅庐》课文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讲刘备三顾茅庐,侧重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同时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有所反映教学设计要注意因文而异,分清详略。从开头的“诚心诚意”导入,充分展开2—4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特别是多处精妙的比喻,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课文之外的课程资源来深入理解。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课例都是两课连上的,而现实的教学可能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清不同课时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过程。

《祁黄羊》这篇课文讲了祁黄羊因病辞职、外举解狐、内举祁午三个小故事,表现了他出以公心的可贵品格。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清这三个故事的外在联系,还要弄清其内在的联系。建议可在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出示悼公的话,明确文章中心,接着抓住人物的语言讲读后面的两个小故事,然后再讲第一个故事,最后总结归纳。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其文本的核心价值在当代极具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国这个讲人情的国家中,如何学会拒绝真是一门艺术呀!《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都涉及到了,从各题的训练看,是单项的;从整个单元来看,又是综合的。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教师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要把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习作3:引言部分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如何从生活中选材,明确选材范围。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写出了小作者“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为学生提供了借鉴、模仿的范例。

练习3:处处留心:引领学生留心我国古典名著。写好钢笔字:字中部的撇、捺要写得如同鸟翅舒展。读读背背:简练的描述了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诸葛亮的特点。口语交际:学会说安慰别人的话,培养语言交往能力及爱心。教学对象分析: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优秀品质;

3、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熟记成语,了解一些“三国”故事。背诵《三顾茅庐》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人格;

5、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学会安慰别人,培养语言交往能力;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习作的内容来自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即使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中心;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学会安慰别人,培养语言交往能力;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习作的内容来自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即使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教学难点:

领会文字技巧,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进行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教学用具: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间:

三顾茅庐

两课时 祁黄羊

两课时 公仪休拒收礼物

两课时习作3

两课时 练习3

三课时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吩 塞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辰(cheng

chen)

诸(zhu zu)

卧(wo

wu)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祁黄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故事中有哪些人物。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左右结构:祁 尉 慎 上下结构: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选 适 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一)、复习。

1、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读通重点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3、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二、理清文章脉落。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高度信任)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2、辨字组词。

普()荐()伐()悼()晋()存()代()掉()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教学目标:

1、能分脚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教学重难点: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2、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出从哪里看出公仪休很爱吃鱼。教学重难点: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

1、板书课题。

2、介绍剧本常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B、划出有疑问的地方。

2、检查自读效果。

A、出示生字词,正音。

B、指名朗读对话,学生评议。C、教师指导读长句。

3、再读课文。

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交流:

A、这已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 C、故事分为几部分?

D、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习第一部分

15’

1、自由读,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公仪休特别爱吃鱼?

2、学生回答。

3、指导朗读。

4、指名表演。学生评议。

5、再进行朗读训练。

四、课堂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公仪休的美好品质。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本。

教学重难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后,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学生理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说公仪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公仪休:爱吃鱼。清正廉洁。聪明机智。)这些都能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二、快速读剧本,边读边划有关语句。a)学生自由读剧本。

b)交流所得,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其间帮学生理解诸如:公仪休为什么不收鲤鱼那段经典的话语;管家为何要送鲤鱼给公仪休,为何偏偏送的是鲤鱼;公仪休是如何拒绝的等等有助于把握人物个性品质的问题。

三、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

四、表演。

1、分配好角色,大家当导演,有什么话想对演员说(说表演的要点)。(如时间紧就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段)

2、表演

3、点评。有没有把大家的意图演出来。

4、学生对照看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再反馈表演,要求要加进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五、明理

追问: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你明白了没有?你认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你以后会怎么做?

六、作业:课后试演课本剧。板书设计:

公仪休拒收礼物

读人物对话

揣摩人物想法

选择人物

体验内心活动

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发展。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两点:一是习作内容源于生活,我们要乐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做事要有创造力;二是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按照作文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要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要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好奇的眼睛,去了解周围的世界。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作文,眼中有景物;眼里看着新景物,心里想着新发现。教学准备:

利用观察的机会,完成下面一张观察表。(要求重点写出解决的方法,不一定有许多发现,但是关键要有解决的过程)

我的新发现 我的解决方法 结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最近都在读“名人的故事”。谁来说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2、是呀,许多科学家用他们独具的慧眼,观察生活,从中受到启发,获得了成功。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从洗澡盆中发现了浮力,聪聪发现小区里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当当发现一到秋天苹果就变红了……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项本领?赶快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二、开拓思路,选好题材

1.分组交流所得。通过中国人生活中的新发现,启发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2.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新发现,请举例说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新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如蚂蚁认路、向日葵向阳等;也可能是关于人的,如爷爷迷上了电脑、奶奶最近不吃鸡蛋等等。

3.引导回忆: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请选择最感兴趣的事相互交流。[可以是《科学》上的小实验。](学生自由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小结出发现可以是来自自然界的,可以是来自生活的。)预设:

生:我有一次玩胶水的,发现胶水粘粘的,粘在手上洗不掉,然后奶奶让我用热水洗,咦,就洗掉了。

师:嗯,不错,你有一双慧眼,发现得不错,还有谁说?

生:我有一次去买菜的,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一只大狼狗跟着我,我吓得蹲下来了,没想到它竟然被吓跑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是怕我拿石子扔它呢。生:我发现口香糖粘在衣服上可以用鸡蛋清洗掉。生:我发现衣服上油渍可用洗涤剂洗去。生:我发现鸡蛋壳可以去掉瓶子里的污垢 ……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

是不是把新的发现写下来就好了呢?来看严晓敏的新发现

1.阅读例文,思考并回答:奶奶要“我”做什么事?“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开始挑了约半小时,还有一大堆?为什么后来不到20分钟,“我”就巧妙地分开了?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例文分成三部分。想想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写好 “分豆”经过的。2.引导归纳写法: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一步一步写清事情经过中人物,怎么做、怎么想?

特别要抓住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写,这样才真实可信,让人乐意看。

四、明确要求,练习写作

1.读第三部分,明确写作注意点: 出示习作要求:

a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你的新发现

b把你发现的过程写具体。写清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写清有什么新的发现。2.指导说的过程。

指名先试说自己想写的事(主要选择一个发现,说清楚怎样解决的过程),随机评析,让学生特别注重说好找答案时怎么想、怎么做的,碰到什么问题以及怎么在探究中解决的。3.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一、教师谈本次作文的情况 1.总体情况

学生能通过一件事情清楚地介绍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2.普遍存在的问题。

事例不够新颖,绝大部分学生的发现让人感觉乏味。

二、展示优秀学生习作或片断

1.指名读优秀习作或片断(事例具体,详略得当)。2.讨论:有哪些优点?。3.交流。

三、修改习作片断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进行评议。2.修改习作草稿。

四、自己再次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提高 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发现问题

生活中的新发现 探究问题

练习3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讲跟“三国”有关的故事,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语文。

2、写好钢笔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八个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1、熟记八个词语。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们了解吗?是哪几部?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叫做“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3)学生借助字典读通。

(4)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5)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6)学生练习诵读,要求能把关羽的神勇气概读出来。(7)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2、教学第二部分(1)“三国”的故事实在精彩。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阅读《三国演义》,你们都看了吗?(2)通过阅读,你们都了解哪些“三国”故事?

(3)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这些词语都跟“三国”故事有关,是人们经常说的,有的已经成为成语。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4)在这些故事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练习讲这个故事好吗?讲的时候要抓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讲的具体、生动。

(5)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选出讲得最好的 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6)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带有表情。

(7)全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有没有讲错的地方?故事的要点有没有抓住?关键的地方讲得是否具体、生动?

(8)教师归纳学生评议的意见,小结讲好故事的基本方法。(9)鼓励学生回去后给家人讲“三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弄懂读读背背中成语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奈”、“恭”、“慕”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奈”。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

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自由朗读。

6、同座位练习背诵。

7、指名读。

8、集体练读。

9、集体齐背。

10、指名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安慰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对此人们或难过或焦虑或痛苦,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3、板书:学会安慰

二、创设情境,指导得法

情境:解小惠是班上的同学,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家长对她的期望也很大。这一次考试,因为粗心,答错一题,没能取得满分的好成绩,她伤心得哭了。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试着换个角度,从自身方面设身处地进行安慰,安慰时注意得体、语气委婉。

3、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一情境。

4、上台表演,全班交流。(指明一学生扮演解小惠,另外其他几位学生扮演解小惠的同学,台下的学生充当导演,进行指导。)

5、妈妈安慰:试请学生上台表演。

6、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三、选定情境,自由练说

导入:考试失手、竞选没有成功、亲人离别等许多小事都会影响心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呢?

出示情境,自由选择话题,小组合作,现场交流。情境1:A同学是四(3)班的班长。这次参加大队委竞选,仅以三票之差落选了,她愣愣地坐在教室里发呆……

情境2:邻居王奶奶的儿子考上了托福,即将去美国留学。最近几天,王奶奶总觉得心里少了什么,很失落……

小组选定话题,合作自由交流。

四、创设生活情境,融会贯通灵活交际

导入:针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上的许多小烦恼,学校即将开通一条“小烦恼热热线”,让大家能有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更主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节目,来与有烦恼的同学们进行空中交流,从而达到安慰他们的目的。

1、选出嘉宾。

2、划分场内外观众听众,交待参与办法。开始:(播放音乐)伴着悠扬的乐曲,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小烦恼热线”今天与大家见面了。你的心情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不顺心事。当你不开心时,不妨参与我们的节目,把你的烦恼说出来,我们会尽量帮助你的。接进电话:

嘉宾与观众、听众交流,教师总结。……

结束: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节目接近尾声了,还有那么多朋友们想参加与我们的节目。希望与你们明天相约在“小烦恼热线“,感谢嘉宾的参与。

五、总结

让我们每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板书设计:

练习3

学会安慰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篇4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前后的不同。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喜欢动画片吗?(喜欢)

你们知道动画片里的人物都有什么本领?说说他们有什么本领?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还有火眼金睛)、黑猫警长(会抓老鼠)、小叮当(有百宝箱)葫芦娃(他们有千里眼、顺风耳、喷火、喷水、力大无穷)

2、课件出示:

几种绝招:骑独轮车、顶球、倒立、悬空书法等。

3、师:同学们,这些都是他们的绝招。

你有什么绝招?(指生说自己的绝招)

接下来我们开始上课吧。而我国北方的一些小朋友也在比绝招呢?──《16*绝招》(板书课题)。

一、揭示课题

1、师板书课题:《绝招》,齐读

2、提问:什么叫绝招?

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过渡语:课文中有一群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绝招。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赶快打开课文64页,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次。现在开始吧。

师:课文中也有一群小孩子有自己的绝招。想不想去看看?

生齐:想!

2、师:好,那就赶快打开课文64页,按老师的阅读提示,自由读读,现在开始吧。

出示阅读提示: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有哪几个小朋友比试了哪几种绝招?在书中划出来。

☆ 课文中提到了哪几种绝招?

☆ 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习了哪些绝招?怎样练习的呢?

3、质疑

4、检查生字词,读准下列字音:

憋气

腮帮子

蔫蔫

铲馅

攥饺子 攥得快

尴尬

撇到

下巴颏 咧开

羡慕

握拳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这回你可以快速地读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2、这些小朋友几次比绝招啊?

3、第一次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啊?第二次呢?

4、用上“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来说一说。

(第一次比绝招,三胖表演憋气,二福表演武术,小柱子没有绝招,很尴尬;第二次,小柱子表演了口算,大家都很羡慕。)

四、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第一次,小柱子为什么会这么尴尬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1~5自然段,找一找小柱子表演的绝招。

2、找找三胖、二福的绝招,读一读,理解。

五、学习6-11自然段

1、小柱子蔫蔫地回家了,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6~11自然段,完成填空:

小柱子刚回到家,看见奶奶正在包饺子,只见奶奶(),他非常佩服,就问奶奶(),奶奶告诉他(),小柱子说起刚才比绝招的事,问奶奶(),奶奶说()。

2、听了奶奶的话,小柱子明白了()。于是,3、读12自然段。

六、学习13-17自然段

1、第二次比绝招时,小柱子却得到了小伙伴的羡慕,这是为什么呢?小伙伴们为什么羡慕小柱子呢?找一找写小柱子绝招的句子,指导朗读,读出小柱子的自信。

2、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小柱子绝招的“绝”?

(脱口而出、完全正确)

3、不就是口算吗?你们会吗?我来考考大家2乘以3?(等于6)真厉害!难一点的吧。恩,18乘以21?算不出来了吧?99乘以76就更难了,可小柱子却能脱口而出,而且准确无误,这就是小柱子的绝招。

4、小柱子这么难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小提示:

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柱子()。

夜深人静,只有星星在眨着眼睛时,小柱子()。

每当别的小朋友在玩耍嬉戏时,小柱子()。

小柱子还想起在大树下的尴尬,他告诉自己,只要(),就()。

当他练绝招,遇到困难时,小柱子就()。

5、正是这份努力与坚持,小柱子才练成了令人羡慕的绝招,谁来夸夸小柱子。加上动作试一试。

七、小结

同学们,小柱子因为自己的努力,一扫第一次的尴尬,练成了人人羡慕的绝招。虽然绝招有的是先天就有的,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具有的本领。因此要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就一定要刻苦训练,坚持不懈。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坚持,相信每个人都能练成自己的绝招。

八、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篇5

正,符合写字习惯的各项要求,文具摆放整齐,而展示出来的3篇日记都是书写美观,格式规范。有趣的是: 2月7日的日记被一割为二,分布在两页,这不完整给急于阅读的同学一种迫切的需求。这3篇日记内容的选择紧贴学生生活,既平常又各具特点,表述朴实自然,易于学习、感悟,产生同感。选文显现编者用心,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领悟写法,又少了许多的限制。第3页的图昭示了写日记的要求、方法,更展示了坚持写好日记的意义,希冀之情饱蕴其间。第4页和第5页围绕着“爱护图书”这一主题,安排了5幅图片,内容有选择图书时要爱护图书,图书破损时要修补图书,而场景涉及家内、学校。第4页左上角是一位女同学在家中书柜前翻阅图书,图上可以看出,她手里的书保管得很好,书架上众多书籍整齐而且美观,种类较多,但分类收藏,真实自然。而左下角是8位同学围坐在几张课桌前,桌上放着胶水、剪刀、白纸、透明胶带等物品,原来他们在认真的修补图书,还有两位同学在合作修补破损严重的图书„„,而这两位同学的正面特写照片又在第5页右下角充分展示,认真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是编者想要借图传达的重点!而另外两幅图展示了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取书、看书和放回书籍时的情况,她们认真、精心的对待图书,显示了同学们爱护图书的习惯已渐成,而墙上贴着“爱护图书”的字样。

这些图片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

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日记与爱护图书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习惯培养所涉及的认知和技能性知识,同时又辐射渗透了情感态度的元素。图片的设置打破了

传统教材的格局,凸显示范性、启发性、人文性,这种创新也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留有了更多的空间,此时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可感有趣的生动的素材打动学习主体,使之接受,并形成习惯,这就对教师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者的目的,学者的目标贯通,最大限度的用教材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教学设想:

既然是以图为文,教学就应该以图为基准,就图学,就图悟,就图训练,就图联想„„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在活动中渗透体验

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告诉”可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创设情境,打通学科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实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深度的参与,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也才可能成就“习惯”。活动也许是一个情景,或许是各种活动(关于一本日记的真实故事;一次读书竞赛活动;发现身边的与图书有关的现象;图书集中修补活动;交换课外读物;参观图

书馆;或许就是看图说图,看图谈感悟的交流会;„„),这种进入了感情意识的生命领域的体验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在悟中练,在练中丰富体验,获得发展。2. 在实作中体现整合

活动的设置力求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如: 在进行各种与图书有关的活动时,不忘用日记的形式物化感受,借此来强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使习惯课教学更有趣,教学信息量更充分;在观察图片范例时可请学生评一评日记的书写,借此温习认真写钢笔字的要求,日记的书写格式也可交代;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孤立于阅读积累之外,且要有突破,读写结合的集中与分散设计就是一场持久战。3. 在持久中贯通历练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习惯培养的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训练的视点应与生活贯通,那么视

野才开阔,“爱护图书”不是一节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相机设计穿插读书活动,让其谈读书 的收获,或者交流关于书籍的名言,请读书辅导员(作家、家长、学校教师等)介绍书籍和与书籍相关的故事,营造一种仰慕读书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爱护图书”习惯的建立更加内化、深层。在习惯篇教学应在活动中、整合中、训练中进行,应体现教材设置的主体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可集中安排,也可和相应课文整合处理,还可结合班级情况即时强化再现,教学的实施目的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而实行,最充分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的责任。在活动中训练,在整合中培养,在督促中长久,在实践中养成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第一单元教材简析: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篇6

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窃读记》《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

板块训练主题: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进行演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阅读的渴望和热爱。

3.了解作者林海音。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阅读的渴望和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准备

①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思考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课文写的谁窃读的事情?(引导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林海音)

2.看了这个课题,你觉得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这篇文章?

预设: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我们从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作者也是围绕课题来写她是怎样窃读以及自己窃读的感受的,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写文章时,也要仅仅围绕题目,把读者关注的话题写清楚。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书来探寻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她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1)学生自由读文,读完后,同位两人互相认读生字词,人人过关。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关注这些字的读音:“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

(3)质疑: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一起讨论解决。

引导学生先在语言环境中猜想意思,拿不准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解决。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板书:窃读

(2)这是一篇散文,不仅记叙了“我”到书店窃读的事情,还真切表达了自己窃读的感受,这种窃读带给作者的是怎样的感受?请用横线画出书中的句子。板书:惧怕快乐

(3)结合黑板上的关键词和自己的阅读,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书写生字,夯实基础

1.本课生字较多,有几个字笔画很多,有的学生看不清笔画。看老师写:“檐撑酸”等字。

教学

2.学生练习书写。

五、布置作业,加强巩固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抄写生词,积累巩固。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检查反馈

1.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听写,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听写。

窃读 踮脚 惧怕 汲取 贪婪 屋檐 皱眉 酸痛 鼓励

2.对照订正。

二、回顾课文内容。

三、体会写法,关注表达

1.课文写自己窃读的过程和感受是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实现的,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动作、心理的语句,读一读,看看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预设:(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神态和内心是相违背的。)

(4)“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5)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从这个“咽”字,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相机指导朗读。

四、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1.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2.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五、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六、作业

教学

1.抄写文中描写“我”如饥似渴读书的语句,加深体会。

2.背诵关于读书的名言。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分角色朗读。

3.根据季羡林的读书经验,得到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4.了解访谈这种文体的形式,了解季羡林先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

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我们看课题,小苗指的是——,大树指的是——。

2.齐读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

二、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关注本课三个生字是否读准。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5.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进行朗读并理解:

(1)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3)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三、品味题目寓意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2.补充季老先生的相关资料。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教学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3.抄写本课词语。

滚瓜烂熟 能文能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鼓励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认识“侣娱趟诵”四个生字,会写“侣娱悉”等12个生字。会写“娱乐背诵毫不犹豫熟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八段。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学习运用假设、反问、比喻等写作方法,来表达情感。教学重点:(目标3、4)

课前准备

课件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词

1.自读课文一遍,读正确。小组轮读课文相互指正评价。

2.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写生字,写正确。同桌比比谁写的规范漂亮。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作者为什么选择书呢?

2.指名读课文的第五段。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3.作者是怎样反复读书的?

(1)指名读课文第七段。

(2)画出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我还会,最后

(3)师生接读,理清构段方式

(4)练习背诵,学习作者读书方法。

三、关注表达方法,学习写法。

1.出示作者小资料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的热情洋溢的献辞。这篇献辞热情洋溢,很令人受到鼓舞。我们来看,这篇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探究表达特点

(1)课件出示第一段:

作者在这里先问,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进行回答,这样的写法是设问。如果你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可以学习用这种方法,举例来说,学生举例。

(2)第五段中的反问句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给它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出示课文的第八自然段

①指名读,这个句子把书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这样写,让人感到很亲切。)

②仿照这样的句式,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也是。

四、作业设计

教学

1.抄写句子和词语。

2.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喻瘾”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的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从课题处你觉得文章写什么?(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谈一谈读书收获。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将书比喻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热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小时候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关注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教学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比喻句。

2.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

六、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有感情朗读,背诵。

七、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语文园地一

教学内容: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回顾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名人读书的故事,明确读书的重要性。

2.回想自己读书的故事,结合自身实际,谈读书的重要性。

3.结合自身实际和名人读书经验,整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课前准备

1.搜集名言关于读书的名言

2.回顾自己的读书故事

教学过程

一、明确自己的读书主张,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

1.小组内交流,读书有什么好处,结合搜集的名人名言和自己的读书故事进行阐述,教师巡视检查、督促。

2.指名全班交流。

二、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2)教师帮助梳理演讲稿的组成阐明自己的观点

引用名人名言

谈自己的读书故事

三、学生写作

口语交际

围绕读书,发表演讲

教学目标:

1.在写作的基础上,进行演讲。

2.演讲时做到态度大方,语言清晰。

教学过程:

1.学生完成初稿后,小组内演讲。.2.组内同学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3.自我修改,准备在全班演讲。

4.全班演讲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篇7

——说教材:鲁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鲁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标:专题目标、内容目标;

说教材: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教材比较、知识整合; 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第二单元专题目标 第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提高学生圈点勾画的咨询能力。第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教学中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设计教学过程。

2、对于本单元课文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体验和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培养学生爱家的情感。

(二)内容目标

二、说教材

本单元整体同样是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入选的文章是:鲁迅的《风筝》、萧红的《祖父、后园和我》、莫里斯吉布森的《冬夜的灯光》、莫怀戚的《散步》、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本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是“我爱我家”。

(一)教材特点

第二单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如《祖父、后园和我》以诗话的语言更好的勾起学生对快乐自由温馨童年的回忆和体验。

2、选材及其平凡,寓意却十分深刻。

如《散步》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从身边事中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让学生体会到“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生命的传承的过程也是孝的传承过程。

3、注重了自身的文学性和内在的实用性。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力,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并且课文中所讲的内容都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4、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综合学习。教材特别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风筝》中的“研讨与练习” “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具体说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理解”这就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是综合性学习,如“我爱我家”安排的活动有收集家庭老照片;与同学交流我家的故事,最后循序渐进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和依恋。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注重拓展阅读。

课文后的拓展阅读充分体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教材还把语文学习放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如《风筝》《散步》课后都加入了对比阅读,学习了《纸船寄母亲》之后,要求学生阅读《繁星》《春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和对比阅读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编写意图:教材努力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同胞情、祖孙情、陌生人之间的友情、一家人的相亲相爱、子女对母亲的爱融为一体。

(三)立体整合: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课文与课文之间以及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以第二单元为例,第二单元主题是浓浓亲情

横向上 《风筝》表现出了封建落后教育方式带来的弊端使得被虐杀者毫无斗争,而《祖父后园和我》又营造了一个自由快乐温馨的氛围,使得“我”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这刚好和《风筝》形成比较,也更好体现出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

《散步》渗透出来的是对孝文化的一种传承,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尊老爱幼。《纸船寄母亲》《金色花》又把尊老部分放大,再次体会子女对母亲的爱。

《散步》把一个和美的家庭展示给我们,一家三代其乐融融,这种和美同样在《咏雪》里得以体现,并透露出一种文化的传承

纵向上

本单元向下联系着七年级下册以爱为主题的第二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具体来看,《纸船寄母亲》《金色花》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对母亲的爱,浓浓亲情蕴含其中。而七年级下册《背影》《台阶》同时又在抒发对父亲的爱,可谓一脉相承。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什么叫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这一点;《纸船寄母亲》《金色花》这样两首意思和情感相对浅显的诗歌,放在六年级上学期,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对母爱的感悟,就如同生活中母爱更易发现一般,而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胡适的《我的母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更深的层次解读母爱,用心去体会母爱。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在能力训练上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虽然经过一个月的适应,但仍然有部分学生不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

1、激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应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朗读。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作品,体验作品。

3、分层教学,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我采用分层次指导,分层次布置作业,分层次活动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开展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开展的朗诵、演讲、征文、诗配画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学校提倡的“三步五环”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三步是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课内探究又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拓展提升、达标检测五个环节。大力提倡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所有建议的施行,都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评价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有以下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以致用情况;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平日布置的创新性作业,看学生能否主动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心得体会、研究报告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4.建立教师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分析反思。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立足教材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资料。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第一、课外阅读,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

第二、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上一篇:区实施金桥工程的经验下一篇:鼠标与键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