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

2024-08-31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精选9篇)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 篇1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1.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长行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 篇2

编者为什么会做此解释呢?我想可能是和下句联系起来后做出的判断。且看下句:“清风半夜鸣蝉”。“清风”“半夜”“鸣蝉”是三个名词性词组, 那么据此可以推断“明月”“别枝”“惊鹊”也是三个名词性词组。这样上下句在词性上构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满足了词在形式上的美。但是, 如果我们把“别枝”做“另一个树枝”讲, 那么, 首句该如何在意境上去理解呢?夜晚很静, 万物安眠, 这时, 一轮明月升起, 因为夜晚太静了, 以至于同样寂静的月光居然惊起了“另一个树枝”上的鹊儿。我们不仅要问, 既然有“另一个树枝”, 那么我们视线的端点肯定是“这一枝”, 那么“这一枝”在哪里呢?“这一枝”上发生了什么呢?“这一枝”上发生的事情对词的意境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这一个”, 何来“另一个”呢?不交代“这一枝”上发生了什么, 只说“另一个树枝”发生了什么, 没有对比何成完整的意境链条呢?所以, 我认为课本上的解释是不确切的。编者其实犯了因词害义的老毛病。

笔者以为“别”字当“别离“之意比较恰当。“别枝”应该做“飞离树枝”讲。这个首句的意境连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夜晚很静, 万物安眠, 这时, 一轮明月升起, 因为夜晚太静了, 以至于同样寂静的月光居然惊飞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鹊儿, 飞离的鹊儿窸窣飞动的声音又反衬了夜晚的寂静。我们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是不是更合现实、也更顺畅呢?我们这样理解是不是更合乎辛弃疾的创作本意呢?我想, 像他这样的词作大家不会犯这样因词害义的低级错误吧?他要是没有犯, 我们后来者就不要替他犯这样的错误了吧。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 (下) 第四单元第二十四课选取了《山海经》的名篇《夸父逐日》, 原文如下: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全文不带标点三十七个字, 但叙事完整, 交代清楚, 短小精悍, 撼人心魄。我以为鲁教版对其中“邓林”的解释有待商榷。原注释是这样的:“【邓林】地名, 在现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毕沅考证, ‘邓’‘桃’古音同, 邓林即为桃林。”我们看了这个注释, 很清楚编者是倾向于前者了, 不然不会把它放在主注释的位置上。但是这个注释能解释通文意吗?我们来看文章, 夸父和太阳赛跑, 肯定是从东向西跑, 太阳落山, 夸父才到黄河、渭河交界处, 二水不够夸父喝, 向北找更大的水域, 按课本上说是雁门山北, 从地理位置说应该是山西北部甚或内蒙一带。从地理位置上看, 夸父应该是从黄河渭河的交界处向北进发, 没有找到大泽半道渴死了, 那夸父渴死的位置应该大概是黄河渭河的交界处到内蒙之间。按照夸父的精神逻辑, 生命不息, 逐日不止。夸父肯定是在临死的最后时刻才丢弃了自己追赶太阳的主要帮手———拐杖。可是他的拐杖怎么会遗弃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呢?这在方向上是南辕北辙, 在地域上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夸父逐日》虽然是神话故事, 但是神话故事也要符合基本的生活的逻辑啊。由此, 我认为, 鲁教版的这个注释完全可以删除, 直接用“桃林”一说更为恰当。“地名”说欠妥, 但放在了前边;“桃林”说恰当, 却放在了后边, 让学生莫衷一是, 造成学习上的负担和混乱。实在没有必要。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 篇3

韩吉英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本以外的古诗。教学重点和难点:

识字与写字是重点,感情朗读以及理解古诗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前摘录的描写枫叶或枫林的好句佳段。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

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赠刘景文》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教学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展诗境,设悬念:

(课件出示:寂寂山路,一辆马车疾驰而来,又戛然而止。)

师旁白:寂静的山道上,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诗人杜牧坐在车中匆匆赶路(车停,马嘶),咦,是什么吸引了诗人,使他停车不前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生齐读课题《山行》。

二:初读诗,理大意:

1、出示全诗,指名读,正音。

2、生自由读,完成练习。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山行》一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_________时节山中的美景。诗人停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诗意、入诗境:

1、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插图、注释,查查字典,自己来解决一下课文中较浅显的字词,并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己对照课文的插图和诗后的注释,也可查查字典,自己去学习诗句。

2、研读古诗,分工研究。

师:现在,我们组成三人学习小组,每位组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选择一个角色,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一起合作,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学懂这首诗!

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组合、选择、具体要求如下:

A、小画家:从四句诗句中自由选择喜欢的,用简洁明了的简笔画表现诗中描写的景色,可画

一、两句,也可画全诗。

B、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流利通顺的个性化语言将每句诗意串讲起来。

C、朗诵家:用朗读读出自己对诗意、诗情的体会。

3、请小组自告奋勇上台汇报,下面的同学当当小评委,说说他们的汇报精

教学

彩在哪里,是不是符合诗意、诗境。

现撷取其中一个片段记录如下: 汇报:

林瑛(“小画家”)画。刘雯雯(朗诵家)读。金娟娟(翻译家):一条小路伸向深秋的山中,在白云升起来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停下车,是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林。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评画:

范蒋斌:林瑛同学的画画得很漂亮,真是一个小画家!不过,我提一点小小的意见,‘石径斜’,石路应该是歪歪斜斜的,怎么能这样笔直地通上山呢?比如说碰到大石头什么的,难道从石头上飞过去不成?

(众大笑)

刘策:我补充一点小小的地方,我想这山一定很高很高。可林瑛画的山好象矮了一点!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诗中可没说这山有多高呀!(众纷纷举手争着要发言)刘策:诗中不是说“白云生处有人家吗”?连白云都绕着山,可见山有多高了!再说,诗中说“远上”,石径通得远,是因为山很高呀!叶超:各位评委!听我来说说如何?(众笑)我觉得这石径应该开始画大一点,越往上越小!

金晓渊不解地:为什么?这又没关系!叶超:因为我们都知道,远的东西小一点,近的东西大一点。石径很长,那么远处的就应该小一些!

林瑛:谢谢各位评委的帮助!我现在就去把我的画改得更完美一点!(众鼓掌)…… 评读:

何倩倩:我觉得刘雯雯同学的“远上”应该读得拉长一点!因为石径很长很长呀!还有“生处”两个字稍快一点,有力一点,因为白云在翻腾变化,很有活力!

师:有水平!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叶明洁:我觉得“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还应该读得很高兴!因为诗人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现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欢喜!

朱海啸:我觉得最后一句应该读得惊喜!因为这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美呢!王亚红:对!还应该读出对枫叶的敬佩!深秋了,多冷呀!可是,枫叶不怕风吹霜打,那么红艳艳的!给秋天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诗人肯定很敬佩它们!

…… 评翻译:

姜文洁:金娟娟同学说“白云生处”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我不同意!这个“生”应该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

陈萧:我对她们俩人说的都有意见!我觉得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因为白云都是动态的,它们在不断变化,翻腾!

师:哦!我想,说“白云生活的地方”,把白云说活了,富于想象!说“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说出了白云不断变化的动态,善于观察!我们同学,都有一

教学

颗懂诗的心灵!

……

刘策:我觉得,不能说诗人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林,应该翻译成“我因为喜欢这枫林而停下车来,一直欣赏到傍晚”。

金娟娟反驳道:这没关系呀!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说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才停下车来嘛!

(学生纷纷议论,两方面的意见都有人附和)师:不管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才停下车,还是因为喜欢这枫林而停下车来,一直欣赏到傍晚,都翻译出了诗人对枫林的深深喜爱!同学们读懂了,就理解了诗的意思了!……

师:那么,诗中还有哪些词写得特别精妙,是我们这简单的画中无法表达出来的呢?”

(众生稍思,又恍然大悟地举起了手)

叶超:我觉得,“寒山”的“寒”字是我们没法画出来的!

洪凯:“白云生”的“生”字也是没法画出来的!因为白云在不断地翻腾变化,它是动态的!

师:对呀!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简约,言有尽而意无穷!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寒”字和“生”字?

(生踊跃举手)

陈倩倩:山中,树叶飘零,处处黄叶翻飞!林建伟:一行大雁排成“一”字行飞向南方!

卢伦:山中,走老半天也碰不到人!只有萧萧的秋风吹着树木的声音!郑国富:在山高处,几缕白云一会儿象轻纱,一会儿变成一条绸带,遮住了半山腰!那白云里的几户人家也就隐隐约约的,真像天上的亭台楼阁!

……

四:拓诗境,延诗情:

1、(课件)欣赏枫叶

2、交流课前摘录的描写枫叶或枫林的好句佳段。

3、这如火如荼的美景,深深地震撼了诗人,使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二月的鲜花。(课件)二月花也很美,可为什么诗人却更喜爱经霜的红叶呢?

4、自由体会、交流。

五、荐佳作,引课外。

1、师介绍杜牧生平,推荐其他两首写景名诗。

清明

江南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里莺啼绿映红,路上行人欲断魂。

水村山郭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牧童遥指杏花村。

多少楼台烟雨中。

2、生生互荐:杜牧的其他好诗。

六、自选作业(选择自己最爱做的一题)A、抄写或默写《山行》。

B、给《山行》配乐或配插图。

教学

C、把《山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或记事的小作文。D、联系“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七、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认识了苏轼和杜牧。板书: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山行》

苏轼

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远上寒山石径斜,菊残犹有傲霜枝。

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正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后反思: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篇4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5、(1)时间: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4、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时间地点内容: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我国工业十分落后)

3、成就: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鞍钢); 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好快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任务: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4)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5)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发动。(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验教训:1立足国情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的错误泛滥(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铁人王进喜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两弹元勋邓稼先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成就: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2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3、1971年九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结束

4、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5、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时间时间差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以场馆反而深刻的思想解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时间:1978年底

4、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民族法制建设的加强: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7、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9课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进农村经济发展(2)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3)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4)作用: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现在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经现代化建设(2)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南巡讲话“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1课民族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律平等。

2.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少数民族享有广泛的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4.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1)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建设。①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②经济上:实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 战略方针。

2、一国两制的内容:在祖国统一的领导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一国两制的意义:(1)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2)充分考虑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3)有利于台湾、澳门、香港的长期稳定。(4)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振兴。(5)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3、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建国前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3、1958年中国决定自行研制和潜艇。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不断补充新型舰艇,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5、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6、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向国产化道路。1956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后来,我国有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7、1966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并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和平共处五项的基本准则。(首先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的肯定,并发表联合声明。)

4、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三、外交事业的发展

5、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两人握手足有一分钟,尼克松说是为了纠正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失礼行为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 7、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

8、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9、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10、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1、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义。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2、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

型杂交水稻。(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1、“863计划”: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三、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2、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以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新中国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提高。

四、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1956,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2、1959年,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容国团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3、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4、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的举办了亚洲运动会5、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1)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鲁教版七年级上下册.生字词 篇5

第一课

惮()

棹()归省()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橹()

旺相()

撮()

桕树()

楫桨()

踱()

絮叨()()

篙()

弥散()

蕴()

藻()

飘渺()

第二课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搏击

烧灼()

奔突

翻飞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捶()

瞳()

恬()

震撼()磅礴()()

淋漓()()

耳畔()

第三课

蘸水()惬意()疏密()包罗 口头禅()参差不齐()水门汀()第四课

端凝()颦蹙()()

粲然()

嗔视()

变幻多姿

本行当行

离合悲欢

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

息息相通

花鬘()

斗薮()

咿()铮()

褶()

雏()

腻()

妥()

惆怅()()第五课()屹立()

奸馋()

矫健()

铿锵()()

婀娜()()

优雅

金碧辉煌

忠心耿耿()

鸦雀无声

第六课少顷()

倾侧()

呓语()

絮絮()

叱()

齁()

中间()

许许()

曳()

几()

第七课

宰割()

筹划()

彷徨()()

仰慕()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曛()铤()夐()孕育()

第八课

衰微()

赫然()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心回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窥()

暇()

迭()衙门()第九课 派遣()

热枕()鄙薄()

以身殉职()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第十课重荷()深邃()

踌躇()()巴望

门槛()

堪()

氓()

囚()

锁闭

磐石()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喧嚣()()第十一课钦佩()

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寻欢作乐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捋()

陋()皙()琐()

第十三课迷惘()

遏制()

才华横溢

生龙活虎

精彩绝伦

重振旗鼓

羁绊()

夯实()琢磨()苛求()擅长()闭塞()胆怯()

蔓延()

第十四课稔熟()

谶语()鬼使神差

顾名思义

阴盛阳衰

巾帼不让须眉()扣人心弦()

冥冥()

第十五课簇拥()须臾()了悟()

矫揉造作()

故弄玄虚()与日俱增 嫉妒()

炫耀()

恩赐()矫健()

揉造作()

祈祷()

沮丧()第十六课癫狂()

狰狞()()

问鼎()

强悍()

号啕()

揣摩()()

落花流水

千载难逢

出其不意

淋漓尽致()()

屏息()凝神()

第十七课

博弈()

诮骂()

排闼()鹌鹑()()

阒不见人()剑拔弩张()

嗤之以鼻()

嗜此不疲()

噎嗝()()啜芽()

中肯()

枰()

寮()

第十九课充沛()肆虐()摧毁

丘墟()()蒸发()逞强施威()覆盖()第二十课萧瑟()

和煦()

吞噬()

裸露()戈壁滩()

桑海桑田 第二十一课

啮()

媲美()

挑衅()鼠目寸光

滑稽()

徘徊()()

逃窜()迷惘()笃信()第二十二课缄默()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目空一切

迁徙()

窥探()雾霭()

第二十三棵游弋()

谕告()

安然无恙()

大惊失色

执迷不悟

湖泊

狄杜()

携带()

日趋()不逊()

第二十四课阖()

枯槁()

收敛()

逸()

出售()

憔悴()()第一课荻港()

溃退()

绥靖()()

鄂()豫()

锐不可当()督战()

歼灭()

管辖()

第二课奴隶()

搜寻()

坚毅()明净()冲锋()

第三课寒噤()仄歪()

舀水()

吆喝()()

水淋淋()

张皇失措()

飒飒()

转弯抹角()

苇塘()

提防()

浸没()

竹篙()

闷热()泅水()躲避()砸碎()黄梢()遮掩()疟子()第四课拂晓()

瓦砾()

地窖()

颤魏()

偷袭()

半截()

企图()

埋葬()

耸立()

砸死()

揣在怀里()

匍匐()()

舀干()

腋窝()

僵硬()

屏障()

鞠躬()

惊扰肃穆()()

第五课箱箧()

琉璃()

赃物()

制裁()

荡然无存

赞誉()

缀满()

珐琅()()

晨曦()

瞥见()洗劫()

野蛮()

惊骇()第六课杀戮()

荒谬()

缭绕()

健忘()悼念()第七课掳()

诘问()疏懒()

霹雳()()孤孀()

憎恶()和蔼()

粗拙()

悚()疮疤()懿矩()()惶急()惧惮()渴慕()第八课交卸()

奔丧()

狼藉()簌簌()

典质()

蹒跚()()

颓唐()

琐屑()

差使()

惨淡()

踌躇()()

第九课

尴尬()()揩()

磕烟灰()

胯骨()

撬()

黏()

烦躁()

嵌着()

微不足道

凹凼()()

大庭广众 第十课伛()取 缔()骷髅()()滞笨()

愧怍()

绛()

塌败()

第十一课接济

唏嘘()()

噩耗()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呵责()

第十二课 癖好()

祈盼()萦绕()憬悟()年近花甲

号叫()

眸子()

第十三课拱()

贞()

撑()

雄姿

残损

推崇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匀称

墩()

陡坡()

第十四课魅力()

笼统()

着眼()

纤细()

第十五课轩榭()()

败笔()丘壑()

镂空()

蔷薇()

明艳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嶙峋()()

第十六课鳌头()

藻井()

蟠龙()

中轴线()

鎏金()

金銮殿()

玉玺()

上谕()

湛蓝()

修缮()

傀儡()()

第十七课屏风()

纳凉

帷幕()

缓冲()

造型

伧俗()忒()

第十八课宅第()

考究

标榜()风雅

酒肆()

脍炙人口()()执法()

第十九课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衰草连天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悬殊()

短促()

农谚()

第20课花卉()萎谢()蕊()虞美人()灼伤()分泌()芙蓉()()第21课囊()

克隆()

繁衍()胚胎()()蟾 蜍()()脊椎()两栖()

鳞片()

相安无事

第22课遗骸()褶皱()天衣无缝()俯冲()驮着()岛屿()第23棵衡()

藩篱()

监控

归咎()

劫掠()

在劫难逃()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视而不见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思品复习提纲 篇6

1、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特点:

①性机能发育成熟。

②身体外形急剧变化。

③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2、怎样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①应正确认识并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变化。 ②应接受现实,学会欣赏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的形象。

③青少年应追求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3、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烦恼:

青春期心理矛盾是我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调控好心里矛盾。

*4、怎样弹奏好青春协奏曲(或解决青春期矛盾、消除青春期烦恼的方法)?

①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②当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规范、法律的要求,并提高自己的控制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③不断完善丰富自我。

5.青春期心理三大矛盾:

1)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

2)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

3)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等。

第12课:

1、男女同学交往的必要性。(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重要作用)

1)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建设,又有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增进对异性同学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

2)男女同学一起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4)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学正常交往,能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纯洁健康的友谊。 *2、男女同学交往需要掌握的原则。

①与异性同学交往要自然、适度,自然和适度是男女同学交往的两个重要原则。 ②与异性同学交往要尊重、真诚,真诚、尊重是交往的前提。

③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范围应相对广泛,应该和更多的同学建立真挚的友情。

3. 异常交往的影响: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篇7

这天早上,我们从正面跨过栏杆进入了体育广场。首先一进广场,我就被一块侧面是梯形,上面是长方形的一块黑色的大石头,石头上面刻着“南通体育广场”六个鲜红的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耀眼。大石块前竖立着26个方形的木花坛,伸出正开得正艳的花儿,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一个木花坛上面的花儿让我觉得星罗棋布,好像空中的小星星掉落下来,不小心点缀在一根枯枝上,又让小花重获新生。

前面又出现一个巨大的广玉兰彩灯,每一个广玉兰都指露出了一个小洞,好像有什么东西从洞里飞出来似的,又好像是一位小姑娘不敢显现自己的脸蛋,又好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婴儿,扒开花瓣来看看鲜艳的花、青青的草、绿绿的树。“一、二、三、四、五、六!啊!一共有六个花朵!”我大声呐喊道。它的“根”好像几个像我这样的才能围起来似的。

我又在一个巨大的圆形“舞台”,我一会打滚,一会儿飞速地绕着圆圈跑起来,一会儿时间我就转晕了,我扒在地上,发现下面竟然有人在打羽毛球,我好像浮在空中,顿时心惊胆战,生怕身下摔一个狗啃屎式,就敢紧跑“下台”,不敢在“上台”。我又往天空看了看,一只只硕大的哆啦A梦、愤怒的小鸟、小鹰、喜羊羊……飞翔在半空中,仔细一望,原来一个个风筝自由自在地飞着呢!

这里石径上镶嵌着形态各异的鹅卵石,感觉地上凹凸不平,真舒服!路上看见旁边的小花在竞相开放,一团团、一簇簇,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仿佛在比着美呢!看着看着,仿佛我也变成一朵野花,穿着鲜艳的衣服,站在阳光下,站在春风里,和别的花儿在一起舞蹈。小草那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令我们刮目相看,还听着风和树叶间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享受着微风带给我们的一丝丝凉意。还看着小鸟那灵巧矫健的身姿,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在枝头嬉戏着,嘴中还时不时跳出几个黑色的小音符,“叽叽喳喳”真是悦耳动听。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 篇8

第五单元:第11课:

从身高、体重、容貌、男女成长体态形成,脸上长青春痘等。

①性机能发育成熟。②身体外形急剧变化。③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3、怎样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2.怎样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1)接受学校的专门教育,主动请求家长、老师指导,掌握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并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2)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的形象,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会欣赏自己独特的美;(应接受现实,学会欣赏自己)3)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体现自己的外在美,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范围应相对广泛,应该和更多的同学建立真挚的友情。第六单元:第13课:

①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②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①积极的情绪能使人思维敏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有利于个人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甚至还可能超常发挥。长期保持积极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②情绪消极时,情况则相反。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1)期中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被老师批评,心中很苦恼。我积极的暗示自己,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考好”。(2)昨天和同学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很生气。我合理宣泄情绪,采用向好朋友倾诉的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培育美的心灵,使自己更具魅力。(青少年应追求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①其它同学都长得很高,自己却“原地踏步”。②家庭作业太多,考试成绩不理想。③父母老是把自己当小孩看待,什么事也不放心自己去做。⑴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⑵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 ⑶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⑴青春期心理矛盾是我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⑵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①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②当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规范、法律的要求,并提高自己的控制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控制。③不断完善丰富自我。

当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规范、法律的要求,并提高自己的控制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不断丰富自我,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享受奉献的快乐,这些活动既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困惑,又可以丰富生活,净化心理,陶冶情操,使自己快乐健康的成长 第12课:

①男女同学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中,必然要进行交往。

②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建设,又有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增进对异性同学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

3如果只与同性同学交往而不与异性同学交往,那无异于拒绝和放弃了一半的朋友和一半的友情。①男女同学一起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②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③男女同学正常交往,能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纯洁健康的友谊。

1、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并建立起积极向上,纯洁健康的友谊。

2、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会产生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

3、学会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交往

①自然、适度是男女同学交往的重要原则。②尊重、真诚是交往的重要条件。③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方式宣泄了情绪。

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采用:①理智控制法②注意力转移法③幽默化解法④积极的心理暗示。⑵合理宣泄情绪。可采用:①哭泣宣泄②倾诉宣泄③运动宣泄④书写宣泄。

⑶情绪的宣泄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妨碍他人,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第14课:

⑴高雅情趣:下象棋、练书法、集邮、爬山、读书、读书、打篮球 ⑵庸俗情趣:吸烟、喝酒、沉迷电子游戏、迷恋网吧、看黄色书刊

⑴高雅情趣的特点: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⑵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

它符合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①有益于身心健康。②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

③催人上进,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道德高尚,使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与挫折)②增强好奇心,培养广泛兴趣。③避免盲目从众,杜绝不良嗜好。④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审美能力。(要拓展文化领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⑴它可以驱使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 ⑵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应由好奇心开始,培养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并进而发展为高雅情趣 ⑴不利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很难形成自己稳定的兴趣爱好 ⑵不利于高雅情趣的培养⑶会影响我们的个性发展 ⑷影响身体健康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 篇9

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

(《世说新语》)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十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十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1、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2、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狼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4、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 译文:

15、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6、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7、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9、潼关

谭嗣同

上一篇:数字化车间申报材料下一篇:最新售后服务承诺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