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2024-08-1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共9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篇1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主备人: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二、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课文,领悟作者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口语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学生能读;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因此,教学本组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尽收眼底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最后,还得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词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学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课文编写者和我们,对学生的共同的精神期待。

四、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本单元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课文,领悟作者表达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得到启发;

4、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5、通过口语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培养学生善于积累词句的好习惯;

7、“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专题相关的学习内容,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时间:

精读课文 „„„„„ 5课时 阅读课文 „„„„„ 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 4课时 回顾·拓展 „„„„ 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篇2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篇3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篇4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按要求掌握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讨论课文的重点问题。(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情感,升华情感,感受美好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情感,升华情感,感受美好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2.通过揣摩相关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情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再见了,亲人》 2课时

《金色的鱼钩》 1课时

《桥》 2课时

《梦想的力量》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四 4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篇5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由于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表示为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

5、分数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种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

1。大于1的假分数可以写成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数这样的数又叫做带分数带分数大于1。

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7、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8、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9、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可逐次约分或一次约分

10、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1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篇6

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有难忘而感动的事,比如说父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把生病的你送往医院;再比如你的亲人在路程很远的情况下为你送伞等等。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经历,虽然他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在一个星期三的中午,我和往日一样,跟几个同学一起回家。不巧在过马路时,一辆迎面而来的自行车把我给撞得四脚朝天,自然伤势一定不轻。我轻轻地摸了一下脑袋,啊!流血了!幼小的我一下子坐到了地上,吓得不知所措。正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叔叔走过来,他见我头破血流,立刻打了一辆出租车把我送往弋矶山医院。

一路上,我疼得睁不开眼睛,并且大声喊疼,那位叔叔不停地安慰我,照顾我。到了医院,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只见十几盏手术灯的灯光向我射过来,使我迷迷忽忽地睡着了。不知不觉的,手术做完了,而我却一点儿也没感觉到疼。过了一会儿,我突然想起了妈妈,口中不停地大喊:妈妈,妈妈!这位叔叔问了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连忙告诉了他,想让他打电话给我的爸爸妈妈。这时,我感觉有点儿饿,这位叔叔知道了,马上下楼给我买吃的。我很快又睡着了。

当我醒来的时候,那位叔叔、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都围在我身边。我感动极了,那一场面是那样得感人。我用力地咬着嘴唇,极力克制自己不让落泪。可是最终,豆大的泪珠还是从我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这是感动的泪水,也是友谊的泪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篇7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主题为“生活启示”的课文, 共有四篇———《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 都是叙事性散文。根据单元导语要求, 结合文本特点, 笔者发现教学本组课文, 教师可以根据叙事性散文的特点, 从寻文脉、悟启示、品语言这三个维度, 达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把握主要内容, 领悟生活启示, 品味语言魅力, 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对该类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一、从理清行文脉络入手, 聚焦文本情感的主线

叙事性散文在形式上较松散, 但结构严谨, 往往由较明晰的能统领全文的主线串联起来。抓住这一线索, 引导学生进行一维“线型阅读”, 能帮助学生理清文脉, 落实课标中“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的课程目标, 达成本单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 体会叙事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1.根据心情变化词, 把握文本情感的“下滑线”

叙事性散文中, 叙事的“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 把握情感线索, 从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 作者的心情变化贯穿全篇,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本后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我”的心情变化。学生很快发现了“得意—急切—沮丧—依依不舍”这一情绪变化“下滑线”, 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也就显得比较明晰。

2.根据时间变化词, 把握文本情感的“波折线”

有的叙事性散文所叙事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 理清文脉, 把握要点, 有一定难度。这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有关时间变化的词语, 不失为良策。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记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几件事, 学生如果能抓住“一天—两个星期以后—时装展如期开幕”这几个时间词, 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要点, 并从中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折线” (大喜过望↘垂头丧气↗满心欢喜) 。

3.根据画面的变化点, 把握文本情感的“螺旋线”

有些叙事性散文能让读者透过文字读出多幅画面。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中承接的画面, 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变化, 在把握文本结构和要点的同时, 体会文中人或物所流露出的情感。

如初读《珍珠鸟》一文, 教师让学生说说:读着课文, 在你面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你看到了怎样的珍珠鸟?能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吗? (生:怕人的鸟、可爱的雏儿、淘气的雏儿、胆大的雏儿、安睡的雏儿) 学生在初步感受这些画面的同时, 对珍珠鸟的情感变化一目了然, 也初步感知到正是作者的悉心照顾, 才交织成了文本中人与鸟之间慢慢上升的“螺旋形”情感线。

二、从感悟“生活启示”入手, 凸显文本情感的张力

如果说“理清文脉, 聚焦情感”是对叙事性散文的“线型阅读”的话, 那么感悟生活启示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二维“面型阅读”, 透过一些含义深刻的语段, 从作者真情的自然抒发中, 感受文本凸显的情感张力。

1.透过含义深刻的语段, 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力

叙事性散文中有不少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能够提示和概括文本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 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的课题就富有内涵, 而文本的最后一段也揭示了这一哲理;《落花生》中父亲那段意味深长的话, 在对比中体现花生的特点, 借花生启示做人……这些语段都凸显文本情感, 体现了叙事性散文的内涵力。

2.透过抒发真情的语段, 凸显文本情感的感染力

除了贯穿于文本始终的情感主线外, 通常叙事性散文中还有不少具体表达情感的地方。

如《珍珠鸟》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笔尖一动, 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一句点睛之笔, 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同时又把文章的感情升华到了新的境界, 这也是文本留给学生的充满诗意的想象空间。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一段段美好的经历, 也学着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感悟到的美好境界。于是学生写道:友爱、和谐、尊重……他们被文本的“美好境界”感染, 体悟也更深刻了。

三、从品味语言表达入手, 发现文本情感的内核

“内核”指计算机操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单内核、混合内核和微内核。这里所说的文本情感内核, 就是指支撑情感爆发的语言表达点。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三维“点式阅读”, 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表达点, 发现文本情感内核, 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1.关注特殊句子, 发现“混合内核”的独特情感

文本中有些蕴藏情感“混合内核”的句子, 采用了特殊的表达或描写方法, 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能让学生品味到文中独特的情感。

如《珍珠鸟》一文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 一般的表达是将“真好”放在句子的末尾。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朗读、品悟, 发现将“真好”提前, 读起来更带劲, 这“劲”中更有作者无限的喜乐。

2.关注重点字词, 感悟“单内核”的强烈情感

《课标》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能力。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蕴含情感的“单内核”———关键字词, 认真品读, 那么学生品悟文本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钓鱼的启示》中“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一句, 作者反复运用了两个“大”。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情感, 发现欣喜之情集中在“大”, 再通过“好大”“这么大”感受这份喜悦在逐渐加强, 就像湖面上的涟漪向四周扩散。

3.关注典型标点, 感受“微内核”的无限情感

大多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习惯于“沉入词语”, 却很少去关注那些不起眼的情感“微内核”———标点。而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 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无形、浑然、无限的情感。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文本中的标点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含义, 但却向我们传递着作者的当前状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道:“现在情况突变, 用反问的语气就足能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吗?”学生用“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激动万分……”表达对作者心情的感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习题 篇8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nàhǎndǎnqiâyǔnnuòdiào du()()()()dù jìshāngyìjīngtiáozhī yuán

()()()()

2、下列各词语中,读音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山寨(zài)抓耳挠(náo)腮

b、吓唬(hǔ)踉踉跄跄(qiàng)

c、咀嚼(jiáo)枝折(zhã)花落

d、困窘(qiǒng)抽噎(yē)

3.补充词语。(4分)

神()妙()百()不()艰苦()()

含辛()()

4.请给下列多音字组

勒 lâ()涨zhǎng()乘 chãng()

lēi()zhàng()shâng()

5、“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摹仿。请给 “临”选择正确的解释。身临其境()居高临下()临帖()临别之际()(3分)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⑴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花儿或叶子,()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⑵刘胡兰()牺牲自己,()吐露党的秘密。

7、按要求写句子。(8分)

⑴敌人承认人民解放军的威力无比。(改为双重否定句)

⑵马克思和恩格斯精通好几国英语。(修改病句)

⑶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仿写句子)

⑷玻璃窗上,一只小蝴蝶正对着初升的红艳艳的朝阳闪动着彩色的翅膀。(给句子瘦身)

8.巧学妙用。(7分)

⑴最近的天气,阴晴不定,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就乌云密布,然后就下起雨来了。这真是。

⑵我积累了一副特色数字对联:⑶本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的武松,的廉颇,的曹操,课后我还认识了很多名著中的人物,如:。

⑷我会补充歇后语:——巧用天时。

二、口语交际。(5分)

春节即将来临,家住广东的军军不禁想起了远在四川的爷爷、奶奶。于是,他向父母提议春节回老家过年,父母认为回家费用大,就拒绝了。后来,军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父母终于欣然答应了。想想,军军会怎样说服父母呢?请你把他可能说的话写下来。

三、阅读训练。(28分)

(一)丢失的东西

一天晚上,我从街上(买、卖)梨的摊子中间走过。突然脚下一滑,我(敢、赶)紧扶住旁边的一个木箱子,才没摔倒。就在我扶住木箱时,顺手抓了一个梨。当时,我不禁耳热心跳,回头一看,(幸、辛)好没有人看见,便站起来走了。梨(已、以)稳稳当当(dāng、dàng)地握在手里,只见这梨黄澄澄的,散(sǎn、sàn)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

拿着梨我心里老觉得不踏实手里的梨怎么办呢吃了不好意思扔了它又舍不得怎么办?„„我边想边走,不知不觉就到了家。爸爸见我拿着梨,就问:“哪儿来的?”“梨„„梨„„是„„梨摊是的。”我脸红了,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这时,爸爸严(历、厉)地说:“从小不学好,长大了怎么得了?明天把梨送回去,把你丢失的东西找回来!知道吗?”爸爸的声音不大,但有力。我盯着脚尖,红着脸说:“是,爸爸。”但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丢失了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按照爸爸的吩咐,把梨送回去。(买、卖)梨的阿姨夸奖我说:“真是个诚实的孩子!”我的脸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时,我终于找回了爸爸所说我丢失的东西——诚实。

1、将文中括号里不适当的字或不正确的读音划去。(3分)

2、在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空白处补上标点。(2分)

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1分)

4、找出文中跟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画下来。(2分)

5、文中有两次“不好意思”,请找出来,联系上下文体会当时“我”的心情。

第一次“我”觉得不好意思是由于

第二次“我”觉得不好意思是由于(3分)

6、读了这篇短文,我明白了什么?今后将怎么做?(3分)

(二)芭蕉

春天,两鬓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角栽下了一株芭蕉苗。当秋风送爽的时候,芭蕉成熟了。老师领学生采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憔悴的芭蕉。不久,从芭蕉根部生出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嫩芽又渐渐长成了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茂盛,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悴,终于完全枯萎了。许多同学跑进老师的办公室,伤心地说:“ 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厉害。” 正在备课的老师摘下眼镜 抬起头来和蔼地说:“ 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都输给了小芭蕉。”“那老芭蕉心里一定不好受吧 ?”老师深情地望着学生们,肯定地说:“。”

一个静静的夜晚,老师坐在桌前批作文。她翻开一本作文,只见上面写道:“我们的老师就像老芭蕉,我呢,是一个嫩嫩的小芭蕉。”又翻开一本,上面写着:“我长大也乐意做一位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更小的朋友,就像老芭蕉一样。”老师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

1、在第二段结尾,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请写在横线上。(2分)

2、按要求写词语。(2分)

写近义词:厉害()哺育()写反义词: 枯萎()和蔼()

3、文章的结尾处,老师读作文,为什么眼眶湿润了?(3分)

4、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分别用“老芭蕉”和“小芭蕉”比喻什么?(3分)

5、文中歌颂了人民教师的哪种精神?(2分)

6、写几句赞美你身边老师的话?(2分)

四、习作平台。(30分)

根据下面的开头徐徐续写一篇作文,想象要合理,内容具体,题目自拟,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开头:两天高的高烧,使我在床上挪动一下都感到吃力。嗓子撕裂似的疼痛,鼻口唇舌仿佛着了火。我眼巴巴地望着有人来帮帮我。正在这时,传来了“咚

芭蕉阅读答案: 2.根据分好的段落,写出第一段和第五段的段意。

答:第一段:写一位女教师带着一群学生在校园的一角种了一棵芭蕉苗。

第五段:写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把老师比喻成无私奉献的老芭蕉,老师深受感动。

3.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与“”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全部都输送给了小芭蕉”相呼应的句子。答:“不久,从芭蕉根部……一样腼腆的神韵。”

4.这篇文章中,作者借老芭蕉比喻(女教师),借小芭蕉比喻(年幼的同学们),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比敬佩)的思想感情。

5.当老芭蕉把自己的养分都分给了小芭蕉之后,女教师为什么却说“不会的,它的心里一定很快乐”?

答:因为老芭蕉是心甘情愿的,它做出这一切,就是想让小芭蕉健康成长,成为一颗粗壮的大芭蕉!

6.通过学习这篇短文,你知道女教师为什么会感动的热泪溢出了眼眶?

答:因为她很高兴,她教育的同学们,懂得知恩图报,能够体谅老师的疾苦。所以女教师会感动的热泪溢出了眼眶。

1.老芭蕉心里不会不好受的,因为他爱小芭蕉。

2.把老芭蕉比喻成老师,把小芭蕉比喻成学生。

3.厉害(严重)哺育(养育)

枯萎(茂盛)和蔼(严厉)

4关心学生。

1在第二段结尾,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

“不会的,它心里一定很快乐。”

2按要求写词语

写近义词:厉害——(能干)哺育——(养育)

写反义词:枯萎——(生长)和蔼——(严厉)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借物喻人。

4文中分别用“老芭蕉”和“小芭蕉”比喻什么?

芭蕉”比喻女教师 “小芭蕉”比喻学生

5文中歌颂了人名教师的哪种精神

歌颂了老师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无私精神

6写一段赞美你身边老师的话

老师,你就象我们的亲生妈妈啊

7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与“”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全部都输送给了小芭蕉”相呼应的句子。答:“不久,从芭蕉根部……一样腼腆的神韵。”、这篇文章中,作者借老芭蕉比喻(女教师),借小芭蕉比喻(年幼的同学们),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比敬佩)的思想感情。

8当老芭蕉把自己的养分都分给了小芭蕉之后,女教师为什么却说“不会的,它的心里一定很快乐”?

答:因为老芭蕉是心甘情愿的,它做出这一切,就是想让小芭蕉健康成长,成为一颗粗壮的大芭蕉!

9通过学习这篇短文,你知道女教师为什么会感动的热泪溢出了眼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篇9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7.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特点的能力。8.通过阅读4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述动物形象的特点。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 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 言积累。

四、课时安排: 13.白鹅 2课时 14.白公鹅 1课时 15.猫 2课时 16.母鸡 1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白鹅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前准备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38)

教学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39)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2、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白鹅

高傲

有趣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白鹅》过程中,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在学生读出来自己的感悟时,我及时把握时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并且我也进行了示范朗读,给予学生恰当的朗读指导。正因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14*白公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与文字幻灯。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4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2.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板书设计: 14.白公鹅

抓特点

写具体

步态 慢条斯理(落步 走泥泞路 狗追赶)活动 自由自在(拍翅 河面 岸边)

主宰一切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课后评课老师们提出建议,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15、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谈话:同学们知道著名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

2.揭题:猫(读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

思考: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2、3节,第二段:第4节

三、落实训练目标

(一)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第一句)

师述: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是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

出示比较:

猫的性格古怪。

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

读出句子语气。

3.第一段抓住描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猫的古怪呢?自读第一段。

完成书上题1/(2)

交流出示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1)复习四年级学过的摘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完成填空1/3)

5.朗读第一段。

(二)强化训练目标

1.自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第二段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分总)

2.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改板书)

3.齐读第二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哪些段落可用“摘句法”归纳段意?如何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先摘句,后整理句子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42)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且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了课文每段的段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同时出示第一节课的板书。

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品词品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第一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自学第一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朗读第一节,并用“——”划出有关语句。

2.朗读交流。

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

①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闭息凝视非„„不可

(用“词素合成法”理解“闭息凝视”)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比较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老实在——

它贪玩在——

它尽职在——

4.小节:“老实,贪玩,尽职”集于猫的一身,的确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5.齐读第一节,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2]小组学第二节

1.过渡: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出的第二点是它——(师指板书)

生齐读: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2.小组学习第二节,提要求:

①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朗读表示出来。

②哪些语句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用语气表示出来。

3.交流朗读。

①猫的温柔可亲:

a.用身子蹭你的腿,要求抓痒。

b.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c.丰富多腔地叫唤

d.给自己解闷。

②喜爱之情: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

理解“蹭”:

①“蹭”是什么意思?(磨、擦)

②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中读出什么味来了。生读文。

③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生表演。

④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⑤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的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生:撒娇)

⑥师小结:是啊,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觉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是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 爱啊!谁能把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⑦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把猫脏的脚印比喻成“小梅花”。让淘气的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表达出老舍的爱猫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小结这-节:

作者抓住了猫的性格中又一对矛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

5.齐读第二节,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

[3]集体学第三节

1.师: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还喜爱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

2.朗读第三节,读出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

(二)品词品句体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第二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你认为这段文章哪些词句体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反复自由地朗读。

2.交流:

①词语:

更——特别得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读好词句)

淘气——顽皮。把小猫当作了孩子。(读好词句)

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读好词句)

②句子: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板书: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院子里——花草遭殃

请你用词素合成法理解“枝折花落”。

3.根据板书,背诵第二段,深入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1.老舍笔下的猫你喜爱吗?为什么?

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来。

3.造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寻找有关老舍的资料,如老舍原名什么?为什么取名叫“老舍”?写过哪些作品。阅读有关老舍的作品。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院子里——花草遭殃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注意了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但是有些学生读还只能停留通顺上面,对文章的悟及积累还有所不够。教学本课感觉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的。

16*母鸡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43)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全班交流。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板书设计:

没结没完

一向讨厌

如怨如诉

发了狂 母鸡

负责

母亲

不敢再讨厌

慈爱

(伟大)

勇敢 辛苦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44)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出示要求:

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表达真情实感;

c)认真听,进行评议。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45/46)

作文

教学目标

1.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2.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1.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2、精彩回放

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二、习作与评议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三、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l、展示优秀习作

2、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47)

l 我的发现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l 日积月累 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游戏:成语接龙 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一毛

对()弹琴

如()得水

()死狐悲

杯弓()影

()毛蒜皮

()立鸡群

指()为马

为()作伥

车水()龙

万()更新

门可罗()

()()点水

顺手牵()

哀()遍野

抱头()窜

课外延伸

上一篇:新教师汇报课活动简报下一篇:昆山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