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材简析

2024-09-23

第四单元教材简析(共7篇)

第四单元教材简析 篇1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3——4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三单元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小松树和大松树》,虽然都是故事,但有的是童话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这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个深刻的道理是借文中人物的口表达,文字浅显、语意深刻。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单元称之为“明理篇”。《蘑菇该奖给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告诉我们有勇气敢于与高手比,虽败犹荣。《骑牛比赛》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告诉我们高超的技术是靠长期刻苦锻炼得来的。而《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明理篇的关键是让学生读懂句子蕴含的道理。因此,抓住中心句体会故事表达的深刻道理,应该是这组课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学中,我们要把悟理渗透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评价上,渗透在特定情境的对话中,不宜为说理进行抽象的分析。

下面以《蘑菇该奖给谁》为例,谈谈这组课文的教学。

(一)课题入手,整体感知。

今天一早,老师就接了个电话,是黑兔小朋友打来的,他跟我讲了一件事,觉得很委屈,你们想听听吗?(老师简述故事,故事经过略)蘑菇为什么会奖给小白兔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小兔一家,细细地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好吗?(学生读课文——这里的读课文不是一遍两遍,以读通顺为目标)

(二)直奔中心,由果溯源

蘑菇该奖给谁?为什么?出示:因为他敢跟高手比呀!这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一中心句质疑“他”是谁?“高手”是谁?怎么比的?由这句话引出故事的经过。通过读故事、谈看法、赏读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三)感情朗读、交流、表达,升华情感

在学习中,相机引导孩子读好角色对话,小黑兔的得意、不服气,小白兔的难为情,兔妈妈的和蔼可亲。有感情朗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你认为蘑菇该奖给谁?小黑兔感到很委屈,你们能帮老师回个电话给他吗?你想在电话里跟他说什么呢?最后,还可以问问孩子们,这篇童话故事中的三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从而鼓励孩子对感兴趣的人物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主动交流。

(四)丰富积累,积淀语感

多么可爱的小白兔、小黑兔啊!关于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大家找一找,读一读。下节课,咱们比一比,看谁的故事最多,讲得又有趣,我们就选他做故事大王。

第四单元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既讲述了伟人的故事,又介绍了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在平常生活中感受亲情、传递亲情。本单元既有少时邓小平的勤学苦练,又有身居高位的陈毅元帅替母洗衣,既有满头白发的奶奶,又有勤奋好学的爸爸,篇篇都洋溢着温暖的亲情,令人感慨万千。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单元称之为“亲情篇”。这里老师们或许有疑惑,《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好学的爸爸》作为亲情篇似有不妥,其实,作为一个孩子,认真学习,赢得老师夸奖,使得母亲高兴,这其实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作为父亲,勤奋学习,给孩子无声的榜样,这其实也是关心子女。孩子亲眼目睹父亲的勤学,情不自禁地对父亲产生敬爱之情,这也是敬重父母。

教材安排这一单元非常有现实意义。现在的孩子,家长、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是分数,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要唤起孩子沉睡的情感,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另外,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除了在教材中安排了笔顺表、描红等专项写字训练外,还有目的地介绍了书法家、伟人少年练字的故事。一年级上学期是“怀素写字”,一年级下学期“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我们要理解编者的匠心,借助教材,教育学生认真写字,写出工工整整的字。

现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为例谈谈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课前,组织阅读《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课文

伸出小手和老师一笔一画写课题,读课题,质疑:他是谁?红圈圈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得到最多的红圈圈?自由读课文,试着回答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体验情感

抓住重点句,让学生细细品读,读出文章传递的信息,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1.(1)小时候字就写得好。(2)常得到表扬。(3)邓小平得到夸奖,心中很高兴…… 2.(1)先生的要求是什么?(2)从“每次……都……”你知道了什么?(3)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夸邓小平?

3.(1)当我们有了进步,有了成绩时,妈妈是怎么夸的?(2)现在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夸邓小平?(3)会夸还要会读,那就更了不起了。试着高兴地读读这句话。

(四)诵读,表达情感

在琅琅的书声中感受到伟人少年时的勤奋,这种勤奋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孝敬,是表达自己对父母孝敬、对师长尊敬的实际行动。

(五)课外阅读

课后组织阅读《伟人邓小平》。这样对照朗读,使得学生感受到正是邓小平爷爷从小对写字、学习如此认真,他长大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说明:

以上只是针对这两个单元的课文阅读教学进行的分析与建议,老师们不要忽视另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识字写字。引导随课文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一条主要的识字途径,希望老师们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1.含有新偏旁的生字要重点指导学生书写。2.以下生字的字形要重点强调:练、乌、托、士、3.要求掌握的多音字:得、地、只、发、好

第四单元教材简析 篇2

本文试就本单元所选两篇精读教材做一简析并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谈几点体会。

一、教材简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及《凡卡》是两篇传统教材。前者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后者则为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所作, 两篇作品都是反映外国少年儿童悲惨命运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安徒生, 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丹麦中部小城奥登赛的一个穷苦鞋匠家, 11岁父亲去世, 靠母亲帮人洗衣服度日。由于童年的不幸和悲惨的遭遇, 他的童话爱憎分明, 闪烁着民主思想的锋芒, 流露出人道主义的精神。《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课文《凡卡》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 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动荡、崩溃的时期。《凡卡》写于1886年, 当时的俄国人民在沙皇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 过着苦难的生活, 不少农民破产, 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下, 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契诃夫的父亲开杂货店, 店里有两个学徒, 契诃夫的父亲经常虐待他们。契诃夫从小熟悉学徒的生活, 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所以《凡卡》写得真实而深刻。

二、教学建议

(一) 把握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 除完成相应的知识目标外, 应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 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体会编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是说语文教材要承担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 要有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拓宽学生的视野, 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初步感受多元文化。而教材编选的外国文学作品, 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这是编排意图之一;其次, 入选的两篇精读作品, 都是描写西方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编者选入这些作品的目的, 是让在幸福中生活的中国儿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同龄人的生活状况, 从而懂得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社会主义祖国产生自豪感, 激发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再次, 本单元的教材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 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 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 编排方式与其它精读课文相同。后面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宾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 即“梗概+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和赏析。这样的编排, 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 这在教学中应很好地注意。

(三) 了解相关知识

1.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及《凡卡》。

这两部作品均属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需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创作纲领来把握。众所周知,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欧洲十九世纪的主要文艺思潮,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这个特定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相应的题材, 并要求作家去表现一定的主题, 这就必然形成这一时期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方面, 作家着力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无情批判其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本性, 勇于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罪恶根源;另一方面, 在思想上, 这些作家极力主张“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靠道德的感化和自我完善挽救社会、改良社会, 提倡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掌握了上述特征, 对教好相关教材是大有裨益的。

2.关于《鲁滨孙漂流记》及《汤姆·索亚历险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 是一部流传很广, 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小说的题材来自于笛福的经历及苏格兰水手的叙述。1683年, 笛福曾被海盗俘虏过, 有了这次经历, 再加上一名曾经在海上遇难的苏格兰水手的叙述提供了写作的题材。1704年苏格兰水手塞尔科克在海上叛变, 被抛到智利的海外荒岛, 度过了5年, 最后得救。笛福受这一事件的启发, 写成了《鲁滨逊漂流记》一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 富于幻想和冒险, 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 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是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 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及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小说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 以其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而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 被誉为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四) 选择恰当教法

1.关于两篇精读课文

(1) 抓主线, 以简驭繁。

头绪纷繁是这两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 教学时, 可采取抓主线, 弃枝叶, 以简驭繁的教学方法。如《凡卡》一文, 凡卡晚上给爷爷写信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信中所叙述的学徒生活中的悲惨遭遇却是一条主线。其间又穿插爷爷为富人打更守夜、雪夜山村景色和雪天与爷爷上山砍圣诞树的回忆。多线交叉发展, 令人难以把握主次。教学时, 应根据教学目标, 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 然后, 再让学生讨论:凡卡寄出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这说明了什么?再与文章最后一节——凡卡晚上做了一个好梦进行对比, 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抓主线, 弃枝叶, 以简驭繁的教学, 学生既学得轻松,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抓朗读, 内化感知。

这两篇文章含有悲剧色彩, 写得生动、细腻, 感情表达深切动人, 读来催人泪下, 教学时可用以读激情, 内化感知的方法进行。

2.关于两篇略读课文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教材结构浅析 篇3

一、明确地位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是什么:把握文化的含义、意义”,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为什么: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第三单元探讨“怎么办:把握文化的核心价值,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而第四单元着重解决“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四个单元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因此,第四单元是全书的总结,基于这样的地位,我们要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梳理,既可以让学生加强对第四单元知识点的掌握,又可以提升学生对全书逻辑结构的认识。第四单元内容表面看很“乱”,但认真研究后却发现课本的编排还是有内在规律的。

二、探明原因

本单元之所以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讲透甚至自己也没有探明教材“乱”的原因。本单元内容之所以显得“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本单元知识“政策味浓”“理论化强”并且生词较多。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大众文化等,这些词语虽然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但是集中出现就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且无法区分。

2.本单元每一课或每一框会在最后一目会把一个重要的知识遗留给下一课,并由下一课重点解决。如第八课最后一目讲到要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但却没有具体讲解怎么发展,这个问题由九、十两课承接了过来。第九课讲到精神文明建设,其中措施没有提到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问题直接移交到第十课来解决,这就给学生造成前面讲、后面讲、处处讲的“乱象”,而这恰巧是对教材编者良苦用心的误解。

三、辨明概念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全面理清第四单元的教材逻辑结构,我们就要区分以下几个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确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个词语。笔者认为以上三个词语表述角度不同但本质意义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来讲的,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腐朽文化来讲的,而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来讲的。

2.理清不同名词的层次。依据发展措施的层次性,我们可以把上述词语的层次做一下分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三个词属于最高层次;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第二层次; 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最低层次。这样区分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以上词语的关系,在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理清关系

针对上述第二个原因,我们就要全面理清第四单元八、九、十这三课的内在联系。

1.第八课逻辑结构。第八课两框内容主要介绍了当前文化生活的现状,即有“喜”有“忧”、有“阳光”有“阴影”,并从宏观上提到了文化生活现状的解决措施,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但具体的解决措施转移到九、十两课讲解。

2.第九、第十课逻辑结构。九、十两课主要从三大角度两个主体出发论述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阐明解决文化生活现状及发展文化的措施,三个名词又各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从国家和个人角度阐述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可以简单地告诉学生,第四单元主要讲了四个字:现状、措施。现状集中在第八课,措施主要集中在第九、第十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本单元的内在知识逻辑。总之,第四单元尽管在知识体系上“政策味浓”“理论性强”甚至让人感觉很“乱”,但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感受到教材实际上是“形散神聚”。在授课中,教师如果能理清教材结构,再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第四单元的教学效果不会比前三个单元差。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篇4

伊旗第一小学

卢玉香 单元内容和目标

(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略读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习作四》。

本组编排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事业,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认真选择国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学会浏览等。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其中《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外国作家的名言警句,也

紧扣单元主题,收集了关于意志品质及做事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学会生存》提出遇到灾难或危险该怎样去应对的话题;习作中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的关于“自我保护”的事,可见,整个单元都是紧扣单元主题的。这样的安排,为我们整体了解多元文化,进行更多更广阅读外国名著提供了视野,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课时备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并了解更多的外国作家和作品。

4.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内心。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二、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认读: 蜷腿、橱窗、揉皱、耸肩、撇嘴、窜过、耷拉、抽噎、梗概、无赖、衣衫褴褛

(2)结合课文内容,独立理解词语的意思。

摩平、梗概、吹嘘、保佑、衣衫褴褛

2.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表达。

(2)这篇课文写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

(3)透过童话揣测当时丹麦的社会怎样?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关怀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感受小女孩处境之悲惨 1.自由读课文,画出重点句,并在旁边做批注。2.交流,预设如下:

(1)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小男孩拿鞋跑说明她常被人欺负„)

(2)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3)“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二)小女孩这么艰难的卖火柴,处境这样悲惨,读着文字我们心里酸酸的,泪水不断在眼眶里打转,那么,最后结果怎样的?请看课文11.12自然段。

1.“他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小女孩怎样的态度?

2.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质疑。小女孩含“笑”而死,她为何“笑”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第5至10自然段,探究原因 1.学生自由朗读5至1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小女孩几次擦然火柴?她有哪些美丽的幻想?

(2)美好的东西有很多,为什么小女孩擦然火柴时首先只想到火炉?

(3)小女孩那么多美丽的幻想跟她的命运有联系吗?若有,又怎样的联系呢?

(4)你怎样理解“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自主学习3.交流汇报

三、总结写法

1.虚写和实写有机结合。2.结尾意味深长。

四、小练笔:请把相对小女孩说的话写下来。

《凡卡》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

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

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板书设计:

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

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自主阅读,在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在读中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2.感受到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阅读

1.(板书:汤姆·索亚)有谁读过关于他的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吗?谈谈你汤姆的了解。

2.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外国文学作品,看看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这么多读者去拜读它。

二、初知大意,阅读“梗概”

1.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作品写了汤姆几次历险?重点写了哪次?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说说主要内容

三、运用方法,阅读片断:

1.同学们,课文精选了这部书里的一个精彩片断,让我们好好去读读,领略一番名著的魅力;

2.这个片断很长,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提高阅读速度?(板书:浏览);

3.回顾“浏览”的阅读方法;

4.快速阅读“精彩片断”

四、赏读品味,畅所欲言: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

2.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片断”很“精彩”?(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可以从事件起伏跌宕,也可以从语言幽默夸张,还可以用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等方面交流。)

五、提出建议,课后延伸:

1.再读梗概,你发现精彩片断写得是梗概中的哪个部分?

2.对照梗概,你对梗概中的哪个地方还特别感兴趣?

3.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外国名篇名著 教学札记 教学注意点

1.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本单元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授课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两课的教学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精读课文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卖火

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两课时,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在读中理解内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增强语感。我们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第四单元教材简析 篇5

[ 2009-2-17 17:04:00 | By: xxsx ]

0 推荐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附小 杨道吉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分析。

1、教学内容的安排。

例题安排

练习安排

课时安排

例1: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误导

练习十一

2课时

例2: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误导

2、教学内容的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课标”认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中接触大量的统计数据,并依据这些统计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面对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我们既要能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又要能对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呈现数据的方式,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案例一:

招 聘

我公司因需急招职工,工资待遇从优,新招人员月平均工资1800元,招聘经理1人,月工资6000元,招聘副经理2人,月工资3000元,招聘职员11人。

某某公司

分析:这里的“月平均工资1800元”对于应聘职员的人来说,带有有意误导的成分,应聘职员的人应通过计算获得“职员月平均工资1200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每个职员的月工资都是1200元”这一正确的判断。

甲公司近五年利润增长情况

乙公司近五年利润增长情况

案例二:

这是否说明甲公司近五年的利润增长速度比乙公司快呢?

分析:这两幅统计图在视觉效果上,很容易给人“甲公司近五年的利润增长速度比乙公司快”的感觉。实际上,由于这两幅统计图没有提供横轴、纵轴以及单位标准等信息,所以无法根据这两幅统计图对甲、乙两家公司近五年的利润增长情况进行比较。

案例三:

某市交通部门,把本市超速行驶的交通事故和中等速度行驶的交通事故绘制成如下的统计图。

这个统计结果是否说明超速行驶比中等速度行驶要安全些呢?

分析:整个圆表示该市交通事故的总数,统计图只能说明在该市中等速度行驶的交通事故比超速行驶的交通事故数量多,并不能说明超速行驶比中等速度行驶安全。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以中等速度开车,发生事故的基数大,只有极少数人违章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总数自然比中等速度行驶的要少些。要比较超速行驶和中等速度行驶谁安全些,应该比较它们在这两种情况下的事故发生率,例如,在中等速度行驶的10000人中,发生事故70起,事故发生率为0.7%,在超速行驶的100人中,发生事故30起,事故发生率为30%,远远高于中速行驶的事故发生率,但如果采用上面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呈现方式,就容易给人以误导。

案例四:

美国《文学文摘》从1920年起,对美国总统选举进行预测性调查。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夕,为了了解公众意向,他们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放了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57%的人支持阿尔夫﹒兰登,43%的人支持在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但选举结果正好相反,罗斯福得到了62%的得票率,以很大的优势击败阿尔夫﹒兰登,获得连任。

分析:1936年,在美国有电话和汽车的只是少数人,他们代表了富人阶层,而大部分民众是穷人阶层,意见恰恰和富人阶层相反。因此,用富人阶层的样本来代表所有民众是不科学的,不具有代表性的。

综上所述,这些统计数据产生误导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误导。

(2)客观原因:取样的方法,数据收集的方法,分析的方法„„。

(一点说明:以上四个案例仅作为我们对“统计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理解使用,不一定都作为教学使用。)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复式统计表,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并会从统计图表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有关统计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也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

北师大和江苏版课标教材都没有专门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单元,本单元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具有特色的教学编排。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例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1、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误导(例1)。

例题简析:例题中的扇形统计图呈现的是彩电市场各品牌的占有率情况,其中其他品牌占47%,其余部分是A、B、C、D四个品牌的彩电。由于其他品牌究竟包含一些什么品牌,以及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各是多少等信息数据不清,所以该统计图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既无法从统计图判断哪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也无法判断哪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最低。

教学建议: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1)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此时应关注学生了解到的错误信息,并以此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加以运用)(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其他品牌的彩电占市场份额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3)你能判断哪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最低吗?(4)你对这幅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修改建议?(对“其他”再进行细分,使“其他”类所占的比例不是最大的,最好是尽可能小)„„教师小结:在制作统计图时,要注意全面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要注意不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误导(例2)。

例题简析:例题中的两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同一公司同一时期的员工月薪情况(统计数据相同),但两幅统计图在视觉上给人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左图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工资增长较快,右图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工资增长较慢。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标准不同(相同的单位长度代表的数据大小不同,同样的1格在左图代表50元,在右图却代表100元),导致折线的走势一陡峭一平缓。

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教材简析 篇6

本单元围绕着“科学、创新”这个主题。单元导语用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进了奇妙的科学大门。单元教材中安排了四篇课文、“识字二”和一个“语文百花园”。四篇课文是《激光的话》、《鲁班造伞》、《听诊器的由来》,和《能干的钟点工》。课文、识字、语文百花园中都配有可爱、有趣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的思维方式,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培养学生爱科学,想创造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材通过童话、传说、故事等向学生展示出科学对人类的贡献,发明创造令世界更加便利、精彩。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敢于挑战未知,进行发明创造。

教学目标:

1.会认77个生字,会写43个字。认识“斤字旁”,部首三框儿。

2.“学习并掌握同音字的辨认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3.能够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正确掌握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的读法。

4.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与创造的热爱之情,探索未知的兴趣。

5.培养学生观察汉字间架结构的习惯,学习写半包围结构的字,初步了解与“斤字旁”、部首三框儿有关的字的特点。

6.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看懂画意,按照一定顺序完整叙述图意,并写通顺的能力。

7.课内外知识交流,拓展学习空间,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发明创造的伟大,收集科学、创新的信息、语言等,全方位地跟科学交朋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会认77个生字,会写43个字。认识“斤字旁”,部首三框儿。2,“学习并掌握同音字的辨认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3,能够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能够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正确掌握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的读法。

2.,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与创造的热爱之情,探索未知的兴趣。

教学思路

对于本单元的主题——科学、创造,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文中的内容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今的孩子对“留声机”这种几十年前就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机器,肯定会感到陌生。贫困山区的学生一定对有关“激光”的知识感到茫然,对“吸尘器”、“下水道”这些东西,因为生活局限性问题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实地参观、图片解决此类问题。学生中的普遍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课外知识延伸拓展上。生活经历与年龄的原因,使学生要依靠家长的帮助,才能获得丰富的课本以外的资料。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课外阅读,丰富积累,然后用口头、图文等方式为同学展示成果。对于本单元的生字和“区别同音字”识字专课学习,教师仍然要大胆放手,适时点拨、引导、辅导学生,让他们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协作精神,让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其自信心。对于单元

第四单元自测题 篇7

一、基础练兵场 (20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 根据拼音写汉字, 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4分)

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 喜欢鲁迅的深沉冷jùn、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 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juàn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

jùn______juàn______绮______睿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读书时, 仿佛置身于生意盎然的春天。指尖一拨弄便已是草长莺飞, 春意撩人。

B.强国之梦, 就是魂牵梦萦的华夏深情!就是中华儿女永远不变的中国梦!

C.青春是可塑的, 它会在珍惜它的人面前无限地伸张, 而在挥霍它的人面前稍纵即逝。

D.校园艺术节当天, 建明和他的搭档们逢场作戏, 精心演出了一场反映校园生活的话剧。

话剧。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散文, 是一种以描写生活见闻为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B.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 通过对白鹭的描绘与赞颂, 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 而被人忘记了的美”。

C.曾卓评论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 说这首诗的意境是宁静而深沉的。

D.作文要讲究谋篇布局, 也就是说要精心安排结构。结构的安排, 在下笔之前就应当有一番通盘考虑。

4.下面这首《泥土》是鲁藜的作品, 试揣摩该诗欲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分)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3年入夏以来, 我国多省发生了严重的旱情, 特别是湖南省遭遇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 人们忧心如焚。右边两幅图, 图一是一个湖南农民在已经完全干裂的田地里走过, 图二是一幅漫画。请仔细读图, 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 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图二这幅漫画的内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谈你从这两幅图中得到的启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 (40分)

(一) 阅读短诗《未选择的路》, 完成6~7题。 (8分)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 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选自《世界名诗快读》, 岳鑫、张书珩编, 远方出版社2004年)

6.研读全诗, 写出诗歌中“路”的象征意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实际,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主题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短文, 完成8~10题。 (12分)

半块年糕

尤添

肚子开始叫的时候, 才只走出一半的山路。

我没发慌, 因为我怀里还揣着半块年糕。

早晨喝的是稀饭, 料定会饿的, 娘把昨天剩下的半块年糕给我带上, 嘱咐我只有这半块, 要等实在走不动时再吃, 吃早了再饿就没法子了。

我越走天越热, 越走腿越软, 越走肚子越空。碰上泉水, 就把肚子灌得胀圆, 心想能顶上一阵, 可不一会儿又都放出来了, 没一点“剩余价值”。手老往怀里摸, 几次要掏出手绢包, 却又忍住了, 吃了, 就没有了。

走不动了, 在路边坐下歇歇, 我使劲按住怀里老想往外溜的年糕, 劝它再忍一忍, 待走上前边那个山坡。

【!甲!】!走!!啊!走!, !走!!上!了!山!!坡!。

!又!走!了!!一!会!儿!!, 过!!了!路!边!!那!片!竹!!林!。

!再!走!一!!段!, !前!边!是!!一!块!青!!岩!…!…!

手绢包打开, 抓起年糕要往下吞, 手到嘴边又停住, 耳旁又响起娘的嘱咐:年糕只这半块……

是呀, 就这半块年糕, 且不算大;吃了, 一会儿还会饿, 可最难走的那道山梁还在前边。

我使劲咽口唾沫, 把年糕只放到鼻子下狠狠地闻了闻便又包好揣回怀里, 一直没敢咬一口, 只怕再也忍不住。

本来没了一丝力气, 本来再迈不动一步, 但那没吃一口的年糕却为我添了劲。我的肚子虽是空的, 心里却有底。

半块年糕不断安慰着我:别慌, 往前走。半块年糕不断鼓舞着我:坚持, 往前走。走, 往前走, 终于望见那道山梁。终于走到了梁根, 手绢掏出来, 又放回去。不行, 现在吃了, 上到半梁再饿就没招了。上!我有年糕, 怕什么, 看还能走多远。

【!乙!】!再!!走!一!步!!, 走!!一!步!就!!拿!出!年!!糕!…!…!

!一!步!…!!…!两!步!!…!…!三!!步!…!…!

头昏沉沉的, 身子轻飘飘的, 腿脚软绵绵的……当我实在挤不出一点力气, 一下子瘫倒下去时, 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

啊, 梁下就是外婆的小村。小村正飘起亲切的炊烟……

颤颤地打开手绢包, 捧住那半块白里透黄的年糕, 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吃了, 不再害怕路远。

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 我只有半块年糕———我始终有半块年糕———有了这半块年糕, 我空着肚子走到了外婆家。

捧着半块年糕, 一个12岁的孩子哭了。

(选自《优秀写人记事散文精选》, 顾素华主编, 宁波出版社2008年)

8.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文中画横线的一段属于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9.文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的文字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境和精神状态? (请任选一处回答)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同学认为作者在本文最后一再重复“空着肚子”和“半块年糕”, 语言有点啰唆, 请结合原文, 说说你的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完成11~15题。 (20分)

野地

李汉荣

(1) 野地并不很野, 就在城的郊外。

(2) 在随便什么时辰, 对城市做一次小小的逃亡, 到野地去呼吸, 去想些什么或什么也不想, 就一心一意感受那野地, 是我的一门功课。

(3) 野地有很多树。柳树、松树、槐树, 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灌木。……它不仅供给我清新的空气, 也免费让我欣赏鸟儿们的音乐会, 且是专场, 聆听、鼓掌都是我一人。黄鹂的中音, 云雀的高音, 麻雀的低音, 布谷鸟抑扬有度的诗朗诵。报幕的是斑鸠吧, 清清朗朗的几句, 全场顿时寂静;接着出场的是鹦鹉, 不像是学舌, 是野地里自学成才的歌手;路过的燕子也丢下几句清唱, 全场哗然;喜鹊拖着长裙出场了, 它像是不大谦虚也不留情面的音乐评论家:“叽叽喳喳”———它是说“演出很差”?于是众鸟们议论纷纷, 议论一阵就暂归于寂静。奖金是没有的, 午餐补助从古至今就没领过。它们四散开去, 各自找自己的午餐。

(4) 林子的外面长满了草, 招引来三五头牛或七八只羊。牛有黑有黄, 羊一律的白。羊口细, 总是走在前面选那嫩的草, 那么认真地咀嚼着, 像小学生第一次完成作业。我抚摸一只小羊的犄角, 它做出抵我的样子, 眼睛里却是异常的天真温良, 它是在和我开玩笑, 那抵过来的角, 握在手里热乎乎的。它一动不动地让我握着, 我们彼此交换着体温和爱怜。我顺手递给它一株三叶草, 又握了握它的角, 说了一声“好孩子”, 却再也说不出下面的话, 因为我忽然想起了我穿过的那件羊皮袄。我觉得我对不起这些可爱又可怜的羊, 它们是多么纯真的孩子啊。正想着, 那头大黑牛走过来, 它埋头吃草, 就像我埋头写诗, 都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一个小土坎它却爬得很吃力, 我这才发现它是怀孕的母亲, 脖颈上有明显淤着血的疤痕, 怀孕期间它仍在负重拉犁?我走过去, 急忙牵起缰绳拉它一把。它上来了, 感激地望着我, 我看见了它眼角的泪痕, 我向它点点头, 示意它快些吃草, 祝福它身体健康、分娩顺利, 一路平安。我的心里多少有点苦涩, 贴近哪一种生命, 都觉得它们很美丽, 也很苦涩。我终止了我的联想。我看见, 远处那黑牛, 仍不时地抬起头望我……

(5) 野地的边缘有一小块瓜菜地。包包菜一层一层包着自己内心的秘密, 像一位诗人耐心地保存着自己最初的手稿。芹菜仍如古代那么质朴, 青青布衣, 是平民的样子, 也是平民的好菜。红萝卜, 通红的小手仍在霜地里找啊找啊, 在黑的泥土里它总能找到那么鲜红的颜色。南瓜不动声色地圆满着自己, 据说南瓜在夜晚长得最快, 特别是在月夜, 那么它一定是照着月亮的样子设计着自己, 它把月光里的好情绪都酿成内心里的糖。西瓜像枕头, 却无人来枕它做梦。我就睡在这枕头上, 果然睡着了, 梦见我也变成了一个西瓜, 在大街上乱滚, 差点碰上了钢铁和刀子, 于是我又返回到野地。我掐一掐自己, 想尝尝, 却感到了痛, 于是我醒来, 看见西瓜们仍然自己枕着自己酣睡。

(6) 这时, 我隐隐听见了水声, 野地的前方是一条河, 我看见它微微露出的脊背, 白花花的脊背, 它摸着黑赶路。是子夜了, 月亮悄悄地升起来, 月光把野地镀成银色。星子们把各种几何图案拼写在天上。地上有几处小水洼, 临摹着天上的图案, 也不注意收藏, 风吹来, 就揉碎了。恰有几片云小跑着去找月亮, 月亮也小跑着躲那些云, 云比月亮跑得快, 月亮终于被遮住了。

(7) 星光照看着野地, 有些暗, 但很静, 偶尔传出几声蝈蝈叫, 我能听出它们的雌雄……

(选自《李汉荣诗文选:与天地精神往来》, 李汉荣著, 华艺出版社2001年, 有删节)

11.阅读全文, 将描写野地的四幅画面补充完整。 (4分)

鸟儿们的音乐会→____________→瓜菜地里的联想→_______________

12.说说下列加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 在随便什么时辰, 对城市做一次小小的逃亡, 到野地去呼吸, 去想些什么或什么也不想, 就一心一意感受那野地, 是我的一门功课。 ()

(2) 贴近哪一种生命, 都觉得它们很美丽, 也很苦涩。 ()

13.模仿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另一种植物为写作对象写一句话。要求:运用联想的方式,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堂研讨时, 李明同学提出了疑问:“《野地》最后一段文字与 (3) ~ (5) 段描写的情境氛围似乎不一致。可以删除吗?”假如你是本班的语文课代表, 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 说说作者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4分)

【甲】我走过去, 急忙牵起缰绳拉它一把。它上来了, 感激地望着我, 我看见了它眼角的泪痕, 我向它点点头, 示意它快些吃草, 祝福它身体健康、分娩顺利, 一路平安。我的心里多少有点苦涩, 贴近哪一种生命, 都觉得它们很美丽, 也很苦涩。

【乙】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 重新安静下来, 它伏在蛋上, 眼睛紧紧盯着我们, 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 使我不由想起了冯至深情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 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

(乙文选自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 (40分)

16.阅读下面一段话, 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的路上, 我们一路前行。欢乐时分, 抑或是痛苦时刻, 是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咛, 是老师语重心长的劝告, 是朋友饱含关切的提醒, 甚至是影视作品中一句普通的台词、网络媒介中一句寻常的留言……让我们顿时醒悟、豁然开朗, 带给我们巨大的勇气和精神力量, 让我们铭记一生。

请以“一句话, 一生随”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以记叙、描写为主, 适当进行抒情和议论; (2) 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内容充实, 表达真情实感; (3)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4) 不少于600字; (5)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一、基础练兵场

1.峻隽qǐruì2.D 3.A 4.这首诗告诫人们要甘于做普普通通的人, 做实实在在的事, 不要孤芳自赏, 不要自视过高。5. (1) 一个写有“水资源”的水龙头在滴水, 水管却有三处破裂, 在向外流水。 (2) 示例: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精品屋

6.“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7.提示: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 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 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 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意思对即可) 8.插叙交代半块年糕的来历, 为下文写自己在拥有半块年糕的精神支撑下战胜饥饿与疲劳, 空着肚子走完50里山路做铺垫。9.【甲】处形象地写出了“我”虽然饥饿, 但力量尚存, 马不停蹄地快速赶路的情形。【乙】处以短语反复的形式具体表现了“我”在极度饥饿和困乏的状态下, 靠着半块年糕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艰难跋涉的情形。10.示例:作者反复强调“空着肚子”, 突出了“我”的处境之困难;“我只有半块年糕”, 表示年糕数量之少;“我始终有半块年糕”, 表明“我”一直到最后都没有舍得动这半块年糕;而“有了这半块年糕, 我空着肚子走到了外婆家”, 则突出强调了这半块年糕对“我”一路的精神支撑作用。这里通过议论抒发感情, 既点明了题旨, 又突出了“我”超越和战胜了自己后的喜悦、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匠心, 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啰唆。 (意思对即可) 11.与羊、牛的心灵交流;野地的星空和河流。12. (1) 功课:在野地可以什么都不想, 没有尘世的纷扰, 心灵得到净化;从动植物的善良、勤劳的性情受到教益, 得到陶冶。 (2) “美丽”指牛具有善良、勤劳的品质, “苦涩”指怀孕后的牛受到人的驱使被迫劳动而受伤, 引起作者内心的怜悯和同情。13.示例:丝瓜在藤蔓上静静地伸出自己绿色的手臂, 把鹅黄色的小帽戴在头顶, 躲在绿叶后跟泥土妈妈说着悄悄话。14.不可以。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星光下野地的幽静, 收束全文, 营造出野地是“我”的精神家园的意境;同时,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再次点题;用景物描写结尾, 意境悠远, 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15. (1) 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人与动物情谊相通、和谐相处的情感; (2)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将牛和鸟当作人来写, 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 (3) 两段文字都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写出了牛和鸟的神态, 惹人怜爱, 令人同情。

三、文笔展示台

上一篇:科学本性与人文精神下一篇:美国高中入学申请表该怎么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