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共8篇)
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 篇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2.十进制计数法。3.亿以上数的认识。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认识自然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数位顺序,会根据数级正确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3.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5.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但在小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比较抽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借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以及对“万”到“亿”新计数单位的初步了解,结合具体情境,促使学生联想,真切感受大数,培养数感。比如,播放某学校学生做广播操的情境或某个观看文艺演出的情境,让学生想想“如果学校的学生为1000人,10所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有多少人?30所呢?”使学生体验大数的意义。又如,利用教材资源制作课件,让学生看到“每秒画出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三个春夏秋冬过去了„„要用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亿”有多大。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要思考研究:新知识需要怎样引入,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几个要点,其中的重点是什么,怎么突破难点等。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的规律和数级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数知识展开数数活动。借助计数器,先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再以“万”为单位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学生凭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多次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从而得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数数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数位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整理数位顺序表,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数级”。学生经历发现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过程,经历了构建数位顺序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每个新的计数单位的产生、名称、大小,认识计数单位的顺序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各数位的名称,排列顺序和规律,既为万以上数概念的形成及读写打好基础,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读、写万以上的数,要按照数级,一级一级地读、写。因此,牢固掌握数位顺序和数的分级,是读、写万以上数的关键。教学时,在计数单位由“万”扩展到“亿”,归纳总结出数位概念和整理出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应及时介绍我国的计数规律,突出数级知识,重点认识个级和万级,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打下基础。然后在数的读、写中始终抓住“数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整万数的读写与含两级的数的读写,再引导学生类推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例如读数时,要先分级再按级读出每一级的数,写数时,则要抓住“万”“亿”这些级的标志词来从高到低写出每一级的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2.角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与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理解角的含义,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并了解这几种角的大小关系。
3.使学生能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等一些特定度数的角。
4.使学生经历量角、画角等操作步骤的整理归纳过程,感受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体会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关于“角”的知识内容,本套教材分了两次进行编排。二年级上册已经涉及到“角的认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因此,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二年级上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制定本单元相应知识的教学目标。如关于“线段”的认识,应定位在特征的归纳与提炼上,以此为基础,进行直线、射线的特征认识教学。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本单元内容的一大特点是操作活动多,许多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描述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材编写时,也比较重视量、数、折、拼等操作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起相关的活动经验。
3.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学习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如在理解直线、射线的特性时,“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等,便隐含了极限的思想;
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2.积的变化规律。3.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提炼出数学模型则是“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
4、例5中的具体问题,感悟“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不但在相关的练习设计中,编排了一些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内容,如练习八中的第12题,练习九中的第4、6题等等(这些题中虽然有些打上了“*”号,不作普遍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而且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专门加以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探寻运算规律的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数据特点,解释计算的合理性等,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
4.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整数乘法运算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熟练计算技能,适当加强运算训练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必不可少的。因为篇幅关系,教材的练习题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适当增加一定题量的练习,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2.笔算除法。3.商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具体措施 1.重视口算教学。
口算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将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探索口算方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二是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注意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可以组织“对口令”“摘苹果”“拔萝卜”“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方法是笔算除法的重点内容,教学中不能把现成的方法结论让学生去记忆,也不能忽视对计算方法的概括总结,要通过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经历算理算法概括总结的过程。教材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用虚线框的形式完整呈现试商过程,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以记录讨论结果的方式呈现不完整的试商方法,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试商的过程,既可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试商方法,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笔算除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而当被除数和除数具备一定的特点时,可以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如教材在例题中就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此外,在练习中教材多次安排了“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与除数的特点,发现灵活试商的“小窍门”。如第79页第10题、第80页第18题、第82页第4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去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数字特点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时,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而展开。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结合数据分析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时,应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例如,教学例1时,通过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又如,在条形统计图中一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需要根据收集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再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这样,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例如做比较(例如,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教学时,应结合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一、教学内容
1.烙饼问题。2.沏茶问题。3.“田忌赛马”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具体措施
本单元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如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呢?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实践感悟的时空,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比较中寻求最优策略,体验中感悟优化思想,避免只有直观没有抽象,或直接阐述数学思想而疏漏体验感悟的过程。另一方面可利用图表将外化的“做”浓缩为内隐的“思”,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思维活动,将行为的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理解抽象的数学思想。
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 篇2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 (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 , 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下, 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组织实施与管理的一项翻译水平考试。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英语笔译3级考试 (以下简称为CATTI英语笔译3级) , 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般的双语互译能力, 能完成一般翻译工作的考生参加笔译考试的选择。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张培基等, 1980) 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 而译者本身的主观性及差异性很容易使翻译出现不妥之处, 这是不可避免的。在笔者根据外文出版社发行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3级》备考过程中, 发现参考译文存在值得推敲和商榷的地方。笔者以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3级》 (2009年版) 第七单元英译汉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Livestock:A Canadian Perspective为例, 对参考译文的语言质量进行评析, 对其中翻译不妥的地方进行阐述, 笔者概括为错译, 漏译, 前后不对应, 翻译不恰当等。
2《英语笔译实务3级》参考译文语言质量分析
传统人工翻译质量的保障几乎全靠译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翻译素养, 翻译易出错, 而互联网四通八达, 内容包罗万象, 现代翻译过程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辅助翻译, 降低出错率。“利用电子手段确定普通词语的翻译, 因特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方便、高效地解决专业词汇问题, 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普通词语的翻译方法, 弥补我们的英语不足。” (李长栓, 2004) 互联网上可以进行辅助的翻译工具种类繁多, “利用电子百科全书查词和平行文本, 电子百科全书 (包括光盘和在线百科全书) 是很方便地查询手段。” (李长栓, 2004) “由于统计机器翻译是在词汇、习语乃至篇章层面针对海量双语平行语料的挖掘, 因而比基于规则的传统机器翻译质量更高, 译文更地道建, 设效率也更高。” (岑秀文, 2013) 本文利用互联网电子手段, 部分内容通过电子百科全书查词以及双语平行语料检索和对比, 对参考译文进行语言质量评析, 并进行示例分析并改译。
2.1 错译
1) 原文:Furthermore, the lack of electricity made it difficult to provide adequate barn ventilation and heating, thereby making the animals more susceptible to illness. (第5段, 本文下划线均为笔者便于讨论所加)
参译:此外, 缺电还容易导致谷仓通风不畅, 供暖不足, 使奶牛易于患病。
分析:此处“barn”被翻译为“谷仓”, 结合上下文, 可知本段是在说明电力供应中断对畜牧业的不利影响。“谷仓”的翻译生硬, 与上下文联系脱节, 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的释义, barn:N-COUNT A barn is a building on a farm in which animals, animals food, or corps can be kept.字典释义很清楚, 所以, 笔者建议翻译为“牛棚”或“畜棚”。
改译:此外, 缺电还容易导致牛棚通风不畅, 供暖不足, 使奶牛易于患病。
2) 原文:For the 2002 season, it was predicted that many pastures would be unable to support any grazing, while others would be reduced to 20-30%of normal herd capacity. (第4段)
参译:2002年曾有人预言, 许多草原将不能再放牧, 而其他草原的正常放牧能力也将下降20-30%。
分析:笔者认为本句的翻译存在不妥之处, “for the 2002season”不应像指定教材参考译文说的是预言发生的时间, 而应是草原不能放牧的时间, 而且参考译文中“season”也没有翻译出来, 所以, 笔者认为应将此句进行修改。
改译:曾有人预言, 在2002年的放牧季, 许多草原将不能再放牧, 而其他草原的正常放牧能力也将下降20-30%。
2.2 漏译
3) 原文:It is estimated that a doubling of atmospheric CO2would increase grassland productivity by an average of 17%, with greater increases projected for colder regions and moisture-limited grassland system. (第3段)
参译:据估计,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翻一番, 草场产量就会平均增长17%, 在较冷的地区和湿度较低的草场上增长率更高。
分析:参译中“projected”一词没有被译出, 属于翻译中的漏译情况, 而且本句中推测的语气多多少少会被弱化掉, 建议加上, 使译文与原文意思与语气更加贴近。
改译:据估计,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翻一番, 草场产量就会平均增长17%, 在较冷的地区和湿度较低的草场上增长率预计会更高。
2.3 前后译法不对应
4) 原文1:Temperatur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bio climatic factor for livestock. (第2段)
参译1:对家畜而言, 气温通常是最为重要的生物气候因素。
原文2:Warmer temperatures are expected to present both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o livestock operations. (第2段)
参译2:温度较高对家畜业既有益处, 也有风险。
分析:“temperature”一词, 参译中, 既有“气温”的译法, 也有“温度”的译法, 两种译法并存, 略显译文混乱, 笔者建议规范和统一说法, 避免同一词汇前后翻译不对应的情况, 以便读者理解。
5) 原文:Temperatur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bio climatic factor for livestock. (第2段)
参译:对家畜而言, 气温通常是最为重要的生物气候因素。
分析:原文是关于气候变化对家畜养殖的影响, 参译中既有“家畜”的说法, 也有“牲畜”的用法, 如, “然而在夏季, 温度上升的风险就会凸现, 热浪可能置牲畜于死地。” (第2段) “除了对牲畜的直接影响外, 暴风雨会导致电力供应中断。” (第2段) 在译文中, “家畜”和“牲畜”说法混乱, 不易于读者理解, 笔者建议, 在翻译时应统一说法为“家畜”或“牲畜”。
2.4 翻译用词不恰当
6) 原文:Challenges would increase during the summer, however, when heat waves can kill animals. (第2段)
参译:然而在夏季, 温度上升的风险就会凸现, 热浪可能置牲畜于死地。
分析:根据新华字典解释, “凸现”有清楚地显现的意思。而“increase”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释义为, V-T/V-I If something increases or you increase it, it becomes greater in number, level, or amount.“凸现”与原文“increase”意思上有出入, 不是非常切合, 所以, 笔者建议采用“增加”的意思, 更具体, 更明白直接, 更有利于理解。
改译:然而在夏季, 温度上升的风险就会增加, 热浪可能置牲畜于死地。
7) 原文:For example, a study conducted in Appalachia found that a 5 increase in mean summer temperature caused a 10%decrease in cow, calf and dairy operations. (第2段)
参译:如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 夏季平均气温上升5摄氏度, 会导致奶牛、肉牛和奶制品产业产值减少10%。
分析:此处“calf”翻译为“肉牛”笔者认为翻译不太妥当。维基百科对“calf”的释义为, Calves are the young of domestic cattle.Calves are reared to become adult cattle, or are slaughtered for their meat, called veal, and for their calfskin.而百度百科中, 肉牛即肉用牛, 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 肉质口感好。通过对比“calf”和“肉牛”的释义, 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意思上的不对等情况, 如果翻译成“肉牛”, 中国读者的理解易跟原文产生歧义, 鉴于此, 笔者建议此处“calf”应翻译为“牛幼崽”。
改译:如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 夏季平均气温上升5摄氏度, 会导致奶牛、牛幼崽和奶制品产业产值减少10%。
8) 原文:Provided there is adequate moisture, warmer temperatures and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s are generally expected to increase growth rates in grasslands and pastures. (第3段)
参译:假设湿度适宜, 较高的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通常会提高草场和草原的生长率。
分析:“Adequate”一词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的释义为, Adequate, ADJ If something is adequate, there is enough of it to meet a purpose.新华字典中, 适宜含有“合适, 相宜”的意思。在大部分对话中表达的意思是“恰当的, 不超过心理预期度的, 与某事不冲突的, 相吻合的”, 常用搭配为气候适宜。“适宜”与“adequate”意思上仍然有差距, 笔者建议“adequate”此句中直接翻译为“充足”即可, 便于读者理解, 更符合习惯用法。
改译:假设湿度充足, 较高的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通常会提高草场和草原的生长率。
3 结语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作为评定翻译水平的一项重要考试, 在全国影响颇深, 其指定教材的语言质量也同样会对未来翻译人才的知识和思维产生影响。
笔者以《英语笔译实务3级》第七单元参考译文为例, 多次对比揣摩原文与参考译文, 把其中语言质量问题归纳概括为, 错译, 漏译, 前后不对应, 翻译不恰当等问题, 并通过互联网翻译工具, 百科全书查词和双语平行语料检索为辅助尝试进行分析和改译, 以帮助提高参考译文的语言质量, 使指定教材更规范化。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译者的思维和知识储备等主观性因素也在翻译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错译和翻译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翻译学习过程, 不仅是一个单向输入的过程, 也应该发现问题, 修改错误, 实现翻译学习过程的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卢敏.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3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 篇3
一、 整体解读文本,确定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进行单元目标设定时,要有整体教材观,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和比较单元各板块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最终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在设计Unit3 My Day单元目标时,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教材文本,从宏观层面进行了解读,最终确定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
·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有关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短语:get up, go to school, play football, go home, have dinner, watch TV, go to bed,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at night
·能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en do you ...?”“I…at…”并能在情境中熟练运用。
·能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会复述课文。
·能知道字母“e”“ee”的发音规则并能给出相同发音的单词。
·能正确朗读并表演卡通,明白卡通的幽默之处。
·能唱歌曲When do you get up?
·能流畅地谈论自己的一天。
·能通过歌曲、表演、游戏等趣味性活动,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能在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踊跃展示。
·能初步具备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状况的能力。
·能懂得珍惜时间,知道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热爱生活,学会让每一天的生活过得丰富而有意义。
上述单元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而且还关注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很好地体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应该说这样的目标设计准确、全面、具体,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二、 凸显板块功能,合理分解课时
为更好地落实和达成单元整体目标,教师要对单元内各板块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整合。在课时分解时,教师要关注各板块的主要功能,根据板块容量、板块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Unit3 My day单元共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具体板块组合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为Story Time板块,第二课时为复习Story Time、Song Time、Checkout Time和Fun time板块,第三课时为Cartoon Time、Sound Time和Ticking Time板块。
第一课时安排Story time板块,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重点语言现象,理解故事内容,把握话题功能和框架,初步学会运用新知识。通过第一课时教学,能够达成以下教学目标:能听懂、会说、会读有关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短语;能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en do you ...?”“I…at…”并能在情境中初步运用;能正确、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谈论自己一天中某一个时间段的活动;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踊跃展示;知道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的安排以回顾上一节的故事内容为起点,然后分别在Song time、Checkout time、Fun time中进行重点句型和词汇的趣味操练、书写训练和互动表演等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板块安排,学生能得到充分使用重点目标语言的机会,在不断变化的语言情境中灵活、全面地实践语言,为学生在第三课时完成语言综合运用的任务活动打下基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达成以下目标:听懂、会说、会读、会写有关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短语;能在情境中较为熟练地运用句型“When do you ...?”“I…at…”进行交流;能根据板书或关键词复述课文;能唱歌曲When do you get up?能流畅地谈论自己的一天;能通过歌曲、表演、游戏等趣味性活动,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能懂得珍惜时间,学会让每一天的生活过得丰富而有意义。
第三课时中,教师从组织学生演唱上一节课创编的歌曲Peter’s Day开始,而后带领学生品读Cartoon time的幽默故事,接着学习Sound time,即“e”“ee”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最后师生共同进行Ticking time的综合评价活动。这样的板块安排既有幽默故事的阅读,又有字母发音规律的探寻,还有对学生单元学习情况的总体评价。看似板块之间组合零乱,实则是将阅读教学、语音教学和学习评估链接成一个整体,呈现出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学习过程与学习评价有效衔接的局面。本课时学生能达成以下教学目标:能在情境中熟练运用句型“When do you ...?”“I…at…”和有关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短语;知道字母“e”“ee”的发音规则并能给出相同发音的单词;能正确朗读并表演卡通形象,明白其幽默之处;能以多种形式流畅地谈论自己的一天;初步具备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状况的能力;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以上三课时的安排,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做到了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相互融合,从而有效达成单元的总体目标。
三、 多元解析教材,发挥文本价值
教师对教材解析是否准确、全面、富有个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多元解析教材。教材解析时,既要忠实于文本,又要创造性运用文本,以及有效地拓展文本,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文本的价值。
1.忠实文本
教师在处理文本时,首先要做到尊重文本。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蕴含着许多教学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智慧,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体现编者的理念和意图,发挥教材文本应有的作用。
Cartoon Time板块为趣味性阅读,旨在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鲜活的表演剧本。教师在处理该板块时,应有别于对Story Time板块的处理,把握故事的整体性,适当忽略故事的细节信息,让学生自主地感受故事学习的愉悦。在本单元Cartoon Time板块教学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带着问题“When does Bobby have dinner?”初次观看录像并回答,学生看完之后都哄堂大笑。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询问学生为何发笑,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回顾故事内容和幽默之处。此处,教师并没有设计多重问题,去让学生去关注故事细节,而是注重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因为过多细节性的问题会破坏故事文本的整体语境,也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模仿和表演故事,使学生在朗读和展示的过程中,揣摩故事人物的感情,品味故事的语言和内容,从而能更加充分地体验到故事的魅力。
2.活用文本
教材文本只是提供给教师一个范例,我们不应该囿于其中,而要创造性利用文本,使文本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文本的创造性运用在本单元三课时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教师在处理Song time板块时,首先将歌曲作为听力材料,让学生听歌曲并回答问题。接着,将歌曲作为语言训练材料,让学生先诵读、再学唱,逐步学会歌唱。最后,将歌曲作为学生创作的原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能力。再如,在Checkout time板块中,教师安排了口头预测与验证、笔头训练与评价、口头综合表达三个环节,将学生书写能力、自主评价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3]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与运用,使得学生语言习得过程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富有成效。
3.拓展文本
(1)拓展文本的育人价值
学科育人应该成为教师内心世界的理念及其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的外化表现。[4]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文本中隐形的育人元素,做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不应该只是在某个环节贴个“标签”,这样才能逐步达成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标。
在本单元第一课时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故事人物、自己与同伴的作息安排,直观感受科学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合理、高效地安排作息。第二课时中,教师通过播放“迪斯尼神奇英语”的动画Everyday Life,让学生欣赏卡通人物的精彩生活片段,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使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而有意义。在第三课时中,教师通过呈现学生自己参与各种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的图片,使得学生感同身受,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油然而生,从而学会享受自己每一天的生活。三个课时从不同维度对文本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情感教育逐层递进、逐步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提升。
(2)延伸文本至真实生活
“教师既要走进文本,研究文本,还要走出文本,走进生活。教师要努力找寻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链接点,想方设法将文本与生活相互融和,增强语言训练的真实性与实践性”。[5]
教师在处理本单元第三课时Ticking Time板块的第三个评价项目“能否流畅地谈论自己一天的作息活动”时,带领学生从虚拟文本走向真实生活,学生真实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升。活动内容基于学生第二课时的作业:“通过图片、动作、照片、录像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一天生活”。由于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课前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和准备语言,而且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收集图片、视频等辅助展示材料,再加上真实活动能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使课堂展示环节精彩纷呈。有的学生通过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一天,有的则使用视频加录音解说的形式,有的以自己的绘画加现场解说形式,还有的边说边演……课堂活动因为融入了生活元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语言输出不再虚假、简单、机械,而变得真实、丰富、流畅。
整体语言教学观告诉我们要把语言作为整体来学习,因为意义和语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有效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解读时,“不能以独立的眼光看待整个单元分散在不同页面的教学内容,要有单元整体意识”[6],尝试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去分析、综合、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富有意义的知识体系,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6] 张园勤.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2).
[2] 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 陈剑,顾秀岚.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My Day [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4(6).
[4] 朱浦. 学科育人—润物无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2).
[5] 陈剑.对一节展示课磨课历程的回顾与评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3(3).
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 篇4
[ 2009-2-17 17:04:00 | By: xxsx ]
0 推荐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附小 杨道吉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分析。
1、教学内容的安排。
例题安排
练习安排
课时安排
例1: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误导
练习十一
2课时
例2: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误导
2、教学内容的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课标”认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中接触大量的统计数据,并依据这些统计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面对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我们既要能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又要能对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呈现数据的方式,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案例一:
招 聘
我公司因需急招职工,工资待遇从优,新招人员月平均工资1800元,招聘经理1人,月工资6000元,招聘副经理2人,月工资3000元,招聘职员11人。
某某公司
分析:这里的“月平均工资1800元”对于应聘职员的人来说,带有有意误导的成分,应聘职员的人应通过计算获得“职员月平均工资1200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每个职员的月工资都是1200元”这一正确的判断。
甲公司近五年利润增长情况
乙公司近五年利润增长情况
案例二:
这是否说明甲公司近五年的利润增长速度比乙公司快呢?
分析:这两幅统计图在视觉效果上,很容易给人“甲公司近五年的利润增长速度比乙公司快”的感觉。实际上,由于这两幅统计图没有提供横轴、纵轴以及单位标准等信息,所以无法根据这两幅统计图对甲、乙两家公司近五年的利润增长情况进行比较。
案例三:
某市交通部门,把本市超速行驶的交通事故和中等速度行驶的交通事故绘制成如下的统计图。
这个统计结果是否说明超速行驶比中等速度行驶要安全些呢?
分析:整个圆表示该市交通事故的总数,统计图只能说明在该市中等速度行驶的交通事故比超速行驶的交通事故数量多,并不能说明超速行驶比中等速度行驶安全。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以中等速度开车,发生事故的基数大,只有极少数人违章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总数自然比中等速度行驶的要少些。要比较超速行驶和中等速度行驶谁安全些,应该比较它们在这两种情况下的事故发生率,例如,在中等速度行驶的10000人中,发生事故70起,事故发生率为0.7%,在超速行驶的100人中,发生事故30起,事故发生率为30%,远远高于中速行驶的事故发生率,但如果采用上面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呈现方式,就容易给人以误导。
案例四:
美国《文学文摘》从1920年起,对美国总统选举进行预测性调查。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夕,为了了解公众意向,他们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放了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57%的人支持阿尔夫﹒兰登,43%的人支持在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但选举结果正好相反,罗斯福得到了62%的得票率,以很大的优势击败阿尔夫﹒兰登,获得连任。
分析:1936年,在美国有电话和汽车的只是少数人,他们代表了富人阶层,而大部分民众是穷人阶层,意见恰恰和富人阶层相反。因此,用富人阶层的样本来代表所有民众是不科学的,不具有代表性的。
综上所述,这些统计数据产生误导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误导。
(2)客观原因:取样的方法,数据收集的方法,分析的方法„„。
(一点说明:以上四个案例仅作为我们对“统计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理解使用,不一定都作为教学使用。)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复式统计表,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并会从统计图表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有关统计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也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
北师大和江苏版课标教材都没有专门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单元,本单元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具有特色的教学编排。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例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1、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误导(例1)。
例题简析:例题中的扇形统计图呈现的是彩电市场各品牌的占有率情况,其中其他品牌占47%,其余部分是A、B、C、D四个品牌的彩电。由于其他品牌究竟包含一些什么品牌,以及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各是多少等信息数据不清,所以该统计图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既无法从统计图判断哪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也无法判断哪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最低。
教学建议: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1)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此时应关注学生了解到的错误信息,并以此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加以运用)(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其他品牌的彩电占市场份额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3)你能判断哪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最低吗?(4)你对这幅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修改建议?(对“其他”再进行细分,使“其他”类所占的比例不是最大的,最好是尽可能小)„„教师小结:在制作统计图时,要注意全面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要注意不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误导(例2)。
例题简析:例题中的两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同一公司同一时期的员工月薪情况(统计数据相同),但两幅统计图在视觉上给人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左图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工资增长较快,右图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工资增长较慢。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标准不同(相同的单位长度代表的数据大小不同,同样的1格在左图代表50元,在右图却代表100元),导致折线的走势一陡峭一平缓。
教学建议:
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 篇5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请老师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请老师们快速浏览本组的导读内容,从导读中我们不难看出,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本组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安排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其中《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山雨》、《索溪峪的“野”》是略读课文。
这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另外,“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也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
了解了本组课文的内容,我们再来看一下本组的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4.强化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从教学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强化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这几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鉴赏散文呢?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住“文眼”,理解内容。
“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具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如《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文眼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二、借助想像,体会意境。
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体会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细细赏读,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和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本组的四篇课文都具有这些特点,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好好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四、融情于景、领悟情感.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老师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今天,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2、读课题,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作者拜访的是一位怎样的朋友?
3、学生读书时出示自读要求: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②读中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二)、合作交流
1、学生通过读书可以明确: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找出语句,交流体会。
再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交流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2、山雨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如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呢?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质疑导入:村庄是人类聚集居住的地方,那么,你们见过虫子吗?你们知道“草虫的村落”是怎样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作家郭枫一起去探个究竟吧。齐读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为什么这些我们常见的草丛和虫子会在作者的笔下是一座奇妙而快乐的村落呢?
(二)合作交流
1、出示卡片,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2、设问反馈:你从“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村民的和谐生活;音乐演奏会;村民的劳动生活。)
(三)品读领悟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在那里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句段一:一只小虫,一只生着一副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点拨:从这勇敢的小侠客身上,体会到成功者的喜悦。因为他云游四方,回到家乡,与同伴们打着招呼,非常快乐。
句段二:第五自然段
点拨:从“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可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跟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真是其乐融融。
句段三: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被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得热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点拨: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热爱田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4、索溪峪的“野”
一、教材分析: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本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建议:
1.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与《桂林山水》在内容情感上相仿,在表达形式上相近,如果在学习本课时注意与《桂林山水》相比较,会增强学习效果。所以,学习本课可以从回顾《桂林山水》一文导入。回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背诵《桂林山水》中写山写水的语段,可以回忆《桂林山水》的开头结尾,或回顾《桂林山水》的写法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激发读文兴趣,按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也可以从复习五年级学过的《迷人的张家界》导入新课。
3、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时,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索溪峪的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注意在教学时让学生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作适当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这里的“野”是相对于那些经过人工雕琢的景观而讲的,是指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把山路、石头称作“山路哥哥”“石头弟弟”的用意,这样的描写使索溪峪变得灵气飞扬、野趣盎然,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童趣十足。教学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个别读、齐读、赛读、合作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从而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师可由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扩展开去,让学生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5、在基本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读自己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地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读得入情入境。还可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课文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对于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春天在哪里》《笋芽儿》《有趣的作业》《古诗两首》和语文百花园一本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由诗歌《春天在哪里》、童话故事《笋芽》、故事《有趣的作业》和古诗词《小池》、《咏柳》及一个《语文百花园》构成。每一篇课文都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动人与勃勃的生机。春天的足迹悄悄来到,踏出春天的色彩、奏出春天的声音、唤来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春天的物、迷人的景象、醉人的风光„„学生在这一组精心编排的浓浓春意中怎会不生起对春天的感叹,怎能不激起对大自然的眷恋?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照顾到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还将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认字写字:能够认识汉字36个,会写27个。能够读准字音,运用所学过的识字、写字方法和有关知识掌握会写字的字形,了解字意。进一步了解同音字的特点并练习区分同音字。学习“厂、里”两个偏旁部首,注意独体字做偏旁时的笔画变化。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春天在哪里》、《古诗两首》(《小池》、《咏柳》)。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初步尝试通过比较品味语言。感受文中词语使用的准确、生动、形象。
4.学习“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写话。进一步学习观察图画,有顺序地、完整地把图上的景物说清楚,并初步学习把内容说具体。
5.积累关于“笑”的词语、增强积累的意识,学习积累的方法。丰富语言。
6.在教材创设的综合实践的时空中,多方面感受春天、了解家乡、用多种方式赞美家乡。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能够认识汉字36个,会写27个。能够读准字音,运用所学过的识字、写字方法和有关知识掌握会写字的字形,了解字意。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春天在哪里》、《古诗两首》(《小池》、《咏柳》)。
教学难点;
学习“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写话。进一步学习观察图画,有顺序地、完整地把图上的景物说清楚,并初步学习把内容说具体。
2感受春天、了解家乡、用多种方式赞美家乡。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思路
进入本单元学习的学生对于春天并不陌生,课文中描写的春天的景物和事情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情感。在阅读课文中他们对春天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自然界的好奇之心也会得到增强。
对于本单元的课文,学生会有比较浓厚的朗读情趣。特别是《春天在哪里》、《笋芽》、《有趣的作业》,充满了童真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分角色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展示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
识字写字方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因此他们更喜欢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但是一些难点需要老师点拨、强化。如“换”的右下不是“央”撇不能出头;“探”右上容易写成宝盖头;“柳”容易丢撇;“野”易加撇;“暖”左边易写成“目”,右边易写成“爱”;“醒”的“酉”里边容易丢横;“敲”右边易写成“支”。另外,有些同音字、形近字,学生容易混淆。如:“换、唤”;“敲、悄”等。
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 篇7
一、纵观全局,宏观看教材
当我们获得一本新书时,你会如何阅读?显然,“How to read a book?”成为开启阅读之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材亦是如此,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的年级,拿到一本全新的教材时,我们要从哪个入口走进教材?从哪个部分解读教材?读封面(扉页)—读目录—速读内容—合书小结,想必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常走的路径,其实这条看似普通的路径,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材解读,而且对于我们宏观把握教材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不少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在面对教材时,往往抱着“备课”的态度对待教材,以单元为中心,集中备教材,准备教案,为上课做好“烹饪准备”,有的教师甚至以“课”为中心,上一课,备一课。这样教学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却犯了致命的错误。古话说得好,“擒贼先擒王”,对待教材也是如此,我们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善于抓主要矛盾,做到教材在心中,教学胸有成竹。
因此,在新学期开始前,我们就应该仔细阅读本学期所使用的教材,同时还应利用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们一同走进教材,认识教材,跟我们的新教材说一声“Hi!”如在四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课,我就设计了“走进教材,和它交朋友”主题活动课。在这堂活动课中,我首先以“Say hello!”活动,带领学生们读封面及编者的话,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帮助学生们挖掘封面中的小细节,从编者的话中,认识我们本学期的“朋友吗”,如主要任务,话题等。接下来,以画思维导图活动,带领学生们读目录,并以“速读目录及内容”完成图表的探究活动方式,引领学生们认识本单元所学的话题,了解我们这学期主要探讨的话题内容是什么。最后,以组间讨论、集体小结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在心中勾勒出四年级下册教材的轮廓,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将要学的是什么。
二、直击单元,微观见天地
单元是教材综合又独立的教学个体,如果说教材是一棵树,那么我们先前所认识与了解的封面、序言、目录与总结就是它的主干,而单元则是它旁逸斜出的分支,撑起了这棵参天大树,令其枝繁叶茂。由此可见,在把握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弹钢琴”,直击教材内的各个单元,从“微”处见天地,是我们教学是否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以三个步骤直击单元,解读教材,即“常规阅读—职业阅读—审视阅读”。首先,“常规阅读”,就是整体感知我们教材的单元内容,基于内容,尝试寻找单元话题与实际生活的连接点,不带教学包袱,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内心需求及发展诉求,寻找教与学的纽带,搭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紧接着,我们要进行角色转换,站在教师专业的角度,开展“职业阅读”,从教的角度,深挖教材内容、单元板块设计中所包含的教学价值,并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出发,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板块的优化整合,如Story time板块和song time的联袂上演,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最后一步,便是“审视阅读”,这主要是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次探索与挖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要关注学生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开发,英语素养的陶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审美能力的渗透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目标定位,主线构课堂
精准的目标定位不仅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神兵利器,能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而且也是我们个性化解读教材、特色化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当教学的“有心人”,在研读教学内容,根植学生们实际英语水平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我们单元教学的各个板块进行精准的目标定位,在确保教材共性的基础上,发挥我们课堂教学的个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如在设计第六单元的“Fun time”板块时,我考虑到,这个板块的功能以输出为主,在教学实际时,我先思考了两个问题:(1)这个板块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与是Story time板块是什么关系?(2)采用什么形式进行重点词句的操练?在确定好输出目标后,我尝试进行目标定位,该板块与第一课时中story time相衔接,起到承上启下,巩固故事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作用,它主要采用课文情境或课文情境变式进行操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尝试借助趣味性、互动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游戏等操练重点词句,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Whose...?特殊疑问句进行询问物品的主人,同时学会用一般疑问句Is/Are...’s?进行猜测,从而强化学生们的语言输出,把Story time的输入迁移到这个板块的输出,达到教与学的收放自如、学与用的收支平衡,促进学生们语言个性化的成长。
总之,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说明书”,是教的依据,是教的前提,它值得我们精雕细琢,推敲考究。在面对教材时,我们既要以教者的姿态,认真研读,精心设计,挖掘其中更多的教学资源,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足准备;更要做谦虚的学者,站在学生们的角度,走进教材,细细品味。我相信,教材虽然大同小异,但是只要我们用心解读,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其中的新天地。
单元模块备课 整体把握教材 篇8
一、通读教材,制订单元教学目标
数学中的学习单元并不是以某个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以产生知识累加效应,而是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孤立地进行某一课时的设计,而应通读单元教材,大致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系统分析解读例题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整体的视角统观教材,制订单元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要求。
以人教版一下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教学模块通读为例。
1.十几减9(例1)。
分析解读:情境图→找数学信息、问题→点子图→算式计算,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方法相对应,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体现算法多样,为学生脱离实物计算做好铺垫,同时渗透符号思想、抽象思想和集合思想。
2.十几减8(例2)。
分析解读:运用知识的迁移,借助例1的方法学习。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后,还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展示“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等算法,在讨论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算法。
3.十几减7,十几减6(例3)
分析解读:根据金鱼池中红金鱼和黑金鱼的数量分别提出问题,引出13-7和13-6两道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学生用哪种计算方法都可以,把“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
4.十几减5、4、3、2(例4)
分析解读:教材脱离了直观的情境图,直接出示算式,启发学生迁移类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算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5.解决问题(例5,例6)
分析解读:①把握三点:一是有多余条件,二是用摆小棒(或画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三是学习口答结果并填写答话中的数。②教学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重在借助摆圆片(或画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谁多?谁少?谁比谁多?”再列出算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则安排在“做一做”中。
6.整理和复习。
分析解读:①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填写算式并发现算式排列的规律,梳理算法,回顾反思,加深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理解和记忆。②情境图给出了一个数学信息,另一个数学信息需要学生根据问题摒弃多余条件去寻找,以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精读教材,凸显教学指导重点
单元模块内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从不同的侧面充实着单元主题。因此,在备课研讨时,教师要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入手来研究每一个局部知识、技能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精读教材,研读例题,在方法、思路看似相同的教学内容中剖析出每部分内容承载任务的不同,从而合理设计教学进程,突出教学指导重点。
例如人教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个单元都要突出转化思想,但单元模块内各个部分内容转化思想的运用是有侧重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重在“扶”,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实现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问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破”与“立”的过程:学生会自觉迁移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方法,试图通过用剪拼一个三角形的方法探求它的面积公式,学生任意剪拼后发现此法不具普遍性(要沿中位线剪才行),从而感受到看起来行,实际上不行的“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着重指导学生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从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到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则应突出“放”,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以上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思路一样——都是转化为已学的图形进行推导,但体验不同——如何转化,转化为什么图形,由此引发的教学指导重点也就不同,学生所经历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收获也不尽相同。
三、横向联系,沟通知识内在联系
数学中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经历知识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的过程,融合表面看似毫不相关的各类知识,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例如人教版四上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备课。教师应立足整体,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沟通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利用图1引发学生思考、想象:
①随着C点在直线上左右移动,会变成哪些图形呢?
②如果在直线上移动两个点,能得到什么图形?
③如果随意移动C点,又会变成什么图形?
让学生由静态图形联想到动态结果,通过点的动态变化想象图形的变化,再用课件进行验证,动静结合,以“动”促“思”,不仅深刻认识了图形的特征,沟通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纵向联系,实现知识结构迁移
教师在进行单元备课时,应把不同年级知识纵向关联起来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连续递进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备课时,就要把它和低年级的长度概念、长度单位,高年级的体积概念、体积单位关联起来,因为这些知识虽然编排在不同的年级,却是一类纵向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备课时要思考琢磨“种子课”(长度单位)应渗透什么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该积累哪些学习活动经验。“生长课”的知识连接点和生长点在哪里,和后续的学习有什么关系,该如何为学生提供主动迁移的学习机会,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关联起来备好一类课,不仅能让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主动实现知识之间的结构迁移,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系统思维和整体策划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彬)
【小学英语单元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群英小学一年级第三四单元教材分析01-19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06-29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01-05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06-13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07-08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07-30
分析英语教材08-15
英语新教材分析11-25
新目标英语教材分析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