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精选7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篇1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拉萨的天空》《庐山的云雾》《东方之珠》,作者在选材上颇具匠心,《拉萨的天空》以高原最具特色的天空为写作素材,庐山选择变化莫测、千姿百态的云雾,东方之珠则选择了三处最有标志性的景点,展现香港的美丽与繁华。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散文,每篇文章都采用总分的方法谋篇布局,层次分明,语言精炼优美,善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景物描写细致、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其中《东方之珠》要求体会总分的方法并进行仿写,总分结构的学习与运用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谈话调查)
1、学生对拉萨、庐山、香港都很陌生,课前需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利用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生偏爱故事性的课文,不喜欢写景的散文,一方面没有趣味,一方面不好理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并和学生生活中的所见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反复朗读,读出特点,读出味道,读出美感。
3、景物描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几篇优美的散文极具代表性,在教学时不仅要体会写法,还应多关注对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三、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课文中重点词汇,并学会恰当运用。3.仿照课文中总分的写法,围绕中心进行片段练写。
4.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重难点:
1、学习总分的写作手法,围绕中心进行片段练写。
2、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四、教学策略
1、充分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初步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走进课文。
2、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借助图片、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3、借助图片或视频,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景物的特点,并能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出景物的鲜明特点,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4、总分的写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发现、体会,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并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进行描写。
《东方之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篇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篇3
一、口语交际单元编制的特点
1.巧用口语交际案例导入话题。在进行口语交际知识的阐述时,教材并没有非常粗糙地讲述知识,而是以一个非常典型的短文作引导,以短文为例来讲述口语交际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讲到“劝告”时,教材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942年,中央警卫团划归军委,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成员普遍不安心在警卫团工作,希望到前线去。叶剑英便到警卫团团部召开会议。他说:“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大家被说懵了。叶剑英解释说:“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全党的脑袋——党中央,所以应该叫‘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大家笑了,异口同声地回答:“对!”叶剑英又问:“人没有脑袋行不行?”大家说:“不行。”“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是没有党中央来领导抗战,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不能。”叶剑英说:“谁再不安心警卫团工作,叫他到办公室找我,我们来说说这个道理。”教材通过这一个例子来告诉我们,劝告别人的时候可以采用的方法——巧用譬喻,以平等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由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口语交际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应该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讲到“劝告”时,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置的:“针对某些同学或亲友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作劝告,力争奏效。注意运用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等方法。”这样的训练方式较灵活,同学可以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劝告。
二、口语交际单元设计的缺陷
1.缺乏反思和评价的内容和指导。口语交际的教学与日常交际行为相比有以下三个特性:全面性、反思性、思辨性。正是因为这三个特性才使口语交际进入了课堂教学。反思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反思的能力。所谓反思的能力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能够应对语言与环境问题的能力,驾驭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对自己或别人的话语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校正的能力。而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是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综观苏教版教材,整套教材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学生反思性和测评性的内容和要求。
2.与单元内容的联系不够密切。前四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独立存在的,分主题地讲述有关口语交际的知识。但在讲述知识时,内容过于独立,与本单元的内容和后面的作文都完全脱离了关系,使得知识和训练内容显得特别突兀。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和《柳叶儿》四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在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安排的却是“劝告”,这与前面的课文内容没有任何相关性,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联系和把握,也不利于口语交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缺少口语交际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内容。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一套有关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顺利完成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总是离不开一般的听说能力,也需要掌握交际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具体技巧。因此,教科书在编排口语交际内容时不但要提供口语交际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提供关于“交际”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这一方面,苏教版的教材更多地是注重呈现口语交际的知识性内容。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婉转拒绝”中,教材在阐述知识时运用了典型故事作引导,使学生能更容易掌握所要了解的知识,但我们也从中体会到很多的不足。在讲完故事之后教材只是简单地说“可见,拒绝他人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注意语言的婉转含蓄,对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然后只是列出两个供同学们进行口语交际的话题,并没有作出关于口语交际过程的详细步骤和相关的技巧性指导。这种简单的陈述里并没有包含多少实用性、技巧性的知识。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只是无方法、无原则单凭经验进行交际活动。
三、口语交际单元的教学对策
1.要精心设计。在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上,认真领会苏教版语文课程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由于课本注重呈现口语交际的知识性内容,教材中提供的仅仅是话题和一些提示语,要上好一堂口语交际课,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不少教师对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很有自主开发的意识。
首先对话题进行补充。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劝告”,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置的:“针对某些同学或亲友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作劝告,力争奏效。注意运用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等方法。”关于补充,教师在授课时,会列举“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的事例。比如有位教师是这样讲述激将法的。英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早年是个横暴乡里,染尽恶习的浪荡子。一次,他心血来潮地向一个女工求婚,不料那女工断然拒绝:“我宁愿跳到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能嫁给你!”这当头一棒,羞得谢灵顿无地自容,从此他发愤读书,改过从善,终于成为近代神经生理学的创始人,并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奖。
其次对话题进行再创造。所谓再创造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历把话题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情境。这些情境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业余生活中广泛选取,有些直接从学生中产生,这些交际内容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往往有话可说,愿意交流。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教师设计的题目是:“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你的好朋友小花没考好,不想回家。你是她的好朋友,她想到你家过夜,你该怎样说?”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2.要实现互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有交际就必须出现对象,是双方的互动行为。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课上的互动方式应力求多层次。
师生互动。它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决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抑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也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指导和示范的方式强加给学生。
生生互动。它是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沟通的方式,在编排组合时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
群体互动。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或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方式。当然,教师要在其中做好协调、指导工作,以利于交流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3.要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还应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成立小剧社搞课本剧表演,参加爱国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在校园、去社区采访等。这些“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召集会议、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和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劝告”,学会“婉转拒绝”,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学会“说话有针对性及吸引人”等等。
4.要及时评价。综观苏教版教材,整套教材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学生反思性和测评性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性评价。每堂交际课让学生轮流上去说,说完也就完了,不作任何引导,也不置褒贬,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及时给予评价,可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倾听、表达和应对,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评价主要侧重于语言是否清楚、连贯,方式是否文明礼貌,习惯是否良好。对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应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生改善提高。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篇4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至四自然段。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指导书写“格、略、侵、仗、伤”。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一至四自然段,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准备:词板、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看——
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罗伯特
2.谁愿意来读一下这段名言?你知道老师送这份礼物的用意吗? 指名回答。
相信你们通过学习课文《第八次》以后对这段名言会有更深刻的理解。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围绕课题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通过读书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2.老师觉得课文中有几个生字词比较难读,但是我相信不会难倒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谁来试试?你觉得哪个词读得最棒就清楚响亮地读一读。
3.出示:打仗、并不灰心、招集、侵略、磨坊、苏格兰 4.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课文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读了课文,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板书:布鲁斯)2.前面七次发生了什么?自由读一、二自然段。
指名回答。(一连打了七次败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他没有信心了)板书:
几乎失去了信心 3.从 哪儿看出他没有信心?(不断 唉声叹气)
在位置上表演一下“不断唉声叹气”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布鲁斯王子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4.布鲁斯是完全没有信心了吗?从哪儿看出呢?
5.现在谁能通过朗读把布鲁斯王子心里几乎失去信心读出来吗? 指名读,评议。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几乎失去了信心,后来他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你们自由读3、4自然段。
指名回答,谁来说说?
2.你从那儿感受到?(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3.指导朗读,注意,这是布鲁斯在看了蜘蛛织网后感动极了的情况下高喊出来的,再来读一读? 4.你现在体会得真好!谁再来读读看。
5.布鲁斯的信心又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简单的话告诉老师?(投影图片)(1)布鲁斯看着蜘蛛结网的情景,什么地方让他感动极了,用文中的话说说。
(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于是他想到干第八次!谁来把这份感动读出来?指名读,相互评,(2)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好不好?请大家给我点鼓励吧!(放配音,师读)(3)那我们一起来读,好吗?(放配音)
6.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你们也已经被蜘蛛结网的情景感动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布鲁斯也感动了。接读第4自然段。
7.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四、指导写字。1.下面我们来学习生字 出示:格、略、侵、仗、伤
2.谁来读一下,说说这些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谁能给他们找个朋友? 4.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 5.描红。
板书:
前七次
第八次
布鲁斯
几乎失去信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篇5
我有一个文具盒是粉色的,它是我从西安买回来的,上面有猫和老鼠的图案,它是两面的,一共能放六只笔。
它虽然功能不多,但是我很爱它,就是因为它非常漂亮,质量也很好。我每天上学老想带着它,但又害怕把它弄脏,所以总舍不得用,只好把它保存在家里。我把我最喜欢的笔和橡皮都放在这个文具盒里,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欣赏欣赏。
虽然我有很多文具盒,但是我还是最喜欢我这个粉色的文具盒,我还要好好保存好它。
我喜欢的文具 2
这个文具盒是我在英语学校表现奖积分换来的,为了得到这个文具盒我用去了220个积分,我用一学期的时间才积得这么多,我真有点舍不得。不过它太漂亮了,我太喜欢它了。
这个文具盒是用布做的,粉红色,我最喜欢这个颜色了。文具盒的盒面上有两只非常可爱的黑白兔,它们眯着眼睛对我笑眯眯的,好像在对我说:“小主人,一定要爱惜我们哟!”盒面周围镶嵌着五颜六色的小花,真漂亮!打开文具盒,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田雨晴”三个大字,我为什么写这三个大字呢?就是因为我太爱它了,害怕万一丢了容易找到。嘿嘿嘿!聪明吧!文具盒里面有四个地方可以装东西,拉开这个小拉链。里面可以装一些小纸片一类的东西,正好我也不愁把这些杂东西放哪儿了。小拉链旁边是一个透明的小兜儿,它可以放课程表。第三个你最难发现,它隐藏在前两个小兜的后面,一掀开才能看到,这里可以装一些铅笔、钢笔、尺子什么的。最后一个兜有一个大拉链,也是最大的兜,它可以装橡皮啦、记作业的小本啦,反正什么都能装。怎么样?这个文具盒,别看它的体积小,但是它可以装很多东西,用处大着呢!我那220个积分没白费呀!
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这个心爱的文具盒,它是我用我的辛勤学习换来的,我喜欢这个文具
盒!
我喜欢的文具5 我的文具盒长二十二厘米,宽是九厘米,它是我生日那天妈妈从文具店里专门为我买的。这个文具盒的颜色是粉色的,边缘是用漂亮彩带缝制的非常耀眼。上面画着一个阳光下的米奇,他的身后还有一个影子,美丽极了。这个文具盒比较特殊,就数装铅笔的口袋最大,装橡皮的口袋最小,就像一个钱包,放纸币的口袋大,放硬币的口袋小。就这样,我的文具盒就变成了我学习的“钱包”了。
“钱包”有三层,上数第一层,是装铅笔的一层,第二层呢?是装尺子的一层了,第三层那当然是装橡皮的一层了。当我写作业的时候,铅笔跑出来,为我服务;有时,我写错了字,橡皮就蹦出来,帮我把错字擦掉,好让我及时的改正错误;有时,我需要划横线,就找尺子来帮忙。
我特别喜欢我的文具盒,它是我学习的好“功臣”。
我喜欢的文具 4 我心爱的学习用品是我的文具盒。
我的文具盒的整体形状就像一座童话式的宫殿。它的盒面上印着三个公主:贝儿、爱洛和茉莉。贝儿戴着一顶红宝石王冠,穿着一条金色的长裙;爱洛戴着一条蓝宝石项链,穿着一条蓝色的裙子;茉莉戴一顶紫水晶王冠,穿着一件绿色衣服,她们在宫殿前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文具盒不光外表美丽,打开看看,居住在它里面的居民也不少。第一层住着直爽的铅笔和活泼的橡皮,第二层住着快乐的水笔和沉默的直尺,第三层住着锋利的卷笔刀。它们个个整装待发,当我写错字的时候,橡皮会高兴地跳出来说:“小主人,我来帮你。”一会儿,橡皮会把错的地方擦得干干净净。当铅笔粗了的时候,卷笔刀就会张开“大嘴”,用锋利的“牙齿”把铅笔削细。把文具盒翻到反面,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张课程表,上面写着我一天所要上的课程。它是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每天上学我都要带着它;每当我作业没完成想出去玩时,它似乎在对我说:“小主人,你的作业还没完成呢!”
文具盒不但是我学习的好帮手,还是我生活中的好伙伴,我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爱护它。
我喜欢的文具5 晚上,我陪妈妈逛街,无意中发现一个布制的文具盒,分外精美。我拿起一看,爱不释手。妈妈只好买下了。文具盒的整体是深蓝色的。文具盒不但外形精美,而且作用很多。文具盒有三层,里面住着文具一家,如果我写字写错了,像皮弟弟就会匆匆忙忙走出来帮助我改正错误。二楼住着直尺、三角尺、上数学课时尺子就会跑出来帮我画各种图案。三楼就住着各种颜色的铅笔,有黄的、有红的、有带花纹的、……,每当我写字时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跑出来。看,文具们正整齐地、惬意的卧在屋子里睡觉呢!我一定会好好的爱惜我的文具盒的。
我喜欢的文具 6
我有一个文具盒,那是我九岁生日妈妈送给我的,我非常喜欢它。我的这个文具盒是塑料做成的,长十八厘米,宽五厘米,高二厘米,是一个长方体。盒面上覆盖着一层油漆,在金灿灿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光闪闪,光彩四溢,盒面上还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在骑车,急的要命,像是要上学迟到似的。在盒底下也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他们正在笑眯眯的看着我呢!盒的左侧有一个小盒子,是装橡皮擦的。盒子里面有三层,都用架子搭好的,好看极了。
盒子的左侧有一个按纽,只要一按,就能弹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我的橡皮擦。打开文具盒的盒盖,第一层有八只铅笔和一只红色圆珠笔。第二层有一个钢笔和两只蓝色圆珠笔。第三层有四只记号笔,分别是红,蓝,黑,绿。省下的地方就放着我自己的卷笔刀。每次只要有我的文具盒,我要什么文具就有什么文具。
我喜欢我的文具盒!!
我喜欢的文具7 我有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是我七岁生日时大姨送给我的.它的盒面有几只小狗,有的在吃食、有的在玩耍、有的在洗澡…… 打开盒盖可以看到有两层,第一层的上面有乘法口决,可放笔,第二层放了尺子,我平时不用它,它就成天呼呼睡大觉.当我需要它时它就会出来帮助我.文具盒的作用可大了,有时我在写作业时会三心二意,这时文具盒就会瞪着我,好像在说:“小住人你不能这样,时间是宝贵的.”从此我就改掉了这个小毛病.文具盒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上学时我把它摆在桌上,陪伴我.放学写作业时也放在桌上,监督我学习.有时我背不出成法口决时,只要一打开文具盒,第一层的成法口决就帮助了我,因此我背口决能滚刮烂熟,老师也经常表扬我.每当这时文具盒仿佛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我高兴时文具盒表扬着我,沮丧时它就鼓励着我.记的有一次考试因为粗心考的特糟,我难过得哭了,这时文具盒仿佛在又对我说:“星月,没关系,下次努力,不要粗心了.”我脸上瞬间绽满了笑意,亲亲它,我又努力学习了.我爱文具盒,不仅因为它是我的好伙伴,它还是那些文具伙伴的家.。
我喜欢的文具8.你问我最喜欢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我的文具盒。
看看我的铅笔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粉红颜色的米妮,正拿着书专心致志的读着。
它是一个布袋的。往下看:是一个用很小很小的铁盒固定的开关,打开开关,里面是一个“笔插”,右面是一个放尺子的尺子套,里面有:长尺、两个三角尺、还有一个“半圆”的尺子。把开关关上,上面还有一个用拉链固定的开关,拉开拉链,里面有一个用网套隔开的“双层夹包”,一边有:油笔、圆珠笔、可擦性笔、碳素笔、红笔。另一边有:改正带、橡皮、铅笔。
在文具盒的后边,有一行英文句子写着:“MicKEY.MoYSE.”(*^__^*)嘻嘻…… 其实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好像是鼓励我们学习吧!
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布置了作业,我正写着呢,一不小心把“旗”写成了“棋”,我心急如焚,这时橡皮弟弟从文具盒里叽里咕噜滚了出来,“哦,你这小子是来给我效力的吗?真是个„好士兵‟!”于是,我拿起橡皮,写错的字就不见了,真要感谢他呢!
这个文具盒已经伴随着我很多年了,虽然饱经风霜,但我还是很爱它。
文具盒啊文具盒,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我喜欢的文具9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带我买了一个两层的文具盒,我拿着这个文具盒爱不释手。
这个文具盒非常漂亮,周身涂着三种颜色。它有20厘米长,8厘米宽,2厘米高。上面写着一些英文单词。盒面上有几只可爱的小蜜蜂,从大到小一共有三只,它们其中的一只蜜蜂正在辛勤地采集着花蜜。也为花儿们传送着花粉。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老师们。她们不是和辛劳的蜜蜂一样吗?老师给我们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很辛苦,所以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另外两只小蜜蜂在尽情地追逐打闹,显得活泼可爱有趣极了。
这个文具盒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当我打开盒盖,一张课程表端端正正地摆在文具盒的上方。文具盒里放着铅笔老弟、钢笔哥哥和格尺姐姐。它们还有一个最小的弟弟就是――橡皮。我的文具盒的第二层放着三角尺、量角器等物品。在我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会马上站出来帮助我。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篇6
一、直接写出得数。
360÷9=
500÷5=
840÷6=
660÷3=
808÷8=
86÷2=
250÷5=
77÷7=
二、先找规律后填数。
(1)15
120
________
480
960;
(2)1
________
49。
三、判断。
1.任何不是0的数除以0都得0。
()
2.一个数除以4,商是3,余数是5,这个数是17。
()
3.除法每次除得的余数,不能比除数大。
()
4.学校新图书馆就要开放了,三(1)班的图书管理员李乐乐正在图书馆整理图书,他发现3本同样的书摞起来高96毫米,现在书架第一格高200毫米,所以6本这样的书摞起来是不能放进书架第一格中的。
()
5.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是4,除数一定大于4。
(6.35÷7读作35除7。()
7.342÷9读作9除342。
()
四、竖式计算
带☆号的要验算
☆
418÷4=
806÷3=
920÷8=
☆721÷6=
☆129÷6=
五、应用题。
1.如果A÷5=B÷9=C÷2,A、B、C分别是三个整数,哪个字母代表的数字最大?
2.长颈鹿老师给小山羊出了一道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48,被减数是多少?你猜小山羊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
3.电视机880元,是电风扇的8倍,电风扇多少钱?
4.学校买来故事书127本,科技书73本,要把这些书放在4个书柜,平均每个书柜放多少本?
5.王老师买一种书用了120元,买一种文具用了136元,王老师买了哪种书?哪种文具?各多少?
作文每本6元,钢笔10元,故事书每本8元,水笔4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篇7
一、对语文教材工具性认识的加强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一个人文主题作为一个专题编排教材, 同一专题课文属于相同人文主题, 但是这种编排方式的一个问题就是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而忽视工具性。教材中的“提示语”、“练习”、“写作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教师和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 使语文课教学重视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解读而忽视对语言及语文知识的学习。教材编写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因而新版教材的编写中语文工具性已得到了加强。
首先, 体现在每个专题的导语部分, 必修一至五共有二十个专题, 即二十篇导语, 在这二十篇导语中, 十七篇是在原来基础上另加一段 (其他三篇中有两篇因为专题名称的改变而重新改写导语, 另一篇导语来自“寻觅文言津梁”专题, 这个专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主题为纲编写的单元) , 新增段的内容涉及面很广, 包括文学理论知识的点拨,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言文字的欣赏等。以必修一四个专题导语的新增部分为例,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强调对诗歌的理解要通过吟咏、自我体验和积极探讨;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关注议论文的表达形式;专题三“月是故乡明”初步涉及文学接受理论;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叙述文字的独特魅力。从导语新增段可以看出新版教材对语文工具性认识的加强。
与导语相对应的是在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上增加一些与导语语文知识指导密切联系的问题。如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新增的一题:增加论述说服力, 必须讲究语言形式。结合本专题文章, 说说作者是如何把抽象的道理清晰生动地阐述出来的。这一题与导语部分强调关注议论文的表达形式是有内在联系的。还有一些问题修改体现了教材编者对语文工具性认识的加强。针对《肖邦故园》这篇课文, 新旧版教材对同一个问题的表述不同, 旧版表述为“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音乐转换为文字的”, 新版则改为“《肖邦故园》是如何用语言表现音乐的”, 这里不只是叙述顺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思考重点引向语言的丰富表现力, 可以看出新版教材编者对语文工具性的回归。
新版教材中有一个专题非常引人注目, 那就是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 存在的家园”, 这个专题是编者新加的, 篇目也是全新的, 包括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林西莉《汉字王国中的“人”》, 朱光潜《咬文嚼字》及周先慎《简笔与繁笔》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可以算得上是对语文知识的集中展示, 《语言的演变》如科普文, 介绍汉语词汇、语音、语法的发展变化;《汉字王国中的“人”》从汉字字形上介绍汉字的知识;《咬文嚼字》论述炼字的重要性;《简笔与繁笔》论述作文的繁简问题。这完全是由“知识短文”构成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的出现充分证明新版教材对语文工具性的重视。
二、对文体编排混乱的局部修正
作为以人文主题为纲编写的教材, 每一专题的选文追求内容主旨上的一致性, 可能造成选文文体的不一致现象。苏教版教材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而各种文体的混杂编排历来为人所诟病。早前叶圣陶先生就认为这种体式驳杂的拼盘型语文教材“无论就情趣文字来看, 显得多么不协调, 使学生眼花缭乱”, 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后读下篇时“得准备另一副心思”, “心思时常转换, 印象就难得深切”, “这样每样都尝一点儿的好意反而得了每样都只是浅尝的劣果”。新版苏教版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大改善。在保持主题性编排方式不变的基础上, 力求每一专题、板块内文体的一致性。
最理想状态是同一专题文体相同。具体如必修一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在篇目、板块上都有较大改变, 篇目上删去板块一中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板块二由“体悟人生”改为“回旋舞”, 两篇散文《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被诗歌《致橡树》、《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回旋舞》替代;板块三“设计未来”改为“光阴的故事”,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我的五样》删去, 新增《雨巷》、《断章》、《错误》诗三首。这样的修改使“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由原来散文、诗歌两种文体组成变为全部由诗歌组成。这样的例子还有必修二的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 删去板块三“永志不忘”, 文体由现代文与古诗文混杂变为一个单纯由古诗文构成的专题。还有必修五的最后一个专题, 删去《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和《我为什么而活着》, 增加《滕王阁序》, 使这一专题在文体上保持一致。
上述同一专题由同一文体选文构成情况并不普遍, 大多数专题还是文体混杂的。新版教材的另一个折中办法是尽量保持同一板块内文体的一致性。如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 旧版教材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为一个板块, 一篇是散文, 另一篇是小说, 而新版教材则将这两篇课文安放于不同板块, 《我与地坛》和《鸟啼》属于“向死而生”板块, 文体都属于散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说书人》属于“陨落与升华”板块, 都是小说。
除了追求有限范围内文体的一致性, 新版教材在选文编排上注重文章的序列性。同一板块文章先后顺序根据作者的年代先后进行了调整, 如新版教材将苏轼《赤壁赋》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颠倒顺序、司马迁《报任安书》和《渔父》颠倒顺序。同一专题板块的先后根据文体历史发展状况进行编排。如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 将原来的“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三个板块改为“风骚比兴”、“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 这样的编排既符合文体发展历史规律, 又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文学史观。
三、人文主题与选文之间适切性加强
以人文主题为纲编写教材组织单元还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就是人文主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 内部纷繁复杂, 不同人文主题的内涵与外延很有可能存在交叉部分。使不同人文主题的确定及同一人文主题下更细致地划分存在很大模糊性和随意性。与语文知识与发展能力为序编排的教材相比, 以主题编排的教材各专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松散的, 因此看似重视将一个专题的各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实则落入单篇教学的窠臼。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同样存在主题、板块确定与篇目选择的模糊与随意性问题, 这从新版教材一些篇目位置的变动中可以看出。同样一篇课文, 在新旧两版教材中被编入不同专题。《肖邦故园》这篇课文在旧版本教材中位于必修三“祖国土”这一专题, 而新版教材则将这篇课文调至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离骚》这篇课文由必修三“号角, 为你长鸣”专题调至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滕王阁序》由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调至必修五“心连广宇”专题。
新版教材并没有改变主题编排形式, 这种模糊性与随意性不可能从根底里消除。但是我们应看到新教材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专题、板块及篇目调整并不是无意义的变动, 而是力求做到更精确与合理。以必修二最后一个专题“慢慢走, 欣赏啊”为例, 旧版教材将《祝福》、《边城》编在“永远新的旧故事”板块, 而将《林黛玉进贾府》单篇编入“总借俊眼传出来”板块。这样的编排显然没有什么合理性, 这三篇全是小说, 且都可以称得上“永远新的旧故事”, 为《林黛玉进贾府》单独开辟一个板块显然没有必要。新版教材将这三篇合编于一个板块, 并将篇目顺序按照作者时代先后顺序编排, 这样的改编使专题内部清楚分为散文和小说两大部分, 避免杂乱。又如新教材中删去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的第三个板块“永志不忘”, 这一板块共有两篇文章,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被删去, 《落日》被编入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本来“永志不忘”板块就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就有概念交叉, 将这一板块删去既避免主题的交叉混乱又使这一专题达到文体的内在统一。
四、结语
通过对新旧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 可以发现以主题为单元编排课文的不足之处如对工具性的忽视, 文体编排混乱及主题的模糊性与随意性均受到编者的正视, 力图在教材改编过程中尽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指出的是, 新版本教材是在不改变以主题为纲的编排方式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改编, 可以说是局部调整与完善。问题是尝试进行解决, 并没有得到解决, 新版教材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如果依然紧抓类似文体混编不足这样的问题不放, 不如回到以文体编排教材的老路上, 显而易见不利于教材编排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丁帆, 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T].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4.
[2]丁帆, 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T].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4]张忠森.教材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误导———与教材编者商榷[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3 (2) .
[5]张新洲.“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之比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6) .
[6]施平.主题单元潜藏的危机[J].语文建设, 2009 (7)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07-08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课07-1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11-27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05-1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12-10
小学五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作文11-18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01-13
四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06-04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08-16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