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型的文章结构写作(精选5篇)
用典型的文章结构写作 篇1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把握
¤考点剖析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是中考阅读类题型中最常见的考查点之一,本节将具体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剖析:⒈开头结尾的作用;⒉段落作用、层次及行文思路;⒊文章线索和伏笔;⒋构思精巧;⒌写作顺序及详略安排;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⒎描写方法的运用;⒏修辞手法的作用。
开头在文章中通常起着点题、提纲契领、激发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结尾有时与开头或前文呼应,深化或升化主题。
文章常见结构基本上分“纵式”和“横式”两种,划分段落层次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并列、递进、主次)等方面进行。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描写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常见的其它描写方法还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概括描写(白描)与细节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修辞类的考点常常是分析修辞手法的类别和作用,这就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
一、开头结尾的作用
¤考点剖析
开头通常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在完成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揭示或提示主旨的句子。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的结尾有时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或升华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二、段落作用、层次及行文思路
¤考点剖析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段意及行文思路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全面。解答此类题目,常采用
1、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形成概括性句子;
2、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对文章进行概括;
3、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突出对重点与主体的概括。
¤常考题型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苏姗娜•保尔森
①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②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时它们就弯下腰去,把叶片的正面对着玻璃。
③很多种子,比如生菜、烟草或丁香的种子,也能感光,因为它们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发芽,如果我们在园子里无意中给它们盖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无论我们浇多少水,它们都一动也不动。它们在等候一条蚯蚓、一只鼹鼠、一棵倒塌的大树或园丁的锄头耙子把它们带到光明的地方来,它们就趁机发芽。
④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最初的淡黄色幼芽长出来时,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就是大种子的营养储备也不是无限的,瘦弱的幼芽可以在土壤里挤得更远,这样它就有较多的机会抢在能量耗尽之前到达土壤表面。一接触到光亮,幼芽就会立刻察觉,于是它不再长长,而是把剩下的能量投入叶绿素的生产。光合作用开始了,新的富含能量的分子诞生了,能量储备已经告急的植物宝宝得救了,开始转成绿色。
⑤除了发芽和变绿,太阳还影响着植物的其他许多生命过程。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这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上看出来,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
⑥但最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红柿,能感知邻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宽敞,它们就不慌不忙地长得强壮敦实,但如果跟别的植物挤在一块儿,它们就长得很快,力求尽快超过竞争对手。
⑦植物学家现在知道,植物确实是依靠光感来测定竞争对手的方位的。他们是这样解释西红柿现象的:在挨挤着很多绿叶的地方,光照会发生变化,变化之一在于,太阳光中的深红色成分突然多于浅红色成分,绿叶吸收一部分浅红色,却把深红色反射回来,西红柿正是从红色光的变化中得知,绿色的邻居长得快要超过它了。
⑧植物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光,但我们真能认为它们这是“看见”的吗?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
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当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它。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满了各种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触视网膜,它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刺激了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就会产生电脉冲。当电脉冲到达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灰细胞就会对视网膜的信号进行分析。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便会称之为“看见”了。植物也有感光分子,专家们称之为光敏素和隐色素,它们使绿色的生物拥有了极其细腻和多样的感光性能。在我们的眼睛觉得漆黑的地方,藻类、苔藓和花草树木就能对光的刺激做出反应了,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⑩我们的视网膜上会产生周围物体的真正的图像,供大脑分析利用,这个植物可做不到。它们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大脑,跟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它们的感光分子遍布全身,如果受到刺激,这些分子就会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做出相应的反应。
(选自《吃太阳的家伙》)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并说说第⑥自然段“敦实”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鼹()纤()
敦实:
2、★用||将选文划分为两层,总结层意。
3、★第①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用横线在选文中勾画出一处与之照应的语句。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举例作答。
5、请从以下两句中任选一句联系全文分析选文的语言特色。
(1)它们在等候一条蚯蚓、一只鼹鼠、一棵倒塌的大树或园丁的锄头耙子把它们带到光明的地方来,它们就趁机发芽。
(2)光合作用开始了,新的富含能量的分子诞生了,能量储备已经告急的植物宝宝得救了,开始转成绿色。
6、选文列举了很多有趣的植物现象,你还知道别的跟植物有关的趣味现象吗?试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对这方面不了解的话,请谈谈读了本文的感受吧。
¤考查目的开头结尾作用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类题目的考查,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的解构能力。
¤思路点拨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把握结构,构建文章框架,重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尤其注意一些关键性语句、中心句、设问句和关联词。概括时注意用语简洁、准确。如选文是总分结构,首段则起领起全文的作用。层次也按照结构方式化分。
¤易错指津
1、内容概括不完整
2、表述含混不清
答案:
1、yàn xiān 敦实:结实;粗壮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一层:总领全文,指出植物极其敏感及和人类的区别;二层:具体说明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3、点题,领起全文;示例: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
4、举例子、作比较;举例说明使文章准确可信,趣味盎然。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运用作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5、运用拟人,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联系语句略。
6、示例:含羞草,碰到它的叶子就会卷起来,好像会害羞一样。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三、文章线索和伏笔
¤考点剖析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或作者感情的变化。伏笔是前文为后文设下的铺垫或提示,使文章在情节上前后照应,完整而富于变化。
四、构思精巧
¤考点剖析
文章的构思常见的考点为构思方法及技巧,如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双关、象征、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映衬)等,解释这类题目时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将文章内容与写作意图联系起来,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
¤常考题型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我和女儿在焦急地期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雪开始零星的飘起来,我和女儿高兴的手舞足蹈。
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到雪花,但雪花无法接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是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爸爸的坟墓旁堆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囔囔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爸爸。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女儿没有见过她的爸爸,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爸爸因为意外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丈夫的日记里,我看到他写给自己未出生孩子的信。他说:即使有一天他离开了人世,他的魂魄依然会缠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他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他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他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他就会变成雪花......每当女儿问我她的爸爸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爸爸离开这个世界了,但他爱我们。春天的阳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爸爸变的,他一刻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爸爸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父亲。
可是冬天,她找不到和父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
天空阴暗的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的仿佛是天空。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妈妈,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选自《读者》原创版)
1、★选文以()雪→()雪→()雪作为行文线索(括号中限填一字)。第1自然段中,“我和女儿在焦急地期待着一场雪的降临”,我和女儿焦急期待雪的原因相同吗?这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别踩疼了雪”,这里的“雪”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
3、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揣摩其中的意味。
(1)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2)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4、本文写了三个人物,“爸爸”“妈妈”和“女儿”,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简要说说理由。
5、选文以“雪”写亲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再列举出一个运用了这种写法的篇目。
6、雪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你还知道与雪有关的古诗句吗?至少写出两句。
¤考查目的线索、伏笔、构思类题目的考查目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故事情节的准确把握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
在理清文章线索时,应首先注意文章内容中反复出现并富有一定寓意的事物或人物的感情变化,然后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高度凝练的概括。凡是涉及伏笔的句子,如果是叙事类文章,要多考虑情节的连贯性;如果是抒情写景类的文章,要特别注意那些表意抒情意思相近的句子。构思特点则应注意行文顺序,看看作者是如何交待情节的,以及有没有运用相应的构思手法。
¤易错指津
这类题目容易犯理解不够准确,概括不够简洁的错误。
答案:
1、盼雪→忆雪→踩雪;原因不同,“我”是因为想让女儿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而女儿是想找自己和爸爸的联系,感受父爱;作用是为后文作铺垫。
2、“雪”既指积在地上的雪,又指父亲与父爱;双关、拟人;运用象征手法。
3、(1)雪色荧白,就像父亲的爱,即使爸爸去世了,但他的爱依然冲破黑暗给女儿带来温暖。
(2)女儿通过雪感受父爱,也深深地爱着父亲,担心踩疼了父亲的化身,父女之间高贵而纯洁的感情与心灵,让母亲眼中的世界变得洁白。
4、示例:父亲;因为父亲非常爱自己的女儿,生前就想到了如果自己遭遇不幸时如何给予女儿父爱,让她感受温暖。
5、托物言志;如《爱莲说》
6、示例:“大雪压青松”“飞雪迎春到
小议文章写作中的结构问题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写作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但目前不少初中生,小学生在写作中不重视文章的结构问题,他们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结果成文后结构松散,层次混乱,难以形成严密的整体,直接影响着主题的表达,人们也没有兴趣来阅读这样的文章。
然而,应该怎样理解和运用结构一词呢?结构就是写作者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把材料与思考,形象与感受,情节与技巧柔揉和成一个整体的写作方法。纵观我国自古至今的写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结构问题,有人把文叫做学问的章法,我国南北朝时代的文艺家刘 勰 在《文心雕龙》中把文章的结构叫做“附会”他在论述中曾明确指出:“向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奇,合崖际,弥论·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需基物,裁衣之需縫缉也。”在这里,刘勰的意思是说,结构是使文章条理贯通,首尾呼应,取舍得当,组织严密,思想内容多而不乱的重要手段。这就好比盖房子要打地基,裁缝衣服需要穿针线,缉衣边一样,既然盖房屋,缝制衣物需要讲究内部部分之间紧密地衔接结构和壮美的外观,而写文章当然也要讲究一番,例如:如何开头?如何转接?写几部分?何处用伏笔?何处呼应?何处是高潮?先后顺序怎样安排,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枝节?何处来综合?最后怎样结尾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在写文章之前必须认真准备,在写作过程中仔细安排,在文章写成之后连接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的东西。
用典型的文章结构写作 篇3
2.一是眼前一片光明(信心)二是心中一幅蓝图(目标)三是肩上一副重担(责任),手中几个锦囊(思路、方法)
3.锁定一个目标、撬动一个支点、推进XX大工程 4.常备三盆水洗头洗脑洗手
5.跟进、对接,梳理、理清、厘清,6.为认真贯彻落实传达XX会议精神(XX会议部署、任务)扎实做好XX工作,使……经XX单位研究决定(一把手用决定,副手参加用同意),今天召开会议。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勿漏)。XX同志在百忙之中亲临会议并将做重要讲话,足见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今天的会议有N项议题:一XX二XX三XX,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议题……
7.用两心换领导的三心,通过换位思考、出谋划策替领导操心,扎实工作替领导分心,换来领导对工作想着放心、看着舒心、听着顺心
8.以……为核心,以……为重点,以……为保障,进一步……,加快……建设,构建……格局
9.由过得去向过得硬转变
10.作风建设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有好转,松一松就有反弹。11.发布八项规定只是开端、只是破题,还需要下很大功夫。
12.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13.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常,等于白抓
用典型的文章结构写作 篇4
一、标题。我觉得读后感的标题应该是两行,分为主题和副题。主题集中表达对所读材料的核心感受,一般是思想性、议论性的一个思维判断。副题是表达读的是什么材料,一般形式是“——读《————》有感”
二、内文。至少应该是七段。一般结构形式如下。
第一段,开头,由主题的议论提起所读材料的题目。主题议论,就是按照文章标题中的主题的意思进行议论,可多可少,目的是要提起所读材料。请注意,这样的开头本身就是对所读材料的集中感受,是符合读后感作文的性质的。
第二段,概述所读材料。当然由于所读材料的长短、性质不同,概括的方法也就不同。很明显,对一篇故事性文章的概括和对一部长篇小说的概括是不一样的,同样,对一篇故事的概括和对一篇思想性散文的概括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一段,有时还要对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作介绍。但不管怎么样,这一段的长度是又说道的,一般应占全文的三分之一一下,如果短了,后面可以补充回来,如果太长,那就不好办了,就容易走上读多感少的邪路。
第三段,感受的概括。这段话语不多,但是很难,要与上段相接,又要把自己的感受寥寥几笔表达出来。这段是感受的核心,是“纲举目张”的纲。
第四段以后,一般应在三个段落以上,都是写具体感受的。写读后感的毛病正出在这里,由于没有感受或者不会写感受,有些学生的读后感写到上面的第三段一表决心就完事了。这三个段落也是很难写的,有挤牙膏的意思。我们初学者可以化难为易,就是采用“三合一”的办法来写,即,所读材料的细节、社会情况、自己实际的三合一,这三者由思想或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做法是,从所读材料细节的概述开始(但一定注意不要掉进细节的泥沼,要迅速脱身),抽出思想、理论或者情感,由思想理论情感去联系社会上的情况,可以正比,也可以反比,最后再由此看自己的情况。好了,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先说这些,关于这三段的具体情由另文详述。
第七段,结尾。总结与引申。
用典型的文章结构写作 篇5
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4、衬托 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5、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6、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7、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8、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9、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0、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1、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2、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13、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5、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6、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17、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用典型的文章结构写作】推荐阅读:
2024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文章结构创新09-04
文章的结构分析09-13
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05-10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05-21
用典型宣传引导舆论07-18
四年级理清文章的结构11-23
用细节扮靓文章10-19
描写读书的文章:用阅读点亮一盏心灯08-27
文章评点与文章写作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