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2024-06-18

典型人物报道写作(精选12篇)

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1

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

在主流媒体报道中,乐于助人、爱岗敬业、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报道一直占据一个重要地位,通过典型人物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对广大群众进行积极引导,能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也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由此可见,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方式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一、从平视角度看待典型人物

印象中在过去看到的典型人物无一不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无一不是一副“高大全”的形象,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我们很难用“凡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我们心中,他们就是一个个的超级英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辨别能力也在与日俱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察觉到典型人物其实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人,我们的媒体视角也已经从仰视切换成了平视,我们在看待这些人的时候,已经在用一种辩证的思维去审视他们,看待他们,我们可以理解了孔繁森为了工作可以放弃家庭,可以容忍张建明这个昔日的打黑英雄沦落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他们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也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今天,人们心中的雷锋依然是那个一直在“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们却也一直活跃在公众的视线中,只不过,他们不再显得那般高大,不再那般非同一般,他们也是平凡人,平时也在做着平凡的事,只不过在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一股叫做“雷锋精神”的热血,并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而编辑记者所做的便是将这份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

在对典型人物的报道中,公众们可能更加关心的应该是每位典型人物究竟做了哪些事迹,换句话说,正是这些典型事迹成就了一位位的典型人物。半岛都市报2011年12月27日的报道《“最美妈妈”接坠楼女童:伸出双手救人同时自救》中写到“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女童小妞妞翻出阳台从10楼突然坠落。就在这一瞬间,小区住户吴菊萍伸开了双臂。营救之前踢掉高跟鞋、微弯腰部的预备动作并不能抵消上百公斤重的冲击力,在接住孩子的一刹那,吴菊萍左臂断成三截。正是这个缓冲,让妞妞有了生还的可能。”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么一位平凡的女性,但就是这么短短的几秒钟,便产生了一位 “最美妈妈”。

对于典型人物的事迹的报道,我们注意到,编辑作者们更多的是通过一种场景再现的手段进行报道,将整个事件和典型人物丰满、真实、深刻的表现出来,虽不需刻意雕琢,只一番白描淡写,便足以达到报道宣传的效果。

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典型人物

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的时候,编辑们往往也会对其进行最全面的、最真实的描写,他们会先报道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进而将其塑造成一个“典型人物”。阿里木因卖烤羊肉串赚钱捐助孩子上学而获得“感动中国2012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引起众人的广泛关注,贵州都市报在对他进行报道时,采用了全面报道的方式,将其走南闯北的艰辛历程、将其再穷也不放弃道德底线的可贵精神统统述诸纸上,也将其平日生活中的可爱一面展现给大家。

典型人物们终归也是有着区别所在的,他们的典型事迹不会是如出一辙的,他们的人生历程更不可能是雷同的,通过对一系列典型人物的报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时,一定要进行深刻、细微的观察,而且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事情表面,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典型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去捕捉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动机,从而挖掘出人物不同层面的性格与特点。这样展现出的人物是丰满鲜活的,是立体的,也是能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

四、报道要坚持主次矛盾相互统一的原则

在诸多报道典型人物的新闻中,编辑记者们无一不坚持了主次矛盾统一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在整篇报道中会占据最多的篇幅,而这些典型人物的一些平凡生活片段也会充斥其中,成为一片片绿叶,以衬托整片花海。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主次分明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就是整篇报道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典型人物之所以成为典型人物的关键所在,所以,浓墨重彩的一笔笔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对于典型事迹的报道上。

而典型人物在平凡的时候做的平凡的事,也就是我们的次要矛盾,一般的新闻报道常常是以一件件很平常的事为开端,再以一件件很平常的事来收尾的,这能够比较好的体现了典型人物报道的真实性。由此可见,如何将报道的主次矛盾进行排兵布阵,对于整篇报道的社会反响也会是大相迳庭的。

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避免一味说教

一篇新闻报道要有鲜明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倾向性,但对于一篇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倾向性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说,一篇报道的言论要注重写作艺术,不要一味说教,要善于说理。人人关注社会新闻更多的是关注事情的发展,而对于编者的观点和说教大都不太感兴趣,所以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时应避免说大话、空话,用事实说话,才能使报道显得更加真实,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可以拉近典型人物和受众的距离,使读者们感到亲切,这对于表达作者的初衷或许效果更佳。

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2

如何避免人物报道千人一面, 使他们更有亲和力、更吸引人、更感人?记者应把握几个方面, 从细节入手让他们的事迹被人们所了解并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引领时代精神。

一、以人性化角度去捕捉细节

细节, 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 就是要让细节说话。

在拍摄大连市十大慈善家、省优秀慈善人物、中国入榜慈善家原立宪的时候, 记者从他日常生活入手, 用镜头真实地跟踪记录下他一天的日程, 与工人一起在工地上忙碌, 看图纸、指导施工、检查安全, 甚至与工人一起搬砖运沙石。

一个不讲究吃、不讲究穿、爱喝白开水、爱啃青萝卜、粗茶淡饭地打发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的人, 却出资两千万元修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社区广场、社区敬老院, 并无偿捐给政府。记者先后采访了原立宪和他的职工、妻子、孩子等数十人, 节目中, 记者用大量同期声采访真实地记录下他们的心声。

原立宪:“不是冲动, 那个是发自内心。当时就是一个念头, 就想把烈士陵园好好修一修,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教育后人。”

原立宪爱人:“他晚上十一点钟回来, 有时候有事就得一两点, 早晨五点多钟就得走, 有时候四点多钟就走了。”

为了筹集资金, 他花光了积蓄还卖掉了给两个儿女结婚准备的房子。

原立宪的儿子:“到处筹钱, 具体资金有多少, 我不知道。”

原立宪:“实实在在讲, 从内心的感觉, 自己这一生能有这么个机会, 为这些先烈做些事情, 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 来为他们做点事情, 自己觉得自己这一生没白活。”

没有豪言壮语,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 道出了原立宪的心声。透过人性化视角, 让典型人物回归常理、常态、常情, 一个丰富、生动、立体、真实的人才能得以呈现, 这也是典型宣传成为精神导引的必要前提。

二、在特定场景中提炼细节

选取典型场景, 简单来说, 就是对所报道环境的取舍, 就是要舍弃对人物来说无关紧要的方面, 把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人物在典型场景中典型化。

在采访全国植树造林先进个人太平办事处南荒社区党委书记李贤明绿化造林、恢复生态建设过程中, 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 记者进行了一年多的跟踪拍摄。初春时节, 李贤明带领社区党员群众挑灯夜战铺设草坪。荒山上漆黑一片, 他们将汽车前灯打开照明;大家用肩扛、用手抬将草皮一块块地运上山。饿了、渴了, 找个背风处吃一个面包喝一口水。为了解决绿化用水问题, 李贤明带领村委会一班人站在南荒平塘塘底冰冷刺骨的烂泥里指挥机械挖泥清淤, 下到10多米深的井底和工人们一起用撬杠搬运五六百斤重的大石头。从外地运来的树, 因为磕碰, 伤了树皮, 栽好树后, 李贤明找来布条和塑料将树木受伤的地方仔细捆绑包扎好, 让它们慢慢恢复。个别树枝因为营养和水分供应不足变得枯黄, 李贤明用医用输液瓶装满水吊在树上, 让水慢慢地滴在枯枝上给它以滋养, 让它一点点返绿。

李贤明沾满污泥的迷彩服, 伤痕累累的双手, 黑红的脸膛与满山满眼诱人的绿和当地百姓喜笑颜开的表情在镜头下一一呈现, 真实的场景, 特定的细节, 将李贤明倾心植绿、恢复生态, 为民造福的实干精神全方位呈现, 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感, 从而使典型人物的报道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三、用创新的手法表现典型细节

多年来, 许多典型人物报道播出后, 往往给人以“高、大、全”式的印象, 听上去这个人物所做的成绩很多, 很了不起, 但是由于缺乏细节的描述, 让人感觉报道很平淡, 没能很好地展现主人公的个人魅力, 也难以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当今信息资讯“短平快”形成一定的反差, 从而导致典型报道的影响力下降。

在典型人物的采访、创作过程中, 记者力争在“短实新活”上下功夫, 让观众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辽宁省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刘清华是一位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青年教师。她用执着教会听障儿童读书写字, 感受社会;她用母爱让众多残障孩子感受到人间真情。记者在短短三分钟的片子里将刘清华从教十几年最突出的特点和事迹浓缩展现。900多字的新闻稿中, 既有对其突出贡献的概括, 也有生动感人的细节;既有其家人、同事对她朴素人生的背景描述, 也有她为残障儿童无悔付出的特写展现。

试论人物典型报道转型路径 篇3

【关键词】典型报道 转型路径 媒体融合 整合报道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传统新闻报道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人物典型报道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痛苦的转型。如今,这场转型正在进行,出路尚不完全明朗,“典型报道难”依然是新闻界的一个共识。

作为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可以看作我国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的“风向标”。在历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物典型报道都占有重要比重。这些人物典型报道构成了一个流动的人物画廊,折射了人物典型报道理念和实践的深刻变迁。本文试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研究人物典型报道的最新变化,以此对人物典型报道的转型路径作一轮廓式的勾勒。

报道理念革新

1、从宣传本位回归新闻本位

我国典型报道滥觞于上个世纪40年代,新闻性弱是传统人物典型报道的一大软肋,特别是真实性和时效性的问题。“主题先行”、“合理想象”、“陈年旧事”等,削弱了人物典型报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人物典型报道转型的核心在于回归新闻本位,遵循新闻规律。正如著名学者丁柏铨指出,“按新闻内在规律办事(在新闻形成和新闻传播两个层面上严格遵循新闻规律),确保典型报道进入受众心智并最终实现其价值,这正是典型报道发挥其作用的最关键之处。”①

在第二十届和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楚天都市报》两组系列报道《大学生结梯救人》、《信义兄弟接力送薪》分别荣获一等奖。这两组典型报道之所以获得成功,“秘诀”就在于打破“主题先行”模式,而是“事件先行”,以事实、事件的面孔吸引读者,随事件的冲击波“冲”入读者视野,然后才抓住人物美德的亮点,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②

2、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作为“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形成了以传者(记者、编辑和主持人)为中心、以传者意志为转移的传播定势。传统人物典型报道往往从政治需要出发,是“活化了的时代精神、社会规范或政治主张”。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新闻传播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过渡。只有把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站在受众的角度选择和报道典型,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让人物典型报道真正深入人心。

带着强烈的受众意识进入采写状态,深入探究人物典型的内心世界,是许多人物典型报道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上海《文汇报》首席记者江胜信在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一文采写体会中说道:“写凡人英雄说难其实也不难,只要动笔的时候把自己当作读者而非记者就行,说服自己才能说服读者,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在表达主观情绪和进行评价议论的时候,要先往后退一退,用读者的视角,让自己的心理循序渐进,情感逐渐累积。”④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心灵相通,才能打动读者。

3、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传统人物典型报道一大缺陷就是高、大、全,把英雄抬上“神坛”,让公众仰视,敬而远之。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价值重估,社会对人物典型的要求不再是“道德完人”,人为拔高的道德标杆逐渐回归正常。

据《人民日报》2007年5月9日报道,一项关于“我心目中的英雄”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人认为,平凡人也可以是英雄,六成多的人则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在和平年代,日常生活中有着闪光点的人,都可认为是时代的英雄。这一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性。

一些优秀人物典型报道不再回避英雄“缺点”,而是予以恰当处理,使英雄更可亲、可敬、可信。比如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其中写道:“只有完美的神,没有完美的人!”“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女人,如果说任长霞也有她的不足和缺陷,那无疑是一种英雄的残缺,残缺的美丽,美丽的崇高!”英雄人性化的一面,在许多人物典型报道中都得到了有意强化。

报道手法转换

1、典型选择:一元化转向多元化

人物典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载体。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典型体现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当今时代,先进人物不再是政治或道德的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有了更为多样的衡量标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主流价值的包容性。

新时期,我国人物典型报道的最显著变化,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优秀人物越来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08年11月13日,一篇小人物的典型报道登上了《兵团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对象吴兰玉是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钢铁厂的职工家属,她用9年时间捡废品卖钱来偿还5.5万元借款。“吴兰玉老人还不能完全称得上一个楷模式的人物,她只是恪守诚信这一传统道德的普通群众,她的感人之处在于此,突出特点也在于此,所以,我写她不能求全,不能求完美,只能展现她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面。”⑤这篇报道一举夺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自立自强的贫困学生、爱心助学的山村教师、做人厚道的农民工等“小人物”,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不断涌现,极大拓展了新时期人物典型报道的领域。

2、报道层次: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有人将一些不好的人物典型报道概括为“雕像式”、 “画像式”、“神像式”、“蜡像式”四种面目。一言以蔽之,这些报道都是平面化的,缺乏人性的深度,没有精神的升华,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典型是类的样本”,同时必须是“这一个”,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还原典型”是一个重要的报道手法。比如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一眼见到王顺友,感觉他就像深山里一块未曾面世的石头,没有任何当下社会见惯了的概念烙印,真实得就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望着他,我第一次失去了固有的思维方向”。面对着这个一年有330天独自行走的、没有任何修饰的、原生态的人物,“要了解他、懂得他、走进他心灵的唯一办法,就是走进他的邮路。因为邮路就是他的生活,邮路就是他的心!”⑥

只有深入发掘人物典型的时代意义,立体呈现人物典型的精神风采,才能实现人物典型报道的真正突破。走近孟二冬教授系列报道,是《光明日报》近年来组织的最有影响、力度最大、形式多样的重大报道。这一系列报道采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多种报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向读者呈现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为学之德、为师之德、为人之德、为志之德,展示出孟二冬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彰显了当代知识分子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目前人物典型走向深度报道,主要有实录性典型报道、传记性典型报道、解释性典型报道、调查性典型报道等四种类型,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3、报道框架:模式化转向特色化

多年来,人们对人物典型报道总结出一套“常用公式”:先进=“奉献牺牲”+“亏待家人”+“几十年如一日”+“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模式化的结果就是死板僵化,导致读者“审美疲劳”。

近年来,一批优秀典型报道打破传统模式,以特色风格见长,一时好评如潮。以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为例,这篇通讯4个小标题都是人物的直接引语:“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如此带有血性、富含哲理的话语,令人怦然心动。

再如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在文法运用上打破了平铺直叙的老套,更多地选择了跳跃的结构、跳跃的思路和跳跃的文词。“当今时代,是一个合着强劲节拍前进的时代。当今的人们,是喜欢大跨度激发兴趣和热情的人们。文字与文法的跳跃,视野与思维的跳跃,知识点与兴奋点的跳跃,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时代性的偏好。这种偏好,还由于人们的网络阅读、交叉阅读、忙里偷闲式的阅读,变得越来越强了。”⑦

从叙述方式到逻辑结构,从个性语言到时尚笔法,获奖的人物典型报道越来越有特色,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中国新闻界执著探索的丰硕成果。

运作模式变化

1、从单一媒体转向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如彭兰教授指出,“从总体上看,报道便不再是单媒体、单平台、单落点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⑧一个典型在多类媒体上同时出现、相互配合、整体联动,可以形成立体整合传播之势,实现媒体融合和全媒体时代的整体效果。

2004年,从全国重大典型许振超的集中报道开始,典型报道的运作模式有了新的突破。时任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强调,典型报道首先要考虑新闻规律和受众的接受规律,据此对新闻信息资源和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改变以往的操作模式。这一新的运作模式,本质上就是媒介融合下的整合传播。报纸与广播、电视、网络等整体联动,使人物典型在报纸上有文图、广播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图像,特别是网络上有全部信息的总汇,容易达到“铺天盖地”的传播效果。

2、从封闭运行转向开放互动

新闻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互动交流。传统人物典型报道习惯以传者为中心,封闭性强、互动性差,虽然有社会反响的笼统报道,但受众参与程度比较低。新形势下,创新人物典型报道必须注重人物典型、新闻报道与广大受众的全面互动。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深刻指出,新闻宣传要“注重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从全国重大典型许振超、袁隆平、任长霞等报道实践来看,全方位互动对于形成舆论冲击波、扩大典型影响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这种开放互动包括媒体与受众、媒体与媒体、新闻与非新闻互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从《人民日报》对任长霞典型的宣传报道来看,既有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也有评论文章,还有读者的文章,任长霞丈夫的文章,网友的感言摘登,诗人的赞美诗等等,全面互动集聚强大声势,使任长霞事迹很快家喻户晓。

3、从经验主义转向科学策划

传统人物典型报道运作,多数采取经验主义办法,按照传统套路来操作:宣传部门确定典型—新闻媒体集中采访—按照指令同步宣传—领导机关命名表彰—有关部门号召学习—组织报告扩大影响—媒体报道社会反响等。这一套路曾有不俗的表现,但任何模式一旦形成,不再创新突破,就很难再现辉煌。要打破这一困境,关键在于发挥各个媒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策划催生“金点子”,以有效执行带来好效果。要对人物典型报道进行系统谋划,研究制定最佳报道方案,按照科学规律分步实施,以期取得令人满意的传播效果。比如,《大学生结梯救人》、《信义兄弟接力送薪》两组系列报道,都是《楚天都市报》举全报之力精心策划的结果。试想,如果不是富有战略眼光的科学策划,这两个典型即使不被埋没,也不会产生多大社会影响,更不会摘得中国新闻奖的桂冠。

重大典型报道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宣传指令,不能没有章法地零敲碎打,也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天津日报专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重中之重工作室”,以工作室的机制专事思想政治工作和重大典型报道,实践证明非常有效。调查研究、人物选取、组织策划、深入采访、集中推出、媒体互动、跟踪报道……重大典型报道要探索优化流程控制,实施精细管理,真正确保典型过得硬、报道打得响、社会影响大。

当然,人物典型报道转型还在路上,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将在实践中创造更多新鲜经验,值得我们从理论上全面总结、深入提炼,以此推动人物典型报道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①丁柏铨:《新闻理论新探》,新华出版社,1999

②张征,《从新闻性、事件性看典型报道传播效果变化——〈楚天都市报〉几篇人物报道案例启示》,《中国记者》2010(12)

③李良荣:《宣传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④江胜信,《真心感悟真情——谈集体采访中地方记者的作为》,《新闻实践》,2010(1)

⑤王遐,《写出小人物的大境界——〈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采写感悟》,《中国记者》,2010(3)

⑥张严平,《最震撼的一条路——采访四川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札记》,《中国记者》,2005(7)

⑦人民日报记者冯春梅在“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和长江韬奋奖获奖作者经验交流研讨班上”的发言《典型人物写作:发掘核心价值 激昂时代旋律——创作通讯〈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的一些收获》

⑧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2)

(作者:安徽日报社首席记者)

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4

探究典型人物报道的出路-以《郑州晚报》洪战辉事迹报道为例

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其源于苏联时期的.“典型宣传”.典型人物报道自产生之日起,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当今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典型人物报道却表现出式微趋势.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认为:典型人物报道的观念是文明程度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消亡.但也有学者认为典型人物报道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笔者比较赞同后者观点,典型人物报道不会也不能消亡,我们只要敢于创新,改变旧有的报道手法、报道形式等,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就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 者:高坚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刊 名: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英文刊名:JOURNALISM LOVER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1 关键词: 

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5

我有一个好伙伴

我有一个好伙伴,她叫邬明艳,明亮的眼睛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真像她的名字。她那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更给她添加了几分色彩。就说星期日那天发生的事吧。

那天,我们到上海“大世界”游玩,不一会儿,大家就被有趣的电子游戏机吸引住了,不时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我和邬明艳正看着屏幕上的孙悟空,我们被它逗得捧腹大笑。忽然,从背后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哭声。我和明艳止住笑,带着疑问向发出哭声的地方走去。

原来是我班同学廖志强在买门票的时候,发现口袋里的两元钱丢了,因此哭得非常伤心。是啊,本来高高兴兴出来玩,现在丢了钱,怎能不伤心呢?我们非常同情他。

这时,站在我身旁的邬明艳从自己兜里掏出两元钱,迎了上去,对廖志强说:“志强,别哭了,刚才我在买东西的时候,拾到两元钱,兴许是你的,刚才我忘了问你,你拿着。”志强止住了哭,迟疑了一下,接过钱,笑了,用感激的目光望着明艳,睫毛上还挂着几滴泪珠呢。

我感到非常纳闷:明艳不是一直跟我在一起吗?我怎么没听到过她说拾到两元钱呢?真是件怪事。

我还没醒悟过来,邬明艳就把我拉到一个僻静处,压低了声音对我说:“黄莺,你反正带了五元钱,借给我一元吧。”“你的钱呢?”我感到非常奇怪。只见她神秘地眨了一下眼睛说:“我的钱嘛,刚才给了廖志强,你瞧他哭得多伤心!”

“你不是说拾到的吗?”我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邬明艳用手指了指我的脑门,顽皮地说:“不然他肯收下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迅速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朝她手里一塞。邬明艳愉快地接过钱,并眨了眨眼睛,意思只有我知道。

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你一定觉得我的好伙伴——邬明艳可爱、美丽吧?我为有这样一个好伙伴而感到自豪。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一文却唯独选取了居里夫人放弃镭的专利这件事情,表现她醉心于事业、为人类服务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因为作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的精神,这才是居里夫人最伟大的地方。

综上所述,选择事例表现人物形象时要有所取舍,只有选择典型事例,才能主题鲜明、中心突出。

《黄道婆》一文则主要通过写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造福的故事,来表现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提灯女神》抓住了南丁格尔是怎样冲破阻力去当护士和她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来表现她无私奉献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创新练习快乐作文新体验

我有一个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等等,他或者她(心胸开阔 心地善良 通情达理 见义勇为 乐乐于助人 拾金不昧 或者)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篇6

【摘 要】塑造好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一个戏曲艺术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终的艺术要求。作为演员要想塑造好舞台形象,仅仅依据剧作家笔下的角色和依靠导演的说戏去照葫芦画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词】塑造;环境;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76-01

演员创造角色,塑造形象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技巧和诸多文化艺术素养,包括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那么,我所饰演的?{莲――一个卖茶女子该如何从基点开始塑造呢?我以为,应该先从生活着手。我想,一个演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虽然我没有采茶卖茶的经历,没有这方面的体会,可这不妨碍一个演员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因为生活中不乏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深入体验乃至模仿这个过程,了解其产生的多种原因和多种形态表现。

?{莲是《烟雨杏花村》这本戏中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她身世凄凉,自幼失去双亲,无依无靠,是她的婆婆将其收养,抚养成人,她和婆婆的儿子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谁知刚刚准备成亲,丈夫却不幸涉水南湖丧了性命,剩下寡母孤女,生活没有着落,是当时的池州太守李方玄爱民如子,为她婆媳在茶田上盖了一个小小茶亭,聊以糊口,另外又免除了她家的赋税,这让?{莲感激不已,谁知好景不长,李大人被人陷害,罢免官职,下落不明,?{莲为报深恩,轻信小人之言,被其利用,幸遇新上任的杜牧杜太守解救,这才没有铸成大错。那么对于?{莲(如图)这个人物的塑造我写两点心得体会。

?{ 莲

一、准确理解角色是演员创造角色的前提

精研剧本,分析角色,乃是创作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在接受角色之后,要先精读剧本和有关资料,了解角色所处的背景和特定环境,准确地把握、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逐渐进入“角色”,以致你的一颦一蹙就是角色的一颦一蹙,这时角色就成了你自身,成了你艺术创造的“对象化”,至此,演员的艺术创造力才能从角色扮演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我在饰演“?{莲”时,是先从熟读剧本开始的,通过对剧本的反复研读,了解到在这本戏中,?{莲是一个涉世未深年仅十八九岁的卖茶女子,她勤劳,自立且坚强,又善良,大胆,正直,淳朴,待人接物热情真诚,丧夫后心疼婆母,不愿再嫁,对婆婆不离不弃,对父母官李大人知恩必报,为救大人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敢作敢当。但因年轻幼稚单纯善良,以至于被人利用而毫不知情。既然有了生活依据和人物的行动线,对于演员来说,则有了心理依据,也就有了创作表演的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我结合自己的舞台实践,借鉴吸收各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利用戏曲程式化的技巧把握人物性格的内心分寸、尺度,把人物背景的支撑作为重要依据,运用准确适度的眼神,身体动作的幅度大小,以及呼吸的深浅来真正做到真听,真看,真思考。

二、唱腔上的技术处理是演员角色创造的需要

作为表演艺术,黄梅戏的唱腔是影响和制约戏剧舞台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论及戏曲声腔时说过:“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在“中计”这折戏中,我对唱词唱腔反复推敲、仔细揣摩,在舞台演唱时根据剧情表达的需要,对唱腔作了各种特定环境下的不同的演唱处理。如:在?{莲知悉婆母把自己当做亲生女儿,并求她不要管年迈的自己而再出嫁时,?{莲悲从心起,在高潮音乐过门时喊出痛彻心扉的“婆……婆……”扑到婆婆的怀中,泣不成声的演唱“我的好心的婆婆呀……”我在演唱这一句时处理成:在一句撕心肺裂的喊白“婆婆”过后,我要求乐队老师给我自己清唱,全场鸦雀无声,我先屏住呼吸,轻发“我的”两字,强调“好”字,“心的”两字用喉头哽住的哑音发出,在第一个“婆”字发出时,立刻把音休止掉,再把气息往下一压,再发第二个“婆”字,然后慢发波音,再大吸气,哭发最后的“呀”字突出爆发情绪。力求做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以此表现和婆婆之间真挚的母女深情。

经过多部戏的打磨和塑造,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演员在舞台上最终展现的是角色的突出性格和真情实感,塑造的是人物的独特形象与灵魂。作为一个热爱并终身从事黄梅戏艺术事业的演员,就应该秉承传统而又要不囿于传统,要在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基调与其微妙变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敢于通过对唱腔、眼神、身段、表情等表演方式、技巧上的借鉴、吸收、融合与创造,呈现给观众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浅谈写活典型人物报道的艺术 篇7

一、脱离虚幻, 创造真实美

电视报道中塑造的人物是真实的, 她 (他) 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 这是人物可以在受众面前站立起来的必备条件。我们在电视创作中把典型人物塑造得尽善尽美, 突出完美的戏剧性, 就会丢掉真实的感觉, 这是不科学的。我在报道生活在爱的集体中的残疾少年纪岩时就深有感触。

一次, 在海铁二校采访中无意间听到刘淑艳老师和她所教班级的学生帮助残疾少年纪岩的事。我通过采访了解到,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 从小患脑瘫, 生活自理困难的纪岩上学后就在这个班级, 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爱护, 使他克服了自卑, 成为身残志坚的好少年。采访后, 我制作了专题片《真爱无价》, 片子中, 我没有一味地唱赞歌, 那样观众会认为你报道的不是活生生的人, 而是神。我看到了纪岩脆弱的一面, 身体残疾、智力比同龄孩子低下等等问题都深深地困扰着他, 纪岩也产生过悲观、厌世的心理, 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才使他摆脱桎梏, 走出自卑的阴影, 这也真正地体现了本片的主题———真爱无价。真实的报道, 使该片真挚、感人。使该片产生美感。

二、脱离浮华, 创造感人的美

记者采访典型人物时不能仅满足于事实加上概念, 而应力求做到对其有一种情感上的体察, 细心体会人物所具有的情感、所有过的感受。有的记者作风不深入, 不了解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 采访片面、不深入, 他的报道将如同嚼蜡, 索然无味。记者带着感情去采访, 典型人物才能将他的真情传递给你, 记者为真情所动, 心灵受到震撼, 才能将自己的情与人物的情糅合起来, 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向广大电视观众传递, 使人们受到感染, 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同时要注意, 记者在报道正面的情感时, 不能忽视了负面的情感, 尤其是所报道的人物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 一点不涉及人所难免的情感曲折和情感世界中的负面东西, 会令人难以置信。报道全局十大杰出青年、全路青年岗位标兵、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青年列车长王春霞时, 我就被她那种无私奉献, 用真情书写人生的感人事迹所感染。在王春霞的一次乘务中, 我踏上了列车, 我从王春霞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哪怕是一个眼神中都感受到了这种真情, 在写这部专题片的稿子时, 笔端饱含深情, 一气呵成。以情感人, 打动千万人的心, 这才能恰如其分地起到用优秀的电视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同时, 报道中我也没有回避情感世界中负面的东西, 我看到了王春霞事业辉煌的背面, 她给予家庭的毕竟太少了, 从这一点看, 观众对王春霞更会叹服。该片被编入哈尔滨铁路局党员电化教育教材中, 在全路好新闻评比中, 获专题类三等奖, 在全盟好新闻评比中获好新闻一等奖。

三、脱离从众, 创造个性化的美

典型人物分析 篇8

——《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没错,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是一项不简单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还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素养。在这里,并不想写我实际遇到过的老师。回顾我的读书生涯,说实话并没有一个老师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好不坏,谈不上“典型”。我要写的老师是一部影片中的人物,经典教育题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与其说分析这个人物,不如说我从他身上得到的一些感触、启示。

在影片中,马修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但又落魄不得志的的音乐作曲家,为了维持生计,他来到了“池塘之底”,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而开设的男子寄宿学校做学监。这里的孩子叛逆、冷漠、仇视社会、喜欢来点恶作剧却经常为此受惩罚。马修老师刚进入学校就遇到对其友好关心的马克森斯大叔被那些问题少年恶作剧伤到眼睛,粗暴残酷的校长根据“行为—反应”原则惩罚他们轮流关禁闭,直到找到凶手。但是这又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如此真挚的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员、有牛仔、有驯虎员,甚至是拿破仑将军。马修老师没有放弃这一群被社会抛弃、被理想放逐的孩子,他摒弃一切偏见,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吃住在一起。面对孩子们的屡次冒犯和不敬,马修老师没有像校长一样,以“行为—反应”原则,用残暴高压的手段管制学生,而是用音乐向这群缺少关爱的孩子们发出了邀请,带领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忘记这个社会的冷酷无情,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孩子们渐渐不再那么叛逆,在他们身上有了孩子的活泼和纯真。最后当马修老师被学校解雇离开学校时,学生们用一架架写满充满深情和感激的语句的纸飞机向马修老师告别。在马修老师改变这群问题少年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爱,爱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有缺陷的学生。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宽容,有时候宽容可能比惩罚更有效果。在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上,憨厚的马修老师就被学生们狠狠戏弄了一番,校长的到来本可以让这一群不听话的孩子受到惩罚,然而宽容的马修老师却向校长解释了并非是学生闹事,而是他要求学生上黑板前作答。面对这一情形,受到保护的学生都惊讶的望着老师。是的,在那样的一所学校,这做法的确是让人惊讶的。在获知将马克森斯大叔眼睛弄伤的孩子是勒盖莱克之后,马修老师本想把他拉到校长室去接受禁闭的惩罚,不过在听到校长室传出的殴打声之后,他决定和孩子做一个交易,让他主动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作为对他的惩罚,这是一种信任和宽容的结合,这种方式反而让勒盖莱克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同样,在发现自己最珍爱的乐谱被学生拿走之后,马修老师也只是紧张了自己的东西,对学生没有过多的责备,反而又一次的向同校的老师掩盖了学生们的“罪行”,称是自己在组合唱团。对于学生们的恶劣行为,马修老师给予的更多是宽容,在宽容的背后是马修老师对这些孩子无私的爱。

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消除防御心理。马修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那些问题少年。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摆架子,没有拿教师的身份说事,有的只是一份平等和尊重。而相反,校长惩罚式教育只能换来学生在人前噤若寒蝉,而在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理解学生对于一名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素养。不要只关注行为造成的后果,而要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犯错的孩子,得到的答案却是出乎意料,也让他心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 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我想不止马修老师,我们每一个人心灵都应该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所以马修老师选择了理解。

要善于发现并发掘学生的潜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马修老师发现那些调皮、厌学的问题学生对音乐有很大的兴趣,对他的谱子充满了好奇,并在无意中发现他们其中有几个好嗓音。于是,马修老师就因势导利对全班同学的嗓音进行测试,划分类型组成了一个合唱团,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位置。唱歌唤起了这些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快乐,并且让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莫昂奇。他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身家庭,心中极度苦闷,经常犯错捣乱而关禁闭。对待这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学生,马修老师努力寻找开启这扇心灵大门的钥匙。他设法消除母子之间的隔阂,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敌意。终于,莫昂治不再敌视老师,放开了嘹亮的歌喉。马修老师惊喜地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尽最大力量挖掘这种潜能。马修老师成功了,莫昂奇那纯净,似天籁一般的歌声感动了所有人,并且在以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用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教育学生。在影片中,马修老师在晚上记日记时,总是鼓励自己,不放弃希望,相信光明即将来到。面对极差的工作环境,马修老师没有消沉,用乐观豁达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许,这种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他的学生,让他们看到人生的希望。

防疫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9

“我觉得休息得差不多了,想到康复门诊尽自己的一份力。”最近,经过一周的休整,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师、1992年出生的詹明明来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门诊坐诊。她每天接诊10—20名患者,实施艾灸、针刺、耳穴贴等中医治疗手段,还指导患者居家进行穴位艾灸和穴位按摩,帮助他们提升免疫力。

1月22日,湖北省中医院临时组建隔离病房,从各个科室抽调医生,詹明明主动报了名。几天后,她正式进入隔离病房救治患者。“住院的患者越来越多,我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说实话,我到医院工作才1年,报名后还是有点忐忑,怕自己不能适应工作。”詹明明说。

在隔离病房值班的一个多月里,詹明明每天早上要进隔离病房查房,写值班病历,指导患者服用中药。她每次查房在病区里坚持几个小时,穿戴着厚重的防护装备,原本很简单的日常查房工作也变得很吃力。

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篇10

遵循新闻规律, 杜绝策划新闻

“新闻报道最好的策划就是没有策划。”笔者在和一位老记者交谈中, 他一语道破天机。新闻的发生是客观的, 组织报道应该按照事态的进展进行。如果刻意地去策划报道, 将新闻报道固定在一个既有的模式下, 这样有悖于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尤其在典型人物报道中, 决不能为了达到某种宣传效果, 人为地“摆拍”去拔高报道对象。美军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淖, 为鼓舞士气策划的“拯救女兵林奇”不仅是一个典型的人物报道, 也是一个典型的策划新闻。在这个新闻报道中, 记者、编辑人为地添加了许多虚构的成分, 所塑造的“英雄林奇”和真实的林奇出入很大。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而去策划含有虚假成分的新闻, 这种“策划新闻”令人不齿, 只要是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郑州晚报》是最早也是最全面对洪战辉事迹进行系列报道的媒体之一。该报社在运作这个新闻报道时并没有一个预设的报道策划, 完全是按照事态的进展、受众的反响去组织报道。在一系列报道中不仅有洪战辉感人的事迹, 还有公众的反映、社会各界的讨论, 全方面、多角度地去报道、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榜样。在过去的典型人物报道中, 为了宣传而去塑造不切实际的“完美榜样”形象, 这不仅不能取信于受众, 对所报道的典型人物也是一种亵渎和曲解。可见, 必须改变旧有的那种报道手法才能使报道可信、榜样可学。因此, 我们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一定要做到遵循新闻规律、还原事实真相, 而不能刻意去策划典型、策划新闻。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要有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党的事业的高品位出发点。

注重受众反馈, 切忌新闻炒作

在推出典型人物后, 媒体往往关注最多的就是社会各界如何掀起学习典型的高潮, 很少去关注受众其他方面的反响, 也没有相关的后续报道。来自受众方面的反馈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 使受众对所报道的典型人物产生怀疑, 甚至抵触, 最终导致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郑州晚报》在报道洪战辉事迹时对这方面的处理就做得比较成功, 既有前期的系列报道也有后期的反馈报道, 针对受众的疑问一一解答, 真正地做到关注典型、关注受众。

在洪战辉成名的三年之后, 开始淡出公众视野之时, 《郑州晚报》及时地采写了《洪战辉名人光环下的普通人生》这篇后续报道。在报道中给受众讲述了洪战辉成名后的普通人生, 他并不是靠“名人光环”去赢得他人的尊重, 而是一直在自我奋斗, 靠自身的努力赢得尊重。这样的后续报道不仅消除了公众的疑惑, 同样再一次树立了洪战辉自立自强的形象, 展示了“恒星”的风采。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 我们要做好后续报道, 但是做好绝不是极度地追逐典型、炒作典型。这样既不利于宣传典型, 也容易滋生不良的社会风气, 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些媒体在报道典型时往往不惜人力、物力、版面, 长篇累牍地去报道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痛痒的小事, 为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极度地追逐受众, 与报道主旨无关甚至相悖。这种追逐受众的行为, 仅仅是在追求短期利益。从长远讲, 这会对媒体的信誉度和美誉度造成不良影响, 也不利于媒体的成长。

媒体协同作战, 新旧媒体联动

当今, 各类传统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对受众市场的竞争已到了“白热化”阶段,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 单一媒体对受众的影响较之以前相对弱化。过去, 报纸一直是典型人物报道的阵地, 但是在现代社会仅靠一家或是一类媒体的单打独斗, 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已很难实现。在典型人物报道中, 媒体间要全方位、立体化地协同作战, 这样才能够拓展报道的广泛性, 增加典型的影响力, 优化传播效果。同时, 我们还要积极地与网络新媒体联动。网络的出现整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它发布信息及时、信息反馈多渠道、受众参与度高, 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点, 但网络也存在着信源的不可靠性、权威性方面不及传统媒体等劣势。因此, 新旧媒体的联动必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增强传播效果。

近些年, 洪战辉、任长霞等一些典型人物的推出与网络媒体不无关系。《郑州晚报》在推出洪战辉这个典型人物时, 就借助了网络媒体力量, 其采写的《穷大学生携妹求学12年》、《携妹求学, 感动你我》等一系列相关报道都在第一时间被新浪网发布, 这让洪战辉走出河南、走进全国公众的视野。网络媒体是新闻报道的新阵地, 我们一定要运用好这种新的传播手段, 抢占新的宣传阵地。

当今, 信息爆炸、大众价值取向多元化。典型人物报道要想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让受众去主动接受已是非常困难, 但是政治需要典型引路、文化需要典型传承、生活需要典型鼓励、时代的价值取向需要典型引导, 而媒体又要靠典型去担当道义、弘扬正气, 所有的这些都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客观支撑。只有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才是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出路。这将使典型人物报道枯木逢春, 不仅能激发人们学习典型、追逐典型的热情, 并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生)

人物报道 篇11

陈其伟2003年以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边远贫困老区山村第一线黄田村担任村支书,他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凭着让黄田村富起来的信念,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创造出令人信服的辉煌业绩,实现了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带领发动群众养牛1000头,养猪12000头,养黑山羊600头,养蜂1000多箱。种植橄榄150亩,龙眼350亩,油柿500亩,造林10000亩。同时还办起黄田村矿泉水厂、大雾山茶叶厂和3家服装加工企业、2家包袋加工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多人。陈其伟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铺筑了8.8公里6米宽的通村水泥路、9.5公里3.5米宽通往8个自然村组的水泥路,新建老人活动中心和架设有线电视,建设小型水库水坝以及村主干道路灯亮化工程等。黄田村也由2002年泉州市贫困村逐步走向2007年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还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陈其伟也先后两次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劳动模范、农村实践“三个代表”基层干部标兵和服务“三农”工作先进工作者,并被群众称为“大山深处的领路带头人”。2008年陈其伟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4位先进人物典型材料 篇12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生平事迹:

义务植树绿荒山 晚年做出新贡献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12

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监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实现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

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56

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3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

领导关怀树楷模 群众爱戴学善洲

杨善洲退休23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情系大山、开荒种树、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受到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的敬仰。

201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杨善洲同志病重期间,李源潮委托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到医院慰问。杨善洲逝世后,李源潮又委托云南省委组织部在追悼会上敬献花圈。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近日指出,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大典型予以学习宣传,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也多次做出重要批示。10月份再次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白恩培要求,有关部门要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委托省委党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到保山市人民医院看望杨善洲。辛桂梓向杨善洲转达了李源潮的慰问,并当面读了李源潮的批示,转交了中央组织部给杨善洲的慰问金。辛桂梓还转达了省委书记白恩培对杨善洲的亲切问候。辛桂梓说,杨善洲同志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李源潮同志的慰问和批示既是对杨善洲同志的肯定,也是对全省党员干部的激励和鞭策。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源潮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白恩培同志的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活动。他强调,要学习杨善洲同志恪守信念、清正谦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的优秀品质,始终坚守共产党员人的精神家园,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自觉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始终发扬奉献精神,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地位,努力做桥头堡建设合格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近来,国家林业局、云南省委、保山市委等领导机关相继发出了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经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并决定在善洲林场修建杨善洲纪念碑和雕像。全国林业系统、全省各族群众掀起了缅怀杨善洲,学习杨善洲的热潮。

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也分别作出指示。李长春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习近平强调,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910

里同意了他回独龙江的请求。于是他把‚办公室‛搬进了独龙江。2012年,他卸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只保留‚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头衔。他说,这个我愿继续担任,因独龙族群众还没有脱贫。

干到前头带动群众发展

‚老县长‛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施工现场、火塘边。当地许多村民养蜂,但蜜蜂进洞筑巢比例低和产量不高的问题经常困扰着大家。养蜂收入高,高德荣就带头养蜂,总结经验,很快蜂箱‚存桶‛率达到50%。现在,他碰到养殖户都要传授经验。

‚独龙江的草果种植也是老县长带头的。‛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国雄说,2007年高德荣就邀请专家开始探索种植草果,并带头种。独龙江乡适宜草果生长,草果现在成了当地重要产业。全乡去年亩产超500公斤的有20户,全乡草果收成达到80吨。

巴坡村新农村指导员李明富说,在巴坡村,老县长自己拿出种苗,把村干部喊来手把手教。‚我在这里做指导员三个多月,在村里见到他几十次,一来就在基地和群众家里住几天。示范的草果有收获了,价格不错,群众就跟着种。巴坡村蜜蜂养殖已有2000箱,草果也种了2500多亩。‛

离乡政府三四公里的地方有一排房屋,院子里养了鱼、猪,种了菜,这是高德荣的工作站,也是他培训当地群众的‚基地‛。培训内容丰富,从政策到法律、科技,延伸到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之道,他可以说上一天。乡亲们很喜欢听他讲,常常是几十名群众围坐在他身边。培训时间也不固定,一有时间他就宰猪、杀鸡,组织群众们来‚基地‛培训,晚了大家伙就睡在工作站里。2010年,省里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面对独龙族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机会,他把‚办公室‛设在独龙江的决心更加坚定。‚上级照顾我们,兄弟民族支援我们。但不要总想伸手要,要多想如何放手干。‛

现在,高德荣酝酿着更大的愿望:公路向北延伸进西藏,向东连接迪庆,从根本上解决怒江州交通‚瓶颈‛问题,将独龙江与西藏察隅、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合成一个环行旅游线路,让美丽的独龙江成为旅游胜地。

令人敬畏讲原则的老县长

多年来,高德荣竭尽所能,把国家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扶持政策落实好,督促实施好帮扶工程,让群众得实惠。很多人对他又敬又畏。‚畏‛的是

他讲原则,事情做得不对,工作干得不好,他绝不留情严厉批评。而‚敬‛的是他身正风清,敬业奉献,不谋私利。

当地群众一说老县长就说他‚良心好‛。但干部们找他谈工作,却犹豫再三,准备好才‚敢‛去。独龙江乡副乡长余金成说,老县长性子直、脾气烈,对独龙江了如指掌,对扶持政策烂熟在心。谈工作一项政策、一个内容没说对,他能马上指出,如关键问题答不上,还会当场批评。

1996年独龙江简易公路挖建中,高德荣提出,要力争最大限度保护好沿途的植被资源。每一次下工地、进村子,发现有乱砍乱伐,他当场严批,还向乡林业站举报。乡林业自然保护所副所长和小阳说,这三年,老县长举报的案件就不下10件。贡山县林业局局长肖永福说,老县长一人对独龙江动植物的保护,超过我们几个森管员的力量。

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中,高德荣负责现场督战安居房建设、交通道路等项目工程的总体推进。做帮扶项目的各施工队负责人,很‚怕‛老县长,因为老县长常在各项目点巡查,哪个项目点是什么情况,进度如何,他了如指掌。每当施工队因为主观因素而影响了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工作时,老县长会直言不讳地指出。

儿子高黎明印象中的父亲一直忙,从小到大陪伴他们的大多都是母亲。高黎明毕业后回贡山考公务员,连考3年才考上。有人认为父亲身为州级领导,给儿子安排个工作很简单。但父亲对他说:‚好好用功,多看看书。‛‚任州领导后按规定可安排一套房子,但他没有要,连现金补贴也没有要‛,高黎明说.

年近六旬的高德荣,现仍奋战在帮扶工程的一线。他说:‚看到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我最大的快乐。‛

平凡的坚守

——武定县森林公安局民警、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李炳祥同志先进事迹

2012年9月6日,是个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武定县27万人民来说,却是个悲伤和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武定县森林公安局民警、县委派驻环州乡拉务村委会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李炳祥同志因坚守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48岁。李炳祥,男,傈僳族,1964年9月生,1984年1月参加工作,生前任武定县森林公安局副主任科员,二级警督警衔。

‚万松山是我的家‛

1987年,李炳祥怀揣他的梦想,走上了森林公安工作的岗位,走进了距县城140余公里、面积达6万多亩的原始森林万松山。万松山林区派出所驻地海拔2680多米,气候恶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活艰苦,孤独寂寞。当地群众都说:‚正常人进驻万松山3年,见人不会说话,见车不会让道‛。但是,李炳祥把万松山当作自己的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深深地扎根在林区,这一扎就是25年。

为了万松山的万亩森林,他毅然把家搬到了万松山护林点,由于林区没有学校,只能将年幼的女儿和儿子送到距离林区派出所5公里外的乔山小学寄读,每天放学后,只有姐弟俩留在寂静的校园里,自己拾柴生火、提水做饭,每当周一他送孩子去学校时,幼小的儿子总是扯着他的衣角,哭闹着不让父亲离开。林区缺医少药就更不要说了,患了小病,他总是自己挺着,还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打针。有一次感冒自己打针后由于卫生条件差,臀部针眼发炎,没有及时医治,导致严重感染,最终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

25年来,李炳祥带领护林民警早出晚归,日夜兼程,徒步在林区开展‚天保‛、‚绿盾‛、‚南方二号‛等专项行动,仅常规防火线的巡逻,每年行走路程就不少于2000公里。25年的行程,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还多。从1993年进驻万松山以来,李炳祥和同事共侦破各类案件400多件,打击违法犯罪人员780多人,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使万松山国有林区原始林种、物种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完整保留,成为镶嵌

在武定西北的一颗绿色明珠。2005年6月,在侦破环州乡一起滥伐林木案中,李炳祥同志带领警力深入一线蹲点,连续开展了一个月的侦查取证工作,成功侦破案件。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被县委政法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被州绿化委评为‚先进个人‛、被州公安局、州林业局评为‚先进个人‛,受到州森林公安局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调动的要求和申请。25年默默的坚守,25年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名森林公安民警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我是拉务村的人‛

李炳祥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始终心系群众。2012年1月,县森林公安局安排部署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下派工作后,李炳祥就主动报名参加。当时,局领导考虑他已在基层工作了25年,加之家庭困难,让他以后再去,可李炳祥坚决地说:‚我在环州乡工作了那么多年,熟悉情况,特别我是傈僳族,做群众工作比较容易‛。

李炳祥驻扎的环州乡拉务村委会是一个傈僳族村寨,山高、坡陡、箐深,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有的村民甚至听不懂汉语,指导开展工作难度较大。自进驻环州乡拉务村委会以来,李炳祥就与村委会干部一起爬山涉水,下基层、进村庄、入农户,到户头、到人头、到田间地头,跑遍了拉务村委会的所有村民小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凭借着少数民族语言相通的优势,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到村民家中走访,侃侃白话,拉拉家常。村民们说,几天不见他来都有些挂念。在他的宣传带动下,桃树村的架水、修路和鱼塘村、拉务村的烤烟连片种植等工作开展十分顺利,群众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拉务村村民小组长白洪顺说:‚在李炳祥反复宣传动员后,我们村原来不愿种烟的9户农户也开始种了,全村烤烟种植面积从去年的240亩扩大到了300亩‛。在李炳祥的《民情日记》里,详细记录着一桩桩民情,哪家有几个孩子上学,哪家有几头大牲畜,哪家的困难需要扶持,他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上一篇:地上停车管理服务协议下一篇:小队活动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