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人物

2024-09-30

非典型人物(共10篇)

非典型人物 篇1

概述

新闻无法离开人物。新闻就像影子一样难以与人分割。由于人们需要了解身边其他人的生活状态, 以满足自己的窥探欲望, 并需要从同类当中寻找思想和行动榜样, 催生了读者对人物报道的需求。相较于无生命的事实, 人的题材更易于唤醒读者的反应, 引起关注和思考。同时人物报道更能经受时间的长久考验并能广泛传播, 所以媒体都对人物报道厚爱三分。

受传统观念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我国新闻界曾一度在极左的泥潭中挣扎, 以违背客观规律为代价, 臆造出许多脱离实际的“典型人物”, 把人“塑造”成了“高、大、全”的“神”。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我国社会朝着价值多元化、结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自主性相对大为增强, 价值观念趋势明显多元化。时代的变迁促使受众和新闻媒体都在改变。一方面, 随着传媒时代的来临, 国内受众对于媒体不再陌生, 自媒体也为其积极参与新闻报道提供了平台基础;另一方面, 随着向市场经济的发展, 媒体竞争更加激烈, 媒体开始愈加关注受众群体的趣味和喜好, 努力贴近受众, 非典型人物报道日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角之一。作为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 始终热情地为新生事物鼓与呼的精品报纸栏目,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在激烈的历史变革中脱颖而出, 它选取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并以此反映社会真善美及社会变迁, 推动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市场经济进程。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及其人物通讯

在《中国青年报》异彩纷呈的系列专栏专版中, 《冰点》光辉耀眼。从1995年至今, 从原来的冰点栏目专版到后来扩充的《冰点周刊》, 新闻价值取向一以贯之, 取得令业内瞩目的成就。1996年, “冰点”栏目获得“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专栏”称号;2003年, “冰点”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第二届“中国新闻名牌栏目”。多年以来, 《冰点周刊》的报道一直在中国青年报读者阅读调查中稳居阅读率前列, 在全国新闻界中深受推崇。

在《冰点周刊》报道的这顶王冠上, 人物通讯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冰点周刊》报道中的人物通讯以“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为新闻报道方针, 率先将“平凡人”、“平凡事”作为中央媒体新闻诉求的对象, 以“普通人占这个世界的99%, 只有赢得平凡, 才能赢得世界”作为采写理念, 闯出了一条以对“非典型人物”细腻、生动的描述为基点, 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 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新路子。

《冰点周刊》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曾经的典型性报道中的人物, 如同京剧中的脸谱, 事迹往往被八股化, 远离了人的本性, 让人感到可敬但难以接近, 也难以引发向其学习的动力思潮。而有些电台、都市报的一些人物报道中, 则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情杀暴力的故事情节, 部分创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喧嚣躁动的世界继续释放恐慌焦虑, 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人物通讯不是让受众阅读思考的, 而是让读者厌烦或受刺激的。如何让人物真实地跃然于报道之中, 又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呢?

《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在《漫话冰点》一文中说:“一个专门刊登长篇报道的栏目, 要做到使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 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选题得当, 二是与所选题材相称的内容和最佳的表现手段。”这样的观点, 对于人物通讯报道同样如此。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总结, 笔者认为, 以下6点写作技巧有力强化了《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可读性、传播力, 使其人物通讯具有了非常独特的魅力:

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普通的非典型人物的独特经历或遭遇能成为新闻, 价值就在于故事的精彩。此外, 记者不能自己跳出来描述一个人, 比如这人怎么感人或险恶, 如此会显得单薄而无说服力、感染力, 要用人物自己的行为来举证, 因为行为能真实而具体地表现出他的追求和内心, 而有效反映人物性格的行为集合就是精彩的故事。此外, 精彩故事也是判断被报道人物价值的标尺。选择或写作被报道人物的故事时, 不能让读者一看标题就丧失阅读兴趣。

获得《南方周末》2006年“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的是《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无声的世界杯》。“天下着大雨, 6名农民工卷着裤管, 打着伞, 深夜站在广州街头一个露天大屏幕下, 仰着脖子凝神观看正在转播的世界杯。边听广播电台的直播, 边看无声的大屏幕。”[1]此文有力地诠释了记者要想刻画出精彩的人物形象, 必须在立意上避热就冷, 从那些相对不惹人注意的百姓生活中寻找选题, 而不是任意拔高和修饰。

突出表现人物个性。一个非典型人物能够被报道并为读者所乐于接受, 重在表现个性。个性化的情节表现个性化的人物, 个性化的人物又表现特质主题, [2]而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个性, 因此要在一个人纷繁复杂的事例中淘得真金, 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精挑细选。

例如《人在流泪心已宽恕》一文中记者就写道:“可这个日夜思念爱子的悲痛欲绝的母亲, 却在两年后接受了调解, 原谅了一个杀人犯, 挽救了这个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的生命。事情传开后, 有人这样形容这个母亲:‘她的心脏有两个心房, 一个在流血, 一个在宽恕。’”“她的心脏病突然犯了, 苍白的脸黯淡下去, 眼圈越来越黑, 嘴唇越来越紫。”[3]希望凶手以命偿命是母亲们的共性;然而目睹凶手及其母亲的可怜, 张艳伟人性中的善念促使她原谅了年青可怜的凶手, 这则是张艳伟人性的光辉。

在场景中刻画人物。人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和场景中。通过场景的描摹和勾勒, 刻画人物当时的内心状态和所处的环境, 能更真实准确地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 现场感的描写可以打破一般人物报道中平铺直叙的索然无味, 使静态的文章动起来。

好的记者, 一定是一个非常棒的裁缝, 他能把人物和背景不露痕迹地缝合。在《乡村恶教》一文中, 笔者在文中描述了一个内心阴暗的代课教师上课前的场景:早晨8点, 上课铃响了, 19岁的乡村小学教师杜保岑走上讲台。“上朝!”杜老师扯着嗓门喊。“吾皇万岁万万岁!”班里27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跪在地上或凳子上回应, 奶声奶气。[4]在这幕滑稽而可悲的场景中, 虐待学生的代课教师杜保岑粉墨登场, 其扭曲的心态令人一览无余。

巧妙运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人物不能在作品中用眼神和动作交流, 让人物自己站出来说话, 是让人物报道保持原生态的重要途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直接话语方式, 能叙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思想。另外, 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 整个文章的节奏就发生了变化, 避免一陈到底。《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通过把对话引入到人物报道中, 从而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和内心世界, 凸显人物的独特性, 并使人物形象更为细腻、生动、丰满。

“今年农税改革, 正税是多少, 附加税是多少?”48岁的农民叶彦智询问。“反正就是这一疙瘩, 写在纸上的全是农业税。”乡干部很不高兴地回答。[5]在《宪法给我的权利》一文中, 寥寥数语就将农民叶彦智争取权利的执著努力和乡干部跋扈蛮横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运用话语之间的矛盾拉开下文双方的冲突。

用细节描绘人物的生动与丰满。著名导演郑君里强调说, 如果能抓住并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一些细节, 人物就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使人物在细节中显得更为丰满和真实。细节描写还可以把单调乏味的题材变成令人关注的话题。精彩的细节描写, 会增加报道的可读性, 强化读者对报道的印象。

《冰点》的人物报道就十分注重用细节呈现人物个性, 在《〈每周质量报告〉的双重困扰》一文中, 记者徐百柯用这样的导语来引导读者关注一个女记者痛苦的心情:出租车的计价器一个劲儿往上蹦字。已近午夜, 司机时不时会疑惑地看看表。佳琳望着窗外, 一言不发。上车以后, 她只说过一句话:“师傅, 你拉着我随便逛逛吧。”[6]

交叉使用陈述、描写和话语。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陈述、描写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一般新闻主要是以叙述为主, 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 长报道更要交叉用, 一陈到底很容易让受众丧失兴趣, 不断地来回转换, 故事才能写得跌宕起伏。

在《乡村教师的打工日记》一文中, 笔者讲述了54岁的乡村教师杜满堂为劝阻儿子辍学外出打工, 隐瞒年龄和身份, 挑选最苦的地方亲身体验打工生活的故事。在文章中, 笔者按照编辑的指导, 交叉使用陈述、描写和话语, 将杜满堂打工时经历的种种磨难写得细致入微, 整体故事也因此得以讲得引人入胜:有一次, 卸冻鱼时, 几十个铁盘哗啦一声从车上滑下来, 两盘冻鱼砸到杜满堂的腿上。老板不管, 他只好自己掏钱到诊所里包扎了一下, 整整一个月都蹲不下去。直到现在, 他的腿上还留着两个巴掌大的黑疤。这一切, 都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杜满堂的小本子里。在打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 他随时做好了遇险遇难的准备, 还给爱人打了个电话, 告诉她日记放在什么地方。“万一我出了什么事儿, 她可以找到日记本。”[7]

结语

人物报道形式的变革已成为时代呼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平民化浪潮使非典型人物报道的地位日渐重要, 以往“高、大、全”的报道模式已经逐渐被打破, 人物报道开始注重个性细节, 还原人物本身, 回归于人性。《冰点周刊》人物通讯运用贴心平实的写作技巧表达新闻事实, 叙事风格呈现出较强的文学性, 始终以人性和求实的态度, 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 代言人性与良知, 既呈现了当代普通个体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同时又使人们分享了普通人身上所折射出的信仰和价值, 以真正推动社会进步。这种人性的回归和尊重而不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定位是对传统报道方式、题材乃至领域的突围和创新, 得到了广大受众的青睐, 具有风向标作用, 也为更好地改革人物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由此探索出的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值得广大新闻从业者借鉴和学习, 从而为其变革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包玉敏.无声的世界杯[N].中国青年报, 2007-10-24.[1]包玉敏.无声的世界杯[N].中国青年报, 2007-10-24.

[2]叶永泉.克服人物报道的同质化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12 (3下) .[2]叶永泉.克服人物报道的同质化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12 (3下) .

[3]从玉华.人在流泪心已宽恕[N].中国青年报, 2011-03-23.[3]从玉华.人在流泪心已宽恕[N].中国青年报, 2011-03-23.

[4]韩俊杰.乡村恶教[N].中国青年报, 2004-06-23.[4]韩俊杰.乡村恶教[N].中国青年报, 2004-06-23.

[5]刘万勇.宪法给我的权利[N].中国青年报, 2004-07-14.[5]刘万勇.宪法给我的权利[N].中国青年报, 2004-07-14.

[6]徐百柯.《每周质量报告》的双重困扰[N].中国青年报, 2004-07-07.[6]徐百柯.《每周质量报告》的双重困扰[N].中国青年报, 2004-07-07.

[7]韩俊杰.乡村教师的打工日记[N].中国青年报, 2009-04-01.[7]韩俊杰.乡村教师的打工日记[N].中国青年报, 2009-04-01.

非典型人物 篇2

受“五四”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叶圣陶的小说中,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揭露成为其小说的重要内容。茅盾在分析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中曾指出过:“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是哪位作家?我的回答是叶绍钧。”就连叶绍钧自己也说过:“我当老师,接触一些教育界的情形,我就写这些,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叶绍钧就是这样着力描写自己熟悉的社会人物——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力图展现中国教育的腐败以及小市民的“灰色人生”。潘先生就是他根据当时真实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关系在《潘先生在难中》塑造的典型人物。《潘先生在难中》通过潘先生自私、虚伪、狡诈、琐屑、无奈、无辜、、、、、、的典型性格,真实地表现出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悲惨命运,揭示出在军阀混战的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真实关系,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历来的现代文学家和评论家对潘先生几乎是全盘否定,都认为他自私、虚伪、狡诈、无责任感、没有社会意识、、、、、、这不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而是对全社会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人格和性格的批判。那么,潘先生是否就是完全“卑谦的利己主义”?我们从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关系再析潘先生的性格。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潘先生对于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保住自家的四条性命以及他的工作。他在逃难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以及所有的痛苦与欢乐都是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当战争逼近时,他携妇带子,避难上海;但又恐被解聘而是饭碗不保,他安顿好妻儿后就冒着生命危险立刻赶回让里,筹办开学事宜。当战争进一步逼近时,他又胆战心惊的躲进教堂;为了保住自家的财产免受损失,向红十字会要徽章,借保护学校的名义来保护自家的安全。战后平息后,他又受当局的邀请为“凯旋”的杜统帅歌功颂德,书写牌坊。所做的一切,构成了潘先生所谓的“灰色卑琐人生”。潘先生这种所谓的“卑谦主义”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他是无辜的,也是无奈的。他只是只是一个小学校长,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的小人物,他不能像有些知识分子那样能依靠关系躲到外国的租界或逃得更远(在抗战期间也不乏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中间也许还有比潘先生更有涵养,更有文化的人),因而他只能用最卑微的最自私的方式来保障自己及自己的家人的安全,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混乱的社会环境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使潘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很难做到高尚。残酷的战争把人的感

情给掩埋了,暴露给外界的只是人作为动物的的本能需求,是人的一些基本欲望,是应该得到的,而不应受到遏制。潘先生所处社会的混乱和地位的卑微(即社会环境)是形成他性格的并促使他行动的客观条件。由此观之,对于潘先生我们应持有的是:理解和宽容。

2.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潘先生为胜利者杜统帅写的那幅歌功颂德的牌坊,是他缺少骨气和清醒社会意识的最大政治嫌疑和人格污点,也成为后人唾骂的对象。但是潘先生并没有丧失良知,他的社会意识还是清醒的,当他写到第三张“德隆恩溥”时,“他一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烧房里,淫妇人,菜色的男女,糜烂的尸体,在眼前一闪”。混乱的社会环境和卑微的社会地位是形成潘先生性格的客观条件,但是他这个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不可能无能为力,当他想到这些,他的思想在此刻停顿了,他清醒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学校可以重新开学了,他的工作也可以得到保全,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儿可以平安的归来,全家又可以团圆了)的潘先生,终于冷静下来思考战争对社会的破坏。这时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杜统帅,没有了妻儿,有的只是一个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关心社稷的理想理念。对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的深刻担忧,构成了潘先生此时人格的闪亮点。“功高岳牧”、“威震东南”、“德隆恩溥”这十二个大字,表面上是对杜统帅的称赞,是潘先生拍马屁的表现,实际上与潘先生刚才所想象的种种惨不忍睹的社会现象构成了

对杜统帅和这个社会的无情的讽刺和鞭挞。这是一种含泪的笑,一种无力的抗争,一种无言的控诉。潘先生在想象到的种种的惨景是他这个典型人物对那个社会在思想上做出的抗争。

《潘先生在难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庸俗猥琐,差堪自慰、虚伪自私的潘先生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充分表现了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生活和理想充满矛盾,朝不保夕的悲惨命运。《潘先生在难中》真实的再现军阀混战,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潘先生。

参考文献:

(1)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A】.茅盾选集:第五卷【5】.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

(2)叶圣陶.《叶圣陶选集》.自序【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

非典型航母的典型角色 篇3

16DDH驱逐舰/护卫舰/航母

16DDH在日本被称为“直升机护卫舰”,原因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没有驱逐舰这一分类,所有驱逐舰都被划入护卫舰级。该级舰标准排水量1.35万吨,满载排水量1.6万吨,是日本现役榛名级驱逐舰的3倍,人员编制347名。舰型为类似航母的直通甲板设计,飞行甲板长195米,宽40米,甲板上共设4个直升机起降点,可同时起降3架反潜直升机和1架多用途直升机。最大载机量16架。舰上武备包括2座8联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2座三联鱼雷发射系统,及舰首尾2座“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

此外,舰上还装备了FCS-3主动相控阵雷达,可自动识别200个不同方向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20个,舰首声呐罩内的OOS-XX声呐系统实现了低频化,探测距离比原来的声呐有了飞跃性提高。

动力系统采用4台LM-2500燃气轮机,功率10万马力,双轴推进,航速大于30节。16DDH整体方案具有准航母性质。在搭载不同类型直升机时可执行反潜、扫雷、对海打击、救援、海上指挥、应对恐怖袭击等任务。按计划,16DDH将搭载SH-60K改进型“海鹰”反潜直升机,执行警戒、监视、输送,救援等任务,机上新增加了低频吊放声呐,97式鱼雷反潜深弹等,反潜能力大大增强。未来有可能装备固定翼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正式升级为轻型航母。

“猎鲨”自卫队

不管是“八·八”还是“十·九”,日本海上自卫队(简称“海自”)都仍是一支着重与潜艇作战的海军。16DDH继续强化了这一点,它不是航母!至少暂时不是!

日本人很重视反潜,那是因为曾经吃过蔑视“偷袭”的亏。太平洋战争中被击沉的781万吨日本商船中,被潜艇击沉486万吨,占62%,在被击沉的50万吨舰艇中。被美军潜艇击沉的约13万吨,高达25.9%。日本因为海上交通线的阻断而丧失了持续作战能力。而对于目前战略资源90%以上依靠进口、每年通过海运输入物资6亿多吨、且严重依靠海外市场的日本来说,同样的灾难当然不想再次发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海上自卫队为了达成1000海里护航目标,以实现“封锁护航”战略而设计出了目前众人所知的“八·八舰队”。当时的作战构想是以苏联潜艇为主要目标,应用了运筹学、建模计算等多种“高深学科”。从1985—1992年,日本海上自卫队陆续建成了4支“八·八舰队”,作为其机动反潜作战的主力。“八·八舰队”也成为日本护卫舰队的基本组成形式,反潜能力仅次于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

尽管如此,由于舰艇装备和兵力结构的限制,“八·八舰队”在遂行基于未来威胁的反潜作战时依然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反潜兵力单位出动数量不足,每次一般只能出动1组4架直升机,难以完全覆盖所需搜索海域;两组直升机相继出动的时间间隔过大,每组直升机留空搜索时间仅为2小时,再次出动时间远大于2小时,因此难以确保反潜作战持续不断。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日本周边国家通过自行研制、引进技术生产等多种方式发展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潜艇力量,尤其是配备AIP和先进武器的常规动力潜艇,对日本的海上安全构成了较大压力。由于没有航母和战斗航空兵,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作战能力基本上还局限在航空自卫队的作战半径和1000海里交通线范围内。而且随着核潜艇和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八·八舰队”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反潜作战需要。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研制新一代直升机驱逐舰16DDH,用于取代日显老态的“榛名”号和“比睿”号。

甚低频“捕鯊”

日本政府在2000年12月批准的2001-2005年间《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中,决定建造2艘标准排水量13500吨的直升机驱逐舰(代号16DDH)。2004年,日本国会批准了该计划,同年石川岛播磨重工集团切割第一块钢板并铺设龙骨,2007年8月23日,首舰“日向”号下水,预计2009年3月服役。该舰的角色定位是未来海上自卫队远洋反潜编队的旗舰,其16架的直升机搭载量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八·八舰队”反潜机数量不足的问题(“榛名”号载机3架)。

加入16DDH后的新“八·八舰队”将仍由8艘驱逐舰构成。编队所有驱逐舰均装有球鼻首声纳(作用距离可达30链),以及“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MK-46反潜鱼雷(反潜导弹总数达124枚、反潜鱼雷总数48枚)。而且,除了16DDH直升机驱逐舰和2艘防空驱逐舰外,其余4艘舰上还装有新型的拖曳式线列阵声纳系统。

日本的舰壳声纳原来主要是OQS-3型以及更新型的OQS-5型,是日本以美国SQS-23型为基础研制的改进型,采用的工作方法是海底反射法和会聚区法,能探测搜索较远距离和深水层潜艇。而拖曳声纳主要是sQR-18型和OQR-1改进型可变深度甚低频拖曳阵列声纳,由水下听音器组成48×8阵列,通过捕捉潜艇发出的超声波,即可测定目标方位和距离,一般与直升机投掷的声纳浮标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即将服役的16DDH则装有0QS-21大型舰壳低频声纳。该声呐由正面的圆柱状阵列和侧面的平面阵列组成,水声探测能力更加出色。不过16DDH并没有配备拖曳声呐,但应该不会对整个舰队的反潜作战产生太大影响。毕竟,其所搭载的反潜直升机才是真正的反潜尖兵。

新型SH-60K直升机加装了日本自行研制的先进低频主动声呐,其性能超过美国海军MH-60R直升机使用的AQS-22低频声响。该机还将配备逆合成孔径雷达,这种雷达通过解析目标反射的雷达波多普勒偏移,可以识别目标形状,并得到类似照片质量的高分辨率,对水面舰艇目标的搜索距离超过250公里。SH-60K入役后,肯定会显著提高海上自卫队空中对潜侦搜能力。

水下火网

按照日本海上自卫队公布的新“八·八舰队”构成方案,16DDH服役后将用于替换原有的直升机驱逐舰,现有3个层次的反潜作战体系得到保留,主要区别在于反潜兵力密度增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反潜能力的提升。

编队反潜的第一层为舰载直升机,这也是变化最大的层次。全编队22架SH-60K担负搜潜、攻潜任务。其最大速度25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110公里,续航时间约4小时,可携带总计44枚MK-46-5型或日产97式鱼雷,以及550枚声纳浮标。其中97型鱼雷采用双航速(搜索阶段为低航速、攻击时为高航速)攻击高速,深潜目标。该型鱼雷增强了在浅水区

作战能力,而且其声制导系统可根据其他大型反潜平台的声呐反馈信号确定目标,有效地对付装有消声瓦的现代安静型潜艇。

第二层为“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八·八舰队”的所有舰艇均装备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承担编队中程反潜任务,“阿斯洛克”的战斗部是MK-46-5鱼雷。导弹采用MK-112八联装箱式发射或MK-41系统垂直发射,飞行速度约0.8马赫,箱式发射型射程1.6-10公里,垂直发射型射程15-20公里。在16DDH、金刚、高波和村雨级驱逐舰上装备的“阿斯洛克”均为垂直发射型。金刚级有90个发射单元,一般装备反潜导弹16枚,高波级有32个单元,备弹16枚,村雨级的16个单元全部装备“阿斯洛克”,新型16DDH驱逐舰有16个发射单元,备弹12枚。其他驱逐舰和护卫舰则装备1座MK-112发射箱,备弹16枚。整个“八·八舰队”装备反潜导弹124枚。

第三层为MK-46型鱼雷。“八·八舰队”各舰都装有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系统。MK-46鱼类根据航速和深度不同可攻击600-12000米深度范围内的水下目标。全编队共携带反潜鱼雷约48枚。

反潜作战时,新添了16DDH直升机驱逐舰的“八·八舰队”将一如既往采用舰机联合的搜潜方式对潜搜索。为了能够快速大面积搜索和攻击,反潜直升机一般3机为1组,其中2架负责搜潜,另1架随时准备攻潜。负责搜潜的三机呈倒三角队形,一般位于编队前3—10海里区域,有敌情威胁的翼侧搜索。声纳吊放时,反潜直升机悬停高度约13米,正常情况下悬停搜索26分钟后即飞向下一个悬停点。如果提供的情报准确,一般有4-5个回合即可测出目标位置。每组留空搜索时间2小时,一架直升机搜索的有效宽度正常为5海里,整个编队1小时就能清扫3000—4000平方海里海域,较之原先800-1000平方海里增加约3倍。发现判明敌潜艇后,引导另一架直升机或载舰实施攻潜,编队的机载或舰载反潜武器一次齐射的弹药数量,理论上即可将该潜艇击毁。

被动:伴随护航反潜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海上自卫队护卫舰队最核心的作战任务是战时确保东南、西南两条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的安全畅通,最主要的作战样式是对两条1000海里远洋国际航线的反潜护航作战。从历年的训练演习看,护卫舰队保交护航的基本反潜作战形式有两种,即伴随护航反潜和区域护航反潜。

伴随护航反潜是保护远洋航线最主要的方式,主要目的是在被保护目标周围形成无敌潜艇空间,而该空间是连续机动的。这就要求防御方向不能存在空白区,防御纵深要大,梯次要多,尤其在严重威胁方向。“八·八舰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实施伴随护航反潜最主要的兵力。

从理论计算和海上自卫队历年来的演习看,在实施伴随护航反潜时,日本海上自卫队一般将50艘左右的运输船只编成一个船队,再根据反潜兵力的数量和敌情威胁的大小,派出一定数量的舰艇组成编队(水面舰艇一般以“八·八舰队”建制出动)和反潜飞机一起伴随船队行动。通常情况下,一般是由P-3C大型反潜机在船队预定航线前方约100海里实施航线预警,由舰载反潜直升机编队在船队前方约40海里做前导搜索,水面舰艇在船队四周或前方组成半圆或环形警戒队形。有时,还在船队的前方或易受潜艇、飞机袭击的一侧增派一个舰艇搜索警戒编队。所有护航舰只的间隔都保持在舰用声纳和防空导弹的有效作用距离内。

16DDH服役后,将作为整个“八·八舰队”的楱心反潜力量,能够利用其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和大量直升机组织严密的反潜网。在一般情况下,整个编队除了采取前置伞式和围置圆式护航队形外,将更多地采取由直升机参与的多层疏散式反潜队形。在这种队形内,舰与舰之间距离增大,相对于整个编队中心的阵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区域之间的海域由拖曳阵列声纳侦测范围覆盖,从而减少警戒同一半径的圆周所需舰艇数量。节省下来的舰艇将用于加强威胁严重的方向,从而形成大纵深、多梯次的反潜防御空间。为了增大反潜纵深,降低敌潜艇占领武器发射阵位,和提高抗击敌潜射反舰导弹的概率,16DDH及其它各舰所搭载的直升机将在编队外侧巡逻警戒。

原先“八·八舰队”每次用于前导搜索的直升机数量仅为2-3架,如果敌潜艇威胁程度较高或数量较多,一般只能采取遭遇点搜索或扇形搜索,很难保证准确捕捉目标。16DDH服役后,整个护卫队群的直升机数量将由原先的8架增加为22架,在不改变原有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未来将可派出6--9架直升机,除了遭遇点搜索或扇形搜索外,还可采取范围更广的圆形搜索,搜索区将扩大3-4倍,发现潜艇的概率也随之大幅上升。

当编队发现敌人潜艇征候与敌潜艇遭遇时,“·八舰队”将会立即抽调部分兵力组成搜索攻击小队实施反潜搜索,另一部分舰只继续护卫船队前进,或者船队停止前进,除留少数警戒兵力外,其余兵力迅速驶往目标区搜索攻击,并召唤附近海区的反潜飞机临空支援。

当反潜飞机发现可疑目标时,立即投放声纳浮标,对其跟踪搜索、识别定位和攻击。在向编队报告情况的同时,召唤附近海区的水面反潜舰艇实施联合反潜。在反潜兵力实施反潜搜索时,船队可依据敌情采取规避措施(如转向、变速或改走备用航线等)。当判定目标被击沉或消失时,攻击兵力迅速返回原阵位,继续护卫船队航行。

16DDH服役后,整个“八·八舰队”直升机数量高达22架,同时由于直升机的反应速度要高于水面舰艇,而1架直升机难以有效跟踪常规动力潜艇,2架直升机难以跟踪核动力潜艇,且2架以下的直升机难以占据有力的攻潜态势并获取较高毁伤概率,因此编队仍然将以3架反潜直升机为1个作战单元,但届时将派出数量最多可达3个机队共9架直升机前往目标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水面舰艇的需求,可以确保护航船队的安全。

主动:区域护航反潜

伴随护航虽是一种有效的护航手段,但终究是被动的防御性护航而且需要庞大的兵力。因此,在大量装备反潜巡逻机和载机驱逐舰,尤其是金刚级(包括改进型)驱逐舰的服役基本上解决了防空问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即开始着手加强区域护航作战能力。

一般情况下,区域护航反潜主要由反潜巡逻机与潜艇配合“八·八舰队”实施。潜艇通常设置固定的巡逻区,建立水下反潜幕,主要负责重点海区的水下反潜和巡逻控制,巡逻机则充分发挥速度快、机动性好、控制范围大的特点,负责对敌潜艇可能活动的海区和航线密集海域实施广域扫荡。“八·八舰队”则组成反潜突击群,负责对航线所经海域的海权控制和机动反潜。

在区域护航作战中,日本海上自卫队特别重视充分发挥现有的固定水下声监测设备、反潜巡逻机、反潜直升机、潜艇和水面舰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充分利用岛链、海峡、水道等地形,建立有效的反潜封锁屏障。一旦发现敌情,以高速数据链联通调动相关反潜体系,迅速集中附近海

区的海空兵力协同作战,以确保敌方兵力不能进入舰船航行医,从而保障海一交通线安全。

16DDH服役后,虽然不会对现有区域护航作战战法构成颠覆。但是技术手段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改变具体战术运用。由于反潜直升机数量剧增,因此“八·八舰队”可根据作战需要灵活编组,同时避免了大范围搜潜时兵力捉襟见肘的窘境。比如将22架直升机分成3个机群,每个机群2支机队,每机队3架飞机,同时留有4架直升机作预留兵力,可以进行3个方向上的数次连续扇形搜索,或者1个方向上的反复高强度圆形搜索,提高整体搜潜攻潜能力。

如果反潜区域较大,则将整个编队作为一个整体检查搜索,也可将编队划分为2-3个小队,甚至给每艘舰艇指定区域,按区域进行网格坐标式搜查。若没有发现可疑目标,则在反潜区域外建立巡逻线,防止敌潜艇渗入。如果反潜区域不大,且护航目标较为重要,则应以16DDH为主派出直升机检查搜索区域,其余舰艇于反潜区域外建立巡逻线。

麻雀的内部结构微调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八·八舰队”是各国海军中最为典型的、以非航母水面舰艇为主的海上舰艇编队,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目前其基本编成是1艘白根级驱逐舰;金刚级防空驱逐舰或旗风级、太刀风级防空导弹驱逐舰1艘;村雨级、高波级、朝雾级多用途驱逐舰共6艘。整个“八·八舰队”的专用防空、反潜、多用途战舰的比例为1比1比6,其中多用途驱逐舰主要也是承担反潜任务,因此反潜作战兵力所占比重达到7/8,结构相对失衡。

随着以16DDH直升机驱逐舰和爱宕级(金刚改进型)防空驱逐舰的建成服役,新型护卫舰队典型的战术队形应为:金刚级防牵驱逐舰居前,16DDH直升机驱逐舰任指挥舰居中,5艘多用途驱逐舰呈扇形配置在左右两侧,1艘爱宕级防空驱逐舰殿后,舰与舰之间距离保持20链,以保证舰载声纳可靠发现敌潜艇。

16DDH服役后,虽然反潜作战兵力所占比重仍然占到3/4,但是整个编队的搜潜攻潜将主要由反潜直升机担负,多用途驱逐舰则使用拖曳阵列声纳进行目标初步搜索和概略判别,这样水面舰艇的反潜作战压力大大减少,可以有效执行其他诸如反舰、近程防空等作战任务,应对更加激烈的海空对抗。

警惕“鼠”还是警惕“猫”

2008年3月26日,日本防卫省智库防卫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题为《东亚战略概览2008》的,年度报告。该报告着重分析了日本周边的安保环境。报告认为,“中国最早可能于2010年建成航母”,中国海军战略正从面向日本列岛、台湾和菲律宾一线的第一岛链以内海域的“近海防御”,转向包括印度洋在内的“远海防御”。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潜艇部队近年来日益壮大,俄罗斯向中国已交付多艘基洛级潜艇,令日本“寝食不安”。

这种被美国海军点名警告“具有极高危险性”的潜艇噪音非常小,号称“大洋黑洞”。目前,除了美国特有的超低频声纳和水下声纳基阵之外,几乎难有其他手段探测到它的行踪。日本防卫省认为,如果不在大陆架浅水区寻找到基洛级潜艇的方位,一旦这种潜艇进入浩瀚的太平洋,再想搜寻将根本无从下手。

同时,在这份报告中日本防卫省还指出中国自身设计的宋级和元级常规潜艇正在批量建造,再加上093和094型新一代核潜艇,“水下作战力量已经远超日本”。防卫省认为,以目前日本护卫舰队的实力,应对数量庞大且技术不断提升的周边潜艇威胁已经力不从心了。

16DDH型直升机驱逐舰的陆续服役,以及更加先进的19DD多用途驱逐舰的研制,将极大地改善目前日本护卫舰队的作战能力。但即便如此,要想以4个护卫队群去直接挑战数十艘先进常规潜艇,甚至是技术更加先进的核潜艇,难度将是相当大的。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将主要把以16DDH为核心的护卫队群分置在几个关键水道,以单位海域上的反潜兵力密度覆盖来达成战略上封锁潜在对手的企图。

非典型人物 篇4

如今的工笔人物画坛看上去繁荣昌盛, 新生力量层出不穷, 当然画风也不尽相同。工笔人物画的创新也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 现在可见的风格已经基本固定, 无论如何发展总难以跳脱出这几个类型。工笔人物画因其题材和绘画材料的限制, 分类并不明显, 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分类。所以笔者想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对画家创作风格的分析归纳, 对当前在工笔画市场上的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家进行简单分类, 并探讨各个风格画作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所谓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 说到底就是非主流工笔人物画。这些画作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但在工笔人物画市场上并不占据主流的位置。作为画家, 除了追求作品的艺术性, 对作品的价值当然也是关注的。艺术家虽然不屑于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 但不得不说, 大众的审美取向对艺术家风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不可避免的。通过画作风格来给画家归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工笔人物画市场, 也能帮助画家及时的调整绘画风格, 及进一步强化个人特征。研究当代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 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看清当前工笔人物画市场的走向和需求,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笔者自己更好的权衡和确定自己今后的绘画风格和发展方向。

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的, 应该是以何家英为代表的一批写实风格的画家。他们绘画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及线条严谨唯美, 画作现代感浓厚, 又带有传统工笔画古典宁静的气息 (如图1) 。他们在塑造人物五官时, 即使是塑造仕女形象, 也能明显看出素描体系对他们的影响 (如图2) 。而对整齐格调气氛的把握上, 又能看出传统遗风的痕迹。这样的风格, 雅俗共赏, 所以具有很大的市场。就目前的状态来看, 写实风格画作因为其扎实、精致, 值得推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肯定, 主流地位难以撼动。

而那些非主流的工笔人物画虽然得不到大众太多的目光, 仍然顽强坚定的发展着, 且势头越来越好。关于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的现状, 目前还少有人关注和分析。笔者在这里主要列举一些个人绘画特征明显的画家为代表来进行分析。

笔者首先想要列举的是以陈子, 张见为代表的一批变形风格的画家, 笔者就叫他们变形派好了。他们绘画的共同特点是有固定的人物形象变形特点 (如图3.1;3.2) 。他们的人物造型特征基本已经固定, 所以作品的辨识度很高。从他们的变形特征可以看出传统遗风的影响。其作品人物形象大多体型丰腴, 表情超脱, 很有古风遗韵。如张见的作品中对人物五官及头发变形的处理上依稀可以看出莫高窟佛像造型对他的影响 (如图4.1;4.2) 。其画作人物表情也多如佛像一般, 不辨悲喜, 高深莫测。但是这批画家在画面背景的布置和设色, 及肌理的处理上, 又充分符合现代审美, 使他们的画作现代气息浓厚。变形风格画作因为其辨识度高, 风格固定, 且意境较高, 雅俗共赏, 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发展形势良好。在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作中, 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次列举的这一批画家比较独特, 很难泛泛的描述他们的具体风格, 这批画家, 笔者叫他们交汇创新派。这类画家就以金沙作为代表来分析一下吧。其实他以前走的路子跟何家英一样, 同属写实风格 (如图5) 。但到了后期就开始转变。他的后期作品受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影响严重, 以国画作为载体 (即保留传统写实技法和作画材料) , 所表现的内容却完全脱离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范畴。如图6, 画面中并没有画出人物形象, 但是人物的服饰和背景, 以及画面中出现的道具, 明确交代了人物的性别和大致身份。这样的画面比起常规的工笔人物画, 多了一丝神秘的意味, 让观者能够更有代入感, 使作品也更具吸引力了。对于这些画家而言, 绘画种类的边界已经模糊, 传统遗风与舶来文化的交汇让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冲击力。这一种新的尝试显然拓展了工笔人物画的范围, 打破了工笔人物画的题材壁垒。对于工笔人物画来说, 这是一股不小的冲击力。笔者认为, 从受众的审美取向来说, 这样结合了东西方审美特点的画作也显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这批以金沙为代表的画作, 因为作品内容多变, 形势丰富, 画面感强, 宜古宜今, 且有越来越多新兴势力的加入, 相信前景会越来越好。

还有一些画家在画作中将京剧, 剪纸, 皮影戏等其他民族传统精华融入进去。这当然也是传统遗风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另类表现, 但说到底, 其实也是西方跨界艺术对工笔画家带来的启发。这类画家, 笔者称他们为形式派。他们的画作虽然带有浓重的传统遗风, 但其整体形式是充满现代感的, 而这样的画作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类画家的身上, 也很难将其归类。形式派画家的作品因为形式感强, 民族特色浓厚, 会吸引不少目光。但是具有不可重复性、概念化、不易创新、易过时等局限, 所以笔者不看好其长远发展。

另外还有一类工笔人物画群体, 如今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被单独的列举了出来, 她们就是女性工笔人物画家。女性画家因为她们细腻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渐渐被看成一个独立的群体, 她们的画作发展前景也相对良好。女性画家画作题材丰富, 手法和风格也多变, 并没有太多的共性。之所以把她们单列一类, 主要是因为她们的画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女性视角的感性与细腻, 让观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图7.1;7.2) 。女性画家作品的识别性很高, 这也是是这些画作难得的共性之一。这些画作的独特细腻和强烈感染力, 决定了它们将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以上的几个分类, 只是笔者做的一种尝试, 其实细究之下, 几个分类是有着交汇重叠的部分的。有些画作身上, 同时具备了几种绘画风格的特点。如图8所示, 这幅作品既具有女性画家的细腻与独特视角, 又具有人物的适当变形, 还融入了传统戏剧的因素。之前说了, 融入传统因素的形式派画作因其具有不可重复性、概念、不易创新、易过时等特性, 导致难以长期发展。但这幅作品因为女性画家独有的细腻表现手法和描绘视角以及恰到好处的人物形象变形, 多出了一种温婉绵长的吸引力, 其画面也比由单纯元素列摆而来的画作更经得起推敲。由此可见, “稳中求变”比一味创新和固守不变都更有发展前景。

如今的工笔画市场正在回暖, 人们也正在重新审视工笔人物画的价值。在被西方文化持续影响多年的今天, 国画与西画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而工笔人物画的分类已不能单靠线条, 设色来进行区分。大众的审美眼光日益多变, 对画作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开拓眼界, 打破界限, 优化传统, 是当前工笔人物画想要寻求长远发展的立足之道。非典型性工笔人图8周雪作品物画家顺应潮流, 于结合中求创新, 渐渐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虽然目前工笔人物画市场的主流还是以何家英等画家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 但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遍地开花式的发展, 势头也很强劲, 随着时间的推进, 在市场上也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重量。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变更, 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的市场需求必将会越来越大。相信在如今工笔人物画家们不断的创新努力之下, 工笔人物画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工笔人物画市场也会越来越规范和繁荣。

摘要: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 说到底就是非主流工笔人物画, 在工笔人物画市场上没有占据主要地位。目前对它们的分类也不明确。通过列举的方式, 对当前在工笔画市场上的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家创作风格分析归纳, 进行简单分类, 并探讨各个风格画作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看清当前工笔人物画市场的走向和需求,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笔者自己更好的权衡和确定今后的绘画风格和发展方向。

典型人物分析 篇5

——《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没错,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是一项不简单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还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素养。在这里,并不想写我实际遇到过的老师。回顾我的读书生涯,说实话并没有一个老师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好不坏,谈不上“典型”。我要写的老师是一部影片中的人物,经典教育题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与其说分析这个人物,不如说我从他身上得到的一些感触、启示。

在影片中,马修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但又落魄不得志的的音乐作曲家,为了维持生计,他来到了“池塘之底”,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而开设的男子寄宿学校做学监。这里的孩子叛逆、冷漠、仇视社会、喜欢来点恶作剧却经常为此受惩罚。马修老师刚进入学校就遇到对其友好关心的马克森斯大叔被那些问题少年恶作剧伤到眼睛,粗暴残酷的校长根据“行为—反应”原则惩罚他们轮流关禁闭,直到找到凶手。但是这又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如此真挚的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员、有牛仔、有驯虎员,甚至是拿破仑将军。马修老师没有放弃这一群被社会抛弃、被理想放逐的孩子,他摒弃一切偏见,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吃住在一起。面对孩子们的屡次冒犯和不敬,马修老师没有像校长一样,以“行为—反应”原则,用残暴高压的手段管制学生,而是用音乐向这群缺少关爱的孩子们发出了邀请,带领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忘记这个社会的冷酷无情,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孩子们渐渐不再那么叛逆,在他们身上有了孩子的活泼和纯真。最后当马修老师被学校解雇离开学校时,学生们用一架架写满充满深情和感激的语句的纸飞机向马修老师告别。在马修老师改变这群问题少年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爱,爱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有缺陷的学生。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宽容,有时候宽容可能比惩罚更有效果。在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上,憨厚的马修老师就被学生们狠狠戏弄了一番,校长的到来本可以让这一群不听话的孩子受到惩罚,然而宽容的马修老师却向校长解释了并非是学生闹事,而是他要求学生上黑板前作答。面对这一情形,受到保护的学生都惊讶的望着老师。是的,在那样的一所学校,这做法的确是让人惊讶的。在获知将马克森斯大叔眼睛弄伤的孩子是勒盖莱克之后,马修老师本想把他拉到校长室去接受禁闭的惩罚,不过在听到校长室传出的殴打声之后,他决定和孩子做一个交易,让他主动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作为对他的惩罚,这是一种信任和宽容的结合,这种方式反而让勒盖莱克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同样,在发现自己最珍爱的乐谱被学生拿走之后,马修老师也只是紧张了自己的东西,对学生没有过多的责备,反而又一次的向同校的老师掩盖了学生们的“罪行”,称是自己在组合唱团。对于学生们的恶劣行为,马修老师给予的更多是宽容,在宽容的背后是马修老师对这些孩子无私的爱。

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消除防御心理。马修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那些问题少年。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摆架子,没有拿教师的身份说事,有的只是一份平等和尊重。而相反,校长惩罚式教育只能换来学生在人前噤若寒蝉,而在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理解学生对于一名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素养。不要只关注行为造成的后果,而要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犯错的孩子,得到的答案却是出乎意料,也让他心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 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我想不止马修老师,我们每一个人心灵都应该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所以马修老师选择了理解。

要善于发现并发掘学生的潜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马修老师发现那些调皮、厌学的问题学生对音乐有很大的兴趣,对他的谱子充满了好奇,并在无意中发现他们其中有几个好嗓音。于是,马修老师就因势导利对全班同学的嗓音进行测试,划分类型组成了一个合唱团,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位置。唱歌唤起了这些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快乐,并且让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莫昂奇。他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身家庭,心中极度苦闷,经常犯错捣乱而关禁闭。对待这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学生,马修老师努力寻找开启这扇心灵大门的钥匙。他设法消除母子之间的隔阂,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敌意。终于,莫昂治不再敌视老师,放开了嘹亮的歌喉。马修老师惊喜地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尽最大力量挖掘这种潜能。马修老师成功了,莫昂奇那纯净,似天籁一般的歌声感动了所有人,并且在以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用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教育学生。在影片中,马修老师在晚上记日记时,总是鼓励自己,不放弃希望,相信光明即将来到。面对极差的工作环境,马修老师没有消沉,用乐观豁达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许,这种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他的学生,让他们看到人生的希望。

非典型人物 篇6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60例, 完全符合诊断标准[1], 男32例, 女28例;年龄45~80岁, 平均59岁。

27例误诊为心脏病心力衰竭:突发性左心衰9例, 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咯较多粉红色泡沫样痰, 双肺可闻及湿罗音。慢性左心衰突然加重16例, 8例冠心病, 4例扩张型心肌病和3例肺源性心脏病, 都曾因心功能不全而多次住院治疗, 此次发病均以原心脏病心力衰竭加重就诊, 经常规纠正心衰治疗, 症状加重, 随后心电图检查9例广泛前壁, 6例下壁心肌梗死, 3例下壁及右心室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经心肌酶学检查而进一步证实。

18例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1例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以上腹部疼痛入院, 按消化性溃疡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大量出汗、晕厥, 急查心电图示下壁心肌梗死。4例上腹部疼痛, 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查体右上腹有压痛, B超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在治疗中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脉搏细数等休克症状, 急诊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腹痛, 伴稀水样便, 上腹部压痛阳性, 按急性胃肠炎治疗, 症状持续不缓解, 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9例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3例因发作性晕厥误诊为短暂脑缺血发作。3例因失语、流涎伴单侧肢体乏力误诊为脑血栓。2例住院后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1例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合并阵发性室速, 经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4例误诊为肺部感染:4例均以咳嗽、咳泡沫样痰、憋气、胸闷, 双肺听诊有湿罗音而误诊为肺部感染。入院后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3例诊断为前壁, 1例为下壁并前间壁心肌梗死。

2 例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胸骨后疼痛, 其疼痛特点符合心绞痛, 心电图检查无Q波及ST段弓背型抬高, 只有ST段下降和T波倒置的改变, 后经心肌酶学检查证实心肌梗死。

2 讨论

AMI是心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医务人员对典型AMI的诊断不难, 而不典型的AM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临床误诊病例时有发生, 误诊导致的死亡率较高, 提示对不典型AMI保持高度警惕, 避免误诊的发生。

2.1 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隐匿多样导致误诊

急性心肌梗死, 典型的临床表现, 较为常见和普遍存在, 临床医生多能熟练掌握, 同样临床上一些特殊病例因起病, 甚至整个病程中都无胸痛发生, 临床诊断十分棘手, 使诊断率和死亡率增高。其发生原因: (1) 与患者年龄有关:多见于老年患者,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梗死区的血管神经因长期缺血缺氧, 对疼痛的敏感性减退。 (2) 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小, 坏死心肌产生代谢产物较少, 不足以引起疼痛;或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敏感性差, 痛阈升高。 (3) 与合并症有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态异常, 密度改变, 神经纤维减少及破裂, 使感觉冲动传入受阻, 痛觉产生障碍:合并脑血管病变, 脑组织因长期慢性缺血、缺氧, 再加上心梗时, 心搏出量减少, 使脑供血不足更加严重, 皮层感觉中枢迟钝, 对疼痛反应减低;老年原有呼吸系统感染症状, 可掩盖疼痛症状。 (4) 与梗死部位有关:无症状心梗发生部位下壁多于前壁, 可能是心脏下壁交感神经张力低于前壁所致。大面积心梗时并发症严重, 其疼痛被并发症的严重症状所掩盖, 造成无痛的假象。另外广泛大面积心梗, 使心肌感觉神经末稍遭到破坏, 以致于保护性胸痛警报装置不能发挥作用, 或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 造成无痛。 (5) 心肌缺血时, 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经颈交感神经节1~5传入神经传至丘脑植物神经中枢及大脑, 痛觉可向C2~T4分布的任何区域放射, 出现肩周痛、臂丛神经痛、牙痛等。 (6) 心肌梗死时因心排血量下降或严重心律失常使脑供血不足, 产生头痛、头晕、晕厥等症状;。 (7) 于血ch及HDL-ch水平有关:高ch与HDL-ch可影响心脏神经鞘膜, 使痛觉冲动传导减慢或受阻而发生无症状性心梗。

2.2 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导致误诊

小灶性梗死、再发梗死、心内膜下梗死以及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等均可导致心电图不典型改变或延缓出现梗死图形及假性正常化改变而导致漏诊。

2.3 临床表现多样导致误诊

2.3.1 误诊为心绞痛 心绞病同急性心梗一样, 也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临床类型, 因其疼痛的产生原因, 与心梗相同, 疼痛的部位性质等发病特点都酷似心梗, 故而也是急性心梗临床误诊为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原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 在发生了大面积急性心梗时, 患者很难意识到本次发作与既往心绞痛发作时有何不同, 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传统医学教科书, 多以年龄考虑急性心梗的诊断, 青年人急性心梗发病前又均有明显诱因 (急性心梗通常无明显诱因) , 如:体力劳动, 情绪波动, 大量吸烟过量饮酒, 因此, 当年轻人出现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症状时, 而被忽视, 造成误诊。

2.3.2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 甚至有较明显的腹部压痛点, 常被误诊为胆绞痛、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而忽视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2.3.3 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表现: (1)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 心排血量下降, 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及前壁心肌梗死时可刺激交感神经产生头痛、头晕。 (2) 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导致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及大面积梗死导致心脏泵衰竭, 引起低血压, 导致心源性脑缺血, 可突然出现晕厥。 (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原已存在有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 脑血管调节机制障碍, 当心源性脑供血不足发作时, 可加重原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出现头痛、头晕、偏瘫、失语等脑血管病的表现而易导致误诊。

2.3.4 单纯性心力衰竭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不能活动或原有心衰加重, 而胸痛不明显, 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心力衰竭是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常见临床表现, 而未再做进一步检查。

2.3.5 心律失常的出现掩盖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 本组4例中3例是急性房颤、1例是束支传导阻滞, 值得提出的是快速性房颤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可以不表现心肌梗死图形, 当心室率减慢或心律失常纠正后心肌梗死图形方能显现, 值得注意, 此时要注意参考既往心电图变化, 对突然发生的心律失常, 不能解释原因时要常规做心电监护, 心肌酶测定, 不能满足于初次心电图就排除AMI, 要注意迟发性AMI要在1~2d后才出现典型的图形。

2.3.6 误诊为休克 急性心梗时, 心排血量急剧下降, 病人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症状为主的心源性休克, 该部分临床患者, 往往无明显胸痛, 而误诊为其它原因的休克, 特别是感染性休克。

2.3.7 误诊为咽炎、牙痛、颈椎病 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时, 酸性代谢产生增加, 刺激交感神经传入纤维。经胸交感神经节1~5沿传入神经传至脑产生痛觉, 痛觉可向C2至T10任何部位放射, 除引起胸骨剧痛外, 亦可放射致咽部、下颌引起咽候部症状和牙痛, 三叉神经痛、颈椎病等, 极易误诊。

临床医生应提高责任心, 加强业务学习, 细致体格检查,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综合分析病情,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凡老年人突然出现持续性或频发性胸闷、呼吸困难、原因不明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 突发性心力衰竭, 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休克、晕厥, 肺部感染症状与辅助检查不相符者, 均应警惕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可能, 要及时进行18导联心电图及血肌酶学检查, 并动态观察其演变, 以免误诊和漏诊。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死亡率目前居较高水平.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 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发现, 诊断并不困难。但临床上常见一些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临床表现隐匿多样, 加上临床医生不良心理状态及临床思维偏差的影响, 极易造成误诊, 延误治疗, 导致不良预后和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本文分析60例不典型者误诊原因, 供同道借鉴。

关键词: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在嘉, 徐义枢, 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抓住典型 刻画人物 篇7

一、外貌细节描写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鲁迅《孔乙己》)

以上描写长衫又脏又破, 长期不洗不补, 既说明孔乙己很穷, 只有一件长衫, 又说明他很懒, 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一直穿着这件长衫, 说明孔乙己自己固执地坚持着读书人的身份, 唯恐失去。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 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 深刻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

二、语言细节描写

(1)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 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 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 可别多吃, 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 又说:“至于若瑟夫, 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 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1) 句中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 盼望着他能早日回来, 帮助改善家庭的拮据局面。这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贪婪、庸俗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 (2) 句母亲冠冕堂皇的话语有着深刻的含义:既顾及了女儿女婿的面子问题, 又节省了开支, 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

三、动作细节描写

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 我已经不多了。” (鲁迅《孔乙己》)

这句话中, “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 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 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

四、心理细节描写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都德《最后一课》)

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 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神态细节描写

他们便接着说道, “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深怀科举失败的隐痛, 不幸这隐痛又被别人给戳到, 他那点可怜的自尊簌簌跌落, 这里的神态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他内心隐痛被戳到时的痉挛和挣扎。

把这些方法试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肯定使文章增色不少。学以致用, 我让学生当堂完成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描写, 让大家猜猜是谁。以下是四位学生对同一个教师的描写, 分别抓住不同方面进行描绘。

学生一:

周二下午第一节课, 困倦的午后。阳光那么刺眼, 偏偏讲台上那位还要拉开第一扇窗的窗帘, 同学们把头靠在胳膊上眯起眼睛, 满脸写着:“我很困;好晒;老师兰花指真帅……”这位老师, 以他神奇的性格和体格, 在整个年级, 比夏天的太阳更闪耀。“听着,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短语!”“这个东西, 讲一遍就得终身不忘!”上英语课最常听的就是这两句了, 提神醒脑必备。他的课是最有意思的英语课, 没有之一。他是最难忘的英语老师, 没有之一。

此生运用语言描写, 创设对比的情景, 把这位声音洪亮性格严厉的教师刻画生动形象, 让人过目不忘。

学生二:

下午的第一节课……大家很想睡觉, 但没有一个人敢睡, 这可是老班的课啊!那刀刃一般锐利严肃的眼神一遍又一遍地扫视着全班, 看得我们心惊胆战。他奇高的嗓门, 掷地有声, 速度不快也不慢, 细心地讲解着每一个知识点, 还会突然提问, 杀我们个措手不及, 反应可要快哦!不然, 抱歉, 你只会有一个下场———被他的眼神一次又一次地杀死在原地!不巧的是, 他的面相也让你不寒而栗, 黝黑如雷公的脸庞, 闪着寒光的眼镜, 响彻教室的他的“格言”:“我给你们说, 这个东西啊, 讲一遍就得会!就得终身不忘!”真是太恐怖了!

此生抓住教师特有的眼神、嗓音及外貌, 立体地描绘, 突出教师的教学严谨, 管理严厉的风格。

学生三:

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依旧乱糟糟地, 这时, 老师面无表情地迈入教室, 用尖锐的目光扫视了一眼, 同学们马上禁了声, 低了头, 准备接受教育。老师严肃的神情稍稍缓和, 只听见那震耳的声音穿透耳膜撞击着心灵, 不少同学被吓得颤抖一下。上课不到十分钟, 同学们看着书上的内容明白, 课外知识讲座时间开始了。老师神情真切无比激动地展现着他的学识, 接着, 他看着同学们十分无奈的表情, 认真地说:“我现在给你们延伸的知识都是十分有用的, 你们中考的阅读没有这些课外知识积累, 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 现在的考试都是很灵活的……”

此生运用侧面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描写了教师严肃认真的特点。

学生四:

上课铃响了, 他不紧不慢地在鸦雀无声的氛围中走进教室。只见他戴着眼镜, 左手处的手表跟手心一个方向, 手拿英语书, 半截粉笔三指稳捏。把书放在讲台桌后, 双手扶着桌边, 好像支撑着整个身躯。他右手握着粉笔, 伸出食指, 大有指点江山的风范, 说道:“今天下午的动员大会, 大家准时来, 不容许迟到!”

此生抓住教师独有的动作特征, 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 惟妙惟肖,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各种描写手法的成功运用, 才使我们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总之, 描写的技巧多种多样, 根据人物塑造, 可选用一种方法, 也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怎样运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怎样才能使人物活灵活现, 关键在于观察能细致入微, 自己有独特的感受, 同时运用各种表现手段, 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来。

摘要:人物刻画是写作教学的重头戏, 但如今学生一提写人就千篇一律, 没有特征, 更没有描写。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 指导他们如何刻画人物, 是每位教师的当务之急。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是我们一直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课本为例子, 探究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描写人物, 使学生学会刻画人物。

非典型人物 篇8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已结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全国约有140万名考生报考,比2009年增加13%,报考人数创2001年以来新高。今年,将有更多的人走进“研究生围城”。

虽然考研者再创历史新高,但对于面临毕业门槛的研究生来说,他们正逐渐成为就业路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一族。与即将步入研究生殿堂的新生相比,他们面临的却是另一种焦急,一种延后了几年的焦急。

优等研究生的求职之殇

2009年12月3日,李扬(化名)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早上7点,我从北京西站下车,开始了北漂生活。”

李扬是武汉某著名师范大学的研究生。2007年6月,本科即将毕业的他被武汉一家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录取。“在研究生近3年的时间里,我始终保有自己的理想,认真地学习,深入地思考。”

2009年11月,李扬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11月底,导师通过邮件表达了对李扬论文的赞许。“我取得的这份成绩,真的很值得老师、父母骄傲。”李扬说。

既然学校里的工作已经完成,他把所有的经历全部投入到求职的路上。然而,这时的李扬才发现自己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从2003年考入大学到现在,他将所有经历放在了学习上,他没有做过任何兼职,现在当李扬面临求职时,看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简历,李扬有着说不出来的痛。

2009年11月某日,武汉市首届硕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武汉武昌的洪山体育馆举行。李扬早晨6点起床,不到7点就去排队,8点半招聘会开始时,队伍已经排了将近1000米长。

“这是硕博专场啊!我以前参加过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招聘会,但队伍也没有那么长,当天的情形只能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了。”随着时间推移,人越来越多,会场也越来越热,招聘人员都是只收简历,连问都懒得问了。

硕博招聘会上,李扬千辛万苦才从人缝里塞进了3份简历:两个职业学院教师职位和一个医药公司的文秘职位。

“招聘方都是说要我回去等通知。”李扬带着几分喜悦离开了招聘会。此后一个星期,李扬每天都在等着有人打电话来通知面试,但是只等了个空。

李扬并没有气馁,随后他又在武汉参加了几次所谓的硕博招聘会,但结果又和第一次出奇地相似。

之后,李扬继续一次次地参加招聘会,虽然也经历过了几次面试,但最后都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当李扬在各个招聘会场之间奔波的时候,同学们甚至都笑了,“他们说招聘会没有用。那时我根本不相信,现在看看,这是他们的经验之谈。”

“直到那时,我的理想大厦才彻底动摇。学校里,我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尽管我读书很多,但招聘单位不会看重这一点,或者说他们无法求证这一点。”面对现实,李扬是那么的无力,倍感压力的他无处诉说,只能给家里打电话,大哭一场。

北漂,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扬在几个大的招聘网站上浏览招聘信息,他发现北京有很多的私人出版公司要他这个专业的人,于是他萌生了到北京试试看的想法。

刚去北京的10多天里,李扬不停地在网上投简历,总共大约投了上千份。

李扬把自己简历的各个版本都保存着。大学时,他的简历有6页,主要内容是获得的各种奖项,包括奖学金、征文比赛等等。在研究生阶段刚刚开始找工作时,简历变成了3页,主要是论文和所学课程。来北京后,李扬的简历变成了一页,成了真正的“简”历。

“一次次的求职经历让我明白用人单位其实只看重我干活的本事,不看重我得过什么奖,更不看重我上过什么课。”李扬说。

他每天都盼望着电子邮箱或者手机能够收到招聘单位的回音,然而大多数时候,李扬都是在空等中度过一天。有招聘通知的日子,天不亮李扬就会起床,早早地来到招聘单位,然后使出浑身解数来回答用人单位的问题。

通常面试时,招聘人员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工作经验吗?”李扬回答:“我没有实习过,一直都是在认真读书。”招聘人员会就读书方面再问李扬几个问题,之后就是回去等通知。有时候,招聘人员会问:“你对你的月薪期望值是多少?”这个问题让李扬颇为无奈,“我想要的只是能够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够了。”

李扬现在时常抱怨:“为什么偏偏到我毕业时遭遇就业寒流?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失败,我信心也在一次次的求职失败过程中消磨殆尽。”

2009年12月21日,李扬终于接到了一家在清华大学东门外的图书出版公司的入职通知。单位给的待遇是每天75元,等李扬毕业后视表现签订就业合同。李扬粗略地算了一下,毕业前他每月能有1800元左右的收入。

为了上班方便,李扬搬离了同学的住处,在离单位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5平米的地下室,租金每个月500元。在那家出版公司里,李扬的座位离自己所属的小组有20米远。“上班的第一天,我最大的感受是办公室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假。大家都带着面具度过整个白天。”

从学校开始真正步入社会,李扬的心里一时难以改变。

工作让我压抑了说话的欲望

工作教给李扬的第一条人生经验是:沉默,压抑说话的欲望。

在网上投简历时,李扬看到,很多公司都在招聘简章上特别写明:能够承受较大压力。“当时我只是很模糊地意识到工作比较多,8小时内完成不了就要加班。”

“现在我知道并不仅仅是这样,‘工作压力’更多的时候指向未来,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李扬开始失眠、做噩梦,白天没有精神,一看到电脑屏幕就头疼。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大量喝咖啡,这样才能保证每天完成规定的任务。

2010年刚过元旦,李扬病倒了,症状和感冒相似。海淀医院的一位大夫看到李扬的第一眼就问:“你这不仅仅是感冒引起的,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

李扬后来给同学打电话说:“大夫的眼力实在是太厉害了,治感冒把我心里的事都看出来了。”

尽管因为压力病倒了,但李扬还是回到单位上班。主管也会经常把他叫到小会议室里教训一顿。虽然刚开始,面对训斥李扬非常不适应,“但我立刻就明白了,工作与上学完全不一样。工作要求我迅速熟悉新的事物,并且创造出能给公司赚钱的价值;而学习是可以慢慢地来。原来我需要学习的还有那么多。”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李扬可以和同学就任何话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尽情表达自己的意见。可是工作了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不提工作时大家都对着电脑屏幕忙碌着,就算是中午休息,同事们大都以电影、服装、篮球为话题,在嘻嘻哈哈之间度过宝贵的一小时。“我又怎么可能去突然闯入,提出那些尖锐的话题”。

李扬所在的出版公司,为了保密要求,进行了上网限制,个人无法在办公室里用QQ、MSN之类的聊天软件。

“我开始压抑想说话的欲望了”。下班后, 李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地下室的小屋里, 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立刻睡觉, 再多的话也抵挡不住浓浓的睡意。

1月20日, 李扬在上班刚满一个月的时候, 他给同学发了条短信:“我辞了”。

“因为自己感觉到神经有了很大的问题, 去医院检查, 医生也证明了我的感觉。考虑到开学后, 我需要在北京和武汉之间奔波, 房租加路费实在太贵, 所以我选择了辞职。先完成毕业的事情再考虑求职。”李扬说。

读研,就业压力的缓冲剂

李扬曾经和同学们聊过,他们之所以选择继续读书,一方面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而更多的是期望在未来能够得到更高的工资。

不过现实证明,读研只是推迟了面对就业压力的时间,更高的工资似乎也仅仅是自己的梦想。

至于学术追求,大家都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在学校取消了硕士研究生要发两篇论文的规定后,只要在毕业论文上不出差错,一般都能毕业。李扬说:“我感觉,很多人都是学术大厦门前的过客而已,就算是能窥其门径的也很少。整个社会都在浮躁中度过每一天,校园里也一样的。”

“研究生3年是轻松的, 没有谁会查考勤, 导师也很少主动找学生,两年制的研究生也是如此。这样,大部分同学都不再努力读书。”李扬这样描述研究生生活。

李扬认为:“硕士研究生其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很多的公司都愿意要本科生,因为工资少,还容易塑造成公司需要的角色。所有的高校,包括大专院校、职业学院都要博士,因为有教学评估的压力,有发文章数量的规定。这一切都是硕士研究生入学时都想不到的。”

2009年,李扬的许多大学同学结婚,在网上看着同学们快乐的笑脸,还有一张张精美的结婚照片,李扬开始怀疑理想与现实哪个更重要。

经验与学历,谁更重要?

“从本科时同学网上的照片里,我看到了差距。那是在与残酷现实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笑容。”一个同学安慰李扬说,“工作经验谁都会有,可是学历不是谁都能有的。”

谈到自己的研究生同学们,李扬自己感觉很惭愧,“和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比起来,我简直就是白痴。”

在读研期间,李扬的好多同学开始自谋生路:或者带家教,或者去高考辅导班讲课,或者去一些公司实习。“即使像我这样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也会去寻找发传单等兼职。总之,研究生期间,赚钱似乎也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工作过了,就拥有了很多社会经验,起码是对自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我什么都没有,只能从头开始。”

虽然李扬和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起薪很低,大约2000元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数字,没有哪个公司会再高了。日后能否涨工资就要看个人的本事。那好像是很遥远的事情。”李扬对以后并没有做太充足的准备。

强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篇9

我在淮海戏《连心桥》中扮演的是齐桂英, 齐桂英是因怀疑自己丈夫是被人所害, 因此她就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女儿方小娟, 一直东奔西走, 到各个部门去上访讨说法, 十多年告状无果, 上访无门, 直至自己精神分裂。让人觉着是个可怜、可悲的人。我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经过导演的指导, 自己又不断琢磨其人物的内心和她的性格, 我就抓住她疯了的特点, 情绪反差大, 喜怒无常。在她的笑声里透着让人听了有一种特别的凄悲感, 用这些细节的表演和情绪的转换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在表演上把它处理的‘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浅’的适当火候, 用疯狂的笑和形体来刻化疯子的神态, 用眼神传出她的期望、哀怨、忧恨直至她唱的;我要上天砸太阳, 我要下海揍龙王, 我要喝干黄河水, 我要吞下景阳岗……等, 用夸张的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 使‘疯子’的形象生动毕真, 这样就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另外我认真琢磨唱腔的韵味与每一个唱段, 字斟句酌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个性格。

与正常人也不能一样的, 唱腔的起伏要夸张些, 从而找到情绪的最佳动作, 第七场是张云泉亲自到我们家来下访了解情况的, 女儿方小娟误认为张云泉是抓我们母女俩的, 就急切地跑回家中向妈妈说;“上面来抓人了, 抓去就要坐大牢的”。任凭女儿急得直跺脚, 她还是那样的傻呼呼的笑着说坐大牢真好玩喽, 真好玩喽, 这一段我就用手舞足蹈的笑来表现她的痴狂, 犹如二岁的孩童, 直至小娟大声呵斥, 才止住了她的笑, 此时小娟哄着妈妈躲到床底下去, 这时我就用很相信的眼神来看着自己的女儿方小娟, 嘴里不住地重复着一句话;’我就在床底下不出来呀, 不出来呀, 不出来呀“让人有同情感, 真实感”。用这些动作来强化“疯子”的性格, 达到塑造形象的目的。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是通过角色的一连串动作和语言来展现和强化她的典型性格的, 这样就能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 让观众感到有戏可看,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达到塑造好典型形象的目的, 在塑造《连心桥》‘疯子’的角色时, 我充分把握这个特殊人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性格, 尽量在表演动作采取非正常人的夸张举动, 让观众感动既好笑又可信, 在笑声中又饱含苦涩的泪水, 从而发人深省, 使之人物形象鲜活、完美。

在《连心桥》一剧中, ‘疯子’的出场并不多, 戏也不太重。不过, 塑造好‘疯子’的形象, 对塑造剧中一号人物张云泉的形象十分很很重要。从‘疯子’母女上访10年时间的艰难经历看出社会的一些极少数弊端, 道出了某些部门和某些干部工作上的缺失和执政上的偏颇。

非典型人物 篇10

一、另辟蹊径的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 就是环绕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没有典型环境, 再典型的人物都不能让人印象深刻。以《奇葩说》为例, 作为一档纯网综艺, 它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收视心理, 很好地运用了网络这一大环境, 使得这样一档不可复制的现象级纯网综艺诞生了。

所谓纯网综艺, 即是完全依照互联网的生态特性研发、制作的综艺, 根植于时代技术潮流, 其本质是互联网基因的, 又是新生产力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产物。因为中国正处于人文背景特殊发展的阶段, 《奇葩说》很好地兼具娱乐、教化与商业三重价值。当下地网络主力军是80、90、00 后这一群年轻人的天下, 现有的电视政策和主流文化满足不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他们需要的是更加有特点、有意思的节目。大胆、幽默、新潮是网络新生代的特点, 这样的特点同样适用于他们对于节目地要求。《奇葩说》节目的定位就是依据于爱奇艺的主要用户——19-30 岁的年轻人, 这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有着巨大差异, 还沿用电视媒体的节目制作模式, 显然是不明智的。

《奇葩说》中, “奇葩”二字是重中之重, 节目的定位找的就是奇葩、玩的就是文字。这一典型的环境就是, 虽然《奇葩说》是真人秀节目, 但作为纯网综艺, 它创造性地将辩论的模式引入了谈话之中, 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电视媒体, 这都是头一遭, 相当新颖, 非常能吸引当下年轻受众。并且, 节目中的辩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肃辩论, 而是相当有网络娱乐特性的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没有对错、没有严格上的输赢, 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以辩论为载体, 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言的节目形式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的节目很好地诠释了典型环境的重要性。

马恩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告诉我们, 人物和环境是有机统一的, 不能够独立存在。环境为人物提供一切契机, 正因为要有典型的环境, 才能将人物的形象更好地展现出来。典型环境是时代生活的缩影, 体现了时代的本质特征, 当下是互联网崛起的时代, 未来是网络的天下, 《奇葩说》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世界青年说》作为一档同样带有辩论性质的访谈脱口秀, 因为放在电视这一媒介上, 注定了它不可能像《奇葩说》那样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是因为它并没有考虑到典型环境这一因素, 没有挑选到合适的平台。江苏卫视走的是温馨类节目路线, 这决定了《世界青年说》的话题和风格不能过于犀利, 一定要符合主流文化。但是, 一档脱口秀同时还具有辩论特性的谈话类真人秀, 如果没有犀利的风格、不同的声音, 这与以往的访谈类节目能有什么不同, 只不过将讲话的对象换成了外国人,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是不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也很难将节目做得独树一帜。

但也不是说电视节目就不可能做的比纯网综艺好, 这个观点很显然也是不成立的。《世界青年说》作为一档各国青年讨论、谈话的节目, 就其每期的选题来说, 还是有典型性的, 还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的。但是, 作为电视媒体, 节目尺度没有互联网上那么自由, 每个人的话都是浮于表面, 能够深入话题根本的比较少。而且, 广电总局之前下达的关于真人秀的要求, 就要求真人秀节目要健康发展、要有人文情怀。第一期的《世界青年说》就是用力过猛, 一档综艺节目最后哭成一片, 这并没有让人看到节目的人文情怀, 只会让人觉得用亲情来炒作过于虚假。所以, 《世界青年说》首先大环境就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点, 所以作为主体的各国青年, 也没有发挥到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二、个性张扬的典型人物

同样是《奇葩说》, 在这一不同以往的独特环境里, 更加容易产生典型人物。再没有比《奇葩说》这个节目更加有个性的选手了, 来自辩论圈的“金桔女魔头”马薇薇、极其有综艺经验的范湉湉、网络关注度极高的“蛇精男”肖骁……各式各样的选手, 只有足够有特点的选手才能在节目中获得关注度, 才能存活得下去。在海选的时候, 肖骁和高晓松的一段对话就让“蛇精男大战高晓松”上了热搜榜, 两千万的阅读量, 不是所有两个人的对话都能做到的。为什么说这样的舞台, 才能成就或者说产生这样不同于以往的选手呢?而且他们也不是明星, 本来并没有那么大的关注度, 实际是因为《奇葩说》这样的舞台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展示自己, 同时也是他们成就了这个节目。

《奇葩说》的选手, 个个都是“奇葩”, 有主见, 有想法, 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 从不人云亦云, 真正做到独立思考问题, 发掘不同的角度, 站在独立一体的角度去审视一切, 有着“自黑”和强大的贴标签能力。“都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 你跟你的器官讲隐私。”“爱一个人就是低到尘埃里, 别说缉毒犬, 草履虫我都愿意做。”这些都是马薇薇的金句, 这些话在电视节目中是肯定看不到的, 马薇薇作为辩论圈的温柔一刀, 《奇葩说》给了她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其说是《奇葩说》这样的舞台造就了马薇薇, 不如说是马薇薇成就了《奇葩说》独特的风格。正因为她敢说、会说、能说, 才让节目被更多的人记住。

反观《世界青年说》里面的TK11, 作为外国人更有成为典型人物的潜力, 可是一眼看过去, 都是高颜值、汉语说的相当地道的外国帅哥, 除了国籍不同, 我们很难看出有什么本质区别。作为一档脱口秀, 会说能说是相当重要的, 很显然高颜值帅哥并没有做到。很难看到他们有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见解, 也很少能在热搜榜上占据话题。他们的谈话并不能够将节目和其他节目进行区别, 除了帅也没有什么记忆点, 这种只依靠颜值很显然是不足以支撑一个节目的。人物作为一档节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出彩的典型人物造势, 很难让观众看到节目的风格, 没有话题也就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2015 年现象级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精准的人物定位, 即典型人物, 像“神算子”黄磊, 他的形象绝对是典型人物, 也是他的形象把这个节目跟以往的节目进行了区分, 打破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这个节目的抄袭印象, 黄磊功不可没。因为常驻嘉宾的性格迥异, 在节目中擦出不同的火花, 比如“三傻”、“三精”, 正是因为他们在节目中的迥异表现, 才使得自身特点的逐渐形成, 拥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形象。这种类似于贴标签的方式, 很好地将《极限挑战》跟其他类似节目区别开来,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

三、相互依存的两者

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是辩证统一的。环境, 最根本的是社会关系及决定这种关系的社会物质状况。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 环境不仅决定、影响人, 人也反作用于环境。“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环境与人都不是静止不动的, 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就说明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是辩证统一的, 典型环境决定了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反作用于典型环境。

在文艺作品中, 贯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原则, 要求:一方面, 按照性格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特定的社会关系及自然环境出发, 具体描绘人物独特的遭际、命运、生活道路, 揭示环境影响任何人, 改造环境的辩证统一的前进运动;另一方面, 按照性格和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 通过人物独特的性格及由此产生的纠葛、矛盾, 去反映当时社会关系的总和, 反映一特定社会关系总和为内容的社会形态, 这个规律也同样适用于综艺节目。如果没有与节目相适应的社会环境, 再好的人物、再有新意的节目都不能够吸引大众注意力。从2014 年开始, 综艺节目就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 每一年都有大量节目出现, 各种节目层出不穷。各种“现象级综艺”的出现, 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引领行业标杆。

纵观“现象级综艺”, 有江苏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 这几个卫视不是经济发达地区, 就是综艺标杆。由此看来, 经济发达地区为卫视的文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想要做好节目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大综艺的高成本投入也只有一定级别的卫视才能负担得起, 强势卫视的播出平台更加有力, 线上的营销推广能力更强。也正是因为有了强势卫视这一平台, 所以在邀请嘉宾的时候更加有吸引力, 明星会首选收视更好的卫视、能够增加自己曝光度的平台, 这样卫视也为自己的节目累积了更多的筹码, 无形中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 使节目更加受到观众期待, 从而使得节目更有成为话题的资本。

所以互利共赢才是发展之道, 也就是说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间相互利用, 从而使得盈利最大化, 这才是为什么当下综艺节目喜欢用豪华明星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明星更多选择的是强势卫视的原因,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

摘要:所谓“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即是说典型环境跟典型人物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典型环境决定典型人物, 而典型人物又反作用于典型环境, 两者相互影响, 从而使作品的价值最大化。这样的客观规律不光适用于文学作品, 同样适用于当下的综艺节目。正因为有了更加开放、自由、要求更高的观众环境, 才促使综艺节目中产生了一批典型人物, 从而使得节目话题性更高, 也正是因为这些个典型人物的存在, 使得节目曝光率增加, 节目关注的人更多, 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1]恩格斯.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乙肝丸质量标准研究下一篇:企业信息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