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规划

2024-09-30

企业信息化规划(共12篇)

企业信息化规划 篇1

一、前言

当今社会, 各大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信息化规划策略, 它代表着时代前沿, 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指引方向, 在企业所实施的各个信息化项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可以让信息化项目进展顺利, 让企业效益得到最大保障, 而且也会让信息项目运维管理得到巨大的提升。

对于企业信息化规划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当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内有信息化需求, 就会在该领域内进行信息数据采购, 分析, 以及评估该项目是否可采纳和实施

在通过企业的管理层和相关信息行业专家的预估得出一个可实施的结论, 当该信息化项目可实施时, 之后便可以做一个规划。从项目可研分析到出可研报告在到项目立项, 项目团队建立在到项目招投标工作, 最后到项目实施可后期运行维护升级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完成的信息化项目可比喻为一颗大树上的树干, 如果在多个领域内发掘出类似的信息项目在由不同的实施团队来完成, 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大树枝干。同时, 大树的枝干之间都有节点, 必有相关性, 所以通过做接口, 弄门户等方式, 将这些节点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个强大的信息网。

这些网都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策略所形成的。它很强大, 对于企业的优良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也是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必经的方式。由于信息化建设具有更新快、不确定性强的特点, 各大企业每年都在进行信息化规划的更新与提升, 以确保此次规划的成果能够与时俱进、切实落地。好比前期所完成的炼化板块ERP项目实施与推广、MES项目实施与推广以及等等各大信息化系统项目都得到了验证。

二、对于信息化规划发展, 本人总结了以下原则

1.应当具有大局观, 站的高才能望的远, 一定要意识到企业的真正所需, 从实际出发, 实施调研、评估, 再做出建设规划方案;

2.配备好丰富的人力资源, 因为人在是根本, 优秀的信息化人才才是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度额保证, 期间配备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对于企业来说, 一定明确信息化项目实施的主要和次要需求, 将实施的关键阶段的时间和人力放在主要目标的完成上, 不要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循序渐进地将次要目标逐个再完成;

4.有鉴于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性, 任何一个企业在完成一个信息化项目的同时都不会将完成项目孤立, 而是有效的与企业其他的信息化项目有效集成, 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发展, 更有效的延伸了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可扩展性。

三、信息化规划的范围

信息化是指信息以数字化、电子化为基础和展现形式, 实现信息自动加工和处理, 此过程包含与之相关的管理及基础设施的支撑。基于以上对信息化的理解, 本人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主要总结以下四个方面:

*应用架构规划—明确各大企业未来应用系统的架构蓝图, 并结合目前现状分析差距, 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确保在未来五年逐步实现蓝图规划。应用系统的规划将以决策支持层、经营管理层以及生产服务层系统规划为主, 对于综合自控层的系统将不作详细规划, 但本规划会考虑综合自控层系统的集成 (综合自控层的应用系统是指那些与生产密切相关, 需要与生产自控设备、探头等装置相连, 脱离了这些装置无法工作的系统, 通常这些系统在采购相应的生产设备时已经被包含, 例如:瓦斯监测、皮带计量、数控机床监控等系统) 。

*数据管控规划—规划各大企业未来数据管控的蓝图, 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技术架构, 使数据在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

*基础架构规划—从数据中心、网络、桌面管理、运维、备份与容灾以及信息安全六个方面来规划各大企业未来的基础架构蓝图。

*信息化管控规划—明确各大企业未来信息化管控架构的蓝图, 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以满足未来中煤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并对相关流程进行初步设计。

根据各大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 信息化规划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现状调研阶段:通过书面问卷和现场访谈, 了解各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并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分析各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差距。

*蓝图设计阶段:通过对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建立各大企业未来的信息化目标, 在企业信息化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应用架构、数据管控、基础架构以及信息化管控体系进行规划。

*演进路线图规划:基于信息化蓝图规划的成果, 归集出未来各大企业需要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并排定优先级, 规划实施路线并拟定建设费用估算。

总结

通过各大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 大力推动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规划 篇2

我们所谓的信息化战略竞争已经从原本量的竞争演变成质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大众化的趋势的继续,企业在信息化上投资的效率决定了未来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低。

审视企业目前的信息化现状和企业经营环境,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思考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就是那些已经成功地实施了信息系统的企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效沟通 组织目标 面子关系

1、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应用缺乏总体规划

ERP/MRPⅡ思想理念的形成时间不长,国内应用的时间较短,原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其在工业发达国家成功应用实施,因而被当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甚至是治疗企业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成为炒作的热点。

有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入学习研究ERP/MRPⅡ的思想哲理,只是看过几篇报道,听几次讲座或同行介绍,未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ERP/MRPⅡ的实质,以为买来软件装上就行了。

但是在实际中的运用效果可想而知,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在两次企业管理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在应用MRPⅡ已经投资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只达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廖廖无几。

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是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的一个突出问题。

1.2 迷信最佳实践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的向行业领跑者学习,在前期规划和选型的时候过于强调系统的先进性和标杆案例,忽略了企业自身的业务和管理现状,导致系统建设过程不可控,而供应商总是试图用技术驱动管理和业务的变革,并且缺乏和企业各个层面有效的沟通,因而很难帮助企业建立务实高效的信息化框架,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误导,以致在后续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困惑企业的实际问题。

迷信最佳实践,一切向标杆看齐,信息化设施时忽略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的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的差异,尤其是处于变革期的国内企业需要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管理和运营的“个性化”问题。

1.3 先进却空洞的信息系统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应用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而忽略了跟企业管理和业务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本身,往往是建设了很多信息系统,但却得不到支撑企业运营的信息资源。

在信息系统建设完之后,绝大多数的员工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以及如何让这些信息产生价值,供应商所做的更多是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而不是为企业的.业务拓展和管理运营服务。

企业的信息系统,也就没有任何管理和维护的意义和价值。

2、用IT规划指导信息化建设

IT规划即信息化建设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2.1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使命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的为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支持。

IT规划需要做的是明晰企业的战略,进而找到支撑战略实现的业务发展策略,然后分解到核心价值链的各个业务环节,看看这些业务环节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够支撑这些业务发展策略,同时分析出这些业务环节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哪些是需要IT系统来辅助实现的,并阐明IT系统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业务环节具备这些能力。

这样就可以一层层分解出来IT到底怎么支持业务运营,并进而支持企业战略。

2.2 IT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企业IT规划应该讲究因人而异、因时为变、因事有别、因地制宜。

首先,企业IT规划决不只是IT部门的事,企业管理层大多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业务部门人员的信息化初衷则主要在于提升业务工作效率,IT部门人员则往往对技术痴迷,如何将所有这些“人”的因素整合起来,是每一个想要做好IT规划的企业都要重点考虑 的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形势时刻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企业IT规划无疑要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实现其辅助业务、支撑管理的职能。

因为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业务模式的 变化,这将导致业务模式支撑——IT发生相应的变化,IT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IT规划抢先一步对企业IT蓝图及其实现方式、资金预算等加以部署。

再次,业务种类不同的企业,其IT规划自然应有不同,因为企业IT规划是为企业业务及管理“内容”服务,而不是为IT规划“形式”本身服务。

最后,企业IT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模式、成长历程都会有根本性的影响,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的不同特质,因此这些企业的IT规划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

2.3 培养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CIO的角色和定位必须是走出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的,他应是一把手的助手,必须透彻了解本企业的情况,充分了解社会资源,同时善于把握高层意图,并参与和影响决策,实在地、具体地、细致地带领好团队推进工作。

同时企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骨干,他们既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又具有为管理服务、为经营服务的理念;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实际。

这样可以使每个员工都既是信息化的应用者,又是信息化的推动者,从而使企业信息化获得真正的、持久的成功。

3、结语

在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都已经引进了信息系统的今天,信息化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考虑IT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中敏锐的捕捉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根据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制定适合自己的IT规划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关键。

参考文献

[1]樊重俊.企业信息化与管理提升的互动[J].上海企业,(06).

[2]薛华成,黄丽华.企业持续发展与信息战略[J].管理科学学报,(02).

[3]杨青,黄丽华,何崑.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战略一致性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04).

[4]解艳艳,解得钦,刘慧兰.对企业核心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J].现代情报,(11).

[5]秦敏,徐升华.基于能力的企业IT规划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07).

[6]毛海军,巩见刚,郭京福.基于IT应用的IT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1).

[7]况志军,郑淑娟,宋夏云.IT资源、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 [J].科技管理研究,2007(01).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研究 篇3

摘要: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文章的重点探讨了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以及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104-01

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拓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加速我国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适应国际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1]。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2]。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比率以及应用范围远远的落后于大企业。

并非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对企业的重要价值,而是信息化建设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让它们望而却步。这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上马信息系统。这样盲目上马的结果导致了信息系统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的效率,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些先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案例也给其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让许多企业从此远离信息化。

1信息系统规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通过对建设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企业现状分析不够,没有进行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购买了大量昂贵的不能有效利用或者根本用不上的信息系统设施,从而导致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甚至造成了企业经营的混乱,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工作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在其信息系统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温州79 家信息化试点(示范) 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和满意度的一项调查中表明,企业信息化成功因素排名前两位的是领导重视和信息系统规划;而对信息系统规划不满意的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3]。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相比大企业来说虽然比较小,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规划。依照制定的科学的信息系统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建设能让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建设,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2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大规模终结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劣势突出表现在规模较小、资本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管理水平欠佳、组织关系不稳定等方面[4]。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实施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不同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在适用实用、效益优先的原则,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同时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信息孤岛。要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粗放投入和重复投入发展的现状,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

3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来完成。首先就是从本企业战略研究开始,通过分析了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确定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关键战略问题;接着,对企业信息系统现状以及建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明确了公司信息系统将要发展的阶段,从而得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然后,在分解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后,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并且结合企业信息系统现状得到了企业的信息需求,再使用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规划。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从而提高了信息系统规划的针对性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 宫伟建,吴洪波.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6,(1):45-47.

[2] 杨焕春,施晓秋.温州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信息导报,2006,(6).

[3] 张哲.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中小企业[J].中国软科学,2000,(6):94-96.

浅析企业的信息化规划 篇4

企业信息化规划, 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 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 优化企业业务流程, 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 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 对企业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 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序建设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硬件投入为主,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以购买硬件为主, 较少投入资源建设应用系统, 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律认识不深, 不能真正理解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各部门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 企业认识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主要在于应用系统, 并把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应用系统建设以及相关的服务上, 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支持, 但缺乏系统的规划, 系统只是简单的满足业务上的基本需求,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优化提升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系统整合、IT治理手段的应用。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基础上, 全面关注信息化建设, 更多关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持, 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流程和人力资源等, 把信息化建设运维作为企业内部一个重要职能看待, 目前只有少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二、企业信息化规划内容范围

主要涵盖企业的信息技术平台, 企业软、硬件以及数据环境建设, 信息系统的需求, 数据标准, 业务流程优化, 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安全系统, 信息人才培训, 信息化管理制度, 项目实施计划和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三、企业信息化规划步骤

企业的信息化规划进程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与评估阶段、远景与分析阶段、规划阶段, 图1为项目的进程图。

1. 启动与评估阶段

该阶段主要通过与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和主要业务部门的需求调研, 理解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当前业务状况、业务流程以及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的支持情况, 通过研究企业的战略和未发展方向, 分析业务战略对信息技术提出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实现业务战略和提高管理运作水平。

战略和业务的理解对IT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比如说某企业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战略, 他的IT重点就应该是建设相应的呼叫中心、CRM、DSS等数据分析型系统, 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网络安全方向上。

这个阶段的调研主要以访谈、问卷和资料研究为主:

a.资料研究:对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通常有领导会议报告、ISO9000文件, 业务流程文档等。这些资料对了解企业的战略意图和业务流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在规划初期通过研读这些材料了解企业的业务, 对后续的规划阶段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b.问卷:对信息化认识评价、期望以及问题的观点表达。

c.访谈:访谈的主要任务集中在对战略、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管理及信息化现状的理解上。访谈的部门包括信息中心和对信息化有需求的部门, 通常这些部门有:人资部、财务部、审计部、科技部、总经理部 (秘书处) 、政工部等。

2. 远景与分析阶段

该阶段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需求分析, 二是差异分析。

其中需求分析包括涉及应用、信息、技术架构以及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包括业务流程上的需求和IT方面的需求。业务需求主要是业务流程上节点需要进行IT流程覆盖, 例如政工部要求政工信息要有应用系统支持, 客户中心要求用户信息要有IT存储信息等。IT方面的需求主要是企业的网络需求、系统平台的需求、硬件、数据库等面向IT的直接需求。

差异分析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 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目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和建议。通常进行差异分析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基线法:也就是通过树立行业的标杆, 例如:通过了解行业内信息化建设先进企业的情况, 来对比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不足, 找出自己的短板作为下一部的建设重点。还有一种是探索创新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创新, 寻找一条别人没走过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这样做的优点是一旦成功会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极大支持企业的业务发展;但是一旦失败, 就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物质成本。

该阶段通常会使用C-U矩阵法和雷达图法等进行分析, 通过这些方法能有效的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有效的挖掘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 以及分析IT建设中的落后和不足。

3. 规划阶段

该阶段通过目标与现状的对比分析信息化差距, 并定义为弥补差距所需要的信息化建设、相应实施计划。通过总结企业业务方向和现有信息技术条件, 结合行业趋势与最佳实践, 提出企业信息技术的远景目标、实现远景的指导原则和信息技术发展策略。

然后, 将信息化建设过程分解为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若干子项目, 定义每一项目范围、收益、重要性、预计成本、时间、资源等等。根据这些因素对项目进行评分, 根据分数高低进行排序, 最终形成企业的项目实施计划、年度投资计划、培训计划、管理计划等活动。以下是某企业的信息化五年实施计划 (部分) 。

在项目实施后, 要及时的进行项目后评估工作, 通过后评估工作查找项目成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有效反馈信息, 提高未来新项目的管理水平;为项目投入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结束语

凡事预则立。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要建设好, 首先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工作。规划好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或几个信息系统, 而是要从整体上对企业管理进行全面的重组和优化。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 更主要是一项管理工作。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规划, 来实现IT的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 分步实施。

摘要:信息化能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从企业信息化的规划角度出发, 探讨了如何结合企业的战略、业务需求等实际情况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实施计划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分析方法, 以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者进行经验借鉴。

谈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 篇5

本文论述了基于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和对信息化的需求进行信息化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阐明了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总体规划的实现方法和步骤,分别从功能模型、系统平台、网络平台、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周期等方面介绍了总体规划的内容,分析了总体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作 者:李洁 朱振华  作者单位:李洁(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计算中心,110001)

朱振华(希杰集团沈阳公司,110024)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5 “”(14) 分类号:F2 关键词:信息化   总体规划   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探讨 篇6

【关键词】诺兰模型;周易乾卦

一、诺兰模型与周易乾卦的概况

诺兰模型分为六阶段,分别是:初始、传播、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阶段。该模型是建立在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简单实用,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近年来关于该模型有很多争议,但必须承认诺兰模型是研究信息系统和技术在组织内演化的一个有意义的起点和有价值的模型。在研究诺兰六阶段模型时,如果拿周易乾卦来对比,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用周易思想探讨现代化信息技术,原因有二:一是在管理思想方面,传统思想本就具有强大的优势;二是近年来引进的舶来思想太多,尤其是管理类思想,人们容易迷失在现代管理的丛林里,借用一些古代思想,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思考。

周易六爻卦的结构,很多与诺兰六阶段模型相吻合,同时又有很多思想点有别于诺兰模型,首先介绍一下周易卦的六爻的结构。六爻以阴阳符号表示,自下而上画六道,在顺序上,最下称“初”,最上称“上”,中间称“二三四五”。其中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以乾卦为例,六爻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这些叫法与早期占卜有关,但明白这些,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障碍。卦的结构有两种常见的解读。一种是把初二三三爻称为内卦,四五上三爻称为外卦。探讨企业管理问题时,内卦可理解为企业内部环境,外卦可理解为与企业运营相关的外部环境。另一种对卦结构的解读是按照古代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把初二两爻定义为“地”,三四定义为“人”,五上定义为“天”。在探讨企业管理问题时,可以把“地”理解与企业直接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一种积淀性或惯性的因素,“人”可以理解为组织和运营,即通过人为努力而不断变动的因素,“天”理解为时机或机遇,更多的是和大周期与大环境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关。

二、对比乾卦六爻与诺兰模型的六阶段

(1)初九,潜龙勿用。诺兰模型的初始阶段,信息系统被引入组织,处于不受关注的状态,多数用户对其敬而远之,信息系统辅助管理的效益得不到体现。这个阶段的意义在于新生事物引入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环境,因此不能过分强调信息系统所发挥的功效与性价比。否则信息化的萌芽会被组织的惰性(惯性)扼杀。(2)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诺兰模型的传播阶段,信息系统开始引起组织管理者的注意,但还谈不上实质性的控制。这是一个信息化环境日趋成熟的阶段,信息系统在组织内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发展是水到渠成之事。参照乾卦的阶段,已经由“潜”跃至“田”,三才中“地”的因素已具备。(3)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诺兰模型的控制阶段,从对计算机的管理转向对数据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部门逐渐形成并起到控制作用。但这一阶段用户易于产生很多抵触和负面反应。乾卦的爻辞对这一阶段信息系统推进的困难性描述得非常恰当,每天忙碌,日夜忧思,虽然艰难,却不会有大的问题。通过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在一个组织内推进并起到控制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易卦前三爻称为内卦,后面三爻称为外卦。把内卦理解为企业内部环境,外卦理解为与企业运营相关的外部环境。乾卦的前三爻和诺兰模型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从四爻开始,会看到一些有趣的分歧。(4)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诺兰模型的集成阶段,通过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整合现有的各个独立系统,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处分体现计划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整合信息孤岛的过程,因此如果根据MRPⅡ和ERP的原始定义,它们应该属于这个阶段。而周易的乾卦,在这里却给出了一个选择模式,或者完成这一集成过程,更上一层楼,或者退回一步,不去整合(在渊),这两种选择皆可(无咎)。如果用图来表示,诺兰模型是一个连续的呈波浪式上升的曲线,而周易的乾卦就是一个不连续的,并带有分支的曲线。但是这里给出的选择确发人深思,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否一定要去搞信息集成,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定。如果企业自身的发展都没有“飞跃”,而盲目的去追求信息系统的集成,那么就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5)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诺兰模型的数据管理阶段,数据作为通用资源在整个组织内得到充分的应用,信息充分共享,数据库能力得到挖掘。按照乾卦思想,这一阶段已经是信息系统在组织内发展的最好阶段了,过犹不及。(6)上九,亢龙有悔。诺兰模型的成熟阶段,信息系统与组织和业务的发展紧密协调一致,组织依靠系统和数据的大量使用来获取发展优势和机会。易经思想并不鼓励某一因素的过度发展,用“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来形容这一阶段。用张维迎在回应卸任时的话说,任何一种真理或者正确的东西,都不应该取得垄断的地位,都应该允许批评,允许挑战,任何一种东西,一旦取得了垄断地位,它就会走向反面。

大型企业信息网络规划研究 篇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业务支撑的作用越来越大, 企业各级组织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日益提高, 而作为承载各类应用系统的基础网络平台, 信息网络的建设无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一个好的规划正是决定企业信息网络建设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2. 网络规划思路

大型企业信息网络规划涉及骨干网和局域网, 要考虑带宽和安全性, 还有注重经济性和技术性, 基本的规划思路如下:

编制范围。首先, 必须要明确规划编制的范围。网络规划重点对企业信息化中承载网进行规划, 包括企业整体的骨干网和驻地的局域网。企业内部各应用平台是网络规划的需求方和输入方。

编制依据。除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外, 企业的整体规划和信息化规划是必要的编制依据。

现状分析。在编制规划方案之前, 要对企业的网络现状以及各种信息化资源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 找出存在的关键问题。

需求分析。结合企业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整体规划情况, 对骨干网和局域网的带宽、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

建设目标。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制定信息网络的建设目标。

规划方案。依据网络现状, 对照实际需求, 结合技术发展情况, 提出具体的网络规划方案。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对于网络规划方案中提及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 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行动路线。网络规划必须要分轻重、有步骤, 建设方案要按照时间进行具体安排, 以指导后续的实施。

投资分析。对规划方案的硬件、软件及实施等进行投资估算, 并结合对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和成本节约进行经济评价。

3. 网络规划原则

大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大, 涉及地域范围较广, 信息化需求比较全面, 数据量巨大, 导致网络结构比较复杂, 对带宽和安全性要求也比较高。此类信息网络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要兼顾企业的目前状况与长远发展等因素, 放眼未来、统筹规划, 又要具有可付诸实施的现实可行性。

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既要着眼全局、不能遗漏, 又要突出重点, 方案和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整体性和阶段性相结合。既要制定整体发展规划、目标架构等战略性指导和实施策略文档, 又要制定出体系实施的阶段性目标, 分期分批实施。

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信息网络规划方案、目标和要求、规定和制度、产品和技术、人员和知识等各方面, 既要有先进性, 又要有实用性。

开放性和可靠性相结合。应采用最新且成熟的系统软硬件等技术和产品。其各项技术应保证具有开放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同时, 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

完整性和经济性相结合。既要考虑采用的产品和技术在整体上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 又要尽量保护企业已有的软硬件投资, 使得总体上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易用性和管理性相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易用性, 确保系统好用、可用与易用, 又要考虑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安全性和合规性相结合。既要采用相关安全标准和等级保护要求, 更要符合企业有关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国家有关法令、SOX法案的有关要求。

总体来说, “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是企业信息网络规划的最重要原则, 不追求最新的技术, 也不追求最低的成本。

4. 某央企信息网络规划案例

下面结合某央企信息网络规划案例对大型企业信息网络规划的主要环节进行阐述。

4.1 背景介绍

该企业为特大型央企, 涉及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物流、房地产、酒店等多个行业, 总公司下设三十多个集团公司, 其中有多个集团公司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各自的分支结构, 部分集团公司在海外还有分支结构。机构组织的复杂性必然造成了网络结构的异常复杂。该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 因此各下属公司都根据自身需要不同程度地建设了自己的骨干网和局域网。本次规划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 进行统一的、全系统的信息网络规划。

4.2 编制范围

该规划涵盖该企业在全球的全部机构, 实现一张覆盖全球的大网, 统筹规划企业全球各机构的语音、视频、数据等业务通信需求, 包括骨干网和局域网。

4.3 现状分析

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和调研表格, 涉及硬件、软件、带宽等网络资源情况、应用系统情况、网络资费情况等。经过对总部各部门访谈和对各下属单位的详细调研, 总结并分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公众互联网传送企业内部信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亟需建设企业专网;网络层面没有有效的安全隔离手段, 安全性需要提高;系统没有进行IP地址统一规划, 不利于公司后续的统一管理;各下属单位内部局域网的网络结构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优化, 网络带宽不一, 租赁费用不一, 且接入运营商也不统一;网络运维力量薄弱, 整体网络运维水平和规范性不高。

4.4 需求分析

结合该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 梳理各应用系统带宽和局向需求。该企业将建立“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应用体系, 总体应用架构贯通全系统组织体系, 覆盖公司全部六大业务板块, 整体搭建“五纵四横”九大应用平台, 规划期涉及29个系统的建设, 范围涉及总部至各下属单位及各分支机构的多个方向, 同时也包括海外节点。

本项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骨干网的流量流向需求进行分析与估算, 首先按照各板块集团公司的维度分别计算单应用系统的网络流量流向需求, 然后对单应用系统的网络流量流向需求进行汇总叠加, 得到各集团公司和三级单位的总体流量流向需求,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节点间流量=Σ应用的单用户带宽峰值并发用户数。针对每个单位计算其需要访问的所有骨干网应用系统流量需求, 汇总叠加该单位所有应用系统的流量流向需求后, 形成其应用系统网络流量流向需求。

对于网络安全, 结合行业标准、国资委对央企的网络安全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信息化规划, 梳理企业信息系统对网络安全的具体要求。即要求企业办公网络与外网要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 确保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对于网络线路、网络设备以及机房等设施要做到全部具备冗余备份, 确保网络安全可靠。

4.5 建设目标

该企业的网络建设要匹配企业各级机构和海外业务发展战略, 满足企业未来3到5年业务高速发展需要。适应企业集团化管理的要求, 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满足内外部监管要求, 遵从对上市公司的国际和业界法规, 规范集团机构内部间信息共享、信息保护机制。

要充分利用各种组网技术的优点, 为企业建设完善的企业基础网络, 从而满足各级机构、施工现场、移动办公人员乃至海外分支机构日益增长的IT应用访问需求。在网络建设过程中, 骨干网核心层网络要采用双链路平行连接结构并实行流量负荷分担, 保障网络的安全性。

4.6 规划方案

该企业信息化网络由局域网、骨干网和互联网接入组成, 完整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各单位分别建设高带宽、安全可靠的局域网, 分别租用数据专线连接互联网。企业骨干网的建设既要保证网络的高带宽, 更要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通过租用运营商SDH专线方式, 建设覆盖三级以上机构的高质量SDH专网, 近期先通过租用运营商数据专线方式组建企业VPN虚拟专网, 同时进行全网IP地址规划。

由于SDH专网建设周期长, 因此本着脚踏实地, 急用先行的建设原则, 近期先进行基于数据专线接入互联网的企业虚拟专网建设, 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建设一张覆盖各级机构的企业虚拟专网, 以解决应用系统的访问问题。即解决了周期长的问题, 又解决了后期偏远下属单位的接入问题。企业虚拟专网建设采用IPSec VPN技术进行全系统部署, 整个网络划为三大部分, 核心 (总部机房) 、汇聚 (集团公司机房) 、VPN接入端 (工程公司、项目部、移动PC等) 。

此外, 为了覆盖通信条件较差的分支结构和海外节点, 另采用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作为补充。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定位于应急通信, 包括在个别无法采用固定网络接入的施工现场与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的通信、海外网络无法覆盖的分支机构的基本通信需求等。按照分支机构的分布分为西北、西南、东北、华中、华南五个大区, 每个区域购置两套Ku波段卫星小站系统, 各区域内的施工现场, 在重要时点时段, 可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与上级管理机构的通信。企业总部建设Ku波段卫星主站, 实现与各卫星小站的通信。

对于海外机构的通信规划主要从节约卫星转发器租赁费的角度考虑, 将海外机构按照区域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等因素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大区, 大区内具备通信条件的分支机构通过租用当地运营商线路汇聚到大区的汇聚节点, 然后再由大区的汇聚节点通过卫星通道连接到北京的核心节点, 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树型网络结构, 最终实现通信的需求。

此外, 还对全系统进行统一的IP地址规划, 对各分支机构的局域网提出统一的带宽和安全规范要求。对于各分支机构的互联网接入专线租用, 由企业总部与各电信运营商总部进行统一谈判, 规范租赁价格, 节约成本。

4.7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该企业的基础网络建设涉及到的范围广、任务繁杂、干系方多、周期长, 因此应识别网络设计与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 并采用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地防范和应对风险。表1对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建议。

4.8 行动路线

按照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 结合各应用系统部署进度, 将网络规划各环节按重要程度分步骤进行安排, 具体时间进度如下:

4.9 投资分析

结合网络规划方案, 对各系统涉及的硬件、软件及实施等参照市场价格和企业往期采购价格进行投资估算, 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对网络建设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节约的成本进行分析, 完成整体的经济效益评价。

5.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规划 篇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 首次鲜明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 进一步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划是在分析天富热电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对电力信息化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对信息的需求预测基础上, 借鉴国内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起草制定。

规划目的是阐明天富热电推进企业电、热、气等多条产业链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目标、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探索符合天富热电实际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和模式,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全面建设数字化天富热电, 发挥兵团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

2、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 企业基本情况

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 主要从事电、热及天然气的生产供应, 是新疆唯一一家热电联产、水火电并举、发、供、调一体化的电力能源企业。截至目前, 公司拥有员工5000余人, 资产总额73亿元, 发电总装机容量437兆瓦, 供电量近20亿千瓦时, 供热量1086万吉焦, 年发电能力及煤炭生产能力都位居兵团之首。拥有热电厂、供电公司、供热公司等6个分公司, 投资组建了天富南热电有限公司、农电公司等14家控股子公司及5家参股子公司, 形成了“电热为主, 多元发展、控股管理、自主经营”的发展格局。

2.2 发展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

近年来, 通过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天富电力已建成覆盖市区及18个农牧团场的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电力数据网络交换平台。各类机房36个, 服务器40多台;网络交换机100多台, 程控数字交换机13台, 光传输设备30台。互联网与移动、电信、联通接入商互联, 出口带宽150M, 联网计算机近2000台, 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2、信息化发展环境

(1) 硬件投入方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 (1999-2003) , 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对较大, 对硬件建设工作较为重视。 (2) 软件投入方面:对软件开发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2003-2007年用于软件开发资金占当年软硬件总资金不足10%。 (3) 信息化建设规划情况:企业生产自动化所使用的软件系统是伴随着工厂的建设而配套进行的, 没有充分考虑到后续生产管理的需要。没有进行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4) 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高层领导对天富电力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重要关系认识不到位, 对存在问题和发展重点认识不清楚。中层管理者虽能深切体会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但考核模式主要是以利润为中心, 并没有将信息化相关内容纳入考核指标, 导致信息化工作不被重视。

3、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目前, 运行系统有:办公自动化、用电营销管理、供热营销管理、农电营销管理、银电联网、银热联网、客户服务中心、燃气营销管理、集中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电厂生产管理等系统。生产过程控制方面有调度自动化系统、发电厂机炉DCS、DAS、水电厂水情预报系统及热网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的运用已经取得了十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近几年, 天富电力集团公司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和应用, 对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用户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完成的电力信息网项目为天富热电股份公司抵免所得税减少税收520万元, 同时该项目获得国家50万元奖励;调度自动化和电力专网通信, 自建成以来, 每年直接为天富降低和减少支出的可测算费用约为300万左右。

天富信息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 总投资超过6000万元 (不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投资) , 网络基础规模仅次于本地电信运营商, 信息化应用的覆盖面、建设应用水平达到疆内企业先进水平, 可发展应用的空间巨大。

2.3 值得重视的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薄弱。首先, 服务器更新率低。第二, 通信网络缺乏设计与规划。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 浪费网络资源、网络故障影响面大、结构扩展性差、维护量大, 整个网络非常脆弱。第三, 信息孤岛问题较为严重。2000年以来, 天富热电建设了包括用电、用热、燃气、农电、客服、银电等多个系统。但是这些信息系统都是自成一体, 相互独立, 对信息资源利用也是相互独立的, 造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信息不能共享。

3、决策支持不够。由于缺乏从上至下的信息化规划, 天富热电的信息化系统大多解决的是业务人员关心的问题, 统计多, 分析少, 对企业管理层决策支持不够。信息系统只能实现事后统计分析, 而不支持事前计划、在线分析。

4、技术体系架构落后。天富电力技术体系架构是于2001年建立的, 即是以PB开发工具构建的C/S架构。这种架构适用于集中的局域网应用环境, 当时主要用于用电营销系统, 集中在供电公司市区用电所。随着营销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包括用电、农电、供热、客服及小区服务站, C/S架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主要是不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

5、缺乏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涉及面广, 涉及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以及业务层的方方面面, 事关企业发展大局。由于缺乏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主要以单位或部门为主, 缺乏统一的目标;信息资源随意利用;应用系统的各类编码全部随意编制, 给系统扩展、数据交换带来巨大困难。

6、信息化保障体系薄弱。信息基础设施的信息传输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 难以满足关键业务系统联网运行的要求;应用系统建设不能满足电力改革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 各应用系统间的衔接还有待完善;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力度不够, 信息技术应用软课题研究不够;信息化领导体系和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部门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合力。

3、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3.1 基本原则

坚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依托, 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 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高度融合和良性互动, 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和技术保障。坚持六项原则: (1) 五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投资”; (2) 管理、业务变革出发的原则; (3) 合理化、简化原则; (4) 系统与集成原则; (5)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6) 适用性与先进性的结合。

3.2 发展目标

(1) 逐步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要的发、供、调, 电、热、气的应用系统, 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加快公司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信息系统间的整合, 建成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主要应用系统和信息技术架构;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信息化保障体系。

(2) 建成“业务贯通、管理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 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实现公司内部系统集成、信息共享, 外部与客户、供应商信息畅通, 达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数字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商务运营电子化的“四化”要求。

(3) 通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创新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 基本实现公司企业关键业务的数字化管理, 形成覆盖全公司的“数字化企业”支撑环境, 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力争到“十二五”末, 天富热电的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初步建成兵团、甚至西部一流的信息化电力企业。

4、天富热电系统总体架构

天富热电信息系统架构是“一个系统平台、一个中心、十大应用系统”。

1、企业级信息系统集成平台EAI。天富热电集发、输、配、用构成的纵向一体的电力产业链。随着业务变化, 发电、输电、配电、供热、供气、销售和客户服务等主体活动构成了公司的核心价值链。基于公司价值链分析, 构建企业级信息系统集成平台:覆盖企业核心业务领域的, 支持流程化管控的、一体化集成的、数据有效共享和决策支持的企业范畴内的信息系统。

2、企业级数据中心EDC。从技术层面看, 数据中心是IT硬软件设备的集合点和完成数据存储、交换、共享、处理、分析的技术平台, 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从管理层面看, 数据中心是运行和服务中心。既包括数据中心日常的规章制度及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度, 还包括对数据中心中各系统运行的可靠管理。

3、业务应用系统。根据天富热电信息系统应用现状与国家电网公司“SG186”所定义的业务应用要求。提出了天富热电十大应用系统建设, 强调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即:决策支持系统、企业信息门户EIP、综合行政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5、未来十年重点信息化工程

5.1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电力设备信息化、通讯网络改造。

5.2 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天富电力企业级的数据中心整体结构分为三层, 底层为数据库服务器, 负责数据存储服务, 全部采用UNIX+ORACLE技术。第二层为数据交换层, 负责数据采集、分类、转换等工作, 采用WEB Logic和WEB Sphere技术, 且将应用服务与数据库服务分开。第三层为数据访问层, 负责统一的数据访问。底层数据库分为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 离线数据采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5.3 调度、配电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 调度信息系统建设。天富公司的调度数据网是各部门各级调度中心及电力生产运行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通信的基础设施。新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做到软件跨平台运行系统, 而且能够内嵌不同厂家的同应用软件, 组成一个集成系统。应用系统包括能量管理系统 (EMS) 、自动电压控制 (AVC) 系统、电能量计量系统 (TMR) 、调度生产管理系统 (DMIS) 等, 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多种生产管理需求的综合信息化环境。

其次, 配电信息系统建设。配网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配网各种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管理、发布并与其他信息平台进行交互, 使原来分散的设备信息、运行维护信息、生产管理信息都集中起来, 实现了局部和整体的资源共享。可具体分为SCADA系统、电压/无功控制、保护的协调管理及控制、馈线控制、故障处理、自动抄表和负荷管理等。

5.4 资产管理系统EAM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 实现对电厂设备的全过程、全范围、全成本的信息管理, 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设备管理水平、决策的正确性的目的。天富热电通过搭建EAM系统的通用、开放的体系架构, 可以满足天富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化要求, 支持企业定制和快速实施。具有如下功能:设备管理、检修管理、检修技术管理、备品配件定额管理、检修工单管理、缺陷管理、设备运行管理、设备可靠性管理、统计分析等。

5.5 营销管理系统ECM

以市场为导向对电力资源的销售实施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电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重心需要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粗放式管理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约化商业模式转变。包括:

1、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处理各种具体营销业务;2、客户服务管理系统:为客户提供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和接入服务;3、营销综合管理系统, 为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经营控制管理;4、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为高层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5、抄表计费系统:主要是辅助供电企业员工进行日常计费业务处理和维护工作。

5.6 企业经营管理系统ERP

ERP的实施是一个管理与技术的集成过程, 其中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而管理工作落后正是天富热电的薄弱环节。天富热电公司如果结合企业实际, 实施ERP系统, 实现组织结构的精益化及生产过程的有序化, 将大大改进整个公司的管理工作, 提高经济效益。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5.7 企业信息门户EIP

企业信息门户EIP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 是一个访问各种信息和应用系统的个性化统一入口。天富热电企业信息门户主要用于解决两方面的需求:第一、统一访问企业内分布存储、各种格式、各种来源的内容 (各种格式的文档、数据库、现有系统的数据等) , 统一的检索、分类浏览和内容访问控制。第二、统一的协同工作平台, 集成各种现有系统 (营销、办公、通信、生产等系统) , 方便快捷地与其他人共享信息、通信和协同工作。

5.8 决策支持系统DSS

由于天富热电公司的特殊性:网电不分, 是集火电、水电、热电联产的企业。天富热电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用电、热、气营销决策分析系统、电网辅助规划系统、供电设备状态辅助分析系统、客户服务决策分析系统、人力资源分析系统、电力综合统计及分析预测系统、可靠性统计及分析系统等。

6、结束语

针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通过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 探索符合热电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和模式, 促进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摘要:针对新疆天富热电未来5年信息化的发展问题, 课题组以电力企业主体对信息化的需求为核心, 充分研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需问题, 提出了符合企业发展信息化发展特点的2010-2015年发展规划, 包括:发展目标与总体架构、发展阶段与重大工程及保障措施, 对于提升整个企业信息化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刘文云, 朱涌卫.发达国家信息化战略比较及其启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刘文云.日韩印三国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信息化战略的启示[J].情报科学, 2007, (5)

[3]《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6

[4]黄章树, 高少军.福建省产业集群信息化战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5]黄卫东, 王良元.江苏省“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6]左敏.山东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 2004.

企业信息化规划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企业的经营模式均发生相应的改变,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对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而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属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化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交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规划交通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及建设,能够加快企业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性、兼容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因此,企业需设计一个合理的信息化架构规划方案,以促进交通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建设。

2 信息化架构分析

企业架构作为承接企业的业务战略和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桥梁,由信息资源、业务、应用及技术等构架组成,并且,随着研究逐渐深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安全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均被纳入到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当中。

2.1 应用架构

该架构主要描述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使用系统的设计图,主要包括:使用层次、实现方式、建设标准及功能等,使用构建重点分析系统之间存在何种交互关系,主要业务和使用间存在的对应关系。

2.2 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属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主要影响信息化业务功能及流程的表达,充分显示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与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合作关系,把一个高层次业务目标,直接转变为可以操作的一个业务模型。

2.3 信息资源架构

该架构主要分析企业或是组织间存在的数据模型、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及物理结构。信息资源的架构建设,主要是构建信息模型,重点描述各项业务事件间重点输入、输出的信息,以便为应用架构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同时在分析、处理数据的基础上,为企业做好决策提供更多数据信息支持。

2.4 技术架构

此架构重点描述所支持企业业务、使用服务准备工作、数据等设施能力,主要定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路线、技术标准、技术选择及组件等。而一个完整的技术架构主要包含:应用架构、基础设施、信息架构等层面。

3 信息化架构规划方法分析

3.1 TOGAF方法

TOGAF属于一个比较开放、标准的企业信息化架构框架,能够为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在开发过程中,提供一种较为详细的研究方法及支持各种数据资源集合。TOGAF的企业信息化架构开发方法中,参考模型和基础架构属于虚拟资源数据库。

3.2 信息系统规划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属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模与系统分析的一个核心方法,可按照企业的目标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信息系统功能及目标,以便实现企业信息化架构规划。在这种环境之下,企业想要实现信息化架构建设及规划,其企业系统规划可以根据企业业务分解及数据处理的过程,准确找出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从而找准信息系统子系统构成及所开发子系统时的顺序,并对信息数据实行统计管理、规划及控制,充分明确各子系统间各种信息数据交换的关系,确保信息相同。

4 TOGAF的轨道交通企业信息化架构规划方案分析

当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因其安全、方便、快捷等特点,轨道交通能够较好地解决交通拥堵、改善交通结构及构建立体的运输网络,已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最大方案。由于轨道交通对于信息化要求与依赖性较高,在企业信息化构建、运行及维护方面,应用需求较多,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可有效规避。因此,对于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实行有效的规划,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升信息应用效率及公共服务能力。根据企业的信息化架构规划的方法及理论,TOGAF的轨道交通企业信息化架构规划方案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4.1 信息化总体架构

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总体架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企业信息化规划范围及目标,从整个企业发展战略方面进行信息化扩展。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总体架构包含企业发展战略、信息规划原则、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架构、安全体系及技术架构等。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制定,重点分析信息化规范与建设目标,属于整个企业信息化架构分析的基础,经分析轨道交通企业的日常业务,形成业务组件及流程,从而为应用架构与数据架构提供支持。应用架构重点分析系统建设的蓝图及长远规划;数据架构可提供与轨道交通资源数据库构建原则、实践路线与实践方法,并定义数据资源支撑体系;基础设施主要分析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需求,分析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设施,以便较好地满足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服务、运行、资源整合、共享及应用等方面的需求。

4.2 业务建模

业务建模是以软件模型方式描述企业管理和业务所涉及的对象和要素,以及它们的属性、行为和彼此关系,业务建模强调以体系的方式来理解、设计和构架企业信息系统。业务建模包含业务流程建模、业务组件、业务流程改进等方面的研究。结合轨道交通的实际业务建模,首先需要对轨道交通中主要的业务模块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主要的业务模型,然后按照不同的视角进行分解,形成相应的业务组件,在流程梳理和重组的基础上,整理出主要的业务流程,为应用架构的规划提供基础。从业务模型到业务流程的分析中,业务管理模型贯穿于整个过程,为业务模型进行管控、对业务组件进行演化和管理、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

4.3 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是支撑企业运行的一个核心系统框架。轨道交通企业信息化架构规划中的应用架构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管理。为较好适应轨道交通企业,充分发挥内部管理功能,需较好地支持企业的决策支持、技术及信息服务等;第二,企业业务管理。进一步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实现对业务的控制及管理;第三,业务执行。为确保轨道交通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快速性,需智能化的信息子系统支撑,例如,视频监控、业务协调、防灾报警、应急指挥以及列车的自动控制等。

4.4 应用构架实施

轨道交通企业信息化架构规划建设,把应用系统分成下面几类:第一,综合业务系统。主要指企业管理层、各业务管理系统,可将其分成二层建设,即企业层的综合业务系统主要由信息中心进行规划、建设;各业务管理系统由各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建设。第二,专业的业务系统。主要指各大业务中的应用系统,例如,计划、资源、物流等方面的管理,在规划建设上,该系统的建设主要由企业信息中心与资源构架建设规划,制定数据标准,从而构建规范化的应用接口。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TOGAF的轨道交通企业信息化架构规划方案,把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直接融入到整个企业的业务架构的建模及应用架构建设中,此方法能减轻建模难度,提升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建设规划及实施等安全性与可行性,适合用在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建设及规划中。

参考文献

[1]杨爽.基于EA的企业信息化云架构规划设计分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5,10(3):28.

[2]郭君霞,宋晓鹏.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集成方案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4,20(3):45.

企业信息化规划 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被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所取代, 而更高要求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一体化也是必然的趋势。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资源共享, 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和科研开发结合为一体,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了管理网络优化、决策智能化, 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服务行业, 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各行业的运转、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近两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 经济结构加速调整, 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将为综合交通规划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随着国内一大批优秀的交通设计企业的迅速崛起, 交通规划设计的竞争将不断加剧, 只有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十二五”期间,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交通规划设计的信息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2 信息化建设对于交通规划设计企业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交通规划设计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交通规划企业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信息化建设在交通规划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较大发展和广泛运用, 并成为促进交通规划企业跨越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也使得设计企业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交通规划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2.1 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交通规划企业信息电子化

传统交通规划企业办公手段落后主要依赖纸质文件进行信息传递, 成本高、效率低, 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促使交通规划企业加快了现代化管理的步伐,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办公无纸化、设计与创造无纸化, 可以节约大量生产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交通规划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促进资源整合、保证信息的畅通, 推动业务创新、提高各项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帮助交通规划企业实现其规范管理、提升能力, 支持各项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者, 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了信息资源, 把握机会, 做出正确决策, 增进企业运行效率, 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2.3 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设计手段的现代化

交通规划企业的设计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设计人员仍采用二维绘图技术, 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积极推进了三维设计系统的应用, 便于交通设计企业的工程设计、施工以及项目状况等相关信息的汇总、汇报, 能实现对项目工程信息的高效管理, 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对项目信息的宏观管理和决策, 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资讯服务, 推进了项目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 同时缩短了市场的响应时间,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交通规划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3.1 交通规划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十二五”交通规划也相继出台, 这将为综合交通规划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现代交通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内优秀的交通规划设计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 所以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将有更高的要求。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设计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交通规划设计企业其专业设计软件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供交通设计行业人员使用, 这些软件目前大部门由国内软件开发商研发和推广, 但也有很大一部门有交通规划设计企业自身研发。这些软件的研发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如:公路路线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公路桥涵CAD系统等。

(2) 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项目管理系统这类软件的开发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单个或多个项目管理研发的。在项目管理系统中, 项目组成员可通过该系统录入工作信息, 报告工作进度, 项目管理者可通过该系统对项目进行各种角度的观察和分析, 实时了解项目进展状况以及资源的实际配置和使用情况, 及时发现影响项目进展的因素, 从而对项目计划做出调整, 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可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提高项目执行力, 提升项目管理决策能力。这类软件的开发有软件开发商开发, 也有设计单位自身开发完成的, 是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3) 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设计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同样重要, 财务管理系统一般都是专业的软件开发商。由于财务电算化发展的迅速, 财务软件目前在国内开发比较成熟。由于财务与企业项目管理每个环节息息相关, 所以财务管理系统是设计企业建设集成化系统的重要内容。

(4)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办公室的档案管理、人事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考勤管理、总务的食堂管理、车队的车辆管理等, 这些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处理需要简单、高效的完成, 而办公自动化系统会轻松实现。

3.2 交通规划设计企业管理信息化设计的总体目标

交通规划设计企业管理信息化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搭建一个基本的信息网络平台, 把办公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设计软件集成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建成设计和管理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管理系统。

4 交通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措施

虽然我国交通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

(1)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许多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盲目性, 对企业需求缺乏了解, 企业花巨资建立的信息化系统尽管系统很先进, 却常常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2) 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 大部分交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 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认识。

(3) 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企业高级人才的缺乏, 不能发挥信息化系统强大的信息统计和管理功能。

(4) 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一次性投入, 缺乏后续的维护和更新, 尽管建成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 但享用资源有限, 得不偿失。

结合交通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暴露出的问题, 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措施。

4.1 组织结构的建议措施

交通规划设计企业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任何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领导的全力推进和支持, 只有企业领导的直接参与、各部门负责人的积极配合、系统开发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 才能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成立信息系统领导小组, 由企业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开发方案, 推进信息系统开发工作逐步开展。所以, 改革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匹配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4.2 管理制度的建议措施

完善和发展原有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 推进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建设。只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和运行机制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

4.3 人才队伍的建议措施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人才, 建设一批有信息搜集、识别、加工、应用、反馈、预测等分析决策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 培养出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 管理理念先进的复合性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4.4 企业资金投入的建议措施

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只是信息化建设的开始, 如何更好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后续更新和维护才是关键, 信息化系统的后续建设必须保证与之相当的资金投入, 稳定的投入是维护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交通规划企业应将信息化建设与更新的相关费用纳入预算管理, 确保日常资金投入的力度, 同时拓宽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确保信息建设的健康发展。

通过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及资金投入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 交通规划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定取得丰硕的成果。

摘要:以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为基础, 分析和研究了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交通规划设计企业的重要作用;对其交通规划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设计企业管理信息化设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结合交通设计企业实际情况, 提出了有效的建议措施, 以确保其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关键词:交通规划设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姚家奕, 吕希艳, 张润彤.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21-305.

[2]马柯.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工作流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9-22.

[3]周建中, 曾致远, 罗志猛, 郭佳, 蔡一, 彭杉, 王赢.联合研究基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水电能源科学, 2010 (1) :1-5.

[4]高李鹏.铁路将加快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1) :89.

银行信息化建设规划先行 篇11

要解决区域银行业务快速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一方面可以建立“规划—实施—运维”的信息化管理总体思路。另一方面建立规划先行的信息化建设理念。

IT规划架构及原则

可以看出,IT规划的意义和目的,是从银行的整体视角出发,遵循以客户为中心、以金融服务和产品为基础,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参数化等先进设计思想,规划面向未来的银行IT总体架构及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体系,并通过这一过程促进系统全面整合和共享,以提高银行的IT管理水平,使IT建设能更好的支撑银行业务战略发展目标。IT规划架构包含七个层次的内容:

业务战略与模式。信息化需要从公司的战略出发,并需要以业务架构/流程为载体,通过业务的开展来体现。因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明晰公司的战略,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与银行业务模式相匹配。

应用体系架构。应用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对业务架构/流程的支持上,与业务架构/流程紧密结合。应用体系架构将明确未来信息系统的蓝图,回答该建设哪些应用系统、每个应用系统应该实现怎样的功能、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集成体系架构。集成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为应用体系架构提供合适的基础服务平台,通过先进、稳定的集成、流程、监控等技术基础平台实现应用系统的平稳运行与系统间的有效衔接。

数据体系架构。信息是银行的重要资源,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帮助银行开拓市场、控制风险、辅助决策、整合资源等。数据体系架构将从数据管控和数据架构出发,建立整个银行的数据资产体系以及数据服务实现平台。

基础设施体系架构。为了支持应用体系架构及集成、数据体系架构,必须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包含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和物理设施等。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贯穿在银行的IT管理体系、应用体系、数据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之中,包含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两大部分,保障银行IT系统安全运维。

IT管理体系。IT管理体系为信息化的实施及运营提供组织及人员保证,包含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如管理规范、流程、制度等,也包含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如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职责与考核、培训等等。IT战略规划的内容涵盖了银行战略目标以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应该与银行战略规划一样,在战略层次的高度去思考和设计,从整体性、长远性考虑出发,以战略性的思路去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应严格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以银行战略为导向。首先,根据核心竞争力来确定战略目标,并通过战略目标的实现来加强核心竞争力。其次,依据战略目标确定关键流程,并通过关键流程的优化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针对每一关键流程制定主要绩效指标,并通过绩效指标推动关键流程目标的实现。最后,分解关键绩效指标得出所需要的关键支撑信息,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管理来实现关键绩效指标的落实。

以价值为起止。始于价值,止于价值。IT规划应从银行价值驱动力分析开始,经过基于价值的现状诊断、价值/风险排序、基于价值的设计及实施、价值的培训/沟通等环节,最后评估价值的实现。

以业务流程为驱动。信息化必须与业务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不仅要支持业务的开展,还应该对业务起到促进作用。在银行IT规划过程中,必须以业务流程贯通的理念,打通部门间信息化建设的界限。

IT规划主要问题

IT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通過对银行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梳理,对IT在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定位、优化IT组织架构、IT管理流程、IT系统建设蓝图、IT总体架构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规划建议方案。

当前,我国区域银行IT规划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业务需求不充分

尽管众多的商业银行制定了业务发展战略目标,但是,如何将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全局性的、可持续发展的IT应用能力,从而形成银行独特的、核心的竞争力,是现阶段区域性银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长期以来混淆了“业务需求”与“业务功能”的内涵。所谓“业务需求”,实际上,涵盖了业务功能、风险控制、操作是否简便、服务是否快捷、信息是否完备、是否合规、是否满足银行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否符合经营管理要求等综合的、全面的考量;而“业务功能”则相对简单得多,仅仅需要满足相关业务部门的处理流程、记账规则,以及报表内容即可。

缺乏整体架构标准与规范

主要表现在整体技术架构和系统内部架构两个方面。

整体技术架构主要问题在于系统之间,无论是业务关联性,还是技术关联性,均存在较高的耦合度。系统之间缺乏清晰的业务边界,功能、信息重合较多,这种现状导致面临新需求(系统或功能)的建设(或改造)过程中,为了满足新的要求,许多老的系统均需要同步改造,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此一来,不仅带来大量的系统修改工作量,同时,也是影响系统整体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新需求开发、投产周期过长的主要原因。

系统内部架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模块化设计的清晰定位,缺乏业务功能参数化设计方法,缺乏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定义。这些问题,在商业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银行建设转型过程中,因为系统不能灵活适应新的流程、功能变化,导致系统开发工作量大,新业务、新产品上线周期长,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难以满足经营管理、业务分析,以及监管的全面需要。

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区域性银行IT建设面临的各种矛盾,其核心问题在于人才建设。根据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的定义,IT治理是一个由各种关系和活动过程组成的治理结构,用以指导和控制企业的IT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在平衡IT和IT活动所产生的风险与回报的过程中,通过增加商业价值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美国管理协会研究显示,在相同战略目标下,拥有较好IT治理体系的企业比缺乏良好IT治理体系的企业要多25%以上利润回报,拥有较高级水平IT治理体系的企业,在资产回报率(ROI)上比拥有较低级IT治理体系的企业要获得高出2倍的回报。

IT规划执行

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会存在诸多的变数,主要包括项目实施与规划偏离——IT规划的价值目标未能有效分解至各个项目,规划不能有效管理,规划成果不能落实。业务与信息化脱节——IT部门仅靠自身的能力无法全面、准确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导致系统的建设无法有效满足业务要求。人员转变困难——信息化建设意味着工作方式的改变,IT部门往往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影响各方面资源,造成最终应用效果欠佳。IT自身存在不足——IT仍然面临人员少、职责划分不明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推动IT规划无疑是难上加难。

银行IT规划不仅要有用,更重要的是可用,否则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要想实现规划的持续可用性,银行必须要建立一整套体系化的规划持续改进机制,将银行的发展变化同规划的内容和具体建设有效衔接。要自始至终确保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遵从IT规划的指导思想,保障项目实施与规划目标一致。建立IT规划实施的全局视野,基于明确的组织和流程,建立统一的实施管理机制,增强跨项目信息沟通和管理。确保关键项目资源充足,从银行整体层面协调全面实施过程、合理排序,提高整体交付效率和质量。提升项目执行和管理技能,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共享,培养组织内项目执行和管理所需的关键技能。

为了更好的实现IT规划的执行落地,可以建立规划实施办公室(PIO)等组织,承担规划建设管理的总调度角色,着眼于规划与架构、总体实施和项目实施三个自上而下分解的层次,覆盖所有的IT项目和IT项目群活动。规划与架构层面,依据规划和实施情况,支持年度计划和预算的制定,更新规划内容和年度计划,负责实施过程中整体IT架构的管理。总体实施管理层面,从全局角度掌握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协调不同项目之间的资源、交流和沟通。项目实施管理层面,直接参与战略型关键项目的管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专家服务。

银行在转变经营思路、大力推进转型的同时,从整体业务战略出发,规划与之相协同的信息化架构与管控体系,统一建设思路,协调建设策略,改变各自为政的多头管理机制为规划先行理念下的统一建设和管理,建立业务与信息化相互促进、互为共生的协同发展环境,打造独特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德勤管理咨询公司)

企业信息化规划 篇12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信息产品, 促使企业变革管理组织, 改进管理方法, 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 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然而信息化建设是一类开放的复杂艰巨系统的建设,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复杂艰巨系统来说, 规划与组织过程是项目的关键。该过程主要根据企业目标进行信息化战略规划, 组织和流程的重新设计, 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计划、沟通和管理。“项目不是在结束时失败, 而是在开始时失败”, 许多实施过项目的人都会对这句话感触良多。这也说明, 在项目的规划与组织过程中的工作对决定整个项目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规划与组织过程还决定了项目的范围以及资金筹备。为了尽快进入实施过程, 许多企业避开了重要的规划要素。仓促的规划与组织会产生一些有缺陷或者不完整的需求, 这是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美国会计总署 (GAO) 1999年报告显示, 一些高科技的政府项目继续因为一些低科技的原因而失败, 这些原因主要包括规划期间的不完整以及对合理的项目管理流程的不适当使用。

Forsberg的研究表明, 充分的规划与组织通常可以避免由于需求原因引起重复劳动所造成的实践和金钱的浪费, 如图1所示。

因此, 规划与组织过程的评价尤为重要。规划与组织过程的评价不等同于一般项目上的可行性分析, 除了论证各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选择外, 还包括与项目相关的战略需求评价、项目建设能力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价、风险评价、投资方案的确定等内容[1]。

2 规划与组织过程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规划与组织过程的有效性, 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下面对各规划与组织过程所设立的各指标的含义进行一下简单说明。

2.1 IT战略规划能力

IT战略规划是IT项目开始的首要活动, 是实现企业和IT目标的途径, 也是进行后续项目的前提条件, 因此作为评价的首要基本指标。反映IT战略规划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①IT战略驱动能力;②IT与业务集成能力。

2.2 IT投资管理能力

IT投资管理既要能够根据项目潜在的价值、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项目对企业资源的需求等因素选择有效的投资方案, 又要能够对目标方案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对IT投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①投资有效性;②投资控制能力。

2.3 IT风险管理能力

任何项目都会包含一定程度的风险, 尤其是IT项目更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 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以减少不确定性。反映IT风险管理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①风险预测能力;②风险控制能力。

2.4 IT潜在应用能力

IT潜在应用能力也是在规划环节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通过了解潜在应用能力, 可以分析出IT在企业中所处的战略地位, 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IT战略需求, 并确定企业通过战术层还是战略层的途径实现IT价值, 以便赋予它足够的独立性与授权范围。对IT潜在应用能力可以通过以下3个指标来衡量:①IT战略价值;②IT应用成熟度;③IT革新能力。

3 规划与组织过程模糊综合评价

建立起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后, 我们要把这些指标以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以得出最后结论。在规划与组织过程指标体系中, 由于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有些指标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获得, 而有些指标则只能采用专家评价法。对于这样的评价问题,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3.1 初始模型

模糊综合决策问题涉及以下4个要素:

(1) 评价对象集X={x1, x2, …, xk}, x1, x2, …, xk分别代表不同的项目方案。

(2) 评价因素集U={u1, u2, …, un}, u1, u2, …, un分别代表不同评价因素。

(3) 评价等级集V={v1, v2, …, vm}, v1, v2, …, vm表示评价的结果, 评价等级集可以定义为某一组定性形容词 (如:优、良、一般、差、很差, 等等) 的集合。

(4) 评价权重级A={a1, a2, …, an}, 权重集就是所有评价因素的各自权重系数的集合。

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R的像 (向量) R (ui) = (ri1, ri2, …, rim) 叫做单因素评价, 它是V上的模糊子集, 其中rij (0≤rij≤1, i=1, 2, …, n;j=1, 2, …, m) 表示从因素ui考虑该事物能被评为vj的隶属度, 将模糊映射R的全体像 (向量) 并列起来的一个单因素评价矩阵R= (rij) 称为综合评价的变换矩阵。

这样, 当权数分配和变换矩阵为已知时, 应用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即可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的初始模型:

A·R=B (b1, b2, …, bm) , 其中bj=∨ (ai∧rij) (0≤bj≤1) 。

3.2 多层次模型

通过对因素集的分层划分, 可将上述模型扩展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它就是将初始模型应用在多层次因素上, 每一层的评价结果又是上一层评价的输入, 直到最后层为止。

在对因素集U={u1, u2, …, un} 做一次划分P时, 可得到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其算式为:

undefined

其中A为U/P=U={u1, u2, …, un} 中n个因素Ui的权数分配;Ai为Ui={ui1, ui2, …, uik}中ki个因素uij的权数分配;R和Ri分别为U/P和Ui的综合评价的变换矩阵;B则为U/P, 同时也是U的综合评价的结果。

3.3 规划与组织过程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3.3.1 建立模糊集合

确定前述初始模型中的4个要素:评价对象集;评价因素集;评价等级集;评价权重级。

3.3.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建立了决策的模糊集合后, 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就必须确定评价因素集中各因素与权重系数集中各权重系数的模糊隶属关系, 也就是各因素对应于各权重系数的隶属度。这种隶属度可以用以下方法得出。

(1) 首先, 用已确定的评价因素集与权重系数集构造成表, 并且尽可能给出每个等级的说明。

(2) 请参加评价的每位成员分别根据等级说明和自己的判断, 确定每个评价因素所属的等级。

(3) 在同一因素中, 把选择相同等级的人数相加, 再除以参加评价的总人数, 则可得出各因素隶属于各等级的隶属度rij, 根据rij可得出单因素评价的变换矩阵R={rij}。

3.3.3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及计算

由于规划与组织过程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特点, 因此, 应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由前面的模糊集合和模糊矩阵, 可以建立如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B=[A]1×n·[R]n×m=[b1, b2, …, bm]

4 规划与组织过程模糊综合评价实例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以及前面建立的规划与组织过程指标体系, 现对甲、乙两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规划与组织过程进行评价, 即X={甲, 乙}, 并假设评价等级为5级, 即V={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弱}, 请12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进行同行评价, 并将有关权数分配, 评价等级及其相应的评语比率统计值等数据汇总于表2。

根据表中所给数据, 首先应该分别对甲、乙两企业在战略规划能力 (U1) 、投资管理能力 (U2) 、风险管理能力 (U3) 和潜在应用能力 (U4) 上进行单因素评价。本文仅以甲企业为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先以指标“潜在应用能力 (U4) ”为例, 由表2求得U4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矩阵为:A4={0.4 0.3 0.3 }。甲企业在U4上的变换矩阵为:

undefined

则可得到甲企业规划与组织过程中在潜在应用能力 (U4) 上的评价结果:

B4甲=A4·R4={0.05, 0.27, 0.54, 0.13, 0}。

同理可算得甲企业规划与组织过程中在U1, U2, U3上的评价结果:

B1甲=A1·R1={0, 0.38, 0.36, 0.25, 0 };

B2甲=A2·R2={0, 0.22, 0.5, 0.28, 0 };

B3甲=A3·R3={0.04, 0.29, 0.5, 0.17, 0}。

其次, 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的运算规则, 第二层次评价的结果应作为第一层评价的变换矩阵, 即:

同理仿上求得乙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规划与组织过程综合评价结果:

B乙={0.035, 0.236, 0.511, 0.216, 0}

为了更加直观地衡量上述综合评价结果, 可以将最终评价结果转换成一个具体分值。如果我们将评价等级取成:V={v1, v2, v3, v4, v5}={2, 1, 0, -1, -2}, 则甲、乙两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规划与组织过程综合得分值分别为:

W甲=B甲·V=0.139;W乙=B乙·V=0.09。

从甲、乙两企业得分值来看, 甲企业得分高于乙企业得分, 因此我们认为甲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规划与组织过程能力要高于乙企业。

摘要:如何科学地综合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规划与组织过程, 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规划与组织过程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多级规划与组织过程指标体系, 并且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最后进行了实例研究。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罗伟其, 刘永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探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3)

[2]郝晓玲, 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许志晋, 凌奕杰, 宋凤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J].科学学研究, 1997 (1) .

上一篇:非典型人物下一篇:运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