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问题

2024-09-21

企业信息化问题(精选9篇)

企业信息化问题 篇1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所以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有等进一步完善。

2.企业管理不规范,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理念;规范化的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

3.信息化建设找不到重心;在竞争形势的逼迫下,不少企业花巨资上ERP,但找不到信息化起点在哪儿,目前急需解决什么问题。

4.实际解决方案脱离企业的确实需求;许多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方案,是对企业真正需求不太了解的基础上,系统解决方案是好的,技术是先进的,但同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相脱节。

5.企业部门之间相互掣肘,协调不利;要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是很重要的。

6.不能保持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企业信息化,不但要保证硬件建设一次投资,还要考虑软件建设和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的需要。

7.没有专业化的队伍,系统动作不流畅;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网络技术和大量信息搜集处理上,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来维护系统的运行。

8.不能恰当地选择合作伙伴和系统IT集成商;可能获得低质、高价、效果差的系统。

9.企业员工包括领导层对企业管理信息的认同和参与不够;领导不能起到一把手工程作用,员工的认同感、参与感不够,导致不能体会系统为工作带来方便和效益。

10.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维护;经常出现一流硬件二三流软件,重视信息化建设,而疏于维护管理。

企业信息化问题 篇2

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与作用

1.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以现代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 (IT) 为手段, 充分运用IT来运作、经营、管理企业, 它涉及企业从产品市场定位、设计、制造、销售、维修、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 以IT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造。同时信息化也是利用IT对企业的技术、资本、人才、物资、市场等各方面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传输和共享的过程[1]。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加强企业运作控制, 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2]

1.2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通过信息化, 可以改造传统管理, 由信息化催生新型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而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改造,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将有明显甚至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整体素质、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持续创新能力将有大幅度的提升”[3]。

1.3 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

企业信息化工作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 既包含软硬件、信息系统、网络等在内的信息技术, 又包括管理与人的要素, 也包括外部环境因素等。但决定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 (1) 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 (2) 变革管理思想, 努力培育适应信息化的新型企业信息文化; (3) 加强企业信息化的保障制度的建设, 包括设立信息主管, 加强信息组织管理, 变革企业组织等。

2 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企业应重视并制定信息化战略

信息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关于信息功能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划。推进企业信息化, 必须十分重视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信息功能要实现的任务、目标及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方法、策略、措施的总称。信息战略本身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战略、信息资源战略、电子商务战略、信息组织战略等[4]。

企业引入信息战略规划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了解企业当前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状况, 为制定总体规划奠定基础; (2) 确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即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内外约束条件制定信息战略规划, 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步骤、目标及衡量标准; (3) 对信息技术发展进行预测, 因为信息战略规划会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对规划中涉及的软硬件技术、方法及其对信息化的影响做出预测, 可以提高信息技术及系统产品选型的正确性。

2.2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水平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资源的管理使用了各种先进信息技术, 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 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工程技术等。

(1) 企业信息基础平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机构, 它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架构、数据库、各种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安全技术架构等。

(2) 企业常用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规划 (ERP) 、客户关系管理 (CRM) 、供应链管理 (SCM) 、办公自动化 (OA)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CAD/CAM) 、协同商务等应用系统, 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

(3) 企业要关注网格、云计算、虚拟化技术, 以及物联网/传感网等当代主流信息技术的进展。

3 变革管理思想, 培育企业信息文化

3.1 变革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是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发展战略与规划等方面的核心和灵魂。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企业高层领导应率先进行思想革命, 并带动员工变革管理思想。

(1) 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带来的企业变革。

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变革, 认识到企业资源规划、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作用;其次, 要认识到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时, 应认识到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培育竞争优势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必须要有战略观念和系统观念, 注重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

(2) 变革信息资源管理的观念与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信息技术和方法来收集、加工、存储、利用与反馈信息的过程, 并对这些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不仅要管理信息本身, 同时还要对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人力、资金、设备等进行有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的起点, 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在收集、加工、存储、利用与反馈信息的过程中, 企业还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变革工作方式与方法, 以便及时、经济地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所需的、可作为资源的信息。

3.2 努力培育适应信息化的新型企业信息文化

企业信息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在依赖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企业信息文化可划分成物质形态子系统、精神观念子系统、制度规范子系统和行为方式子系统。以信息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信息文化, 是现代企业信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促使企业员工自动做到信息共享和决策利用, 发挥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是使技术投资真正产生商业增值的一种企业精神和管理模式。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及其变革相结合, 是避免信息悖论和IT黑洞现象,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4 加强企业信息化的保障制度的建设

4.1 设立信息主管, 加强信息组织管理

企业中应设立信息主管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简称CIO) , 以加强企业信息组织管理。随着信息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 CIO也成为企业的新设岗位, 它不同于以往只是负责信息技术系统开发与运行的单纯技术型的信息主任, 而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企业业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其主要职责是:做好信息沟通与协调, 为企业每个环节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规范信息管理标准, 拟定信息政策与信息活动规则并管理信息系统, 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经济性评估和辅助企业高层决策。企业CIO一职的设立, 要求将企业中的所有信息功能集成在一起以实现信息功能的放大, 就是要把原先分散的信息部门重新组合并置于CIO统一管理之下, 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水平。

4.2 变革企业组织

企业信息化增强了管理者收集、综合、整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对经营活动的监控能力, 其结果是管理幅度增大, 控制范围更广;此外, 信息化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 允许更多的正式信息以横向或越级方式进行交流, 原来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被削弱或消失, 使得组织结构变为扁平。因此, 传统的企业组织必须变革, 否则,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目的难以实现。因为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 其缺点之一是信息需要层层传达, 容易造成阻塞和失真严重影响办事效率, 无法对顾客和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而在信息化时代, 没有速度是绝对不行的。

企业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运作的, 业务流程是组织设计的基础, 所以, 组织变革必须从业务流程再造开始, 即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 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重新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其根本目的是以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为基础, 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 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客户、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通过对企业工作程序进行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性的变革整合, 建立起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性组织, 并层层扩大这种组织, 直到整个企业都能够按照新的原则构建起来, 最终形成新型的企业组织。

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可概括为:扁平化、小型化、弹性化、虚拟化、网络化。我国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征、人员素质、流程特点等, 选择一种可行的组织变革模式, 对组织进行合理再造, 使其与信息系统相匹配, 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过程完美协调、有机结合。

4.3 建立及完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制度既是企业信息活动的必要条件, 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及完善各种与信息化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5 结语

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 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需要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在今后的发展中, 我们还应当关注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发展动向: (1) 强调技术应用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 (2) 以电子商务和外包切入, 优化供应链; (3) 由ICT产品与服务厂商提供针对企业需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 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应用; (5) 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 (6) 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测评和研究。

摘要:为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 有必要分析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变革管理思想, 努力培育适应信息化的新型企业信息文化;加强企业信息化的保障制度的建设, 包括设立信息主管, 加强信息组织管理, 变革企业组织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关键问题,信息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梁婷.浅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J].社科纵横, 2008, 23 (3) :64.

[2]吴春青.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 :1 6.

[3]陈栋栋.高新民.企业信息化要有新思维[J].机械制造, 2010, 48 (6) :65.

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探究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重要性;问题;对策

随着企业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实践与发展,企业信息管理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建设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也正在指导企业信息化走向成熟。企业信息不但是在宣传产品以及企业形象,而且其中蕴含了大量公开或保密的竞争情报。信息是情报的本质,对企业效益和发展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大。

1.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1.1企业信息管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是企业击败竞争对手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各类信息,包括科技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信息等。对企业来说,市场信息犹如“粘合剂”与‘催化剂”,可使企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发挥更大合力。企业如能灵通地掌握市场信息,准确地把握市场格局及其变化,就可以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在瞬息万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企业信息管理能够实现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知识管理强调知识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合理配置和共享,能够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知识资源的配置指的是知识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这样就为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说,知识管理要求企业信息管理必须要实现知识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进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之间的知识资源配置和共享。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是实现隐性知识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3企业信息管理能够更好体现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创新

在运用知识管理的企业中,其信息管理更具针对性和统一性,更强调服务于企业战略决策和规划、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也即是更注重满足企业战略决策和创新的随机信息需求。而在对创新所需信息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对企业进行信息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战略决策,为企业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应用缺乏总体规划,盲目随潮流

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是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ERP/MRPⅡ思想理念的形成时间不长,传人国内的时间较短,原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其在工业发达国家成功应用实施,因而被当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甚至是治疗企业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成为炒作的热点。有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入学习研究ERP/MRPⅡ的思想哲理,只是看过几篇报道,听几次讲座或同行介绍,未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ERP/MRPⅡ的实质,以为买来软件装上就行了。一时间,ERP/MRPⅡ走南闻北,遍地开花。当然,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成为时代的弃儿。但ERP/MRPⅡ并非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企业都是灵丹妙药,能够药到病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宜地应用。

2.2企业内部采用分权管理促成小利益集团

我国多数企业内部采用的分权管理方式,其最大缺陷就是容易促成企业内部产生许多小利益集团。在信息加工和传递过程中。各部门为维护本集团的局部利益,对信息不免加以选择和控制,发生干扰信息的利己性行为,从而导致信息失真。我国企业内部的另外一种承包管理方式是纵向逐级承包,它使各级承包者都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这种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各级承包者都存在有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生产和经营信息进行隐瞒或造假的可能性和机会。这些出于利己动机的信息干预与篡改行为,使得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大大降低,而对于输入的这种经过篡改和修正了的“原始”数据,计算机是分辨不出真假来的。

2.3信息化均衡问题

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极不均衡,效益好的企业,比如合资和外资企业,由于市场压力大,加上国外母公司的影响,一般来说信息化开发得还算可以,但也往往只是在销售和财务方面。而大量的企业由于效益一般,领导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缺乏统筹规划,在信息化方面甚至都还没有起步。

2.4资金问题

有的中小企业想走信息化的道路。但是他们没有大型国有企业那样的雄厚实力,资金投入捉襟见肘。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太昂贵,中小企业承担不起;还有是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跟不上,大多数企业在前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时资金可以及时到位,但随着对信息化程度要求的提高,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资金投入就越来越困难。

2.5环境问题

虽然网络系统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支付手段和配送体系的滞后等瓶颈问题的存在,使企业认为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这也导致了市场竞争不够激烈。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生存或死亡的选择”。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有些企业加速信息化进程的意愿在很多时候既不强烈也不普遍,而且很多时候还是错误的认识。

3.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对策

3.1企业要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平台

完善的信息系统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应积极开发单位内部各专业的管理子系统,子系统的信息与数据要做到及时准确更新,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时得到有效信息。通过运用企业信息平台系统,有效协调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与监控准确到位,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2企业应该建立协同办公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应该建立协同办公系统,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日常的办公流程包括:起草、批准、自动发送归档、查询等,系统办公要求在系统中进行工作流程电子化,这样不仅能够对把所有的文档都存入文档数据库,还可以做到无纸化办公与高效率,提高了企业决策的透明度,增强了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上下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3.3企业应该有效利用信息数据,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各专业管理人员通过对各专业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按月、季、年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全面了解信息,开拓市场,分析在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企业管理等方面中的经验与不足,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制定出整改措施,不断完善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考核等,使各项管理得到细化与深化,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4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管理工作

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企业领导在作出重大的经营决策时,首先需要尽可能地占有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才能真正地了解经营的环境和形势,分析出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威胁,以及内部条件利弊因素。如果企业的信息不准往往会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应由厂长主抓信息管理工作,加强各级领导支持和各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使企业的信息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3.5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收集各类信息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4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问题电力信息标准化建设制约了信息化发展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并留存有大量的历史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编码体系,给系统整合以及各类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此之外,编码体系的不一致也加剧了电力行业管理软件形成通用产品的难啡。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秒、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这就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标准体系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我们相信,只有把标准化建设搞上去,才有资格谈信息化建设的纵向延伸发展。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各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度不一样,同时建立的管理机制也不尽相同,电力企业组织管理架构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取向,使现有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相互磨合、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坚持信息化建设为现有管理模式服务这一前提,用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并以管理机制变革推动信息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化和规范化

企业的管理方式亟需规范化和流程化。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垄断体制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模式,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全行业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又由于电力企业将安全生产当作第一要务,即使有心改造流程,其力度也有限。企业缺乏规范直接导致IT厂商项目实施时困难重重,需要不断的与客户沟通并对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软件产品化很难实现,加大了经验积累的难度,给电力行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滞后于信息化建设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长期作为国家垄断行业存在与运营,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电力企业曾一度在计划性指令下进行生产,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在长期的计划经营模式下形成的电力企业条块分割、信息闭塞、效率低下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启动一轮企业管理革新,从企业战略出发,实行业务调整、流程梳理与优化,引入信息技术的支持。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力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硬件与软件投入上存在重硬轻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部分电力企业认为搞信息化主要就是买机器、建网络。前几年,电力企业虽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将资金主要用在了硬件设备的购置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投入却明显不够,认为硬件设施是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软件却是无形的,价值不容易度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硬轻软情结。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件设施脱离了软件系统,从而硬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没有太大的成效。

这里的基础不仅是指硬、软件方面的设施等,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员工的计算机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这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目前电力行业员工的计算机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基础培训,同时员工也容易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给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此外,如果企业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往往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项目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模式与观念是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性经营导致了其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安全生产、轻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分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意识深深植入电力企业的领导、职工的观念中。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机制正在逐渐建立,电力企业面对竞争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正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途径。而信息化建设又依赖于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电力企业管理革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推进难度较大,包括:思想意识的转变;体制的创新和管理的变革;竞争、服务和成本意识的觉醒等,还有企业的服务、品牌、人力资源等更高层次的文化范畴。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只能是原有业务在信息系统的电子化而已,不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水平质的提升。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推进模式,以及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观念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的电力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所以从领导到普通员工一定要接受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的业务流程、新的管理体制有一个接受、适应和深化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改革企业管理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因而必然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可能会带来企业资源和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肯定会存在阻力。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守规程,这正是企业加强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篇5

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目前看,这个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基础设施准备阶段.包括必需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在企业内部搭建计算机通信网络,建设自己的.局域网,或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广域网,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二是网络办公阶段.

作 者:李凤艳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刊 名:辽宁经济 英文刊名:LIAONING ECONOMY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F2 关键词: 

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问题 篇6

其主要功能是辨别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能有用或有助于决策。

了解当期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认清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防范,对提高施工企业信息质量十分重要。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施工企业在国民经济领域尤其在促进投资形成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由于该类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始终是施工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进一步认清问题及其根源,有效解决问题将积极推动我国施工企业发展壮大。

1 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把它们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

具体地说,会计信息是指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为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

它包括: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即有关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种财务分析报表,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的决策信息、年度计划、规划、金额等。

会计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

施工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的会计核算主体,其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样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在施工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真实反映施工生产过程的有关经济事项,及时提供企业的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各信息使用人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第二,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历史成本水平进行分析,可以预测企业前景,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决策支持作用。

而低劣、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严重损害施工企业行业命运,而且会助长各种腐b现象和不正之风。

因此,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尤为必要。

2 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主要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一般理论上讲,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

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

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计舞弊。

是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

从实践经验来看,施工企业会计质量失真中既有无意失真,也有故意失真,但故意失真成分较多。

主要表现有:

2.1 不按规定正确结转收入。

为达到逃避税收、完成利润指标等目的,不按规定根据工程完工程度结算工程收入,或提前估价确认,或延迟结转。

2.2 会计报表虚假。

目前不少施工企业中都存在撤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的情况。

甚至有的施工企业设有两套账表,内外有别。

对内报表一般都比较认真,对外报表则视不同部门而有所不同。

2.3 不按规定确认收取的分包管理费。

向下属非独立核算工程队、无资质等级证书企业、分包转包单位、挂靠企业收取的管理费,不按规定确认收入。

2.4 成本核算管理混乱。

企业往往以预付工程款结转分包、转包工程成本,使得成本核算极不规范。

2.5 票据管理混乱。

临时用工支出、机械租赁费、材料等项目,往往以假fa票、收据、白条列支,人为操纵利润。

2.6 费用分割不清。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不能正确分摊到每个建设项目,完工工程结转成本、费用时,费用分割不清,根据需要人为调节。

3 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缺失的根源分析

3.1 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并不完善。

施工企业会计实务中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或有事项等要求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进行会计职业判断,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掺杂着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陛。

3.2 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

施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重投标、拦工程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了会计监督。

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检查,一些施工企业也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支持,也无法形成对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再监督机制。

3.3 利益驱动

施工企业多数实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

由于个人利益驱动,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可以凭其手中权力使得会计人员作出虚假的“账面利润”。

施工企业收入的不确定性给利润操纵带来一定的操作空间。

收入的中间确认是根据工程实际完成情况并经业主或甲方签证认可而能够可靠计量的形象进度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进行的。

但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由于签证计量时间的滞后和签证计量金额的出入,以及工程变更和索赔收入确认的复杂性,客观上确实给企业如何确认收入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且按完成百分比法确认结转多少成本费用也有较多主观决定,施工企业往往利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成本暂估”等调节利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4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然而,我国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

4 改善与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施工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建设

要规范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新环境下施工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减少模糊的会计概念和界限,减少主观臆断,并在后续教育中就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指导。

4.2 推进施工企业两项内部“责任制度”的建立或完善

一是建立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

明确各级单位责权利,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施工项目要签订“目标成本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成本、责任人等。

根据责任成本完成情况,采取施工过程中奖罚和项目完工后对实际成本情况进行分析、审计后的奖罚,以此保证成本资料的及时、真实和可靠。

二是完善企业内部监督责任制。

要做好会计监督,只靠会计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应在企业内部成立会计监督网络体系,各业务部门都有人员参加,各业务部门还要针对自身的职能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共同做好会计信息的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软件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市场不成熟,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在应用中所表现出的直接效能与价值有很大的差异。

(一)软件产品与企业需求不协同。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不少国外ERP软件涌入,如Oracle, SAP等。后来国产软件开始兴起,如用友、金蝶等。如何在名目繁多的软件产品中选择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尤其重要。

(二)信息化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化主要以财务为中心,信息化建设基本先上财务系统,逐步增加部分核心业务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销售、制造、采购等供应链管理系统。核心业务中研发、质量、人力资源等其他管理流程基本没得到充分应用。

(三)项目实施成功率偏低。

目前国内的信息化系统应用中,能够按期、按预算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的占少数,大部分以失败告终。

二、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准确,人员素质不高。

有些企业把信息化当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信息化的实质,对实施信息化是企业解决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竞争优势的一个过程没有足够的认识。信息化实施的过程,要求人员既要熟悉系统,也要熟悉流程,这对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种知识和信息的融会贯通,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也需要人员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二)管理基础准备不足。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应做好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变革的准备,只有内部管理流程与信息化的管理特点相适应,才能实施成功。信息化系统运行需要准确和完整的基础数据,然而,90%以上的企业存在基础数据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基本上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补课,带动或弥补信息资源的基础建设。

(三)需求分析不到位。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各类信息化系统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有些企业事前未能充分了解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盲目引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才发现产品功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要想改动程序设计又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于是企业只能被信息化牵着鼻子走,使用少部分模块,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四)软件本身的不足。

各类软件开发商,出于自身开发成本和收益的考虑,通常安全性、稳定性、通用性强,而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在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方面往往还有很多限制。所以软件不能满足某些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如果单独进行后期开发,这往往又要加大投资。

三、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相关情况介绍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以来一直使用用友财务软件,2003年启用了供需链的ERP系统。为了使企业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有明显改进和创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经过多次摸底研讨,2012年初项目开始启动,2012年末正式上线,实现了财务、供需链、产品研发设计、质量控制、人力资源和OA的集成。整个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信息集成度高。

形成了一个以经营为龙头,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生产制造为主线,将产品研发、工艺、人、财、物、供、产、销等企业全部资源纳入系统,覆盖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业务流“四流合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集成化管理,突出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

(二)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信息化项目组,任命副总经理为项目负责人,成员包括信息中心员工、系统所涉及业务的专业人员。聘请外部顾问组织信息化基本原理及管理思想培训,使大家了解信息化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业务流程重组和变革的必要性。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培养内部顾问。

(三)充分调研,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聘请咨询公司深入基层,对企业进行多轮信息化需求调查,形成各种分析报告。整理汇总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管理目标,提出需求,梳理业务流程。举办软件选型专项会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SAP),按确立的目标,整体规划,选择需要的系统模块。按分步实施、逐步提升的程序与方法进行。

四、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法

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加强培训,统一认识。

信息化管理的实质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只有完成管理思想的蜕变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信息化才能真正发挥出效用。为此,对员工应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培训,使其对信息化有进一步认识,提升素质。

(二)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项目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成立项目组,合理组织、调配和利用各种资源,保质、保成本、保进度地完成预期目标。项目组分三个层次,即:领导小组、实施小组和各个业务组。项目组成员除了信息部门员工外,还需要涉及企业各主要核心业务层面。2.充分调研,按需设计。对各个业务层面进行调研,梳理现有业务流程和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多层次、多方面沟通交流,设计目标业务流程模型,为需求分析做好充分准备。3.整理收集基础数据。准备实施信息化系统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管理基础数据。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前期准备的数据主要包括静态数据,如供应商、客户信息,会计科目,物料清单,仓库、存货名称等,也包括一些动态数据,如企业经营生产使用的各类单据、报表和记录。

(三)全面的需求规划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1.宏观需求分析,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企业要决定是否需要实施信息化,什么时候实施,如何实施,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2.微观需求分析。即从分析业务流程入手,根据宏观分析如实地描述企业现行的业务流程,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案,然后提出理想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梳理是整个需求分析中最重要的,如果考虑不充分,业务流程设置不妥当,效用就会大打折扣。3.控制点需求分析。控制点需求是在业务流顺利执行基础上,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及管理制度,设置控制点,进行风险管控。

(四)选择合适的软件及实施商。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在企业原有管理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利益格局等多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升级的过程,以原有管理体系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是一个创新管理体制和观念的过程,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运行效率,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达到管理最优目的。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16000多家大型企业和超过1000万家中小企业,在这16000多家大型企业中只有10%左右的企业建立健全了信息化网络,绝大部分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管理手段,并且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而20%的企业只有在财务管理和文字处理方面运用了计算机,而1000万家中小企业只有约5%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网络,大部分企业运用到了信息管理手段,但是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化网络。

除了信息化水平低之外,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差异也很大,有一部分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很高,甚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这类企业以联想,华为,三星,三峡电力集团公司等国内信息企业及电力企业为代表,但是这部分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尚不足1%,有大约10%的企业用到了ERP、CRM、SCM等现代化管理系统,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停留在财务管理或办公自动化等阶段或者局域网等信息共享方面,运用到生产控制的企业很少,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部分企业(所占比例约30%)仍处于电脑处理文件等层次,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规划

据国际权威机构IDC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超过65%的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投入超过了设备方面的投入,而且企业信息投资的回报率达到10倍以上,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意义,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经营者由于自身层次不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重大意义,这些管理者往往沉浸于过去的经营管理的井研职中,或者是满足于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认为在自己现有的管理机制下能继续经营好企业,除了这部分管理者,还有一部分人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观望状态,想找到一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参考,也有一部分人过于迷信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不顾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也没有结合自己的需求,盲目的引进一些所谓的先进系统,对于一些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阻力很多,要进行各种改革和解决人员编制问题,进行内部调整,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的来水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从战略性的角度对待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有些是不重视,有些又很盲目,急于求成,不注重实际。

(二)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计算机相关的产业发展迅猛,信息产品的运用十分广泛,但是总体来说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目前的教育体系针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过少,而社会上的很多计算机培训都是培养的常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方面的低端人才,这类人员无法达到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与国外相比,虽说我国目前计算机的使用率已经十分广泛,普及率也很高,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脑,但是计算机教育比较缺乏,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健全,缺乏一些复合型的技术骨干人才,造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人才的极度缺乏。

(三)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

我国目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东部,中部和西部有着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是我国目前信息化最发达的地区,90%以上的单位都拥有计算机,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超过80%,中部和西部除武汉,郑州,长沙等个别城市信息化发展程度比较高之外,其他地区尚处于发展阶段,单位计算机和家庭计算机拥有量都比较低,总体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都不够,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以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区发展程度较高,信息化产业比较成熟,其他地区尚比较落后。

(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体制相对落后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是一个普遍问题,目前,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相对较少,很多企业管理者并不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企业的管理设备也不健全,而且很多企业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体制面临着重大改革,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有自己专门的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三、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认识的不足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部门统计,538%的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管理不认可,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没有引起重视,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改变管理思想,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自觉培养企业职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大力开发信息资源,通过对企业管理体制的信息化改革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从企业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并分期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分阶段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钱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逐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要结合企业的制度,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合企业现阶段的信息系统,系统的选择要具有经济性,不能盲目的选择一些高层次的先进的超出企业目前应用能力的管理系统,要达到实现预期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主要为财力和人力两个方面的投入,企业首先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升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设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要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通过人才来实施,只有具有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首先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整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直接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次要从外面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培养,使这些人才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

政府部门的动力是外在的动力,政府职能的发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与扶持,一方面,政府要执行一系列的相关标准,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在财务,资金,法制,税收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予以支持和帮助。

四、总结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企业成本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和政府要共同努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改革,提高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让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与人民。(作者单位:辽阳石油钢管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茜;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0年02期.23-25

企业信息化问题 篇9

摘 要:通过对某矿业集团所属多对矿井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少煤矿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管理和认识上的突出问题。本文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和本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参考解决方案。

关键词:煤矿 信息化 管理 问题 对策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al-mining enterpriser

informationization

(He QiangInformation Branch of Huainan mining Group 232001)

Abstract: A dozen of problems on management and consciousness are found out after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i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several coal mining branches of A Mining Group.After analyzing the catholicness and hypostasis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gets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Key words: coal mininginformationizationmanagementproblemssolution

当企业信息化的浪潮早已席卷中国大地,不少行业积极投身其中,并尽情享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优越性的时候,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的煤炭行业又如何呢?我国煤炭行业的特点以及历史背景对煤炭行业信息化以有何影响呢?

一、行业特点

煤矿企业作为资源开采性企业,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及能源状况下有其独有的一些特点。

1、独特的生存竞争优

煤炭资源每天都在减少,企业的长期竞争集中在对新矿区资源开采项目的占有,胜过在市场份额上的夺取。企业拥有的优质资源就是它最重要的优势,一个低质的矿区永远无法变的优越。资源赋存条件和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了煤炭采掘企业的经济效益基础。

2、巨大的安全压力

由于煤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下作业的危险源较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抛开巨大的财产的损失不说,而由于人员伤亡而带来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更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在很多时候煤矿安全是不计成本的。

3、技术专业性强

井下作业环境的独特复杂性,使行业生产技术具有特殊专业要求,涉及面广、种类多,管理难度大。

4、生产经营计划性强

由于资源赋存条件和井下作业环境的独特复杂性,使得不同矿井之间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条件客观上存在差异,难于对所有生产矿井以统一尺度进行考核。加上历史的原因,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计划性仍然很强。

由于煤矿行业的这些独特性,使煤矿企业在安全的前提下历来存在重井下、轻地面,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相当一段时间内,煤矿企业对信息化很不认同,不愿意投入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来开展煤矿信息化建设。

二、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九五”、“十五”期间,特别是最近两年,集团在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了较大投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也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所有矿井都已建成并使用了煤矿安全监测系统,许多矿井还安装了工业电视,用图像监视井下关键设备和主要工作点。能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在多个煤矿生产作业中得到比较 普遍应用,个别已能通过网络在地面进行监视监控。在管理信息化上也已建成了多个应用系统,如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销售等多个子系统且目前运行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各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比较低。大部分煤矿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明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等问题。

1、煤矿信息化缺乏规划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2、煤矿主要领导对信息化认知程度和重视力度还不够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如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程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很难进行下去。有些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对信息化技术不够了解,不知道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更不清楚应该如何管理才能保证实施成功。因此在资金投入和人力

资源的配置上存在严重不足。有的煤矿多年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基层区队没有网络,大部分区队没有一台电脑,没有计算机应用系统,所有管理及文书工作完全靠手工进行。有的煤矿几千人、上百台电脑和一些应用系统,却没有一个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严重地束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等问题

有的煤矿耗资上百万,网络搭建起来了,个人计算机也配置不少,但是网络上没有运行什么应用系统,结果很多电脑成了职工娱乐、上网聊天的工具,甚至因此影响了工作。有的煤矿也建了一些应用系统,但因为一些原因,有些软件开发验收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没人使用、或者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一遇到障碍就退却了;还有的也用了,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既没见提高效率,也不见降低成本,有时甚至是走向了反面。不少煤矿在矿井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规划,项目建设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往往造成重复投资或项目应用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人才

前几年,由于工作环境和待遇的问题,各类人才都涌向较发达的地区或条件较好的行业企业,煤炭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人才匮乏时期,特别是信息专业人员由于工作不受重视,人员流动更大。集团计算中心技术人员在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有三批人离开了企业(个别元老除外),给集团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各基层单位基本没有专职信息化工作者,大部分计算机专业人员都转行做了其它业务。近年来,煤炭市场转暖,在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集团公司也吸收了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但这部分人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而且,煤矿企业职工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应用信息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集团公司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制约了煤矿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思考及对策

在特殊的行业背景下,针对集团公司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领导重视是前提

加强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理论的宣传、普及,使全体员工对信息技术是什么、信息技术能带给我们什么以及如何实施企业信息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煤矿主要领导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机构、人员是基础

加强机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井下作业环境的独特复杂性,使行业生产技术具有特殊专业要求,涉及面广、种类多,管理难度大,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各不一样,煤矿信息化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去推行也只能是空谈。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运行、维护过程中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以应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实施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3、规划是纲领

信息化总体规划确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战略和企业业务的结合;为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导方向和循序渐进的步骤。集团公司要规划,矿上也要规划。集团公司规划了,但是矿与矿之间在生产环境、资源赋存条件、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集团公司规划不能完全取代矿上的规划,因此矿上也要规划,在集团公司规划的大框架下再细化,制定出符合矿井特点的、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

4、软件应用是重点

在硬件投入上,要考虑软件应用项目,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配置硬件。既要满足现有的和未来几年的需要,又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浪费企业财力。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重点做软件应用项目的开发实施,特别是那些能给企业带来显著效益的软件项目。

5、管理是灵魂

信息系统不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一个与组织、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系统,技术仅是它的支撑手段。信息系统只有和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员使用密切融合才可能发挥作用。在信息系统搭建之前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应用好这些系统了,使系统和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员使用密切融合。目前看来,这也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可能会触犯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这也会增加系统实施的难度。首先,煤矿主要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坚决把应用推下去的决心,并把它当作煤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来抓。其次是管理与技术的融合,信息系统并不是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一个简单的模仿。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方式,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业务流程必然要作相应的改变,这个过程要有领导的支持和制度与规范的约束。最后,信息系统实施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给企业带来效益。把信息系统实施的效果与系统的建设目标进行对比,对系统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确保项目的成功应用。

上一篇:访兰阅读短文及答案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