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猪瘟(精选9篇)
非典型性猪瘟 篇1
目前, 猪瘟的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近年来, 急性猪瘟少发, 常有非典型性猪瘟 (温和型) 出现, 其特点是病型温和, 病程缓慢, 病变局限, 呈散发等不典型表现, 须经实验室检验方可作出可靠的诊断。
2008年8月22日, 位于胶州南部的某特种养殖场内的野猪仔猪发生了非典型性猪瘟。
1 基本情况
该特种养殖场饲养野猪且自繁自养, 饲养规模300头, 其中母猪20头。从2008年8月22日开始, 有10头50日龄左右的仔猪陆续发病, 住场兽医用抗生素进行了治疗, 没有效果。9月2日死亡1头。
2 临床症状
(1) 发病初期体温在40.5~41℃, 用过抗生素以后体温已正常; (2) 食欲减退, 被毛粗乱, 精神不振, 嗜睡, 逐渐消瘦, 贫血, 衰弱; (3) 初期大便较干, 5~7 d后排稀便, 持续到死亡。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 (4) 部分病猪在耳尖、尾尖、腹下、臀部和四肢末稍有紫斑或出血点。
3 病理变化
(1) 扁桃体、淋巴结肿大出血, 切面大理石样病变; (2) 脾脏边缘出血性梗死; (3) 肾脏出血, 针尖状出血点密布于整个肾脏表面。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
取脾、肾、淋巴结等组织接种巧克力琼脂、鲜血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 h, 无细菌生长。
4.2 猪瘟抗体测定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 检测发病猪群及其母猪的猪瘟抗体。结果:发病猪群的抗体都在1∶16以下, 母猪的抗体在1∶256以下。
4.3 猪瘟病原ELISA试验
用发病猪及母猪的血块作猪瘟病原ELISA试验, 结果全部是阳性。
4.4 猪瘟荧光抗体染色
取病死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脾脏、肾脏等组织作压印片, 丙酮固定后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 荧光显微镜观察, 见细胞浆内呈现明亮的黄绿荧光。
5 防治
(1) 全场所有猪用猪瘟脾淋苗紧急预防接种。 (2) 对症状较轻的发病仔猪进行对症冶疗。 (3) 对症状较重的发病仔猪进行不放血扑杀后深埋。 (4) 全场用2%氢氧化钠消毒。
6 讨论
(1) 该养殖场的经营时间较短, 其经验相对不足。野猪的抗病能力比家猪还要强, 此前该场末发生过疾病, 因此, 在防疫上产生了麻痹思想。
(2) 在欧洲, 野猪是主要的猪瘟病毒携带者和主要疫源地, 家猪中暴发的猪瘟疫情大多与野猪群中流行的猪瘟有关。我国的野猪感染与带毒情况尚无文献报道。
(3) 由于母猪的猪瘟抗体滴度不高, 造成了猪瘟病毒感染, 但没表现临床症状。猪瘟病毒通过胎盘感染仔猪, 造成了先天感染, 产出了弱仔。该仔猪对疫苗缺乏免疫反应, 多次接种也不产生免疫应答。
(4) 非典型猪瘟多发生于刚出生和断奶后1个月的仔猪, 主要表现为腹泻、消瘦, 病程慢。虽然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像猪瘟那样典型, 但是, 肾脏出血点比较明显, 具有诊断意义。
非典型性猪瘟 篇2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据报道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一、近年来猪瘟病情变化
近年来典型猪瘟已经比较少见,非典型猪瘟呈蔓延和扩散的趋势。长期以来接种疫苗是综合防治猪瘟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各猪场母猪群、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等的不同,常导致免疫失败。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通常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治亚临床感染的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引起亚临床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病情比较缓和往往容易被忽略,给猪场带来巨大的隐形损失。一旦猪瘟病毒发生毒力返强,不排除有猪瘟爆发的可能。
二、非典型猪瘟控制方法
1、后备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抗原全阴性合格,阳性者表示感染猪瘟建议淘汰。另外检测猪瘟抗体,以50%分界线,50%以上判定为免疫合格,50%以下者建议补免猪瘟疫苗6-8周后采血重新测,仍然为阴性无抗体反应猪,建议淘汰。通常采样30头就可以初步代表整个后备母猪的整体水平,理想的免疫状态是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50%。
2、公猪
全部采血,检测猪瘟抗原抗体,要求抗原检测阴性,抗体阻断率50%以上,免疫不合格者建议补免猪瘟苗,6-8周后重测,仍然不合格者建议淘汰。
3、怀孕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坚决淘汰,否则产出持续性感染猪,潜在的损失更大。怀孕早期猪瘟抗体检测不合格者,可以补免苗,怀孕后期不建议补免疫苗,可以在小猪出生时施行超前免疫。
4、仔猪
目前仔猪采用二次免疫和超前免疫,由于各个猪场免疫情况不一致,固定的免疫程序并不见得有好的免疫效果,由于母源抗体跟疫苗注射的相互干扰,往往产生免疫耐受猪,后期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有必要针对各个猪场的实际情况检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在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时,免疫猪瘟疫苗,保证既能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能使充足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猪瘟感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仔猪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淘汰。每周采血检测一次判定母源抗体消长规律,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补免猪瘟苗,6-8周后检测,免疫不合格者补免一次,6-8周后检测,不合格者淘汰。
一例典型猪瘟的病理学观察 篇3
一、流行病学
本病仅感染猪,各品种和年龄的猪均能感染,野猪也能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病猪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呼吸道、交配、子宫内感染。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猪瘟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病,一般以春、秋较为严重。猪群感染后,起初一至几头发病,常为最急性经过和死亡,1~3周内达最高峰,多呈急性经过和死亡;以后流行趋向低潮,发病头数逐渐减少,多呈亚急性经过和死亡;最后留下少数慢性病例,经1个月以上死亡或恢复。
二、典型病例临床症状
2013年12月18日,武威市某猪场1头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弓背、喜卧、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运步无力,食欲几乎废绝,饮欲增加,体温高达41℃,呼吸急促,有浆液性的鼻液,偶呈犬坐姿势,轻度的腹泻或便秘,猪体表发红(见图1),在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等部位可见红色斑点,指压不褪色,触动时尖叫,极度虚弱。
三、病理变化
浆膜、黏膜、淋巴结和实质器官普遍出血,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黏膜以及心包膜、胸膜、腹膜等亦可见出血现象。
1. 消化系统病变
口腔黏膜出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胃黏膜充血、出血,表面覆盖大量黏液,小肠和大肠黏膜有明显的出血,尤其在部分盲肠、结肠黏膜上呈弥漫性出血炎症变化;整个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肿胀(见图2)。
2. 呼吸系统病变
喉头会厌软骨黏膜散在点状出血(见图3),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潮红,并伴有点状出血,其腔内有多量粉红色的黏液;肺脏轻度水肿、淤血,肺呈棕红色,肺、胸膜上可见个别出血斑点(见图4)。
3. 淋巴结病变
颌下、咽后、支气管、腹股沟和肠系膜淋巴结都有明显的病变;淋巴结肿大,表面呈暗红色,质地坚实,切面湿润、隆突,边缘的髓质呈紫红色围绕淋巴结中央的皮质并向皮质内伸展,使得整个淋巴结自表面起都成紫红色,其他区域为灰白色,形成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变。
4. 脾脏病变
脾脏的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变化,但边缘有粟米大至黄豆大稍隆起紫红色梗死灶;切面呈楔形,底边位于脾边缘尖端朝向中央,脾小动脉变形、坏死使管腔内形成血栓。脾脏除梗死灶外,在被膜下还散在一些小的出血点(见图5)。
5. 心脏病变
心外膜弥漫性出血,心包积液,心肌松软并充血,尤其在左心房冠状沟和心尖部散在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见图6)。
6. 肝脏病变
体积明显肿大,色泽变淡且呈土黄色,质地变化不明显;胆囊胀大,其内充满胆汁,且呈红褐色,胆囊的黏膜有散在多量的出血点。
7. 肾脏病变
体积明显肿大,被膜易剥离,剥去被膜后可见整个肾脏的色泽变淡,其表面有密集的出血点,形似火鸡蛋,切面不论皮质和髓质都可以见到针尖大至粟米大的出血点,尤以皮质最为多见。肾锥体和肾盂乳头以及输尿管黏膜也散布有多量的出血点(见图7),膀胱内容物呈黄色胶冻状,膀胱黏膜特别是膀胱颈部散在出血点。
另外,猪的关节囊肿胀,其内蓄积有多量淡红色的液体。
四、诊断
1. 猪瘟的诊断
典型的急性猪瘟,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尤其在病理学特点很明显,全身点状淤血变化,淋巴结大理石样出血,肾、膀胱、胆囊、喉头等小点状出血,脾出血性梗死等。进一步诊断可进行病理学观察,即采取淋巴结、脾脏、肾脏、心脏和肺脏等实质组织器官做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组织学变化。另外,实验室诊断可以通过鉴定病毒抗原(或抗原的特异性)和抗体或分离病毒进行确诊;也可以对扁桃体、脾脏的冷冻切片直接荧光检查,进行确诊。
2. 鉴别诊断
本病在诊断中应与败血型猪丹毒、急性猪肺疫和急性猪副伤寒进行区别。
①败血型猪丹毒(猪丹毒杆菌病)。
相同点:两者都有传染性,体温高,精神沉郁,食欲几乎废绝,喜卧,皮肤颜色变化等。
不同点:猪丹毒体温较猪瘟高,可达43℃。急性猪丹毒的红色斑块多发于背部皮肤上,由于充血所致,手压可消失,剖检可见脾脏肿大,脾呈樱桃红色,松软,切面外翻,白髓周围有“红晕”;而猪瘟脾脏不肿大或肿大不明显,常见出血性梗死灶,肝常见明显充血、呈红棕色,淋巴结被膜充血、切面白色多汁,呈典型的大理石样变。确诊可做细菌学检查,即采取血液,病料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纤细的小杆菌。
②急性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
相同点:有传染性,体温高,精神沉郁,食欲几乎废绝,皮肤有出血斑等。
不同点:猪肺疫多散发,不易形成大流行;咽喉型颈部肿胀,口流涎,呼吸困难,伸颈张口,犬坐;胸膜炎型则有咳嗽,胸部听诊有啰音和摩擦音,剖检可见患猪咽喉部皮下有明显的出血性浸润,肺脏呈明显纤维肺炎或出血性坏死性肺炎,并伴发纤维性心包炎,淋巴结切面呈弥漫性出血;而典型性猪瘟肺脏的病变主要是出血。确诊可做细菌学检查,即采取水肿液、胸腔液、心血、肝、脾和淋巴结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圆形短杆菌。
③急性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
相同点:有传染性,体温高,精神不振,食欲几乎废绝,先便秘后下痢,皮肤有紫红斑等。
不同点:副伤寒发生于1~4月龄仔猪和多雨潮湿季节,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患猪眼有脓性分泌物,排淡黄色或灰绿色稀粪,混有血液和组织碎片,有恶臭。剖检可见脾脏多肿大,脾有散在小点出血,切面白髓周围有红晕,无梗死;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大肠黏膜纤维素性坏死的,表现为弥散性溃烂或局灶性浅层溃疡。确诊做细菌学检查,用肝、脾、肾、肠系膜淋巴结涂片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
五、小结
急性猪瘟的主要变化是全身广泛出血,特别是淋巴结大理石样病变;胃、肾、膀胱、喉头等点状出血,脾出血性梗死,胆囊点状出血,溃疡或纤维素性炎。慢性猪瘟的主要变化是盲、结肠扣状肿,胸腺萎缩,断奶仔猪的肋软骨连接处病变。在我国的部分地方剖检仍然是诊断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猪瘟病毒感染后对机体引起免疫抑制,特别容易和其他疾病并发,应注意与急性猪副伤寒、急性猪肺疫、败血型猪丹毒等做鉴别诊断。另外,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的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
这批猪进场时,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和免疫,另外,由于本地曾有猪瘟零星发生,从而导致发病。该猪场的工作人员在发现病猪后及时隔离,在确诊后对同圈其他猪注射了抗猪瘟血清,降低了猪只的发病率,从而使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预防猪瘟要做好以下综合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做到自繁自养,若外购仔猪,必须经过隔离检疫,确诊无病并经过免疫后方可混入猪群一起饲养;在平时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搞好圈舍的卫生;对受猪瘟威胁地区的猪群,要应用猪瘟兔化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浅谈非典型猪瘟 篇4
关键词:非典型猪瘟,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治
目前我国养猪数量庞大, 而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是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重大疾病之一。猪瘟是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它具流行广泛,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由于我国养猪业对规模化及疫苗接种的重视, 有效的控制了典型性猪瘟的发生与流行。但与此同时猪瘟的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多以非典型性发生, 且易与其它疫病继发和并发感染, 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也给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从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点、发生的原因和综合防治等方面作简要概述。
1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点
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有些剖检亦无明显变化, 各地、各猪场和各猪体间差异很大, 主要有以下发病特点:
(1) 发病年龄跨度大, 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 但以3月龄以内的仔猪为主, 特别是30~40日龄仔猪。
(2) 发病无季节性并传播途径不明, 具有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
(3) 混合感染和并发症较多, 一般发病猪场有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病史。
(4) 发病率不高, 潜伏期长。
(5) 发病临床症状不典型, 极少皮肤出现密布出血点、脓性结膜炎、高度稽留热、严重下痢等症状。多表现轻热或中热, 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 病愈后可发生干耳、干尾甚至耳壳脱落, 厌食, 精神沉郁, 粪便干硬, 喜卧等, 仅以临床症状、尸检等难以确诊, 须经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6) 病程延长, 多在半月以上, 有的2~3个月慢慢自愈变成僵猪, 死亡率在30%左右。还呈现隐性或潜伏感染, 不易察觉, 长期流行, 一时难以扑灭。
(7)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母猪, 可以通过胎盘感染仔猪, 出现流产、死胎、滞留胎、胎儿畸形、胎儿木乃伊化、弱仔或产部分外表健康的仔猪。且母猪有屡配不孕现象。
(8) 持续感染母猪产出的仔猪出现先天性颤抖、外表健康但体内有猪瘟病毒感染, 导致猪瘟抗体滴度不高有的仔猪呈半免疫状态。这些猪只可存活几个月, 发病猪无明显症状, 随后可见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共济失调、后躯麻痹, 最终死亡。
(9) 发病猪群一般都经1~2次猪瘟疫苗免疫接种, 但检测血清中的猪瘟抗体滴度均在保护线以下。
(10) 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2 非典型猪瘟发生的原因
目前我国养猪业并无统一规范的饲养管理模式, 且各养猪场 (户) 间的免疫程序, 免疫水平及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原因多重复杂, 主要方面有:
2.1 疫苗本身质量问题
现在我国使用的猪瘟预苗是兔化弱毒苗, 但属病毒苗, 毒力强, 病毒弱化后亦可以得到毒力较强的疫苗。再者, 疫苗从出厂到使用, 中间经历环节多重复杂, 例如多次进出冷冻库, 对疫苗效价造成很大的影响。有实验表明, 疫苗在20℃环境中保存15d, 效价降低20%左右, 保存25d, 效价则下降60%。而近年来还发现部分厂家生产的疫苗效价未能达到国家标准或有失真空现象。使用此种疫苗猪体产生的免疫力不足以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 造成免疫猪发生非典型猪瘟。
2.2 猪瘟病毒毒力变异
在目前研究中认为猪瘟病毒只有致病力强弱之分并无血清型之分。有研究, 从猪瘟病毒中分离出低毒力的毒株, 经动物传代后可使毒力增强, 这一现象不得不使人们怀疑在免疫的压力下迫使猪瘟病毒改变其毒力和抗原的某些特征。
2.3 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资料显示CSFV与BVDV具有共同的抗原, 猪能在自然情况下感染BVDV。用BVDV的抗血清与猪瘟病毒株做中和试验, 可见CSFV分为B群和H群。其中, B群为弱毒株能被BVDV的抗血清中和, 引起慢性猪瘟;H群为强毒株, 不能被中和。也就是, 当以BVDV免疫猪时, 能抵抗B群病毒的攻击但不能抵抗H群的攻击。调查显示, 我国的一些地区牛群中BVDV抗体的比例较高, 不难推测其病原感染猪是可能存在的。
2.4 猪体免疫功能下降
造成猪体免疫功能下降的因素很多, 如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能损害免疫器官的传染病;滥用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以及长期饲喂大量的霉变饲料, 管理不当, 环境污染等都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使猪体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减弱, 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即使体内有抗体也不足以抵御强毒的袭击, 往往呈现非典型症状。
2.5 免疫程序不当
制定优良的适合的免疫程序对于养猪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免疫程序不当则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 确定仔猪的首免日龄。目前, 我国大多数养殖场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三种免疫程序。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 能否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与仔猪使用的疫苗质量和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 在实施免疫接种时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 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对反复接种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此外, 还应该考虑疫苗效价、疫苗免疫剂量、免疫抑制性疾病、应激及药物等影响因素。
2.6 兽医工作人员技术问题
目前, 我国农村的很多兽医工作人员并为接受过规范的技术训练, 存在很多缺陷。工作人员在进行疫苗注射时对疫苗注射的剂量, 注射的部位掌握不到位以及操作不规范都不能达到很好的免疫效果。注射剂量不足或过量, 对免疫程序和规则不理解, 盲目免疫都可能引起本病的发生。猪瘟疫苗, 不管是兔化弱毒还是细胞毒, 都属于弱毒, 正常情况下接种到出生后的猪体会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但是如果在精液中存在, 会导致胎猪免疫耐受, 在出生后导致免疫失败。
2.7 猪群来源复杂
有些猪场的猪群来源于不同的地区, 未能了解猪体的免疫情况, 补种疫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有可能造成短期内的重复接种或是延长再次接种的时间, 使猪体不产生免疫力或是免疫力低下, 若此时感染猪瘟病毒则表现为非典型。
2.8 垂直感染
研究表明, 当妊娠母猪感染猪瘟时, 猪瘟病毒可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引起胎儿持续感染猪瘟, 此种病猪对猪瘟疫苗具有免疫学耐性, 呈非典型性。同时, 猪瘟病毒可通过公猪精液垂直传播, 造成猪瘟持续感染。
3 非典型猪瘟的综合防治
针对非典型猪瘟的发病原因提出一些具体的防治方法, 希望有所借鉴作用。
3.1 确保疫苗质量
在选购合格优质的疫苗的基础上, 疫苗的储存、运输过程应保持冷冻状态, 温度在0℃以下, 切忌反复冻融。
3.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对于猪场来说是预防的核心,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可有效的预防疫病的发生。免疫程序的制定要在符合本猪场条件的基础上, 切勿照搬盲目进行。
3.3 规范操作
工作人员在进行疫苗注射时, 需规范操作, 严禁打飞针, 同时做好消毒工作。对于免疫程序和规则须进行必要的了解, 有目的的进行免疫工作。
3.4 健全饲养管理体系
猪源复杂给猪场的免疫程序带来困难的同时也给猪场带来相应的危险, 推出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实行自繁自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有利于猪群的保健、猪群疫病的预防和净化以及猪场的管理。同时养猪场还应注重科学的饲养管理, 避免饲喂霉变饲料, 加强营养, 搞好猪场及周围的环境卫生, 定期消毒, 制定并落实科学管理措施, 提高猪体的健康水平, 以利于猪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力。3.5开展免疫监测妊娠带毒母猪通过胎盘和种公猪通过精液垂直感染仔猪, 此种幸存仔猪则往往成为亚临床的带毒和排毒猪, 继而感染其他猪体。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局部地区的非典型猪瘟难以清除, 因此应加强开展免疫检测工作。对猪体开展猪瘟的抗体监测, 不仅可以了解免疫的效果和疫苗的质量,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可靠依据, 还可以及时检出抗体水平低的猪体, 淘汰隐性感染的种公、母猪。
4 总结
非典型猪瘟的综合防控 篇5
1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征
在临床上散发居多, 偶尔出现小范围发生与蔓延, 但传播速度较慢。猪发病年龄没有明显区分, 但仔猪发病居多且危害严重, 尤其是断奶前后的仔猪。
非典型猪瘟病情温和, 潜伏期和病程都比较长, 成年猪临床一般无明显症状, 表现为隐性带毒散毒, 且多数猪还往往存在着多种疫病的混合感染。成年猪死亡率较低, 中小猪及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高。
2 非典型猪瘟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2.1 繁殖障碍型
常见于生产母猪。由于母猪生产年限长, 难以按程序和需要剂量落实好猪瘟免疫注射工作, 致使其感染猪瘟。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临床表现有流产、畸形、死产、产出弱仔和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2.2 温和型
发病猪临床症状较轻, 病势相对比较缓和, 剖检病理变化不够典型, 皮肤上一般也见不着明显的出血点。病猪逐渐消瘦, 喜饮污水和躺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病情时轻时重,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和腹泻交替。仔猪发病死亡率较高, 成年猪发病死亡率较低, 发病1月后往往可以耐过成为僵猪, 失去生产价值。
3 病理变化
病程较长的病死猪, 剖检常见有坏死性肠炎, 主要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性坏死和溃疡, 褐黑色, 中央低陷, 呈纽扣状。
4 诊断要点
结合发病特征、主要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要确诊须要实验室检测。
5 免疫误区
从理论上讲, 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或猪瘟脾淋疫苗均可有效预防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但猪瘟发病趋向非典型化, 分析其原因可能如下。
5.1 疫苗运输、保管、使用不当
运输和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 没有严格遵守冷藏或冷冻的基本要求;疫苗稀释使用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虽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了, 但在使用过程中置于了高温环境下;使用了密封不严的疫苗, 这些情况下疫苗的效价降低, 免疫效果受到影响。
5.2 已患病或已潜在感染免疫抑制性疫病
实践无数次证明, 在患病或潜在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情况下, 机体对免疫注射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可抑制疫苗的有效免疫力, 导致免疫效果下降或免疫失败, 同时免疫副反应也显著增强。
5.3 药物影响
药物会影响免疫效果, 如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支原净、氟苯尼考等。
5.4 饲养管理不善
如通风不良、饲料霉败变质、长期处于应急环境等情况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效果低于预期。
6 综合防控
6.1 治疗
用猪白细胞干扰素, 配合抗菌消炎药物对症治疗, 强化饲养管理。
6.2 监测
定期对猪群 (重点是种猪) 免疫抗体进行检测监测, 完善以检定免、以监促免制度。
6.3 预防
根据区域或本场猪瘟流行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 狠抓免疫落实。非猪瘟流行区, 仔猪可以在60日龄左右免疫注射1次;在猪瘟流行区, 可以选择超前免疫 (即在仔猪吃初乳前开展免疫注射1次) , 或在21日龄左右开展首次免疫注射, 在60~70日龄开展二次强化免疫注射, 必要时免疫剂量加倍, 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6.4 保健
合理保健, 尽量防治免疫抑制病的发生。
6.5 控药
免疫前后数天尽量避免使用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
6.6 管理
规范饲养管理, 减少应急等因素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6.7 消毒
非典型猪瘟的诊治体会 篇6
某规模化猪场自2009年8月份以来3个月, 陆续出现了妊娠母猪个别出现流产, 产房仔猪产后体质相对较弱, 易出现拉黄色稀糊状粪便, 治疗效果很差, 保育、育肥猪个别猪易出现消瘦、拉黄色稀粪, 基本无治疗效果, 发生比例占5%左右, 虽然发生比例不是很大, 却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和极大的安全隐患。
2临床上非典型性猪瘟症状变化
2.1 母猪的临床表现
怀孕母猪感染可导致繁殖障碍, 主要表现为流产或提前三天产出胎儿或正常生产情况下死产率稍高, 流产胎儿出现明显的全身皮下水肿。
2.2仔猪的临床表现
产房仔猪出生后体质相对较弱, 少数猪会出现吃乳无力, 部分猪易出现拉黄色稀便, 严重者表现为精神沉郁, 震颤, 有的出现运动失调, 四肢瘫痪等神经症状, 3~5天内死亡, 耐过猪易成为僵猪。
2.3 保育、育肥猪的临床表现
保育和育肥猪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 拉黄色水样或糊状粪便, 体温略高, 病猪精神沉郁, 厌食, 消瘦, 生长速度缓慢, 甚至停止生长, 耳根, 腹下, 颈部出现淤血, 病程呈现慢性经过, 一周后猪只开始出现死亡, 病程长者可达数周, 耐过猪一般成为僵猪, 失去经济价值。
3 临床上非典型性猪瘟病理剖检变化
3.1 流产胎儿的病理变化
流产胎儿明显的变化是全身皮下水肿, 胸腔和腹腔积水, 头、肢畸形, 小脑和肺发育不全, 有时肺部有不太明显的出血点等。
3.2 仔猪的剖检变化
胃内还有尚未消化的凝乳块, 肠道内存有多量黄色稀糊状粪便, 肺脏有的可见出血点, 有的不可见, 肾脏可见少量点状出血, 喉头、膀胱无可见出血点。
3.3 保育、育肥猪的剖检变化
肺脏个别猪可见有出血点, 胃底黏膜易脱落, 无明显可见出血, 脾可见出血小点, 但无明显可见坏死灶、梗死灶, 肾脏有点状出血, 不同猪的喉头、膀胱出血点也没有统一性, 有的出现有的不出现。
4 诊断
虽然从临床表和病理剖检变化上不易作出判断, 但从胎儿、仔猪的肺部及病猪的扁桃体中用PCR分离到了病原, 对育肥发病猪用ELISA进行血清病原学检测为阳性, 荧光抗体检测为病原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情况, 通过实验室的综合检测诊断为非典型性猪瘟病。
5 临床应用的防控措施
5.1 猪瘟防疫要用单联苗, 尽量不使用猪瘟、丹毒、肺疫三联疫苗。猪三联苗对猪瘟的防疫效果远不如猪瘟单联苗, 猪瘟防疫一定要用单联苗, 使用正规的、产品性能稳定的疫苗厂家生产的疫苗。
5.2 对发病猪的治疗使用黄芪多糖配合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同时使用转移因子、排疫肽等, 根据体重不同使用5~15头份不等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
5.3 规范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如链霉素, 氯霉素类, 磺胺类药物的滥用, 会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 疫苗应答力减弱, 疾病易感性增强。
5.4 贯彻预防为主的观念, 必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做好猪场的定期消毒工作, 严防病原传入, 对多次免疫抗体水平持续不合格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防止猪瘟继续感染或母猪繁殖障碍型猪瘟出现, 对仔猪、育肥猪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或果断采取处理措施防止散毒。
5.5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购买质量可靠的疫苗, 注意运输路途中的保存, 严禁使用失效或过期的疫苗, 打疫苗时要做到不漏打, 不少打, 一猪一针头。
6 取得的效果与体会
6.1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非典型猪瘟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非典型猪瘟在母猪、产房仔猪、育肥猪中造成的不利影响得到了有效解决。
6.2 合理规范的防疫, 使疫苗抗体的整齐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6.3 关于大剂量猪瘟疫苗“治”猪瘟问题。其实是紧急接种, 让猪体受到10~15倍疫苗接种后, 刺激猪体产生干扰素 (自身干扰) 去干扰猪瘟病毒复制和使猪快速产生抗体及免疫淋巴因子, 让猪体康复, 这叫“以毒攻毒”, 已使许多疫场转危为安, 但必须要早, 只要早期 (发病3~5天内) 实行, 有85%~90%的效果, 中、晚期必然效果要差一些。关于使用剂量值得商榷, 有的中、大猪已使用到40~80头份头, 显然是不妥的, 仅防“免疫麻痹”, 徒劳无益, 一般50千克以上是8~10头份/头, 60千克以上以15头份/头为宜, 疫区不发烧的可疑感染猪以大猪6头份, 小猪4头份为宜。
6.4 猪瘟疫苗的保护率不是l00%, 也就是说即使注射了猪瘟疫苗仍可发生猪瘟。如猪场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等) , 这些病能干扰猪瘟抗体的产生和维持。因此, 猪在注射猪瘟疫苗后, 机体并不能产生免疫应答, 而造成免疫麻痹, 导致免疫失败。
6.5 疫苗质量是否可靠, 免疫方式、时间、程序是否合理, 这些在日常工作中很值得推敲。疫苗从生产到使用需经多个中间环节, 而现行的保藏冷链系统不一定每一环节都合乎要求, 尤其是在高温季节疫苗使用时效价如何, 一般不得而知。
6.6 虽然免疫方式正确, 疫苗质量可靠, 但少数猪仍表现特异性免疫力低, 猪瘟抗体水平维持在保护线以下。如猪生病后, 机体抵抗力下降, 虽然接种过猪瘟疫苗, 但其产生的猪瘟抗体不能有效抵抗猪瘟野毒的攻击, 毒力强的猪瘟病毒感染只有部分免疫力的猪体后, 也可使猪瘟病毒改变其抗原特性, 从而出现猪瘟的继发感染。
非典型猪瘟病诊治的启示 篇7
1 发病情况
2012年3月份茶陵县秩堂乡某村级兽医办的养殖场发生疫情,该猪场存栏生猪120多头,体重75kg左右,曾注射过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最近1个月来陆续发生病死猪的现象,共死亡26头,发病传播速度较慢,病猪主要表现体温稽留在40.5℃左右,吃食减量,但每餐吃一点,死前几天,精神差,不吃,有的卧地不起。粪便有的呈粒状,有的拉稀。呈黄色或黑色稀泥样粪便,有的有呼吸道症状,眼睑有眼屎,部分猪上下眼睑粘在一起。后期,耳尖发绀,四肢及腹下有出血点。
2 剖解变化
病死猪的皮肤有的耳朵有发绀,四肢及腹下有出血点。会厌软骨、心脏、肾、膀胱、大肠、淋巴结等有明显的出血点,脾脏边缘有梗死灶,肠道粘膜有充血、出血现象。回盲口的纽扣状溃疡不明显。腹腔有轻微的腹水。
3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为阳性。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特征的解剖变化及实验室检测,可以诊断为猪瘟。
5 扑灭措施
5.1 紧急消毒
全场彻底清理卫生并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续3天。病死猪必须深埋处理。
5.2 紧急预防
将病猪隔离饲养治疗,疑似健康的猪用政府采购专用猪瘟脾淋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每头2~3头份。饲料中加点黄芪多糖粉。提高猪的免疫力,加强疫苗免疫效果。
5.3 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的猪只将其隔离治疗。一边用易康(重庆永健生物药业生产,含猪瘟免疫球蛋白),每头10mL肌注,另一边用10mL疫毒超抗(湖南伟达生物药业生产,黄芪多糖注射液)稀释0.5g赛氟威(湖南伟达生物药业生产,头孢噻呋钠纯粉)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6 效果观察
通过以上措施的处理后,疑似健康的猪群中不再出现新的病例,原来有症状隔离的猪群有6头,除3头严重的已死亡外,其他的均获痊愈。
7 体会与建议
7.1 致病原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猪瘟疫苗的强制免疫,猪瘟的大规模流行已十分少见,但在临床上经常出现非典型猪瘟和隐性猪瘟。给猪场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本场出现猪瘟的原因。引起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疫苗的质量、疫苗的保管、疫苗的注射方法、时机、生猪的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疫苗免疫的失败。本场虽然免疫过猪瘟疫苗,但产生的免疫抗体较弱,并不能有效地抵抗外来强毒的攻击,所以导致发病。
7.2 建议猪场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为有效地预防这种免疫抗体产生不均衡,抗体水平不高的现象,建议猪场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免疫抗体的检测,随时监测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方可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7.3 诊治体会
在这次紧急免疫中,猪瘟脾淋苗紧急免疫效果得到了实践的极好验证,对网上谣传的政府采购苗的质量不稳定、含量较低的说法,是一个极好的反驳。这次是对已免疫过猪瘟疫苗但免疫抗体不高的猪群进行紧急免疫产生了非常好的免疫效果,若对没有免疫过猪瘟疫苗,发生急性猪瘟病流行的免疫效果是否有这样的效果还待验证。
非典型猪瘟危害及防治技术 篇8
猪瘟病毒 (HCV) 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是ss R-NA病毒, 其病毒粒子呈圆形, 大小为40~50 nm, 基因组为单股RNA, 长约12 kb。该病毒对乙醚敏感, 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 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HCV野毒株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 中毒毒株一般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称为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或无名高热[1,2]。
2 主要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一般以春秋居多。发病日龄小, 主要发生在3月龄以内的小猪。发病率不高, 疫情较缓和, 潜伏期和病程延长, 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显症状, 多呈隐性带毒, 且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死亡率低, 有时还发生在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多呈散发, 很少成群发生, 流行速度缓慢[1,2]。
3 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非典型性猪瘟缺乏典型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 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 通常体温仅升高0.5~1℃, 精神萎靡, 食欲减少。有的猪可自行康复, 有的猪后期症状加重, 体温升高不降, 皮肤发红, 四肢末梢发绀, 日渐消瘦, 全身衰弱, 甚至死亡[3]。
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 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少见, 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几乎所有人工病例的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轻者充血水肿, 病程7 d以上者, 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 但难见扣状溃疡病变[1]。切片已不见扁桃腺结构, 发生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 可见个别雏形溃疡, 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胆囊多胀大, 胆汁浓稠, 幼猪还常见蛔虫钻胆。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出血, 乃至糜烂溃疡。
4 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
4.1 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种公猪、繁殖母猪, 其本身呈隐性感染,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 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 育肥阶段生长缓慢。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4]。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带毒母猪综合征和后期侵袭性猪瘟2种类型。隐性感染的母猪, 所产的带毒仔猪, 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 出现免疫耐受现象, 多次接种猪瘟疫苗, 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5]。
4.2 慢性 (温和型) 猪瘟
常见猪瘟流行的老疫区及幸存患猪, 也可发生于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该病主要经水平传播, 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 但以育成猪和育肥猪较为多见。病程长达1~2个月, 病情发展缓慢, 呈散发流行, 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断根。患猪的体温稽留在40~41℃, 症状时重时轻, 食欲时好时坏, 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者, 皮肤出现淤血斑和坏死块, 以腹下部为多见。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患猪日益消瘦, 日龄越小, 病死率越高。部分育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 成为僵猪。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 但较为轻微, 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肾、喉及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 脾稍肿、边缘有1~2处小梗死灶。胃常出现水肿、出血斑, 甚至糜烂。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 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1]。
5 疫病防治
5.1 实行免疫监测,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净化猪瘟
生产种猪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抗体监测, 来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种猪, 杜绝引起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同时, 一些其他常见疾病如PRRS、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病在猪群中的存在, 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 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率, 造成免疫失败, 规模化猪场应当注意这类免疫抑制病。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无免疫耐受性, 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 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选作后备种猪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 会造成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因此, 对猪场除进行猪瘟抗体的定期检测之外, 还要进行种猪的带毒检测, 以使种猪群的猪瘟得到控制与净化[4,6]。
5.2 用猪瘟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用预防量10倍的猪瘟疫苗紧急注射, 以疫苗病毒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来干扰病毒的复制, 迅速产生免疫力。
5.3 制定科学的免疫监测制度, 完善仔猪、种公猪、母猪防疫制度
猪瘟的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群体免疫状态, 制订适合于不同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未达到免疫水平的进行补免[7,8]。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通过对不同日龄仔猪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结果表明, 首免日期最好选定在仔猪的母源抗体既不会很大地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而又能防御病毒感染的期间, 即母源抗体在1: (8~32) [4]。紧急免疫时, 仔猪应进行超前免疫, 吃初乳时间过早 (1 h内) 或过晚 (6 h以上) 及吮乳后6~12 h免疫, 都不会获得良好免疫效果。仔猪出生2 h后吃初乳可获得确定的免疫效果, 但由于产程较长且长短不一, 超前免疫目前已较少使用。在30~40日龄进行二免, 如猪场净化较好, 可在65日龄左右进行二免。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2头份脾淋苗各免疫1次。母猪跟胎接种, 在仔猪断乳时用2头份脾淋苗各免疫1次[4,9]。
5.4 加大免疫剂量
欧洲药典规定, 用C株疫苗免疫时, 肌肉注射剂量为400RID (100PD50) ;台湾地区则要求每头份剂量为500RID。我国目前猪瘟疫苗生产均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 免疫剂量为每头份150RID (37PD50) , 远低于欧洲与台湾地区的标准[6]。免疫剂量不足致免疫后抗体达不到保护亚临床感染水平, 以致出现持续性感染是近年猪瘟流行和发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5.5 规范操作, 注意疫苗保存
严格执行接种疫苗操作程序。猪瘟疫苗最好用单苗, 尽量不用联苗。严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 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稀释液应与疫苗温度相当, 即把稀释液放入冰箱, 在4℃下储存后使用, 稀释的疫苗注意避光, 最好在1 h内用完。严防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不消毒就注射等。注射时应1头猪1个针头, 剩余的疫苗与空瓶放入火中销毁[9]。
5.6 规范引种和补栏, 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实行自繁自养, 尽量不从外边购仔猪, 如需购仔猪, 一定到正规饲养场购进, 隔离检疫30 d, 并做1次血清学检验。规模养猪场应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这样有利于猪群的保健、猪场疫病的净化和猪场管理。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5.7 中药防治
用“清瘟败毒散” (生地、水牛角、石膏、知母、黄莲、黄芩、黄柏、玄参、柏子仁、丹皮、赤药、牛蒡子、金银花、桔梗、连翘、荆芥、鲜芦根、甘草) 。便秘者, 重用生地、玄参, 适当添加大黄、芒硝等;抽搐重者加钩藤、天麻等;腹泻者, 因腹泻为热毒之邪引起, 故不可固涩太过, 以防闭门留寇。黄药100 g拌料, 连用5 d[9,10,11]。
5.8 运用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和免疫监测, 科学指导防疫, 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加强饲养管理, 控制病原侵入, 改善饲养条件, 是防止猪瘟发生的重要保证。
5.9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和定期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 从源头上提供无霉变玉米、饲料、洁净饮用水。创建适宜的环境, 加强保温、通风工作, 实行“大区域, 小单元”养殖模式。建立严格的消毒卫生制度, 夏秋季节每3 d消毒1次, 春冬季节每7 d消毒1次。畜舍打扫干净, 无粉尘。进出车辆和人员严格消毒。粪尿水定点堆积发酵, 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作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6 小结
只有加强平时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饲养场所硬件净化设施, 同时切实加强养猪场内外的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 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确实做好猪群的免疫工作, 才能有效地避免猪瘟的发生和控制其蔓延, 才能真正减少猪瘟的危害和提高经济价值。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猪瘟发病率呈现多发姿势, 且多以非典型性猪瘟 (温和型猪瘟) 发生和流行。文中就非典型性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病机制和防治技术措施等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非典型猪瘟,特点,防治
参考文献
[1]付开钦, 林明星, 杨玉艾, 等.浅议非典型猪瘟[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 (2) :66-67.
[2]叶锦玲, 李志峰, 林秋毅.非典型猪瘟的浅议[C].福建省第四届猪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112-115.
[3]徐凤军.非典型猪瘟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 2005, 24 (2) :54-55.
[4]林琳, 江斌, 吴南洋, 等.某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效果的监测及其分析[J].福建畜牧兽医, 2003, 25 (2) :8-9.
[5]刘东军.繁殖障碍型猪瘟的控制[J].今日畜牧兽医, 2006 (9) :27-28.
[6]刘新华, 郭长明, 刘亚轩, 等.谈规模化猪场的猪瘟净化方法[J].福建畜牧兽医, 2012, 34 (2) :53-55.
[7]张兴国, 谢广明.浅谈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畜禽业, 2007 (8) :32-33.
[8]刘九生.猪瘟的流行特点与防控[J].兽药市场指南, 2008 (12) :28-30.
[9]陶玉顺, 黄涛, 袁东坡, 等.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J].畜牧与兽医, 2008 (40) :90-92.
[10]李连任.当前我国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畜牧, 2005 (2) :14-16.
非典型性猪瘟 篇9
1 非典型猪瘟病原特性
本病的主要病原体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过去一直认为, 猪瘟病毒虽然有不少的变异性毒株, 却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 有人根据猪瘟病毒的毒力、抗原性、致病性及血清型特性的差异, 猪瘟病毒分为2个血清型。Ⅰ型主要是猪瘟病毒强毒株和绝大多数用于制作疫苗的毒株;Ⅱ型主要是引起“非典型猪瘟”的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毒株。Ⅰ型可引起典型的猪瘟病变,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Ⅱ型可引起亚急性、慢性感染, 或者只引起轻微的症状和病变, 甚至不出现症状, 在临床上难以诊断。
2“非典型猪瘟”致病原因
引起“非典型猪瘟”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母猪猪瘟野毒带毒是引起“非典型猪瘟”最根本原因。当经产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野毒后会引起潜伏性感染。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产生的不同后果与感染毒株的毒力和感染的时间有关。母猪配种怀孕后, 病毒可由血液通过胎盘屏障传给胎儿, 胎儿之间也可以互相感染。胎儿形成病毒血症, 然后通过血液将病毒带到各种组织。这种先天性感染通常导致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或弱仔和震颤猪。弱仔在出生后不久死亡或成为貌似健康而实质上却是持续性感染的仔猪。这些仔猪临床上不表现出症状, 但剖检时往往发现肾脏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这些产下来似乎“健康”的先天性感染仔猪危险性极大, 原因在于这些仔猪可在长达数月的时间内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而不表现出症状, 也检测不出猪瘟抗体。这种猪群长期排出的猪瘟病毒, 会使整个猪场长期处于猪瘟野毒的威胁当中。当猪群出现波动时便会爆发猪瘟;其次这些仔猪免疫力低下, 容易与猪圆环病毒Ⅱ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和猪副嗜血杆菌病等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其临床各种症状均不典型, 但多数病猪的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等部位皮肤均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3 防控体会
“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死亡率低 (但保育猪和哺乳仔猪死亡率较高) , 病理变化不典型, 临床难以诊断, 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再者在实际生产中, 猪只单独发生猪瘟的情况很少, 常发生猪瘟、猪圆环病毒Ⅱ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猪副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几种疾病的混合感染。因此, 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 有效控制这些混合感染疾病。
3.1 建立完善的疫苗预防制度
⑴加强母猪猪瘟免疫强度, 除母猪分娩前4周免疫外, 在春、秋两季加强猪瘟免疫;
⑵母猪猪伪狂犬免疫应分娩前6周进行跟胎免疫, 在春、秋两季加强猪伪狂犬免疫;
⑶母猪猪圆环病毒Ⅱ免疫应分娩前5周进行跟胎免疫;
⑷母猪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免疫应分娩后2周进行跟胎免疫, 但千万不要打弱毒苗;
⑸种公猪、后备种猪根据各场生产实际来制定;
⑹仔猪免疫程序:0日龄, 猪瘟免疫, 1头份;0日龄, 伪狂犬滴鼻, 1头份;35日龄或断奶一周, 猪瘟免疫, 6头份;45日龄, 伪狂犬免疫, 2头份;60日龄, 口蹄疫免疫, 2ml;70日龄, 猪瘟免疫, 8头份;75日龄, 伪狂犬免疫, 2头份;8 5日龄, 口蹄疫免疫, 2ml;110日龄, 口蹄疫免疫, 3ml;
⑺加强猪群免疫监测, 应在加强血清学监测特别是免疫效果监测的同时, 提高对病原学监测的能力, 然后根据免疫监测结果来指导、更改免疫程序。
3.2 加强生猪养殖场的饲养管理
⑴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通风、换气、消毒、保温工作;
⑵根据生产实际降低猪群饲养密度, 保证饲料营养均衡,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⑶出生仔猪应尽早吃初乳以获取母源抗体, 剪牙、断尾、去势时间应在出生2~3天内完成, 注意对伤口处的消毒工作, 以防病原体对仔猪的侵入;
⑷断奶当天做好猪群药物保健和驱虫工作, 并在断奶后3~5天其饮水中添加多维和抗菌药物, 提高其抗病能力;
⑸转群前后所投喂的饲料应添加药物组合 (如爱乐新250ppm+氟甲砜霉素100ppm或枝原净100ppm+氟甲砜霉素150ppm或枝原净100ppm+阿莫西林250ppm+强力霉素300ppm) , 以减少转群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⑹饲料原材料应采用新鲜的, 饲料中要添加脱霉剂, 以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