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体裁

2024-08-13

文章体裁(共4篇)

文章体裁 篇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无论是教材的编排, 还是各种各样的考试, 均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淡化文章的体裁意识。这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中, 不再以文章的体裁来组织单元, 而是以主题为核心来组织单元, 特别是第四学段的苏教版七、八年级的教材, 在编排的时候, 就是根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来组织单元的, 并且在每一单元前面都配有该单元的主题词, 从主题上对一个单元的课文作了概括;在各种语文考试中, 对作文试题的描述往往有这么一句话:“除诗歌外, 体裁不限”, 对学生在考试中所写作文在文章体裁的选择上放宽了要求。

教材编排体系的改变和考试方式的变化,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刻意淡化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 想方设法回避文章体裁知识的概念, 在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想法:在课堂上再讲文章体裁知识, 就是落伍了, 就是不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了。这样一来, 学生的脑海中就根本没有了文章体裁知识的相关概念, 在考试的过程中, 经常把不同的文章体裁知识混淆在一起解答考题, 明明是议论文的考题, 他会用说明文的知识去作答, 特别是写作文的时候, 往往把各种文章体裁知识都用上, 写成了“四不像”的作文, 整张试卷的分数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为明显。那么, 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教师改变观念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教师必须牢记, 素质教育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淡化文章体裁意识不等于不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 相反, 要通过对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有关文章体裁的知识, 并将此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 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一点上, 其实还是有老师做得比较好的, 在今年的课堂交流中, 海门市东洲中学两位老师到我们学校上了两节指导课, 他们都很注重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其中, 张老师上的《三个太阳》介绍了通讯这种体裁的知识,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 但通讯这种文章体裁已在学生心中印上了痕迹, 加上她在教学过程中写作方法的时时点拨, 学生就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种文章体裁。由此可见, 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需要大动干戈, 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加以注解, 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 日积月累, 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

二、重视不同文章体裁的训练

百炼钢成绕指柔, 要让学生写好规范的作文, 不同文章体裁的写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四学段“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 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是对学生习作的最基本要求, 只有达到了这一基本要求, 学生的训练才能算基本到位。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这些基本的训练很多时候达不到要求, 不仅是在数量上达不到要求, 更多的是在文章体裁的训练上也达不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我们在布置作文训练的时候往往使用一些笼统的话语, 然后提一些框架性的要求, 而且总不忘一句“题目自拟, 体裁自定”, 这样就出现了许多套用格式的作文, “四幕剧”就大行其道了。为了避免在考试中出现千篇一式的现象,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不同文章体裁的训练, 而要训练不同的文章体裁写作, 就必须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 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文章体裁知识, 再经过反复的训练, 才能写出符合规范和要求的作文, 才能真正进入熟练运用祖国语言的境界。

三、培养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是老调重弹, 这句话却是历久弥新。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 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从而提高在这方面的能力。许多事情是这样, 语文教学中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也是如此, 只有培养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 才能让他们愿意了解文章体裁知识, 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教材的内容。例如, 在现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 编者根据“奇思妙想”这一主题词, 选编了课文。在这些课文中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体裁是诗歌, 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七颗钻石》的体裁是童话, 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的体裁是散文诗, 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 这一单元的主题本身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刚刚从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 面对这么多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 他们或许会迷茫, 或许会不知所措, 但在这奇妙的主题下, 更多的是趣味盎然, 这个时候, 我们教师只要引导得法, 他们就会对不同体裁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我们在组织这一单元的教学时, 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结合所选课文的体裁, 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 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四、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我们在进行文章体裁知识教学的时候, 不能光向学生讲一些知识性的东西, 比如在教学《老山界》的时候, 我们不能仅仅讲一些诸如记叙文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等记叙文的知识, 我们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融入具体的文本内容之中, 通过对文本具体内容的领会, 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明白这篇课文是如何用记叙文的方式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 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文体知识只有与文本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也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 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 虽然要淡化文章体裁知识概念性的灌输, 但是我们绝不能不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 只有将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才能在长期沉淀中真正掌握祖国语言。

参考文献

邓辉麟.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写作知识述要与指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5 (01) .

文章体裁 篇2

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 情等。(7)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 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 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强调了„„加强语气(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9)引用: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作用是增强说服力。(10)互文: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1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强调了„„突出了„„(12)借代: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13)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文章主要内容: 1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文章主要内容(主旨,主要思想)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题。一是对语段的划分,首先要理清段落中有几个句群,概括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合并在一起。概括句意时,可找主干,也可找中心句或主要词。

二是对整篇文章的划分,先概括每一自然 段的意思,然后把表达或分析相同(或相类、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最后形成意思段。议论文有固有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说明文可参考说明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参考说明顺序进行层次划分;

记叙文可依据故事情节来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文章主要内容(主旨,主要思想)

答:通过„„事,表现(歌颂、赞美、揭露、批判等)„„精神(品质、风格、现象、面目)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结合词义理解该词在文句中意思;分析该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是修饰、限 制、强调及其对象;去掉或换调该词,句意有什么变化,前后文是否一致;分析该词在句意表达上起什么作用,是记叙文的生动形象性、说明文的科学准确性,或是议论文的逻辑严密性。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 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 辅垫;总领下文;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引出说明对象提出全文论点等作用。

2、文中:承上启下(过度);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处在文章或段落中间有总结上文;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 垫;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等作用。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处在 文章或段落最后有总结全文、归纳论点等作用。内容方面,有些句子起深化中心、强调突出、发出号召、点题等 作用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 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 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记叙文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

2.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 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5.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议论文找论点。

议论文

首先看题目是不是中心论点,其次在从文章或语段的开头、中间、结尾去找。对找出的论点要检验一下与整篇文章或段落是否一致。如出现论点大于或小于论据所论证的内容,应重新找。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4.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对人物的描写:(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对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文章体裁 篇3

关键词:文章体裁知识;语文素养;情感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各种各样的考试,均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淡化文章的体裁意识。这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中,不再以文章的体裁来组织单元,而是以主题为核心来组织单元,特别是第四学段的苏教版七、八年级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就是根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来组织单元的,并且在每一单元前面都配有该单元的主题词,从主题上对一个单元的课文作了概括;在各种语文考试中,对作文试题的描述往往有这么一句话:“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对学生在考试中所写作文在文章体裁的选择上放宽了要求。

教材编排体系的改变和考试方式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刻意淡化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想方设法回避文章体裁知识的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想法:在课堂上再讲文章体裁知识,就是落伍了,就是不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了。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海中就根本没有了文章体裁知识的相关概念,在考试的过程中,经常把不同的文章体裁知识混淆在一起解答考题,明明是议论文的考题,他会用说明文的知识去作答,特别是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把各种文章体裁知识都用上,写成了“四不像”的作文,整张试卷的分数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为明显。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教师改变观念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牢记,素质教育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淡化文章体裁意识不等于不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相反,要通过对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有关文章体裁的知识,并将此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一点上,其实还是有老师做得比较好的,在今年的课堂交流中,海门市东洲中学两位老师到我们学校上了两节指导课,他们都很注重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其中,张老师上的《三个太阳》介绍了通讯这种体裁的知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通讯这种文章体裁已在学生心中印上了痕迹,加上她在教学过程中写作方法的时时点拨,学生就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种文章体裁。由此可见,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需要大动干戈,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加以注解,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二、重视不同文章体裁的训练

百炼钢成绕指柔,要让学生写好规范的作文,不同文章体裁的写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四学段“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是对学生习作的最基本要求,只有达到了这一基本要求,学生的训练才能算基本到位。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基本的训练很多时候达不到要求,不仅是在数量上达不到要求,更多的是在文章体裁的训练上也达不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我们在布置作文训练的时候往往使用一些笼统的话语,然后提一些框架性的要求,而且总不忘一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这样就出现了许多套用格式的作文,“四幕剧”就大行其道了。为了避免在考试中出现千篇一式的现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不同文章体裁的训练,而要训练不同的文章体裁写作,就必须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文章体裁知识,再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写出符合规范和要求的作文,才能真正进入熟练运用祖国语言的境界。

三、培养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是老调重弹,这句话却是历久弥新。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提高在这方面的能力。许多事情是这样,语文教学中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培养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愿意了解文章体裁知识,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教材的内容。例如,在现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编者根据“奇思妙想”这一主题词,选编了课文。在这些课文中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体裁是诗歌,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七颗钻石》的体裁是童话,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的体裁是散文诗,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这一单元的主题本身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从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面对这么多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他们或许会迷茫,或许会不知所措,但在这奇妙的主题下,更多的是趣味盎然,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就会对不同体裁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组织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所选课文的体裁,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四、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在进行文章体裁知识教学的时候,不能光向学生讲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在教学《老山界》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讲一些诸如记叙文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等记叙文的知识,我们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融入具体的文本内容之中,通过对文本具体内容的领会,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知识,明白这篇课文是如何用记叙文的方式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文体知识只有与文本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也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虽然要淡化文章体裁知识概念性的灌输,但是我们绝不能不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只有将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才能在长期沉淀中真正掌握祖国语言。

参考文献:

邓辉麟.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写作知识述要与指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5(01).

文章体裁 篇4

一、本质是议论文

考试大纲中,申论的定义是这样的:“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申发论述题,即文章写作部分要求考生在准确把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必要说明,进而发表客观意见,提出对策,进行论证。由此可以看出,文章写作的构成仍然是论点、论据、论证——需要提出观点,也就是文章的总论点(或称立意);需要采用事实或者理论论据进行佐证;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论证方式进行论证。由此可以看出,申发论述题的体裁就是议论文。

二、区别于一般议论文

实际上,申发论述题不同于传统的议论文写作:

从考察形式上看,申发论述题是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围绕材料给定的话题进行立论行文,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否则材料无益,难以实现真正的考察目的。

从考试内容到考查重点看,申发论述题更贴近公务员工作实际及其能力要求,即检测考生社会认知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而不仅仅是写“学生腔”“假大空套”的文章。

三、不同于给定材料作文

给定材料作文中,一般把给定材料作为文章的导入话题或者材料,考生需要对材料进行适当发挥、引申、提炼、推理而形成认识和观点。简言之,材料仅仅是“垫脚石”,考生所写文章是很发散的,可以写任何一个角度或层面。但是作答申发论述题型过程中,材料的作用举足轻重,考生需要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围绕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发表议论,阐明观点、见解。换言之,申发论述的写作观点是来自于给定资料,主题一定与给定资料相关,否则,就是偏题。

上一篇:学校教育统筹式发展下一篇:Web服务资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