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读(精选9篇)
文章解读 篇1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由于课文的阅读提示里说:“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 就宣告春天来到了, 它们欢呼着旅行, 喧闹着集会, 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再加上这篇文章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写的, 很多老师就臆断这篇文章是写大雁、歌颂大雁。对这种理解, 笔者认为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因为课文倒数第3自然段里, 作者看似无意间写下了这样一句看似多余的话:“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 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 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3月, 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信念做赌注。”
1943年的开罗会议是一场什么会议呢?原来,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 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政府首脑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 着重讨论了联合对日作战问题, 会议签订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 (这份宣言在会后由罗斯福带到德黑兰, 征得斯大林的同意, 于1943年12月1日发布) 。作者所说的“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 就是指中、美、英三国 (或者还有后来的俄国) 在面对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 (这可以说是当时人类的一个沼泽地) 面前各自打着小算盘, 不能形成一个坚定的拳头, 这和大雁使用生命铸就的联合信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们之间虽然经常发生激烈的辩论, 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联合信念) , 在这种对比里, 我们人类落败。
因此, 有了这样信手拈来的一笔, 课文的主题就深化了, 它就不仅仅是写大雁, 而是借大雁来讽喻人类, 大雁依靠它们牢不可破的“联合”给沼泽地带来生机和活力。人类呢?他们能够给他们的沼泽地带来生机和活力吗?这么想来, 这无意之笔, 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 否则, 就是画蛇添足了。
我一直坚守这样一种文章写作的信念:所有的文字是人写的, 也必将表现作者 (人) 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其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 在解读时。可以是历史地作者的关怀, 也可以是掺杂了读者的思想和经验的当下的现实的关怀, 比如这篇课文的人类“沼泽”, 我们可以理解今天的环境污染, 温室气体排放……
尊重文章的历史, 却又不盲从于历史, 注重现实意义的解读, 却又不牵强附会曲解文章和读者的意图, 只有抱着这样的观念和从这样的角度去解读文章, 才能读出文章最有韵味的地方, 读出文章的深度和厚度。
由此拓展开去, 我们文章解读的视野会更开阔, 如朱自清的《春》就不会仅仅只局限于对春天的赞美, 我们会上升到作者对青春、对生命的赞美;《皇帝的新装》也不仅仅只是讽刺皇帝、大臣等统治阶级虚伪, 它甚至是揭示整个人类历史和现实所具有的人性的虚伪;《伤仲永》也不仅仅是为方仲永感伤, 而是为那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的感伤;《安塞腰鼓》歌颂的不仅仅是黄土高原上老百姓强大的生命力, 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短文两篇》也不仅仅只是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而是让我们思考了什么样的“生”与什么样的“死”的才更具有意义;《记承天寺夜游》不仅仅是闲适, 也是惆怅……
文本的解读, 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应该是读者这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作者的对话。这种对话超越时空, 产生了火花的碰撞, 才能生成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鸣。一旦共鸣产生, 余音缭绕, 才能读出文本的深度、广度、厚度, 读出语文的味道。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对文本信息、作者信息、作者所处的时代的信息的了解, 十分重要, 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方法、审美趣味以及读者所处的时代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等等因素也很重要。
有质量的对话, 需要对话的双方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的内涵。依照接受美学的观念, 文本具有一个召唤结构, 作为读者, 也应该具备这样一个召唤结构, 是两块异性相吸的磁铁。是对作者、文本以及文本所产生的时代的尊重, 也是对读者以及读者所处时代的尊重, 如果是教材里的课文, 还是对教材编者的尊重。
刘兴伦, 贵州省盘县教育局教研室教师。
文章解读 篇2
搜集“源文章”
出题机构一般有自己固定的信息源和搜集信息的渠道。GRE考试的主办机构ETS使用的就是一个名为Source Finder的软件。通过使用该软件在互联网上自动检索数字论文库EBSCO中的文献,并从中提炼出符合各种考试风格要求(比如GRE和TOEFL等)的样本GRE阅读文章。
加工改写
出于版权限制,ETS用于实际的新GRE阅读考试的文章长度最多只能引用10%的原文长度。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结果是大量文章内容被改写,重写和删节。改写一般会大量使用分词及从句,使句子变得更紧凑、更严密。尽管改写后的文章会变得错综复杂,但出题机构会尽量保持文章中原有的鲜明态度以及较好的层次结构。如:文章一开始给出一个老观点,后来有人提出新观点,驳斥老观点,文章作者对这个新观点或完全同意、或持部分保留意见、或是做出有正有负的混合评价。
设出题点
出题机构一般会先出关于文章主题、套路、态度、结构以及与文章的主题有关的问题,再针对文中比较明确的内容出题。在出题方式上求新求变,一般会将原文中出现的词汇或句子换一种说法表达出来。最后再找一些极易被考生忽略的细节作为出题对象,以此提高考试难度,拉开考生的分数。
题材广泛,不拘一格
如前言中所说,GRE阅读理解的文章所涉及的题材有所区别,即GRE考试阅读没有管理类的文章,而这正是新GRE阅读经常出现的题材。但总的来说,它们所涉及的题材都十分广泛。
一般来说,新GRE阅读文章可分为以下四类:人文类文章 (humanities), 自然科学类 (science), 社会科学类 (social science) 和商业管理类 (business)。
GRE解题无需专业知识
从新GRE阅读文章选择可以看出,尽管GRE考试阅读文章涉及的学科众多,对这些杂乱的学科无需具备相应的知识,答案的重点均可在文章中找到。尊重新GRE阅读文章的字句,不自己杜撰、屏蔽信息,这个就是可以做出完美GRE阅读理解的重点。
GRE阅读:长难句分析
Other experiments revealed slight variations in the size,number, arrangement,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nerve cells,but as far as psycho neural correlations were concerned,the obvious similarities of these sensory fields to each other seemed much more remarkable than any of the minute differences. (4 -)
尽管其他实验显示在神经细胞的大小、数量、排列和相互连接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是就心理-神经的关系而言,这些感官区域彼此之间的明显的相似性看起来比起微小的差异更为令人注目。
难句类型:复杂修饰、插入语
解释:在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有一个插入语as far as psychoneural correlations were concerned。在后面的分句中,主语the obvious similarities之后的、修饰主语的成分较长、以至于有很多读者看到相隔很远的more remarkable than时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比后者更明显。其简化形式应为:similarities seemed more remarkable than differences。
GRE阅读:长难句分析
Thus,for instance,it may come as a shock to mathematicians to learn that the Schrodinger equation for the hydrogen atom is not a literally correct description of this atom,but only an approximation to a somewhat more correct equation taking account of spin,magnetic dipole,and relativistic effects;and that this corrected equation is itself only an imperfect approximation to an infinite set of quantum field-theoretical equations. (5)
因此,举例来说,对数学家而言,了解到下述情形可能会令其惊愕不已,即薛定谔(Schrodinger)的氢原子方程式并非是对该原子作出的一种绝然正确的描述,而仅仅是个近似值,趋近于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正确的将自旋、磁性偶极子、以及相对论效应考虑在内的方程式;而这个得以纠正的方程式就其本身而言也只是一个不完美的近似值,趋近于无穷无尽的一整套量子场论方程式。
难句类型:复杂修饰、插入语、省略
解释:读到此句时,数学家不见得震惊,晕倒的考生恐怕不在少数。不但句子结构复杂,而且罗列了大量的专有名词。对于不是理科的同学来讲,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现场清楚地明白应该读到什么程度远比研究这些生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其实是否知道薛定鄂方程对读者来说并不见得重要,GRE考试的出题者也不见得知道它;关键是要读懂句子的主要意思;数学家不能理解不精确和近似值的伟大意义。不过在本书中,出现的句子均以阅读训练为目的,所以读者仍要把句子的结构读清楚。
主句中的主语it是一个开工主语,其具体的内容应该是从to learn开始一直到句子结束的长达八行的不定式,但是此不定式实在太长,如果放在句首则句子无法平衡。Learn后面带着两个以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中间以分号和and分开,可以把分号以后的句子看成是and it may come as a shock to mathematicians to learn that的省略形式。
GRE阅读:长难句分析
The physicist rightly dreads precise argument,since an argument that is convincing only if it is precise loses all its force if the assumptions on which it is based are slightly changed,whereas an argument that is convincing though imprecise may well be stable under small perturbations of its underlying assumptions. (5+)
物理学家恐惧于那些精确无误的论据不无道理,因为某种只有在它是精确无误的条件下才令人置信的论据,一旦它赖于建立其上的假设稍有变化,便会失去它一部的作用;而与此相反,一个尽管并不精确无误但却令人置信的论据,在其基本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稍微受干扰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是站得住脚的。
难句类型:复杂修饰
解释:本句在文章中就是一个自然段,虽然长度比不上前面第一章中所举的那个长达10行的例子,但是难度绝不在那句话之下。本句堪称句子的大杂烩,连主句带从句居然一共有八个。从大往小说,由whereas连接了两个大句子,whereas后面的句子中的主语an augument之后又跟了一个定语从句that is convincing though imprecise, 修饰augument。whereas前面共有六个句子,由the physicist作主语的主句;由sinc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修饰since从句中主语an augument的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此定语从句中的条件状语从句only if it is precise; since从句中的条件状语从句if the assumptions on which it is based are slightly changed,以及修饰此从句中的主语assumptions的定语从句on which it is based一共八个句子,从句套从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在考试现场去数句子的数目,是只有呆子才会干的事,读者们惟一要干的事就是反复阅读这句话,什么时候练到不必去想其语法结构就能按原文顺序读懂,才算初步掌握;再进一步把它读顺,直到你看不出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上去还挺舒服就算训练成功。
文章解读 篇3
那么如何让他们都能解读出情思来呢?我想,这需要老师在阅读中的引领。
一、要让其读出调子来
阅读此类文章,不能急着来,老师不能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唱“大江东去”的“大弦之调”,而要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小弦之调”。让学牛反复诵读,自主参与,读懂每一个关键、优美的词,比较你的用词和他的用词。体味重要词语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意蕴。古人的“唱式阅读法”估计能读出韵味,我想一要慢些,二要反复。
二、要让其读作者的预设来
状物的文章往往含有作者托物言志之意,所以,一篇文章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序,先铺陈开来,然后逐层深入,里面存有“预没”。我深记原宁师院中文系贺圣谟教授的一句话,文章是要斫开来分析,不能锯开来分析。老师在听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层理一层推进一层的情感波澜,不能任意截取一段,而要从“预设”开始.抓源头,再“如何掀起”——“情感高峰”——“真情流露”。假使没读出预设,那么学生心中的感情就显得较突兀。难以催发。那么对作者想要状的目的.就较难理解,像江口涣先生的《鹤群翔空》中,开头第5小节“飞机的编队,一般是三架为一组,排成三角队形。可是我有生以来看到鹤的队列,却是一字形横队。”说明作者从一开始就已经把鹤群的那种团结一致、不容侵犯的精神开始埋人文中,这就说明在文章开头预设就开始了。后文不断写到鹤群的这种向上、团结、悠扬、壮观、绮丽的飞舞姿态,哪怕遇敌袭击,也紧紧相拥相随,一直不断强化到文章结尾。在阅读时教师如果在开头预设部分就开始循序渐进地挖掘情感,让学生放开课文来猜想后面的情形,就会带动阅读时的情感,明白作者的状鹤之意了。接下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和其中的情思就毫不费力了。
三、要让其读出钟爱来
对某一物品的钟爱,很多时候不是一时半刻的,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强烈的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等。教师让学生调动属于自己的那份敏感的“情愫”,用自己敏感的外部感觉去感知作者的感受,必定能感觉出作者的那份欣喜和傲慢。这样,更能有利地调动你的内部感觉,产生共鸣。我们可用视觉去感知郭先生笔下像“红玛瑙一样的小茄形骨朵的精美”。“够陆离的单瓣的花,更华贵的双瓣的诱人的深红色。”(可利用书前的插图或用多媒体等等)
四、要让其读出联想来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也在累积生活经验,没有具体的感性素材的积累,不会有想象。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而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所以,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先积淀一些根据文章内容提供的描述性词语(可适当拓展几个),如郑振铎先生的《海燕》一文中“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中,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之下了。”老师把这些加点的词呈现给学生,再提供给学生一个或几个相似的具象,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在最恰当处,学生想象春景,想象小燕子唧唧地呢喃声,想象金黄的稻田,垂条的杨柳,家乡的美。自然地由此物到彼物的迁移,想象的内容就可以完成,还可以想出未来的变化发展。
这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思路就相应打开,联想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也许能催发出许多诗意来,催生出许多模仿来。
五、要让其读出表现手法来
状物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是交织在一起多重运用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要把某种情感或道理依托在某物上来写,必定先把此物当成自己的知己朋友。所以,拟人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再者要把事理讲得透彻、生动、明白、易懂。所以,对比手法和比喻手法也少不了。为了表达自己对某物的特殊情感,夸张手法怎么能不用呢?我们平时在向人展示心爱的宝贝时,不也爱向人炫耀一番、夸张一番吗?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学生就能轻松地在文章中读出这些美句及表达作用来。如《石榴》一文中,精美的段落“最可爱是它的花,那过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并且多诵几段,写作时也可信手拈来。这些方法是必须要有的,否则内容就显得乏味、枯燥。
培养学生从文体特点入手解读文章 篇4
这里以新教材选取的两篇新课文为例, 谈谈本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获取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以写人记事散文为例, 谈谈从文体特点入手解读文章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以“散”名世, 形式活泼, 章法自由, 但主旨单纯, 九九归一。从文中零散的题材入手解读归纳文旨, 体味作者思想情感, 切合散文文体特点。写人记事散文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种类, 其主要特点是写真人真事, 叙述事件多为零散, 也可完整但较少见;作者以感情为线将一个个人物事件的零散片段串连起来。在阅读这类散文时, 就要把这些特点作为解读的切入口, 首先理清文章中的人物事件, 看有几个片段, 从这些片段中分析事件、人物的特点, 探究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文章中撷取的所有材料片段的意义梳理清楚了, 文章的意旨也就明晰了, 作者融会全文的思想情感也就能准确深入地把握体味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 (必修) 》中, 选取了巴金先生的名篇《小狗包弟》, 这篇记事散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 (文革) 惨无人道的社会现实, 表达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文中有两个故事片段, 一个是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一个是作家 (巴金) 和狗的故事。对这篇文章, 教参和很多课堂的解读方法是以情感为线索, 从领悟作者情感的角度感知文章, 梳理文路。把第一段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淡化处理, 从章法上强调是引子, 引出话题, 对下文起铺垫启发的作用;内容上跟作家 (巴金) 与狗的故事形成对照, 故事惨烈的一面, 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作家 (巴金) 与狗的故事则悲于心灵, 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如此下来, 头绪多了。如果从文体形散神聚的特点入手解读这篇文章, 学生会感到更简明更容易。
从文体特点入手解读课文, 不仅文路更为明晰清楚, 也便于指导学生的写作。作为记事抒情散文, 《小狗包弟》的作者巴金先生取材形散———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作家 (巴金) 与狗的故事, 但神聚一点:通过人与狗的故事, 揭露文革的罪恶。这样从散文体裁的特点着眼, 我们会发现, 巴金先生的这篇文章思路简单清晰, 处理题材详略得当。先叙述两个人与狗的故事, 然后就事反思, 归于意旨。两个故事, 一略一详, 从不同角度揭示一个主旨。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简洁明了, 表现出在那个畸形的年代, 人性丧失, 狗反比人更有人情味, 当众人对受到迫害的艺术家要么回避, 要么殴打的时候, 他的狗却一如既往地与他不离不弃, 但这只充满人性的狗却被失去人性的人残害致死, 罪恶的岁月让人不如狗。故事简短, 揭示性却很深入有力。作家与狗的故事, 就是巴金自己的亲身经历, 写得生动、详细, 从几件事表现小狗包弟的可爱, 充满生活情趣。但文革中, 作家为了保全自我, 送走了小狗包弟, 致使小狗惨死。作家从中折射出文革时代的罪恶性, 深深忏悔自己的人性缺憾, 颇有震撼力。两个生活题材, 归于一个精旨。
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如下: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看看文章中记叙了几个事件 (“形散”) ?思考事例中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探究、归纳主旨 (“神聚”) , 并感悟作者自我检讨、忏悔的伟大精神。本文写作上是从生活小事反映时代性的大主题, 学生总结写法 (“以小见大”) , 进行仿作。这样处理, 学生更易于把握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
文章解读 篇5
在很多的企业中,一切以奖金说话,平日里管理者金口难开,规章制度处罚占了90%,激励是只有在月末、年底才进行的例行工作,结果导致只有在这个时段团队的执行力和行动效率才有改善,这是领导者工作的失误。
提升士气最直接的方式是激励,我们要从过去马后炮式的激励方式转化为未雨绸缪式的激励,就是说激励和员工行动的方向是我们设计出来的。设计时以下几点原则一定要明确:
1、激励要传达战略意图:你想要什么,你就奖励什么!你马上想要什么,你就立刻奖励什么!奖项多没有关系,500强的优秀企业都有着三位数以上的奖项,但一定是企业战略指向的内容。
2、摆明是非态度,黑白分明:详细地说明那些代表公司价值观和原则的行为,重要的要让员工看到公司在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要建立黑白分明的是非界限。
3、促使行为改变:企业的执行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即时激励就是要放大关键行为,强化员工的记忆,使好的行为更好,坏的行为减少!
4、奖励立即兑现:即时激励,要即时兑现,体现出领导者说到做到的风格,奖罚不过夜!
5、高层第一推动:高层是公司战略的化身,公司价值观的缔造者和守护神,高层用文化事件做战略做激励事半功倍!
在激励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从过去的物质激励向精神激励的转化,作为领导,仅仅了解员工的内心愿望还不够,不要以为多发奖金,多说好话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要让他们工作,需要更用心的方法和技巧。以下几个方法可以让下属的需求获得充分满足,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干劲,提高工作效率。
——向他们描绘远景。领导者心知肚明企业的战略,自己心中有要达成的目标和伟大理想,但是你的下属甚至是你的核心团队是否知晓呢?不要埋怨他们不成长,而要告诉他们几年后企业是什么样子,他们的位置在哪里,这样才有他们的方向,才能凝聚人心。
要让下属了解工作计划的全貌及看到他们自己努力的成果,员工越了解公司目标,对公司的向心力越高,也会更愿意充实自己,以配合公司的发展需要。
——明确授予他们的权力。授予不仅仅是封官任命,领导者在向下属任派工作时,也要授予他们权力,否则就不算授予,所以,要帮被授权者清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独挑大梁”,肩负着一项完整的职责。方法之一是让所有的相关人士知道被授权者的权责;另一个要点是,一旦授权之后,就不再干涉。明确你的下属要做到什么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奖励和处罚,要讲清结果,讲清后果。
——给他们好的评价。有些员工总是会抱怨说,领导只有在员工出错的时候,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身为领导人的你,最好尽量给予下属下面的回馈,就是公开赞美你的员工,至于负面批评可以私下再提出。任何人在工作之后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评价和帮助,期望得到认可和回馈。所以送给大家我的总结 :“底线结果给建议,合格结果给鼓励,超值结果给奖励”,认可下属的努力和成就,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士气,同时也可以有效建立其信心。
——给下属阳光的工作环境。在企业中推行公开的工作方式,最忌讳私下沟通。用开放的方式抵御病毒,任何事情只要不涉及企业机密,就放在台面上说话,这样人际关系最简单,沟通成本最低。小帮派,小山头和封闭的工作环境一定是企业团队的癌症。所以领导要弄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不要把事实和意见混淆。不断提供给他们与工作有关的公司重大信息。这样员工就不必浪费时间、精力去听小道消息,也能专心投入工作。
——提供必要的训练。支持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如参加学习班,或公司付费的各种研讨会等,不但可提升下属士气,也可提供其必要的训练。教育训练会有助于减轻无耻情绪,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创造力。
要明确团队成员的内心需求,发掘真正的激励因素,激发员工的内在欲望,促使他们实现最好的结果和更高的效率。不要费劲去试图一个一个地改变人,而应该努力去改变你的组织,减少不利的消极因素,从而充分调动人实现自我激励的本能,激励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就会促使人留下来,用不好,就会伤害人才的自尊心,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文章解读 篇6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根据教材的学习目标和考试命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主要体现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
4.理解与归纳文章的主旨。
据此,教师须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归纳解读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教师要以课内文章为基础,因为教材作为知识资源具有非同一般的丰富性和典范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课本,教师应该借助课内各类文章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进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分析重要词语“泛滥”和“埋葬”时,教师应先从两者的原意入手,然后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及情感进行理解,这样就不难得出,这两个词语几近完美的把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似乎”、“确凿”两词应该分开来理解:“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和“荒园”的命名相对应的;“似乎只有一些野草”表明,在“我”的观察与感觉中,不仅仅只有野草,还有其他的生命。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外,还要及时对重要词语的解读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解答类型题的思维方法。
对于《风筝》最后一句“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理解,要抓住句子所描写的环境特点:寒;还要把它与作者的经历和心情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最后我们可以得出:因为精神被虐杀者的麻木不仁影响,使得鲁迅先生的心境如寒冬般悲凉。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对于重要句子的把握,可以把所写的事、物的特点作为切入口展开分析。有时候,在一篇文章或者某段文字中,会围绕着一句话来展开描写,这样的话往往能起到统领全篇(全段)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学了《济南的冬天》后就会形成这样的意识,反之教师的阅读教学也做到了由单纯的课内文本分析到传授阅读方法的提升这一点。
在《最后一课》中,第一自然段是“我”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其作用是刻画了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形象,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对于这样的段落,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总结思路:着眼于全文,结合上下文明确它的作用。再如,朱自清的《春》最后三段文字耐人寻味,类似这样的比喻,其分析思路可以是: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寻找二者的相似点,并得出作者所要突出的本体的特征,进而明确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
理解归纳文章主旨是全面把握课文的体现。所以,掌握文章主旨的理解归纳方法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在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第一次真好》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是理解文章主旨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此外,对于一些重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归纳主旨时应该扣紧人物形象。比如《木兰诗》、《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等。
另外,由于现阶段学生学习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意識淡薄。他们不爱思考,更不愿质疑,仅仅满足于教师所给定的答案,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解读思路漠不关心,甚至感到厌烦,并没有认识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获得正确答案更重要。所以,教师在以课内文章的解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时刻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阅读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的习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有学者说:“语文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门知识课、真理课,而是经验课、摹习课。”这意味着语文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学生要在课内阅读体验中积极总结经验和练就解决问题的多向性思维能力,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真正的主旨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229.
文章解读 篇7
以七年级下册《社戏》的阅读为例,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理想家园,那里景美、人美、情更美,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桃花源”。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和情怀。
文章开篇,作者介绍了平桥村是海边一个临河的极偏僻的小村庄,但是作者却说“但在我是乐土”。教师这时就可以将“乐土”这个词抓出来,就这一个词展开分析,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原因。
学生首先找到的是作者自己说出的原因“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老师可进一步引导:“我”在这里得到怎样的优待呢?
学生的注意点就集中到了平桥村的人。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阿发、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同村玩的小朋友是不同的辈分,可是他们“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一家的客就是全村的客,淳朴热情是他们共有的特点,除此以外,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学生从文中发现,描写篇幅最多的是双喜,文章对他的描述是贯穿全文的: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找出这些描写后,学生发现双喜好像自己班里的班长一样,是一个小领袖,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总能在出现困难的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归航偷豆这个情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非常喜欢阿发这个人物形象。在归航偷豆中,作者这样写道: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学生找出作者对阿发的描写后,都会哈哈大笑,有的干脆说:“这也太傻了吧?”是真的傻吗?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组织他们辩论。最后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最淳朴可爱、单纯大方的孩子,心中没有一点自我的概念,这种无私的品质与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许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一部分描写的虽然是“偷”豆,但让人感觉“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好玩、偷得不像偷”,这样的形象怎能不惹人喜爱?
因为偷豆,还牵扯出一个人物——老六一公公,他是大人的代表,是不是跟这些小朋友不一样呢?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的语句:当他发现孩子们偷了他家的豆的时候,有这样的责备:“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不是因为偷,而是因为踏坏了不少。当我夸奖他的豆好吃的时候: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学生是怎样看待这个人物形象的呢?有一位学生的回答让笔者深受触动:“读完之后一开始觉得好笑,老六一公公像阿发一样傻,但仔细品味的时候却觉得很感动,只因为小孩子的一句话,六一公公就十分感激起来,这种淳朴、厚道,多么动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能听我们讲话的大人,我们总是被要求干这干那,有谁真正像老六一公公一样珍惜孩子的声音呢?”这样的情感共鸣是笔者没想到的,这也更加印证了笔者的观点:如果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鲁迅是和初中学生心灵相通的。
除了几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慈爱的母亲、机灵的桂生等等,平桥村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淳朴、热情,未经世俗的污染,保持着一颗率真的童心,人与人之间是毫无隔膜的和谐亲密。这样的生活是“我”在城里所未曾体验过的,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是很少遇到的。
这群可爱的人,是作者把平桥村视为乐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借助以往的阅读经验,学生找出了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作为把平桥村“视为乐土的”第二个证据。作者在文中用了四个段落描写江南水乡的月夜: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几段景物描写,学生普遍觉得很美,美在哪里呢?可以借机教给学生景物描写的方法。首先分析景物的特点:清新优美,如梦如幻,充满江南的芬芳,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神韵;其次来看景中蕴藏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描写充分体现了我被允许看戏时的轻松心情,弥漫着一种欢乐的气息,烘托了人物欢快但又急切的心情,情与景达到完美交融。
那么在文字的背后,成年后的作者对故乡是什么情感呢?文章的最后作者充满深情的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不是因为戏好看,也不是因为豆好吃,而是因为这样美好的景,这样动人的情。成年后的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了出来。
读到这里,学生对“乐土”这个词及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参考文献
文章解读 篇8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 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 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 应该充分肯定。一线体育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主力军, 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十年课改的成果需要珍惜, 更要下工夫梳理、总结, 清楚哪些是正确的, 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 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 应该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清楚成果本身既是新成果, 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二)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 这也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基本动力。实践证明, 十年课改存在的主要不足体现在——《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 课程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 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内容, 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理念很好, 但可操作性不强。
二、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一些基本经验
作为参加了5轮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研制的人员, 对近十年课程改革经历的理想与现实、激情与冷静、兴奋与沮丧、挫折与成功等有多种多样的感受, 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与波澜不惊”的经历中有以下一些认识, 与教师们共享。
(一) 课程改革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作为指导, 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起点上, 站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用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用更扎实的工作,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继承发展、开拓创新
课程改革涉及2亿多中小学生的健康, 事关中华民族未来国民身体素质的高低。因此, 课程标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确保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这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 避免空谈或空想, 只有理性、务实、实干才能解决中国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二) 课程改革要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克服片面性, 避免走Z字路, 避免折腾, 少走弯路
课程改革不像建高楼大厦, 对人的塑造需要长期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因此, 对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优秀传统需要继承, 只有知道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哪些是顺畅的、哪些是曲折的、哪些是徘徊或倒退的, 知道我们现在走到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上, 才能更清晰地知道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怎样走得更好。在课程建设中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 不加分析地把教学大纲定为“内容体系”、把课程标准定为“目标体系”, 既不符合历史, 也不利于课程发展。所以, 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无疑是正确的。需要用全面、辩证、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待课程改革, 避免非黑即白、二元对立、推到重来等思想方法和做法, 可以少走弯路, 减少或避免折腾。
(三)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使得课程改革永无止境。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感受到“如沐春风”“焕然一新”, 正说明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学和学生的发展。但教学实践很快就会验证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实践会不断提出改革的新需求、新经验。因此,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不断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完善课程改革机制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并协调专家、教授、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体育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 机制的完善和整合协作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是课程发展的必要条件
每次课程改革都伴随着学术观点的争鸣, 有些时候十分激烈。针对课程改革的学术研究, 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越鲜明, 甚至有一点儿“对立”, 越能够激荡人们的思想, 使人明辨是非, 深入思考。有争鸣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大幸事。但是, 应该区分学术争鸣和课程实施的区别和联系, 学术争鸣主要是从理论探索的角度, 而实施主要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课程完善和发展。面对艰巨复杂的课程建设,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 使更多的学校体育同仁参与课程研究和实践, 才能有效促进课程发展。
(五)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是保障课程科学、可行的基础
课程设计需要坚实的理论做基础, 更需要科学的实证做支撑。仅仅从课程内容构建看, 我们从哪些角度确定课程内容, 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角度, 是从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的角度, 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是从娱乐学生身心的角度, 是从终身体育的角度, 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 还是从侧重或综合的角度, 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 也无论内容如何分类, 如何分段, 如何确定难易程度, 如何协调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等, 都十分需要更加周密的理论研究, 更加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证研究, 只有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用实证的方法, 不断探索体育与健康学科理论, 才能构建出更合适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陆续将个人学习《课程标准》的体会和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提出一些建议, 供教师们参考。
文章解读 篇9
《意见》起草背景
交通运输转型发展, 改革亟需顶层设计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 改革起步较早, 正是改革加快了交通发展, 释放了交通发展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原交通部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 结合交通实际, 响亮地提出“有路大家走车, 有水大家行船”, 全面放开搞活交通运输市场,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交通运输生产力。30多年来, 我国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然而, 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也不断凸显, 比如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事权与支持责任划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问题、收费公路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行业发展面临的棘手和紧迫的问题, 到了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程度。而且, 这些问题如果仅仅按照过去的办法, 进行局部的、单一的改革或调整, 很难取得突破, 这就需要打好组合拳, 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 交通运输领域也迫切需要统筹谋划。2014年初, 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伊始, 就决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 推动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发展, 破解难题, 清除藩篱, 不断提升服务、改善民生, 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意见》怎样炼成?
8位部领导带队下基层, 改革综合问题调研组遍访53个市县、召开63次座谈会, 收集意见建议2000多条
《意见》起草工作启动后, 起草组没有急于动笔, 而是先明确要以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石, 绝不“闭门造车”。2014年6月, 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调研推进工作《方案》, 专门部署开展了23项改革调研, 由8位部领导分别带队下基层, 形成了一批质量高、共识广的调研成果, 为起草《意见》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起草好《意见》, 部政策研究专门成立了改革综合问题调研工作组, 在浙江、辽宁、湖北、四川、深圳等交通运输厅 (委) 和部规划院的共同参与下, 实地走访了53个市县, 召开51次座谈会, 并在全国范围开展网上问卷调查, 收集问题660多项、建议2400多条, 形成了改革综合问题调研总报告和6个分报告、1个研究报告, 为起草《意见》提供了有力支撑。
《意见》初稿形成后, 起草组广泛征求行业内外意见, 多次召开部党组会议、部改革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改革办会议进行研究;先后12次召开行业内外专家和基层群众干部座谈会听取建议;反复征求部内各司局、部属各单位和各省交通运输部门意见, 收集了600余条修改建议。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 又专门增加半天时间研究讨论《意见》, 为了一个文件, 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拿出半天讨论, 这是近十几年从未有过的, 可见部党组对此文的重视。起草组认真研究各方意见并充分吸纳, 大到文件框架, 小至遣词用字, 反复打磨, 进行了数十次修改, 最终于2014年12月30日, 《意见》正式印发。
《意见》框架如何构成?
11个部分, 42条改革任务, 150多项改革举措
《意见》几易其稿, 整体框架和文字篇幅不断精简, 剪除枝蔓后的构架勾画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精练后的语言突出了每一条“干货”, 保证了《意见》突出重点, 易于理解。《意见》共11个部分、42条改革任务, 可分解为150多项改革举措, 以便分工落实。
在改革任务的选择上, 起草组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最关键的问题——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放在了首位。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提出了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举措;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依法治国”, 提出了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法治建设的改革举措。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和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分别提出了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公路管理体制、水路管理体制、现代运输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举措。在深化改革中兼顾行业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完善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
虽然文字上不断提炼, 但《意见》的起草始终坚持4个原则:一是坚持“全面系统”, 全面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 确保交通运输改革不缺位、不漏项;二是坚持“问题导向”, 提出改革任务时敢于直面问题, 研究改革举措时注重针对问题, 确保交通改革敢碰硬、不回避;三是坚持“主题主线”, 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突出深化改革这条主线, 针对制约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 力求提出有交通特色、有创新突破、有试点典型的改革措施;四是坚持“顶层设计”, 在充分吸收已有改革调研成果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向前展望、超前谋划, 提出到2020年的改革任务和举措, 增强改革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意见》“亮”在哪?
直指改革关键, 切中行业症结, 回应群众呼声
破解交通难题, 直面群众呼声, 突破重点领域, 在大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收费公路等领域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是此次《意见》的亮点。
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综合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方面, 这也是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在体制方面, 目前普遍反映国家层面大交通管理体制虽然已经建立, 但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地方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还存在职能分割、衔接不顺等问题,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困难重重。为此, 《意见》提出, 要在国家层面推动出台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地方层面推动实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 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机制方面, 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编制机制的完善是难点。由于规划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多个部门, 必须统筹协调才能顺利编制。为此, 《意见》提出, 要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统筹规划, 探索建立交通运输与国土、住建等部门之间多规衔接的规划编制机制。
2.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交通运输是我国最早实行政企分开的行业之一, 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 但是目前还存在行政干预较多、市场监管不到位、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等问题, 影响了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活力。三中全会强调,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本次改革最重要的任务。为此, 《意见》提出, 完善市场规则, 加快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 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体系, 落实各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各项措施。同时积极推进公路养护、道路运输等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
3.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当前, 资金仍是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瓶颈, 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 交通运输部门在资金筹措、财税政策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三中全会提出,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财政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这3项制度与交通关系都很密切, 也是基层关注的焦点。为此, 《意见》提出, 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交通运输事权范围, 解决基层反应强烈的事权财权不匹配问题;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机制, 推广PPP等模式, 推动地方建立支持交通运输发展的举债融资机制。其中, 收费公路政策改革是解决公路发展融资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 《意见》提出, 按照“使用者付费、债务风险可控”等原则, 加快推进《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 完善通行费率调整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对收费公路实行分类管理。
4.完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这是交通运输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也是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的重点内容。比如, 城市拥堵是困扰各大城市居民的一大心病, 改革与群众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公共交通体制机制是化解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为此, 《意见》提出, 探索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模式, 推动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机制, 使公共交通成为公众出行优选。又如, 出租汽车行业多年来饱受诟病, 相关问题在社会反映强烈, 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进行改革。为此, 《意见》提出, 要科学定位出租汽车服务, 完善运力投放机制, 科学调节出租汽车总量, 推进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配置出租汽车的车辆经营权, 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 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和员工制管理。
【文章解读】推荐阅读:
文章评点与文章写作论文10-12
企业励志文章_励志文章01-02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08-24
诗词解读07-17
解读分析07-19
时代解读10-14
解读技巧10-15
细化解读10-16
个性解读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