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字(精选6篇)
解读文字 篇1
摘要:海男是独特的, 她的诗幻语言, 她的神秘写作法则, 都充满无限魅力。笔者十年前陷入海男文字带来的迷宫中难以自拔, 十年后, 深度的迷惘依然存在, 本文即是对海男小说勾画的语言情景和语言文本的触摸体验, 是笔者在海男文字制造的白日梦和散发的巫气魅力中强烈感受的倾诉。
关键词:诗意,梦呓,语言,欲望
读海男的小说如腾云驾雾, 脚始终找不到坚实的落点, 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词语的阴影里, 使得这种意图有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在梦幻的诱引下, 读者进入了海男用文字编织的场景中, 可能是剧烈撕扯后的碎片, 可能是酒精麻痹下的涣散, 可能是神圣美好的希望。
海男小说的文字, 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是原始欲望的宣泄, 是词汇的自由舞蹈, 是纯粹形式化的语言文本, 散发着黑洞般的魔力, 诱惑着我一头扎进了文字的漩涡。
一.诗意的梦呓
海男在成为小说家之前, 首先是个诗人, 她认为诗人就应该有诗意, “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上” (1) 是海男作为诗人一生中最愿意做的事情。她把诗的唯美引入小说, 使作品呈现着流动之美, 沉稳之美, 看似曼妙轻柔, 实则充满哀伤, 氤氲着淡淡忧愁。
海男写小说, 但叙述又是反小说的, 她的叙述只停留在语言层面, 似乎始终被一面魔镜 (2) 照耀着, 在无法挣脱的旋律中颠倒语言, 看似语无伦次地叙述, 实际是海男的诗性发挥。海男隐藏自我, 选择词语, 让无形的自我躲在灵魂的语言后旁观故事的发生和结束。海男乐此不疲地让自己沉溺在这种诗意之中, 似乎这样更适合安顿疲惫的灵魂。源于对灵魂的完美追求, 导致她营造意象和构筑语言的方式令读者望而却步, 连最能够看清的现实也蒙上了诗幻的色彩。
《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诗化地、哲理性地将生命的永恒和灵魂的完美融为一体。蝴蝶与普桑子、标本和永恒、出走与灵魂解放, 一切充满着梦境的真实与虚幻的自由, 而支撑全部精神旨意的是诗意的梦幻般的呓语:
蝴蝶的颜色我看不清楚, 在黑夜中所有的颜色都像一种虚拟的遭遇, 疯子阿林两根纤弱的手中中间栖居着比手指更加纤弱的昆虫, 我跟随着那只蝴蝶的双翼去更黑的颜色———黑夜中漫游, 是为了保护蝴蝶身上的轻盈。
海男用最本质的无意识的经验去触摸、眼见、进入, 因而她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本源, 是原始的神秘, 而给读者造成的印象就是不可理喻、梦幻般的不可信。
二.语言的迷宫
海男沉迷于对语言的追求, 这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欲望, 玩弄文字、操控词语的欲望, 像是被上了语言的魔咒, 快乐地看着词汇在文本中任意组合、极端放纵, 带给作者无限的刺激。
我们在海男的小说中很难把握语言与叙事的关系, 只感觉到语言的强烈冲击, 叙事像被精致语言层层包裹的毫不起眼的礼物, 一旦语言被剥开, 叙事也失去了神秘感和趣味性。读者如果此时想像往常一样轻松阅读故事, 那么最终得到的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支离破碎。《男人传》中没有情节和人物, 只有纯粹的叙述, 使人惊异于海男的诗性发挥, 读者对于故事毫无收获, 却被语言牢笼死死困住。
海男的小说中, 不是情节指引着语言的使用, 而是语言操控着情节的发展, 读者在语言中阅读, 语言为叙事提供了复杂多变的空间, 而阅读的意义就是在语言中理解文本。
海男的叙述让最世俗、最真实的生活在既清新又华丽的镜头中优雅着, 生活中被世俗丑化的人性在海男的笔下脱去沉重的负累, 卸掉枷锁, 扭曲欲望的枷锁, 让人性回归自然。如《圆面上跑遍》中:
高棉没有迅速将手给她, 她那两只纤细的手臂从风中滑下去又从麦穗中升上来, 高棉看见了手臂上的骨头正游戏着自由的悲伤。
海男玩弄着文字, 兴致高昂地做着语言游戏, 看着读者陷入自己制造的语言迷宫中找不着方向而窃喜。读海男的小说, 留在头脑中的情节是模糊的, 充斥头脑的是流畅的、诗化的、无休止的语言, 读者被上了魔咒, 即便抓不住故事的意义, 也在语言的诱引下移动眼光。
三.欲望的宣泄
欲望, 首先是叙述的欲望, 无法抑制的喋喋不休, 正是这种欲望激发了语言的衍生动力, 促使语言随意地流淌, 不是作者在创作, 是文字的自我衍生。
我称之为喋喋不休是因为海男惯用的重复笔法, 特定词语的不断重复, 如同梦呓般飘动的语词, 像锦鲤突出的泡泡, 一串串从水底漂浮到睡眠。海男像是一个体育直播的解说员, 对于角色一连串动作一丝不苟地直播着———“她从山坡上走了下来, ……她的视线开始模糊了……她的心灵开始脆弱地纷乱着, ……她的另一个自我和她的影子消失了……她的培植术失败了。” (《身体祭》) 这种解说像是一个宽镜头, 从一条狭窄的黝黑小道豁然开朗, 进入视野开阔的画面。一个个词汇像是拉链的齿扣, 在作者熟练的叙述中拉开了, 随之展现出各色风景线。
欲望, 也是人性原始的欲望, 死亡、性、出走、私奔, 海男用最本质的原始经验颠覆着欲望笼罩下城市的荒诞不经, 没有禁忌, 所有被认为不该暴露在阳光下的话题都真实而具体地、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我为什么写作》中, 海男说:“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限制了种种东西, 而我采取的方式是逃遁, 我记不清楚有多少次我在一个不合理的状况中为了上述条件而抽身而逃。”
《罪恶》中诉说着超脱的死亡——“这些散发着皮肤腐烂的墓地, 袒露无余地将我们无法表述的生命的终点表达出来, 其目的是为了使生者生活得超脱而沉醉。”
海男的私奔仅仅是一种过程, 没有结局和未来的私奔, 只是为了一个简单的梦想或者单纯的理由而逃离, 但这种过程也给笔下一系列女性带来精神慰藉, 是女性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历, 简单的目的带来简单的快乐。
海男对于性的描写完全是形而上的, 不为任何目的, 没有任何应该或不该, 莫名地发生, 轻易地结束, 只是一种活动, 不考虑诸如爱情、生命等。
海男以其独特的语言描绘着人性欲望与生活现实的矛盾交织, 是女性有别于男性的独特的性别语言, 并有别于其他女性的渗透原始经验的海男语言, 是她的诗意梦呓与欲望宣泄及纯语言文本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满足, 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自语。
参考文献
[1]选自《出入魔幻的镜子——海男访谈录》师榕著旌旗网上书店.
[2]选自《有关<男人传>的访谈——与作者海男的对话》旌旗网上书店.
解读文字 篇2
学情分析:大自然是孩子所喜欢的,但说到大自然的文字可能也是比较陌生的。好在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将高深的科学道理蕴含在生动的描述中,读来颇有趣味。文中涉及的罗盘、小熊星座、北极星、铁砧、砧状云、花岗石等较专业的词可利用图片、实物等让学生感知一下。
解读:课文按照由天到地的顺序举例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脉络清楚,表述生动,适合孩子阅读。很喜欢作者的`表达方式。如文章的第六小节: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花岗石毛茸茸的感觉。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块巨大的花岗石,身穿一件毛茸茸的绿色外套,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孩子们浓烈的阅读兴趣,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解读古文字的一把新钥匙 篇3
一部学术著作是否有价值,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有创新;在于它提出了多少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在于它把前人提出的问题推进了多少;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多少可供拓展的新材料。《籀篆字源研究》为辨析汉字之源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作者王美盛把籀篆文字有选择地汇集起来研究,字形、字势演变过程和字理的来龙去脉一览晓然。目前他已列出二十五个系列。
该书所选籀篆字例,重新解形释义。如“风”字,籀篆文字中写作活塞风匣双杠拉杆之形。双杠拉杆动则风生,双杠拉杆停则风止。于是双杠拉杆就成了风的化身。风匣广泛使用,凡是做饭几乎都要呼哒呼哒地拉动风匣拉杆,故籀文“风”“凡”同形,一字两义。同理抽出拉杆释“用”,出风通道释“甬”,前后风口释“同”,共同推拉释“兴”,密不透风释“周”,缠绕四周释“市”等。通过对“风”字形、字势、字理、字义来源的探析,为中国古代风匣早在商代即已出现且广泛使用提供了文字考古的依据。又如卷二漏斗系列中,“辛”字,甲骨文为漏壶中的漏斗之形。漏壶是古人发明的计时仪器,最早只是一把底部有小孔的漏斗形壶,观者通过壶中所剩水位来估计时间。后来借助一支带有刻度的箭立于水中,以箭杆的刻度来计算时间。漏壶是全天候计时仪器,昼夜滴漏,一刻不停,可以说其劳作是世间最辛苦的。同理制作漏斗释“设”,口中漏斗释“方”、“音”,浮标刻文释“章”,测度时段释“商”……“辛”字本义解读对于考古学、科技发展史等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在从考古、古文字研究的学者,无不感到先秦籀篆书法文字字源释读的困难,困难的症结在于许多文字的字源不明。不明字的形义来源,自然无法对古人原生态字形中所蕴涵的一字多形及籀篆之间的差异等现象做出准确的观察和理性的把握。因此,要突破籀篆文字释读困难的瓶颈,必须大力推进籀篆字源的研究。《籀篆字源研究》的问世,为考古工作者、古文字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籀篆字源研究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将汉字以形系联,南朝顾野王作《玉篇》据义类聚。籀篆文字枯燥难懂,曾困扰了历代无数的文人学者。唐代张怀、张彦远,宋代郑樵、欧阳修、苏轼、朱熹,元代吾丘衍、张养浩、陶宗仪,明代李东阳、杨慎、赵宦光,清代顾炎武、朱彝尊,近代康有为、吴昌硕、罗振玉、王国维,现代的郭沫若等等,无不为之付出心力,为籀篆文字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十九世纪籍属山东福山的王懿荣最早发现甲骨文,苦心研究撰《说文古籍补补》十四卷,补吴大《说文古籀补》之不备。如今王美盛《籀篆字源研究》立足籀篆书法形体,透视上古历史,感悟生活经验,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籀篆,从字根入手,依此寻找它们缘以产生的事物及其繁衍滋生的字族,并初步建立起缘物类集的籀篆字源系列,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围绕某一事物产生的各字之间的本质联系。
解读文字 篇4
一、瞽矇与乐官
我们首先从文字学角度分析, “瞽, 从鼓从目”[1], 字源与鼓字有关。《周礼·春官》记载:“无目朕谓之瞽, 有目朕而无见谓之矇。”据文献所指, 瞽应是盲人。上古时期在诸多的祭祀礼仪等宗教活动中, 已有瞽矇的参与。瞽人虽目盲但耳聪, 精于音律, 对乐声尤其敏感。后人亦云:盲者善听辨, 聋者善观察。正因为此, 瞽者的音乐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瞽矇”即是对此类乐人的泛称。让我们看看还有哪些文献记录了盲人掌乐的史实。据《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载, 传说中的帝喾时代已有瞽人“拊鼙鼓, 击钟磬”的掌乐史实。《吕氏春秋·古乐》中也记载了帝尧时期, 命质为乐;舜时命延乃拌瞽瞍之瑟的盲人音乐家的记录。夏代分工更为明确有了专门从事音乐的乐瞽, 大多行使巫的职能;商代自不用说, 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无不信奉宗教, 乐瞽在王朝事务中更是扮演者着神秘角色而且地位极高。由此可知, 瞽人掌乐其源久矣, 在宫廷中担任乐官一职。《周礼·春官》下属有“瞽矇”一职, 并且分有上瞽、中瞽、下瞽三类;《孔传》曰:“瞽, 乐官, 乐官进鼓则伐之。”这些文献皆可证明瞽的确在西周宫廷中担任过乐官。
西周初周公制礼作乐, 礼乐大行其道。为此周王朝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 由“大乐正”统领。《周礼·春官》中记载了各种乐官的职能, 其中多次提及乐瞽之人。其文载“瞽矇:上瞽四十人, 中瞽百人, 下瞽百有六十人”, 总计三百人, 皆为“大师”属下, 阵营庞大, 其人数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在周代的礼乐文化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瞽乐官的身影, 可见他们在礼乐文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瞽矇对礼乐文化的传播
瞽矇作为西周宫廷中一类特殊的音乐表演人才, 因表现突出受到王室的重视, 在先秦的历史文化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具体表现在宗教祭祀、听音知律、诵诗传史及教育传习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宗教祭祀。众所周知, 原始社会歌、乐、舞三者是一体的, 而且宗教意味浓郁。但它可以做到致群神、和神人。史书载:“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由此可知, 乐瞽经常出现在祭祀、祝祷等宗教活动中并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祭祀、祝祷等宗教活动用音乐娱神的方式使人、神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祷告神灵祖先希望得到他们的庇佑和保护。从宗教学的眼光来看, 巫师在祭祀过程中的跳舞与瞽人在祭祀活动中的求神祷告同样是取得人神交流的必要手段, 因此说瞽矇在这里也扮演了上古时期原始部落时代巫的角色, 带有浓厚的原始的宗教特色。巫风大盛的时代, 瞽与宗祝、巫史、卜筮等地位同列。当然, 由于受当时阶级社会性质的影响, 他们的活动必须是为统治阶级得利益而服务的, 因此有极强的礼仪化和宗教化的色彩。
其次是诵诗传史。巫风炽烈的商代, 瞽人与宗祝、巫史这些掌史人员地位同等重要, 从这可以看出瞽还需要通晓历史甚至是非常了解历史。传史功能则是对瞽矇的又一个高标准的要求。顾颉刚先生说:“史与瞽之所为辄被人视同一体, ”就是针对他们传史而言。史书的流传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后人了解前朝祖先丰功伟绩重要史料, 具有非常重要的档案价值。一个国家成立后就会马上差人写史修史以流传于后世。而瞽人与史关系极为密切, 用杨向奎先生的话说就是诗用来述史, 而述史的诗也是礼仪中的乐, 可以说乐与诗和史是三位一体的, 因此知乐的瞽矇通晓历史就是必然的了。《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 瞽为诗, 工诵箴谏。”《周礼·春官·瞽矇》中言之甚明, 文献记载瞽人除了会弹奏鼗、祝、敔、埙、箫、管、弦等乐器外, 还能讽诵诗, 叙述先王谱牒和事迹等。在国家大型的祭祀活动中瞽人还献上他们所搜集、整理、记录流传史事或改编加工的歌曲等, 使天子能够以史为鉴、起到劝告之功效。
第三是听风知律。远古时期受条件所限, 古人对季节的判断主要依据是观测天象, 《国语集解》中就有舜祖虞幕能听协风, 以成乐物生的记载。古人认为风与音律的产生关系密切, 《吕氏春秋》载:“天地之气合而生风, 日至则月钟其风, 以生十二律。”据此文献可知, 瞽人擅能通风识律, 以此来判断季节的交替变换。此处最好的说明就是西周时期藉田礼, 因关乎社稷稳定而备受王室重视。识风之瞽人能通过和暖之东风的到来, 及时上报国君说此风适于耕种, 于是国君藉日当天率领文武百官来审听风土, 然后天子履行春耕仪式, 以示春耕开始。由此可以看出瞽矇在其中发挥的以音律省土风, 判知风气和而土气养的识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是教育传习。正因为瞽矇有上述诸多职能, 那么在学校教育的音乐传教方面瞽矇自然也是当仁不让。《礼记·明堂位》曰:“瞽宗, 殷学也。”《诗经·灵台》曰:“于论鼓钟, 于乐辟雍;鼍鼓逢逢, 瞍矇奏公。”这都是瞽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文献记载。周代对学校教育中有过突出贡献的音乐人都给予极高的荣誉, 瞽矇就是其中的一类, 根据其德行高下死后祭于瞽宗, 封以神瞽称号。可见作为参与国家各项重大礼仪活动主体成员之一的瞽矇, 他们在维护传统与传承礼仪方面贡献是极为突出的。“音乐传教行为对于保存传统音乐, 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2]从《礼记》中讲的国家教育体制内容可知, 周代的教育体制已经非常完善, 内容既包括上层建筑要求的礼仪、祭祀、道德等方面的必修内容, 还包括历史、事功、教习、艺术等王朝附属的其他重要内容, 瞽乐官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瞽人的才艺。《周礼》记载在一些祭祀活动中, 还要要求瞽人能唱歌、跳舞。《周礼·叙官》注曰:“凡乐之歌, 必使瞽矇为焉。”《周礼·大祝》云:“来瞽, 令皋舞, 相尸礼。”这两条文献清楚地告诉我们瞽人必须要懂得一些演唱技巧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的声乐教学的思考
冯子勤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当前高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在高校艺术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声乐学习专业化存在的矛盾进行了分析, 着重从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结构、教育情怀等方面, 对声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解决声乐“个性化”教学有效实施的解决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声乐教学;声乐教师;声乐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入学机会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拉力”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推力”的影响下, 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高校扩招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 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方向发展。但是, 由于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大、教学条件不足等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克服困难和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当前高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在高校艺术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高校音乐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有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判断, 从而达到精神和心理的和谐、平衡, 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远大理想的人。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种类, 并因其所起的社会作用和所实现的社会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使其在音乐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和具有独特的科学艺术规律的学问, 对声乐学习者有较高的要求和条件限制。声乐教学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主观性、针对性和合作性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学生的差异程度并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应该说, 目前的声乐教学已经不太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声乐学习专业化
(一) 声乐专业对学习者自身的专业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以人体为乐器, 以人的嗓音为音源, 由人身唱出的音乐。从普及的角度来说, 只要嗓音和听觉健全, 人人都可以学唱。但要使声乐学习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就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唱条件:“1.有中等以上的智商和在音乐学习上的悟性。2.音乐感觉良好。3.有健康的和较好音质的声带。4.有和自身声带条件、相匹配的健康的共鸣器官。5.健康的身体和适于演出的形象。”如果想成为一名歌唱家还需具备“非常热爱歌唱艺术、为歌唱艺术献身的精神、个性十足、充满魅力、真情投入、不同凡响等素质。”此外, 学习声乐还需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理解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等
和具备一定的舞蹈功底。《周礼·春官》讲到盲乐人的职责, 说“小师掌教鼓、鼗、眡瞭、瞽矇掌播鼓”, 再结合传史功能中瞽能击鼓奏乐演奏乐器的史实, 我们得知瞽人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人才, 除了上述职责外, 还要擅于演奏乐器、唱歌、跳舞, 同时又是击鼓与教鼓的专家。
小结
先秦时期的瞽朦, 不但是乐的制作者而且还被尊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被称为“瞽宗”或“神瞽”, 其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他们因能辨音律之玄妙而受到王室宫廷的重用, 在祭祀、宴享、大射、大丧等重要时刻, 出入宫廷、太庙, 以歌乐娱神, 在这些有着极强的礼仪化、仪式化色彩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借助音乐手段编删、记诵和传诵历等。由于每个学生发声器官的先天条件和学习程度不同, 他们在开始正式学习时, 水平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学习开始后的进度也不同, 每个人的状态和应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是以个别课为主, 小组课、集体理论课为辅的针对性和合作性极强的教学形式。这种对学习对象的专业条件严格要求显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二) 声乐专业学习要经过一个严格、艰苦漫长的学习过程, 具有非常高的专业要求和艺术标准
声乐学习一般都要经过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的标准, 都有质的不同, 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和特点。金铁霖教授提出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个阶段”理论。该理论指出:“自然阶段的演唱是靠自己的自然嗓音条件和乐感模仿着去演唱, 演唱时歌者对声音基本没有理性的认识与明确的要求, 声音比较自然。不自然阶段又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不自然阶段的初级阶段, 学习者无所适从的表现较为明显, 歌唱者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自由演唱状态受到限制。此时, 声音时好时坏、不均匀, 真假声打架、破音、歌唱吃力、不舒服, 甚至会出现不敢唱的现象。由于此现象, 歌唱者开始不自信, 甚至怀疑老师的教学, 思想上迷茫、混乱、甚至痛苦。不自然阶段的中级阶段相对初级阶段而言, 歌唱者有了较大的进步, 逐渐适应了新的方法, 但需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能力上还需要继续拓展而达到运用方法自如的程度。不自然阶段的高级阶段表现为歌唱能力较强, 音域较宽广, 音色比较统一, 具有演唱大作品的能力, 但在方法的运用上还不够完全自如, 声音上方法运用的痕迹比较明显, 声音不够灵活, 需要不断继续巩固。不自然阶段的训练就是对歌手暂时打破原有个性、建立科学方法、拓展歌唱能力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科学的自然阶段指的是歌唱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发声方法科学, 声音运用自如, 作品表现比较自然, 是歌唱者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后, 再回到个性化的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会”“通”“化”三个不同的阶段。”学习声乐的三个阶段就是一个原有平衡被打破, 经历新的平衡的过程;是不断地否定自我, 达到新的自我的过程。
歌唱学习的过程就是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中发展着, 声乐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声乐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同时也指引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避免急于求成, 心浮气躁。只有充分认识到声乐专业学习必须要经历一个严
史, 是上古诗歌礼乐文化的重要继承人和传播人, 在先秦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P135.
解读文字 篇5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指出,明年我国将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深入研判、深入调查、科学决策。党中央正在组织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习近平希望各地深入调研,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
一、在吉林考察的基本概况简介月 22 日至 24 日,习近平在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景俊海陪同下,先后来到四平、长春等地,深入农村、社区、科技园区、企业,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进东北振兴、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
吉林松辽平原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的美誉,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22 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听取吉林省和梨树县农业发展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情况汇报。骄阳似火,沃野千里,绿浪滚滚,无人机正在进行喷洒作业。习近平指出,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习近平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习近平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接着,习近平来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介绍。社员们说,入社农户每公顷土地年纯收入可达到万元以上,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他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
随后,习近平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四战四平,近2 万名将士壮烈牺牲,为辽沈战役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为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的城市攻坚战作战经验。习近平认真观看,不时询问,了解那段气壮山河的战斗历程。他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曾经困难重重,环境脏乱差,经过多年改造和治理,如今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社区。23 日下午,习近平来到社区,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工作情况,对他们创建的“四级”社区党建网络工作体系和“三长”社区管理体系表示肯定。依托长山花园社区创建的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成立一年来承办了全国、省市培训班 30 期,培训社区工作者 4400多人。习近平走进学院,了解学院建设和培训情况。他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要总结推广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先进性和系统性。
随后,习近平步行察看长山花园社区环境,并走进居民赵兴福家,同他们唠家常。赵兴福告诉总书记,这些年社区环境一年一个样,大家生活越来越方便,邻里关系融洽。习近平听了十分欣慰。
社区广场上,闻讯赶来的社区居民高兴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向大家挥手
致意,希望大家发挥主人翁精神,人人参与、形成合力,搞好为民服务各项工作,共同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长春新区设立 5 年来,初步建立起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走进新区规划展览馆,察看产品展示,了解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习近平强调,高新科技园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一汽集团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60 多年来铸就了“红旗”、“解放”等知名自主品牌,形成了系列合资合作品牌。在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大厅,总书记听取了整体情况介绍。习近平走进整车硬件测试实验室,了解新技术研发情况。现场有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总书记同他们亲切交流,询问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
企业展厅里,习近平察看了最新款式的整车产品,了解集团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并同职工代表简短交流。他强调,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当今世界制造业竞争激烈,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希望大家发愤图强、不负韶华,在推动东北振兴中奉献聪明才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壮丽的青春华章。
二、听取工作汇报后发表的重要讲话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吉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开创吉林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新时代吉林振兴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习近平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好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推进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合作。
习近平指出,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
习近平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度重视生产安全。当前,全国防汛进入“七下八上”阶段,必须统筹抓好南北方江河安全度汛,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习近平指出,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组织建党和思想建党有机结合,把党的组织优势巩固好、发展好、发挥好。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要严格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能力关,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要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三、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的重要讲话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3 日到空军航空大学视察,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学校师生员工致以诚挚问候,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节日祝贺。他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努力开创学校建设发展新局面。
上午 10 时许,习近平来到空军航空大学。在学校航空馆,习近平察看了东北老航校精神展陈和学校建设情况展陈。东北老航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
学校,大家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孕育形成了东北老航校精神。习近平叮嘱大家铭记光荣历史,把东北老航校精神发扬光大。
训练场上,飞行学员正在进行专项体能和抗眩晕训练。现代空战对飞行人员身心素质要求高,学校设置了平衡操、滚轮、旋梯等训练内容。习近平来到训练场,看到飞行学员正在进行旋梯训练,他亲切地同大家交流。不远处,功能性训练热火朝天、各具特色,习近平边走边看。抗载荷能力训考一体机是学校自主研发的训练器械,学员们练得很投入,习近平看得很仔细。习近平勉励飞行学员好好学习,刻苦训练,科学训练,早日成为蓝天雄鹰,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
随后,习近平来到无人机实验室,察看无人机操控教学设施,了解无人机操控员培养情况。习近平说,现在各类无人机系统大量出现,无人作战正在深刻改变战争面貌。要加强无人作战研究,加强无人机专业建设,加强实战化教育训练,加快培养无人机运用和指挥人才。
习近平听取了学校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紧扣办学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把人才强军战略转化为发展规划和务实举措,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和全过程。要把握飞行人才成长特点规律,优化发展路径,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指出,院校同部队对接越精准,课堂同战场衔接越紧密,培养的人才越对路子。要围绕实战、着眼打赢搞教学、育人才,做到教为战、练为战。要加强现代战争特别是现代空战研究,有针对性优化学科专业、建强师资力量、创新训练模式、加强手段建设,推动教育训练整体升级。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加强军魂教育,强化战斗精神,全面打牢飞行学员思想政治、军事专业、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基础,把兵之初、飞之初搞扎实。
习近平强调,要着眼空军转型建设全局,在思维理念更新、军事人才培养、军事理论研究、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要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加强新兴领域预置,加强前沿学科建设,加强新型人才培养,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孵化和生成。空军和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帮助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都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保持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各级要强化服务意识,满腔热忱为广大师生员工排忧解难,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最后强调,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扎实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和建设,多措并举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完成既定任务。
四、习近平在吉林考察关注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先后到东北调研 5 次,2 次召开专题座谈会。下一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2019年 8 月 26 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关于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作出重要论述。
近一年后,2020 年 7 月 22 日至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进东北振兴、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
在东北振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总书记这样为东北振兴“把脉开方”——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哪些问题作出重要部署? 农业现代化
●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7 月 22 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考察时的讲话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7 月 22 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考察时的讲话
●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7 月 22 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考察时的讲话
●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管党治党
●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7 月 22 日,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的讲话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7 月 23 日,在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考察时的讲话
●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经济发展
●高新科技园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7 月 23 日,在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考察时的讲话
●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当今世界制造业竞争激烈,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7 月 23 日,在一汽集团研发总院考察时的讲话
●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好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推进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合作。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稳定就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
——7 月 23 日,在一汽集团研发总院考察时的讲话
●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民生工作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
——7 月 24 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当前,全国防汛进入“七下八上”阶段,必须统筹抓好南北方江河安全度汛,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解读文字 篇6
那么, “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两个概念, 如何解读?
表达效果主要是针对文中的某些字、词、句所表达的某种意义的程度而言, 如所言之意的强弱、轻重、高低等。再如, 散文和诗歌的语言都讲究凝练, 但诗歌要求更高, “添一字则多, 减一字则少”, 其要求语言铿锵, 音韵和谐, 读来朗朗上口, 具有音乐美的特色。关于“表达效果”的术语有很多, 如, 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朴素等等。
而“表达作用”主要是指文中的某些语言对表现主题、文章结构, 对人物的刻画, 对环境的渲染等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 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 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主旨句或点明中心, 或总结全文, 或说明事理, 或表达感悟;排比句的气势磅礴, 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 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文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 它们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因此, 我们在文本解读时,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进而提高其文字表现能力。
为便于讨论, 笔者以《鸟的天堂》为例, 将课文与原文从文字运用的角度进行对比解读, 并略谈教学策略。
与原文相比, 课文《鸟的天堂》作了不少改动。在改动处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运用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下面试举几处改动, 并分类讨论:
改动一:对比还原, 体会表达效果
课文:船缓缓地动了, 向河中心移去。
原文:船缓缓地动了, 向河中心流去。【巴金:《巴金选集》 (八) , 四川文艺出版社, 以下同此备注。】
解读:编者把“流”改作“移”, 涉及言语的效果。“移去”一词, 属于公共规范用语, 即其表现的是空间位置的变化, 表现船在水面上的移动, 缺乏诗意。而“流去”属于作者的私人话语, 超规范使用的语言 (按理来说, 船在水面上的确是“移动”, 水才用“流动”) 。然而, 巴金在原文中使用“流去”而不是“移去”, 在语言的表现力上却比改动后的课文要更富诗意。
教学策略:建议使用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 即先结合“移”与“流”的生活现象:船在河中, 是“流动”还是“移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理解。如果学生认为“移去”合适, 就肯定这个词语使用规范。如果学生赞同用“流去”, 让学生想象船在河中流动的情境, 感受人与船、人与河、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画面。
改动二:换词想象, 体悟表达作用
课文: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 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原文: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 从远处看, 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上一样。
解读:这两句的比较点在“卧”和“斜躺”。据资料可查, 这株榕树已近三百多年, 所以榕树“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 不管是“卧”还是“斜躺”, 都是对水面上这一部分榕树枝的描写。笔者以为, “卧”的改动, 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匠心独运。不经意间, 榕树已经被赋予了某种人格。“卧”, 让人感到榕树安详如老人, 自在如仙人, 优雅如美人。而“斜躺”不如“卧”传神、凝练。
教学策略:想象、体验、表达。一个“卧“字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想象:安详、闲适……它静卧在水的中央, 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仙人!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课文: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原文: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解读:这句话中“颤动”一词运用精妙, 表达的是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那么, “闪耀”与“照耀”哪个词更能表现这种“生命在颤动”呢?不难看出, 原文中的“闪耀”一词与后面的“颤动”在表情达意上相吻合, 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极其明亮、翠绿、充满生机的榕树图。而编者改为“照耀”且变换原文的语序, 略逊色了。
教学策略:对比, 讨论“生命在颤动”的内涵。是什么让作者有“生命在颤动”的感受?结合生活经验猜测:也许是鸟动, 也许是阳光的照耀, 也许是新发的嫩芽, 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然后,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段和原文中的语段进行对比读。
改动三:迁移练笔, 重在言语表现
课文: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原文: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解读:“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被改成“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这一改动, 表达效果差矣, 至少表达不出作者当时在大榕树下的混沌感受。应该说, 在这样一个大树林里, 听到的“热闹”不是仅来自“树上”的, 而是来自整个“树林”。巴金的原文描述非常准确、生动。
【解读文字】推荐阅读:
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实施方案解读10-09
2023国家公务员申论大纲解读:“文字表达能力”对比分析10-26
图形文字07-20
网页文字05-09
文字教材05-11
文字符号06-09
文字输入07-03
文字改编07-11
文字创新08-01
文字排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