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

2024-09-08

文字编辑(精选12篇)

文字编辑 篇1

一直以来,大多数文字编辑都有一个想法,就是将图书来稿的文字部分加工处理完毕,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关于图书的美术设计这一块,通常都是往设计部门一送,便基本完事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谈谈图书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之间几点不可忽视的关系,唯有重视这些关系,才能将图书完美地推向市场。

一、职责分明,发挥所长

首先,文字编辑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挖掘好选题、紧抓图书原稿的审读。 审读原稿是对书稿的学术质量、政治内容、 艺术质量等做出基本评价,是文字编辑的重要职责。根据我的见闻,很多图书出版工作中的失误莫过于文字编辑放松了对原稿的审读,以至于招致了严重的政治问题。那么, 怎样才能审读有方、激活全局呢?这就关系到不同种类的图书对文字编辑有着不同的审读要求。

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非常繁杂的原稿, 著作稿、汇编稿、辞典等。其中,著作稿中有学术著作、通俗读物和少儿读物,汇编集中有论文集、选集、专题资料集等。以上每种稿件都有自身的体例、章法与内容,但审读这些稿件的基本道理都是相通的。掌握好基本道理、做好审读工作,也就造就出一名优秀的文字编辑。

其次,对美术编辑的要求而言,在进行装帧设计前切忌对书稿似是而非地了解下就动手设计。因为图书的装帧艺术从属于书稿, 它与其他造型艺术不同,不像绘画或雕塑那样完全是艺术家个人思想情感与艺术观的一种再现,而是随着图书的存在而存在。所以美术编辑在进行装帧设计时,一点儿也不能忘记这个重要的从属性。

与此同时,图书装帧设计的个性也是很突出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图书装帧设计的发挥永远离不开那本图书的面积,因此,美术编辑要想在那么有限的面积内造就一个广阔的领域, 就要善用空间语汇。用中国画举例,传统的中国画的意境是十分讲究含蓄的,所谓 “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显,境界愈小”, 我们的图书装帧设计同理也是以最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去表达出最丰富最有内涵的内容。美术编辑借助某些象征、寓意手法,渲染氛围、制造意境,就可以表现出一本书的“性格”。因此,图书装帧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关于书稿内容的模拟和重现, 而是具有广泛知识和多种艺术技能的美术编辑紧紧围绕图书的内容、性质、类别和风格,通过装帧设计反映出一种关于美术编辑自身的心灵和情感的表现。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美术编辑能轻易从文艺书中抓住某个情节和意境,再通过艺术语言去很好地表达 ;关于历史书,美术编辑也可以借助史料得到启示 ;而政治理论类图书就不大相同了,它们中有的书稿属于哲理性或学术性的,美术编辑如果没有通晓内容就很难从书稿中抓住主要精神和重要意图。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观念,是很难用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的。例如 :“爱”或“冷漠”, 人们如果不把它们同具体的人、景与物联系起来,就无法表达清楚。这说明 :美术编辑的装帧设计一定是在忠实于原稿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二、相互尊重,通力合作

书架上,图书的封面无疑起到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的作用,不得不说它是整个图书装帧设计的艺术门面,其设计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大众的购买欲。这就要求文字编辑不仅要在图书的内容把关上下功夫,还要全程参与图书的装帧设计,与美术编辑通力合作,给予其良好的立意和构思,共同把握各类图书读者的喜好,设计出令大众接受和满意的图书封面,从而使图书的装帧设计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一)相互尊重为前提

多少年来,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在对待装帧设计的认识和取舍上,总有距离。文字编辑毕竟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他们从书稿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求 ;而美术编辑则是按照装帧设计的创作规律,把自己对书稿的认识变为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跃然纸上。综上所述, 由于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他们对书稿的理解自然也各异,再加之爱好、欣赏等差异,存在分歧往往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美术编辑应当把设计意图向文字编辑讲清楚,文字编辑也应最大程度地尊重美术编辑自己选择的表现手法和设计风格。

(二)通力合作出成果

对美术编辑而言,在进行图书装帧设计前,主动与文字编辑取得密切联系是至关重要的。文字编辑是图书的第一个读者,他对文稿的情况是最熟悉的,有充分的发言权。 美术编辑除了向他们了解书稿的主要内容以外,还可以了解书稿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读者对象等。总之,凡与书稿有关的情况,美术编辑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图书的装帧设计。这样,文字编辑对书稿的理解和感情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美术编辑, 一旦双方有了共同的认识再进行装帧设计, 就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当然,文字编辑也应全面地向美术编辑提供必要的情况和资料,具体地介绍图书、 作者乃至自己的意图。那种仅仅几个字的设计要求美术编辑设计出有特点、有个性的封面来是绝对很困难的。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 一是我曾经编辑过一本礼品类图书,当作者将书稿第一次交到我手里时,仅仅是一大堆石头的照片,由一百多人拍摄的照片并收集在一起以求出一本礼品类图书。看着那一张张奇怪又有趣的奇石照片,给书命名为《石海玉珍》。然后,我把所有稿件的文字部分处理完以后,便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告诉给了美术编辑,让其在充分了解、理解书稿内容的基础上,将整个书封设计成以朱砂色为底、黑色为框的样式,这样的设计有一点水墨画的意境 ;又从一百多张奇石的照片中精心挑选出一张顽石的图片放于书封偏下的位置,突出图书主题,色彩和谐美观,也全然不失灵性。最后这一设计达到了令作者和读者都满意的图书装帧设计效果,还得到了不少读者的称赞。二是我刚到编辑室的时候接到一本书稿,是反映三峡大移民后那些被水淹没的历史。作者历时三年走访了被水淹没前和淹没后的三峡古镇,再以优美的文字再现了那段少为人知的历史,情节感人、打动人心。我当时审读完以后就在思考,这么好的书如何更好地吸引大众的眼球?只有在装帧设计上多做努力了。于是,我将书稿交与设计室,同美术编辑做了很多沟通,毕竟书稿是我看的,什么样的设计符合这本书的内容,作为文字编辑的我还是有发言权的。书封很快就被设计出来了,我并不太满意,之后换了一个,同样也不理想。最后,我请美术编辑将其设计的封面图全部调出来给我选择时,我竟然被展现在我眼前的初稿设计所深深吸引了。欣喜若狂的我马上将初稿定下来作为最终的书封,没想到该书出版并推向市场后,不但作者要求加印,美术编辑也因此获得了封面奖。

三、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作为图书的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双方的共同愿望都是为了出好书、 出精品书,都希望把图书打扮得漂漂亮亮、 好上加好。一方面,文字编辑对书稿的质量负直接责任 ;而另一方面,美术编辑对图书的装帧设计负直接责任。这样一来,美术编辑与图书编辑只有在各自职责分明、充分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 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生产出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精神财富。

文字编辑 篇2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课程理念。围绕新课标,结合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几点体会:

(1)创设情景要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设计了不同的、一环扣一环的练习让学生在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就感。

(2)根据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围绕主题任务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分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之间有交流,让能力强的带动弱的,而且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少数人的互相学习效果也比老师同一授课好。

(4)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和安排不同的任务,设计了一个扩充任务的环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掌握更多知识。

小组学习能否顺利的进行跟是否有这样的学习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学校信息技术教学长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没经过小组学习尝试的学生实施这个教学设计能否顺利进行呢?

这节课我认为设计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将课堂的.学习主动权完全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学、合作学习能力提高的意义。具体来说,此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一)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各自的收获

个体基础差异是困扰我们老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怎么样才能保证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本课我采用了呈现不同难度任务,让学生选择任务做设计;半成品加工策略等方式,很好地保证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半成品素材的加工策略

有效地提高了基础差的学生的操作效率,也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实现跳跃式学习,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适合自己基础的学习。

(三)全方位评价、反馈

本节全方位的评价包括:组间评价――激发学生设计热情;组内评价---有效反馈合作学习效果;个人评价---如实反映个人的学习收获。通过评价反馈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

(四)使学生在情感、审美上有一定的收获

在教学中渗透了设计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好的作品需要好的创意与好的技术兼备。

(五)不足之处

1、本课时间较紧,不能让更多的展示学生的作品。

读图时代文字编辑的角色转换 篇3

前提:以图为主,变配图为配文

图文书的编辑必须首先完成观念上的转变。以编纂儿童百科为例,必须将图片功能适度放大,才能更好地引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从而用教科书活泼、精致的风格来扩展延伸百科知识。除了一些传统的和偏重于检索查询功能的儿童百科外,目前儿童百科越来越倾向于具备细致优良的编辑理念、生动的图文内容、高水平的编校质量、印刷精美的装帧。这其中,精美高质的图片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正如英国DK公司出版总监乔纳森·梅特卡夫介绍,DK产品与其他童书相比,较为不同的是用图片来讲故事。通过每一张图片来讲述不同的故事,然后根据不同的图片,再添加很多图来做说明。这也是DK创始人所一直倡导的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中国幼儿百科全书》等系列产品,就是以图为主,变“插图”为“插文”,真正把知识点打散插放在图的周围,许多用文字不好讲述的知识都能画出原理图、过程图或细部解剖图,从而避开了纯文字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方式。

流程:重视图片的设计制作

儿童百科要做到以图为主,其关键点在于图稿内容的设计。这有些类似拍摄电影,只要把能说明主题的主图设计好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个主图是需要文字作者、编辑、美术编辑统一协调的。

据了解,DK公司系列儿童百科编辑团队中的图片编辑甚至多于文字编辑,且配有图片调查员等专职工作人员。作者就主题做出简要说明后,编辑则开始进行研究、搜集相关图片资料、设计并制作样页。作者根据收到的版式设计编撰相应的文字内容,以适应版式对文字量的要求。制作完成的样张再征求各方意见,最终成型。

由于市场化、制作水平及当下出版社体制机制等方面差异,国内出版社采取的编纂流程有异于国外的做法。最终成型的过程一般是:编辑根据文字作者提供的底稿,编写出类似电影脚本的图稿设计说明,或者是与作者共同协商制定主题和设定用何种形式解释主题,美术编辑据此构图,再进行配文和文字加工,然后由美编进行文图合成。之后才是审读以及与文字作者的协商,最后由美编改定图文合成稿。这样一个流水性编纂过程与单纯以文字为主的约稿、组稿、编稿这种阶段性工作程序不同,中心环节实际上由作者转移到了编辑团队上,也就对文字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素养:杂家基础上的艺术家

读图时代的文字编辑,真正遇到了编纂“图”书的挑战。众所周知,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是“杂家”,拥有广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在审稿过程中游刃有余。而一旦涉及到大量图片的处理,杂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只有练就火眼金睛,一专多能,才能在处理图片的过程中不至于张冠李戴、错舛百出,避免出现类似将黄蜂蛾当成黄蜂、猎豹与金钱豹不分、李白杜甫左衽、碧眼紫髯的孙权面白无须等情况。另一方面,在变配图为配文的过程中,或者能提出更符合主题表现的版式布局,或能根据有表现力的主图配上更出彩的文字描述。因为图片本身属于视觉语言,有时也不能说明一切问题,需要文字编辑针对不同内容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更能揭示主题的补充说明。

文字编辑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意识,有独到的发现力和果敢的判断力。在大批相同主题的图片中,能独具慧眼,挑出最具表现力、最符合要求的好图片。这就要求在选择合适图片时懂得构图、光线、色彩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与表现,关注图片的可读性、情趣性、视觉感。

总之,读图时代对文字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字编辑不仅要有学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结构,更要拓展知识面,提高艺术素养。在设计、编排版面时还要与设计人员不断沟通、互动,才能使文图相得益彰,以最富表现力的一面向读者传递信息。

态度与技巧:细节决定成败

读者在儿童百科全书的页面上看到的是文字和图片,但对编辑人员而言,这些动辄以千为单位计算的主题条目和图片都需要一遍遍地组合、收集筛选、绘制改动,在编排设计上要匠心独运,在成稿时更要多方面反复核查校正……而这都需要编辑以极大的耐心,细致、踏实、认真地执行。此外,编辑与作者、设计人员的沟通,稿件各部分的流转审定,也都是要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马虎不得。

在编纂过程中,文字编辑更要对图片进行各种处理,而不仅仅满足于用精美的实景图来表现主题。图书主题不一,知识门类众多,仅仅靠一些吸引眼球的图片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比如《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的每一个展开页都有一个或两个大的主图,是对本页主题最直接最生动的说明,主图旁还有大量的配图、背景图甚至示意图、剖面图、步骤分解图等,互相配合补充,共同构成一幅大的整体画面。每张大图与诸多小图的功能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比如在介绍科技知识时,把原子、细胞剖开,或是把星系、地球拉近,把克隆的过程一步步用图展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许多知识内容被分解成了图注,分散到大大小小的图中,让概述、知识点、图、图注形成既分别独立又合理统一的风格。这样,整个展开页的图文就达到一种碎片化的效果,既能简明直观地表达主题,又能使读者在读后自觉地在脑海中将诸多知识点排列组合起来,从而主动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

(作者单位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文字编辑如何修改新闻标题 篇4

那么, 文字编辑怎样修饰制作一个好标题呢?笔者认为, 好的标题应该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准确, 就是题合文意, 概括得当;鲜明, 支持什么, 反对什么, 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在标题中;生动, 就是使标题生机勃勃, 动感强烈;所谓形象, 就是读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犹如面对电影镜头。为此, 编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 审读分析稿件, 构思提炼标题。审读分析新闻稿件, 使编辑对所报道的内容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 这是修改制作标题的先决条件。在阅读分析稿件时, 编辑应该仔细思考有疑点的地方, 对疑点要进行多方查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以证真伪。如果一时无法确证疑点.就需要与记者密切合作, 指导记者通过采访, 查证疑点, 补充完善, 从而确保报道真实准确。

主题 (正标题) 是新闻中最核心的部分, 说明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和思想。编辑拟写主题时, 必须提取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本质、最能吸引受众的事实。在语言形式上, 这样的事实, 可能是一个关键性的或是主旨性的句子, 也可能是相距较远的关键词。

拟写引标题时, 编辑要在新闻中捕捉那些表明或隐含主体事件的背景、目的和原因的关键词语, 连缀成大致的引标题。引题最好不超过一行并应简短, 因为它在主题之前, 让读者的视线在引题上逗留过久可能分散读者对主题的注意力。

拟写副标题时, 编辑一般要在结束语部分捕捉那些能够表明主体事件意义、作用、影响或对未来发展方向预测的关键词 (句) 。引题和副题的作用在于说明主题或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 协助主题共同完成标题的任务。只要主题能够独立承担标题的任务, 辅题就可以省去, 或者只用引题或副题。

第二, 加工润色。无论是拟写主题、引题还是副题, 编辑都要将这些筛选出来的关键性的或者是主旨性的句子 (即各类标题的雏形) , 进行信息整合、归纳、概括, 力求做到题合文意, 概括得当。从词语方面看, 就是使语言更贴切, 能够使用所提取的关键词的, 就尽可能地保留关键词;如果所提取的关键词欠形象, 不够生动, 就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采用置换法———换一个生动、形象、贴切的词语;从句式方面看, 就是尽可能使用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的句式, 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 造成严谨、整齐、凝练、鲜明的印象。从语态和时态角度看, 就是多使用主动语态, 因为它便于正面直接表达, 收到简明、生动、有力的效果, 尽可能使用现在时和将来时, 而不采用过去时, 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一条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要准确, 还必须鲜明。要有明确的是非和鲜明的爱憎。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 有的令人气愤, 有的令人欣喜, 有的令人同情, 有的令人悲哀, 拟写新闻标题不能无动于衷, 要明确表达编者的立场, 如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表达感情不要简单堆砌很多形容词, 要有感而发, 不要无病呻吟。

新闻标题修饰锤炼得生动形象, 不但能给文章锦上添花, 还能起到拾遗补缺修饰美化的作用。而要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的新闻标题在制作时, 要求编辑掌握新闻事物外形诸因素, 通过巧妙的组合, 给读者以美感, 如闻其声, 如观其形, 引起联想, 借标题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有的新闻标题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如比喻、借代、拟人、双关、反语、排比、对偶、比拟、呼告等, 使标题生动活泼, 富于表现力。

还有的标题通过采用俗语、谚语、成语、歌词、流行语等通俗易懂的语言, 赋予标题以外在美, 使标题更能接近读者、接近实际生活, 博得读者的阅读兴趣, 调动读者阅读的主动性。

第三, 反复推敲, 不断创新。新闻要新, 早已为人所共识, 那么, 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 必须以创新为使命。有责任心的编辑有时为了拟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 常常要写一二十个题目, 以便从中挑选一个最有新意的。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有一位编辑在编写宁波举行国际玩具展览会的文章时, 就跳出一般会议报道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 做了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确实费了不少心思。标题是:“宁波昨日‘玩具总动员’” (主) , “国际玩具展览会开幕盛况空前” (副) 。这则主标题, 恰到好处地套用了一部非常轰动的动画片名, 新颖别致, 生动活泼, 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吸引读者的眼睛顺着标题去看正文。

另外, 编辑要勤于思考、多练习、多积累, 掌握一些修饰锤炼标题的诀窍, 比如学会选择、运用反差最大的信息, 因为反差越大, 信息的新鲜度就越高。

第四, 审读检查标题, 精益求精。新闻标题修改完后, 编辑要大声诵读一遍, 要注意检查标题是否简洁凝练、不拖泥带水, 用词是否通俗易懂, 所用动词是否生动活泼、富于个性。要注意标点的使用方法:引题末尾可用问号、叹号、冒号和破折号;主题末尾, 可用问号和感叹号;副题末尾可用感叹号和问号。如果检查发现个别地方还可以改得更好, 就要马上进行修改加工, 精益求精。

文字编辑工具交流共享 篇5

1、你经常使用 Word 软件的哪些功能让你的电子教案看起来更清楚、更规范?

答:我经常使用用Word中的文字处理功能,还有图片处理、插入、超连接等功能,可以使电子教案既利于操作又实用,看起来更清楚、更规范。

首先,可以利用插入功能,插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上课时只要打开教案,学生就可以很直观的欣赏到图片。其次,可以利用Word中绘图功能在备课中添加自绘图,也可以通过附件中的画图平台添加后复制到教案中。再次,可以运用超链接功能,在电子教案中添加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课件和网址,用来支撑教学,上课时只要能接上网线,学生就可以看到有关的课件和动画,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这样就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文本电子教案内容更加充实、个性更加鲜明、使用更加方便、形式更加多样。总之在word这个软件中,我应用较多的工具是字体、插入(包括图和艺术字)、表格、格式、编辑。

2、在制作本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你又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

文字编辑助力书籍装帧锦上添花 篇6

作为图书出版的一个环节,书籍的装帧设计,就是巧妙地排列组合各种文字、图形及色彩,看似是美术编辑的任务,与文字编辑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在图书出版中,文字编辑往往是一本书的责任编辑,担任着统筹协调全书各个生产环节的重要任务;此外,文字编辑作为一本书稿的第一读者,对于图书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是最为了解的,文字编辑作为打通作者和读者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必须对一本图书最终呈现的模样有所判断,并提出符合这本书内容的整体设计思路。因此,对于一本书装帧设计的总体构想,是应当由文字编辑来完成的,他必须准确地向美术编辑传达书中的信息,并协助美术编辑共同实现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

图书封面上的书名及作者名、出版社名称等文字所表达的信息,在装帧设计中尤为重要,这些文字的内容需要文字编辑提供并确认。其次是封面图形的选择、使用,以及各种内页中的插图及图案,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更是不可缺少,这些图案、插图也必须是符合书本内容的。此外,色彩的调配也是装帧设计必备的重要手段,色彩都是有一定情绪,比如红色热烈,蓝色沉静,只有对于书本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选对色调。可以说,书装艺术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外在的“包装”,而应是内外和谐的“造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复杂的工程,并不是仅仅依靠美术编辑就能完成,必须由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共同很好地协作才能完成。

“‘我喜欢你’金波儿童文学精品系列”是一套将少年儿童作为目标读者的文学图书,但是这套书的整体装帧设计却完全脱离了当时被市场普遍接受的对于童书的定位,特立独行,独辟蹊径,摈弃了热闹的风格,选择了淡雅清新的设计道路。首先,这套书的设计构思是由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和插画作者共同完成。“我喜欢你”这套书,是诗人金波的作品,其最动人之处正在于其文字洗练、情景相生。作者通过诗歌、散文、童话等各种文学体裁,表达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热爱,情真意切,读来感人至深。对于这样的文学作品,如果用当时流行的那些热闹的童书设计元素进行表现,不仅不能准确传达作者文字的寓意,而且会像一座典雅清新的园林被装扮热闹的集市一样,显得极不协调。在反复研读体会这些作品之后,文字编辑将自己阅读作品的体会与文字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最终决定将图书的装帧定位为空灵淡雅的风格。文字编辑反复与美术编辑进行了沟通,当两位编辑对最终的设计构思达成一致后,才动手寻找合适的插画作者。此后,三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文字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不断合弃不合乎文字气息的构思,最终经过反复磨合,达成了共识。这个过程,看似漫长,其实由于沟通较为深入,反而使美术编辑的设计和插画作者的创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交融。

其次,要充分实现当初空灵淡雅的风格的设计构思,仅仅考虑封面设计是不够的,要使书籍具有整体的协调风格,还必须把握文字版面“虚实相生”的原则。虚实相生是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美学特征,这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较容易理解,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就有一定难度。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如何做到虚实相生,是对设计师和文字编辑艺术修养的极大考验。“我喜欢你”这套书中,有诗集,还有散文集、童话集,如何使呈现形式即体现整套书的统一又符合各自文体的特征,着实费了一番思量。最终在设计中,通过文字的巧妙排列大胆采用了留白的手段。之所以说大胆,是因为作为一套以文字阅读为主要内容的图书,不可能穿插大量图画,或者留下大量空白,这样会使读者误以为此书在浪费纸张;之所以说巧妙,是因为书的版式设计确实留有不少空白,但是这些空白由于文字编辑对于文字内容的用心编排,使阅读十分顺畅,而留白也不显得突兀,与文字十分协调,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疏朗、得体,页面给人的视觉感受也十分精美。由此可见,美妙的形式感如果脱离了对内容的有机编排,必将对文字产生伤害,这一点,只有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把握文字内容的编辑才能更好地完成。此外,这套书中将彩色插图和黑白文字穿插装订,也没有使用任何特殊的纸张和工艺。因此从“实”的外表上看,图书显得极其朴素,但因为那些留白所营造的“虚”的信息,使阅读的体验十分美妙。

(作者单位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的创作策略 篇7

作为一位电视新闻的文字编辑深刻懂得,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是单一事件,也不是同类事件的简单堆砌处理,而应该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阅历将有价值的事件有机结合,使得观众和读者能够抓住新闻主线,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对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背后形成的原因、当前的事态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1文字编辑创作的专业素养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虽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修饰,只需要用专业的新闻词汇去描述,但不可否认的是独到的创作策略能够为作品增光添彩,体现着作者的知识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1.1新闻信息的整合

首先,编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将大量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对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能力并不是一个编辑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来的,这需要编辑在工作过程当中不断积累新闻素材,对社会问题从时间上有一个纵向把握,培养自己对重大、热点事件的敏锐度。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条信息呈现在面前,这种对信息的整合尤为重要。当然,这种对新闻信息整合的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价值定位,即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和意义的揭示。编辑要对新闻信息与当前的社会现状、历史背景进行结合,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当中为新闻信息的价值定位,使得新闻能够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

1.2新闻内容的具体把关

创作过程中,如果说把新闻信息的整合当做是宏观控制,那么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新闻信息的具体把关。这个“把关”主要是指在新闻信息的筛选过程当中,要考虑电视新闻的社会角色定位、传播对象定位和专业角色定位,把关体现的是电视媒体的立场和方针。编辑在创作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一个重点,才能精准定位创作的目的。电视新闻作为一个公众媒介承担着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需要对新闻信息在思想和政策上进行审核,所以编辑在创作过程当中要对新闻的倾向性和传播的社会效果进行衡量。在传播对象定位和专业角色定位上要求新闻信息要满足观众对新闻的需求和兴趣,所以需要用专业标准要求编辑的文字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明晰性和组合性等。这也是文字编辑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1.3新闻背后的评论和思考

当然,一篇作品的灵魂不在于怎样去整合已经存在的新闻信息,更在于编辑对整个新闻报道事实的思考。如果说整合和筛选新闻信息只是一个文字处理器,那么对新闻事实的思考和评价则会体现文字编辑的社会阅历和思想深度。电视新闻作为一个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能够影响广大民众的思维倾向,所以就有义务引导大众明辨是非,维护好整个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这种对新闻事实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从新闻选材到重新组合,无不体现编辑个人在背后的思考。文字编辑通过采用的报道风格和语言表达形式等的选择,表达自己对整个事件的价值评判。在对事件进行追根溯源的过程当中,编辑通过对事件起因、专家观点的搜集和对结果的预测来表达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看法,而并非直接在整个节目的最后进行总结性的评论。

这种间接表达观点的方式也需要根据节目的风格、体裁、播出时间长短进行选择,也就是要符合节目对新闻信息的定位。好好把握新闻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也尤为重要,因为在这种直接或间接表达编辑自己具有倾向性的态度和立场的时候,能够影响观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判断。

2创作之外的专业深度

文字编辑的创作不仅要从形式上符合媒体标准,还应从内容上体现专业深度,而这种对深度的培养往往在专业之外,这主要是指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创造价值体现在何处。一般来说在新闻文字编辑的立场上要保持独立、客观、理性、批判、平衡,为观众带来信息同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又不失偏颇。其次,文字编辑要有作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心。不能扭曲、片面报道事实,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为舆论煽风点火。本着对文字负责任的原则,要追求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盲目转载和跟风报道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体现不了编辑的价值。最后,文字编辑需要时间沉淀才能有好的作品。这是指文字编辑在对电视新闻保持持久的关注后培养出来的直觉,能够分辨什么是长期趋势。比如,人民币升值和油价上涨、什么是热点新闻等,由此来判断哪些新闻应该浓墨重彩报道,哪些新闻应该一笔带过。

对于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来说难的是寻找创新的突破点。抓住观众的兴趣点,把握节目标准,凭借深度挖掘真实的专业精神去钻研所要报道的新闻信息,找出社会症结之所在,为观众呈现完整的事件起因和影响,起到社会监督和引导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创作价值。

摘要:文字编辑作为电视新闻幕后的工作者,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遵守必要的专业素养,在专业之外也需要培养专业精神,创作出有思想、有价值的作品。

如何提高编辑的文字审美修养 篇8

一、提高文字的审美修养, 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在进行信息的接纳时主要的心理包括:趋知的接纳、趋益的接纳、趋同的接纳以及趋趣的接纳。这些接纳心理与需求的理论是相符的, 每一种都是独特的、不能代替的。在产生的方面, 信息需求以及审美的意识基本一致。从历史角度来看, 审美的意识具备功利性。在人类社会初期, 人们关心的只是事物是否与生活紧密相关, 可以说这个时期审美的意识具备一定的功利性。在劳动以及生产的早期, 石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为石器能够对人们起到帮助作用, 能够使人们获得食物以及果实, 所以, 石器对人们而言具备使用的价值, 人们将最美的物品定位为石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以及发展, 文明的程度在逐渐提高, 出现了不具备功利性的审美, 如绘画、雕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等。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审美中也存在一定功利性, 那就是使审美的主体在更高层次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受众在物质生活方面具备一定保障之后, 对于媒体的内容以及文字在审美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标准, 如果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 报纸就会被受众淘汰。因此, 将编辑在文字审美方面的修养进行有效提升, 满足受众的需求, 才能够保障报纸不被受众所淘汰。

二、将编辑文字的审美修养进行提高的措施

目前, 媒体之间呈现出激烈化的竞争局面, 受众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作为报纸的编辑,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文字的审美修养进行有效提高, 使报纸能够满足受众的要求, 使媒体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 将文字的感觉提高

对文字的感觉、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可以说是编辑必须具备的, 对文字的节奏美进行把关以及使用文字的能力构成了文字的感觉。如果一种媒体完全依赖文字, 那么如何使用文字就是重要基础, 恰当地使用文字, 不管内容如何, 具备的可读性是较强的。同时文字表达精准, 可以准确体现作者的意图, 传达的信息就会引起共鸣。目前, 出现了较多的标题受众, 导致了读者对标题方面的要求在逐渐提高, 对标题方面较为挑剔, 但是标题受众的增加也具备好的影响, 能够使得标题在重要性方面逐渐得到提高, 使标题导读的功能逐渐增加。我们无法强迫读者进行阅读, 但是如果在标题方面恰当地使用文字, 读者会被标题所吸引, 从而进行阅读。例如, 如果新闻的标题在节奏感方面较强, 会使读者受到吸引, 加上优秀的新闻内容, 读者又会对新闻进行了解, 同时可以获得形式上的美感。因此, 编辑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将文字的内容进行把握, 同时要包装文章标题, 使标题能够对读者产生吸引, 使读者能够进行阅读。

(二) 对文字色彩要充分重视

在审美活动中, 色彩是非常重要的, 文字色彩能够使读者在视觉效果方面感受美, 同时能够使读者对版面的语言具备一定的理解。对于编辑而言, 对文字进行处理时不但要对语言进行修改以及把握, 而且要对版面中的文字进行设计, 运用色彩不同的文字将版面的表达进行有效丰富。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 能够将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进行阐释, 文字简洁、图片富有冲击力以及版式美观会使版面得到丰富, 同时使版面具备一定的内涵。没有精心设计过的文字不可能将这些进行有效表达, 在文字的表达方面如果编辑没有足够的能力, 那么对载体为文字的表现形式就不能够有效地把握, 也就白白地浪费了版面的资源。

(三) 对文字的情感要充分重视

一般情况下, 民智的提高可以说是代表着媒体繁荣, 居民在阅读媒体传播的内容之后, 会进行思考, 甚至在媒体影响之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媒体就能够实现深度传播。想要达到这种效果, 媒体传播的内容就要在文字方面体现相应的智慧以对读者产生吸引力, 在众多的读者被吸引后才可以对广告商进行说服。因此, 不管是媒介的营销还是媒介的传播, 都要求编辑在语言文字方面具备较强的表现力, 才能够保障媒介正常的发展。现在的读者素质以及整体的水平方面在逐渐提高, 不能够忽视受众拥有的智慧。作为一名编辑, 要使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感受到媒体传达的智慧, 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快感, 成为忠实的受众。仅仅依靠一篇文章不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快感, 只有保障版面在语言方面具备特色, 才能够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快感。

参考文献

[1]徐祝林.编辑工作的审美价值管窥[J].编辑之友, 2010 (4) .

浅谈如何培养文字编辑的工作素养 篇9

一、提高文字编辑工作素养的重要性

1. 文字编辑工作更注重以读者为本

在各种信息技术的冲击下, 文字载体品类繁多, 增加了文字编辑工作的工作强度。文字编辑工作更关注的是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感受, 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和注意力是文字编辑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读者为己任是文字编辑工作的共同服务理念, 有效提高文字编辑工作的专业素养尤为重要。文字编辑工作致力于用最少的时间, 最丰富的内容, 最恰当的文字和最完美的状态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文字编辑不仅要在版面结构上投入各种创新设计理念, 更要在内容上加以斟酌, 甚至在编辑材质上也要做到细致的挑选, 做到急读者之所急, 想读者之所想。

2. 提高工作素养是文字编辑工作多元化的要求

电子文档的编辑在文字编辑工作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电子文档的文字编辑内容不仅体现在文字排版, 前期测评, 还包括后期宣传设计和销售环节的策划。宽泛的工作范围, 将文字编辑工作引向多元化发展, 要求文字编辑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合理处理市场预算, 通过调研得到组织策划的研究方案, 将调查结果提供给作者, 便于作者做出适应市场动态的编撰分析。同时时间的把控也是文字编辑的工作内容, 校对文字更是需要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

3. 提高工作素养是文字编辑工作智能化的需要

文字编辑工作智能化包括:文字处理工具智能化, 编辑信息传递智能化, 编辑方式智能化和技术人员智能化。文字处理工具智能化体现在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开发和更新, 给文字编辑工作增加了难度, 对文字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编辑信息传递智能化体现在各种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 如电子文档订阅、网络客服、电子文档下载和网上书店等, 需要文字编辑人员有足够的网络运用技能和服务读者的耐心。编辑方式智能化就是指运用智能化的思维去处理文字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如调研时要将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提取最重要的编辑需求信息, 并运用好统计分析方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预测, 得到真实的反映结果。

二、文字编辑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文字编辑素养包括:奋斗精神, 思维方式、专业技能、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职业操守。奋斗精神体现在个人对社会和生活的满足感和目标追求上, 是让文字编辑工作充满正能量的源泉。思维方式体现在对问题的看法、处理方式和政治理论知识的积累, 只有具备了正确三观的人, 才能洞察出文字编辑工作的观点导向。一个懂得欣赏美的人, 才会描绘出有温度的风景, 文字编辑工作者的心态, 直接影响着编辑成果的品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爱岗敬业的人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因此, 作为一名有素养的文字编辑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品质。

三、提高文字编辑工作素养的方法

1. 提高文字编辑工作者的沟通能力

随着电脑编辑工具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哑巴”编辑出现了, 文字编辑工作的沟通对象失去了活性, 严重的阻碍了文字编辑工作者沟通能力的培养。新时期的文字编辑工作者工作范围扩大了, 书稿编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文字编辑工作者的身影, 如在书稿编撰前要从客户那里了解最新的阅读需求, 书稿编撰中要与作者进行交流, 书稿完成时要承担对书稿的文字校对和排版, 书稿投入市场时还要策划宣传等。

2. 提高文字编辑工作者的写作能力

与其说好文章是“写”出来的, 不如说是“编”出来的, 因为文章从选题到完成都有编辑的参与和研究, 当然良好的写作技能必不可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编辑工作者的写作能力需要专业的教育背景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 要提高文字编辑工作者的写作能力, 来应对各种文字编辑工作的需要。

3. 提高文字编辑工作者的运算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国际期刊杂志的需要, 许多编辑部门将实验分析纳入编辑选材的重点, 这不仅要求编辑有一定的实验常识, 还需要有对实验推敲和计算的能力。另外在文字排版的过程中会遇到报价、出版量和发刊时间估测等问题, 都需要文字编辑有足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 提高文字编辑工作者的组织能力

由于文字编辑工作贯穿着文档编撰的调研、设计、服务、文字处理和出版宣传的整个过程, 这就要求文字编辑工作者有良好的组织能力, 能够有效的把控文档编辑内容的核心, 能够权衡好客户和作者的关系, 能够调配好文档编排过程中涉及的人员, 能够组织好宣传团队的建设和工作, 因此提高文字编辑工作者的组织能力, 是提高文字编辑素养的重要方面。提高文字编辑工作的组织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文化教育上, 更要在工作中给文字编辑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如组织文字编辑工作者参与行业间互动活动, 构建专业的文字编辑工作团队的组织任务规章等。

5. 提高文字编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想已渗透到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 是推动行业发展,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法宝。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规划策略, 小到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教育教学都有创新成果的展示。身为文字搬运的工程师, 文字编辑工作者更好将创新思维与自己的工作素养融为一体, 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我国是出版大国, 随着国内核心期刊知名度的不断上升, 具有高素养的文字编辑人才成为各文字编辑企业争抢的对象。我国历来重视文化教育, 各种创新教育层出不穷, 给文字编辑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我国文字编辑培养体系还不健全, 尤其是文字编辑工作者的工作素养的培养还没得到大范围的普及。本文通过对我国文字编辑工作中存在的工作素养的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全面分析了文字编辑工作中素养的重要性, 提出探索如何培养文字编辑工作素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露.浅谈科技图书编辑的数字化转型[J].科技与出版, 2014.09.

[2]董艳娇, 秦妍, 刘杨.提高文字编辑人员人文素质的现实意义与措施[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 (9) .

文史社科类图书文字编辑能力刍议 篇10

一、归纳总结能力

文史社科类图书的文字编辑在工作中需要核对的资料很多, 如果每个知识点的核对都要检阅工具书, 那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所以, 在日常工作中, 文字编辑要善于撰写工作日志、编校笔记、阅读心得之类的文字, 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点、易错点和灵感闪光点归纳总结起来, 如此日积月累, 以后的工作往往就会得心应手。

比如, 有的文字编辑会自己编一首诗把五十六个民族记下来, 用自己编的顺口溜或采用联想记忆的方法, 将诸如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十大元帅、各个朝代的皇帝等文学常识、历史知识记下来, 这样在工作时就可以少翻阅很多资料, 节省很多时间。比如, 有人用“老残在官场二十多年造了不少孽”这一句话就能轻松地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记下来, 且经久不忘。

也可以将易出错的人名归类。例如, 吕叔湘常被误写成“吕淑湘”, 夏丏尊常被误写成“夏丐尊”, 席慕蓉常被误写成“席慕容”, 蔡孑民 (即蔡元培, 字孑民) 常被误写“蔡子民”, 等等。

也可以将易出错的书名归类。例如, 钱钟书的《管锥编》经常被误写成《管锥篇》,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经常被误写成《病隙随笔》,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经常被误写成《啼笑姻缘》, 苏洵的《嘉祐集》经常被误写成《嘉佑集》, 王明清的《挥麈录》经常被误写成《挥塵录》《挥尘录》, 杨树达的《汉书窥管》经常被误写成《汉书管窥》,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经常被误写成《西阳杂俎》, 还有人将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和《宋书》误用。

诸如以上可以归纳总结的知识点有很多, 文字编辑养成了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编辑加工整理的速度和质量就会直线上升。

二、识鉴考证能力

“有些差错我不知道, 让我看十遍也看不出来。”这是某出版单位一名文字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的感叹。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字编辑, 要有一定的识鉴考证能力,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页文字, 一下子就得知道哪里可能隐藏着错误, 并运用缜密的考证来消除谬误, 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迷信所谓的权威和已有的论断。

关于识鉴考证能力, 笔者想到了一位做文字编辑的朋友。他曾在单位图书的付印清样上看到一篇文章, 其中出现了“不差累黍”一词:“不差累黍, 形容丝毫不差 (累黍:指微小的数量) 。”他觉得这个解释不够准确, 就向该书的责任编辑提出了疑问, 但责任编辑说已经核对过《现代汉语词典》了, 词典上面是这么解释的。

朋友马上进行了一番考证, 最后指出:“不差累黍”中的“累黍”指“数量”是不准确的, “累黍”是重量单位, 指微小的重量。《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度长短者不失豪氂, 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权轻重者不失黍絫。”[1]此即“不差累黍”的出处。根据“权轻重者不失黍絫”来判断, “黍絫”应是衡量“轻重”的重量单位。可能有人会问, “絫”和“累”是什么关系?这查一下《康熙字典》即可明白。《康熙字典》对“絫”的解释为:“十黍之重也……十黍为絫, 十絫为铢……絫, 古累字。”[2]这个解释有三点值得关注:其一, “絫”是表示重量的, 十黍为絫;其二, 十絫为铢, 能让人联想到成语“锱铢必较”, “锱”“铢”也是重量单位;其三, “絫”是“累”的古字。

这位朋友翔实扼要的考证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最终刊物在印刷前改正了那处错误, 避免了以讹传讹。由以上可知, 识鉴考证能力的养成要以广泛阅读为基础, 同时要具备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知识更新能力

现在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很多知识都在改变。就文字编辑而言, 对诸如地名、机构和院校名称、条例、法规、文件和国家标准等知识点的更新务必注意。

先说说地名的更新问题。例如, “襄樊”曾是湖北的一个地级市, 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而近年来的一些稿件和出版物中, 还屡屡将“襄阳市”写成“襄樊市”。需要注意更新的地名知识还有很多。如, 北京的密云和延庆已经“撤县设区”、“绍兴县”已经更名为“柯桥区” (绍兴市辖区) 、“上虞市”已经更名为“上虞区” (绍兴市辖区) 、“苍山县”已经更名为“兰陵县”……这类地名经常在稿件中出现, 文字编辑一定要有职业敏感性, 看到它们时, 要把名称弄准, 避免差错出现。如果有些地名把握不准, 可以参照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这一栏目, 还可以经常关注各类新闻和各地政府网站, 尽量多、尽量早地了解各地行政区划调整的信息, 从而更好地做好稿件的审读工作。

再说说机构名称和院校名称的更新问题。例如, 某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该机构1985年由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共同组建。”这其中的“科技部”应写成“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今科技部) ”才准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简称“国家科委”) 1998年才改名为科学技术部 (简称“科技部”) , 1985年是没有“科技部”这一名称的。再如, 某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一本书在介绍“吉林市”时有这样一段话:“吉林原名吉林乌拉, 满语意为‘沿江’。在吉林省中北部、松花江中游。……高等学校有吉林师范学院、化工学院和东北电力大学等。”这其中的“吉林师范学院”在1999年即经教育部批准与当时的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北华大学。所以, 2015年出版的这本书中说吉林市的高等学校有“吉林师范学院”已不合时宜。

各种条例、法规、文件和国家标准也时常修订或出新的版本, 文字编辑遇到这些知识点时都要注意核对, 确保无误。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信息搜集能力

作为一名文字编辑, 要经常关注三类报刊。一是编辑出版领域的报刊, 如《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中国编辑》《编辑学刊》《中国图书评论》等。二是与工作学科相关的一些报刊, 如文学类图书的文字编辑就要关注一下文学类的报刊, 历史类图书的文字编辑那就要关注一下历史类的报刊。三是一些综合性报刊的“书评”“读书”类版面。经常关注这些报刊和版面, 往往可以及时搜集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动态, 从而更好地做好下一步的文字编辑工作。

比如, 自己编辑或参编的一本 (或一部、一套) 新书出版上市后, 一些大众媒体和专业期刊可能会刊发书评, 也可能会刊发一些“读书献疑”“商榷”“指瑕”类的文章, 如果文字编辑能够及时阅读这些文章, 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图书重印和再版时的修订工作的, 也能拓展自己的编辑思路。

信息搜集当然不能忘记网络这个工具带给人们的便捷。一是要重视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 (还有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超星图书、国学网国学宝典等电子文献数据库) 的巧妙利用, 比如, 你是某工具书的文字编辑, 那就可以把该书的书名作为关键词或篇名进行搜索, 这样就可以获得与该书相关的文献资料, 再加以筛选阅读, 对日后的文字编辑工作会大有裨益。二是正确利用网络搜索引擎为信息搜集服务, 如用百度核对书稿中的引文就有很多学问,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尤建忠先生的《现代校对新法探索:网上搜索法》[3]一文, 洋洋数千字, 专门介绍了网上搜索对现代编校的重要意义, 对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情绪控制能力

情绪控制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即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帮助作者控制体现在稿件中的主观、急躁等不良情绪的能力。

先说说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经常看这么垃圾的稿件, 我的水平早被拉到水平线以下了”“看到这样的烂稿我简直想踹作者两脚, 他是怎么评上高级职称的”, 文字编辑类似的抱怨时常能在网络论坛上看到, 这样的情绪难免会影响文字编辑日常的工作。诚然, 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但换个角度一想, 作者把稿件投给一家出版单位, 还是出于对这家出版单位的信任。所以, 无论如何, 不能让作者的稿件质量影响到文字编辑的工作情绪。文字编辑长期伏案工作, 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 故而工作多年的文字编辑常会出现一些身体不适和职业倦怠, 这难免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 文字编辑平时要注意保养身体, 养成乐观豁达的心境, 提高工作效率。

再说说帮助作者控制情绪的能力。一些作者在写作时, 谈到社会焦点和不良社会现象时, 往往会有些情绪激动和措辞激烈, 这就要求文字编辑在加工整理稿件时帮助作者“降火”。文章可以就事论事或进行学术争鸣, 但不能让有人身攻击或发泄私愤的语言出现在图书中, 这一点文字编辑务必注意。

六、结语

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文字编辑, 就要终身不断地学习, 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诚然, 文字编辑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但上述几个方面的能力不可或缺。在工作中, 文字编辑若能以上述能力为目标, 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学习, 不断思考, 勇于追求, 就一定能变得更加出色, 就一定能为高质量出版物的诞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110.

[2]汉语大辞典编纂处.康熙字典 (标点整理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885.

文字编辑 篇11

在电视频道专业化建设趋势下,屏幕文字成为电视频道、栏目、节目整体视觉识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编辑不再只重视屏幕文字的可读性功能,而开始日渐重视它的视觉表现功能。本文对屏幕文字的类别以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在编辑运用中应注意字体选择、色彩搭配、字幕位置、时间控制等问题,旨在提升屏幕文字编辑的规范性、统一性,从而起到为电视画面增添色彩的效果。

关键词:

屏幕文字 电视画面 规范 编辑

电视是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是由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共同构成的符号系统。而屏幕文字是视觉和听觉的表现与记录,它是游离于视听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符号。20世纪90年代以来,屏幕文字编辑成为电视画面编辑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屏幕文字的认识日渐明显,并认为画面、声音、字幕是电视节目构成的三大元素或表现元素。也有人称屏幕文字是“无声而可见的符号”。屏幕文字作为一种可见的符号,经历了从手写字幕到利用字幕机的创作过程,再到如今电视频道、栏目、节目的包装,人们不仅重视它的可读功能,也重视它的视觉表现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电视屏幕文字,会给节目增添意想不到的色彩。

一、电视屏幕文字界定及分类

电视屏幕文字,是指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有特定表述意义的文字。 从广义上来讲,电视画面上出现的一切文字都是屏幕文字。这些文字各式各样,而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划分就显得相对困难些。把在电视节目播出时出现频率较多的屏幕文字样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几个类别。

1. 同期声字幕。电视节目中与人物同期声同步出现的字幕,为电视作品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2000年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剧制作组为台词添加字幕”以来,在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类电视节目中,只要有人物说话的地方,观众都可在屏幕的下边框看到相应的字幕。

2. 滚动字幕。滚动字幕是以一定的速度在屏幕上连续滚动进行传播的文字。它主要起到增加节目的信息量,或预报信息,或确保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等作用。滚动字幕的位置一般在画框的四条边框,大陆电视台一般以下边框,由右往左滚动居多。还有居中滚动字幕者,如节目结束后演职人员表。也有个别娱乐节目,为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在左右两边滚动。

3. 标题字幕。常用于新闻类节目,是对节目声音与图像的强化和补充,是一条新闻的提要。近年来,随着新闻类节目的力度加大,电视新闻本质有回归到以标题重点式的新闻为主的趋势。标题字幕的字号变大了,停留的时间长了,色彩越来越醒目。再有,片头的字幕也属于标题字幕。如电视剧、栏目、节目等片头。

4. 整屏字幕。以文字符号语言作为主要内容的阅读式传播,文字分布在整个电视屏幕上。一般在播报重要会议公报、政令、名单,或电视诗歌散文、科教节目中会使用整屏字幕,让观众感受听读一体的收视效果。

5. 标注字幕。在节目中起解释、说明作用,为节目提供同步相关信息的字幕形式。如同期声中人物的姓名、身份、职务,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背景,事物的名称等介绍文字。这些字幕有助于观众获取或理解画面中不确定的信息,使得观众更清晰、深入地了解事件本身。

6. 角标字幕。出现在屏幕四角的字幕。如台标、时间显示、电视剧名称、栏目名称等。

二、电视屏幕文字运用的作用

1. 多渠道传播“提示—累计”,增强受众对信息的记忆。受众获取多少信息,与信息所运用的传播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赛维瑞(Severin)在多渠道传播与提示—累计理论中提出:当文字信息和图片并列展示在受众面前时,能相互提示,特别是能引起受众的回忆和联想,从而调动记忆库中的知识和信息,增强理解,加深记忆。电视传播是一种视听艺术,而屏幕文字既是声音的记录,又是可见的符号。它的加入,跟声音、画面多种符号共同作用于电视节目,其表达会更明确。会使受众获取信息更快捷。“听看读三位一体”的收视状态,会使受众对信息内容记忆的痕迹更深。

2. 具象性的文字传播,减轻电视画面的负功能。电视画面往往会提供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场。“从一幅图片推断的信息可与图像创作者的意图毫不相干”,这就是电视画面的负功能。电视画面会存在能指和所指的非对应性,受众又无法亲临现场,只能凭经验解读其意义,这与事实本身会有很大的偏差。而屏幕文字传输了一种“具象性”的符号,弥补了电视画面传达的“表象性”符号,以及声音传达的“瞬时性”符号的不足,减轻电视的负功能,使有效信息传播最大化。

3. 电视屏幕网页化趋势,提高受众自行选择几率。如今电视屏幕上传达的讯息越来越丰富,如同网络媒体中的网页特征——讯息满载。电视屏幕有偏向网页化发展的趋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会发现电视屏幕的四角和四边框不间断地传播与节目相关的或其他的信息,尤其是新闻资讯类节目。这样,受众自行选择所需讯息的可能性增大。受众更易于接受和乐于选择这样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也会得到提高。

4. 屏幕文字的视觉化设计,增添画面的美感。屏幕文字以特技的方式出现,主要体现字幕的视觉表现功能。字幕的色彩、样式、位置不同,所传达的信息也不相同。它一般运用在节目的片头、电视广告、综艺娱乐节目等艺术类节目中。特技字幕运用得好,可改善观众的收视注意力,形成画面节奏和美感。

三、电视屏幕文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 电视荧屏常出现错别字。电视传播的信息具有权威性,不应有错字出现。广电总局屡次三番提出:“广播、电影、电视使用语言文字应做到规范,对全社会起积极示范作用。”而电视荧屏上,不管是国家级电视台,还是省市级电视台,常有错字、别字、多字、漏字的现象出现。为此,很多电视台常年招聘屏幕差错纠错员职位,为的就是起到纠正、监督、督促的作用。

2. 电视屏幕文字太小、收视不清晰。许多电视节目中的字幕使用了太小的字号,观众根本无法看清字幕所要传达的信息。如每年的央视新年音乐会,其标题字幕字号小、不清晰,观众收看起来很费力气。再者,很多的电视广告,也许由于广告时间短、费用高,广告商想方设法把更多的文字内容融入画面中,所以,经常压缩文字的字号,起不到更好传达信息的功效。

3. 电视屏幕文字不突出、色彩搭配不当。屏幕文字的色彩与画面对比不明显,致使文字不突出、可视性减弱。如一些文艺节目中的标题和人名,字幕颜色灰度过强,或一些电视广告色彩搭配反差不大,都会影响观众观看。

4. 电视屏幕文字常有叠加现象出现。造成这种叠加现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字幕的位置分布不当。如广告标志与屏幕边框的某个角的角标字幕叠加;滚动字幕与同期声字幕叠加;标注字幕与同期声字幕叠加等等。还有一种由于突发事件或最新的资讯要求必须及时传达给观众,经常会在节目播出中途插入滚动字幕,造成文字的叠加。

5. 电视屏幕文字停留的时间把握不当。字幕在屏幕上出入的时机、速度和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字幕的效果。如对人名的标注,本身时间短,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特技出入上。再者,片头的标题、片尾的一屏字幕的滚动,速度非常快,不太符合观众视觉感知规律。

四、如何增强电视屏幕文字编辑的规范性

1. 用字要规范,字体大小间距要得当。屏幕文字作为电视屏幕上的一个视觉符号,或多或少会影响观众的收视爱好和评价。首先要保证用字的准确、规范。其次,在编辑设计字幕时,要把选择字体作为重要一环。不同的字体往往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黑体更为冷静、厚重、抢眼,宋体更为客观、雅致、大气,楷体的清秀平和,仿宋的权威古板,隶书的端庄大方,草书的飘逸俊秀,篆书的古色古香等等,在使用时都要根据节目的需要合理选择,切勿只求片面的花哨好看。像标题字幕、标注字幕、同期声字幕、滚动字幕、整屏字幕多使用宋体、黑体、楷体等印刷字体;片头字幕一般用书法、手写等艺术字体;儿童动画片一般选择活泼可爱的美术字体……再有,字幕的编排、字号的选择要得当。一般字号选择在36至42之间为宜。字号过大,每行容纳字数较少,换行就比较频繁,屏幕也显得过胀。字号过小,不便于电视信号更好地还原字的细节。字幕的间距、行距要注意,每一屏字幕一般遵循如下规范:字幕上下边距大于左右边距(横向编排),边距大于行距,行距大于字间距。字间距是1到1.5倍,行间距是1.5到2倍。对于行数,以文字量最多的整屏字幕为例,一般不超过8行,每行20个字左右为宜 。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是采用这种字幕编辑方式。如图1:

2. 文字与背景、衬底色彩的搭配要合理,做到与节目整体和谐统一。色彩搭配是编辑设计屏幕文字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色彩的选择应由频道、栏目、节目的风格、文字的背景、衬底色以及屏幕文字的功能而定。在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今天,频道的包装要突出统一性,包括色彩。如浙江卫视突出的“中国蓝”,上海卫视的“红色”,湖南卫视的“橙色”,山东卫视的“黄色”,从频道、栏目、节目包装的整体色调,再到台标字幕、标题字幕、标注字幕、滚动字幕等色彩选择都应整齐统一。

在主体色调的基础上,字幕的搭配也各不相同,讲究色调、明度、饱和度的对比。电视摄像者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屏幕上字幕与背景色的搭配效果(如图2),从色相搭配表中可知,如果字幕背景是黑色,那么字幕颜色即“被检验色”,可依次选取一种,或白,或黄,或黄橙,或黄绿,或橙,且色彩的亮度由强逐渐减弱,依此类推。为保证屏幕文字的可视性与清晰度,一般要选择能够与背景形成一定对比的颜色。如果明度相近的两个颜色相配(如图3),如红与黑相配、白与黄相配,文字的清晰度会较差,辨认起来较吃力。在色相搭配表中,还能发现被检验色中白色字幕常被使用;搭配在各种背景色中,色彩反差较大,显得纯净、客观、公正,具有很强的可视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色彩搭配经常采用蓝白、红白、黑白。在应用过程中,按照摄像工作者积累的色相搭配表进行文字与背景的色彩组合,往往成为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不过近年来,针对背景的各种设计变化正逐渐流行,如渐变背景、复色(与黑白灰等混合而得到的色彩)背景、虚实背景等,搭配字幕时,要参考主色调再选择合适的字幕颜色。

3. 字幕位置做到布局合理,构图美观。字幕一般不独立出现在屏幕上,往往需要与画面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使文字和图像布局得体。长久以来,我国电视台习惯将台标固定在左上角,左边较右边显眼,观众能一眼看到是哪个台哪个频道的节目。右上角显示时间、直播或重播、资料等。左下角一般是电视剧的名称。右下角一般是栏目、节目的标志。同期声字幕在屏幕下边框显示。滚动字幕在同期声字幕的下面显示。字幕的编排不要紧靠边框,以免电视接收机在接收数字图像时出现字幕出屏。一般字幕与左右以及上边边框的距离是整个屏幕的15%-20%之间,而与下边边距的距离是整个屏幕的10%左右。不同字幕出现叠加现象,主要由于字幕布局不合理、没有统一规范的位置。除极少数时候强制性叠加文字,是因为有紧急事件需要告知观众,而通过叠加引起观众的注意。

4. 字幕停留时间适中,节奏协调。电视屏幕文字出入的时机、速度和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其效果。根据人们的收视心理,观众都是在一种松散、休闲的状态下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一旦屏幕文字出现后,会迅速吸引观众去阅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信息内容的长短不同,标题字幕要晚于画面和声音3秒以上;介绍人、地点、事物的标注字幕要紧跟画面和声音,不然会显得拖沓。而同期声字幕以及电视广告、综艺节目、艺术片特技字幕,要根据镜头的运动、音乐音响的节奏决定出入时间。屏幕文字的出入速度,要与采用的特技效果有关。像新闻、专题节目中的标题字幕、同期声字幕、整屏字幕常都会追求“切”“淡入淡出”等手法。文艺性比较强的节目,多采用三维特技,追求视觉冲击。少儿节目中的字幕常采用“飞入飞出”“旋转”等滑稽效果。屏幕文字要在画面中停留多久,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根据文字内容,以观众能够看清、理解的时间来定,标题及标注字幕可稍长一点。因为人们每秒可阅读 6~8 个汉字,电视屏幕文字的出现数,多则十几个,少则几个。因此,停留3秒以上就可以让观众看清字幕并理解画面的含义。

总之,电视屏幕字幕编辑质量关系到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只有全面认识电视屏幕文字规范性的意义与作用,将声音、画面、字幕融合与共,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电视节目奉献给观众。

参考文献:

[1] 张志方.电视字幕涵义初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2).

[2] 黄匡宇.电视节目编辑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 张跃军.浅谈字幕在电视新闻表现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2011(8).

[4] 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5] 李兆延,赵成芳.电视片字幕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有线电视,2005(7).

文字编辑 篇12

1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必然性

在新兴媒介技术力量的持续推动下,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统煤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电台等媒介形式面临着资源共享率大大提升等一系列新常态,所以为了继续在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电台媒介形态及其运作模式势必需要进行转型。同理,电台文字编辑同样也需要进行“升级”,方可适应融媒体时代电台编辑工作的新形势。从整体上来讲,电台文字编辑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方面,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融媒体时代下,无线通讯以及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技术使得多媒体信息和数字化信息的传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新兴的媒介形式也与传统媒介进行了融合和竞争,以至于电台等传统媒介不得不向跨媒体以及网络化方向转型。而作为电台工作核心的文字编辑也自然需要顺应这种趋势。

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对电台文字编辑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随着媒介之间竞争愈演愈烈,新闻编辑工作者为了抢占媒介市场,就需要彻底搞清楚大众想要什么,以满足受众信息量为基准来开展编辑工作,同时还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浓厚的爱国情怀,要能够摒弃传统说教,始终坚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否则势必会丧失社会公信力。

2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的创新对策

2.1 更新工作理念,明确角色定位

伴随着数字化与多媒体融合发展浪潮的进一步推进,电台文字编辑需要迎合行业变革的新常态,优化整合和配置媒体资源,加快更新自身的编辑工作理念,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以便不断提升电台文字编辑工作的质量。而就具体角色定位而言,可以将其概括为如下两种类型。

一方面,电台文字编辑是稿件内容生产、策划、编辑和管理的“高级工程师”,传统的电台文字编辑方式无法继续满足融媒体时代对信息内容以及编辑模式提出的要求。为了可以创作出高质量的资讯,电台文字编辑必须要变革传统的稿件策划、整合以及管理等模式,加强同电台播报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电台文字编辑是稿件内容制作和传播的“编辑工作者”。除了需要整理和加工稿件素材之外,电台文字编辑同样需要负责后期的加工制作,所以必须要具备多元化编辑能力,而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文字编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台文字编辑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信息搜集、帅选和整合能力,借助互联网优势来提升自身的编辑能力。另外,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电台文字编辑必须要精心编辑稿件,使书面文字可以充分转化成适合广播演讲的声音文字,并且还需要结合广播电台稿件的具体风格来合理配制和合成音乐,以便可以全面增强广播电台节目的可听性和感染力,不断提升广播电台节目的质量。

2.2 提升文学素养,奠定编辑基础

一篇篇耐读、值得赏析的文章,离不开电台文字编辑认真、耐心的审阅,离不开电台文字编辑别具一格的选题与点睛之笔。可以说,文字编辑能力是电台文字编辑“安身立命”的根本能力,其直接关乎电台文字编辑工作的整体能力,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应对融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电台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以为提升电台文字编辑的文字编辑能力奠定扎实基础。比如,《财经》等一些专业媒体对于文字编辑具有比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的财经知识之外,同样需要他们具备写稿件以及选题策划等方面的能力。换个角度来讲,文字编辑并非一定需要具备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文学阅读鉴赏力,所以优秀的文学编辑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为了提升电台文字编辑的文字素养,需要着重侧重文史知识记忆、诗词背诵、对联熟记以及动笔撰写文章等四个方面的训练来提升他们的文字功底。

针对电台文字编辑而言,他们的文学素养也直接关乎电台节目的风格、品味与特性,所以为了提升文字编辑业务技能,需要加快储备文学知识,以便借此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编辑文字的灵活性和自由行,这种技能对于电台文字编辑是必不可少的。如此一来,电台文字编辑可以更好地明确电台栏目的制作风格,避免电台栏目因缺乏文学素养而流于平庸。广播电台节目并非是几篇文学作品的简单退器,必须要合理组合各类文字来达到表达有关思想情感的目的。另外,对于同样的文章,如果文字编辑所采取的组合方式不同,那么所形成的诗意空间也会有所不同。而那些具有深厚文学素养功底的电台文字编辑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在规律,这样可以方便他们挑选和搭配稿件,明确如何制作标题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增强广播电台节目的特色元素,切不可盲目地堆砌文章与音乐,否则势必会对最终的文字编辑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增强广播电台节目编排的质量,给人们带来极富感染力的“听觉盛宴”,电台文字编辑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2.3 加强转型升级,提升编辑能力

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为了顺应媒体行业变革的新常态,电台文字编辑必须要求抓住转型升级的契机,迎接挑战,突破个性,实现自身的蜕变。而就提升编辑能力的具体对策而言:其一,要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除了单一的文字编辑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比如,通过组织稿件的采访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并要始终坚持“真实性”编辑原则,合理引导社会舆论,避免出现虚假或者不实报道;其二,要彻底提升自身对于事件的洞察力和敏感度,不可沦为“砌稿机器”,这主要在于融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容量巨大,真假信息难辨,所以电台文字编辑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嫩东西,确保新闻的个性传播,深入挖掘新闻价值,从而达到提升工作质量的目的;其三,除了需要“搬运”文字之外,还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将文字、声音、影像以及动画等平台上的各种有用信息为己所用,只会运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打字录入、复制粘贴等基本操作是远远不行的,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audition和cooledit等音频剪辑工具、FLV Extract等音频提取软件等,从而不断提升电台文字编辑工作的质量。

总之,融媒体时代犹如一把双刃剑,其在给电台文字编辑带来史无前例挑战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提升自身素养的发展机遇。面对挑战,电台文字编辑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字编辑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文字编辑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挑战。

参考文献

[1]佟彦夫.电台文字编辑的再创作[J].新闻窗,2012,13(5):79-80.

[2]徐守武.融媒体时代要更强调接地气[J].中国报业,2016,17(8):183-185.

上一篇:信用教育下一篇:黄河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