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编辑

2024-07-19

高校校报编辑(共9篇)

高校校报编辑 篇1

1 高校校报编辑的特点与美学素养

1.1 编辑主体传递美

在编辑活动中, 编辑主体——文章, 在不断传递各种新的知识、新的信息, 编辑主体承载着发现美、创造美的使命与义务, 并引导受众接受美、认识美、感知美。一篇文章从接收到出版就是一个传递美的过程。形式依附于内容并为之服务, 没有充实的内容, 就不可能有完美的形式, 作为高校校报, 应该选择一些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 内容完整丰富, 语言优美的文章呈现给广大读者, 这对高校校报编辑以往的审美经验、发现并感知内容的美学素养, 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编辑过程创造美

编辑过程就是将各种极其复杂和丰富的内容, 进行二次加工、归纳、提升, 从而使之更符合大众审美和社会美学。这时候, 编辑本身的审美能力, 起到关键性作用。读者通过阅读欣赏往往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多方面的审美情绪, 编辑的综合能力决定着报刊的审美价值。遵循美学原则, 把握审美规律, 将编辑主体的审美意识完全地升华到编辑活动的具体环节中来, 完整地完成编辑任务, 离不开美的创造, 新时代呼唤美的追求, 编辑过程也体现着审美追求过程。

1.3 编辑形式体现美

版面设计、编排形式同样构成了高校校报编辑的基本内容。作为高校精神阵地领头羊的校报, 它的版面设计要能够较好地传达校报的内涵, 与校报一贯的文化精神相吻合, 不只是简单地形而上学, 而是应该体现出物质美与精神美的高度融合, 达到编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这种形式美的表现是通过对编辑原稿的选择、剪辑、排列、组合而创造出来的, 是编辑美学思想的具体表达。能够利用有限的校报版面, 合理高效地传播信息, 将无数个报道和文章, 通过栏目的策划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就体现了现代美学与编辑学的完美融合, 体现了编辑工作独有的美学素养。

2 高校校报编辑的美学原则

2.1 客观公正性原则

高校校报编辑自己并不创造文化产品, 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替读者优选别人创造的文化产品, 并通过排版装帧、出版印刷, 使读者们更好地分享这些文化成果。这是编辑活动不同于其他文化活动的重要特征。编者既然是按照某些要求和标准进行选择的, 就要准确界定这些要求和标准, 牢记以读者需要为尺度, 不能从个人偏爱出发, 承认和尊重每个人的创造成果, 坚持客观公正性原则。

2.2 规范性原则

编辑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看样等, 与此对应的有一系列的选题审批制度、审稿制度、校对制度、成品检查制度等, 这些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制度, 也是高校校报编辑的工作规范, 不能任意省略或废除。从校报的编辑加工、审稿到版面设计、印刷校对的各个环节, 都包含着不断变化着的编辑审美, 形式的变化并不能影响到内容的主旨,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美才是编辑的最高美学体现。

2.3 灵活性原则

校报编辑要适应高校精神生产的特点, 积极调动发挥编辑人员的创造性, 行成或发展高校校报独有的创新和特色、风格的多样化。编辑美学也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不同的编辑美学, 一方面要坚持规范, 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情况的变化, 区别情况, 灵活变通执行。这既有利于实现编辑工作社会功能, 保证校报的质量, 又有利于发挥编辑人员的创造性, 形成具有灵活性的高校校报。

2.4 个性化原则

编辑风格是高校校报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办报宗旨、方针以及编辑人员生活经历、立场观点、专业修养、语文水平、审美意识、科学意识、个性特征的不同, 在编辑稿件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形成了不同的编辑风格。加强编辑的审美意识, 加强对编辑美学的研究, 传承发展并创造性地形成稳定的个性化风格, 是校报编辑美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从报刊内容和读者出发, 从刊物的个性出发, 以相对固定的风格和最具美感的形式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这是我们编辑事业不断发展的新要求, 是报刊成功的关键所在。

3 如何提高高校校报编辑的美学素养

3.1 提高编辑的美学素养

在高校校报的编辑过程中, 编辑处于一种中介位置, 很大一部分工作任务是在起着桥梁、纽带作用;编辑处在读者和作者之间, 不断地将来自读者的信息传递给作者, 又不断地把作者的精神产品经过编辑人员的选择、过滤、加工传递给读者。因此, 编辑活动对于传播、积累和提高人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编辑事业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不懈的追求, 是能够完成编辑任务的基础和助力, 而能够胜任并出色完成任务则需要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过硬的基本功, 编辑美学对编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并直接影响着出版物质量的高低。作为编辑工作者不能满足于对美学的形而上的了解, 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完美、更具体、更具创造性, 也需要有更切合编辑工作实际的美学素养的学习和提高。

3.2 加强对编辑美学素养的研究和学习

高校校报作为“精神商品”, 除了有较强的实用性, 愉悦与美育的功能更是任何人都不能漠视的。发现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中的美学规律, 加强编辑的审美能力培养, 对编辑来说, 既是行为上的约束, 又是心灵上的体验。编辑的美学素养是校报成败的关键, 加强对编辑审美学的研究, 是对美学系统的总体建设的一个必要补充。培养编辑发现美、感知美、评价美、欣赏美, 才能真正捕捉编辑主体的内在美, 通过形式的编排, 体现文章的精华, 供更多的读者发现、感知、理解。

3.3 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

校报版式的美化, 不等于单纯的形式和技巧, 它表达了编辑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体现了报刊的风格。内容和形式是编辑对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美体现在编辑对象的思想观点上, 而形式美则体现在编辑对象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上, 形式美围绕内容展开, 内容通过形式表现, 编辑主体遵循美的原则和规律, 将人们共有的社会认知创造性地作用于编辑客体即内容与形式上, 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完美的和谐统一, 这是现代编辑活动的审美追求目标。

编辑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 是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充分检验之后而得以确认和形成的, 它是从编辑工作实践出发, 对编辑工作进行审美反映, 思考编辑工作中的美学现象或审美规律, 把编辑活动与创造文化的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学科。高校校报的编辑融入美学素养的灵魂, 能够使这一文化传播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 达成使命, 更在新时期赋予了校报编辑新的生命力。

营造高校校报视觉中心初探   篇2

关键词:高校校报;视觉中心

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4-0101-02

校报是高校的主导媒体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舆论工具,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繁荣校园文化和培养“四有”人才等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报的读者群——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学识渊博的教师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且,高校校报正受到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等传媒的挑战,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校报也必须与时俱进,提高品位和质量,占领高校舆论主阵地,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营造有利的氛围,而营造校报视觉中心,提高报纸美感,与其他媒体争夺高校受众的眼球,是巩固和加强高校校报地位的一条必由之路。

1视觉中心的含义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报纸,但我们并不是对每份报纸都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各份报纸对我们的眼球吸引程度不同。我们钟爱于那些能给眼球带来愉悦的报纸,眼球之所以感到愉悦,是由于这些报纸有独特的视觉中心,使受众能获取新知识和美的享受。何谓视觉中心?许多心理学家和美术家都对视觉中心下过定义。其中。比较经典的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定义,他最早提出了“视觉接触中心”——CVI(The center ofvisual impact),即“视觉中心”的概念。他以报纸版面设计为例,提出视觉中心就是在短时间内能抓住人们注意力,并能够引导人们沿着编辑的思路阅读下去的亮点。这个亮点,可能是一张图或是一个使人感兴趣的标题或是通过版面的有效分割以及文与文、段与段之间的巧妙组合。如果从知觉的相对性角度来看,视觉中心相当于形象(figure),而版面的其他部分则相当于背景(ground)。形象是最能吸引受众眼球的部分,而背景则起烘托形象的作用。可以说,视觉中心是一份报纸的灵魂,是一份报纸的看点,是一份报纸的核心。因此,要提高高校校报的吸引力,必须积极研究如何营造校报的视觉中心。

2怎样营造高校校报的视觉中心

要营造校报视觉中心,首先必须分清稿件的新闻价值大小。新闻价值有5个属性,即新鲜、重要、接近、显著、趣味,具备这几个属性越多的稿件,新闻价值也就越高。高校校报上新闻价值较大的稿件一般是新近发生、事关高校改革与发展、发生在本校范围内、有高校党政领导参加的新闻,其中,特别重要的可列为头条新闻。头条新闻自然就应该放在视觉中心上,选定头条新闻后,编辑还必须运用其他方式来营造视觉中心,使校报不但重点突出,而且富有美感。

2.1根据版式设计的美学原则来营造视觉中心

报纸编辑中主要根据版式设计的美学原则来营造视觉中心,即按照整体观念综合运用版面符号来营造视觉中心。

2.1.1分割

即按照人们视觉注意力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程度,根据一定规律将版面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营造出视觉中心。版面设计中通常采用的分割规律是黄金分割律和井型分割律。黄金分割律是一个几何学中的数学比例关系,即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长期以来人们的审美都是遵循这条规律来进行的,符合这条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反之,就是不和谐。在版面设计中,我们尽可能地将稿件形状构成符合黄金分割律的长方形,对图片的剪裁也尽可能接近这一形状,然后,我们再把相应的内容放置于较大的板块中,就能营造出视觉中心,吸引人们首先阅读那部分内容。如《昆明医学院报》第245期第一版的设计是围绕该校第五次党代会的召开进行的。编辑在画板时,首先将整个版面按黄金分割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比例约为3:2,其中版面左上方放置党代会报道,并配17 cm×11.5 cm图片,同时,把版面的下半部分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右比例也约为3:2,其中左侧放置党代会社论,右侧放置《春节慰问信》和“标题新闻”,整个版面就显得重点突出,颇有气势。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井型分割律来设计版面,井型分割即取垂直与水平直线各两条,将一个符合黄金分割律的画面均匀地切割成大小相等的9块,四条线交叉产生的4个点就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特别是在上半部分的两点,更是视觉的中心。当然,现代设计越来越多元化,营造视觉中心的位置常常可以打破,这就要根据版面的需求以及编辑积累的设计经验和素养以及灵感而定。

2.1.2对比

对比是将性质相反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它是视觉中心存在的基本条件。在版面设计中,我们若要突出一个内容,可以将与该内容性质相反的图文和它设计在一起,就能起到烘托的作用,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但是要注意视觉中心的大小要适度,整体中比例不能过大,否则视觉目标将无法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反而失去了亮点。

2.1.3统一

每个版面要有统一的风格,包括统一的字体、字号和相对稳定的版式结构。既要做到相对独立的个性,又要做到同其他版面的统一连贯,这样做可以使读者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喜欢的板块。《昆明医学院报》非常注意统一精品栏目的位置,如《新校区规划与建设》常置于第一版右下方,《学者风采》置于第二版顶部,高度约23行,《学科建设论坛》置于第三版左上方,《心理之窗》置于二、三版中缝。

2.1.4韵律

韵律在版面设计上讲就是节奏,版与版、文章与文章、图与图之间都有节奏。版面好比音乐,有主有辅,有张有弛,有停有顿。做到这一点,版面才充满生命和活力。《昆明医学院报》在设计第四版时,通常把诗歌、书画图片放置在版面中心区域,给比较紧密的文章之间制造一些间隔,使整个版面看起来密而不乱,松紧有度。

2.1.5动势

使版面有动势,实际上也就是要使读者的视觉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紧跟编辑的思路行走,如同在跑步一样。通过制造动势来营造视觉中心,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手段实现:①留大空白:对重要文章的标题区块留大量的空白,以此来吸引眼球;②运用多幅小图片:通常用几幅小图片组成一个大的图片区块来营造视觉中心,这样既制造了视觉焦点,又使图片的使用显得精致、委婉;③运用向版面右上角升腾的斜线和一些有动感的花边等。

2.2运用编辑符号来营造视觉中心

我们除了可以按照版式设计的美学原则从整体上营造视觉中心,还可以利用一些编辑符号从局部来营造视觉中心,常用的编辑符号包括字符、线条、色彩、图片(图表),它们是视觉中心的要素,对营造视觉中心有不同的作用。

2.2.1字符

字符即文字符号,它的大小用字号来区别,形状用字体来表示。以国内报纸为例,报纸编辑的字号通常有新五号、新六号等,字体通常有报宋体、粗黑体等。字号可显示稿件的重要

性.字体可显示稿件内容的性质。通常可以用每版最大的字号(高度占10行甚至更多)、粗黑等醒目的字体来营造视觉中心。除字符外,编辑还可以用多行标题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昆明医学院报》第253期第一版报道了该校呈贡新校区奠基开工典礼,这是该校发展史上的大事,因此,编辑在排版时将这条新闻放在第一版的左上方,并制作了主标题和副标题,标题高度共占了10行,其中主标题—一《呈贡新校区奠基暨开工典礼隆重举行》用了粗黑体,高度约为5行,这样自然就使该文成为了第一版的视觉中心。

2.2.2线条

校报编辑中常用的线条有粗线、细线、花线(花边)等,运用线条一方面可以区分文章;另一方面有美化版面的作用。如果将线条围成方框,则可以使加框的稿件更加突出。所以,编辑在一个版面的稿件特别繁杂的情况下,就可以把要突出的文章加框,从而形成视觉中心。《昆明医学院报》在发展中不断推出精品栏目,如《学者风采》、《回眸十五,展望十一五》、《全科医生》、《English Comer》、《法治在线》,这些栏目均分布在第二、三、四版上,并不处于中心的位置,如果不加以修饰,可能就无人间津了。编辑在处理这些栏目时,均设置了花边方框,《法治在线》栏目还设置了底纹,并将标题套红,这样就在众多的文章中使它们立刻凸显出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形成视觉中心。

2.2.3色彩

现代报纸运用的色彩一般有两大类:即黑白灰和彩色。在黑白灰的报纸上,只要在标题上运用套红,配以醒目的字符就可以营造出视觉中心,也可以在文章上加阴影来营造视觉中心;而彩色报纸则要运用深色或多层颜色的交叉来营造视觉中心。

2.2.4图片(图表)

图片(图表)是营造视觉中心最重要的要素,它包括照片、图画、图形、刊头、题花、题饰等。与文字相比,图片在传播中的最大特点是瞬间性和直接性,图像可以在一瞬间让读者直接地感受到相对完整的信息。美国韦伯州立大学的希·约瑟夫博士所做的一项关于读者浏览图片时眼球运动轨迹的实验表明,读者在看一个报纸版面时,首先看的是图片,然后是标题,最后才是大块的文章,而且读者浏览一张图片所用的时间平均只有0.71 s。随着报纸越来越厚,事实上,0.71 s的读图时间也许还将进一步被缩减,这也意味着报纸在刊登图片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能够在0.71 s内抓住人眼球的图片,否则就是无效的。因此,编辑在设计版面时就要保证视觉优先。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大致可以分为4类:①新闻性与视觉表现俱佳;②新闻性差而视觉表现佳;③新闻性佳而视觉表现差;④新闻性、视觉表现都差。原则上,第一类图片必用,第四类图片不用。当一张第二类图片和一张第三类图片只能选其一时,第二类图片优先。因为一个版面上的文字稿会有10多条,而图片常常不超过3张,所以必须保证优先使用图片。现代商业性报纸的通行做法是:当版面责任编辑与图片编辑在处理图片上意见无法调和时,按图片编辑的想法来执行。《昆明医学院报》在第250期第二版《我校2006届毕业生光荣离校》的报道中,没有在文字上大量着墨,而是设计了2006届毕业生毕业离校活动专栏,选取了部分学院毕业离校活动的各类照片,并配以简单的图片说明,还在专栏两侧设计了一幅对联——“看今朝学院硕果累累学子桃李芬芳,喜昆医白衣天使志在四方服务边疆”,使这条新闻立刻成为第二版的视觉中心。

论高校校报编辑的把关意识 篇3

一、严把事实关, 确保信息真实可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高校校报的新闻报道人员以学生记者为主, 他们的业余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状态, 他们参与的新闻报道多为系部、专业班级的新闻事件, 或是一些校园、社团活动, 采写的条件受到限制, 报道内容难免出现失误。编辑工作就是要在审稿和发稿过程中, 严格把好事实关, 在最后关口上将可能导致报道失实的缺口堵住, 尽力把一切差错消灭在版面之外。

严把事实关, 首先要善于识别新闻稿件中虚假的现象。新闻稿件的内容应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虚构、拼凑、夸张、偏颇、孤证、回避等, 都是失实的表现。虚构是最严重的问题, 例如许多校报中有关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的报道, 记者并没有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 也没有其他采访形式, 只是根据传闻或编辑的组稿要求无中生有、向壁虚造。拼凑则是把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事写成一个人或群体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所做的事, 而且其中某些情节和内容甚至是通过“合理想象”主观添加上去的, 这种现象在报道文明礼貌月的先进事迹中屡见不鲜。还有夸张和回避的问题, 为了实现某种传播意图, 任意夸大或缩小事实, 对有关全局的重要情况故意避而不写。

严把事实关, 还要仔细检查新闻稿件中构成事实的相关成分可能存在的差错。细节的失真最容易让媒体世界扭曲, 一旦报道事件中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引语等出现了“夹带”、混淆、变迁的错误, 就会破坏新闻报道的纪实性要求, 难以成为明日的历史。例如校报的校友风采专栏, 经常会出现对校友的学习专业、曾任职务、毕业时间等细节报道有误的情况, 降低了其可信度。另外, 新闻报道往往会涉及历史上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事实, 这些背景资料的核实要以原始资料为准, 对一些知名人士或新闻人物的话语引用还要注意当时的语境描述。

编辑是媒体的“守门员”, 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最后把关人。新闻编辑要运用自己具备的知识、常识和经验, 对报道的事件、人物、问题进行分析, 从前后矛盾、悖于情理、离奇巧合、笼统含混等的表述中, 找出疑点和破绽, 杜绝错误信息的出现, 维护校报的公信力, 确保可信才能可读。

二、慎把思想关, 注重信息导向正确

高校校报既担负着交流信息、引导舆论、弘扬新风、培育新人、凝聚人心、维护稳定的重要使命, 也负有舆论监督的职责。但是, 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往往使作者因为所处部门、身份的局限, 报道反映的角度可能会有偏差, 引起不良的舆论反应, 这就要求编辑从大局出发, 慎重选择, 把好思想关。

第一,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高校校报一方面要传播党政声音、守住阵地、积极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摇旗呐喊保驾护航, 保证上版面的稿件合乎政策的要求, 有利于当前的宣传口径、政策和主旋律, “帮忙不添乱”, 充分体现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要担负起舆论监督的任务, 针对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政策中出现的偏差、失误, 不隐瞒、不回避, 大胆面对, 慎重处理, 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 引导读者公正、理性、客观看待。如针对学校食堂伙食、公寓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立专栏, 反映各方呼声, 增加监督批评力度, 推动学校发展沿着良性、持续的道路前进。

第二, 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凸显教育的人文关怀。大学教育除了要完成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之外, 还要教会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正确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责任意识, 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亦能成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平台和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 可以利用“议程设置”功能精心选题策划, 对学校近期的新闻事件或活动组织深度报道。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获奖项目”进行故事化连载, 让师生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理解其社会现实意义, 启发引导大学生从这些身边人、身边事出发, 探寻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还可以利用言论栏目展开师生间平等的讨论, 使真理越辩越明, 增强大家的鉴别力, 扬正抑邪。对于一些社会负面消息, 要“疏导”与“堵禁”并行, 对某些可能发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采取措施进行约束和防范, 从而有意识地影响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校报编辑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逐步形成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真知灼见, 才能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 传播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举措。

三、细把文字关, 增加信息审美享受

高校是一个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 高密度的信息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 使读者的文化水准相对较高。尤其校报作为纸质传媒, 文字报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只有既具思想含量又有独特语言魅力, 才能成为高校师生争相传阅的文化载体。校报编辑要注意突破个体意识的局限, 将自己的思维表达优势应用于整个报纸的精加工、总合成中。

一方面, 校报编辑的语言功底表现在对原稿的修饰校改工作中。优秀的编辑能化平庸为神奇, 针对原稿中表述啰嗦颠倒、句子逻辑混乱、词语搭配不当、词意含混不清等情况, 进行文法、句型结构、标点符号、逻辑修辞的必要修改, 减少信息传输中可能出现的“杂音”, 力争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尤其是学生的作品, 既要保留原作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又要通过巧选角度、增减删改来挖掘新闻“亮点”, 突出整个版面的格调水准, 增加文字的贴近性、可读性和美学韵味。

另一方面, 校报编辑的语言功夫还体现在点题、加编者按、写图片说明等工作中。只有自觉创新思维模式, 突破常规框架, 大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化深奥为通俗, 变死板为生动, 赋静态以动姿, 才能使文章标题“活”起来。如“生活在春的音符里———走进‘春之声’广播电台”“敢问路在何方?———毕业生谈就业求职”这些受师生好评的标题, 既立足于客观事实对事件意义做出准确地分析和概括, 又富有美感和表现力。编者按和图片说明语的写作也要以揭示事实真相、发掘新闻内涵、传递版面意图为中心, 不但要求文字简洁洗练、明白如话, 更要字斟句酌、恰当把握分寸, 体现新闻产品的文风特色和高校校报的高档次品质追求。

面对当前社会审美标准的多元化趋势, 校报编辑更要满足高校师生对先进文化的迫切需求, 利用品牌栏目、贴切的语言表达及时提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高雅审美情趣的精神食粮, 通过对美的阐释和释放, 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创造美的生活和作品。

四、善把版式关, 提高信息传通效果

高校校报要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除了要在报纸内容方面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外, 还要设计合理、富有特色、谙熟读者心理的版面, 这不但能够圆满完成对稿件的整体评价, 体现出正确的编排思想, 帮助和引导读者阅读, 而且能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这就需要编辑增强“受众本位”意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精编、巧排, 务实、创新。

首先, 周密的策划是版式出新的前提。校报编辑工作必须具备前瞻性, 根据校报的出版周期, 提前介入报道选题, 研究确定近期的报道重点。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宣传主题时, 需要采访什么人、由谁写作、采集哪些背景资料、用什么样的图片配合等等, 都要事先安排妥当。这样才能避免抓住事件就“报”、拿过问题就“捅”、见文就上“版”的应付式无目的编排。排版前, 还要对每篇文稿应处的位置, 版面的整体风格, 栏目、插图、照片的布局等, 进行认真审视权衡, 并用恰当的字体、字号显示标题感情色彩, 凸显版面的整体效果, 以达到稿件和版面的优化组合。

其次, 要巧妙发挥版面语言的作用, 使版面精美出彩。版面是编辑发挥创造性、释放潜能的空间。从字符选择、线条安排、网纹铺设, 到题文配置、栏目套色、稿件组合, 无一不是编辑版面编排手段的运用。模块式的版面结构彰显现代气息;空间距离的安排显示了稿件的分量和联系;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形成了清楚的视觉层次;色彩不仅美化了版面, 还营造着特定的情感氛围……在这些编辑符号独具匠心的运用中, 校报的风格特色、品位格调逐渐确立。我校校报就曾以专版的形式做了“从文化的角度看校园”的专题报道。版面打破基本栏的局限, 配发了全景新闻照片和发言人的特写镜头, 提问和回答采用不同字体, 使得版面重点突出、错落有致。标题色彩和照片底色对应, 气氛浓郁、活力张扬, 尽显大学的蓬勃朝气, 发挥了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功能。

因此, 校报编辑应该充分认识版面设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善于用新颖、美观的版面落实报纸的编排思想, 设计的版面不仅期期有看点、版版有特色, 而且能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综上所述, 要提升校报的层次和水平, 编辑自身素质的支撑非常重要。只有学校的重视、支持和编辑持续提高更新的能力、技艺, 才能把高校校报办成格调高雅、品位高尚、时代感强、具有文化内涵、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成良.论高校报的深度报道[J].新闻大学, 2007 (11) .

[3]刘晓芳.新闻编辑要把好“五关”[J].新闻爱好者, 2007 (6) .

从留白看高校校报的版面设计 篇4

除中国画讲究留白外,中国戏曲舞台也利用虚空,如“趟马”,不用真马,而是用马鞭来作象征,演员右手只执一鞭,通过连续舞蹈化的身段、手势、台步、动作,配合锣鼓节奏,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剧中人策马疾行,既真实又优美。中国书法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其目的都是为了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高校校报的版面设计,是否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以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呢?

报纸版面设计的留白及其功用

报纸版面设计中的留白,就是在进行版面设计时,版面设计人员不能将文字、图片、色块等版面要素排满整个版面,而应在版面上留出一定比例的空白。《现代汉语词典》将“空白”解释为“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报纸版面设计中,应该把它看做报纸版面设计人员有意空着或已被利用了的部分。

随手打开近几年出版的国内大多数社会报纸,我们就会发现,留白作为报纸版面设计标题、正文、图片之外的第四种元素,已经被大量使用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中。这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想获得信息的读者在阅读报纸时,如果面对一块缺少留白的版面,就如同面对一块墙砖,报纸上的一大堆文字会让人闷得喘不上气来,这将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早在20世纪末期,报纸版面设计就出现了越来越单纯的趋势。各家报纸开始纷纷对版面进行大规模的改版,不断进行调整版面设计,一些报纸开始尝试着在标题区、稿件之间,图片说明及线型线框与文字间留出适当的空白,以突出黑压压的标题。

心理学家发现,过多的信号会导致人们作出一种抛弃性的反应,转而寻找自我封闭。读者在阅读报纸时,报纸版面上种种视觉花样的轰炸反而会使人为刻意的花哨形象失去震撼效果,无所不用其极的冲击力也会麻痹人们的视觉反应。所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报纸版面设计中巧妙应用留白,报纸版面看起来疏朗透气,同时也为读者在阅读时提供了视觉畅通的可能性,使人在读报时产生轻松愉悦之感。这就好比人们在辽阔的海面上很容易发现一只小船,却很难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同伴。美国一位报人就曾十分形象地比喻报纸上的留白,他说:“读者在密密麻麻的版面上看到空白,有如一个疲倦的摩托车手穿过深长的山洞后瞥见光明。”①

留白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报纸版面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言胜有言”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注意。报纸同行常常这样比喻报纸版面:黑是报纸的灵魂,白是报纸的生命,灰是报纸的血肉。②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报纸版面,不仅要有黑的层次,如照片、色块、底纹、粗的线型等,还要有灰的层次(中间色),如正文、较浅的色块和浅底纹、小标题等,更离不开白的层次(版面上所有的空白)。报纸版面设计如果运用好中国画中“知白守墨”的构图规律,那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将是一幅落墨大方、墨分五色、浓重疏密又恰到好处的艺术图画。

留白在高校校报版面设计中的应用

高校校报作为高等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学校最主要的新闻宣传媒体,它担负着交流信息、引导舆论,弘扬新风、培育新人,凝聚人心、维护稳定、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尽管高校校报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但如果把高校校报与社会报纸相比较就会发现,校报并不像社会报纸那样飞速发展,二者在版面设计上有很大的差异。社会报纸由于版面中有许多留白,它使报纸看起来疏朗大气,阅读起来轻松。而大多数的高校校报则一直沿用传统的版面设计风格,讲究文章穿插、标题互相照应不撞题、图文有序排列等。而且由于校报一般为对开四版或四开四版,周期也比较长,大多为周报或半月报,版面有限,为增加容稿量,校报编辑在编排时常常充分利用版面空间,排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此外,校报版面一般头三条字号字体较重,后边便依次变轻变小,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常因此隐没于一条条关于文山会海和一般性的领导指示的报道之中。这种版面由于缺乏视觉的冲击力,看起来让人感到眼花缭乱,透不过气来。

报纸能否吸引读者,内容是最主要的,但是读者打开报纸,最先接触的是版面。对读者来说,第一印象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心理,也影响到报纸的宣传效果。“版面设计具有评价和启发性的语言功能,是报纸影响读者,实现传播意图的一个重要手段。”③而校报读者由于文化程度较高,对信息的介入较为主动,大多师生经常上网、接触的报纸杂志种类较多,对各类信息的关注面比较广,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多。作为校报读者,他们不仅希望能够及时了解与之休戚相关的校内动态和新闻报道,还需要在阅读校报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校报编辑不能仅仅满足于把校内的新闻传递出去,报纸也不是信息量越多越好。如何符合“速读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满足读者的感官享受,让高校校报在版面上更容易吸引读者,方便阅读,才是校报编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应当说,《宁波大学报》、《天津商学院报》、《中国科大报》、《合肥工大报》等一些高校校报已经开始在版面设计上进行探索。校报编辑在处理版面时,以舒适、悦目为原则,利用各种方式手段引导读者视线,给读者适度留出视觉休息和自由想象的空间,通过留白更好地衬托主题,集中读者视线和拓展版面的视觉空间层次,使版面布局清晰、疏密有致。这些校报也因有了留白,让读者在“黑”与“白”的对立统一中体味到版面的形式美与版面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高校校报的版面设计中,留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报头区的留白。如《新清华》、《中国科大报》、《东北林业大学报》、《沈阳建筑大学报》、《华侨大学报》、《杭州师范学院报》,这些校报把报名放置在报纸头版最上端的位置,报头左右两侧没有其他装饰性的东西或版面内容、导读等,用留白突出报名。

二是标题区的留白。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读者在读报时是受到标题的吸引才细读新闻本身的。因此,为引导读者阅读新闻本身,新闻越重要,就要越多地留空白。如2005年10月合肥工业大学举行60周年校庆,《合肥工大报》编辑在校庆特刊头版头条《学校隆重集会庆祝建校60周年》这一标题区周围留出很大的空白,将肩标翻白醒目地压在60周年庆典开幕式的照片下方,主标题在图片下用超粗黑65磅字,副标题用楷体,并拉大行距。这条标题因为有了空白的烘托,而显得特别突出,成为视觉的中心,读者拿到报纸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目光,有效地强化了标题的视觉符号。

三是图片区的留白。新闻照片好比在平面的版面上开设的窗户,能显示出立体感和纵深感。一幅好的新闻照片能给版面增添无穷魅力。但是,有些报纸片面追求吸引读者的“眼球”,毫无选择地将图片做多、做大,其实,这是对版面资源的一种浪费。新闻图片不要放大铺满版面,而应在图片四周留出一定的空白,或刻意收窄图片留出两侧的空白,以此来形成版面的重心。或将新闻图片排列得错落有致,给读者愉悦感,给版面增添无穷的魅力。

四是内文区的留白。在版面设计上可对长文章作分段处理,将各段间的留白增大,减轻读者的视觉疲劳。另外,在文章中提炼核心内容或提取中心人物有代表性或饶有趣味的话语,放在标题区中,吸引读者的目光并引起兴趣,增强读者对新闻的注意力。如《合肥工大报》2006年4月15日450期6、7版(如上图),《热点聚焦:你言我语话评建》一文由于篇幅太长,为了缓解读者阅读长文章时的压力,我们在版式设计上,将这篇稿件分解成7个短篇来处理,每篇另加一个小标题,并将各篇间的空白增大到两个字,以减轻读者的视觉疲劳。另外,在标题区上方加入一段言简意赅的提要,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并引起兴趣。这样,虽然是两个整版的文字,但读者阅读起来并不感觉版面密不透风,反而给人一种疏落有致、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了这个话题,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五是栏(行)距留白。栏与栏的空字发生变化,现今已经有些校报对之进行了改革,如《中国科大报》,栏距由传统的一个空字增加到两个字。基本栏减少,有些校报现已改为5栏,还有4栏版式。矩形稿件之间以自然的空白为间隔,形成抽象的线条,或称无形线条。如《浙江科技学院报》、《浙江海洋学院报》基本上不使用线来分割不同区域,稿件之间留有两个字以上的空白,使读者一目了然,也使版面简洁大方通透。

紧张而繁忙的现代都市生活节奏,使得大多数人读报时希望看到的版式线条简洁、造型流畅、简单大方。而报纸版面设计的留白可使阅读者的视觉得到休息,形成一张一弛的阅读节律。相同的照片和文字,其留白量的不同,给人的印象也各异。校报编辑在对报纸版面进行设计的时候,只有处理好留白,才能给受众从心理和视觉上以休息的机会,也只有黑白对比才能黑白分明,才能使主体形象更加清晰突出,也才能让读者明明白白地看出版面上哪几篇稿件应当先看、细看,满足他们高效率顺利获得信息的需要。作为一名校报编辑,应依据具体版面的需要,在设计版面时小心规划,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留白,让留白最大程度地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真正发挥留白的魅力,最大程度地体现报纸版面艺术的无穷韵味。

注释:

①邓利平:《色彩审美特征及其在版面中的运用得失》,《新闻知识》,2003(5)。

②张光:《报纸版式——一个独特的形式领域》,《中国记者》,1994(5)。

③廉冰著:《于“变化”中画出特色》,《新闻业务研究》,1999(4)。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合肥工大报》编辑)

论提高校报编辑的素质 篇5

在新闻实践中, 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 可以说是一个记者、编辑成功的必备条件, 而政治敏感直接影响着记者、编辑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能否抓住要害, 能否把握全局、预见未来, 能否抓住有本质特征和规律的东西, 能否形成高人一等的报道思路, 抓出有深度、有力度的好新闻。政治敏感需要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培养。同样, 作为高校校报的编辑, 因为其本身同时也是记者, 因此, 也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弘扬时代主旋律, 宣传要服从、服务于学校党委的中心工作。在处理稿件时, 要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做到头脑清醒, 立场坚定, 牢牢掌握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既要了解全局, 又要处理得当, 把党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发展策略、办学思路等融入新闻性强的新闻报道之中, 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新闻敏锐性, 是指编辑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材料, 能够从中及时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或者能够及时从纷繁复杂的新闻现象中梳理出清晰的新闻线索。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捕捉多种信息和占有更多信息的能力。对于一个编辑来说, 大到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国家政策方向等信息, 小到学校的发展策略、学科发展动态以及来稿作者情况、写作特点等, 都要了解。以便在编审稿件时, 不仅能从纵向上还能从横向上对稿件进行认真比较, 从而判断识别出有用的信息。

而高校校报基本上没有专职记者, 编辑本身也是记者, 许多报道编辑都要亲自写, 或者要参与策划。校报的主要力量是学生记者, 他们在新闻报道方面没有经验, 因此校报主要新闻的采写都要靠编辑指导学生记者去做, 编辑如果没有较好的新闻敏锐性, 很难将校报办成一张鲜活的深受师生欢迎的报纸。面对现实, 校报编辑应努力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 优化宣传题材, 传播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 做改革探索新闻报道的尖兵。同时, 较强的新闻敏锐性对于做好新闻策划相当重要。新闻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不仅包括一篇报道的微观策划, 而且还包括媒体的发展规划、编辑方针、组版思想、专版专栏的设计等宏观策划, 新闻策划既可以是即时性的, 也可以是阶段性或长期性的。策划出来的新闻是否能产生轰动效应, 也体现出编辑是否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性。

较深的文化底蕴

当前,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 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相应地, 对新闻编辑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学好、学精自己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不断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力求做到既有牢靠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 又不断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首先, 校报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字概括与提炼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改章难于造篇。”此话不假。作为编辑, 不仅要自己会写文章, 而且还要会鉴赏、修改别人的文章, 这需要编辑首先弄清楚别人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 在不篡改别人的原意的基础上修改稿件, 还要力求改后的文章忠实于原文, 准确地表述事实。文字功夫是编辑的基本功, 不是可有可无的, 应重视对文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稿件一般来说, 都需要修改, 或大改、或小改, 如标点、别字等。而修改文章就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文字基本功, 编辑修改文章的水平是由编辑自身素质、编辑水平所决定的, 其中文字功夫尤显重要。

其次, 校报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编辑需要有一双慧眼, 有一颗爱美之心。编辑人员应具备感受能力, 能从来稿中感悟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能发掘璞玉。如果编辑心如止水, 对美的东西缺乏追求与激情, 并且难以被感动, 很难想象, 他会感受到新事物和接受新观念。

再次, 校报编辑必须具备较合理的知识结构。编辑的职业要求编辑人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以应付来稿中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在处理理论文章时, 对文章的引经据典应了解出处;刊登诗词歌赋时, 要了解诗词的平仄、格律;在刊登艺术作品时, 要知道书法与美术流派等。因此, 校报编辑要像海绵一样汲取各方面的养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较强的育人意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校报编辑对此也责无旁贷。一方面, 要把“办报育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 通过舆论引导来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使校报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化实现。另一方面, 要把对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 当成一项育人的工程来做。每个高校的校报, 都有着一支少则几十人, 多则上百人的学生记者队伍。他们是校报编辑记者的助手和耳目, 是办好校报的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是校报编辑记者最直接、最具体、最易于施加影响的教育对象。因此校报务必要肩负起培养教育他们的责任, 充分利用校报的平台, 积极为学生记者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对他们大力引导、热情关怀、精心雕刻, 从各方面培养他们。

培养学生通讯员骨干。学生记者是校报的主要依赖力量, 对于他们校报既要使用, 更要培养, 校报编辑一定要以培养学生记者为己任, 从各方面培养他们, 并通过培养记者为校报注入新鲜血液, 从而使校报更贴近大学生, 并形成特色。

发现文学新人。在人的心灵日趋沙化的当代, 学生能保持一份热情, 心存一个梦想, 把文字创作当成一条成才的道路来走是十分难得的。因此校报编辑要善于从来稿中发现人才, 与之保持经常的联系, 培养和造就他们。往往校报编辑的一点鼓励、一点耐心引导, 就会使一些同学走上文学之路。

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是高校校报发展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 编辑的创新意识是编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标志。高校校报编辑作为高校知识创新成果的宣传者, 必须走创新之路。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根本的新闻思维方式, 在新时期日新月异的新闻实践过程中, 换一个创造性思维方式, 激发校报新闻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校报新闻报道的全方位拓新。古人说:非登高不能望远。高校校报不能妄自菲薄, 以为生活在校园就谈不上创新。认为校报工作不过是修改修改稿件, 编排编排版面, 没多大创造性可言。校报新闻工作者必须打破这种观念, 转变思维方式, 通过求新、求异、求变、求突破, 完全可以在小天地里做出大文章。

可以说, 只有校报编辑具备了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高校校报才有可能从那些报道角度大多相似、观点大多相近、版式语言极其雷同、版面形式极其相似的局面中“跳”出来, 并且独辟蹊径, 从相异的角度组织报道, 从个性化和风格化的立场组织版面, 或角度奇巧引人注目, 或观点别致给人启发, 在受众中树立口碑。

编辑的创新思维方式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则体现在对稿件价值的判断力上。编辑既可以从大量稿件中筛选出价值较高的稿件, 也可以在稿件中某些有价值的内容被一大堆次要材料淹没时, 通过创造性劳动, 将其突显出来。这种创造性劳动, 是决定稿件成为好作品的最基本条件。编辑经过创造性的劳动, 将原料加工成为有价值或价值较高的“成品”, 这是对原作品的一种增值性的创造。编辑的工作就是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而且将有价值的材料升华, 使得稿件的价值大增。

较强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个好记者、好编辑的重要素质。有了这种素质, 记者才会写出好的新闻来。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记者, 其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会洋溢出对“真”与“善”的肯定, 对美好人性的褒扬。

因此, 校报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办报理念, 对读者充满真诚的人文关怀, 这是办一份受读者欢迎的高校校报的基础。一方面, 高校校报的读者是专家学者, 是新时代的大学生, 报纸的人文气质、文化品位应是高校校报编辑追求的一个目标。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 发挥文化引导和服务功能, 加强人文关怀, 使校报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譬如, 我们写“好教师”, 就不能像以往的报道那样大写特写他们点灯熬油、废寝忘食、带病工作, 甚至是晕倒在讲台上的奉献精神。因为一个连孩子、父母、家人病重时也顾不得回家, 甚至连自己的亲生父母去世时也没有回去看看的教师, 是有失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感的, 可想而知, 这样没有亲情、没有人情味的教师形象能起到感染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吗?再者,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形象比一个“奉献”的教师形象影响要深刻得多, 因为比起奉献来, 学生们更觉得“责任”重要, 应该学。况且, 倡导教师带病工作, 本身就与人本主义精神相背离。

高校校报编辑 篇6

关键词:校报编辑,两大素养,四种意识

一、校报编辑两大基本素养

(一) 政治思想为前提, 把握新闻重要性

作为校报编辑, 首先必须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 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细致的写作分析。校报是一种官方性的报纸, 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新闻工作是一项极其严谨且政治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违背正确理念的稿件, 应坚决不发。必须明确校报的办报方向, 向读者输送有益的精神食粮, 预防其精神污染。校报编辑应贯彻校党委的宣传政策方针, 对于广大师生反映的问题要给予严格监督, 必要时应该在校报上进行刊登。

(二) 专业知识扎实, 有效加工新稿件

在保证基本的政治素养前提下, 校报编辑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采编能力以及过硬的文字功底是最为基本的专业知识, 新闻编辑需要通过学习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 使自己触摸到新闻领域的边缘, 从而更进一步深化个人的采编能力, 尽力提升到一定高度。在报道形式上, 编辑应务求积极创新, 努力发掘特别的新闻形式;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 编辑应务求客观真实, 尽力还原事情的真相, 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画面。除此之外, 校报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美学功底。如何对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的编排, 使读者赏心悦目, 是校报编辑需要思索的问题。

二、校报编辑四种意识

(一) 把关意识放首位, 文章需要出精品

把关意识是校报编辑应具备的最主要意识。在面对来自各学院、各部门包罗万象的稿件时, 必须通过自己的火眼金睛, 能够准确而快速地判断文章的优劣, 以及稿件适合的版面, 切忌选用一些用空话套话写成的文章。校报读者大都是教师和学生, 因此在选稿时, 也必须掌握一些技巧, 一些紧扣时代话题及校园热点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除了选稿之外, 对于语言的把关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字更容易引人入胜, 枯燥无趣的文字则会无人问津, 因此可适当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如此一来, 读者源源不断, 投稿也就生生不息, 有了足够的新闻热点和稿件, 编辑才能挑出出类拔萃的好稿件, 为读者呈现更优秀耐读的文章。

(二) 主导意识摆第二, 独特视角来解读

作为校报编辑, 主导意识是自身应具备的一种意识。只有自身明确要报道的校园新闻, 才能将新闻报道得栩栩如生, 而不是人云亦云, 采用他人写过的新闻点。较强的主导意识不但有利于明确校报办报方向, 而且有利于报纸可读性。如果编辑没有自己文风, 没有个人写作个性, 其文章必定是呆板生硬, 此类文章既没有深度, 更没有美感。编辑可通过开设一些特殊版面和栏目, 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校园百态, 达到水到渠成的育人育己之效。

(三) 创新意识需加强, 内容方能现饱满

校报作为学校的新闻媒体, 必须时刻把握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这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创新是需要校报编辑冲破旧的思想牢笼, 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从而使得读者产生阅读校报的兴趣。首先是选材, 编辑应该有新颖思维, 拥有独特见解, 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报道新闻;其次可以在标题上花心思, 使读者对标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继而产生继续阅读文章的想法;再次是版面编排, 可以灵活地运用专业排版软件, 新颖化地排版;最后便是栏目设置, 可以通过活泼文字给各栏目标题进行适当修饰, 创立本校特色栏目。

(四) 团队意识融其中, 齐心协力办好报

在校报这个团队中, 团结协作也是提升编辑个人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写文章看似是个人能力, 但倘若遇上采访等需要比较大篇幅的新闻报道, 就需要两个甚至几个编辑一起合作完成, 如果自我意识过强, 融入不到团队中, 势必会影响团队的士气和工作的成效。报纸的分发等更是需要编辑部成员的紧密配合, 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 因为每个程序都是环环相扣。只有编辑们齐心协力, 用强烈的集体意识去完成工作, 这样才能加强校报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兴东, 陈仁风, 蔡雯.报纸编辑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蕴茝.浅谈编辑的媒介素养[J].出版科学, 2006 (5) .

[3]张宏树.媒介素养:大众传播理论新方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12) .

[4]刘君涛, 苑英, 付永.高等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3) .

高校校报新闻 篇7

近日, 浙大图书馆推出个性化咨询服务, 读者如果需要个性化服务, 只要在图书馆网页上下载并填写“个性化服务需求表”后发邮件给图书馆, 图书馆会在3个工作日内指定负责老师并与服务对象取得联系, 为其一对一提供在学习、工作、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面对读者提出的个性化需求, 图书馆会指定1-2位负责老师, 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 也可以就专门数据库使用或特定专题文献收集给读者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所有这些个性化服务都实行免费服务。 (求是新闻网)

山东大学2008“人才年”专题网站正式开通

3 月6日, 由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设计制作的“山大人才年”专题网站正式开通。网站设学生培养、师资建设、管理队伍、服务支撑等10个栏目, 将通过全面反映全校各单位围绕“人才年”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推进山东大学2008“人才年”工作的开展。 (山大视点)

同济大学加大研究生资助力度助学金增至1万元

在2007年启用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之后, 2008年同济大学将继续对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实行全额资助学费, 同时每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获得一学年1万元的助学金, 比去年的一学年8000元大幅增加。此外, 对100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另增加的助学金, 也将由去年的7000元一学年, 增加到1万元一学年。 (同济大学新闻网)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07中国创新指数报告

近日, 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创新指数学术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 (2 0 0 7) 。此次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 (2007) 包括2001-2007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和2003-2007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 以及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的国际比较。 (人大新闻网)

电子科技大学与诺基亚北京研究院共启合作计划

3 月6日, 诺基亚北京研究院院长皮马赛 (S e p p oPienimaa) 一行到电子科技大学访问, 王厚军副校长会见了皮马赛院长一行, 双方共同启动2 0 0 8年合作研究计划 (UESTC-NRC Co-Creation Project) 。皮马赛院长表示,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到电子科大来, 在双方的研究合作中, 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们表现出了很高的专业水准, 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 希望在将来的合作中, 双方共同发现新的机会, 推动进一步发展。 (电子科大新闻网)

上海交大——通用汽车研究院揭牌

3 月4日, 上海交通大学——通用汽车研究院在该校闵行校区正式成立。通用汽车按计划将在未来5年内为研究院投入400万美元, 用于推进通用汽车与上海交大在汽车联合技术研发及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内的合作。

据介绍, 新成立的汽车研究院将以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教育推进伙伴计划 (PACE) 和不断拓展的联合研究项目为主体, 在先进汽车技术研发、科研信息和研究人员交流、汽车专业研究生课程创新以及汽车行业培训项目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工作, 并充分利用通用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技术优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在汽车技术方面雄厚的科研实力, 力争建成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汽车技术科研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交大新闻网)

江西理工大学开设“就业学前班”促进就业

高校校报新闻 篇8

中南大学今年开始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从2008级新生招生开始取消研究生公费自费之分, 而是采取奖励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

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 中南大学约90%的博士生、60%以上的硕士生可申请到导师研究助理岗位, 并获取助学金。按规定, 每年每生的助学金不低于3000元。 (中南大学新闻网)

北理工德育答辩延伸至大一学生

日前, 北京理工大学3000多名大一学生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德育答辩论文开题。“这是为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以免浑浑噩噩地度过4年。”学校学生工作部部长刘明奇说。

北理工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的毕业前德育答辩已进行了5年, 以往都是毕业生参与, 今年首次延伸到大一学生中。刘明奇说, 大一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新生中开展德育答辩开题, 将有助于学生在精神思想层面塑造自己的未来。 (北京理工大学新闻网)

天津大学成立航空航天研究院

诞生了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的天津大学近日成立航空航天研究院, 将围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型飞机等重大工程开展研究工作。新设立的研究院, 研究领域涉及飞行力学、制导与控制、推进理论及技术、航天航空新材料、航空发动机与热防护技术、航空航天一体化技术、信息处理与通讯技术等。同时, 研究院还将建立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将整合这所大学机械、自动化、精仪、信息、材料、计算机、化工、管理等优势学科, 展开教学与科研。 (天津大学新闻网)

重庆师范大学:校企合作协议顺利签订

2008年3月15日上午9点, 重庆合川区深圳宝安校企合作签订仪式在重庆市合川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顺利举行。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和深圳正合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人力资源协议书。在洽谈会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周伯政副院长和院长助理、就业中心伍祥伦主任详细介绍了学院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就业工作的进展与规划以及与深圳方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良好愿望。深圳方表示他们此次来合的主要目的是与合川方面的高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巩固发展劳动技能人才对接, 以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共赢道路, 并为合川提供了2万余个优质就业岗位。双方在热烈的讨论中达成了合作意向。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就业专刊》)

上海第二工大:贫困学生须先签承诺后领奖学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近日出台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诚信承诺书》。承诺书上写明:学生承诺做到对奖学金妥善安排, 不挥霍乱用, 不追求超越自己和家庭的物质享受;承诺一个学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少于2次, 每学期向学院递交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汇报;对于困难学生则要求承诺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等自我解困活动, 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承诺书一式两份, 获奖学生和学校各保存一份。 (上海第二工大新闻网)

武汉理工实行红黄牌制度给挂科学生敲警钟

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力研究 篇9

高校校报舆论引导的意义

舆论引导是从社会功能和实施渠道来出发, 对舆论流向、流量进行指引和启发。即通过对“把关人”的重点监控, 提高其舆论的水准, 使其传播内容符合社会要求。

校报舆论的导向, 广泛地影响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情绪, 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我们应重视校报舆论, 正确引导舆论, 形成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氛围, 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构筑健康向上、稳定和谐、公平竞争的校园舆论环境。真正发挥校报作为高校第一新闻传播媒体的重要作用, 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 构建校园舆论宣传的主战场。

当前我国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力现状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校报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校报舆论引导力的发挥:

信息量少, 时效性差, 受众欢迎程度不高。高校校报大多为四开四版小报, 但大部分校报过于强调其指导性和教育性, 出现会议报道、领导讲话或上级文件充斥报纸的局面, 完全成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除此以外, 校报作为长周期刊物, 刊载的消息往往缺乏时效性, 本月消息通常只能于月末甚至下个月见报。因此, 校报究其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报道范围狭窄等原因, 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

人员匮乏, 精品难出, 舆论引导力不强。一份好的校报, 不仅要求团队成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新闻写作、编辑能力, 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然而却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高校现有的校报编辑部, 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杂, 工作条件简陋, 编辑、记者、校对等职务统挑一身, 要负责报纸编辑、出版等一系列工作, 一人担当多个角色, 超负荷的工作量, 无法保障时间、精力投入, 很难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报。除此之外, 从事高校校报的工作人员无 (记者) 证、无 (新闻) 职称、无 (广告) 收人, 深入钻研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时间少,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精品校报的产生。

内容平淡, 模式僵化, 缺乏亲和力。校报长期形成了固有模式, 即一版为要闻版, 刊载近期学校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学术研究版;三版为校园生活版;四版为文艺副刊。这往往给人留下呆板、僵硬的印象。高校校报由学校专项经费拨款办报, 没有发行量和经济效益的压力, 缺少竞争与激励机制, 在报道内容与形式上缺少鲜活气息。大多高校校报具体概括起来为“四多四少”: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多、工作性总结多、口号类的语言多;有时效性的信息少、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少、有针对性的深度报道少、给人以审美享受的版面少。

明确战略定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列宁曾经指出:“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作为校党委机关报的校报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 体现和反映校党委的主张和意图, 积极发挥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校报必须始终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讲大局, 讲原则, 讲纪律。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基本要求, 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积极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 推动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具体对策分析

吸引人——以人为本, 增强亲和力。校报是高等学校党政领导的喉舌, 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的喉舌。校报要立足本校, 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因此, 高校要办一张不仅舆论导向正确, 思想格调高雅, 而且有较强可读性的报纸, 就要认真探索和研究校报读者的特点。

高校校报的基本读者群主要由受高等教育的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和学识渊博的教师构成。他们的特点是政治素质、知识结构、文化水准、欣赏品位都比较高。校报要反映党的政策在学校各方面的贯彻情况, 反映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师生员工想要了解的热门话题和经验、知识等信息。

在办报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的对象, 根据他们的需求, 多反映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问题探索, 致力于深度报道, 形成校报的内容特色, 以各具风格的专栏构成校报的版面特色, 以其深邃的思想性, 别具一格的风格, 使读者得到从其他报纸得不到的启迪、发现和收获。

感染人——提高质量, 增强校报的可读性。扩充新闻信息的含量。报纸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有生命力, 才能发挥其舆论作用。校报要增加信息量, 首先要扩大新闻的报道面, 从各个方面去反映校园内各个层次的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只有报道面广, 才能满足更多的读者, 使广大师生员工对校报有兴趣、有感情, 想看、爱看。其次要精采细编, 提高消息报道的质量和新闻的含金量, 倡导短、精、特, 即文章短小, 语句精准, 内容有特色;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新闻贵在“新”, 校报出版周期长, 但其回旋余地也大。因此, 要首先有全局观念, 对重大活动或事件心中有数, 尽可能把截稿日前该发的消息都抓住。同时建立和依靠通讯员队伍, 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 抓好突发性事件;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形式服务于内容, 要注意报道体裁的多种多样, 除了新闻、通讯外, 还可运用特写、图片新闻、调查报告、读者来信、评论等多种形式体裁的新闻作品;新闻标题的精美制作;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版面样式上的出新出奇等, 将整张报纸以崭新的“包装”, 给人以美感和愉悦。

成就人——树立受众意识, 促进内外人才培养。对内:校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校报发展的瓶颈。高校校报要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是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的学生记者和研究生充实到校报队伍, 给校报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吸引社会媒体的骨干到校报担任主编或编辑部主任, 给校报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 清华大学向全社会招聘《新清华》主编的做法值得各高校借鉴。其次要加强培养。对现有的校报工作人员, 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修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校报管理层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的培养, 并且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以保障他们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另外, 要进行相应的配套管理, 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要在诸如职称、待遇等方面有公平、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解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外:现代传播学理论认为, 受众不单是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反馈者, 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 要改变校报一直以来的以自我为中心, 侧重于教育性、宣传性, 使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局面。

目前, 传媒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受众具有对媒体的选择性, 要让师生们愿看、爱看, 校报必须树立服务理念, 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高校校报应注意服务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不断推陈出新, 提高服务质量。如针对教师, 应该围绕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教师怎样寻找科研课题、如何做科研、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介绍, 并尽可能地邀请科研成果突出的专家结合自身实践讲述科研经验, 为正在做教学、科研的新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和全新的思考。

对于学生, 应该围绕入学、就业、贫困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入手, 加大报道的深度。利用深度报道其客观的视角、敏锐的思维审视问题, 充分发挥出报纸的优势, 赢得受众。除此以外, 校报应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 开设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栏目, 使受众能在报纸上看到他们的身影及他们关心的人与事。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校报》“工大人物”一栏, 已成为广东工业大学师生每期必读和期待的栏目。

参考文献

[1].鲁娟:《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舆论引导》, 《社会科学家》, 2007 (6) 。

[2].桂银生:《从“新闻纸”走向“文化纸”——试论互联网时代校报的转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3].郑淑花:《高校校报问题分析与发展探析》, 《商业文化》, 2008 (5) 。

[4].杨笑卉:《增强高校校报亲和力策略》, 《鸡西大学学报》, 2007 (2) 。

上一篇:低频信号分析下一篇:高技能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