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

2024-07-23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共9篇)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 篇1

一、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中的一种, 它有别于专业性学术期刊, 也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 其最重要特征是客观、全面地反映高校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的高低、学术活跃程度, 甚至可以直接体现该校的办学质量。具体来讲, 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科建设水平高低又体现在教师的学术地位高低和影响大小, 而教师的学术地位高低又取决于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所以高校学报有别于专业性学术期刊和其它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最重要特点, 就是其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来自于本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高校学报也就被称作展示本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平台和展开学术交流的窗口。

质量是学报的灵魂, 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关键。因此, 高素质编辑队伍的建设, 是全面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 网络下载资料越发便利, 学术腐败日趋严重, 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有诸多争议, 这些都给高校学报编辑审稿增加了难度, 编辑本身也受到思想、学术、现代技术等诸多挑战, 因此, 提高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 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在编辑人员所需要的众多素质之中, 思想道德修养是决定一个人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才能保证学报的质量。首先, 编辑需具备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自我献身精神, 淡泊名利, 心静如水, 真正做到谦虚谨慎、正直宽容、无私无畏;其次, 在稿件能否录用上, 做到不滥用职权, 面对“人情稿”、“关系稿”要能坚守原则, 始终以质量作为稿件取舍的唯一标准, 只有做到对稿件一视同仁, 不以自己的好恶作为筛选和判定稿件的标准, 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编辑形象, 所编辑出来的学报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真正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此外, 高校学报不能出现导向错误, 编辑要把握学报的政治立场, 在民族、宗教、法律、军事和外交等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和敏感问题上要始终坚持审慎的态度, 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坚决执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和出版工作方面的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的规定。

2.学科专业素质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并非是勾勾画画等简单重复性的劳动, 这要求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的知识覆盖面。学科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前沿研究动态信息等方面, 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对本校各专业都有相当的了解, 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质, 在编辑实践对提高论文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报编辑应利用专业背景知识, 与专家、作者、读者积极展开交流, 多参加专业学术会议, 掌握各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动态。只有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质, 才能读懂稿件, 找出弊病, 并与作者有效的交流;只有对各学科的发展历史、不同学派分歧的实质、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等有所了解, 才能在选出优秀稿件, 并能克服“名人效应”, 避免将有些专家因社会活动过多和内容陈旧的稿件选用过来, 并对那些年轻、知名度不高、一直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的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保持敏感度。

3.编辑业务素质

高校学报编辑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稿件鉴赏能力, 根据刊物的宗旨和专业发展状况来鉴别稿件的价值。由于投稿的科技人员通常稿件会出现文理不通的情况, 编辑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和写作表达能力, 掌握语法规则和修辞知识, 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与科技编辑相关的数学语言、图表语言、符号语言、计算机语言等, 这样才能对稿件中的遣词造句不妥之处进行修改, 合理调整章节, 使得文章主题突出、条理分明, 从文字上保证学报质量。编辑也要勤学苦练编辑规范, 使得高校学报的编辑质量符合《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中国高等学报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有关规定和要求, 计量单位、公式、标点符号等书写格式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 高校学报编辑也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编辑外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 都需要一定的外语水平。

4.服务素质

编辑应具备服务于作者和读者的意识, 作者是学报的支撑者, 作者的稿件是学报生存的源泉;读者是学报的另一端支撑者, 如果没有读者, 学报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编辑要把读者和作者作为学报生存的根本, 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编辑要在作者、编者、读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和互动, 所有编辑人员都要具有良好的服务和团队合作精神, 构建和谐的编辑出版环境。另一方面, 学报也要服务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 与高校的发展融为一体, 相互促进, 从而全面提高学报的质量。

三、对高校学报编辑进行人才培养

一方面, 高校学报可提高准入门槛, 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学报的编辑队伍;另一方面, 对于现有人员, 也要持续进行再教育。

对于现有人员再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有以下几种:以老带新, 发挥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 将老编辑丰富的职业经验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 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年轻编辑;通过各种讲座和进修班, 给编辑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进行科学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工作, 使编辑的业务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利用网络化时代的快捷讯息, 编辑可随时进行自我学习, 更可以做到快速采编、高效制作、迅捷发布, 更好地将网络的便利与快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四、结论

编辑工作是一项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构建自身综合科学知识结构, 成功的编辑应具备综合性素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对高校学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报编辑也应不断学习, 补充专业学科新知识, 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川子.高素质编辑队伍建设与高校学报质量的全面提升.九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2]杨玉.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必需的几种素质.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胡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结构分析.第九届 (2011) 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4]肇英杰.关于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的探讨.编辑之友, 2012, (4) .

高校学报编辑如何控制“人情稿” 篇2

在市场化大潮冲击下,大学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在定位上出现了不平衡,学术写作的功利性使得学报的学术期刊功能异化,使得一些学报沦为职称、学位及科研考核的工具。在学术资源商业化、学术评价指标化的情况下,学报尤其是入选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报在成为学术交流的稀缺资源的同时,也深受“人情稿”的困扰。笔者在Google搜索中键入“编辑与人情稿”竟有20多万条结果。

在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学报的地位是有些尴尬的,被人认为不过就是学术文章处理之所,虽然有独立选稿的自由,但是人事和经费完全依赖高校,而从各个学院院长到校长、书记都是他们各自学科的领头人,总有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的课题组成员、学生甚至各路朋友向学报推荐稿件甚至硬性要求发表。学报编辑如果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小则损害学报与其他兄弟单位及作者的依存关系,大则可能会影响编辑部的正常经费来源。所以,作为学报编辑必须慎重思考该如何面对“人情稿”。

一、严格执行“双盲”审稿制度约束“人情稿”

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又称“双盲”审稿制度。事实证明,设定科学的审稿制度是减少并杜绝“人情稿”的制度保障。目前大多数学报编辑部都建立了基本的专家审稿制度,例如,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建立了非常严格的审稿制度而且细化了专家选择操作方法。“傅佑丽同志的文章《从稿件本身人手准确遴选审稿人》”提出了多种渠道更加准确地选择审稿人的意见。但是,由于我国的审稿人制度尚不规范,缺乏统一的审稿专家名录,稿件“送审”程序繁琐、周期长等,因此许多社会科学学报还做不到全部来稿由专家审稿而是变通地实行部分稿件“双盲”审稿。笔者认为,部分稿件送给专家审稿虽然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其中就有“人情稿”的因素存在,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全国学报研究会或者各省学报研究会推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做法,联合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在审稿制度建设和执行上给予推动。例如,在严格编辑工作流程方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加强学术期刊从业人员自律的倡议”申明:实行回避和匿名评审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对待来稿,杜绝“人情稿”;投稿需经双向匿名专家评审方可进入编校流程,严格执行三审制度等,尤其是“未经期刊编辑部编号和分发的稿件,不得进入审稿、编校流程。”

笔者以为,以上制度一般编辑很难突破。高校学报在主编负责制下如各编辑能通力合作,效果将非常明显,但是制度是由人把握的,在确实没有办法百分之百杜绝“人情稿”的情况下,最好把它的刊发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如每期低于10%以下,绝不能牺牲学报质量来迁就背离学术精神的少数人的要求。

二、提高编辑专业技能尽力改变“人情稿”性质

“救稿”是编辑必须具备的功力,“救稿”也是编辑的无奈之举。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并非只有“人情稿”才需要花费大量心血,如有时是编辑出于鼓励年轻人的科研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但凡有一点职业良心的编辑都在努力求得好稿子,更不用说大多数编辑是极具事业心和社会使命感的,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有差距。因此,我们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人情稿”的发表,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无可救药”的稿件,编辑应本着“对稿不对人”的原则提出退稿意见,面对作者,编辑态度要客气谦恭,有理有据。因为,具备专业知识的职业水准是一个学术期刊编辑赢得作者尊重的基础。其次,要明确需“施救”的稿件,其本身必须有“闪光点”。编辑要从作者角度和学术要求出发,立足于完善稿件,严格地对稿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如果作者不能积极回应并给予配合或者达不到修改要求,这时编辑应放弃不必再试图挽救。如果作者对编辑意见心悦诚服并努力修正,经过编辑加工润色后论文质量能有较大提升,还是可以考虑发表的。最后,编辑偶尔还会遇到,文章整体上没有达到发表要求又迫于人情要发表的情况,那么,这时就只好勉为其难地发挥编辑智慧,根据文章现有内容修改文章题目,压缩简化甚至改写部分文章内容,尽量减少因此类文章而造成的版面浪费和对学报整体质量的损害。例如,笔者曾经收到一篇法学论文《金融刑法学的学科内容和历史使命研究》,选题是跨学科的,作者属于法律实务工作者并不是研究人员,文章据说通过了专家审稿程序认为符合发表要求,可从编辑的角度来看,该文应该退稿,但是最终却只能通过修改予以刊登。

学报这块学术园地的纯洁必须由编辑精心维护,其形象一方面由所刊文章的学术价值来体现,另一方面则由编辑通过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来构建。比如,对“人情稿”的处理方式便可以检验编辑的职业修养,编辑之间在待人接物、工作相处中也必须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报质量,既坚持原则又相互维护、相互理解。

三、公开、公平、公正的主编修为把好“人情稿”关

学报的质量与主编对编辑部制度、人员、稿源的管控水平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学报选稿的公平、公正,学报编辑部在审稿制度和编辑工作流程方面有必要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而学报主编在力求杜绝“人情稿”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报主编有责任使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细化并落到实处,尽力避免这项制度的庸俗化、形式化。一般来说,学报主编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在对“人情稿”的问题上,据笔者所知,不少学报主编都有过为拒绝“人情稿”与领导辩论解释、据理力争的经历,甚至到了“大不了不干主编了”的地步。其次,要善于处理好和编辑之间由于对“人情稿”的不同处理意见和方式而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其实,现代社会是一个讲协作的社会,期刊出版工作也是如此,需要强调协作精神,学报主编作为编辑部业务主管和行政领导首先要充分信任每一位编辑,在具体文章的专业知识处理中依靠编辑,并以多种手段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主编要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学报的用稿程序和制度,在日常编辑流程中注重细节,协调好编辑部内外关乎学报质量的人际关系及意见信息。

笔者以为,作者和主编应该最能理解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反复修改后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文章,把作者原始稿件和发表成果对比就一目了然。当前的学术氛围中的确有写了好稿子还需要找个熟人说情才能顺利发表的情况,而且,在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后“人情稿”问题还会更加集中、更加突出。比如像那种核心内容只有3000字却偏偏要弄到1万字的来稿,让作者删

改又很难符合要求,编辑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改定,而且改好后对这类文章最终能否发表也没底,这种付出和“获得”不成正比的情况,使绝大多数有此经历的编辑都很伤脑筋。所以,编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想或要“救稿”却无从下手,对推荐人说“不”又不被理解。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保障学报的质量,主编则应不怕得罪人并鼓励编辑坚决说“不”。

有编辑还形象地指出,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店大欺客,客大也欺店”的现象。因为“文章总是自己的好”,许多教授、博导有时也会写出水平一般却又自视甚高的文章,且在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内要求某些学术带头人篇篇精品也不现实,因此,现阶段的学报发展还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编辑设法争取高质量稿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容忍水平一般的稿件发表。

有出版资深人士提出:做出版要有学者气,也要有江湖气。沈伟东同志解释,“他所说的学者气大约是指出版人要有文化理想以及文化创造和选择的能力;所谓江湖气,就是要与各界人士交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报编辑有稳定作者群、吸引好稿件的工作使命,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负责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是对主编而言,无论是学者气还是江湖气,都要以提高学报质量为目标。把个人的人格魅力恰当地释放到工作领域,尽力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公平、公开、公正地选择稿件,把更多的学报版面留给没有关系但有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强、文章有独创性的作者。

“中国第一童书联盟”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在杭举行

本刊讯(记者朱晓明)3月8日,一年一度的华东少儿图书订货会在杭州举行。今年,已延续20多年的华东少儿图书订货会正式更名为“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同时,基于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对少儿市场的专注度以及贡献率,打出了“中国第一童书联盟”的大旗。

据悉,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希望通过订货会的更名,拓展原有的书店看样订货功能,通过新平台密切社店关系、创建和谐产业链,从而使书业上下游实现交流互动、分享价值、共谋发展。

此次峰会期问,在以“变革与聚焦”为主题的中国出版生态论坛上,孙庆国、程三国、沈勇尧、魏钢强、郑重等业内专家,围绕上下游如何共建产业生态等问题展开探讨。针对目前中国图书出版和零售市场的现状,与会者呼吁更多的出版人、发行人坚守阵地,坚持理想,引导全社会健康的图书消费观念,倡导书业新型商业文明。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 篇3

1. 提高对特色栏目刊登方向的把握能力

作为特色栏目编辑,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栏目编排能力,更需提高对特色栏目刊登方向的把握能力。这一能力非常重要,对特色栏目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笔者的一位同事在其负责的特色栏目设立之初就发现,该栏目可刊登的范围过宽,容易与其他高校学报和专业期刊“同质化”。为了加强这一栏目以及学报的竞争力,学报编辑部听取其意见后进行了集体讨论,一致赞成其关于调整该栏目的刊登范围的想法。为此该编辑在进一步细致调研后,对该栏目刊登方向进行了重新认识,果断把刊登重点放在与本校相关优势学科中几个研究工作开展较好的领域上。由此使得该栏目的特色更加突出,更能反映本校相关学科的科研特色;不仅使校内作者的相关研究工作得以集中展示和推广,还进一步吸引了一大批相关研究领域的校外优秀作者;最终形成了稳定的作者群,扩大了栏目和学报在外界的影响力。由此可见,特色栏目编辑需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观察,加强思考,有意识地提高这一能力,从而为办好特色栏目奠定良好基础。

2. 加强学习与特色栏目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

高校理科学报编辑部为更好地处理不同领域的稿件而尽量编配不同学科背景的编辑,但因为种种因素在实际操作上无法完全做到专业对口,特色栏目编辑的配置也是如此。为了适应工作需求,特色栏目编辑需加强学习与特色栏目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②。当然,在具体操作上,栏目编辑学习重点应以了解与特色栏目相关的学科基本知识和研究动态为主,并不特别要求编辑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只有如此,特色栏目编辑在处理相关来稿时才会游刃有余,从而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对栏目刊登方向的把握能力。以笔者经历为例:笔者刚参加编辑工作就被编辑部领导指定为两个特色栏目的栏目编辑,然而笔者的学科背景与之相差巨大,一度不适应相关稿件的处理工作——为了尽快适应栏目建设和学报发展的需要,笔者一边加快学习编辑出版基础知识以便尽快独立地开展编辑工作,一边抽时间大量阅读与所负责的特色栏目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和新闻报道。通过有目的地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与动态,不仅扩大了笔者自身的知识面,也使笔者把握特色栏目刊登方向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促进了栏目的建设和发展。

3. 拓展对外交流宣传特色栏目的能力

在国内学术期刊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报编辑的对外交流宣传能力对于学报竞争力的提高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理科学报的特色栏目编辑,要加强对特色栏目的推介能力,将栏目的特色和相关优惠政策有效地介绍给相关领域的作者和读者,使其对栏目产生兴趣,从而拓宽栏目及学报的读者和作者基础——这需要特色栏目编辑更加积极地走出去,更多地参加与栏目有关的专业学术会议并进行栏目推广。例如笔者和编辑部其他的特色栏目编辑一起,多年来一直坚持参加一些与学报特色栏目密切相关的专业学术会议,并与有关专家进行了积极交流,加深了与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对学报特色栏目产生了极大兴趣。由此不仅拓宽了栏目稿源,扩大了特色栏目的作者群,也使得特色栏目的发展有了十足的后劲。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这使得传统媒体在宣传推广方面有了新的契机③。作为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也不应忽视新媒体在宣传栏目特色和编辑—作者—读者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应立足自身条件,尽可能地利用新媒体开辟新的宣传阵地,使得有关信息的交流和推广更加便捷。譬如,笔者的一位同事很早就通过QQ群与其所负责的特色栏目的作者进行广泛交流,促进了编辑和作者之间、作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栏目推广效果;在微信普及后,其又将微信作为新的交流平台,为栏目发展了更多的作者与读者,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

4. 增强特色栏目编辑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特色栏目编辑,不应仅仅只满足于在建设和经营特色栏目的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经验,还需要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对自身取得的经验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分析,加以升华,形成较为成熟的理念,从而才能为特色栏目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加清晰有效的建设和经营思路。例如,笔者在长期从事特色栏目稿件处理的工作中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和认识,但并不系统,无法指导笔者今后的工作。因此笔者在编辑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长期学习,逐步掌握了相关的编辑学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而对自身所负责的特色栏目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了大量有意义的结果,相关研究论文不仅发表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同时这些结果对于笔者今后进一步建设特色栏目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结语

总之,特色栏目编辑的综合素质对于特色栏目的建设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理科学报要搞好特色栏目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离不开对特色栏目编辑的大力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其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报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队伍基础。

摘要:目前部分高校理科学报为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行了特色化办刊的尝试,开辟了特色栏目并取得良好效果。特色栏目编辑的综合素质对栏目质量有重要作用,需要从提高对特色栏目刊登方向的把握能力、加强学习与特色栏目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拓展对外交流宣传特色栏目的能力、增强栏目编辑的科研能力等几条途径培养自身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

注释

1方兴,黄颖,陈琴,马玲,李若溪.《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色栏目传播效果初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3):177-180

2闫玉玲,宋官龙,王亚新,陈平.依托特色栏目促进作者、专家、编辑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79-1383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 篇4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创新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媒体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提高全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看作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前提,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尽快使我国进入创新国家的行列。而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工程体系的中坚力量,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为争创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纷纷确立了“人才强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

笔者认为,高校学报编辑(主要是文科学报编辑)除了应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编辑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一)作为高校学报编辑,拥有一门或一门以上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理论功底应该说是最起码的职业要求。但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学科分工愈来愈精细化的同时,又表现为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如果仅仅具有单一学科的知识背景,囿于一门学科的狭小圈子,势必会目光短浅、孤陋寡闻,甚至会出现把作者原稿中明明对的改错这样的低级错误,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一个编辑的起码要求。而且,就我国目前高校学报的现状来说,人员编制大都比较少,编辑不仅集审、编、改、校为一体,并且一个编辑同时要分管几门学科,这无疑对编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编辑,不仅对本专业应有较深的造诣,对相关学科也应有相当的了解,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功底,这样才能在大量的日常来稿中,慧眼识珠,沙里淘金,把那些具有原创性、学术含金量高的稿件挑选出来,经过自己的再创造性劳动,使之得以传播,影响社会,启迪后人,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编辑自身的价值。

(二)作为一名高校文科学报编辑,是否具备良好的文、史、哲功底至关重要。因为它既是从事社会科学所应具备的内功,也是衡量一个编辑是“工匠”,还是“学者型编辑”的重要尺度。作为一名文科编辑,如果对文学、历史、哲学知之甚少,他的学术鉴赏力、学术判断力,肯定会大打折扣。他所编发的稿件, 在学术性、思辨性、理论性、前瞻性上也不会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因此,笔者特别强调良好的文、史、哲素养对文科学报编辑的重要性。每一个在事业上有所追求、有所作为的高校学报编辑,应加强学习,苦练内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功底,使自己 早日完成由“工匠”到“学者型编辑”的转变。

二、敏锐的洞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

高校文科学报编辑不仅仅担负着繁荣学术思想、传承学术薪火的使命,而且肩负着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任。因此,对高校文科学报编辑来说,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嗅觉或政治敏感性,应严把政治关,力图所编发的稿件不在政治倾向上出问题。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选稿、审稿、改稿的各个环节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仅注意文章的学术价值,更要注意其政治倾向,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国家政治制度、民族、宗教、人权等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学术研究虽是自由的,但社会科学研究是有导向性的。对那些不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有违四项基本原则的文章,即使其学术价值再高,也绝对不能刊用。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有半点麻痹、疏忽,否则,即使刊物的学术声望再好,社会评价再高,也可能因此而功亏一篑。

(二)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加工者、出版者、传播者,已不再只是消极被动的“工匠”,或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而是从事着精神产品再创造的复杂劳动,策划与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创造性劳动。创新意识虽然贯穿于整个编辑活动之中,但最能体现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无疑是选题的策划和栏目的设置。选题策划是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一个酝酿创意、实现创意、彰显创意的过程。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来说,都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对一名编辑来说,除了应具备一般的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富有开拓进取和团队精神之外,还应加强两方面的道德修养。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倡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必须建立在平等、宽容和理性的基础之上,即应该是心平气和的,尊重他人的,反对超出学术研究范围以外的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要做到这点,高校学报编辑应身体力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学术品德,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努力为学者们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宽容、理性的学术氛围,为繁荣学术、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娟.浅谈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河套大学学报,2007(01).

[2] 金得存.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

[3] 黄英.论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學报编辑职业困境[J].今传媒,2013(10).

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价值体现 篇5

关键词:学报编辑,价值,创新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传播、知识加工、知识创新及应用成为决定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因素。编辑承担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 实为精神产品价值的再创造者与实现者, 其在将个体文明转化成群体文明乃至整个民族和全世界文明中功不可没。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要具备学识、才识与胆识。由于编辑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要求编辑在工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这些素质在编辑从事选题、策划、组稿、审稿、退修与加工编排中表现出来, 直接决定了学报的质量, 也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在。高校学报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除作者作用外, 编辑的学术素养和敬业精神决定着学报学术水准的高低, 学术研究贴近现实, 及时反映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 是扩大学报影响, 推动学报发展的动力, 也为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一、高校编辑的基本价值体现

高校编辑的基本价值体现在选题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上。

1.选题策划能力

学报编辑要有全程策划观念, 具备选题策划力。策划能力的高低是编辑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选题策划贵在创新, 只有把形式最新颖、内容虽先进、科技含量最丰富的出版物不断地推向社会, 学报才能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2.组织协调能力

在现代高校, 学报编辑在学报出版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来稿照编, 而是有许多工作要做, 这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外语水平

随着世界版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 对编辑的外语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超高的要求。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编辑, 能够及时更新知识, 理解最近学术动向。

4.计算机操作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在学报编辑出版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信息筛选、处理、选题管理、文稿输入、排版、封面设计、编辑加工以及校对都要通过计算机。

二、学报编辑的政治素质体现

学报具有传播文化、科技成果的作用, 生产这种产品的编辑在保证其内容、文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 对它在在思想上是否健康、政治上是否符合我国对出版物的要求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把关的责任。在编辑工作中, 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修养, 自觉培养政治鉴别力和政话敏锐性, 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出版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 积极弘扬主旋律, 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三、学报编辑的创新能力体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新时期条件下具备创新精神是对学报编辑基本素质的要求。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学报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创新的载体, 而编辑作为创新文化的主体和实践者, 被人称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精神生产的重要参与者”, 它的出现也常常和学报创意联系在一起, 所以学报编辑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学报编辑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生活高速发展变化中善于发现新的文化需求, 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 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 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 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 其必须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 必须具备掌握信息的敏感度, 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要经常参与和了解学术活动, 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及时组织出版具有新颖内容和特色的学报, 开拓学报出版工作的新天地。

四、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报编辑的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把自己的精力以及积累的知识以至研究成果, 无保留地凝结或渗透在所编辑的学报上。论文编辑的过程, 在许多情况下是某一理论课题的再研究再创造, 学报编辑有不少譬如筛选稿件、修改字句、划版、校对等事务性工作, 有不少浸透着自己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稿件要以别人的名义见报, 学报编辑在这种工作过程中能够因做到成他人之美而感到满足。而奉献精神的动因, 是对学报编辑对编辑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在高校学报上发表科研学术论文从而推动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 是全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责要求, 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目前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准主要靠教学科研成果来评判, 教学科研成果主要靠在高校学报公开发表来推广。争取在高校学报上发表论文是高校教师理性的和无奈的选择。说理性因为它是向社会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自己学术水准获得社会承认的一个鲜明标志;说无奈也因为它有时被采用否的原因是非理性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校教师被高校学报采用的科研论文多寡, 不仅取决于学术质量和符合学报内容方面的要求, 有时还取决于论文版式是否规范化。遵循规范并非取消创新, 而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扩大创新成果。因此, 高校教师在高校学报上发表科研成果, 在特别注重论文的学术质量的前提下, 还要注重论文版式的规范化,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论文编辑的工作效率, 更加便于论文的广泛交流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同时, 也能够督促各方面通过版式规范化, 推动知识创新, 并将倡导学术道德的工作重点落到实处。

要实现精神文明的素质提升, 高等教育的任务不轻, 而在高等教育中担负着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观测的高等学校学报在科教兴国、知识创新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学报的发展是以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为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应该再参与引导和推动知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 学报要生存, 要发展, 就要努力提高学报的质量。高质量的学报必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这一点毋庸置疑。目前, 在我国学术期刊界编辑年龄老化的问题突出, 因此如何加强队伍建设是我们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综上所述, 一个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学报编辑, 其自身价值不仅体现在要编辑工作的基本素质——选题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上, 还突出表现在其拥有创新能力、政治素质和无私奉献上。

参考文献

[1]贾岩.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特征[J].出版科学, 2004, (1) .

[2]罗蕾.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J].发明与创新, 2009, (4) .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着力点探析 篇6

大家都知道 , 高校里有三大职能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报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延伸 , 它担负着组织 , 鉴别。扶植和提供学术服务的特殊任务 , 它迅速及时地反映着院校的科研成果及教学革新 , 它促进院校间科研信息交流并利于科研新成果的及时综合。[1]之于学校的重要性对我们的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调整知识结构 , 充实专业知识 , 努力做“学者型”编辑

业内对“学者型编辑”曾经有如下定义 , 是指有一定学术造诣和系统专门学问的编辑。高校学报涵盖内容庞杂 , 尤其是如果文理科未分版的情况下 , 这种内容的涵盖广泛 , 涉及各个学科内容的交叉 , 着实令编辑在匆忙进行审稿的同时 , 时刻感到自身储备的不足。虽然说编辑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在从事编辑岗位之前必然得到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培训 , 掌握了若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些仅是入门的基础,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学报编辑, 做好编辑工作 , 一定要不断地付诸努力 , 力争在某一学科领域能够有自己的见地 , 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在方便可行的情况下 , 借助与高校的科研平台和优势 , 把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地进行补充 , 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之上 , 慢慢地向“学者型编辑”的目标迈进 , 才能在稿件的编辑加工的过程中渐渐地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身份同审稿人以及作者更为深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 可以对文章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 并可以动笔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润色 , 将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推介、呈现给读者。

2 体现学术公平 , 维护学术尊严

学报质量的提高除了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为其撰稿外 , 严把审稿关也至为重要 ,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报编辑当好“把关人”。严格审稿程序 (“三审”) , 杜绝人情稿 , 关系稿以及大量为评职称 , 完成科研任务而粗制滥造的低水平 , 甚至复制品在学报上出现 , 为此 , 匿名审稿制度为我们编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工作方式。同时编委会制度的推行也为低质稿件竖起一道“质量之门”。

与此同时, 我们的编辑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律意识, 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 严守底线 , 手勿伸 , 心勿贪 , 做好文化、学术传播的守门人。在用稿的时候能够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 用稿件的质量来说话, 在此种前提之下, 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体现学术公平 , 维护学术尊严 , 为言之有文的作者搭建起学术研究、探讨与交流的优质平台。

3 加强计算机相关技能的学习 , 提高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所有的学报编辑 , 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龄偏大的编辑 , 都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并且做到熟悉网络交流方式及相关知识 , 能够娴熟地利用计算机传送稿件和反馈信息 , 快速地处理作者的电子邮件 , 经常及时地与审稿人加强联系 , 同论文作者沟通交流 , 对修改意见进行反复磋商 , 使稿件的审理 , 文章的编辑及修改多项工作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 , 缩短出版周期。

随着互联网的运用频繁 , 各种类型的网络数据库也渐趋成熟, 很多高校普遍购买几种比较有权威的数据库, 这可以为编辑们提供很好的文献检索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使用 , 不但可以了解相关的 , 想了解的专业和学科的最新国内外讯息 , 学术动态和交流情况 , 而且还可以进行文献重复率的检查 , 2008年底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 ( 北京 ) 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AMLC) , 用时数秒就会生成检测报告 , 为鉴别学术论文的真伪提供了科学的线索和依据 , [2]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学术垃圾”的不断产生。

4 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 “嫁衣”不能只为他人做

编辑这一职业习惯性地被人称之为“为人作嫁衣”的职业, 作为我们编辑人自己首先要摒除这一固有观念, 在认真工作 , 为作者们作嫁衣的同时 , 也要量身做好自己的嫁衣。

毋庸置疑 , 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 , 在掌握基本必备的编辑技能基础之上 ,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 , 除了书本上获取的知识之外 , 大部分靠的是在科研活动中的不断积累。因此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成为学术期刊对编辑人员的客观要求。

大批量稿件的审阅在使学报编辑们感到身劳心累的同时 , 也为编辑们提供了了解学科前沿信息的机会。学报编辑们既有人员的交流、眼界的开阔 , 又有资料的积累 , 如果能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 将有利于编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编辑应将专业的积累与思考形成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 再利用自己对学术刊物的了解 , 选择适合刊物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掌握其反馈信息 , 以利于自己的学术发展与科研能力的培养[3], 自己的“嫁衣”会做得更漂亮。

5 提升高校学报编辑地位 , 使学报发展的源动力充满生机

高校学报编辑在高校的人员编制中是作为教辅人员而存在的 , 一般的编辑部 , 少则1-2人 , 多则近10人 , 对于人员偏少的编辑部来讲, 则不断地弱化为边缘人群, 如果评职称走的是教师系列 , 身处编辑部不占优势 ;作为编辑系列来评的话 , 人员的少又成为一个瓶颈 , 存在结构的问题。所以 , 学报编辑面临的是评职称难 , 聘任更难 , 待遇普遍偏低等普遍性问题。由此 , 高校学报编辑的从业人员队伍不够稳定 , 专业思想不牢固。

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十二条中明确指出 :“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 , 学报编辑人员的职称评聘 , 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学校应为编辑人员进修学习 , 进行学术研究和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提供条件。”[4]

由此 , 各高校应该认真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 为学报编辑提供从事科研的条件和给予必要的奖励 , 从而在职称评定 , 待遇上同一对待 , 可以提升学报编辑对岗位的热爱和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同感 , 从而为学报质量的不断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编辑工作严谨、细致、缜密,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如何做的更好,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调整知识结构, 充实专业知识, 努力做“学者型”编辑;体现学术公平, 维护学术尊严;加强计算机相关技能的学习, 提高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嫁衣”不能只为他人做;提升高校学报编辑地位, 使学报发展的源动力充满生机。

关键词:“学者型”编辑,匿名审稿制度,编辑能力,学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姬伊.学报编辑工作规范化的几点体会[J].昌潍医学院学报, 1984 (1) :132.

[2]徐国红.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防伪[J].毕节学院学报, 2013 (3) :123.

[3]张立荣.论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与科研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160.

高校学报编辑数字化转型策略探索 篇7

一、编辑转型的必然性

(一) 数字出版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 “加快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步伐, 完成存量出版资源数字化整理加工工作, 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改造传统出版流程, 建立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大力发展数字报刊, 建设学术期刊网络发布平台;引导和鼓励传统印刷企业开展数字印刷业务。”[1]同时, 2012年8月3日, 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中指出, “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中央有关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与调整报刊业结构、转变报刊业发展方式相结合, 与实现报刊业集约化经营、培育大型报刊传媒集团相结合, 与推动传统报刊业向数字化、网络化现代传媒业转型相结合, 与建立健全报刊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配置报刊资源相结合。”[2]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学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数字阅读率大幅攀升。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 强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发展。根据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 较2012年的32.6%上升了11.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 较2012年的31.2%上升了10.7个百分点;5.8%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较2012年的4.6%上升了1.2个百分点;0.9%的国民用光盘阅读, 比2012年的1.6%下降了0.7个百分点;有2.2%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 比2012年的2.6%下降了0.4个百分点。”[3]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出版格局, 甚至已引领出版的转型。

综上所述, 数字出版的发展已无可阻挡。新技术的出现, 不会成为传统出版的末日, 反而为编辑提供新的机遇。

二、编辑向数字编辑转型的有效途径

编辑人员作为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营销等专业出版知识, 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等IT技术的数字编辑, 是学报人才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如何实现从传统编辑转型为数字编辑, 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深化继续教育, 构建学分制编辑在线学习平台。按照国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 其中, 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4]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编辑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参加面授形式继续教育。只有改变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 才能满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构建学分制编辑在线学习平台, 不仅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也可强化编辑学习数字化编辑的相关技能。近几年, 采用传统的Web技术开发, 架构为门户网站+学习平台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 在全国各省市应用中取得明显成效。借鉴干部在线平台取得的显著成效, 并结合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实践, 以编辑为中心, 建立集教、学、考、管于一体的编辑在线学习平台, 不仅可以节约开发成本, 加强继续教育培训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而且编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自主选择学习、获取继续教育学分, 成为提高数字化技能的学习平台。

1.教。编辑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的重点是课程资源建设, 应从课程资源应用的效率和效果出发, 重视课程资源内容的开发, 将编辑职业道德、编辑理论知识、期刊数字化技能等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开发与完善。课程资源可以是优秀课件、会议视频、文章等。同时, 还要满足编辑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学。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编辑可通过手机、IPAD和阅读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终端平台, 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来完成继续教育学分。

3.考。为增强编辑在线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不断提高编辑的能力和素质, 编辑在线学习平台实行学分量化考核, 以学分为学习计量单位, 由必修课程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构成, 根据编辑实际参加学习培训情况累积计算学分, 以取得规定学分为标准, 并作为编辑继续教育考核管理的一项制度。

4.管。平台管理系统不但需要建立严格科学的以课程知识点为考核基础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而且还要支持课程进度管理和学习流管理, 能够细致准确地采集数据和管理编辑学习过程。

此外, 还可以开发“网络图书馆”功能。编辑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业务需要, 在自由的时间里,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同时, 学完“网络图书馆”的图书可获得相应的阅读学分, 重点图书阅读完成后发表评论也可获得评论学分。

(二) 完善数字编辑的职称、职务晋升制度。随着数字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编辑将会转型成为数字编辑。但是, 数字出版并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职业评价体系。目前, 我国新闻出版编辑人员队伍采用两种职称评审模式, 第一种是考评结合:必须通过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 取得传统初、中级编辑资格, 再通过职称材料评审, 取得副编审、主任编辑、编审、高级编辑的职称;第二种是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网络编辑员职称。这两种模式都与数字编辑队伍存在较大的差异, 它们无法替代数字编辑。只有厘清数字编辑专业技术人员与传统编辑、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职能关系, 打通上述人才的入职和晋升通道, 建立和健全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标准, 才有助于完善数字出版人才服务体系, 解决数字编辑的认定及职业发展问题[5]。一旦行业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后续管理有效跟进, 数字编辑人才的遴选、评价、使用、培养、激励、保障、吸引机制将更加人性化, 数字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必成定势。[6]

(三) 重新定位, 自觉融入数字化环境。高校学报的编辑, 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不断完善和优化编辑的知识结构。一是熟练掌握各类多媒体技术、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知识, 除了能够处理文字信息, 还需掌握处理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信息资源, 从而加速实现编辑工作现代化;二是创造条件, 积极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 不但可以开阔编辑视野, 还可以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技术;三是在工作中, 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努力将学习成果用于解决实践问题、难题, 才能让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数字出版的新技术、新方式、新产品不断问世, 给高校学报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从事传统编辑工作的编辑最终会走上数字编辑的道路, 编辑只有抓住机遇, 突破传统观念, 主动实现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 自觉融入数字化出版环境, 将自己塑造成数字编辑的同时, 扩大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以实现高校学报的现代化、国际化和网络化, 焕发新的生机。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出版的新技术、新方式、新产品正在改变着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方式。编辑如何实现从传统编辑转型为数字编辑, 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报编辑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 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一是深化继续教育, 构建学分制编辑在线学习平台;二是完善数字编辑的职称、职务晋升制度;三是重新定位, 自觉融入数字化环境。

关键词:高校学报,数字编辑,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http://news.hexun.com/2011-04-20/128909729.html

[2]中华人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1208/761738.html

[3]“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http://www.chuban.cc/yw/201404/t20140423_155079.html

[4]关于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http://www.gapp.gov.cn/contents/1663/103254.html

[5]数字技术改变出版格局:阅读依旧内容为王[EB/OL].http://it.gmw.cn/2013-01/11/content_6342413.htm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 篇8

1 综合业务素质建设

1.1 深厚的文字素养

期刊编辑以文字作为载体,编辑需要进行大量字斟句酌的文字工作,一个称职的编辑,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字素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及审稿、认稿能力。学报登载的都是学术论文,其语言表达必须科学规范,即语言精炼、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图表美观、量和单位规范等。对于那些具有较高职业造诣的专家学者在撰写论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语句不通顺,结构不合理,符号使用不规范等现象。这就需要编辑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对其文章进行必要的润色,认真审阅、查对和修改,创造性地修正、完善,使其表达能更准确、严谨、精炼,为学术界编辑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

1.2 掌握编辑工作内涵

学报编辑的具体工作有选题、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稿件等。对于一份期刊来说,选题策划是至关重要的。栏目设置得当、选题合理,期刊的质量就会提高,其影响力也就相应扩大。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选题策划能力,在明确办刊宗旨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科研情况,结合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提出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选题,使学报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水平。

初审稿件是学报选稿的第一关。责任编辑是最早接触稿件的人,肩负着初审稿件的重任。而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的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因此学报编辑一定要开拓知识领域,对其他多门学科有所了解,做“杂家”,更好地掌握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对稿件的学术观点进行审阅,确定稿件价值,选出符合本学报特点的优秀稿件。

1.3 娴熟的编辑技巧

学报编辑要加工出专业性的学术文章,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外,还应娴熟地掌握现代化编辑手段和技巧,包括排版、校对、版式设计、印刷装帧、出版发行等。编辑要能根据刊物的总体风格统筹安排栏目,对各类文稿进行文字、格式和图表等方面的编辑加工和编排操作。首先,高校学报编辑要对稿件的字词句认真推敲,对标点符号、语法修饰等仔细地斟酌,使稿件的语言规范化,以创造性地修正、完善论文的内容,更加准确、得体地展现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其次,高校学报编辑还要对稿件的各项内容进行标准化编排,从论文题目、作者介绍、摘要、正文、注释到参考文献等都有严格的编排标准。学报编辑人员只有熟练掌握编辑加工技能,保证论文语言、编排的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论文质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保证高校学报质量的关键。

2 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2.1 高度的责任感

高校学报编辑对学术氛围的维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报编辑要始终保持对作者和读者高度的责任心,始终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要坚持原则、尊重科学、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在编辑过程中,坚持科学规范、科学创新,使稿件体现科学价值,具有高度的的科学性和探索性,尽最大努力让高校学报真正引领科学发展的趋势。

2.2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具有服务性质,身为无名英雄的学报编辑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应提高自身觉悟,努力熟悉工作,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学报编辑只有热爱编辑这份事业,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踏实、出色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2.3 认真的工作作风

高校学报反映学术前沿,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严肃性,在政治和学术上都负有重要责任,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在工作中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确保高校学报的质量。

3 信息素质建设

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对于以信息传播为主要工作目的的编辑来说,掌握、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报学术水平或者学报所含信息的先进程度和社会功效是学报赖以生存的核心问题。新时代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要求是必须有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的能力,不断更新、充实个人的“数据库”,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性。

同时,要求编辑要有“新闻鼻”,即对各种信息的敏感性,应敏锐地感应、感知并准确掌握各学科、各专业领域的最新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分析、选取,提高正确判断来稿的能力,真正刊用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准确学术趋势的论文,而且可以用掌握的信息及科学文化知识,从积累中挖掘出新点子或进行新组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要掌握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信息只有通过现代化工具的传输才能得到共享,因此,学报编辑除了要具备传统编辑的素质外,还需要更新知识结构。不但要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熟练进行稿件管理、人员管理、编辑工作管理及稿件加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扩大视野,具备敏锐地感知及捕捉、分析各种信息的素质。

高校学报编辑要成为信息时代的排头兵,要使学报真正成为传递本校科研力量和科研水平、准确反映学术信息的窗口,只有这样才会极大地提高高校学报的社会地位。

4 政治法律素质建设

4.1 政治素质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担负着文化的缔造、优化与传播的重任,它既是为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服务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高校学报应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的宗旨。学报编辑人员需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拥护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有服务、服从大局的政治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加强政策方面的修养,确保刊物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

4.2 法律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有关著作权、知识产权、名誉权及保密法等日渐重要。随着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基本上有了一个法律框架,这说明出版行业的发展趋于成熟和规范。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并掌握好与编辑出版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并能运用法律来展开和规范自身的工作,正确执行有关版权、保密、专利等项规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创造读者真正需要的期刊。

(上接第111页)高校学报作为以主要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内容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在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发现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实施精品战略,重视广为社会、学术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论文或在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到见解,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论文,是高校学报编辑的重要任务。因此,努力提高学报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发展的竞争中去发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学报,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S

【参考文献】

[1]蒋华.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及提升途径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2]张惠民.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J].编辑学报

[3]李双臻.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与编辑素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吴学军.编辑素质是期刊质量的核心[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6,18(3).

参考文献

[1]蒋华.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及提升途径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2]张惠民.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J].编辑学报,2004(4).

[3]李双臻.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与编辑素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 篇9

2012年7月30日,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该《办法》一出台, 便引起了期刊界的轰动, 尤其是高校学报编辑部的热议。《办法》指出原则上不再保留高等院校的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 现有的高校期刊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报刊生产力, 改变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 对报刊业进行升级, 整合资源, 推动报刊业快速发展。

高校编辑出版业为了适应转型成功, 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提升高校编辑的业务水平。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 编辑每天面临超负荷工作, 压力比较大, 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 受到了编辑出版界的日益关注。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编辑出版业, 近期对200名高校学报编辑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影响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结果发现, 有24个因素与编辑心理健康之间显著关联, 其中有3项因素能够预防和保护编辑工作应激现象的发生 (1) 。这21项因素为:高职称、高编龄、男性、工作量过大、爱抱怨、爱幻想、分裂、退缩、解除、理想化、过于完美等行为。3项保护性因素为:升华、幽默、交往倾向。它们不同程度地导致编辑心理产生负性和正性反应结果, 是直接的导致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导致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工作应激源。因此, 我们研究如何应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应激源, 找到保护学报编辑工作应激的应对措施。

二、学报编辑出版业务的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通过查看各种关于工作应激的资料, 笔者对工作应激源的理解概括为:当编辑工作繁忙,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对应对的工作要求充满紧张性反应, 影响了人的心理和生理, 表现为情绪不振、精神紧张、焦躁不安等。为什么会发生此种现象?这与所处工作环境有关, 当出现应激现象时, 个体将会获取新的信息, 对所处环境重新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如果是自己不能应对的变化, 就会发生应激。因工作原因产生的应激源成为工作应激源, 工作应激源具有扩展性, 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研究发现, 工作应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但如果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工作应激不利于工作的进展, 反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当一个人长期发生应激, 身体内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自由基会破坏人的身体细胞, 使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产生影响, 如心理上会表现出紧张、敏感、多疑、暴躁等, 生理上会产生各种疾病, 如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等, 使人容易在工作中产生抱怨、挑剔等, 和同事关系变得僵硬, 经常会以各种原因为借口逃避工作, 导致工作责任心不强。因此, 编辑应学会保护自己, 采取相应的出版业务保护措施, 预防工作应激源的产生。

三、高校学报编辑出版业务的工作应激应对策略

(一) 高校学报编辑保护出版业务的应对策略

高校学报是学术性交流的平台, 是传播知识的中介, 如果出现应激会给个人身心健康带来影响, 还会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如员工缺勤、不按时完成工作甚至导致员工辞职等现象。因此, 学报编辑单位应该研究保护出版业务的应对策略, 关怀员工的生活和工作, 为员工定期举办各种技术业务培训, 及时更新学报编辑知识,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内外工作环境, 制定合理的目标管理激励机制。通过以上措施调整员工的心理状态, 满足编辑这一群体特有的心理需求, 使他们将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价值, 使他们具备更多的应激源应对策略, 促进学报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1.关怀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和生活。

高校学报编辑主管领导应该关怀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和生活, 为编辑提供外出参加心理健康的培训;针对工作应激严重的员工专门建立员工心理关爱计划 (2) , 进行一对一服务, 给他们提供一个释放情绪的空间, 适当地鼓励他们,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帮助他们解决, 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使他们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减轻工作负担, 使他们学会应对工作应激, 避免工作应激源的产生。

2.为高校学报编辑创造良好的内外工作环境。

内工作环境为心理环境建设, 要建设好心理环境相对比较复杂, 要处理好与稿件作者及印刷机构在管理、协调、沟通等方面的工作。单位应给予员工一定的经费支持, 便于洽谈业务, 推动业务的开展。外工作环境指办公条件的建设, 这相对比较简单, 为员工提供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 配备齐全的办公设备, 方便工作。

3.为学报编辑工作人员及时更新学报编辑知识。

现代社会, 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 为了使学报编辑适应高校工作, 消除工作知识压力, 单位要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报编辑的工作特点, 不仅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还要深入研究编辑学原理。帮助和支持他们多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及时了解学报编辑出版业相关学科知识发展动态和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动向, 适应编辑工作。

4.制定合理的目标管理激励机制, 满足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需要。

各学报编辑单位都有编辑业务的工作目标, 制定实现工作目标的政策, 要求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和完成任务目标。有的编辑能够完成任务目标, 有的编辑达不到目标要求, 使员工增加了压力。如果说不建立目标政策也是不现实的, 这样使员工感觉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 目标政策一定要建立, 但建立的前提一定要科学合理, 根据编辑的性格特点安排适合他的工作岗位, 让编辑适当放松, 减轻压力。否则, 政策将作为一种工作应激源刺激编辑, 使编辑变得压抑, 无处释怀, 最后导致员工工作怠慢、责任心不强, 甚者辞职。因此, 政策要具有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 还要公平公正, 使报酬和所付出的劳动相一致;报酬发放要及时, 使报酬能够正确评价编辑的个人工作业绩。使编辑得到满足感, 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行的认同, 拥有了声誉, 心理得到了满足, 使他们感觉到事业的成功和职业的安全,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应激应对策略

高校学报编辑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很少, 其实调节心理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 编辑平时要多看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书籍, 掌握一些调节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 从中尝试着调节自身心理, 应对工作应激策略, 使自己具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1.充分研究人的个性与应对应激方式的关系。

要深入了解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针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为自己计划一套应对应激的方式方法。人的个性特点和工作应激具有很大关系, 当一个人面临巨大压力时, 自己不够坚强, 心理承受能力差, 不能释怀, 便会产生焦虑, 神经紧张, 最终导致产生工作应激, 所以说, 个性特点是导致工作应激的间接原因。工作应激能够判断应激源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性, 有些个性特点会加重工作应激, 如具有对工作过于追求完美、遇事急躁、爱攻击人等特点, 这类人群容易产生压力感, 容易产生工作应激。因此, 认识自己, 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在面对应激时所起的作用,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然后进行自我调整, 对应激源进行客观评价, 转化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使心情变的平静, 重新塑造自我, 控制自己的情绪, 就不会产生工作应激。

2.平衡工作负荷, 增强工作的控制感。

产生工作应激的原因是工作超负荷或者负荷不足, 其中工作超负荷是形成工作应激源的主要原因。当编辑的工作量过大, 不能按时完成工作, 或者工作难度过大, 工作标准太高, 自己没有能力完成, 便产生了工作冲突, 产生工作应激反应。因此, 作为一名编辑,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 应该控制自己的工作量, 在干一份工作时, 要对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 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分析哪些工作是急需干的, 哪些工作是对组织和个人有利的, 与主管领导随时沟通, 舍弃不需要做的工作, 就不会再产生工作应激。同样, 工作过少也容易产生工作应激, 老感觉自己所做的工作无意义, 自己可有可无, 是不是领导不重视自己, 自己多疑, 也会一定程度地产生应激, 因此, 要多与自己的主管领导进行沟通, 释放自己的心情, 快乐地工作, 平衡工作负荷。

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支持系统。

同事和朋友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支持系统, 能够有效缓解职业倦怠和工作过量带来的压力负担。因此, 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时要真诚, 要互相帮助, 共同交流先进的管理经验, 彼此要互相信任和支持, 这对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有了人际关系, 可以彼此给予帮助,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互相交流, 给予帮助, 缓解工作压力, 能够有效减缓工作应激源, 使编辑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4.养成好的生活方式。

工作应激源和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密切关系, 好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抑制应激源, 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激起应激源的产生。因此, 编辑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饮食要健康, 适当参加各种健身运动, 给自己的身体科学补充营养。合理饮食能够提高身体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补充营养能够使身体获取抗氧化能力所需的能量和微量元素, 适当地参加各种健身运动能够使人放松身体, 精神愉悦, 都能有效降低工作应激源。

5.运用潜意识力量降低工作应激源。

人们运用潜意识力量训练能够降低工作应激源, 人的潜意识能量比正常意识高出三万倍以上, 潜意识的训练有静坐、冥想, 通过潜意识训练能够提高人的认知潜能, 消除工作中的压力, 有效降低工作应激源, 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由于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面临报刊业改革升级、工作负荷增加、人际关系复杂、职位升迁等多重应急源, 编辑在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等现象, 长期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我国高校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出版界的日益关注, 他们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 正确处理编辑工作者的工作心理, 研究预防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保护措施, 对预防编辑工作者工作应激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11 高艳华、孙士广、武浩然、张增学:《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第76-78页。

上一篇:记账改变了生活下一篇:我国司法改革原则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