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2024-11-26

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精选10篇)

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篇1

目前高校学报发展速度很快,在关注现实、服务社会、进行重大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培育人才等方面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报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弊端,不断改革创新,促进学报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

一、高校学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刊模式不够灵活,学报竞争力不强

学报是我国高校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刊形式,基本特点是以学校科研、教学成果为内容,多学科、综合性,发表的论文涵盖该校所有的学科,在教育事业尚不发达、学术刊物较少的历史背景下,学报为服务高校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活动日益向综合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科学交流与合作早已突破校界和国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上信息技术和现代出版技术快速升级,科技信息的分类、检索和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多样化,高校学报这种多学科集中于一本刊物的“大杂烩”形式,带有明显的滞后性,显然不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落后的办刊理念,只能使学报的路子越走越窄。[2]

(二)内向性的学报多,外向性的学报少

学报的内向性决定了学报是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是为本校的教职工服务的,代表了本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内向性虽能保证本校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但对外稿却造成了排斥性,这种保守型的办刊理念和方式,有碍于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发挥,也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学术创新,同时也容易产生关系稿、人情稿,不利于学报向更高层次迈进。现在学报还主要以各高校的校名为刊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报就是各高校的附属品,只为本校服务。学报首先是个传媒,它虽称不上大众传媒,但也是“小众传媒”,它是为特定的层次较高的有需求的受众服务的。学报以哪一个学校为刊名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要为读者提供精品。[3]

(三)办刊资源分散,不利于资源共享

现阶段,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成人高校,都热衷于办学报,但办刊的条件比较薄弱,办公条件差,人员配置少,一个学报编辑部往往只有两三个人,部分还是兼职。一些高校合并调整后,从院校名称上变成了一个,但学报仍然各自为政,还是各办各的,没有对办刊资源进行整合,合并高校的目的是资源共享,但在目前资源本身有限的情况下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很多高校不重视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编辑在学习进修上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不利于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学报编辑队伍。

(四)学术水平欠佳,质量高的学报少

现阶段高校在对人才评价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论文的作用,使高校不少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有些高校对职称参评人员有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而评上职称后就不再要求;有些高校对在校外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给予重奖,使校内优质稿件外流,高校学报大都存在稿源不足的问题。另外,学报作者群不稳定,结构比例不合理,作者职称大多数是副教授以下,正高职称作者很少在学报上发表文章,从而降低了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2]有的学报过于强调经济利益,对作者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更进一步降低了学报的学术质量。

(五)出版周期长的学报多,出版频次短的学报少

现在学报基本上为季刊和双月刊,甚至还有的是半年刊或年刊。出月刊、半月刊的寥寥无几,目前尚没有旬刊。学报是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是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的一种平面媒体。可是由于周期长,业界人士和读者老埋怨,出学报就像出书一样。学报出版周期过长与滞后,与当代社会科技、经济等信息的迅猛发展显然是不合节拍的。

(六)发行量偏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偏低

发行是刊物生命力的保证,是刊物最主要的经营内容。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学报以外的刊物而言的。对于由学校全包全揽、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学报来讲,发多少,算多少,反正死不了。学报的发行量虽然是学报主编和编辑缄默其口的,但椐调查,在邮局发行的学报大多数在300份—2000份之间,5000份以上都很少。这和中国期刊三巨头《读者》500万份、《知音》423万份、《家庭》305万份的2001年的月发行量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学术期刊和时政、经济、社会生活类等期刊不具有可比性,但我们确实在发行上还有努力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3]

二、高校学报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改变办刊模式和办刊宗旨

高校学报要突破“一校一刊”和“为单位服务”的传统模式,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刊,实现战略性重组,以扩大规模和实力,走集团式、规模化和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做法就是各院校放弃相对封闭的办刊模式,与一定范围内的同类兄弟院校横向联合,形成教学、科研“集团”,在“集团”的统筹安排下,各院校依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承办本集团的某些优势学科的学报,使学报内容专业化。为了求得在市场上的独立生存与运作,在编辑期刊的同时,组建编、印、发一条龙的大学学报集团,开展与期刊外延性质相关的业务服务。[6]这种专业化、开放性的办刊模式,便于集中专业信息和资源,在专业学科范围内组织优质稿件,便于实现编辑专业化,使学报走出“小而全”的平淡。

(二)依托优势学科,突出刊物特色

一般来说,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聚集了某些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因此,学报首先要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已有的学术资源,突出自己的刊物特色。有了特色才有品位,特色就是生命。所谓特色一是指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有别的期刊和学报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二是指虽与别人重复,但比别人更好,也就是“相对优势”。学报特色最终体现在栏目设置和文章内容上,在特色栏目设置中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三)树立精品意识,创建品牌期刊

所谓精品学报,就是学术、技术水平和编撰、校对、装帧和印刷质量等都臻于上品的学报,是实现了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学报,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的学报。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它不仅关系到学报的声誉,更直接影响到学报的效益。要提高学报质量,首先要保证政治质量,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要坚持不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要倡导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实行学术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立足校内外、国内外,扩大重点强势学科的征稿范围,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固定一批有实力的作者群,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第四,学报出版要严格学术质量控制,对稿件编辑的各个技术流程都要规范操作,杜绝事故隐患;第五,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出版时效。[7]

(四)细分学报受众,确定读者定位

任何一种刊物都有自己特有的读者群体,即人们常说的受众。作为学术载体的学报也是如此。期刊的直接消费者是读者,因此,在报刊如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种期刊都应有自己合理的读者定位,高校学报当然也不能例外。高校学报既要重视作者的需要,更要重视为读者服务,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划分读者群,办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学报。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专业化、细化,向更深、更精、更尖的微观方向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偏重于专业化信息,因此,应办专业化的学报满足专业化信息需要的读者;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读者又偏重于综合性信息,综合性学报要肩负起新的使命——启发、引导人们加强学科间的联合、交融、渗透、借鉴、嫁接、互补和整合。未来的学报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综合性与专业化并举,这是办刊的活力之源。[8]

(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扩大信息传播

网络以其资源丰富、技术成熟、联网广泛、方便快捷以及信息共享等特点,在全球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出版是出版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出版方式,并且代表着整个出版业的主流发展趋势。高校学报出版业者要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调整原有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并且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高校学报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9]

(六)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期刊可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或者消费类和非消费类两种期刊。高校学报是开展校际、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塑造学校形象、创建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在繁荣自然与社会科学以及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定义为非营利性或非消费类期刊,应以社会效益为主,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相对于其它刊物而言,其办刊效益中,经济效益是间接的、缓释的,其社会效益是内隐的。当前,一些学报存在的高额收取作者版面费、审稿费甚至只要付钱就给发表的现象,是不足取的,也违反了学报讲究社会效益和学术公正的原则。当然,以社会效益为主并不是完全不顾经济效益。突破目前的僵化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忧患意识,强化学报的压力和动力,提高办刊效率,也是目前学报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久华,王晶.关于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4,(1):52-53.

[2].4.张雁影.关于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6,(5):68-69.

[3].5.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56-58.

[6].焦红,高慧,郭远芳.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之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9-110.

[7].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56-58.

[8].张雁影.关于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6,(5):68-69.

[9].焦红,高慧,郭远芳.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之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9-110.

论高校学报档案管理 篇2

关键词:高校学报;档案管理

1高校学报档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1高校学报档案管理的意义

科学化、制度化的档案工作是一所高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学报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件大事,是提高学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开展学报档案的研究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为作者的成果转化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助于全社会为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能够更好地彰显学报的宝贵价值,深层次利用学报档案的宝贵信息资源。其次,激活学报档案中沉淀的宝贵信息资源,变潜在价值为现实价值。第三,能够密切作者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促进全社会更好地认识科技成果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巨大作用。第四,学报档案客观地记录着作者成果及发展的历程,是作者进行科研与开发情况的信息载体,也保存着学校学术发展的历史,为高校和社会积累、保存了历史文化财富。

1.2高校学报档案管理的作用

1.2.1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作用。学报档案是国家科学技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原始记录、信息、知识、价值等属性以及依据、凭证、参考等作用,可对我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1.2.2有利于国家档案的微观化管理。学报档案的前身是各种杂乱、分散的稿件、审稿单、主编审签表等,将其分类整理归档,有利于高校档案的管理工作,也便于国家档案工作的微观化管理。

1.2.3保证高校科研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报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一定时期的学报总是反映那个时期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产生的新见解、新学说、新理论、新成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学报档案真实记录了一段时期学校教学科研的成果、动态、方向和水平。学报档案作为高校科研、教学活动的记录。是高校科研、教学技术的软载体和存在形式之一,是高校推广新的科研、教学技术的媒介和导体。对其加以研究和利用。可以促进和改善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1.2.4保证学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学报编辑工作不可能保持静止不变的状态,要发展就得有继承,编辑水平要提高就得有借鉴。因此,作为学报工作人员,无论是从事编辑工作还是编务工作,都需要研究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历史发展变化,总结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历史经验,探索学报编辑工作的规律。学报档案是学报编辑、出版、发行的原始记录,决定了其对学报工作具有依据、凭证、参考、继承和借鉴的作用。

2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内容和归档原则

2.1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内容

要使学报档案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真正发挥作用,要以完整性与凭证性两者兼顾、双重并举的原则来确定学报档案归档范围和内容。笔者认为,高校学报档案可分为期刊类、文件类、编辑部人员学术研究类三种。

2.1.1期刊类档案。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来稿登记档案。不管是自由来稿还是编辑约稿,均应做详细登记,登记项目包括文章编号、登记日期、论文题目、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及编号、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以及联系电话和E-mail地址。第二,已刊用稿件档案。包括期刊样本、末次校样、发排稿、原稿、修改稿、审稿单等。这类档案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卷、期为单位。以年、月、日、出版期号为顺序号。遵循这一规律,这部分档案的整理就应以“卷”、“期”为立档单位,在每一期刊物出版后分类归档。第三,不用稿件档案,原稿和审稿单按登记日期顺序分类整理归档,并详细登记文件特征。第四,交流期刊。应按刊物名称立卷,便于查找。

2.1.2文件类档案。分为以下两类:第一,重要文件档案。包括创刊、更名、增刊、改版、变更刊期的请示和批复文件,上级机关关于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出版许可证、ISSN证书、相关合同入编协议书、期刊上网合同书等,上级机关和学术团体颁发的获奖证书及相关文件、期刊统计数据等。这些都是刊物合法出版、编辑部工作正常运作及刊物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证明材料,需要登记造册,永久保存。办刊方针、宗旨及章程、期刊登记表等需永久保存。第二,编辑部一般文件档案。如上级发放的文件可按年度组成一卷,其他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可按问题进行立卷,通过整理编目,可长期保存。

2.1.3编辑部人员学术研究档案。可按年度整理立卷归档或建立个人科研档案,并且要将编辑人员所需的专业理论与提高业务技能的学术性、技术性资料、备用的工具书、必要的技术性和报道性补白材料等收集归档。

2.2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归档原则

成套性文件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体作用和历史再现功能,因此,学报档案的归档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拓展档案信息收集的渠道、载体和内容,使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二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可随意涂改和篡改文件:三要力求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包括来源、内容、时间、形式。另外,还要考虑文件的不同保存期限。创刊、期刊变更的请示和批复文件,编委名单,办刊方针、宗旨和章程,各种有效证件,荣誉证书,会议记录,大事记,投稿光盘、软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因比较重要,需永久保存;出版后的样书和发排稿,作为检验编辑部工作质量的依据,需永久保存;原稿是作者成果的原始记录,需永久保存:审稿单记录了责任编辑、专家和主编等审稿人对稿件的处理意见,包括对论文水平的评价、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图表的规范性及可取性等审阅意见,以及对论文的最终意见,需永久保存:校对稿可作为编辑部工作质量及自身不同时期工作状况的依据,有利于管理分析、总结工作经验。对于保证期刊工作质量、分析差错原因有很大帮助,可短期保存,保存期限可定为一年至三年;交换的期刊,编辑部可短期保存,保存期限为一年至三年,然后装订成册,交图书馆过刊室长期保存。

3提高高校学报档案管理水平的建议

为了做好高校学报档案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首先。对高校学报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编辑部人员学习《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等文件,使他们充分认识高校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其次,学报编辑部要制定具体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档案工作中要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并严格按照职责、保质保量做好管理工作,使学报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第

三,抓好学报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高校学报一般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学报编辑部都由编辑(或编务)人员兼任。这些兼职档案管理员的主要任务是编辑(或编务)工作,所以要注意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认真对待自己兼任的档案管理工作;另外,这些兼任的档案管理员大多未受过正规的档案管理训练,对档案管理业务不一定很熟悉,要组织他们参加学校档案主管部门主办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积累管理经验。

4高校学报档案的开发利用及发展方向

开发资料信息交流是学报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报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资料信息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资料信息价值的新观念,使资料信息更快、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事业的共同发展。另外,完备、清晰的档案资料,也是学报编辑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原始的文字记录可以充当检查、验收编辑工作的标准。转载率的统计可以反映期刊的社会反响。业务档案可以考证编辑人员的工作是否踏实、认真、富有成效。总之,严格规范的档案及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整个学报编辑工作得以良性循环的关键。

4.1保证出版质量,查找差错源头。原稿、修改稿和各校次校样的完整归档,可以作为对编辑工作质量及编辑出版不同时期的工作状况评价的依据,有利于管理分析、总结工作经验。

4.2解决期刊与作者的纠纷。作者稿件档案的妥善保存有利于清理出版差错的责任。而作者与编辑部签订的《著作权转让书》档案,则可避免与作者以后在著作权益方面的纠纷。

4.3建立审稿专家库,筛选优秀作者群。把期刊多年保存的《专家审稿意见单》归纳整理,选择其中责任心强的专家作为稳定的审稿专家队伍,可建立期刊审稿专家库,并在每期审稿单归档时对专家库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学报档案收集了每期大量的论文、论著及科研成果,反映了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实际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据此可以筛选出优秀作者群,及时了解他们的学术动向,并向他们约优质的稿件。

4.4提供重要的原始资料和馆藏文献。首先。高校学报档案为期刊自身参与各种评刊活动提供了材料。期刊报奖,原始资料的收集显得非常重要,如被数据库收录证书、获奖证书、发行量证明材料、读者反馈意见、专家评刊意见等,而这些材料大都来源于平时积累的档案材料。其次,为主管、主办单位提供原始材料。高校学报档案具有凭证、考究的价值,不仅可为阶段性总结提供服务。还可为研究学报编辑出版史提供重要史料。再者,学报业务档案还是个人人事档案的补充,为国家及部门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及人才的交流提供了依据。

4.5促进高校间学术的交流。兄弟院校间学报的交换和归档、管理、利用,不仅能促进院校间的学术交流、科研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高等教育的研究,增进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学报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3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科学加工,提出新想法、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②。也可以说是利用科学知识,运用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报编辑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树立创新意识、策划选题、筛选稿件、修改文章及加工、编辑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即要求编辑运用比较分析与思考的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既有社会价值又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稿件,然后科学有效地进行编辑再创造劳动。

2 培养学报编辑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高度信息化、知识化、专业化和技术化的知识经济创新时代,高校学报作为促进和引导知识流动的重要载体之一,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研成果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挖掘和发现具有创新价值的优质稿件,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学报为知识、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学报存在栏目设置缺乏特色、封面设计陈旧呆板、文章学术水平创意不足、印刷粗糙等较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作为学报主体的编辑工作来说,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报质量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在筛选创新性稿件、办高质量刊物方面就显得很困难了。因此,学报编辑人员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以科学的头脑、睿智的眼光去审视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提出了新学说,探讨出了新方法,是否对原有论断提出了新的补充和修改意见,才能在审稿加工时做到形式多样、新鲜、美观,使刊物富有特色,从而使学报在众多的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断提高刊物的社会影响。

3 高校学报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实践中,编辑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是前提和根本。作为编辑工作者要对国家的思想政治动向有较高的辨析和认识能力,这就要求学报编辑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③。在编辑实践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自己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有明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与时俱进,为作者服务,充分发挥学报的载体作用。

3.2 增强创新意识

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学报作用的大小,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其发表的论文是否能用来指导实际工作,以至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学报编辑能够正确认识学报的重要作用,以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更新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和意识,用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指导自己的编辑实践。因此,培养学报编辑的创新意识不仅是培养具有学者型编辑人才的前提,更是全面提升学报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

3.3 丰富知识结构

高校学报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学术水平高的特点。作为科研成果重要鉴别者和组织选择者的学报编辑,如果想要很好地胜任编辑工作,就需要具备较丰富的知识水平,不断了解各门新兴学科的知识,能够对科研成果做出准确的判断④。因此,学报编辑应不断学习、丰富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提高学术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4 参加研讨会和培训

研讨会和各种编辑培训是传播新思想、新技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报编辑应根据自身学报的工作需要,利用各种机会多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学习其他刊物的经验,吸收关于期刊发展的新思想、新的办刊观念。同时,学报编辑应利用业余时间,定期参加新闻出版部门、各种期刊学会组织的有关提升业务技能的研讨会和培训会,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3.5 注重全新编辑技术的运用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减轻了编辑人员的劳动强度,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编辑的创新能力,使学报的整体质量得到质的飞跃。与传统出版环境不同,学报编辑更应掌握高科技信息处理的应用技术,掌握现代化的出版技术,在学报的文字、栏目编排和封面的设计上要独具特色⑤-⑥。同时,学报编辑要熟知各种编辑技术软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获取新信息和使用新信息,才能在刊物定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稿件编辑等方面有所创意。因此,学报编辑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创新实践,注重全新编辑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打造学报界中的特色期刊。

3.6 提高业务技能

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成果基础上的再创造性劳动,编辑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造性的发挥。编辑创造性的发挥不仅要求学报编辑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又要精通各项业务技能,掌握相应方面的出版法律规范,在编辑实践工作中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编排,提高学报的整体编排质量。因此,作为学报编辑工作者,我们更应重视业务技能的培养,它是编辑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条件。

4 结束语

在科技知识、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时代,学报是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见解首次公布的重要阵地。作为学报编辑工作者,更应相应地更新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丰富知识结构,用知识充实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的编辑工作者,才能策划、编辑出具有学术原创性的精品期刊,以期充分发挥学报在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

摘要: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培养学报编辑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学报质量的根本。本文分析了培养高校学报编辑创新能力的意义,并从增加创新意识、提高业务技能、注重全新编辑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提出培养编辑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学报,编辑,创新能力

注释

1唐奇展.论高校学报编辑创新能力的提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07-110.

2王篆.关于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创新的路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2-73.

3沈江龙.浅论高校校报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5):96-97.

4任春香.论期刊编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J].出版科学,2007,15(3):34-35.

5田中雨.试论编辑工作者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途径[J].黑河学刊,2007,123(3):29-31.

传统发行的运营思考与科技创新 篇4

当前,传统书业零售遭遇到社会转型、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多重压力,高速增长时代戛然而止,而网络零售来势凶猛,业态竞争、产业链博弈不断加剧,图书发行业的新一轮革命已拉开帷幕。传统图书发行如何与时俱进、化“危”为“机”——找到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契机,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诸多变化的背后又预示着怎样的发展态势?当下图书消费需求又在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都再度引发我们对传统图书发行业变革的思考。

一、大数据时代——成就书业供应链的“智”到“慧”

由于互联搜索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悄然迎来了大数据时代。纵观当下图书发行业——更多体现的是供应链竞争。不可否认在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图书发行业近几年也在产业集团化、投资主体市场化、经营多元化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业界大都完成了业务体系ERP、物流体系WMS、财务管理电算化等信息化平台搭建工作,初步实现了供应链硬件达标。既然我们的条件与电商大佬各有优势,为什么在电子商务大潮冲击下市场普遍对传统图书发行变革信心不足,态度谨慎?既然我们经历了近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和积累, 有了成熟书业发展模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为何却茫然四顾?电商业态对全行业带来的冲击,只能说明书业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现在的电商其实也是另一种形态的零售业态。零售本身不会因为线上线下的竞争而改变,持续为读者提供质优、价廉、有文化价值的图书商品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需求的满足,让读者在满足得到的同时得到更好的消费感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管理。而供应链管理的提升,首先是硬件的投资与建设,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与电商差距不大,甚至还略有特点。从目前市场需求和反映来看,我们的书业供应链大都还停留在“智”而不“慧”阶段。如何做到由“智”到“慧”的供应链升级?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高速发展,大数据环境中我们只有实现了供应链信息收集、数据标准化、KPI数据实时跟踪、模型构建、显性分析、过程干预、全链调适、在线反馈跟踪等系列手段(央视4月13日《新闻联播》对物联网的专题报道可佐证这种趋势),我们的供应链才是真正的由“智”到“慧”的升级。

就当下新华书店省店供应链现状和阶段性目标分析,实现供应链的升级,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前台销售终端要迅速实现门店分级和运营流程的规范化建设。对运营关健指标(KPI)要实行连锁总部统一管理,初步实现门店管理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主要对KPI进行指标考核)。对重点门店,可选择3—5个类型店代表,分步实现总部对门店负责人经营绩效的考核。由此反推供应链上下游改革推进。

2. 对省店ERP后台要着手建立数据分析及业务模式优化,推进流程优化与创新。门店终端要在服务及运营标准化的前提下得到ERP后台体系的支持满足共性需求。后台信息中心要在大数据运算和模型构建两个平台下同步推进对前台ERP支持,实现前台ERP系统操作的简单化、便捷化。(注:全球最大的便利连锁公司 7-11),就可以通过其大数据分析成果共享、门店请货系统来帮助一个仅受简单培训的大学生打工者实现门店的精准请货。)

3. 打造全面而系统的培训体系,提升全链运营效益。省店实现供应链的改进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年出书品种达到了120万种以上,就全国零售市场数据分析,仅不超过3%的品种就实现图书零售的50%码洋贡献。不超过18%的品种就实现图书零90%以上的销售,湖北崇文书城单月图书上架销售分析也与此数据呈正相关趋势。从数据可以判断出,湖北省内大众图书零售90%以上的销售是常销和畅销图书,连锁门店运营管理ERP需求95%是常态和共性管理。这也从数据说明了管理重点在门店运营流程标准化。门店连锁在ERP体系中与总部的博弈通常以市场个性需求来挑战共性满足的方式存在,这恰恰说明了我们连锁工作中对大数据有效分析及利用门店标准化运营的短板。以崇文书城为例:崇文书城在加大品种及库存调整满足经营转型需求的大前提下,利用“大数据+宽维度+外包云数据”处理,在现行ERP运行体系首先做了常销书请配工作,通过前后大半年的运作至2012年6月底,取得了POS销售527万元的业绩。在对2.4万个品种的监控中,整体动销率达68%。复本在5本以上,占动销品种的60%。这充分说明在现行实体店销售中,常销图书的销售贡献占着突出的重要地位。而现行ERP体系下,常销书的管理可以通过常销书品种数据分析与识别成果的共享而达到流程运用的科学化、标准化、数据化。书城与开卷公司共同开发的“六维度”(作者注:“六维度”指一年半内出版图书品种、行业类别集中度出版社排名、集团重点合作55家出版商、集团重点品种、本店在架图书动销贡献率、本店及全国销售类别/品种占比)常销书识别体系就充分说明并验证管理数据化结果分析应用对运营实际的重要作用。

在省级区域市场大众图书销售中,连锁门店应把“可控满足”最能带来销售效益的图书品种放在运营管理的优先地位中来考量。市场需求是无限的,企业在市场中利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无限需求和有效满足资源条件在效益优先原则下,我们更应清醒了解企业不能做满足什么?企业满足市场需求与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与经济效益的取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图书营销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我们文化企业的市场运营提供更精细化和更科学的论据支撑,这种大数据意识下指导的图书供应链由“智”到“慧”的优化举措才具有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维度显性意义和真正的效益最大化,这也是打造连锁智慧型、服务型总部的必然之路。

二、电“伤”书业?书业电商——路径与转型的“位”与“值”

2012年不仅图书零售业感受到了电商巨大的压力,电“伤”书业,让实体书店感受到空前的压力是不争的事实。网商现在是先以大数据和资本优势来实现由天网(电子商务网)向地网(实体物流+体验店)的构建。而我们传统图书销售在完成地网升级建设后,必然也要发展天网(大数据+云技术)的全面覆盖,实现地网与天网的全面对接,构建全链营销体系,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零售业态。

nlc202309011711

我们看到以“阿里”系、“京东”系、“当当”系电商演进过程中的共性思路——网络体验、大数据获取、精准营销、金融裂变、布局实体、线上线下、全网运营。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大众图书零售业也在发生着种种可喜的变化:多业经营、布局二三线城市、 “三进工程”(进学校、社区、超市)稳步推进、文化地产项目的启动、云物流、电子商务、数据整合的催生。这些变化也预示着图书发行业的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真就是电“伤”书业吗?不尽然。我们注意到实体书店在转型过程中文化与商业、服务与商品、品牌与价值的博弈日趋激烈。以下共性问题值得探究。

1. “卖场营销”与“营销卖场”

当下实体书店经营难以成为共识,求变之下,卖场主业面积必然有一个压缩的过程,如何在收缩的格局下实现书业卖场的销售提升是个有趣的问题。这其中满足可控需求,提升销售复本率进而推动店面图书陈列及主动强化营销推广力度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主业的收缩一定是以卖场效益最大化为前提的。

图书卖场的同心多元化时代,营销卖场关键是以打造文化相关产业的聚合能力,直至产生新的商业盈利模式为目标。当下图书卖场在主业营销收缩与营销卖场提升商业运营效益之间艰难地探索,这也是书业在电商、移动互联等各种新业态挤压下实体书业营销的突围之举。实体书店崇文书城、青岛书城、成都购书中心、诚品书店都是沿着这一路径在发展。实体书店同心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其核心是:实体书店的市场定位与价值凝练的再定义。实体书店在内容制造领域销售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尽可能地挖掘出电商与实体书业的优劣势差异,相对电商无法提供实体书店阅读体验和个性化服务等劣势,实体书店最终要转型成为:可提供消费体验,其提供的实体空间能够去承载和融合人们对于文化、社交、时代风尚、生活方式的需求,拥有电商不可发挥的优势。实体书店正向着城市文化坐标、文化休闲、信息高地、文化舞台、文化消费复合模式转型,传统的书业卖场正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由图书卖场营销,发展到多业融合、类似打造文化服务综合平台的营销文化卖场转型。

2. 书店经营的“混搭”与“搭混”的跨界效应

当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这种多业甚至是混业经营还摆脱不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印记,当下焦点更来自于书业与其他文化关联产业在卖场的混搭与搭混的“跨界效应”。就崇文书城来看,从初期文化关联产业的引入,我们经历了多业混搭阶段带来的观念冲击并分享了商业元素带给书业卖场利益更大化。这有效地抵御了商业大潮下对实体书店经营的压力。营销卖场的“混搭”阶段打个比喻是“引狼入室”,多多少少还有点危机之下无奈之举的意思,是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而我们将要走的“搭混”阶段则是“与狼共舞”。这是书业实体店管理内功增长和企业平台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搭混”阶段就是要充分体现书业卖场的文化聚集效应并开发使之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从“引狼入室”再到“与狼共舞”,说到底是一个商业价值发现的过程。商业价值与书业卖场文化聚集效应存在着博弈关联,只有主动调适创新性地探索各种不同业态和商业元素的混搭,并产生聚合裂变的正向价值,才称得上真正的成功。这种模式的评价标准不仅仅只有商业价值一个维度,更应涵盖无形资产增值、社会效益、服务价值多元化等诸多维度,这考量着经营团队智慧和战略调控能力。

从卖场营销到营销卖场,其实质就是:“经营的阴谋—渐进转型与市场定位”+“管理的阳谋—服务标准化和文化品牌模式化”寻找到实体书店转型的市场定位和实体书店整合文化价值、实现产业增值、体验服务超值创新之路。

三、移动互联+科技创新——凝聚“精”与“细”双核竞争力

实体书业要发展,不仅体现在供应链的产业升级,更体现在前台店面实现“科技创新+文化服务”的精准营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实体书店多重功能,将服务转换成商品直至达到文化消费体验价值最大化。当下实体书店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然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科技创新来实现门店管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

1. 移动互联+智能手机+进店宝——构建精准营销平台

湖北全省新华书店连锁及ERP业务体系已运作得较为成熟,我们现在要开发出适应智能手机的APP,通过APP来实现读者、一线工作人员对数据库的访问。同时我们要在所有门店实现免费WIFI公共上网功能。通过无线网络+智能手机+手机APP来实现进店读者无线上网查询数据库资料,网络购买和自取自订的系列服务。而要实现这一点,目前从技术准备、资金预算、会员发动等方面已不存在发展障碍。它的模式流程是:读者携手机进店、手机识别免费WIFI、进店宝对手机推送程序(或用扫描店内二维码来获取链接)、手机安装、实现查询、读者离店后通过无线上网也可以查询图书,通过二维码链接实现实体书店电商服务的锁定。可像微博一样开发手机模式和网页模式二种,为锁定读者提供精准服务成为可能。同时这项技术也可以和我们会员互动、网店经营行成有效联动。后期也可以通过发展用户数量,形成有效内容推送渠道向上游供应商推出特定数据推广服务,真正实现服务向商品的转化。

这种O2O(线上交易或营销到线下消费体验再到线上消费体验)模式与电商的B2C模式相比,它更侧重内容创造服务性消费与体验,而B2C则侧重实物购物;它通过实体店面的读者到现场获得服务将“服务+库存+在线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也给传统书业的本地化和全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和可能。

2. 手机图书上架定位+架面全连锁体系——成就全链细化管理

利用科技创新、移动互联、大数据云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全连锁书业体系内真正构建一个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识别读者消费行为,实现全省运营管理细化的管控环境。我们利用WIFI环境,通过员工手机的扫描功能,开发特定端口(主要是:安卓、iOS),在全省所有书架全编码的条件下实现图书上架的实时回传。这就为省店总部实时监控到所有品种上架、销售、架面流动等数据,为全链细化服务及管控,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总部管理科学化、门店管理精细化提供可能。只有图书架面定位,图书在架分析+进店读者锁定+后台数据分析+前台精准营销才能形成真正的运营通路,为实体店全面实现图书品类管精细化、流程管理标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下一站?书店全员营销网络社交化

书业的全员营销,更要借助移动互联和社交化网络平台。现行运营管理手册中是不允许营业员上班时间“玩”手机的。而很多核心用户、关系客户数据在店长、主管、营业员的手机里面,通过社交化平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就可以轻松实现图书内容的共享,吸引用户到实体店里消费。市场发展也把这样一个创新性的环境构建和新岗位推到了我们业者的面前。通过整合资源,标准、定向发布,实体店将低成本固化对客户的维护工作。现在很多内容供应商、出版社、电商已率先启动,如果我们不能马上跟进,新兴客源将会越来越多流失到网络电商渠道。将来我们还要借助后台大数据分析系统,结合我们的会员平台,通过社交媒体方式,针对读者以往的购买信息通过智能机发送个性化信息;将使用地理围栏或状态技术识别顾客(即:进店宝);将根据读者位置向智能机发送优惠券;开发终端自助与公共运营商客户资源的共享与对接;驱动零售行为的转化方式是“线上+移动互联+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近年来,纵观全国发行集团的发展,强化平台科技化、打造文化高地、终端下沉+电商融合、文化聚集+金融裂变、科技创新+移动互联,让实体书店的收缩与调适“危”“机”并存。当下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并践行。从杂念从生、厘清思路再到放下执念而做到知行合一,是打破自我格局限制,充满革新与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也没有固定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与区域图书发行现状的结合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王道。当下书业万千风云,“危”而生“机”,似在“呼”“吸”之间。执于一念,万般纠结。放下执念,沧海桑田。“求人不如求己”,书业同道者自当上下求索。

(作者单位:湖北新华书业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篇5

一、高校学报网络管理的必要性

1998年, 我国政府将中文科技期刊上网工作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历经十年, 现在国内三大期刊网站“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均已发展成熟, 前两者各收录8200、8000余种期刊, 后者收录有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2575506条数据库资源。期刊上网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便于分类查询检索, 不受时空局限, 有利于资源共享, 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期刊出版的网络化已是高校学报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网络是一个大型集成化动态数据库, 具有显著的信息化特性, 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载体。作为学术期刊的学报, 其编辑工作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改变作者、编者、审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络真实地反映了学报自身内涵的科学的无国界性、广泛传递性、宽广涵盖面、信息时效性等特点, 这也说明学报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互联网。 对互联网络而言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 其传播及资源共享的意义已超过报纸和其他社会性期刊, 其深厚的文化学术内涵弥补了当前互联网欠缺的部分, 从而完善了网络期刊体系和构建了网络的生态环境, 做到真正全面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并且还可能将网络学术交流引申为一所没有任何阻滞的学术交流大学;另一方面, 强化了网络的“绿色出版”意识, 不会因其影响面的扩大带来传统造纸和印刷造成的污染, 符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改革传统出版方式和流程的必然选择。

与社会期刊相比, 高校学报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因此, 目前多数高校学报在收稿、编辑、出版、传播的整体流程上, 主要还是沿袭着旧有的编辑出版制度和传统出版流程, 传播途径主要是以邮寄方式与各学报编辑部交换或寄给作者, 再送至图书馆及档案馆, 然后供读者查阅。这个周期通常为一个月左右, 再加上版面设计的相对固定化, 以及进入CNKI等数据库联机检索的需要, 学报一般都严格执行相关的编排格式, 使得学报编辑出版观念与当下社会时尚类期刊因为必须做到图文并茂而大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鲜明对比。改变这种传统的办刊模式, 就要依托和利用网络资源, 把高校学报武装成“网络办公基地”、“现代办公场所”, 只有硬件跟上, 才能切实地实现发展的设想与规划。虽然不少高校学报已经应用了计算机, 但计算机功能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这就涉及到对编辑工作中的传统手工方式和流程的适当改造与创新, 即重构新的编辑模型, 实现编辑流程的现代化和编辑管理的电子化。

3.提高学报出版时效性的必然选择。

作为反映和传播科学信息的高校学报, 如果不能及时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 丧失了其基本的媒介功能和内容的先进性, 也就丧失了学报自身的意义, 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高校学报的网络化管理将使学报编辑顺应学报发展的新形势, 主动为作者考虑, 方便作者, 也方便自己。编辑工作过程由单一的封闭流程转变成带有显著交互特征的多项信息交流方式, 尤其使审稿方式变革。即编辑人员通过互联网系统组稿, 通过Internet了解选题, 利用电脑完成全部文稿的编辑、校对过程, 实现“无纸化”编辑、出版。具体来说, 编辑可以通过E-mail、网络传输、视频对话、网页论坛等沟通方式直接与作者交流, 通知作者稿件的最终处理意见, 作者稿件的修改以及反馈, 作者自行检索稿件的去向等以及编辑与评审专家、主编的最后审定, 都可以通过网络的迅速传递得到及时快速的沟通, 达到及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科技政策的目的, 从而提升编辑工作质量和获得有影响的论文成果。学报刊载的学术成果及论文进入互联网后, 可以瞬间将最新论文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通过网络, 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阅到所需要的学术信息, 从而使学报的影响迅速扩大到世界范围。

二、高校学报网络管理的途径

1.“无纸化”的编辑、校对。

所谓“无纸化”编辑, 就是利用编辑软件或各种通用的文字处理程序直接在计算机上对文稿进行编辑。具体做法是:来稿经编辑部初审, 然后利用电子函件将其发送给审稿专家。审稿意见返回后, 编辑部将其综合, 再利用Word程序中的校订功能, 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 并通过E-mail发给作者, 作者可根据修改意见在计算机上直接完成稿件的修改, 便形成了合格的修订稿。编辑人员将电子函件或交送的软盘, 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对论文进行删改、加工整理, 并按期刊的统一格式进行版式设计和版面加工组合。在计算机上排版, 版面效果显示快速直观, 便于进行版面设计与方案比较, 以获得最优编辑效果和最佳版面设计。由于学报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特殊符号多, 用常规方法校对费工费时, 成本高而质量难以保证。我们可以首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校对, 使绝大部分的文字差错很快得到纠正, 然后把初步校核后的稿件发给作者审核, 使一些易忽略的专业技术方面的错误得到纠正, 最后编辑人员屏幕校对, 校对完毕后即可付印。

2.设立期刊主页。

高校学报网络宣传主要是设立期刊主页, 通过建立网页、网站或者加强与相关单位的链接点, 向社会宣传学报, 并及时公布各种计划和意向, 以便让更多作者参与刊物制作, 扩大信息交互量。网页内容一般设有学报内容简介、投稿指南、编委会介绍、过刊全文、现刊目次、信息发布、留言簿、友情链接等内容。主页作为学报纸版的补充, 向读者和作者介绍了学报的历史沿革和得奖情况;实时向作者和读者发布最新动态, 并通过留言簿实现编辑和读者的互动, 从而使学报主页对扩大其影响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报主页上还可以根据各高校学术科研情况, 设立“科研热门话题”和“成果发布”等栏目, 以增加网站的可读性和对企业商家的有用性, 从而切实发挥主页的“广告”作用, 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这种形式存在的弊端是刊载内容上网时间滞后;入网期刊编辑部主页制作内容简单陈旧、信息缺失, 少见维护与更新, 甚至形同虚设;上网形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传播状态, 缺乏编读互动。

3.充分发挥大型期刊网站的作用。

高校学报学术质量较高, 但读者较少, 主要因其专业综合的特点所致。单凭纸版很难改善这一缺陷, 利用网络却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上, 读者用输入关键词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所需的文章。也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提供给入选期刊的免费主页, 并重视大型数据库入网期刊免费主页的使用, 实现网络化投稿与审稿,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出版, 即在网上实现组稿、投稿、审稿、编辑、校稿、出版、阅读、检索、征订、发行等全方位的功能。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置读者信箱、征稿启事、期刊征订及特色专栏, 使网络期刊真正成为纸质期刊的完善和补充, 能更好地树立期刊的品牌和形象。 近年来, 全国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很多都与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公司和龙源期刊网签订了数据上网合同, 将各学报的论文数据融入到期刊网站大的数据库中资源共享, 大大增加了学报文章的被检索率。 另外, 利用网络管理的编辑模式还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计算机的检索功能与互联网络, 对来稿进行判断和比较, 尽量保证来稿的“三新”, 杜绝重复研究甚至剽窃抄袭之作, 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二是在编排格式上与国际标准接轨, 如执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有统一的题名、作者姓名、文章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参考文献等, 以此作为网络出版的检索途径;三是建立网络专栏, 组织网络学术讨论, 公布学术批评、学术争鸣、文摘、转载和引用等信息, 建立学报信息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孟耀.高校学报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 2008 (4) :112-114.

[2]刘云.试论高校学报网络化发展的瓶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06-108.

[3]吴跃新.论高校学报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战略[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6) :125-128.

[4]吴庆文, 邹继艺.网络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管理现代化[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6 (1) :25-26.

[5]赵军平, 张英娥.发挥网络作用扩大学报影响力[J].科技与出版, 2005 (4) :26-27.

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篇6

关键词:管理学,论文,理论建构,美国管理学会学报

《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是美国管理学会的主力“机关期刊”,发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学术论文,致力于提高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教育机构的教学水平和企业界的管理实践水平,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阅读这类一流的国际管理学期刊中的论文,研究和学习他们的理论建构策略、研究方法、写作手法等,对于中国管理学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目前有关管理学论文理论建构的方法论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该文以AMJ2010年第1期整期10篇论文为例,从研究问题的来源与选择、理论创新的方法、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提出和理论的阐述四方面着手,提出了管理学论文理论建构探讨性的建议。

1 研究问题的来源与选择

研究问题可来源于个人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也可以从阅读文献中获得灵感。这两者看似独立,实则统一。两者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研究问题的选择需以作者自身的背景知识积累和个人学术兴趣为基础,有一定的基础才能捕捉到学术灵感,挖掘出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选择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也是一个理智判断。也许作者在写作之前基于现实观察和个人学术兴趣早就开始思考和构建的研究问题,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同时研究问题是经过理性分析和科学论证的结果,它伴随着长期的积累和思考、现实与理论的交汇和碰撞,甚至不能说它是研究的起点,它贯穿于研究的始末。

一个理论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问题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选择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研究问题呢?陈晓萍等认为评价一个研究问题是否有意义主要依赖两个标准:真实、有趣。所谓真实即在实践的意义上所研究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是与实践紧密关联的;所谓有趣是从理论角度而言的,即研究问题能否弥补本领域现有理论的不足,从而为该领域增加新的知识。以《美国管理学会学报》2010年第1期的论文为例,这两个标准在其10篇论文的选题中均得以体现,如X. Zhang和Kathryn M. Bartol关于授权式领导与员工创造性的研究 ,作者在论文开头指出由于外界环境的动荡不安、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不可预测的技术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认识到应该鼓励、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大量的证据表明,员工创造性能从根本上对组织创新、绩效和生存做出重要贡献。为使创造性行为在组织中产生、发展,管理者们需要支持并提倡它,因为他们最清楚什么样的员工工作结果是应该富有创造性的,并且他们对创造性产生的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很明显,这一研究问题是与现实紧密相关,对当今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真实”的标准。从理论角度上看,尽管领导风格对员工创造性的影响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也取得了很多不同的研究结果,但关于授权式领导的研究明显被忽视了。作者构建了一个整合授权式领导理论与创造性理论的概念模型,并加入心理授权、从事创造性过程和内在动机三个中介变量以及授权角色身份和领导者鼓励创造性两个调节变量,对有关领导、授权与创造性方面的文献均有所贡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体现了“有趣”的标准。又如Sanjib K.Chowdhury和Megan Lee Endres关于客户变化性与护士职业压力和伤害的研究 ,在医疗护理行业,护士的职业压力与伤害、高职工流动率、工作疲倦、人员短缺等问题都是在现实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应该聚焦员工变化性和安全氛围以减少员工压力和伤害。该研究成果不仅在卫生保健行业具有应用价值,对其它行业尤其是需要与顾客密切互动的服务行业的管理者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因此具有“真实性”。从理论上看,作者突破著名的JDC模型理论,提出了一个论证在护理服务环境中客户变化性和安全氛围如何影响职业福利的模型,验证客户变化性通过职业压力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职业伤害,并检验安全氛围的调节作用,指出相对于低安全氛围,在高安全氛围的情况下,客户变化性与职业压力和伤害之间的关系将减弱,这是前人研究所未涉及的,因此是“有趣”的。

2 理论创新的方法

理论创新要求论文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提出新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对研究问题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与阅读,积累知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全面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并能够有所创新。关于理论创新的方法,该文借鉴陈晓萍等提出的四种发展理论的方法:深化、繁衍、竞争和整合。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深化指研究者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成分,使得原来的理论更全面、更具体、更精确和更严谨。一般可通过增加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实现理论的深化。繁衍指研究者借鉴其他领域理论中的某个或某些思想,应用到新领域中的现象上。竞争是针对某个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与原来理论做出针锋相对的解释。整合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当然这四种方法并非相互排斥,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以AMJ2010年第1期的论文为例,该期多数论文主要采用“深化”的方式进行理论创新。如在Joshua B.Wu等关于团队中分化型领导与团队绩效的研究,领导方式与团队绩效关系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而关于分化型领导(即领导者区别对待团队中的不同个体)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仍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考查了聚焦团队的转型式领导和聚焦不同个体的转型式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并引入团队认知、集体效能、不同领导认知、自我效能等中介变量,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使原有理论更全面、充实、深刻。而在Cristina C.Cruz关于家族企业中CEO与高层管理团队关系的研究中,作者主要采用“整合”的理论创新方式,即从一个整合的代理理论-信任的视角来考察高层管理者代理合同的设计与仁慈的感知。

3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提出

对于任何学科、任何研究,文献综述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献综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部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文献综述要求研究者进行充分的文献资料阅读,尤其是有代表性的文献,回答好前人是否说过、说过什么、怎么说、何人何时何地说过等问题。这是文献综述最基本的环节。

其次,文献综述并非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应该紧密围绕作者所确定的研究主题,有所取舍地综述与本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在清晰交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所评论和总结,提出原创性的观点。在AMJ2010年第1期的论文中,研究者们都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等方法,提炼出新的假设或模型,发展新的理论,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Fabrizio Castellucci和Gokhan Ertug弥补了以往有关组织地位研究的不足,考查为什么地位高的公司要与地位低的公司联合这一仍缺乏清楚解释的问题,研究地位高的公司在交换关系中的优势,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

再次,从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的结构安排上来看,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撰写,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安排要求。可以按照综述对象的不同构成部分,按照综述对象自身的发生发展顺序,按照主要的学术流派、研究视角、研究范式、代表人物或按照研究阶段等进行结构安排,也可以综合以上方法中的几种进行结构安排。如在X. Zhang和Kathryn M. Bartol关于授权式领导与员工创造性的研究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主效应“授权式领导与员工创造性”。在此部分作者从不同领导方式与员工创造性的相关性出发,综述了前人的一些研究结论,如有效的领导者-成员转换关系与员工创造性正相关,支持型领导与员工创造性正相关,控制型领导与员工创造性负相关,转换型领导与员工创造性正相关等,从而总结出关于授权式领导与员工创造性的研究仍非常缺乏。在引出授权式领导之后,作者吸收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阐释授权式领导的内涵,并在最后一段引出心理授权的概念,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授权式领导与心理授权。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阐释了心理授权的内涵,并指出其包含四种认知:重要性、能力、自我决定和影响,并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授权式领导与心理授权存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随后,作者分别介绍了授权角色身份的调节作用,心理授权与内在动机,心理授权与从事创造性过程,领导者鼓励创造性的调节作用,内在动机、从事创造性过程和创造性,按照模型的逻辑顺序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显然,该篇论文是按照综述对象自身的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文献综述的,作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层层递进,使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清晰,最终使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无论采用什么结构,在论文的引言部分,一般应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往研究成果与不足并事先初步介绍作者的原创性观点;在理论与假设部分应根据引言所交代的思路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从AMJ2010年第1期10篇论文来看,作者一般都在引言部分进行简单的文献综述,讲述他的研究怎样对于已有文献做出贡献,并在随后的理论与假设部分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进一步论述理论上的贡献。如在X. Zhang和Kathryn M. Bartol关于授权式领导与员工创造性研究的论文中,作者在引言部分对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如创造性的含义、员工创造性的重要性、有关领导者对于创造性影响的研究、以往研究不足和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等;在随后的理论与假设部分,作者逐步分析了模型构建和八个假设提出的过程。在Sanjib K.Chowdhury和Megan Lee Endres关于客户变化性与护士职业压力和伤害的研究中,作者在引言部分从护理行业的职业压力和伤害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引出JDC模型理论,指出了该模型的应用价值,随后说明了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最后对引言部分进行总结。由此可见,本篇引言从问题入手,引出理论,在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之处。

4 理论的阐述

4.1 论文题目的表述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概括,向读者说明研究的主要问题。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应当是全面、准确地概括论文内容,并且范围明确,便于分类,让读者一目了然,一看便知作者的指向,而不是含糊不清、令人费解。文字上应简练,表述上应有新意,可使用冒号、破折号、问号等。分析AMJ2010年第1期10篇论文的题目,诸如“一个显现的问题:公司领导人如何管理金融分析家关于董事会控制的印象”、“中国CEO的骄傲自大与公司冒险:经营管理自行决定权的调节作用”、 “联系授权领导与员工创造性:心理授权、内在动机和从事创造性过程的影响”、“他们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地位高的合伙人在交换关系中的优势”、“激活跨界知识:齐美尔关系在创新产生中的作用”、“客户的变化性对护士职业压力和伤害的影响:安全氛围的跨水平调节作用”,这些题目不仅精练、准确、概括地传达出全文的核心意旨,在表述上多数采用冒号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增添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4.2 理论内容的阐述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严谨、详实、凝练。严谨是学术论文的首要因素。详实是指对提出的理论假设、各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或因果关系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要说理深入,重点突出,而不是资料的简单罗列;同时各个假设之间应该互相联系,自成一体,而不是相互独立。凝练则是指文字上要言简意赅;结构上要全盘设计、层次清楚、逻辑分明,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使读者像读故事一样有不断往下读的欲望。以Jiatao Li 和Yi Tang关于CEO的骄傲自大与公司冒险的研究为例,作者在引言部分首先阐释了CEO骄傲自大的基本概念,提出了研究的理论背景,说明了以往关于CEO骄傲自大或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或结果的影响的研究以及得出的普遍结论,然而,在CEO骄傲自大与公司冒险方面,以往的研究只做了很少的努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紧接着,作者说明了公司冒险的重要性及以往对公司冒险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即以往的研究大大忽视了高层管理者的心理性格特征如何影响一个公司的冒险,并且任何此类关系的边界条件仍未有研究;另外,管理者心理偏见的作用还没有在非西方背景下验证过,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明显集体主义的背景下。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创新点,包括:阐明CEO骄傲自大对公司冒险的作用;识别出了在这一关系中经营管理自行决定权的调节作用;考查了在中国这个集体主义者的社会中管理者的心理偏见,与以往在更多个人主义者的西方背景下的研究不同。最后作者对引言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小结。在随后的理论与假设部分,作者分别从CEO骄傲自大、CEO骄傲自大与公司冒险性、经营管理自行决定权的调节作用、环境因素、组织层面的因素以及中国情境下的额外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逐步提出相应的假设。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紧扣主题,吸收以往研究中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观点、思想和研究成果,且并非对已有文献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论和总结,每一步说理深入、透彻,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层层递进,行文严谨、流畅,值得借鉴。

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使用图表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图表简洁、直观,可以将读者所建构的理论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助于研究者理顺思路,更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理论架构。

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篇7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篇8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著作权声明:

投稿论文作者同意在投稿文章经本刊刊登后, 其著作产权 (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 即在世界范围内让与《创新人才教育》出版单位, 但作者仍保有其著作人身权, 并保有未来自行集结、教学等个人使用之权利。作者如不同意, 请在来稿时声明。

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篇9

关键词:国债管理 改革 问题与对策

2012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开始实行。2012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以此为标志,我国储蓄国债进入了一个以“精细化管理、只面向个人发售和银行代销”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但是,任何一项事物的改革和发展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储蓄国债发展历程及改革后的新特点,分析影响储蓄国债发展的制约因素,围绕建立储蓄国债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债宣传、发行组织及考核评比等内容,研究人民银行各级国库如何进一步做好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工作。

一、储蓄国债的发展历程及新特点

(一)我国储蓄国债发展历程的简要划分

储蓄国债是指一国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一种不可流通国债品种。我国储蓄国债主要有两种,即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从1994年起,我国储蓄国债在18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年—2006年)是以凭证式国债发行为唯一表现形式。在该阶段,凭证式国债既面向城乡居民,又面向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2000年开始,在国债承销机构管理方面开始逐步实行凭证式国债承销团管理制度,在发行方式上主要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

第二阶段(2006年—2012年)凭证式国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互相补充、交替发行。在该阶段,凭证式国债保持第一阶段的各种特征。所不同的是该阶段增加了储蓄国债(电子式)。2006年7月1日,首期150亿元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面向中国境内居民个人发行,由7家试点银行代销,付息方式为按年付息。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推出,为我国国债业务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国债投资新渠道。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储蓄国债(电子式)承销团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2012年—)凭证式国债在发行对象、承销方式上实现了重大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承销机构均为“储蓄国债承销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承销团管理制度。

(二)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特点分析

将2012年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在发行方式、发行对象及监督手段上与储蓄国债(电子式)趋于一致。同时在债权管理模式、购买兑付方式、国债付息方式、信息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特点。

1、相同之处

一是发行方式趋于一致。凭证式国债由改革前的承购包销的方式,变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采取商业银行代销方式。发行期结束后,各承销团成员准确计算其各品种当期国债实际发售金额(累计发售金额减去累计提前兑取金额),并将剩余代销额度予以注销,不得自行持有或继续向投资者发售。

二是发行对象趋于一致。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对象由原来的“社会公众”改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仅限个人购买。记名方式均依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5号),采用实名制。机构(包括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可以再像以往那样购买凭证式国债。

三是监督手段趋于一致。一是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对各承销团成员及分支机构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均能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监测,形成日常监测体系。二是对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投资者均可以向人民银行直接反映问题,从而对承销团成员及分支机构起到监督作用。三是技术进步为凭证式国债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监控创造了条件,逐步使其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以电子化手段代替手工操作,具体表现在承销机构数据集中系统的开发和人民银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的开发。

2、不同之处

一是债权管理模式不同。凭证式国债债权以各承销银行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的形式记录,债权管理相对分散,发行额度在不同承销机构之间不得调剂,且同一承销机构、不同地区间的调剂也比较困难。储蓄国债(电子式)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实行二级托管体制,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为一级托管机构,商业银行为二级托管机构,实现了债权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助于提高国债管理水平。

二是购买兑付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采用纸质凭证以现金直接购买,无须开立国债账户,还本付息时投资者必须到原购买网点办理,逾期的时间段不再计息。储蓄国债(电子式)则要求投资者在承办银行开立个人国债托管账户,以其在该行开立的人民币结算账户作为其对应的资金账户,结算兑付本金和利息,投资者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债权余额及变更情况,还本付息由财政部委托承办银行于付息日和到期日将利息或本金自动存入投资者指定的资金账户。该账户上的资金可自由存取,闲置的资金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3]。

三是国债付息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无论是提前兑付、正常到期兑付、还是逾期兑付,付息方式都是一次还本付息,且利率按持有的时间段提前固定好了。储蓄国债(电子式)付息方式较多,既有按年付息方式,也有利随本清方式。

四是信息管理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的信息管理目前主要通过承销团成员及其分支机构向同级人民银行主动报送国债发行报表进行,电子化联网较储蓄国债(电子式)晚一些,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民银行对储蓄国债(电子式)的信息管理一直通过与中央国债公司实时联网进行,能够及时、准确地相互反馈。

二、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必须考虑的因素

18年来,储蓄国债既有成功发售的喜悦,也有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苦衷。2012年凭证式第一期国债计划发行300亿元,实际发售299.73亿元,完成发行计划的99.91%。2012年储蓄国债(电子式)第一至第四期发行情况与凭证式第一期国债相似,比较理想。尽管如此,从长远眼光来看,储蓄国债管理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兴起、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储蓄国债市场的拓展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承销比例调整必须考虑农村国债市场的拓展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目前,有资格承销储蓄国债的28个承销团成员,除了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之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已经大幅度收缩或一直未设农村营业网点。从2012年凭证式第一期国债代销比例来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等代销比例总和仅为17.7%(其中能够让农村居民买到的国债仅占9%左右)。这种情况与占人口总数50.32%的农民的收入增长、投资愿望增强形成较大的反差。

(二)储蓄国债发行规模与利率结构要考虑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等因素

随着我国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日渐觉醒,投资比较收益成为决定投资者是否购买储蓄国债的首要经济因素。实践证明,当储蓄国债与储蓄存款收益差别扩大时就会出现热销,反之居民的购债热情就会降低。如2001年至2003年,由于利率较低,国债和储蓄存款的收益比价较小,国债销售较为冷淡。2012年6月至7月,央行两次下调利率后,金融机构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降到3%、4.25%、4.75%。而且对存款利率设置了10%的上浮空间。一方面储蓄国债与储蓄存款的收益比价缩小,对国债发行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提速给国债定价与国债管理增添了复杂性。储蓄国债的利率结构还要考虑理财产品及资本市场收益率因素。益普财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到期的8083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81%,其中517款到期收益率达到6%以上。很显然,理财产品的收益比同期储蓄国债收益率高出了不少,收益的差别难免会削弱居民投资国债的热情。另外,虽然2007年10月份以来,股市的持续走低使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资本市场的风险,储蓄国债的销售由冷转暖,但是我们不可能总是面对一再暴跌和持续低迷的资本市场,一旦资本市场稳定向上,储蓄国债的收益优势将再次面对资本市场投资产品的冲击。

(三)对国债承销团的精细化管理要考虑代销发行带来的挑战

储蓄国债发行初期,是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财政资金极为紧张的时期,为了保证中央预算收支的执行,在发行凭证式国债时,国债的如期足额发行带有很强的刚性。国债的组织销售不但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而且利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即国家将快速足额筹集资金放在首位,筹资成本、市场培育等放在其次。凭证式国债发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若发行不畅,销售剩余的部分由承销机构持有。完全实行代销发行储蓄国债的方式以后,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提前兑取,人民银行、财政部门及商业银行均要面临大量国债买回的风险。这也要求我们在对国债承销团及分支机构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做好储蓄国债提前兑付风险防范工作。

(四)弥补购债资金减少的缺口需要考虑农村购债主体的培育因素

由于机构不能再购买储蓄国债,造成购债资金减少。从发行的长远利益来看,我国农村购债主体的培育可以弥补这一缺口,但这一过程尚需时日。一是部分农村居民缺乏理财意识。由于富余资金金额小,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所得收益相差不大,受传统理财习惯影响,他们习惯将钱存到银行或持观望态度。二是部分承销机构考虑到对储蓄造成的资金分流及国债宣传成本上升,忽视对农村的国债宣传。三是由于国债宣传单的设计不够简洁生动,宣传单往农村发放环节多、不及时,影响了宣传效果和力度。四是由于农村储蓄国债发售量少,一些县邮政储蓄银行只在不到1/6的乡镇安排销售,且多期储蓄国债在发行首日一个小时内全部售完,很多农民朋友排队没有购买到国债,挫伤了其购买国债的积极性。

(五)建立储蓄国债管理长效机制要考虑的制约因素

1、国债监管依据不充分。当前人民银行开展国债监管的主要依据是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国债发行文件,而国债发行文件不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不能直接作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的依据。再者国债发行文件只有国债发行、兑付方面的要求,没有对违反要求的处罚手段和措施,人民银行在对代销机构发行和兑付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宣传不到位、怠于履职、提前兑付利息计算错误等行为无法进行处罚,不仅影响了国债监管的效果,而且也降低了人民银行开展国债监管工作的权威性。

2、储蓄国债的发行者、销售者和投资者不同的利益请诉求,给国债管理者带来困惑。作为国债发行者财政部,更关心的是国债资金的快速足额筹集和国债资金的运用,忽视对国债发行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培育;作为国债销售机构的商业银行等,为满足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当然要降低销售成本,倾向于在大中型城市、国债销售速度快的网点和向大客户销售国债,以促使国债销售任务快速完成;而广大投资者的愿望就是能方便地购买到国债。发行者的目标和其短期行为产生矛盾,销售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了冲突,造成国债投诉问题时有发生,而作为财政部委托的储蓄国债管理者人民银行,在国债管理中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

3、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的决策机制尚未理顺。因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冲突而取消国债发行的情况时有发生。2012年6月至7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央行两次调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巧的是,两次降息的时间点正赶上储蓄国债(电子式)第五、第六和第七、第八期国债发行公告发布日至发行开始前一日之间,按照国债发行文件规定,这四期国债均全部取消发行。一方面人民银行与国债承销机构所作的针对性宣传及在各自系统所做的债券参数注册、系统维护等准备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为购买储蓄国债而准备的资金投资落空,部分国债投资者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给国债承销机构带来很多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蓄国债信誉。

4、国债管理力量薄弱。基层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主要是县支行综合业务部,由于业务量激增,国债管理未能如国库记账、复核、国库监管、国库统计分析那样单独设立岗位,大都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负责。日常国债监管也只是统计辖区储蓄国债发行情况、按时上报国债发行信息,缺乏对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日常量化管理,对承销机构及发行网点的现场业务检查频率不高,考评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细化,且一些国债管理人员缺乏国债业务监督管理的专业培训,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改进储蓄国债发行管理的建议

(一)调整承销团成员的承销比例,扩大农村的销售份额

从总量上,给予城乡投资者平等的购买机会。建议对承销团成员的代销比例由现在的固定比例代销调整为弹性比例代销,即可根据城乡国债情况小幅调整,重视农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如将目前工商银行29.7%的代销比例调减一定份额给代销比例只有4.3%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可将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的代销比例调减一定份额给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或农业银行;在承销团成员之间,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发行量的差异。在结构上,可考虑凭证式国债因为其具有纸质债权凭证而在农村更受欢迎的特点,在承销机构内部增加县域网点以下的销售额度,让农民“有国债可买”,在购债过程中了解国债,增加国债的吸引力,从而保证在国债市场低迷时有较为充足的购债资金。

(二)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农村储蓄国债需求

为进一步培育农村储蓄国债市场,要组织国债承销团成员及其分支机构,按个人财富规模、投资习惯、需求特点,深入刻画和剖析农村储蓄国债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凭证式国债及储蓄国债(电子式)的不同特点,按照农村投资者金融知识水平、接受难易程度,从易到难,逐步开展宣传活动,普及储蓄国债知识,进一步预热农村国债市场。如将国债宣传单设计为生动活泼的对话形式,并插入卡通图形,增加其趣味性,使其浅显易懂,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门应加强联合,组织辖区金融机构,举办经常性“国债知识进乡村”宣传活动,建立“国债知识下乡”宣传长效机制。

(三)采取投资收益稳定策略,确保储蓄国债健康发展

在我国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步伐逐步加快的情况下,采取储蓄国债收益稳定策略,保持其和储蓄存款利率变化方向相同,并略高于存款收益的比价关系,合理控制超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幅度,确保储蓄国债健康发展。如此同时,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丰富储蓄国债品种,尝试推出盯住通货膨胀率的指数化国债、可展期国债、可提前终止投资的国债、浮动利率国债、固定面额贴现发行国债等储蓄国债品种,实现国债品种多元化。

(四)加快央行与承销团之间国债业务管理系统网络化建设,提高国债管理效率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加快国债信息管理系统与商业银行国债业务管理系统的并网建设力度,加快实现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各承销机构凭证式国债发售系统、储蓄国债(电子式)代销系统的对接,实现债权管理与调度的网络化监控和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加强各个区域内联网的协调工作,实现市场销售进度公开透明。最终建设成实时监控、灵活调度,具有资金结算、质押贷款、网络兑付等多种功能的电子化国债综合发行和管理信息系统。在网络建成之前的过渡期内,重视非现场检查资料的研究利用,使现场检查、常规检查向针对性检查转移,使现场检查工作有的放矢,并适时提出解决路径,提高管理效率,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

(五)加强国债发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依法科学履职

一是完善国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人民银行在国债监管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二是按照《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办法(试行)》,加大对考评对象的国债发行组织和账务处理情况的检查考评力度,提高业务规范性,促进国债销售机构规范其国债业务核算,规避国债资金风险,自觉维护国债信誉。三是及时总结反映检查、考评情况,对于检查、考评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或问题,及时向上级国库反映。四是将储蓄国债发行时间纳入货币政策委员会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时的议题之一,减少或避免因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冲突而取消国债发行的情况发生。

(六)加强培训,提高国债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素质

一是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认真开展对下级国库部门国债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等新的国债制度和政策,使他们在掌握国债新知识的同时,准确理解国债政策和制度,认真维护国债投资者权益,开拓思路,不断提高国债管理水平。二是各国债承销团及分支机构要认真开展对营业网点人员的培训,确保国债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吃透2012年储蓄国债改革的各项内容,提高经办人员业务素质。要保持国债管理及销售人员稳定,随时做好国债知识宣传和代理销售国债业务的准备,从而保证每期国债又好又快地发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银办发[2011]244号,2011.12.31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银发[2012]65号,2012.03.17

[3]财政部,《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储蓄国债(电子式)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库[2009]73号,2009.06.10

[4]孟扬,《2012年上半年到期理财产品盘点》[N],金融时报,2012.07.06(第5版)

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篇10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上一篇:灭火经济性下一篇:命题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