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模板

2024-11-11

清华大学学报模板(共8篇)

清华大学学报模板 篇1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双月刊本科学报

期刊简介: 本刊是全国高校中仅有的几家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高等教育研究类刊物之一。现已被列为《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创刊于1980年,创刊二十余年来,办刊特色鲜

期刊简介:

 

本刊是全国高校中仅有的几家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高等教育研究类刊物之一。现已被列为《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创刊于1980年,创刊二十余年来,办刊特色鲜明,注重刊物的理论与学术品性,以其选材面广、针对性强、观点新颖而深受高教领域专家及广大读者的喜爱。共编辑出版100余期,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文摘周报》等都、索引了本刊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研究型编辑队伍。长春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韩立强教授任主编,长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报编辑部主任孙伟副研究员任副主编。编辑队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国内刊号:CN22-1306/T

国际刊号:ISSN1674-1382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创刊时间:1980

复合影响因子:0.3750

综合影响因子:0.2490

收录情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知网收录

主要栏目:本刊设有高教论坛、教育理论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教学研究与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等栏目。

投稿须知:

一、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清华大学学报模板 篇2

自1876年以来, 已在土星大气层中观测到六个“大白斑” (GWS) 事件。这些巨大的对流风暴大约每土星年 (等于29.5个地球年) 出现一次。第六个GWS在2010年12月爆发, 并且一直是人们深入观测的对象。本期Nature上两篇论文介绍了这些观测工作的一些详细情况。Sanchez-Lavega等人报告, 这个风暴是在土星北半球春天早期当一个弱的西向喷射流处在峰值时在土星北纬度区域形成的。该风暴的头部运动速度快于喷射流, 触发了一个围绕土星的扰动。数值模拟表明, 土星的风向“天气层” (weather layer) 的深层延伸而不发生衰减。Fischer等人报告, 该风暴在三个星期内达到10, 000公里的宽度。其闪电的闪烁速度要比在以前的风暴中所看到的大一个数量级, 高峰时每秒闪烁10次以上。在本期封面图片 (拍摄于2011年2月25日) 中, 这些风暴云形成了一个围裹着土星的尾巴。照片提供:Carolyn Porco and CICLOPS (NASA/JPL-Caltech/SSI) 。

受损心脏的修复

心血管再生医学中基于细胞的疗法的前景因下面的发现而向前更进了一步:一种肽可刺激成年心脏中先祖细胞群, 使它们作为新的心肌细胞的一个来源发挥作用。被认为来自心外膜的干细胞或先祖细胞被小的“肌动蛋白单体结合蛋白”胸腺素β4激发, 后者以前曾被发现在受伤后能使来自心外膜的成年先祖细胞恢复血管电位 (vascular potential) 。心肌先祖细胞一个内在来源的发现, 将刺激人们去寻找可促进最佳先祖细胞激发及被破坏心肌替换的小分子和其他因子。

封面故事:在城市生活者易患精神疾病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到205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里) 会带来很大的健康问题。虽然在城市生活有很多优势, 但精神分裂症在出生在城市的人当中要比在来自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人当中更为普遍, 而且在城市中生活还会增加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率。曾有人提出, 社会压力在这些效应中起一定作用, 但其中所涉及的机制却不清楚。现在, 在对健康的德国志愿者所做的一项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 主管负面情绪的一个关键脑结构 (杏仁核) 被发现在城市人的应激过程中更活跃, 另一个起调控作用的区域 (扣带皮层) 在出生在城市里的人当中更为活跃。这些结果识别出了将社会环境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的潜在机制, 并且也许还有助于规划更健康的城市环境。

封面故事:听觉是怎样产生的

听觉是由耳朵内的毛发细胞顶端的微小纤毛束的运动引发的。尽管被浸泡内耳的粘液所包围, 但这些“静纤毛”仍对原子尺度的运动很敏感。现在, 通过消除液体中“静纤毛”之间的大部分粘滞阻力使这一点成为可能的机制已被阐明。在亚纳米尺度上对牛蛙毛发细胞“静纤毛”中各种力的平衡所做分析表明, 在听觉中所用频率下, “毛发束”内大多数“静纤毛”都被与外面的液体屏蔽开, 几乎是作为一个整体运动的。本期封面所示为对“毛发束”运动的模拟:增加声音频率, 会渐进性地带动更多“静纤毛” (中间的图像) , 直到“毛发束”在很宽声频范围内作为一个整体运动 (后面的图片) 。

复合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Li (Cox Niy Mn1-x-y) O2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试制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Study of Cathode Material Li (Cox Niy Mn1-x-y) O2 for High Powe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作者联系方式:xbna@pku.edu.cn

摘要

用化学方法合成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的新型高电压高容量复合金属氧化物材料Li (Cox Niy Mn1-x-y) O2, 试制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高功率8 A h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研究了该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后, 研制了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电池系统并进行了车载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池系统在深度放电条件下不仅显现出十分优越的循环性能和一致性, 经过模拟工况测试后的数据还表明单体电池升温最高仅为5℃, 即电池系统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因此该电池系统是适合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

作者单位

其鲁, Qilu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 100871;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公司, 北京, 102200)

江卫军, 王剑, 毛永志, 晨晖, 吴宁宁, 雷向丽, JIANG Weijun, WANG Jian, MAO Yongzhi, CHEN Hui, WU Ningning, LEI Xiangli (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公司, 北京, 102200)

载荷岩石材料在加载-卸荷扰动作用下声发射特性

Acoustic emission character of loaded rock under load-unload disturbance

杂志联系方式:xuebaozr@ustb.edu.cn

摘要

通过在不同应力水平下对岩石试样的加载-卸荷实验, 对岩石试件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受到“加载-卸荷”扰动时的声发射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 岩体在受到加载作用时, 会产生少量离散的声发射, 而在卸载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声发射;而在较高的应力水平下, 在受到加载扰动作用时, 声发射活动相对活跃.而且在卸载时也有明显声发射信号出现.因此, 在不同应力水平和应力状态下的声发射信号所反映的是材料不同的本构特征, 在进行地下工程原位岩体的稳定性检测与评价时, 必须考虑这种特性.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演化网络的Mandelbrot律

Mandelbrot Law of Evolution Networks

杂志联系方式:xuebao@uestc.edu.cn

摘要

本文研究了满足线性择优模式的生长网络, 解析得到了度分布的递推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其近似解析解符合Mandelbrot分布p (k) ∝ (k+c) -r分布, 并得到了幂律指数γ和漂移量c的具体表达式.文章指出了传统解析中差分近似中存在着对漂移量c的估计偏差, 通过数值对比实验, 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的准确性.

作者单位

任学藻, REN Xue-zao (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杨紫陌, YANG Zi-mo (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 成都, 610054)

汪秉宏, WANG Bing-hong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合肥, 230026;上海理工大学复杂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 杨浦区, 200093)

工程图学网络学习系统的研制

Research on network learn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杂志联系方式:xueb@ccu.edu.cn

摘要

针对《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应用计算机CAD技术, 并结合多媒体技术研制开发了工程图学虚网路学习系统, 该网络学习系统通过图形、图像、动画、模拟装配等多种方式交叉转换, 化静为动, 全方位展示, 有利于学生认知思维的深化与发展.

作者单位

长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长春, 130022

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失败:原因和出路

On Failing of the Magmatic 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Theory:the Causes and the New Departure

杂志联系方式:jdxbdxb@jlu.edu.cn

摘要

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假定含矿流体由岩浆分异作用、特别是分离结晶作用产生.由于大型、超大型矿床往往与小岩体有关, 而小体积岩浆不能满足质量平衡的要求, 其支持者进一步假定含矿岩体的深部存在一个大岩浆体.这种解释与矿区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理论推导结果相悖: (1) 含矿斑岩中常见暗色微粒包体和大量具有较高密度的矿物, 表明岩浆没有发生分离结晶作用; (2) 流体的活动性远大于硅酸盐熔浆, 没有证据表明岩浆分异产生的流体要在熔浆固结之后才开始活动; (3) 矿区普遍见有同成矿的宽谱系岩墙群, 暗示成矿期不存在大的深部岩浆房.因此, 岩浆热液成矿理论遭遇的困境不仅仅是质量平衡问题, 有必要重新思考岩浆相关矿床的形成机制.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失败的深层原因则是它将成矿作用看作是理想系统中的平衡线性过程, 而成矿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 成矿作用是一种非平衡、非线性过程;换句话说, 在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中, 对成矿系统和成矿作用的基本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当今科学发展水平上, 其失败是必然的, 因而有必要构筑新的成矿理论.依据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 罗照华等 (2007, 2009) 将熔浆和含矿流体看作是成矿系统中2个独立的子系统, 认为它们的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约束主导了成矿系统的戏剧性变化;进而构筑了一个新的框架性模型, 称为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比流行岩浆热液成矿理论更多的地质现象, 还可以推导潜在的具体找矿标志, 可能成为岩浆相关矿床成因研究的新起点.

作者单位

罗照华, 刘翠, 李德东, 杨宗锋, 文思博, LUO Zhao-hua, LIU Cui, LI De-dong, YANG Zong-feng, WEN Si-bo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8 3)

卢欣祥, LU Xin-xiang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郑州, 450053)

TTC-脱氢酶还原法测定滇重楼细胞活力优化条件筛选

Optimization of TT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 Cell Activity

杂志联系方式:cdzkxb@cdu.edu.cn

摘要

览目的:采用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2, 3, 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 -脱氢酶还原法对超低温保存后的滇重楼地下茎进行细胞活力测定, 旨在探索出一套更加简单、快速和准确的细胞活力测定方法.方法:选取TTC-脱氢酶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过程中的TTC溶液浓度、p 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为正交设计4因素, 每个因素确立4个水平, 并以细胞相对存活率为考察指标, 对超低温保存滇重楼地下茎细胞活力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与结论: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 (P<0.005) .其中反应温度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 (P<0.01) .影响超低温保存后滇重楼TTC法细胞活力测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反应温度, 其次为反应时间.

作者单位

王跃华, 刘益丽, 马良良, 林抗雪, WANG Yuehua, LIU Yili, MA Liangliang, LIN Kangxue (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代勇, 徐世军, 王晓蓉, DAI Yong, XU Shijun, WANG Xiaorong (成都恩威集团 (投资) 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一种基于负载电压换流的新型ZCS-PFM变换器

A New ZCS-PFM Converter Based on a Load Voltage Commutator

杂志联系方式:editor@mail.neu.edu.cn

摘要

为实现一种结构简单, 高效、高频、低电压应力, 控制简单的软开关升压变换器, 提出一种零电流软开关脉冲频率调制 (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 PFM) 变换器, 并以其在boost变换器的应用为例分析了其工作原理、软开关实现条件以及该电路的设计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在较宽的输出电压、输入电压、负载及控制频率变化范围内, 能够实现稳定的零电流开关.该软开关设计思想可以推广到其他基本DC-DC变换器中.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819

语音压缩感知及其重构算法

Compressed sensing in speech and its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杂志联系方式:journal@seu.edu.cn

摘要

在研究语音信号在小波域的稀疏性的基础上, 提出双正交小波变换的方法, 与一维小波变换方法相比稀疏度提高10%~25%.此外, 提出基于自适应次梯度投影算法 (ASPM) 进行压缩感知 (CS) 语音信号重构的方案.ASPM算法首先根据压缩感知重构模型建立包含稀疏重构信号并具有随机属性的凸集, 然后运用次梯度投影的思想将该凸集的投影转化为对多个闭合半平面的投影, 最后将更新后的稀疏重构信号投影到限定集合上.同时, 该算法设计了自适应调节膨胀系数的机制以获得快速收敛性.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具有快速收敛性和较低的重构误差, 在不同的噪声强度下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作者单位

梁瑞宇, Liang Ruiyu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6;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常州, 213022)

邹采荣, 赵力, Zou Cairong, Zhao Li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6)

奚吉, 张学武, Xi Ji, Zhang Xuewu (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常州, 213022)

酸碱腐蚀显现铝质发动机潜在冲压字迹的研究

杂志联系方式:010-83903267

摘要

铝质金属发动机被广泛使用于轻型机动车中, 对其潜在冲压字迹的显现虽有报道, 但是, 根据金属铝与酸、碱作用的化学性质并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 系统研究显现试剂及浓度对显现结果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以铝质本田和嘉陵摩托车发动机为客体, 介绍了利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现其潜在冲压字迹的方法, 重点讨论了不同浓度的酸、碱试剂对其潜在冲压字迹显现结果的影响, 得出了正确、可靠的结论.

作者单位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广州, 510230

多变量随机场下箱形梁剪力滞效应的随机模拟

Random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hear lag effect on the box girders with multivariate random field

杂志联系方式:gxuzrb@gxu.edu.cn

摘要

纽曼-蒙特卡洛法可以改进普通蒙特卡洛法计算效率低的缺点, 但需要完善多变量随机场的结构随机抽样分析技术.为了研究箱形粱在荷载、材料同时具有随机特性时的剪力滞效应, 结合箱形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的一维离散有限元法, 利用基于多变量随机场抽样的纽曼-蒙特卡洛法, 计算具有随机材料特性的箱形梁在随机外荷载下响应量的统计特征数字.研究结果表明, 多变昔随机场抽样的固定搭配法能够保持不同随机量之间固有的互不相关性;利用纽曼级数建立的随机荷载下结构随机响应量的迭代计算格式, 能有效避免在大样本重复计算过程中刚度矩阵的反复求逆运算, 提高蒙特卡洛法的计算效

率;箱形梁的剪力滞效应与箱梁的随机性密切相关, 忽略剪力滞效应或忽略随机因素的作用, 都将给工程结构计算和设计埋下安全隐患.

作者单位

杨绿峰, 李朝阳, 周月娥, 周明, YANG Lu Feng, LI Zhao-yang, ZHOU Yue-e, ZHOU Ming (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

赵修敏, ZHAO Xiu-min (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南宁, 530004)

双峰截尾变量的矩界

Moment Bounds for truncated bimodal distributions

杂志联系方式:hdxb@vip.sohu.com

摘要

对具有给定的EXi=mi (i=1, 2, 3) 和双峰的随机变量X∈[0, M], 得到截尾变量max (0, X-K) 的均值的矩界, 以及小值概率的上界.这些问题来源于双峰分布下小值概率及欧氏期权等的研究, 所用方法基于控制待估函数和测度变换.

Abstract

Given any bimodal random variable X∈[0, M]with EXi=mi (i=1, 2, 3) and modes fixed, upper bounds are derived on small value probability P (X≤t) and the truncated random variable max (0, X-K) with K>0 given.Motivation comes not only from small value probability but also from questions associated with European call option under mixture of two unimodal distribution.The key techniques are to pass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to an auxiliary function and then to employ duality theory and change of measures.

作者单位

刘国庆, LIU Guo-qing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数学系, 哈尔滨, 150001)

王敏慧, WANG Min-hui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 啥尔滨, 150300)

PVA-ECC加固RC足尺梁二次受力试验研究

Experiment on Full-scale RC Beam Reinforced by Polyvinyl Alcohol-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Mortar in Flexure Subjected to Secondary Load

杂志联系方式:hdxbzkb@hnu.cn

摘要

对7根足尺聚乙烯醇纤维水泥 (PVA-ECC) 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正截面抗弯二次受力的试验览研究, 通过与另1根同配置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结果的对比, 研究了加固梁一次受力幅度及梁侧面纵筋加固高度对抗弯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三面U型加固形式, 量测试验梁裂缝分布形态、荷载-挠度曲线、钢筋和混凝土应变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PVA-ECC钢筋网薄层加固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 能够显著地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截面刚度以及抗裂性能;当梁侧纵筋加固高度为原梁高一半时, 其受力性能与沿原梁全截面高加固时的受力性能相近, 故大大节省了钢材的消耗.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2-模和R-2-模的关系

The Relation Between 2-Modules and R-2-Modules

杂志联系方式:xbzrb@henu.edu.cn

摘要

在范畴化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预见性范畴和可加2-函子的性质, 证明了2-模和R-2模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到其相关理论的对应关系, 并拓展进一步研究和应用2-模理论, 对研究高维同调代数理论有重要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 we prove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2-modules and R-2-modules, using the properties of preadditive categories and additive 2-functors.Then we obtai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these 2-modules, which can expand the fa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2-modul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higher dimensional homological algebra theory.

作者单位

黄芳, 郑驻军, HUANG Fang, ZHENG Zhu-Jun (华南理工大学, 理学院数学系, 广州, 510640)

楚彦军, CHU Yan-Jun (河南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单位群的阶为2pq的模n剩余类环

The remainder classes ring with the order of unit group being 2pq

摘要

运用群论、环论及初等数论的相关知识, 讨论并完全确定了当模n剩余类环Zn的单位群U (Zn) 的阶给定为2pq时, U (Zn) 的群结构和n的取值, 其中p, q是素数.

作者单位

屈寅春, QU Yinchun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研室, 江苏, 无锡, 214073;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清华学报”现象 篇3

为了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利用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盛基金会捐助基金设立了“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并于2011年召开了第一次颁奖会。首届评奖共有4篇文章获特等奖,每篇奖金2万元,13篇文章获一等奖,每篇奖金1万元。如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胡鞍钢《特大地震灾害的应对周期》等文章,皆在获奖之列。获奖文章全部发表于2006年至2010年间的《清华大学学报》。首届评委由李学勤、傅璇琮、童庆炳等先生担任,学界对这个奖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学术奖项之一。名师风范在前,我们这届评委诚惶诚恐,丝毫不敢大意。本着“学术至上”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认真审读,反复讨论,严格筛选,最终产生了罗志田的《一次宁静的革命: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胡鞍钢的《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民主化——以指定‘十二五’规划为例》、许章润的《论国民的法治愿景——关于晚近三十年来中国民众法律心理的一个描述性观察》等15篇优秀论文。获奖文章全部发表于2011年至2012年间的《清华大学学报》。评选的过程,其实也是评委学习的过程、纠结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我就在想:《清华大学学报》有什么“武功秘籍”?何以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崛起于全国学术期刊之林?我以为有三点值得重视:第一,有一个好的传统;第二,有一个好的目标;第三,有一个好的团队。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化,以及《清华学报》“博通今古,融贯中西”、“阐发学理,传播学术”的传统,无疑化作《清华大学学报》同仁的精神风骨和文化底蕴。古人云:“成大事者必有大境界”。早在2005年12月22日举行的“庆祝《清华学报》创刊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仲伟民就雄心勃勃地提出“办全国第一流的文科学报”。当时听了,付之一笑,以为“头上没毛”,办事不牢。八年过去,不幸被他言中,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能作心灵的内省和感叹。《清华大学学报》主编号称“三驾马车”,但却是一个和谐的团队。主编罗钢教授,担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文学理论、比较诗学、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他任文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时,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教育部要求大学每年统计老师们的科研成果,这是不对的,好的科研成果需要时间,不可能每年结项。为了鼓励大家研究大课题,他说:学院不必每年统计,老师们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可以五年报告一次科研成果。其实,老师的科研是不用催的,他们自己能安排好。就像农民种地,政府不必告诉农民何时播种、何时收割。这个四川人,好可爱!不仅具有深刻的胆识,而且还充满人文情怀。副主编刘石教授,担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书法研究,曾在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高校任客座教授。因他牵线搭桥,才有了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盛基金会资助《清华大学学报》评奖和清华大学“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的成立。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担任清华大学文科处副处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学、专门史研究。他是办刊专家,曾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三本一流学术期刊供职,有着丰富的办刊经验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在业界有比较高的声望,同行都亲切地叫他“伟哥”。三个人都是才子,对历史、文学、典章制度、文化现象多有研究,于司空见惯之事中,总能说出异样的声音。罗钢的放达、仲伟民的执著、刘石的机敏,在办刊中都得到了尽情挥洒,于是在交流、碰撞、包容中,找到了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协同创新方式。这在当下期刊中是少有的。三个“人精”聚在一起,居然能团结得亲密无间、“夫唱妇随”,把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这令人十分嫉妒。不过,这种嫉妒是一个人发自心底的最大认可!团队是什么?是由一批人组成的、完整的、合理的结构,在各个环节上都有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能够互补。《清华大学学报》就是一个例证!当然,这都归因于谢维和校长领导有方、知人善用。办好刊物最重要的是主编,主编的思想胆识、学术眼光、胸怀气度、操守格调,甚至对学术公信力的追求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智慧,都关系着一本刊物的生死存亡。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时代》杂志十周年的贺词中讲道:“伟大的杂志都是它主编身影的延长。”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学报不好办,比社科院的专业期刊难办;清华学报尤其难办,因为清华大学在1952年后变成了纯工科学校,回复到今天尽管初具规模,但同北大、人大、师大、复旦等老牌文科学校相比,还相差较远。在此背景下办文科学报,难度更大。然而,改变明天的唯一方法,就是今天做一些不同以往的事。所以,才有了《清华大学学报》近些年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前,在全国前30名学报中找不到《清华大学学报》;从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学报》一年实现一个梦,不仅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方阵,而且在“三大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排名中多次名列第一。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第一批名单,2013年6月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期刊”。

说起来好多人不信,《清华大学学报》的办刊条件是比较差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公条件差,学报办公地点是一所破败的简易楼,说它是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最后一滴眼泪”也不为过。在全国学报编辑部办公场所中,是我所见条件最差的一个地方。二是人员少,正式编辑只有四人,合同制人员一人,也是我所见人数最少的编辑部。在这种条件下,能办成全国一流的社科学术期刊,我们只能归结为办刊人孜孜不倦的职业追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清华大学学报》已经成为学报界的一面旗帜,而且正在成为期刊界的一面旗帜,它的很多做法为外界所津津乐道:

一是重视文史哲基础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反对功利主义和浮躁学风,不是为转载率而办刊。《清华大学学报》从2006年改版之初,就明确提出了以发表文史哲基础学科论文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主张,这在学报界是很少见的。初步统计,在2006年至2012年间发表的论文中,文史哲基础人文学科的论文占到了发文总量的一半以上。众多知名人文学者,比如李学勤、傅璇琮、李伯重、陈来、王学典、罗志田等,都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过文章。

二是重视“国情研究”,为中国社会发展献言献策。《清华大学学报》关注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在国情问题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胡鞍钢教授近年来重要的有关国情研究的论文,几乎都是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报的信赖。

三是开设“期刊与评价”栏目,关注学术评价与期刊改革。2007年第4期发表《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一文,全面揭示了社科期刊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2010年第5期发表《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一文提出了高校学报改革的设想,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7月30日颁布《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后,《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集中发表了三篇文章进行深入讨论,不仅在期刊界引起巨大反响,而且拉开了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讨论的序幕,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管理部门对此问题的重视。

四是率先改变编排规范,使学术期刊真正做到为学者服务、为学术服务。鉴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混乱以及严重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情况,《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全国几十家综合性学术期刊,于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期刊总编和专家学者就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制定了《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征求意见稿)》。2008年起全国很多高水平的学术期刊都采纳了新的注释规范,对《清华大学学报》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五是设立“百盛—清华学术论文奖”,鼓励学术创新,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繁荣。

六是牵头21家高校学报于2011年创办“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实现了学术期刊内容与数字传播的对接。两年多来,专业期刊的运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扩张到90多家期刊,提升了高校学报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开创了中国学术期刊改革和协同创新的成功模式,而且为期刊走向数字化和国际化做了准备。

所有这些努力、这些探索,我称之为“清华学报”现象。新事物的出现,伴随的不仅仅是掌声,也会时有批评,这很正常。对心灵最好的锻炼办法,就是弯下腰把跌倒的人扶起来。

有则寓言,这么说:哲学家来到集市,屠夫问:“你会杀猪吗?”哲学家答:“不会。”铁匠问:“你会打铁吗?”哲学家答:“不会。”商人问:“你会经商吗?”哲学家说:“不会。”他们又问:“那你会什么?”“我会思想。”众人大笑:“思想多少钱一斤?”哲学家说:“我不能做你们所能做的事,但能思考你们所不能思考的问题。”说完他便开始思考,众人无语。结束本文之前,我想强调的是:一个民族需要的是自由的天空,精神的魅力;一本学报需要的是学术的创新,思想的成果;一名学者需要的是独立的人格,道义的担当。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这很重要!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论文介绍 篇4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内的湍流特性

论文题目要精炼、醒目,去掉“研究”字样,一般不超过20个字。

陈新爱1,徐志南2,范

梅1,岑沛霖2

(1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9;2 浙江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7)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单位排在姓名之下,单位名称用全称,后加逗号排所在省、市及邮编。

摘要:利用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法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接枝聚合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上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较宽接枝率范围的温度感应式开关膜,系统地研究了接枝率对膜的温度感应开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关膜的接枝率对膜的过滤通量、温度感应开关系数和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接枝率在小于等于2.81%时,温度感应开关系数和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均随接枝率增加而增加;而对于接枝率大于等于6.38%的膜,膜开关系数和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总是趋近于1,膜不具备温度感应开关特性。为了获得预期的开关性能,必须将膜的接枝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

摘要(不用“提要”)中一般不出现公式,去掉“本文”字样,不出现参考文献序号。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

关键词:温度感应;开关膜;接枝率;开关特性;渗透性能

关键词尽量选用《CA》关键词表中提供的规范词,一般列3~6个关键词,词间加分号。

中图分类号:TQ 0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1157(2006)00-0000-00 可列出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图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确定。

Turbulence properties in cyclone separator with volute inlet 英文题目与中文题目对应,略去题目中的冠词,去掉“Study on”等字样。

CHEN Xin’ai1,XU Zhinan2,FAN Mei1,CEN Peilin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9,Zhejiang,China;

2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Zhejiang,China)英文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姓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不用“-”。单位名称用全称,不用缩写,如Lab.。

Abstract:A series of thermo-responsive gating membranes, with a wide range of grafting yields, were prepared by grafting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NIPAM)onto porous 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membrane substrates with a plasma-induced pore-filling polymerization method.The effect of grafting yield on 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o-responsive gating membranes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fting yield heavily affected water flux, responsiveness coefficient and thermo-responsive gating factor of membrane pore size.When the grafting yield was smaller than 2.81%, both responsiveness coefficient and thermo-responsive gating factor of pore s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afting yield;however, when the grafting yield was higher than 6.38%, both responsiveness coefficient and thermo-responsive gating factor of membrane pore size were always equal to 1, i.e., no gating characteristics existed.In order to obtain a satisfactory gating property of the membrane, the grafting yield must be kept in a proper range.英文摘要以占0.5个版面为宜,应包括论文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主要内容,可比中文摘要详细。摘要中首次出现缩写时应注出全称。

Key words:thermo-responsive;gating membrane;grafting yield;gating characteristics;permeability 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对应,首字母小写,词间用分号隔开。

2003-01-10收到初稿,2003-00-00收到修改稿.联系人:褚良银.第一作者:李艳(1974—),女,博士研究生,讲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6019).Received date: 2003-01-10.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CHU Liangyin.E-mail: chuly@scu.edu.cn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0206019).第一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资助项目应注明编号。

一律用“引言”,不用“前言”、“序言”等,引言不编号。

环境感应式开关膜一般是在多孔膜基材上接枝智能化“聚合物刷”作为环境感应开关,该“聚合物刷”开关能感应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它的构象,从而引起膜的渗透性能发生变化。环境感应式开关膜的用途相当广泛,能用于药物控制释放[1-2]、化学分离[3]、化学传感器以及组织工程[4]等。目前,具有智能开关的环境感应式开关膜是膜学与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5]。迄今,人们已经用辐照诱导接枝、化学接枝以及等离子体诱导接枝等不同的方法在多孔膜上接枝不同类型的智能开关,据报道这些智能开关能对温度、pH值、光、电场、磁场、化学物质以及生物物质等不同环境信息的变化产生感应[1-4, 6-12]。然而,在这类开关膜的接枝率对其膜孔开关特性的影响方面,研究报道尚很少见。本文采用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法在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膜上接枝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温度感应型开关,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较宽接枝率范围的感温型开关膜,较系统地研究了开关膜的接枝率对其温度感应开关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该类温度感应型开关膜在进一步应用开发中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

引言应引述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与问题,从而引出本工作的价值。实验材料和方法

文中的层次编号用阿拉伯数字,并以“1”、“1.1”、“1.1.1”形式编排。文中尽量不用“我们”字样。1.1 材料

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浙江(火炬)西斗门膜工业有限公司提供,平均孔径为0.22 μm(量、单位和符号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可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引用文献数据出现非法定计量单位时,应加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的关系式。组合单位用指数形式,如J·kg-1,不用J/kg形式。数字与单位之间加空格)。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由日本Kohjin公司赠送,用正己烷-丙酮(体积比50/50)混合溶剂重结晶3次。氩气,纯度为99.5﹪。实验用水为双重去离子水,电阻为16 MΩ。1.2 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装置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装置如图1(在正文中必须有与图、表呼应的文字,且叙述应与图、表结果相符。图、表依出现的顺序编号)所示,它由真空系统、氩气供给系统、SY型射频功率源及SP-II型射频匹配器系统以及反应容器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SY型射频功率源和SP-II型射频匹配器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提供,功率源的频率为13.56 MHz,最大输出功率为300 W。

图1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装置

Fig.1 Plasma-induced pore-filling graft polymerization apparatus 图的下方须注出图序和图题。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分图题、图注、图内文字均用英文,图注、图内文字首字母小写。图宽一般不大于75mm。

流程图、设备图要合理、简洁,不列与正文无关的内容。注意流程图箭头走向。计算机框图要按规定画,如起始用、判断用◇等。1.3 分析测试仪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Spectrum one 型,美国P-E Com.;扫描电镜(SEM),JSM-5900LV型,日本电子公司;电子微量天平(精度为0.01 mg),Sartorius BP211D 型,瑞士;真空微滤器(φ60 mm),浙江(火炬)西斗门膜工业有限公司;低温恒温槽(DC-0506型),上海衡平仪器仪表厂。1.4 PNIPAM接枝开关膜的制备

(1)基材膜的洗净:PVDF多孔基材膜用乙醇洗净,干燥至恒量。(2)单体溶液的冻结脱气:用氮气置换30 min后的去离子水配成一定浓度的NIPAM单体溶液。用液氮冻结,然后抽真空到1 Pa以下,再解冻;反复3~4次,直至真空计读数反弹不超过13 Pa。(3)单体瓶内氩气置换:单体溶液抽真空,然后充入氩气,再抽真空,反复3~4次使单体瓶中形成氩气氛围,最后单体瓶内压力保持为10 Pa。(4)等离子体引发:对基材瓶内进行氩气置换,反复3~4次,压力亦控制为10 Pa。启动射频功率源,对基材膜进行等离子体引发处理。(5)接枝聚合:向基材瓶中导入NIPAM单体溶液,在30 ℃恒温水浴中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反应进行到设定时间后,导入氧气使反应停止。(6)接枝膜的清洗:将接枝膜浸入双重去离子水,在30 ℃恒温水浴中进行振荡清洗24 h,每隔8 h更换一次去离子水。清洗后,膜在50 ℃下真空干燥至恒量。

PNIPAM在PVDF基材膜上的接枝情况用FT-IR和SEM进行表征。接枝量的大小用接枝率来表示,即PVDF多孔基材膜接枝PNIPAM开关前后的质量变化率,用下式计算

YWgW0W0100%

(1)公式依出现的顺序编号。物理量注意用斜体。1.5 PNIPAM接枝开关膜的温度感应性能实验

PNIPAM接枝开关膜的温度感应开关特性用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真空过滤时水通量(J)(物理量符号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前面应有其中文名词,后文重复出现时可直接用符号表示)的变化来进行表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真空过滤压差恒定为-90 kPa。由于PNIPAM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一般在32 ℃左右,所以将膜的环境温度变化范围设定为25~40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温敏型PNIPAM接枝开关膜的制备与表征

2.1.1 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原理

等离子体(无论是惰性气体还是活性气体)只要与高分子材料短时间(数十秒到几分钟)接触就能有效地使高分子材料表面层中产生大量自由基。本实验所采用的是Ar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基材膜为PVDF微孔膜。产生自由基的反应可表示为

Ar—→h+e+Ar++Ar+Ar*+…

(等离子体化)

-式中

h为等离子体辐射的紫外光,Ar*为激发态氩分子。等离子体的这些活性物种与PVDF膜孔表面(包括膜孔内表面)将会发生如下一些生成自由基的反应

RF—→R•+F•

(受紫外光的作用)

RF+Ar*—→RF*+Ar 或 R•+F•+Ar

(与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反应)新产生的自由基可以继续参与各种反应,若导入各种官能团则可接枝生成表面功能层。在膜孔内表面上接枝的PNIPAM链将会起到温度感应开关的作用。

2.1.2

PNIPAM接枝膜的FT-IR表征

图2所示为聚偏氟乙烯膜接枝PNIPAM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其中谱线a所示的是接枝前的基材膜,谱线b所示的是接枝PNIPAM后的膜。从图2中可见,同基材膜的IR谱线相比,接枝后的膜的IR谱线在1658.91 cm-1处新增有明显的酰胺Ⅰ特征峰(羰基吸收),在1548.60 cm-1处新增有酰胺Ⅱ特征峰(酰胺基中N—H及C—N吸收)。这充分证明PNIPAM已成功地接枝到PVDF膜上。

图2 聚偏氟乙烯膜接枝PNIPAM前后的红外光谱

Fig.2 IR spectra of PVDF membranes a—ungrafted;b—PNIPAM-grafted 坐标图一律采用封闭图,端线尽量取在刻度线上。

横、竖坐标必须垂直,坐标刻度线的疏密程度要相近,刻度线朝向图内,去掉无数字对应的刻度线,不用背景网格线。标度数字尽量圆整,过大或过小时可用指数表示,如102、10-2。图注的各项间用分号,最后无标点。

2.1.3 具有不同接枝率的开关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通过改变射频电源放电功率、NIPAM单体浓度和接枝时间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接枝率的PNIPAM开关膜。表1所示为不同制备工况条件下制备出的一些PNIPAM开关膜代码及其相应的PNIPAM接枝率。从表1可以看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PNIPAM接枝率随着放电功率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放电功率越高,多孔基材膜孔表面因等离子体诱导而产生的自由基数量就会越多,于是在同样反应时间内接枝聚合到膜上的PNIPAM量就会越大。当放电功率相同时,单体溶液中NIPAM浓度增大或者是接枝反应时间延长均会使多孔膜上的PNIPAM接枝量增加。因为随着NIPAM单体浓度的增大以及反应时间的延长都将有更多的NIPAM单体分子扩散到膜孔表面参与接枝反应,从而使膜上的PNIPAM接枝量上升。

表1 PNIPAM开关膜代码及其相应的PNIPAM接枝率

Table 1 Code and relative grafting yield of some PNIPAM-g-PVDF gating membranes

Experimental parameter Membrane code P24 P5 P9 P12 P4 P3 P2 Argon plasma power/W 30 30 20 30 30 30

NIPAM concentration in monomer solution

/%(mass)1 1 3 3 3 3

Grafting time/min 60 120 240 60 60 120 180

Grafting yield

/%

0.19 0.79 0.80 2.81 6.38 14.03 14.95 ① Plasma treatment time = 60 s.Note: Testing temperature is about 300 K.表的上方须注出表序和表题。表题采用中英文对照,表注、表内文字均用英文。表的结构应简洁,具有自明性,采用三线表。表头物理量对应数据应纵向可读。

表注分两种:一种是对全表的综合性注释,以不加括号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数字前冠以“Note:”,注文回行时左边顶格,每注末加句号;另一种表注与表内某处文字或数字对应,这时表内文字或数字右上角加“①、②”字样,表注也以“①、②”引出注释文字。表内物理量尽量用符号表示。物理量与单位间用斜线,两者不能并列时,斜线与单位一起排于物理量下方。

为了观察具有不同接枝率的PNIPAM开关膜的微观形态,将膜放入液氮中深冷,然后脆断制样,镀金,用扫描电镜观测断面。图3所示为具有不同接枝率的PNIPAM开关膜的断面SEM图。可以看出,3张SEM照片所示的膜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图3(a)为未接枝的PVDF微孔基材膜,可以明显看出膜表层以及较疏松的支撑层结构;图3(b)和图3(c)均为PNIPAM接枝后的PVDF膜,可以看出,包括支撑层在内的整个膜厚度范围内膜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比基材膜显得致密,这说明沿整个膜厚度方向都较均匀地接枝上了PNIPAM。比较图3(b)和图3(c)还可以看出,随着PNIPAM接枝率的增大,膜断面变得更加致密,也就是说膜孔隙会随接枝率的增大而变小。

(a)ungrafted PVDF membrane

(b)PNIPAM-g-PVDF membrane with grafting yield of 6.38%

(c)PNIPAM-g-PVDF membrane with grafting yield of 14.03%

图3 PNIPAM开关膜的断面SEM图

Fig.3 SEM micrographs of cross-sections of PVDF membranes 分图用(a)、(b)等区分,分图题置于各分图下方。

照片图必须清晰,层次分明,放大倍数(或比例尺)应清晰易辨。2.2 具有不同接枝率的PNIPAM开关膜的水通量的温度感应特性

在25~40 ℃范围内具有不同接枝率的开关膜在真空过滤时的水通量对温度的感应特性如图4所示。从图4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未接枝的基材膜的水通量随温度的升高略有上升。这是由于水的黏度会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从而导致过滤阻力有所减小、水通量略微增大。而在接枝PNIPAM后,接枝率适中的膜(如P24、P9、P5和P12)的水通量在32 ℃附近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这是由于PNIPAM的LCST约为32℃,当环境温度T<LCST时,膜孔内接枝的PNIPAM分子链处于伸展构象,从而使得膜孔变小或关闭,于是水通量变小;当T>LCST时,膜孔内接枝的PNIPAM分子链则处于收缩构象,使得膜孔变大或开启,于是水通量变大。也就是说,膜孔内接枝的PNIPAM分子链可以起到智能化温度感应开关的作用。由于PNIPAM接枝分子链长度以及分子链随温度改变构象的感应时间均随接枝率不同而不同,所以具有不同接枝率的开关膜对温度的感应特性也不同。但是,如果接枝率太高(如P2、P3和P4),则不论是在25 ℃还是在40 ℃时水通量都趋近于0。说明这时膜孔已被接枝的PNIPAM堵住,即使在PNIPAM分子链处于收缩构象时膜孔也不能再开启,在此状态下已经起不到开关膜的作用。

图4 具有不同接枝率的开关膜在真空过滤时的水通量对温度的感应特性 Fig.4 Thermo-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flux of PNIPAM-g-PVDF membranes

with different grafting yields(P0: ungrafted PVDF membrane;P24,P9,P5,P12,P2,P3 and P4 are those membranes listed in Table 1)图内的空间较大时可将图注列在图内空白处。坐标物理量尽量用符号表示,物理量与单位间用斜线。2.3 接枝率对PNIPAM接枝膜的温度感应开关特性的影响

接枝率对PNIPAM接枝膜的温度感应开关特性的影响如图5所示,其中图5(b)中的R为膜的温度感应开关系数(或称响应系数),定义如下

RJ40

(2)J25如果膜在两个温度下的水通量均为零,则定义膜的响应系数R为1,即认为膜没有温度响应性。

图5表明,随着PNIPAM接枝率的增加,25 ℃和40 ℃时膜的水通量都有所减小;当接枝率大于等于6.38%时,25 ℃和40 ℃时的水通量都减至零。接枝率小于等于2.81%时,温度感应开关系数随接枝率增加而增加;而对于接枝率大于等于6.38%的膜,开关系数趋近于1,此时膜不具备温度感应开关特性。可以看出,只有当接枝率小于6.38%时,膜孔内接枝的PNIPAM分子链才能起到温度感应器和水通量调节阀的作用;而当接枝率大于等于6.38%时,由于膜孔内接枝的PNIPAM分子链太长以及接枝的密度太大,使得PNIPAM链失去了温度感应器和水通量调节阀的作用。对环境感应型开关膜而言,一般都希望膜的环境感应开关系数越大越好。所以在制备开关膜的时候一定要把接枝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才能获得预期的智能化开关性能。

图5 接枝率对PNIPAM接枝膜的温度感应开关特性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grafting yield on thermo-responsive 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NIPAM-g-PVDF membranes

2.4 接枝率对PNIPAM接枝多孔膜的膜孔开关行为的影响

多孔膜的过滤通量可用Hagen-Poiseuille方程来描述

nπd4p

(3)J128l对于PNIPAM接枝的多孔膜,由于膜孔内表面上接枝层的存在,膜孔直径比未接枝时变小。由式(3)知,过滤速率与孔径的4次方成正比。所以,膜孔内表面接枝的PNIPAM层随温度变化而引起的PNIPAM分子链伸展-收缩构象变化将会极大地影响膜的过滤通量。由式(3)知,PNIPAM接枝膜在温度T和25 ℃时的有效膜孔径dg, T和dg, 25的比值(定义为温度感应孔径变化倍数)可表示为

Nd,T/25dg,Tdg,25JTTJ25251/

4(4)PNIPAM接枝多孔PVDF膜P12的温度感应孔径变化倍数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由于接枝的PNIPAM分子链构象的改变,使得开关膜的孔径在PNIPAM的LCST(32 ℃附近)发生显著改变。开关膜的孔径大小突变发生在31~37 ℃温度范围内;而在温度小于等于31 ℃或大于等于37 ℃的情况下,膜孔径几乎保持不变,这是因为PNIPAM分子链构象在这两种温度条件下均呈现稳定状态。

图6 PNIPAM接枝多孔PVDF膜P12的温度感应孔径变化倍数

Fig.6 Thermo-responsive change of pore size of PNIPAM-g-PVDF membrane(No.P12 in Table 1)

为了定量描述接枝率对PNIPAM接枝多孔膜的膜孔开关行为的影响,特定义PNIPAM接枝膜在温度40 ℃和25 ℃时的有效膜孔径dg, 40和dg, 25的比值为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

Nd,40/25dg,40dg,2

5(5)接枝率对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的影响如图7所示。显然,接枝率不同的开关膜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明显不同。接枝率很小时,接枝的PNIPAM分子链很短,由于构象变化引起的孔径变化倍数很小;随着接枝率的增大,接枝的PNIPAM分子链长度增大,由于其构象变化而引起的孔径变化率也增加;但如果接枝率增加太多时,接枝的PNIPAM分子链太长,其构象变化已不能引起膜孔径变化(这时膜孔已被接枝的PNIPAM堵塞了)。比较图5(b)和图7可以看出,膜的温度感应开关系数和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随接枝率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了PNIPAM接枝开关膜随温度改变而引起的水通量变化和膜孔径变化之间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如果要依靠膜孔的开关行为来实现较满意的温度感应型过滤性能,就必须严格控制开关膜的制备过程参数,使其具备适当的接枝率。

图7 接枝率对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grafting yield on gating factor of pore size 结

(1)FT-IR图谱分析、SEM观测和过滤性能实验结果都表明PNIPAM能被均匀接枝在PVDF膜孔上。

(2)射频放电功率增加、单体溶液中NIPAM浓度增大或者接枝反应时间延长,均会使多孔膜上的PNIPAM接枝率增加。

(3)接枝率适中(0.19%~2.81%)的PNIPAM接枝多孔膜,温度感应孔径变化倍数和水通量在32℃附近发生较显著的变化,膜孔内接枝的PNIPAM分子链可以起到智能化温度感应开关的作用。

(4)开关膜的接枝率对其温度感应开关特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接枝率在小于等于2.81%时,温度感应开关系数和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均随接枝率增加而增加;而对于接枝率大于等于6.38%的膜,开关系数和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始终趋近于1,此时膜不具备温度感应开关特性。

(5)在设计和制备环境感应型智能化开关膜时,一定要将接枝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才能获得预期的开关膜效果。

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同一字母先排大写后排小写;希腊文接英文后排,也按字母顺序排列。符号与说明间用二字线,说明文字与单位间用逗号。

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物理含义,一个物理量只用一个符号表示。符号尽量简化,最好以单字母表示。物理量符号采用国家标准中的规定,如压力用p、温度用T,均用斜体。矢量、张量、矩阵用黑斜体。

下角一般用小写正体,只有下列情况除外:(1)表示数、变量用小写斜体,如Si,i=1,2,…,i用斜体;(2)保留原物理含义,如比定压热容cp中的p为小写斜体;(3)液体l为区别数字1,用斜体l。

dg, T,dg, 25,dg, 40

J

JT,J25,J40

Nd,T/25 Nd,40/25

p W0,Wg

Y η ηT,η25 下角标

g 0 —— —— —— —— —— —— —— —— —— ——

—— ——

分别为接枝PNIPAM后的膜在温度T、25、40℃时的有效膜孔径,m 膜滤通量,ml·cm-2·min-1

分别为环境温度为T、25、40℃时实测的膜的水通量,ml·cm-2·min-1 PNIPAM接枝膜的温度感应孔径变化倍数(T和25℃时的有效膜孔径的比值)PNIPAM接枝膜孔径感温变化倍数(40℃和25℃时的有效膜孔径的比值)膜过滤压力差,Pa

分别为接枝前、后膜的质量,g PNIPAM在基材膜上的接枝率,% 渗透液的黏度,Pa·s

分别为温度为T、25℃时渗透液的黏度,Pa·s

接枝后 接枝前

References 参考文献以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序号加方括号。内部资料和非出版物不能引用。

参考文献全部采用英文著录,文献作者应全部列出,具体格式参见“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参考文献数量最好不少于15篇。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篇5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是国防科技大学主管和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1956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自然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数据库、刊物收录,如EI,IAA,CA,SA,CBST,PЖ等。

热诚欢迎广大作者向本刊投递优秀原创论文,特别是国家级重大课题资助的高质量原创论文,我们将为您提供优质服务,共同把《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办成展现最新科技成果的精品期刊。

一、登稿范围

刊登航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与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学科领域的有创新性的论文,有创造性、实用性的技术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评述等。

二、作者范围

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但因编辑部人员和版面有限,对稿件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校内: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或老师。

校外:(1)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或老师;(2)第一单位为重点大学、理工类军队院校或中科院理工类研究所等。

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产出原创论文优先安排。

三、稿件要求

1.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不侵权,不涉密。

2.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论据可靠,文字简练,图表清晰。

3.内容包括题名(中、英文),作者姓名、单位(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和关键词(中、英文),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中、英文)等。

4.用Word(doc格式)编辑排版,每篇字数一般不超过10000字。

四、投稿流程

本刊只接收电子邮件形式的投稿,投稿邮箱:

gfkjdxxb@126.com。

提示:每篇稿件必须经过保密审查,才能投稿。校内作者请尽快将保密审查证明原件面交编辑部。校外作者在通知稿件录用后,尽快将(1)保密审查证明原件(2)论文版权协议书原件邮寄(不要用快递)至编辑部。

五、审稿流程

录用周期一般不超过2个月,高质量的稿件1~2个月审定并会尽快安排表。

1.作者投稿成功后,立即会接到系统发送的收稿通知。

2.稿件通过学术不端检测和编辑部初审后,作者会收到编辑发送的“稿件接收”和“交审理费”通知。

提示:来稿不论与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已发表论文的文字重复率若大于40%,均被认定为疑似学术不端稿件,将被直接退稿,并进入警示名单。3.编辑将稿件发送给两位同行专家盲评。

4.编辑部根据专家意见审定录用、修改复审稿件或退稿等。

5.对于拟录用稿件,编辑将专家意见和学报要求提交作者修改,稿件经审核定稿后,编辑将发送“已录用”和“交版面费”通知,并请作者递(寄)交保密审查证明、版权协议书的原件。

6.已录用的稿件一般按投稿时间顺序安排发表,并再次进行批量学术不端检测。印刷版期刊出版之前两个月左右,在本刊网站“优先出版”摘要,以提高论文被引用率。编辑部有权对录用稿件作适当文字删改。

7.对不宜在本刊发表的稿件,将及时通知作者。如果在投稿满2个月后仍未收到本刊任何通知,作者在告知本编辑部之后,有权改投它刊。在此之前,请勿一稿多投,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大学生村官2012述职述学报告 篇6

一、扎根基层,脚踏实地

1.对待工作要充满感情。我们不应该把村官当做是暂时的或是跳板,不管它对你有多暂时都应该充满热情充满感情,毕竟我们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年轻。

2.对待工作要满怀热情。村官的权力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为村民做好各项服务。但作为社会的最基层和最底层,农村的具体工作细微、琐碎、复杂。恶劣的态度会直接引起干群关系的紧张,甚至会诱发村子整体的不稳定,给村子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热情的工作态度是拉近村民距离、了解村民需求的重要因素。

3.对待工作要保持激情。党和政府选择我们担任村官,看中的是我们所具有的文化素质以及勇于创新的激情。我们一方面要驱除“学生气”来熟悉农村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保留“学生气”,坚持提出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提出新办法。要让这些创意,这些新鲜观点成为乡村发展的良好建议,是自己能够成为乡村‘锦囊团’的强有力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星期三镇的表彰大会上,我们村被评为了先进村,不仅拿到了全镇最高的奖金,而且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了,以前最让领导人头痛的村,老大难问题村怎么就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变成先进村了。对,变化就是这么快,所以说一分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二、加强学习,适应环境

农村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坚持三勤三到,不断地摸索干好工作的道路,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工作者。

1.眼睛勤快,任何事情要多方考虑。自己是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对于日常问题的处理,更多的需要自己用心观察。如:对于村中经常出现的私搭乱建问题,如何对村民进行劝阻,引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说明其行为是不合法的。“事情看到”还要求我们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规定条例要熟悉。这使得我们在向村民解释有关问题是做到有规可依,有法可循,体现了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嘴要勤快,事情要问到。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全村是一家人”是其典型特点。这使得我们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多问村长,多问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相关背景,避免因为过于简单的工作作风而造成问题难以解决。

3.手要勤快,事情要干到。“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行不通的,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基层干部所作的也是最具体、最细致的工作。多做事,多帮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唯一钥匙。无论是协助村委调节村民矛盾,处理村务,还是协助村长编写资料,整理档案,甚至于打扫卫生,下驻村企业检查安全隐患等,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漂亮的完成。只有把工作做细致,干漂亮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的素质。

三、发现不足,及时调整

拥有激情,拥有较多的知识,拥有相对广泛的见识,这正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为这些就在工作中以“高素质者”自居,在还没有了解到本乡及本村生产、生活以及人文状况时,在仍然不熟悉国家以及政府部门针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候,贸然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做法,这会树立起“大学生不切实际”的不良形象。

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细节,只要我们坚持对自己处理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注意创新,都注意提高,整个的工作便会呈现出全新的局面。例如:对村委会的各种档案进行整理;在团务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周围青年等等。自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应该服从集体。同时,我们要做好做强“部分”工作,是整体因为我们而更加优化。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篇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以下简称本刊)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原刊于2001年9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中华首席医学网、教育阅读网等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8-265,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定价:10元/册,60元/年。

本刊热忱欢迎本校师生和校外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非网上投稿稿件不能进入专家评审及后续流程。本刊唯一网上投稿网址为www.ddxbyxb.cn,有意投稿者请按提示逐项填写相关信息。请注意必须以第一作者的信息来填写,本刊将对作者信息予以保密。

清华大学学报模板 篇8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巴别塔”揭示了两个问题:技术的事实问题和技术的价值问题。“巴别塔”的破灭是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相分离的结果。新的技术“巴别塔”是人的“原罪”和技术的“原罪”相结合的产物。人和技术的“自我救赎”不可能通过建造“巴别塔”,即通过技术事实和技术价值的统一来实现,“救赎”之路在于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的分离。

关键词:巴别塔;技术哲学;技术事实;技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 NO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6004006

正如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一般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的关系问题也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本文中,我们试图通过对“巴别塔”的技术哲学解读来重新阐释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的关系问题。在我们看来,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相分离的结果优于两者相统一的结果。为了表明我们的观点,有必要从“巴别塔”(1)说起。

一、“巴别塔”问题

《圣经》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起初,世人拥有同样的口音、言语,当他们东迁至“示拿地”时,便在一片平原定居下来。人们彼此商议,要通过“作砖”,“把砖烧透”,并以砖代石,以“石漆”代“灰泥”,来建造可以传扬他们的声名以及使他们免于分散各处的一座城和一座顶可通天的塔。在目睹了人们所建造的城和塔之后,“神”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1]16由于言语不通,人们便停工不造那座城和塔了,他们也都“分散在全地上”。那座城因之得名为“巴别”,而那座塔也得名为“巴别塔”。

“巴别塔”隐喻通常被用来解释语言的多样性问题。然而,在我们看来,此隐喻的解释范围显然不限于此。除“语言”之外,隐喻中还涉及到“人”、“城和塔”、“神”等。这一隐喻表达的更像是某种关系,比如“人-神”关系。在人看来,“人”+“城和塔”=“神”;在“神”眼中,“神”-“城和塔”=“人”。“人”和“神”的共同凭据是“‘城和塔是‘人-神之间的桥梁”。而“城和塔”是技术的产物,是“制作”(to make)之物。(语言也是技术的一种形式,是“行动”(to do)之物。)因此,“人-神”关系成为“人-物-神”关系,亦即“人-技术-神”关系。至此,问题开始浮现出来。

首先,上述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方面,人类认为通过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就能传扬他们的名,并避免分散各处;另一方面,“神”也认为一旦人类做成此事,之后便无所不能了。这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技术为何堪称人通达“神”的桥梁?它的这种确定性是如何得到保障的?这是技术的事实问题。其次,“神”为何要阻止“巴别塔”的建立?为什么在“神”看来人类建造“巴别塔”这一活动是危险的?“巴别塔”对人类有害吗?这是技术的价值问题。

二、作为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相分离的“巴别塔”

在“巴别塔”之前,人们构筑城池用到的是“石头”和“灰泥”。由于迁徙地是一片平原,故他们才拿“砖”当石头,拿“石漆”当“灰泥”。这里的“砖”显然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技术物,但它与石头具有同样的效用。这种“新”技术的效用是如何获得的呢?“作砖,把砖烧透”的这种想法又是如何获得的呢?当然,这些都可以用“偶然经验的积累”来解释。但问题还有:建造这样的一座城和一座塔,其蓝图是从哪里来的?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一蓝图似乎是确定无误的,若不是“神”的干预,它将会成为实物。总之,不管是实物,还是蓝图,均可称作技术,而且它们都是以往未曾出现过的技术,且共同具有技术的确定性。可问题仍在:技术的确定性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如果我们联想到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的故事,那么可以“断定”技术的确定性本不属于人。“城”和“塔”,甚至“砖”都不应属于人,更不用提建造它们的蓝图了。正是技术的非人性或“神性”使得技术的确定性表现为先天的。无论人原初是否想成为“神”,一旦他掌握了这种“神”才拥有的东西——技术,都会使他们躁动不安地想成为“神”或独立于“神”。因为有此可能,何不尝试一下呢?通常我们可能这样来推论:成“神”或独立,先需扬名,扬名先需建城和塔,建城和塔先需作砖,作砖先需商量,商量先需言语一样。貌似我们与“神”想的一样,因为在我们看来,“神”正是看到言语是关键,所以才能釜底抽薪。然而,如果反过来说,似乎更贴合当时之人的心思:言语一样使商量得以可能,商量使作砖得以可能,作砖使建城和塔得以可能,建城和塔使扬名得以可能,扬名使成“神”或独立得以可能……技术,不论是行动(to do)还是制作(to make)的每一步都带有极大的确定性,而确定性本身又激发和实现着人的更大的野心和欲望。“神”不允许这种野心和欲望无限膨胀,故通过变乱人类的口音,使其言语彼此不通,而迫使他们停工不造“巴别塔”。然而,“神”并没有消解技术的确定性:“巴别塔”虽不得不停工了,但它仍是可能的。

表面上看,由于建造“巴别塔”的技术是属于人的,因此“巴别塔”便是人的产物,而人的欲望就是“巴别塔”的价值——扬名或独立;但在根本上,技术和人本质上都是“神”的创造物,“巴别塔”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神”。简言之,“巴别塔”的价值,从属于人,也从属于“神”,但终归从属于“神”。(“巴别塔”有独立的价值吗?)“巴别塔”的建造暗示的是人欲将技术事实(即技术的确定性)和技术价值(在此指人的欲望)统一起来。而由于“神”眼中的人的价值并非人的欲望,故人的此种统一活动是不允许成功的。只要有“神”在,作为技术价值的人的欲望便不能或不应与技术事实相统一。但“神”会一直在吗?

三、“巴别塔”的遗存物

虽然“巴别塔”的建造活动不得不停工(在此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它“破灭”了),但这一过程却遗留下了两样东西:技术和人性。endprint

(一)技术

值得推敲的是,在“巴别塔”之后,人们还会“作砖”吗?还会“商量”吗?还会再建“城和塔”吗?更一般地说,在作为整体技术的“巴别塔”失败之后,单个技术还可以生存吗,即在“行动和制作难以统一”、“事实和价值难以统一”致使“巴别塔”不能继续建造的情况下,行动和制作可以继续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语言,得到的经验知识也不会完全忘却,于是小范围的“作砖”、“商量”还将持续下去。

在悠久的历史中,人类的语言从未统一过,即便是战争、殖民、贸易等也未能促成统一。如果我们将“巴别塔”之前的语言称作“原语言”的话,那么从“现代”开始便有一种类原语言的东西发端并流传开来,这就是现代技术。“作砖”、“商量”无疑是现代技术处于初级阶段的表现。不过,当技术一旦超越这一阶段,它便摇身变为崭新的东西。

首先,现代技术具有稳定性。你不用担心一支钢笔会变为铅笔,也不用为电子钟“上发条”。其次,现代技术具有集束性,是耦合性的技术“系统”[2]78。单个技术并不常见,常见的总是配套的技术,例如手机和充电器。再次,现代技术具有扩展性。由于技术直接导致的是更为有效率的工作,故它能俘获陌生人的心。见过联合收割机又有条件使用它的农民很少再使用镰刀。最后,现代技术具有固化性。喜欢用中性笔的人很少会返回来用钢笔。此四者都可看作是“确定性”的变形。而“确定性”代表的是技术事实。一种技术事实的确立往往带来更多的技术事实——比如技术沟通。

不同语言间的沟通需要额外的翻译机制的存在,而不同技术间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则不依赖于特定中介。究其原因,一方面,技术沟通的方式不唯一:不单凭借耳朵,也可凭借眼睛、手、脚和皮肤等。比较不同汽车,可以看看它们的构造,可以压一压它们的座椅,可以踩踩它们的离合器,可以感受一下它们的空调。正因为技术沟通的渠道不唯一,故沟通才不会被轻易阻断。另一方面,技术成为含中介为一体的交流体。如同灯泡和灯座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即便需要中介,此中介往往也为技术。)如此一来,现代技术便成为“无言的”人类通用语。

(二)人性

在“巴别塔”“事件”中,无论出于什么考虑,“神”都严重打击了雄心勃勃的人类,但并未摧毁其野心。既然行动和制作可以继续,那么事实和价值的“统一”又为何不能继续呢?在不毁灭人类的情况下,“神”只能通过一种技术(行动)来打压另一种技术(行动),进而打压人。这样一来,斗争将会持续,就像你很难让一个拥有跑车的人长久性地徒步旅行,尽管跑车是你不经意“送给”他的。

人类一直怀有重建“巴别塔”的愿望,尽管在“神”眼里这是一种“罪”。苦于作为一切行动之基础的语言不能统一,愿望也只能一次次地搁浅。然而,现代技术重燃了人们的希望。古代技术的地域性、偶然性和单一性,限制了它的适用性,也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轻视态度。与古代技术不同,现代技术借助其确定性,从一开始就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进而,当它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探索宇宙)之时,当人们日益用技术而非它者来解决问题(譬如越来越多的人在健康方面求助于医疗保健技术,而不再是日常体育锻炼)之时,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多样性的现代技术也将人的野心武装了起来。

四、作为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相统一的“巴别塔”

如果“巴别塔”在最初是真的,那之后的“巴别塔”在漫长的岁月中就都是以“隐喻”来表现的。而如今这“隐喻”逐渐又变为“本义”了。

(一) 人的“巴别塔”

可以说,人类借助现代技术将“神”驱逐出自己的世界。“上帝死了”在一定意义上标榜着他们的胜利。不管是“神”没有预料到,还是“神”有意为之,人类都已经意识到现代技术本身就是“巴别塔”。拥有技术,人就可以传扬他的名,就可以凝聚起来,就可以成为“神”。这一判断的依据在于:技术是“神物”,唯有“神”才能掌控;因为我们人类掌控了现代技术,所以我们是“神”。不过,这里的“神”并不是之前的“神”——由于之前的“神”已经不存在于我们的技术世界,因此现在的“神”必然是技术与人的结合物,即“技术人”。套用托马斯·卡莱尔的话,我们可以说:“人是使用技术的动物。没有技术他什么都不是,有了技术他就是一切。”[3]192人类自诩为技术世界的统治者,因此,技术世界便以他为尺度,他的价值也就成为最高价值。

人成为技术人,人的世界遂成为技术的世界。技术世界是纯技术的世界,是由技术构造的世界。技术世界是作为整体的技术事实,它排除了非技术的事物,因而也排除了“神”再次干预的可能性。理由有二:其一,技术人不承认有“神”的存在,即便“神”出来干预,技术人也只会把这干预甚至“神”本身当作是某种潜在、未知的技术。一句话,“神”即便存在也会被技术化。其二,干预是不必要的。因为再次干预的结果无非是再次出现类原语言或类技术的某种东西,结果还是一样。除非“神”是一个爱捉弄人的小孩,否则干脆将人类毁灭。而就目前看来,这是不大可能的。

由于技术事实和技术价值在人的技术世界里第一次完成统一,新的“巴别塔”——技术“巴别塔”便诞生了。它不仅标志着人类固有倾向——成“神”或独立的首次实现,还标志着技术成为人类世界的根基。不过,人类的技术“巴别塔”是短暂而又危险的。

(二)技术的“巴别塔”

如果说人与技术合谋杀死了“上帝”,建立了人的“巴别塔”,那么这一“巴别塔”不久就因为技术的阴谋,改换成了技术的“巴别塔”。换言之,“巴别塔”还是同一个“巴别塔”,即技术“巴别塔”,只是变换了“主人”。

“技术的阴谋”藏匿于“技术事实和技术价值的统一”之中,而这“统一”活动是人为的,并且起始于“技术人”。现实的“技术人”是“使用技术的人”,潜在的“技术人”是“技术化的人”。“技术人”决定了技术价值的属性。技术世界作为技术事实,其属性或者是由“技术人”决定的,或者是中立的。当“技术人”是“使用技术的人”时,技术价值是属人的,技术事实也是属人的或中立的。两者的统一便是“属人的”巴别塔的诞生;当“技术人”是“技术化的人”时,技术价值是属技术的,技术事实也是属技术的,两者的统一便是“属技术的”“巴别塔”的诞生。endprint

技术的“巴别塔”又可称作“技术垄断”或“座架”。所谓“技术垄断”,在尼尔·波斯曼看来,首先是一种文化状态,即“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4]30;其次,技术垄断也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认为:“针对旧世界的每一种信念、习惯或传统,过去和现在都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替代”[4]31;再次,技术垄断是一种结果,即在“抵御信息泛滥的防御机制崩溃之后,社会遭遇的后果”[4]42。海德格尔的“座架”指的是现代技术的本质。现代技术是纯技术的世界构造,是以限定和强求作为方式的存在展现。座架就是汇集起来的技术展现方式。

“技术垄断”和“座架”表明了同样的事实:技术已成为人类世界的基础,并作为统治者而显现出来。技术的“巴别塔”与之前的“巴别塔”的不同在于:它拥有的不仅是“高度”,更是深度和广度;它不是高举着人,而是把人踩在脚下。然而,作为世界统治者的技术并非没有危险:一方面,拥有意志自由并觉悟了的人类会认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从而奋起反抗;另一方面,作为“主人”的技术似乎也永远摆脱不了人类的束缚。主人和奴隶的身份终将不断换位,因此,斗争永不会停止。于是,这对于人和技术而言都是一种“折磨”。

五、技术的“原罪”

温纳认为埃吕尔持有这样的观点:“技术是真正的恶,就是正如人们所预料的一个吃过智慧树果实的人会带有的那种恶”[3]218。以此看来,不论埃吕尔的理由是什么,他都会赞同“技术的恶是和人的恶一样的东西”。如果“恶”是人类的“原罪”,那它自然也是技术的“原罪”。那么,技术的原罪是什么呢?

在我们看来,技术的“原罪”就是技术的确定性。它表现为三重形式:其一,如有可能,便要实现。技术在这一点上和人很相似,故可以对比来看。早在人类之初,“禁果”被偷吃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亚当和夏娃无非是看到这种可能并实现之。退一步来说,他们虽是被诱惑的,但他们被诱惑之可能性是存在的,他们只是将这诱惑表现出来。技术潜能是作为潜在的技术事实存在的,技术事实又是作为潜在的技术价值存在的。技术价值首先只能是技术的存在。于是,有了技术的存在,就有了技术的价值,有了技术价值就有了技术事实,有了技术事实,技术潜能就会变成技术现实。

其二,表现为专业化、标准化、扩展化、固化和自动化等。这些都是作为现代技术的展现方式而出现的,它们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确定性的不同生发或变形,故它们蕴含第一重。以“自动化”为例,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无人工厂、自动驾驶的汽车等,在技术上已逐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其三,“巴别塔”。“巴别塔”是技术“原罪”的完成形态。技术通过“巴别塔”欲达成的目的与人通过“巴别塔”欲达成的目的是一样的,即独立或成“神”。如果说前面两重主要表明的是技术事实的话,那么最后一重则偏向于技术价值。就技术而言,“巴别塔”是其事实和价值的“真正”统一。

六、“救赎”之路: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的分离

不论是人的“巴别塔”,还是技术的“巴别塔”(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实际上都还处于建造之中。在人类可能毁灭之前,这座新的“巴别塔”的完工似乎还遥遥无期。然而,又有多少人会认为这将重蹈覆辙呢?乐观的和悲观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都值得称赞,但惟独有一种观点需要提防——这种观点是危险的,它认为在“巴别塔”建成之前是不足以评论的。试想,如果“神”在世人建成“巴别塔”之后再出来干预会是什么结果?(人人都是“神”的世界或许就是“地狱”。)

不管怎样,人类并不会主动停止建造“巴别塔”。因为如果不建“巴别塔”,人就不能称之为人;如果建了“巴别塔”,他就不会再是“人”。要么给他一座“巴别塔”,要么毁灭他。但“神”不愧为“神”,他会让人类始终处于建造“巴别塔”的过程之中——这也许可称作是“快乐的惩罚”。

试想一下,西西弗斯知道推到山顶的石头会再滚下来吗?如果知道,那他还会再次推石头上去吗?恐怕不会。如果不知道,那第二次、第三次……第一百次……还不知道吗?恐怕不会不知道。是“神”让他只拥有短暂的记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惩罚又有什么意义呢?(以儆效尤?)看来,“神”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迫使西西弗斯不得不这样做——尽管西西弗斯明白最终结果,但他只有遵照这种过程(即不断地推石头上山)才能避免最大程度的惩罚。(还有一种猜测,西西弗斯可能怀有某种梦想或者干脆无知,但这一可能性似乎也不大。)如此一来,是否可以说,建造巴别塔是“神”对人类的惩罚?根据《圣经》的描述,显然不是这样的。但谁又能怀疑“神”不会拿“建造新的‘巴别塔”这种事来惩罚人类?毕竟,人类没有被毁灭,而重建“巴别塔”也似乎正在进行。使人类想到又得不到,对他的野心之惩罚莫大于此!

对于缺乏“一付历史眼光”[4]31的人类而言,如果在“想到”和“得到”之间的道路十分漫长,又或者“神”在暗处捣鬼,那么“建造‘巴别塔”便如“推石头上山”一样。但多数人与西西弗斯不同,他们享受着无知或骄傲的乐趣。即便途中遇到些荆棘,尝到些痛楚,也不在意,更不会觉醒。由于这美景似在咫尺,谁又不全力追逐呢?由于这过程如此漫长,谁又如此长寿呢?由于这结果不由人定,谁又有此觉悟呢?这样一来,人类便陷入了困境——似乎无法得到“救赎”。

然而,仍有一种重要的“救赎”方式被尝试着。大抵从休谟开始,哲学家们就明确地忧虑着这样一个问题:事实与价值如何统一?(作为背景的是如下观点:事实与价值是相分离的,事实是可以被引导的,以及价值是引导事实的占支配地位的力量。)长久以来的推敲并没有使问题更易解决,反而倒激发了这样一种观点:事实与价值应该统一吗?甚至更极端一点:存不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即便事实与价值是统一的,我们也应该努力使二者分离?在我们看来,人的“原罪”同技术的“原罪”一样,就在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要想获得“救赎”,需要使二者分离。

“巴别塔”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这连“神”也承认),这自然是事实。“巴别塔”应该成为现实,这是人类欲实现的价值。在人看来,两者应该统一;在“神”看来,两者不应该统一。究竟何种方案对人类有利呢?如果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统一,另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该统一,那又该如何决断呢?技术“巴别塔”回避或避免了以上难题。这根本上是因为人们已经将其自身的价值看作是技术的价值,而技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的可能性,保守地说,即技术事实——技术可以达成的一切。这里面丝毫不存在“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它已经被技术抛弃在外并被人们所淡忘。技术世界只谈可能与否,不谈应该与否。endprint

技术事实的增加一般会增加技术的权力,同时消弱人的力量。举个例子,自行车使人在相同的时间里位移大幅增加(相对于步行),于是导致自行车的大量生产,自行车技术得到加强。而除了促成一些脑细胞的死亡及骑车技术的获得之外,人类在得到些许便利之时所获甚少。相比于自行车存在之前的世界,人的空间无疑被挤占了。此外,围绕着自行车的各种“操心”也侵扰着人的心境。

在技术未严重、全面威胁人类之时,人类很难下决心与之对抗。要么臣服之、崇拜之,要么一团和气。在此前提之下,人们或者认为“任何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人类可以应付一切”,或者认为“即便毁灭突然地降临,那又有何可怕和遗憾的呢?我们曾经……”,或者认为“一切皆有可能,为何要未雨绸缪?况且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技术世界里,最难的事莫过于让人类自我约束。这是因为,约束反映着对价值的认知,如果价值和事实合为一体,那么对价值的认知便会被搁浅,人类便只会随技术之波逐技术之流——技术变相成为“人类自己的宿命”[5]。如此一来,人的“救赎”彻底无望,而技术的“救赎”亦然。总之,即便“事实与价值应当分离”不被接受,也不妨当作人类的一首挽歌。至于何时唱起,不得人知。

注释:

(1)“巴别塔”并不只是一座塔,更确切的是指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其更适切的名称应该是“巴别”。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仍使用“巴别塔”一词。本文并不持有有神论观点,此处的“巴别塔”以及后文中的“神”、“上帝”、“原罪”等仅以“隐喻”的方式出现。

参考文献:

[1]圣经(中文和合本)[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

[2]Jacques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M]. New York:Continuum,1980.

[3]Langdon Winner. Autonomous Technology: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M].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7.

[4]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M].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6]盛国荣.技术与控制:一个技术时代难以回避的问题[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22-27.

Interpretation of “ Babel” o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cal Fact and Technical Value

GE Yuhai1 ,YI Xianfei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China;

2.Department of Philosophy,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Babel” reveals two problems: technology's problems of its fact and value. The collapse of Babel is the result of separation of technical fact and technical value. New technical “Babel” is the product of combining man's “original sin” and technology's “original sin”. To realize “selfsalvation” of man and technology is impossible by building the tower of “Babel”, namely through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technical fact and technical value. The road to “salvation” lies in the separation of technical fact and technical value.

Key words: Babe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echnical fact; technical value

上一篇:传统文化朗诵文章下一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