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培训感言

2024-07-04

清华大学培训感言(精选10篇)

清华大学培训感言 篇1

“国培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教师

访名校项目培训感言

兴庆区海军希望小学

张 赞 “国培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教师

访名校项目培训感言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伴着春的脚步我随着兴庆区教育团队来到了水木清华,多少学子梦想的殿堂、多少仁人志士启梦的地方、多少青春梦想在这里绽放。我为自己能够参加此次“国培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而感到荣幸,为自己能够走进清华而感到骄傲。当我们集体带上校徽的那一刻,我的内心铭记我是清华人。

在清华,我的身心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抛弃一切繁琐只为学到更多,聆听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授,感受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此同时也让自己进行一次完美的蜕变。还记得我们所上的第一堂课是徐振明教授讲解的“清华历史和清华精神”,这让我对清华从盲目的崇拜转为深入的了解,了解到清华厚德载物的历史背景,感受到清华自强不息的人文气息。由此来展开未来一周的学习想必是再好不过了。我将此次的学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学习与感受,第二部分为实地参观与交流。

在理论学习中我们聆听了罗炜老师的“团队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刘若非老师的“培养积极乐观的学生”、张瑜鸿老师的“教师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等等诸多名师的讲授,使我感受颇多。第一,我们如何去建立自己的团队,如何将它做得更好,如何在团队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打开心扉学会沟通,用心感悟,众志成城,最终我们的团队完成了自己的创作,虽不出众但我们很快乐,这或许就是团队的建设。第二,如何培养积极乐观的学生,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教育理想和目标是什么,其次要明白自己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刘若非老师所讲的这两点触碰到了我的内心。我反思、我深思,我们的目标是刻板的成绩吗?我们是否在追逐成绩的过程中忽略了太多孩子们的感受,我们无情地剥夺了太多而且是在他们懵懂的时候,深思此点,我们真的太残忍了。药家鑫、马加爵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追求刻板成绩的同时忽略了品格的优势与美德。从自己做起每天坚持三件好事,学会表达,学会感恩。从内心深处寻找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从孩子们的内心出发考虑我们究竟想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跟随着刘若非老师我们找到了目标 — 培养学生成为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幸福能力的人。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路上有了明灯。感谢您,发自内心的感谢。张瑜鸿老师给人的感觉非常的亲切,她用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从中医的常有理论到一些实践结合,小动作带来大健康;告诉我们在一个压力无处不在的社会中如何将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她教会了我如何认识自我控制情绪,在职业规划上如何做到有效沟通,明确压力调整心态。她的一句话“看着别人幸福自己也会快乐。”点醒多少梦中人。在忙碌的社会中快乐真的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用太多的时间忙于前行而忽略了周围快乐的风景。

从满足需求出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北京市草桥小学校长兼书记林艳玲老师为我们授的课。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马斯洛的层次论,它的最底层也可以称之为它的地基是安全,我们平常理解的安全即是人身方面的安全,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安全不仅如此,而更好的理解则是学生课堂上的安全,即学生内心的安全,给予每个孩子伸展跳跃的机会,而我们教师则需做的是备好每一堂课,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建设课堂文化、鼓励协同学习、学会倾听、指导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尝试着努力去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安全的课堂。李真顺老师用他自身的魅力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语言艺术,他用这样的一句话作为开课的导语,“一个人能够站在众人面前,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人,必将前途无量。” 驾驭演说,让生命远航。其实人生就是在演说,说出内心想说的话,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才是生活。李真顺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演说,李清泉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活的洒脱。在一个信息日益飞速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大多的教育似乎走的有些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被影响的有太多,一味的追求成绩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教育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反思教育之根本我们需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重拾传统教育的智慧,努力培养学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幸福的能力。

回归生活,我们有时会被现实所打败,“成绩”一个响亮而又让我们头痛的词。面对这个词语,扈之霖教授给了我们很好的方法。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抓住根本就是抓住课堂基本功,因为它不仅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更是追求课堂“本真、朴实、简单”的保障。刘铭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至今我仍记得她所说的关键的四条,1,响鼓必须重锤敲。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老师就必须下足功夫;2,力所不能及时说“NO”。在自己力所不能及时学会拒绝;3,“一课三备”先有自己的,再学别人的,经过实验再检验;4,成为优秀的教师必备“写”(教案精雕细琢)“背”(良好的记忆力)“说”“讲”“写”(教学后记)。最后提醒自己无事静坐、有事读书;学生姓“小”由小极大、注重养成、形成习惯。

听了以上几位老师的讲座收获比比皆是,最后我们一起走进了安康老师的“情商与沟通”的课堂上,他给明了我们方向,告诉了我们究竟能从哪里去着手让孩子与我们更受益。影响情商的因素有智商、气质、性格和认知,四个因素都难改变,相对来说认知的改变较为容易。认知既思想观念,前面几项不易改变,那么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懂得一些其中的道理。在和孩子们沟通的同时我们要学会角色的定位。朋友、老师、上下级等诸多角色中我更愿意以朋友的身份去定位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学会控制情绪,就事论事、关注反馈、及时调整。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孩子们相处的更好。

在培训期间,我们分别去了草桥小学和芳草地国际学校。校园里的一幕幕场景触碰着我们的内心,在草桥小学我看到孩子们自由的思索、自主的探究。在芳草地迎接我们的是二年级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的小朋友们;课堂上是自由发挥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由此深思差距在哪里,是我们的孩子基础不足吗?不是的。是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我们是在盲目的前行。“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芳草地由此而展开的教育体系,多么的美好,使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努力,根据我们的实情,相信我们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我们也将不会再盲目,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这次能够去北京我真的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出差,去的竟是北京的清华大学,这是我的骄傲。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农村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是越来越多。每一次培训对我们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没有对比就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将教育做的更好。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的党和国家让我们不断地在前行;感谢“国培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兴庆区教育局为我们这次能够更好的学习做好的一切准备;感谢水木清华使我们的培训变得活泼而又有意义;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你们让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陪伴我们的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会用心去浇灌,用爱去呵护。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教育智慧不会被丢弃,我们会重拾教育之根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清华大学培训感言 篇2

为了解决大学生实习难题, 完善和规范大学生实习制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保障措施。然而, 大学生实习制度能否让实习成为就业的“缓冲期”以及开辟出一条和谐的就业之路, 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总动员。

从一个大学生的实习成本说起

2009年3月中旬, 去广州实习了两个月的小徐正在盘算着找一份兼职, 原因是小徐担心家里承担不了自己的实习费用了。小徐给记者算了笔账, 去广州之后和另外五个同学合租了一个单元房, 平均下来每个月分摊的实习费用为:房租200元, 水电费、煤气和网费大约为100元, 交通费200元, 电话费100元, 伙食费600元, 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子, 即使不买任何日常用品, 一个月的最低支出为1200元。1200元对于有些家庭而言可以接受, 但对于来自江西农村的小徐来说, 这笔费用是个巨大的负担。

而事实上, 像小徐这样的实习费用是个极其保守的数字。目前在广州一家传播公司实习的小王告诉记者, “替单位出去办事情需要路费, 有时候遇上紧急情况打个车费用都得自己掏, 天气热买瓶水什么的累积起来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小王现在尽量选择吃快餐, 一顿最便宜也要6元, 且卫生质量得不到保证。小王的月实习支出在1500元左右, 而他的一些同学, 手头稍微活络点, 每月需要花费两千多元。

在一番搜索兼职无果之后, 小徐打算提前结束在广州的实习工作, 联系了老家的单位回去继续实习。而同小徐一起的5个同学都选择了坚持下来, 小徐说, 他们都想趁实习期间把广州好好熟悉一番, 毕竟现在就业形势太严峻了, 多一份在这个城市的实习经历, 无疑就多了一份在这里找到工作的筹码。

记者在湖北一所高校的新闻学院了解到, 有80%以上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异地实习。到了每年的三四月份, 大四宿舍就只剩下几个人留守空房。虽然异地实习的费用相当高昂, 但许多人还是欣然前往。大家似乎都认定了一个事实, 在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地区实习有助于以后在实习的城市找到工作。因此, 每年该校的实习生一江春水般地涌向了大城市以及沿海的省会城市。

福建电视台某频道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每到实习高峰期, 他们电视台实习生数量时常超过记者编辑本身的数量, 以采访组为甚。经常是早上上班的时候, 一进办公室, 发现坐着的全是实习生。而每个记者出去采访能带上的实习生是有限的, 于是时常是一个月下来, 有些实习生出去观摩新闻现场的机会不到8次, 大多数时间是在办公室里坐着看报纸混过去的。

一边是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实习生人满为患, 实习生们为高昂的实习费用在一路坚持;一边是欠发达地区提供一些机会和便利却时常找不到实习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福州某企业主管表示, 对于大学生来说, 实习最重要的是专业对口, 地域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学生对于实习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 不是说有了好实习单位就意味着有了好单位, 也不是说在大城市实习就一定能在大城市找到工作。

道理归道理, 做法归做法。南昌大学的小刘在电话采访中告诉记者, 当你看着大家都往沿海走的时候, 你也会想随大军, 你不会愿意回到一个小县城安心地实习。

一张实习证明背后的满意度调查

2008年下半年, 《海峡导报》就100名在厦门实习的大学生为调查样本, 展开了大学生实习调查报告。在这100位大学生中, 99%认为实习还是有价值的, 包括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单位和企业的运作, 初步了解这个行业, 积累一些经验, 培养课本以外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 71%的学生对目前的实习状况并不满意, 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 大致分三类:一是实习时间太短, 没有充分锻炼;二是好像打杂的, 做些琐碎的事, 没有接触到实际工作;三是实习生太多, 老师没有耐心带自己。

目前在福州一家广告公司实习的小许告诉记者, 最尴尬的就是进了办公室不知道干什么。一坐就是一天, 走了不是, 不走也不是, 被晾在那的感觉真是不好。小许说, 自己已经在那看了整整三个星期的杂志和报纸了, 因为是家里亲戚介绍的实习单位, 又为了在实习期结束的时候能混到一张实习证明, 她决定“忍辱负重”。而在福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小黄告诉记者, 实习单位不让他插手具体事务, 每天都闲坐着, 想了解公司的整体运作过程也不太可能。每天干的都是零碎的活, 就是个打杂的。

在调查中, 记者发现, 许多用人单位也不乐意接收实习生。福建星网锐捷通讯有限公司的一位李姓中层管理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会接收一小批实习生。原本我们也挺喜欢他们的, 朝气蓬勃的, 可以给我们带来新鲜感。但是现实却不尽人意。大部分实习生都是冲着那张毕业实习证明来的, 实习尚未到期就收拾包袱走人。实习生是来了一批又一批, 大都像赶过场似的, 没有几个会耐下心来好好在这儿学习和工作的。导致一些员工对实习生产生了一些抵制心理。”

而福州一家物流公司的人事主管则告诉记者, 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 缺少保障的不仅是实习生, 还有单位。由于单位很难与实习生签署相关合同或协议, 在约束实习生的行为上就少了很多依据, 比如实习生上班要不要准时。作为学生, 他们需要完成学校的一些任务, 也需要处理一些个人事情。企业也不敢委派什么任务给实习生, 要是实习生突然说明天不来了, 工作还得找人衔接, 实在很麻烦。而实习生一旦发生工伤该如何赔偿, 一些实习生会泄漏商业机密怎么办?所有这些都困扰着一些企业, 导致他们不愿意接收实习生。

在实习生和企业双重不满意的情况下, 许多实习生选择了在他们看来最为实际的方式——打工赚钱。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贸易系小张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我们班很多人现在都跑到商场打工, 和那些基层员工一样干些体力活, 也有些搞推销去了。”当被记者问及如何完成实习任务怎么给学校交实习鉴定时, 小张说, 现在流行托人盖章, 只要企业在实习回执表上盖上章, 自己再瞎编点实习日志, 任务是很容易完成的。

小张的话在用人单位那里也得到了证实, 福州一家杂志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他们每年都要给许多个实习生开实习“假证明”。

“大学生实习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

现今的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经验, 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难以在毕业时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在毕业前组织大学生实习, 但实习多数仍然是个人行为, 缺乏制度化、法制化的约束。

采访中记者发现, 国内许多银行在引进实习生, 并形成规范的实习制度方面做得较为不错。福州某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表示, 他们每年都会招一批实习生, 这批实习生都会在实习过程中真刀真枪处理各项银行业务, 没有让他们做端茶倒水的杂活儿, 而且会得到比较合理的报酬。但是从整个国内环境看, 能够很好地引进实习生, 并形成规范的实习生制度的企业是少而又少。大部分企业对实习生的接待没有延续性, 一年接收多少, 实习生怎么安排, 安排到哪些岗位, 没有详细的计划。因此,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年接收了, 明年也许就不接收了;去年接收10名, 今年可能一个没有。

对于上述现象, 有专家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日常事务管理阶段, 并没有上升到战略水平, 也就谈不到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持续地、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从市场环境来说, 目前人才市场缺乏信用基础, 不规范的企业利用大学生寻求实习职位心切的心理, 雇佣廉价劳动力, 损害了大学生权益, 使得大学生对企业失去信任, 不法中介更是有以提供实习机会为名骗取钱财的。而记者认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 企业是接受人才的地方, 二者各顾各的, 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不协调。

在采访中, 一位经济学教授认为, 招聘和使用实习生的状况基本反映了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而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承担起为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的社会责任。而做到这一点的第一步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不仅仅将人视为管理对象, 还要重视人的潜在价值和长远价值, 真正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这一点也恰恰反映在企业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态度上。而在此前, 许多管理专家提醒, “中国企业必须把人才的获取和培养放到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 否则一定会被具备长远人才战略和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跨国公司击败”。

至于实习制度的建立, 只能有待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了。高校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而企业也需要同步升级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在人才供应和需求真正市场化的情况下, 衔接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实习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关链接

据了解, 针对实习大学生, 很多跨国公司都有一套完善、规范的实习生制度。实习生进入企业后, 首先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 由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为他们讲解一个职业人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例如商务礼仪等, 还会交代在本企业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 这些工作都会使大学生迅速了解和适应企业特有的行为模式, 为进一步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做好铺垫。

在国外, 一些大型企业的网站上总会有招聘实习生的启事说明。很难看到国外有关于实习的专业网站、报纸和杂志, 以及集中时间在某一个地点举行的实习生招聘会专场, 因为实习已深入人心, 学生无须问企业招不招收实习生, 只要询问实习计划的内容就可以按需实习。以保时捷公司为例, 他们常年招收实习生去公司参加实习体验, 学生如果想实习, 只需把简历投到公司或者在公司官方网站上填写实习申请, 经过初步面试就可被安排在一定职位上进行实习, 通常实习周期为3个月到半年。学校也会根据企业对实习时间的要求安排学生在校上课的时间。

IBM会通过自己公司的网站、合作院校、高校的BBS以及一些人力资源网站和媒体几种形式来发布招聘实习生的消息。西门子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学生圈”, 利用学生的力量, 吸引实习生是他们招收实习生的一个特殊渠道。

实习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前奏, 也是走出“象牙塔”的第一步。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发出的声音”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 因而, 实习窗口的意义不可低估。但是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将大学生实习贯之以“短板”之名, 也有人说, 大学生实习这朵花越来越难以开出期待中的果实。到底是怎么了呢?

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感言 篇3

一、如何灵活的把握新教材 

由于新课改的理念有所变化,所用的教材与旧教材已不尽相同了,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研究教科书也认识到了这点,例如:必修1中《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可以引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摩擦力的广泛性;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追寻守恒量》可以以体验守恒思想为目的,与第二节《功》两节内容合在一起学习,像这样的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以及有用的结论后,可以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补充上,以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这些教材也是给我们广阔的空间,我们不断地挖掘符合教材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能让我们开创更多的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新课改要我们教师不仅备好教材,更重要的要备好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新课程期待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有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然而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所以在新课改中教师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辅助的位置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是关爱他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新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时间多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每次开研讨会时谈论的焦点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一定要坚持,但探究的力度可以轻重缓急,该探究的地方一定要探究,有的探究内容可适当放松处理,从而节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物理教师,头脑中一定要有新课改的理念,要有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中留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新课标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并没有现成的东西供我们使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尝试、去摸索,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更能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与体现。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彼此的发现还能互相补充、完善,使他们知道了如何生成“结论”,实现了集体研讨,信息共享。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艰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在脑海里形成一系列能令其终生魂牵梦绕的问题,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以上几点是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课程改革将全面展开,作为新课程改革一线的物理教师,我们应该不怕摔跤,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体验新课程,尽快使自己在新课程中成长壮大起来。

教师培训感言 篇4

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我很荣幸参加了保定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地点在高阳师范,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是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专家和教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将我的培训感言小结如下:

一、感受名师风采

此次培训,任富祥、刘琉、恩荣泽等老师做了精彩的讲课,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专家、领导、老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这里,四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暖意。为我们进行讲座的老师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热情开明、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人倍感温暖。同时,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时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我觉得自身知识贫乏得可怜。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二、聆听精彩讲座

本次学习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他们讲得十分精彩,且通俗易懂,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让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先说说赵书林老师的课吧。赵老师看起来有点“憨”,可讲起课来是那么的生动有趣,他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向我们阐述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评价以及如何创设情境等,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爱才是果实。”“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原本也认为德育课程很重要,知道育人之根本在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然,却不曾把德育课程当成一种“享受”,有的更多的是牢骚、报怨和无奈。赵老师不愧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他能站在教育理想的高度,从容而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走进那原本艰涩的德育课程,让我们在警醒之臾认识了具有诗意的别样课程,让我们在聆听之中展望德育发展的前进方向,让我们懂得责无旁贷、居安思危„„如果说课程理论只要找几本书阅读一下不难弄懂,那么,赵老师的教学体验却是一本需要不断咀嚼、永不退色的书,它必将时刻游走在我们心灵深处,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让德育遗忘了那些原本纯真无暇的孩子们„„

再谈谈冯红老师、滕志勇老师给予我们课程理论学习的指导吧。冯老师《教师职业道德之我的人格应该是学生的一面旗帜》给我们深深的警醒,我们的“三观一论”要高占位,行为要高占位,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劳动资源、工具、手段,教师的人格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资料,所以我们的人格必须是旗帜。滕老师从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学生保护中学校的职责向我们讲解了有关《校园法律的常识》。在学习这些常识之余,滕老师引用教育家卢梭的话给我深深的启迪“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并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 还有赵立芝老师《习惯养成与思品教学》、《地理与教学》,刘桂花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职业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张丽老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有效教学》也都非常精彩,三位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完全沉浸在课堂教学之中,或倾听,或深思,或惊叹,或顿悟„„让我们领略了品德课程教学原本就可以如此简简单单、信手拈来。不过,真的要达到这种境界,我想,我们每一位参训的老师都需要一次自我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忘记的是,让品德课堂永远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人性的关爱。而这,需要我们投入的不紧紧是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情感。

三、更新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搞好小组文化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拓宽学习视野

我常想:能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是领导和老师们对自己前阶段工作的一个肯定和认定,大家对我寄予了厚望。想着想着,我就有些汗颜,因为自己实在是很浅薄、积累也很少。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来完善和提升自己。

五、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这几天几位专家教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青马工程培训感言 篇5

能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会的一员我十分高兴,这是自己由衷的感慨。通过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培训,使我在思想方面有了新的定位,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肯定有非常大的帮助。

有些同学认为这种培训就像报告会一样,当然报告会也是种好东西,可有的人听的是知识,而有的人听的是热闹为的是加分。我这次真正用一颗学习的心去领会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很简单可自己细想一想就发现简单的话中也会有很深的道理。

本着一颗公平善良的心为全体同学服务用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正确处理好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抓紧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思想作为学习的先导,行动的指南。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顺利的走完四年,把学生干部带到正确道路上来,给以后同学铺一条阳光之路。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最重要的便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用自我的激情去带动其他同学,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工作热情,让整个部门的每一个零件都积极上岗,从而使整个协作系统高效运转。那么如何让同学们、让自己有机会、有信心、有能力去实践,在实践中发掘真知?这又成为了我们在完成理论架构以后的另一个难题。第一,抓住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机会其实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抓住,并且克服自己害羞胆怯的心理和“无所谓”的不积极进取心态,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反过来,我们也检验了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并及时修正和完善。第二,开动脑筋、大胆创新,为同学们提供富有创意的实践机会。作为青年团员干部,我们有责任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很多活动,富于创意,可行性强,受到广大同学的好评。活动开展以来,参加同学达数千人,不仅是同学们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服务了当地居民。和谐社会讲求共赢,我们应该开展更多的有创意、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同学们有广大的平台发掘自我,学以致用。我们要做到“德能服众,口能明理,笔能成文,才能称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起到带头作用,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坚持“不做学生官,做好同学友”,善于倾听;还要做到有明确的价值观念,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下的学生干部,作为青马工程的学员,我们有义务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我们要有信心成为未来社会的开拓者。

培训感言 篇6

对参与第223期希望工程培训有感

赫章县朱明乡白营小学

王 伟

这是一次灵魂是洗礼,这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奉献和爱,我将带着你们的期望你们的爱去服务山区的孩子,山区的教育„„这是我参加第223期英仕基金班培训上的感言。是啊,作为井底之蛙的我们通过这次培训无不感慨万千,对教育工作、对做人、对责任、对奉献、对为人师等的认识无不提高许多的层面。培训的场面更是一次次地出现在了我的梦境,那一张张无私的面庞,一次次语重心长的教诲,一次次细心的照料,一个个无私的形象常浮现在了我的脑海,常常激励着我用心、负责和认真,因为你一头挑起民族的希望,一头挑起了孩子的未来。现将相关的感触和体会现小述如下:

一、奉献不是神话

带着满心的喜悦揣着无限的憧憬,我踏入并“做客”于上海这个大都市。进班短短十天的培训学习,让我震撼颇多。感受了英仕集团、枣子树的大爱,感受了培训中心老师们的关爱,而更多的则是对奉献精神的震撼。我们的班主任张锦堂老校长,七十多了,又是国务院津贴的享受者,本应该是在家颐养天年的,可他却辛辛苦苦地坐地铁,乘公交来给我们上课,来陪我们听课,这种精神,这种视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己任的精神,怎能不让人震撼?还有许多的教授他们大多数年虽已高,如陆襄老师、吴立岗老师、赵景瑞老师等,他们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还在无私奉献着,很多的不顾旅途的疲惫,一下飞机就投入到了我们的课堂(这次培训我们的教授很多是从北京来的)。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他们都说不觉得累,很多的还说要是有时间应该多给我们传授一下他们更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他们都是教授专家级的,他们的退休公资是我们的几倍,可他们还得给我们上课,这是为啥?我想这是为一种爱,是一种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这种爱激励和支撑了他们。他们是希望我们能学习并传承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山区。而环顾四野,国人能有如此胸襟的有几个。更多的老者只知天伦之乐,中年者更是疑而不信(包括以前未曾亲眼所见的的我),还有很多的却是金钱小人,稍给学校做点事就谈钱,还口口声声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见证了世间的奉献不是神话,见证了视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己任的人,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我是不会辜负前辈们殷切期望的,我将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将把英仕集团和枣子树前辈们的爱与奉献传递下去,并使之生根、发芽„„

二、学校的管理重用精心和爱心

有人说上级把学校交给你,这就是你的一方净土,你就是这儿的一方“霸主”。听听这句话,似乎有些霸气,但仔细想想,其实也然。只要你用心管理学校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学校也就成了你的家了吗。你也就是这儿的一方“霸主”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不是也强调:“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吗。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听上海市平南小学张校长的报告。张校长的报告让我们了解了他是怎样管理学校的,他们学校的教师是如何工作的,及整个上海的教育是一种怎样的现状。特别是当她讲到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将一所80年代才建的学校打造成了上海市10所名校之一时,让我无不佩服她的勇气和智慧。想想一个三十多岁的女老师去管理一个即将面临拆和合并的学校是怎样的难度,而她硬是挺了过来。用10年的时间搞贷款改善食堂,搞绿化,搞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搞好学校的教师管理,使一所濒临合并的学校骤然崛起,这可是要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智慧的啊!特别是在教师的管理和中层干部的管理上她曾举了几个例子,无不告诉我们,对于这些人的管理需要用心,需人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教师解决学校发生的事,家庭里的事。在它们学校参观,我们的班主任曾说,你们要用心的看,这儿的每一面墙都是会说话的。的确,走进平南小学就让人感到它的小,但仔细观看,我们注意到这儿的教师用心,管理者的精细,文化底蕴的深厚。每一处的墙体,都折射出在这儿学习的孩童的幸福。每一处的建筑,都反应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看看那塑胶的球场,塑造的跑道,矮矮的篮球架,每一面在说话的墙壁,无不让你感到管理者顷入了多少的心血和爱啊!

三、课堂教学,应重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从教授的讲课中,从实际的考察上,从我们一同去的教师上的公开课上,让我看到了课堂教学,更多的应重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想想在那儿让学生在35分钟里就学会一篇课文,学生不参与,不思考行吗?在考察中,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上海教师的辛苦,看到了对老师的高要求,也看到了这儿的老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它是“双案”教学的模式,既一份教案,一份学案。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案给孩子一份学案,孩子回家后根据学案梳理出问题,而后第二天共同的探讨和学习。这种模式和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的自学模式及江西吉安巿的“以学定教”的模式都有相似之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性。他们的教学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和试验,我们也能行,也能让孩子在课上应尽量地参与。其次只有学生参与了、交流了,自己的课也才富有生机,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再是死气沉沉。北京教师赵景瑞老师一堂生动的作文课,让我深刻感受到原来作文教学也可以不枯燥,不死板的。他教学重点就是注重两个字:交流。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的身份中交流,老先生老了,可他却让学生称他为赵老朋友,这种放下资历,放下师道尊严的态度,无不又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良方。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去评论、去修改。各个环节充分让学生参与而不是老师去包办代替,让学生参与经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至始至终保持着学习激情,总是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作文学生也不再像以往一样无话可说。

四、终身学习,学无止境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问渠那来清如许,唯有泉头活水来。”教授们的一次次讲座,让我意识到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永不枯竭的河海,应有广阔的知识,饱满的激情,横溢的才华。而要这一切只有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才能从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汲取时代的营养,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清华培训随感 篇7

一、教育方法之思考

老师的观点: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非常爱+非常严, 但要命的是缺少了重要的那环———非常懂。因为教学懂得太少, 很多教师只能拼时间和精力。

(我的思考:教育不是体力活, 教育人最主要的是“影响”“唤醒”, 应当归类为技术活, 当教育者把教育人当做体力活, 受教育者一定会很被折磨, 而教育者则会身心疲惫。对孩子的教育, 首先态度上是要对孩子有爱, 其次方法方式上要有智慧, 也就是教育方法要有技术, 有艺术。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享受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老师的观点:家长的教育逻辑是“应该”, 孩子的行为逻辑是“愿意”, 这就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我的思考:很多时候, 越是家长吩咐孩子做的事情, 孩子越是不愿意做。这就是家长的“应该”和孩子的“愿意”有了矛盾。很多大人只想把自己的“应该”强加给孩子, 而从来都没有去想孩子的“愿意”, 包括很多老师也如此。教育的艺术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愿意”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老师的观点: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不让孩子做事, 而是应该尽量多地让孩子做事。让她有受尊重感, 有自我价值感。

(我的思考:我看到很多家庭的很多孩子, 读书写字成了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这不是孩子的错, 而是家长的错, 实践出真知, 生活即知识,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孩子是学生, 但我们必须还要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人, 他同我们所有的大人一样, 需要做事, 需要受尊重, 需要自我满足, 只是他们所要做的事情在我们大人眼里不属于“事情”而已, 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 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必经之事)

老师的观点:我们老师认为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是因为我们总爱拿以往的优点跟现在比, 如以前孩子能吃苦, 现在的生活条件不同了, 孩子不需要吃那样的苦了。应该认识到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的思考:时代在变化,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把现在的学生和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比, 时代不一样了, 孩子对社会的感受和理解也都不一样了, 现在的孩子也没必要像我们以前那样去受苦了。但是, 我想到的是, 生活条件改善后的孩子不用吃苦了, 但学校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千万不能丢呀, 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没有吃苦, 没有磨炼, 怎么会有“自强不息”呢?)

老师的观点:考试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 但是最不坏的制度。

(我的思考:我是一名农村孩子,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 考试帮了我很大的忙, 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 我是家里面的骄傲。所以, 我对考试心怀感激, 因为考试让我从一个农村小孩得以到师范学校去读书, 圆了祖上人的“铁饭碗”梦, 如果没有考试呢?走上讲台后, 我反对过考试, 因为考试让我的课堂失去了一些自由, 学生毕竟总是要面对考试的, 每个老师都逃脱不掉这根指挥棒。随着对教育和社会理解的深入, 我认同“考试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 但是最不坏的制度。考试不重要, 考什么、怎么考才重要。)

二、教师管理之思考

老师的观点:学校应该有规则但不能管死, 要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 尤其在老教师居多的学校。

(我的思考:教师管理,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一直是我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思路。学校应该有规则但不能管死也正是我的实践, 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很多是对教师的要求和约束, 这是很有必要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约束就没有了行为准则。但, 教师也是人, 以人为本就是在管理和使用人当中充分认识人的特点, 一般来讲, 作为教师的人有两种身份, 一种是职业中的人, 一种是社会中的人, 我们关注的是职业中的人, 我们要创设宽松的环境, 让老师在教师这个职业当中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活了学校也就活了。)

老师的观点:不要用“榜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教师, 否则, 苦心树立起来的榜样将受到同事的排斥。

(我的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榜样”, 榜样的意义就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我们的社会需要榜样, 我们的学校也需要榜样。从管理的角度上说, “榜样”其实是我们管理社会管理学校的一种手段, 是通过榜样引导人们更好地去工作去生活的一种手段。所以, 就像老师的观点一样, 对人要有“保底”的要求, 但对人更好的发展要引导和鼓励。)

老师的观点: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还不够明显。如医师、律师、工程师的专业就有不可替代的特殊。

(我的思考:医生的专业, 是因为医生的研究对象是病人, 也只有医生能解除病人的痛苦, 这就是医生专业的体现。教师似乎也一样, 但教育似乎又不一样。这个社会, 对教育指手画脚的人不少, 对教师职业说三道四的人很多。越是这样, 我们越要明白, 为什么那么多非专业的人在质疑专业的人?是不是我们的专业性不够?当我们更专心更专业的时候, 我们就是权威, 虽然我们不要权威, 但是我们不能丢掉专业。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 教师的管理与培训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老师更专业,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专业化成长。要让老师能够快速的成长, 我们所提倡与引导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首先要专业。)

三、课堂教学之思考

老师的观点:好课五要素。

有思想:一节好课, 要有学科思想, 即要关注本学科的特点与本质。

有智慧: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 你的预设当中要有吸引学生的东西。

有激情:一个老师的“师场”很重要, 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 课堂需要激情。

有文化:课堂教学除了追求学科本质之外也应关注积极精神文化的推崇, 不要灰色幽默, 要“正能量”。

有个性:在学科与教学本质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但不要因为追求个人的风格而丢失了学科与教学的本质。

(我的思考:在这五要素之中, 我最有同感的是两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有智慧, 我认为课堂教学需要以设计来吸引学生, 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了, 学生就会喜欢。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是由备课质量来决定的, 备课的质量如何是由老师的智慧决定的, 有智慧的老师才会给我们呈现出有智慧的课堂。第二个要素是有激情, 但我更喜欢“师场”这个词。教师在班级里在课堂中是要有管理好学生和控制好节奏这种能力的。靠什么来“管”和“控”, 有的老师靠自己的拳头去敲讲台, 有的老师就靠自己往讲台上一站。有一种老师一走进教室门口学生就欢呼雀跃, 有一种老师一走出教室门口学生就心花怒放, 这就是“师场”的不一样。)

老师的观点:教学环节设计的“到位”与“味道”。

教学当中应该做的事情要做到位。一节课的教学是有自己的目标的, 这些基本目标应该在这节课中得以实现, 但如果老师为了追求目的之外的“味道”而没有完成目标, 那这样设计是不成功的, 这样的课堂是不完整的。

(我的思考:想起课改伊始的课堂教学, 若没有分组, 没有小组合作, 没有动手实践, 均会冠以观念落后技术陈旧之名。这就是“味道”为先“到位”为次的课堂评价观。看课堂, 应先看是否到位, 在到位的基础上再看看味道如何。这是我经常持有的评课观:先看目标是否达到, 再看达到目标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

四、关于培训之思考

培训学习感言 篇8

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参加互动学习,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我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培训平台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约束,只要有空就能学习,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与各位学员交流探讨共同学习。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及点评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专家的精辟点评,辅导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简报,同行们独到的见解和精彩文笔,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培训通过视频学习,还有配套的文章学习,发表教学案例、以及网上发帖跟帖等形式,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知识得到了提高,对于师德的理解有了新感悟。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拥有幸福感。

魔鬼培训感言 篇9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我们难免会萌生一些新的感悟,这时写感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不是写起感言来就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魔鬼培训感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8月13到8月24号,华南星举办了又一届的魔鬼培训活动,秉着能得到锻炼的心态我也报名参加了这次的魔鬼培训。

在这次的魔鬼培训中,我觉得我成长了很多。以前,我会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的大学生活怎么是这样的呀,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多了,可是我却还是我刚上大学的那个样子,任何改变,曾经也一度迷茫过。然而这次的培训真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不知道其他的队友的情况怎么样,但是,我非常感谢华南星给了队友这样一个机会提升。

培训的过程中,我有过汗水,也有过泪水。经历过这次后,我发现,只有真正地累过,痛过,伤心过,矛盾过……我们才能成长得更多。这段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第一、第二个期间所经历过的事了。

第一个项目是认识自己。刚接到任务,我真的是傻眼了。我该怎么办?我一直在问我自己,怎么和我想象的培训部一样的。居然第一个项目就要我们自己单独行动。我就是想跟着别人学习才来到这里的,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经验与能力。但是没有办法啦,硬着头皮也要上的呀!不成我要放弃吗?那天下午是我去买纸巾的时候,面对自己手上有货物,却不知道怎么把它买出去是很痛苦的事。在心里想了很多,就是迈不出第一步、第二步……畏畏缩缩地。虽然在这种状态下坚持到了差不多最后一刻,但是我想说,我还是在最后的期限来临前感受到了豁出去的快感。虽然时间很短,但我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它并在无形中指导着我接下来的行动。

第二个项目是感受团队。在这个项目前,我很高兴自己能够勇敢地站起来选择当一次队长,领导着大家并向着目标前进。因为自己的正确选择,我也体会到了教官大人所说的,当队长你会比其他队友学到更多的东西。当这个队长,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协调好每一位队友,维持好团队里的良好气氛。然而,我们团队比较特殊,所以常会出现一点点的小矛盾,为此我想了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是成长得做快的.时间了,在我的印象当中,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像那时候那样想那么多的东西……

这次的培训主要目的是要把我们锻炼成有一颗强大的心的人,的确,我在这方面是有进步的。培训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个点,不是你没有想法,而是你没有认真地想过。我想,以后我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自我发现,这样,我才会成长得更快。

大学不能当“职业培训所”来办 篇10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可以说都是以政治性、工具性的思维为主导。上个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 中国的大学普遍被改造为采用苏联模式, 学校着重做两件事, 一是意识形态培训, 二是职业技能培训, 目的是为各行业输送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和解放前相比, 那一段时间中国高校数量、规模有很大的发展, 也确实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那时大学的功能被限制, 成了完全按照国家的方针计划生产实用人才的机构, 而不再是科学文化中心, 更说不上思想库, 大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下降了。大学的文化使命被简化为政治思想的灌输, 大学的学业就是培养听话的“螺丝钉”。

记得当时, 每年新学年开学, 清华大学挂出一条大标语就是“欢迎你——未来的工程师!”这所大学当时的定位很明确, 就是培养实用的建设人才。到“文革”时期, 极“左”思潮全盘控制思想文化领域, 人才的培养受到严重干扰, 像北大、清华等大学出现“梁效”这样的御用写作班子, 大学失去了灵魂, 被绑到政治斗争的战车上, “文革”结束后, 大学恢复招生, 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 思想极为活跃, 学风相对自由, 有些大学在社会思想解放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大学特有的文化辐射功能有所恢复。这是我国大学教育很难得的一个黄金时段。

最近20年, 高校纷纷合并扩张, 招生规模急速膨胀, 部分专业学院转向综合化, 科研得到重视, 素质教育提上日程, 但市场化的入侵, 使工具性的办学思维变本加厉, 只是由原先服务于政治变成服务于市场。加上在一些人眼中, 大学是敏感地带, 意识形态的弦一直绷紧, 大学的改革落后于任何其他部门或领域, 其畸形发展有日益严重的态势。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大学办学强调政治挂帅, 实用为先, 这是可以理解的。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期, 务实的甚至带有政治功利性的办学思路, 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那时国家有更紧迫的事情要做, 办大学要纳入举国体制, 人们也难于超越地看待大学的功能, 所以几十年来, 办大学都是很政治化、功利化的, 缺乏长远的眼光。我们不必责怪历史。

问题是现在时代发生了变化, 社会转型, 国力强大, 空前开放, 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 办学的条件好多了。在新的形势下, 本来我们办学有条件也应当摆脱过去那种工具性思维, 有更长远的眼光与胸襟, 国家也有这种战略的需求。为什么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知名的高水平的大学?潜台词就是要按照世界的通例与成功的经验来办大学。本来这是个进步, 观念发生了变化。可是我们的大学这些年来进步不大, 水平不见提升, 反而变得更加功利。在工具性思维指导下, 所培养的人才也是视野偏狭、缺少创新能力的。中国经济这二三十年有飞速的发展, 可是我们的大学所培养的在科技方面顶尖的人才, 是极少的, 人文社科方面那就更惨, 在国际上没有什么话语权。现在不是提倡文化战略吗?国家希望文化的软实力增强, 可是大学的这般状态, 并不适合当文化建设的推手。我们对“钱学森之问”, 还是没有交出认真的答案。

所以我们应当反思几十年来的高等教育之弊, 要寻找和重新确定大学的定位,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摆脱工具性的思维。大学当然要服务社会, 要培养人才,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是大学的任务。但办大学不能只是想着培训人才。大学的定位要高一点, 要充分考虑大学的功能。如果定位就在服务当前社会, 那大学的功能就被缩小了。办大学主要为的是什么?是给社会提供一个精神的高地、文化的源泉, 在这前提下, 形成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 然后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 等等, 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事实证明, 办大学只想着意识形态灌输和技术传授, 这种狭隘的思维模式既培养不了杰出的人才, 也不可能和世界一流的大学竞争。

大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西方很多有名的大学, 也是经过多年的历练, 才最后成为科学文化的中心, 成为精神的高地。所有著名的大学对于社会都有文化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是因为既关注社会, 又能适当超越, 和社会现实生活保持一些距离, 有相对的独立性。大学不能和社会混同, 应当有理想, 有批判精神, 有自由的空气, 创新的氛围。大学应当比社会“纯净”一些, 是社会的特区, 是文化建设的实验场。大学集中了一批知识精英, 作为社会良知和理性的代表, 超越利益集团, 是制约利益冲突, 促进社会稳定进步的力量。大学文化的使命是培育公民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志、公平竞争、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等理性素养, 而不只是专业技术。大学的精神不是靠习俗或道德来维持, 而是由学者和大学生源源不息的追求来支撑。自由的思想探索、批判的意识、学术的切磋、独到的发现、大胆的创新、个性的充分发展, 都是大学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大学文化向社会辐射, 能成为社会文化秩序的建设力量。成熟的大学对社会有超前性、批判性、创造性, 不应当满足于服务当前, 迎合时尚, 不应重物质轻精神, 重经济轻文化, 重科技轻人文, 重操作轻思想。在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发掘他们的潜力, 这和我们通常讲的专业训练是有差别的。

爱因斯坦说,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说, 学生在大学里, 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是学怎样做人。

上一篇:丰田习题下一篇:疫情防控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