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清华大学有感

2024-05-21

观清华大学有感(通用16篇)

观清华大学有感 篇1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

提着“篮子”还没有装满的我又来到了清华学堂,首先看到了一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清华学堂,她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我仿佛看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先生那孤独寂寥的身影,听到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那忧国忧民、桀骜刚直的内心独白,感到了王国维大师那充满古典诗词的宽广胸怀。或许,清华学子们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吧。“人文日新”,更好的诠释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人文”源自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新”一词出自《大学》“荀日新,日日新,又曰新”,每天都要革故鼎新。校长顾秉林还以校友周光召,朱镕基为例,鼓励学生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传承文化,注重创新,这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

欣喜若狂的脚步情不自禁的跨进了教学楼,进来一看,我有点后悔,因为地面太干净了,我都不忍心踩上去。再看看大厅两边的墙壁上,一面是杰出校友的辉煌人生,他们是科学领域的精英,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们在时时刻刻鞭策着、鼓励着清华的下一代,;再看另一边,书法国画,瀚墨流香,国色飘香,他们在无私的陶醉着莘莘学子;天花板上安装的无线网络,让便捷的网络服务同学的学习。在这里,网络、国学等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点缀,天衣无缝;在这里,“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得到了升华。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清澈蜿蜒的万泉河,曲廊萦回的工字厅,洁白神圣的二校门,高雅华贵的大礼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朴精致的清华学堂,宁静清灵的荷塘月色,让多少学子为之终生无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勤奋而又睿智的清华学子,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美丽的金色年华。展翅飞翔,飞向属于他们的美好天

地!清华以紫荆为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淡泊风骨、质朴坦诚,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超出清华的意义,乃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谐美好的人文理念需要大家来体会。只有不断吸取,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观清华大学有感 篇2

这就是人类的意义。向死而生,在苦难中欢笑。

当初曾为罗宾逊前辈的溢美之辞而惭愧,深知人类远远没有如此高尚———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亦是一盘散沙猜忌争斗,自恃坐拥食物链顶端的霸主却又不得不向亘古的自然低头,创生希望制造奇迹也会毁灭成就砸碎梦想。人类或许本就如此复杂,一面阴暗卑贱一面光明高尚;人类或许也可归于简单,世界怀抱中的芸芸众生而已。

无数次目睹过为成全大众而毁灭个体的悲剧,无数次怒斥过为所谓安全大局而放弃涉险者的政客论调,无数次悲叹过在绝望无助抑或迷茫渴望中葬身的孤独行者———但至少此刻马克没有重蹈覆辙,回归前的片刻几十亿人的心与他共同悬于一线,素昧平生出身各异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挥舞着美利坚的星条旗帜,目光紧锁荧屏。

“我至少可以像钢铁侠一样随意飞翔了。”马克在做出抉择前和紧张的队友插科打诨,露出平淡的微笑。在他戳破宇航服冲出舱顶的那一秒,自己自认识钢铁侠以来第一次反复祷念着斯塔克的名字。

———至少这一次我们人类的希望与努力历久弥坚,没有任何一个懦夫发傻。

火星狂暴的烈风卷裹沙石劈头盖脸地袭来,四下黑如冥界,飞船倾斜目不视物;火星车拖着一串机械在荒漠中独自前行,放眼望去如在沙漠中潜行的一只渺小甲虫。自然———甚至宇宙星河面前人类终究如此渺小,如此易于摧毁。但我们人类这卑微的生物却又能视死如归,宁可自毁也绝不屈服。

排泄物与火星红土中艰难培育的土豆幼苗,巨型计算机运算检验的完美弹弓效应,太阳神雪中送炭的鼎力相助,各方人员的紧张工作大胆突破左右逢源———五百多个太阳日的艰险努力只为了最后的一场永载史册的星辰之舞,飘荡舱外的梅丽莎把安全绳展至极限,马克戳破宇航服向队友跌撞飞去,谨慎的角度调节犹如控制步点,为平衡而挥舞的手臂好似舞者舒展的肢体,在真空中相逢交错追逐最终相握融汇为一体。交缠的橘红安全绳烈火般围绕两人飘然舞动,亿万心脏为之颤抖狂喜,星河为之璀璨。

这就是人类的真谛所在,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人类因自私犹疑鄙弱而卑微,却又因奉献果敢不屈而伟大。这就是人类,向生而死,同时向死而生;这就是人类,靠着万物之死而过活的万兽之王和永恒探索以谋求生机的沧海一粟。

观讲座有感 篇3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观大学生村官创业纪实有感 篇4

三堡乡韩码村主任助理陈杨

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是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干部年轻,精力充沛,有创造力,有闯劲,可以为广大农村带来生机与活力,可以为农民创业致富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近日,区委组织部联合楚州电视台,将我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事迹汇总,精心拍摄成记录片在楚州电视台播出。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复新的村官马慧协助本村青年回乡创业,创办服装厂,同时联合本乡其他几名村官创办电子厂,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向村里缴纳租金,壮大了集体经济;苏嘴村官尹廷俊联合大户合办猪场,同时兼做鸡苗育种,在不同的领域积极争做行业带头人;苏嘴村官黄亚军和茭菱村官黄亮将大棚西瓜做的风风火火,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创业致富,作为前辈,他们所在的村都是经济薄弱村,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他们并不因为条件艰苦就选择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积极转换角色,将自己当做一名本村的普通村民,凡事都站在村民的立场上考虑,努力地融入群众中去,真真正正的扎下根来,一干就是三年,牢记使命,将为群众谋利益放作为自己的责任,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做出了令人刮目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对他们三年任期努力工作的一种褒奖,更是对我们这些后辈的一种鞭策。

看看前辈,再瞧瞧我辈,城东的村官赵凡投资创办四季鹅养殖场、茭菱村官汤振创办工艺品厂,吸纳多名村民就业。如果说前辈们做出这样的成绩得利于他们拥有更多的农村生活工作经验,那么同为09届的村官,大家都刚刚离开学校下到农村,工作生活的时间都不长,起点是一样的,不存在经验上的优势,他们做出的业绩应该归功于他们对农村的热爱,对所从事的村官这份事业的执着,所以他们的行为更能激励我,将自己的项目发展好,将周边群众带动好,为本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比他们,回想自己,我刚刚到村任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又是那么的陌生,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于是,跟着书记、主任等村领导循规蹈矩的学习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两三个月下来,我大概的了解了村情、民情,手头的工作也渐渐的好做起来,与此同时,国家号召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带动群众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可是,我刚出校门,工作的经验都不是太多,创业似乎就太遥远了,何况一旦创业就涉及到管理、资金和能力等诸多问题,我应该怎么应对呢?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但是回想当时报村官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家乡,推进经济发展。现在这种畏首畏尾的样子岂不是偏离了我当初的理想,思来想去,决定先摸着石头过河,搞个项目试试。在经过一番选择之后,我决定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我的创业项目,考虑有三:

1、本地土质、温度、气象等条件适宜,有利于大棚蔬菜的生长,且销售渠道较广;

2、本地有少量农户种植,收益虽好,规模不大,还有部分农户有意种植,碍于风险,迟迟不敢动手;

3、政府在政策上有鼓励和扶持。我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村民,将蔬菜大棚产业发展起来。

决心已下,就要拿出行动,刚好本乡的另一名大学生村官廖志威也有意此项目,于是我们决定合作建立三堡乡大学生村官蔬菜大棚创业点,我们和已经种植大棚的农户协商了一块地,跟着他学习育苗。按部就班的除草、松地、撒种、浇水,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虽然是外行,但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事实上,我的确看到了效果,播下去的种子发芽了,小芽渐渐地长成小苗,但是由于育苗时间迟,天气又较往年寒冷,小苗长势一度放缓,甚至有一周时间不见其有生长,在多方请教之后,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在苗圃上支起了一个小温棚,使其生长环境的温度得到了保证,小苗也一天天的茁壮起来。解决了苗的问题后,就得开始着手建大棚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建棚用地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接下来的工作就比较繁杂了,租来的土地原本是稻田,需要重新整理一番方可用作大棚用地,喷药除草、犁地、挖沟、堆垄、买钢架、买膜、架钢架、蒙膜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做。本来想花钱请人做,但是一问价,远比预想的高得多,但完全自己干,又上不了手,折中一下决定请人带着自己干,至少可以压缩一下成本。就在这样“斤斤计较”的过程中,建棚和移苗顺利的完成了,到此我的创业总算走上正轨。

每每看着满棚绿油油的小苗,我的心里总是喜滋滋的。可是,这样的好态势没有持续几天,问题又出现了,小苗长势不旺,叶子皱皱巴巴的,请教周边和我们一起种植的农户,他们一看就笑了,“小苗就象人一样,要吃饭才会长啊!你现在不给它吃饭,它饿着肚子,生病了自然就不会长,你得给他施肥撒药呀!”

我这才反应过来,“奥!光忙着浇水除草,把施肥撒药的事给忘了!”于是,赶忙买来叶面肥和药背着喷壶在大棚里忙碌起来。健康又吃饱了的小苗自然一个劲的往上窜,定期的喷药施肥,小苗愈张愈好。可是,进入12月份后天气进一步转冷,问题也随之而产生了,还很严重,小苗又不长了,还出现了黄叶。周边的几位农户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法,可是试了个遍问题还是没解决。并且他们的棚也陆续出现了一样的问题。怎么办!我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又请来了黄码乡的几位更有经验的农民师傅来看苗,得出的结论是生长温度不够,我们平时开棚透气的口太大了,棚内温度上不去,苗受冻了出现了黄叶,也不怎么生长了。得知病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我们接受了几位师傅的建议改变了开棚透气的方法,使棚内的温度得到了保证并且有效地控制了棚内湿度,小苗生长逐步见好。

创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一路走来磕磕碰碰,有苦有累,有喜有忧。但是,我创业的决心从未动摇,当我看到村民们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却仅仅能解决温饱的时候;当我在大棚里弯腰劳作,切身的体会着‘汗滴禾下土’是一种怎样的辛苦的时侯;当我平时与村民们交流,从他们的那些平实、淳朴的话语中捕捉到他们渴望富裕的强烈愿望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掂量出自己肩上担着的这份责任有多重,我明白了,创业不只是给村民们带个头那么简单,更是要带来一份希望,一个可以让他们看得见的幸福的未来。责任重、压力大!但压力也是克服困难的动力,它支撑着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目前,小苗长势良好,虽然还可能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但我都会从容面对,因为我坚信:“只要决心成功,办法总比困难多!”最近,我发现那些对种大棚蔬菜心里没底的村民也经常会来大棚走走、瞧瞧、看看小苗,三三两两的议论着,笑着。我想,那应该是他们在憧憬自己的大棚呢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农业乃国之基础,地位举足轻重。当代的中国更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更离不开在中国大地上辛勤劳作的广大农民,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理论上的奇迹转化为现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中央将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10年1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到邻近北京的河北考察农业,指示各级党委与政府要确保“农民收入不徘

观清华大学有感 篇5

---宋井峰观“台湾大学校长在大陆演讲”后有感

今天有幸拜读了高振东老先生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篇充满智慧的文章。不禁被高老先生对“责任”的诠释震撼不已,回想从踏出校园来到涂装车间,作为车间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我对“责任”有着深刻的感触。我不敢冒失的去评说大的方向,因为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我来说,没有丰富的阅历和待人处事的经验。但是由小见大,如果把企业比作一台机器,那我们就是这个庞大社会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企业的兴衰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如何让企业这艘“航空母舰”冲向胜利的大洋彼岸,就需要我们每一名员工不懈的努力与拼搏,誓与企业共存亡。

在高老先生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中,教导我们要主动去承担责任,而不是去推卸责任;同样是作为车间的一名维修工,当我们的工作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勇于去承担责任,不能去推脱、去辩解;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不浪费一度电,不乱丢一颗螺丝钉等等。积少成多,只要大家都有这样的觉悟,我们的努力一定会从涓涓细流汇聚成茫茫无际的大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所有的事情都是小中见大,细节决定一切。对于每一名员工,那些大道理都是老生常谈,大家都明白,但是很少有人真真正正的去把它付诸于实践。现场管理有“5S”,各个工位有标准化作业指导卡,从“人、机、料、法、环”等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车间这种精益求精的生产理念就是要告诉每一名员工,“杜绝一切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时我也犯错误,“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但是事后我会进行深刻的反省,主动去承担责任。这就是敢于担当,而不是一味的推卸责任。车间的发展靠的就是每一名员工齐心协力、风雨兼程,拼的就是每一名员工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信念。

“什么是爱国?”高振东老先生给了最好的诠释,“爱国就在你身边,哪里都有爱国主义!”“国家在哪里?国家就在你身边,作为教师,你面前的学生就是你的国家,对他们尽职尽责就是爱国。”同样,作为涂装车间的一名员工,我们面前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国家,对工作尽心尽力就是爱国,就是爱车间做好的诠释。

涂装车间就是国家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车间工人,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国家,努力把她做好,就是爱国。“一日爱国,终生爱国。”无论我们去哪里,都赋予着涂装车间那种不怕艰辛、勇于拼搏的精神,作为涂装人,我们要敢于承担、敢于接受挑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涂装人的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分一秒做起,紧紧围绕“服从领导,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车间三大方针,涂装车间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涂装兴衰,我的责任。”新的一年已经悄然而至,让我们期待明天,期待涂装将会无比的辉煌!

观清华大学有感 篇6

本周学校下发了一则通知,组织家长观看由清华同方录制的《名师讲方法-初中学习讲座》视频,观看完之后感觉非常受益。

视频中各位教育专家,以专业的角度讲解了以下问题:

一、语文方面1、2、3、如何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如何夯实语文基础

二、英语方面1、2、如何提高英语的书面表达 如何快速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

三、数学方面1、2、如何加深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如何精确掌握数学的阶梯技巧

作为家长,原来我们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至于学习的方法,我们从来都没有过问。通过这个视频,我们觉得很惭愧。名言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成绩只能说明结果,而学习方法是一个孩子能力的体现。好的学习方法要比一次好的成绩要重要的多。但是作为普通家长,如何教授孩子学习的方法,我们显得力不从心,因为我们本身也只会应用一些像“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老方法,其他的即使听说了知己也不会,更何况教孩子呢。作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是“鱼与渔”的问题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观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有感 篇7

关键词:现代漆画,图式,大漆,装饰味,材质

2016年7月,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在武汉进行巡展。在这次难得的展览中,我得以见到很多珍贵的现代漆画早期的作品。虽然由于各种不可抗的原因,展品的征集数量不算太多,或者是有些“准展品”因为被收藏而难以借到,只能借照片的形式展示,但是却丝毫不能减轻它的启示性意义,特别是对于漆画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而言,更是一次对自身专业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而且文献展的展示不同于文献集。正如展览前沿所述:“文献展是文献集形象性的诠释。漆画属于视觉艺术,通过形象性诠释能对漆画创作实践发挥更加有效的引导作用。而材质美与技法的丰富性又是漆画的亮点,漆画的直接的视觉效果又是任何媒材无法替代的。”材质美感因其物理特性和空间特性更适合于现场观摩。所以说,这次展览无疑是贴近现代漆画发展历史的绝佳机会。

总的来说,从历史的眼光中,我看到了漆画界的前辈们各种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虽然有些作品看起来有些不够成熟,但是将之放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中是相当惊艳的。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观看展览的时候顺着时代的发展,我却感觉漆画的题材和表现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内收的情况,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狭隘化、以及图式自主权的丧失,导致了从起步伊始就拥有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出现了断层。不知道我的推测是否正确,但我认为现今现代漆画发展不够顺畅应该与此多少有些联系。我们仍旧徘徊在寻找独属于漆画的图式体系,让图式主宰材质肌理而非被喧宾夺主的道路上。因为这次展览,我在这个问题上看得更清楚了。

图式表现的自由被牵制,我认为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大漆绝对论”。虽然时代条件所限,文献展中的绝大部分漆画都是以大漆为媒介制作的,但是从视觉效果上来看的确是满眼褐色。所以当我经过第六展厅的时候,一进去就被程向君老师的化作吸引了。他的那幅作品是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铜奖作品,表现的是高原雪山上的平层石屋,并在视觉元素的处理上借鉴了解构主义的形式美感。画面一片清新的蓝,好似高原冷冽的空气。由线条分割和构成的画面,解构意味十足。作品的色彩之靓丽,在整个展厅其他那些内缩的“黄昏色调”中特别吸睛。在这里我并不是全盘否认大漆,而是试问:就拿程向君老师的画来说,大漆能否表现足够饱和的蓝色?如果不行,固执的非大漆不用,是否会因表现题材的不自由而在艺术创作上留下遗憾?

另外一个阻碍漆画图式发展的要素我认为就是“呆”与“死”的装饰味。现代漆画的装饰性表现我不知道其源头在哪里,这是今后现代漆画史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史百宝嵌么?史材质的局限性么?难道史它们阻碍了造型的自由表现?这个问题有待解答。但从视觉呈现的事实来看,装饰意味没有理由作为一种人为的限制,它的缺点在于多余僵死、显露无疑,扼杀了绘画中“似是而非”的一些朦胧的美感和随性的表达。画作的造型一旦装饰化了,人物动态就僵死了、呆板了,从形象上没有了生气,从构成上没有了活力,从意境上缺少了“神”,将一切限制在一些既定的边框里,就快要“死水一潭”了。创作者自身尚且如此,作品如何能再在观者心中激起涟漪?所以,色调局限是其一,装饰味是其二,都是使得漆画缺少活力、限制图式表现的原因之一。

漆画的一个特殊的画种,主要的原因在于漆画的材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材质的直接表现是漆画的特点,但是图式一旦不够支撑整幅画的气场,不够足以吸引观者的注意,那么材质的使用很有可能就由优势变成了劣势,成为喧宾夺主的主要原因。对于观者而言,当然是画面上什么吸引他,他首先注意什么,特别是人类天生对材质肌理又有一定的偏爱,因此作为一位漆画的创作者,更加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对图式的把控能力。如果一幅漆画让人因研究画境而忘记了它所使用的技法和材质,我想它就成功了。

这就是我在看过现代漆画文献展后对漆画图式创作所产生的几点想法,也是对自己漆画创作的一种勉励。

观《教育的目的》有感 篇8

长期以来, 无论是在正规的教科书中,还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 教育目的都被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表述历时数十年, 人们对此司空见惯, 并未感到有什么不妥, 所以至今仍然是教育文件及政策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但是看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才真正的理解到: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还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科学、人文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要想把教育做的成功,那么必备条件就是创新。创新的知识正如活鱼一样自由遨游在浩瀚的大海,相反陈旧的知识会像死鱼一样慢慢腐烂;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见多识广,而是造就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在中国进人现代社会的今天, 封建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 通过教育进人名牌学校, 然后当政府公务员, 做官, 这是最风光的职业(在现代社会中官员不应该是一种职业) ; 当科学家,做教授, 这是受人尊敬的高雅职业; 做金融、证券、保险、工商、税务、职业经理人, 这是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 当工程师、医生、教师也算是一种过得去的职业; 做小生意, 开小餐馆, 做个体经营等普遍被看作是下层职业; 至于做农民, 进城当打工仔, 干清洁工等被人们看成是不人流的“ 活路” 。一个人要进人精英阶层, 进人上流社会, 就必须接受优质教育。教育被看成是划分职业等级的依据。在多数人看来,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一个有文凭的人, 就应该有好职业。难道一个人在校时的成绩好才能有所成就吗?这是谬论!事实上学历是使人成才的要素之一, 高学历有助于成材, 但它不能简单等同于人才。什么是人才? 人才的最终标志是他能够做什么, 他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实质性贡献, 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从传统教育的目的可知我国先前的教育事业的精神主旨:一是主导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是革命理论; 二是视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工具; 三是教育目标为培养具有特定标准的革命接班人。如此说来,这样的说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本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是合理的。但是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改革开放已经取代了长期持续的革命意识,传统的教育目的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额弊端。第一:传统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内涵是教育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培养接班人的目的很明显在当时完全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因此当时的教育完全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教育追求的目的已不是教育自身的目的,而是社会政治的目的。这种教育在本质上已经迷失了方向。第二: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被动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生学,这种“上施下效”的教学方法使得教育呈现出一种盲目的被动状态。教育的内容是要一以贯之呢,还是应该不断地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呢?长期以来,早我国的教育历史上,长期存在着“贯彻、执行”的记录,而少有“发明、创造”的记录。

对于传统的教育目的我们应该不断反思。 在这种教育的目的下教师们不敢对教育目的的意蕴进行自由、深入地探讨,只能是机械性地接受和执行, 因而其时人们对于教育目的的呼应虽然在表面上是热的、积极的, 但内心却可能是麻木的、冷漠的、消极的。在没有完全认同(并非主观上不愿意认同)、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向学生的传道便往往是机械的、教条的。

观清华大学有感 篇9

——题记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这是一场人间大灾难,但在灾难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处处温情。哪怕一开始惊慌失措,但看到国家一系列强而有效的措施、医护人员的温暖守护、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再多的害怕也变成了无畏,再多的惊惶也变成了温暖与信心。有人舍小家守护千万家,有人呵护每一条生命不顾艰险,有人虽渺小扔献上衷心的祝愿。只要有温暖有美好的人间有人来守护,灾难也不再可怕。

205月15日9:00-11:00我观看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受到了北大医疗队医学生的医者仁心、艰辛与无畏、勇敢与坚定、无私与奉献、专业与爱心。他们始终站在危重救治第一线,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总是在灾难时习惯性的称呼医护人员为“白衣天使”。何为天使?那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是救死扶伤的杏林圣手,亦是能够得到人民认可与拥护的平凡人。他们很伟大,守护人民生命不道一句累。他们也很平凡,能够为了得到的一句认可而欢欣鼓舞。北大医疗队的青年人在此次疫情中历练,不忘医学生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看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学生的高素养与高能力,同时对他们的奉献表达由衷的敬意。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医闹事件,我想,我们不仅要在灾难之中对医护人员示以崇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尊敬。

另外,通过这次报告会的学习,我不仅看到了北大医疗队的先进事迹,更看到了背后我们的国家强大的组织与号召能力与系统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疫情发生,国家政府立即进入到应急状态。与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防控措施与防控能力无疑是科学且强大一流的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守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让每一个中国人由衷为祖国感到骄傲。习近平总书记写给医疗队的一封信也让每个站在救援前线的“白衣天使”充满了力量,让他们感到祖国与他们同在,与每一个中国人同在!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观《我们诞生在中国观》有感 篇10

丹顶鹤和藏羚羊迁徙的镜头,除了画面美并没有什么奇特,暗含了丹顶鹤在中国传统中代表的灵魂升天(每一只丹顶鹤起飞的时候,都有一个灵魂被带上天堂)以及成群藏羚羊迁徙代表的生生不息。熊猫母女的亲情突出,把小熊猫成长过程中的憨厚、卖萌和逐渐走向独立剪辑得十分生动,但我看着觉得平淡如水,直到读到陆川这句话:“野外熊猫几乎终生都是独居,想到几年后她要送别自己的孩子,我突然间明白了丫丫(注:片中的熊猫妈妈)对于女儿的宠溺是近乎绝望的。她想用每一秒钟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旁。”这句话让我的心灵特别震撼,要是放到电影解说词中就太好了。金丝猴淘淘的成长故事也剪辑得非常成功,尤其是老鹰快要把他妹妹叼走的一瞬间,他猛扑过去护住妹妹的镜头,让人瞬间热血翻涌、泪流满面。

但整部电影最触动我内心的,还是雪豹达娃一家,第一个对于达娃的特写镜头中,她那忧伤而坚韧的眼神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魂魄。雪豹处于食物链顶端,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现实情况是,达娃生了两只小豹之后,不仅要为自己捕食,还要为孩子捕食;不仅要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还要面对来和她争抢地盘的其他雪豹;在一次雪地追捕羚羊的过程中,达娃的脚被尖石划伤,部分失去捕食能力,只能带着小豹苟延残喘;到冬天快结束的时候,达娃为了给孩子捕食,在绝望中袭击一头小牦牛,老牦牛反复用犄角顶她,她还是不松口,因此受了致命伤,镜头最后落在已经被冰雪部分覆盖了的达娃的尸体上。我从达娃的脚被尖石划伤留下一路血迹的一幕就开始流泪,看到达娃在冰雪中死去,眼泪更是控制不住地流,一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收住。常识告诉我,当达娃死去后,两只小豹子在野外绝无活下去的可能性。我想问问陆川,这两只小豹子后来怎样了?

观世博园排队有感 篇11

我去看的两场试运营都是人数相对较少的:21日是5万人,26日是10万人,而26日前的那个周末是有50万人。

两天的共同点是,都下雨,而且是很大的雨。运营方面有什幺区别吗?好像不是特别明显,除了一些商店里的物价下降了,比如矿采水。我注意到的最明显的区别是,10万人排出的队要比5万人长得多:而且26日开放的馆的数量是21日的四五倍。

我拍了一张照片;在雨中,人们撑着伞一个挨一个在某个馆的门口排起了密集的队伍,差不多有一个街区长,然后拐过角落,又排满了另一面。照片里拍不下的是,在馆旁边的步行桥下,还有两倍于照片里长度的队伍……

天呐。

写这些并不是想批评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人,大家又都想来看世博会。这是无可厚非的。我只是在想,这个馆该怎么应对预计会有60万参观者的高峰日啊!

我估计,在人最多的日子里,外国人就宁愿不去了,特别是旅行经历丰富的外国人——如果你已经去过泰国、澳大利亚,就没必要排几个小时队去看模拟的泰国和澳大利亚了。但尚没有出过国的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世博会更多是他们应该去看的。

去了世博会两次之后,我还得出了一个相当肯定的结论:就是吸引参观者最多的是欧洲馆,其次是大洋洲和美洲馆,再次是中国馆附近的馆,最后是亚洲馆。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现象是有原因的。大部分的世博参观者从未离开过中国,另有一部分没出过亚洲,因此他们一定会利用世博会的机会去了解离自己最远、最陌生的国家。

但无论如何,英国馆似乎是所有人都爱的馆之一。至少是在当天,它门前排的队伍最长:从馆门口沿“种子圣殿”边排一长溜,直到附近的街上,蜿蜒蛇行,延伸到街边的公共花园里,在花园里又沿其中的一幢小楼排一圈……

当我找到排在最后的那个人时,已经完全看不到“圣殿”了。

想想,如果再有50万人进来的话……

同样在那天,我看到《中国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排队的幽默文章,不但对排队表示了乐观情绪,还认为排队也许有助于你未来的幸福:

观清华大学有感 篇12

剧情并不是很复杂, 记录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平常的一天:起床、洗漱、上班。唯一不同的是, 地灯的灯柱是一个穿衬衫打领带的男子, 梳洗台的镜子由两只胳膊举着, 餐桌和椅子是三个趴着的人, 衣架也是一个女子, 一只手举着主人的包, 另一只手托着主人的外套, 腰上挂着雨伞, 嘴巴含着钥匙, 指挥交通的是悬挂的人, 交通工具也是由人力代替……不管是主人公, 还是充当生活各方面的人, 他们的脸上都面无表情, 也没有任何的对白。只有咚咚咚的与地板的撞击声异常清晰。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 却也是体现了本片的主题。作为主角的男人整理好领带, 顺从地趴在地上, 成了被人践踏的地毯。另一个人踩在他的身体上, 却一点怨言都没有, 那么, 进去的那个人又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无从得知。

人们都以为自己能控制着别人, 却不知道自己也是别人棋盘中的一颗棋子。每个人在别人的世界里或多或少扮演着一个角色。然而, 在这个角色扮演中,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提到陈胜起义时用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说我们穷苦百姓就该有穷苦的命, 而那些贵族们就生来是贵族的命吗?这句话在当时给民众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也使得这次起义得到了成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这也是第一次中国历史起义中涉及到的平等观念, 为后来刘备、项羽灭秦提供了有利条件。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记录的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追求自由的故事。简爱追求的爱情, 不是财富地位的相等, 而是两个人互相尊重。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 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 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 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作者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 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在当时英国社会引起了轰动。时至今日, 这本书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平等自由, 向来都是人们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哪怕头破血流。电影想要告诉观众们的便是这样, 你也许觉得别人是比你低下的, 可是你想不到, 在别人看来, 你也是低下的。人们都一样, 享受着同等的权力与待遇。

“所谓壹刑者, 刑无等級。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 有不从王令, 犯国禁, 乱上制者, 罪死不赦。有功于前, 有败于后, 不为损刑。有善于前, 有过于后, 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 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 有不行王法者, 罪死不赦, 刑及三族。” (《商书·赏刑篇》)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商鞅针对国家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刑法方面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一刑”, 统一刑法标准并平等适用刑罚。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措施的颁布, 立刻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这一政策的实行, 打架滋事的情况少了很多, 社会也稳定了许多。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欣欣向荣, 最后发展成一个强国。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 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 是启蒙运动的杰出领袖。他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伏尔泰的主要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信》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统治, 激励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所谓兼爱, 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爱人若爱其身”, 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辱贫, 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 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 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 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 因此, 从兼爱的思想中, 引申出了非攻。

自古以来, 政治家们不断地进行改革以保证公民的权利, 使得社会繁荣稳定, 国力日益增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宗教也有许多宣扬平等的观点。佛教宣扬众生平等, 伊斯兰教《可兰经》中也有对平等的论述, 基督教徒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

不自由毋宁死。在中外历史上都有很多关于追求平等的名言。可见, 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有所停滞。

导演在把参加影片制作的名单放在结尾的时候, 很多人不会注意到在谢幕的最后, 地灯的灯柱将戴在他头上的灯罩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头也不回地走掉。他是去干嘛呢?是厌恶了自己一直被人雇佣, 还是去寻找自己的自由了呢?影片戛然而止。导演也没有详细的说明, 给观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大概也是这个短片如此成功的原因吧。

摘要:不自由毋宁死,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追求着自由与平等。本文通过只有7分钟的短片《雇佣人生》引发了对平等自由的思考。通过史实论述观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都不要忘记:平等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观《暖秋》有感 篇13

这个深秋初冬的晚上,在学院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暖秋》。这部影片的名字给人于暖暖的秋意。可是看完整部影片后,却心里沉沉的,吹着冷冷的夜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观看影片的时候,我们都默默流泪了,心里有的是一种可恨,恨电影的主角——英雄后代出身的年轻干部陈立生不坚定信念:他是在党的培养下一路走来的,是经过自己踏实苦干,勤奋做事,才得到党组织的信任后被提拔比较重要的干部职位。本来以为他会为百姓做更多好事,却万万想不到他最后抵抗不了各种权利和美色诱惑,没有控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一直坚持的原则,并且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妻子,没有处理好情感的问题„„

看到一个幸福的家庭变得破碎,看到可爱的孩子撕心般痛苦,看到老人家一步一步用手拉车拉着自己病入膏肓的儿子回家,看到后悔万分的陈立生欲跳河轻生„„这一幕幕悲痛的画面,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陈立生这样一路为国家,人民的利益日夜操劳的干部,在面对各种诱惑和身边的人唆使下,信念动摇了,营造了一个多事之秋。他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捞取不正当收入的资本,作为满足自己私欲的筹码,他从受贿之日起就一步步的为自己掘好了走向地狱的坟墓,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审判。“当干部的,吃点,喝点,拿点,算不了什么”这是陈立生妻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陈妻也是一名国家干部,她的嚣张气势让我心里打寒颤,她利用手中和丈夫的权利,为了金钱和名誉上的满足,纵勇自己的丈夫受贿。在这里,陈妻的攀比之心,错误的价值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陈立生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干部,他以身作则,为人民发光发热,在电影中和陈立生形成对比,即使他对儿子的一片苦心劝说,最终也没能唤回儿子的堕落。

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份共产主义的纯洁性,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暖秋》这部影片通过生活中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地轨迹,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的警示教育课,使我到深刻启示,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守自己原则的重要性。

观最美教师有感 篇14

今天晚上收看了河南都市频道,为庆祝第31个教师节而首次举办的“2015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

看着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聆听着他们感人、真挚的事迹,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对于我们所有教师无疑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一张张及其普通的面孔,一颗颗善良而质朴的内心,一件件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书写了一个教师真正的灵魂。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可能很多事很容易就办的到,他们却日复一日重复不断的做着,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念: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上学,未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圆一个上学梦。

“恩慈姐姐”颜志伟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多年来,对于各单位历次提出的特定学生心理咨询或大型心理辅导讲座的邀请,她都乐于义务提供援助,有求必应,挤出时间认真完成。由于求助学生多,时间紧,她就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接待咨询者,把一批又一批的求助者从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中引领出来,使他们逐渐走出心理阴影,找回自信,打开心灵迎着生命的阳光微笑。身为国家优秀教师、“河南省001号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在历次重大灾害发生时,都能看见冲锋在红十字工作第一线的颜志伟教授,并且每次都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多少年来,仅在历次爱心援助活动中,她的慈善义举涉及各类款项已达352860元。她的日常生活消费很简单,但却情系大别山区的孩子们,多年来,她已资助136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虽然她年近花甲,却青春洋溢,处处传递着正能量。我希望这种正能量在教师队伍中能不断传递,因为这是美的传递,这是爱的传递。

韩保学是来自我们安阳市安阳县都里镇东岭西村教学点的一位教师,韩保学不但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孩子们的慈父和知音。学生韩志国家境贫寒,父亲常年有病,韩保学就承担了他的学费和文具费用,韩志国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成为小山村走出的3名研究生之一。学生王龙威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韩保学就把他领到自己家吃住„„2009年,积劳成疾的韩保学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他一直没有外出就医,只是暑假里去小诊所通过按摩进行治疗。2010年以后,他的病情加重,直到不能行走,才勉强到市里的医院住院治疗。为减少住院时间,他没有接受医生要他做手术的建议,坚持保守治疗。亲戚朋友都劝他去医院做手术,他却说,我明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后有的是时间做手术。

每有慕名而来的记者要采访他,他也是憨厚地说,我是一个山里教师,就该在这里干好自己的工作,有啥好炫耀的?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山里汉子,一位执着于梦想的山乡教师,在莽莽大山深处,用40年的坚守铸造着自己的教育梦想。

韩老师四十年坚守贫困山区、创新复式教学方法,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自己却从挺拔的小韩老师坚守成了腰背弯曲、一腿残疾的山里老韩。韩老师朴素的信念,知苦而行、知难而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学习。

观清华大学有感 篇15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的高校教师, 则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有更高的要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 就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审格, 符合一定条件才能成为党员, 而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 就要确立一种常态的党员政治观念, 这种观念将伴随一生, 考验你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有鲜明政治事非观念, 坚定的政治立场, 判别事非对错的能力。高校教师总是站在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最前沿,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各种事物总出现在面前, 而且面对的都是多项选择, 如何仔细斟酌筛选出正确的适合需要的答案, 是一名高校教师经常面临的抉择, 而一但选择错误, 不只是本人犯了错误, 而会引导无数的学生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 本人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这几年很多高校经常爆出某某教授在课堂上, 面对学生, 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说出反党叛国、分裂国家、污辱大汉民族的言论, 且不探究这些人的政治目的, 就其对社会的危害就难以想象, 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出校门的、正在求知成长学生, 谁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他的对错, 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误入岐途?所以, 党员教师的政治观是多么的重要, 不只本人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而且本人有责任把所带的学生教育好, 养成好, 这就需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以及明辩事非对错的能力。

党员教师要有大局观, 要有全局意识, 要长远的战略眼光, 超前的人才培养观念。每一名高校教师可能教有自已所精的专业、所授的课程, 在某些方面可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但不拘泥于所学所限, 不束薄于所教, 党员教师应树立从大局出发, 立足于全局, 将本人的眼光放远, 不断创新, 这是一个党员教师就具有的观念。过去一生只与书为伴,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建书呆子人才, 已经不适应当念社会, 中国文人历史上经常多磨难, 这与他们没有上述意识眼光是有关系的。纵观历史长河, 能从当时社会脱颖而出, 或有所建树的文人, 无不在意识观念上超人一筹。教师本能就是文化知识的象征, 能将天下、国家、人民装进本人肚里的文人, 总能学术里是专家, 政界里是精英, 本人在任何环境里, 任何岗位上都居于领袖的位置, 这样的党员教师总能引领着一个时代的主流, 并且有无数的追随者伴其左右, 他本人的理念也会影响后世, 广为传颂, 为世人称道。党员教师的这种观念形成, 也将使自已受益, 人民之幸, 国家之福。

党员教师要有积极进取,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的求知教学观念, 在本人所谋的领域成为行业专家能手, 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大学教师具有很多优势和条件, 首先是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教学, 传授专业技能, 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 长期的工作生活时间和研究, 很多教师在学术能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成就, 这与他本人这种进取求知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具备这种精神教师, 总能在行业里出类拔萃, 能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创造出巨大的有形无形的财富, 这就是发挥的自身的价值, 为国家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是一名党员教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也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其次, 党员教师形成这种敬业精神, 也会影响所教学生的精神境界,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言传身教,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会成为学生的示范教材, 影响学生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具有忧患创新观念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都是中国历史有为文人的真实写照。而今, 作为共产党员的教师, 是人民的教师, 不只能日夜对照课本, 站在讲台, 要有天下兴亡, 教师责大的观念。有了这种意识观念, 每名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创造出造福后人的理论成果、科技技术, 以及培养出众多技能精湛的工作者。创新是国家与社会的生命力, 新理论新知识的出现的创造, 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国家才能树立于强民族之林, 而作为党员的人民教师, 才会为党永堡青春注入强大的生命动力。

摘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兼高校教师, 则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需要我们共产党员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政治责任观念, 本文对教师的党员意识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责任,党员意识观

参考文献

[1]田朝晖, 张美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05) .

[2]谢斌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

[3]孙梅.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9) .

[4]何永婵, 窦黑铁.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9 (07) .

观清华大学有感 篇16

早从上世纪末英国娱乐节目Pop Idol走红以来,全球便掀起了一股平民选秀热潮,诞生了一批批“草根偶像”。近年来,中国大陆选秀节目也层出不穷,不少平民偶像脱颖而出,选秀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些中国独有文化。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现在人们也可以同时观看到美国的娱乐节目。此文中笔者将要对中美两国最热的两个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和《美国偶像》(American Ido1)进行比较,试图从面子文化角度得出一些启示。

一、节目简介

(一)《快乐女声》是中国湖南卫视主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现今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它引起极高的社会关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专家评委一般由华语流行乐坛歌手、资深电视人或其他明星担任,在海选中,他们给选手打分,并可现场颁发通过卡,允许选手参加下一轮比赛。在晋级赛中,他们要提名选手参加PK赛,并且能直接让选手晋级。在媒体上能听到对选手评价最多的声音来自评委,他们对比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选手有深刻的影响。

(二)《美国偶像》是美国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开播八年来一直是Neilson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四位评判Simon Cowell,Randy Jackson II,Paul Abdul和Kara DioGuardi在全美寻找未来美国偶像。在这个节目中,评委意见至关重要,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判,同时其极富特色的点评也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因此薪酬极高。

二、整体印象

2009年《美国偶像》决赛以开四位评委玩笑开始,主持人通过视频回放其点评,并总结其评审特色,比如说Randy Jackson喜欢说“My dog”,“for me”和“for you”,Kara DioGuardi的口头禅是“Honey,(Im sorry)”,“Honey,(I dont think yon are ready for the competition)”等,Paul Abdul的用词最为丰富,而最擅长讽刺人的Simon Cowell的特色是问了太多“what”。尽管评委们平时的角色是评审别人,但通过回放,他们被美国数亿观众好好的评审了一把,因此也成了娱乐因素。同时,如果观众和选手不同意评审们的评价,他们也会当场反驳,丝毫不顾及面子,节目主办方也会播出。可以说调侃和反驳评委在《美国偶像》节目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纵观历届《快乐女声》,拿评委和主持人开玩笑的情况很少见,尤其在决赛,评委的地位是不容挑战的。主持人何炅和汪涵这两个湖南电视台的金牌主持人对评委们的态度非常毕恭毕敬。

总之在《快乐女声》,选手们是唯一受到评判的对象,而评委则高高在上,权威不容质疑。而评委和选手不同的地位对待显然也对节目的风格和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可以感受出,相比之下《美国偶像》节目中的娱乐元素要更加多元化且教条色彩不浓。从评委,主持人到选手都是娱乐的一部分,被评头论足的不仅是选手,评委和主持人不会因地位不同而给面子。

三、原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美两国的娱乐节目中不同角色所受到的待遇不同呢?笔者认为,这是两国人民拥有不同面子文化所导致的。

(一)Brown和Levinson(1978,1987)指出人们需要两类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的需求至少能得到某些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需求(或者源于这些需求的行动/成果/价值观念)”被认为是合意的”。所谓消极面子,则指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希望“自己的行动不受他人妨碍”,希望“行动自由不受干预,注意力不受干扰”。不难看出,在Brown和Levinson的消极面子概念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个人自由。换言之,任何可能阻碍他人自由的言语行为都可能伤害他人的消极面子。这种以自由为核心的消极面子概念,很大程度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跨文化学者Riochi Okabe(1983)也指出,美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奉个人主义的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如此,特别注重独立的“我”,反对外来约束和干预。

所以基于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显而易见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对自己指手画脚时,美国人的反应要更加激烈一些,所以就出现有些选手们当场就对评审尖刻地评论强烈表现出极大地愤怒和不满。同时,基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媒体也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实其志”(于洋,2000),必须将评审和选手的意见共同播出以供观众评价,否则便损害选手们的消极面子。这符合美国人强调的言论自由价值观,也会给节目增添一些争议性和吸引力,所以举办方也乐于播出。

(二)相形之下,中国的“面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儒家主张个人和其他任何人交往时,都应当从“亲疏”和“尊卑”两个社会认知向度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前者是指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后者是指双方地位的尊卑上下。某人在考虑要不要给别人面子的时候,其实主要就是在考量彼此之间的“关系”。

因此。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快乐女声》里评委和选手关系,会明显发现评委彼此间关系自然更加亲近,所以他们都觉得有义务要维护彼此的面子。因为尊者的面子要比处于卑位的人的面子更重要,而且人绝不该丢面子,尤其是在自己的下属面前。因此,本着“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的心理,生长于中国社会的评委自然善于做人,善于顾忌其他评委的面子,会为了在公开场合不驳别人的面子,明明不同意却不提出反对意见和建议,甚至为了给别人添面子,而表示赞同他的说法。他们的评审对象只是选手,不包括彼此。

同时,按“尊卑”来论,评委处于尊位,选手处于卑位,所以即使评审有错误,评价过于尖刻,选手也不会当面指出,即使指出媒体也不会公布,这是媒体的力量,也是文化的顾忌。选手是通过海选出来的,原本属于草根文化,缺乏背景,所以处于尊位的评委尽可以直接指出选手的缺陷,其中不乏自己有失偏颇的主观感受。

再次,中国传统有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传统,内外有别。所以一般评判都比较委婉,不伤人面子。评判不痛不痒,宁愿背后私下里谈。这样娱乐节目就缺少了真实性和深刻性。而现在向西方学习,评委“一针见血”的点评,有时不顾及选手的面子,有伤自尊。好在选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尊卑的熏陶,忍力了得,所以在快女的舞台上鲜见争执的现象。

最后,面子文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形式主义,手段成了目的,目的成了手段。评委们深知维护对方的面子就是给自己长面子,而让别人丢面子也会导致自己以后丢脸,因此为其他评委留面子就是为自己留面子。

四、启示

对于“面子”这一概念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阐释。胡先缙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

“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这一定义忽略了面子的其他方面,如一个人可能由于有一个有名望的亲戚从而也跟着有面子等。金耀基用“面子”统称胡氏的“脸”和“面子”,将“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何有晖的定义为“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重和顺从”,这显然不能概括“面子”所有内涵。最后翟学伟也从语义分析人手对“脸”和“面子”进行区分,认为“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

本文作者倾向于将“脸”和“面子”区分开来。“脸”是所有人都不可缺少的基本的道德正直感和生存能力。人人都应当顾忌自己的脸,力争成为一名正直、正派的社会成员,获得别人基本的尊重。人们一般只会由于做出一些不道德或为社会不能接受的行为时而丢脸,这是基本标准,没有多少之分。而“面子”是指人们由于所取得的成就或者卖弄炫耀而得到的名声、声望。进一步说,踏入社会时,每个人拥有同样的脸或脸面,没有面子,然后在生活中逐渐积累面子。获取面子的途径一是通过个人成就,一是通过非个人因素(如炫耀财富或者社会关系等)。

(一)基于“脸”的观念,所有人的脸面——包括选手的、评委的、主持人的以及观众的——都必须顾全,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30岁的洛杉矶美女选手鲍拉·古兹彼得在2006年《美国偶像》海选落败之后,因不堪忍受评委的当场讥讽嘲弄,终日生活在抑郁痛苦之中。11日深夜竟含恨自杀!这起自杀案震惊了全美国,也引发了人们对残酷的选秀节目的忧虑。

从上述悲剧可以看到。《美国偶像》中评委尽管试图做到公开公正的评审,但却忽略重要一点,即无视甚至损害选手的脸面,使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同时,如果一个人丢了脸,那么周围人对他的信任将受到损害,这可能会导致该人将面临被蔑视和孤立的危险,因此才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因此某些《美国偶像》节目的评委应注意自己的措辞,尽量客观公正评审的同时,不要损伤选手颜面,对事不对人但不能对事不顾人。

(二)基于“面子”,某些快女评委应放下“亲疏、尊卑”之优越感,平等对待选手。牢记自己职责是做出公正的评判同时给出选手专业的建议,而不是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口才。同时,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在赛场上要及时给出中肯的评价,不应私下解决,剥夺观众的欣赏权利。

上一篇:生活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教师读书笔记《宝贝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