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史(通用8篇)
清华大学校史 篇1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中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8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是一所中国重点大学。北校区地处广州市风景秀丽的白云山东麓,南校区地处广州市东南(新会展中心附近),占地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愈百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是广东省一级园林式院校。
南方医科大学自从2004年改制以来,由原本的第一军医大学更名为南医大,但是校东门让然挂着叶剑英题词的第一军医大牌匾,可见南方医科大学各将校对军制的依依不舍。2005年3月更是将队制改成学院制,准确来说是学员队制,这是希望能向地方学校靠拢,活泼学园生活。在学风方面,秉承重点大学优良学风,自习室时常爆满,必须占位才能取得自习空间,考试前尤甚。学生工作方面,虽然对外宣称军事管理,但是不少行政管理层为了使南方医科大学更加充满活力纷纷放弃各种苛刻权力,对学生教育采取任由发展,伺机调整的战略,所以养成了学园学生尊校规敬师长的优良品德和各人自觉意识,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军校,能如此逐步舍弃传统却是难能可贵。
硬件建设方面,南方医科大学24层公寓楼男女生混编居住的形式,不仅反应了医学院校抛弃旧道德的决心,也表现出重点大学应有的气魄,与时俱进的信心。而作为国内少见的高层美形公寓楼,在设计方面也是颇花心思。宿舍允许学生安装空调,并且采取4人通过制,不但促进校内民主还能提高学生忍让和争取利益的能力,是培养社会性优势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还有东区的红楼和食堂西面的研究生楼,也是环境幽雅,有着许多空室供学生活动的优质宿舍楼。教学楼分列9层,都安装国家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生活设备,而教学楼距宿舍楼仅仅2-7分钟路程,让学生和老师不需要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步行上,从而经常可以看见上课期间同学们纷纭沓至,一片莘莘学子竞相聚的景象。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方医科大学建成了以院士为龙头、博士后流动站为基地、药品研究基地为平台、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优秀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理工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生物高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四大优势学科群。
学科理、工、医、文、管、法、经济等7大领域,形成了以理工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热带医学、生物高技术等为代表的优势学科群。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和1个国家级中医药理基地,1个全军重点建设学科,9个全军重点实验室,1个涉外医疗中心,4个全军医学专科研究所,10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拥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南方医科大学有着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南方医科大学尤其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致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实施办学的开放化、国际化和规模化,积极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韩国培才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建立了与海外著名大学交换学生的制度。充分发挥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等特色名牌专业的优势,并紧密围绕广东经济建设、卫生保障、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医学学科建设为重点,带动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将南方医科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8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现有校本部、顺德校区2个校区,占地面积176.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4.67万平方米。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招生。
云山珠水孕英才,巍巍学府写华章。2011年10月30日,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中的南方医科大学将迎来甲子华诞。届时学校将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在此,谨向长期关心、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海内外校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载磨砺奋进。1951年10月,学校诞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国南粤,风云万里,曾四迁校址,六易属制,七改校名,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8月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一代代南医大人弘扬“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秉承“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校训,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7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医科大学。
依云山之崴岭,守麒麟之祥地。学校现有校本部、顺德2个校区,占地面积219.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4.88万平方米。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招生。学校现有17个学院、6所直属附属医院、3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5所教学医院、40个实践教学基地。在开设的26个本科专业中,有7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广东省名牌专业,7个广东省特色专业,是国家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000多名,其中研究生3000多名,还有来自44个国家的600多名留学生。成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上万人。拥有3个国家教学团队,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拥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师资队伍中,拥有两院院士3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8名,广东省教学名师6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以及博士生导师334名、硕士生导师853名,先后有1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8项。在教育教学方面,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精品教材2部。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优秀奖1项。2007年,首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举夺得19个指标全优的骄人成绩。多年来,在校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活动屡获佳绩。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各类医学人才6万多人,涌现出了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第三附属医院院长金大地、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惠侨科”称号的南方医院惠侨科和“雷锋式模范军医”称号的陈大新、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模范护士长”称号的杨丽、被南京军区授予“白求恩式的好军医”称号的温端生、2006全国大学生人物陈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前程似锦。60年来,南方医大人披荆斩棘,愈苦弥坚,一步步发展壮大。60年来,南方医大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一次次铸就辉煌。60周年校庆,是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凝心聚力的好机遇,是再创辉煌的新起点。2011年10月30日,这是南医大人共同期盼关注、引为自豪的历史性的时刻。我们热忱邀请海内外广大校友、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届时欢聚南医大,与我们一道共襄盛典,同谋未来。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一、校训
博学笃行,尚德济世 校训释义
博学:取自宋代?张商英《素书》“博学切实,所以广知”。意为广博学识、丰富见闻、开阔胸襟、追求真理。广泛地猎取知识,保持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这是完善自身、发展自我的客观要求。笃行:取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意为坚定信念、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不空谈,不浮躁,确立目标,切实而坚定地行动,这是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基本要求。
尚德:取自《左传?襄公二十四章》“德,国家之基也”。意为诚信为本、德行为先、修身敬业、求真求善。培养纯正的品行,诚恳的态度,良好的修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教书育人、立身社会的根本要求。济世:取自《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意为尊重生命、拯救疾苦、乐于奉献、创新拓取。锤炼精湛的医术,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是传承医学、造就人才的最高要求。
二、校徽
南方医科大学校徽各设计元素说明 校徽整体呈盾牌形,由多元素巧妙组成,各设计元素内涵如下:
皇冠:皇冠在西方文化中是顶级水平的象征,校徽顶端用皇冠意指要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
麒麟:校徽上方两只奋力攀登的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象征祥瑞、繁荣与昌盛,同时也含有南方医科大学坐落于麒麟岗的寓意。
木棉花:木棉花是广州市花,表达了南方医科大学地处广州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同时一朵盛放的木棉花,也象征了南方医科大学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持续发展的势头。
双蛇杖:双蛇杖可作为医学事业的象征,表达了学校的办学性质是以医科为主的多科性医科大学。飘带:波浪状的飘带寓义南方医科大学人具有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办学思路。橄榄枝与五星:两束相对的橄榄枝环抱在校徽两侧,既是军队的象征,也是人类健康、和平友好的象征。鲜红的五星表达出了建设一流医科大学的雄心。同时校徽通过橄榄枝与五星也表达了学校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历史沿革,以及学校发扬军队优良传统,建设一流大学的决心。南方医科大学:学校中文全称(毛体),体现了办学指导思想。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学校英文全称 1951:表达了学校于1951年建校的办学历史
盾牌:整个校徽为盾牌形,表达了学校甘作医疗卫士保卫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理念。
三、校歌
校歌合唱|校歌伴奏
爱在南方
——南方医科大学校歌(歌词)作词:陈道斌 作曲:胡平绍 章 白云山下麒麟岗,是我们神圣的殿堂。勇攀医学高峰,和谐春风伴随成长。博学笃行 尚德济世,生命责任在我们身上,明理诚信,勤俭自强,青春为理想闪光。爱在南方,情比珠江水长,我们托起生命的希望。
白云山下麒麟岗,是我们神圣的殿堂。勇攀医学高峰,和谐春风伴随成长。博学笃行 尚德济世,生命责任在我们身上,明理诚信,勤俭自强,青春为理想闪光。爱在南方,科学发展指引方向,我们意气风发扬帆远航。
四、大学精神
诚信务实 自强不息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南方医科大学精神释义
“诚信务实”:诚信务实,代表了南方医大精神的内在品质,体现了南方医大人诚信为本、脚踏实地的理念。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诚信务实的办学、治学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合格、业务过硬、品德优良的医学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历经战场、市场的双重检阅,始终坚守诚信务实的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颂扬。先后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教师钟世镇院士、姚开泰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教书育人的典范,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骆抗先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以“全军模范护士长”杨丽为代表的一大批医疗工作者的典范,以“雷锋式的模范军医”陈大新、“白求恩式的好军医”温端生、2006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十大人物陈强、2007年全国三好学生孙慧美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代表了南方医大精神的刚性气质,表达了南方医大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气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校从1951年至今,三迁校址、六变隶属、七易校名,从一所中学发展为全国重点大学。56年的风雨历程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历史。创建初期,学校边建校边教学,克服重重困难,为抗美援朝战争和军队卫生战线输送了1000余名优秀的医务干部。升为本科院校后,在从北国迁往南疆的过程中,尽管资金困难,却仍然不忘扩大规模,积极发展和完善重点学科及附属医院,并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院校。2004年8月,学校转制移交广东,在硬件建设上,与省内其他知名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没有气馁,而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负重前行,勇敢地面对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积极融入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敢为人先”:敢为人先,代表了南方医大精神的傲然风骨,表现出南方医大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学校敢为天下先,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创造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许多第一。创办了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涉外医疗中心——惠侨楼,先后收治过81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多名海外患者。在全国率先走开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构建了“一体两环”办学模式,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军队院校和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第一台国产X刀和全国第一个国家I类新药心脏超声造影剂。钟世镇院士开辟了我国临床解剖学学科,被誉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科的奠基人”;张汗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泪液学的系统研究,创造了“泪液学”英文单词(Dacryology),被誉为“泪液学之父”;舒斯云教授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人脑内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国际学术界将这一区域以她的姓氏命名,称之为“舒氏区”;尹炳生教授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头胸心电导联理论,被誉为心电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写入最权威的心电研究领域专著《心电学》,称为“尹氏导联”…… “追求卓越”:追求卓越,代表了南方医大精神的优秀品格,阐释了南方医大人永不满足、超越自我的气势。“要做就做最好的”。研制的《医学通用题库》,经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推荐,在全国50多家院校推广使用;开发的教务管理软件《军队院校学籍管理系统》,被指定为全军和武警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磁共振系统T1加权成像的伪影问题”。国家科技部2004年底公布的发表论文全国高校排名中,位居24名,在广东高校中位居第二,在全国医科大学中排名第三。《学报》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同时被三大国际权威医学情报检索机构(美国医学索引、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收录的学术期刊,2004年影响因子为0.538,在全国92家医科大学学报类中位列第二。从1993年广东省开展“南粤优秀研究生”评选活动以来,我校获奖率始终居广东省院校前列。在1988-1997年广东省公布英语四级通过率排名的十年中(1998年后不再公布排名),我校连续十年位居广东高校首位。2004年,我校学生代表团在广东省医学生急救理论和技能竞赛中,以比第二名高出40多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赴港参加粤、京、沪、台、港、澳六地的决赛并获得技术金奖。在2005-2007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 昨天,学校凭借“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今天,学校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去战胜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明天,“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仍然是我们继续前行、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
五、教风
品正 学高 敬业 爱生
六、学风
德能双修 学以致用
清华大学校史 篇2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新疆师范大学
高校校史馆是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办学成就、扩大学校社会声望的载体和窗口, 也是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基地,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校史馆传承学校精神, 准确诠释学校办学理念, 记录学校成就, 便成了当前各高校校史馆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以期对校史馆建设发展提出可借鉴的办法。
一、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概况
新疆师范大学起源于1906年乌鲁木齐师范学校, 正式成立于1978年, 为新疆以及西北其他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设立在三个校区中的昆仑校区。校史馆主要通过文字配以图片、图表的形式呈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名师和杰出校友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内容, 并辅之以奖杯、沙盘模型等部分实物展示学校的办学成就和新校区建设。校史馆目前隶属于校长办公室, 主要在新生入学、外来宾客来访以及学期间不定期对外开放。
二、校史馆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馆藏资料尚待进一步丰富。目前校史馆主要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 实物较少, 而且没有文献材料、音视频作品, 校史馆目前尚未充分利用其和档案室统辖于校长办公室的优势, 通过联系档案室将有价值的学校档案资料重新整合、编研, 陈列到校史馆中。
(二) 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较为单一。校史馆内由于空间和设备条件不足等原因, 展示的资料多以图文为主, 缺少多媒体音像制品, 无法生动展示校歌、宣传片等音视频作品;另一方面, 目前学校还没有专门针对校史馆建立校史馆网站, 师生们只能通过前往校史馆参观了解校史, 这也制约了校史馆的传播效果。
(三) 校史馆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目前学校校史馆主要在新生入学或宾客来访期间对外开放。由于开放时间不固定、史料相对匮乏等原因, 师生日常时间参观校史馆人数较少。另外, 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参观校史馆人流量大、时间短暂, 讲解员匮乏, 难以给参观的新生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校史教育目前仅局限于学生前往校史馆实地参观的方式, 制约了校史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 人才队伍匮乏。目前, 校史馆缺乏管理人员。校史陈列室目前没有专职工作人员, 在开学及人流量较大时, 依托档案室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勤工助学学生讲解, 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 现有兼职工作人员业务素养亟待加强。现有的兼职工作人员缺乏相关专业背景, 且很少有关于校史馆管理的专业培训, 严重影响了校史馆的专业化管理和“软实力”提升。
三、加强校史馆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根据上述问题, 笔者结合新疆师范大学实际, 尝试提出以下可行性措施。
( 一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面对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硬件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 在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设施配置、位置选择、面积分配等方面下功夫, 不断充实基础设施。首先, 在校史陈列室内增设多媒体设备, 如引进音箱、楼宇电视、灯箱等音视频设备, 或者专门开辟一个多媒体展厅专门播放学校宣传片、校庆专题片等。其次, 对校史资料进行特色化陈列。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 按照历史沿革或选择不同的主题, 对校史材料进行归类陈列, 如可设立“学校发展史”“特色学科”“实习支教”等主题鲜明的不同陈列区域, 并请美术学院教师在展厅整体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性设计。第三, 充分利用新校区的广阔空间, 扩大校史馆规模。2014年底, 新疆师范大学2519亩的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教学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 可以在新校区二期和三期建设中规划一个校史馆的固定场所, 或者利用新校区内广阔的室外空间建设一片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内涵的“校史文化长廊”, 以浮雕或者其他立体设计呈现校史, 使之成为新校区建筑风格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让广大师生受到形象的校史教育。
(二) 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一是充分利用档案室资料。目前, 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陈列室、学校档案室共同隶属于校长办公室, 在组织协调、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校史馆和档案室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可以借助学校档案资料丰富其馆藏内容。第一, 校史馆应当充分利用档案室丰富的档案资源, 合理挖掘档案室的声像资料、文献资料、实物等, 通过提炼、加工档案资源使其成为校史馆的展示内容。第二, 以档案室为依托, 以校庆为契机, 选择专题项目对现有档案资料进行筛选、编研, 成册或出版校史著作。第三, 校史馆还可根据特定主题, 借用档案室现有资料满足各类专题校史展览需求。二是以校友会为抓手, 丰富馆藏资料。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富饶的人才资源”。新疆师范大学于2014年5月校友会筹备办公室的成立, 正是校史馆建设重要的利用资源之一。校友会办公室目前与校史馆统一于校长办公室管理, 可以通过校办协调校友会在日常工作中征集展示校友在各工作战线取得成绩的资料, 将一个个展示校友骄人成绩、凸显校友优秀典型的资料整合为校友成果展, 在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的同时, 也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校友手中珍藏有很多他们在校期间珍贵的如老照片、纪念册、徽章等实物, 这些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记录着历届学子们追求科学、文明、进步与真理的抱负与信念, 最鲜活地呈现“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这些身边人物的生动资料更贴近普通师生, 必将在深深吸引他们的同时产生更大影响。
( 三 ) 丰富传播手段与途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传统信息接收方式的同时, 也拓展了信息传播新的渠道。在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建设过程中, 首先可以考虑改变传统的文字配图片的扁平手段, 将其与音箱、楼宇电视等音视频设备结合起来, 从而使展览内容更具吸引力;还可以在馆内增设自助导览机, 方便参观者在没有讲解员的情况下了解校史。其次, 建立网上校史馆, 搭建虚拟校史馆网络平台。可以将现有校史馆内陈列材料尽可能进行数字化、电子化处理, 将校史馆陈列的内容同步到网络上。此外, 还可以在网上校史馆设置新的栏目, 使在实体校史馆内无法展示的内容得以补充和完善, 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校史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第三, 将电子化史料归类编辑后形成专题, 通过校园官方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将信息内容推送向广大师生。
(四) 增强校史馆在学生教育中的利用率。一是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方式。校史教育是方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 增强他们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校史馆可以在改革新生入学教育方式上进行尝试, 例如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参观, 讲解员针对参观者的专业可以对校史馆内和其相关的人物或者实物进行典故式的生动讲解, 吸引学生对专业和校史的兴趣。二是加强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结合不同时段学校的教育宣传主题, 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展览、专题讲座活动, 充分发掘校史馆的教育作用。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校史馆中陈列的优秀校友和杰出学者等的手稿、传记等史料, 将他们立志报国、爱疆建疆的热情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中。也可以邀请杰出校友为广大师生进行讲座, 针对某个时期或者某个实物回忆学校过去的成就和历史。此外, 校史馆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校史知识竞赛、校史讲解技能大赛等校园活动, 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传播学校的历史文化。
(五) 人才队伍建设。第一, 配备校史馆专职工作人员。校史馆现在仅有兼职的校史讲解员, 人员匮乏影响了校史馆的建设与发展, 在校史馆建设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考虑从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引进人才。第二, 不断提高现有兼职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加强现有人员在档案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业务技能的培训, 从而形成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工作队伍。第三, 改革校史馆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机制, 通过学分奖励、提供培训实习机会等方式培养能够长期胜任的校史馆讲解员、校史资料收集编研人员。
校史馆是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和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重视和加强校史馆建设, 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品质, 充分发挥其传承学校历史、扩大对外宣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玉玲.论高校档案馆、校史馆一体化建设.中国档案, 2009 (5) .
[2]崔岚, 刘长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论高校校史馆教育资源的利用.煤炭高等教育, 2013, 9 (5)
[3]赵乐天.校史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功能研究——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文化学刊, 2013, 11 (6)
清华大学校史 篇3
一、大学新生学习和生活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适应
在中学,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好大学,目标就是学好考试必考的几门课程。老师不断重复地把各种知识和应试手段灌输给学生,并且利用各种名目的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要想学习好只要跟着老师就可以了。而进入大学,共同的高考目标没有了,不少学生对未来学习的目的感到迷茫,有的甚至玩物丧志,沉溺于网络与游戏。同时授课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一门课连上两堂,一学期学完好几门课程,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较少,平时也很少检查听课及掌握情况,检查手段主要是期中、期末考试。一旦没有老师的压力,许多新生连作业都懒得做,甚至课也懒得听,久而久之便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二)生活上人际交往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的含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学时代基于学习而建立起来的友谊这一层面上,而是要求个体要学会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使自己的行为模式逐渐走向成熟,符合社会的要求。然而,很多新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开始生活的时候。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一定差异的同学,人际关系上的生疏感油然而生,往往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此外,许多新生遇到困难、不顺心的时候,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极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常常对人的看法大起大落,呈现不稳定的状态,这些都容易使新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二、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优势
(一)校史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学习兴趣教育资源
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它们的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联。通过对大学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党感情,使他们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有更清晰的理解,能够主动思考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校史记述了历届优秀校友的成长历程和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骄人业绩。优秀校友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不断迈进,在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这些寓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于一体的记录是对新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
(二)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入学教育内容生动具体,易于被大学新生接受
校史资源包含的内容方方面面,涉及的人物、事件生动具体。如学校在教学实践方面形成的优良教学方法,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历届校友在工作战线上获得的骄人业绩,学校教学名师、教授学者的先进事迹等等,这些都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使他们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亲切感,产生心理共鸣。
三、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
(一)将校史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激发新生学习动力
通过编写校史教育读本,设置校史教育课程,将校史作为新生的必修课。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办学历程、教学名师、校园文化、学子风采等方面,力图将学校历史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展现在新生面前。通过讲座、报告和参观等形式,使新生全面了解学校的过去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了解学校的优势和荣誉,了解知名校友的成长经历,激发新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尽快确定自己新的人生目标,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史活动,培养新生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通过校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把新生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掌握交往的原则、技巧,克服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如角色扮演法,即模拟某些现实问题场面,让自己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以便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改善待人的态度。总之,校史是一个良好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将会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教育、启发和感染,使大学生新生尽快了解、适应大学生活,促进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篇4
清朝: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京师大学堂,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1912-1937年)(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出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年)
1938年局势动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迁址云南昆明,并定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与杨振宁是联大毕业的。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1949年至今)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法、文、理科院系均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建四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大从沙滩红楼迁校址于被中共解散的原燕京大学的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大学。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五四大街29号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后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典礼上的致辞宣布开拓985工程。燕园简史
北大的校园又称燕园,建立在“九大园林”基础上:勺园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此修建了一处园林。取“海淀一勺”之意,所以被起名为勺园。畅春园 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清代,康熙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蔚秀园 其初为圆明园附园,称“含芳园”。咸丰八年(1858年)转赐醇亲王奕譞,御书“蔚秀园”。承泽园
当年曾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原来和镜春园同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被赐予驾前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镜春园
未名湖畔,曾是春熙园的一部分,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嘉庆七年春熙园的东部改为镜春园,被赐予了庄静公主。朗润园 原名“春和园”,曾是圆明园的附属园之一,赐给奕欣始称朗润园。载涛对保护园中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书馆
简介原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西楼建于1975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新馆(东楼)落成,在建筑规模上成为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词“百年书城”。
藏书到2011年底,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现有古籍150万册,其中善本书17万册,金石拓片约24000种,56000份,绝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其数量居全国前列。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著名馆长著名学者李大钊于1918年至1921年任图书部主任。他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与此同时(1917-1918年),毛泽东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部助理员。
博雅塔
简介博雅塔原是一座水塔,仿照通州燃灯塔,下部为须弥座。高三十七米,十三级,内中空,有旋梯,井深64尺,时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提供生活用水。(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命名主要由当时学校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JamesPorter捐资兴建,1930年前,燕京大学校内的文物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故取名“博雅” 特色为维护燕园结构布局,北京大学的任何一个新建的建筑物都不能比博雅塔高。3.未名湖 简介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形状呈U形。未名湖湖水面积约30000平方米,合45亩。该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冰期为滑冰场。淑春园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
轶闻该湖由国学大师钱穆命名为未名湖。由于大家争论不定,便只好用“未名”二字为校园中的那一泓湖水命名。未名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包含名字没有定论,一个是北大包容的精神。
未名湖景区 花神庙,斯诺墓
花神庙即慈济寺,后来毁于大火,现在仅存一座庙门立于未名湖畔有点景的妙用。而当年正殿的旧址,就是今天斯诺墓所在的地方。
四扇屏
圆明园“夹镜鸣琴”的遗物,原遗于民主楼西北边草丛中。燕大建校时发现,就被安放于未名湖的北岸。
抗日联络点:位于未名湖西南方向,校景亭近旁,是一个不起眼的土丘。
石舫 乾隆皇帝把与圆明园最近的淑春园赏给宠臣和珅。和珅便在此兴建园林风景。因为孟子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封建时代,石舫仅供皇家享用。和珅在院子里修建石舫,这在封建王朝时代里就是“逾制”,有杀头之罪,因此嘉庆皇帝在宣判和珅罪行中便有这一条。后来此院被嘉庆皇帝赏赐给了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他的儿子因为攀上了皇亲,却可以名正言
顺地享用这些“僭侈逾制”之物了。石舫立有四条石屏,刻有诗文“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瞰柳荫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位于未名湖西岸附近的湖中,是圆明园中长春园“西洋楼”“谐奇趣”景观的遗物。圆明园大劫后,被朗润园的主人载涛买下运到朗润园。燕京大学1930班学生毕业时将石鱼买来送给母校。文革期间被推入水中,1981年夏天抽干湖水才终于重见天日,但破损。校景亭
位于北京大学德斋(红一楼)北部土山上,北面俯临红湖,原名翼然亭,是燕园里最古老的一座亭子。此亭是昔日名园鸣鹤园中一座最大的方亭,得名于乾隆诗赋,后险遭英法联军摧毁。燕大迁来以后,对翼然亭进行了修整,并在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二幅。钟亭、蔡元培像
钟亭坐落在未名湖西岸的小土山上,状如六角,内有一钟。北面临湖,正对翻尾石鱼,南面土山脚下就是乾隆诗碑,诗碑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与李大钊像一起落成于1982年10月15日)。原为水师报时的大铜钟,后一度作为学校报时用。(北京大学校史介绍)德才均备体健全
德、才、均、备四斋为原燕大男生宿舍楼,成两组品字形,与南边湖山背后原燕大女生宿舍楼群(现一至六院)遥相呼应。体、健、全三斋则为原教工宿舍楼。“体斋”和“健斋”坐落在“德才均备”四斋的东面,“健斋”紧挨着“体斋”。“全斋”在前六斋东北面。德斋(红一楼),现在是北大的宣传部、组织部、发展规划部、计委等单位的办公室;才斋(红二楼),现在是北大的研究生院;均斋(红三楼),现在是北大的科研部、社科部、产业部、科技开发部、国内合作部等单位的办公室;备斋(红四楼),现在是北大教务部和继续教育部的办公室。体、健二斋现作为国际访问学者的公寓,全斋则作为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西门景区 校友门
西校门,是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校门,所以又称为校友门。当时门正中悬挂着由蔡元培先生手书的“燕京大学”四字匾额。
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以后,门正中也换上了根据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北京大学”的匾额。校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原燕京大学于1924年从民间购得的石狮。
校友桥:西校门内一座精心镂雕镂的石桥,由校友所捐,名校友桥。
华表 历史这两座华表原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据有关资料推断,这两座华表至迟建于乾隆七年(1742)。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使得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望天吼华表顶端有一只神奇动物名称“望天吼”。放在皇宫门里的华表这一动物朝北称“望君出”,宫门内华表上这一动物朝南称“望君归”。今天,这对华表为北大校园增添几分神圣和庄重。
.办公楼,外文楼,化学北楼,大银杏 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是燕京大学早期主体建筑之一,曾定名为“贝公楼”,以纪念对汇文大学堂及燕京大学卓有贡献的学者办公楼曾是司徒雷登办公室,也是负责钟亭的校工周大爷每天的出发点。现在,办公楼一楼是党委和校长办公室各个下属单位的办公室,二楼就是“办公楼礼堂”和校长、党委书记办公室。办公楼前的巨大银杏,位于西门右望,办公楼前的右华表处,已有百年以上。外文楼原名M楼,化学北楼原名S楼。后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倡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现在定名如上。
塞万提斯像、智慧之树、校史馆(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塞万提斯像矗立在北大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地上,校史馆的西南方。
塞万提斯曾在《堂吉诃德》第二部的献词中幻想过堂吉诃德到中国的情形。1986年北京市与西班牙马德里市结为姊妹城市,之后,马德里市政局特意复制矗立在该市区广场的塞万提斯像,赠送给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勺园故址:即西侧门大荷塘,另一边是一大片树林子。向南,通往北京大学的学生生活区。18.俄文楼、南北阁、李大钊像 俄文楼当时被称为“课室楼”,是学生上课的地方,南、北阁分别叫甘德阁和麦风阁,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俄文楼前有一株元宝枫,还有一座由77、78级学生捐资铸建的李大钊先生的半身青铜雕像。南北阁(建于1924年)位于俄文楼前,正对着李大钊铜像,是一对成方形(北大建筑一般成长方形)的“孪生”式建筑,与俄文楼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独立单元。相传是司徒雷登思念远在大洋彼岸的两个女儿而建。
1983年,七九级的学生捐款在俄文楼与南北二阁之间辟建了一个小型的园林景区。宿舍附近及东门
静园、六院、爬山虎
在俄文楼和南北阁之南,静园草坪两侧,分别是三座中国传统式的小型庭院,合称六院,曾是女生宿舍。六院与二体构成品字形,分局中轴南北。这里与清华一样都有过“开放日”的传统。现在,六院是文科院系办公室,静园则是户外素拓的好地方。百周年纪念讲堂
80年代之前的北大,图书馆前有大草坪、柿子林、三角地、大饭厅等。大草坪上常有清北两校的吉他手相互切磋,后来因为图书馆扩建而消失;柿子林的廉价图书、大饭厅的廉价舞会,则因为百年讲堂的兴建而消失;三角地则被广告铺满。
当然,紧邻三角地的百周年纪念讲堂,也营造起硬地广场的交往空间,夜夜上演经典,是大型活动的举办地。理科楼群:
北大校园东西临成府路新建的教学楼群,是现代式样的多层建筑。(碑)振兴中华碑:由1980级学生捐赠,与体育振兴有关。
乾隆诗碑:其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中间夹着一条小径,通向未名湖。梅石碑:原为圆明园遗物,后被移入中山公园。上刻江南奇石“青莲朵”(现位于中山公园内),记述了一段上启南宋、下至乾隆的梅枯、石驻、碑续的佳话。(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西南联大纪念碑:1946年3月2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决定在原址立碑纪念。1946年5月4日,联大师生举行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式。后南开、清华、北大(1989年5月4日揭幕)先后复制原碑。现北大版纪念碑立于西门南边。
江南大学校史馆参观有感 篇5
——法学1402 16 林芷苓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我校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分为“金陵典学”“五轶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六大部分,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千件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
从1902年至今的百多年来,江大穿过风雨,成为了今天这个曲水流觞的美丽的“211”高校,食品,设计,纺织服装独树一帜。杰出的校友们例如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的成功的希望!
我想,一个学校的校史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让老师让校外社会人士了解江大,更多的,是让每个江大人萌生一种自豪感!从前不知道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最初创办了江大前身,经过多年与各个学院的合并,江大的食品专业已经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96年到1997年间,江大完成了从普通高校到国家重点建设的近百所高校之一。
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在参观完校史馆后深深烙进我的心里。对于校友们的寄语,我也感慨良多,我想,那么多代人的努力,那么多校友的支持,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让江南大学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学校好起来,就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让一代代学子有更好的读书环境,莘莘学子出于江南,反哺母校,一个美好的循环式千金方式,我们不辜负前人的希望努力创造出成绩,不仅是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更是为了那句话:今日我以江大为荣,江大明日以我为荣!
短短几十分钟的参观,我们并不能说是已经透彻的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光辉成就,但是至少让我们感到了震撼和自豪,以及对这个学校的热爱也萌生了,我们应不断攀登前人的高度,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大学四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匆匆时间总是一晃而过,充实与否在于选择如何度过。所以我们应当现在就做好一个计划和目标,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虚度光阴。毕竟,曾经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高考,而现在,每个人的目标各不相同。守住本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尤为需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东南大学校史一览表 篇6
1902 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三江师范学堂 1905周馥继任两江总督,改名两江师范学堂
学堂最后一人监督:李瑞清
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校风:俭朴、勤奋、诚笃
1911 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李瑞清辞职 1912 正式停办
南高
1915 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堂
1919 第一所“首开女禁”的高等学校
“选科制”
1918 胡复刚创办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19 南高职员杨贤江担任了“少年中国会”南京分会书记
东南大学
中央大学
1921
6.6成立我国公立大学的第一个校董会—东南大学校董会
12月
南高校长郭秉文兼任东大校长
南高并入东大
1923
8.20-25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东南大学梅庵举行 1927
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等九所高校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8
改称江苏大学,不就又改称中央大学 1937
战火纷飞,西迁重庆 1946
复员南京
国立南京大学
1949 原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不久称南京大学 1952 南京大学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 1966 文革开始,学校停课 1972 春季恢复招生
新东南大学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10-11]。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原东南大 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 [2]。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东南大学。
清华大学校史 篇7
关键词:校史资料,档案资料,非档案资料,客观性
近些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校史编写已经成为各学校进行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举措。2011年7月, 经教育部和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批准, 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山东财经大学。为了总结学校的办学历史, 并为建设高水平的财经大学寻求经验智慧和精神动力, 学校决定编写《山东财经大学史》。笔者作为山东经济学院卷的编写成员参与了这一重大工程。本文结合笔者在七、八年的对山东经济学院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实践中的体会, 初步从理论上探讨了校史编写中校史资料的客观性问题。
1 校史资料的客观性要求是校史编写首先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校史编写作为治“史”之一种, 应当坚持“尊重史实, 言必有据, 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1], 真实确凿丰富详实的校史资料是校史编写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对校史资料客观性的要求是校史编写首先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也是保证校史是信史进而实现校史的功能和价值的必然选择。校史编写如果离开了校史资料的客观性而任意杜撰, 编写出的校史就不是信史, 不但失去了校史存史的基本功能, 校史的资政育人功能就更无从谈起, 校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无从实现。校史编写中校史资料的客观性就是指校史编写要以校史档案资料为根本依据, 非档案资料要依据档案资料进行考证、甄别、辨析和归整。
2 校史编写以档案资料为根本依据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前提和基础
校史编写必须以校史资料为基础, 而档案史料是校史资料的最真实和可靠的部分, 所以以校史编写以档案资料为根本依据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校史档案资料是指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有重要历史价值并保存于档案机构中的历史记录。校史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有以下三个基本途径:
首先, 通过对高校内部的档案机构中保存的档案进行查阅得到的校史资料。高校内部都建有行政档案室或独立编制的档案馆, 档案室或档案馆中保存了高校历史档案中的全部或大部。从校内档案机构中查阅校史档案, 提取系统的全面的校史资料信息是获得校史档案资料的主要途径。
其次, 到校外其它保存有学校历史档案的档案机构中查阅相关档案并收集相关校史档案资料。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因素, 学校的某些校史档案特别是年代较早的某些档案材料, 因为合校或撤并等原因, 保存在其它高校的档案机构中或者在某些社会综合性档案馆中, 所以复制、抄录和整理这部分存储于其它档案机构中的档案资料成为获取校史档案资料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山东财经大学史·山东经济学院卷》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年10月版) 编写的档案资料来源中, 1948年至1953年的档案史料即山东财政经济学院及其前身山东商业专科学校和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的校史档案就是从上海财经大学的档案馆中复制的。1958年至1970年的山东财经学院的校史档案由于1970年撤销时, 遵照上级指示大部分档案销毁, 某些重要的档案移交给了山东省档案馆, 所以, 这段时期的校史编写的档案资料就是到山东省档案馆中复制和抄录的。还有校史人物部分的档案资料有些也是从山东省档案馆或中共山东省委员会的档案馆中查阅、复制或抄录的。
再次, 从其它非档案机构的组织和个人那里征集散失的或散存的校史档案资料。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有些校史档案资料散落在某些非档案机构的组织或某些个人手里, 这些零散的档案资料在高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征集这部分零散的重要的档案资料也是校史档案资料获取的重要途径。还是山东经济学院为例, 1953年山东财政经济学院合并到上海财经学院后, 原山东财政经济学院的部分师资留在了山东其他中等或高等学校, 其中包括五所干校 (山东省合作干部学校, 山东省商业干部学校, 山东省粮食干部学校,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银行干校, 山东省财政厅干部学校) , 这五所干校在1958年又合并组建为山东财经学院。五所干校是1958年———1970年山东财经学院的前身, 与山东经济学院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 但这五所干校的历史档案由于历史政治因素并没有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 只能到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校史人物那里征集部分零散的档案史料或到某些有渊源的现存组织机构中查询一些零散的档案史料。通过征集这部分已经散存的或散失的档案资料, 不但从中提取重要的校史资料信息进行校史编写, 而且可以把这部分零散的档案资料重新整理入档, 丰富学校的校史档案馆藏。
3 依据档案资料过对非档案资料进行考证和甄别, 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必然要求和完整体现
首先, 非档案资料是校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编写的资料除了通过查阅校史档案获得大量广泛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这条主渠道也是根本渠道外, 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更为丰富具体的非档案资料, 以完善档案资料的不足。非档案史料是校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档案史料的必要补充。
校史编写的非档案资料是指从有关组织和个人那里征集和收集的有关学校历史发展记录的非档案资料信息。这些非档案资料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但由于当时认为档案保存价值不大而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校史记录, 或者属于归档范围却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归档的校史记录。如某些校史人物自己保存的有关当时活动信息的一些手稿、照片等, 这些手稿和照片有的在当时档案保存价值不大, 所以是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校史记录, 有些手稿或照片在当时档案保存价值不大, 不属于归档范围,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些年代久远的记录历史价值日益显现, 成为编写校史的重要资料信息。如在《山东财经大学史·山东经济学院卷》中有一张20世纪60年代初原山东财经学院的一部分学生在校门口前的留影, 这张照片在当时并没有归档的要求, 但在近几年征集校史资料的过程中从当时的学生即现在的老校友中得到, 这张照片在当前的编写校史中却有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因为它是目前征集到的为数不多的记录当时校门真实状况的图像资料。非档案资料还包括后来通过校史人物的回忆而形成的新的校史记录, 如某些校史人物的回忆录资料或口述校史资料等, 这些回忆录资料和口述校史资料虽然不是当时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是间接的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的历史信息, 但是却对当时的历史状况提供很多在直接历史记录中没有的重要的历史信息, 所以成为校史直接记录的重要补充。
上述两种非档案资料, 无论是当时形成的但却没有入档的直接历史记录资料, 还是后来形成的间接的历史记录资料, 都提供了学校发展的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些活动领域的重要的资料信息或某些校史人物的重要个人信息, 可以补充和完善校史档案资料, 丰富校史信息总量。所以征集这部分非档案校史资料是获取校史资料的重要渠道, 是对校史档案资料获得渠道的必要补充。
其次, 依据档案资料对非档案资料进行考证和甄别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必然要求。尽管校史资料的来源途径很多, 史料载体多种多样, 但档案史料———无论是从现存于本校档案机构中的系统的大量的校史档案中获得的资料, 还是从散存在其它档案机构中的某个时期的某些档案中获得的史料, 或者是从个人或其他组织新征集的曾经散失的档案史料, 才是校史编写的第一手也是最重要的资料, 是校史编写的基础和根本依据。而通过其他途径征集到的非档案史料如手稿资料、照片资料、回忆录资料、口述校史记录资料等,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准确、不系统的缺陷, 必须依据档案资料进行考证、甄别、辨析和归整,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从而确保校史资料的确凿、真实、系统、完整, 这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必然要求。
再次, 经过考证的某些非档案资料转变为新的档案资料的一部分是校史编写中坚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完整体现。只有依据档案资料对非档案资料的进行反复和慎重的考证, 才会保证这部分非档案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和确凿性, 是真正有历史价值的资料信息, 是校史编写的重要资料基础。并且一部分非档案史料特别是某些因为时间的流逝其史料价值越来越显现出来的非档案史料, 经过用档案史料进行考证和甄别后, 在确保其真实、确凿的基础上, 可以按照现行的校史档案的归档范围整理入档, 成为校史档案的组成部分, 成为学校档案的新成员, 这是校史编写中坚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完整体现。比如, 在前面所述的那张20世纪60年代初原山东财经学院的一部分学生在校门口前的留影照片, 考虑到它的重要史料价值和真实性, 我们已经把它重新归入学校的历史档案, 成为了新的档案成员。
参考文献
高校校史馆的育人功能 篇8
关键词:校史馆;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3-01
一、校史馆是学校历史积淀的浓缩
校史馆记载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反映和总结,它充分展示了学校办学成就、发展历程,同时,校史馆也是扩大学校社会声望的重要窗口。校史是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成立、发展、壮大、变迁的最好见证,是学校发展、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总结和积淀。
回眸学校的发展历程,时代所给予学校的不只是和煦的阳光,还有风雨的考验。校史并非是去而无返的遗迹,它在岁月流变中的种种积淀,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生可以通过校史对学校的整体概况、校训精神、历史沿革可以有全面的、直观的认识,对弘扬贵医精神、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贵阳医学院走过的历程,给我们以无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校从抗日时期创建至今、扎根贵州沃土、成长于建国之后、发展于改革开放、壮大于迈向新世纪的步伐中,一代又一代贵医人,从这片沃土走出,走向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人成为了著名的医药学专家、学者。通过与先辈们跨越时空的交流,缅怀那些献身贵州医学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激励着贵医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志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献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校史馆对构建校园文化起着积极作用,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导向功能,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校训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是现实中引导大学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和“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为核心的贵医精神,催人奋发,让贵医人沐浴在贵医精神的光芒下,凝视和感思,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三、充分发挥校史馆的育人功效
校史馆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它更是学校教书育人,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基地。校史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继承传统,弘扬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创造贵医美好灿烂的明天!
1、开展爱校,宏扬学校传统文化
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促进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校史全面生动地展示学院办学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凝聚办学特色,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校园文化,培育师生员工爱校精神,翻开校史档案,学校有着自己生动光荣的爱国爱校史,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的极好教材。校史档案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是构建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也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教育导向作用。
通过校史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可以使学校的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历史,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每个在校人都是学校一分子的意识,热爱自己的学校,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形成自觉、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工作习惯。这样,可以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
2、开展德育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校史馆,同学们可以了解贵阳医学院的发展历史,了解先辈们创业的不易,学校发展的艰辛,鼓励今天的学子们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树立高远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自强不息、树立信仰;用先辈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今天的斗志,提高学生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努力拼搏的勇气,使他们早日成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优秀建设者,为祖国的强盛自觉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3、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高校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校史馆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以其直观性与社会性特点和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它是新时期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文化创新的基础。
高校最根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大学不是只教给学生一个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一种精神。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清华大学校史】推荐阅读:
大学校史11-07
南开大学校史08-14
广西大学校史11-09
北京大学校史介绍11-24
大学校史馆观后感08-27
南华大学校史馆建设11-25
江西农业大学校史馆08-30
江南大学校史馆参观心得12-04
浙江大学校史知识竞赛题12-08
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馆有感08-10